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净土者,宜随其所而为善,以资修进之功,故此卷名《特为劝谕》。若不识字人,全赖慈仁君子发菩萨心,为彼解说,此布施之大者。先后之序,乃自近及远,或自急及缓,不拘其人高卑。

【译文】

修学净土法门的人,除了专心念佛之外,还应当随时随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善事,以增进自己的功德资粮,因而这一卷的内容主要在于劝谕。如果遇到不识字的人,那就仰赖仁人君子发菩萨慈悲救世的心肠,多多为他们解说,要知道在所有布施中,法布施的功德最大。今对所劝谕的对象作先后次序的安排,立意在于由近及远,或由急及缓,不在于其人品地位高低。

劝士人

士人或有未深读书,遂登高科者;有深读书,终身尚不预荐者。岂非前世所种不同,故其报不同乎?虽然,使少年登科,涉华要,功业济一时,福报亦有时而尽。奉劝后生者,勤于学问,笃于孝友。远念吾曾高以来,谁其存者?亦留心此道,日月长而积累之功多,久则自有可乐。及年高者,当念已往之事,皆如梦幻。日复一日,其谁免者?岂可不急留心此道也?不问老少,若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译文】

同是读书人,有的人并不怎么用功读书,但到了考试时,居然高登榜首,名列前茅;有的人埋首苦读,却屡次名落孙山,以致终身不得志。仔细想来,这岂不是前世所种的业因不同,故此所感的果报也不同?虽然这样,就算是少年登科,位居显要,功名事业或能烜赫一时,然而福报总有一天会享尽。所以奉劝年轻人,读书求学问固然要勤奋,更重要的是要学做第一等好人,在家则当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试想世间有几人见过自己的曾祖、高祖?可知人生在世,并不久长,所以不妨每天抽出一些时间,在净土法门上多用心。如是日积月累,功德自然不断增多,久后则大有受用。至于年岁大的人,当知人生数十年时间,转眼即过,回忆前尘往事,如同做了一场迷梦。如今是活一天少一天,眼看死期将近,有谁能免得一死?趁此有限光阴,岂可不赶紧在净土这条道上求个归宿?

因此无论遇到老人少年,如能用这些道理去劝化他们,并教他们辗转劝化他人,如是功德,现世可以消灾获福,身后必得上品往生。

劝有官君子

有官君子,无非前世修种作福,故受此报。譬如春时下种,秋乃收获。若不修福,何缘得此?然此报有尽。若更修福,行种种方便爱人利物之事,以此回向西方,则直出轮回之外,寿乐无穷,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若切意斯民而不忍舍去,且生西方,了生死之后,却来此世界现宰官身,以大兴功利,何有不可哉?若能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言重,必乐从之。据大慈菩萨偈,现世可以消灾获福,身后必上品生。

【译文】

能够享有高官厚禄的人,都是由前世积德行善、广种福田,所以这一世才有这个福报。譬如春天播下种子,秋天才能有收获。若是前世不修福,今生凭什么得此高官厚禄?但也要知道,无论有多大的福报,总有享尽的一天。若能在居官任职期间,仍然不断修福,譬如爱护人民,给人种种方便,多做一些对人民大众有利益的事,并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则他日出离六道轮回,往生极乐净土,享无穷无尽的寿乐,这哪里是世间的福报所能比得上呢?若是真心仁慈爱民,不忍舍此苦恼众生,也不妨先往生西方,了脱生死之后,再回到这个世界来现宰官身,以便更好地建功立业,造福万民,这又有何不可呢?因为做官的人所说的话有分量,若能以这个道理劝化同人,并使辗转互相劝化,人们自然乐意听从。据大慈菩萨偈说,如是功德,现世可以消灾获福,身后必得上品往生。

劝在公门者

在公门者,当自念云:彼为有官,我乃事彼;彼尊我卑,彼逸我劳。奉事常喜,得以无虞;或有触忤,加之谴责。是我前世所修不及于彼,故至于此。我但小心谨行,以保此身。事无大小,随宜方便。目前人见欢悦,必无后患。积善不已,福及子孙。当思在公门者,其子孙荣显,必祖上积德。天道昭明,不可不信。更常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又转以此化人,使更相劝化,非徒现世获福,身后可中上品生。

【译文】

身在衙门里当公差的人,应该常常这样想:他是有官职的,我不过是个公差,当听从上级的差遣行事;他是尊,我是卑;他轻松,我劳累。我把该做的事做好,他欢喜,我就可保没有忧患;万一办事出了差错,就少不得要受他谴责,受他处罚。这能怪谁呢?都怪自己前世所修的善福不及于他,所以才有今天这种差别。我只好小心谨行,以保全此身。无论事大事小,都能适当地给人帮忙照顾。既能广结善缘,必无后患。自己一生积善不已,福必延及子孙。当思身在公门的人,他的子孙居然荣显,定是祖上积德。天理昭然,不可不信。更要常念阿弥陀佛,愿生极乐世界。又把这个道理劝化同人,并使辗转互相劝化,不但现世获福,身后可得中上品往生。

劝医者

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以结人缘,以积己福,冥冥中自有佑之者。若乘人之急,切意求财,用心不仁,冥冥中自有祸之者。吾乡有张彦明,善医。僧道、贫士、军兵、官员及凡贫者求医,皆不受钱,或反以钱米与之。人若来召,虽至贫下亦去。富者以钱求药,不问钱多寡,必多与药,期于必愈,未尝萌再携钱来求药之心。病若危笃,知不可救,亦多与好药,以慰其心,终不肯受钱。予与处甚久,详知其人,为医而口终不言钱,可谓医人中第一等人矣。一日城中火灾,周回爇尽,烟焰中独存其居。一岁水灾尤甚,而其庄上独全。此神明佑助之明效也。其子读书,后乃预魁荐;孙有二三,庞厚俊爽,亦天道福善之信然也。使其孜孜以钱物为心,失此数者,所得不足以偿所失矣。同门之人,可不鉴哉。若常如是存心,回向净土,必上品生。若因人疾苦,而告以净土,则易生信心。使复发大愿,以广其传,以赎宿谴,以期痊愈,必遂所愿。若天年或尽,亦可乘此愿力,径生净土。常如是以化人,非徒身后上品化生,现世则人必尊敬,而福报亦无穷,流及子孙矣。

【译文】

做医生的人,心里应当这样想:别人身上有病苦,如同我身上有病苦一样。凡有人来请医,就要赶紧去,不得拖延误时。若有人来求药,应该立即将药发付给人。无论病家贫富贵贱,总以治病救人为上。这样广结人缘,广积己德,冥冥中自有神明护佑他。如果是乘人之危,索求高价,居心不仁,冥冥中早晚必会降祸与他。

