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称为宝王者,盖于一切三昧之中,最上三昧者也。首独唱于庐山,后遍流于天下。历代所修,往生非一。著文于世,证验良多。自昔至今,富于编简。若禅若教,无不尊崇。是圣是凡,悉皆景仰。但末代浅根,因药致病。以极乐净土,不求之于西方,而求之于分别缘影。多流此见,内怀痛伤。嗟彼唐丧其功,虽修无感。乃以净土诸经及各宗疏钞,采其奥旨,述以成编。虽其言之不文,莫敢裁于胸臆。自为警省,敢闻于人?故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定其名焉。
【译文】
念佛三昧之所以称为宝王,是因为在一切三昧之中,这念佛三昧可称为最上三昧。自佛法流传至我国以来,首先倡导修念佛三昧的是庐山慧远大师,其后普遍流布于天下。历代依此法门而修的人,其往生净土者不在少数。据各种文献记载流传于世的,可以证验确实很多。古今以来,弘扬净土法门的经典著作极为丰富。无论是修禅宗的或是研习教理的,无不尊崇此法门;不论是圣贤或是凡夫,对此法门悉皆景仰。但是到了末法时代,众生根机浅薄,因用药不慎反而致病。对于极乐净土,不求之于西方,而求之于分别缘影的识心。眼见许多人都流于此见,内心难免为之痛伤。慨叹他们徒然浪费工夫,虽有修行而并无感应。于是就以净土诸经论及各宗疏钞注解,采录其中奥妙的意旨,编述而成此书。虽然所铺述的语言文字,朴实而没有文采,但也不敢别出心裁。只是留着作为警醒自己,哪敢刊布闻之于人?是故就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作为书名。
极乐依正第一
原夫无上正遍知觉,圣主世尊,普应机宜,从兜率宫降神于世。故四十年中,说法三百余会,皆令群有,同证真常。乃至末后灵山会上,方说法华,俾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出世本怀,于兹畅矣。然出世度生之道,非但释迦,三世如来莫不咸尔。而于释迦一代施化法门之中,求其所以机宜相感,生佛缘深,至简至易,而功高径捷者,无越求生净土一法门也。盖念佛法门,首因法藏比丘,于无量劫前为大国王。闻世自在王佛说法,遂弃国出家而成比丘。其佛复为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人天善恶粗妙不同等事。法藏闻已,即于佛前发四十八种大愿:愿成佛时,国中无有三途、三毒、八苦、八难、九恼、十缠等一切障碍。生我国者,皆住正定,得忍悟心,解脱胜智之人。乃至十念得生。若不尔者,不取正觉。其时大地震动,天雨妙花,空乐自鸣,佛与其记。今已得果,成佛十劫。因昔愿胜,功德神通,光明力无畏等,超过十方。佛号阿弥陀。其阿弥陀佛所居之国,从是娑婆世界,直西过十万亿国土,名曰极乐,或曰安乐。今现在彼,以昔大愿及神通力而为说法,摄取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众生生者,得不退转。刹那尚莫胜数,何况历劫度脱。其生彼者,有何限极?微尘恒沙所不能喻。其佛国土,庄严胜妙,超过十方。有诸宝池,随其大小,皆七宝成。或有大池,其量盈广,正住其中。底布金沙,边铺阶道。其池之上,复有楼阁,千层万叠,广博妙好。光明赫奕,不可具说。其池之内,八功德水,香美清彻,盈溢充满。为十四支,于诸无量庄严具中,寻流上下,出声演说无量法门。是妙水中,复有六十亿七宝莲华,团圆正等。水注叶间,四色四光。三辈九品,行列次第。香洁微妙,映蔽其国。宝地平正,愿力所成。于其地上,复有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宝幢台榭,幡盖珠缨,各各无量,殊特妙好。周回间列,庄严其国。又于虚空,雨诸天衣天香天花天缯天乐,各各无量。缤纷散漫,遍虚空界。如是无量诸庄严具,皆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毗楞伽、甄叔迦等,金刚摩尼,如意珠王,不可思议众宝所成。是众宝内,各放无量百千万亿宝色光王,互相辉映,一一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光交罗,不相障碍。极虚空际,不可穷尽。如是无量一一光明,一一庄严,与虚空中天乐香华,珍禽铃网,其声雅正。宫商清彻,铿锵应节,流出无量无边微妙之音。其音遍满,不间不断,悉能演说苦空无我诸波罗蜜。叹菩提道,赞佛法僧。或说念处正勤根力觉道诸菩萨行,谛缘愿度,力无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可思议无量法门。其所说法,三世十方依正色心,融通无碍,及劝精进,如佛音声,等无有异。其国众生闻是法已,悉皆念念随其所乐,速能证入三乘胜行,一切道品,无量解脱。如从佛闻,得无差别。纵是凡夫,闻此法故,自然精进,尚无一念疲倦之心,云何更有退转?又彼国土,纯一男子,无有女人。莲华化生,不处胎胞。妙服美味,能成法喜。从其所欲,悉随念至。无寒暑昼夜,无生老病死。无土石诸山,无三途恶道。往来虚空,经行树下。欲作佛事,示现神通,悉从心念。又复寿命无极。如是种种快乐无极,故名极乐。况复弥陀世尊,功德光明,威神相好,各八万四千,如紫金山。处大莲华师子之座,庄严赫奕,超过虚空。大海弥卢,所不能及。眉间白毫,功德增胜。如日舒光,众明悉绝。光中化佛、菩萨、声闻,各放光明远照尘刹,摄受众生。彼二大士,亦复如是。文殊师利、普贤大行诸大菩萨,皆住彼国。一生补处,其数甚多。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悉为良友,以佛为师,亲近慈容,闻第一义。顿超三界,即证无生。十地高超,二觉圆满。况能于念念中,供养十方三宝,成就一切法门。游戏神通,净佛国土。乃至入于三途六道,舒光破暗,救苦众生。或复尘刹分身,随机化导。应病与药,如佛弘慈。于念念中,圆满普贤所有行愿。具文殊智,有大势力。如观世音,同证菩提,同佛所住。则一切众生性虽昏昧,得闻此说,谁不欢喜而生信乐?然彼妙土及庄严事,虽具我心,若非弥陀如来于过去世,为度众生,行菩萨道,不可称计,焉得成就?当知彼佛行愿无边,庄严无尽。是故如来居彼国土,大愿圆满,宝土斯成。依正庄严,悉皆具足。如是庄严依正境界,假使各十方面,百恒河沙微尘刹数菩萨、声闻,以大辩才,如实称扬,尽未来时,不可穷极。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至心信乐,欲生彼国者,应如佛教,圆发三心,具足众戒,不犯威仪。然后直心正向,观彼国土一切依正无量庄严胜妙境界,及彼如来八万相好功德光明清净之身。或复随取一相一境,乃至如来眉间白毫相光。远离虚妄,或一念至十念,或一日至七日。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其有直信有彼国土,有彼如来愿力威神,不生疑惑。但能一心不乱,执持名号者,不出所期,亦得生彼。何待色身报满,然后得生?当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令离苦海,过彼慈亲。于先劫中,已立大誓。无苦不忍,无行不臻,无愿不立,无法不说。为度我故,方便百千。今正是时,目睛不瞬,垂臂待我,已历十劫,念念不舍,甚于剖心。乃至其心激切,入生死中,遍历三道,地狱猛火,不辞劳倦。我若回心向佛,如子恋母,正慰所怀。则不逾当念,便得往生。何必更经十念之顷,然后得生?
【译文】
本师释迦牟尼佛是一位具足无上正遍知觉的圣主世尊,为了普遍顺应各类众生得度的机宜,从兜率天宫降生于人世。是故于四十年中,讲经说法三百余会,皆令一切有情众生,同证真常之道。乃至末后灵山会上,方说法华一乘真实之法,使众生开佛知见、示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我佛出现于世的本怀便于此得以大畅了。然出世度化众生之道,不仅是本师释迦,十方三世诸佛如来无不都是如此。而于释迦如来一代施行教化的种种法门之中,求其所以能与众生根机相适宜、相感通的修行方法,同时众生与佛宿缘最深,而其修法又是至简至易,功果高而又路径直捷的,没有能超越于念佛求生净土这一法门的。
若论这念佛法门的缘起,首先是因为法藏比丘,于无量劫前曾经是位大国王,因听闻世自在王佛说法,便放弃国王之位而出家成为比丘。当时世自在王佛为法藏比丘广说二百一十亿佛刹庄严,以及其中人天所作善恶、生活环境粗妙不同等事。法藏比丘听闻之后,即于世自在王佛前发了四十八种大愿。其大意说:愿自己将来成佛时,所成就的国土中没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存在,在我国土中的人民没有贪嗔痴三毒,并且没有生老病死等八苦,没有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等八难,不会遭遇九种苦恼事,也没有十种能缠缚众生身心的烦恼等一切障碍。凡往生我国者,皆住正定聚,得证无生法忍,悟明心地,都能成为解脱系缚而获胜妙智慧之人。乃至十念称我名号,亦得往生我国。若不能成就如是之事,誓不取无上正觉。
当法藏比丘发此大愿之后,其时大地震动,天雨种种妙花,空中天乐自鸣,世自在王佛与他授记。今已得证佛果,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因其昔日所发大愿殊胜,所成就的功德圆满,是故神通、光明、十力、四无畏等,超过十方诸佛。其成佛的名号,称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所居住的国土,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一直往西方过十万亿国土,其世界名为极乐,或称为安乐。阿弥陀佛今现在彼国,以昔日大愿及神通力而为众生说法,并摄取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众生往生净土之后,皆证得不退转位。每一刹那之间尚且有不可胜数的众生往生,更何况历劫以来所度脱的众生。所以十方世界凡念佛往生极乐国土的人,其数量之多哪有极限,即使以微尘恒河沙数都不能为喻。
阿弥陀佛以其功德所成就的国土,清净庄严殊胜微妙,超过十方诸佛国土。在极乐国土中,有大大小小诸宝池,皆是七宝所成。或有大宝池,其量充盈宽广,正住在诸宝池中间。池底遍布金沙,周围四边铺有阶道。其宝池之上,又有宫殿楼阁,其楼阁千层万叠,高广博大庄严妙好,光明赫奕,难以一一具说。其宝池之内,八功德水盈溢充满其中,其水香美清澈。水柱分为十四支,于诸无量庄严具中寻流上下,出微妙音声,演说无量法门。于这微妙不思议的水池之中,更有六十亿七宝莲华,一一莲华,团圆正等有十二由旬之大。其摩尼水,流注在华叶之间。莲华分有青黄赤白四色,各放其光。其莲华随三辈九品往生之人而各得其所,行列整齐而有次第。朵朵莲华微妙香洁,映蔽其国。
极乐国土宝地平正,同样也是阿弥陀佛功德愿力所成就。于其宝地之上,又有七重栏楯,七重行树。宝幢亭台楼榭,宝幡宝盖宝珠缨络,各各无量,殊特妙好。环绕间列,庄严其国。
又于虚空之中,雨诸天衣天香天花天缯天乐,各各无量。缤纷散漫,遍满虚空界。如是无量诸庄严具,皆是金银琉璃、砗磲玛瑙、毗楞伽(宝玉的名称)、甄叔迦(宝石的名称)等,金刚摩尼,如意珠王,不可思议众宝所成。是众宝内,各放无量百千万亿宝色光王,互相辉映,一一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其各色各样的宝光彼此交织罗列,不相障碍。极虚空之际,不可穷尽。
如是无量一一光明,一一庄严具,与虚空中的天乐、香华、珍禽、风铃、宝网等同时发出音声,其声和雅纯正。宫商之音清彻悦耳,铿锵之声应合节拍,流出无量无边微妙之音。其音遍满极乐世界,从来不曾间断,悉能演说苦空无我诸波罗蜜。称叹菩提道,赞扬佛法僧。或说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诸菩萨行,或说四谛、十二因缘、十愿、六度、十力、四无畏等,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大喜大舍,不可思议无量法门。其所说法,三世十方依正色心,融通无碍,及劝行人精进办道,如同佛的音声,等无有异。其国众生闻此种种法门之后,悉皆念念随其心之所乐而依教行持,速能证入三乘胜行,一切道品,无量解脱。如同从佛而闻,得无差别。纵然是带业往生彼国的凡夫,闻此法故,自然精进修行办道,尚无一念疲倦之心,为何更有退转?
