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讲四无所畏。

论曰:能说智及断 出离能障碍 自他利非余 外道伏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四无所畏。能说智者,谓佛诚言我是真实正等觉者,即是遍知一切法智。能说断者,谓佛诚言我是真实诸漏尽者,即是烦恼诸漏永尽。如是二种,依自利说。能说出离者,谓佛诚言我为弟子说出离法,真实出离。能说能障碍者,谓佛诚言我为弟子说能障法,真实能碍。如是二种,依利他说。如是四种名自他利。非余外道伏者,显离怖畏,释无畏义;非余外道所能降伏,是故无畏。

「释曰:此颂显示四无所畏。能说智者,谓佛诚言我是真实正等觉者,即是遍知一切法智。」四无所畏呢,佛自己说:我是真正的正等正觉。一切天魔外道没有办法说他不是的。「能说断者」,「能说智及断」的「断」,佛说:我是真正地把烦恼都断完了的。「真实诸漏尽者,即是烦恼诸漏永尽」,全部断完了。佛说自己烦恼都断完,一切天魔外道没有办法说佛还有什麽烦恼没有断,所以说佛对他也无所畏惧。「如是二种依自利说」,佛说自己智慧一切都遍知,烦恼永远断完,这里从自利的角度说。

「能说出离者,谓佛诚言我爲弟子说出离法,真实出离。」佛在世的时候,很多外道就说他们的法是出离法,例如:修无想天的认爲无想天就是涅槃;修非想非非想天的,也说非想非非想是涅槃,能出离;修牛戒鶏戒的,就说他持了那个戒,将来出离升天,也是出离苦。这些出离法都不是真的出离法。而佛的出离法是出三界的,是真实出离,没有一个天魔外道能够指出佛说的法不能出离,所以说佛处众无畏。

「能说能障碍者,谓佛诚言我爲弟子说能障法,真实能障。」这个「能说」通四种:能说智、能说断、能说出离、能说能障碍。佛说的一切能够障道的法,确实障道的,你不能说这个法对我们的修行并不障碍。没有一个天魔外道可以指出这个话是错的,一点点错也没有。

这就是说佛说四种,大众中没有人能够提出反对的依据,一点也提不出来,所以说「无所畏」。前面这两种自利的,后面两种利他的。出离、能障碍的法,教你出离道,那么能障碍的法你就要远离了,不要去搞那些法,那些障碍道的。这些佛都说了,没有人能够反驳一点点。「如是四种名自他利」,这个四种合起来,自利利他都有了。

「非余外道伏者,显离怖畏,释无畏义;非余外道所能降伏,是故无畏。」这是解释颂的后头两句。这四无所畏,自利他利都有。怎么叫四无畏呢?就是说一切天魔外道不能把这四句话击破,非外道所能降伏的,所以叫无畏。有这样功德的法身的佛,归命顶礼。

下面这个颂是说三不护和三念住。

论曰:处众能伏说 远离二杂染 无护无忘失 摄御众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不护、念住。处众能伏说者,谓处大众能伏他说。以身业等及诸威仪皆无丑恶可须藏护,恐彼讥嫌,是故处众能伏他说,如是即明三种不护。远离二杂染者,谓恭敬听不恭敬听弟子众中善住念故,远离爱恚,如是即明三种念住。由此无护、无忘失故,能善摄御诸弟子众。

「处众能伏说者,谓处大众能伏他说」,这是第一句。在大众中可以降伏其他的那些人的说法,为什么呢?「以身业等及诸威仪皆无丑恶可须藏护,恐彼讥嫌,是故处众能伏说,如是即明三种不护。」佛的身口意三业跟他的威仪(身口意三业是总的,威仪是细的),这一切都没有一点点过失,不需要藏护起来怕人家讥嫌的。佛身口意随便做什麽动作,举头睁眼,都是合于律仪、合于威仪。所以其他的人,一点讥嫌也没有办法提出来的,不会生讥嫌。佛既然一切都如法,就可以降伏人家。你如果自己不如法,就不能降伏人家。

所以我们处众,要调伏大众,就要看看自己有没有过失。自己有过失,专门归咎于他人,说他不听话,怎麽怎麽调皮,这个效果就不会太好。自己一点过失也没有,下边不会太厉害,固然有些刚强难调的,还是会调皮的,但是对大部分来说,只要上面正,下面还是会听的。俗话也说:上梁不正,下梁就歪。所以说处众的时候,大众不听调伏,就要检查自己领众有没有过失,领众有过失,上梁不正,下梁不会正,决定是歪的。这是说佛自身没有过失,「能伏说」,其他的一切都能降伏。这就是三不护。

「远离二杂染者,谓恭敬听不恭敬听弟子众中善住念故,远离爱恚,如是即明三种念住。」这是三念住,就是前面说的,弟子恭敬也好不恭敬也好,他都住于「舍」,既没有爱,也没有恚。恭敬佛,照佛的话去做,也不特别的宠爱;不听佛的话,反对佛,甚至于背叛佛,也不生气。因爲佛看一切法都是空,如幻如化。有的人看电影会大哭一场,或者紧张得发抖。这个你自己想想看,你不是痴嘛?电影只是光在变化,根本没有东西,他要杀人,也没有真的把人杀掉,你怕什么呢?有一种宽荧幕电影,我是没有看过,据说火车开过来,就像砸到自己头上来一样的,哦,吓死了。这个吓啥东西呢?它是光的变化,跟你毫无关系。这是因爲众生有执著。佛就远离这些,你恭敬也好,不恭敬也好,我干我度众生的事情,恭敬不恭敬与我无关。这是你自己能不能得化的问题。你不恭敬,造罪,将来受苦;你恭敬了,如法而行,将来就能出离,能够得到殊胜的果。所以说远离爱恚两种杂染,这个就是三念住。

「由此无护、无忘失故,能善摄御诸弟子众。」「无护无忘失」,无忘失,一切不会忘失,无有误失,这里讲的主要是三不护、三念住。「摄御」,可以摄众,调御大众。这样子,要调御大众,就能够使大众调伏,都能够如愿。有这样功德的法身,我归命顶礼。