我家乡有一位张彦明医师,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凡僧人、道士、军兵、官员以及贫寒的读书人、穷苦的人家来求医,他都一概不收钱,甚至有时反以钱米给予周济。若有人来召唤,即使是贫穷下贱的人家,他也必是随请随去。有钱的人家以钱求药,他不问钱多少,必多与药,以期病人早日康复,从来不曾心存病家再拿钱来求药的念头。若病情危重,知不可救,也必多与好药以慰其心,终不肯受钱。我与他相交多年,详知他的为人,做医生为人治病,而口中从来不谈钱,可说是医界中第一等人了。有一次城中发生火灾,周围的房屋全被烧光了,烈火浓烟中,唯独他家的房屋完好无损。又有一年暴雨成灾,洪流肆虐,也只有他的庄院得以保全。这都是神明对他佑助的效验。他的儿子读书,后来考取进士;孙有二三人,个个忠厚诚实,人品出众。可见为善的人家,天道必然会赐福给他作为奖赏。倘若他行医时心里只是贪图人家的钱财,必然得不到上天的佑助,那么他平时所得的钱财,也就远不足偿他所损失的。因此奉劝医界中人,应该以他为表率。若能常常这样存心,回向净土,必上品往生。又行医时,如能借着病人身患疾苦的因缘,劝病人念佛,则容易令人对净土生起信心。假如能教病人发大愿,辗转劝人念佛,以赎自己宿生的罪愆,以期病体康复,必能满其所愿。若是天年已尽,也可以乘此愿力,往生净土。医家若能经常用这些道理劝化人,不只是身后上品往生,现世也必受人尊敬,而本身的福报也无穷,福泽必将延及子孙。

劝僧

僧家当自念云:我为出家人,了达生死乃本分事。不能如此,遂汩没俗尘。一日大限到来,有何倚赖?平日虽有善业,不免逐轮回去。善业报尽,又复坠堕。不如早修净土,直脱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事毕。如永明寿禅师、长芦赜禅师、万年一禅师皆修此道,又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岂可不效彼乎?凡受人一钱之施,一食之供,皆当为说净土,以报其德。纵彼不信,亦使知之,耳根渐熟,久而自信。若或便信,其利益大矣。常如此化人,现世则为人所敬,己之善缘愈见纯熟,又能精心观想,不久必见佛之真身。此报身尽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矣。古语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此意,不可懈怠。

【译文】

僧家应当这样想:我身为出家人,了脱生死是我本分事。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必将沦落埋没于尘俗。一旦大限到来,有什么可作倚赖?虽然平日也修有一些善业,终不免随业轮回。善业报尽,又复将堕落于恶道之中。不如早修净土法门,乘佛愿力,往生西方,直脱轮回,面见阿弥陀佛,方是出家大事已毕。如永明延寿禅师、长芦宗赜禅师、万年法一禅师都是修习这个法门而成就的,又以此法门教化于人,使更相劝化。既然立志出家要了生死,修其他法门又不契机,为何不效法这几位前辈大德修净土呢?凡受人一钱布施,受人一饭供养,都应当为施主说净土法门,以报其德。纵然他们一时不信,也可以使他们知道有这么一种殊胜的法门;日后听得多了,耳根渐熟,久而久之,自然会相信。如果一闻便信,当然利益就更为殊胜了。常如此教化人,现世为人所敬仰,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也愈见纯熟,又能依《十六观经》(即《观无量寿佛经》)专心观想,不久必见阿弥陀佛的真身。此报身尽后,必上品上生,为不退转地菩萨。古语说得好:“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当常念这两句话所含的深意,不可懈怠放逸。

劝参禅者

参禅大悟,遂脱生死轮回,固为上矣。然至此者,百无二三。若修西方,则直出轮回,而生死自如,万不漏一。故予欲劝僧家,上根器者,参禅之外,每日以顷刻之暇修西方。若参禅大悟,遂超脱轮回,尚去佛地极远;更往见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若未得大悟,而寿数忽尽,且径往西方见佛闻法,何患其不大悟也?若不修西方,不免随业缘去。虽如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皆汩没轮回,诚可畏者。详见第七卷。若不忽此道,精心修进,仍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为名僧,必乐从其言。其为利益无穷,己必上品上生。

【译文】

参禅如能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则永脱轮回,固然可以称为上乘。但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大概一百人中难得有二三人。若以同样的精力时间修净土法门,则可以直出轮回,生死自如,万无一失。因此我要奉劝禅僧,即便是上等根器的人,在参禅之外,每天不妨抽出片刻的时间,修持念佛回向西方。倘若参禅大悟,虽然得以超脱轮回,毕竟离佛地还差很远;更借念佛因缘,往生西方亲近阿弥陀佛,展礼致敬,有何不可?要是参禅未得大悟,而寿数忽尽,好在平时还有念佛,便可以乘佛愿力,径往西方见佛闻法,还用得着担心不能大悟吗?如果平时不修西方,那麻烦可就大了,死后不免随业缘而去。纵然像青草堂、戒禅师、真如喆这几位宗师禅匠,也仍是汩没于轮回,真可畏啊!详情见第七卷中。如果他们当时能留意净土,专心精进念佛,并以此法门教化他人,使人更相劝化,则以自己一代宗师的名望,人必乐意接受。不但可使他人获益无穷,而且自己也必得上品上生。

劝富者

富者当自念云:我今生富足,皆由前世修种。譬如今年所食之谷,乃去年所种也。然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徐徐营生,合有之数,亦自然来。其来之迟,乃可延寿,如水浅流则久也。若急急贪求,亦只此数。数外得之,则祸生而去。如水过满则溢也。宜随分为生,无使满溢;少损济物,以防满溢。非徒可以享现世之安,又可种后来之福。仍当念世间福亦有尽,若以回向西方则无尽。况世间富足,亦不能色色如意。唯留意西方,则自有可乐。更相印施西方文字,以广劝人,使更相劝化,此为种无穷之福。现世可以消灾禳难,鬼神亦敬而佑之,身后必上品上生。

【译文】

家财巨富的人应当这样想:我今生富足,都是由前世修善种福得来的。譬如今年所吃的谷米,乃是去年所种的。然而,每个人一生中所应享用的衣食财禄,在阴司中都有定数。只要从从容容找个正当的职业去做,命里合该有的财禄,自然会来。若是财禄来得晚,正好可以延寿,譬如细水长流,则能久远。如果急急贪求,也不过只是这个数。要是贪得额外的财禄,那就有可能致祸,甚至连命也赔进去了。譬如水过满就会溢出,所以应该乐天知命,安分过日;若有余裕,也要随时减损一些去周济他人,以防满溢。这样做,不但拥有现世的安宁,又可以种将来的福报。进一层说,世间的福无论有多大,也总有个尽头,若能以此福善回向西方,那就无穷无尽了。何况在世间即使富足,也不可能样样如意。唯独留意西方,将来才可以得自在适心之乐。有这一层好处,我们更要发心多印送一些有关净土法门的书籍,以广劝世人,并使互相劝化,这样,便可以种植无量的福报。现世可得诸天鬼神庇佑,消灾免难,身后必得上品上生。