又彼极乐国土,纯粹都是男子之身,没有女人形相。都是从莲华化生,不受胞胎之苦。所穿的是天衣妙服,所食的是珍馐美味,皆能增长道心,成就法喜。从其所欲,悉能随念而至。而且极乐世界气候宜人,没有寒暑迁流、昼夜变换,没有生老病死等诸苦,没有土石诸山坎坷不平,没有三途恶道险难怖畏。其国众生,或往来虚空之中,或经行七宝树下,想要举行种种佛事,想要示现种种神通,悉从心念。又其国众生,寿命无有穷极。如是等种种快乐无极,故名极乐。
况且阿弥陀佛,其功德光明,威神相好,各有八万四千。其身广大如紫金山,处于大莲华狮子座之上,巍巍庄严,光明赫奕,超过虚空。即使是八大海环绕中的须弥山,亦所不能及。眉间的白毫,功德无比增胜。如日舒光,众明悉绝。光中化现诸佛、菩萨、声闻,各放光明远照十方尘刹,摄受念佛众生。在极乐世界辅助阿弥陀佛一起教化众生的观世音、大势至二位大士,其功德庄严亦复如是。
而且我们心目中所敬仰的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等诸大菩萨,也都住在彼极乐国土。一生补处的菩萨,其数甚多。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悉为良师益友,以阿弥陀佛为导师,时时亲近慈容,听闻第一义妙法。因而能够顿超三界,即证无生。高超于十地菩萨,直至等觉、妙觉二觉圆满。况能于念念之中,供养十方三宝,成就一切法门。具足游戏神通,清净诸佛国土。乃至入于三途六道,舒放光明,破除暗蔽,救度苦难众生。或者分身遍布尘刹,随众生机而加以化导,应众生病而与良药,如同诸佛弘慈,化度无量众生。于念念中圆满成就普贤菩萨所有行愿,具足文殊菩萨的大智慧,有如同大势至菩萨的大威德力,有如同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心,愿与法界众生同证菩提,同佛所住。
极乐世界既有如是等胜妙庄严,则一切众生心性虽然昏蒙愚昧,但得听闻此说,谁能不欢喜踊跃,而生信乐之心呢?然彼胜妙国土及种种庄严事,虽然也是我的心性所本具,但若非阿弥陀佛于过去久远世,为度众生,行菩萨道,积功累德不可称计,怎能得以成就如是功德庄严?当知彼阿弥陀佛行愿无边,庄严无尽。是故阿弥陀佛现在居彼国土,证知其所发大愿悉皆圆满,众宝妙土于斯成就,依正庄严悉皆具足。如是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庄严之所成就的依正境界,假使尽十方遍法界,百千恒河沙微尘刹数的菩萨、声闻,各以无碍大辩才如实称扬赞叹,尽未来时亦不可穷极。
若善男子善女人,闻如是说,能够至心信乐,决定欲生彼国者,应当如佛所教,圆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足受持种种戒律,不违犯礼节威仪。然后直心正向,观察彼极乐国土一切依正无量庄严胜妙境界,及彼阿弥陀佛八万相好功德光明清净之身。或者随取一相一境,乃至以阿弥陀佛眉间白毫相光而作观想。远离虚妄之心,或一念至十念,或一日至七日而称念佛名。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极乐国土。其或有人直信有彼极乐国土,有彼阿弥陀佛愿力威神,心中不生疑惑。但能一心不乱、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者,不出所定的期限,自能预知时至,亦得往生彼佛国土。何必等待色身果报受满,然后才得以往生?
当知阿弥陀佛接引念佛众生,令其脱离生死苦海,远远超过自己慈爱的双亲。阿弥陀佛于往劫中,早已立下广大誓愿,其后无一苦而不忍受,无一善行而不臻圆满,无一愿而不立,无一法而不说。为了度化我等之故,施行种种善巧方便。今正是我等得度因缘成熟之时,阿弥陀佛慈悲的绀目凝视着我等而不暂眨,垂着金色臂殷切期待我等早日归来,已历经十劫,对我等念念不舍,其慈悲摄受之情甚于剖心析肝。乃至于其心激切,为我等故,入生死海中,遍历三恶道,虽地狱猛火,不辞劳苦疲倦。我等若能回心向佛,如同赤子依恋着慈母,这样才能让阿弥陀佛为我等脱离苦海而感到欣慰。如是则不出当下一念,便可以得蒙阿弥陀佛接引往生;何必还要经十念的时间,然后才得以往生呢?
斥妄显真第二
(附:真妄心境图说)
行人欲生彼国,出离生死,先当深识求生彼土真妄之心。且谓如是极乐世界,为是在境,为是在心。若在于心,但有虚想,无土可生。若在于境,虽有生处,又复失心。若谓心、境二俱求生,则我身心是一,宁生两处?若谓心、境是一,一心求生,则自今心、境宛尔,难说是一。又极乐娑婆,净秽不同。况是世尊垂教,敕令舍秽求净,一义奚得?四句既不可求,或谓处处皆是西方极乐,或谓心净则是极乐,或云极乐不离这个。若作此解,皆名邪见。而余因不得以默矣。彼若谓极乐在心,即便妄认此心住在我今身中。既在身中,但名求心,何名求生?岂我世尊不知极乐在心,而说在西方十万亿国土之外耶?又岂不能指说内心,而但能说外境耶?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实境宛然。此是圣人诚言,焉敢不信?而不知此缘影心外之极乐,正即是我真心。我此真心,如彼大海不增不减,而汝妄谓为境。汝谓极乐在缘影心。此缘影心,如海一沤,生灭全妄,而汝妄谓为心。汝若固执妄见,不信外有极乐,信在汝缘影心内者。汝缘影心无体,不可以心求生于心。而不知彼极乐虽在西方,西方即我真心。真心无性,即彼名体以显我心。名体本空,亦即我心而示其相。心境一体,生佛同源。求彼佛,即求自心,非外求也。究自心,须求彼佛,岂他惑哉?如是则取舍忻厌,炽然著相,任我所求,岂复外心?心能具故,则知此心圆裹一切依正境界,乃至色心净秽,生佛因果,三世十方诸法,含摄无外,同一受用。求一外相,了不可得。虽无外相,不分而分,净秽宛尔。故当如是而求,岂可求之于妄心也?如是愿求,佛所印可。与彼世之不识本心,愚痴无智,不求西方极乐之佛,但向自己肉团缘影妄心中求,谓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实辽远矣。然彼极乐国土,非依缘影妄心。又彼弥陀色身,非在众生阴体。若向我今四大缘影身心中,求本性自己之佛,不求西方极乐之佛。则妄心生灭,佛亦生灭。佛生灭故,三昧不成。纵求有得,但成生灭之佛,还生生灭之土,不成正行。经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亦同轮转”,即此义也。若欲离诸妄见,直生彼者,但求西方十万亿国土外极乐弥陀之佛。以称性妙观,如实观之,使彼如来本觉相好,于彼显现,合我众生始觉真心,于此发明。始本相冥,生佛互感。三昧乃成,正行斯立。不生灭土,始可生也。故知此心遍一切处,尚不间于地狱,何止极乐。但地狱苦处,今顺性而求离。极乐九品,今顺性而求生。但依修多罗教,顺佛法音,求离苦得乐,从凡入圣,实不出吾之心性,故名“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从妄心中求。妄心无体,焉得名为唯心本性之佛耶?彼向自己缘影妄心中求者,以色身及山河大地十方刹海为外境也。此向自己不动真心中求者,即十方刹海大地山河为内心也。若知十方刹海即内心,则打成一片。故我任意于中舍秽取净,厌东忻西,不出自心。以实有彼大愿果佛能接引故,故求无不得。若谓十方刹海为外境,则打作两橛。故才动念,便乖法体,即失其用,不得自心。以但有此性具因佛,无力用故,故虽求无得。又妄心但是虚妄缘影,惑为色身之内,无土可生。真心含育一切尘刹,本具极乐依正,求之必生。妄心舍外趣内,真心即外为内。内无外故,外求有相果佛,即求自心。内非实故,内求无体缘影,不见自心。妄心心境宛然,真心即心即境。妄心生灭无据,真心不动不摇。妄心在因无果,始终生灭。真心因果一致,性修交彻。故知从真心妄心求者,其别若是。论时,则何啻日劫相倍。论处,则何但天地悬殊。论体,真则圆裹十虚,妄则居于身内。论用,真则横截娑婆,直出生死。妄则煮砂为饭,经劫难成。是故行人发菩提心,求生净土,岂可但求自己缘影妄心,不求西方极乐真佛?良可痛伤。譬如欲西而面东,欲升而抱石,从水求火,从火觅水,奚可得焉?嗟今之人,不识真心遍一切处,即色显体,而妄认缘尘影事,谓是本性,谬之甚矣。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被消灭。分别影事,妄认为心,亦复如是。若或识子是贼,贼不为害。知意是妄,妄亦奚伤?但不可认彼为是极乐依正也。四明法智大师,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观佛观心之谈,终不拨于极乐依正实境。奈何后世邪见蜂起,魔侣炽然。破灭佛法,断佛种性。妄计极乐妙土在我缘影心中,而不肯西求,可胜颠倒。彼闾巷之人,未闻正说,以此邪见密相传授,疑误人者,虽不逃于地狱苦报,尚有可恕。而我出家四众,圆顶方服者,同此见解,尤可伤悯。倘若真为生死,则必以此说为是。若有障重之人,于此法门不能随顺者,则当更审缘影妄心,境界云何?此虚妄心既无有体,但随我生灭,遂即妄认为我。妄认我故,便谓此心住在我今色身之内,谓此色身住于今之世界,谓此世界还住今之虚空之中。此虚空性,广大难量,遍含尘刹。如是则空大界小,心劣于身。一念转微,不可举示。岂可以至微至末一念无体之妄心,而于此求极乐依正之妙境乎?不可求而求,岂不甚惑?既了此义,则知如是空性无边,虽不可量,元不出我大觉清净心中,如彼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况此色身在世界耶,况此妄心在色身耶?故知妄微身著,界大空圆,从纤至洪,不出我今本心之内。故知我心如空,彼空如尘。我心广大无涯无底,圆裹十方三世一切虚空微尘刹土,一切众生色身妄念,欲求一法在于心外,了不可得,何特西方极乐非心外耶?造次颠沛,尚不可离。况净行庄严,要期西迈,透脱生死,岂求外耶?经云:“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又云:“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以是义观,既十方空刹,依正色心,是我本有。我今决志求生本有之土,求见本有之佛,有何不可?而谓外求,我既愿求,心能感故,彼佛为我显现之时,即我自家底本有心佛显现。心佛真实,何有外来?既无外来,彼佛显时,即我心显。我心显时,即彼佛显。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性本圆融。何可舍彼西方极乐内心之佛,而妄计别有唯心佛也?或曰:虽妄心,岂不亦具依正之法,何必使人求乎外境?答曰:妄心设具一切依正之法,岂不亦具西方极乐?若知西方极乐一如娑婆之实境可求,可说心具。若谓此心即是,心外更无实境,此则但是妄心虚想,有何实焉而谓心具?又即境之心名真心,离境之心名妄心。故知真妄虽同,即离为异,即得离失,即是离非,其旨明矣。又如法师少康,因念佛故,称佛名时,佛从口出,状若连珠,亦存其相,使其众会皆得见也。佛既有相,土焉不实?更有一等,谓于事则有,于理则无。或云处处皆是净土。伤哉此辈,深惑难祛。又禅宗南阳国师为禅客举“无情说法”之话,虽不专言净土旨趣,亦痛末世向缘影求佛者多。故此说中,不得不备。
附:真妄心境图说
(下图大方相,喻大觉不生灭之真心也。心量不可为喻,今姑以方相拟之。内一圆相,喻十方无边虚空也。内十个小方相,喻十方各微尘数世界也。内人身中“心”字,喻汝今胸中所蕴六尘缘影之妄心也。此妄影心在我身中,身在世界,世界在空,空在大觉本然真心之中。故知此东秽西净二土,实境两形,远隔十万亿国土之外,岂在汝今虚妄缘影心中?佛、祖有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在此以方相为喻、能含裹十虚大觉不生灭真心中。若谓在汝即今妄想缘影心中,可谓惑甚。《楞严》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此是迷中倍人。”即此义也。又云:十方虚空生汝心内,如片云点空。况世界在空,岂能离我本然真心也。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如是则净秽等土,不离真心,又何碍于著相求生耶?若能了远即近,求即无求,自合理趣。此真妄二心,古人广有妙释,不能具引。行者可不鉴乎?)

