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我们讲到念法身佛有七种念,接下去我们看别释净土一科。佛是正报,净土是依报,下面就讲净土是怎麽样的。这里要说明:法身佛有显净土的功能,但是法身的体是没有相的。净土的相,本来是报身佛有的,但是法身佛有显净土的这个功能,所以这里也讲了一下。后边我们讲报身佛的时候,又讲了这个净土,这两个是不一样的。法身佛有这个功能,在受用身的众会里边就现净土。一切都依止法身而来,那么受用身还是依止法身,一切功德从法身上出来。所以这两个没有重复,也没有混淆。

丁二 别释净土

戊一 具引经文

论曰: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胜出世间善根所起,最极自在净识为相,如来所都,诸大菩萨众所云集,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远离众魔,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大念慧行以为游路,大止妙观以为所乘,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

「复次,诸佛清净佛土相云何应知?」念佛的功德,七个念,那麽清净佛土(报土)的相是怎么样的呢?

「如菩萨藏百千契经序品中说」,这是一部经的名字,这个经的序品里面说了很多。

「谓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佛住在最殊胜的七宝光明里边,以七宝来庄严,放大光明照一切世界,无边的世界都照到。这是说显色,七寳有青色的、黄色的、红色的、赤色的,各式各样的显色。

「无量方所妙饰间列」,各式各样的园林田野,很殊妙的安布起来,这是它的形色。

「周圆无际其量难测」,这是它的分量圆满。它的大小没有边,这个量不可测。

「超过三界所行之处」,这是方所圆满。这方所超过三界。

「胜出世间善根所起」,这是因圆满。净土的因,胜出世间的一切善根。因有两个,一个是无分别智,一个是后得智。净土由这两个善根所生起来的,跟世间的报土不一样,这个因是特别殊胜的。

「最极自在净识为相」,这是果圆满。以殊胜的出世间善根爲因而起的,所以,果就是感得清净识所显的最极自在的相,不是我们现在的杂染识所显的不自在相。净识嘛就自在,解脱一切烦恼障、所知障。

「如来所都」,这是佛所统帅的。这是主圆满。

「诸大菩萨众所云集」,这是辅翼圆满,就是帮助他弘化的那些菩萨,类似于国王的大臣一样。

「无量天、龙、药叉、健达缚、阿素洛、揭路荼、紧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从」,这是眷属圆满,天龙八部等。

「广大法味喜乐所持」,这是任持圆满。他所任持的是广大的法味,不是我们吃的段食之类。

「作诸众生一切义利」,这是事业圆满。他做的事情都是爲了利益安乐众生,所以事业是圆满的。

「蠲除一切烦恼灾横」,这是摄益圆满。一切烦恼灾横都能够去除。

「远离众魔」,这是无畏圆满。没有魔就无所畏惧。

「过诸庄严,如来庄严之所依处」,这是住处圆满。住在最胜的住处,佛的庄严住处超过一切世间的以及出世间的庄严,超过菩萨的、声闻的。

「大念慧行以爲游路」,这是路圆满。我们出行的路一般最好的是高速公路。他那不是这些路。「大念慧行」,即闻思修,大乘的闻思修是他游履的道路。

「大止妙观以为所乘」,这是乘圆满。我们出门乘的是公交车或者什么车,而他乘的是大乘的止观,这是所乘的车辆。

「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这是门圆满。所谓「三门」就是这三个门,空、无相、无愿,这里是「大」,超过二乘的,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三门」很多地方写成「山门」,以爲是山上庙的门。实际应是「三门」,三解脱门。

「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宝花王之所建立大宫殿中」,这是依持圆满。依持在由无量功德庄严起来的大宝花王上面所建立的大宫殿。

戊二 十八圆满

如是现示清净佛土,显色圆满、形色圆满、分量圆满、方所圆满、因圆满、果圆满、主圆满、辅翼圆满、眷属圆满、任持圆满、事业圆满、摄益圆满、无畏圆满、住处圆满、路圆满、乘圆满、门圆满、依持圆满。

一共十八个圆满,前面讲过了。

戊三 总明四德

复次,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

在这殊胜的具十八个圆满的佛土里边,受用的时候,不像我们世间人享受一些好的住处什么会起贪著了,或者要起防护的心,不给人家进来了,只有自己一个人享受,或者要防盗匪来,有恐怖等等,清净佛土享受的时候是「一向净妙,一向安乐,一向无罪,一向自在」,有这四个功德。下边是注解。

释曰:如菩萨藏百千颂经序品中说清净佛土,此净佛土显示何等殊胜功德?谓初二句显净佛土显色圆满。言七宝者,一金;二银;三琉璃;四牟娑洛宝;五遏湿摩揭婆宝,举此应知即举末囉羯多等宝;六赤真珠宝,此赤真珠赤虫中出,一切宝中最为殊胜;七羯鸡怛诺迦宝。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者,谓次前说七宝所放诸大光明。此上二句,皆同显示显色圆满。次有一句,显形色圆满。次有一句,显分量圆满。次有一句,显方所圆满。次有一句,显因圆满。此何所因?谓出世间无分别智及后得智,此后得智说名为胜,此后得故。从此二种善根所起,即此善根名因圆满。次有一句,显果圆满,谓净佛土以极自在净识为相。次有一句,显主圆满。次有一句,显辅翼圆满。次有一句,显眷属圆满。前已举龙,今此复举莫呼洛伽,为摄大蟒。

