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六 成熟甚深

论曰:诸佛事相杂 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 他利无是思

释曰:此颂显示成熟甚深。诸佛事相杂者,谓诸如来成熟有情一切事业悉皆平等。其喻云何?犹如大海水者,譬如大海,众流所入,其水相杂,为鱼鳖等同所受用;诸佛亦尔,同入法界,所作事业和合无二,等为成熟有情受用。我已现当作者,于三时中随一时作。他利无是思者,不作是思,我于他利已现当作,然无功用能作一切利益安乐诸有情事,譬如世间末尼、天乐。

这个颂是说成熟众生的事情也是甚深。

「诸佛事相杂者,谓诸如来成熟有情一切事业悉皆平等。」什么叫相杂?就是合在一起。这一个房间里,假如有几十盏灯,这些灯的光杂在一起,就分不出这个光是哪一盏灯发出来的。合在一起了,就叫相杂。诸佛成熟一切有情的事情都是平等的,互相地合在一起分不出的。「其喻云何?」用什么譬喻来讲呢?「犹如大海水者」,用大海的水来比喻。海水是各条河流到海里去的,每一条河流都不同,但是流进海里,就混在一起,「相杂」,合起来了,分不出是哪一条河的水。「譬如大海众流所入,其水相杂,为鱼鳖等同所受用」,大海的水从各条河流出来,流到大海之后,相杂合起了,这合在一起的海水,海里边鱼、鳖等等共同受用这个海水,这是个喻。「诸佛亦尔,同入法界,所作事业和合无二,等爲成熟有情受用。」同样,佛都证到同一法界,那麽一切佛所做的事业和合无二,这个佛的事业,那个佛的事业,都合在一起,平等地,都是爲了成熟诸有情,使他们受用。

「我已现当作者,于三时中随一时作。」已,过去;现,现在;当,未来。「三时中」,在过去、未来、现在的三个时候,「随一时作」,随哪一个时作,或者已经作,或者现在正在作,或者将来要作,作什麽?「他利」。

「他利无是思者,不作是思,我于他利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他没有这个想法说:我作利益一切有情的事情,过去做了,现在正在做,将来还要做。因为佛是无功用的,有情需要利益的时候,自然就相应地做了,不需要功用。「然无功用能作一切利益安乐诸有情事,譬如世间末尼、天乐。」佛做一切利益众生的事情,好像世界上的摩尼珠、天乐一样,不需要去作意,这个天乐不要人奏,它自己根据人的福报就会出来。佛的事业也是随众生的根机,他需要什麽,佛就现什麽,给他说法,是无功用的。这是说佛成熟利益众生的事情是甚深的。

有的众生见不到佛,什麽原因呢?佛是无量无边无功用地利益众生,怎麽有些众生看不到佛呢?下面要讲。

丁七 显现甚深

论曰:众生罪不现 如月于破器 遍满诸世间 由法光如日

释曰:此颂显示显现甚深。若诸世间不见诸佛,而说诸佛其身常住,佛身既常,何故不见?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者,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水喻等持,体清润故。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者,谓今世间佛虽不现,然遍一切,施作佛事。由说契经应颂等法,譬如日光遍满世间,作诸佛事成熟有情。

这个颂是说佛的显现甚深。

「若诸世间不见诸佛,而说诸佛其身常住,佛身既常,何故不见?」这是一个问题。世间的有一些众生并没有见到佛,佛在世的时候,不在印度的就没有见到;即便在印度的,有一些有障的也没有见到;更何况佛已经灭度了,我们现在都见不到佛。你说佛身是常住的,佛既然常住,怎麽我们现在看不到呢?初学佛的人都会有这个疑问。

「众生罪不现如月于破器者,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则不现」,打个比喻,「破器」就是漏器,如一个漏的脸盆,盛不住水的,月亮的影子当然就不现。盆里边充满了水,天上月亮出来了,影子就会照在水里边。可容器破了,倒多少水进去,它都漏掉了,天上的月亮再大,这个无水的空容器也不会显出月亮来。因爲没有水,这样月亮的影子是照不出来的。「如是有情身中无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现」,同样,众生有定水,有奢摩他的水,佛决定会现,前面讲过,定中能见佛。假如你没有奢摩他水,就像个破器,你没有水,佛再现,你还是看不到佛。所以说「佛月不现」,佛就跟月亮一样,没有水,不现的。

「水喻等持,体清润故」,这个水比喻等持(定),定的体是清净的,有滋润的作用,定跟水的清润有同样的性质,所以用水来比喻。这就是说,得了定的人要见佛是见得到的,没有得定的人见不到佛。

很多炼气功的说他见了很多佛。这就可想而知是真的佛、假的佛。我记得上海一个气功师,他说:啊!这棵树上一尊佛。啊!那棵树上有观音菩萨。好像到处都是佛。我们说,也是,佛的法身遍布,一切处都有,但是你有没有福报见那么多佛?成大问题。从这部论上看,有奢摩他的纔能见佛。你这个气功师,奢摩他根本谈不上,鬼通有一点点,你看到的是鬼,鬼可以显佛像。

昨天我们也给宁波一位居士说了个比喻,优婆鞠多是第五代祖师,佛传迦叶,迦叶传阿难,阿难传末田地,末田地传优婆鞠多,波旬魔王来扰乱的时候,就被他降伏了。波旬很苦恼,他说:佛在世的时候很慈悲,我做了很多坏事,没有惩罚我,你现在怎麽惩罚我起来了?优婆鞠多说:我跟佛不一样,佛是佛,我是阿罗汉,阿罗汉的量没有佛大,我就是要惩罚你。弄得魔很难堪,后来魔就被降伏了。优婆鞠多就问他:佛在世的时候,你看到过佛吗?他说看到。你能不能现个佛的相给我看看?优婆鞠多是第五代,没亲自见过佛。魔说:可以啊,但是你不要拜。因为他是魔变的,你拜他,魔受不了。优婆鞠多说:可以,你现嘛!这个魔就跑到林子里去,过了一会儿出来,全身光明,安详徐步,很威严地出来了,就是三十二相的样子。优婆鞠多很惊奇,他想拜起来了。这个是说,魔也能变,气功师看的可能是鬼变的。这个不稀奇。你看到的不是真的佛;要定水得到,那可以见到真的佛。