【译文】
修行念佛的人希望往生彼极乐国土,出离六道生死轮回,先当深刻认识自己求生彼土的真妄之心。试问:你认为像上面所介绍的这么一个清净庄严的极乐世界,究竟是在于境呢,还是在于心呢?若认为在于心,那么极乐世界只是虚构的幻想,并没有真实的国土可以往生。若认为在于境,虽有可往生之处,但又失了心的体用。如果认为心、境二者俱可求生,那么我的身和心是一体的,怎么能生两处?如果认为心、境是一,只要一心求生即可,那么自己如今心是心、境是境,明显各有,难说心、境是一。又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清净与污秽完全不同。更何况是释迦世尊垂慈教化,劝导我们舍离秽土而求生净土,可见心、境是一的这种理念也不能成立。这样一来,“是心非境,是境非心,亦心亦境,非心非境”四句既不可推求,于是就有人以为处处皆是西方极乐,有人说心净就是极乐,也有人说极乐不离这个。若无知妄作此解,皆名邪见。为此,我也就不能再沉默不言了。
若认为极乐世界就在自心的人,即便是妄认此心住在我今身中。极乐世界既在自身的心中,只可名求心,怎么可以名求生?难道我佛世尊不知极乐世界在各人自心,而说在“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之外吗?又岂不能对人直接指出,说明极乐世界就在内心,而只说是在内心以外的境界相吗?今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现在说法,真实的境界宛然存在。此是诸佛圣人所说诚实言,哪敢不信。只因不知此缘影心之外的极乐世界,正好即是我的真心。我此真心,如彼大海不增不减,而你却妄以为极乐世界不过是境界相,你以为极乐世界只是存在于你的缘影心之中。此缘影心,不过如大海中一小水泡而已,缘生缘灭全是虚妄,而你却以虚妄的缘影心为真心。你若是固执妄见,不相信十万亿国土之外有极乐,只信极乐的境界相就在你缘影心内,那么你的缘影心并无体相,不可能以心求生于心吧?而不知彼极乐世界虽在西方,其实西方即是我真心。真心本无实性,即借彼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名体以显明我的真心。名体本自空寂,亦即以我真心而显示其名体之种种殊胜境界相。
由此可知,心、境原本一体,众生与佛同一真源。求彼阿弥陀佛,实际上即是求自心,并非向外而求。而要究明自心,必须求助于彼阿弥陀佛,难道求彼佛是因为被他佛所惑吗?如是则取净舍秽,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尽管炽然着相,任我心之所向往而求,又岂是在我真心之外?因为心能具一切法故,则知此心圆满含裹一切依报、正报境界,乃至于色法心法、净土秽土,众生与佛各各因果,三世十方一切诸法,全都含摄而无外,皆同一真心受用,求一丝毫心外之相,了不可得。虽然没有心外之相可得,但又不分而分,净土与秽土宛然存在。是故应当如是而求于自心所具的极乐净土,岂可求之于妄心呢?作如是发愿求生净土,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印可的。与世间那些不识本心,愚痴无智的人,不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但向自己肉团缘影妄心中去寻求,犹且以为是“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其差别实在太遥远了。
可见彼极乐国土,并非依于缘影的妄心;又彼阿弥陀佛色身,也绝对不是存在于众生五阴的形体。若是向自己现前四大假合的色身及缘影的妄心中,去寻求本有自性之佛,而不求西方极乐之佛。那么,自己现前的妄心念念生灭,佛也跟着生灭。佛既有生灭,那念佛如何还能成就三昧呢?纵然以虚妄的身心去寻求本有之佛有所得,但也只是成就了生灭之佛,还生于有生灭之国土,完全不能成就往生净土的正行。这就如同经中所说的:“以轮回心,生轮回见,彼圆觉性,亦同轮转。”
若要远离种种妄见,径直往生彼佛国土,就必须要发愿希求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国土外的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称合自性的妙观,作如实观想,使彼如来本觉的相好于彼显现,合我众生始觉的真心于此发明。始觉与本觉相互冥合,众生与佛相互感通,这样念佛三昧才能成就,往生净土的正行才能由此建立,始可往生于不生不灭的国土。
故知此心遍一切处,尚且不间隔于地狱,何止只是极乐世界。但地狱是恶道众生受苦之处,今随顺自性而求远离恶道。极乐九品莲华是念佛众生托生之所,今随顺自性而求生极乐。但能依从大乘经教,随顺诸佛真实法音,而求离苦得乐,从凡夫而入于圣人,自始至终,实不出我的心性,故名“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而不是说要从虚妄心中去寻求。妄心本来就没有实体,怎么可以称为唯心本性之佛呢?
那些不识本心的人,只知道向自己的缘影妄心中去寻求,以为色身及山河大地、十方刹海是心外之境。若识得本心的人,便懂得该向自己寂然不动的真心中求,因为十方刹海、大地山河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果然知道十方刹海即在我内心,则心、境打成一片。故我可以任意于中舍秽取净,厌东欣西,来去始终不出于自心。又因为实实在在有彼极乐世界,实实在在有曾经由发大愿而成果觉的阿弥陀佛能接引念佛众生故,是故凡念佛求生净土者没有不得往生的。
若是认为十方刹海是心外之境,则是把心和境分成两截。是故才一动念,即与诸法体性相违,即失其真心妙用。因为不能了悟自心全体大用,就只有此本性所具的因地佛,但没有真实力用故,所以虽求之于心,却了无所得。又妄心只是能虚妄识别六尘缘影而已,却又误以为此妄心就在色身之内,如是则求之于妄心,当然没有净土可生。而真心则是含藏化育十方一切微尘刹土,原本就具足极乐世界依正二报,因而求之于真心,必然生于本具之净土。
执著妄心的人,舍弃外境而趣向于内;识得真心的人,即外境便是内心。因为真心之内已包罗万有,更没有心外之法故。虽然外求有相的果佛,其实也即是求自己的真心。如果真心之内并非实含万有故,而向心内寻求没有体性的缘影,那当然是不会见到自己的真心。
执著妄心的人,心、境宛然为二;识得真心的人,心、境同一体性,即心即境。妄心念念生灭无所依据,真心却不动不摇;妄心在因中不含果德,因而始终都是生灭;真心却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果一致;全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德与修德交彻。
由此可知,或从真心求,或从妄心求,其差别有如是之不同。论时间,则何止一日与一劫的相差倍数。论处所,则何止是天与地的悬殊。论体,真心之体则圆满含裹十方虚空世界,妄心则只是居于色身之内。论其作用,依真心而修,则横截娑婆世界,直出生死轮回。依妄心而修,则如同煮沙为饭,纵经尘劫难成。
是故行人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怎么可以只求自己的缘影妄心,而不求西方极乐世界真实的阿弥陀佛?这真令人感到悲痛伤心。譬如想要前往西方却面朝东方而行,要从海底升起却紧紧抱着重石,又如从水中取火,从火中觅水,这怎么可能呢?
可叹现今的人,不识真心遍一切处,即于色法显其真心之体,却妄认缘尘影事的识心,以为就是本性,这真是荒谬至极了。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必然被他劫夺一空。把分别缘尘影事的识心,妄认为真心,其所受损害亦复如是。假若有人识破此子即是贼,贼就不敢为害。知道起分别的意识只是妄心,妄心也就伤害不了我。但千万不可误认为妄心即是极乐世界的依正。宋朝四明山法智大师(即知礼大师)所以有“指妄即真”之说,以及“观佛观心”之谈,但始终不拨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实境。
奈何后世心怀邪见之人,如同群蜂飞舞,纷然并起;魔罗眷属肆行猖獗,意欲破灭佛法,断佛种性。对人妄称极乐世界庄严妙土,就在我的缘影心中,因而不肯向西方别求净土。这实在是一种极为糊涂颠倒的谬见。但那些住在乡下的民间百姓,平时不曾听闻过佛法正说,于是就以此邪见,暗中秘密相互传授,引起人们对净土法门产生疑误。这种人虽然难逃于地狱苦报,但他们既非佛门中人,尚有可恕之处。而我辈出家四众弟子,乃是依佛剃度身披如来方形袈裟的人,居然也有认同此种见解的,这就更加令人痛心怜悯。
倘若真为了脱生死而念佛求生净土,则必当以我此说为是。若有业障深重之人,对于此法门不能信受随顺者,则应当更进一步审察其缘影妄心,究竟境界如何?此虚妄心既没有真实的体性,但随我色身而生灭,于是此妄心便妄认色身为我。既认定色身为我故,便认为此心即是住在我今色身之内,又认为此色身就住于现今世界之中,又认为此世界还住于现今的虚空之中。而此虚空的体性却是广大难量,遍含十方尘刹。既然如此,则虚空大而世界小,而此心既在色身之内,自然心又小于色身。那么心中所起的一念就更加微细的可怜,简直不可举示。怎么可能以此至微至末的一念而又没有体性的妄心,而求于极乐世界依正之妙境呢?既不可求而仍求之,岂不令人甚感困惑。
既然了知此义,则知如是虚空体性广大无边,虽不可量,却原不出我大圆满觉清净心中,就如同一片飘浮的云朵点缀于广大的太清里,何况诸世界在虚空中呢,又何况此色身在世界中呢,更何况此妄心在色身之中呢?故知妄心微小色身显著,世界虽大而虚空更是圆满周遍,从微不足道的色身至广大无边际的虚空,总不出我现前本具的心性之内。故知我心如太虚空,彼虚空中的世界如尘点。我心广大无有涯际无有边底,圆裹十方三世一切虚空微尘刹土,乃至一切众生色身妄念,欲求一法在于心外了不可得,何止只是西方极乐世界不在此心之外呢?孔子所谓“造次颠沛尚且不可离于仁”,何况修此清净妙行庄严福慧,以期往生西方净土,透脱生死轮回,又岂是求之于心外呢?
