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多见于《大阿弥陀经》与《十六观经》,有浅有深。浅者其功小,而于九品中卑;深者其功大,而于九品中高。然皆脱离轮回,长生不老。今先列其浅者,次及深者,盖随人所修也。

【译文】

净土法门所包含的教理行果,多见于《大阿弥陀经》与《十六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其修持的工夫则有深有浅。修持工夫浅的功德较小,在九品往生中品位也较低;修持工夫深的功德大,在九品往生中自然品位也更高。但无论品位高下,只要能往生净土,便都能脱离轮回,长生不老。今先介绍浅的,逐渐说到深的,这样可以随各人所宜而修。

修持法门一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有一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十声念我名号,而不生者,我不作佛。”是此佛自有誓愿度人,唯假人之十念以表归依之心。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顶礼,念南谟阿弥陀佛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发愿偈》一遍云:“愿同念佛人,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至诚如此,无不往生。但恐九品中不高耳。如不识字人,教念此偈,得大福报。

【译文】

在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中有一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世界所有众生,闻我阿弥陀佛名号,能至诚深信,欢喜踊跃,发愿要往生到我的国土,乃至于称念十声我的名号,如果不能如愿往生,我便不作佛。”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誓要度尽十方一切众生,所以特发此十念必生愿。只要众生至心信乐,借着十念表达诚敬归依之心,阿弥陀佛就会接引他往生净土,可谓慈悲至极。我们敬依此愿,修持十念。其修持方法如下:

每天早晨,先合掌向西顶礼三拜,然后至心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念毕,再顶礼三拜。接念大慈菩萨所作的《发愿偈》一遍:“愿同念佛人,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念后,又再顶礼三拜,这个功课就完成了。

能至诚如此,没有不往生的。但因为每天修持的时间短,恐怕将来往生的品位不会很高。如对不识字的人,能教他念这四句简单的《发愿偈》,所得的功德福报也是很大的。

修持法门二

每日早晨,合掌向西顶礼,念“南谟阿弥陀佛”“南谟观世音菩萨”“南谟大势至菩萨”“南谟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各十声。复顶礼念大慈菩萨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全偈一遍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复顶礼而退。此偈有大威力,能灭一切罪,长一切福。凡顶礼时,烧香作拜尤佳。每日如是,必中品生。如教人念此偈,得大福报。

【译文】

修持净土法门的第二种方法是:

每天早晨,先合掌向西顶礼三拜,然后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十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声。

“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十声。

念毕,顶礼三拜。接念大慈菩萨《回向偈》全文一遍: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归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共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念毕,顶礼三拜,功课就完成了。

大慈菩萨所作的这篇《回向偈》中包含有“赞佛”“忏罪”“回向”“发愿”四重意义,所以具有广大不可思议威力。若至诚念诵,能灭除一切罪业,能增长一切福德。如教人念此偈,亦能得大福报。凡顶礼时,能烧香礼拜更好。每天都坚持这样做功课,将来往生品位必在中品以上。

修持法门三

一一念诵如前。唯念佛时,心想身在净土,佛前合掌,恭敬念佛。念菩萨时亦如此。念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时,则心想身在净土,其念诵声,遍于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之前。作拜时,亦以想在净土作拜;念偈时,亦以想在净土佛前合掌恭敬念偈。唯有佛菩萨像时,则不须如此,然须想其像,如佛与菩萨现身在此,受我礼拜,听我念诵。专志如此,其往生品第必高。

【译文】

修持净土法门的第三种方法是:

仪式和念诵的内容同前面一样。唯于合掌恭敬念佛时,心想自身是在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前念佛。念观音、势至二菩萨时,也是这样观想。当念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时,则观想自己身在净土,所念诵的声音,遍闻于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之前。作礼拜时,也观想自身是在极乐净土礼拜;当念偈时,也是观想自己是在净土佛前合掌恭敬念偈。

如果是在佛菩萨像前做功课,那就不必作这种观想,可以直接把佛菩萨的像,想成是真的佛菩萨现身在此,受我礼拜,听我念诵。做功课时,能如此诚敬专志,将来往生品位必定很高。

大菩萨修行兼修净土法门四

早晨先面西然香礼拜,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然香敬礼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圣众,过去然灯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释迦佛会下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圣众,过去世自在王如来,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刹中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圣众(佛号随意所增,不增亦可)。上自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下自地祇、大岳溟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中及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乞成就一切善愿,以济度无量无边众生。先愿某现今处世,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随意所祝);临命终时,一月预知其期,化佛菩萨来迎,西方境界尽现空中,迟迟而久,众人皆见,某即如入禅定,安然化去,遂见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间一岁,即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变此南阎浮提,尽娑婆世界,以至十方无量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尽虚空界三世诸佛,仰惟如来大慈大悲,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在涅槃者,尽出涅槃,救度众生,无穷无已;现在世者,勤转法轮,开觉群迷,无穷无已;其未来者,入万类中,广种善根,无穷无已。度尽众生而后已。缘觉、声闻之众,亦复如是。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善人,念佛说长寿偈七遍,愿增延此等善人寿数,广化众生,咸超苦海。

