上一次我们讲到法身几德相应,把颂大概地念了一遍。世亲菩萨没有详细解释,而无性菩萨注解了很多。今天我们拿《无性释》作一个参考36。

论曰: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应。

释曰:此中显说诸佛世尊共声闻等所有清净殊胜功德。最清净者,显此功德永断烦恼及所知障身中起故。如是所说最清净言,应知遍在一一功德。

这里面说佛的很多功德,有些是声闻也有的,有些是声闻没有的。即使共声闻的,功德还是跟声闻的不一样:声闻的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跟佛的四无量、八解脱、八胜处、十遍处截然不同。佛有最清净的功德。「最清净者,显此功德永断烦恼及所知障身中起故」,声闻也有某些功德,但是只断烦恼障,没有断所知障。身,指所依身。佛呢,一切烦恼障、所知障都断完了,所以说最清净。同样,无诤、愿智这些,阿罗汉也都有的,但是佛的无诤、愿智跟他的不同,因为佛既断烦恼障,又断所知障,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如是所说最清净者,应知遍在一一功德」,「最清净」这个词通到每个功德上,每个功德上边都有。

四无量者,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慈、悲、喜、舍。言解脱者,谓八解脱,所谓有色观诸色等。言胜处者,谓八胜处。言遍处者,谓十遍处。无诤、愿智,更无差别。四无碍解者,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辨说无碍解。六神通者,谓如意通为初,漏尽智为后。三十二大士相者,谓妙轮相印手足等。八十随好者,谓鼻脩直等。四一切相清净者,谓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言十力者,谓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四无量者,谓缘无量有情为境,慈、悲、喜、舍。言解脱者,谓八解脱」,这些我们在《俱舍》里学过了,这里也只提个标题,「所谓有色观诸色等」,这么简略说一下。「八胜处」,这个就没有讲,「十遍处」,也没有讲。「无诤、愿智,更无差别」,跟声闻一样的,就没有解释了。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辨说无碍解」,只是把名相说了一下。「六神通」,就是「如意通为初,漏尽智为后」。如意通,即神足通;外道只有前五通,最后一个漏尽通外道是没有的,只有佛教有。佛教内部,阿罗汉也有了,但是佛的与他的不一样。「三十二大士相者,谓妙轮相印手足等」,那就是说三十二个大士相了,足下妙轮相等等这些。「八十随好者,谓鼻脩直等」,在三十二大士相的基础上附带的一些相好,就是八十种好。这个就不一一说了,太多了,《现观》里有专门的颂,大辞典里也可以查得到。「四一切相清净者」,四个一切相清净:所依清净、所缘清净、心清净、智清净。「十力」呢,就是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这就是十种佛的力量,《俱舍》里都有解释。

四无畏者,谓佛世尊自发诚言,我是真实正等觉者。若有难言,于如是法不正等觉。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一无畏。又发诚言,我是真实诸漏尽者。若有难言,如是如是诸漏未尽。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二无畏。又发诚言,我为弟子说出离道。若有难言,修如是道非正出苦。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三无畏。又发诚言,我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若有难言,虽染彼法不能为障。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四无畏。于此四中,皆应广说,正见彼难,无有缘故,得大安隐,得安隐故,都无所畏。

四个无畏。「谓佛世尊自发诚言,我是真实正等觉者」,佛自己诚言——真实不虚地说:我是已经真正觉悟了的人。「若有难言,于如是法不正等觉」,假使有人故意刁难说:你成正等觉了?你还有一些法还没有觉悟到。「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一无畏」,佛就知道这个问难是没有理由、没有依据的,故毫不畏惧。这是第一无畏。

「又发诚言,我是真实诸漏尽者」。佛诚实地说,我一切烦恼都已经断完了。「若有难言,如是如是诸漏未尽」,有人故意刁难,说佛还有什么什么烦恼没有断完。「我于彼难正见无缘」,佛以正见来看他的刁难是没有依据的,所以毫不畏惧。这是第二无畏。

「又发诚言,我为弟子说出离道;若有难言,修如是道非正出苦,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三无畏。佛给弟子说出离苦难的出离道。假使有人刁难,说你修这个道,不能真正出苦的,就是说有些苦你出不了的。佛以正见来看,这个刁难是没有依据的,所以毫无畏惧,是第三种无畏。

「又发诚言,我为弟子说障碍法,染必为障。若有难言,虽染彼法,不能为障。我于彼难正见无缘,是第四无畏」,佛给他的弟子说某些法是障道,染污法必定是障。有人刁难了:这些法虽然染污,但是「不能为障」,它不障碍的。那么佛对他的这个刁难「正见无缘」,知道他毫无依据,所以在大众中毫无畏惧。

「于此四中,皆应广说」,这四种都有广大的解说了,这里只是略说。「正见彼难,无有缘故,得大安隐」,这几个刁难没有什么依据,所以得大安稳。「得安隐故,都无所畏」,这是四无畏的理由,他的刁难是没有「缘」的——没有依据的,心理就安稳了,没有畏惧,得安稳就无所怖畏了。

「说障道法,染必爲障」,佛在世时就有人,他说「淫欲」不是障道。「烦恼障碍」使人家受苦么;「淫欲法」两边都不受苦,这个怎么障道呢,不障道。佛说这是障道的。结果呢,那些以为不障道的人就有现报:下身出火,被火烧到地狱里去了。这些佛经里讲的不少。

下面是三不护。

三不护者,谓诸如来所有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虑恐他知可须藏护,如是名为第一不护。如说身业,语业意业,亦如是说,是三不护。

「谓诸如来所有身业清净现行,无不清净现行身业虑恐他知可须藏护,如是名为第一不护」,佛的身业都是清净现前的,他现前的一切身业全部是清净的。佛的行住坐卧,一举一动,抬个头,眼睛看一下,都是清净的,毫无不清净之处。「无不清净现行身业」,没有不清净的现行身业恐怕他人知道,有顾虑,要覆藏起来,怕被人家看到了,不清净了,故意藏覆起来。没有!不需要,「如是名为第一不护」。「如说身业,语业意业,亦如是说」。语业也好,意业也好,都是如此,一切都是清净的,不需要藏覆的。所以说「三不护」。

三念住者,谓诸如来说正法时,一类弟子恭敬属耳,住奉教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如来于彼,无悦无喜,心不踊跃。一类弟子不生恭敬,翻前广说;如来于彼不生恚恨,不生不忍,非不保任。一类弟子,亦生恭敬,亦不恭敬,乃至广说;如来于彼其心无二,谓不喜悦亦不恚恨,于彼一切遍住妙舍。