下面这个颂讲拔除习气。

论曰:遍一切行住 无非圆智事 一切时遍知 实义者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拔除习气。遍一切行住者,谓于聚落或于城邑,为乞食故,往返经行于树下等,身四威仪寂然而住。无非圆智事者,谓声闻等虽尽烦恼,犹有习气,随缚所作掉举等事。如彼尊者大目揵连,五百生中常作猕猴,由彼习气所随缚故,虽离烦恼,而闻乐时作猕猴跳踯。有一独觉,昔多生中曾作婬女,今余习故时庄饰面。如是等类非一切智所应作事,世尊皆无,是名如来不共功德。一切时遍知实义者者,非如外道掊刺拏等非是真实一切智者,故说如来是其实义一切智者。顺结颂法,故颠倒说。或此句义前后各别:一切时遍知者,此显佛是一切智者;实义者者,此显佛是有实义者,如人有杖说为杖者。

佛是一切习气都没有了,不要说烦恼,连习气都没有。

「遍一切行住者,谓于聚落或于城邑,为乞食故,往返经行于树下等,身四威仪寂然而住。」在聚落或城邑里,为乞食的缘故,「往返经行」,于树下坐,一切行住坐卧四威仪,「寂然而住」,佛无处不在定,「那伽常在定」,寂然而住,没有失误的时候。

「无非圆智事者,谓声闻等虽尽烦恼,犹有习气,随缚所作掉举等事。」佛所做的都是一切智所现的,以智爲前导,不会错的。声闻等,即使是证了四果阿罗汉,他的烦恼是尽了,却还有习气,习气未尽。「随缚所作掉举等事」,为习气所束缚,他做事时,有一些掉举的情况会出现。

这里举个例。「如彼尊者大目犍连,五百生中常做猕猴」,这个是过去的事情,大目犍连过去有五百世都作猴子。大家都知道,猴子就爱跳。「由彼习气所随缚故」,他烦恼是断了,但是猴子的习气还在,这个习气还把他系缚住。「虽离烦恼,而闻乐时作猕猴跳踯」,他烦恼是没有了,并没有起贪著音乐的心,但是当他听到音乐的时候,还会跟猴子一样跳起来。你说他爱听音乐,他也不爱听,烦恼已经断掉,但是由于这种习气,他听到音乐就跳起来,他也并没有这个「我要跳」的心,没有这个心,他自己就跳了,因爲五百世以来常作猴子,猴子爱跳,他还有这个习气。所以我们说歌舞伎乐是不要听了,也不起欢喜心。

还有一例,「有一独觉,昔多生中曾作淫女,今余习故时装饰面。」有一个独觉多生多世作过淫女,今生成男身了,而且成了独觉,但是过去的习气还在,经常要装饰面孔。

我们这里有没有啊?照镜子。镜子是要没收的,除非你脸上有疮了,或者自己要剃头剃须,那么看一看,人家剃就不要看了。自己剃的时候,看一看镜子,此外就不能看了。有的人有镜子,纠察师有权可以把它没收了,抽屉里或哪里看到有镜子的,都可以没收。出了家,管你沙弥也好,沙弥尼也好,比丘也好,比丘尼也好,纠察师都有权没收,不能看。这是淫女习气,你难道还想做淫女吗?这是不行的,出家了就好好修佛的行。

「如是等类非一切智所应作事,世尊皆无」,不是一切智人所应做的事,用智慧一照,就知道是不能做的事情。这一切行为佛都没有,而阿罗汉、独觉都会有。这就是佛的不共功德,佛的功德超过阿罗汉、独觉。

「一切时遍知实义者者,非如外道掊刺孥等非是真实一切智者」,这是解释最后两句颂的,有两个解释。这个掊刺孥就是一般人翻的是拔刺孥,是六师外道之一。那些外道他自己吹牛说自己是一切智者,实际上他智慧一点也没有,都是颠倒的,他不是真正的一切智者。「故说如来是其实义一切智者」,佛是真真实实的一切时遍知的一切智者。佛有这个功德,跟外道不一样,外道是自称的一切智。我们这里现在也很多,自称是什么救世主,自称是法王,这些不是真实的。要真实的嘛就对了,不真实嘛就不好了,这些都是大妄语。

这个颂为什么这样表达呢?「顺结颂法,故颠倒说。」这是印度的语法,这个颂词要结束了,话要倒过来说,「一切时遍知实义者」,真真实实的一切时遍知的一切智者,「实义者」本来是要摆前头的,因为作颂结束,要倒过来,摆在后头,这是印度的语法。玄奘法师直翻的,这是解释一下,这个「实义者」该放在前头,这是一个说法。

另外一个解释,「或此句义前后各别」,「实义」跟「一切智」两个分开讲。「一切时遍知者,此显佛是一切智者」,说佛是一切智者。「实义者者,此显佛是有实义者,如人有杖说爲杖者。」佛有实义,就是佛证到实义的。什么叫「实义者」呢?打个比方,有一个人有手杖,就叫他是杖者。佛是有实义的,就叫实义者。这是语法上打个比喻。佛有实义的,就是证到实义。前面是一切智,后面是有实义,两个分开讲也可以。

论曰:诸有情利乐 所作不过时 所作常无虚 无忘失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无忘失法。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者,谓佛世尊若有所化,若于尔时应有所作,即便为彼即于尔时作所应作,终不失时。如有颂言:譬如大海水,奔潮必应时,佛哀愍众生,赴感常无失。所作常无虚者,谓佛所作不空无果。无忘失者,所作应时,常无忘失。

这个颂是讲无忘失法。「诸有情利乐所作不过时者,谓佛世尊若有所化,若于尔时应有所作,即便为彼即于尔时作所应作,终不失时。」一切有情的利乐,该做的时候绝不过时,不会误失时机。对于所化的有情,在这个时候,该怎么样教化就怎么教化,终不会错失时机。「譬如大海水,奔潮必应时,佛哀愍众生,赴感常无失。」海水涨潮退潮都有一定时间的。佛怜悯众生,他应众生的感而来救度众生,也不会失时,该度的时候就来度。

