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观经》云:“上品上生者,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然则修上品者,佛之深旨,不可不知。今浅者尚不能知,况其深乎?故此卷自浅及深,切于日用者皆载焉。名曰《助修上品》。

【译文】

据《观无量寿佛经》上说:“凡上品上生者,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所以,要想修得上品往生的人,对于佛的深妙意旨,不可不知。可是仔细观察现在的人,连极浅显的道理都不知道,更何况深妙的真实义呢?因此这一篇由浅及深,只要是日常生活中切实可用的都载入。取名为《助修上品》。

习说

孔子化三千之徒,其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首以“学而时习之”一句,则此一句之义,岂不为急先务哉?盖学者,学其为君子,为圣人;习者,如“习射”“习仪”之“习”。学君子圣人者,不可骤尔而至,故必以时而渐习之。若学宽大,则于褊隘时习之;若学温和,则于忿怒时习之;若学恭敬,则于傲慢时习之;若学良善,则于狠戾时习之;若学辞让,则于忿争时习之;若学勤敏,则于懈怠时习之。然则所谓时习者,当其事之时而习,则不虚习矣。其习必成,成则自有可喜,故曰“不亦悦乎”。能悟此理,则尽《论语》中所言之善,皆可以进。是知以此一句冠于一书之首者,深有意也。修西方而进乎道者,尤贵乎习。故此不可不知。

【译文】

孔子教育门下三千弟子,其思想要旨不出一部《论语》,而以“学而时习之”冠于《论语》之首,由此可知这一句具有相当深刻的含意,我们怎可以不重视?所谓学,就是学成为君子,学成为圣人;所谓习,就像习射术、习礼仪那样不断练习。学君子圣人,不可能刹那学成,故而必须时而渐习之。比如要学圣人宽大的雅量,当于自己心胸狭隘时逐渐修习,以克服心胸狭隘的毛病;若要学待人态度温和,就于自己愤怒时逐渐修习,以克服遇事容易愤怒的情绪;若要学恭敬,就于自己傲慢时逐渐修习,以克服对人傲慢的心态;若要学善良,就于自己狠戾时逐渐修习,以改变狠毒残忍的性格;若要学谦逊礼让,就于自己心怀愤恨不满、即将与人相争时修习自我克制,以避免破坏和谐的气氛;若要学勤敏,就于自己懈怠时逐渐修习,以克服懈怠放逸的习惯。由此可知,所谓时习的意思,就是在面对每一件事时,都要反省自己的缺点及不足之处而加以修正。这样学习才不会徒劳无功,这样修学并进必能有所成就。当一个人学习有所进步时,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慰,所以说“不亦悦乎”。

能够领悟明白这个道理,则《论语》中所说的善言善行,都可以进而时习之。可见这一句冠于全书之首,实在是大有深意。修学净土法门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之后,尤其重视这个“习”字。所以对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意思,不能不知道。

葛守利人说

大观间,一官员买靴于京师市中,见一靴甚大,乃其父送葬者。问其所得之由,答云:“一官员携来修整。”问何时来取,遂往候之,果见其父下马留钱取靴。其子拜,不顾,复乘马去。其子追随二三里许,将不及,乃呼曰:“我与父生为父子,何无一言以教我?”其父曰:“学葛繁。”问:“葛何人?”曰:“世间人。”遂访问所在。其时为镇江大守,乃往见之,言其故,且问葛:“何以见重于幽冥如此?”答曰:“予始者日行一利人事,其次行二事,又其次行三事,或至十事。于今四十年,未尝一日废。”问:“何以利人。?”葛指坐间脚踏子云:“若此物置之不正,则蹙人足。予为正之,亦利人事也。又若人渴,予能饮以一杯水,亦利人事。惟随事而利之,上自卿相下至乞丐,皆可以行。唯在乎久而不废耳。”其子拜而退。葛后以高寿坐化而去。