「三念住者,谓诸如来说正法时,一类弟子恭敬属耳,住奉教心,精进修行,法随法行;如来于彼,无悦无喜,心不踊跃」。佛说法的时候,有的弟子(正规的)「恭敬属耳」,属耳就是洗耳恭听了,用心地听。听了之后,「住奉教心」,依教奉行,精进地修行,「法随法行」,依了法去修的。这样的弟子是最好的弟子了,但是佛是平等心,「于彼无悦无喜」,不会特别地高兴,心也没有什么「踊跃」,就是说高兴得得意忘形的样子,不会有。凡夫就不行了,有的弟子很好了,对弟子就特别关怀,私人感情就出来了。这个佛教里边不要,佛教里面从来不用私人感情。出家的时候,就要教诫他,无爹无母,不要一边这样,一边那样,要无亲无疏。在正规的僧团里面,和合相亲,没有特别要好的,也没有特别不好的,这是处平等心。但是和合相亲,要和合。这是佛教僧团里边的最低要求。那么佛的程度是更高了,弟子再怎么用功,他也没有喜悦,也不踊跃。

「一类弟子不生恭敬,翻前广说;如来于彼不生恚恨,不生不忍,非不保任」,一类弟子听法的时候不恭敬,甚至专门找空子来破坏等等,佛也是一样,对他不起嗔恨心,也没有忍不住的心,也不是就不管他了,还是要「保任」他,摄受他能够得度了。

「一类弟子,亦生恭敬,亦不恭敬,乃至广说;如来于彼其心无二,谓不喜悦亦不恚恨,于彼一切遍住妙舍」,一类弟子一会儿恭敬,一会儿不恭敬,反反复复的,「乃至广说」。「如来于彼其心无二」,如来对这些弟子,也是既不喜悦也不嗔恨。对他们这些弟子都住在「妙舍」。「舍」就是不管了,是不好了;「妙舍」就是处平等心,还是摄受。再坏的,当下不能摄受你到善法上来,但是将来还是要摄受,所以叫妙舍。这个「舍」不是真的不管了。我们凡夫就不行了,这个人尽搞破坏,尽捣蛋,不要去管他,随他去吧,不管了,这是「舍」了;佛是「妙舍」,暂时不去管他,到一定时候,他的善根发现了,还是要摄受。当然,善根发现不是很容易的了,有些要等地狱里边苦受够了,这个善根纔冒得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摄受了。

拔除习气者,谓永拔除,虽无烦恼,而有烦恼相似所作腾跃等事。无忘失法者,谓于利乐诸有情事,正念正知,不过时分。言大悲者,谓于有情利乐意乐。大义当说。

「拔除习气者,谓永拔除,虽无烦恼,而有烦恼相似所作腾跃等事」,习气的拔除,永远拔除什么东西呢?虽然不是烦恼,而是与烦恼相似的一些所作:身口的一些动作,或者是思想。「腾跃等事」,就像阿罗汉,他的烦恼是断掉了,可他有时候走路或者过河,他跳过去了。这是过去的习气,不属于烦恼。那么佛呢,这些习气永远拔除,根子也没有。阿罗汉的习气很多了,像以前讲过的毕陵伽婆蹉,这些是习气。

什么叫「无忘失法」呢?「谓于利乐诸有情事,正念正知,不过时分」,要利乐有情的时候,能正念正知,该度他的时候就度,不会错过时机的。一个人的思想是变化无常的,在某个时候他跟佛法的道理相应的,你度他,可以摄受过来;某些时候,他有权有势,飞黄腾达的时候,你跟他讲佛法,他不听的。那么要掌握时机了。正在这个时机,可以度的时候,就要利用这个时机去度他。那么,佛正知正念,该度就度,不会错过时机的。

「言大悲者,谓于有情利乐意乐。大义当说」,这个大悲后头要说,这里就不说了。佛的大悲就是无缘大悲了。众生的悲心一般是生缘悲了,一般的人看到一个有情起可怜心,但不是大悲,对某些人同情他,起悲心;对某些人,比如怨家,他受苦,不但不起悲心,还高兴:「你活该!谁叫你这么坏的?」那么这不叫悲心了。佛的是生缘悲、法缘悲、无缘大悲。

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即诸如来无有误失:如阿罗汉虽尽诸漏为乞食故出游城邑,或于一时与恶象、恶马、恶牛、恶狗等共同游止,或于一时足践丛刺、诸恶蛇等,齐足跳踯,或于一时入如是舍,与诸母邑不依正理而作语言,或于林野舍弃好道而行恶路,或与怨贼师子猛兽及他妻等同共游止,如是等类诸阿罗汉所有误失诸佛皆无。又诸如来无卒暴音:如阿罗汉或于一时游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叫唤发大暴音,或因不染习气过失,聚脣露齿而现大笑;如是等类诸阿罗汉卒暴音声,诸佛皆无。又诸如来无忘失念:如阿罗汉有不染污久远所作、久远所说诸忘失念;诸佛皆无。又诸如来无种种想:如阿罗汉,于有余生死一向起极厌逆想,于无余涅槃一向起极寂静想;如来于彼有余生死、无余涅槃,无差别想,住最胜舍。又诸如来无不定心:如阿罗汉,歛心方定,出即不定;如来于彼一切分位无不定心。又诸如来无不择舍:如阿罗汉不以智慧简择有情诸利乐事而便弃舍;如来无有如是等类不择而舍。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如阿罗汉于能永净所知障中,有未得退,谓志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如是六退,诸佛皆无。又诸如来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如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于一时无记业转,语业意业当知亦尔;如来三业智前导故,随智转故,无有无记。智等起故名智前导,智俱行故名随智转。又诸如来于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如阿罗汉于三世事,非暂起心即能解故,知见有著,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见有碍;如来于彼三世事中,暂起心时,即遍解知一切境界,是故知见无著无碍。由是因缘此十八种,一一皆名不共佛法。

「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不同于声闻的,这个「不共」指不共声闻的,是最殊胜的,佛纔有的。「即诸如来无有误失」,佛没有误失的。我们有的时候,说话,或者行动,或者思想,都有失误。这个凡夫是不可避免的,明明说这个话,他说到哪边去了,他自己也不知道。人家问他:那天你怎么这么说?他说:我这么说的?我心里想的那样的事。凡夫经常会有失误的地方,佛从来没有。

「如阿罗汉虽尽诸漏,为乞食故出游城邑,或于一时与恶象、恶马、恶牛、恶狗等共同游止」,阿罗汉,烦恼是没有了,但是习气还在,有的时候,行动方面会有误失,佛不会有。这里举了很多阿罗汉的误失。阿罗汉去乞食要出游城邑,「或于一时」他跟恶象、恶马、恶牛等一起走。那么佛是从来不会的。走的时候不能跟这些共同游止,因为恶象、恶马发起性来,就是不管一切的,你跟它一起走,有危险性。可是阿罗汉是没有这个警觉心的,他有的时候就跟它一起走了。