《楞严经》中说:“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又说:“妙觉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又说:“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从以上这些经文的含义来看,既然十方虚空刹土,无论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全是我妙明真心中本有之物。我今决志念佛求生本有之国土,求见本有之阿弥陀佛,又有何不可?就算说是外求吧,我既发愿求生净土,自心能感故,彼阿弥陀佛为我显现之时,也就是我自家的本有心佛显现。心中之佛既是真实,何有外来之佛?既无外来,彼佛显现之时,即是我的真心显现;我的真心显现之时,也即是彼佛显现。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心佛一体无二,体性本来圆融无碍,怎么可以舍弃彼西方极乐内心之佛,而妄计别有唯心之佛呢?
有人问说:虽是妄心,岂不同样也具有依报正报之法,何必使人求于外境呢?
答:妄心假设具有一切依报正报之法,难道不也同样具有西方极乐?如果知道西方极乐如同娑婆世界一样有实境可求,这还可以说是心具。若认为此妄心即是净土,妄心之外更没有实境的净土,这只能算是妄心中的一种想象,究竟有何真实,而认为是心具?又境即心中之境,名为真心,离境之心名妄心。故知真心妄心虽同名为心,然而就在“即”与“离”上产生差别。能体悟即境即心为得,离境之心为失,即境即心名是,离境之心为非,这其中的旨意便可明了。
又如唐朝少康法师,因至诚念佛的缘故,当他每称念一声阿弥陀佛名号时,便有一尊化佛从口中而出,其形状如同连贯的念珠一样,而且其佛身相分明,当时在场的众人都能得见。阿弥陀佛既有身相可见,其极乐国土怎能不确实存在?更有一等人,认为于事相则有,从理体上说则无。也有人说处处皆是净土。这些人怀有如此深重的见惑而难以祛除,真够可怜哪。又唐朝禅宗大德南阳慧忠国师为禅客举“无情说法”的话头,虽然不是专言净土的旨趣,也是痛心末法时代的人,多是向缘影妄心处求佛。故我于此一门中不得不详备说明。
附:真妄心境图说
(下图中整个大的正方形相,比喻大觉不生不灭的真心。而心量的广大难以为喻,今姑且以一方相来比拟。内一个圆相,比喻十方无边的虚空。内十个小方相,比喻十方各微尘数世界。右边在一个人的身形中有个“心”字,是比喻你今胸中所蕴六尘缘影的妄心。此妄影心在我身中,而身在世界,世界在虚空,虚空在大觉本然真心之中。故知此东方秽土的实境与西方净土的实境,在相对面的两个方位,这其间远隔十万亿国土之外,岂是在你今虚妄缘影心中?诸佛、菩萨、祖师所说的“唯心净土,本性弥陀”者,正在此图中以方相为喻、能含裹十方虚空的广大觉性不生不灭之真心中。你若认为西方净土阿弥陀佛在你即今的妄想缘影心中,那真是迷惑至极。《楞严经》中说:“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此是迷中倍人。”即是这个意思。又说:“十方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那么,西方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岂能离我本然真心?又说:“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如是则十方净秽等土,皆不离真心,又如何会妨碍于着相求生呢?若能了知虽远在十万亿土即近在我心,虽有求即求之于心,无需远求,这样自然合于理趣。此真妄二心,古人有许多微妙的解释,不能具引。行者怎可不加以明鉴呢?)
呵谬解第三
(堪为前祖吐气)
念佛三昧,名三昧王。境界甚深,卒难究竟。古今师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其说大备。慈恩贤首,各引其长。暨我禅宗,亦极明显。但后学浅陋,莫得指归。尚未升堂,焉能入室。寻门未得,异见多途。遂将禅宗六祖大师《坛经》说净土处,暗地抟量,随语生解,便谓本无净土,不必求生。而不知我大师非但所说随机,实乃义符经旨。纵随其语,但言净土不必生,亦不说无净土。净土既有,生理昭然。何故初机执指为月?若依大师所云:“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又云:“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言:净土远近,但随众生善根不同,而佛土焉有远近之异。是谓不必求生也。然要众生永断十恶八邪,具修十善八正。又令妙识心地性王,不离此身,但迷悟有异。若悟,则能行慈悲喜舍,能净平直等善,即是观音、势至,释迦、弥陀。若迷,则分别人我,邪心虚妄尘劳之殊,即是须弥海水之境,龙鬼地狱之党。今详大师旨意,但能心净,则随处皆净。实与维摩会上佛足按地,变秽为净,其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宝莲华,义实无二。则经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其说明矣。大师之辩,岂不称可佛心,深符经旨?但圣人说法,遮表不同。其有位未至于此者,不可引彼遮诠而自诳也。况一大藏教,或说遮诠,一切皆非,何必求生。或说表诠,一切皆是,必当求生。此二法说,同出佛口,义无有殊。岂可偏执遮诠之说,顿弃表诠求生之义耶?若果直谓于土不必舍秽取净,而但净其心者,则大师亦当谓人但净心而已,不必令人断诸恶业而修善行也。今既令人断恶行善,则必于土舍秽取净,其义益明。故佛说遮诠之时,正欲显于表诠令求生。说表诠时,正是依于遮诠知无生。故知曹溪令人因心先净,则报境自净。不令求生,遮诠也。庐山令入佛报境净,则因心自净。教必求生,表诠也。然佛祖说法,因果不二。非前非后,二义未尝相离。虽使人所入不同,而法体本一。奈何今人才闻遮诠之说谓是,便谓表诠之谈为非。自生退障,良可悯伤。不知大师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说,正是显于表诠,令求生净土故也。又如释尊一代圣教,诸部历谈,无非一味。而于显说法中,定多赞显说。于密说义中,必特称密说。各宗当部,而置别谈。然佛岂无别谈妙于此者?盖欲应机,使众会受持,得以一志无犹豫也。今像季中扶宗树教,岂无抑扬之时?六祖既欲弘一行三昧,理宜杜绝诸乘。庐山特欲阐念佛三昧,使之横超直截,正当圆摄群机。后学岂可妄生二见?宜详审之。又谓东方西方之人心净无罪,不净有愆者,正谓东方恶境粗强,佛已灭度,不能心净。如俗在家,火宅万煎,纵修亦失。譬如小石,入水即沉。故必求生西方,弥陀圣众现在,境胜行深。逃子既回,佛亲诲益。如出家在寺,善缘具足,决不退转。故生彼国,心净无愆。如彼大石乘船,入水不沉故也。又东方西方,理本一体。彼佛国土,非但境胜,其佛现在,能除愆罪。心必清净,圣地可阶。故必远胜娑婆,须求生也。若是根胜如曹溪六祖者,尚能入生死大海,寻声救苦,教化众生,何必求生。其或道力未充,妄效先觉,自不求生,教人亦不求生。譬如救溺无船,彼此俱溺,可奈何哉。又我大师,实弘禅宗之六祖,所说岂非阐扬少室之禅?乃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依此语,则谓不必持戒修禅矣。而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平。物我既平,岂可杀他自养,盗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语不真实,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心平既无此犯戒之相,则一切戒皆在其中。岂可全不持戒,与劫杀人等,而云心平?是知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显于大戒也。“禅”字乃是梵语,此翻“静虑”,或翻“正定”,或翻“一行三昧”。岂有行直之人,其心虑而不静,其住定而不正,其行有不一者?是知“何用修禅”之语,正是显于深禅也。大师行超天人之表,道隆像季之间。恐后学著法泥迹,于戒体中说“何劳持戒”之语,于禅境中说“何用修禅”之言。例此,则知亦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也。后学犹转泥迹,谓实不必求生,愚之甚也。盖大师所说,反劝也。诸祖所谈,顺赞也。非顺,则无以启进修之路。非反,则不显圆顿之修。反劝顺赞,悉应当时之机,无有实法。如云“逢佛杀佛”,岂真杀佛乎?若杀佛之语是实,则文殊仗剑,亦是真杀佛乎?苟随古人之语,不求古人之心,谓实不必求生者。正所谓醍醐上味,为世所珍,遇斯等人,翻成毒药矣。是故大师称彼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中说无生,于无证中说修证。二边叵得,中道不存,令教乘圆顿法门,坦然明白,如揭日月于昏衢,无不蒙照。而谓禅宗于念佛三昧净土旨趣,有所未尽,可乎?若夫河西绰公、长安善导、信源禅师,智觉、慈觉,岂非继其后者?皆能远禀遗音,力弘斯道。道珍、怀玉,行业厥彰。圆照诸师,其验益著。况今禅林为病僧念诵及荼毗十念称佛名号,俾其往生。事载典章。余风尚在,更奚惑焉?
【译文】
念佛三昧,称为诸三昧中王。其境界极为深妙,初学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究竟之义。古今以来诸师传授,互有不同。至于天台智者大师,对于有关念佛三昧的开示可说是相当完备。其后慈恩、贤首二宗的祖师大德,各引其长而加以诠释。至于一向受人们所景仰的禅宗诸老,其推崇净土也极为明显。然而后世学者见识浅陋,一时得不到正确的修行意向。尚且未能走进厅堂,更谈不上进入内室。甚至就连修行的门路都还没寻到,便怀着异见多端。于是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论及净土之处,私下里揣测度量,随语言文字而做出囫囵吞枣的解释,便以为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净土,不必念佛求生净土。而不知惠能大师不但是随顺众生根机、因时制宜而说,实际上其义理也是符合佛经的旨趣。据《坛经》中的意思,只是强调自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因此说净土不必求生,并没有否定净土的存在。净土既然真实存在,那么往生净土的道理便昭然明白。初机学佛的人,何必定要执著指月的手指为月亮呢?
若依惠能大师所说:“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又说:“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而且大师还说,净土的远近,只是随众生的善根而有所不同,而佛土哪有远近的差异。因此说不必求生。其实是希望众生永断十恶业及八邪道,具足修行十善法及八正道。同时也是要使人们妙识自己心地性王并不离此身,只是因为各人迷悟不同而有差异。若能悟得自性与诸善法相应,就能行慈悲喜舍,能自净其心,能心存平等,以及行为正直等善,当下即是观音、势至,释迦、弥陀。若是迷失了自性,就会产生分别人我的对立,就会生起邪心、虚妄、尘劳等种种差别。心中难免就会存有须弥山与海水的高下境界,就会沦为毒龙、饿鬼、地狱的党类。
如今仔细参详惠能大师的旨意,但能令心清净,则随处皆是净土。这与维摩会上,佛以足指按地,当下变秽土为净土,当时诸大众各各自见坐宝莲华之上,其义理完全没有差别,正是《维摩诘经》中所谓“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的意思,这实际上已说得够明白了。那么,惠能大师有关净土之辩,岂不称可佛心,深符佛经旨趣?但圣人说法,常有采用遮诠(遮遣其所非)、表诠(显其所是)二种不同。其有修行功位尚未达到相当境界的人,不可引据那些遮诠的说法而用来自我欺诳。何况一大藏教中,有时用遮诠的说法,则一切皆非,何必求生净土。有时用表诠的说法,则一切皆是,必当求生净土。这二种说法,同出释迦牟尼佛金口,在义理上并无差殊。怎么可以偏执遮诠之说,顿时否定表诠所说求生净土之义呢?