“我慈诸龙王,天上及世间,以我此慈心,得灭诸毒恚。我以智慧聚,用心杀此毒,味毒无味毒,破灭入地去。”礼拜。

佛言:“早晨清净念此七遍,令人长寿。”今为尽虚空界一切善人念诵,则功德甚大矣。

又祝云:

弟子某,至心敬礼日月光明世尊、火光如来、观世音菩萨,乞念某每日持诵如来、菩萨圣号各一百八遍,仰惟大慈大悲,各以愿力,令某早悟真性,增崇福力,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以上三者,为救度众生故。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无巨无细一切众生,敬礼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诸地灵祇、大岳溟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以为此等众生谢覆载、照临、生成、养育、卫护之恩。某谨为此等众生念南谟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谟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愿此等众生常沐洪恩,欢喜相向,不相争相杀,不相食相陵,修进佛法,脱离苦海,即变此南阎浮提为极乐世界。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感谢天地覆载,日月星辰照临,造化生成,神灵卫佑,父母产育,君臣庇护,师尊教诲,恩施提挈,及衣食来处,及受用处,及使令处,及行住坐处,一切有恩力于己者,悉皆感谢。谨为念南谟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谟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一切有情,在上者早证菩提正果,在下者尽生极乐世界。礼拜。

修此六段毕,然后面西修净土。

【译文】

这第四种修持方法,是为大菩萨兼修净土法门而作的六种祝愿文。其仪式是:每天早晨先面向西方,烧香礼拜。随即长跪、合掌,普为一切众生祝愿: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燃香敬礼尽虚空界一切诸佛,一切正法,一切诸大菩萨、缘觉、声闻圣众,过去燃灯佛,本师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释迦佛会下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圣众,过去世自在王如来,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刹中一切菩萨、缘觉、声闻圣众(佛号随意所增,不增亦可)。上自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下自地祇、大岳溟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中及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祈成就一切善愿,以济度无量无边众生。先愿某现今处世,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随意所祝);临命终时,预知日期,化佛菩萨来迎,西方境界尽现空中,众人皆见,某即如入禅定,安然化去,得见阿弥陀佛,证无生法忍,了六神通。不出此间一岁,即来此间教化众生,渐渐变此南阎浮提,尽娑婆世界,以至十方无量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

念毕,礼佛三拜或若干拜。随之长跪合掌,普为一切众生祝愿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尽虚空界三世诸佛,仰惟如来大慈大悲,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若诸佛已涅槃,尽请出涅槃,救度众生,无穷无已;若诸佛现在住世,请转大法轮,开觉群迷,无穷无已;其未来成佛者,入万类中,广种善根,无穷无已。度尽众生而后已。缘觉、声闻之众,亦复如是。”

念毕礼拜。

又祝愿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尽虚空界一切善人,念佛说长寿偈七遍,愿增延此等善人寿数,广化众生,咸超苦海。”

接下念偈文:

“我慈诸龙王,天上及世间,以我此慈心,得灭诸毒恚。我以智能聚,用心杀此毒,味毒无味毒,破灭入地去。”七遍。念毕,礼拜。据佛经上说:“每天早晨,以清净心念此偈七遍,可以令人长寿安康”今为尽虚空界一切善人念诵,自然功德就更大了。

接着祝愿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至心敬礼日月光明世尊、火光如来、观世音菩萨,乞念某每日持诵如来、菩萨圣号各一百八遍,仰惟大慈大悲,各以愿力,令某早悟真性,增崇福力,无一切疾病、灾难等事。”

以上三者,为救度众生故。

念毕,礼拜。又祝愿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此南阎浮提无巨无细一切众生,敬礼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诸地灵祇、大岳溟海、群山众水一切主造化灵神,人间一切掌祸福灵神,普同敬礼,以为此等众生谢覆载照临、生成、养育、卫护之恩。某谨为此等众生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愿此等众生常沐洪恩,欢喜相向,不相争相杀,不相食相凌,修进佛法,脱离苦海,即变此南阎浮提为极乐世界。”

念毕,礼拜。又祝愿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感谢天地覆载,日月星辰照临,造化生成,神灵卫佑,父母产育,君臣庇护,师尊教诲,恩施提挈,及衣食来处,及受用处,及使令处,及行住坐处,一切有恩力于己者,悉皆感谢。谨为念南无释迦牟尼佛一百八遍,以种无上善根;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百八遍,以结无上善缘。一切有情,在上者早证菩提正果,在下者尽生极乐世界。”