「或于一时足践丛刺、诸恶蛇等,齐足跳踯」,或者有时他踩到荆棘、毒蛇,马上就跳起来了,这个就不威仪了。那么佛不会有这些事情。「或于一时入如是舍,与诸母邑不依正理而作语言」,有的时候到白衣家,跟那些女人「不依正理而作语言」,没有依着戒律而说话,阿罗汉有的时侯会失误,佛不会有。「母邑」就是女人了,我记得以前很有名的一个老居士,他说:女人怎么是母邑呢?这个莫名其妙!这是一种称谓:「母」是母亲了,「邑」是同类,跟母亲同类的人,那就是女人了。佛教里的说法很文雅的。「或于林野舍弃好道而行恶路」,这个跟小孩是一样的,在林野走的时候,大路不走,偏偏走恶路,就是那些小路。小孩子有探奇的心,喜欢走小路,不好走的路偏偏要去走。阿罗汉有可能有这个习气,他好路不走,走小路、边路,这个有危险性。所以说佛是制止的。但是阿罗汉有时失误,会走这个路。「或与怨贼师子猛兽及他妻等,同共游止」,或者与怨贼、狮子、猛虎、人家妻子一起走路,这些都是有危险性的。你跟怨贼走路,他会要你财,要你的命;跟狮子猛虎走路,更不要说了,它是野兽想把你吃掉吗就吃掉了,还债也还不了的。跟其他的女人走路,他的丈夫看到了,可能以爲「啊,你怎么把我的女人偷跑了」,这个就说不清楚了。所以这些都不能做,但是阿罗汉有的时侯会失误。「如是等类诸阿罗汉所有误失,诸佛皆无」。

「又诸如来无卒暴音」,佛说话不会把气集中起来,「啪」,突然之间,发一种粗暴的声音,不会有。凡夫会经常有,尤其是夏天,碰到不对的,「哗」就吵起来了。这个,佛就是不会有的。阿罗汉烦恼虽断了,有的时候还免不了,会有误失。「如阿罗汉或于一时游行林野迷失道路,或入空宅,扬声叫唤发大暴音」,阿罗汉有时到林野走的时候,迷失道路了,或者进入空的屋子,很恐怖,他就大叫起来了。这个佛是不会有的。「或因不染习气过失,聚脣露齿而现大笑,如是类诸阿罗汉卒暴音声,诸佛皆无」,或者因为一些不染的习气(这个习气不是烦恼,这种过失是习气的过失),「聚唇」就是把嘴唇抿起来聚在一起,或者牙齿露得开开的,大笑。这个不威仪的。阿罗汉有时不免会有这些(这些不是烦恼,是习气)。那么佛是不会有的。

「又诸如来无忘失念:如阿罗汉有不染污久远所作、久远所说诸忘失念;诸佛皆无」,佛没有忘失法,不失念,就是过去的事情都不会忘掉。阿罗汉呢,做的事情或者说的话,时间太久了,他就忘掉了。这个忘掉不是染污的,属于所知障。佛不会有。

「又诸如来无种种想:如阿罗汉,于有余生死一向起极厌逆想,于无余涅槃一向起极寂静想;如来于彼有余生死、无余涅槃,无差别想,住最胜舍」,佛没有各种各样的想法,阿罗汉还有。举一个例子,有余涅槃的时候,他身体还在,对生死极厌离,对涅槃起极寂静想,一向就向往那个东西。那么佛就没有这想法,佛对有余生死也好,无余涅槃也好,都是平等平等地想,前面讲过了,一切无二。「住最胜舍」,最殊胜的舍,不是凡夫的舍。

「又诸如来无不定心:如阿罗汉,歛心方定,出即不定」,佛没有不定心的。我们经常听到的,「那伽常在定」,「那伽行在定,那伽住在定,那伽坐在定,那伽卧在定」,行住坐卧都在定里面。那么阿罗汉要入定之后心纔定,出定呢心就不定了。佛比阿罗汉的功德却是超胜得多,「如来于彼一切分位无不定心」。

「又诸如来无不择舍:如阿罗汉不以智慧简择有情诸利乐事而便弃舍;如来无有如是等类不择而舍」。没有经过智慧简择就把这件事情舍掉了,佛不会有。阿罗汉有时会有,他没有经过智慧简择,对诸有情有利乐的事情就放弃了,没去做。佛不会,佛不会无缘无故舍掉的,佛的舍是「妙舍」,他一定有原因;没有经过智慧考虑就舍掉,不会有的。

「又诸如来无有欲等六种退失:如阿罗汉于能永净所知障中,有未得退,谓志欲退、精进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脱退;如是六退,诸佛皆无」,阿罗汉是要退的(六种退了,《俱舍》里面有),那么佛就不会有的。他就举六个退了。阿罗汉只要尽烦恼障就够了,要永远把所知障断掉,这个道是要退的,中间有未得退,还没有得到就退掉。这六个退,阿罗汉有,佛不会有。

「又诸如来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如阿罗汉或于一时善身业转,或于一时无记业转,语业意业当知亦尔」,佛的身语意业都是以智慧为前导,智慧在前,引导身语意业,佛的身语意业是跟着智慧转的,就是不会错的了,以智慧抉择过的,身语意业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而阿罗汉就不是这样,有的时候身跟着善业转,有的时候是无记的。语业意业也是如此。那么佛没有无记业的,「如来三业智前导故,随智转故,无有无记」,都是善的,因为他智慧带头,无记的事就不会做了。「智等起故名智前导」,什么叫智前导呢?智发起的,「智等起」,由智慧等同发起身语意业的,所以智为前导。「智俱行故名随智转」,开头是智发起,身语业正在造的时候智慧还是跟着它一起走,没有离开智慧,智俱行,所以又叫随智转。

「又诸如来于三世境,若知若见,无著无碍」,三世的一切境界,看到了、知道了,不执著,也无有滞碍。「如阿罗汉于三世事,非暂起心即能解故,知见有著,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见有碍」,如来对过去未来三世没有执著,也没有滞碍,什么事情,什么处所都能够知道。阿罗汉那就不行了,只有这一个世界,也不能超出八万四千大劫,那就是有著、有碍的,「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见有碍」,就是有一定限度的。他不是一念起了,马上能解,他的见解有所执著,一定要入定或者聚心观察纔能见,这个见就有著。他有限度,超过限度的事情,他就不能知道了,有障碍。「如来于彼三世事中,暂起心时,即遍解知一切境界,是故知见无著无碍」。

