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乐世界虽去此百万世界,论其迹则不胜其远,然佛之慧性,含虚空世界,故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举意动步,皆在佛之性中。至心恳切,无不应验。故此卷叙《现世感应》。
【译文】
极乐世界虽然离我们这个世界相隔有百万世界之遥,就方域距离而言,给人感觉是不胜其远,但佛的真如慧性,遍含虚空法界,可以说是无所不在。是以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施为,皆在佛的真如慧性之中,看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所以人们只要至心恳切念佛,无不感应灵验。因此这一卷就来谈谈有关《现世感应》的事迹。
见杀生念佛得福
《观音感应记》云:饶州军典郑邻,死至阴府。以误追来,放还。阎罗王告云:“汝还人间,勉力为善。汝见人杀生,但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彼得受生,汝亦得福。”由此推之,足以见念阿弥陀佛,诚可荐拔亡者,可增延福寿,不特身后生西方而已。
【译文】
据《观音感应记》上说:饶州(今江西鄱阳)有一位名叫郑邻的军官,有一天无缘无故死了。他的灵魂到了阴间地府,后来查明是鬼曹误把他捉来的,理当放还。临还阳间之际,阎罗王对他说:“希望你回到人间后,要勉力为善。若见人杀生,请你至心恳切为彼等念阿弥陀佛以及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彼虽被杀,由仗佛力故,可以转生善趣,你也得福无量。”由此可见,念阿弥陀佛的确可以超度亡灵,可以增延福寿,不仅仅是身后往生西方而已。
陈企念佛却鬼
予同郡望江陈企,尝妄杀人。后见鬼现,企畏惧,急念阿弥陀佛,鬼不敢近。企念佛不已,鬼遂不现。后常念佛,临终坐化。后半年,附本家孙女名妙光,云:“我因念阿弥陀佛,已生极乐世界。”举动言语,一如平生,亲戚、相知皆来看。至两三日,家人云:“惜乎尔在生时,不曾传得喜神供养。”企遂现,俨然如平生,唯面带少颜,盖西方长生不老。其头如佛之螺髻,盖成佛之渐也。望江士人周宪叔为予言之。
【译文】
在我家乡望江(今安徽省安庆),有一个名叫陈企的人,曾经无故杀死人命。以后陈企经常看见有鬼魂出现,心里极为害怕,就急急念阿弥陀佛,那鬼魂听他念佛,就不敢近前。陈企继续念佛不止,那鬼魂就消失了。经过这件事后,陈企常常念佛不间断,至临终时,居然坐着往生了。半年后,他附在一位名叫妙光的本家孙女身上,对人说:“我因念阿弥陀佛,已往生极乐世界。”观察他的言行举动,一如生前,亲戚、朋友知道了都来看望。过了两三天,他的家人说:“可惜你在生时,不曾传下肖像给后人供养。”陈企就忽然现身,其音容笑貌俨然如生前,只是看起来比以前显得更年轻,这是由于西方极乐世界长生不老的缘故。再看他的头上,形状有如佛的螺髻,这是表示他渐要成佛的样子。
这件事是望江士人周宪叔对我叙述的。
邹宾王念佛梦觉
予尝劝镇江士人邹宾王以西方说,且言若无间暇,但早晨合掌向西,念南谟阿弥陀佛十遍亦得。宾王信之。其夜遂梦与一士人同赴法,正恐惧间,遂念阿弥陀佛至十声,乃觉。岂非佛以此坚其信心乎?
【译文】
我曾把念佛求生西方的这些道理,劝勉镇江一位名叫邹宾王的书生,并对他说:“假如实在没有闲工夫,只要每天早晨合掌向西,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声也好。”宾王表示可以相信、接受我的说法。就在这天夜里,宾王梦见自己与另一书生同赴法场,正恐惧忧虑之时,连念阿弥陀佛十声,即从噩梦中醒来。这岂不是佛借这种因缘来坚定他的信心吗?