观此则利人之事,不可不勉。害人之事,岂可为哉?所谓爱人利物之谓仁者,葛得之矣。葛兼修净业,以是回向。后有僧神游净土,见葛在焉。

【译文】

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1年),有一官员到京城街市买靴,看见有一双靴特别大,仔细一看,认出这双靴是当年他父亲出殡时穿的。就问卖靴的人是怎么得来的,卖靴的人回答说:“这双靴是一位官员拿来修理的。”这位官员问明取靴的时间后,就站在那里等候,果然见父亲下马留钱取靴。他连忙下拜,但做父亲的瞧都不瞧儿子一眼,就乘马而去。他儿子在后跟随将近二三里,看看已经追不上了,就呼喊着说:“我与父亲在生时为父子,难道就没有一句话可以教导我吗?”他父亲说:“那你就学学葛繁吧!”儿子就问:“葛繁是什么人?”父亲回答说:“是世间人。”于是儿子便四处访问,终于打听到这位葛繁当时为镇江太守。他便前往镇江拜见,并把这种种缘由对葛繁说了,接着就问葛繁:“为什么连幽冥中的人都对您如此敬重?”葛繁答说:“我起初发心每天行一件利人的事,接着每天行二事,又接着每天行三事,乃至于每天行十事。到现在已经有四十年了,从来不曾荒废一天。”又问他:“怎么样利人?”葛繁就指着座位前的脚踏(供垫脚用的矮凳)说:“就如这东西摆得不正,就会蹙人的脚。我随手把它摆正了,也就是一件利人的事了。又比如有人口渴了,我能给他一杯水喝,也是一件利人的事。无论遇见什么事,只要你认为这样做是对人有利的就随手去做,这是上自卿相下至乞丐都可以做得到的。但关键在于能毫不松懈,持之以恒。”那位官员聆听之后拜谢而去。葛繁后来活到高寿才坐化而去。由这事看来,凡有利于人的事,不可不勉力去做。而害人的事,怎可以任性而为呢?所谓爱人利物的人称为仁者,这位葛繁真可以当之无愧。葛繁力行众善外,还兼修净业,他把所有功德都回向西方。后来有一位出家人神游净土,见到葛繁也在那里。

施报说

儒家言施报,佛家言布施果报,其实一也。佛言:“欲得谷食,当勤耕种;欲得智慧,当勤学问;欲得长寿,当勤戒杀;欲得富贵,当勤布施。”布施有四:一曰财施,二曰法施,三曰无畏施,四曰心施。财施者,以财惠人;法施者,以善道教人;无畏施者,谓人及众生当恐惧时,吾安慰之使无畏,或教以脱离恐惧,使之无畏;心施者,力虽不能济物,常存济物之心。佛以孝养父母,亦为布施。是凡施于外者,皆为布施。故为下而忠勤事上,为长而仁慈安众,为师而谨于教导,为友而诚于琢磨。一言一话之间必期有益,一动一止之际必欲无伤,种种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损害,皆布施也。所为如此,存心又如此,后世岂得不获富贵之报。古语云:“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是今生所受之福,乃前世所修者;犹今岁所食之谷,乃前岁所种者。人不能朝种谷而暮食,犹不能旋修福而即受,所以谷必半岁,福必隔世也。孔子谓:“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老子谓:“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皆布施之谓。曾子谓:“出乎尔者反乎尔。”老子云:“天道好还。”皆果报之谓。是儒道二教皆言施报,但不言隔世尔。所谓爱人者,人常爱之;敬人者,人常敬之;灾人者,人必反灾之,皆现世之施报也。知是以修净土,滋培善根多矣。

【译文】

儒家说施报,佛家说布施果报,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佛说:“要得谷食,当勤耕种;要得智慧,当勤学问;要得长寿,当勤戒杀;要得富贵,当勤布施。”布施有四种:第一种财施,第二种法施,第三种无畏施,第四种心施。财施,是以财物帮助人;法施,是以善法教化人;无畏施,是说当人或众生遇到恐惧时,我用善言安慰他们使之无畏,或者教他们脱离恐惧的办法,使之无畏;心施,是说我目前虽没有利人济物的能力,但我却常存利人济物的善心。佛说能孝养父母,也是布施。是以凡能给予他人好处或帮助的,都称为布施。身为下属的能忠勤事上,为尊长的能仁慈安众,为师的能谨于教导,为友的能互相劝勉。一言一语之间必期对人有利,一动一止之际必要对人无伤,种种方便利物,勿使有所损害,也全都是布施。平生所为如此,存心也是如此,后世怎么会不得富贵的果报?古语说:“人人知道有来年,家家尽种来年谷。人人知道有来生,何不修取来生福?”因此今生所受的福报,都是前世修来的;好比今年所吃的五谷,乃是去年所种的。人不可能早晨种下谷子,晚上就有米吃,如同不能刚刚修福,立即就有福报享受,种谷必须等待半岁才能收成,种福却要等待隔世。

礼记》中孔子说:“货恶其弃于地,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不必为己。”意谓:货财是供给民众维持生计的,讨厌有人随便捐弃浪费,并且也不应该私藏于己。有能力的人当竭尽其力,以造福天下人民,不应该逸己而劳人,或者独力经营己事。老子说:“既能尽心帮助他人,自己就会更加富有,既能尽力周济他人,自己就会拥有更多。”这都是劝人布施的意思。曾子说:“你怎么样对人行事,人也会怎么样回报你。”老子说:“凡能顺应天道的人,必能得到好的结果。”这是儒道二教都说到施报,但不说隔世。比如说你能真心爱护他人,他人同样会爱护你;你能尊重他人,他人同样会尊重你;你如果故意伤害他人,他人也必定会对你进行报复,这都是现世的施报。修净土的人能明白这个道理,对于滋培善根福德同样有很大的益处。