「由是因缘此十八种,一一皆名不共佛法」,这十八种中,每一种都是不共的佛法,不共于声闻,那更不共于凡夫、外道,声闻那么的高度还比不上佛。

一切相妙智者,谓于一切蕴界处中善能了知。一切行相等者,等余无量功德法身相应。

最后一个法身功德相应。一切相,就是一切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佛都能全部了知它们的行相。最后一个「等」,指还有很多其他功德与法身相应的,不胜枚举,这些重要的举了,其他的用这个「等」字代替。下面有多个颂,每一个颂都有注解,就引他的来做个参考了。

论曰:此中有多颂。

释曰:于此法身能依不共诸功德中,以赞颂门结句道理分别开示。

所依是这个法身,能依就是起的功德了。对于那些不共于声闻缘觉的能依功德,以赞叹的颂的形式分别地表现出来。

第一个颂说四无量心。

论曰:怜愍诸有情 起和合远离 常不舍利乐 四意乐归礼

释曰:今此颂中显四无量。怜愍诸有情者,是总句。起和合意乐者,显慈无量,欲令有情乐和合故。起远离意乐者,显悲无量,欲令有情远离苦故。起常不舍意乐者,显喜无量,欲令有情不舍乐故。起利乐意乐者,显舍无量,欲令有情获得利益及安乐故。舍谓弃舍,欲令有情舍乐受等烦恼随眠,不舍有情。又处中住,说名为舍。缘此功德,归依敬礼诸佛法身,故名归礼。余颂准此,一切应知。

「今此颂中显四无量。怜愍诸有情者,是总句」,四无量,总的来说都是哀悯众生了。「起和合意乐者」,慈无量,「欲令有情乐和合故」,与乐嘛,使众生跟快乐和合起来,给他快乐。「起远离意乐」,就是悲无量了,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苦。「起常不舍意乐」,喜无量,「欲令有情不舍乐故」,永具无苦之乐,不舍掉,永远受乐。「起利乐意乐者」,舍无量心,欲令有情获得利益及安乐。「舍谓弃舍,欲令有情舍乐受等烦恼随眠,不舍有情」,就是说,有的时候,凡夫的乐受有烦恼的了,贪嘛起乐受了,嗔嘛起苦受了。这些烦恼要舍掉,有情不舍,让有情舍掉那些烦恼,而不舍有情本身。我们凡夫对有烦恼的众生,就怪到他身上去了,假如他烦恼大,做了坏事太大了,就把他枪毙了,把他打死了,不要他了。结果,死的是有情,烦恼还没有碰到。我们对治的是烦恼,不是对有情。这四个意乐,和合的意乐、远离的意乐、不舍的意乐、利乐的意乐,在这里已经说了。「又处中住,说名为舍」,处中住,不落两边叫舍。

「缘此功德,归依敬礼诸佛法身,故名归礼」,因为有这四意乐(四无量心)的功德,我们要皈依、顶礼佛的法身。因为法身有这么多的功德,所以要皈命顶礼了。敬礼什么?皈依敬礼佛的法身。这就叫做「归礼」。

「余颂准此,一切应知」,其他的颂末尾都有「归礼」两个字,也是这样子解释。那么前面讲过了,后面就不说了。

论曰:解脱一切障 牟尼胜世间 智周遍所知 心解脱归礼

释曰:解脱一切障者,此句显示诸佛解脱胜声闻等。牟尼胜世间者,此句显示诸佛胜处胜声闻等。智周遍所知者,此句显示诸佛遍处胜声闻等非如声闻乘等唯有八种解脱、八种胜处、十种遍处。解脱为先而有胜处,胜处为先而有遍处。由此门故,作意思惟,解脱一切障,胜一切世间,智周一切境。心解脱者,具上三德,心离系缚。

声闻的八解脱是什么呢?开头两个是观欲界那些色不净,去贪心,就是修不净观了,观对境是不净的,可以灭除贪心。第三个,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观对境是净的,也要除贪心。观察不净,能除贪心,这个容易;观察为净,也不起贪心,这个难。有前面两个基础,纔能修这第三个;没有前面两个基础,你修第三个,你不堕下去,谁堕下去?因为你前面的基础都没有,你要跳级,修第三个了。所以我们经常说,乌鸦想吃孔雀吃的东西。孔雀比喻修到高层次的人,它可以吃毒药,不但不死,羽毛更美,长得更好看。乌鸦也想吃吃看,乌鸦的毛漆黑一片,很难看嘛,它为了长得美丽一点,也要来吃这个,一吃,死了,这个毛更难看了,烂掉了。所以说,不是那个水平的,不要乱搞。有些法,你不是那个人,不要去修。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编纂了很多期的《通讯》,针对这些问题,希望大家大概了解一下。这些烦恼,声闻是解脱了,那些贪呢,修这个法就可以解脱。佛的解脱那远远超过声闻的。

「牟尼胜世间者,此句显示诸佛胜处胜声闻等」,八解脱只是不受它的害;八胜处还要降伏它,这是更进一层。那么佛的胜处比声闻的胜处高得多了,不可以类比了。

「智周遍所知者,此句显示诸佛遍处胜声闻等」,这是十遍处了,那么佛的胜处要超过声闻缘觉了。佛的胜处一般就是智慧遍一切处。声闻的胜处可以观青黄赤白遍一切处了等等,那么佛呢一切都是智慧,什么东西都能知道,所以要远远超过声闻。「非如声闻乘等唯有八种解脱、八种胜处、十种遍处」,佛就是远远超过声闻的那些八解脱、八胜处了。「解脱」是解脱环境,不是为它系缚;「胜处」,不但不是为它系缚,更降伏那个环境;「遍处」,一切都能遍。

「解脱为先而有胜处,胜处为先而有遍处」,要先有解脱,纔有胜处,这都是有次第的。所以《修行次第》并不是祖师自己编的,佛法里面本来就含有的,一切佛法都有次第的。你要先修解脱,纔能修胜处;有了胜处之后纔能有遍处。

「由此门故,作意思惟,解脱一切障,胜一切世间,智周一切境」,这就是说佛解脱一切障碍。声闻只有八个解脱;佛则解脱一切的障,不但是声闻解脱的东西,声闻不能解脱的所智障之类的,佛也解脱。「胜一切世间」,声闻呢,八胜处,这八个东西能够降伏;佛呢,一切世间都能降伏。「智周一切境」,声闻呢,青黄赤白地水火风空识这十个东西都能遍一切处,佛呢,他的智慧遍一切处,就是什么都无碍。这就是说,佛的解脱、胜处、遍处远远超过声闻的。