张继祖念佛荐亡
予尝与镇江士人张继祖言西方事,继祖信之。其乳母死,多为念阿弥陀佛追荐。一夜梦其乳母,借背子衣之,来谢继祖而别去。此念佛追荐之效也。
【译文】
我曾与镇江士人张继祖叙谈念佛求生西方这件事,继祖也表示相信。后来他的乳母死了,他即专念阿弥陀佛为乳母追荐亡灵。有一天夜里,他梦见乳母换上一身整洁的衣服,来向继祖致谢,之后告别而去。这是念佛追荐的效验。
刘慧仲念佛安寝
予旧相识刘慧仲,湖州长兴人。以夜梦多恐惧,予劝以念阿弥陀佛。慧仲至诚高声念一百八遍,当夜遂安寝。次日如前念诵,自此皆得安寝。以此见佛力广大,无所不可。此予序所谓安静形神者也。
【译文】
我有一位旧相识名叫刘慧仲,他是湖州长兴(今浙江钱塘)人。因为经常做恶梦,心里很害怕,我劝他念阿弥陀佛。慧仲当下便至诚高声念阿弥陀佛一百零八遍,至夜果然便安稳地熟睡。第二天仍如前天一样至诚高声念佛,从此,每天夜里都睡得很安稳。由此可见佛力广大,不可思议,无所不能。这即是我在序中所说的念佛兼有安静形神的功能。
阮嫂念佛眼明
予同郡怀宁县营田庄有阮念三,嫂患两目将盲。常念阿弥陀佛,遂得开明。此予亲见之。
【译文】
在我们安徽省怀宁县营田庄有一位名叫阮念三的人,他的嫂嫂患了眼疾,双目都快要失明了。每日阮嫂至诚常念阿弥陀佛,不久,眼疾痊愈,她的视力又恢复正常了。这是我亲眼见到的事。
阎罗王劝婆念佛
镇江金坛县株林村蒋婆,年七十许,死至阴府。命未尽,当还。阎罗王问云:“汝能念经否?”对云:“不能。”王云:“汝不能念经,但念阿弥陀佛。”既放还,蒋婆谓:“阎罗王教我念佛,更无可疑。”故常念此佛名,近百二十岁方终。其生净土,必可必矣。岂非以其念佛而又延寿乎?何其寿之多也?金坛士人张延芝为予言之。
【译文】
镇江金坛县株林村有一位蒋婆婆,大约在七十岁时,曾死过一次。她的神魂来到阴间地府,经查明她在阳间的寿数还未尽,应当放还。临行时,阎罗王问:“你会不会念经?”蒋婆婆说:“不会。”阎罗王说:“你既不会念经,那就专念阿弥陀佛。”蒋婆婆回到阳间后,常对人说:“是阎罗王教我念佛的,决定错不了。”因此每天念阿弥陀佛,从不间断,以后蒋婆婆居然活到将近一百二十岁才寿终正寝。我相信她必然往生净土无疑。而她能够活到将近一百二十岁,难道不是因为她至心念佛而得以延寿的吗?不然的话,她怎能活到那么高寿?这件事是金坛士人张延芝告诉我的。
邵安抚念佛脱难
晋江邵彪,字希文。为士人时,梦至一官府,人皆称“安抚”。彪自喜曰:“岂非予及第后作安抚乎?”行至前,见一官员,问云:“汝知汝未及第因否?”对云:“不知。”令引彪去看,见一大镬煮蛤蜊,见彪,乃作人声,叫彪姓名。彪遂念阿弥陀佛。方念一声,蛤蜊皆变作黄雀飞去。彪后果及第,至安抚使。以此见杀生阻人前程,不可不戒;又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官职自有定分,不可苟求。
【译文】
邵彪,字希文,福建晋江人。当他还在读书时,曾梦见自己来到一官府,大家都称他为“安抚”。邵彪心里暗自欢喜,心想:“这大概是预示我将来及第后官至安抚吧?”再向前走去,遇见一位官员,这位官员问邵彪说:“你可知道你不能及第的原因吗?”邵彪回说:“不知。”这位官员就引邵彪去另外一个地方,看见有一大镬中正在煮蛤蜊,那些蛤蜊看见邵彪来,即作人声喊邵彪的姓名。邵彪想到平时吃了不少蛤蜊,心里一慌张,就赶紧念阿弥陀佛。才念一声,那些蛤蜊全都变作黄雀飞走了。后来邵彪果然及第,官至安抚使。由此可见,杀生会阻碍人的现世前程,不可不戒;念佛能解冤结,又足见佛力广大,不可不敬。又应知官职自有定分,不可妄求。
念佛风疾不作
予近附舟至镇江,闸中阙水不能行,乃于金山借四经,即《阿弥陀经》也。欲校勘刊板广传,举笔之时,右手有风,其指自掉,写字不便。予乃举指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数声,祷告乞除风疾,以成就写此经。祷毕,指遂不掉,以至终帙无恙。以此见佛与菩萨只在目前,但人信心不至耳。
【译文】
我最近搭舟船至镇江闸中,因为水浅舟船不能行,就在附近金山寺借得四经,即《阿弥陀经》四种不同译本。我想对四种不同版本加以校勘,以便刊版广为流通。但当我举笔时,方知右手患有风湿病,手指发抖,写字不便。我就把手指举起来,至诚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数声,祈求佛力加持,消除风湿病,以成就写完此经之愿。刚祷告完毕,手指就不再抖动,一直到校勘完成,都没有再犯风湿的毛病了。由此可见,佛菩萨就在我们目前,只是人们缺乏至诚的信心罢了。
梦中念佛脱恐惧