「如菩萨藏百千颂经」,这是一部经的名字。这部经现在不一定有,在无著世亲菩萨的时代,这部经可能流传比较普遍,所以引了这部经的序品。「此净佛土显示何等殊胜功德?谓初二句显净佛土显色圆满」,序品里说「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这两句是显色圆满。七宝是什么呢?金、银、琉璃,第四个牟娑洛宝,查出来是砗磲,五是遏湿摩揭婆宝(可能就是琥珀),「举此应知即举末囉羯多等宝」,末囉羯多宝,可能是珊瑚,第六是赤真珠宝,此赤真珠宝是一种红虫子所出的,一切宝中最爲殊胜的,第七羯鸡怛诺迦宝,查不出这个名字,注解也没有。《无性释》里说第五个遏湿摩揭婆宝是帝青宝,青色的,但是我们看《翻译名义集》,琉璃就是帝青宝。毗琉璃嘛,就是青色的琉璃,须弥山的南边是这个宝呈的色,所以整个天空是蓝色的。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无边世界者,谓次前说七宝所放诸大光明」,前面说的金、银、琉璃等七宝,它们放出的光明可以照无边的世界,都能照到。这是开头两句,「此上二句皆同显示显色圆满」,显色就是青黄赤白,这是显色的圆满,是最好的殊胜的显色。

「次有一句,显形色圆满」,就是「无量方所妙饰间列」。这个形色就是说很多的方所,园林田地宫殿等等,这些很殊妙的,好像装饰品一样地排列起来,安布排列,形色极庄严。这是形色圆满。

「次有一句,显分量圆满」,就是「周圆无际其量难测」,分量极大,没有边。

「次有一句,显方所圆满」,方所圆满就是「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不是三界所达得到的,这个地方是最圆满的。

「次有一句,显因圆满。此何所因?」这个清净佛土的因是什么呢?「谓出世间无分别智及后得智」,这是智慧所成的,即出世间的无分别智和后得智这两个智所成的。「此后得智说名为胜,此后得故」,这个后得智叫胜,它是在无分别智以后得到的。这里是说,「胜出世间善根所起」,「胜」是后得智,出世间善根是无分别智,清净佛土就是以这两个智为因而得到的。「从此二穜善根所起,即此善根名因圆满」,这是清净佛土的因相。

「次有一句,显果圆满,谓净佛土以极自在净识爲相」,我们是以杂染的阿赖耶识为相,而这清净佛土是以极自在的烦恼障、所知障都解脱的清净识为相,那就没有障碍,自在了。清净佛土也是唯识所现,所以说以识为相。

「次有一句,显主圆满」,就是「如来所都」,就是佛所统帅的。这个地方的主就是如来。

「次有一句,显辅翼圆满」,就是「诸大菩萨众所云集」,帮助宣化,类似于大臣之类的人。

「次有一句,显眷属圆满」,他统帅的那些眷属就是天龙八部。「前已举龙,今此复举莫呼洛伽,为摄大蟒」,龙跟蛇两个比较容易混淆,有的人以爲龙就是蛇。这里天龙八部中再举个莫呼洛伽,这是指大蟒神。前面是龙,这是大蟒神,两个有差别。

次有一句,显任持圆满,即是饮食。次有一句,显事业圆满,谓食此食已,办诸众生一切义利。次有一句,显摄益圆满,于净土中离诸烦恼无诸苦故。次有一句,显无畏圆满。若处无怨,即无怖畏。怨谓四魔,此净土中,诸烦恼魔、蕴魔、死魔及以天魔悉皆无有,是故无畏。次有一句,显住处圆满。次有一句,显路圆满。此净佛土由何路入?谓大乘中闻思修慧,如其次第,大念、慧、行为游入路。次有一句,显乘圆满,乘奢摩他毗鉢舍那而游趣故。次有一句,显门圆满。谓此净土由何门入?谓大乘中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次有一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此净佛土何所依持?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华之所建立。

「次有一句,显任持圆满,即是饮食。」任持就是饮食。我们靠饮食来任持我们的色身,而佛土里边却不是我们的段食,是大法味。大乘法味的殊胜喜乐做饮食。

「次有一句,显事业圆满,谓食此食已,办诸众生一切义利。」受了大乘的法味(喜乐为食)之后,该做什么事情呢?我们这里吃饱了,出家人或者居士就修行了,他们吃好之后就做众生义利的事情,度众生的事情。

「次有一句,显摄益圆满,于净土中离诸烦恼无诸苦故。」就是说蠲除一切烦恼的灾横。一切烦恼是因,苦是果。烦恼没有,苦也就没有了。这就是摄益,没有不好的东西,能够摄持利益。

「次有一句,显无畏圆满。若处无怨,即无怖畏。怨谓四魔,此净土中,诸烦恼魔、蕴魔、死魔及以天魔悉皆无有,是故无畏。」这个地方若没有怨家,你就不必害怕了。害怕是害怕什么?就是害怕怨家来害人。既然没有怨家,就没有恐怖,叫无畏。怨家是什麽呢?四个魔。此净土中烦恼魔也没有,五蕴魔也没有,死魔也没有,天魔也没有。既然没有魔来害我们,当然无畏,毫无恐惧。

「次有一句,显住处圆满」,住处「过诸庄严」,超过一切庄严,包括人天声闻缘觉乃至菩萨。这是佛的庄严,住处圆满。

「次有一句,显路圆满。此净佛土由何路入?谓大乘中闻思修慧,如其次第,大念、慧、行为游入路。」世间人走的高速公路就算最好的了,他走什么路呢?「此净佛土由何路入」,什麽路进入佛的净土呢?不是高速公路。这个「大念慧行」:「大」是大乘,「念」是闻慧,「慧」是思慧,「行」是修慧。不是二乘的,而是大乘的闻思修慧,是进入佛净土的道路。

我们要提醒大家,你要修往生西方净土,这个路同样是大乘的闻思修慧的路。如果你说「我要专修净土」,闻法也不要闻了,闻思修是一体系,闻都没有了,思、修就谈不上,那你自己把这个路截断了,怎麽进入净土呢?所以说一切事情都要圆通,不要死在一句话下面。你要进入净土,需要走大乘的闻思修慧这条大路,这是共同的,公认的。就是说要进西方净土,你还是要闻思修。你把路都断掉了,你该怎么去啊?

