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放生一事,以提倡戒杀护生为本

放生一事,以提倡戒杀护生为本。凡入会者俱宜吃素,方可以吃素之利益与一切人说。纵不能人各依从,而人以贵会诸公皆盛德君子,实行吃素,自然潜移密化 (1) ,悉皆不杀生、不食肉矣。若仍旧食肉,放生之功德亦不可思议。但自己所行尚自矛盾,尚不能依慈悲忠恕之道而实行,况欲令见闻者潜移密化乎?光无道德财力,不能助贵会之善举,谨献愚诚,以当布施。上海诸居士立常斋会,凡入会者,无论冠婚丧祭 (2) ,概不用荤。前年关絅之 (3) 居士令光作一序,观之自知其概。欲详知者,当致书上海白克路怀安里关絅之居士,彼有章程,祈寄来一览。光《文钞》中劝人戒杀之文字有十多篇,但以文词拙朴,不堪雅目所睹,然其意故有可取者,倘不以芜秽 (4) 见弃,亦可作轻尘益岳 (5) 之一笑具。(《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三《与泉州大同放生会书》)

【注释】

(1) 潜移密化:即“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

(2) 冠婚丧祭:指冠礼(成人礼)、婚礼、丧礼、祭祀。

(3) 关絅之:名炯,絅之是字,汉阳人。1879年4月13日生,1942年7月5日殁。长期担任上海租界会审官,中年皈依佛教,曾担任上海佛教净业社社长。

(4) 芜秽:杂草。这里是作者对自己作品的谦称。

(5) 轻尘益岳:小小的尘土放到高山上。作者自谦虽无足轻重,望有所饶益。

【按】

这一段谈放生的意义在于提倡戒杀护生,强调参加放生会的会员都应当自己吃素,作为提倡者必需言行一致才有感化别人的力量。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如果仅仅是搞放生活动,但是自己不吃素,那是自相矛盾,无法感化别人。接着大师介绍了上海居士组织常斋会,指出其婚丧嫁娶都不用荤,其章程可以借鉴。大师推介常斋会章程的用意也在于劝放生会会员吃素。最后介绍《印光法师文钞》关于戒杀吃素的文章有十多篇(详见本册第二部分的汇编)供放生会会员学习。

放生诗

[元]赵孟頫

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

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

2.吃素念佛,病当速愈

医业最易劝化人。凡有病者,无有不愿速好。为彼说其吃素念佛,消除宿业,增长善根,彼自肯信。信而能念 (1) ,则病当速愈。且勿以学西医,总教人吃肉,谓滋养料富 (2) ,此种人来生皆要做人之食料矣。反说道理,害人自害。汝肯以此存心,医道当必大行。《二课合解》 (3) 已无,今寄《文钞》一部。光老矣,但依《文钞》修持,不得又复来信,以无力应酬故也。(《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复净善居士书一》)

【注释】

(1) 念:指念佛。念佛的方法包括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其中持名念佛即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念由今、心构成,把握当下的心念,专注于持佛名号,就是最妙的修行方法。

(2) 滋养料富:即营养丰富之义。

(3) 《二课合解》:佛家早晚作课诵用的本子。

【按】

医者父母心,病人本身对医生有信赖、依靠感,所以当医生的最容易劝化病人信佛。病人的心理都是希望病好,因此医生教他们吃素念佛,消除前世的业障,增长善根,病人容易相信。事实上吃素念佛是从根本上断绝生病的因缘,所以病人如果愿意信佛念佛,病就会好得快。大师告诫净善居士不要学西医,让病人吃肉滋补身体。他说认为肉食有营养是很多人的一种片面认识。现在科学进步,也认识到肉食跟富贵病的关系。何况从因果报应的角度看,劝人吃肉也是要遭受果报的!最后劝居士存慈悲之心,并嘱咐他按照《印光法师文钞》修行。