至人延年说

予尝闻至人云:人生衣食财禄,阴司皆有定数。若俭约不贪,则可延寿;奢侈过求,受尽则终。譬如人有钱一千,日用一百,则可十日;日用五十,可二十日。若恣纵贪侈,立见败亡。则若一千之数,一日用尽,可不畏哉?《易》称“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是天地之大,变化之妙,鬼神之奥,犹不逃于数,况于人乎?或谓人有廉俭而命促,贪侈而寿长者,何也?廉俭而命促者,当生之数少也,若更贪侈,则愈促矣。贪侈而寿长者,当生之数多也,若更廉俭,则愈长矣。且天地于人无私,何谓当生之数有多少乎?此皆前世所为耳。故曰:“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现世多为吉善,则增福寿。故曰:“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现世多为罪恶,则减福寿,故曰:“多行不义必自毙。”且修净土者,固不在福寿之多,然损福寿之事,则是薄德耳,岂可不戒哉?增福寿之事,则是厚德耳,岂可不勉哉?

【译文】

我曾听贤明的人说:人的一生衣食福禄,在阴司皆有定数。如果生活俭朴节约又能知足不贪,则可延寿;若生活奢侈浪费而又过分贪求,福报享尽则命终。譬如人有一千钱,每天用一百,则可以用十天;每天用五十,则可以用二十天。如果随便挥霍浪费,过分贪求享受,立刻就可以看到他破产。就如手头有一千钱,一天就花光了,岂不可怕?《易经》上说,天是阳,地是阴,以奇数的一、三、五、七、九代表天,合计为二十五;以偶数的二、四、六、八、十代表地,合计成三十。因此天地的数,总计有五十五,以这些数字构成宇宙间各种变化的象征,就能如同鬼神般准确地推断一切事物。可见天地之大,变化之妙,即以鬼神之奇奥难测,尚且不能逃于数,何况是人呢?但也有人怀疑说:有人一生清廉俭约反而短命,有人一生贪婪奢侈偏偏命长,这又是什么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清廉俭约而短命的人,是他这一世该享的禄数少,要是再加上贪婪奢侈,那他就更加短命了。贪婪奢侈而寿长的人,是他这一世该享的禄数多,如果他能过得廉俭一些,或许他的寿命还会更长。然而,天地于人既无私心,为什么每个人一生中所该享的禄数却有多有少?这都是各人前世所作所为不尽相同的缘故。所以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唯有在这一生中努力多做好事善事,才可以增福增寿。《诗经》上说:“神明听见为善的人,必将赐给他大福。”如果现世作恶多端,则必定削减福寿,这也正如《左传》上所说的:“多行不义必自毙。”当然,对于修学净土念佛求生西方的人来说,固然不在意现世的福寿有多少,但若是做了有损福寿的事,那便是缺德,岂能不戒?如能多做一些增添福寿的事,便是滋培厚德,岂可不勉力而为?

食肉说

佛告大慧菩萨云:“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我今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皆恐怖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凡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人饮食无节量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佛复说偈,略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众生肉本非所食之物,以耳闻目见惯熟,不知其非。如能断肉,固为上也。如不能断,且食三净肉而减省。食若兼味,且去其一。如两餐皆肉,且一餐以素。人生禄料有数,若此自可延寿。如早晨食素,其利甚多: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善业,四至晚食荤时,不至厌此而欲彼。如此自可延寿。若以食素为难,宜以食荤之费为素食,则易行而可持久。若纵口腹之欲,亦无了期。语曰:“世上欲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斯言可不畏哉?不免食三净肉者,次日可为所食之肉众生,念西方四圣号并真言,以资荐往生,庶几可释怨灭罪。据阎罗王告郑邻之言,则至诚念四圣号以追荐者,必得往生。详载在第八卷。三净肉谓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己杀,及自死、鸟残,为五净肉。