「次有一句,显乘圆满,乘奢摩他毗鉢舍那而游趣故。」路选对了,乘什麽车去呢?「乘奢摩他毗鉢舍那而游趣故」,你要走得快一些,就要止观。有止观,得定了,念佛三昧得到了之后,当然能很快地到西方,这就保险了。如果你没有止观,慢慢走,恐怕有点困难。

「次有一句,显门圆满。谓此净土由何门入?谓大乘中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你要进入净土,路有了,车也有了,但是从哪里进门呢?你找不到门就进不去。大乘中的「大」——大乘,大乘的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是所入门。你要进入净土,你还得要知道什么叫空、什么叫无相、什么叫无愿。如果这个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不知道你不晓得从哪个门进去,还在外边头头转,就进不到净土了。

所以并不是说修西方净土的人什么教都不要学。很多人有这个误会,什麽经都不要看,什麽都不要弄,只要一句阿弥陀佛就够了,那你怎麽进去呢?当然,阿弥陀佛念得好,可以把这个八万四千法藏都摄在里边。但是如果不学,你摄不进去,那么多的意思,你没有学过,一片空白,怎么摄持那么多东西呢?你学过的,八万四千法藏可以摄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边;没有学过,就摄不进去,只有六个字。

要从哪个门入呢?空无相无愿,大乘的空无相无愿。如果找不到门,还是进不去。

「次有一句,显依持圆满。如大地等依风轮住,此净佛土何所依持?」依持什么呢?打个比喻,如大地等依风轮住。世界形成的时候,地等靠风而住。这个净土靠什么而住呢?「无量功德众所庄严大红莲花之所建立」,佛的净土就依托在大红莲花上边。莲花怎么来的呢?「无量功德众所庄严」,无量功德庄严起来的。西方净土是由四十八愿庄严成的,这个四十八愿也包含无量功德。这里总的来说,无量功德所庄严的大红莲花就是净土所依持的地方。像大地依靠风轮而住一样,佛的净土就依持在这个大红莲花上面。

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清净妙者,谓净土中无有不净粪秽等事。一向安乐者,谓净土中唯有乐受,无有苦受,无无记受。一向无罪者,谓净土中无有不善,亦无无记。一向自在者,谓净土中不待外缘,一切所欲随自心故。

「受用如是清净佛土一向清净妙者,谓净土中无有不净粪秽等事。」清净佛土有四种功德。(这里可能多了个「清」,因爲前面原文是「一向净妙」)。净土里边,像这个世界大小便、垃圾等不净的东西是没有的,一向是净妙的。

「一向安乐者,谓净土中唯有乐受,无有苦受,无无记受」,在这个净土里边,但受是乐,没有苦,不但没有苦受,无记的受也没有,整个时间都在乐受里边。这个乐不是五欲的享乐,是法乐。整天在法乐里边,那就是安乐了。

有些人很可怜,他的福报有了,善根也有了,碰到佛教了,也听了经,但是没有乐。佛法听不进去,感到非常之烦躁,乐没有,苦还有,很烦闷,这样,好像善根浅了一点吧。你如果受到法乐的味道,尝到一点,那学法都是自觉的,不要喊的,自己拼命争取要学。如果法乐没有尝到,打个锺,叫你来听经或者念经,一个苦事情,「又要去坐两个小时,难过死了」。这是法乐的问题。还有的人,他坐的时间太长了不习惯,这也是乐不乐有一定关系的。你意乐心强了,坐一点时间不会感到很难受;意乐心不强,看看时间,「哎呀,一个小时过了,我还坐在那里」,就不行了,一定要去走一下了,或者干脆打瞌睡去。这是善根的关系。

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不要把自己的心看扁了。你说「我要坐两个小时」,就能坐两个小时。当然这不是他们说的唯心主义,马上就能坐两个小时,就是说「我发心坐两个小时」,就有这个堪能性,没有好久,就能坐得下。

以前有个公案,一个很重的鼎,鸠摩罗什看了看,一下子把它举起来了。后来他想:这么重的一个大东西,我小孩子怎么举得起呢?好,这下就不行了,马上重得他拿不住。那就是说你心力强,就能够胜任。

类似的事世间上也有。一个医学家他发现了霍乱细菌,这种细菌导致吐泻。有一个哲学家他不相信霍乱病菌会害病致死,并当着大众的面,把培养的霍乱细菌喝了很多下去。结果没有事,没有害病。就是说心力强的时候,……。我们念的护法经里边有很多加持力。第一个就是自心不可思议力。你不要把自心不可思议力给抹杀了,否则,很多事情就搞不起来了。固然我们要诸佛加持力,还有法界缘起力等等,都是要的,但是主要的还是自心不可思议力,这个不要忘掉。我们的心就是佛的心,尽量发挥这个能力。你这个能力发挥出来了,当下佛的作用就起来了。如果这个力量发不出来的话,永远是凡夫,永远是被业障盖在里边,就没有出息了。所以自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马列主义也强调这个,虽然马列主义讲唯物主义,却也很强调主观能动性。佛教更强调,自心就是佛,自心不可思议力就是佛的力量,蕴藏在我们内心。我们要想办法把它阐发出来,佛经里边、仪规里边都有办法。当然,不是你想出来就出来了,也不是唯心主义,有方法的,都讲条件的。有了条件之后,就能阐发多少能力出来。

「一向无罪者,谓净土中无有不善,亦无无记。」净土里边都是无漏的善法。不仅不善的没有,无记的也没有,纯粹是善的。

「一向自在者,谓净土中不待外缘,一切所欲随自心故。」我们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缘起,因缘和合纔能够达到一个果,如果没有缘,任何事都搞不成。而这里自在了,不要外缘,随心所欲,那就是自心不可思议力已经发挥到极点,什麽样都发挥出来,不要外缘。那不是缘起法则破了嘛?没有破,它还是有它的缘起的,但是这个缘起就是殊胜的缘起,不是死板板的缘起。

丙十 业

论曰: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二者救济恶趣为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四者救济萨迦耶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济乘为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性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此中有颂:

因依事性行 别故许业异 世间此力别 无故非导师

「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佛的法界就是法身。法身的功德该怎麽念,佛的净土又怎麽样殊妙,这些说过了。那麽,佛做什麽事业呢?做五个事情。