念毕,礼拜。

以上六段祝愿文为表尊重敬谨,不加译白。六段祝愿文都念好了,然后面向西方,依照常规修持净土功课。

大菩萨修净土法门五

早晨先面西然香礼拜,祝云:弟子某,谨为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西方圣众,十称念四圣号。仰惟圣众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众生,各各自十称念,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四圣号各十声。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赞阿弥陀佛,忏罪回向,发愿敬礼。仰惟如来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众生,各各自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敬礼,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大慈菩萨全偈一遍,在卷首第二段。礼拜。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仰惟大慈大悲,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特展威神,递相劝勉,分身于此震旦国,为卿相群臣,共佐吾君,治教众生,使不相争相杀,不相食相陵,变世醇和,共跻仁寿。及于此南阎浮提,尽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浊恶世界,身为国王、大臣、百僚、庶尹,以此有位之臣,教化众生,同修佛道,脱离苦海,即变吾国以至十方浊恶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礼拜。

(古本云:延祐乙卯四月十四日,命工刊板。至十月初一夜,刊至此板,出舍利一颗。初七日,刊至“法”字上,又出舍利一颗。下元日刊至“圣”字上,又现舍利一颗。现存板中,留以供养云。伏望观此文者,睹此灵验,同生深信坚固之心。请遵熏修,必生净土。是即龙舒居土所谓:“自古及今,修持者众,岂无感应”?斯言信不诬也。)

如不食肉,此为大善。如有疾病,不免食三净肉,即祝云:

弟子某,为身在世网,宿业深重之故,腑脏身体怯弱,不免有时食三净肉,谨为昨日所食之肉之众生,念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七七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众生自舍身命,以与念诵者,乞为念诵,资荐其身,定拔济生于极乐世界。某誓愿所食之肉,所资气力,所为善业,愿与此等众生共之,愿此等众生先生极乐世界,俟某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六神通,来此南阎浮提化度众生之时,此等众生皆随逐而来,共化众生,同升佛道。礼拜。

如不食肉,则为平生所衣之衣,为丝为绵之蚕及与己交加之绵帛所为之蚕。念诵如前。

又祝云:

弟子某,谨为此南阎浮提今日所杀所食之众生,念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二十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以某念诵如来名号,一声一如来度一众生,尽其念诵之数,(古板此处出舍利)亦复如是,尽度众生于极乐世界。礼拜。

【译文】(祝愿文不译)

每天早晨,先面西燃香礼拜,然后长跪合掌祝愿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西方圣众,十称念四圣名号。仰惟圣众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众生,各各自十称念,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接念:

“南无阿弥陀佛”十声。

“南无观世音菩萨”十声。

“南无大势至菩萨”十声。

“南无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十声。念毕,礼拜。

又接念祝愿文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赞叹阿弥陀佛,忏罪回向,发愿敬礼。仰惟如来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等众生,各各自赞佛,忏罪回向,发愿敬礼,尽拔济生于极乐世界。”乃念大慈菩萨全偈一遍,在卷首第二段(回向偈全文在“修持法门二”)。念毕,礼拜。

又接念祝愿文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尽虚空界一切众生,敬礼西方极乐世界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一切菩萨、声闻、诸上善人。仰惟大慈大悲,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有出期,特展威神,递相劝勉,分身于此震旦国(中国),为卿相群臣,共佐吾君,治教众生,使不相争相杀,不相食相凌,变世醇和,共跻仁寿。及于此南阎浮提,尽此娑婆世界及十方浊恶世界,身为国王、大臣、百僚、庶尹(众官),以此有位之臣,教化众生,同修佛道,脱离苦海,即变吾国以至十方浊恶世界皆为清净极乐世界。”念毕,礼拜。

(据古本《龙舒净土文》记载,元朝延祐乙卯(公元1315年)四月十四日,命工匠刻板。至十月初一夜,刻至此板时,出舍利一颗。初七日刻至“法”字上,又出舍利一颗。下元(阴历十月十五)日刻至“圣”字上,又现舍利一颗。现存板中,留以供养。衷心希望凡是看到此《净土文》的人,睹此灵验,同生深信坚固之心。谨遵熏修,必生净土。这正是龙舒居土所说的:“自古及今,修持者众,岂无感应?”此语的确可信。)

修持净土法门,如果能不食肉,当然最好。如有疾病,不得已食三净肉,则加念以下祝愿文道:

