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字道洪,俗姓尉迟,生于公元六三二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京兆长安人。他是唐初名将尉迟敬德之侄,父敬宗亦唐武将也。年十七(贞观二十二年)奉敕随玄奘法师出家。受学经论,并五印语文,识解大进。二十五岁,应诏参与译场,并从事著述,在玄奘门下属后起之秀。奘师译出《瑜伽菩萨戒本》,依之为诸门人授大乘戒,因此得名为「大乘基」,后通称曰窥基(所据不祥,然宋代已确定)。原来之全名,后世反不传矣。因常住锡大慈恩寺,亦称为慈恩大师。

窥基法师,「字道洪,俗姓尉迟,生于公元六三二年(唐太宗贞观六年),卒于公元六八二年(唐高宗永淳元年),京兆长安人。」他是唐朝开国大将尉迟敬德的侄子。他的父亲尉迟敬宗,也是一个大将。

他十七岁的时候,奉皇帝圣旨,跟随玄奘法师出家,后来参加译经工作,在玄奘门下是位后起之秀。玄奘法师译出《瑜伽菩萨戒本》之后,就给门人授大乘菩萨戒——不是《梵网经》的菩萨戒,是《瑜伽》的菩萨戒。当时受戒的弟子很多,窥基大师也在里边,因此给他冠一个名字,叫「大乘基」。后来,「通称曰窥基」,「窥基大师」是后来人称呼他的,而他原来的名字,大家反而搞不清楚了。在宋朝以后,大家都叫他「窥基大师」,原名反而不传了。因为他经常住在大慈恩寺,所以一般人称他为慈恩大师。因为恭敬他,所以不直接称他的名字,而称他住锡的寺院的名字,「慈恩大师」就是窥基法师。

基师才气横溢,著作等身,唯识宗之要籍,大多出其手笔。后世称为「百部疏主」,今存二十五部,一百二十卷,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等,充实唯识哲学内容,授徒讲学而盛极一时。基师对玄奘学说之阐扬发挥,至为尽力。在建立唯识宗之过程中,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慈恩宗虽自玄奘法师开创,至基师而实际成立。据载,奘师原拟将印土《三十唯识》十大论师之释论分别译出,由门下四哲——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共司其务。由基殷请,奘师乃许,改用编纂方式,以护法一派观点为主,糅译十家,并以窥基一人,独任笔记,即《成唯识论》是也。以其才能出众,奘师独传因明之秘,并允「五性宗法,唯汝流通」。(参见《宋高僧传卷四·唐京兆大慈恩寺窥基传》)

「基师才气横溢」,他非常聪明,「著作等身」,他著的书垒起来,有他的身体那么高,意指著作极多。「唯识宗之要籍,大多出其手笔」,大多是他写的,后人称之为「百部疏主」,他对唯识宗论典作了很多批注(疏),所以叫「疏主」。

「慈恩宗虽自玄奘法师开创,至基师而实际成立」,慈恩宗开创祖师当然是玄奘法师,玄奘法师一生致力于翻译,而使之成为实际意义上宗派的却是窥基大师,他不遗余力地推广玄奘法师的宗派。所以说,真正成立慈恩宗的是窥基大师,「基师对玄奘学说之阐扬发挥,至为尽力。在建立唯识宗之过程中,起其十分重要之作用。」

「据载,奘师原拟将印土《三十唯识》十大论师之释论分别译出」,《三十唯识》这部论,世亲法师没有写长行,只有颂,印度有十个大论师作了批注。这些批注的梵本,玄奘法师都带回来了,原想把每一种批注都分别翻译出来,并且已经规划好了,由他门下的四个大弟子——神昉、嘉尚、普光(《俱舍光记》作者)、窥基,「共司其务」,一起参加翻译工作。由于窥基的建议,玄奘改变了主意,「改用编纂方式」。窥基大师建议说,一部一部地翻出来,太麻烦了,不如摄为一部。玄奘法师采取了他的建议,改用编纂的方式。就是不直翻,把它编成一部书,「以护法一派观点为主,糅译十家」,其他好的见解也把它掺进去。「并以窥基一人,独任笔记」,并且,由原来四个人一起帮忙的,变成只有窥基大师一人做笔记。「即《成唯识论》是也」,编译出来的就是《成唯识论》。

「以其才能出众,奘师独传因明之秘」,因为他才能出众、特别聪明,所以玄奘法师专门传给他因明。「并允『五性宗法,唯汝流通』」,玄奘法师的唯识宗是讲五种姓不能动的,这一原则性的重要东西,玄奘法师允许他——只有窥基大师可以传!

基师直绍玄奘师说,并加阐扬,形成以彼为中心之独特一派。门下慧沼(公元六五○—七一四年),更为作廓清异说之工作,对同门下之法宝、圆测、道证、文轨等,均加驳斥,使奘师学说定于一尊,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慧沼之及门弟子为智周(公元六六八—七二三年),彼时,唯识宗之弘传仅偏于河南一隅,此后逐渐衰微,传承不明矣。

窥基大师真正继承了玄奘法师的法流,并且加以发扬,形成了以他为中心的独立一派。他的门下也出了很多人才,「门下慧沼,更为作廓清异说之工作」,就是把那些不同的异说,加以澄清,「对同门下之法宝、圆测、道证、文轨等,均加驳斥」,这些人都是玄奘法师的弟子,对他们不同的见解,慧沼法师都给以批驳,「使奘师学说定于一尊,由此澄清慈恩宗之分歧」,这样子就奠定了慈恩宗的基础,完全以窥基大师一派的观点为正。「慧沼之及门弟子为智周」,第三代是智周法师,这样就传了三代。「彼时,唯识宗之弘传仅偏于河南一隅,此后逐渐衰微」,那时碰到唐武宗灭法,书也烧掉了,那传承也不明了,就慢慢衰败了。

清末民初的杨仁山在国外时,发现日本唯识宗的书很多,是当时日本到唐朝留学的那些僧人把慈恩宗的书籍带回日本后,编在他们的大正藏里边的。他很高兴,于是把这些书请回来,开办支那内学院,专门研究唯识法相。从这以后,唯识法相在我们汉地又开始慢慢地兴起来。

这是把窥基大师的事迹简介一下。下面看论的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