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远法师倡首修净土。本朝王敏仲侍郎及近年钱塘陆居士编集往生事迹,凡二百余传,皆镂板流传。今不及尽载,略取其斋戒修者,及中人修者,及罪恶人修者,及疾苦中修者,共三十传,所以发人之信心也。
【译文】
自东晋慧远法师在庐山倡导专修净土法门始。本朝(宋朝)有王敏仲侍郎以及近年钱塘陆居士将历代以来修习净土法门而得往生的事迹加以编辑,大概累积有二百多人的传记,现都已刻板印成单行本流传于世了。今不能一一加以转载,只是从中摘取一部分比较典型的,譬如有以斋戒清净而修净土的,有普通人发心修净土的,有平生造作罪恶而能回心修净土的,以及身患病苦而修净土的,这样共摘录有三十人的传记,希望能借此启发人们的信心。
东晋远法师
僧慧远,雁门人。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僧俗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以修净土,谓他日托生莲华中也。远澄心观想,初十一年三睹圣相,而远沉厚不言。后十九年七月晦夕,远面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侍立左右;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一一支水流注上下,自能演说苦、空、无常、无我妙法,如《十六观经》所说。佛告远曰:“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后七日当生我国。”见僧佛驮耶舍及慧持及昙顺在佛之侧,向前揖远曰:“法师之志在吾先,何来之迟也?”远目见分明,乃与其徒言之,且曰:“始吾居此十一年,幸于净土三睹圣相,今复见之,吾生净土决矣。”次日寝疾,至七日卒。远少年博览经史,尤通《庄》《老》。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开悟,乃曰:“九流异议,皆糠粕耳。”因削发事之。后至庐山,凡三十年不出,卒年八十二。
【译文】
东晋慧远大师,雁门楼烦(今山西崞县)人。从高僧释道安出家,后住庐山东林寺,元兴元年(公元402年)与刘遗民、周续之、张秀硕等僧俗共一百二十三人结为莲社同修净土法门,以期他日同生西方净土,各于莲花中托生。慧远大师以澄心专注观想阿弥陀佛为念佛方法,在最初的十一年之中,大师曾三次见到西方三圣的庄严法相,而大师始终沉稳厚重,从不与他人言及。其后十九年,也就是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七月三十日的夜晚,慧远大师又一次亲眼看到阿弥陀佛的法身遍满虚空,在佛的圆光之中现有无数的化身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侍立左右;又看到极乐世界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每支水流能上下流注,而且流水的声音,都能清朗明晰地演说苦、空、无常、无我的妙法;而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妙好,完全像《十六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阿弥陀佛告诉慧远大师说:“我以本愿力的缘故,先来安慰你,你在七日后,当往生我极乐国土。”当时还看到莲社中已往生的佛驮耶舍尊者、慧持、昙顺等法师,皆随侍在阿弥陀佛的身边。这时,他们三人一齐上前向慧远大师作揖问讯说:“大师比我们先立志求生净土,怎么不早些来呢?”
因为这一次慧远大师所看到的极为分明,于是就对众弟子说:“我自从居住在这庐山以来,于最初的十一年中,曾有幸三次见到净土的圣境和西方三圣的法相,今天又一次很清楚地见到,由此可以相信我往生净土是决定无疑了。”第二天便示现身体略感不适,到了第七天,果然端坐入寂。
慧远大师在少年时就好学不倦,博览各种经史典籍,尤其通达《老子》《庄子》的学说。二十一岁时,因往太行山听道安法师讲《般若经》,心中豁然开悟,乃感慨地说:“以前我所学的世间种种学说,与佛法相比,直如糠粕!”因此剃发出家,追随道安法师座下。后来迁居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至往生时,世寿八十二岁。
东晋刘遗民
程之,字仲思,号遗民,依远公共修净土,专坐禅作观想法。方半岁,即于定中见佛光照曜,又地皆金色。居山十五年,末年又于想念佛中见阿弥陀佛,身紫金色,毫光散照,垂手下接,以临其室。程之慰幸,悲泣自陈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以衣覆我。”佛乃为摩其顶,引袈裟以覆之。他日想念佛,又见身入七宝大池,莲华青白相间,其水湛湛,如无边岸。中有一人,顶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水曰:“此八功德水,汝可饮之。”程之饮水,甘美盈口。乃还,犹觉有异香发于毛孔。乃曰:“此吾净土之缘至矣。”庐阜诸僧皆来会。程之对佛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又供养阿弥陀佛,后供养法华会中佛菩萨众,以至十方佛菩萨众,愿令一切有情俱生净土。”祝毕,与众话别,面西端坐,敛手气绝,年五十九。
【译文】
东晋名士刘程之,字仲思,号遗民,随从庐山慧远大师专修净土,程之以静坐观想阿弥陀佛为修持方法。约经半年,即于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整个大地皆呈金色。此后,他一直住在庐山。十五年后的一天,当他正在禅室中修习观想念佛时,见到阿弥陀佛全身紫金色,毫光普照,并垂手作接引状,来到他的禅室中。程之不胜欣慰庆幸,于是流着眼泪向佛恳求说:“多么希望阿弥陀佛能为我摩顶,并以衣服覆盖我。”话刚说完,阿弥陀佛真的就为他摩顶,并将袈裟覆盖在他的身上。又有一天,正当他在专注观想念佛时,却见自身入于七宝莲池,池中盛开着数不尽的莲花,有青色的,也有白色的,池水湛然澄彻,茫无涯际。忽见有一人立于池中宝莲花上,其人顶上有圆光,胸部有“卍”字,指着池水对程之说:“这是八功德水,你可以畅饮。”程之听了,欣喜地以手掬水饮之,其水甘美异常。出定后,仍感觉有异香从自己的毛孔中散发出来。于是,他就告诉众同修说:“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到了。”当时住在庐山的诸僧道友都来集会送别。程之对着佛像焚香礼拜,并祝祷说:“我因为深信释迦如来的遗教,所以才知道有阿弥陀佛。这一柱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其次供养阿弥陀佛,再供养法华会上佛菩萨,以至十方诸佛诸菩萨,愿一切有情众生,同生西方净土。”祝祷后,即与大众告别,然后面向西方端坐,合掌念佛,安然往生,时年五十九岁。
