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本地分中略录名数解》。
昨天我们讲到“不相应行”。不相应行,是讲了外道的“无想定”。
“无想定者,想等不行”,这个无想定里边,就是想心所,“等”,等其他的心王心所;不行,就是不现行了。“令身安和故亦名定。”那么,既然是心王心所没有了,怎么叫定呢?定是心一境性,叫定。心也没有了,心王心所都没有了,那么,这个定从何来呢?它就是说“身安和故”,身得到调柔、平等、舒畅、调适,这个也是定的效应之一。虽然心的调柔是没有,但是身的有,那么也叫定。
“或云,此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想灭为首。”那么,既然是这个定,心王、心所都没有了,为什么叫“无想定”?不说“无心定”?也不说“无受定”?也不说“无作意定”?为什么突出这个“想”?那么,下边回答了。“云无想者”,这个无想定之所以叫无想呢,“想灭为首”,他是要修定的时候,就是要灭这个想的。
“谓此外道厌想如病”,外道认为想是生死的根本,对它好像是病一样讨厌它,那么,“忻求无想”,以为得了无想之后就证涅盘了。无想是“微妙”,那么,他修这个定的时候,以灭想为首,就是目的是为灭想的,所以得了定之后,虽然心王心所都灭掉了,从加行上灭想为主,叫无想定。那么,这个是外道修的定。一般说,无想定的人,他思想停顿了,那么,他以后从无想天下来就是很愚痴的,他因为思想不起作用了,经过长时期的休息了,那么,这个思想就钝掉了。所以说,内道不修这个定的,内道的要开智慧,他不能修无想定,那么,他也不以为无想是涅盘了,所以说,也不会走这个错误的道路。
下边,“灭尽定”,就是内道的圣者修的定。
灭尽定
灭尽定者,令不恒行心、心所灭,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乃此定相。
“灭尽定者,令不恒行心、心所灭。”不恒行的,就是前六识。
“及染第七恒行心聚,皆悉灭尽。”第七识是恒行的,它是不间断的。
所谓“不恒行”,我们在休息的时候、在睡眠的熟睡的时候、休克的时候,这些心都灭掉的。那么,你眼睛不看东西的时候,眼识也没有,也就停下来了;耳朵不听,耳朵也停下来了;那么,鼻子不闻东西,鼻子在休息了;乃至熟睡的时候,意识,第六意识也休息了。这是不恒行的。第七个末那识,却是恒行的,总是执着这个阿赖耶识的见分是我了,它不会放下的。
那么,只有这个“灭尽定”能把它停一下,把它这个第七个末那识也是把它停下来了,它也是灭掉了。所以这个很困难,这是凡夫与外道做不到的,只有圣者,圣者一定要三果以上的,才能修这个定。所以这个定层次是相当高的。
盖修无想则作出离想,而灭尽乃作止息想。
他这两个修定的目的不一样。外道修无想定,因为以为修了无想定就会出离三界,就得涅盘了。而这个灭尽定,虽然他静的层次比那个无想定还要高,他把第七末那识也灭掉了,但是他不作涅盘想,“作止息想”,那是休息一下、停息一下,得到寂静的一个境界,让心静一下。所以说,他的出发点也不一样。
又无想唯凡,灭尽唯圣。
再一个差别,无想定绝对是凡夫,尤其是外道;灭尽定不但是外道没有,凡夫也没有,一定是圣者,圣者而且是三果以上的圣者才能修。
乃二定之差别也。
这两个定的差别,主要这里说了两个。一个是无想定作出离想而修的,而灭尽定作止息想而修的;又无想定是凡夫修的,而这个灭尽定是圣者(三果以上)修的。这就是无想跟灭尽定的差别。
而相同之处前面说了:无想定,把恒行的心王心所都灭掉了,就是前六识的心王心所全部灭掉了;灭尽定同样,前六识的心王心所灭掉了,还进一步,把第七识的这个心王心所也灭掉了。
所以说,有同有不同,而最要的不同,无想定是外道修的,以为是出离三界了;而灭尽定是圣者修的,只是止息,把心里静一下。这两个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还有这个第七识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有些人……这也就是学法相、不学法相的问题了,我们经常有些地方,看到,“念经不要用第六意识念,用第七识来念。”这个话好像是有这么说的,那么,我们这里说如果严格地从法相的这个界限说,第七识不能念经的,第七识念什么呢?我爱、我痴、我慢(师笑),念这个东西的。它就是把阿赖耶识抓住,就是我爱、我痴、我慢、我见,这个几个,天天念的是这个东西,它不念经的。那么,真正要念经还是靠第六意识。第六意识是一个,做坏事又是它,做好事也是它,修行又靠它,下地狱造罪也是靠它。所以说,这个东西我们要把它用得好呢,成佛有余,用得不好呢,阿鼻地狱、金刚地狱。所以说,我们要把握住这个第六识,第七识是不能把握的,它行相很微细了,你感也感不到它有这个识在那里。
大抵于厌心种上,遮碍转识,不生功能,立此二定也。
这是相同之处,大致来说,厌患心,就是这个无想定厌患这个想,认为想是生死的根,那么,灭尽定就厌患这个心王心所它不寂静。从厌患心的这个种子上,产生一种功能,是可以遮止或者遮碍了这个转识,就是前六识或者灭尽定再加一个第七识,使它们不生起来,有这样一个功能,那么,就是安立这两个定。无想定,它从厌患想的心所的种子上,使前个六个转识不生;那么,灭尽定厌患那个心的动荡不定、不寂静,它就可以遮止前七个转识,都不生。从这个种子的功能就安立这两个定。
那么,这个定是因,那么,果报就是“无想报”了,修无想定的人,在第二辈子决定生到无想天去,无想天在哪里?在第四禅的广果天的一个边边上。
无想报
言无想报者,由欲界修彼定故,感彼天果,名无想报,乃无想之报。
那么,“言无想报者”,无想的异熟报,“由欲界修彼定故”,欲界的人修得了无想定之后,“感彼天果”,那就感到无想天的果报,这个叫无想报,“乃无想之报”,这个是无想定的得到的果报,叫无想报。
那么,这个无想定的果报,在无想天,无想天在广果天的一个比较高的一个台上,里边是他的寿命五百大劫。一个大劫就是什么呢?就是一个成住坏空,整个经过这个一个大劫,那么,五百个大劫,那就是要非常长的时间了,这五百个大劫,很长,但是他在里面干啥呢?