「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者,谓今世间佛虽不现,然遍一切,施作佛事」,现在的世间,佛灭度了看不到,但是佛遍一切有情世间里在做利益众生的事情。「由说契经应颂等法,譬如日光遍满世间,作诸佛事成熟有情」,他遍满一切地方做佛事,说契经、应颂等十二分教,好像太阳一样遍满世界。太阳遍照大地,佛也遍满世界,做一切成熟有情的事。

我们看一看《无性释》:「遍满诸世间由法光如日者,谓诸佛日放契经等正法言光,遍照一切有情世间。」佛跟太阳一样遍照世间,他放的契经等光明,就是说正法。「有缘斯见余不见者」,有缘的会见,没有缘的就见不到。见不到佛,自己没有缘,过去没有善根,这不能怪如来。那就象是破器,没有办法见佛。「如世间日,流光遍照,有目者睹,盲者不见」,就像世间的太阳到处放光,遍照一切山河大地,有眼睛都能看到太阳光,而瞎子看不到,没办法;或者你躲到山崖洞里面,你也见不到。就是说佛虽然遍一切示现,但是没有缘的,善根不够的,或者没有定力的,就见不到。这是说众生见不到佛的原因。

丁八 示现等觉涅槃甚深

论曰:或现等正觉 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 诸佛身常故

释曰:此颂显示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者,谓诸如来或现成佛或现涅槃,其事如火,或时烧然或时息灭;诸佛亦尔,或于未熟诸有情类现般涅槃,或于已熟诸有情类现成佛果,为欲令彼得解脱故。譬如一火,性无差别,法身亦尔,应知唯一。余半颂文,其义易了。

「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佛,有的时候示现成佛,有的时候示现涅槃,这是变化身。跟火一样,有的时候火烧起来,炽然大火;有的时候火熄掉了。

「此未曾非有,诸佛身常故」,这未曾非有,佛到处是有的,因缘到了,他就现正等觉;因缘尽了,他就涅槃。像火一样,需要的时候烧起来,不需要的时候把它熄掉,但是不能说火是没有的,火是经常会有的,就看你需不需要。因缘到了,火自然就有;因缘完了,不需要了,火就熄了。「诸佛身常故」,佛也一样,佛身常的,不会没有的,但是要看众生的机缘。

「释曰:此颂显示示现等觉涅槃甚深。或现等正觉或涅槃如火者,谓诸如来或现成佛或现涅槃,」,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佛,最后双林间示涅槃,「其事如火」,他的示现以火来做比喻,「或时烧然或时息灭」,有时候,因缘到了,就烧起来,或者因缘尽了,不需要了(如饭烧好了),把火熄掉了,尽烧它干啥?

「诸佛亦尔,或于未熟诸有情类现般涅槃,或于已熟有情类现成佛果,爲欲令彼得解脱故。」佛也是同样,对于还没有成熟的有情,如果佛尽现在那里,又成熟不了他们,对他没有好处,那就现个涅槃,让他感到佛好不容易纔遇到,起个稀有的心,赶快精进,这样对他还有点好处。对于善根已成熟的有情,要显现成佛,爲什麽?成了佛之后可以度他,度他解脱。还没成熟的,尽现个佛,他还没有成熟,度又度不了,他看到佛常在世,他就懈怠,心想「反正佛总是在的,我慢慢修好了,今天不修,还有明天,这辈子不修,下辈子还好修」,这样懈怠了。所以有情没有成熟的,干脆示现涅槃;已经成熟的,不能错失良机,不失时,那就赶快示现成佛令他解脱。

「譬如一火,性无差别」,就像火,它的性没有差别的,火在烧的时候有火性,熄掉之后火性还在,并不是说熄掉了,火性就没有,永远生不起火来了。佛法身也一样,常住的,「法身亦尔,应知唯一」,佛的法身就像火一样,虽然变化身根据众生成不成熟一会儿示现涅槃一会儿示现正等觉,但佛的法身是一个,没有两个。

「余半颂文,其义易了」,下边两句很好懂,就不解释了。

丁九 住甚深

论曰:佛于非圣法 人趣及恶趣 非梵行法中 最胜自体住

释曰:此颂显示住甚深。佛于非圣法中,人趣恶趣中,非梵行法中,由最胜自体住最胜住,由圣住等而安住故。此中圣住者,谓空等住。天住者,谓诸静虑住。梵住者,谓慈等无量住。非圣法者,谓不善法,佛于其中住空等住。由此空等圣所住故,名为圣住。人趣及恶趣者,谓缘彼有情住诸静虑,所住静虑名为天住。非梵行法者,谓于彼法住慈悲等四种梵住。最胜自体住者,谓由如是最胜自体住最胜住。此显诸佛于诸住中,安住最胜自体诸住。

这个颂显示佛的住甚深:佛于非圣法中,于人趣、恶趣中,非梵行法中,由最胜的自体住在最殊胜的住里边。这个怎么说呢?「由圣住等而安住故」,就是说,在非圣法等里边他安住在圣住、天住、梵住里边。