劝贪吝者

得人三千而不以为多者,贪也;自费两千而遂以为多者,吝也。贪吝之失,众人所同,而不自觉。若能去此,方为贤者。如是则善业无不可为,恶业无不可戒。何则?不吝财以为善,不贪财以为恶故也。若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无贪吝之心,必加尊敬而乐从其化,所化必广。上品往生,复何疑哉?生前之福报,亦可立而见矣。此不可以言尽,行者当自知之。

【译文】

就礼尚往来的心态来说:收别人给你三千钱财而不认为多,这就是贪;你给别人只费二千钱财就舍不得,这就是吝。贪吝能使人铸成种种过失,然而,许多人都有这种贪吝之心而不自觉。如能除去贪吝的毛病,那就可以称得上贤者。能有不贪不吝的品德,则善业无不可为,恶业无不可戒。什么原因呢?因为不吝财,自然愿意随时随地做好事;因为不贪财,自然不会去做损人利己的恶事。若以这种品德修净土,必不在下品往生。又能将这个道理转以劝化人,并使互相劝化;他人则因为知我无贪吝之心,必然心存恭敬而且乐意接受教化,这样所化的范围必广。那么,将来上品往生,还有什么可怀疑的?而生前的福报,也是立时就可以见到的。这个道理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尽,但能身体力行的人,自然会明白。

劝孝子

长芦赜禅师,作《劝孝文》百二十篇。前百篇言奉养甘旨,为世间之孝;后二十篇言劝父母修净土,为出世间之孝。盖世间之孝,一世而止,犹为孝之小者;出世间之孝,无时而尽,以父母生净土,福寿不止如恒河沙劫,此莫大之孝也。父母存而不能以此劝勉,他日徒伤其心,徒为厚礼,亦何益乎?若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以此功德资父母之福寿,厚父母之善报。佛不阻众生之愿,此意必可遂矣。上品上生者,先言“孝养父母”。若能推是心以为孝养,其往生品第可见矣。

【译文】

宋朝真州长芦寺宗赜禅师,曾作《劝孝文》一百二十篇。前一百篇的大意是说:做子女的能够尽心照顾好父母的生活,这是属于世间的孝;后二十篇的大意说:做子女的除了照顾好父母的生活外,并能劝父母念佛修净土,这是属于出世间的孝。以世间而言,无论孝顺到什么程度,也只不过一世而止,仍然只能算是小孝;而出世间的孝,却是没有尽时,因为能使父母往生净土,所享的福寿比恒河沙数劫还不止,这样的孝,可就大到无以复加了。因此,父母如果还在世,做子女的人不能以此净土法门劝勉父母,他日父母过世,徒自伤心,即使广陈丰厚供品以祭祀亡灵,又有什么用呢?如能劝父母念佛,又能转以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以此功德资父母增福增寿,并冀望父母获得善报。佛慈广大,定能满众生之善愿,则父母在世必能增福增寿,父母殁时必得蒙佛接引,这是何等的大孝!凡往生净土得上品上生的人,必先从孝养父母做起。若能极力推行此种孝道,将来往生的品位也就可想而知了。

劝骨肉恩爱者

骨肉恩爱者,当自念云:大慈菩萨有偈云:“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不能如是,徒为好衣以华其身,美食以悦其口,一旦分离,无著力处。故生前宜相劝以念佛。若又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是不徒使己之骨肉有无穷之恩爱,亦使他人骨肉有无穷之恩爱。其福报岂有穷尽?必中上品生。

【译文】

眷恋于至亲恩爱的人,当思大慈菩萨有一首偈说:“骨肉恩情相爱,难期白首团圆;几多强壮亡身,更有婴孩命尽。劝念阿弥陀佛,七宝池中化生;聚会永无别离,万劫长生快乐。”要知道骨肉之情再浓,恩爱再深,如果不能同生西方长久相聚,在这世间,顶多只是在活着的时候,多做几件好衣服给他穿,多做一点可口的饭菜给他吃,一旦分离,便什么忙也帮不上。因此在生前应该互相劝勉念佛,发愿同生净土。又能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不仅使自己的骨肉有无穷的恩爱,也使他人骨肉同样有无穷的恩爱。由此所得的福报,岂有穷尽?将来必得中上品往生。

劝妇人

妇人当自念云:据佛所言,欲心重者,受妇女身,是已非善业。若不自省,更加疾妒贪欲,业缘转深,果报可畏。若能回心忏悔,绝其非念,仁慈以待婢妾,温和以礼上下,常念阿弥陀佛,发愿云:“愿我黑业日消,白业日长,现身清净,内外轻安,此世之后,永不复受女身。”使念念不断,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一家,及婢妾,及宗族亲戚,其福报无穷,必上品生。观《荆王夫人传》可见矣,在第五卷。

【译文】

身为女人,应当这样想:据佛经上所说,欲心重的,受妇女身,可见这已经不是善业了。若不及时自省自修,再加上嫉妒贪欲,必致业缘转深,将来的果报就更可怕了。如能回心忏悔,从此不起邪心恶念,以仁慈善良的心待婢妾,以温和有礼的态度对长幼,常念阿弥陀佛,并发愿说:“愿我恶业日消,善业日长,现身清净,内外轻安,此世之后,永不复受女身。”若能念念不断,念佛工夫自然纯熟,此身报后,必定往生极乐世界。若更能以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一家,以及婢妾,及宗族亲戚,则所得福报无量,将来必上品往生。此事请看第五卷中《荆王夫人传》,便是最好的榜样了。

劝仆妾

为仆妾者,当自念云:我前世不曾修福,故至贫贱。人受安逸,我当勤劳;人享美味,我食粗粝;人服轻细,我著粗恶。此皆前世业缘,已往者不可悔。自此之后,当念善改过,忠直勤谨,小心奉事,以保此身,以种后福。常念阿弥陀佛,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又以化其同类,使更相劝化,则福报无穷,必中上品生。

【译文】

身为仆人婢女,应当这样想:我因为前世不曾修善积德,以致这一世贫穷下贱。主人每天过着安逸的生活,而我却要起早摸黑辛勤劳作;主人享受的是美味饮食,而我却只能以粗疏淡饭果腹;主人穿的是华丽的服饰,而我却只能以褴褛的衣裳蔽体。这都是前世业缘所致,已往的事既不可悔,我也只能认命了。自此以后,我要努力改过从善,为人忠诚正直,办事勤劳谨慎,对主人小心奉事,好好把握这一生,以种后福。有空暇则常念阿弥陀佛,如能念念不绝,念佛工夫自然纯熟,此身报尽,定生极乐世界。又能把这个道理劝化同类,并使互相劝化,则所得福报无穷,将来必定中上品往生。

劝农者

为农者当自念云:农业虽为务本,然耕田种地,杀害微细物命,亦不为少。此虽无可奈何,若能委曲全护,忏悔前失,常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先度耕种以来一切所杀微细众生,次度一切冤亲众生。”常作此念,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译文】