才投生的时候,他有心的,有一个念头,知道他生到无想天去了,那么,这个念头一过,什么心都没有了,等到他快死了,有一个念头又生出来了,因为他无想的势力没有了,他就生出念头来了,知道他要死了,投生去了,那么,就中间五百大劫的整个时间等于睡了一大觉,什么事情都没有干,再长,对他说,没有啥意思,等他醒过来了还是一刹那,前面事情,再长,他也根本不知道。
那么,这样的这个无想定,我们感到毫无意思,但是外道他是执着,他认为这是已经涅盘了,不会再出定了,所以他是搞错了。那么,这个无想报,五百大劫,生下来一般说都是生三恶道的,因为他这个修禅定的果报享完了,其他的没有什么善根,而这个无想呢,愚痴,那么,一般是畜生道最多。
名身
名身者。能诠自性,单名也。二名已上,方名名身。三名已上,名多名身,乃诠别名之身。
“名身”,名句文身了,“能诠自性”,“单名”,单是名。二名以上叫“名身”,三个以上“多名身”,这个前面讲过的。
“诠自性”,假使我们说茶杯,茶杯这个自性就是茶杯,摆茶的杯子。一个名就茶杯,两个名茶杯跟桌子,三个名么桌子、茶杯、凳子。这个多名身,“乃诠别名之身”。那么,就是说这个名字不是一个,各式各样的名字就“多名身”了。
句身
句身者,一句名句,二句名身,三句已上名多句身。单句诠差别,多句则诠别句之身。
那么,“句身”,一句句子。假使“茶杯是无常的”,这个就是一句,成了一句句子了。一句叫“句”,两句叫“句身”。
假使我们说:“有为是无常的,有漏是苦的,涅盘寂静的。”这是三句,“多句身”。
一句是“句”,二句“句身”,三句以上的叫“多句身”。
“单句诠差别”,单一个句子,假使说“诸行是无常”,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就是有为法它这个自性、它的差别,就是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无常。
“多句身”就是各别各的句子了,“有漏是苦,涅盘是寂静”各了各的了,那么,当然有联系了,但是每一句句子是一句,是其他的句子,多句身。
文身
文身者,文即是字,能为名句二所依故。如单言斫单言刍,未有诠表名之为字。论不言名与多名,举中以摄广略也。又云,带诠名文,如经书字。不带诠者,只名字,若字母及等韵类是也。
“文身者”,文就是字,我们的“字”,实际上就是字母,“能为名句二所依故”,我们要一个名,就是一个名或者一个句,它要靠字母拼起来的,所以说它依靠这个字母。
“如单言斫单言刍”,这个是印度的字母,我们这里,“未有诠表”,单是一个字母,没有意思的,它拼成一个字,就成了个“名”了,那么,几个“名”兜拢来又成个“句”。
“论不言名与多名,举中以摄广略也。”这里说一个名身、句身、文身,没有说名,单个名没有说,多名也没有说。“举中”,举当中那个,第一个是名,第二个是名身,第三个是多名身,它举中间那个名。“以摄广略也”。以略摄广,就是举一个么举一反三了。
“又云带诠名文,如经书字,不带诠者,只名字”。带了“诠表”的、就是有内涵的叫文,那么,不带的就叫字。“若字母及等韵类是也”,字母这些东西,“等韵”就是拼音字母,等等,就是这个“字”。
那么,这个是名句文身,我们知道它的概念就完了,一个名就是一个概念,字就是字母,拼起来成一个字,就是“名”了。那么,几个字兜拢来就成一个句子。自性,它本身,差别就是它的内涵。假如说这个台灯,它能发光的,“台灯”是一个名字,是自性,发光就是它的差别了。
下边是生、老、病、死了。
生
生者,先无今有。
过去没有的现在有了,叫生。以前从来没有的,现在生出来了。当然我们这个生是从这个世俗谛说了,胜义谛根本无生无灭了。在这有为法的如幻的那些缘起里边,过去没有的,现在有了,这个就叫“生”。
住
住者,有位暂停。
就在它这个生出来之后,有暂时的稳定性,那么,就叫“住”。
老
老则住别前后,亦云衰变名老,又云法非凝然。
“老”就是“住”的前后了,“住”之前之后它有变化,“衰变”,就是变化了,就叫“老”。我们叫是“生住异灭”,就是“异”了。“又云法非凝然”,这个法不是一个死板板的、不动的,是要变化的,变化就是“老”了。
无常
言无常者,今有后无,死之异名。
“言无常者,今有后无。”那就跟“生”反过来,“生”是“先无今有”,这个“无常”是“今有后无”,现在还是有的,以后就没有了。“死之异名”,这个就是“死”的别名了。本来是有的,这个人活的,后来他没有了,就死掉了。
又诸圣教多合生灭,以为无常。盖生名为有,有非恒有,不如无为,灭名为无。无非恒无,不如兔角。不同彼无为兔角之常,故曰无常。今唯据死而言。
这个“无常”,本来是生灭无常了,这个佛经里边,把生灭两个合拢来,就是代表无常,那就是刹那刹那的生灭都是无常。我们这里用一期的“无常”,就是叫“死”。它下边就是讲“无常”两个字,就是它的内涵了。为什么叫无常?