「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故。」救一切众生的苦。暂时得见,瞎子就能看到,聋子就能听到,狂者(精神病之类)马上就恢复正常。这个不是很好吗?好倒是好,你有没有福报碰到呢?过去有个人得了精神病,到处乱串,南无寺也去,哪里也去。可是业障所盖,结果见了佛也不知道是佛,当然加持也得不到。前面说过,有障的人,菩萨也没有办法,佛也没有办法;没有这些障,那一见就可以了,聋子就听到了。我们小孩子的时候,听到卖梨膏糖的说,吃了他的梨膏糖,瞎子就能睁了眼睛去搓麻将了,效果很大,那是吹牛的话。而佛救济众生的这个事业却不是吹牛的,就是一见,眼睛就睁开了,瞎子就见。这些是要有缘的,有障的就不行。

「二者救济恶趣爲业,拔诸有情出不善处置善处故。」一切恶趣众生,佛可以把他救出来,从不善处救到好的地方去。

「三者救济非方便为业,令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脱行,置于如来圣教中故。」非方便:非因为因,非道为道。苦行外道、裸形外道,说牛戒、鶏戒能升天的,说可以解脱苦。他们也知道受苦的因就是过去造了很多业,他们认爲要把业受完就可以解脱。但是你的业怎么能受得完呢?你过去有无数的业,现在还在造业,造的还不是好的业,因为是非方便嘛。这个不是方便,你做了这些事情,还叫人家做,让人家也做错,又是造了很多的恶业,你怎麽解脱呢?解脱,佛教认爲要靠智慧把烦恼灭掉。尽管你还有很多的业,若没有烦恼来滋润它,它不发芽,就像种子一样。种子要有水土纔能够发芽,你把种子炒熟了,水土碰上了也不生芽。智慧把烦恼灭掉了,没有烦恼这个「水土」的滋润,业就不感果,你就解脱了,并不是要你把业都消完了。怎么消得完?无始以来那么多业。所以也有方便、非方便的差别。佛有最殊胜的方便可以使我们解脱。你没有佛的智慧,自己乱编一套,不是方便你认为是方便,自害害人。非但解脱不了,造的罪更大。使外道舍掉非方便(不如法的修行),转求解脱行(佛的解脱之道),把他们带进佛的圣教里边来,这是「救济非方便」。

「四者救济萨迦耶为业,授与能超三界道故。」萨迦耶见是身见,三界都是由于萨迦耶见纔有的,萨迦耶见造了很多业,感三界苦。把萨迦耶见消灭掉,无我了,就超出三界。

「五者救济乘爲业,拯拔欲趣余乘菩萨及不定种性诸声闻等,安处令修大乘行故。」有些菩萨不定性,他本来是可以修菩萨道,但是他看到菩萨道难行,想退到二乘去;或者一些不定性的声闻,他也可以进修菩萨道的。这二种人,使他安处于修大乘行,要退的叫他不要退,本来修声闻乘的用大乘来摄引他。那么,都令修大乘。

「于此五业应知诸佛业用平等」,这五个业,诸佛是一样的,都是做这五种究竟的事情。

「因、依、事、性、行,别故许业异;世间此力别,无故非导师。」对于凡夫而言,因有差别,依有差别,事有差别,性有差别,行有差别,所以他的业也有差别的。世间的五个力各式各样的,有差别;而诸佛没有这五种差别,所以他们的业也不异。所以佛不是跟凡夫一样有五种差别的。

释曰: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者,谓佛法身恒作五业。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等者,谓盲聋等暂见佛时便得眼等。救济恶趣为业等者,谓拔恶处置于善处,名救恶趣。救济萨迦耶为业等者,谓为世间说能超出三界圣道,即说三界为萨迦耶。所余二句,其义可知。于此五业,应知诸佛诸业平等。

「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者,谓佛法身恒作五业。」佛的法界就是法身。法身为体,业是受用身、变化身依了法身所做的事情,即他的业用。业含在体里边,但是这个体的功用由受用身、变化身显示出来。法身的业用功德确实是有的,所以也可以说法身有五种作业。

「救济一切有情灾横爲业等者,谓盲聋等暂见佛时便得眼等。」瞎子看到佛便得到眼睛;耳朵聋的,看到佛,就聪明起来了,听得清楚了。这里有些耳朵听不清楚的,你好好念佛,好好念咒,念到相应的时候就会听得到。你不念,起烦恼,那可能越来越聋,年纪大了更聋,这就麻烦了。所以自己要努力,什么事情你不努力,起烦恼,发脾气,到处跑,都不解决问题。你过去的业障烦恼在身上,你不从根本下手,东跑西跑,发发脾气,闹闹情绪,怎么能解决问题呢?这是没有智慧嘛!有智慧,从根上下手。我们的业报从哪里来的?是烦恼造的业,那么第一个,你要把这根子去掉,把烦恼对治掉。再一个,过去已造的业也用对治法(如忏悔法)把它消掉。这都是佛告诉我们的很好方法,对付敌人的武器,全部交给我们了,我们不用,发牢骚,太可惜了!

「救济恶趣为业等者,谓拔恶处置于善处,名救恶趣。」恶道的,把他救出来,到善处。不过,我们还是要自己争气,《地藏经》就有的,地藏菩萨好不容易到地狱把这个人救出来了,没过多久,这个人又堕到地狱里边了。爲什麽?他又造罪下去了,你自己不争气。人家好不容易把你救起来,你争口气做点好事,不要做坏事。你又做坏事嘛,又下去。菩萨辛辛苦苦,一次一次地救,自己一次一次地掉下去。有人以为,「反正有依靠,菩萨会救,我坏事尽做」,这样子你苦也尽受。救你出来,但毕竟要受苦的,已经受了很多苦了。

「救济萨迦耶爲业等者,谓爲世间说能超出三界圣道,即说三界爲萨迦耶。」这个萨迦耶本来是身见。有身见纔有三界的出现:有身见就有烦恼,我爱、我见、我慢、我痴,贪嗔痴很多烦恼就来了,恶业也造了。三界就是萨迦耶造成的,所以萨迦耶就是三界。能够救济萨迦耶,就是超出了三界。

