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杀业积久,爆发灾害
众生不知果由因招,念念起贪、瞋、痴,发而为事,则无非杀盗淫 (1) 耳。然盗淫二业,上智以义自绳 (2) ,下愚为势所制,尚不至太甚。而杀生食肉,谓为固然,由是或以智捕,或以财求,取彼水陆空行一切众生,宰割烹炮 (3) ,以悦我口腹,养我身体,兼之以奉父母、祭祖宗、祀鬼神、燕 (4) 宾客,唯取我乐,不思彼苦,举世之人,悉皆如是。杀业积久,则发而为刀兵水旱疾疫等灾,业果 (5) 已熟,莫由逃避,纵生畏惧,了无所益。是以如来愍诸众生,令其爱惜物命,切勿食肉。其仁民之心,至深且远,岂独爱物而已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七《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
【注释】
(1) 杀盗淫:杀生、偷盗、邪淫(非夫妇而发生性关系)。
(2) 以义自绳:以道义约束自己。
(3) 烹炮:烧煮熏炙。
(4) 燕:古同“宴”,宴饮。
(5) 业果:佛教指恶业或善业所造成的苦乐果报。
【按】
这一段摘自大师《因果为儒释圣教之根本说》。第一句说众生不知因果报应规律,由心理上贪欲、瞋恨、愚痴的烦恼,导致行为上做出杀生、偷盗、邪淫的事。偷盗、邪淫两种行为,智慧高的人可以自觉地以道义约束自己,智慧低的人也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因此相对好一些。大师指出杀生吃肉被人们认为理所当然,所以十分普遍,并列举了杀生吃肉的种种表现。按照因果规律,杀业积累久了就会导致战争劫难。最后指出佛陀慈悲劝众生戒杀吃素,不仅是爱护动物,实际也是爱护众生本身。
2.丧事大办荤宴,亡者神识受累
昨接葛信,知令严 (1) 于前月二十八西逝 (2) ,不胜慨叹。令严宿世固有栽培,故于今生白手成家,财发巨万,寿逾古稀 (3) ,儿孙满堂。平生乐善不倦,护持三宝。若有信愿,当即往生西方。若无信愿,或生天上,或生人间大富贵家,以享大福。然世福不常,当令诸孝眷同皆志心念佛,以期未往生则往生,已往生则增进品位 (4) ,乃为有益之孝。宜各节哀念佛,勿只学世间人,但取悦人耳目,不计于亲之神识有益与否。
又令严在生既信佛法,现在丧葬理宜顺其素志,概勿用荤。凡祭神、供灵、待客均用素,此比放生若干功德更大。若不用素,则毕此丧葬,所杀物命为数甚多,忍令吾亲因我等行孝,而与此无数之生命结此杀业乎?
民国十三年,周玉山 (5) 先生死(曾作两江总督)。其子缉之 (6) 与光相识,寄一讣文,光令勿用荤。以彼官职声望甚大,若用荤,则不免为荣亲而反成累亲矣。光信到,缉之不作主,令办事者议之。办事者皆贪口腹之人,俱不赞成用素。天津开吊 (7) 坐四千多桌。次年搬灵回皖,到南京开吊,到芜湖又开吊,到家又开吊。大孙子在扬州开吊。只此五次开吊,所杀生命不计其数。葬讫回津,有扶乩 (9) 者玉山先生临坛,痛恨其家之用荤,谓将彼在生做官的功德消灭了尚不够。缉之大悔无及,欲在天津开一大丛林 (10) 以补过。其地已觅妥,适奉直打仗 (11) ,遂未办,但设法结结小缘,俾来往者有所安宿而已。令严与光颇有缘,居士与光亦有缘,光于此时不为说此利害,便失光交友之道。恐居士或以为无关紧要,故引周缉之之事以为明证。
至于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光于朝暮课诵时,称令严之名,为之回向三七日。以光一向与挚友皆不行俗礼,唯以念佛回向用表交情耳(乩为灵鬼作用,间实有之。光不赞成扶乩,请勿误会)。(《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九《致郭辅庭居士书》)
【注释】
(1) 令严:称对方父亲的敬称。
(2) 西逝:去世的婉辞。来自佛教观念,佛教无论哪一宗都以往生西方净土为归宿。
(3) 寿逾古稀:指年龄已超过七十岁。
(4) 品位:净土宗用语。有上品上生至下品下生之九等,故莲台亦有九品之别。