“生名为有”,生,就是生灭,生灭两个就是无常了,一般经里边,生灭就是无常。那么这个生跟个灭,为什么它是无常呢?生是叫有,就是“先无今有”。这个有,非恒有,不是永远地有下去,“不如无为”。无为法是不动的,它这个无为法是有的,但是它是不动的,就是恒有。那么,这个生不像无为法一样,有了之后就紧是有下去。那么,“灭”呢,叫“无”,但是这个“无”还不是永远没有,“不如兔角”,兔角是没有的,永远没有的,没有说哪个兔子的角看到了,它永远不会有的,兔子哪里有角呢,它是永远是没有的东西。所以说,生不是恒有,灭也不是恒无。
那么,“不同彼无为兔角之常”,“无为”跟“兔角”,“无为”是恒有,“兔角”是恒无,它是常的,那么,这个叫无常了。既然不同它们的常就叫无常了。所以生灭就是无常。这两句话就是解释生灭为什么是无常。这个我们不怎么解么,也能够体会到了。既然是生灭,刹那刹那生灭,当然无常了。假使是常的话,生了就不灭了,灭了也就不会再生了。
“今唯据死而言”,“据死”叫无常呢,是一期的无常,我们这里真正的无常,刹那都是无常,从生下来,每一刹那都在无常,都是新陈代谢,新的生出来,旧的就灭掉,都是无常的表现。这一个无常的概念,现在我们这个唯物论是发展得很详细了,单是无常,你“苦”这个就没有了,虽然是无常,他们还追求这个快乐。那么,空呢,更是谈不上了,这个空的概念,一般是不会达到这个高度了。无常却是已经研究得很彻底。
流转
流转者,因果不断相续前后。
什么叫“流转”呢?就是因果没有断,前后相续,就像水一样,这一条河,它前水过了,后水又接上来,虽然前面的水不断地往、跑,跑失了,但是后面的水不断地继承过来,所以这个河就没有断掉;如果后来的水不接下来了,这个河就断掉了。我们这个法流,一样的,前面的祖师尽管是一代一代很好,如果后面没有人了,断掉了。所以说,希望后边的不断要接上来,要接班了。
定异
定异者,善恶因果互相差别。
什么叫“定异”?决定是不一样的,就是差别。善的、恶的因果,做善的因,决定感乐报,做恶的因决定苦报,是有差别的,不会做了善因感了苦报来了,做了恶因感乐报了,不会混淆的,决定是差异的,互相差别,这是定异,决定是不一样的。
相应
相应者,因果事业和合而起。
“相应”。这是从前面的三位,心王、心所、色法的它们的关系来说话的,这个不相应行都是它们的关系。那么,是这个相应。“因果事业和合而起。”因果的事情,它和合了,生起来了,就叫相应。我们说我们对什么事情相应不相应,就是你能够和合的就相应了,合不起就叫不相应。
或曰,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今名相应者何耶?
那这里就来个辩论,如果我们会看法相书,辩论的例子很多,《俱舍论》 、因明么更多,不要说了,《俱舍》里边,以后我们法相的一些书里边,都来辩论,都是经常有辩论的话的,而且再深一点的、高一点的,它的辩论都是拿因明来辩的,不是一般的,这里还没有拿因明的架式,还没有拿出来,《俱舍论》就拿出来了,那其他的法相,《成唯识论》全部是因明的架式。
它就辩论了,它说:“此之总名不相应行法,今名相应者何耶?”我们这个二十四个东西,都是不相应行法,怎么中间不相应里来了个相应出来了呢?不是矛盾了?你现在来了个相应,明明是不相应的,这二十四个都是不相应的,你怎么来了个相应呢?这个什么意思?
盖名不相应者,简前相应心所而已。此相应者,乃前三法上事业和合之谓,岂相滥乎。
它这个简别了,我们说不相应,就是对前面的心王心所两个相应来简别这个,所以不是说其他的一切都不相应,只是说跟心王不相应。这个心所法,是跟心王相应的,叫相应。现在这些行法,是跟心王心所不相应的,不像心所法跟心王相应的,叫不相应,从这一点上叫不相应,并不是一切相应都没有了。
那么,这个相应就是前三法——心王、心所、色法,“事业和合之谓”,它们的事业,就是它们的业果方面因缘和合了,就产生相应的事情了。这个前面的相应不相应,不相混淆的,“岂相滥乎”,就是岂跟前面的能混淆呢?不能混淆的,各有各的含义、内涵,不一样的,一个是心王心所的相应,这个是三个法的事业上的相应、因缘和合的相应,不相混淆的。这是一个辩论。
势速
势速者,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皆此所摄。
我们《上师供》里边,很多人念一个“迅”都是念“速”的,有一句“如理精进迅急愿共成”,这个时轮金刚里一句,我们的磁带里也是个“速”,这个,很多人都念一个“速”,“迅”跟“速”两个不一样的,千万不要混淆。这个因为太含糊了,如果很清楚地念一个“速”的话,人家看你们多宝讲寺这么起码一个字也认不到的,“迅”读“速”的,不晓得是哪些人,这个是前面的,当然现在很多人还没有来,我们这些地方要稍微注意一下,不要“迅”念个“速”,这个人家看了要闹笑话,做法师了,这个字也搞不清楚,最起码的一个文字了。
什么叫“势速”呢?“有为法游行迅疾飞行运奔。”这是速度了,它很快地在走,或者飞,等等,都是属于这个“势速”里边的,那就是速度了,飞机的速度、我们走路的速度、汽车的、火车的,跑的速度等等,都叫“势速”,这是古代的名字,叫“势速”,“皆此所摄”。
次第
次第者,编列有叙,令不紊乱。尊卑上下,左右前后,有规矩者,皆此摄也。
所谓“次第”,就是排列,有一个头绪,令它不混乱,按一个一个次第来,不乱的,一哄就来,就乱掉了。昨天我们说的灌顶,湖北灌顶就是一哄而上,把法座都差一点哄倒了,这个就没有次第,乱七八糟就不行。如果有次第的,一个一个来,那就是有条不紊的了,不会产生那些不好的现象了。那么,不紊乱。
那么,它的次第,举例呢,“尊卑上下”,尊卑,就是说,在家的呢,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再孩子,一个一个排下来,有一定的次序,在佛教里边,上座、下座,根据戒腊来分,都有次第尊卑,凡是戒腊高的是尊,戒腊浅的是卑,没有戒腊的,那是居士,那么,更下了。“上下”,上边下边也一个次第,“左右前后”等等,这都是。凡是有规矩的,都叫次第,“皆此摄也”。
时
时者,过、现、未来,成、住、坏、空,四季三际,年月日夜,六时十二,随方制立,故名为时。
