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者多不信净土,以为著相,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说甚善,极不易到,反成弊者多矣。故今详言参禅之弊,且引事迹为证。与诸修行不知其要者,并举而言之。故此卷名《指迷归要》。

【译文】

参禅的人多不信净土,以为念佛是着相,必要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才是最高明的手段。这种见地虽然极是超卓,无奈极不容易达到,稍有偏差,反而还会产生出诸多弊病。现在即来详细探讨参禅的弊病所在,并且引述事迹以为佐证。趁此方便也兼带地把某些修行人所不知道的要点,一并举出来予以说明。因此这一篇就命名为《指迷归要》。

青草堂后身曾鲁公

宋朝有二青草堂,在前者年九十余。有曾家妇人,尝为斋供及布施衣物,和尚感其恩,乃言:“老僧与夫人作儿子。”一日,此妇人生子,使人看草堂,已坐化矣。所生子,即曾鲁公也。以前世为僧,常修福修慧,故少年登高科,其后作宰相。以世俗观之,无以加矣。虽然,此亦误也。何则?此世界富贵不长久,受尽则空,又且随业缘去,轮回无有了时。不如且生西方,见佛了生死大事,却来作宰相。故虽入胞胎中受生,此一性已不昧。所以虽在轮回世界中,已不受轮回,而生死去住自如矣。今未能了生死,乃念区区恩惠,为人作子,则不脱贪爱,永在轮回。其失计甚矣。

【译文】

宋朝有两位同名青草堂的禅师,前一位禅师年寿九十余岁。曾家有一妇人,经常设斋、施衣供养禅师,这位老禅师感念妇人供养之恩,愿转世与夫人做儿子。以后这位夫人生下一子,派人去看望草堂禅师,草堂禅师已经坐化了。夫子所生的儿子,即是以后受宋神宗皇帝封为鲁国公的曾公亮。因为前世为僧,宿植福慧,是以少年登科,后来位极人臣,官至宰相。以世俗的眼光看,这已是够显达尊贵了。尽管如此,但从佛法究竟解脱的角度而言,也是贻误不浅。为什么?当知人生在这世界上富贵并不长久,一旦福报享受尽了,不免随业缘牵引,生死轮回无有了期。不如往生西方,见佛待了却生死大事后,再返回这世间来示现做宰相。到那时,虽入胞胎中受生,但因自己的性灵不昧,所以虽在轮回世界中,已不受轮回,而且生死去来自如。今看草堂,既未能了得生死,却念区区恩惠,甘心为人做儿子。可见他不能摆脱恩爱,那就只能是久处于轮回之中了。因此,这可以说是他最大的失误。

戒禅师后身东坡

五祖戒禅师乃东坡前身,应验不一。以前世修行,故今生聪明过人。以三毒气习未除,故今生多缘诗语,意外受窜谪。此亦大误也。若前世为僧,参禅兼修西方,则必径生净土,成就大福大慧,何至生此世界,多受苦恼哉?闻东坡南行,唯带阿弥陀佛一轴。人问其故,答云:“此轼生西方公据也。”若果如是,则东坡至此,方为得计。亦以宿植善根,明达过人,方悟此理故也。闻鲁直前世为妇人,诵《法华经》,以诵经功德,故今世聪明有官职。此随业缘来者也。若生西方,岂如是而已哉?

【译文】

传说湖北五祖山戒禅师是苏东坡的前身,这有种种应验的事可以作为依据。因为苏东坡前世曾修习禅定,所以这一生聪明颖悟超乎常人。又因为他的烦恼习气未能断除,所以这一生多因诗词文字的缘故遭人陷害,曾数次被贬谪放逐。仕途不顺,不能抒展他的理想抱负,这对他也是人生重大的打击了。倘若前世为僧时,于参禅之余,又能兼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则必能径直往生净土,成就大福大慧,何至于转生仍在这世界,平白受许多苦恼呢?据说东坡被放逐南方时,临行只带一轴阿弥陀佛佛像。有人问他为什么仅携带这佛像随身,东坡回答说:“这是我将来往生西方的公据。”若果然是这样的,则东坡至此才算是走对了路。当然,这也是因为他宿植善根深厚,明达过人,才会悟到这其中的道理。又据说黄鲁直(黄庭坚)前世是一位妇人,常诵《法华经》,因诵经的功德,故今世天资卓越,为人聪明且有官职。这都是随业缘而来的,不值得羡慕。如果把诵经功德回向往生西方,难道就只是这小小的果报吗?