「心解脱者,具上三德,心离系缚」,颂里的「心解脱」指什么呢?「具上三德」,由上边的解脱、胜处、遍处三个功德力,「心离系缚」,有了这个功德,心就离开系缚了,能够解脱了,这就叫心解脱。心离系缚就叫解脱。能够解脱世间一切障,超胜一切世间,智慧遍一切境,心里的系缚能够解脱的,具这个功德的佛的法身,皈命顶礼。这是解脱、胜处、遍处。

下面是无诤。

论曰:能灭诸有情 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 常哀愍归礼

释曰:此颂显无诤,世俗智为性。不同声闻所得无诤:将入城邑,先审观察;若一有情当缘我身,随起一种烦恼诤者,即便不入。如来观见虽诸有情当缘佛身起诸烦恼,若彼堪任受佛化者,即便往彼,方便调伏,令灭烦恼。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者,非如声闻住无诤定,方便远离,不令自身作少有情生烦恼缘,唯伏欲界有事烦恼,非余烦恼。诸佛不尔,方便能灭一切有情一切烦恼,令无有余。害烦恼者,唯害烦恼,不害有情。有染常哀愍者。若诸有情有烦恼染,佛常哀愍而不诃害。如有颂言:如呪鬼良医,治诸鬼所魅,但诃害鬼魅,非鬼所魅者。如是大悲尊,治烦恼所魅,但诃害烦恼,不诃害有情。

「此颂显无诤,世俗智为性。」这里说的「世俗智」是后得有分别智,行相同于世间,故名世俗,体性实际是无漏的,实非世俗。

声闻所得的「无诤」是无诤三昧,如《金刚经》中说须菩提所得无诤三昧,他的无诤是怎样的呢?「将入城邑,先审观察」,他要进城乞食的时候,先仔细地观察,当然是在定中观察了。「若一有情当缘我身,随起一种烦恼诤者,即便不入」,要到城里去乞食,先入定观察,假如有一个有情对他要起一种烦恼的(「诤」就是一种烦恼),那么他就不去了,免得有情起烦恼。无诤,不与有情诤;烦恼就要诤了。那么他的无诤,就是入定观察到有起烦恼的事情,为了避免,就不去了,这叫无诤。

「如来观见虽诸有情当缘佛身起诸烦恼,若彼堪任受佛化者,即便往彼,方便调伏,令灭烦恼」,佛就不一样了,他也不要入定(行住坐卧都在定中,当下就知道),假使说佛到那边去,有个众生要对佛起烦恼的(诽谤,等等),如果观察他能够「堪任受佛化者」,他有善根,可以受教的,虽然他起烦恼,佛还是要去。去了之后,不但不使他起烦恼,还方便善巧地调伏他,把他的烦恼灭掉了。这样无诤,把烦恼灭掉了,他不会有诤了。阿罗汉只是避免烦恼,对方的烦恼还在,只是让对方离开了起烦恼的缘,不诤了。佛就能把对方的烦恼灭掉,那是彻底的无诤。所以,佛的无诤超过声闻。

「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者,非如声闻住无诤定,方便远离,不令自身作少有情生烦恼缘,唯伏欲界有事烦恼,非余烦恼」,声闻的无诤定只是远离,令他人远离起烦恼的增上缘,不给它具足缘,因缘不和合,诤就生不起来了。不让自己做少少一点令有情生起烦恼的缘,不要因自己让众生生起烦恼来,不要成为有情起烦恼的缘。那么这个所降伏的只是欲界有情的事烦恼,理烦恼还伏不了。「理」是见上的烦恼,这个不能伏了。只能伏欲界的「有事烦恼」,「非余烦恼」,其他烦恼,不是欲界的、不是有事的,就不能降伏了。「诸佛不尔,方便能灭一切有情一切烦恼」,佛就不一样了,不只是欲界的,不只是有事的,一切有情的一切烦恼都能灭。「令无有余」,不但是灭了,一点不给你剩下来。

「害烦恼者,唯害烦恼,不害有情」,灭诤,把烦恼灭掉了。这个「灭」不是世间的做法:你这个人太坏了,把你枪毙了,把烦恼的所依身给灭掉了;有情灭了,烦恼倒没有灭掉,他下辈子还是带着烦恼来。佛是把有情的烦恼灭掉了,不害有情。这个佛纔做得到,人间怎么做得到呢?抓到一个犯罪分子,把烦恼灭掉,把身体保存下来。这个,世间做不到,而佛可以做到。这就是说,只害烦恼。这个伏诤,把烦恼害掉,而不害有情的。「有染常哀愍者,若诸有情有烦恼染,佛常哀愍而不诃害」,有情有染污的、烦恼的,佛常常哀悯他,不去呵斥他,更不去害他,就是起悲心。但是某些时候,如刚强难调时,要呵斥一下,也要呵斥的,但不是无缘无故地呵斥。

「如有颂言:如呪鬼良医,治诸鬼所魅,但诃害鬼魅,非鬼所魅者」,这是打个比喻。以前有一种医生(良医),有人害了鬼病,他就念个咒,把鬼降伏了。他是个咒鬼的良医,「治诸鬼所魅」,他治什么病呢?「鬼所魅」,鬼附在身上,魅,作崇得那个病。他的咒做什么?「但诃害鬼魅」,他害的是鬼,并不害被鬼所魅的那个人。佛也一样,「如是大悲尊,治烦恼所魅,但诃害烦恼,不诃害有情」,烦恼把人魅到了,要对治它,诃也好,害也好,诃害的是烦恼,并不是有情。就是对烦恼,不对人的,不对有情的。这就拿良医作个比喻。

下面讲愿智。

论曰:无功用无著 无碍常寂定 于一切问难 能解释归礼

释曰:此颂显愿智胜声闻等,由五相故。谓无功用故,无著故,无碍故,常寂定故,一切疑难能解释故。诸声闻等所得愿智,随其所愿而入于定,唯能知此,不知其余。佛即不尔,由无功用智,不作功用,如末尼天乐,随愿能知一切境界。由无著智,于所知境皆无滞故。由无碍智,断烦恼障并习气故。由常寂定,定障断故。如有颂言,那伽行寂定,那伽住寂定,那伽坐寂定,那伽卧寂定。由此所发微妙愿智,于一切时善能解释一切问难。

这是解释佛的愿智。「此颂显愿智胜声闻等,由五相故」,因五个相,说佛的愿智超过声闻。「谓无功用故,无著故,无碍故,常寂定故,一切疑难能解释故」。

声闻的愿智是什么呢?一件事情,他不知道,就发一个愿:我要知道这个事情。就入定观察了,这个事情就知道了,但是其他的不知道,因为发愿只要知道这个事情的。那么佛不一样了,「由无功用智,不作功用,如末尼天乐,随愿能知一切境界」,声闻要作意、入定,佛呢,无功用智,不要加功用行的,就像摩尼宝、天上音乐一样,随你众生所愿,一切境界都能够现出来。第一个是无功用智。