【译文】

《楞伽经》上佛告诫大慧菩萨说:“有无量因缘不应吃肉,我今为你略说。应知一切众生从本以来,辗转因缘常为六亲眷属,理当以一切众生作亲属想,所以不应吃肉;又众生的肉,乃是不净气分所生长,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的人,众生闻到他身上的气味,皆生恐怖,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会使修行的人慈悲心不能生长,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是凡夫愚昧的人所嗜好,因其不嫌臭秽不净,当然也不会有好名称,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能令种种咒术不成就,所以不应吃肉;又杀生的人当杀生时,难免见形起识,深生味着,种畜生道因,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的人,为诸天所厌弃,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的人,会使口气发臭,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的人,夜间常做恶梦,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的人,若走入空野,林中虎狼闻到肉香,必伤人命,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的人,会使人饮食没有节量,所以不应吃肉;又吃肉会使修行的人不生厌离心,所以不应吃肉。我常说过,凡所饮食,常作吃子女的肉想,作服药想,所以不应吃肉。如果要我准许吃肉,那是不可能的。大慧!凡诸杀生的人多为财利,所以杀生屠贩。那些愚痴吃肉的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那些杀生的人,或以财物,或以钩网,捕获彼空行、水陆众生,加以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世间绝没有不教杀生、不求杀生、不想杀生而有鱼肉,有这许多理由,所以不应吃肉。”接着佛又用偈颂再次申述这其中的道理。其大略如下: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食肉无慈悲,永背正解脱。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其实,众生的肉本来就不是人所应当吃的食物,只因平常耳闻目睹,司空见惯了,便不知吃肉是不对的。如能断绝吃肉,固然最好。如不能断绝,权且吃三净肉并应减省分量。如一顿饭菜中有两种荤的,不妨减去一种。如两餐本来都要吃肉,不妨改为一餐吃素。应知人生禄食皆有定数,如能节省必可延寿。又如早晨吃素,有很多好处:一、省业缘,二、可清净,三、不妨善业,四、至晚餐食荤时,就不会感到厌腻。如此自可延寿。若以为素食不好吃,请以吃荤的同等费用作为提高素食的质量,就不会感到难吃,而且可以持久。但如果纯粹是为了纵恣口腹之欲,那就难免冤冤相报,永无了期了。有一句话说:“世上要无刀兵劫,须是众生不食肉。”深思此语,则知世上刀兵劫,皆与食肉有关。能不令人感到可怕吗?

如不得已而吃三净肉的人,于第二天可为所吃的众生,念西方四圣号及往生咒,以资超荐往生,也许还可以释怨灭罪。据阎罗王告诉郑邻的话,若能至诚念四圣号及往生咒以追荐,必得往生。此事详载在第八卷中。三净肉,指不亲眼见杀生,不闻杀生声,不疑为自己杀。加上众生自死的肉,被鸟啄剩余的肉,合为五净肉。

戒杀盗淫说

楞严经》佛谓:“想爱女色,心结不离,故有淫欲,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绝,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血味,心滋不止,故有食肉。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食余众生,亦复如是。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若此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此杀盗淫三者为之根本,以是因缘,恶业果报相续不已。”如西方净土,受清净身,不因淫欲而生。食清净食,不因杀害而得。友清净人,不因染著而交。是皆脱去此等。然修上品者,此等亦不可不知。

【译文】

据《楞严经》上佛说:“因想念恩爱的人,心中凝结而不能解,由相爱不舍而有淫欲,所以父母子孙相生不断,这一类型是以贪爱淫欲为本。又由贪爱血腥的味道,心贪滋味不止,所以便有食肉的欲望。于是,世间中一切卵、化、湿、胎四类众生,随本身力量,以强食弱,以大吃小,递相吞食,这一类型是以贪杀为本。因人贪滋味吃羊,羊死后转生为人,人死后转生为羊,彼此更换杀食。吃其他的众生,也是如此,互相食啖。因恶业互相招感,生则同生,冤冤相报,永无了期,像这一类型是以盗贪为本。你欠我的命,当还我命;我欠你的债,当还你的债。因为这个缘故,经百千劫以来,常在生死苦海中,无法脱离。你爱我的心,我恋你的色,因为这个缘故,经百千劫以来,常在爱恋中互相缠缚,无法解脱。可见众生沉沦生死都是由杀、盗、淫这三类为根本,又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恶业果报相续不已。”假如能够往生西方净土,所受的是清净身,不因淫欲而生。所吃的是清净食物,不因杀害而得。相处的朋友都是清净人,不因染着而交。因此便可以完全脱去世间的种种恶业。像这些道理,希望修成上品往生的人,也不可不知道。

饮食男女说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制之若无,斯为圣人。节而不纵,可为贤人。纵而不节,是为下愚。盖此二者,皆造业之所。杀生以恣口腹,非造罪而何?淫欲以丧天真,非造罪而何?况二者更相助发。因美饮食则血气盛,血气盛则淫欲多。淫欲多则反损血气,血气损则又赖饮食以滋补。是二者更相造罪也。若欲省口腹,必先节淫欲;若能节淫欲,即可省口腹。此乃安生延年之道。若能节而绝之,则粗粝亦自美矣。若纵之,则人生受用之数有限,限尽则早终也。慈觉禅师云:“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校量。”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口腹矣。务实野夫云:“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能如是思省,自可省淫欲矣。果了得此二者,在生何由有疾病夭折,身后何由有地狱畜生?虽不免此,而修净土亦脱去轮回。然修上品者,不可不戒此。