这是时间了,它举了很多例,过去、现在、未来这是时间,劫的成住坏空,就是我们世界成、住、坏、空。成,世界的形成;住,世界暂时的稳定;坏,开始变坏;空,是全部坏掉、坏完了。“四季”,我们中国的春夏秋冬,“三际”,印度的,热际、寒际、雨际,三个际,一年分三际,他们是。那么,“年月日夜”这些都是一般的计算时间的方式。“六时”,印度是六时的,也有十二时的,我们就是二十四小时的,等等。“随方制立”,根据各个地方的制度安立的,这个都叫时间。所以说,有的人说这个“不相应行”有很多我们没有学过的,可以广开地讲,我想没有什么好广的,很简单了,这个讲广了就没有意思了,它本来是那么简单的东西,你把它广讲得很多,就不需要。那么,这是时间的问题。
方
方者,色处分齐人法所依,或十方上下六合四极,亦随所制。
“方”就是空间了。“方者,色处分齐”。“分齐”,就是限量、范围;“色处”,有色的东西,就有方位,就有方向,就有空间。“人法所依”,人也好,法也好,依止这个地方的、处所了,就是根据空间了,反正是现在空间两个字都懂了,不要多说了。或者“十方”、或者“上下”、“六合”、“四极”等等,“亦随所制”,根据你各个地方的所制定的就安立。“十方”,是上下、四域、四方,“上下”就是上下,“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四极”也是东南西北,等等。这些都是空间的一些记方的一些方法。
数
数者,度量诸法之名,或一十百千至不可转也。
那么,“数”,数量了。“度量诸法之名”,就是来称量一切法的一个名字,一、十、百、千、万,《俱舍》里就一直举到阿僧祗,就是说,印度以前记数,有多少个?有几种,一到十、十到百,一共有六十位,那么,到阿僧祗,是五十几位大概,再后头的,因为太多了,就大家都不传了,没有了、失掉了,到阿僧祗为止。阿僧祗是一个无数了,这个无数实际是有数的,就是十的五十二次方,五十二位,五十二次方。那么,再还有八个数位,因为太大了,平时不用的,失传了。我们在小时候,学珠算,算盘里边,就有很繁复的名字,什么“那由他”了等等,都有这一些名字。
和合性
言和合性者,谓于诸法不相乖反。
“言和合性者”,什么叫“和合性”呢?“谓于诸法不相乖反”,不相违背的,就叫“和合”。那么,诸法——一切法,只要它不是互相乖离的、互相违背的,那就叫“和合”。
不和合性
不和合性者,谓于诸法相乖反故。
反过来,“不和合性”,“谓于诸法相乖反故”。这一些法,碰了一起,互相有抵触的,要违反的。那么,我们僧团里边,六和六和,平常经常在强调这个六和,就是僧人之间,要和合,不要乖反。一切法都是有了内魔才有外魔,如果僧团不和合,决定外魔会趁机而来,颠覆这个僧团。我们这个唯物论也很聪明,它说堡垒要从内部来攻破的,好像这么一句话,我记不清楚了,就是说内部不团结,这个堡垒就靠不住的,如果内部团结的话,堡垒是攻不下来的,也是这个意思。内部要团结,外边是没有办法的。内部不团结,那就外边不来,也会攻破的,自己也会破掉的。所以要和合,那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前如相顺因,此如相违因。
前面这个“和合”,就是相顺的因,互相相顺了,“不和合”就是相违了,这个意思,这个比较明显一些,相顺的、相违的就是和合、不和合了。
或曰,此二十四于前三分位,则以何法当前何位?
这个二十四个不相应行,在前面这三个分位,就是心王、心所跟色,这三个里边算呢,哪一个法属于哪一个位,就是说命根属于哪一个?众同分又属于哪个?要配了,把二十四个配前面三个东西、是属于哪三个的分位的。
大略而言,命根一法,唯心分位,第八心种上连持功能故。
那么,“大略而言”,大概地说一下呢,“命根一法唯心分位”,命根,只有心王的部位,是阿赖耶识里边的种子的功能,这是心王的事情。“第八心种上连持功能故”,因为这个命根,是第八识的心的种子里边、能够使这个一期不断地连续地持住,这个功能,那么,是第八识的事情了,属于心。
异生性一,唯所分位,二障种上令别功能故。
“异生性一唯所分位。”异生性,这个属于心所法的。因为他没有得到圣法,叫异生性。那么,圣法是心所法,无漏心,心所,无漏心所,所以属于心所,他没有得到那个,心所里边没有无漏法。“二障种上令别功能故”,这是种子,二障(烦恼、所知障),它们种子上边,就是心所的事情了,“令别功能”,产生的一个功能。
二无心定、无想异熟,乃王所上假。王所灭已名无想等。
那么,“二无心定”——无想定跟灭尽定,还有“无想异熟”——无想报,这是“乃王所上假。王所灭已名无想等。”这是心王心所里边安立的,心王心所灭掉了,就叫无想定、灭尽定、无想报。所以它们两个属于心王心所的分位上安立的。
余十九种通色及心与心所法,三上假立。
那么,除开这些特殊的之外,其余十九个不相应行,三位都有,三个法的分位都有它们的关系,心王、心所、色都有。
如众同分乃色同分、心同分、所同分。
那么,举个例,“如众同分,乃色同分、心同分、所同分。”众同分来说,色相同之处、心王相同之处、心所相同之处,都有它们的关系。
又如势速乃是色心心所迁灭不停故。
那么,势速就是速度了,那么,色法也有速度,心王的运转也有速度,心所法的运转也有速度,迁灭不停,这就是它们的势速。
又如定异,色不是心,心不是所,善因恶果定不互感等。余仿此说。
定异来说,那就是牵涉到心王心所跟色法的关系都有了。“定异”,定异就是决定是有差异的。那么,色法不是心王,心王又不是心所,那么,就都牵涉到了。善的因跟恶的果决定不相应的。
命根属于心王的;异生性,属于心所的;无心定及无想异熟属于心王、心所的,其余的三个都有。这个分类,他分得很好,把那些简单的、少的先分开了,其余的一起都有。
无为法
那么,这个我们的五位百法,讲到这里,四位讲完了。最后一个无为法,五蕴所不摄的,这个,我们再把这个讲了,百法就基本上完了。那就第二个科题了,一切法是什么讲完了,那么,一切法它的差别,就是说它是无我,那就是要讲无我的事情。
第五无为法者略有六种。
在《俱舍》里边,无为法是三种,这里打开六种,《成唯识论》又打开八种。这个是开合的不同,它的原则上的东西是一样的。那么,六个无为法,哪六个呢?