第二是无著智。「由无著智,于所知境皆无滞故」,这是无著智,于所知境都能知道,不执著。

第三是无碍智。「由无碍智,断烦恼障并习气故」,声闻由愿智入了定之后,他只知此,不知彼了,而佛烦恼障、所知障、习气断完了的,所以他的智慧是无碍的,他能遍知一切,于所智境都无碍,都能知道。无碍智,就是说烦恼、习气都断完了,就无碍了。

第四是常寂定。「由常寂定,定障断故」,因为定障断掉了,那么他时时在定中。「如有颂言,那伽行寂定,那伽住寂定,那伽坐寂定,那伽卧寂定」,行住坐卧都是在定中。

第五是释一切问难。「由此所发微妙愿智,于一切时,善能解释一切问难」,佛是这样子微妙的愿智,他不像阿罗汉那样入了定之后纔知道,而且只知道这一个,不知那一个,他一切时候,行住坐卧,对任何问难都能解释;也不要入定,也不要功用,不加功用行;而且他的智慧是无著、无碍,一切都能知道。这个是说佛的愿智超过声闻的。

下面讲四无碍解。

论曰:于所依能依 所说言及智 能说无碍慧 常善说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四无碍解。言所依者,谓诸教法,即契经等。言能依者,谓所诠义。如是二种,皆名所说,所作业故。言智二种皆是能说,作者作具等所起故。无碍慧者,谓于此中无退转智。常善说者,由具四种无碍解故,常能善说。若于所依无碍,觉慧名法无碍,于法异门无罣碍故。若于能依无碍,觉慧名义无碍,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无罣碍故,或于诸法别义意趣无罣碍故。若于其言无碍,觉慧名训词无碍,于诸国土各别境界种种言词,随自展转,异想随说,无罣碍故,或于诸法训释言词无罣碍故。若于分析诸法智中无碍,觉慧名辨说无碍,于能辨析诸法智中,无罣碍故。

四无碍解分两类,一类是所说的,一类是能说的。所说的里面有能依、所依;能说的里面有言及智。

「言所依者,谓诸教法,即契经等」,所依就是教法,就是十二部经。能依就是教法里解释的意思,义,义(能依)就是依着这个教法来的。所依是教法,能依是所诠的义,所解释的道理。「如是二种,皆名所说」,法也好,义也好,都是嘴里说的。「所作业故」,是所作的事情,什么所作?嘴所作的。

「言智二种皆是能说,作者作具等所起故」,言及智是能说。一个是作者,一个是作的工具,等所发起的。这个言词,就是作具;智是能说的人(言的发起者)。

「无碍慧者,谓于此中无退转智」,没有阻碍的,没有退转,不会走不通的。「常善说者,由具四种无碍解故,常能善说」,他依四无碍解,什么时候都能说的,而且善巧地说。

「若于所依无碍,觉慧名法无碍,于法异门无罣碍故」,各式各门(异门)的法,都没有挂碍,都能够自在地说。

「若于能依无碍,觉慧名义无碍,于一切法自相共相无罣碍故」,这个觉慧叫义无碍解,于一切法的道理,自相、共相等等,毫无挂碍,自在能说。「或于诸法别义意趣无罣碍故」,这就是说,义无碍里面还有别义意趣,或者平等意趣、别时意趣等,这些秘密的道理也都包含在这个义无碍解里面。

「若于其言,无碍觉慧,名训词无碍,于诸国土各别境界种种言词,随自展转,异想随说,无罣碍故」,这是词无碍。各式各样的国土,各别的境界,各种的言词,就是无论你说什么话,都能自在地展转地,各式各样的都能说,没有挂碍,「或于诸法训释言词无挂碍故」。这是两种了。一种是方言,各式的方言都自在能说;另一种,讲法的时候,他的训词(言词解释)没有挂碍。这是词无碍的两种解释了。一般解释是各种方言都能说的。

最后,辩说无碍。「若于分析诸法智中,无碍觉慧,名辩说无碍,于能辨析诸法智中,无罣碍故」,分析一切法,他毫无挂碍,就是说什么样的辩论,都能说出来。

这两个(言及智)是属于能说;前面的所依(法)、能依(义),是属于所说。一个是所说,一个是能说,都是无挂碍的智慧,而且能够经常随时随地善巧地说法。有这样功德的法身,就归命顶礼。

下边是六神通。

论曰:为彼诸有情 故现知言行 往来及出离 善教者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六种神通。为彼诸有情者,此是总句。善教者,言一一皆有。善者,妙也;教者,言也。为令胜进,说微妙言,名善教者。故现善教者,是如意通,随所应化,故往其所,现大神变,善教彼故。知言善教者,是天耳通,听闻远住有义言词一切音声,如其所应,为说法故。知行善教者,是心差别通,知心胜劣,善教彼故。知往善教者,是宿住随念智通,了达过去,善教彼故。知来善教者,是死生智通,了达未来,善教彼故。知出离善教者,是漏尽智通,知断烦恼,善教彼故。

「为彼诸有情者,此是总句」,六神通,给众生示现的了。没有对象,怎么示现呢,不要现了嘛。「为彼诸有情」,就是他说的对象——要度的那些众生,可以显神通来度他。这是总的一句。

「善教者,言一一皆有」,「善教」这两个字通到每一个神通,每一个神通都有善教。这也是总的一句。

「善者,妙也;教者,言也。为令胜进,说微妙言,名善教者」,「善」是微妙善巧。「教」就是说话,教言。为了要帮他胜进,修行往上提一把,要说些很微妙的话,叫善教。这个「善教」通每一个神通了。

「故现善教者,是如意通,随所应化故往其所,现大神变」,先说「现善教」,如意通,就是神足通了。随所应当教化的众生,不失时机地就到他那里去显大神通,来教化他。这是神足通了。「善教彼故」,善巧地教他。「善教」是通每一个神通的。这是第一个。

「知言善教者,是天耳通,听闻远住有义言词一切音声,如其所应为说法故。」这是天耳通。听到远方有一些有意义的话(不是空话),一切音声,如其所应,他该怎么样得度,就怎样给他说法,善巧地教化。这是「知言」,就是天耳通。「知」要通五个,下面就是「知行」。