若佛以遮诠说法时,果真是教人对于国土不必舍秽取净,只要但净其心就可以了。那么惠能大师也应当直接告诉人们但净其心而已,用不着劝人断诸恶业而修善行。今既劝人断恶行善,则对于国土就一定有舍秽取净的必要,此中义理更加明显。是故佛说遮诠之法时,正是为了要更加显明表诠教人求生净土。说表诠之法时,也正是教人依于遮诠而知无生之理。
由此可知曹溪惠能大师教人自净其心,因为只要心先清净了,则正报身心、依报国土等境界自然清净。所以不必求生而自然生于净土,这就是属于遮诠的说法。而庐山慧远大师的观点,是希望人们通过念佛,先入于阿弥陀佛报土的清净境界,则因地之心自然清净。因此教人必须求生净土,这是属于表诠的说法。然而无论是佛是祖说法,都是因果不二。即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并非有前有后,遮诠与表诠二义也未尝相离。虽然使人所修的入门方法不同,而佛法的总体本来就是一致的。奈何如今的人刚听到遮诠的说法以为是对的,便认定表诠之谈为非,因而自生退失道心的障碍,实在令人可悯可伤。不知惠能大师作此遮诠不必求生之说,正是为了显于表诠劝人求生净土的缘故啊。
又如释迦世尊一代圣教,诸经部类依次历历谈来,无非都是圆妙一乘之味。譬如在显教的说法中,一定多赞叹显教之说;于密教所说的教义中,必然特别称扬密教之说。使人各自重视当前所修的部类,而搁置其他的言教。然而佛难道就没有别的言教更妙于此吗?其实这是为了适应众生的机宜,使与会大众受持,得以专志一个法门而不致心存犹豫不决。如今于像法之季扶持宗门、树立教理,难道就不需要有采用贬抑和褒扬的时候?六祖惠能大师既要大力推行一行三昧,理宜杜绝其他诸乘。庐山慧远大师特要阐扬念佛三昧,使众生能够横超生死,直截了当往生净土,正当圆摄不同根机的众生。后学岂可对禅净二宗妄生二见,真该平心静气详加审察才好啊。
又六祖大师提出无论东方、西方之人,只要“心净即无罪,不净亦有愆”这个观点,其实本意正是说明,居住在此东方国土的众生,由于身心受各种浊恶的境缘严重污染,而释迦牟尼佛早已灭度,众生很难保持身心清净。就像世俗居家过生活的人,犹如住在火宅之中受尽万般熬煎,纵然有些许修持也很容易被境缘扰乱而退失。譬如一块小石,入水即沉。是故必定要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因为阿弥陀佛以及诸菩萨圣众现今都在极乐世界,种种境缘殊胜,完全适合行者深造。舍父逃逝的迷子既已回来,阿弥陀佛自然亲加教诲令其受益。如同出家在寺的人,由于善缘具足,决不会退转。是故往生彼国之后,自然心净无愆。就像大石乘载于船,当然入水不沉。
而且无论东方西方,从理体上说是一样的;但在事相上,彼西方阿弥陀佛国土,不但境缘殊胜,而且其佛如今现在,往生净土的人随时可以见佛闻法,能除一切罪愆,心必复归清净,因而圣地可阶。故必远胜娑婆,所以必须求生西方。当然,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根机殊胜,不在曹溪六祖大师之下,完全有能力入生死大海中,寻声救苦,教化众生,那又何必求生西方净土。倘若自己的道力尚未充足,对《坛经》只不过是一知半解,便狂妄地想效法先觉,自己不念佛求生净土,同时也教人不要念佛求生净土。譬如跃身投入江海,想要救度溺水之人而又没有船筏,结果彼此俱溺,那情形又是怎么样呢?
何况惠能大师,实是弘扬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他所说的《坛经》,岂不是为了阐扬当年少室山达摩祖师的禅法?而他在《坛经》中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如果有人依着此语,单从字面上去理解,莫非认为这是大师教人不必持戒、修禅了吧?而不知存心若能平等,则我待众生万物无不平等。众生万物与我既然平等,岂可杀他物命以自养幻躯,盗彼财物以自利,分别男女色相而行非梵行,对人妄语而不真实,更加上饮酒导致时醒时醉而令心智失常。心平的人既然不会有此等犯戒之相,则一切戒皆在其中。难道是对那些全然不持戒,甚至劫盗、杀人等恶行众生,而说心平的吗?由此可知惠能大师作此“心平何劳持戒”之语,正是为了彰显广大的戒律。
其次,“禅”字乃是梵语“禅那”的略称。此地华言翻译为“静虑”,或翻为“正定”,或翻为“一行三昧”。哪有行为正直的人,其内心会思虑起伏而不静,其所住定境而有不正,其所行之法而有不一的呢?由此可知“行直何用修禅”之语,正是为了彰显甚深之禅定。
惠能大师的德行超出于天人之表,所阐扬的道法兴隆于像法之季。唯恐后世学者执著于法相、拘泥于形迹,因此不得已于戒体中说“心平何劳持戒”之语,于禅境中说“行直何用修禅”之言。例此而推,也就可以知道大师是于必当求生净土法中,而说不必求生之语啊。奈何后世学者反而更加拘泥于文字之迹,以为大师所言实教人不必念佛求生净土,真是愚昧至极。其实惠能大师所说的,是采用反语式劝说。其他诸祖所谈的,是属于随顺净土经教而赞扬。若非随顺经教而赞扬,则不能开启行人进修之路。若非采用反语劝说,则不能显明圆顿的修法。总而言之,无论反劝或顺赞,都是为了适应当时的机宜,没有固定不变的实法。譬如禅宗古德说“逢佛杀佛”,难道是真的杀佛吗?如果以为杀佛之语是实,那么文殊菩萨手执宝剑,难道真是为着要杀佛吗?随便附和古人的语言,而不探求古人的用心,就坐实认定不必念佛求生净土。正所谓醍醐上味,本来是世间所珍贵的,但遇到像这种没识见的人,醍醐反而变成毒药了。
是故惠能大师在《坛经》中论及西方净土,正称合彼天台三谛圆妙之理,于有生中而说无生,于无证中而说修证。空有二边皆不可得,中道亦不存,使教乘至圆至顿的法门坦然明白,如同揭出日月于昏暗的道路,使漫漫长夜的行人无不蒙照。而有人以为禅宗祖师对于念佛三昧以及净土旨趣,言之有所未尽,这怎么可以呢?就像唐朝西河道绰大师、长安善导大师、信源禅师,宋朝永明智觉延寿禅师、慈觉宗赜禅师,岂不都是继承六祖惠能大师之后者?他们皆能远禀佛祖遗音,力弘净土法门。又如道珍法师、怀玉法师,他们修行净业的感应事迹尤其显彰;又如圆照宗本等诸禅师,平时密修净业,其灵验更加显著。何况如今禅林中为病僧念诵,以及举行荼毗,大众十念称佛名号,回向亡者往生净土。事载《百丈丛林清规》等典章。禅宗诸祖弘扬净土的余风尚在,还有什么可疑惑的呢?
正明心佛观慧第四
(此净宗根本法轮。持名者,亦须于此悟入理持)
夫念佛三昧者,实使群生超三界生极乐之径路也。始自鹫岭敷宣,次羡庐山继轨。十方称赞,诸祖传持。自昔至今,有自来矣。但其说或不能一,致后学不得其归。独天台三观法门,理冠群经,超乎众说,禀教得旨,其益难思。故后学不可不以此为舟航也。夫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自我如来恢扬,至于智者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皆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非破立。圆融绝待,难议难思。统诸部之玄门,廓生佛之境智。极万法之源底,显净土之圆修。念佛三昧,非此法门,则有所未尽也。四明大师发扬妙旨,以谕后学。今悉用其语,求生净土,虽不外乎世间小善及彼事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法门,释彼《十六观经》奥旨,使人开解起行,何由必生?十六观者,初观落日,所以先标送想向彼佛也。初心行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羸劣,胜境难现。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即以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中?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日功者,以根境空寂,则心日无碍。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体显现。日观既成,则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可思议。日观既尔,余观例然。应知十六,皆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想相之法。次观清水,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令想冰。冰想若成,宝地可见。如上且以所见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地,观树,观池及以总观楼地池等。已上六观,皆所以观彼土之依报也。至于观华座者,为三圣之亲依。观宝像者,类三圣之真体。欲观于佛,先观于座。真佛难观,要先观像。乃至普观往生,杂观佛菩萨等七观,皆所以观彼土之正报也。后三观者,明三辈九品之人自此而生彼也。既然修因不同,是故感果差降。今亦观者,为令行人识别三品优劣,舍于中下而修习上品往生故也。然诸观皆用经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发明心目。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观彼佛也。欲观彼佛者,则当先观彼佛如虚空量,端严微妙广大色身。一一身分,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之中,一一世界海。彼世界海中,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微妙广大,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又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故知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若修前诸观,心得流利,观已宏深,则可称彼毫量而观,使八万相好自然皆现。《疏》中令观劣应毫相,乃为未修前诸观者及为虽修观未成者,故于佛身别示初心可观之相,为三昧门也。又慈云法师,但令直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躯坐于华上,专系眉间白毫一相。其毫长一丈五尺,周围五寸。外有八棱,中表俱空。右旋宛转,在眉中间。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金颜,分齐分明。作此想时,停心注想,坚固勿移。此想若成,则三昧现前矣。是故《观佛三昧经》云:若人至心系念,端坐观念色身。当知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尘劳,不为诸尘之所覆蔽。作是观者,是真念佛。是知观佛功德,其事如是。又彼世尊相好光明,微妙广大。众生狭劣,想念难成。佛令于真身观前,先令想像。佛必坐座,又先观座,座观若成,则当想像。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夫法界身者,报佛法性之身也。满足始觉名为报佛。究显本觉,名法性身。始本相冥,能起应用。然非众生能感,则诸佛亦岂能应?能感如水,能应如日。是故始觉合本,犹白日升天。应入净想,如影现百川。有感有应,此二道交,是为入众生心想之义也。又法界身者,即佛身也。无所不遍,故以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解心契入佛体,佛体入观解心,斯乃始觉解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有解有入,此二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也。当知今之心观,非直于阴心观本性佛,乃托他佛以显本性。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心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二义相成,是今观法。又经中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者,所以示今观佛,当明修性不二之旨。言作佛者,此有二义。一者净心能感他方应佛。谓诸佛法身,本无色相。由众生净心,依于业识,熏佛法身,故能见佛胜应色相。二者三昧能成自己果佛。谓众生以净心想,成就观佛三昧,故能使自己终成果佛。此之二义,初作他佛,次作己佛。当知果佛从证,非是自然。即是而作,全性成修,显非性德自然是佛也。言是佛者,亦有二义。一者心即应佛。前言佛本无相,心感故有。则心佛有无,条然永异。今泯此见,故即众生之心,全是应佛。以离此心外,更无佛故。二者心即果佛。既心是果佛,故知无有成佛之因,以众生心中,已有如来结跏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此之二义,初是应佛,次是果佛。当知果佛本具,非从缘成。即作而是,全修成性,显非修德因缘成佛也。若以作是显于三观,则空破假立,皆名为作,二边之观也。不破不立,名之为是,中道之观也。全是而作,则三谛俱破俱立。全作而是,则三谛俱非破立。即中之空假名作,则能破三惑,立三法。故感他佛三身圆应,能成我心三身当果。即空假之中名是,则全惑即智,全障即德。故心是应佛,心是果佛。故知作是之义一心修者,乃不思议之三观,为十六观之总体,一经之妙宗也。文出此中,义遍初后。是故行者当用此意修净土因。或曰:何不依经所说,惟以事想,直生净土。乃显慧观之门,使初心难入耶?答曰:观慧事想,乃至人中微善,但得一心,皆可生于净土,但粗妙之不同耳。粗则惟彼事想,妙则专乎心观。《疏》云: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诸佛性。托境修观,佛相乃彰。今观弥陀依正为缘,熏乎心性。心性所具极乐依正,由熏发生。心具而生,岂离心性?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其旨明矣。又应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体,作我一念之心。亦复举体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尘,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举一,即是圆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物不具诸法?以一切法,一一皆具一切法故,是故今家立于唯色唯香等义。又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四三昧,通名念佛。若此观门,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心性周遍,无法不造,无法不具。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又《仁王般若经》云,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王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言:“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此义益明矣。又云:若其然者,何不直观彼土真身之妙,而又此经教人先修像观耶?答:娑婆教主称赞乐邦,务引众生出离五浊。教观彼佛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之以华上宝像者,开示方便,使观粗见妙也。继之以丈六八尺之像者,随顺下凡,使观小见大也。盖粗妙异想,悉从性而起修。小大殊形,咸自本而垂迹。能观之性,初无差别。所观之境,宁可度量?是故圆顿之谈,一音普被。开示其次第而非渐,随顺其根器而非偏。并启观门,全彰实相。像教之源,岂不在兹?此是念佛三昧单提直截之旨,始终不二之谈,大乘圆顿之道,如日月普照天下后世。使知真妄之心,即一而不同,而理有所诣也,可谓不离日用,解行观慧悉皆具足,学者可不尽其心哉?