(5) 周玉山:周馥(1837-1921),字玉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诸生出身。同治元年(1862)春,李鸿章组建淮军,周馥应募,深得李鸿章赏识,即“招往办文案”。从此,他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诸多赞画,深受倚重。遂由候补县累迁至封疆大吏,成为淮系集团中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6) 缉之:周学熙(1866-1947),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实业家。字缉之,别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县)人。
(7) 开吊:丧家出殡前选定日期接受亲友吊唁。
(9) 扶乩:占卜方法。又称扶箕、扶鸾。起源于中国古代占卜问神术。人们有了疑难,就通过龟卜、蓍筮向神祈祷,请求神灵指示,预测吉凶。宋、元、明、清,占卜扶乩之风愈盛,伪托古人之作,在现存道经中占有相当一部分。纪晓岚在其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了数十例扶乩事例。纪氏以为:“大抵幻术多手法捷巧,惟扶乩一事,则确有所凭附。然皆灵鬼之能文者耳。所称某神某仙,固属假托。”印光大师反对佛弟子扶乩。
(10) 大丛林:泛指大寺院。
(11) 奉直打仗:1922年到1924年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为争夺北京政权先后爆发两次战争。
【按】
此信写于1932年。郭辅庭的父亲郭子彬去世后,郭辅庭的朋友葛志亮居士写信告诉印光大师,大师于是给郭居士写了这封信。第一段略述郭子彬居士生平经历,肯定其乐善不倦,护持三宝。然后大师谈到有信愿和无信愿的两种情形,目的是劝郭居士全家念佛回向,以便未往生则往生,已往生则增进品位。节哀念佛是念佛人尽孝的方式。世间人往往把丧事大操大办,只图让世俗之人看着高兴。佛门的孝是要让去世的亲人的神识得到好的归宿,最好的归宿就是往生西方净土。第二段提出办丧事期间要戒杀吃素,目的是不要造杀业而连累亲人的亡灵。第三段举周玉山死后家属大操大办,造杀业连累周玉山的事例,劝郭居士一定要吸取前车之鉴,坚持丧中用素。郭子彬是上海佛教居士林的林董,与大师有来往,所以大师说与他有缘。郭辅庭刻印佛经善本,多请印光大师鉴定或作序,所以大师也说与他有缘。大师因此给郭居士说荤素的利害关系,希望他能够遵循。最后一段,大师秉承一贯的平实作风,表示为郭子彬念佛回向。郭辅庭居士收到大师的信后,丧事都遵照印光大师的开示办理。
3.为亲杀生,自己具得杀报
又用荤以祭及待宾客为一死人,不知杀几多活物以撑穷架子 (1) ,谓为尽孝敬客。丧礼用素,儒教自古皆然,彼尚不知三世因果轮回之道,盖以人事而为法制。况今人悉知三世因果、人畜循环,何忍为亲杀生,令亲与己同于未来以身偿此撑穷架子之恶报也?其人不谓之为痴,无可名矣 (2) !常如是提倡,则所救生命多多矣。儿女为母念诵,其功德母亦具得,而儿女自己亦具得。如以香奉亲,自己亦闻其香,比不奉亲、唯为己闻者无异。反是则为亲杀生,自己具得杀报,亲亦得杀报。如一人杀人,则罪归本人;受人所使,并二人同意共杀,则二人同得杀人之罪矣。惜世人不知此义,每每以行孝而陷亲与己于恶道而不能出,可不哀哉!(《新编全本印光法师文钞》卷十六《复章缘净居士书三》)
【注释】
(1) 穷架子:架子,指由于地位高而表现出来的自大的态度和样子。穷架子,指没有地位却硬要摆出架子。
(2) 无可名矣:没法形容,无法表述。
【按】
这一段摘自大师给章缘净居士的回信。章居士的夫人往生,大师回信谈临终助念的重要性,也谈到丧礼必须用素。俗礼以为用肉祭祀和招待宾客有面子,大师则指出儒教古代的丧礼是用素的,包括祭祀也是先斋戒沐浴。现在佛教已经揭示三世因果、人畜轮回的规律,怎能忍心继续为亲人杀生呢?接着进一步阐明为别人杀生同样得杀生的果报的道理,好比世间法律所说的共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