东晋阙公则
公则,远公莲社中人,已亡。友人于东京白马寺为作忌日,林木、殿宇皆金色,空中有声云:“我是阙公则,所祈往生极乐宝国,今已达矣,故来相报。”言讫不现。
【译文】
东晋阙公则,也是远公莲社中的人,已经去世了。他有一位道友住在东京(今河南洛阳)白马寺,在公则往生的这一天,为他诵经设供行追荐之礼,忽见周围林木以及殿宇皆黄金色,并听见有声音从空中传来说:“我是你以前的朋友阙公则,我生平唯一的祈求,就是希望往生极乐宝国,现在我的愿望已经达到了,所以特来告诉你。”言毕,所有一切又回归平常。
石晋翰林学士张抗
抗平生积善,信重佛门。誓课大悲心陀罗尼十万遍,愿生西方。课毕,年过六十。忽寝疾,唯念阿弥陀佛。谓家人云:“西方净土元只在堂屋西间之内,阿弥陀佛坐莲华上,翁儿在莲华池金沙地上礼佛嬉戏。”言讫,良久念佛而亡。翁儿者,抗之孙,方二三岁而亡矣。
【译文】
五代石晋(石敬瑭称帝)时,有一位官居翰林学士的张抗,他平生做了许多好事,并且笃信佛教。他曾立誓要念大悲咒十万遍,以此功德回向,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当他念满十万遍时,已经年过六十岁了。有一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就躺在床上,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这样过了一会儿,他忽然坐起来告诉家人说:“西方净土原来只在这堂屋的西间之内,阿弥陀佛坐在莲花上,咱家的翁儿正在莲花池畔的金沙地上活灵活现地向佛作礼拜。”说完之后,就继续不断地念佛,直至往生。他所说的翁儿,便是张抗的孙子,才两三岁时就已去世了。
宋江陵僧昙鉴
昙鉴,履行尤谨,常愿身升安养,面见阿弥陀佛。安养即净土也。故虽毫芒之善,悉回向之。一日,定中见阿弥陀佛,以水洒其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又于瓶中出一莲华与之。出定,乃与寺僧叙别。夜渐深,独步廊下念阿弥陀佛,将至五更,其声弥厉。及旦,弟子依常问讯,趺坐不动,就而视之,亡矣。
【译文】
南北朝刘宋时,湖北江陵有一位昙鉴师,生平奉持戒律极谨,品行高洁,他常发愿要亲往安养国中,面见阿弥陀佛。安养,也就是极乐净土的别名。他既怀有这个愿望,是以平时只要有丝毫的善行,都必定回向西方。有一天,他于禅定中,果然见到阿弥陀佛。而且,阿弥陀佛还以净水洒在他的脸上,并对他说:“洗涤你身上的尘垢,清除你内心的妄念,并使你的身口之业,皆得庄严清净。”又从瓶中取出莲花一朵授予昙鉴。昙鉴师出定后,就与寺中的僧人话别。到了夜深人静时,昙鉴师独自步行在回廊下念阿弥陀佛,一直念到将近五更,声音更加洪亮。及至天明,弟子们依然像往日一样来向师父请安问讯,却见师父安详趺坐,面带笑容,上前仔细一看,原来师父已经往生了。
南齐扬都僧慧进
慧进,年四十余,愿诵《法华》。执卷病生,乃发愿造百部,以忏业障。化钱造毕,病亦随愈。愿以造经功德,回向净土。忽空中有声云:“汝事已办,愿亦已遂。其生净土,非汝而谁?”进闻之,曰:“进不敢以冀上品,但下品之下,亦无退转矣。”永明三年,年八十,无病而卒。
【译文】
南北朝南齐萧道成称帝时,扬都(今浙江吴兴)有一位慧进师,四十多岁时出家,发愿持诵《法华经》。因身体虚弱,每当执起经卷要诵经时就生病,于是便发愿印造《法华经》一百部,以忏悔自己的业障。后来他终于募化了足够的钱,印造了一百部《法华经》,病也就随之痊愈了。他满怀信心,愿以此造经的功德,回向求生净土。忽然听到从空中传来声音说:“你造经的事已经办完了,你的愿望也已实现了。如欲往生净土,不是你还能是谁呢?”慧进师听了倍感欢喜,庆幸地说:“我慧进不敢冀望能得上品往生,但能得下品下生,也就再不会退转了。”到了齐武帝永明三年(公元485年),在他八十岁高龄时,无病而终。
后魏壁谷僧昙鸾
昙鸾,初自陶隐居得《仙经》十卷,鸾欣然自得,以为神仙必可致也。后遇僧菩提留支,问曰:“佛道有长生乎?能却老为不死乎?”支云:“长生不死,吾佛道也。”遂以《十六观经》与之,云:“汝可诵此,则三界无复生,六道无复往。盈虚消息,祸福成败,无得而至。其为寿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数有限,寿量之数无穷。此吾金仙氏之长生也。”鸾深信之,遂焚《仙经》而专修《观经》,虽寒暑之变,疾病之来,亦不懈怠。魏主怜其志尚,又嘉其自行化他,流传甚广,号为“神鸾”。一日,告弟子云:“地狱诸苦,不可以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声念阿弥陀佛,鸾西向闭目,叩头而亡。是时僧俗同闻管弦丝竹之声从西而来,良久乃止。
【译文】
南北朝北魏有一位高僧昙鸾,早年曾往江南拜访道家隐士陶弘景,得陶弘景授予《仙经》十卷,昙鸾大师满心喜悦,以为自己必能修成神仙,可以长生不老。后在洛阳遇到三藏法师菩提留支,昙鸾大师问说:“佛法中也有长生之术吗?也能使人不老不死吗?”菩提留支法师说:“真正能够修成长生不死的,唯独我们佛法中才有。”言毕,即以《十六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授予昙鸾大师,并对他说:“你可用功诵习此经,依法修持,则从此不会再来三界中受生死,也不必再往六道中受轮回。世间的种种盈虚消息、祸福成败等,再也干扰不了你。若论寿命的长久,有用劫石比喻的,有用河沙比喻的,然而沙石的数量毕竟还是有限的,而修此法门所得的寿量却是无穷无尽的。这就是我佛大觉金仙氏的长生法门。”昙鸾大师听了,深信不疑,毫不犹豫地把《仙经》烧了,从此专心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中的方法修习,无论是严寒酷暑,或疾病来袭,都从不懈怠。东魏孝静帝对他的高尚志向非常敬重,为了嘉颂他能自行化他,令佛法广为流传,因赐号为“神鸾”。有一天,昙鸾大师知道往生时至,于是集合弟子并告诫他们说:“地狱中的诸般苦楚,不可以不时常心怀恐惧;往生净土九品的净业,不可以不努力修持。”言毕,即令众弟子高声称念阿弥陀佛,昙鸾大师面向西方,闭目顶礼之后,安然往生。当时所有僧俗都听到空中奏有优美的管弦丝竹之声,声音徐徐从西方而来,过了许久才消失。
隋开觉寺僧道喻
道喻,念阿弥陀佛,造栴檀像长三寸。后忽死,七日却苏,云:“见阿弥陀佛云:‘汝造我像何太小?’对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讫,其像遍于虚空。又云:‘汝且回本国,香汤沐浴,明星出时,我来迎汝。’”至时,果见化佛来迎,光明照室,众皆闻见,乃亡。时开皇八年。