“弟子某(称自己名),为身在世网,宿业深重之故,腑脏身体怯弱,有时不免食三净肉,谨为昨日所食之肉之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七七(四十九)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特展威神,一如此众生自舍身命,以与念诵者,乞为念诵,资荐其身,定拔济生于极乐世界。某誓愿所食之肉,所资气力,所为善业,愿与此等众生共之,愿此等众生先往生极乐世界,俟某生极乐世界,见佛闻法,证六神通,来此南阎浮提化度众生之时,此等众生,皆随逐而来,共化众生,同升佛道。”念毕,礼拜。

即使不食肉,然平时所穿的丝绸衣服,或是出于蚕丝所织,难免害及蚕虫,所以也要为它们祝愿回向。念诵如前。文字可略加改动。接念下文:

“弟子某(称自己名),谨为此南阎浮提今日所杀所食之众生,念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圣号一百二十遍。仰惟如来大慈大悲,以某念诵如来名号,一声一如来度一众生,尽其念诵之数,亦复如是,尽度众生于极乐世界。”念毕,礼拜。

修持法门六

(释迦佛亲以此圣号教二老人,无可疑者。若人至心持念及诵往生真言,解冤延寿,得大福报,证无生忍,居不退地。岂不伟欤!吕元益谨劝。)

释迦佛在世时(古板此处出舍利),有翁婆二人,用谷一斗记数,念阿弥陀佛,愿生西方。佛云:“我别有方法,令汝念佛一声,得多谷之数。”乃教以念南谟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出《宝王论》。尝以籼谷校之,一合千八百粒,此数乃二千石之数。佛自以此教二老人,则其功德甚大可知矣。若愚人不能念者,且单念亦可。教人全念,得大福报。或兼持诵《小阿弥陀经》,或《大阿弥陀经》,或其他佛经,随数多少,回向愿生西方皆可。

《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

南谟阿弥哆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弥唎都婆毗 阿弥唎哆 悉耽婆毗 阿弥唎哆 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隶 娑婆诃

真言字,本非佛国字,乃译经者所用,人多以其字难识而不读。佛初说时,止有声音。今存其声音,用易识之字代之,不失佛之本意,更不须疑。又世间点句多差,今用藏经两处点句一同,亦不须疑。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即菩提芽生;三十万遍,非久面见阿弥陀佛。晋时远法师诵此咒,有神人从西持一白银台来云:“法师寿终,当乘此往生阿弥陀佛国。”众人闻空中如奏音乐,异香数日不歇。

【译文】

释迦佛在世时,有一对年老夫妇,用一斗谷子记数持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净土。佛见这夫妇俩信愿真诚恳切,就对这两位老人家说:“我另有一种方法,可以使你们念佛一声,就能抵得很多谷子的数目。”于是就教他们念“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此说出在《宝王论》中。我曾用籼谷算过,一合籼谷差不多有一千八百粒,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这个数,相当于二千石籼谷的数目。佛亲口教两位老人这样念,可以想见其功德一定极为殊胜。但若是愚笨的人,这么长一句佛号难以念下来,那就单念六字佛号也可以。若能教人全念,则必得大福报。修持功课除念佛外,或兼持诵《阿弥陀经》,或《无量寿经》,或其他佛经,随诵遍数多少,皆可回向愿生西方。也可加持诵往生咒,此咒亦称为《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

南无阿弥哆婆夜 哆他伽哆夜 哆地夜他 阿弥唎都婆毗 阿弥唎哆 悉耽婆毗 阿弥唎哆 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 毗迦兰哆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隶 娑婆诃

真言,本是一种密语。真诚如法持诵,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但它所包含的意义,与该文字无关。文字是当时译经师所用的,人们往往因为真言所用的文字难以认识而不读。佛于最初说真言时,只是一种奇妙的音声。为了把这种含有深奥教法的秘密语句流传下来,只得用容易认识的文字来代替,且亦不失佛的本意。因此持诵的人尽管至心持诵,不必疑虑。又民间流传的往生咒,在点句上可能存有差异。今所采用乃是大藏经里两处点句尽皆相同的版本,也就不必怀疑了。据佛经上说,至心持诵此往生咒,阿弥陀佛常住在持咒人之头顶,不令冤家来相侵害,现世安稳,若临命终,则可任意往生。若诵满二十万遍,能增长无上菩提心;诵满三十万遍,不日即可与阿弥陀佛见面。晋朝时有一位远法师持诵此往生咒,忽有一日,遥见一神人手持白银莲台从西而来,对远法师说:“法师寿终,当乘此往生阿弥陀佛国。”众人俱闻空中如奏音乐,异香数日不散。