有的人经常说:「我那麽好,那麽辛苦,那麽用功,怎麽佛不睬我啊?不理我啊?好像还没感应。」你还是考察自己吧,你到底是不是那么好呢?你是不是那么诚心呢?如果诚心诚意求佛,恐怕不会没有感应的。佛是一切智者,已经证到法身,尽虚空遍法界,无所不在,怎么你这里就没有呢?你是真空地带,佛不来?不会。那么你要考察到底自己是不是真诚,你修法是不是诚心诚意。有的人说我皈依念了很多,没有感应,怎麽人家感应很大啊?我昨天就收了封信,他念皈依效果极好,他问我要不要再修了。这个效果有了就可以了,你要修其他的法也可以。效果好的人很多,有几封信我捡起来,但是我们也不公布,一公布嘛就自吹自擂。哦,你们这个法了不得,那麽感应,感应录都编出来了。好像自己赞叹自己,自赞毁他,不好。自赞就有毁他的意思:你们没有,我这里有那么多的感应,这个就毁他。所以我们也不宣传。但是,这个可以做个档案,以后那些没有信心的可以看看。你看他怎麽修的,感应那么大。

这里说佛不会失时。如果你修了没有感应的话,决定你本身没有修好,这个法是不会错的。你自己修得不对头,那不能怪法,更不能怪佛。有的人他自己搞得不对,到处碰壁,就怪佛,怪师长。那你自己想想,你这个烦恼太重,自己颠颠倒倒,错了对了都不清楚,你还修什麽行呢!

「所作常无虚者,谓佛所作不空无果。」这是第三句颂。佛不失时,该什麽时候就什麽时候去做,该做什麽就做什麽。做的时候会不会做错了,白做一趟?不会,「所作常无虚」。要麽不做,一做就见效,不会空无果的,不会虚。「虚」就是没有,徒劳无果。

「无忘失者,所作应时,常无忘失。」佛不会忘掉的。我们做事情,「啊呀,想起来了,昨天该怎麽的,今天忘掉了,赶快补」,来不及了。这凡夫就要忘失。佛从来不会忘,成了佛,当然不会忘失,一切功德圆满。

下边大悲。前面说大悲在后面要说。这里就讲大悲。

论曰:昼夜常六返 观一切世间 与大悲相应 利乐意归礼

释曰:此显大悲利益安乐意乐为体。此言大者,福智资粮圆满证故,令脱三苦为行相故,三界有情为所缘故,于诸有情心平等故,决定无有胜此者故。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者,此显大悲所作业用。谓佛世尊于昼夜分各三时观一切世间,谁善法增谁善法减,谁善根熟谁根未熟,谁是堪受胜生法器,谁是堪受定胜法器,谁是佛乘器,谁是余乘器,如是等。

「此显大悲利益安乐意乐为体」,大悲以什么为体呢?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意乐心为体。

大悲为什么叫大?「福智资粮圆满证故」,福德资粮、智慧资粮都修证圆满了,这个叫大。反过来说,声闻缘觉的资粮就不够,凡夫更不行。凡夫的悲都是带着我执的,对自己的孩子,再坏也是好的,很可怜,很好;对人家的就不会太好,甚至于妒忌。一妒忌的话,什么好都变了坏的。那这个不是真的悲心。真的悲心要有「无我」在里边。

「令脱三苦为行相故」,他已经证到了圆满的福德智慧资粮,他的行相是要一切众生脱离三苦。我们一般人可以帮助解脱一点苦苦:人家在受苦,我去帮助他一下,使他不苦;人家肚子很饿,给他吃个馒头,他不饿,解脱苦了;人家害病,给他医药治病,他病好了,也就对了。这是救苦苦。坏苦就没人去救了,他正在享受,哪个去救他呢?行苦更微细。菩萨却是要救坏苦、苦苦、行苦,都要救。尤其是行苦,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流转三界都是因爲行苦。这些都要救,这样纔叫大悲,单救「苦苦」不能叫大悲。

「三界有情为所缘故」,所缘的众生是三界一切有情,一个也不落下,都要救。救什么呢?苦苦、坏苦、行苦,这些都要救。这样纔叫大悲。

「于诸有情心平等故,决定无有胜此者故」,对一切有情平等,不会说:这个有情我可怜他,要救他,那个有情最坏,他苦,正好该他受苦。这个就不平等了。这样子以福德智慧资粮都圆满等几个原因,决定没有比这个大悲还要超胜的了。

「昼夜常六返观一切世间者,此显大悲所作业用」,大悲干什么事情呢?观苦。观音菩萨就是观世间的音声,哪里有苦哪里救。这个昼夜六时是随顺凡夫说的,昼夜各六时。我们说昼夜六时要在阿奢梨面前礼拜,昼夜六时要修定修什麽了,凡夫常用昼夜六时形容精进。观音菩萨观众生苦当然是无时不观,哪有昼夜六时定了时间观呢,不会。佛是无功用道,没有一个时间不在观苦。昼夜六时是顺了凡夫而这么说的。大悲的业用就观世间苦,有苦必救,所以说大悲观世音。观世音菩萨就是一切佛大悲的总集体,观音菩萨本来是佛,是正法明如来。佛的大悲集中在观音菩萨身上显现出来,叫观音菩萨。

「谓佛世尊于昼夜分各三时观一切众生,谁善法增谁善法减」等等,就是观众生的根器,帮他解脱苦恼,这是高层次的。而谁在受地狱苦,谁在受饿鬼苦,这是就一般凡夫来说的,是低层次的。这里讲菩萨道,是谈高层次的,是就修行来说的。世间上哪一个众生善法增的,可以这么度他;哪个善法退了,马上要帮他增上。善法减退,这个很危险。我们看到很精进很努力长时修行的老居士、老修行、老出家的,突然一下退了,退得很惨,救都没法救,他自己也不要人救,这是很危险的。「谁善根成熟」,那该度他;「谁善根未熟」,令他成熟。「谁是堪受胜生法器」,就是增上生,能够修增上生法的,就教他这一些法,也就是下士道。「谁是堪受定胜法器」,决定胜,那就是中上士道,就教他这些法。「谁是佛乘器」,他是大乘根器的,就教他成佛的法。「谁是余乘器」,声闻缘觉乘的,把他度了再说,慢慢转过来。昼夜六时地观「如是等」,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观。随顺凡夫的说法而说昼夜六时,表示很精进,不断地在观察。