喆老后身多忧苦

有喆老者,住京师大刹,四十年不睡,坐禅精苦如此。坐化后,纸袄亦烧出舍利。中官有以三十千买一纸袄者,以其有舍利故也。其效验已如此。若修西方,必为不退转地菩萨,即生死自如矣。却来此世界济渡众生,有何不可?不知修此,乃生大富贵处,一生多受忧苦,可哀也哉!纵使受大富贵,亦终有尽,依旧轮回。或云:以喆老之精修,今生多受忧苦,何也?答云:佛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亦云:“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以喆老不曾了得生死大事,今世生于大富贵处,乃前生愿心也。多受忧苦者,乃因缘会遇,而还千百世之宿债也。若生西方,则宿债不须还矣。何则?生死自如故。虽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大作济渡,一性已不昧,而超脱三界。岂须还宿债哉?且以喆老之精修,犹不能超脱三界,岂非三界之岸极高,其苦海极深,其波涛极急,故不易超脱乎。修西方而超脱者,仗佛力也。有佛力而不倚仗,犹穷贱饿人见富贵者而不倚仗,哀哉!

【译文】

宋朝绍圣年间,在京城一座大寺院中,有一位受人尊称为喆老的禅师,其坐禅精进勤苦,竟至四十年不睡眠。他坐化后,连身上的纸袄都烧出舍利子。朝廷中有达官显要愿以三十千的高价购买禅师的一领纸袄,就因为纸袄有舍利的缘故。他坐禅的效验已臻如此。如果他能以四十年的精苦,念佛求生西方,必能证得菩萨不退转地,可以生死自如。之后再回到这个世界来济度众生,有何不可?但他没有想到这一着,以至死后投生到大富贵家,一生受许多苦恼,实在是可悲!纵然受大富贵,福报享尽,依旧还要随业轮回。

或者有人提问:像喆老那样精进苦修,居然今生还要遭受许多苦恼,这是为什么?答说:佛经上言,假令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永嘉大师也说:“了则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喆老一生虽然精苦坐禅,却不曾了得生死大事,今世转生于大富贵家,这是他前生的愿心所致。遭受许多苦恼,是因缘遇会,该当偿还过去千百世的宿债。假如他是念佛求生西方,那他的宿债就不须还了。为什么呢?因为往生西方证得不退位后,于六道轮回中,能生死自如。是故虽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大作济度,而自己的正因佛性已不迷昧,所以能超脱三界。既能入一切众生界中大作济度,难道还有什么宿债还不清的?

况且像喆老这样精进用功坐禅,犹不能超脱三界,可见三界的崖岸极高,其苦海极深,其波涛极急,所以不容易超脱。念佛往生西方,能横超三界,是除了自力外,还可以倚仗佛力。有佛力而不倚仗,犹如穷贱饥饿之人,本可以倚仗富贵仁厚长者的援助,而穷人偏不受援助,真是可怜!

古老后身耽富贵

有惠古长老,先住舒州太平,次住浙东大刹,亦名行尊宿也。死而生于宰相家,后生登高科,世固以为荣矣。然此甚失计也。何则?前世斋戒,今世食肉,必以食肉为美矣;前世清修,今生近色欲,必以色欲为美矣;前世恬静,今生享富贵,必以富贵为美矣。譬如大象入泥,一步深如一步,奈之何哉?《楞严经》云:“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盖谓所闻之事尽矣,尽闻其不住也。故世间虽享快乐,其如不住何?不住则过去,过去则不能久也。又觉其所觉者,皆归于空,空则无实矣。诚能于此空而觉之,则真觉之性极圆,而无复坠堕也。使古老而悟此理,必不生宰相家。纵未能悟明真性,且修西方以脱去轮回可也。《楞伽经》谓:“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澄之虽清,未去浊脚,搅之复浊。”古老之谓也。如生西方,见佛得道,复来生此世界,则若刷去浊脚,纯为清水,虽搅之,不复浊矣。故虽名行尊宿,亦不可不修西方。古老足以鉴矣。

【译文】

有一位惠古长老,初住舒州(今安徽潜山)太平禅院,后住浙东某名山大刹,他在禅门中也算是一位名望极高的尊宿。死后投生于宰相家,博学多才,年少登科,在世人眼中可谓风光荣耀了。但对一个志在了生脱死、明心见性的修行人来说,却是重大的损失。为什么?前世斋戒,今世吃肉,必定以吃肉为美味;前世清修,不曾近女色,今世近女色,必定以色欲为美事;前世以恬静淡泊为自得,今世享受富贵,必定以富贵为美满。这就如同大象步入沼泽,一步深似一步,能有什么办法呢?《楞严经》上说:“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这前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能闻的耳根与所闻的声尘(事)同时俱尽,而且连“尽闻”亦不住。即如世间虽然不乏种种快乐,无奈这种种快乐能有多久呢?既保不住,则终归过去;既已过去,则证知种种快乐不能久长。后两句经文的意思是说,能觉的智与所觉的根尘皆归于空,空则不实。修行的人,诚能从这个空的意义上去觉悟,真觉的自性就可达到圆满具足,不再有坠堕的危险。倘使惠古长老当年能悟到这个道理,必定不会转生宰相家。纵然未能悟明真性,且修念佛往生西方,脱去轮回也是完全可以的。《楞伽经》上有个比喻:“世间修行人,如澄浊水,浊水虽然逐渐澄清了,可是自己一双脏脚没有洗净,到水中一搅,清水又浊了。”惠古长老就是这样。假如当年念佛往生西方,见佛得道,乘愿再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洗净脏脚,纯为清水,任凭怎么样搅拌,也不会再成为浊水。所以即使是名行尊宿,也不可不修西方。我们应该以惠古长老为前车之鉴。