「所余二句,其义可知」,另外二句,一是救济非方便,二是救济乘(把不定性的摄受过来,安立于大乘)。这两句很好懂,他就不说了。

「于此五业,应知诸佛诸业平等」,这五个业,一切佛都平等平等,都做这些事情。

于此义中复说一颂,谓因依等。由是因缘,一切如来诸业平等,一切世间业不平等,以一伽陀总略显示。世间因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由别因故生那落迦,别因生天,别因生人乃至饿鬼,由因别故许业有异。世间依别故许业异者,依谓身体,由依别故许业有异。世间事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商贾事别,营农事别,此等事务有差别故许业有异。世间性别故许业异者,性谓意趣,意趣别故许业有异。世间行别故许业异者,由作行业有差别故许业有异。诸佛作业皆无功用,一切因等差别力无,是故导师非有业异。

「于此义中复说一颂,谓因依等」,这里又说了一个颂,就是「因依事性行……」「由是因缘,一切如来诸业平等,一切世间业不平等,以一伽陀总略显示。」以一个伽陀总略的显示,这个颂就是说世间的业是不平等的,而一切佛的事业却是平等的。

「世间因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由别因故生那落迦,别因生天,别因生人乃至饿鬼,由因别故许业有异。」世间有好几个原因产生「业异」。一个是因别,它的业就异了。个别个别造的因不一眼,有的堕地狱,有的升天,有的生在人间乃至生饿鬼道等等。世间的有情他造的因不一样,造的业也不一样,感的果也不一样。

「世间依别故许业异者,依谓身体,由依别故许业有异。」第二个依,就是身体。世间有情因为所依的身体不一样,造的业也不一样。男人做的事情跟女人就不一样,小孩做的跟大人不一样。身体强壮的脑筋好的所造的业跟那些身体差的思维不开发的所造的业不一样,各式各样,都是因人而异。

「世间事别故许业异者,谓诸世间商贾事别,营农事别,此等事务有差别故许业有异。」「事别」,做的事情也不一样。士农工商或是当兵的,他们的事情不一样,造的业也不一样。行业里面,杀猪杀羊的,跟那些做慈善事业的,开医院施针济药的,那就差得远了。一个是杀生,一个是救生,那所造的业就天差地别了。「此等事务有差别故许业有异」,做什么事么造什么业。

「世间性别故许业异者,性谓意趣,意趣别故许业有异。」性是意趣,有什麽志趣,就造什么业。

「世间行别故许业异者,由作行业有差别故许业有异。」做的行业有差别,许业有异。

这一段《无性释》比较详细,我们可以拿来做参考。在第十卷,他说:「诸佛法界即是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者,因缘所生病等忧苦,说名灾横。于暂见时便能救济盲聋狂等诸灾横者,如契经言:若见佛时,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狂者得念,如是等。」这一切都能救。这是有依据的,经上说你只要见到佛,瞎子就睁开眼睛了,聋子耳朵就听到了,狂人就提起正念了。「问:如说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说盲得眼等,能见法身爲法身业?」有人问说,前面不是说过的嘛,佛的法身不是六根所能见到的,怎麽说盲者见到佛就能够得到眼睛呢?「答:见法身者,由昔发大愿引发势力成满法身,次第发起变化身用,由此能令盲得眼等。」法身固然看不到,但过去佛发了大愿,由此过去大愿引发的力量可以产生变化身,有变化身,当然能让盲者得眼,聋者得耳。「由昔资粮引发势力,证得法身任运起用,如机关轮,以末归本见法身。言见法身,实唯见化。」以末归本,说是见法身,实际上是见变化身。

「救济恶趣为业等者,拔不善处置于善处,方名救济。其因若无,果亦无故。」你造善业当然就到善趣去,你造恶业到恶趣去了。有因决定有果,因没有果也没有。恶业的因没有了,恶趣当然不去了。

「救济非方便为业等言,其文显了。」无性菩萨没有解释。世亲菩萨说了很多,这两个正好互相参照。

「救济萨迦耶为业等者,迦耶名身,虚伪名萨,其身虚伪名萨迦耶」,这是印度梵文单词的解释。身是假的,不是真的,没有的。「谓于其中伪身见转,即是三界有漏诸法」,这个身见生起来了,三界有漏之法也就生起来了,三界有漏之法,就是因为这个见而生起来的。「于彼说出离法,故名爲救济」,对有情说出离法,就叫救济。

「救济乘为业等者,为令不定种性菩萨及声闻等证大菩提,安立彼于大乘正行。」什麽叫救济乘?不定种性的菩萨他想退了,令他不退;不定种性的声闻他本来想修声闻乘而证涅槃,叫他不要证声闻涅槃,修大乘。那么都证大菩提,这就是「救济乘」,「安立彼于大乘正行」。

「应知诸佛于此五业悉皆平等。为显此义,复说颂言,因依事等。」这五件事情,诸佛是平等平等,都是做这些事情的。爲了表明这个道理,又说「因依事性行」那个颂。

「世间因别故许业异者,谓天因别,人鬼等因各各差别,故业有异。」这个世亲菩萨已说得很清楚了。「诸佛不尔,因无别故,非业有异。」诸佛的因是没有差别的,都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修六度万行,所以业也就没有差别了。

「世间依别故许业异者,依谓身体,彼差别故,其业有异」,身体各式各样,他造的业也不一样。「如彼天授与彼祠授依身别故,其业各异。」天授、祠授是印度很普通的名字,相当于我们说的张三、李四,就是随便举一个名字。天授跟祠授两个人身体不一样,造的业当然也不一样。「诸佛不尔,法身无别,故业非异」,诸佛的法身一样,没有差别,所以造的业也没有差别。这都是说世间有别,佛没有差别。这样对比着说更清楚一些。世亲菩萨没有这样对比。

「世间事别故许业异者,事谓所作所用差别,事各别故其业有异,如彼凡夫营农事别,商贾事别。如是一切诸佛不尔,利众生事无差别故非业有异。」事是所作的所用差别的事情,各色各样的,「其业有异」。凡夫有务农的、做生意的、做工的、当兵的、做官的等等各式各样,他们的业当然也不一样。诸佛不一样,他们的事情都是利众生,毫无差别,所以佛的业没有异。