论曰:由行及由证 由智及由业 于一切三乘 最胜者归礼

释曰:此显十八不共佛法。言由行者,此说行时一切事业,即是如来无有误失,乃至无有不择而舍。及由证者,即是住时六种无退,谓欲无退乃至第六解脱无退。言由智者,谓于三世无著无碍智见而转。及由业者,即是如来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于一切三乘最胜者者,此显佛于一切声闻及独觉乘最为殊胜,由与十八不共功德具相应故。

这是十八不共法。我们要回顾一下前面《无性释》讲的十八个法的文,「十八不共佛法者,谓不同义,是不共义。即诸如来无有误失」等等,说了很多。

十八个不共法,如果简单地说,第一,佛的身业是没有误失的;第二,口无误失;第三,没有忘失念;第四,无种种想;第五,无不定心的;第六,没有不经过智慧简择而舍的。这六个「由行」。「言由行者,此说行时一切事业,即是如来无有误失,乃至无有不择而舍」,前面六个是行动的时候一切都没有误失。

「及由证者,谓欲无退乃至第六解脱无退」,这是住的时候。修证的时候,六个无退,就是:第七欲无退,第八念无退,第九精进无退,第十定无退,十一慧无退,十二解脱无退。这六个无退是「由证」。

下面第二句,「由智及由业」。「由智者,于三世无著无碍智见而转。」从第十三个不共法开始,知过去世无碍、知现在世无碍、知未来世无碍,对三世一切法,智慧无碍,可以见到,毫无阻碍。阿罗汉就不行,八万大劫以外的就不知道。凡夫不要说前辈子,昨天的事情今天也不一定记得。今天早上说了什麽话,人家说你说了这个话。「啊?我没说啊!」自己都忘了说什麽话。这是知三世无碍。「及由业者,即是如来身语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如来的身业随智慧行、口业随智慧行、意业随智慧行,这三个业总是随智慧而转,不是乱来的,先有智慧决定方向再走,不是乱走。我们烦恼一起来就乱走,烦恼起来什么都不顾,拿起铺盖就跑,跑的方向也没有,结果回家去,糟糕了,你好好比丘不当,回家去,就是没有智慧了。这是三业随智行。

「于一切三乘最胜者」,第四句。这就是说佛在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里边是最殊胜的,为什么呢?这十八个法只有佛纔有,声闻也好,缘觉也好,都没有这个十八不共法,所以叫不共,不共于声闻缘觉的,凡夫外道更谈不上。这是十八不共法。

下面是说一切相妙智性。

论曰:由三身至得 具相大菩提 一切处他疑 最胜者归礼

释曰:此颂显示一切相妙智性。一切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此妙智体名一切相妙智性,即是一切所知境界,一切行相殊胜智体。言三身者,谓自性等,由此三身至得具相无垢无碍妙智自性大菩提果。言具相者,具一切相。有说无常等十六种行相名一切相,菩提用彼为先因故;有余复说即此及余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所得相,名一切相;有余复说非于此中说治所治诸品类相,然说一切义利圆满,如如意珠具一切相。我今观此一切相者,即是一切障断品类,所以者何?永断一切障品类故,谓断一切所知障品及断一切习气品故。又此具相大菩提者,即是正知一切境相,是故能断一切他疑。一切处者,一切世间他疑,即是所有人天一切疑惑,于此他疑皆悉能断。由此能断一切人天疑惑作用,显一切相妙智殊胜。

「一切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一切行相都能够正确地了知,不错地了知,叫一切相的妙智。「此妙智体名一切相妙智性,即是一切所知境界,一切行相殊胜智体。」这个妙智的体叫一切相妙智性。

「言三身者」,是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由此三身而得具相的无垢无碍的妙智自性的大菩提果。

「具相」就是具一切相的。这「一切相」,无性菩萨就大做文章了。有的人认为这个「一切相」是无常苦空无我等十六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是苦谛四相,加上集谛四相、灭谛四相、道谛四相,成十六行相,叫一切相。「菩提用彼为先因故」,要修菩提,必定要先修这个十六行相。「有余复说,即此及余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所得相,名一切相。」又有人说,这个十六行相跟其他的一切法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所得的,这个相叫一切相。还有的人说,「非于此中说治所治诸品类相,然说一切义利圆满,如如意珠具一切相。」你这里说的是能治所治,就是修行的方法,各式各样的品类,但一切相不是指这个。这个相是指一切义、利能够圆满的,跟如意宝珠一样,这个叫一切相。

但是无性菩萨说:照我看,一切相就是一切障断品类。什么叫一切障断品类呢?「所以者何?永断一切障品类故,谓断一切所知障品及断一切习气品故。」烦恼障就不说了,声闻缘觉也已断了,就是说所知障、习气全部断完,叫一切相。

「又此具相大菩提者,即是正知一切境相,是故能断一切他疑。」他能够正知一切境相,一切境都能够正确了知,其他一切人的疑惑都能断,所以说「能断一切他疑」。

什么叫一切处呢?「一切处者,一切世间他疑,即是所有人天一切疑惑,于此他疑皆悉能断。」一切世间三界里边,所有人天的一切疑惑都能断。

「由此能断一切人天疑惑作用,显一切相妙智殊胜。」因为能断一切人天的疑,一切相妙智的殊胜作用就在这个地方。这样殊胜的一切相妙智,这也是法身功德之一,我归命顶礼。

诸佛法身众德相应,这就说完了。下面,我们再回到世亲菩萨的解释。

丁二 六德相应

论曰: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此中有二颂:

尊成实胜义 一切地皆出 至诸众生上 解脱诸有情

无尽无等德 相应现世间 及众会可见 非见人天等

释曰:诸佛法身与此所说四无量等功德相应,复与其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尊成实胜义者,此显诸佛法身自性,诸佛皆以成实胜义清净真如为自性故。一切地皆出者,此显其因,修一切地得成佛故。至诸众生上者,此显其果,诸有情中此最上故。解脱诸有情者,此显其业,以能无倒令诸有情得解脱故。无尽无等德相应者,此显相应,与其无尽无等功德共相应故。现世间可见者,此说变化身;及众会可见者,此说受用身;非见人天等者,此说自性身,诸人天等皆不能见。此显佛身三种差别,说名为转。