【译文】

饮食以及男女之间的事,这是人们存于心中的两种最大的欲望。此两种欲望如能制伏到没有,便是圣人的修养境界。能有所节制而不纵欲,还可以成为贤人。尽情纵欲而不加节制,是为下愚凡夫。因为这二种欲都是最容易使人造业的所在。譬如杀生以恣口腹,这难道不是在造罪业吗?行淫欲以丧天真,还不是一样在造罪业吗?何况这二种又互相助发。因所食美味就会促使血气旺盛,血气旺盛就会促使淫欲频繁。淫欲频繁必然导致血气亏损,血气亏损又必须赖饮食以滋补。可见这二种是在互相促成造罪的因缘。所以,若要省口腹,必先节制淫欲;如能节制淫欲,即可省口腹。这是养生延寿之道。若能把恣口腹的欲望节制到没有了,则任何粗疏淡饭吃起来都会觉得味道鲜美。若纵口腹之欲,则人生受用之数有限,数尽则必然早亡。慈觉禅师有一首诗说:“饮食于人日月长,精粗随分塞饥疮。才过三寸成何物?不用将心细校量。”若能把这首诗的意思好好地想一想,便可以省口腹了。又务实野夫有一首诗说:“皮包骨肉并尿粪,强作娇娆诳惑人。千古英雄皆坐此,百年同作一坑尘。”若能把这首诗的意思仔细想一想,便可以节制淫欲了。果然能把这二种欲望勘破放下了,在生怎么会有疾病夭折,身后如何会堕落地狱畜生?或许平常的人总不能免此,但能修净土,也可以脱去轮回。然则,希望修上品往生的人,却不能不戒此。

贪折前程说

有官员二人,求梦于京师二相庙中,以问前程。其夜一人梦见有人持簿一扇,揭开版云:“此汝同来之官人前程也。”视之,乃自小官排至宰相,仍有勾之者。其官员问云:“勾之者何也?”持簿者答云:“此官人爱财。世间不义取一项,此间勾一项。若急改过,尚可作监司。”其人闻之,更不敢妄取财,其后果至监司。又何仙姑在世间,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为不识字画,乃往见仙姑问之。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笑。主簿云:“特来拜问,何故乃笑?”仙姑云:“天书言主簿受金十两,折禄五年。”以此观之,不义之财,诚可畏也。移是心于净土,其熟善缘多矣。

【译文】

有两位官员,为问卜前程,到京城二相庙中求梦。当夜,其中一位官员梦见有一人手里拿着一本折成扇形的簿,揭开其中一版说:“这是与你同来的那位官员的前程。”仔细一看,只见上面自小官一直排到宰相,但也有许多地方被勾掉。这位官员问说:“那些被勾的是什么意思?”持簿的人说:“你同来的这位官人爱财。世间不义之财取一项,此间就勾掉一项。如能赶紧忏悔改过,还可以做到监司。”过后,同来的官员得知此事,从此再也不敢妄取不义之财,其后果然官至监司。

又何仙姑在世时,有一主簿家,忽有天书降下。因为看不懂天书中的字画,就拿去请教何仙姑。仙姑设香案,拜而后看,看毕微笑。主簿说:“我特地来拜问,为什么笑呢?”仙姑说:“这天书中说主簿受贿金十两,理当折禄五年。”由此看来,妄取不义之财,后果实在可怕。如能把这不妄不贪的心移来修净土,善缘就会更加成熟了。

福慧说

人不可不兼修福慧。种种利物,常行方便,作一切善,戒一切恶,所谓修福也。知因果,识罪福。观释氏书,内明性理;观儒家书,外明世道。所谓修慧也。修福得富贵,修慧得明了。修慧不修福,明了而穷困;修福不修慧,富贵而愚痴。福慧若兼修,富贵而明了。二者皆不修,愚痴而穷困。佛以福慧兼修,故谓之两足尊,谓福慧两足也。昔有二人同修行,一人专修福,一人专修慧。经数世后,专修福者,因受福而作恶,堕于象中。以有余福,人乘之以战,有胜敌之功,国王赐以璎珞。其专修慧者,得阿罗汉果。以不曾修福故,为僧而乞食,多不得之。故偈云:“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此福慧所以不可不兼修也。必不得已,宁使慧胜于福,莫令福胜于慧。若慧胜于福,则知罪福而戒慎,故无坠堕。若福胜于慧,则因受福而作恶,故有坠堕。《楞伽经》云:“受现在乐,种未来苦。”是也。偈云:“兼修福与慧,又复念阿弥;九品莲花里,第一更何疑。”斋戒明了人修者,必上品上生故也。又偈云:“虽修福与慧,不知念阿弥;未得阿罗汉,轮回无了时。”在此世界修行,得阿罗汉果,方脱轮回故也。