修持法门七

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今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杂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于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予尝于镇江闻卖虾者,叫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何则?身荷虾担,则身业恶;意欲卖虾,则意业恶;口叫卖虾,则口业恶。是知叫虾一声,而三业俱恶,此佛所谓地狱人也。以此观之,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可不畏哉!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陷于罪恶,深可怜悯。知其说者,为开导化谕,此名法施。法施为布施之大者,其为福报,岂易量耶?或曰:“人诵佛名,一向称诵,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犹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诸佛自开此念佛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之言,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无足取焉。

【译文】

有一天佛问阿难说:“你想知道入地狱的是什么样的人吗?”阿难说:“的确想知道。”佛说:“平常身行恶事,口出恶言,意起恶念,这就是地狱人的样子。”因为人的一生无论为善或作恶,总不外乎身、口、意三业。今三业全都是恶的,这叫作纯黑业,所以必定入地狱。如果三业全都是善的,叫作纯白业,那就有足够的资格上天堂了。如果三业中只要有一业善,这叫作杂业,就不至于入地狱。由此可知,身、意虽恶,而能口念佛名,也算是一业善了,比三业俱恶的人那就好多了。如果口念佛名时,又能心想佛的庄严德相,这是意业善;端正其身,手提数珠,这是身业善。常能保持此三业皆善,修习净土,必上品往生。我曾在镇江听人叫卖虾一声,便知道他已是三业俱恶了。为什么?你看他肩上挑着虾担,这是身业恶;意念中只想着卖虾,这是意业恶;口中叫着“卖虾”,这是口业恶了。可见虽只是叫“卖虾”一声,便已是三业俱恶,这就是佛所说的地狱人了。依这种情形看,目前世间中属于地狱一类的人可多了,真是可怕!众生因为愚痴不知因果,陷于罪恶之中而无力自拔,深可怜悯。明白道理的人,应该多为那些愚痴的人开导告诫,这叫作法布施。法布施在所有布施中是功德最大的一种,所得福报难以计量。或者有人说:“念佛的人一直称呼佛的名字,好比平常呼叫某人,若一直呼叫他的名字,此人听得不耐烦,必定就要生气了。由此类推,一向诵念佛名,未必是好事。”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要知道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所造的过恶,积起来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尽虚空界都容纳不下,即使多念佛名,还唯恐洗刷不了这累劫的积垢,怎可以把称念万德洪名与称呼普通的人名作比较,而产生顾虑不敢念呢?何况诸佛自开这念佛法门,其用意正是为了要诱导劝进众生,由念佛名而使口业归于善,逐渐使身业、意业也归于善。因此,有人说“一向诵念佛名,未必是好事”,这纯粹是世俗的见解,与诸佛诱掖众生的本意完全相违背,我们可不要听信。

修持法门八

全持斋戒,又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谓斋者,何哉?不食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所谓戒者,何哉?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为口四业,贪欲、瞋恨、邪见是为意三业。总为十戒。能持而不犯,是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为十恶。全持十戒,乃生天上。持前四戒加以不饮酒,是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净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净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也。若又不能持五戒,岂可以不戒杀生乎?杀生为五戒之首,亦为十戒之首,亦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杀则为大善,杀则为大恶。故曰:“凡欲杀生者,但将自己看;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所以不杀得长寿报,杀则短命报。盖谓己欲其命长,物亦欲其命长。乃杀物命而欲己之命长,乌有是理?故杀生不可不戒也。凡杀生以资口腹,则口腹之欲何厌?放箸之后,滋味已空,而杀业俱在。若杀生以待宾客,则以平日不杀,人亦无可言者。况其罪己自当之。经云:“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观此,则岂可为人而杀生也?若杀生以祭先祖,岂无素食清羞?孔子曰:“虽蔬食菜羹,瓜祭,必斋如也。”如是,何有不可哉!若然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必遂超生,故皆不在杀生也。若止能持此不杀之一戒,以修净土,已不在下品生矣。