种田的农民应当这样想:农业虽然是国民的根本,然耕田种地时,所杀害的微细物命也不少。这虽然说是无可奈何,但若能在耕种时,尽量避免误伤物命,也可算是尽了一点保全救护众生的慈心。应当忏悔以前误杀的过失,常念阿弥陀佛,并发愿说:“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先度耕种以来所杀一切微细众生,次度一切冤亲众生。”常常能这样念佛发愿不间断,念佛工夫自然纯熟,此身报尽,定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不但现世获福无量,身后必中上品往生。

劝养蚕者

养蚕者当自念云:蚕为丝以为人衣,此固世间常理,然亦是杀害物命。世人以为马鸣菩萨。考于藏经,本无此说。唯说佛训弟子不得衣绵绢及用皮为鞋履,为杀物命而得。人既以养蚕为业,岂可不知惭愧?当常忏悔,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养蚕以来所杀一切蚕命。”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必获福报,身后亦中品生。

【译文】

以养蚕为业的人应当这样想:养蚕为丝,以供世人纺织为绸缎衣服,这虽然是世间的常理,然毕竟也是杀生害命。而世人也有传说马鸣菩萨曾为养蚕机织之神,成就衣服绵绢,以供裸形无衣之众生。但查于大藏经中,并无此说。佛向来都是告诫弟子不得衣绵绢及用皮革制作的鞋履,因为绵绢及皮革皆为杀物命而得。人既以养蚕为业,难免造下杀业,怎可以不知惭愧?当常常忏悔,称念阿弥陀佛,并发愿说:“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养蚕以来所杀一切蚕命。”如此念念相续不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此身报尽,也一样可以带业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必获大福报,身后也可得中品往生。

劝商贾

为商贾者当自念云:平生贩卖,宁无欺伪?若是匹帛,皆由蚕命而得,不可谓全无过恶。一旦命尽,随业缘去,不如忏悔为善,随分营生。命若多财,自然渐有;命若财少,多得亦失。况人生财数有限,急求而数满,则致早终;缓求而来迟,则可延寿。宜以此存心,常念阿弥陀佛。愿见佛得道之后,先度一切与己交涉众生,次度一切冤亲,次度一切有缘无缘众生。如此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译文】

经商做生意的人应当这样想:平生经商,货物买卖出入,难道都没有一点欺瞒伪冒?若是经营布匹丝织品,皆由蚕命而得,不能说全无过恶。一旦命尽,必将随业缘流转而去,不如及早忏悔,依着本分营生。命中若是该有多少钱财,慢慢地自然会有;命中若是没多少钱财,如果贪求,就算得到了也会失去。何况人的一生财数总是有限的,急急地求发财,一旦数尽禄终,命就早亡;换句话说,慢慢地求,虽然财运晚发,但却可以延寿。应该以此存心,常念阿弥陀佛。并愿见佛得道之后,先度一切与己在生意上有交涉往来的众生,次度一切冤亲,次度一切有缘无缘众生。如此念念相续不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获福无量,身后必中上品往生。

劝工匠

为工匠者当自念云:我为工匠,或为人造屋宇,或为人作器用。此虽为善业,然以前世不曾修种,故今生自不富足。所造之屋,乃他人居;所作之器,乃他人用。若不如是,衣食亏阙。当随分为善,为人造作之时,物不过望,事则尽心,此亦种福。常念阿弥陀佛,用斧斤时,亦一心常念。使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译文】

有手艺的工人应当这样想:我是靠手艺做工赚钱的,或为人造房屋,或为人做家具。这虽然也可算是善业,但因为前世修善积德不足,所以这一世生活不富裕。所造的房屋,是给他人住的;所做的家具,也是给他人用的。我自己要是不做工,衣食生活就成问题了。但不管怎么样,还是应当随分为善,给人家做工时,不过分要求报酬,尽心尽力把该做的事做好,这也可算是种福了。平时则常念阿弥陀佛,譬如使用斧子砍削木头时,也可以一心念佛。如能念念相续,不使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则现世获福无量,身后必中上品往生。

劝多屯蹇者

多屯蹇者,勿怨天,勿责人,皆己之业缘所致。若见人欢喜者,得欢喜报;恼害人者,得恼害报;行方便者,得如意报;阻难人者,得龃龉报。种种皆本于前世之所为,如影随形,如响应声。是今生所以多屯蹇者,乃前世不为善事,不作福业。已往者既不可悔,自此以后,当勤忏悔,常念阿弥陀佛,非徒可以消除宿障,又可增长善缘。后世生极乐世界,无复有此屯蹇矣。莫言后世远,闭眼即是。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获福,身后必中上品生。

【译文】

生活艰难困顿的人,不必埋怨老天,也无须责怪他人,这都是自己的业缘所致。须知见人生欢喜心者,得欢喜报;恼害他人者,必得恼害报;随时行方便帮助他人者,得事事如意报;千方百计阻挠刁难他人者,必遭人轻蔑厌恶报。凡此种种都是来自于前世的所作所为,譬如地上的影子必随人的身形移动,山谷的回响必随人呼喊的声音而回应。由此可知这一生之所以艰难困顿,全都是因为前世不修善作福。但这既是已往的事,懊悔也无用。自此以后,当勤忏悔,常念阿弥陀佛,不仅可以消除宿生业障,又可以增长善缘。将来往生到极乐世界,就再也不会这么艰难困苦了。更不要以为来世太遥远,其实闭眼即是来生。如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获福无量,身后必中上品往生。

劝骨肉怨憎者

骨肉怨憎者,当自念云:我以前世恶业,故招此报。或杀彼命,或负彼债,或恼害彼。若作善缘,必不至此。若能忏悔宿业,痛自责己,不复与人为恶。常念阿弥陀佛,以解怒心,以消恶缘。愿生极乐世界,与己相聚者,皆诸上善人,无复有此患矣。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获福报,身后必中上品生。

【译文】

至亲骨肉互相怨恨憎恶的人,应当这样想:我因为前世造了恶业,所以才会招来这样的报应。或者是我过去世杀了他的命,或者是我欠他的债,或者是我曾得罪过他。若是我与他结有善缘,肯定不至于会这样。因此,我应该时时忏悔宿世罪业,当遇到不顺心的时候,应该反躬自责,不再与人恶心相向。常念阿弥陀佛,以化解愤怒,消除恶缘。并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将来与己相聚在一处的,都是诸上善人,就不会再有这种苦恼了。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可获福报,身后必中上品往生。

劝渔者

渔者当自念云:鱼生水中,无害于人,我乃巧计取之,图以贩卖,以养我命,以活家眷。鱼在水中,亦有眷属,腹中多子,皆是性命,我乃杀害,其罪无量。若能改业,此为上也。若未能猝改,且勿杀鱼细命多,螺蛤鳝鳖等难死之物(凡无鳞之属最难死)。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物命,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除灾获福,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译文】