此标章,下别列。
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灭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
我们这个无为法,在这里把它分了六种,前面五种是差别,总的体是第六个真如无为,就真如无为里边,就各式各样的侧面来看,就分了前面五种。先说什么叫无为。
言无为者,是前四位真实之性,故云识实性也。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十一色法乃识之所缘,不相应行即识之分位,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也,而有六种。
“是前四位真实之性”,无为法,就是前面的四位心王、心所、色跟不相应行,它们的真实的性,所谓真实性就是我们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它们的空性,就是它们的体性了,真实的体性,不是在世俗谛上的体性,是胜义谛的体性。
“故云识实性也。”那么,这个前面我们的唯识的观点,前面四个都是识所变的,那么,它就是识的实性了,这个前面四位的真实性就是识的实性,因为前面四位都是识所变化的,都离不开识的,那么,就是识的性了。这是完全用唯识的观点讲问题了,所以我们讲《俱舍》就不讲这个,什么“识实性”就不讲了。
“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为什么说是识的实性呢?那么,前面这个六位,“以六位心所则识之相应。”心所法有六位,那么,这是识的相应。识是心王,跟它相应的就是心所。那么,十一个色法,心之所缘,是识的心王的所缘。那么,不相应行,识的分位。
识就是它们总的体。这前面四位,总的来说都离不开识。“识是其体,是故总云识实性也。”所以说,前四位真实之性,也可以说就是识的实性,因为前面四位都离不开识。它的关系:心所是心的相应法;色是识的所缘的境,也就是识所变的,不相应行呢,识的变化的这个时间、空间的变化。所以,整个体就是识。“而有六种”,那么,这个识的体,我们分六种来讲。
谓之无为者,为,作也。
什么叫“无为”?什么叫“为”,先讲“无为”呢,先这个“为”,什么叫“为”?造作叫“为”。
以前九十四种乃生灭之法,皆有造作故属有为。
前面讲的心王、心所跟色法、不相应行,这九十四个法,除了六个无为法,都是生灭法,皆有造作的,有造作的就是有为法,所以都属于有为。
今此六法寂寞、冲虚、湛然、常住,无所造作故曰无为。
现在这六个法是静的、寂静的,“冲虚”就是徧一切识处的,“湛然”,不动的、常住的、没有造作的,那么,所以叫“无为”。
那就很简单了,有造作的叫有为,没有造作的叫无为。那么,这是解释什么叫无为,跟前面的九十四个有为法的不同之处。
虚空无为
言虚空无为者,谓于真谛离诸障碍,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得名。
那么,下边哪几个无为呢?
一,“虚空无为。”虚空无为,就是说,“于真谛离诸障碍”,对在真谛里边,一切障碍都没有的,“犹如虚空豁虚离碍,从喻得名。”在真谛(就是空性)里边,一切障碍都没有的,就像个虚空一样,一切都没有障碍。那么,这个虚空无为,从比喻来说的,就像一个虚空,从虚空这个比喻,叫它虚空无为。就是说真谛、空性里边,它是一切没有障碍的,就像虚空一样,没有障碍一样,叫虚空无为。这个是唯识的观点了,跟前面《俱舍》的无碍性,还又进了一层。
下五无为义仿此说。
那么,下五个无为,“义仿此说”。下面五个无为,也是同样,在真谛里边,有什么作特征的,就叫作什么无为,根据这个第一个无为同样地来说。
择灭无为
择灭者,择谓简择,灭谓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斯名焉。
下边是第二个,“择灭无为”,什么叫择灭无为?“择”是简择,就是慧的作用,对法来起那个分别之作用,这是善法、这是恶法、这是有为法、这是无为法、这是有漏法、这是无漏法——择;“灭”,断灭,“由无漏智断诸障染,所显真理,立斯名焉。”无漏的智慧,简别一切法,把好的要把它生起来,要证到,把坏的把它去掉、要灭掉。那么,这样子所证到的这个,由无漏智慧把那些障、那些染污,就是烦恼,断掉之后,所显的真理,这叫做择灭无为。那就是说,虚空里边,把那些乌云扫掉之后,显出的那个空间,就叫择灭无为。 把那些乌云去掉的,这里就是把那些障、染断掉的,所显的真理,这叫做择灭,由择灭而得到的一个无为法。
非择灭无为
非择灭者,一真法界本性清净,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或有为法缘阙不生,所显真理。以上二义故立此名。
“非择灭无为”,这也是一个唯识的讲法了。下边跟《俱舍》一样,它有两个解释。非择灭无为,是“一真法界”,那就是我们的这个所谓法身了,就是空性了。这个“一真法界”,本性清净的,空性里边本来是清净,不需要你来有这个智慧去断烦恼、断障。“不由择力断灭所显”,本来是清净的,不是因为你断了之后才清净的。
那么,那就是说,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禅宗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一些东西。所以说,就是,已经断了,从这个果上来说,这个法身,法界的空性,本来清净的。本来就是《心经》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本身根本没有染污,根本也没有生灭,也没有这个垢、净,本性清净的,不需要你去再用这个力量来把它弄干净。弄干净,这个择灭来说,从我们修的过程上说,是要做这么一个功夫,而到了家之后,一看本来是清净的,这个也都是如幻如化的。这个无漏智也是如幻的,就是梦中里边在做的那个佛事了。那么,但是你这个佛事不做你也醒不过来了,虽然只是梦中,但是也少不了它。这是非择灭无为。