【译文】

既能受持斋戒,又能专心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并能深解佛的真实义理,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必定上品上生。那么“斋”指的是什么呢?斋的本意原为清净。通常指不吃肉、不饮酒、不淫欲、不食五辛,就是持斋。“戒”又是指的什么呢?戒是防非止恶的意思。就以五戒十善来说,杀生、偷盗、邪淫,是为身三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是为口四业;贪欲、嗔恨、邪见,是为意三业,合起来共有十戒。能持而不犯,就称为十善;若犯而不持,便是十恶。十戒都能持得清净,寿终可以生到天上。单持前四戒,加上不饮酒,称为五戒。能持此五戒,可以保得来生不失人身。若是修净土的人,当然就不止是寿终生天或不失人身而已。如能全持十戒,又加之像上面所说的礼佛念佛、读诵大乘经典等功德,其往生品位一定是上品上生。如果但持五戒,而修净土,那他的品位也必定在中品上生与上品下生之间。假如五戒不能全持,难道单持一条不杀生戒也做不到吗?杀生是五戒的第一条戒,又是十戒的第一条戒,也是比丘二百五十戒的第一条戒。可见能不杀生便是大善,若犯杀生便是大恶。因此劝人不可杀生。凡要杀生的人,应当反过来想想自己,自己的身体既不愿意受人残杀,难道众生的生命会心甘情愿让我残杀吗?所以不杀生能得长寿的果报,杀生的人必然得短命的果报。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寿命长,其他的动物同样也希望自己的寿命长。若是忍心杀害动物的性命,而希望延长自己的寿命,世间哪有这个道理?所以杀生不可不戒。再说,有些人杀生,完全是为着供给口腹的享受,其实口腹有什么可挑剔的?放下碗筷后,什么滋味都不存在了,而所能留下的却全是自己所造的杀业。若说杀生是为了招待宾客,然则平时即使不用杀生招待,人家宾客也没说什么。而杀生请客,所犯的罪业却全由自己去承当。就像佛经上说的:“来而独自来,去而独自去,轮回独自行,果报独自受。”这样看来,我们又何必为别人而负杀生的罪业?若说杀生是为了祭祀祖先,难道不能用素食清馐吗?孔子说:“虽用蔬食菜羹瓜果祭祀,同样可以表达诚敬。”可见,用素食清馐祭祀祖先也没有不可以的。若能烧香诵经,仗佛力以为荐拔,使祖先得以超生,这才是对祖先最大的孝敬,根本没有必要杀生。因此,如果不能全持五戒,单持不杀生这一戒,以修净土,将来往生的品位,也一定不只是下品往生。

修持法门九

斋戒洁已,清心静虑,面西安坐,闭目默然,观想阿弥陀佛真金色身①,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花上坐。其身长丈六,两眉中间向上有白毫一条,八棱中空,右旋转五遭,光明照曜金色面与金色身。次停心注想于白毫,更不得妄有分毫他念,当令闭眼开眼悉皆见之,盖欲念念不忘也。如此久久,念心成熟,自然感应见佛全身。此法最为上,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又过于口念也,身后必上品上生。唐启芳、圆果二人作观想法,只五月,自觉身到净土,见佛闻法。载在第五卷。所谓《十六观经》者,详说诸观想法,又不止此而已。

【注释】

①金色身:如来应化之身,具三十二相,以表法身众德圆极,人天中尊,众圣之王。其第十四相为“身金色相”,谓身皆金色,光明晃曜,如紫金聚,众相庄严,微妙第一。据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赞佛身曰金色,盖取其仿佛近似,非真若人世之所谓金也。天金天银与世金世银,例美玉之于碔砆,胜劣自判。盖天金尚未足以拟佛,况世金耶?其精粹微妙,光莹明彻,自非凡眼所睹,然不可不知。如今之土木成像,而饰之以金箔,果以为佛之色相亦只如是,则失之矣!”

【译文】

既已奉持斋戒,常以清净心面向西方安然而坐,闭目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真妙金色身,坐在西方七宝池中大莲花上。阿弥陀佛身高丈六,在两眉之间稍微向上有一条白毫,白毫八棱而中空,向右方旋绕五周,其光明照耀在阿弥陀佛的金色面和金色身上,显得更加微妙庄严。其后将心意凝注在白毫上,摒绝一切妄想杂念,务求闭眼或开眼都能见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这是为了要达到对阿弥陀佛念念不忘。常作如此观想,久而久之,念心成熟,自然能够感应道交,见到阿弥陀佛的全身。在净土宗的修学法门里,可以说这种修持方法最为高明,正所谓“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可见这种工夫比口念更为殊胜,依此修持必定上品上生。在唐朝时,有启芳和圆果二人,用这种观想的方法修持,仅五个月,便感觉到自己已置身在极乐净土,见佛闻法。此感应事迹载在本书第五卷中。至于《观无量寿佛经》中对极乐净土依正二报的十六种观法,更有详细的教示,当然又不止这一种了。

修持法门十

想阿弥陀佛身极高彻天,所坐莲华亦相称。及注想眉间白毫,一一如前篇所言之法。此法最为上,以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其想极大,则其善念极大故也。若未能如此,且想小像亦可,唯要专精,不得散乱。据《观经》云:“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阎浮檀金者,极大极美之金也。那由他者,万亿也。由旬者,六十里也。据此所说,岂可穷尽。只一恒河沙由旬,其大已不可言矣,况六十万亿之万亿恒河沙由旬乎?