【译文】
隋朝开觉寺有一位道喻师,平时专念阿弥陀佛,他用栴檀木雕刻一尊阿弥陀佛像,只有三寸高。有一天道喻师忽然死了,过七日后却又活转回来,对人说:“我见到阿弥陀佛,当时阿弥陀佛问我说:‘你既有心造我的像,为什么只造那么小呢?’我回答说:‘心大佛像就大,心小佛像就小。’说完,便见佛像广大,遍满虚空。佛又对我说:‘你且回去用香汤沐浴清净,等明星出来时,我来接迎你。’”到了明星出时,果然见到阿弥陀佛前来相迎,佛光照耀其室,一寺僧众都看到了,证知道喻师这次是真的往生了。此事发生在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
唐京师僧善导
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于是笃精勤苦,若救头然。每入佛堂,合掌胡跪,一心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亦须流汗,以表至诚。出即为众说净土法门,无暂时不为利益。三十余年,不暂睡眠。般舟行道,礼佛方等,专为己任。护持戒品,纤毫不犯;未尝举目视女人;绝意名利,远诸戏笑。所行之处,净身供养。饮食、衣服有余,并以回施。好食送大厨供众,粗恶自食。乳酪、醍醐皆不饮啖。诸有䞋施,用写《阿弥陀经》十万余卷,画净土变相三百余壁。见坏寺及塔,皆悉修营。然灯续明,每岁不绝。三衣瓶钵,不使人持洗,始终无改。不与众同行,恐谈世事,妨修行业。展转授净土法门者,不可胜数。或问导云:“念佛之善,生净土否?”答云:“如汝所念,遂汝所愿。”于是导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则有一道光明从其口出;十声以至百声,光明亦如此。其《劝化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后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将西归。”乃登寺前柳树,投身自绝。高宗见其念佛口出光明,又舍身时精至如此,赐寺额为“光明”。本朝慈云式忏主略传云:“阿弥陀佛化身。至长安,闻浐水声,乃曰:‘可教念佛。’三年后,满长安城中念佛。后有法照大师,即善导后身也。”
【译文】
唐朝善导大师,在唐太宗贞观年间,看到西河道绰禅师所创办的净土九品道场后,大受感动。从此竭诚精勤地用功念佛,如救燃眉之急。大师每次进入佛堂,便合掌长跪在佛前,一心念佛,不念到声嘶力竭不休。即使是寒冬冰雪的日子,也要念到汗流浃背,以表至诚。一出念佛堂,就为众演说净土法门,每天总是致力于自利利他,从不休息。三十多年来,从来不曾躺卧睡眠。或修行般舟三昧,或礼佛读诵大乘经典,他认为这全是自己应任的事。大师护持戒律威仪,无丝毫毁犯;从不曾抬眼窥视女人;对名利从来不放在心上;从不与人戏谑玩笑。凡所到之处,除孑然一身外,便没有别的可作供养。如果有多余的饮食、衣服,则全部转送与人。有好吃的食物,就送大厨供众;自己只吃粗劣的。至于乳酪、醍醐一类的乳制品,通通不吃。凡是人家布施供养给他的所有财物,则全部用来书写《佛说阿弥陀经》,共计写有十万多卷,画西方净土变相图三百多壁。凡看到寺院佛塔损坏,皆悉加以整修营造。燃灯供养,令佛法光明相继不绝。他自己所用的三衣瓶钵,从来都是由自己清洗,始终不肯令他人代劳。平时不与众人同行,恐谈及世事,妨碍修行念佛。而辗转受他教化修学净土法门的人却非常多。有人问善导大师说:“念佛的好处,当真可以往生净土吗?”善导大师回答说:“那是当然了。只要你好好地用心念佛,必能满你所愿。”于是善导大师自念阿弥陀佛一声,就有一道光明从他的口中放出;念十声乃至百声,也都一样有光明放出。
他曾写有一首劝化世人念佛的偈颂,偈文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是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唐永隆二年(公元681年)三月十四日这一天,他忽然对人说:“这个身体该厌弃了,我要回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说完,他就攀上寺院前的一棵柳树上,然后投身而下,就这样往生了。唐高宗皇帝常听说善导大师念佛时能口出光明感应不可思议,而当他舍身往生时,又是如此的精诚之至,因此就以大师所住的寺院,赐匾额为“光明寺”。据本朝(即宋朝)慈云遵式忏主所作略传说,:“善导大师原是阿弥陀佛化身。当他来到长安时,听到浐河中的流水声,就说:‘这地方的人与阿弥陀佛有缘,可教念佛。’三年后,果然长安城中,到处可以听到念佛声。后来在唐代宗时,有一位法照大师,据说便是善导大师的后身。”
唐台州僧怀玉
怀玉,注想净业,近四十年。天宝元年,玉念佛间,忽见西方圣众数若恒沙,中有一人手擎银台以示玉。玉曰:“如玉者,本望金台,何为银台耶?”台乃隐,人亦隐。于是弥加精苦。至三七日,向之擎台者复来告云:“法师以精苦故,得升上品。”又云:“上品往生,必先见佛,可趺坐以俟佛来。”未旋踵间,异光照室。又三日,异光再发。玉曰:“若闻异香,我报身即尽。”次日书偈云:“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偈毕,香气四来,弟子有见佛与二菩萨共乘金台,台傍千百化佛,自西而下迎玉。玉恭敬合掌,含笑长归。
【译文】
唐朝台州怀玉法师,专修净业近四十年。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怀玉法师正在念佛时,忽见西方圣众有如恒河沙数那么多,其中有一人手里执持银台,向怀玉法师示意要来接引他。怀玉法师说:“我一生精进念佛,本期望金台接引,怎么只是银台呢?”他这么一说,银台和人都隐去了。于是怀玉法师更加努力精进念佛。又过了二十一天,上次那位执莲花台的人又来告诉怀玉法师说:“法师近来念佛更加勤苦精进,现在已升为上品了。然上品往生,必先见佛,你可趺坐用心念佛,等待阿弥陀佛前来接引。”而当他说这些话时,室内充满着奇异的光明。过了三日,那种奇异的光明又再次照临其室。怀玉法师说:“当闻到异香时,这就表示我的业报身已尽了。”第二天,他提前写了一首偈,偈文说:“清净皎洁无尘垢,莲华化生为父母。我经十劫修道来,出示阎浮厌众苦。一生苦行超十劫,永离娑婆归净土。”他写完这首偈之后,便闻到奇妙的香气充满空间,众弟子都看到空中有无数的化佛菩萨,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着金台,从西方徐徐而下,来接迎怀玉法师。怀玉法师恭敬合掌,含笑随佛而去。
唐汾州僧启芳圆果