「此中圣住者,谓空等住。天住者,谓诸静虑住。梵住者,谓慈等无量住。」圣住是指空、无相、无愿这个三个解脱门。在那些非圣法里边,佛示现住最胜的圣住,就是空、无相、无愿。对那些人、恶趣众生,佛就住在最胜的天住里边——静虑,静虑在世间上是高的。在那些非梵行的法里边,佛住在梵住,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住。

「非圣法者,谓不善法,佛于其中住空等住。」对那些不善法的有情,佛示现住在空、无相、无愿的圣法里边。「由此空等圣所住故,名为圣住」,因为这三个解脱门是圣者的所住,所以叫圣住。

「人趣及恶趣者,谓缘彼有情住诸静虑,所住静虑名为天住。」人间、恶趣里边,最殊胜的就是静虑,静虑是最高的,他就住在静虑里边,叫天住。

「非梵行法者,谓于彼法住慈悲等四种梵住」,「非梵行法」,不是慈悲喜舍这四个梵住。在没有慈悲喜舍的那些人里边,佛就示现住在慈悲喜舍这四个梵住里边。

「最胜自体住者,谓由如是最胜自体住最胜住」,他这样做就是最胜的自体住在最胜的住里边。

「此显诸佛于诸住中安住最胜自体诸住。」在非圣法当中,佛住在圣住里边;对人和恶趣,住在天住里边;于非梵行的法里边,他住在梵住里边。那就是住最殊胜的地方。

丁十 显示自体甚深

论曰:佛一切处行 亦不行一处 于一切身现 非六根所行

释曰:此颂显示自体甚深。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者,谓后得智于善不善无记等中分别而转,无分别智不行一处。第二义者,谓变化身一切处行,其余二身不行一处。于一切身现者,即变化身遍于一切,处处可见。非六根所行者,即变化身为欲化彼那落迦等现于彼生,那落迦等受生有情见化身时,不如实见,不能了知,但谓即是那落迦等。是故化身决定非彼那落迦等六根所行。

「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这个话好像是猜谜,佛到处都有,是遍行,但一处也不去。一方面到处遍行,一方面一处也不行,对不对呀?对!要看从哪一个方面来说。「于一切身现,非六根所行」,佛现一切地方,在五趣六道到处现身,但是又「非六根所行」,不是众生六根所能取得到的。

「释曰:此颂显示自体甚深。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者,谓后得智于善不善无记等中分别而转,无分别智不行一处。」此颂显示佛的体甚深。这个不是矛盾的,一会儿到处行,一会儿一处也不行,那到底指什么?我们不是参禅,也不是打谜猜谜。这就是说,佛的后得智在分别法里要起分别,善法也好,不善法也好,无记法也好,于一切法都会生起分别,这就是一切处行。无分别智,它行无相的,一切分别都不行,都不去分别。所以说「佛一切处行」指佛的后得智,「亦不行一处」指无分别智。各有所指,并不是矛盾的模棱两可的话。

世间上有些对佛教不理解的,最欢喜说一种是似而非的话,也见也不见,非见非不见,四料简之类的话。你到底指什么呢?中观就破这个,要见就见,不见就不见,怎么非见非不见、也见也不见呢?到底见不见?这个话就不能成立。但是这里「佛一切处行,亦不行一处」不是同样的幺?它有所指的:无分别智不行一处,后得智遍一切处行。这就没有矛盾,它不是一个东西,是两个

「第二义者,谓变化身一切处行,其余二身不行一处。」第二个解释:变化身一切处行,佛的变化身一切处都去,五趣六道都要去,度众生;佛的法身无来无去,不行一处,受用身也不是到处去,只是在佛的大法会(众会)里边示现。「不行」指不是到处行。自性身当然是无来无去,不行一处。这是另外一个解释,也讲得通。这两个解释都可以用。

「于一切身现者,即变化身遍于一切,处处可见。」佛的变化身在五趣六道里边都可以示现,都可以看到。不过我们看得到,也认不得,所以「非六根所行」。佛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知道他是佛,甚至要诽谤。

所以我们僧团里边,就不要随便诽谤、骂人。你知道这个僧团里边有没有阿罗汉应世的呢?有没有佛示现的呢?都不知道,你随便骂了、吵了、闹了、诽谤了,造罪就无边了。「于诸有情如来想」,我们不是天天念五字真言嘛,你要把这句话想一想,你就不要骂人了,不要吵了,也不要诽谤了。念经有好处,你天天念,这个概念印到心里去,当你要骂人的时候,「于诸有情如来想」跳出来了,他就是佛,怎麽好骂呢?就把自己克制住了。「变化身遍于一切,处处可见」,当然有缘纔见,没有缘,如果是生盲,太阳再大,你什么光都看不见。「非六根所行」,众生也一样,六根见是见了,却不能认得他是佛。

「非六根所行者,即变化身爲欲化彼那落迦等现于彼生,那落迦等受生有情见化身时,不如实见,不能了知,但谓即是那落迦等。」佛要教化众生,就在六道到处示现。例如,要到地狱去教化,他也在捺落迦受一个地狱的身。但是地狱的众生不如实见,不晓得他是佛化的,不能了知,以爲他就是地狱的众生之一,所以说「非六根所行」。这里六根所行的,只知道他就是一个那落迦有情,不知道他是佛的化身。「是故化身决定非彼那落迦等六根所行」,所以,化身也就决定不是那个那落迦等有情的六根所见。这是举例。人也好、天也好、地狱也好,他看了佛,都不知道是佛化的。我们的六根,就不能直接认识到他是佛,只看到是同类的,就是与自己一样的有情而已。就是说佛的化身,众生六根还不能缘到,更何况法身呢!法身,众生就更没有办法去缘了。所以佛的法身也好,报身也好,化身也好,众生都是缘不到的,即使你见了也不知道。