予于梦寐中有恐惧时,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未尝不即安稳,或即觉惺。足以见佛与菩萨威神之速如此,但办信心,效无不应。
【译文】
每当我在睡梦中遇有恐惧的情形时,我便至诚念阿弥陀佛与观世音菩萨,往往便能睡得安隐,或者随即就能从睡梦中觉醒。足见佛菩萨的威神加被是如此的迅速,只要人们生起信心,没有不感应效验的。
念佛屋不压死
有一老妇双瞽,令小儿牵行,常念阿弥陀佛。一日,息于旧屋之下,屋忽倾倒,小儿走去,老妇在下,乃有二木相拄,护于老妇之上,得不压死。此念佛之效也。妙定居士为予言之。
【译文】
有一位老婆子双眼都瞎了,走路总是由她的小儿牵着走,她每天常念阿弥陀佛。有一天,她在一所破屋下休息,破屋忽然倒塌了,小儿幸而逃离了,老婆子虽来不及逃离,却有两根横木互相抵拄,护于老婆子之上,才保住老婆子的性命,没有被压死。这正是念佛的效验!这件事是妙定居士对我说的。
念佛痁疾遂愈
有官员李子清,寄居秀州。颇好道家,尝从学于予。前年久苦痁疾。予告之云:“但恐子清不信,若信之必效。”予乃授以一方,令临发时,专念阿弥陀佛,而服此药。子清从之,其日遂愈八分。次日复如是,遂全愈。子清由是笃信佛理,常以《净土文》置于袖中。
【译文】
有一位名叫李子清的官员,客居在秀州(今浙江嘉兴)。他比较爱好道教,也曾向我请教过。数年前长期遭受疟疾之苦。有一天,他来见我,我就对他说:“只怕子清你不肯相信。如果你真能相信,你所患的疟疾必定会快速痊愈。”于是我就送给他一帖药方,吩咐他在疟疾将要发时,至诚专念阿弥陀佛,服此即是良方妙药。子清依从我的话,至诚念佛,当天病就好了七八分。第二天照样念佛,病就完全好了。子清从此深信佛教,常把《净土文》带在身上。
念佛痼疾皆愈
梁氏女两目俱盲。念阿弥陀佛三年,系念不绝,双目开明。又冯氏夫人亦念佛,久病遂愈。见第五卷。
【译文】
有一位梁氏女子,双目俱盲。她至诚专念阿弥陀佛,三年不间断,双目居然都能睁开视物了。另有一位冯氏夫人,也是至诚念佛,使多年的痼疾得以痊愈。冯氏夫人的事在第五卷中曾经叙及。
绣佛舍利迸出
赣州廉中大夫恭人(按:“恭人”系命妇封号,宋制中散大夫以上之妻封恭人),绣丈六身阿弥陀佛。绣方及半,舍利迸出。其亲戚郑逢原为予言之。
【译文】
江西赣州廉中大夫家的诰命夫人,发心绣丈六高的阿弥陀佛像。绣到一半时,发现有舍利迸出。这是她家的亲戚郑逢原告诉我的。
佛像常有舍利
真州钟离少师宅,自任氏夫人修西方,雕阿弥陀佛像,长四寸八分,龛饰甚严,常顶戴行道。其像眉间常迸出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出《宝珠集》。
【译文】
宋朝真州少师(辅导太子的官)钟离瑾,他母亲任氏夫人专志修持净土法门,用栴檀木雕刻阿弥陀佛佛像,高四寸八分,放置在一个极为精致的龛中。任氏夫人往生后,钟离瑾常在栴檀佛像前,恭敬礼拜行道。这尊阿弥陀佛像的眉间经常会迸出舍利,有黍米那么大,光彩照人。此事记载在《宝珠集》中。
梦佛遂得聪辩
隋慧思禅师,因梦阿弥陀佛与之说法,其后聪辩过人,祥瑞不一。出《往生传》。
【译文】
隋朝慧思禅师,自从梦见阿弥陀佛为他说法后,忽然变得聪辩过人,而且还有种种祥瑞。此事记载在《往生传》中。
念佛治病得愈
近年秀州一僧,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有病者请往,常得痊愈。秀州人皆能言之。
【译文】
近年秀州(今浙江嘉兴)有一位出家人,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有患病的人请他去,往往都能治愈。这事秀州地方的人都知道。
念佛孙儿免难
予乡村落间有一老人,每有事,必合掌至额,念阿弥陀佛。其孙儿方二三岁,因随母至田野,忽失之。老人寻访不见。后数日,人告云:“在溪外。”果寻得之。见足迹遍于滩上,其溪甚深,不知此儿何缘过彼。又久而无恙。人以为其祖至诚念阿弥陀佛所感也。
【译文】
我家乡村落间有一位老人,每当他遇有事时,必合掌至额,至诚念阿弥陀佛。他有一孙儿才两三岁,因跟随母亲至田野,小孩子游玩时不小心迷了路。老人到处寻找都没有下落。隔了几天,有人告诉老人说:“看见你的孙儿在对面溪边。”果然在那里寻着了。细看浅滩上有许多小儿的足迹,然而溪水却是甚深,不知这小儿是怎么跑到溪对面去的。把孙儿带回家后,也没有发现有什么毛病。大家都认为这一定是他祖父平时至诚念阿弥陀佛所得的感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