【译文】

同上篇一样修持观想,只是把观想丈六的阿弥陀佛扩大到高耸云天,所坐的莲花也与佛身相称。至于专注观想眉间白毫,则一一皆依上篇所介绍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与上篇比较就更加精妙了,既知心想佛时,此心即是佛,那么所观想的佛身极为高大,自然所得到的善念功德也就相应增大。但这种圣境极为微妙庄严,若是观想不来,暂且依前观想丈六佛身也可以,最重要的是观想时要专精,内心不可散乱。据《观无量寿佛经》说:“观想阿弥陀佛身相光明,如百千万亿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以无缘慈摄取众生。”阎浮檀金,此金色泽赤黄带有紫焰气,为金中之最高贵者。那由他,是数量名称,相当于万亿。由旬,是里程单位,相当于六十里。据经上所说的数字,哪里能够计算得尽?只一恒河沙由旬,就已经大到无法计算了,何况六十万亿之万亿恒河沙由旬?

修持法门十一

兼观想观世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身紫金色,手掌作五百亿杂莲华色,有八万四千光,其光柔软,以此宝手接引众生。次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长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举身光明作紫金色,有缘众生皆悉得见。次想自身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于莲华中结跏趺坐,作莲华合想、开想,见佛菩萨满虚空中。

【译文】

由上篇观想阿弥陀佛工夫成熟之后,于睁眼、闭眼间都能见到阿弥陀佛相好庄严,了了分明立于目前。此时可以连同观想观世音菩萨,此菩萨身高超过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其身呈紫磨金色,而他的手掌却能化作五百亿杂莲花色,散发着八万四千光明,而其明亮绚丽的光线却是柔软的,观世音菩萨就以这样的光明宝手,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接着再观想大势至菩萨,身高亦超过八十万亿那由他由旬,全身光明呈紫磨金色,能使有缘的众生都能亲眼看到。接着又观想自己已经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了,现在正在莲花中结跏趺坐,微妙香洁的莲花由含苞待放而逐渐开敷,顿见满虚空中都是佛菩萨的庄严身相。

修持法门十二

发救度众生心,发至诚心,发坚固心,发深心,加以礼拜念佛。如此,则现世蒙佛加佑,身后必上品上生。救度众生心者,愿生净土见佛得道后,救度苦海众生,非独度其身也。至诚心者,至诚归向,无苟且也。坚固心者,坚固修进,更不退转也。深心者,用心深至,直透净土,如探海底珠也。三世诸佛与法界众生,皆由心造。吾心如是,焉得不上品上生?

【译文】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应当发救度众生的心,发至诚恳切的心,发坚固不退的心,发深求佛道的心,加以平常勤于礼拜念佛。能够始终这样不间断地修持,则现世中必能蒙佛加佑,身后必定上品上生。所谓发救度众生的心,是希望往生净土见佛得道后,再乘愿到他方世界去救度苦海众生,并不是仅求自己往生净土就算了事。所谓至诚心,必须是至诚恳切,真实愿求往生净土之心,绝不可以抱着漫不经心的态度敷衍了事。所谓深心,是用心至为深切,必要直达净土而后已,如同探索海底的宝珠一样。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善心现善境界,恶心现恶境界。迷则为众生,悟则为佛。可见三世诸佛,与法界中所有众生都是由自心所造的。我能这样发心,怎么会不得上品上生?

修持法门十三

斋僧供佛,烧香献华,悬幡建塔,念佛礼忏,种种三宝上崇奉,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种种利益方便善事,若为子而孝养父母,为兄而友爱昆弟,为弟而钦顺其兄,闺门之内无不尽善,宗族之间无不和睦。乡党、邻里、姻亲,相接以礼,相与以恩。以至事君则赤心为国,为官则仁慈利民,为长则善以安众,为下则勤以事上。或教导愚迷,或扶助孤弱,或济急难,或惠贫穷,或修桥砌井,或施药散食,或减己奉养以利他人,或临财饶人以自省约,或教人为善,或赞善止恶。随力所作世间一切善事,以此回向愿生西方亦可。或为世间一切利益,不拘大小,不拘多少,若止以一钱与人,或止以一杯水与人,下至如毫芒之善,亦必起念云:“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使一念不断,念念在彼,必上品生。