丁十一 断烦恼甚深

论曰:烦恼伏不灭 如毒呪所害 留惑至惑尽 证佛一切智

释曰:此颂显示断烦恼甚深。烦恼伏不灭如毒呪所害者,菩萨位中,伏烦恼缠,未灭烦恼,有随眠故。譬如众毒呪力所害,体虽犹在而不为害;烦恼亦尔,智了知故,体虽犹在而不为害。留惑至惑尽者,以留随眠诸烦恼故,不如声闻速般涅槃,得至究竟诸烦恼尽。证佛一切智者,烦恼尽时得一切智。

这个颂是断烦恼甚深:烦恼现行是伏住了,但是根子不灭。

「烦恼伏不灭如毒咒所害者,菩萨位中,伏烦恼缠」,菩萨修行的时候,「伏烦恼缠」,烦恼的现行不会起了。菩萨修行的时候登了地,还会起烦恼吗?不会,一切烦恼的现行都不起。但是「未灭烦恼,有随眠故」,还没有把根子灭掉,为什么?它的种子还在,随眠就是种子。

「譬如众毒咒力所害,体虽犹在而不为害」,有些毒,比如蛇毒,你只要念一个咒,毒蛇虽然没有死掉,但是它放毒的能力是没有了,不能再害人。烦恼一样,虽然烦恼的根子没有断掉,但是菩萨修行的力量就像咒一样,把它咒住,烦恼危害众生的作用不会有了。体虽在,根子(就是随眠)还在,而不会做烦恼的事情,不会再造业、再流转生死,不会了。

「烦恼亦尔,智了知故,体虽犹在而不为害。」咒烦恼的这个咒是什么呢?智慧!智慧能够把烦恼照破了。烦恼的体(根子)虽然还在,却不能再做有害的事,就是不会再造恶业,再去流转生死了。

「留惑至惑尽者,以留随眠诸烦恼故,不如声闻速般涅槃,得至究竟诸烦恼尽。」爲什麽要留随眠呢?不要像声闻一样,烦恼断完了,赶快去涅槃,再也不来了,不受后有。菩萨要广度众生,所以要留一个尾巴,当然这个尾巴没有危害,它体虽在,而害没有了,跟毒咒一样,智慧一照,烦恼危害的作用就不会再起。他不像声闻一样赶快涅槃,他才可以「得至究竟诸烦恼尽,证一切佛智者,烦恼尽时得一切智。」到究竟把一切烦恼、习气都断尽,成就佛的智。这要靠留一点烦恼种子,不跟声闻一样赶快入无余涅槃,才能够达到成佛。所以说断烦恼的甚深,里边很有些密意在里边。

下边讲不思议甚深,烦恼本身就是菩提,生死就是涅槃。这样讲,就更高一层了。

丁十二 不可思议甚深

论曰:烦恼成觉分 生死为涅槃 具大方便故 诸佛不思议

释曰:此颂显示不可思议甚深。谓诸菩萨具大方便,烦恼集谛转成觉分,生死苦谛即为涅槃。如是一切诸佛圣教,如前所说三因缘故,不可思议,谓自内证故等。

这是不可思议甚深。

「释曰:此颂显示不可思议甚深。谓诸菩萨具大方便,烦恼集谛转成觉分,生死苦谛即为涅槃」,菩萨有甚深的方便。方便还是从智慧那里来的,就是说在般若之后而有方便善巧。这个大的方便(智慧)可以把属于集谛的烦恼转成菩提。觉分就是菩提,就是道谛。生死(苦谛)马上可以转成涅槃(灭谛)。就是说把集谛转成道谛,把苦谛转成灭谛。这个靠什么?靠智慧。这个智慧有方便,方便的智慧可以把它转过去。

「如是一切诸佛圣教,如前所说三因缘故,不可思议,谓自内证故等。」如前所说,就是前面(第九卷中「不可思议相」)所说的「谓真如清净内自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三个原因。由这三个原因,一切诸佛法身及圣教皆是不可思议甚深。

论曰:应知如是所说甚深有十二种,谓生住业住甚深、安立数业甚深、现等觉甚深、离欲甚深、断蕴甚深、成熟甚深、显现甚深、示现等觉涅槃甚深、住甚深、显示自体甚深、断烦恼甚深、不可思议甚深。

释曰:此十二种皆难觉了,故名甚深。一一别相,如前已说。

前面说甚深,说了十二种。其实有很多种,重点来说有这十二种。那麽,把诸佛法身甚深的十二个相讲完了。

「释曰:此十二种皆难觉了,故名甚深」。这不是一般浅的智慧能够觉了,所以叫甚深。「一一别相,如前已说」,一个个各别的相貌,前面每一个颂讲一个,都讲过了。

下边要修念佛了。《论》就讲了很多念佛的道理,唯识法相宗也讲念佛。

有人写信给我,说自己年纪大了,修法要专一,就专修念佛,其他的就不修了,这很愚痴,他学法学得太少,不懂。我们以前经常介绍法尊法师论文集中的一篇文章,那麽多往生法门你不要,嘴里却说要修往生法,不是很矛盾吗?念佛就念法身佛、报身佛等等,有好几种,这里举的是念法身佛。念了法身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是一样的念嘛,为什么这个不要呢?