「知行善教者,是心差别通,知心胜劣,善教彼故。」他心通,知道他的心,是根基胜的,或者是根基劣的,或者心起什么念头(好的、坏的),于是善巧地教化他。

「知往善教者,是宿住随念智通,了达过去,善教彼故。」宿住随念智通,了达过去的事情来善教化他。知他过去有什么善根,或者有什麽事,现在就可以教化他。这是「知往」,过去的。

「知来善教者,是死生智通,了达未来,善教彼故。」「知来」,将来的,生死智通,就是天眼通了。将来他有什么什么情况的,现在就预先来教化他。知过去、知未来了,他这样善巧地教化他。要是不知过去,不知未来,更不知现在,信口胡言,两个不相应,他不但不受教,还要骂你一顿,那就糟糕了。

「知出离善教者,是漏尽智通,知断烦恼,善教彼故。」这个是漏尽智通,烦恼断了,出离三界了。他自己烦恼断了,可以教化他,以漏尽通来教化。以上六个神通都是教化有情的。

下边是相好。

论曰:诸众生见尊 皆审知善士 暂见便深信 开导者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诸相随好。法身是现相好所依故,就相好归礼法身。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者,一切世间由见世尊具相随好,皆悉审知是大善士。诸众生者,通摄当时及于后时堪受化者。暂见便深信者,暂见世尊具相随好,便深净信,知是世间善开导者。

这个颂显示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现在说法身功德,你怎么把这个法身的功德说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呢?「法身是现相好所依故,就相好归礼法身」,相好离不开法身。因爲有法身,纔能生起相好,所以把相好的功德也归入法身。

「诸众生见尊皆审知善士者,一切世间由见世尊具相随好,皆悉审知是大善士」,一切世间的人,看到佛身具相随好,一看就知道这个是好人,是大善士,就是有功德、有道德的人。「诸众生者,通摄当时及于后时堪受化者」,不管当时见佛的也好,还是将来见佛的也好,只要见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都知道他是个大好人、有功德的人。「堪受化者」,那些众生,只要能受佛教化的,不管是当时也好,后来的也好,都包在里面。「暂见便深信者,暂见世尊具相随好,便深净信」,这个众生只要一看到佛的具相随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便马上生起清净的信心。「知是世间善开导者」,知道佛是世界上善于开导众生出离苦难的人。可见这个相好对于度众生有这样大的作用。所以佛在成佛之前,都要修相好圆满,花一百个大劫的时间去修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有原因的,并不是佛要修好看一些,像世间上爱美的,不是,而是为使众生能得度,他一定要修这个功德。

下面这个颂显示四个一切相清净。

论曰:摄受住持舍 现化及变易 等持智自在 随证得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四一切相清净。摄受住持舍者,显所依清净。依止静虑,如其所欲,随乐长短,能于自身摄受住持弃舍自在。现化及变易者,显所缘清净。化作种种未曾生色,名为现化;转变种种已曾生色成金银等,名为变易。于此一切变化品类皆得自在。等持自在者,显心清净。随其所欲,三摩地门自在而转,一一剎那,如其意乐,能入诸定。智自在者,显智清净。如其所欲,陀罗尼门任持自在。随证得者,随顺证得上四清净。

「摄受住持舍者,显所依清净。依止静虑,如其所欲,随乐长短,能于自身摄受住持弃舍自在」,这个就是自身了(所依指自己的身体),能够自在。怎么自在?什么时候受生,什么时候要住,住多少时间,什么时候舍掉,都有自在权。这个自在权要靠静虑了,没静虑的做不到了,得了定之后就有这个自在。

「现化及变易者,显所缘清净。化作种种未曾生色,名为现化」,是所缘清净。各式各样从来没有过的物质会变化出来,叫现化。「转变种种已曾生色成金银等,名为变易」,一切已生的色,假如土、石头,也可以把它改变成为金银七宝,这个叫做变易。现化和变易的差别:现化是以前没有的东西,把它变出来;变易,本来有的东西,把它变个样子。「于此一切变化品类皆得自在」,这就是所缘清净。所依清净,他的身体清净;所缘清净,所缘的境界清净。

「等持自在者,显心清净。随其所欲,三摩地门自在而转」,他心清净了,一切定就得到了,三摩地门可以随意自在地生起来,如楞严定等等这些高等的定,随心所欲,要起什么定就现什么定。「一一刹那,如其意乐,能入诸定」,这是定的自在,叫等持自在。

那么智自在呢?「智自在者,显智清净。如其所欲,陀罗尼门任持自在。」陀罗尼门就摄一切法,都可以自在。

「随证得者,随顺证得上四清净。」这里说了四个一切相清净。能够随顺证得上面四个清净的就是佛的法身了,那么归命顶礼。

下边是十力。

论曰:方便归依净 及大乘出离 于此诳众生 摧魔者归礼

释曰:此颂显十力。谓于善趣恶趣方便、诸业归依、世出世净、大乘出离四种义中,魔诳众生,此中显说能摧彼魔十力业用。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谓诸善业;恶趣方便,谓不善业。宣说如是趣方便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不如是,与是相违。说不善业为善趣方便,说诸善业为恶趣方便;或说一切皆无有因;或说一切自在天等以为其因。处非处力能摧彼说。训释词者,处名所以,有所容受;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此复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等,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

佛的十力是摧众魔的,魔做种种欺逛众生的事情,佛有这十个力量把他破掉。所以说「摧魔者归礼」,法身有这个功德,就归命顶礼。

「此颂显十力。谓于善趣恶趣方便、诸业归依、世出世净、大乘出离四种义中,魔诳众生」。「善趣恶趣方便」是第一个,处非处智力。「诸业归依」是第二个,业异熟智力。「世出世净」是第三个,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大乘出离」,除了前面三个力之外的七个力,都包括在这里。「四种义」中就包含这十个力。在这四个义方面,魔要逛惑众生,那么佛就依这个十力来破他。「此中显说能摧彼魔十力业用」,十力,能摧伏魔逛惑众生的十个力量。

「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谓诸善业;恶趣方便,谓不善业。」第一个方便。什么叫方便?你要生善趣,方便就是造善业;你要到恶趣去,方便就是造恶业了。