「世间性别故许业异者,性谓意乐,如彼世间利益意乐、安乐意乐,境界差别故业有异。诸佛不尔,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意乐无别故业非异。」「性」指意乐心,世间有情个人个人的意乐不同,所造的业也就不一样。诸佛都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爲意乐,没有差别。既然意乐没有差别,诸佛造的业也不会有差别。

「世间行别故许业异者,行谓功用,如小功用能起小业,若大功用便起大业,功用别故其业有异。」「行」指功用,世间做事情,有的懒惰,马马虎虎做,小功用能起小业,只能做小事情。若起大功用,勤奋的,他要拼命地干,可以成大事业。我们共产党搞革命,头目脑髓都舍了,也不顾睡觉休息,他成大事业,解放全中国。你做事情,功用大,事业也大;功用小,事业小;懒惰的人什么都不想干,那只有饿死了。我们小孩子的时候,语文书里有一个公案。有个小孩子很懒。他父亲要出去几天,他知道这个孩子懒惰,不会做饭,他就做了很多饼,让他一天吃一个饼。把饼做好了,挂在孩子的颈项上,想吃就吃好了。但是回来发现小孩子还是饿死了,怎麽呢?那麽多饼,够他吃个几天的嘛。他只把面前的吃了,旁边的拉过来吃都懒得拉一下,结果饿死了。这是个笑话,表示太懒的人,什么都干不成,连自己的命都保不住,还做什麽事业呢?我们出家人不要懒,懒了你法身慧命都保不住了,那你枉自出家。所以说要勤奋一点,不要太懒了。世间的小功用起小事业,大功用嘛起大业,功用有别,业也有异。「诸佛不尔,一切所作皆无功用故业非异」,诸佛做的事情都是无功用行,没有什麽大小,无功用,他们的业也没有差别。

「此别力37无故非导师者,此因等五别力无故,非世导师五业差别。」这个不一样的力没有,就是全部一样的。世间有情有五个差别的力量,造业不一样,诸佛没有这五个不一样的力,所以导师佛所做的事情没有差别。这个颂就是强调诸佛的五个事业都是一样的。

甲三 释妨难

乙一 释说一乘

论曰: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此中有二颂:

为引摄一类 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种性 诸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 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乐化 究竟说一乘

释曰:此中二颂辨诸佛说一乘意趣。为引摄一类者,谓为引摄不定种性诸声闻等令趣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声闻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及任持所余者,谓为任持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令住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不舍大乘,勿声闻乘而般涅槃。为此义故佛说一乘。由不定等句义已说。

「若此功德圆满相应诸佛法身不与声闻独觉乘共,以何意趣佛说一乘?」佛有那麽圆满的法身功德,声闻、缘觉没有,既然是不共,爲什麽佛说唯有一乘呢?既然一乘,应该相等,现在佛跟声闻缘觉绝对不一样,怎麽说一乘呢?

解释这个问题,有二个颂。第一个颂说的一个意思,第二个颂有另外的意趣38。看世亲菩萨的注释。

「此中二颂辨诸佛说一乘意趣」。佛说一乘还是说三乘,从古以来,这个问题辩论不休。有的说究竟一乘,有的说究竟三乘。有的说怎么可以把声闻缘觉化进一乘去呢?可以化,这是就不定种性而说的,最终还是三乘。有的说没有不定种性的,一切都能够化。一般说相宗跟性宗有差别。这里是以相宗的立场来看问题。佛的法身功德跟声闻缘觉的绝对不一样,说一乘的意趣在哪里呢?

「为引摄一类者,谓爲引摄不定种性诸声闻等令趣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声闻等皆由大乘而般涅槃。」不定种性的声闻、缘觉,可以修大乘,也可以修声闻缘觉乘而入无余涅槃的,把他们引导过来进入大乘,所以说一乘。就是怎样想办法使得不定种性声闻缘觉不要进入二乘无余涅槃,而趣入大乘无住涅槃,为此就说一乘。说唯有一乘,这样可以把他们引摄过来。

「及任持所余者,谓爲任持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令住大乘,云何当令不定种性诸菩萨众不舍大乘,勿声闻乘而般涅槃。」任持所余,任持不定种性的菩萨众。对已经修菩萨道的不定种性的人,他可以入大乘涅槃,也可以退入声闻缘觉涅槃。说一乘,叫他不要退,「任持」,是叫他不要退下去。如何使这些不定种性的菩萨不要退了大乘,到声闻缘觉乘去般涅槃呢?就说唯有一乘,没有二乘的,无二亦无三,就修这个法,没有别的法,这样他就不退了。这里是二个原因。

「由不定等句义已说」,就是「由不定种性,诸佛说一乘」,这是总结的话,两个原因:为了摄引那些不定种性的声闻缘觉到大乘来;任持那些不定种性的菩萨不要退下去。为这二种不定种性的修行者,佛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乃至广说,此中复由别意趣力唯说一乘。何别意趣?谓法等故等。法等故者,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无我等故者,谓声闻等补特伽罗我皆无有,由无我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不应道理。由此无我平等意趣,故说一乘。解脱等故者,谓声闻等于烦恼障同得解脱,故说一乘。如世尊言:解脱解脱无有差别。性不同故者,种性差别故,以不定性诸声闻等亦当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

「法无我解脱乃至广说」,一共四句,省略了,所以说「乃至广说」。

「此中复由别意趣力唯说一乘」,佛说一乘,还有其他的意趣。除了前面的爲了不定种性而说一乘之外,还有其他的意趣说唯一乘。什么意趣呢?