丙九 念

丁一 正明七念

论曰: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此中有颂:

有情界周遍 具障而阙因 二种决定转 诸佛无自在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此中有二颂:

圆满属自心 具常住清净 无功用能施 有情大法乐

遍行无依止 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 应修一切念

「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几种念应修此念?」你把道理弄懂了,念佛的效果也大;道理不懂,你说我念法身佛,「南无阿弥陀佛」,这还是六个字。法身佛的意思你一点也不知道,你念的哪是法身佛呢?你也不是念报身佛,也不是念化身佛,只是念六个字。六个字的声音你念出来了,什麽意思啊?很多修净土的居士不懂,那你念什么?你就是念字而已。你念佛,至少佛的意思要知道,有几种佛,法身佛该怎麽念,报身佛又该怎麽念。

「略说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此念。」假如菩萨要念佛的法身,修念佛法门,由几种念来修念佛法身呢?略略地说,菩萨要修念佛法身,修七种念;广说麽,那就无量了。哪七种呢?

「一者,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转,应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无碍通故。」佛对于一切法得自在了,这个念要修。为什么能自在呢?他在一切世界有无碍的神通,所以都能自在。「此中有颂: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二种决定转,诸佛无自在。」你说佛很自在,到处能够「转」(生起来),但有的时候有的地方,有情好像感受不到佛的力量,这是什麽原因呢?这是有情有障或者阙因,这两种缘故,佛对他就没有自在了。因为自己有障,佛也没有办法。佛只能度有缘的,没有缘的,佛也没有办法,有情有障或者阙因。

「二者,如来其身常住,应修此念,真如无间解脱垢故。」第二个,念法身佛是常住的,要修这个念。爲什么是常住的?真如是无间的。世间的东西都有间隔,中间有缺陷、中间要停顿的。真如是无间,离开一切垢,常住,无间就是常住,有间就是要停下来。

「三者,如来最胜无罪,应修此念,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并离系故。」如来是最殊胜的,一切恶不善法乃至无记法都没有的,应修此念。烦恼是染污法;所知障是无知,虽是无记法,也不好。佛于此二都离系,都除掉了,所以最胜无罪。

「四者,如来无有功用,应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无休息故。」如来利益众生,虽然事情不断地做、无边地做,但是不加功用,不像我们要加功用行、计划等等。

「五者,如来受大富乐,应修此念,清净佛土大富乐故。」如来所受的是最大的富乐,大富大乐(法乐)。在清净的佛土里面有七宝庄严,这是大富;如来在众会里边讲殊胜的法,受大法乐。

「六者,如来离诸染污,应修此念,生在世间一切世法不能染故。」虽然佛示现在世间,世间的一切染污法丝毫不能污染到佛一点点。

「七者,如来能成大事,应修此念,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脱故。」如来能够成就最大的事情:成熟有情,利益安乐有情,使他解脱成佛。这是第七个念,要修。为什么说能成大事呢?「示现等觉般涅槃等」,佛要度众生,有的时候示现成佛,有的时候示现般涅槃,有的时候示现降魔,等等,这些都是爲了度众生。一切有情分两类:一类是没有成熟的,一类是已经成熟的。没有成熟的,使他赶快成熟起来,已经成熟的,使他赶快解脱。佛就是成这个大事,法身佛有这麽大的功能,要念。

「此中有二颂」,这是总结的两个颂,下面有注解,我们就看注解。

释曰:今当显示,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其念。于一切法得自在转者,由得神通,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以诸如来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非如声闻等犹有障碍故。

「今当显示,若诸菩萨念佛法身,由七种念应修其念。」这个意思下面打开来说。我们要念佛,先说念哪一个佛?念法身佛。法身佛怎麽念?「由七种念应修其念」,我们要念佛,有七种念修这个念。修念佛怎么修呢?按这七种念去修。

「于一切法得自在转者」,这是第一种念,念佛「于一切法自在转」,爲什么呢?「由得神通,于一切法自在而转」,因爲得了神通,就能自在转了,要怎麽就怎麽。「以诸如来于一切世界得无碍神通,非如声闻等犹有障碍故」,在一切世界得到毫无障碍的神通,声闻缘觉的神通还有障碍,不透彻。外道的神通更不要说了。

有的人看到外道有神通,就惊奇的不得了,五体投地。他的教理真不真、邪不邪都不管了,只要有神通就相信。有个居士,一来这里就问:你能不能知道我心里想什么?这就是要神通:你有神通,我就拜你为师;你没有神通,对不起,我就走了!以神通为标准,我们说佛教不是这样,佛教讲道理。佛的神通当然是很大,声闻缘觉还比不上,外道更不要说,外道神通往往是骗人的。很多人都知道,大力鬼神附在他身上,他就可以出现很大的神通,一旦大力鬼神舍他而去,他就什么也没有,不会比你高一点,这些人不值得我们去崇拜的。佛当然是不一样,于一切法自在转。

若诸如来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何故一切有情之类不得涅槃?故今一颂显由此因,诸有情类不能证得究竟涅槃。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阙因者,谓诸有情有业等障,名为具障,由具障故,虽无量佛出现于世,不能令彼得般涅槃,诸佛于彼无有自在;若诸有情无涅槃法,名为阙因,此意说彼无涅槃因,无种性故,诸佛于彼无有自在。二种决定转者,决定有二种,一作业决定,二受异熟决定,当知此中说名决定,诸佛于此二决定中无有自在。顽愚等身,名异熟障决定;当堕那落迦等,名受异熟决定:应知此中二种差别。