3.戒杀护生,爱惜物命

子勤 (1) 医病,宜于难愈之怨业病 (2) ,令其称念观世音圣号,并劝令戒杀护生,爱惜物命。不但病人得业消病愈之善,而子勤医道当由此日益发达。近来西医,每见吃素者有病,皆劝其开荤,谓肉食养料富,而不知其有碍卫生,且结杀业也。志梵 (3) 信附函奉还,祈查收。(《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七《复方圣照居士书八》)

【注释】

(1) 子勤:是一位医生的名字,方圣照居士的子侄辈。

(2) 怨业病:前世杀生害命结下冤仇,今世遭受病苦的果报,一般很难治疗。只能通过行善积德忏悔才能化解怨恨,从而恢复健康。

(3) 志梵:是方远凡居士,又名子藩,方圣照居士的儿子。参加组织中国佛教青年会。

【按】

此段摘自印光大师与方圣照居士的书信,讲医生遇到难治的怨业病应该怎么办。怨业病是杀生害命招致的疾病,是普通的医药不能奏效的,按照因果规律,唯有劝病人称念观世音圣号,并戒杀护生,才能增长善根,消除业障病。医生能够这样做,等于积德弘法,医术会越来越高,请他治病的人会越多。大师指出当时一些西医见吃素者有病就劝他吃肉,实际上是造杀业,有害健康。

4.戒杀吃素,以止杀业

昨接汝父书,言去年光寄彼书二包,汝看之甚欢喜,亦欲与汝妻同皈依。去年所寄之书过细看,不但修持净业,得知法则,即持身涉世 (1) ,事亲教子,均有法则。现在杀劫弥漫,人民涂炭 (2) ,究其根源,仍是自作自受。何以故?世人贪口腹,以水陆空行 (3) 之物杀而图悦口腹。杀业结久且大,则成杀劫。已过之业,只可志诚念南无阿弥陀佛,超度多生多劫所杀食之生命。从今戒杀吃素,以止杀业,且大卫生。汝父不知吃净素否?汝宜承顺父志吃素。即汝父尚未长素,当劝长素。既不吃肉,则一日少杀若干生,何乐如之?即儿女亦当令吃素,此是真爱。看毒乳杀儿之广告,知食肉之害于现生卫生有大妨碍,何况来生后世仍以身命相还乎?现在之时局,不知又作何变,当于念佛之外兼念南无观世音菩萨,以为预防。果真志诚,定有感应。当以我话与一切人说,功德无量。去年所寄书名忘之,今为汝寄《童蒙须知》一本。此书前有《教儿女发隐》、《人字发隐》 (4) ,后有《劝念观音文》、《毒乳杀儿之广告》。此吾国从古神医名医均未发明者,当与一切人说之。有财力则广为印送,以期举世咸知。(《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九《复典蕴居士书》)

【注释】

(1) 持身涉世:把握自身言行,接触社会,经历世事。

(2) 涂炭:涂,泥淖(nào);炭,炭火。比喻极端困苦的境地。

(3) 水陆空行:指水中、陆地和空中活动的各种动物。

(4) 《人字发隐》:1937年,彭孟庵带儿子兆农在灵岩山寺避难,一天他儿子因为小事跟同宿舍的一个人闹意气。印光大师知道后对他进行训诫,教他要学做人之道。不久印光大师撰写了一篇《人字发隐》,阐明人以赞天地之化育,继往圣,开来学为德能。“人之德能,大端有四。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忍也。忍劳忍苦,担当柱地撑天之事,故名为人。人者,任也。力任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俾无所歉缺,故名为人(此八事,匹夫匹妇皆能为之。此乃参赞化育、继往开来、撑柱天地之大事。若一疏忽,或亡一二,或八字俱亡,则成冒名之伪人,非与天、地并名三才之真人矣。若能类推,则希圣希贤、学佛学祖有余裕矣)。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