那么,另外一个跟《俱舍》一样的了。“或有为法缘阙不生”,因缘不够,没有生起来。这个,本来这个有为法要生的,因为缘不够,它就不生了。这个不生中显的那个空性的道理,就叫非择灭无为。
“以上二义故立此名”,那么,因为有上面两个意思,就安这个名字。
下边不动无为,我们有讲义的,给他们看一看,这个拿下来了,要看一下。
不动无为
不动者,以第四禅离前三定,出于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此从能显彰名,故曰不动。
那么,不动无为,这是在《俱舍》里没有的。什么又叫不动无为呢?是“第四禅,离前三定,出于三灾八患,无喜乐等动摇身心所显真理。此从能显彰名,故曰不动。”那么,不动是第四禅的名字。第四禅离开前面三个定——就是初、二、三禅,那么,它因为离开三定,就可以出三灾、离八患。
那么,什么叫三灾、八患?我们写了一个讲义。
三灾
三灾,我们说,这里是引《俱舍》的文了,“三灾火水风”。在劫末的时候,有大的灾来。我们现在到处在传,现在有大灾来了,不得了了。实际上远得很。真正世界末日,先要起火灾,从阿鼻地狱烧起,一直烧到梵天。这个七次的火灾之后,然后一次水灾。这个水灾,淹得更高,淹到二禅,二禅也淹没了。那么,七次水灾之后,来一次风灾。这个风灾,不但是欲界,初禅、二禅都吹得粉碎,把三禅天也吹得粉碎。那么,是三个灾,七次火灾一次水灾,七次水灾一次风灾,这样子,一共六十几个灾。
那么这个灾里边,为什么——这是三灾了,这个三灾是外边的外灾——外灾是怎么起的?内灾引起的。那么,怎么内灾引起的呢?“如次内灾等,四无不动故。”如是次第,因为内灾跟它相等,所以说,外边感到火水风的外灾。第四禅,没有这个灾患,所以叫不动。
那么,什么叫内灾呢?初禅里边有寻伺,是内灾。寻伺能烧烦恼薪,虽然是烧的烦恼薪,但是总是烧的一类了。内有烧的寻伺,所以感到外边的火灾。这是内外是相等的,所以等外火灾故,相等于外边的火灾。这个也是一个例了:内边有内因,才有外灾;如果内因没有的话,外灾是不会有的。
那么,我们内有烦恼,才有外魔;如果内中没有烦恼的话,外魔再害你也害不了。所以我们不要去到处去魔,魔,魔,降魔,降魔,把外边的魔都降掉。我看你还是降内魔,把烦恼灭掉之后,外魔就无可奈何,对你没有办法的;如果你烦恼有的话,那个外魔是总要找到你的,你把它降了,降不完的。要降就降内魔,降烦恼魔。
那么,第二禅,里边有喜。初禅我们说,“寻伺喜乐定”,有寻伺,寻伺麤动,相当于火,那么,所以感到外边的火灾,从阿鼻地狱一直烧到初禅,因为初禅还离不开寻伺。有寻有伺地呢,就是从欲界到初禅了,有寻伺的地,都会有火灾。那么,这个是细了,我们说火灾,发脾气才有火灾,但是寻伺还要感火灾的,所以说要修行呢很细的,你真正要避免火灾的话,你要把寻伺断掉。
那么,二禅,定生喜乐。这个喜,是使滋润我们身体非常舒服了,好像泡在这个温水里,温水泉里洗澡一样,非常舒服。舒服倒舒服,但是水性还在,将来的外边的水灾,就是这个因所感到的。那么,你如果要避免水灾的话,你喜都不要喜,我跟你说你欢喜喜的话,你水灾的因还在。从欲界一直到二禅,都有喜,所以说,这个里边都会有水灾的淹、淹没。
那么,第三禅,有动息,动息就是呼吸。四禅以上,大家知道,四禅以上定,没有呼吸的。我们以前在厦门的时候,就看到一个报道:一个印度的婆罗门教的教徒,人家把他装在一个玻璃箱子里边,这个玻璃箱子里边是灌满了水,水灌满之后把这个箱子封起来,他就蹲在箱子里入定,这样子三个月之后,箱子打开来,还活的。
什么原因呢?他入的是第四禅定,四禅以上的定,不要呼吸的。你把他密封起来,对他没有关系,他不呼吸的。他在定中是不呼吸了,你把他再密封也没有关系。等到他出了定之后当然要呼吸了。他在定中,这个三个月,封在玻璃箱里他不出定,那么,他就不呼吸,也不会死掉。
那么,还有,我记得以前有一个,也是印度,他们一个外道入定,也是四禅以上的,不呼吸的,他们做试验,就把他的皮肤全部用油漆漆起来。皮肤漆掉了不透气了。我们说鼻子呼吸,毛孔还要呼吸的。他鼻子堵住不算,把毛孔都全部把它漆掉,油漆漆好。这样子,一般的人不能生存了,马上就要死的。他也是入定,把他油漆漆得光光的,不死。当然出定之后要把它去掉了,出定以后再不去掉不行的。
那就是说,第四禅以上,出入息没有了。出入息没有了,风灾就没有了。有出入息的人,都会有感到风灾的可能性。从欲界到三禅,都有出入息,那么,都会感到大风灾。这个风灾,把整个世界吹成粉碎。
这个是劫末的三灾。这个三灾,就是由于内部的三个内灾。有内灾才感外灾;没有内灾,外灾就没有。
第四禅,它是舍受,寻伺当然没有了。二禅以上无寻无伺地。喜到二禅为止,乐到三禅为止,第四禅是没有的——舍受。所以说:火灾也没有了;那个喜也没有,水灾也没有;出入息也没有了,风灾也达不到,达不到那里。所以说,四禅是不动,不动地,它是三灾是达不到的地方。这个三灾就是火水风了。
那么,四禅为什么没有这个三灾,叫不动呢?那么,下边就是说什么叫八个患了。三灾八患了。
八患
八患就是:寻、伺、忧、苦、喜、乐、出息、入息。
这个八个东西都是灾患,我们这个法相学了之后(八患)是灾患。如果你不学法相的话:忧、苦好像不大舒服,不要它;寻伺、喜乐、出入息都是要的东西了。一个人没有寻伺就呆掉了;没有喜乐,苦得很了;没有出入息,闷死了。好像这个都是生活必须要的。但是,这个是灾患。你们不要看它是好东西,是灾患。你不学法相怎么知道?
第四禅为什么叫不动?“离八灾患故”。这个八个东西,灾患都没有了。我们以前学的八难,那是麤的,三恶道、盲聋喑哑、无想天,这是麤的八难。这个细的讲,八个患,不一样的。这个几个细致的东西,这个是灾患呢,内部的。内部的灾患没有了,外灾也就没有了,所以不动,不为三灾所动。为什么第四禅叫不动呢?