西方如现受官

譬如人有一官而不受,必欲修学为大魁。其志固美矣,然大魁不可必得。固不若且受其官,一面修学,如得大魁,则若锦上添花;若不得之,不失其为官人。修西方者,且受官之谓也;一面修学者,兼以参禅之谓也;不得大魁者,参禅未悟之谓也;不失其为官人者,直脱轮回大受快乐之谓也。既生西方,见佛闻法,乌有不大悟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译文】

譬如委任某人当官,他不愿接受,必要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考取状元。有这样的志向固然值得赞美,但未必有中状元的福分和官运。不如暂且先接受官衔,一边做官一边继续修学,如能考中状元,则似锦上添花;若未能考中,仍不失为官人。念佛往生西方,就好比是先接受官衔;一面继续修学,是说念佛外,还可兼以参禅;不得大魁(状元),是说参禅未必开悟;不失为其官人,是说往生西方直脱轮回受大快乐。既往生西方见佛闻法,哪有不大彻大悟的道理?所以对于念佛求生西方这件事,实在不可以放弃。

三菩萨修兜率

智者《十疑论》云:“三菩萨修兜率,一名无著,二名世亲,三名师子觉。约云:‘先生兜率见弥勒者,即来相报。’师子觉先亡,数年无报。次世亲亡,三年乃来报云:‘天日长。我生兜率,礼弥勒佛,听其说法,即来相报,已三年矣。’问:‘师子觉如何?’云:‘生兜率外院,恋著天乐,即不曾见佛。’”且以菩萨而修兜率,犹有恋著不见佛者,此轮回之根本。是知兜率难修有坠,非比西方易修无坠也。智者又云:“有见释迦佛而不得道者,若修西方见阿弥陀佛,无不得道。”则释迦佛与阿弥陀佛其愿力所加,固不同矣。故大慈菩萨云:“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念其名号,消一切罪,遂生净土。宜哉。

【译文】

据智者大师所著的《净土十疑论》中说:“有三菩萨同修兜率天弥勒净土,一名无著,一名世亲,一名师子觉。三菩萨相约说:‘谁先往生兜率见弥勒,即回来相报。’以后这三人中师子觉先灭度,过了数年都没有回来相报。接下来是世亲入灭,过三年后才来相报说:‘天上的日子真长。我往生兜率后,就前往内院顶礼弥勒菩萨,然后在那里听弥勒菩萨说法一座,就立即赶回来相报,想不到人间已是三年了。’无著就向他询问师子觉的情况如何?世亲回说:‘师子觉只是往生兜率外院,因为迷恋天上种种殊胜妙乐,至今还不曾见到弥勒菩萨。’”

由此可知往生兜率不但难修,而且还有退堕之危险,不比往生西方易修而无坠。智者大师又说:“有见释迦佛而不得道的,但若修念佛生西方见阿弥陀佛,没有不得道的。”这是释迦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有所不同。所以大慈菩萨发愿偈中有两句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能消一切罪,能令众生横超三界,往生净土。这话一点都不错。

法华尼后身作官妓

欧阳永叔知颍州,一官妓口气作莲华香。有僧知宿命,言:“此妓前世为尼,诵《法华经》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于此。”问妓云:“曾读《法华经》否?”答云:“失身于此,何暇诵经。”与以《法华》,则读诵如流。与之他经,则不能读。以此知僧言可信矣。使此尼知西方法门,则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坠堕于妓,可不哀哉!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门教人者,其济拔之功大矣,福报岂易量哉!

【译文】

欧阳永叔为颍州(今安微阜阳)知府时,见一位官妓呼气如莲花香。碰巧有一僧人具宿命通,能知道人过去世的命运,那位僧人说:“这位官妓前世为尼师,诵《法华经》三十年,只缘一念之差,遂堕落到这地步。”有人听了不信,就问官妓:“这一生中有没有读过《法华经》?”官妓说:“我失身于此,哪有闲暇读经。”于是就令人取《法华经》给她读,居然能读诵如流。又取其他的经给她读,则读不下去。因此证知这位僧人所说的确实可信。假使当时那位尼师要是知道净土法门,用三十年的工夫念佛,或把诵经的功德回向求生西方净土,完全可以得到上品上生。只可惜她不知道有这样殊胜的法门,以致一念之差,竟堕落为妓,实在是可悲!由此我们也应该知道,能用西方净土法门去教化人,这是济拔众生脱离苦海、得享安乐的大功德,所得的福报更是不可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