这是讲六德相应。前面讲的是总的法身相应,讲了很多功德相应,诸佛法身与前面说的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另外还有六个功德相应。哪六个呢?一自性,二因,三果,四业,五相应,六转。诸佛法身跟这六个功德又相应的。「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除了前面那麽多的功德相应之外,还有六个要补充。所以说佛的法身功德是无上的,是最殊胜的。

有两个颂讲这六个功德相应。「尊成实胜义」,这是自性功德相应;「一切地皆出」,是因的功德;「至诸众生上」,是果;「解脱诸有情」,是业;「无尽无等德相应」,是相应;「现世间,及众会可见,非见人天等」,这是转。

「释曰:诸佛法身与此所说四无量等功德相应,复与其余自性、因、果、业、相应、转功德相应。」除了前面所讲的四无量等等功德相应之外,还有其他的,自性、因、果、业、相应、转,这六个功德相应。下面就一个个解释了。

「尊成实胜义者,此显诸佛法身自性,诸佛皆以成实胜义清净真如爲自性故。」此显佛的法身自性。「尊」就是释尊,成就什么真实殊胜的功德呢?「义」,就是「境」,这里是指清净的真如,就是他的自性。自性功德,就是证到真如相应。

「一切地皆出者,是显其因,修一切地得成佛故」,这是因,一切地都要超出,超出十地那就成佛了。因,就是要超出十地。「是显其因」,什么因呢?成实胜义的因。佛殊胜的功德(真如功德)是从十地出来的,十地都超越了,就圆满地证到了。

「至诸众生上者,此显其果,诸有情中此最上故。」前面第一个是佛的自性功德,它的果是什麽呢?在一切有情当中,包括声闻缘觉,这是最高的,再不能超过这个了。所以他的果是超过一切众生,最上的。

「解脱诸有情者,此显其业,以能无倒令诸有情得解脱故」,这是佛的业功德。

「无尽无等德相应者,此显相应,与其无尽无等功德共相应故。」与其无尽的无等的功德——十力、四无畏等等,共相应的。这个是相应。

「现世间可见者,此说变化身;及众会可见者,此说受用身;非见人天等者,此说自性身,诸人天等皆不能见。」这三个身都是「转」,这个「转」就是生起的意思,就是可以示现变化身,示现受用身,而佛的自性身是一切人天所见不到的。「现世间可见者」是变化身,释迦牟尼佛示现人间的时候,每个亲近佛的人都能看到,这是世间可见的,是变化身。「众会可见者」,在菩萨大众法会里边可见得到的,那就是受用身;不是登地菩萨就见不到的,声闻缘觉也见不到。而「自性身」是一切天人见不到的,自性身就是法身。佛的三身,种种差别就在这里。

第九卷到此完成,下面第十卷。

摄大乘论释卷第十

丙八 甚深

论曰:复次,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见?此中有多颂。

释曰:于大乘中诸佛法身如甚深相,今当显示。以十二颂显示十二甚深之相。

佛的法身是甚深又甚深。声闻、缘觉已经是甚深了,佛还要深,所以说甚深最甚深。这个甚深相怎么样可见呢?这里从十二个方面用颂来讲,显示十二个甚深相,实际上无量无边。

丁一 生住业住甚深

论曰:佛无生为生 亦无住为住 诸事无功用 第四食为食

释曰:此中一颂,显示生、住、业、住甚深。佛无生为生者,显生甚深。以诸如来无业烦恼同诸凡愚所造作生,故名无生;然有与此相违之生,其相难了,名生甚深。亦无住为住者,显住甚深。无住涅槃以为住处,如是涅槃名住甚深。诸事无功用者,显业甚深,以诸如来无功用业,一切等故,名业甚深。第四食为食者,显住甚深,以佛所食是不清净依止住等四种食中第四食故。

这是第一个颂,显第一个甚深。「佛无生为生」,我们生就生了,而佛以无生作他的生,这就是甚深。无生嘛就不来了,而佛无生却还要生,这个是甚深。

「此中一颂,显示生、住、业、住甚深。」显示生的甚深、住的甚深、业的甚深、住的甚深。后面的「住」是饮食的住,前面的「住」是住在哪里的「住」。

「佛无生为生者,显生甚深。以诸如来无业烦恼同诸凡愚所造作生,故名无生」,第一个是显示生甚深。「凡」是凡夫,「愚」是二乘。二乘没有无余涅槃之前,还要受生。他们的生是因烦恼而感的,有烦恼就感得受生。佛从来不起烦恼,不造业,怎么感得生呢?所以说无生。「然有与此相违之生,其相难了,名生甚深。」无生,应该就不来了,但是有与这个相违的生,不是烦恼业感的生,跟由烦恼业而投生的生相违。大悲心起了,随诸有情,哪里该度的就度他。这个相是难了,是大悲智慧的甚深,这个就不可了知。这是生甚深,第一个。

第二,住的甚深,「亦无住为住者,显住甚深。无住涅槃以为住处,如是涅槃名住甚深。」佛住在哪里?无住涅槃以为住处,住在无住。这个话不是开玩笑吗?住就住,住在无住,怎么住呢?无住就不住,住在无住,这个就是甚深。无住涅槃是他住处。无住涅槃我们前面讲了很多,这里就不多讲。

第三,无功用甚深。「诸事无功用者,显业甚深,以诸如来无功用业,一切等故,名业甚深。」一切佛的无功用业都是一样,一切度生的事情不要加功用行,任运而起,不失时机地会做,这个也是甚深。我们做事情要经过考虑,经过讨论筹划,搞了半天,还可能会失败。而佛从不打算盘,也不起念头,任运而做,没一个不圆满,这是甚深。

第四,以第四食为食,显住甚深。这是住世的住,不是涅槃的住。什么叫第四食呢?这里要解释一下,「以佛所食是不清净依止住等四种食中第四食故」。食有四种,哪四种食呢?不是一般说的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另外四种。

四种食者,一不清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令欲缠有情不净依止而得住故。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触等三食,令色无色缠有情净不净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止,已离下地诸烦恼故说名为净,未离上地诸烦恼故说名不净,是故名净不净依止。如是依止,由触、意思、识食而住,除其段食。三一向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令声闻等清净依止而得住故。四唯示现依止住食,谓即四食,诸佛示现受之得住。是故诸佛食此第四示现住食,为令能施诸有情类净信为因,福德增长。虽现受食,不作食事,如来食时,诸天受取,施佛意许诸余有情。由此因故,彼有情类速证菩提。如是一切,应知总说为一甚深。