【译文】
修学念佛三昧这个法门,实在是一条可以使群生超出三界、往生极乐的径直大路。始自释迦如来在灵鹫山敷演宣扬,西竺僧俗念佛早已蔚然成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东晋庐山慧远大师首先继承此法门并发扬光大。而此念佛三昧乃是十方诸佛所称赞,历代诸祖所传持。自昔至今,可说是由来已久了。但只因我国各宗祖师对修持念佛三昧各有不同的说法,致使后世学者不得其归趣。唯独隋朝天台智者大师所创立的一心三观法门,其义理统冠群经,超乎各宗不同的说法。这其实也是智者大师秉承大乘圆教而得其旨趣,其功德利益微妙难思。故后世学者修念佛三昧,不可不依此一心三观而为舟航。
何谓一心三观呢?即当我们对任何一法起一念之心,都可以作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自我释迦如来敷扬开显一乘圆顿之教,至于智者大师由修法华三昧而得妙悟。所谓作空观时,则一切皆空;假、中无不空。作假观时,则一切皆假;空、中无不假;作中道观时,则一切皆中;空、假无不中。俱破俱立而又俱非破立,实在是圆融绝待,难议难思。统摄诸部经教之玄门,开廓众生与佛之境智。穷极万法之源底,显明净土之圆修。修学念佛三昧,若非依此三观法门,则其念佛功夫必然有所未尽。宋朝四明尊者知礼大师发扬天台三观之妙旨,以谕示后世学者。今为方便行人比较容易体会,因此完全采用知礼大师解释三观的语意,以作为念佛求生净土的指导方针。就算一些不外乎世间的小善,以及作某些事相上的观想,也不妨运用三观而修。那么修学净土,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法门,解释彼《十六观经》深奥意旨,使人借此开解起行,将凭何理由可以必得往生净土?
《观无量寿佛经》中教人修十六观者,最初是观想落日,因为落日的位置是西方,其用意是先立个目标而后运想向往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初发心的修行人,虽然了知六根六尘皆不出真如理性之法界,但由于心想的能力羸弱低劣,殊胜的境界在观想的心中难以显现。是故释迦如来就施设各种特别的方便,即首先以简单的落日作为观想之境,由想落日之境,令起观心中之日。如果是圆教根性的人就能生起妙解,了知能想的心,本来具足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的心性,缘于即心中本有之日,令本性之日显现其前。这也就是以周遍法界之心,缘法界之境,生起法界之日。能想之心、所缘之境、所观之日既然皆不出法界,岂不当体即空即假即中?这只不过还是总示。若是分开个别论以一心三观成就此日观的功德,由于了知六根与所对的六境,其体空寂,则能观之心与所观之日并无障碍。以缘起假立,而有意根和落日之境,故通过意根不断忆想,因而心中之日生起。又以其能观之心与所观之日皆不出法界,故自性之日当体显现。日观既已成就,则空、假、中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可思议。日观既是如此,其余诸观皆可以此类推。应知十六观,都是采用即空即假即中之一心三观以为观想事相之法。
其次观想澄清的水,又观想水凝成冰。这是因为彼极乐国土以琉璃为地,但这琉璃宝地难以想象,故暂且令人以一片茫茫碧水凝结成冰作观想。若是这种冰地观想成了,琉璃宝地便可以想见。
如上姑且以所见落日及冰想作为修观方便。再接着观想极乐世界宝地,观想七宝行树,观想八功德池,至此再总观极乐世界众多楼阁、宝树、宝地、宝池等。
以上六种观想,皆是用以观想极乐国土的依报庄严。
至于观想莲华宝座,是因为莲华宝座属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三圣的最亲依报。其后观想西方三圣的宝像,当观想这宝像时,如同见到西方三圣的真体。要观想佛之前,先观想莲华宝座。同时因为真佛的身相难以观想,所以先要观想佛像。乃至普观往生的情形,连同杂观想佛及菩萨等七观,皆是用以观想彼极乐国土的正报庄严。
其最后三种观想,主要是说明三辈九品的人自此土而往生彼极乐国土的不同品位。既然念佛的人各自修因不同,是故所感品位也有差别升降。对于往生品位高下也教人作观,是为了使念佛行人识别上、中、下三品的优劣,从而激励自己,舍弃中、下品而努力修习上品往生之故。
然修习每一种观想都要依经文所指示的境相,记住其中各个细节而忆持在心,作为所观之境。但仍要了知自心本来具足此正报、依报之法,只是托着外境使观想成就,借此使极乐世界庄严境界相显明于心目之间。
又经题称为《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此中“无量寿佛”是行人所要观想的殊胜妙境。举佛的正报也就收尽种种依报之果,称述教化之主也就包括诸菩萨等以及九品往生的徒众。所修观想虽有十六,言及“无量寿佛”这个名号便全都概括了。可见主要是教念佛的人应当至心观想阿弥陀佛。
要观想阿弥陀佛,则应当先观想彼阿弥陀佛的报身有如虚空之量,而此端严微妙广大的色身,一一身分,各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各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之中,各有一一世界海。彼世界海中,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皆微妙广大,像这样的境界实在没办法具体细说。只能凭自己心力去忆想,令心眼了了能见。能见到阿弥陀佛身相,即等于见十方诸佛。以见十方诸佛故,即名为念佛三昧。作如是观想佛,名观一切佛身。以观想佛身故,也就能见佛心。所谓佛心,就是大慈悲心,以无缘大慈摄受十方法界诸众生。能够作此观想,此生舍身之后转为他世时,必能往生诸佛之前,证得无生法忍。
又有人说,观想阿弥陀佛的方法,也可以单从一种相好入观。譬如但观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观得极为明了,就会见到阿弥陀佛眉间的白毫,这时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就会同时显现在前。见阿弥陀佛,即等于见十方无量诸佛。由能得见无量诸佛故,就会得到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故知十六妙观,以观想阿弥陀佛为主要。如果八万相好都一一观想,决难成就,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山。此想若观成就了,八万相好自然皆现。这是修观的要门。如果已经修过前面诸观,心中能把一一所观之境想得很流利,观想的心力已达到宏深了,此时便可以称合彼阿弥陀佛眉间白毫之量而作观想,使八万相好自然皆现。然而《观无量寿佛经疏》中只是教人观佛劣应身的白毫相,这是为那些从未修过前面诸观的人,以及虽修观而尚未成就者,故于佛身这一观,特别为适合初发心的行人,开示可以观想之相,作为修三昧的入门。
又宋朝慈云遵式法师,但教人直接观想阿弥陀佛丈六金身坐在宝莲华座之上,而后专心系想于阿弥陀佛眉间白毫一相。其白毫长一丈五尺,周围有五寸之粗大。外面有八棱,中表俱空。这白毫往右旋宛转在佛的两眉中间。其莹净明彻不可具说,显映在阿弥陀佛金色容颜之上,格外分明。作此观想时,停心专注而想令坚固勿移。此观想若修成就,则观佛三昧就现前了。是故《观佛三昧海经》上说:“未来世中,诸善男子、善女人等及与一切,若能至心系念在内,端坐正受观佛色身。当知是人,心如佛心,与佛无异。虽在烦恼,不为诸恶之所覆蔽。”作如是观者,是名真念佛。由此可知修习观佛这种事,其功德有如是之殊胜。又阿弥陀佛世尊相好光明,其身微妙广大,而众生心智狭劣,凭空想念很难成就。因此释迦牟尼佛教人于观想真身之前,先令观想佛像。而佛必端坐在莲华座上,因此先观宝座。宝座若是观成,就应当观想佛像。
《观无量寿佛经》上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这段经文中所提到的“法界身”,指的是报身佛的法性之身。始觉达到圆满具足就名为报身佛。究竟显明本觉,名法性身。始觉与本觉相冥合,能起应化身之妙用。然若非众生能感于诸佛,则诸佛亦岂能无缘而应呢?能感如同百川的清水,能应如同虚空中的日轮。是故始觉合于本觉的诸佛,犹如日轮升于天空;应入众生清净心想中,也如同月影现于百川之水。众生有感,诸佛有应,此二者感应道交,是为“诸佛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之义。
又法界身,即是佛的法身。法身无所不遍,故以法界为体。若能得此观佛三昧,则观解之心契入佛的体性,佛的体性入于观解之心,这也就是由始觉的解悟契入于本觉,是故本觉入于始觉。既有解又有入,解入二者相应,是为“入众生心想中”。
当知今之所谓唯心观,并非直接于五阴的色心上观本性佛,而是依托着他佛以显明自己的本性佛。是故先明应身佛入我心想中,其次说明佛身全是众生本觉。故应身佛显现,也就悟知是自己的本性显明。这也就是托外境之义,使唯心观成立。以上这二种义理相辅相成,便是如今修观想之法。
又经中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指示我们之所以要修观佛三昧,首先应当明了修德与性德不二之旨。言“是心作佛”,此句含有二义。一者,众生清净心能感他方应身佛。这是说诸佛的法身本来没有色相,但由众生清净心,依于业识作观想,不断上熏佛的法身,故能见到佛的胜妙应化身色相。二者,通过修此观佛三昧能成就自己的果德佛。这是说众生以清净心修观想,成就了观佛三昧,故能使自己终成果德佛。那么,这“是心作佛”所含的二义,初一义,是心作他佛。其次,是心作己佛。因此,应当了知果德佛是从修证而得,并非自然而成果佛。虽然是心当体即是佛,然而必须由心作而成。所谓全性德而成于修德,显明并非性德自然是佛。
言“是心是佛”这一句,也含有二义。一者,是心即应佛。前面说过佛的法身本来是无相的,由众生清净心能感故而有其应化佛之身相。这样众生心与佛之间的有无,便条然分开永成差异。今为了泯除此见,故即众生当体之心,全是应化之佛。因为离此心外,更无佛故。二者,是心即果佛。既然是心即是果佛,故知并不存在有成佛之因,因为众生心中,原本早就已有如来结跏趺坐,岂待当来方成果佛?这二义,初是心即是应佛,其次是心即是果佛。当知果佛乃一切众生本具,非从种种因缘而成。即“是心作佛”的当下即“是心是佛”,所谓全修德而成性德,显明并非通过修德因缘而另有佛可成。
若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两句显于三观,则修空观时破一切相,修假观时立一切相,这有破有立,皆名为“是心作佛”,属于空、假二边之观。既不破亦不立,名之为“是心是佛”,这是中道之观。全“是心是佛”而“是心作佛”(全性起修),则空、假、中三谛同时俱破俱立。全“是心作佛”而“是心是佛”(全修在性),则空、假、中三谛同时俱非破非立。
即中道之理修空观、假观名“是心作佛”,则能破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能成就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法。故能感他佛的法、报、应三身圆满应现,同时也能成就我心之法、报、应三身当体果德。即以修空观、假观而契入中道实相名“是心是佛”,则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当体即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烦恼障、业障、报障当体即是般若德、解脱德、法身德。故是心是应身佛,同时是心也是果德佛。由此可知,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义,一心修此空、假、中,乃是不思议三观,这是十六观的总体,也是一经之极妙宗致所在。
同时也要知道,“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这段经文出于第八观中,而其义理则周遍贯通十六观前后。是故行者无论修观想或念佛,都应当用此中意旨修净土因。
有人问:为何不依照《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方法,只要以一一事相上作观想,就可以径直往生净土。何必要特别显示配合智慧观照之门,致使初发心的人反而更加难入呢?