【按】

这一篇是大师给典蕴居士的回信。开头讲回信的缘起。中间结合当时的时局分析杀劫(战争)的根源是杀业,属于自作自受。往者不可谏,来者尚可追。对于过去已造的业,我们只能志诚念南无阿弥陀佛,超度多生多劫所杀食之生命。从今往后,戒杀吃素,不造杀业。接着大师劝典蕴居士的父亲、儿女全部吃素,又教乱世中预防堕落的方法是念佛之外兼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菩萨与这个世界的人因缘深厚,在救苦救难方面感应明显。最后说明寄一本《童蒙须知》,书后附有印光大师四篇重要的文章:《教儿女发隐》是指1938年撰写的《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阐述家庭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母教第一是胎教,教女比教子更重要。《人字发隐》阐述了做人应该具备仁慈恻隐、忍劳忍苦、力任八德和敦伦证心四个方面的德能。《劝念观音文》和《毒乳杀儿之广告》是面临当时的战乱,劝人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和劝妇女生气不可喂奶的广告。

5.戒杀护生、吃素念佛为消除战祸根本

现今江浙战事 (1) 已息,而人民一时难以复原。伤哉,人民罹此鞠凶 (2) ,总因宿世恶业,感此极苦恶报。固当以三世因果 (3) 与一切有缘者说,勿令再造此种业报之因,则将来自可不受此种恶报之果矣。此种恶因,多半因杀生食肉而起。凡一切人皆当令其戒杀护生,吃素念佛,则为从根本上解决之无上妙法也。惜乎,人只知有己,不知有人,尚论推及一切物类 (4) 乎?及至恶报临头,则人之受刑杀,比畜之受刑杀,又何各别乎哉?《经》云:“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5) 畏因则可不受果,畏果则毫无所益。倘移畏果之心以畏因,则世界自可清宁 (6) 矣!(《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二十一《江浙战后开示法语》)

【注释】

(1) 江浙战事:1923年直系军阀首领曹锟当上了贿选总统,遭到全国人民反对,皖系军阀卢永祥首先在浙江发出不承认曹锟为总统的通电。一时间反直势力齐集杭州、上海,浙、沪一带俨然成了反直的中心。直系军阀为拔除浙、沪这个钉子,吴佩孚支持江苏都督齐燮元联合闽粤边防督办孙传芳、福建都督周荫人、江西都督蔡成勋、安徽都督马联甲联合进击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又称“齐卢之战”。1924年9月至10月,江、浙两军在上海的激战,最后以浙沪联军失败告终。

(2) 罹此鞠凶:遭受这种极大的灾祸。罹:遭受。鞠凶:极大的灾祸。

(3) 三世因果:指的是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世受果。现在世的苦乐乃过去世善恶的业报,而现在世善恶业又感未来世苦乐之果;因果连续而有无穷生死,这是众生迷惑流转的相状。但佛教并非宿命论,而是主张“报通三世,转变由心”,心是造业的主宰,也是转业的主宰。受苦报的时候,发心觉悟,行善积德,就能转变恶报,使命运向好的方向转变。

(4) 物类:各类动物。

(5)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有智慧的菩萨为避祸而害怕种下苦因;众生恣意种苦因却想避开苦果,是不可能的。

(6) 清宁:清明安宁,天下太平。

【按】

这一段法语是印光大师在江浙“齐卢之战”之后对上海一些居士讲的,由大画家、慈善家王一亭居士纪录下来。第一句感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一时难以恢复。战争所带来的血腥杀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对人们心灵的创伤,会长久地影响战后的生活。佛教认识社会问题总不离开因果原理。大师接着谈战争恶果是大家宿世恶业造成的,指出战争的恶因多半由杀生吃肉造成。那么要想避免战争,自然就必须劝一切人戒杀护生,以吃素念佛作为治本之策。然后大师再次感叹人们自私自利,只知道有自己的利益,不知道尊重别人的利益,更谈不上关心动物,因此战争爆发,人的被杀与动物的被杀没有区别。最后引用佛经所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的道理来启发大家觉悟,用害怕受报的心去避免造因,天下自然就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