「四种食者,一不清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令欲缠有情不净依止而得住故。」不清净依止住食,就是段食、思食、触食、识食。「欲缠有情」,欲界所缠缚的。欲界有情不净的身体依这四食而住,这就叫不清净的依止住食,就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这四种食。

「二净不净依止住食,谓触等三食」,净不净依止住食。欲界是不净,色界以上比欲界住清净,净不净的依止住食,除了段食(色界没有段食),其他的触食、思食、识食这三种食。「令色无色缠有情净不净依止而得住故。由此依止,已离下地诸烦恼故说名为净,未离上地诸烦恼故说名不净,是故名净不净依止。」色界、无色界有情又净又不净,为什么呢?下地的烦恼除掉了,例如说初禅,把欲界的烦恼除掉,所以叫净;但是二地以上还没有超出,相对于上面来说还是不净;乃至非想非非想,虽然下面八地的烦恼除掉,本地的烦恼这个不净还未除掉,所以说色界无色界有情都是净不净依止。这个色界、无色界所依的食没有段食,就是后边三个食,叫净不净依止住食。「如是依止,由触、意思、识食而住,除其段食」,依后三个食而住,因为上二界都是定界,定地的有情不用段食。

第三种,「一向净依止住食,谓段等四食,令声闻等清净依止而得住故」,这是一向清净,不是净不净。净不净是世间法,对上边说是不净,对下边说净。声闻缘觉出三界了,他的依止一向清净。他所住的食是什么呢?还是段等四食。声闻缘觉生在人间,还要吃段食。

第四种,「唯示现依止住食,谓即四食,诸佛示现受之得住。」第四种食是示现的,示现他的身体靠这个饮食而维持住的,这个食是示现的食,就是第四种食,也是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但是佛并不是真的要吃,他是示现跟众生吃的相同的。

佛吃的食是第四种示现吃的食,为什么要示现吃食呢?「是故诸佛食此第四示现住食,为令能施诸有情类净信为因,福德增长」,佛受食就是使众生培福。福田嘛,众生供养佛饮食,他就能够得到福报,将来可以慢慢解脱。为令能施的有情净信为因,他自己有净心,要有供养,供养佛么佛就吃,吃了之后有情就福德增长,将来就可以慢慢引导到佛道上去。

「虽现受食,不作食事」,虽然示现吃,实际上没有吃。怎么没有吃?「如来食时,诸天受取,施佛意许诸余有情」,佛受的时候,好像吃了,实际上佛没吃,诸天拿去吃了。这个施佛的食是允许其他有情拿去吃的,因为佛不吃嘛。

「由此因故,彼有情类速证菩提」,因为这个原因,那些有情可以快快增福,证菩提。所以佛要示现吃,就是这个原因。

「如是一切,应知总说为一甚深」,这个四种,总的来说,就是甚深。这不是一般的,所以叫甚深。

下边世亲菩萨又特别地为每一种甚深说了十个因。这十个因,其他注解都没有提到的,有的也不一定好解释,人家都略掉了,但是我们既然要讲这个,也要把它大概地消一消。

又由十因,应知诸佛生无生相。一与愚痴不同法故,二与差别不同法故,三于摄受得自在故,四于住持得自在故,五于弃舍得自在故,六无二相故,七唯似光影故,八同幻化故,九住无住故,十成大事故。复由十因,应知如来不住生死及以涅槃。一非遍知故,二非永断故,三非修习故,四知非有性故,五无所得无分别故,六远离心故,七心证得故,八平等心故,九事不可得故,十可证得故。

「又由十因,应知诸佛生无生相」,佛的生,又生又无生,这是甚深。这个生无生相有十个因。「一与愚痴不同法故」,愚痴是烦恼,就是那些凡夫,愚痴没智慧的,他因烦恼造业感受生。佛跟他不一样,佛不是这样受生的。「二与差别不同法故」,差别,一切法的差别,我们前面说过自性差别,差别就是生无生、常无常等这两个边。佛远离二边,生就是无生,与这两个边不同。「三于摄受得自在故」,佛要摄受受生,是自在的,跟凡夫受生不一样。「四于住持得自在故」,佛要住多少时间,就能住多少时间,这是佛生的甚深。「五于弃舍得自在故」,佛要什么时候弃舍,就什么时候弃舍。要住多长就多长,要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都自在。「六无二相故」,「生、无生」无二,没有二相。「七唯似光影故」,就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起性,不是遍计执著为实在的,而是跟光和影一样,没有实体的。「八同幻化故」,光影、幻化,这两种比喻,是一类的。「九住无住故」,住于无住,就不是生。「十成大事故」,虽然无生,但是他也可以示现生,成办广利众生的大事,所以非无生。

这个生是甚深:又不是生,又不是无生。这是十个因,由此说佛生无生的甚深。

另外十个因是说如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那就是无住涅槃。

「一非遍知故,二非永断故,三非修习故」,学过俱舍的知道:遍知,九遍知;永断,把那些三界烦恼断掉。非遍知,一切法所知障断了,了知一切法自性本来是空,所以遍知也就是非遍知;烦恼就是涅槃,也不要永断,永断就是非永断;修习胜道也是非修习,修习跟非修习一样的,两个是无差别的。既然是非修习,那么涅槃也是非得非不得。我们在讲无住涅槃时候的那些意思可以套上去。「四知非有性故」,他知道本来没有自性的,一切法自性空。「五无所得无分别故」,一切法本来是无所得,也不可分别。生死也好,涅槃也好,都是分别,这些都没有。「六远离心故」,远离能知的心,所以不住涅槃。「七心证得故」,虽然这个心不可得,但是实际上是证得涅槃。这就是非不证得。「八平等心故」,生死就是涅槃,平等的,既不住生死,又不住涅槃。「九事不可得故」,生死涅槃这些事情,两边都不可得,那就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十可证得故」,你说不可得,但是有人证,因为他确实是烦恼断掉,再也不受生死,是真的证到。涅槃非证非不证,就是这个意思,把前面无住涅槃的意思套上来,这个意思就可以会意到。