以捕鱼为业的人,应当这样想:鱼类生活在水中,并不曾伤害于人,而我却用巧计捕捞并贩卖它们,以养活自己及家人的性命。要知道鱼在水中,同样有眷属,鱼腹中有很多鱼子鱼卵,皆是性命,我将它们杀害了,罪过极大。因此,如能改行做其他的营生,当然最好。如果未能立即改行,尽量不去捕杀小鱼细虾、螺蛤鳝鳖等命多、难死的生物。平时更要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平生所造杀业,并发大愿说:“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所杀一切物命,令其皆生净土。”如能念念相续不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也可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可除灾获福,身后往生品位,也不在下品下生。

劝网飞禽者

网飞禽者当自念云:飞禽在林野与空中,无害于人,我贪其肉,多方巧取。我爱性命,他亦有命;我爱骨肉,他亦有子。若能改业,此为上也;若未能改,且勿杀物小命多、生抱子者。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物命,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除灾灭罪,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译文】

张网捕捉飞禽鸟类的人应当这样想:鸟类住在山林旷野或飞行空中,并不曾伤害于人,而我却贪其美味,居然多方巧设罗网捕取。当思我爱自己的性命,它们也同样爱性命;我爱自己的骨肉亲人,它们也同样有子女。因此,如能改业,当然最好;如果未能一时改业,当不杀害那些幼小的飞禽以及正在孵卵的鸟类。平时更要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平生所作罪业,并发大愿说:“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所杀一切物命,令其皆生净土。”如能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也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可除灾灭罪,身后往生品位,亦不在下品下生。

劝为厨子者

为厨子者当自念云:我前世不修福业,今世贫困,又烹炮切割众生,虽非自己亲杀,然亦罪重。若能改业,固为上也;如不能改,慎勿亲杀。常念阿弥陀佛,忏悔为善事。发大愿云:“愿我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物命,一切所切割之众生,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可除灾灭罪,身后亦不在下品下生。

【译文】

做厨师的人应当这样想:我前世不修福业,以致今世贫困,不得已给人当厨师。每当切割、烧煮、油炸众生肉时,虽然这些众生不是自己亲手宰杀的,但罪过也是在所难免。若能改业,当然最好;如果一时未能改行,务必不可亲杀。平时更要常念阿弥陀佛,忏悔平生所作罪业,努力为善。并发大愿说:“愿我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所杀一切物命,以及被我所切割的一切众生,皆生净土。”若能念念相续不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可除灾灭罪,身后往生品位,也不在下品下生。

劝作福者

种种作福,固为善矣。然世间之福,其报有尽,为其不出轮回之外也。若以回向西方,则直出轮回之外,其报岂有尽耶。予为此特劝者,半是不识字人。全赖作福者,以菩萨之心为心,为彼解说。如暗者得灯,迷者得路。以此法门,广作布施,使人人知之,人人皆脱离轮回,其福报万万劫无尽。己于极乐世界必上品生,岂世间福报所能比哉?

【译文】

凡作种种功德福利事业,固然是好事。但要知道世间福的果报是有穷尽的,终究不能脱离六道轮回。如果把平时所作的功德福利回向西方,则可直出六道轮回,其所得的果报却是无量无边。我这一篇原是为劝谕世间各类的人,其中大概有半数的人不识字,不知道这个道理。因此要仰赖仁人义士,怀着菩萨慈悲的心肠,为他们解说。这就像为黑暗中的人点亮明灯,为迷路的人指明正道。以此稀有殊胜的法门,广作布施,使人人知道作福念佛回向西方,人人皆脱离六道轮回,则所得的福报虽万万劫犹无穷尽。而自己于极乐世界必上品往生,这样的福报,岂是世间的福报所能比?

劝诵经人

凡诵经人,或持斋戒人,固为善业,后世必受福报,无可疑者。然此报有尽,不能脱离轮回。若更修西方,即超出轮回之外。罪恶人修者,尚得往生,况持斋诵经,其生上品必矣。虽然,独修者其功小,劝人修者其功大。若能广以劝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持斋诵经之故,必信重其言,其功尤大。现世则受恭敬归依之报,身后福德岂有尽耶!

【译文】

凡诵经或持斋戒的人,因为所修的原本就是属于善业,后世必然受大福报,这没有什么可怀疑的。但世间的福报毕竟是有穷尽的,终不能脱离轮回。如能更进而修净土法门求生西方,便可以超出六道轮回。即使是罪恶的人,只要能回心断恶修善,念佛求生净土,尚得往生,何况平时持斋诵经,其往生品位必定上品无疑。虽然如此,仅自己一人修功德较小,劝人同修则功德大。若能广泛地劝人念佛,并使互相劝化,他人则因为自己本是一位持斋诵经的人,必然会信任尊重自己所劝化的话,这样功德就更大了。现世则受人恭敬归依之报,身后往生净土,其福德果报更是无穷无尽!

劝贵人

贵者当自念云:虽种种如意,种种快乐,光阴迅速,幻身难保。古来极贵,谁其在者?不如忙中偷闲,每朝以顷刻之暇,修西方法门,现世可以消灾而省业,身后托生于莲华中,永无苦趣,常受快乐,岂不美哉?若宋朝文潞公,在京师与净严禅师结十万人净土缘。王敏仲、杨次公、葛仲忱、马东玉、冯济川皆以贵人而修净土者,可不念哉?若发大菩萨心,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为贵人,皆信重其言,此教遂可以广行,其为福报,岂易量耶,身后必上品生。若汩没度时,不知修此,一日悔之,不可及已。

【译文】

地位显贵的人应当这样想:我现在的生活环境虽然种种如意,种种快乐,无奈光阴迅速,人命无常,这个虚假不实的身体,还能活得几时?试看古来多少显达尊贵的人,有谁还在这世上?不如忙里偷闲,每天早晨腾出一会儿的时间,用来念佛修持净土法门,不仅现世可以消灾除业,身后托生于九品莲花中,而且永离轮回苦趣,常受诸般快乐,这岂不是人生最值得称美的一件事吗?如宋朝潞国公文彦博与净严禅师在京城集合十万人,举行念佛法会,广结净土缘。再如王敏仲、杨次公、葛仲忱、马东玉、冯济川都是身份显贵的人,而仍不忘念佛修净土,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念佛呢?若能发大菩萨心,以自己显贵的身份地位,劝导人念佛,并使互相劝化,人必信任尊重我所教化的话,这样,净土法门便可以广博地推行开来,而由此所得的功德福报,实在是难以称量,身后必上品往生。但若是沉迷不醒,悠悠忽忽度日,不知修此殊胜法门,将来懊悔,那可就来不及了。

劝大聪明人

大聪明人博学强识,发言成文,下笔成章,固为世所尊仰,然于吾性分之内,若不相干。庄子云:“所谓见者,非谓其见彼,自见而已;所谓闻者,非谓其闻彼,自闻而已。不自见而见彼,不自闻而闻彼,是得人之得,非自得其得;适人之适,非自适其适。”一旦弃去,方知平生所以留意者无益于我。虽聪明事业,不可以废。宜每日挪顷刻之暇,留心净土。若洞晓此理,恶缘自省,善缘自积,生前已有可乐。若转以劝人,使更相劝化,人则以己聪明过人,犹信此理,必谓此理无可疑者。其说遂可以盛传而愈久。是亦菩萨之扶持此教也,他日必上品生,其为福报,岂易量耶?