【译文】

为人不可不福慧双修。比如做种种有利于众生的事,经常帮助别人,关照别人,凡是善事好事都愿意发心去做,凡是恶事坏事都坚决禁止,这就是所谓修福。知道善恶因果,懂得罪福果报。常读佛教的经书,能帮助你悟明内在心性的道理;常读儒家的书,能使你通达世间的伦理道德。这就是所谓修慧。修福可以得富贵的果报;修慧却能得明心见性,了达诸法。修慧不修福,虽然智慧明了而生活穷困;修福不修慧,虽然富贵而为人愚痴。福慧若兼而修之,不但富贵而且有智慧。福慧皆不修,则不但愚痴而且贫穷。佛就是因为福慧兼修,所以称为两足尊,也就是福慧两具足的意思。

从前有二人同时发心修行,一人专门修福,另一人专门修慧。经过数世后,那位专心修福的人,因享受福报而作恶,结果堕落为大象。又因为前世还有剩余的福,人乘着大象出征作战,得胜而归,遂有胜敌之功,国王就以璎珞赐给大象。而那位专心修慧的人,终于证得阿罗汉果位。但因不曾修福,以致为僧乞食,常常得不到人家供养,空钵而归。所以流传有一首偈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这也就是告诫人们福慧不可不兼修。如果实在做不到福慧兼修,那就宁可选择修慧也胜于修福,不使修福胜于修慧。因为慧胜于福,则能知罪福因果而使三业戒慎,故不会有堕落的危险。若福胜于慧,则必因享受福报而作恶,便有坠堕的可能。如《楞伽经》上所说的:“受现在乐,种未来苦。”就是这个意思。今作一偈说:“兼修福与慧,又复念阿弥;九品莲花里,第一更何疑。”这是说斋戒明了的人依此而修,必得上品上生无疑。又添一偈说:“虽修福与慧,不知念阿弥;未得阿罗汉,轮回无了时。”因为在此世界修行,必须证得阿罗汉果,方能脱离六道轮回。

习慈说

观世音菩萨谓万善皆生于慈。老子言三宝,以慈为首。儒家言五常,先之以仁。其意皆同。人有多瞋怒者,盖不思此意。未言害物造业,先自损气伤和。人若能到慈仁之境,方知瞋怒不佳。当其在瞋怒中,则不自知其苦,正如行荆棘中,趋一大厦安居之所也。方其矫宿性之瞋怒,如行荆棘中,及习成慈仁,则如入大厦安居矣。此不可以言尽,但当瞋怒时习之,久久自有可喜。释道二教,固已戒瞋,儒家亦然。桓魋欲害孔子,孔子曷尝瞋乎?臧仓毁隔孟子,孟子曷尝瞋乎?韩信不报胯下之辱,安国不怨溺灰之言,此皆可为师法。况凡待贫下,御仆妾,诋忤己者,易致瞋怒,尤当戒谨。盖彼亦人也,但以薄福而事我,岂可恣其情性而造恶业哉?究而言之,慈和者于自己大得便宜。藏经云:“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此慈和之所致也。修净土者,乌可不以是为心哉!如一切众生为大罪恶,亦勿生瞋,以污吾清冷之心。念彼以愚痴故尔。使有智能,必不为此。当生怜悯其愚痴之心。故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如是以修净土,其圆熟善根甚矣。

【译文】

在佛教中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而慈悲为万善之根本,众德之伏藏,所以说万善皆生于慈。而老子在《道德经》上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中以慈为首。儒家说五常——仁、义、礼、智、信,而以仁为先。可见其仁慈爱物的意思都是相同的。而人往往容易发脾气,生起嗔恨心,大概从来不曾细思这其中的含意。且不说嗔怒必将害物造业,其实,首当其冲的还是自己。因为嗔怒心发起时,必然损气违和,怒火中烧。人如能修养到慈仁的境界,才会知道嗔怒确实不好。而当一个人正在嗔怒时,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痛苦,只想自己要狠狠出这一口气,如同走在荆棘中,趋向大厦安居之所。譬如在他正当嗔怒时,要他控制住那宿性的情绪,就好比是行在荆棘中,及至养成慈仁的习惯后,才真正有那种身入大厦安居的感受。这其中的道理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得透的,要在自己正当嗔怒时去修习,久而久之,自然就会收到可喜的效果。