复由十因,应知诸佛无功用事而得成立。一妙断离故,二无所依故,三所作无功用故,四作者无功用故,五作业无功用故,六无所有无功用故,七本来无差别故,八所作已办故,九所作未办故,十纯熟修习一切法中得自在故。复由十因,应知诸佛实无所食而现受食。一示现以食住持身故,二令诸有情福增长故,三为欲示现有同法故,四为令随学正受用故,五为令随学廉俭行故,六为令发起精进行故,七为令成熟诸善根故,八为显自身无染著故,九为恭敬业助任持故,十为欲圆满本愿王故。

诸事无功用也由十个因来成立。

「一妙断离故」,一切障很善巧地断完了,那么他不要起功用了。「二无所依故」,报身、受用身还有个依止的身,法身是没有身依止,你加功用行,要依一个身体,身体都没有了,怎么加功用行呢?「三所作无功用故,四作者无功用故,五作业无功用故」,佛所做的一切都是没有功用的,不需加功用行的,八地以后就行了。所作的事情无功用,能作的人也无功用,所作的业也无功用,就是三轮体空。「六无所有无功用故」,这个「无所有」也是无功用,就是「空」也空掉的意思。「七本来无差别故」,一切法本来没有差别,功用也好,无功用也好,不二。「八所作已办故」,佛一切功德都圆满了,当然不要加功用。「九所作未办故」,前面讲自身的事成办了,这里讲度众生的事情做不完,尽未来际都要做下去。「十纯熟修习一切法中得自在故」,佛修一切法已经到了最高的圆满点了,都纯熟了,就像能闭着眼睛背书一样,已经得到最大的自在,不要下功用了。

那就是说,无功用行而成就一切利乐众生的事情,由这十个因相来说明。

最后,有十个因相来说明佛虽然没有吃而示现受食。

「一示现以食住持身故」,佛生在这个世间上要跟世间人相同,否则外道就会造一些谣:佛是不吃饭,是什么天魔鬼怪变化出来的。所以佛跟大家一样,示现受食。「二令诸有情福增长故」,受食嘛,佛是福田,你供养他,就增长福报。「三为欲示现有同法故」,示现跟世间上的凡夫相同,凡夫吃饭,佛也一样吃饭,是同法。「四为令随学正受用故」,可以令佛弟子学习佛如法受用饮食。世间上的人乱吃,吃的时间不定的,吃的威仪也没有,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佛就示现给大家看,该怎么吃,如法受用。「五为令随学廉俭行故」,令弟子学习佛生活简单朴素,饮食是乞食,不要铺张浪费,烧了煮了搞了半天,为了一顿饭花了很多时间。「六为令发起精进行故」,日中一食,这样,你多下来时间干啥呢?就是要精进修行。「七为令成熟善根故」,你能修行,善根就成熟。「八为显自身无染著故」,乞食,随得饮食便生喜足,给什么都喜足,拿起吃就好了,没有染著,没有贪心。我们吃东西,总是想着大寮里今天吃什么,好的很高兴;不好的,眉头皱起来。以前很多地方授戒,戒堂里边都在传,今天什么斋什么斋之类的小道消息。今天吃包子,哇,高兴了;今天吃什么,哎呀!不好吃。这些就是染著。那么乞食,随得饮食就吃了,没什麽染著的。「九为恭敬业助任持故」,恭敬业乞食,除骄慢。乞来的食维持我们的生命,不是要贪那个味道。「十为令圆满本愿王故」,有了饮食,我们可以圆满成佛的大愿;不吃,就不能维持身体,不能修行,不能圆满这个愿。

由这十个原因,所以说,要示现受用饮食。

丁二 安立数业甚深

论曰:无异亦无量 无数量一业 不坚业坚业 诸佛具三身

释曰:此颂显示安立、数、业甚深。无异亦无量者,显安立甚深。诸佛法身无差别故,说名无异;无量依止现等觉故,说名无量。无数量一业者,显数甚深。佛虽无量而同一业,是故甚深。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者,谓诸如来三身相应。其受用身事业坚住,其变化身业不坚住,如是事业名为甚深。

「此颂显示安立、数、业甚深」,这个颂显示三个甚深:安立甚深、数甚深、业甚深。

「无异亦无量者,显安立甚深」,这是安立甚深。「诸佛法身无差别故,说名无异;无量依止现等觉故,说名无量。」一切佛都是同一法身,没有差别,这是无异。但是成佛所依止的身体不是一个,这个什么人什么菩萨,他成佛,在这个世间或那个世间,那些不同的菩萨成佛,这个成佛依止的身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说无量。那么从法身来说是无异,而从成佛依止的身体来说,又是无量。这个是安立甚深。

「无数量一业者,显数甚深。佛虽无量而同一业,是故甚深。」这是数的甚深。佛虽无量,而做的事业却是一个,都是利他、度脱众生。这是数的甚深。

「不坚业坚业诸佛具三身者,谓诸如来三身相应。」佛有三身,他做的事业有坚业,有不坚业。「其受用身事业坚住,其变化身业不坚住,如是事业名为甚深。」受用身的事业是坚住的,是为登地以上菩萨示现的;变化身为二乘和凡夫示现的,是不坚住的。这叫事业的甚深。关于坚不坚业,无性菩萨的注解跟世亲菩萨的有差异,我们采取世亲的。

丁三 现等觉甚深

论曰:现等觉非有 一切觉非无 一一念无量 有非有所显

释曰:此颂显示现等觉甚深。现等觉非有者,补特伽罗、法非有故。一切觉非无者,由假名理说一切佛现等觉故。云何知佛现等正觉?谓一一念无量佛故,此即显示一一念中有无量佛现等正觉。有非有所显者,此显真如是有非有,诸佛是此真如所显。

这个颂显示现等觉的甚深。「现等觉非有者,补特伽罗、法非有故。」一切有情自性空,既然没有你我他,哪个来成佛?那就是说现等觉者是没有的。

「一切觉非无者,由假名理说一切佛现等觉故」,从假名安立上说,一切佛成佛,这个也不能说没有。从补特伽罗无我方面看,补特伽罗都没有,是什么人成佛呢?现正觉是没有。但是从假名安立的道理来看,成佛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说没有。