启芳、圆果二法师,精心观想净土。后五月,于观想中,同觉身临七宝大池。池间有大宝帐,身入其中。见观音、势至坐二大宝莲华,下有莲华弥满千万。阿弥陀佛从西来,坐一最大莲华,迭出光明相照。芳等礼佛,问云:“阎浮众生依经教念佛,得生此否?”佛云:“如念我名,皆生我国,无有一人念而不生者。”又见其国地平如掌,宝幢珠网上下间错。又有一僧,乘宝车逐远而来,谓芳等云:“吾法藏也。以宿愿因,故来迎汝。”芳等乘车前往,又觉其身坐宝莲华,又闻释迦佛与文殊菩萨称赞净土。其前又有大殿,殿有三道宝阶:第一道纯是白衣,第二道僧俗相半,第三道唯僧无俗。佛指之,谓芳等云:“此皆南阎浮提念佛众生遂生于此,汝宜自勉。”芳、果既寤,历与其徒言之。后五月,二人无病,遽闻钟声,他人不闻。芳、果云:“钟声乃我事。”顷刻二人同终。
【译文】
唐朝山西汾州有启芳、圆果二位法师,依《观无量寿佛经》中所示方法修习净土。经过了五个月之后,有一天在修观想时,二人同时觉得自身来到七宝莲池。池间有一大宝帐,就一起进入其中。只见观音、势至二位菩萨坐在大宝莲花上,而大宝莲花下更有千千万万的各色莲花充满其间。阿弥陀佛坐着一朵最大的莲花,从西而来,屡屡放光相照。启芳、圆果二位法师连忙向佛顶礼,并问说:“阎浮提世界的众生,依照经教念佛,是不是真的可以往生到这里?”阿弥陀佛回答说:“只要能至心念我的名号,都可以往生到我的国土来,没有一人例外。”又见极乐国土的地面极为平坦,空中宝幢珠网上下之间交叉排列。又见有一僧人乘宝车从远方而来,对启芳、圆果说:“我就是法藏比丘。以我宿愿因缘,所以前来迎接你们。”其时芳、果二人便乘上宝车一同前往另一地方,却又觉得自身是坐在宝莲花上,同时又听到释迦佛与文殊菩萨正在极口称赞净土法门。又见其前方有一大殿,大殿前分有三道宝阶:第一道宝阶上全都是在家居士,第二道宝阶却是僧俗各半,第三道却全是出家人。佛对芳、果二人说:“这些全都是南阎浮提世界念佛的众生往生到这里来的,你二人可要努力自勉。”启芳、圆果二人从定境中醒来,把此次所经历的境界一一告诉众弟子。五个月以后,二人无病,忽然听到有钟声响,问其他的人,却都没有听见。芳、果二人说:“看来这钟声是专为我们送终的。”说完之后,二人同时往生。
唐真州僧自觉
自觉发愿:愿因大悲观音,接见阿弥陀佛。于是化钱,铸大悲像四十九尺,造寺居之。既成,祝愿。其夜三更,忽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乘云而下,观音、势至左右随之。佛垂金臂,按觉首曰:“守愿勿悛,利物为先。宝池生处,孰不如愿。”后十一年七月望夕,见一人云间现半身,若毗沙门天王,俯谓觉曰:“安养之期,于斯至矣。”乃于大悲前跏趺化去。
【译文】
唐朝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自觉师曾经发愿:愿借大悲观世音菩萨的因缘,得以觐见阿弥陀佛。于是募化了足够的钱,铸造一尊高达四十九尺的观音圣像,同时又建立了一座巍峨宏伟的大悲殿。竣工落成之日,自觉师跪在佛前祝愿回向。当天夜里,忽见有金色祥光二道,阿弥陀佛自光中乘云而下,观音、势至二菩萨随侍左右。佛垂金色臂,用手摩着自觉师的头顶对他说:“你能坚守誓愿,常怀慈悲利物之心,他日定能如你所愿,于七宝莲池中化生。”
到了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七月十五日夜晚,空中云间有一神人现出半身,相貌有如毗沙门天王,神人俯视对自觉师说:“法师往生净土的日期已经到了。”自觉师听了,就在大悲殿前跏趺而坐,合掌念佛,随即往生了。
唐睦州僧少康
少康,贞元初,至洛下白马寺,见殿中文字累放光明,探取之,乃善导《西方化导文》也。康曰:“若于净土有缘,当使此文再发光明。”言未已,光乃闪烁。遂至长安善导影堂,大陈荐献。善导于空中曰:“汝依吾事,利乐有情,则汝之功,同生安养。”又逢一僧谓曰:“汝欲化人,当往新定。”言讫而隐。新定,今严州也。至彼,人尚无识者。康乃乞钱诱小儿,与之约曰:“阿弥陀佛是汝本师,能念一声,与汝一钱。”小儿务得其钱,随声念之。后月余,小儿念佛求钱者众。康乃云:“念佛十声,乃与尔钱。”小儿从之。如此一年,无长少贵贱,凡见康者,则称阿弥陀佛。以故念佛之人,盈于道路。后康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筑坛三级,聚人午夜行道。康升坐,令人面西。康先倡阿弥陀佛,次众人和之。康倡时,众见一佛从其口出。连倡十声,则有十佛,若联珠状。康云:“汝见佛否?如见佛者,决生净土。”其礼佛人数千,亦有竟不见者。后嘱众人,当于安养起增进心,于阎浮提生厌离心。又云:“汝等此时能见光明,真我弟子。”遂放异光数道而亡。
【译文】
少康大师,唐朝睦州(今浙江建德)人。大师于唐德宗贞元初年(公元785年)来到洛阳白马寺,看到大殿中有文字接连放着光明,走近仔细探究之下,原来是一篇善导大师所写的《西方化导文》。少康大师当下祝愿说:“如果我与净土有缘,当使这篇文字再次发出光明。”语音未落,只见文字又再次光明闪烁。少康大师随即前往长安光明寺,在供养善导大师像的祖堂里,广设斋供,至诚瞻仰礼拜。这时听见善导大师在空中对少康大师说:“你能依照我的教法行事,使众生获得利益和安乐,则功德无量,他日同样可以往生到极乐世界。”随后又遇到一位法师对他说:“你要教化众生,应当到新定去。”说完就不见了。新定,即是严州。不久,少康大师便抵达新定。原本那地方的人都不知道念佛,少康大师常把化缘得来的钱,用来诱导小孩子念佛,与他们相约说:“阿弥陀佛是你们的本师,你们只要念阿弥陀佛一声,我就给你们一钱。”小孩子为了得钱,就随声念佛。一个月之后,念佛求钱的小孩子越来越多了,少康就对他们说:“现在要念十声,才给你们钱。”小孩子也听从了。这样过了一年,无论男女老少贵贱,凡是见到少康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称念阿弥陀佛。因此,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听到有人在念佛。以后,少康大师在乌龙山建立净土道场,并建筑有三层的坛场,许多信徒都到那里共修。每当少康大师升座,就令众人面向西方。少康大师领先唱念阿弥陀佛,众人就一起随着念佛唱和。少康大师每念一声佛号,众人便见有一尊佛从少康大师的口中出来。连念十声,就有十尊佛如同联珠般连贯地从大师的口中出来。少康问众人说:“你们看到佛了吗?如有看到佛的人,决定可以往生净土。”当时来参加念佛拜佛的有数千人,但也有见不到佛的。少康大师在临终时诚恳地嘱咐众人说:“大家对念佛求生净土应当生起增上精进的心,而对这个充满浊恶的娑婆世界应当生厌离心。”又说:“你们此时能够见到我所放的光明,便是我的真实弟子。”说完之后,就放出数道奇异的光明,随即往生西方。
唐并州僧惟岸