佛教和道教都很重视修心养性,固然要戒嗔怒,其实儒家也一样。当年孔子出游,途经宋国,宋国司马桓魋要杀孔子,孔子何尝起嗔怒心?战国时鲁平公的心腹侍臣臧仓,屡次造谣中伤孟子,孟子何尝起嗔怒心?汉淮阴侯韩信早年未得志时,有人欺侮他,让他从胯下爬过去,但他得志后,却不报此胯下之辱。西汉梁国御史大夫韩安国曾受狱吏田甲之辱,安国对田甲说:“难道你就不怕死灰复燃吗?”田甲说:“燃即溺之。”不久,梁内史阙汉遣使拜安国为梁内史,田甲慌忙欲走避,安国不但不记怨田甲出言不逊,反而安慰田甲,让他继续为狱吏。似此都值得我们效法。尤其是平常对待贫贱下人,使唤奴婢仆妾,每受他们诋毁忤触,最容易生气动怒,此时更要戒谨。应当体谅他们也是人,只因本身薄福而来奉事于我,我怎么可以任性动怒而造恶业?

总而言之,心性慈和,于自己大有好处。如藏经上说:“今生人见欢喜者,前世见人欢喜故。”这就是慈和所致。修净土的人,更要心怀慈悲,以和气待人。即使一切众生为大罪恶,我也不会生嗔动怒,以免污我清凉之心。体念他们因为愚痴,才会做出种种罪恶。倘若他们有智慧,必定不会这样。因此,对罪恶的人,当生怜悯其愚痴之心。就像曾子说的:“你如果了解罪犯确实情有可原,就应该怜悯他们,而不要沾沾自喜。”如能以这种存心修净土,对于成熟善根,圆修胜果大有增益。

为君子说

人皆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不须为小人,而必欲为小人。若诚信恭敬,若温和方正,若推贤扬善,若随宜利物,凡此之类,皆君子之事也,为之亦不难者,人不肯为,何哉?若欺诈傲慢,若粗暴谄曲,若说短扬恶,若纵意害物,凡此之类,皆小人之事也,为之又何利益?人必为之,何哉?为君子,则人喜之,神佑之,祸患不生,福禄可永,所得多矣。虽有时而失,命也,非因君子而失。使不为君子亦失矣,命有定分故也。为小人,则人怨之,神怒之,祸患将至,福寿以促,所失多矣。虽有时而得,命也,非因为小人而得。使不为小人亦得矣,命有定分故也。孔子谓:“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小人不知天命。又谓:“得之不得曰有命。”能审此理,所谓“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如是以修净土,必不在下品生矣。

【译文】

人人都可以成为君子,而不肯学做君子;不须要做小人,而偏偏要去做小人。如为人方正,存心真诚信实;如态度温和,处事谦恭敬谨;如推举贤能,称扬善德;如随心随力适当地做一些有利于大众的事,凡像这一类,都是属于君子的行为作风,而且做起来也并不难,不知人为什么不肯去做?比如居心谄曲,对人欺蒙诈骗;如性格粗暴,态度傲慢无礼;如揭人短处,扬人之恶;如恣意妄为,害物伤生,凡像这一类,都是属于小人的行径,似这等作为能有什么好处?不知人为什么偏要去做?

做人能够成为君子,则人见着欢喜他,神见着护佑他,祸患不生,福禄可永,所得的好处可多着呢!虽然有时也可能失意,但这是他的命,并非因为他做君子而失意。倘使不做君子,也还是会失意的,因为他命中该有遭逢失意的定分。如果为小人,则人见着讨厌他,神见着恼怒他,祸患随时将至,福寿因之削减,受损失的可多着呢!虽然有时也可能得志,但这也是他的命,并非因为他是小人而得志。倘使不做小人,也一样可以得志,只不过是他命中该有一时得志的定分。孔子说:“不知顺应天命,就无法成为君子。”所谓小人,就是不知天命。又说:“在我者,唯行礼义而已。至于得或不得,则听之于命。”能详察这其中的道理,便知道“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枉自为小人”。如能以君子的美德修净土,必不在下品往生。

为圣为佛说

予尝谓孔子所以为圣人,固非一端,然其要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恶者亦为师,何适而非师乎?见识如是,乌得不为圣人?又尝谓释迦佛所以为佛者,固非一端,然其要在于山中修行时,国王出猎,问兽所在,若实告之则害兽,不实告之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亦沉吟未对,又斫去一臂。乃发愿云:“我作佛时,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彼为恶。”存心如是,乌得不为佛?后出世成佛,先度憍陈如者,乃当时国王也。若如是以修净土,立与诸大菩萨等矣。