「若诸如来于一切法自在而转,何故一切有情之类不得涅槃?」既然佛于一切法自在,为什么有情还不得涅槃?应当是一个佛出来,就能度尽一切有情了。佛有那麽大的自在神通,该度完了。「故今一颂显由此因诸有情类不能证得究竟涅槃」,下边一个颂就解释这个问题,佛有那么大的自在神通,众生为什麽还不能得涅槃的原因。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缺因者,谓诸有情有业等障名爲具障,由具障故,虽无量佛出现于世,不能令彼得般涅槃,诸佛于彼无有自在。」这是颂的第一、二句。有情有业障、报障、烦恼障等等,这个叫障。「具障」就是具足有障。第一个原因是具障,就是有业障、报障、烦恼障、所知障等等。他自己本身有障,有再多佛出现于世,站在他面前,他也认不出那是佛。既然认不出,他也不向佛学,甚至于诽谤,他怎么会涅槃?当然不会。「诸佛于彼无有自在」,像这样有障的人,佛虽然一切自在,而对他们来说,却是没有自在,因爲他的障太大。就是说太阳能遍照一切,但是他躲到山洞里去,或者是眼睛瞎了,那他就看不到太阳,太阳威力再大,对他也没有办法。

「若诸有情无涅槃法,名为阙因,此意说彼无涅槃因,无种性故,诸佛于彼无有自在。」这个有情假如没有涅槃的种子,「名为阙因」,涅槃的种性没有,没有这个种子的。我们种稻谷,如果地里边稻谷种子没有下去,你勤浇粪肥料、灌水,长出来的还是杂草,不是谷子。你没有下种,没有种子怎么长呢?他没有涅槃的因,没有种性,涅槃的种性都没有,「诸佛于彼无有自在」,这样的人,佛的神力再大,对他也无可奈何。就是说太阳能成熟一切庄稼,但是对没有种子的地,要长出很好的稻谷,是没有办法的。这是第二个原因:阙因。

「二种决定转者,决定有二种」。决定有两种:一种是作业决定;一种是受异熟决定。这两种是决定改变不了的,「决定转」。「当知此中说名决定,诸佛于此二决定中无有自在」,在这两种决定里边,佛就没有自在,没有办法。例如定业已经成功了,不可转。佛神力再大,对这一些人也是没有办法。提婆达多是佛的堂弟,他下地狱了,佛也救他不了,他自己的业成熟了。决定要下地狱的业已经造成功了,那救也救不了,这是不自在。

下边再说两个「决定」是什么。「顽愚等身,名异熟障决定」,顽愚,就是《科颂》里讲过的,他天生是一个顽固不化的。愚,就是不能接受佛教的人,这些人异熟障决定。他的异熟果有障,叫异熟障。前面说的有障,就是异熟障决定的,这个不可化,科颂里就讲过这麽一类。

「当堕那落迦等,名受异熟决定」,他已经把下捺落迦的业造好,决定要堕地狱。这些人受异熟决定,救也救不了。就像提婆达多,他身陷地狱,地下起火了,他就掉下去,到地狱去。佛亲自救他,也没有办法救。

提婆达多几次要害佛,开始放醉像,他知道佛要经过那个地方,就放出吃醉了的狂象(狂象气力极大),想把佛踩死。结果佛以神力把象降伏了。佛的手一指,每一个手指出一个大狮子,一起大吼,把象吓得倒在地上,动不了了。这是一次,没害成。还有一次,释迦佛在经行,提婆达多在山上,把一块大石头摔下去。护法神藏巴拉把它接住,只有一小片石头,碰到佛的脚趾,出了一点点血,出佛身血。这是又一次,也没有害到。(我们修藏巴拉要给他抹药,修水陆供,就是给他洗疮。他把石头扛住了,受了点伤。所以给他抹药,洗干净。)第三次,提婆达多害了病,知道快死了,他就下了毒心,派人去告诉佛,说他快死了,希望佛念手足之情来看看他。他知道佛慈悲,会来。他手指甲很长,就事先在指甲里边藏满了毒药,只要碰到皮,破一点点,就会死掉的。佛来了,他就用手去抓佛,想把佛抓破一点皮,让佛死掉。他到临死还不死心,还要害佛。结果佛来了,提婆达多坐起来想再抓佛,「嘭」,地下火烧起来了,身陷地狱,下去了。佛在旁边救不了,没有办法,下地狱的业成熟了,就完了。这些就是说,这个决定的作业也好、异熟果也好、异熟障也好,佛再自在,也没有办法。

《无性释》里边又举两个例,有助于我们理解。「二种决定转者,谓作重业决定,受异熟决定。作重业决定者,谓数串习令同类因与等流果决定相续,如未生怨害父王等。」经常做这个事情,这次做也是这个事情,下一次做也是这个事情,同类因,力量不断增强,等流果就不可能不出来。这个很可怕,大家要注意,退是退不得的,你出了家之后,你要退,同类因,下一次你出家又会退,再出家又会退,以后做什么好事都会退,所以说这是很危险的。希望不要造成这个不好的同类因。以前,五台山有个人,派他去东北工作,嫌艰苦,不干了,退了。后来到五台山,也退了。这是退不得的。就是说同类因、等流果,决定要相续的。这是讲道理,下边举个例:未生怨害父王。未生怨王(阿闍世王),就是瓶沙王的儿子。他过去有这个业障,他刚生出来,算命的就说他是要害父的,就给他起一个名叫未生怨,未生出来就知道这个冤家来了。他也碰到佛,再怎麽教导也不行,他还是把父王(瓶沙王)害死了。这是不好转,没有办法的。这是作重业决定,决定要造这个业的。

「受异熟决定者,谓作决定感异熟业,决定当受诸异熟果,如诸释种决定应为毘卢宅迦王所杀害。」就是说造了一个决定感异熟果的业,这个业决定要感这个异熟果。这个没有办法,决定要受的。释迦族人,过去式同住在一座村子里,他们抓了很多鱼,开庆祝会。当时释迦牟尼佛是个小孩子,他没有去抓,但是他们开庆祝会,他也高兴。就是这个因,后来这个果就不断地延续。琉璃王就是昔日那些鱼的头目,他转身为王,以后几乎把释迦族灭尽。释迦牟尼佛因爲当时随喜捉鱼,头疼三天,也是这个业,改不了的,没有办法。