惟岸,专修十六观。因出,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于空中,迟久不灭。岸顶礼雨泪而叹曰:“幸由肉眼得见圣容,所恨后世无传。”忽有二人,自称画工,未展臂间,圣相克就。已而人亦不见。弟子怪而问之,岸曰:“此岂画工哉?”又曰:“吾之西行,乃其时也。弟子有从我者,当明言之。”小童子云:“从师而往。”岸曰:“必能从我,可归告父母。”父母闻而笑骂之。子乃归寺,香汤沐浴,于阿弥陀佛像前趺坐而往。人或告岸,岸抚其背曰:“汝事吾者,何乃先去?”遂索笔焚香,向所画菩萨前作偈云:“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前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遂令弟子助声念佛,仰目西顾而亡。
【译文】
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有一位惟岸师,专修十六观法。有一天惟岸师出门时,忽然见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现身伫立在空中。惟岸师赶紧跪下来向菩萨顶礼,泪下如雨地叹息说:“弟子何其幸运,能以肉眼亲见菩萨圣容,所遗憾的是菩萨现身的圣相不能流传于世间。”话刚说完,忽有二人来到跟前,自称是画家,只一会儿的工夫,观音、势至二菩萨的圣像便都画好了。这二人把圣像交给惟岸师后,一转身就不见了。弟子们感到很奇怪,就问惟岸师,惟岸师说:“你们以为这二人真的只是画家吗?”又说:“我要往生西方,大概就在最近这几天了。你们众弟子中,有谁愿意跟从我一起往生的,可以预先言明。”这时有一位小童子站起来说:“我愿意跟从师父一起往生。”惟岸师说:“你真的要随从我往生,可以回家向你的父母告别。”小童子回去向父母言知此事,他父母听了,还以为是闹着玩的,就笑着骂了他几句。小童子归寺后,便用香汤沐浴,然后趺坐在阿弥陀佛像前,就这么往生了。有人来告诉惟岸师,惟岸师摸着小童子的背说:“你本来是要随从我的,怎么反而先去了?”说着,就命弟子准备笔墨,惟岸师在焚香礼佛后,向所画的二菩萨圣像前作偈道:“观音助远接,势至辅遥迎。宝瓶冠上显,化佛顶上明。俱游十方刹,持华候九生。愿以慈悲手,提奖共西行。”写完,即令弟子助念佛号,自己仰望西方站立,随即往生了。
唐长安尼净真
净真,住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一生无瞋。诵《金刚经》十万遍,专精念佛。显庆五年染疾,告弟子云:“五月内十度见阿弥陀佛,两度见极乐世界宝莲华上童子游戏,吾得上品往生。”言讫,跏趺而去。光照其寺。
【译文】
唐朝有一位尼师名净真,住在长安积善寺,每天身着衲衣出门乞食,她性格温和,从来不起嗔恚心。读诵《金刚经》十万遍,平时则专精念佛。唐高宗显庆五年(公元660年),有一天,她身体稍感不适,于是告诉弟子说:“我在最近五个月以来,曾十次见到阿弥陀佛,有两次见到极乐世界的宝莲花上有童子在游戏,我必将上品往生。”说完,她便盘起双腿,当下坐在那里就往生了。当时,有祥光照满寺内。
唐房翥
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王曰:“据案簿,君曾劝一老人念佛,已生净土。君承此福,亦合生净土,故召来相见。”翥曰:“先许《金刚经》万卷,巡礼五台,未欲往生。”王曰:“诵经、巡礼,固为好事,不如早生净土。”王知志不可夺,乃放还。以此知,劝人修者,非徒往生,又感动幽冥也。
【译文】
在唐朝时,有一个叫房翥的人。这个人有一天忽然死了,他的神魂到阴司见阎罗王。阎罗王对他说:“根据案簿记录,你在阳间曾经劝一位老人念佛,这位老人已经往生净土了。你有这样的功劳福德,也合当往生净土,所以特地召你来相见。”房翥说:“我先前曾许愿诵《金刚经》一万遍,然后还要去朝拜五台山,因此我还不想现在就往生。”阎罗王说:“诵经、朝拜固然是好事,但总不如早日往生净土为妙。”房翥听了默然不语。阎王知道他的志向不可改变,就把他放还阳间。由这件事可以知道,劝人念佛修净土功德极大,不但承此福德能够往生,还能感动幽冥中的神祇。
唐长安李知遥
知遥,善净土教,五会念佛,为众师范。后因疾,忽云:“念佛,和尚来也。”洗漱著衣,索香炉,出堂顶礼,乃闻空中说偈云:“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却就床坐而化去。众闻异香。
【译文】
唐朝长安有一位李知遥,通达净土教理,提倡五会念佛。平日言谈举止得宜,堪作大众的表率。知遥晚年得病,有一天忽然对众人说:“你们赶紧念佛,极乐世界的和尚就要来了。”言毕,他自己便去洗漱,更换衣服,然后捧着香炉出堂,焚香顶礼,便听到空中有人说偈道:“报汝李知遥,功成果自招。引君生净土,将尔上金桥。”李知遥返回室内,坐在床上便往生了。许多人都闻到一种异常芬芳馥郁的香味。
唐上党姚婆
姚婆,因范行婆劝念阿弥陀佛。临终见佛菩萨来迎,告佛言:“未与范行婆相别,请佛暂住少时。”佛住空中,候范婆至,姚婆立化。
【译文】
唐朝上党(今山西长治)地方有一位姚婆,是范行婆劝她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姚婆听后深信不疑,于是专心念佛,发愿求生净土。至临终时,见佛菩萨前来迎接,姚婆向佛请求说:“我还未与范行婆告别,请佛稍候片刻,我立即派人去通知。”果然佛就暂停在空中,等到范行婆来时,姚婆即向她道别,然后就站着往生了。
唐并州温静文妻
静文妻,久患在床,静文劝以念阿弥陀佛。乃念佛二年不绝,遂见净土。乃告静文言:“我见佛了,后月定去。”又以食献父母云:“今得随圣往生,愿父母及夫专念佛,来西方相见。”言讫而终。前三日,见莲华大如日轮。
【译文】
唐朝并州(今山西太原)温静文的妻子,因长期卧病在床,静文劝她念阿弥陀佛。她听了丈夫的话,专心念佛,两年以来从未间断,居然亲眼见到了极乐净土的境界。有一天,她对丈夫静文说:“我已经见到阿弥陀佛,下个月我就要往生了。”至往生前,她亲手做了一些可口的食物供养父母,并说:“我现在要随西方三圣往生净土了,愿父母及丈夫都要专心念佛,将来到西方再见面。”说完就往生了。而在往生的前三日,她就看到有莲花现前,莲花广大有如日轮。
唐张钟馗
钟馗,杀鸡为业。忽见一人著绯,驱群鸡来,叫云:“啄!啄!”四畔上啄,两目血流,受大痛苦。有僧为铺佛像,烧香念阿弥陀佛,兼令钟馗一心专念。忽香气满室,安然而终。
【译文】
唐朝张钟馗,生平以杀鸡为业。有一天,钟馗忽见有一位穿红色衣服的人,赶着群鸡来到他面前,并且大声叫道:“啄!啄!”周围的群鸡就飞到钟馗身上乱啄,可怜他的双眼被鸡啄得血流不止,痛苦难当。有一位僧人看到这种惨不忍睹的情形,就为他设立佛像,排上香案,念阿弥陀佛,并教钟馗跟他一起念佛,钟馗受教,专心念佛。忽闻香气满室,钟馗随即安然往生。
唐张善和