【译文】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或到寺院中去斋僧供佛,或在佛前烧香献花,或悬幡盖或建寺塔,或念佛礼忏,凡此种种崇奉三宝的事,皆可随缘随力去做,然后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也可以。或者所做的都是世间种种利益方便的好事,譬如为子女的而能孝养父母,做兄长的而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而能敬重兄长,乃至婆媳之间、妯娌之间、姑嫂之间都能相处得极好,宗族之间也能和睦相处。对乡里、邻居、亲戚能以礼相待,并时常互相帮助。至于身居国家要职则能忠心为国,身居官位则能仁慈爱民,身为上级的人则能善于安众,身为下级的人则能勤于事上。或有知识就以知识教导愚迷,或有财力就以财力扶助孤寡弱小,或对急难的人能给予及时救济,或对贫穷的人能给予种种帮助,或修桥以利人通行,或砌井以供人用水,或施药以治病救人,或赈粮以活人性命,或节减自己的生活费用以帮助他人,或在钱财方面,宁可多让给别人一些,而自己不妨省约一点。或教人为善,或赞美好人好事,或规劝人改恶从善。凡是自己能力所能做得到的世间一切善事,都随缘随力去做,然后以此功德回向愿生西方也可以。凡所作世间一切对人有利益的事,无论大小,不论多少,譬如仅以一钱与人,或者仅以一杯水与人,下至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善事,也必起念回向发愿说:“以此善缘回向,愿生西方。”常令此心时时念佛不断,念念不忘求生净土,必定上品往生。

修持法门十四

佛言:“欲生净土,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归,谓归依佛、法、僧也。

【译文】

佛在《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凡要往生极乐净土的人,应当修三种福:第一先修世间的人天福,即必须做到孝顺父母,奉事师长,仁慈爱物,不杀一切众生,并修十种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悭贪、不嗔恚、不邪见);第二修小乘福,即必须要以至诚恭敬的心归依三宝,严格遵守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一切言行举止要端庄得体,不可轻率失当;第三修大乘福,要发广大菩提心,深信因果真实不虚,读诵大乘经典,劝导策进其他的众生修学佛法。这三种福,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共同修习的净业正因。”所谓三归,即归依佛,觉而不迷;归依法,正而不邪;归依僧,净而不染。

修持法门十五

予遍览藏经,都无阴府寄库之说。奉劝世人以寄库所费,请僧为西方之供,一心西方,则必得往生。若不为此,而为阴府寄库,则是志在阴府,死必入阴府矣。譬如有人,不为君子之行,以交结贤人君子,乃寄钱于司理院狱子处,待其下狱,则用钱免罪,岂不谬哉!

【译文】

我曾遍读大藏经,都没有看到有关记载阴府寄库的事。因此奉劝世人,与其将钱财花费在毫无依据的阴府寄库上,还不如拿去斋僧设供,以此功德回向西方,能一心向往西方,则寿终必定往生西方。若一定要把钱财用在阴府寄库,那就等于是志在阴府,死后自然魂归阴府了。譬如有人,平时不好好做人,不愿结交贤人君子,却把钱财寄存在司法部门或管监狱的地方,预备将来入监狱时,可以用钱减免刑罚,这种想法岂不是太荒谬了吗!

食肉说

《楞伽经》云:“有无量因缘,不当食肉。”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去,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所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是也。如食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次日可为此众生念诵资荐,庶可释冤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为彼念佛,必得往生。

【译文】

佛在《楞伽经》上说:“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并举出很多理由,劝人不应当吃肉。其实众生的肉本来就不是食物,只因平时耳闻目睹许多人都吃肉,已是司空见惯,便不觉得吃肉有什么罪过。据《楞伽经》上说:“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今既学佛,常怀慈悲之心,如能完全断绝吃肉,当然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完全断绝,不妨暂且吃三净肉而逐渐减省。所谓三净肉,据《十诵律》卷三十七载,有三种肉,病者可食,称为净肉。(一)眼不见杀,自眼不见是生物为我而杀。(二)耳不闻杀,于可信之人,不闻是生物为我而杀。(三)不疑杀,知此处有屠家,或有自死之生物,故无为我而杀之嫌。可见这三净肉,本来是对有病的人才许食。所以,若是饭菜丰盛,宜减去其中肉食部分。如果两餐都吃肉,不妨改为一餐吃素。要知道人生福报是有定数的,如果能少吃一些众生肉,自可延年益寿。但无论如何,既已吃了众生的肉,第二天就得为这些众生念佛诵经以资超荐,这才差不多可以释冤灭罪。若依照阎罗王对郑邻所说的话,如能至诚为彼众生念佛回向,则所杀众生必得往生。

观音坐相说

按藏经诸佛菩萨,手、足、六根皆常端正,故云八端。观世音菩萨本结跏趺坐,其神通变化自在,故云观自在。今人作翘足搭手坐,谓自在观音者,讹也。

【译文】

据大藏经中所描述诸佛菩萨的形象,手、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皆常端正,所以称为八端。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本来也是结跏趺坐的,由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为救济苦难众生示现神通变化自在,所以也称为观自在。今有人把观音菩萨的像绘画成翘足搭手而坐,称为“自在观音”,这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