琉璃王信佛,但是他要去灭释迦族,佛知道他有这个企图,就在他必经之路,就坐在一棵枯树下边。琉璃王经过这棵树,看到佛在,他很远就下了马,顶礼礼拜,就问佛:你爲什麽那麽好的树不去坐,要坐在枯树下边呢?佛说这个是我家乡的树。琉璃王知道佛有家乡观念,现在要去灭释族,这个事情佛一定不欢喜,就退兵了。第二次,琉璃王又出兵,佛还是坐在枯树下,又说这个话,琉璃王又回去了。第三次琉璃王受了那个奸臣的怂恿,又出兵了。佛知道定业不能转,就也不再劝他。琉璃王把释族几乎灭尽,自己后来也下了地狱。但是他因爲对佛的信心不退,所以地狱去的时间不长。但是他受地狱苦是决定的,释迦族因为过去的业,给他杀掉,也是决定的。像这些业,佛就没有自在。

所以念佛的力量固然很大,你也不要去造那些业。你造了这个业之后,佛即使在你身边,也救不了你,没有办法。自己要检点自己,你说的话做的事情,你自己负责,你乱说乱动,做一些坏事,做透了,佛也救不了你。那你该怎么办呢?自己要对自己负责!你胡作非爲,将来还是自己受苦,没有哪个能代替你。你说佛能救,这些情况下救不了你,你不要以为什么都可以赖在佛身上,自己要尊重自己。这是受异熟决定。

「应知此中二种差别」,就是这两种决定。两者的差别,世亲菩萨做了解释,无性菩萨也讲了两个喻。就是说对于这一类人,佛也自在不了。这是由于你自己的原因,你自己不要佛救,你不听佛的话,你还怎麽说呢?

如来身常住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者,谓真如理无间,解脱一切障垢,显成法身,是故如来其身常住。如来受大富乐者,应知如来清净佛土名大富乐。如来能成大事者,谓诸如来现等正觉般涅槃等,成大义利,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未成熟者令其成熟。余修念佛,其义易了。

「如来身常住真如无间解脱垢故者,谓真如理无间,解脱一切障垢,显成法身,是故如来其身常住。」这是第二种念,就是说要念佛法身是常住的。为什么常住呢?真如是无间隔的,有间隔就不常了。比如太阳,太阳相对说是常的,这里太阳下去了,西半球的太阳就升起来了。我们是晚上十二点钟,美国正是白天,太阳还在,我们看不到,太阳不是没有,这是无间。如果说,太阳下了山之后就没有,明天再升一个太阳出来,那是有间隔,太阳就断掉了。真如的理是无间的,是不会断的,一切障碍都解脱的,所以说是常。「显成法身」,因爲真如理是无间的,一切障都除掉的,法身就是这样来的。如来证到真如的道理,跟它契合,当然是常住。

「如来受大富乐者,应知如来清净佛土名大富乐。」这是第五种念。第三种念「最胜无罪」没讲,因爲好懂就不讲了。如来清净的佛土无边广大,这是最富有的了,琉璃爲地,七宝庄严,那是最富了。后边颂词里还说到大法乐。既享受净土的富有,又享受那个法的乐,所以说受大富乐。

「如来能成大事者,谓诸如来现等正觉般涅槃等,成大义利,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未成熟者令其成熟。」这是第七种念。什么大事呢?利益安乐众生的大事。没有成熟的令他赶快成熟,已经成熟的令他解脱,这是最大的事情。我们在世上都有各自的事情,你的事情再重要还不是为一口饭吗?或者做一些事情使众生获得世间暂时的利益,这跟令一切众生究竟解脱、成佛的大事比起来,微乎其微。有的人说,你怎麽什麽事情都不干,去出家修行呢?大事嘛!这个大事比世间的任何事都重要,出家是对的。你没有智慧,回到世间法上,说去做点贡献,或自己赚几块钱说很好,这是把小事看成大事,大事当成小事。佛弟子的大事是这个:已成熟者令得解脱,未成熟者令其成熟。

「余修念佛,其义易了」,其他的几个意思很明显,他就不说了。哪几个呢?「最胜无罪」,就是一切烦恼障、所知障都没有了,离系了,最胜的,没有罪的,无染的;「无有功用」,前面已讲了很多,也不讲了;「离诸染污」,佛在世间,不爲一切世法所染,这也好懂。后边还要讲。

复以二颂显释如是七种念佛。于此颂中宣说诸佛七种圆满,令修念佛。谓诸菩萨初念如来随属自心圆满。次念如来其身常住圆满。次念如来具足清净圆满,即是最胜无罪。次念如来无功用圆满,谓作佛事无功用故。次念如来施大法乐圆满,应知即于清净佛土受大法乐。次念如来离诸染污圆满,即是遍行无所依止。若有所依而遍行者,即有苦难;由无所依而遍行故,佛常无苦离染遍行。后念如来平等多利圆满,即是念佛能成大事,成熟解脱诸有情故。

「复以二颂显释如是七种念佛」,再以两个颂来总结这七种念佛。「于此颂中宣说诸佛七种圆满,令修念佛」,佛有七个圆满,你念佛的七个圆满,这就是念佛。

「谓诸菩萨初念如来随属自心圆满」,「菩萨」就是指我们念佛的人。第一个念,「如来随属自心圆满」,如来一切都圆满。我们看无性菩萨的解释:「初圆满言,贯通一切」。他说这里的「圆满」二字贯通七个的。七个都是圆满,就是随属自心圆满、具常住圆满、具清净圆满、无功用圆满、能施有情大富乐圆满、遍行无依止圆满、平等利多生圆满。「属自心圆满者,此摄第一于一切法自在转相」,随属自心圆满,一切法都可以随自己的心而转,都能够自在,这个圆满。

