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师(公元六○○-六六四年)俗姓陈名袆,洛阳东南缑氏县人,父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性恬简,无务荣进,加属隋政衰微,遂潜心坟典。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母宋氏,生三子一女,法师列最幼,其第二兄名素,先出家,法名长捷,住东都净土寺,察法师堪传法教,会师十岁丧父,因将诣道场,教诵习经业,年十三,有敕于洛阳度僧,时业优者数百,法师以幼少不予取限,立于公门之侧,时使人大理卿郑善果有知士之鉴,见而奇之,问出家意,答曰:「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法名玄奘。

玄奘法师生于公元六百年,公元六百六十四年圆寂,俗姓陈,是洛阳一个小县城的人。他的父亲很有学问,却没有做官的希求,只是专门研究学问。在考试通过之后,「州郡频贡孝廉及司隶辟命,并辞疾不就」,政府命令他去做官,他都推掉了,说自己有病不能去。他的母亲生了三个儿子、一个女儿,法师年最幼。他的二哥先已出家,法名长捷,住在东都净土寺,看到这个弟弟非常聪明,就经常教给他一些佛教理论。

玄奘法师十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二哥就带他到庙里去,「教诵习经业」,教给他经书。他十三岁时,「有敕于洛阳度僧」,这一年在洛阳「度僧」,考试出家(欲出家的人要参加考试,学问好的纔能考得上)。「时业优者数百」,学问好的有几百个。当时玄奘法师纔十三岁,太小,没有准许入考。他就站在考场外边,不走。当时考官郑善果「有知士之鉴」,对有才干的那些人,他能够看得出来。他看到玄奘法师站在考场外不走,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不走?」玄奘法师说:「我也想出家,但是因为年纪太小,不让我参加考试。」郑善果又问:「那你出家干啥呢?」纔十三岁的玄奘法师回答得很好,说:「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从远处说,我要承接如来的传承;从近处讲,我要弘扬佛的遗教!这两句话,说得很好。「果深嘉其志,特而取之,始行出家」,郑考官非常欣赏他,特别开许,让他参加考试。这样就考上了,于是出家,「法名玄奘」,玄奘法师这个名字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旋从景法师听受《涅盘经》,又从严法师学习《摄大乘论》。年十五,专门受业,声望逾远。十九岁,以中原兵乱(瓦岗农民起义,攻陷洛阳东北兴洛仓——河南巩县,进夺洛阳),乃启兄入蜀,从道基请教问业。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坐夏学律。嗣后,对南传新学——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之《摄论》《俱舍》,及北传之《涅盘》《成实》《毗昙》等,均从名师,饱经参学。法师既遍谒众师,备餐其说,详考其义,各擅宗途,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知适从,乃誓游西方,以问所惑,并取《十七地论》,以释众疑。二十九岁,从长安首途,历经艰辛,入中印度,礼那烂陀寺戒贤论师为师,学习《瑜伽》等论,先后五年。最后二年,又从杖林山胜军论师抉择唯识,廓清余疑,中间各地参学,前后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返回长安。京城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遣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干佑前往欢迎。万民奔凑,观礼盈衢。

他出家之后,跟随很多大法师,学了《涅盘经》《摄大乘论》等很多经论。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名声已经传出去了。十九岁时,碰到战争,瓦岗农民起义,已经攻进洛阳的东北(巩县),他就跟二哥长捷到四川去。二十一岁在成都受具足戒,并结夏安居。后来他对真谛三藏在南方译传的《摄大乘论》《俱舍论》及北传的《涅盘经》《成实论》《阿毗昙》等等,都跟从名师好好地学习过。玄奘法师参访了很多名师,学了很多东西,发现各个宗派就某些问题的看法不尽一样,到底依哪一个宗好?还是敲不定。他想,佛教是从印度传来的,只有亲自到印度去,纔能把那些不同的见解统一起来。他二十九岁时,就从长安出发,那个时候不准出国,他偷渡越过国界,到印度去。经过千辛万苦,到了中印度那烂陀寺,拜戒贤论师为师。戒贤论师已经一百多岁了,他之前有一点病,很痛苦,想圆寂,护法菩萨告诉他说:「你的大弟子已经出发来找你学法了,你还得再住世,把他教好。」那么戒贤论师就住下来,等玄奘法师。果然,玄奘法师来了,他很高兴8。

玄奘法师在印度跟戒贤论师学了很多年,后来又跟胜军论师学了很多年,留学印度前后达十七年之久。唐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很多大官都去迎接他。玄奘法师去的时候是偷渡,回来的时候,因为他在印度的声望极高,所以皇帝就派了很多大官去迎接;来参观的人很多,「万民奔凑,观礼盈衢」,满街的人都瞻观。

法师回国后,即开始翻译事业,前后约二十年,从未中辍。翻译内容,大致可分三个阶段:(一)前六年,以《瑜伽师地论》为中心,同时译出与此论相关联之《显扬论》《佛地论》《摄大乘论》等;(二)中间十年,以翻译《俱舍论》为中心,及其相关著作如《发智》《大毗婆沙》《顺正理》《显宗》等论,并糅合护法等十大论师,集注世亲《唯识三十论》本,而成《成唯识论》十卷;(三)最后四年,以《大般若经》为翻译中心,将瑜伽学说,上通至般若,显其渊源之深厚,就中又译出《集异门论》《品类足论》《辨中边论》《异部宗轮论》等重要论典,《二十唯识论》即在此期翻译,以龙朔元年六月一日始笔,八日完成。总计二十年中,共译出经律论藏,暨胜论学派之典籍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四十卷。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如实介绍中亚、印巴次大陆之风土遗闻,又是现代学者研究中亚、南亚古代史地之重要资料。法师一生兢兢业业,日无虚度,在译著及学术交流事业上,作出了不朽之功绩,奠定慈恩宗之基础,影响所及,远及日本、朝鲜。

以上略略地介绍了一下玄奘法师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