【译文】

大聪明的人学识渊博,才思敏捷,发议论出口成章,写文章下笔千言,此固然得到世人的尊敬和仰慕,但于内在本具的性德,却从不相干。正如庄子说的:“我所认为的见,并不是指去看清别人,而是能内视自己;我所认为的闻,也并不是指去专听别人,而是要能观察自己。假如不能内视自己而只看清别人,不能欣赏自己而只羡慕别人,那么所得到的一切全都是别人所得的,而并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只有在别人感觉适意时,自己才跟着适意,本身完全无法做到自得其乐。”有朝一日离开了人世,这才知道平生孜孜以求的,皆不过水月镜花,并无任何真实有益于我的。

虽然如此,世间任何事业,还是离不开这些聪明才智的人。但最好每天能腾出片刻的闲暇,在净土这方面下一番工夫。若能洞达明了这其中的道理,相信恶缘会一天比一天减少,善缘会一天比一天增多,现前的生活,当下就能充满喜乐。若能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行化他,并使互相劝化,人们必深信净土之理真实不虚。这样一来,净土法门便可以由自己的率先倡导而盛行不衰。这也可说是菩萨扶持此一教门的胜举,他日必上品往生,而其所得福报,更是不可限量了。

劝卖酒者

卖酒者当自念云:五谷本以养人,今糜烂为酒,使人饮之乱性,多为不善,是谁之过?宜常自忏悔,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卖酒以来,一切坏五谷乱人性之罪悉以消灭。见佛得道之后,尽度脱所用为酒五谷种莳之时一切所杀微细众生,及一切致力众生,及饮酒乱性之人,使皆生净土。”如是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则可以灭罪而长福,身后必中品生。

【译文】

酿酒出售的人应当这样想:粮食是国民赖以生存的根本,现在却把好好的五谷拿去糜烂发酵酿成为酒,由于酒精的作用,导致饮酒的人做出许多不善的行为。如果追究原因,该是谁的过错?因此应该常自忏悔,称念阿弥陀佛,并发愿说:“愿我卖酒以来,一切糟蹋作贱五谷之罪悉皆消灭。见佛得道之后,尽度脱一切与酿酒、饮酒有关涉的众生,使皆生净土。”如是忏悔、念佛、发愿不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此身报尽,定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则可以灭罪而增福,身后必中品往生。

劝开食店者

开食店者当自念云:我以众生之肉割切烹炮,谋利养生。我有骨肉,欲安欲乐。我养生之业,乃由杀众生而得,极为恶业。若能改业,此为上也。若未能改,且省去鳝鱼、螃蟹、螺、蛤等难死之物及微细命多之物,随分用肉,此为次也。若又未能,且常念阿弥陀佛,远胜不念。次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众生及一切所用肉之众生,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生则可消灭罪业,身后福报无穷。

【译文】

经营餐馆的人应当这样想:我用众生的肉作原料加以烹饪,调成美味,以此谋利养生。而我同样有身体有骨肉,却希望自己的身体骨肉安然无恙。现在我所营业的既与杀生戕命有关,这便是极为罪恶的行业之一。如能改行,当然最好。若一时未能改行,当省去鳝鱼、螃蟹、螺、蛤等这一类难死的物命(因为其物难死,则所受的痛苦更甚,积结的怨恨更深),以及微细命多的物命(因为其物微细,所杀物命必多),尽量减少用肉,以免结怨深、多造杀业,这是求其次的办法。当常念阿弥陀佛,总比不念佛要好得多。应常自忏悔,发大愿:“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所杀一切众生,使它们皆生净土。”能天天念佛不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同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若又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生则可消灭罪业,身后福报无穷。

劝屠者

屠者当自念云:人贪其肉,故养物命,我贪其利,故杀物命;杀彼物命,以养我身,以活我家。我有骨肉,欲安乐无疾;彼物性命,我乃杀之,其罪无量。若能断除屠业,此为上也。若未能断除,且从减省,此为次也。若又未能,且常念阿弥陀佛,远胜不念。次忏悔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杀众生,使皆生净土。”如此念念不绝,念自纯熟,亦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则可消除恶业,身后亦福报无穷。

【译文】

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应当这样想:因为人们贪吃动物的肉,所以才饲养家畜动物。而我却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不得不从事宰杀牲畜的职业。我希望我的骨肉亲人相聚,一家平平安安,而那些可怜的动物,我却毫不留情地把它们杀了,这实在是罪过不小。若能放弃屠业,这当然最好。若一时未能改行,每天当尽量减省所杀物命,也可少一些罪业。如果实在不能减省,那就常念阿弥陀佛,总比不念佛要好得多。并且更要忏悔,发大愿:“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所杀一切众生,使皆生净土。”如此天天念佛不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些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则可消除恶业,身后同样也是福报无穷。

劝在风尘者

在风尘者当自念云:生为妇人,已非善业,况我又处风尘,其业不善甚矣。若能省悟,断除淫业,此为上也。如未能断,常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恶业日消,善业日长,衣食粗足,早离此门。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一切因我为淫之人,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现世必除灾灭罪,身后亦福报无穷。

【译文】

沦落在风尘的女子应当这样想:我生为妇人,已经不是善业的果报了,何况又身处风尘之中,从事肮脏又为人轻贱的勾当,更是罪业深重了。若能省悟,从此停止卖淫,当然最好。若身不由己,未能即时脱离,则当常念阿弥陀佛,并发大愿:“愿我恶业日消,善业日长,只要衣食生活稍能维持得去,定当早日脱离此行。并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一切因我为淫的人,愿他们皆生净土。”若能天天念佛不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定能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那些同样沦落在风尘中的苦命姐妹,并使互相劝化,现世则必能除灾灭罪,身后同样福报无穷。

劝罪恶人

有罪恶人当自念云:我平生罪恶既多,一日闭眼之后,当奈之何。须急忏悔回心,念阿弥陀佛,发大愿云:“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所害之人,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则可渐除恶业,增长善缘,定生极乐世界。若能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非徒现世可以灭罪,身后亦福报无穷。

【译文】

犯法作恶的人应当想到:我平生做了那么多的罪恶,一旦身死之后,必将堕入三恶道中,受无量苦报,到那时,恐怕谁也救不了我。不如及早洗心忏悔,回心向善,专念阿弥陀佛,并发愿:“愿我见佛得道之后,尽度从生以来一切被我所伤害的人,使他们皆生净土。”若能念念相续不令间断,念佛之心自然纯熟,便可渐渐消除恶业,增长善缘,此身报尽,定能往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不仅现世可以灭罪,身后同样福报无穷。