答:虽然修观慧或作事相的观想,乃至于念佛人所修微善,只要能够得到一心,都可以往生净土,但各人所成就的境界却有粗浅和深妙的不同。粗浅的成就只会依照事相上作观想,深妙的功夫却能专注于心性上作观。《观无量寿佛经疏》说:正因为大乘圆教的解悟,完全异于小乘。小乘昧于唯心之佛,认为佛是从心外而有。是故心与佛,其体性完全不同。而修学大乘圆教的行人,了知我现前一心,具诸佛性。只要托着外境修观,心内的佛相就能彰显。今观想阿弥陀佛的依报正报为增上缘,熏于心性。心性中所具的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由所观想的殊胜境缘不断熏习而终于显发而生。可见这是心性本具,托境而生,岂能离于心性?所以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便是终日观佛。那么,其修观的宗旨够明白了吧。
又应当了知,法界圆融不思议的全体,作我现前一念之心。又举体作众生作佛,作依报作正报,作六根作六境。任何一心一尘,乃至一极微,无非法界全体而作。既是一一法全不离法界体而作,故随举一法,即是圆融法界全体之分。既全是法界之体,有何一物不圆具诸法?同时,以一切法,一一皆圆具一切法故,那么随举一色一香,无非心造心具,是故今天台家立于唯色唯香等义理。
再说,梵语“毗卢遮那”,华言“遍一切处”。可见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故知果佛圆明之体,即是我凡夫本具的性德。是故《摩诃止观》中所举四种三昧: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通名念佛。若依此慧观之门而修,则托彼安养国依报正报之微妙境,用微妙的慧观,专就阿弥陀佛作观,即可显真实法身佛之体。虽然托彼阿弥陀佛之境,须知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同居于现前一心。因为心性圆满周遍,无一法不由心造,无一法不是心具。若有一丝毫法从心外生,就不名为大乘圆顿之观了。
又《仁王般若经》中佛问波斯匿王:“汝以何相而观如来?”波斯匿王答言:“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无前际、中际、后际。不住三际,不离三际。不住五蕴,不离五蕴。不住四大,不离四大。不住六处,不离六处。不住三界,不离三界。乃至非见闻觉知,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我以此相观如来身。”佛赞许说:“如汝所说,应如是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能领悟此中义理,对于修观自然就更加明白了。
又问:若是这样,为何不直接观想极乐国土阿弥陀佛真身之妙,而又以此《观经》,教人先修佛像之观呢?
答: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称赞乐邦,务要引导众生出离五浊恶世。教人观想阿弥陀佛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之法身,而先以莲华座上的宝像作观。这是为了开示修行方便,使由观想粗相而逐渐见到妙相。继之以丈六八尺之佛像作观,这是随顺中下根机的凡夫众生,使从观想小身而见高大佛身。虽然粗相、妙相观想有差异,但都是从性而起修。尽管小大形相有差殊,但全是来自于阿弥陀佛本觉而垂迹应化的大小身形。能观的心性,从来就没有差别。所观的境相,又怎可以度量?是故圆顿之谈,正所谓“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虽开示其修学次第而并非渐教,随顺众生根器而说不同法门而非偏。一并开启各种观门,全彰诸法实相。教人以佛像而修观想的理论依据,其根源岂不就在于此吗?此是念佛三昧单提直截的旨趣,始终不二究竟之谈,大乘圆满至顿之道,如同日月光辉普照于天下后世。使众生了知真妄之心,虽然同一体性而其作用却完全不同,因而在理念上能有所领悟,可谓不离日用之间,解行观慧悉皆具足,学者怎可不尽心修习呢?
道场尊像念佛正观第五
夫观慧三昧者,当以斯观慧之旨,观彼极乐依正,使此心纯熟,心境理一,而直生于彼土也。道场正观者,以彼虽达观慧之旨,而六根所对,尚留尘境,或有退转。故于道场圣像,乃至庄严供具,即与极乐依正,一体而观。行人虽未离娑婆,以此心观一故,如已生净土矣。于命终时,莫不感应。且如行人忏悔行事,清净道场庄严供事,至于一香一华,岂不即彼三谛之理?若不以此谛理,事事之中正念观察,使胜行有归,则于大乘圆顿之道,不能开显。如彼佛土,有无量一一庄严之具,皆从彼佛初修菩萨行时因行所感。因行既立,果土现前。故庄严具,胜妙无尽。我今观果知因,则知三昧道场一一庄严,与彼极乐因果无二,岂不亦各各成大三昧,显诸法门圆融微妙,如极乐土,等无差别?亦自即彼严具,为妙身相。身相供事,非彼非此,非一非多。依正互融,显法界理,如诸佛土不可思议,岂可视为土木所成境耶?故知或境或心,或身或土,同一受用,自在无碍。经云:以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一切佛所住处宝宫殿,无著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以是观之,则知极乐依正之境,乃是弥陀如来因行所成,今感其果。我此道场,既是生净土因,胜劣虽有不同,如海如渧,而其气分,岂不与同体耶?因是义故,则道场中,六根所对香华灯烛,胜幡宝盖一切供具,乃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诸受用具,一色一香及一微尘,无非三昧,无非法门,皆能使人发乎妙解,悟心证圣。虽未闻音,亦能表现念佛三昧诸大法门。亦即一切生佛之身,境智无碍。亦能与我同行,为真法侣。行人敢轻视之,使不发妙悟,俱生彼国,可乎?经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义亦若是。能作此观,则根境一致。何但我之三业为能修也?又如地狱苦具,刀杖剑火,以彼先造恶因所使,皆能摇动为蛇为狗,为虫为鸟,穿骨入髓,作诸苦事。况道场中诸庄严具,而不依正同源,皆解脱法,与我共成三昧者乎?又道场庄严,形皆异物,尚能使人发乎妙解。况今所奉尊像,恭敬供养,尽心竭志,如父如母,岂不能令我解脱,速生安养?且如一佛二菩萨像,置道场中,为的对忏悔之主,余像是伴,总名为正。诸庄严具,悉名为依。是则主伴依正,与彼极乐依正,虽粗妙不同,而其像主所有神通愿力,同佛真身,叩之则灵,求之则应,有何差别?既无差别,则于此像,岂可但作土木胶漆金彩所成之见,而不作西方极乐大愿相好真身之佛观耶?若于像中不见真身,则其心不一,三昧难成,妙悟不深,失之甚矣。盖今所见之像,与彼真身实无二致。但以彼佛大慈普遍,于无二身,随机应现,示真示化,或示形像。而我以眼障尚深,于一法中所见自异,于佛真身而谓像耳。则知此像岂实像哉?譬如《观经》三辈九品接引之佛,随其品位,所遣从胜至劣,各各不同。故知我所见像,实亦当我所见。岂佛慈不普,而示我以像哉?虽然见有不同,皆即弥陀一体。又如经说,忏彼眼障渐薄。见佛座已,先见一佛二佛。障又薄时,渐渐见佛遍虚空界。以彼例此,若我忏愿求生之心,与理相应,先见佛像及化,后能见佛真身。又如华严会上,佛体本一。大菩萨众,见佛是广大无量天冠庄严舍那之身。三乘见佛,是王宫降生老比丘身。我等凡夫,故应见佛是土木所成之身。不尔,云何《普贤观经》“但忏眼罪而得见佛”?是知佛本一体,或真或像,实见者自异耳。又昔有人,刻木为母。母身本木,人有借觅于母,或与或吝,木母亦能形喜愠色,与真母同。彼世间孝意所感,尚能若是,况我无量大愿神通之佛,即真宝像,不及木母者乎?况古今造像,征验不一。或放光明,或示瑞应,乃至身生舍利,水溺火焚不坏者,载之传记,不可具陈。则我道场像主,即是弥陀如来真实色身。而我障故,谓是像耳。纵彼直谓是像,亦能入前像观。从像见真,岂不显同体之妙?经云:佛清净身,遍一切处。又云: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何特此像而非佛乎?或问:离一切相,即名为佛。佛身尚非,何况此像与佛同耶?答:若于相非佛,何止于像,虽舍那报身,亦非是佛。若一切非佛,即一切是佛,何非佛耶?若知此义,则悟我今所奉尊像,不离愿海,具大神力,能摄能受。所有一切力无畏等,十八不共,大慈大悲,常乐我净,相好光明,与弥陀真身,等无差别。而我于中,忏悔行事。当如乞人,得近帝王。常怀惭战,畏爱兼抱。渴仰摄受,冀求出离。况复历劫难遇,今既遭逢,岂可轻易使胜行不进,自作障难耶?又念彼佛,哀悯我故,垂示像身,受我忏悔。既受我忏,则一切重罪,定得消灭,必生净土。于是心得欢喜,忽如天廓地清,获得法眼。彼极乐国,可如目睹。故知真像一致之说,非不甚深。学者宜尽其诚,莫作异解。
【译文】
修习观慧三昧,当以上面所介绍的观慧方法为宗旨,观想彼极乐世界的依报正报。使此观想之心达到纯熟,能观之心与所观之境在理体上冥合为一,这样观慧三昧修成功了,便有相当把握可以径直往生彼极乐国土。不过在道场中修习正观,修观的人虽然了达观慧之宗旨,但如果六根所对的仍停留在世间的六尘境界之上,就有可能退转。是故于道场中所供养的圣像,乃至种种庄严供养具,即当与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作同一体性而观。这样,行人虽未离开娑婆,但以此心观现前道场种种庄严与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同一体性故,即如同已生极乐净土了。至于命终之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莫不感应道交。
且如行人于佛前忏悔修行之事,以及清净道场庄严供养之事,乃至于供养一香一华,岂不即与彼空假中三谛之理冥合?若不以此空假中三谛之理,于事事之中作正念观察,使殊胜的修行有所归向,则于大乘圆顿之道便不能开显。即如阿弥陀佛国土中,有无量一一庄严之具,都是从阿弥陀佛初修菩萨行时的因行所感。在因地修行时既有所建立,当果报成就的国土现前时,故所感的一一庄严具,皆胜妙无尽。
我今由观果报而知修因,则知现前修行三昧时,对于道场中所有一一庄严具,与彼极乐世界因果无二,岂不也是同样各各成就广大三昧,显诸法门圆融微妙,如同极乐国土等无差别?同时也即以现前一一庄严供养具,作为成就自己妙庄严身相。庄严身相与庄严供养具之事,非彼非此,非一非多。依报正报互相圆融,彰显法界之理,则现前所供养的圣像及诸供养具,如同诸佛国土不可思议,岂可视为土木材料所成之境界相呢?故知或境界或自心,或报身或国土,同一受用自在无碍。
如《华严经》上说,“从波罗蜜所生一切宝盖,于一切佛境界清净解所生一切华帐,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刚法无碍心所生一切铃网,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坚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来座心所生一切佛众宝妙座,供养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宝幢,解诸法如梦欢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宝宫殿,无著善根所生一切宝莲华云”等。
以此观之,则知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胜境,乃是阿弥陀如来在因地时修行种种功德所成就,如今感其胜妙果报。现在我此道场,既是将来往生净土之因,与阿弥陀佛修因证果相比,其胜劣固然大有不同,就像大海水与一滴之水,但其海水的气分,岂不是同体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则修行的道场中,我们每天六根所对的香、华、灯烛、胜幡、宝盖等一切供具,乃至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种种受用具,一色一香,以及一微尘,无非即是三昧,无非即是法门,都能使人发起妙解,悟明心性证入圣位。虽未闻现前这些庄严具等能流出无量无边微妙之音,但也同样能表现念佛三昧诸大法门;也即是一切众生与佛同一法身,境智圆融无碍;也能与我同行而为真法侣。因此,行人怎敢轻视道场中一切庄严具,使不由此而发妙悟,俱得往生彼极乐国土,这如何可以呢?