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牛数头,作人言云:“汝杀我!”善和大恐,告妻云:“急请僧来救我。”僧至云:“《十六观经》说,若人临终,地狱相现。至心十称南谟阿弥陀佛,即得往生净土。”善和云:“便入地狱也。”不暇取香炉,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乃云:“我见阿弥陀佛从西来,与我宝座。”言讫而终。
【译文】
唐朝张善和,生平以杀牛为业。至临终时,看见有一群牛,口出人言说:“是你杀我的,还我命来!”善和害怕得不得了,就对妻子说:“赶紧去请僧人来救我。”僧人来后,对善和开示说:“据《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如果有人生前造恶,到临终时,就会现出地狱的境界。此时如能至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仰仗佛的慈悲愿力,也一样可以往生净土。”张善和着急地说:“地狱真的现前了。”他顾不得取香炉,立即左手举火,右手拈香,面向西方,专心恳切地大声念佛。还未念满十声,他欢喜庆幸地说:“我已看见阿弥陀佛从西方来了,还赐给我宝座。”话才说完,善和就往生了。
石晋凤翔僧志通
志通,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抃。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修进。后见白鹤、孔雀成行列西下,又见莲华光相开合于前。通云:“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托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对佛而终。火化时,五色祥云环覆火上。
【译文】
五代后晋时,陕西凤翔有一位志通法师,他在天台山看到智者大师所作的净土仪式,不胜欢欣庆幸,因而发心愿生西方极乐净土。从此不向西吐唾沫,不背对西方而坐,专心精进地修持净土法门。
有一天,志通法师看见白鹤、孔雀排列成行地从西边空中飞来,又见莲花在他面前一开一合地放光。志通法师说:“白鹤、孔雀成行,是净土的境界;莲花放光的瑞相,是极乐世界受生之处。这该是我往生净土的时候了。”于是他当即到佛像前礼拜,然后就站着往生了。火化时,见有五色祥云环绕笼罩在火焰之上。
国初永明寿禅师
禅师名延寿,本丹阳人,后迁余杭。少诵《法华》。初为县衙校,多折官钱。勘之,止是买放生命。罪当死,引赴市曹。钱王使人探之,若颜色变即斩之,不变来奏。临斩,颜色不变。乃贷命。遂为僧。于禅观中,见观音以甘露灌其口,乃获观音辩才。下笔盈卷,著《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共数百卷。住持雪窦、永明,日课一百八事,精进以修西方。既坐化,焚毕为一塔。有僧每日绕塔礼拜,人问其故。僧曰:“我抚州僧也。因病至阴府,命未尽放还。见殿角有僧画像一轴,阎罗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僧何人,主吏云:‘此杭州永明寺寿禅师也。凡人死者皆经此处,唯此一人不经此处,已于西方极乐世界上品上生。王敬其人,故画于此供养。’我闻之,故特发心来此绕塔作拜。”以此见精修西方者,为阴府所重。
【译文】
宋朝延寿禅师,俗姓王,字冲玄,祖籍本是江苏丹阳,后来迁居到余杭。禅师在年少时就能背诵《法华经》。曾为余杭库吏(掌管、守卫官库),后升为华亭镇将,督纳军需。因擅自动用库银买鱼虾等物放生,事发后被判死罪,押赴刑场。钱王派人暗中探视,若面色改变,就当下处斩;如面不变色,就回奏。临刑时,只见他从容自若,面不改色。经再度审理,得知他自幼信佛,品性仁慈善良,动用库钱仅是为了放生,本人并无私用一文,因此下令无罪释放。并依其所愿,依止龙册寺翠岩禅师出家为僧。
后来延寿禅师在天台山国清寺修行法华忏法,在修习禅定观想时,见观世音菩萨以甘露灌入他的口中;自此以后,便具有观音菩萨圆通无碍的辩才。在写作时,往往文思敏捷,下笔千言,行文流畅,一挥而就,著有《万善同归集》《宗镜录》等共数百卷。
禅师曾住持雪窦、永明二寺,居永明寺达十五年之久,每日自订功课一百零八事,精进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于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二月二十六日趺坐往生,火化后,弟子将他的灵骨舍利收集起来建塔供养。后来有一位游方的僧人,天天到禅师的舍利塔处绕塔礼拜,有人问他何以对禅师的舍利塔如此敬重,僧人回说:“我是抚州的僧人。曾经因病重,神魂进入阴间地府,不过因为我的阳寿还未尽,因此又被放回来了。我曾在阎罗殿的旁边看到挂有一轴僧人的画像,阎罗王极为恭敬地对着画像礼拜。我就问主簿官,阎王所拜的是什么人?主簿官告诉说:‘这轴画像画的是杭州永明寺的延寿禅师。世间平常不修善的人,死后都要到这里结案,唯独这位禅师不需要到这里,可以径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是上品上生。阎王因为敬重这位僧人,所以画他的像挂在这堂上礼拜供养。’我得知此事,因此特地发心到这里绕塔礼拜。”由此可见,人能精进修学净土法门,就连阴司地府也敬重此人。
宋明州僧可久
可久,常诵《法华经》,故号“久法华”。平生修净土业。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却还,说净土事,与《十六观经》所说一同。见莲华台皆标合生者姓名:一紫金台标云“大宋成都府广教院熏法华已生其中”,又一金台标云“明州孙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台标云“久法华台”,又一银台标云“明州徐道姑台”。语讫,复化去。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又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盈空。
【译文】
宋朝明州(今浙江宁波)有一位可久法师,时常持诵《法华经》,因此大家都称他“久法华”。他把诵《法华经》的功德,尽皆回向求生净土。北宋哲宗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他八十一岁,坐着往生。但过了三天,又忽然苏醒过来,对人说他这次到了西方净土,看到种种殊胜庄严的妙境,与《观无量寿佛经》中所介绍的完全相同。还看到极乐世界的莲花台上都标有往生者的姓名:有一紫金台上标着“大宋成都府广教院熏法华已生其中”,另一金台上标明“明州孙十二郎合生其中”,又一金台上标明“此为久法华台”,又一银台标明“此为明州徐道姑台”。说完,又坐着往生了。五年后,徐道姑往生时,闻有异香满室。又过十二年,孙十二郎往生,闻有天乐盈空。证知可久法师所说的话真实不虚。