劝病苦者

杀众生者,得命短报;随喜杀者,得烦恼报。若病苦者,乃杀生之余报,食肉之正报,亦恼害众生之正报。善恶于人,如影随形,不可免离。故疾苦者当自责云:“我以恶缘故至于此,常念阿弥陀佛,发誓愿不复为恶,不复杀生,不复恼害一切众生。愿此身早离病苦,见佛得道之后,尽度脱前生今世一切所杀之众生及一切冤亲,使皆生净土。”念念不绝,念自纯熟,定生极乐世界。若转以化人,使更相劝化,功力胜时,善报自应,其病苦必愈,身后福报无穷。

【译文】

杀生的人,得短命夭寿报;随喜杀生的人,得种种不如意报。而那些病苦缠身的人,乃是前世杀生的余报,食肉和恼害众生的正报。可见每一个人的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不可免离。是故身患病苦的人,应当自责说:“我因前世造了恶业的缘故,以致今生备受疾病的折磨,现在我要常念阿弥陀佛,并发誓从今以后,不再为恶,不再杀生,不再恼害一切众生。愿此身早离病苦,见佛得道之后,尽度脱前生今世一切所杀的众生及一切冤亲,使他们皆生净土。”如是念念不绝,念佛之心自然纯熟,此身报尽,定生极乐世界。若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化他人,并使互相劝化,如是自行化他,善行日增,现前所患的病苦必能痊愈,身后亦福报无穷。

劝疾恶欲为神者

世有疾恶者,谓世间为恶人,予力不能治,死必为神以痛治之,而不欲生西方。按佛言:神在六道中,为堕落之数。而西方则超出六道轮回。故修西方者以正直慈悲为本,见于所为,无非慈悲。若人有罪恶,则悯其愚痴;人有困苦,则欲其济拔。是无累于己,而于一切众生有大良缘也。为神者,以正直瞋恨为本,见于所为,无非瞋恨。若惩人之过,则加以疾病;治人之罪,则加以火镬。是有害于物,而于己则受为神之福,尽以瞋恨作业,故堕地狱。自地狱出,则为蟒蛇、虿蝎之类,无时而超脱也。

昔有二僧同修行,一僧作福而多瞋,一僧常戒之,不从。后多瞋者死。戒之者附客舟至江上䢼亭,其庙神甚灵,能与人言,客登岸祭神。神告之曰:“与汝同舟僧,可来见我。”其僧往见之。神乃言曰:“我是汝同修行僧,以多瞋故,堕于此为神。”其僧欲见神形,坚不肯。再三欲见,乃露一截蟒形。神又言曰:“有人施绢十匹,可为我作追荐,次于洪州西山上见我。”僧如其言。果于西山上见死蟒一条,长二三里。瞋恨之报如此。

且人有一心虚明,湛然如清冷之水。一起瞋恨,则若投以污秽之物,败其清冷甚矣。一起慈悲,则若投以沉檀之香,助其清冷亦甚矣。人何苦不为慈悲以修西方,必欲瞋恨而堕于为神,岂不惑哉?

【译文】

世有疾恶如仇的人,希望自己死后为神,定要严惩那些为非作歹的人,因此不想往生西方。据佛经所说,神也是包括在六道之中,同是属于堕落的范围。而西方极乐世界却是超出六道轮回。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是以正直慈悲为本,看到人的所作所为,无不心怀慈悲。如见人有罪恶,则怜悯他的愚痴;见人有困苦,便设法帮助救济他。如此存心,无损于己,而对于一切众生却能广结善缘。

至于神,那就不一样了。神是以正直嗔恨为本,只要看不惯人的所作所为,就会生起嗔恨心。若要惩人之过,就作祟使他生病;若要治人之罪,就对他施加酷刑。似这样的存心,不但对众生造成损害,而自己本身因在位时嗔恨造业,一旦福尽后,必定堕入地狱。自地狱出,尚有余报,则转生为蟒蛇、虿蝎之类,想要超脱恶趣,那就时日漫长了。

从前有两位出家人在一起修行,其中一位僧人虽能修福而嗔心重,另一位出家人也曾经常劝诫他,可是他总不听。不久,这位多嗔的僧人死了。几年以后,他的同修搭客船到江西䢼亭,那些船客听说附近有一座庙中的庙神特别灵,能够通晓人语,于是纷纷登岸祭神。神就对他们说:“劳烦请那位与你们同船的出家人来见我。”等到这位出家人来了,神就对他说:“我是你以前的同修僧,因为我的嗔恨心重,所以堕落在这里为庙神。”这位出家人便一再要求庙神现出原形,庙神坚辞不已,只得露出一截蟒形。并对他说:“如果有人施绢十匹,希望你能为我做超度。然后可以到洪州(江西南昌)西山上见我。”这位出家人一一都答应了。后来果然在西山上看到一条死蟒蛇,长有二三里。这就是嗔恨心的报应。

人人本来都具有一颗清虚妙明的心,湛然清澈如无波的潭水。若起一念嗔恨,便如同在清水中投入污秽物,把好好一潭清水全都弄脏了。若起一念慈悲,好比在清水中投入沉檀香,能助清水更具有疗毒的作用。这样说来,人何苦不以慈悲的心念佛求生西方,却偏要怀嗔恨的心而堕落为神,这岂不是太糊涂了?

劝军中人

当念我辈受国家所养,其钱粮绵帛皆自民力辛苦得之。我辈所以日食饱足,衣装温凉,上得以奉亲老,下得以养妻儿者,皆国家之赐,皆生民之力。无事常修整兵器,驰习骑射,震军威于可畏,消寇乱于未萌。期于国家安荣,生民休息。每日默念阿弥陀佛千声,愿冥冥中资其气力,壮其军容。有难则力以御之,虽损躯而不顾;无难则静以镇之,非贪功而妄杀。期于国家常安,生民常保而后已。是为菩萨心,发为将军行。又能转以劝人,使更相劝化,如此则善念纯熟,福禄日增,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译文】

身为军人,当念我们受国家供养,所用的钱粮绵帛都是来自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得来的。不但我们本身衣食温饱,并且还可得俸钱奉养父母妻儿一家老少,可以说都是受国家的恩赐,得自劳动人民的大力支持。天下安宁无事时,当修整兵器,练习各项军事技能,震肃军威,令敌寇闻风丧胆,使暴徒不敢作乱。期愿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每天默念阿弥陀佛千声,愿冥冥中赐给我力量,以壮军容。当国家处于危难时,则拼力抗御,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当平靖时则静以镇守,不为贪功而妄杀。期愿国家和平社会安定,人民生活得到应有的保障。这也可说是本着菩萨慈悲救世的精神,而体现出军人护国安邦的操行。若能把这些道理转而劝导他人,并使互相劝化,如此则善念纯熟,福禄日增,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往生。

劝恶口者

身口意谓之三业。藏经所言,果报多因口业者,以口易发也。云昔有人恨其母送饭来迟,乃云:“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果托生于鹿腹中。又有人以食与之,若不如意,则云:“不如与狗。”后乃生为狗头。是皆口业果报也。所谓恶口者,乃恶怒之口,唯言语不温和耳。今人所为恶口,直为秽语矣。恶口果报,固已不佳,若秽语,则地狱、畜生之报也。世人多不知此,乃以恶口秽语为常。奉劝世人,力以戒此,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之秽恶。闻人恶口秽语,亦常念此佛名,以洗涤耳根之秽恶。愿以此生念佛之善业,洗涤累世以来之秽恶。如此则善念日熟,恶业日消。又能转以劝人,使更相劝化,则灾难可消,福禄可永,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生矣。