「云何知佛现等正觉?」你说一切佛都来成正觉,这如何显示呢?「一一念无量佛故」,一一念中有无量的佛在成佛。他方世界到处有,每一个念,刹那刹那中都会有。这是说成佛是有,不能说没有。

「有非有所显者,此显真如是有非有,诸佛是此真如所显。」这里我们把无性的解释稍微引一点。他说:「有非有所显者,谓诸如来是有非有空性所显成尊位故。」证到有非有的空性(就是真如),诸佛是由证真如纔显的,所以说有非有所显。这就是成佛的甚深。

丁四 离欲甚深

论曰:非染非离染 由欲得出离 了知欲无欲 悟入欲法性

释曰:此颂显示离欲甚深。非染非离染者,贪欲无故,说名非染;以无染故,离染亦无。所以者何?贪染若有,可有离染;染既是无,故无离染。由欲得出离者,由伏断贪缠,留贪随眠故得究竟出离;若不留随眠,应同声闻等入般涅槃故。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者,了知遍计所执贪欲无贪欲性,即能悟入欲法真如。

这里,如果我们照这个颂词讲也很好,也没有什么要加的。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即菩萨留惑润生,菩萨投生度众生,还要留一个「尾巴」,就是说烦恼现行是断掉了,烦恼的随眠种子还是要留一点,这么还可以受生;否则种子断了,跟声闻缘觉一样,就不能再受生。唯识里面有这么一个东西,而中观里头就认为这个不需要。这里我们还是照唯识宗讲。

「此颂显示离欲甚深」,这个离欲也有很深的道理在里边。

「非染非离染者,贪欲无故,说名非染」,贪欲即是涅槃,淫怒痴就是戒定慧,贪欲是没有的,遍计所执嘛,它本身是没有的,故说非染。这个贪欲是染污,它是无体的,叫非染。「以无染故,离染亦无」,既然染都没有,那么离染,离啥东西?我们经常听说,有人说自己舍戒了,你先问问他:你得到戒体没有?戒体都没有得到,你舍什么戒啊?根本没有舍。你本来就没有,你舍什么?有的人受戒是多人一坛的,那他根本没有得戒体,他舍什么戒啊?谈不上。同样,有欲纔可离,你欲染都没有,离什么?根本无所谓离染,所以说非染非离染。「所以者何?贪染若有,可有离染;染既是无,故无离染。」离什么染呢?不要离,离染也成了空话。

「由欲得出离者,由伏断贪缠,留贪随眠故得究竟出离」,虽说染也好离染也好都谈不上,可是你要出离,还要靠一个欲,还要利用这个贪欲的烦恼种子。先伏后断,伏是把它降伏,使它不能起作用;断,使它再也不能生。你要留一个贪欲的种子,为什么?好去受生嘛。「若不留随眠,应同声闻等入涅槃故」,假如三界随眠,你也把它断掉,跟声闻缘觉一样,证无余涅槃去了,那你成佛的究竟大涅槃就证不到。我们要知道,这是唯识的说法,虽然唯识也不都是这样说的,《摄大乘论》是这个说法。因为你要究竟出离,你还得要度众生;不度众生,像声闻那样,就不是究竟出离。所以说这个贪欲的随眠还得要留下。

「了知欲无欲悟入欲法性者,了知遍计所执贪欲无贪欲性,即能悟入欲法真如。」了知遍计所执的贪欲本来是无体的,当下就是圆成实,就是无欲性。你知道欲就是无欲的话,那你就悟入法性(真如)。圆成实性悟到了之后,欲本来是无欲,生死就是涅槃,烦恼就是菩提。这是离欲的甚深,声闻缘觉达不到这个要求。

丁五 断蕴甚深

论曰:诸佛过诸蕴 安住诸蕴中 与彼非一异 不舍而善寂

释曰:此颂显示断蕴甚深。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者,谓诸如来超过色等五种取蕴,住无所得法性蕴中。与彼非一异者,虽已舍遍计所执诸蕴,而与彼非异,以即安住彼法性故;亦复不一,若是一者,遍计所执应同法性,成清净境。不舍而善寂者,谓不弃舍圆成实蕴,即是妙善涅槃体故。

这个颂显示断蕴甚深。我们的身是五蕴身。声闻缘觉证了涅槃,这个五蕴身就舍掉了。而佛断五蕴,有甚深道理在里边,跟声闻缘觉不一样,断是要断,但是他还是要用。

「诸佛过诸蕴安住诸蕴中者,谓诸如来超过色等五种取蕴,住无所得法性蕴中。」色受想行识这五取蕴(有烦恼叫取蕴)是有漏的。这有漏的五取蕴是生死流转的,佛当然早就超过,但是佛还是安住在无所得的法性蕴里边。

「与彼非一异者,虽已舍遍计所执诸蕴,而与彼非异,以即安住彼法性故。」遍计所执诸蕴(五取蕴)已经舍掉了,这个蕴的法性就是圆成实性。遍计所执五蕴跟这个蕴的法性,一个是法,一个是法性,不是一,也不是异,不是绝对没有关系。「以即安住彼法性故」,你就住在遍计所执这个法的法性上边,即圆成实性,而不是住在遍计所执的这个法上边。遍计所执去掉了,当下就是圆成实性了。「亦复不一,若是一者,遍计所执应同法性,成清净境。」法跟法性,不异也不一:一个是法,一个是法性;一个是染污的,一个是清净的。所以不能是一。但是它们又是有一定的关系,这个就是它的法性,不能说与它无关。假如你说它们是一个东西,那遍计所执跟圆成实成了一个,都是清净,那当然不是一个。所以说「与彼非一异」,既不是一,又不是异。

「不舍而善寂者,谓不弃舍圆成实蕴,即是妙善涅槃体故。」遍计所执的五取蕴都舍掉,但是跟它不一不异的圆成实性的蕴还是保留,不舍弃的。既不舍弃,却又善寂,在妙善的涅槃体里边,不像五取蕴是燥动的,不安静的,它是善寂的,妙善的、寂静的。

这就是蕴的甚深。你说断了,法性的蕴没断,佛还要用这个法性的蕴去度众生。你说不断,它跟遍计所执的五取蕴截然不同,一个是清净的,一个是染污的。这就是断蕴的甚深。(第三十八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