宋会稽金太公
太公名奭,网鱼为业。一日改业,持阿弥陀佛日万声,蔬素修行,不曾暂辍。后无疾告家人云:“我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在门前,我今归净土也。”次日又云:“我已见金莲华来迎我矣。”索香炉,安坐捏印而化。乡村远近闻音乐,异香终日不散。时政和六年。
【译文】
宋朝会稽(今浙江绍兴)金太公,名奭,早年以捕鱼为业。后来改行,并且断绝荤腥,持斋修行,每天称念阿弥陀佛万声,从不间断。有一天,金奭身体无病无痛,却忽然告诉家人说:“我今天看见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来到门前,大概我要往生净土了。”第二天又说:“我已看到有金莲花来迎接我了。”说完,就到香案前烧香拜佛,然后安然地坐下来,双手结手印而往生。此时,整个乡村的人都听到空中有音乐声,而且闻有异香,终日不散。此事发生在北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
宋潭州黄打铁
黄打铁,本军中人,打铁为生。每打铁时,念阿弥陀佛不绝声。一日无疾,托邻人写颂印行,广劝人念佛。颂云:“日夜玎玎珰珰,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即化去。此颂广行湖南,人多念佛。
【译文】
宋朝潭州(今湖南长沙市)黄打铁,本为军人,后来以打铁为生。每次打铁时,随着锤子的敲击,口中却不断地称念阿弥陀佛。有一天,他身体好好的,忽然请邻居来,说他有一首颂,麻烦邻居帮他代写下来,好印送给大家看,劝人念佛。颂文是:“日夜玎玎珰珰,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他把颂文念完就往生了。这一首颂后来在湖南广为流传,很多人都因此发心念佛。
宋临安府仁和吴琼
吴琼,先为僧,后还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无所不为,常与人作厨子,每杀鸡鸭等物命,以手持起,叫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遂杀之,连称佛数声。每切肉时,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常念佛不辍,教村中人念经修忏及劝人念阿弥陀佛。后眼上生瘤,如鸡子大,乃忧怖。造一草庵,分散其妻子,昼夜念佛修忏。绍兴二十三年秋,告村中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将用碗、钵、锅子尽与人。次日晚,报诸道友行婆云:“琼去时将至,尽来与琼高声念佛相助。”将布衫当酒饮了,即写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一声“佛来”,即化去。
【译文】
宋朝临安府有一个名叫吴琼的,原先是出家人,后来还俗了,前后娶了两个太太,生有二子。为了维持生计,他竟操起屠夫和酒贩之业,有时还被人雇去做厨子,每当杀鸡鸭等物命时,就先用手提起来,对它们说道:“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然后杀讫,口中却连声念佛不断,为所杀的众生回向。每切肉时,也是一面切肉,一面念阿弥陀佛。其余有空闲的时间,就念佛不歇,并教村里的人念经拜忏,劝人念阿弥陀佛。后来眼睛旁长了一块瘤,有鸡蛋那么大,为此心中感到很忧愁,也很害怕。于是就盖了一所草庵,吩咐妻子各自分开去生活,不要再来干扰他,他自己却住在草庵中,昼夜不停地念佛修忏。到了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秋天,他告诉村中的人说:“我明天戌时(晚上七时至九时之间)要往生了。”村里的人听了,都觉得好笑。他也不去理会人家信不信,把平时所用的碗、钵、锅子等全都送给人。到了第二天晚上,吴琼向众同修说:“我往生的时刻就要到了,希望各位道友都来与我高声念佛相助。”又将剩下的一件布衫拿去典当买酒,回来一口气将酒饮尽,然后写了一首颂说:“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写完后,就端坐合掌专心念佛。忽然大叫一声:“佛来了!”随即坐化往生。
宋荆王夫人
元祐间,荆王夫人与婢妾精修西方。唯一妾懈怠,夫人斥去。其妾悔悟精进。久之,谓他妾云:“吾今夜当生西方。”是夜异香满室,无疾而终。明日,同事之妾告夫人云:“昨夜梦化去之妾,托致起居云:‘夫人训责我修西方,今已获往生,感德无量。’”夫人云:“使我亦梦,乃可信耳。”其夜夫人梦见亡妾,叙谢如前。夫人云:“西方可到否?”妾云:“可到,但从妾行。”夫人随之。见池塘广大,红白莲华大小相间,或荣或悴,种种不同。夫人问云:“何以如此?”妾云:“此皆世间发念修西方人也。才发一念,池内便生莲华一朵。若愿心精进,则华日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若愿心退转,则华日日萎悴,以至殒灭。”次见一人坐莲华上,其衣飘扬散去,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云:“何人也?”妾云:“杨杰也。”又见一人坐于华上,妾云:“此马玕也。”夫人云:“我当生何处?”妾引行数里许,遥望见一金坛,金碧照曜。妾云:“此夫人化生处,乃上品上生也。”夫人既觉,访问杨、马所在,则杰已亡,而玕无恙。是知精进不退者,虽身在娑婆之内,其神识已在净土矣。后夫人于生日,秉炉焚香,望观音阁而立。子孙方具献寿之仪,已立化矣。
【译文】
宋朝哲宗元祐年间,荆王赵頵的妻子王氏夫人,引导诸侍妾婢女精进修持净土法门。其中有一妾念佛时总是懈怠,提不起精神,夫人对她斥责了一番,就叫她离去,不要在佛堂中影响其他的同修。这位侍妾受了夫人的教训后,居然心生悔悟,独自勇猛精进念佛,不再倦怠。这样过了许久时日,有一天,她对其他的侍妾说:“我今天晚上要往生西方了。”到了夜晚,果然闻到有异香满室,这位侍妾真的无疾往生了。第二天,另外一位侍妾来告诉夫人说:“昨天晚上我梦见那位往生的侍妾,托我向夫人问安致谢,并说:‘幸蒙夫人训责,使我醒悟,立志专心念佛,今已获得往生西方净土,感德无量。’”夫人说:“她如果也能托梦于我,我才会相信你所说的话。”就在当天晚上,夫人果然梦见那位亡妾,亲自来向她致谢,所说的话和白天听到的一样。夫人就问亡妾说:“我也可以到西方吗?”妾说:“像夫人你这样用功念佛,当然可以到,请现在就跟我去。”夫人就随她前往。忽见有一池塘极为广大,中有红白等各色莲花,大小相互间隔,有的莲花开得很茂美,也有的看起来很枯萎,种种不同。夫人问说:“为什么会这样?”