「宣说如是趣方便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不如是,与是相违,说不善业为善趣方便,说诸善业为恶趣方便;或说一切皆无有因;或说一切自在天等以为其因。处非处力能摧彼说。」这就是处非处智力。那么什么叫方便呢?就是一种方法。要达到善趣,就要造善业;造恶业,就去恶趣。这就是「是处非处」:善业生善趣,是处,对的;假使善业往恶趣去,非处。这叫处非处智力。佛这样子说了之后,魔就骗众生了:佛这个说得不对的,不善业造了可以生善趣去,造了善业嘛,你到恶趣去。或者说:一切法都没有因的,碰到那个缘,就生善趣去,碰到什么,就生恶趣了。或者说:一切都是大自在天安排的,你只要好好求大自在天,什么善趣都可以去等等。这是魔说的话。当时,魔就提倡外道之类的那些邪法,「牛戒狗戒能生天」等等,他这些话都是「非处」,不对的!你要生天,就要造善业,你要到恶道,就做坏事;你持牛戒狗戒,怎么会升天呢?跟牛一样吃草喝水,升天道要这样子做;守鸡戒,一天到晚一个脚站起,面对太阳,早上朝东,晚上朝西,这样能升天了?这是胡闹的话!这些都是「非处」。或者么,大自在天掌握一切,天主欢喜了嘛,你就升天了;你触犯了天主,你下地狱去了。这个不是因果了,「非处」了。还有无因论,碰巧的了,等等。佛用处非处智力摧彼说。

「训释词者」,什么叫「处非处」呢?解释这个名字。「处名所以」,处就是「所以」,「有所容受」,就是合理的。「若无所以,无所容受,说名非处」,没有原因的,不合理的,叫做非处。「谓无处无容诸众生类,无因恶因而当得有」,无处,没有这个道理;无容,也不可容受的。就是说无因或者恶因而能够生天的,这是外道的话。

「此复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等,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为什么这样子呢?这就讲缘起了。这是因缘,有这个纔有那个,这个生了纔有那个,并不是自在天可以生出来的,或者无因论、一因论了。这些是破一切外道邪见的,是缘起论。这是处非处智力。

下面,归依什么呢?归依业果,归依就是归依业果。

言归依者,所谓诸业,如说世间皆由自业,业为依止,业作归依。说此业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第二业异熟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谓诸有情,业所分别,高下胜劣,不由无因、自在天等,广如前说。

「言归依者,所谓诸业,如说世间皆由自业,业为依止,业作归依」,一切都靠业的,造善业,就到善趣去;造恶业,到苦的地方去了。「说此业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佛说这个的时候,魔就要捣乱了。魔就是要把佛说的话给翻过来。什么地方都有魔啊!你这样说么,他偏偏那样说;你说这个好,他偏偏说这个不好;你说这个修了有好处,他说这个修了没好处;你说这个是有传承的,他说这个没传承,他给你捣乱。对于这样子的魔,佛有这个力量来破他。「广如前说」,前面说过的,就是佛以这个力量来破他们,其他的话就不说了。这就是说一切都是靠自己的业报来的。魔说是因自在天,或无因,或其他因而升天的等等,佛用这个来破他。

「由第二业异熟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谓诸有情,业所分别,高下胜劣,不由无因、自在天等,广如前说。」一切有情因为他造的业不同而有所分别,他所生的地方就有高下胜劣,并不是由自在天,也不是无因论。一切邪教都说靠教主,只要靠教主,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佛决不是这样的,不是叫你拍马屁,只要供养礼拜之类,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供养礼拜还是要的,我们是为了要感谢佛,求佛加持我们可以依法而好好修行,成就顺缘,培福嘛,积累成佛的福德资粮。并不是行贿一样的,我送点礼,送点红包,我可以不算犯罪了,可以放出来了。我们不是这样子,我们是看业果的:你拜佛,依佛说的法去做;你不依佛说的法做,你求了拜了,也没啥好处。这个,跟其他宗教不同就在这里。我们是根据业果,这个业果就是缘起论,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并不是佛说一句话就解决问题了。所依有些人迷信地信佛,也是会走错路的:怎么佛不保佑我啦?我一天到晚拜佛,拜多少拜,供养那么多东西,怎么没有效果?你不依佛教的做嘛!佛叫你这个不要做,你偏偏要做;佛教你那个要做,你不做,就靠世间行贿式地供东西。实际上你供了,佛也没吃,你还不是自己吃了?那就既骗佛也骗自己。这样便宜的交易哪里会有呢?信佛不是这个意思。

所言净者,谓世间净及出世净,暂时毕竟伏诸烦恼,永害随眠,由诸静虑、等持、等至及圣道故。说此净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静虑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什么叫净呢?净有两种,世间清净、出世间清净。「暂时毕竟伏诸烦恼,永害随眠」,暂时地伏住烦恼,这叫世间净;毕竟地永害烦恼,叫出世间净。世间的净,只是暂时地把烦恼压一下,就如石头压草,草长不出来了,石头搬掉了,草又生了。永害烦恼,就是出世的定,把烦恼的根子都挖掉了,再也生不出来。这两者就不同了。

世间净、出世间净从哪里来呢?「由诸静虑、等持、等至及圣道故」。一切静虑也好,等持也好,等至也好,还有圣道,这些是世间净、出世间净所依的。圣道,是出世间所依的。静虑、等持、等至,通世出世间,假使你不修出世圣道,属于世间净。

「说此净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广如前说。由静虑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说,无所挂碍。」佛叫人家修出离道,圣道可以出离烦脑。魔就怕众生出离,他的魔子魔孙就没有了,魔就逛惑众生了,就说:你们不要修那个道啊,你们修无想天啦,修静虑就解脱欲界苦了,就能得涅槃了,或者修非想非非想天就解脱一切三界。叫他们不要去修佛的道,就用世间定逛惑出世间的永害烦恼的定。那么佛就用这个静虑等持等至智力,能够摧彼所说,无所挂碍。一种世间净,暂时伏烦恼的;一种出世净,永害烦恼的。这两个净要分别,不要混淆。

及大乘出离者,此显余力所作业用。谓说大乘究竟出离佛果德时,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言此无上正等菩提极难可得,宜求声闻究竟出离。由余七力,能摧彼说,无所罣碍。

「及大乘出离者,此显余力所作业用」,佛十力中,除前三力,其余七个力的业用,都是大乘出离用的。

「谓说大乘究竟出离佛果德时」,要说大乘究竟出离成佛的果德的时候,「魔于其中诳惑而住」,要骗众生了,他说「此无上正等菩提极难可得,宜求声闻究竟出离」,你要成佛啊,三大阿僧祇劫,中间要牺牲头目脑髓,无数次都要做这个事情,难之又难,你咋做得到呢?你不如求个声闻,出了三界,不是很好吗?魔总是怕众生成佛,三界实在拦不住,骗你作个声闻也好么。这样子当魔来逛惑的时候,「由余七力,能摧彼说,无所挂碍」,佛用其他的七个力量来摧伏魔说。

以上说的是佛的十力。后七个力是什么呢?名字说一说:根上下智力、种种胜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前面介绍的时候已经讲过了,这里就不提了。那么用这七个智力摧破魔说,无所挂碍。(第三十七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