「法、无我、解脱」等故,这是三个原因:法等故、无我等故、解脱等故。第一个,法等故。「法等故者,法谓真如,诸声闻等同所归趣,所趣平等,故说一乘。」所证的法都是真如。当然,佛证的真如是彻底的证到。比如象、马、兔三兽过河,一个是彻底地踏着河底过去的,一个是在水中间淌过去的,一个是从水面上浮过去的。虽然所证同是一个真如,但是深浅有不同,不过毕竟还是同一个真如,证到的法是同的,「诸声闻等同所归趣」。这里边牵涉到一个问题:一般来说,相宗认为声闻是不证法无我的,但是性宗说声闻同样证到法无我,更是表明所证相同。这里照法相宗说,毕竟真如还是一个,虽然所证有深浅,但是真如还是一个,法是平等的,所趣平等,所趣向的真如是平等的。因为所证的法是一个,故说一乘。这是佛说一乘的一个原因。

「无我等故者,谓声闻等补特伽罗我皆无有。由无我故,此是声闻此是菩萨不应道理。由此无我平等意趣,故说一乘。」证了声闻乘,已把补特伽罗我破掉。既然没有这个「我」,那就不好说这是声闻这是菩萨了。既然菩萨声闻都分不出来,哪有二乘三乘呢?只有一个乘,这是第二个理由。因爲补特伽罗我都没有了,你说这是菩萨,这是声闻,解脱有三乘,那就不行了。这是平等意趣。我们前面讲过四个意趣,这是属于平等意趣。大家都是无我,根据这个无我相同,佛说一乘。这是第二个理由。

「解脱等故者,谓声闻等于烦恼障同得解脱,故说一乘。如世尊言:解脱解脱无有差别。」声闻缘觉烦恼障解脱了,佛也解脱了,佛固然所知障解脱了,但是都同样地解脱烦恼障,一样麽,平等平等。大家都是解脱,没有差别,都是烦恼障去掉,从解脱来说也是平等。

「性不同故者,种性差别故,以不定性诸声闻等亦当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第四个理由,「性不同故」。什么意思呢?就是种性差别。对于不定性的声闻缘觉菩萨,他们也要成佛,菩萨麽不要退。从这个不定性来说,「由此意趣故说一乘」。这跟前面说的一样,说过了。

得二意乐故者,得二种意乐故。一摄取平等意乐,由此摄取一切有情。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取已,自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二法性平等意乐,谓诸声闻法华会上蒙佛授记,得佛法性平等意乐,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乐,作是思惟:诸佛法性即我法性。复有别义,谓彼众中有诸菩萨,与彼名同,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

第五个原因。「得二意乐故者」,有二种意乐。「一摄取平等意乐,由此摄取一切有情。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如是取已,自既成佛,彼亦成佛。由此意趣故说一乘。」就是说「补特伽罗我」已经打破,没有「我你他」的差别。有我有他,这是萨伽耶见。自己这个补特伽罗是我,那个补特伽罗是他,执著于有个你我他。萨迦耶见打破了,补特伽罗无我证到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是佛,我也是佛。这个是就平等意趣来说,也是唯有一乘,没有二。这是第五个意趣。

「二法性平等意乐,谓诸声闻法华会上蒙佛授记,得佛法性平等意乐,未得法身。由得如是平等意乐作是思惟:诸佛法性即我法性」,这个就是信《法华经》了,法华会上佛对那些声闻授记,声闻虽然还没有证到佛,但得法性平等的,将来还能成佛。能够得到佛的法性,平等的意乐心就生起来了。虽然法身还没有证到,但就这个平等的意乐心而言,佛的法性就是我的法性,那就是一乘。这是一个理解。还有一个理解,「复有别义,谓彼众中有诸菩萨,与彼名同,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在这个法华会上,还有些菩萨,跟舍利弗那些声闻的名字一样。这个很有可能,很多人名字一样,我们出家人里边智敏智之类的很多,昭觉寺里边有五六个叫智光,五六个叫智明,还有智悟,多得很。这里边有同名的菩萨蒙佛授记。「由此法如平等意乐,故说一乘」。这是第六个意趣。

这个意思还不透,我们看看无性的。《无性释》云:「得二意乐故者,谓得二种意乐,一者诸佛于一切有情得同自体意乐,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缘,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乐。」这是得第一个意乐。补特伽罗是不可分别的,都是一乘。「二者世尊法华会上,与诸声闻舍利子等授佛记别,爲令摄得如是意乐,我等与佛平等无二」,佛这里既然给声闻授记了,「爲令摄得如是意乐」:我将来也能证到这个法性,我跟佛是平等的。这是一层。《法华经》的意思是三乘回归一乘,本来就是这个意思。「又此会上有诸菩萨与彼名同,得授记别」,这个法华会上还有一些跟声闻弟子同样名字的菩萨,他们也获授记别。「故佛一言含二种益,谓诸声闻摄得同佛自体意乐,及诸菩萨得授记别。」所以佛一语双关,有二个好处:一个是声闻得到同佛的自体,法性平等这个意乐,另一个是诸菩萨得到了授记。这样意思比较明确一些。

言化故者,谓佛化作声闻乘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槃,故现此化。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由此意趣,诸佛世尊宣说一乘。

「言化故者,谓佛化作声闻乘等。如世尊言,我忆往昔无量百返,依声闻乘而般涅槃」。这是第七个原因:佛化作声闻缘觉。佛过去度众生的时候,跟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一样,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则以声闻身而为说法。既然以声闻身说法,要般涅槃,所以佛在过去曾无数次地以声闻乘的身份去教化,最后以声闻身而涅槃,实际上佛并不属于声闻乘。「由此意趣故说一乘。以声闻乘所化有情由见此故得般涅槃,故现此化。」因为声闻乘要以声闻身来给他说法。声闻身的佛,实际上他本身是佛,虽然般涅槃,其实没有般涅槃,还是佛,所以叫一乘。这个地方又说唯是一乘。

「究竟故者,唯此一乘最为究竟,过此更无余胜乘故;声闻乘等有余胜乘,所谓佛乘。」这是第八个意趣:究竟。为什么说一乘呢?此一乘是最高的最究竟的,没有更殊胜的了。声闻乘上面有缘觉乘,缘觉乘上面有菩萨乘或佛乘,菩萨乘或佛乘上面没有了,最究竟,所以佛乘是最高的一乘。