【译文】

身、口、意称为三业。据藏经中所说,口业的果报最多,这是因为口业最容易犯。据说从前有一个人,只因为他的母亲送饭迟了些,就气恼地说:“生于母腹,不如生于鹿腹。”后来这个人死了,果然投生于鹿腹中。又有一人,人家好意拿食物送他,他嫌难吃,就说:“这样的食物不如拿给狗吃。”后来这个人转世,他的头就变成狗头。这都是口业的果报。口业中有一种叫作恶口,本来是指盛怒之下说的话,也就是说话的语气不温和的意思。现在人们所说的恶口,却是不堪入耳的秽恶语。恶口的果报,已经大为不妙了,若说的是秽恶语,那就必定要受地狱、畜生的果报了。世人往往不知道这个利害,每把恶言秽语当作口头语。奉劝世人一定要努力戒掉这种口出秽语的恶习,平时要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口业的秽恶。若是听到别人恶口秽语,也要常念阿弥陀佛,以洗涤耳根的秽恶。并愿以此生念佛的善业,洗涤多生多世以来的秽恶。能做到这样,则善念一天比一天成熟,恶业一天比一天消减。又能把这个道理转而劝告他人,并使互相劝化,不但可以消除灾难,还可以永享福禄,身后必于净土中上品往生。

劝童男

人家生男,七岁即令入学,盖欲晓解文义,长大成立。父母之心,莫不如是。不知人生难保,少得高年;或遇冤家,以致横死;或与父母宿为冤业,托生其家,恼害父母,败坏家产。奉劝为父母者,儿童方能言时,即语以日念西方四圣号十声、大慈菩萨偈一遍;及诵净土真言,此止五十九字,甚易诵持。若日满五百遍或千遍,不一年二年,可足三十万遍。自六岁诵起,七岁乃毕,不妨入学习读。纵此生无冤恶,亦为此大善,必消灾增福。若或有之,因此持诵,遂得以免,不亦善乎?若不信此言,临时悔之无益。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

【译文】

通常人家生了男孩,到了七岁就让他入学,期望他少时勤奋学习,通晓文义,将来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做父母的心情,一般都是这样想的。岂知人生在世,起伏不定,变故频仍,能够一生平平安安地活到高年的人实在不多;或遇对头冤家陷害,以致遭遇横灾而死;又或者与自己父母宿世有冤业,故托生给他做儿子,以便恼害父母,败坏家产,这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奉劝做父母的人,儿童最好在刚开始会说话时,就每天教他念西方四圣号十声、大慈菩萨偈一遍;并教念净土真言(即往生咒),这篇真言只有五十九个字,很容易诵持。如果每天坚持念满五百遍或一千遍,不须二年,就可念足三十万遍。若是从六岁开始诵念,到七岁就完成了,此后不妨让他入校学习。即使此生并无冤家恶缘,这也是一件大好事,必能消灾增福。倘若真有冤缘,也能因诵此真言而得以化解,这不也很好吗?如果不相信我这番话,到时则悔亦无益了。孔子说:“事前不去想想该如何做得更好,事到临头才急着想办法,恐怕就连圣人也无可奈何了。”

劝室女

予见妇女,多因生产而致大病,或致身亡,此乃与其所生之子前世为冤,故有此报。据藏经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有诵持此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不令冤家为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若满二十万遍,则菩提芽生;三十万遍,毕竟面见阿弥陀佛。奉劝为女子时,在父母身傍,清净少事,可日诵西方四圣号各十声、大慈菩萨偈一遍外,日诵此真言五百遍或千遍,不足一年二年,可足三十万遍,能令平生不遭产子之厄。父母若骄纵其女,或不信此言,一旦冤债相逢,以为大厄,悔之无及。纵使其女此生无冤,在父母身傍,先诵此真言三十万遍,种此大善根,作此大善缘,有何不可?此恩爱之甚善而大者也,可不勉哉?

【译文】

我常听说有些妇女,因分娩而致大病,有的甚至因难产而死亡,这都是她与所生的孩子前世有冤缘,所以才有这种果报。据藏经中有一篇《拔一切业障根本往生净土真言》,经文上说,如果有人诵持这篇真言,阿弥陀佛常住于此人头顶上,不令冤家来相恼害,现世安稳,命终任意往生净土。若诵满二十万遍,则菩提芽生;念满三十万遍,毕竟面见阿弥陀佛。因此奉劝女子还未出嫁以前,在父母身边,清净无事,每天坚持念西方四圣号各十声、大慈菩萨偈一遍之外,还可日诵此真言五百遍或一千遍,不出年余,即可念满三十万遍,能令妇女平生不遭分娩时的苦厄横逆。做父母的人若是骄纵女儿,不想勉强令女儿诵念,或者不相信这些话,一旦遇到冤缘相逢,于生产时痛楚万分,无可求助,到那时就后悔莫及了。纵然自己的女儿此生并无冤缘,但在父母身边先诵此真言三十万遍,种此大善根,作此大善缘,又有何不可?这正是对骨肉子女最善最大的恩爱,怎可不勉力去施行呢?

八八儿口生莲华

有人养一鸲鹆,俗名八八儿。见僧念佛,亦学念佛,遂舍与僧。此僧常教念阿弥陀佛。后八八儿死,僧为小棺埋之;墓上生莲花一朵。开棺看,其根自口中生。人为偈云:“有一飞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花发,我辈为人岂不知。”盖以阿弥陀佛有誓愿云:“众生念我名号者,必生我国。”凡言众生者,上自天人,下至微细虫蚁之类皆是。以此观之,则此八八儿,必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矣。人而不知,人而不修,可痛惜哉。事在潭州城外,因此而名其城门。

【译文】

有一户人家养了一只鸲鹆,俗名八八儿。这只八八儿看见出家人念佛,便跟着学念佛,主人心想这八八儿或者与佛有缘,于是就将它送给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带回寺中,每天教它念阿弥陀佛。后来八八儿死了,出家人特地做了一具小棺木来安葬它;不久,人们发现八八儿的墓上生起一朵莲花。打开棺木一看,原来莲花的根竟出在八八儿的口中。为此有人作了一首偈:“有一飞禽八八儿,解随僧口念阿弥。死埋平地莲花发,我辈为人岂不知。”

据藏经载,阿弥陀佛曾有誓愿说:“众生念我名号者,必生我国。”而佛经上所说的众生,包括上自天人,下至微细虫蚁之类都是。由此看来,这只八八儿,必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上善人了。我们生而为人,如果不知念佛,或者虽也知道而不肯用心念佛,实在可痛惜。此事发生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城外,人们为了感念这只鸲鹆,于是便将这城门命名为“鸲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