“以第四禅离前三定”,前面三个定已经离开了,就是超出了,那么就离开了三灾,前面三个定有三灾的、八个患的,都没有了。“无喜乐等动摇身心”,喜乐的等等,身心动摇的因素都没有了。这个时候,第四禅,你入了第四禅这个不动地所显的真理叫不动无为了。“此从能显彰名故”,能显的第四禅的不动,按它的所显的真理叫不动无为。这是第四个,不动无为。
下边想受灭无为,这个我们《俱舍》也没有的。
想受灭无为
想受灭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立此名耳。
想受灭,就是想受灭定。想受灭定把心王心所灭掉了。“想受灭者,无所有处,想受不行,所显真理,立此名耳。”无所有处,这句话有点儿费解。我们说想受灭定,是依有顶的定(就是非想非非想定)修的。但是,无所有处的这个烦恼是断掉的。断了无所有处的烦恼才能够入非想非非想定,然后再修这个灭尽定。那么,第一次修的时候,以后其他的定也能修,第一次修,决定要这个非想非非想定才能修。那么,离开了无所有处的那些烦恼,那么,他就能够修想受灭定。这个定里边,受、想都不行了。
这个受、想是突出的。这个依《俱舍》里,生死的根本就是受、想两个心所。凡夫是贪着受用,他就造业,受生死。出家人执着这个知见,这么想心所的问题,斗争,这是知见了,都是互相地诽谤,也流落生死了。所以说,这个受、想两个心所是一个特殊的一个东西。那么,这里边把受想两个都把它灭掉了。在灭掉受、想所显的真理,就是所显的那个一部分的真如,就叫想受灭无为。
真如无为
真如者,理非妄倒故名真如。真简于妄,如简于倒,遍计依他如次应知。又曰,真如者,显实常义。真即是如,如即无为。
那么,最后一个,真如无为。真如无为者, 是“理非妄倒故名真如”。什么叫真如?就是一切法的空性。真如是理,前面是事。在真如的体性里边,一切虚妄的、颠倒的都没有了,这叫真如。
什么叫真?“真简于妄”,不是虚妄的叫真。“如简于倒”,不是颠倒的叫如。如,就是那个样子了,如如不动就是像原来那样子,没有颠倒的,颠倒就不叫如了。所以说,真如两个字,就是简别于妄、倒。真,不是妄;如,不是倒。
那么,“遍计依他如次应知”。这个倒、妄都是遍计所执,这个要离开。那么,所显的那个真如,是圆成实性。在依他起上边把这个遍计执除掉了,那留下来就是圆成实性——真如的道理。所以说,又说“真如者,显实常义”,是真实的、常的,就是圆成实了,就是圆满的、成就的、实在的。真就是如,这个讲就是“六离合释”了。
“六离合释”的讲义没有出来,如果出来呢,现在这个《百法》都讲完了,可以把“六离合释”讲一下。那么,看能不能把它三门去联系一下,今天联系一下,是不是赶出来。赶出来,明天可以讲,赶不出来么,《二十唯识》的时候讲。
真就是如,持业释,两个东西是一个。“如即无为。”那么,如呢?如如不动,就是无为法。那么,就是真如无为。
上自一切法下至此,乃明百法,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问,毕矣。
“上自一切法下至此,乃明百法。”上面,从我们这个书的开头,书的开头是说,他是这么问的,他说是“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那么,他就问了“何等一切法?云何为无我?”把佛的话分了两段来阐明。“一切法者略有五种”,从这里“一切法者”开始,一直到第六个真如无为,这里就是讲的“一切法”,就是讲百法,一切法有一百个法了。“以答初何等一切法之问”,这是在第三页的最后一行,“何等一切法”,这个第一个问到此为止,解答完了。
此下大分,明二无我,以答次问也。
再下边第二分了,就是答第二个问题:“云何为无我”。“何等一切法”答完了,从心王的八个识一直到最后个六个无为法,一百个法,就是所谓的一切法。那么,一切法,所谓一切法讲完了,那么,云何无我了。下边讲无我了。
无我
言无我者,略有二种。
说没有我的话,总的说分两个无我。哪两个呢?
此标章,下别列。
“一补特伽罗无我”,“二法无我”。这个讲完了呢,《百法明门论》就讲完了。前面说的事,后面说的理。前面说宇宙的万法的事情,最后讲唯识的道理。
那么,第一个,“补特伽罗无我”。今天第一个讲得完。我们想今天下去,是不是把三门叫他“六离合释”搞出来。明天把“法无我”、“六离合释”好了,本来的话明天“法无我”一讲,半节课就讲完了,没有事情了,把“六离合释”讲一讲,也把一节课凑完一节了。
那么,第一个,“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无我
一补特伽罗无我。
梵言补特伽罗,唐言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趣。当来五趣,名为所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乃补特伽罗,即无我矣。此所无即我,是为我空也。彼凡夫等,皆执心外,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此说为无,无即彼空,无别体也。
什么叫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印度话,那么,我们“唐言数取趣”,这是汉话,“数取趣”。什么叫“数取趣”?“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即为能取。当来五趣,名为所趣。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言无我”。先说什么叫补特伽罗,然后说补特伽罗无我。
补特伽罗,我们汉话叫“数取趣”。数数去取那个趣,下边那个趣——五趣。五趣,我们说六道五趣,中间少个修罗,修罗是六道里边有,五趣里就没有修罗趣。为什么没有?因为修罗有几种:一种属于天趣的,一种属于鬼趣的,反正总是在五趣里边的。总之,修罗是附在里边,没有独立开一个趣。那么,六道就把他个别地安一个道了。这个修罗就是两趣了,天上有,天趣的有,鬼趣的也有。那么,所以说,五趣里边不独立立一个修罗趣。他天趣里边、鬼趣里边已经有修罗了,就不要再安立了。