「次念如来其身常住圆满」,这是第二个念。

「次念如来具足清净圆满,即是最胜无罪」,这是第三个念。什么最胜无罪呢?没有烦恼障,没有所知障,最清净的圆满是最殊胜的。「罪」就是烦恼障、所知障,是有罪的,不好。没有这些,那么最殊胜的,就是最清净的。

「次念如来无功用圆满,谓作佛事无功用故」,佛不要加功用行而令佛的事业没有止息。我们加功用行做了一点事,累得不得了,要休息了。佛不但没有这种加功用行,不要用心去操作筹划,而且他是无边际无有止息的,到处在做,毫不疲劳。成佛了,还有什麽疲劳?没得!

「次念如来施大法乐圆满,应知即于清净佛土受大法乐。」前面长行说的是大富乐,这里来个大法乐,这两个正好配合起来,把意思讲圆满了。富乐单是财富,七宝琉璃等;法乐表示还有法味在里边。前面强调受富乐,七宝庄严;这里讲在清净佛土里面,佛说的法菩萨能够领受。因为菩萨的程度高,一切佛的法能够真正领受,那麽法乐也来了。不能领受就麻烦了,没有法乐,听经打瞌睡,没有味道;念经打瞌睡,提不起劲。一点法乐没有,与法无缘了,将来的后果可想而知。这里是说受大法乐,佛讲的法都能够领会。就像康公称赞海公上师一样的:「我讲的法,他句句都能心神领会」。那就法乐无边了。

「次念如来离诸染污圆满,即是遍行无所依止。若有所依而遍行者,即有苦难;由无所依而遍行故,佛常无苦离染遍行。」什么叫遍行无所依止呢?遍行,一切处行。假如你有所依的,就有苦难;无所依的,遍一切处都没有苦难。所谓「依」就是染污,有依就有染污,有染污的遍行就有苦;没有依的,没有染污的遍行,就没有苦。从这里可以看出,世亲菩萨「无所依」的意思就是离染。

我们再参考一下其他的。《无性释》云:「遍行无依止圆满者,此摄第六一切世法不能染相。」就是说,不依一切世法。《王疏》说:「遍行无依止者,离诸染污圆满,已得无上大涅槃故,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遍行一切而无依止,用而常寂,离染著故。」这个讲得也很好。遍行一切,不住涅槃,无依止就是不执著生死;不执著生死,那就没有染。

这是把世亲菩萨关于「离染」的意思进一步明确一下。离开世间一切,不住生死,那就没有生死染污。所以佛遍行一切处,不住涅槃,但也没有苦,没有染污就没有苦。这就是遍行无依止,离诸染污圆满。

「后念如来平等多利圆满,即是念佛能成大事,成熟解脱诸有情故」,这里说「平等多利圆满」,前面颂说的是「平等利多生」,多利就是利多生。利多生是什么呢?利益一切众生,平等地利益一切众生。什么叫利益呢?就是成办一切众生解脱的事情:成熟的令得解脱,未成熟的使他成熟。这是大事,念佛能成大事。这是第七个念。

这里把念法身佛的七个圆满功德总括起来,摄为一个颂。经过这样两个层次的讲解,意思更透彻一些。

最后两句偈颂,「一切佛智者,应修一切念」,怎么讲呢?「一切佛」就是诸佛如来,圆满那麽多功德的佛;「智者」就是有智慧的人,就是菩萨。「应修一切念」就是说念前面的佛的七种功德,好好地念,这样念就是叫念法身佛了。所以,一切佛是具足圆满功德的,那麽智者(菩萨)应当这样去念,念就是铭记不忘。我们说念佛,就这麽念,念法身佛。

你念「法界藏身阿弥陀佛」的时候,如果把这个意思加上去,这麽念佛,意思就丰富多了。如果你说「我只要念一句佛号就够了,我不要听别的」,那你这个念佛只有六个字。佛的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你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包含八万四千法藏,净土宗也这麽说的。你要把它打开来,八万四千法藏都包在里边,念法身佛的七种念都包在「南无阿弥陀佛」里边。但是你说「我不要学,我已经老了,我不要闻思,我只要一句佛号够了」,那你得到的只有六个字。所以你自己要知道,念佛该怎麽念。他告诉你念佛的方法,你不要,你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你看很多修净土宗的,念到后来烦起来,念不进去了,怎麽办呢?冲壳子,找同修,东跑西跑,一辈子混过去了。一心不乱,你得到了吗?没有。几个人得一心不乱啊?念佛那麽多人,都说我要得一心不乱,结果真正得一心不乱的有几个呢?能够临终助念往生的已经是很难得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这个话从古说到现在,难道现在人的根基更好了吗?念佛往生的人很多吗?往生的方法很多,比如修破瓦法,修白净法;修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厌婆娑世界;修菩提心,就跟四十八愿相应。如果这些都不要,你只要一句「阿弥陀佛」,你看你往生容不容易?

所以,我们学法不要死在言下:人家提倡六字洪名嘛,我就只要六字洪名好了,什麽经都不要看,什麽意思也不要懂,我就念这六个字就够了。不够的!印光法师劝人家念佛,还是提倡学习经论的,凈土五部经了,几部论了,如《念佛往生论》,也要持清净戒,还有怎麽样子做人,如敦伦尽份等等,也讲了很多,他的文抄就有四五本。你说我不要,我只要「南无阿弥陀佛」,文抄我不要看,都不要,怎么能往生呢?所以不要太执著,应当要知道的还是要知道,这纔对。(第三十九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