这里说了很多的意趣,从唯识的观点看,佛说一乘有这麽多的意趣。中观的说法就不一样。中观的说法是所证的法性是一样的,你能证的智慧一样的,决定是一乘,这个《入中论》后头就发挥了很多。我们现在学唯识,就先把唯识的说法掌握了,以后学中观的时候,再谈中观的观点。

乙二 释同时有多佛

论曰: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缘可见?此中有颂:

一界中无二 同时无量圆 次第转非理 故成有多佛

释曰:今当显示,由此因缘应知诸佛虽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复成多。应知一者:法界同故,诸佛皆同法界为体,法界一故,应知一佛;又一佛者,以于一时一世界中无二佛现,故知一佛。

「如是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这个问题其实跟前面的差不多,前面讲的是「同」还是「多」的问题,这里是说一个时间能不能有很多佛一时成佛,是这个问题。佛的法身是一个,而有很多成佛的。「何缘可见?」怎么来说明这个问题呢?

这个颂有两层含义,重点还是讲有很多佛可以同时成佛。「一界中无二」,就是诸佛虽然有同一法界身,但是同一个时间十方世界有无量的佛成等正觉,你说不能同时,要按照次第来,行不行?「非理」,一个一个按照次第成佛,这个不合道理。所以应当承认同一时间有很多佛可以同时成佛。这下边有广辩。

「释曰:今当显示,由此因缘应知诸佛虽同法身,而或成一或复成多。」佛法身是一个,但是成佛可以一,可以多。

「应知一者,法界同故,诸佛皆同法界爲体,法界一故,应知一佛。」怎么叫一呢?法身是同的,体是一个,那佛应当是一个。这是从法身同一的方面说。「又一佛者,以于一时一世界中无二佛现,故知一佛。」另外还有一个原因说只有一个佛,就是说一个世界里边,不会有二个佛同时出现的。就像太阳一样的,一般说,太阳只有一个,不会有二个同时出来,除非劫末,几个太阳都出来。一个世界里边只有一个佛。转轮圣王也是一样,一个世界里边只有一个转轮圣王。如果二个转轮圣王怎么搞?你也无敌,他也无敌,这二个就顶起来了。佛是最高无上的,另一个佛也是最高无上的,这两个又顶起来了。所以一个世界只有一个佛。只有一尊佛的意思就是这个:或者法界是一个,体是一个,佛也是一个;或者一个世界里边同时没有二个佛出现,只有一尊佛。

又伽陀中显示诸佛或一或多。一界中无二者,此句显示唯有一佛。一世界中无有二佛俱时出现,是故说言唯有一佛。余句显示诸佛有多。同时无量圆者,无量菩萨同一时中资粮圆满。若诸菩萨福智资粮同时圆满不得成佛,如是资粮应空无果;众多菩萨修集资粮同时圆满,是故应知一时多佛。次第转非理者,无有次第转成佛义。若诸菩萨修资粮时,观待次第前后成满,可得佛时前后次第;然诸菩萨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故得佛时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是故同时有众多佛。

「又伽陀中显示诸佛或一或多。」就要讲这个颂。「一界中无二者,此句显示唯有一佛。一世界中无有二佛俱时出现,是故说言唯有一佛。」一个世界中没有二个佛同时出现。例如释迦牟尼佛在婆娑世界出现的时候,只有一尊释迦牟尼佛,不可能同时出现其他的佛。所以说只有一尊佛。

「余句显示诸佛有多」,前面是说一个世界里只有一尊佛,并不是说无量世界就一个,无量世界就可以有无量多的佛。颂中另外几句就阐发这个的意思。「同时无量圆者,无量菩萨同一时中资粮圆满。」十方世界修行的菩萨很多,可以有无量的菩萨在这同一个时候资粮圆满,那就同时成佛了。「若诸菩萨福智资粮同时圆满不得成佛,如是资粮应空无果」,如果十方有无数菩萨他们在同一个时间资粮修圆满了,那麽他们应该都同时成佛。假如说不允许他成佛,这个资粮应空无果,白白搞了。不会的,修了资粮决定有果,不会没有果。「众多菩萨修集资粮同时圆满,是故应知一时多佛」,既然不会空无果,推论出来了,应当是很多菩萨修集资粮同一时间圆满的,那么同一时间很多佛就会出现。

「次第转非理者,无有次第转成佛义。若诸菩萨修资粮时,观待次第前后成满,可得佛时前后次第。」有的说不能一时出,要按照次第来,要排队。这个话不合理,「无有次第转成佛义」,成佛要按照次第排队成佛,这个没有道理。假如十方菩萨修资粮的时候,你等我,我等你,排队来修,那麽成佛也排队了;但是修资粮的时候,哪个来排队?大家拼命在修,各修各的。既然各修各的,都同时圆满了,成佛也同时成功,怎麽可以排队呢?这个不合逻辑。假如菩萨修资粮的时候,大家互相谦让,按照次第来成满,你先圆满,我就慢点,我第二,他第三,这样成佛可以按照次第了。「然诸菩萨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故得佛时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是故同时有众多佛。」但是菩萨修资粮的时候并没有先商量好,你先成佛,我后慢成佛,没有这样子的。既然「修资粮时不待次第前后成满」,所以成佛的时候也不会按照次第来了。那就是十方世界的菩萨同时成佛是可以的。「亦无次第前后成义」,按次第前后排队成佛的道理是不合理的,所以说同时有多佛。

这个颂是解释一佛多佛的问题。一个世界里面只有一个佛,那是说一个天下,四大洲只能有一尊佛,但不能说十方世界只有一尊佛,并不是说无边的世界只有一个佛,都要排了队来成佛。这里「无量圆」是指在多方世界。一世界中一尊佛是指在一个四大洲的。所以不能说所有世界只有一尊佛成佛,不能同时有多佛。

这里就强调这个事情:单就一个世界而言,只有一尊佛出现,是对的;但是十方世界里边,很多菩萨资粮圆满了,在十方世界同时成佛是可以的,并不要排了队一个一个成佛。(第四十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