那么,“数取趣”,数数地,就是不断地去取着那个五趣,就是五趣到处投生了。为什么投生的呢?就是造业了。起烦恼造业,他是能取,就是能投生的,就是这两个东西、因素。所投的趣,就是五趣了。所以“数取趣”,就是我们不断地造业,不断地到五趣里边流转生死,叫“数取趣”。
“谓诸有情数数起惑造业”,就是“数取”,为什么取呢?你不断地造业,不断地起烦恼,那就要取,就是数数地要取。你不取的话,你就不投生。那个地狱哪个要取了。但是你造了业,起了烦恼造了业之后,你不取也得取了。这个业的因,业感了这个果呢,就像这个磁石吸铁一样的,这个力量强了之后,吸,自然就合上去了,不要人去把它按上去的,它自己有这个能力把它吸住了。那么,地狱的果也是一样的,地狱的业造好之后,你说“我不要去”,不要去,他也去了。哪个情愿到地狱去呢?但是我们在去的时候都不知道的。
在《俱舍》里就这么说,他要下地狱的人,就假设要下热地狱的,他就感到周身发冷,冷得不可奈,那么,到处要找火,烤火,就看到一个地方有火,很暖和,他就赶快跑去了,一跑去之后,铁门一关,暖倒是暖了,但是暖得太暖了,烧起来了,那就是苦不堪言,但是跑不出来了,热地狱。寒地狱一样的,就感到热得不可奈,最好,我们说吃点冷饮,这个冰的地方去跑跑,那就跑到一个地方,都是冰山,很好,很凉快,赶快跑过去乘凉去了,一乘凉的话,冻住了,那也跑不掉了,那就是寒冰地狱了。那么,这些都是业报所感的。当然也有这个狱卒给你扔到地狱去的,也有,但是一般才去的时候,都是自觉的,自己要去。
我们说那一个是投猪的,他就是,他自己死掉了还不知道,中阴身在街上晃晃晃晃地在走,他还不知道自己死掉了,结果跑到一家门口,门开启的,里边是男的女的唱歌、拉琴,这个现在说的拉小提琴了什么了,好像音乐很多、很好听,他爱好这个五欲之乐,他很爱好的,看到这个门开启的就头一伸,伸进去看看,看到里边一大桌人在又吃又喝又唱,好得很,心里很羡慕,羡慕得很呢,里边人很慷慨地说:“哎!你进来嘛,参加我们的这个宴会嘛,也好嘛。”“哦”,他说,“你们叫我,找我来,我当然要来了,你们不叫我还想多看一会儿。”就参加他们吃了、喝了,吃了喝了一半,迷糊了,不知道了,眼睛一睁,好了,小猪胎,已经生猪胎里去了。养出来了,小猪一个。
那么,这就是自己要取了,哪个叫你取的了?那个迷掉了,你以为好,实际上你一个五欲之乐本来也是迷,骨头、肉、血、脓、大小便,你说好,好么你去好去,好到后来地狱去了。所以“当来五趣”,这个是能取么造业了。数数地起惑造业是能取;所投的五个趣,就是所取。“数取趣”就是这个意思,不断地造业,不断地流转五趣。
“虽复数数起惑造业,五趣轮转,都……”虽然说你不断地在起烦恼造业,五趣里边受苦,但是有没有个主宰?没有。“都无主宰实自在用故”,实在的,一个实在的、一个主宰的、一个自在的,一个作用,就是个“我”了,是没有的。那么,什么呢?业、烦恼、果,这三个东西,十二因缘,是起惑、造业、感果,就是这个五蕴在里边兜圈圈,中间找一个“我”出来,没有,这叫补特伽罗无我。就是说,我们说有一个常的、自在的、实在的、能够做主宰的这个东西来流转吗?没有,找不出来,就是五蕴。
我们说,一切有为法,这个《五蕴论》就是说把一切有为法都分析了,只有五个蕴。那么,我们说一个“我”,当然不是无为法了,无为法怎么会投生呢?有为法这个“有”就是说一个自在的、一个单一的、能够实在的、常的、不变的一个“我”,在一切有为法里边找,找遍了,没有。那就是说外道说的这个常、一、自在的、有主宰的我,离开蕴的,没有。离开蕴之外,还有个投生的灵魂、上帝了,什么这个,等等,神我之类的东西,再也找不出来。我们佛把一切法给你分析了,有为法只有五个蕴,此外都没有了。
那么这五个蕴,离开五蕴之外没有这个“我”了,五蕴里边有没有“我”?那么,很简单的,一般凡夫就执着这个身体是“我”。这个身体是色蕴,色蕴是不是你?色蕴有多少?十一个。十一个里边,色法,眼、耳、鼻、舌、身都是净色根,不起分别;那么,这个色境,色境里边,就是显色形色,显色有多少形色有多少,分了二十五个,声呢,可意声,不可意声等等,执受大种因声等等,又分了好几个,声香味触又分了好几个。哪一个是你?如果说都是你,那你有那么多了,你怎么叫你呢?一个“我”只是一个的,哪有那么多的我?所以说,离开五蕴没有一个“我”。
就在五蕴里边:你执色是我,也不是;执受是我,也不是;执想是我,也不是;执行是我,造作了、迁流造(作),思心所,就是我,我思故我存,这一类也不是。那么,这了别的心王该是吧?也不是,它是识,八个识。那么,一般人最容易执到的,就是凡夫最容易执到的,心是我。或者是这个色壳子是我,等等。有的哲学思想,思是我、想是我、受是我。那么,五蕴里边是有个“我”?也不是。五蕴是那么多,不可能是我。
这样子就是说,离开五蕴找不到“我”,就是五蕴里边也没有,所以叫补特伽罗无我,“乃补特伽罗,即无我矣。”里边,虽然流转生死造业,却是没有一个主宰的东西在里边,这个就是“补特伽罗无我”。“此所无即我”,所没有的是“我”。“是为我空也”,那么,就叫“我空”了。
“彼凡夫等”——凡夫外道,“皆执心外实有诸法,又执此法有实主宰”,都说心的外边——“心外诸法”,心外边那些法是实在的,这些法有个实在主宰的“我”的。“此说为无”,我们这里说呢,佛说的是没有。没有,就是他空掉了,“我”空了。“无别体也”,没有的,其他东西都没有的。这是讲第一个,讲“补特伽罗无我”。当然这里介绍是很简单,我们以后学唯识里边还要详细地分析这个“补特伽罗无我”,还要论证为什么无我,那就有很多的依据了。
那么,今天我们把“补特伽罗无我”讲了,明天“法无我”,我就想把这个“六离合释”赶快把他去联系一下,明天能够印出来就印,印不出来我就念了。你们以后再拿讲义再说了。我把这个六离合释的名字写一写好了,名字写一写呢,把这意思就讲一道,那么,以后讲义来了之后,自己去看去了。那就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