妾说:“这都是世间那些发心念佛要往生西方净土的人。才发一念信心,这池内便生莲花一朵,并标上这位念佛人的名字。如果这位念佛的人愿心精进,他这朵莲花便一日比一日敷荣,以至大如车轮。如果愿心退转,他那朵莲花就一日比一日萎悴,最后就自动殒灭了。”又走了一阵,看见有一人坐在莲花上,其衣带飘扬,并以宝冠璎珞庄严其身。夫人问说:“这位是什么人?”妾说:“这位就是无为子杨杰。”又见一人坐在莲花上,妾说:“这位是马玕。”夫人又问说:“你知道我将来应当生于何处?”妾便带引夫人再走大约有数里远近,遥望有一莲花台,金碧辉煌,光彩照耀。妾说:“这就是夫人将来化生的处所,乃是金台上品上生。”夫人醒来之后,犹记得梦中所历的种种境界,就向人打听杨、马二人的下落,得知杨杰已经往生了,而马玕还在世。由此可以证知,念佛精进不间断的人,虽身在娑婆之内,而他的神识早已在净土了。后来夫人在生日的那一天,恭恭敬敬地在香炉中点了一炷清香,然后手捧香炉,望向观音阁站着。她的子孙眷属正要前来向她祝寿,只见她已经站在那里往生了。
宋观音县君
县君姓吴氏,其夫都官员外郎吕宏,亦悟佛理,夫妇各斋戒清修。吴氏有二侍女,亦绝荤血,勤力助为胜业。其一颇好禅理,既病,犹怡然笑话而逝,如委蜕然。其一奉戒克苦,或终月不食,但日饮吴氏所咒观音净水一盏而已。忽见金莲捧足者三,又数日见其膝,又数日见其身,又数日见其面目,其中乃阿弥陀佛,左右则观音、势至也。又悉见其堂殿国界,皎如指掌。晓然知其为净土。问其详,则云:“彼皆清净男子,经行游乐,无女人也。”又问:“彼佛如何说法?”云:“我得天眼,未得天耳。故但见问答指顾,而不能闻所说也。”如是者三年,未尝一瞬不在目前。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终。吴氏事观音有灵感,每于净室列置瓶缶数十,以水注满,手持杨枝诵咒,必见观音放光入瓶缶中,病苦者饮水辄愈。所咒水积岁不坏,大寒不冻。世号“观音县君”。
【译文】
宋朝有一位吴氏,她是都官员外郎吕宏的妻子,吕宏也是一位通达佛理的人,因此夫妇二人皆斋戒清修。吴氏有两位侍女,也跟着主人戒绝荤腥肉食,勤力佐助共修胜业。其中有一位侍女对禅理较为兴趣,欢喜修禅定工夫,至临终时,虽在病中,犹能谈笑自如,安然而逝,如蝉蜕壳般地自在解脱。另外一位却能严持戒律,刻苦修行,有时终月都不吃食物,每天只喝吴氏持诵的大悲咒水一小杯而已。有一天,这位侍女忽然看到有三朵金色莲花现前,还隐隐约约看到各有一双脚立在莲花之上;又隔数天,能看到膝上;再隔数天,能看到身体;又再过数天,就连面目也看清楚了,原来其中一尊是阿弥陀佛,左右则是观音、势至二菩萨。到了后来,竟连极乐世界的殿堂楼阁,甚至整个国界中的种种庄严妙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了如指掌。至此,她心里完全明白这即是净土了。有人详细向她询问住在净土的人什么样,她说:“我只看见到处都是清净男子,在那里经行游乐,并无女人在内。”又问:“你有没有听到阿弥陀佛说法?”她说:“我只证得天眼通,还未证得天耳通。因此只能看到佛菩萨们在那里互相问答指顾,却听不见他们在说什么。”似这种情形,三年以来,天天都能看到。有一天,忽感身体有些不适,就向主人说:“我要往生了。”话刚说完,真的就往生了。
吴氏多年来至诚供奉观音菩萨极有灵感,每天在佛堂中摆列着许多净瓶,每个净瓶中都注满了净水,然后手持杨枝,虔诚地诵念大悲神咒。每次吴氏诵咒时都能见到观音菩萨放光照入瓶中。凡是有病的人,只要喝下大悲水,即可痊愈。此净水因为经由观世音菩萨放光加持过,是以放置整年都不会变质。即使在寒冬的季节,此大悲咒水也不会冻结。所以大家都亲切地称吴氏为“观音县君”。
宋冯氏夫人
夫人名法信,赠少师讳珣之女,适承宣使陈思恭。少多疾,及嫁,疾尤甚,医者以为不可疗。往见慈受深禅师,问愈疾之方。深教以持斋诵佛。夫人尽去荤血及装饰之奉,衣扫塔服,专以西方为念。行亦西方也,坐亦西方也,起居食息亦西方也,语默动静亦西方也,酌水献华亦西方也,诵经行道亦西方也。刹那之念,秋毫之善,一以为西方之津梁,十年间无惰容。心安体健,神气昌盛,人皆尊尚之。一日,忽书偈云:“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叠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族党怪之。夫人云:“行即西归,何怪之有。”乃卧疾,微有喘息。忽矍然而起云:“吾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左顾,势至右盼,百千万亿清净佛子,稽首庆我来生其国。若宫殿林沼,光明神丽,与《华严经》及《十六观经》所说一同。”明日,安然化去。家人闻妙香芬馥,不类人间。及三日荼毗,举尸如生。
【译文】
宋朝冯氏夫人,名法信。她是曾受朝廷追赠为太子少师(辅导太子的官)冯珣的女儿,嫁与承宣使陈思恭为妻。冯氏年少时就体弱多病,出嫁后,病情日益严重,连医生都感到束手无策,认为难以疗治。后来听说当代高僧怀深禅师(字慈受)就住在王城附近,因此家人陪护她去拜见慈受深禅师,并询问治病的良方。慈受深禅师就教她奉持斋戒,专心念佛。夫人回家之后,即摒绝一切荤腥血食,并舍弃各种华丽的衣物及饰品,仅穿着扫塔时才用的粗布衣,把整个心思全部用在专心念佛求生西方这件头等大事上。所以,走路也是想着西方,坐着也是想着西方,乃至起居饮食、语默动静、酌水献花、诵经行道,所有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以西方为依归。每起一念,每行一善,尽皆回向求生西方净土,这样经过十年时间,从不见她有疲怠的样子。原来她的病早已痊愈了,现在更是心安体健,精神气色一日比一日旺盛。大家都认为这是奇迹,因此对她极为尊尚。
有一天,她忽然写了一首辞世偈说:“随缘任业许多年,枉作老牛为耕田。打叠身心早归去,免教鼻孔受人穿。”家人亲族看了此偈都很奇怪,觉得现在好端端的,无缘无故要归去哪里?夫人说:“我要走,自然是归去西方,这有什么好奇怪的。”不久,她感到身体有些不舒服,躺在床上,微有喘息。有一天忽然从床上坐起来,对家人说:“我刚才神游净土,面礼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立在左边顾视我,势至菩萨立在右边盼望我,还有百千万亿清净佛子,都向我稽首合掌,庆贺我得生极乐国。至于极乐国土中的宫殿园林池沼等,无不光明神妙而华丽庄严,与《华严经》及《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完全相同。”到了第二天,她就安然往生了。家人都闻到有一种奇妙而芬芳馥郁的香气,是世间所没有的。入殓三天后为她举行火化时,只见面容仍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