【译文】

我曾说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他的圣德固然不止一端,然其间最值得深思玩味的就在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试想连恶人都可以引以借鉴为师,天下还有什么人不可以为师的?他的见识达到这样的程度,怎么会不成为圣人?我还曾说释迦佛之所以成为佛,他的圣德固然不止一端,然其间最为感人的典型事迹之一是:释迦佛过去世在山中修行时,有一次国王出猎,问他野兽在哪里,他心想如果实话实说则害兽,不说实话便是妄语,因此干脆沉默不回答。国王发怒,即砍去他一臂。接着又问,他仍然不回答,国王又砍去他的另一臂。这时他就发愿说:“我成佛后,必定要先度此人,不使天下人效他为恶。”他的存心是这样的伟大,如何会不成佛?后来出世为佛,先度憍陈如这个人,就是当时的国王。修净土的人,能有像孔子那样的器识,能有像释迦佛那样的存心,当下就可以证得与诸大菩萨相等的果位。

阿罗汉说

佛言:“阿罗汉虽能受天人供,而福及人也劣。假使有人百年供养四天下阿罗汉,不如发菩萨心,一日供养佛。”盖佛自无量劫来救度众生,无非得福,而福利人也胜。阿罗汉了生死,遂入涅槃,独善其身,故福及人劣矣。佛又言:“若人有福,曾供养佛。”亦勿谓供养乃身后事。近年秀州一僧,专念阿弥陀佛为人祷病,即得痊愈。岂可谓佛不利于生前?既可祷病,则亦可祈福,但恐信心不至耳。若修净土期于复来化度者,尤不可无福,故此不可不知。

【译文】

佛说:“阿罗汉虽能受天人供养,但福泽利及于人则差。假使有人以百年时间供养四天下中所有阿罗汉,其所得福报,不如有人发菩提心,一日供养佛。”因为佛自无量劫以来救度众生,无非得福,所以他的福泽利及于人当然殊胜。而阿罗汉了脱生死之后,就入于涅槃,等于是独善其身,所以福及于人自然就差。佛又说:“若人有福,定是曾经供养佛。”但也不要认为供养得福只是身后的事。近年秀州(今浙江嘉兴)有一僧人,专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即得痊愈。由这件事看来,能说佛不利于生前吗?念佛既可以治病,当然也可以祈福,但恐信心不够至诚罢了。若修净土期望往生西方后,还来世间化度众生,尤其不可无福,所以对于供佛祈福之事,也不可不知。

楞伽经说

《楞伽经》说渊源理致,除一切妄想。此一经有三译。其十卷者太繁。四卷者,虽达磨发扬,东坡所书,译得大晦,难读难晓。唯七卷者分明。修净土欲上品上生者,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故此不可不知。在“四”字号。

【译文】

《楞伽经》这部经典剖析说明迷与悟的渊源理致,教人断除一切妄想。这部经有三种译本。其中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有十卷,经文太繁。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的有四卷,虽系达磨祖师所发扬,东坡居士所书,但文字译得太晦涩,难读难懂。只有唐朝实叉难陀所译的七卷,文字义理译得较分明。修净土的人期望上品上生,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故此不可不知。此经在藏经“四”字号中。

二天人说

华严经》云:“人生有二天人随人,一名同生,二名同名。天人常见人,人不见天人。”此二天人,岂非善恶二部童子之徒欤?人之举意、发言、动步常念此二天人,见人而能无愧。如此修净土,则必上品上生。或曰:一人尚有二天人,何天人之多也?曰:一月普现一切水,岂必月之多哉?

【译文】

据《华严经》上说:“人一出生,就有二天人随着人,一名同生,一名同名。天人可以常见人,人却见不着天人。”这二天人,难道不是属于善恶二部童子的同类吗?人能于起心动念、发言行事之际,常念有此二天人随时监督着我,见人便可以无愧。修净土的人,能如此存心,必上品上生。或者有人问说:每一人都有二天人相随,哪有那么多的天人来分配?我说:天上的月亮虽只有一个,却能普现一切水中,难道还需要那么多的月吗?

小因果说

有修桥人,有毁桥人,此天堂、地狱之小因也;有坐轿人,有荷轿人,此天堂、地狱之小果也。触类长之,皆可见矣。常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复何疑哉?

【译文】

有修桥的人,也有毁桥的人,这是造作天堂、地狱的小因;有坐轿的人,也有抬轿的人,这是上天堂、堕地狱的小果。由此触类旁通,事事都可以看到有因有果。常能如是存心以修净土,上品往生又有什么可怀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