《华严经》偈云:“禅定持心常一缘,智慧了境同三昧。”也是同样的义理。能作此观,则六根与所对的六境都是一致的。其实这又何止我的三业为能修,就算是地狱中的苦具,刀、杖、剑、火,以彼人先世造作恶因所驱使,这些苦具皆能摇动变化而成为铁蛇、铁狗、毒虫、恶鸟等,在罪人身上穿骨入髓,施行种种痛苦之事。何况道场中诸庄严具,怎么会不依正同源,皆为解脱法,与我共同成就三昧呢?
又道场中种种庄严具,其形状皆是与人的形体相异之物,尚能使人发乎妙解。何况我今所供奉的佛菩萨尊像,每天恭敬供养,尽心竭志,如孝敬父母,岂能不令我解脱生死、速生安养国土?
且如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安置于道场中,为的是面对佛菩萨作为忏悔之主,其余的圣像是伴,总名为正报。种种布置摆列的庄严具,悉名为依报。这样,现前道场中的主伴依正,与彼极乐世界的主伴依正,虽然粗妙大有不同,而其像主所有神通愿力,如同阿弥陀佛真身,叩之则有灵验,求之则有感应,这有何差别呢?既无差别,则对于此佛菩萨像,怎么可以视为只是土木胶漆金彩所成的雕塑像,而不作西方极乐世界广大誓愿相好庄严的阿弥陀佛真身之观呢?若于观想现前佛像时不能见到阿弥陀佛真身,那就说明其观想之心不够专一,所修三昧必然难以成就,即使有所妙悟也不会深刻,这样对自己修行就有很大的损失了。
如今眼前所见的佛像,与阿弥陀佛的真身并无二致。但以阿弥陀佛大慈普遍法界,于无二之法身,随众生机而应现,或示真身,或示化身,或示形像。而我等由于眼根之障碍尚深,于同一法之中,所见亦各自有异,即便是阿弥陀佛真身现前,也会认为只是佛像罢了。则知现前佛像岂止是实实在在的佛像吗?譬如《观无量寿佛经》中三辈九品接引之佛,随其往生品位高下,所遣接引之佛从胜至劣,也各各不同。故知我所见的佛像,实际上也完全是我等根机所应当见的佛。岂是佛的慈悲不普遍,而只是以佛像显示给我们见吗?因此,虽然随各人所见之佛各有不同,但都是阿弥陀佛同一体性。
又如佛经中说,通过忏悔,眼根的障碍渐渐转薄,见到佛座之后,起初可以见到一佛二佛。眼障又更薄时,渐渐可以见到诸佛遍满虚空界。以彼例此,若我忏悔发愿求生净土之心,与理体相应,必定也会先见佛像及化身佛,之后就能见到阿弥陀佛真身。又如华严会上,佛的形体本来是一,当时众大菩萨所见到的佛,是广大无量、头上戴着天冠无比庄严的卢舍那佛的报身。而三乘行人所见到的佛,还是平时那位示现从王宫降生而后出家的老比丘身。那么我等业障深重的凡夫,理应所见到的佛,只能是类似土木所造成的佛像之身。不然的话,为何《观普贤菩萨行法经》中说,只要忏除眼根恶业罪障,就能得以见佛。由此可知佛身本来只是一体,或见佛的真身或见佛像,其实都是见佛的人各自善根有异而所见不同。
又从前有位孝子,刻木为母亲之像。母亲的身体形像本来只是木头刻的,但如果有人求助于此木母,或愿意帮助或不愿意帮助,这尊木母也能表现出欢喜或不乐意的脸色,与活灵活现的母亲相同。这木刻的母亲像只不过是世间孝心所感,尚能有如是灵验,何况我们所敬仰的具有无量大愿、神通广大的阿弥陀佛,即如同真身无异的宝像,难道会不及木刻的母像吗?更何况古今以来造佛菩萨像,令人恭敬供养,其感应征验种种不一。或圣像大放光明,或显示祥瑞的应兆,乃至圣像的身上生出舍利,或水溺或火焚皆不损坏。类似这样的事迹具载于各种传记之中,难以尽述。那么我此道场之中供奉的像主,即是阿弥陀如来的真实色身。只因我的业障深重,总认为只是佛像而已。纵然直认为是佛像吧,也能使行者依此佛像而作观想。从观想佛像而见到佛的真身,这岂不正好显明佛像与真佛同一体性之妙?佛经中说,佛清净法身,遍一切处。又说,一切诸法,无非佛法。为何唯独此佛像而非真佛呢?
有人问:《金刚经》上说“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身三十二相尚且不是真实法身,何况此土木之像怎能与佛同一体性呢?
答:若说一切诸相都不是佛的法身,那何止是土木之像,即使是卢舍那报身,也不是佛的法身。若说一切诸相不是佛的法身,然而,即一切诸相的当体无不是佛的法身,何相非佛呢?若能了知此义,也就能体悟我今所奉的尊像,同样不离阿弥陀佛大愿海,具大神通力,能摄能受十方法界念佛众生。所有一切十力、四无所畏等,以及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常乐我净,相好光明,完全与阿弥陀佛真身等无差别。而我今于此道场之中,常行念佛、忏悔、发愿等事。当如行乞之人得以亲近帝王,常怀惭愧而又万分激动,心中充满着畏惧和敬爱,渴望企仰阿弥陀佛慈悲哀怜摄受,祈求得以出离生死。更何况此净土法门乃是历经多生多劫,难以值遇,如今既然有幸遭逢,岂可轻易放纵自己身心,悠悠度日,使殊胜之行不能有所进展,而自作障难呢?又念彼阿弥陀佛为哀悯我等之故,垂慈示现种种形像身相,接受我等忏悔。既受我等忏悔,则一切重罪定得消灭,必能往生净土。于是心生欢喜,忽然觉得天空寥廓,大地清平,如同获得法眼。彼极乐国土胜境,便可如同亲眼目睹。故知佛的真身与佛像完全一致之说,此中具有深刻意义。学者理宜尽其至诚,视佛像如同佛的真身,切莫于佛的真身与佛像之间怀有异见之解。
辟断空邪说第六
释迦如来一代圣教,一本于善恶果报,因缘诸法,为始终不易之正教也。虽有百非超脱之句,岂必离乎因缘法哉?奈何今时有一等断人善根、极恶阐提之辈,不识佛祖为人破执除疑、解粘去缚之谈,随他脚后跟转。妄谓除此心外,诸行皆空。无佛无法,非善非恶。错认妄识是真,谓此心外,无法可得。遂即拨无因果,排斥罪福。言一切菩萨诸佛形像,只是个金银铜铁土块木头。一大藏教,亦只是个树皮,揩不净底故纸。本非真实,何足依凭。于一切善行功德,无不一一扫除,谓言著相。一路谈他之短,显己之长。或存所参话头,而又谓不可固执。索性使人内外空索索,豁达地了。即乃潜行诸恶及淫怒痴等,反谓于道无碍,自赚赚他。内心腐烂,殆不可闻。譬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身中肉。此等见解,其类甚多。必是天魔波旬,昔恨未消所遣来者。令同我形服,坏我道法,而无遗余。呜呼痛哉!若如彼见,谓形像非佛,不知何者是佛。纸墨非经,不知何者是经。若自心是佛,何物非心,而独谓圣人之像非心非佛耶?又心既是佛,何人无心,而独谓汝心是佛,使人非像非经耶?不知众生之心,全体在迷,必假圣人形像经法而表显之,使人有所悟解也。若有悟解,则识生佛真心,平等遍一切处。经云:“诸佛说空法,为度于有故。若复著于空,诸佛所不化。”又云:“宁可说有如须弥山,不可说无如芥子许。”纵证空法,犹滞小乘。岂能如大菩萨等,从空入有,证于俗假,于众生界,如佛度生者也?是故小乘空见,是大乘菩萨所弃。佛说空法,是未了义。又佛说空法,乃即有显空。空不离有,得名真空。今人说空,离有方空。空成断见,深为可畏。如陷坑阱,永不可出。永嘉云:“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斯之谓也。善星比丘,妄说法空,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生陷泥犁,岂不是后人龟鉴?后人不以为戒,复蹈其已覆之辙。如盲引盲众,使师及弟子,自甘没溺。可悲甚矣。又若孝子闻父过恶,以承彼生育之恩,犹尚不忍。况我释氏之子,负出世恩,于佛形像法言,恣意轻毁,安然不惧,可不痛伤?此人必向五无间狱大热猛焰之中,各各自受今日谬解之报,岂虚语哉?纵是德山、丹霞,亦但如文殊等一时为人破执显理耳。岂欲以此教后世耶?今为其后者,不识先人之方便,更吃彼已吐之唾,一向谬谓拆佛殿、烧木佛是究道之行,可谓颠倒。若遵彼遗说,唯能烧拆便是道者,今天下释子,皆当如文殊师利以剑自随,有佛杀佛,无佛斫像,即是道矣。更不须以佛所传定慧等学而为道耶。又佛法门得久住者,全赖经像形服威仪,善行乘法而已。不知舍是,何据而得久住者哉?是故佛说于诸经像敬之不至,尚获大罪。况更轻毁,罪逆可知。《妙经》有云:提婆达多,昔作仙人阿私陀时,为释迦师。释迦自以其身而为床座,奉上供养。令我具足六度,相好金色,无畏摄法,乃至不共,神通道力,成佛度生等者,皆因达多善知识也。今释迦已得证果。欲相成其道,不说法空,但逆赞其法,微损佛足小指,尚不逃于地狱长劫之痛。何况后五百岁,断人善根,妄说法空者,岂能免苦果耶?又佛说法空,盖欲令人体空断恶。奈何不识佛意,而反滞空退善,岂不颠倒?又彼于诸不善,尚说无碍。不知善法何碍,而欲不修?古人以“不落因果”答学者问,尚五百世堕野狐身。非百丈老人,不能脱之。况今妄说法空,拨无因果。不惧后世,恣意妄谈。非止毁于经像,又将素食之人比之牛羊,说法之人叱为虚解,罪将安极?不知慧解如人之目,道行如人之足。有目无足,虽见而不能行。有足无目,虽行而不能见。以不见故,必堕坑堑。以不行故,奚到宝所?虽不能到,还识是非。既堕坑堑,身命俱失。如经所谓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以如盲故,行必堕凶。以如导故,必到宝所。岂可反叱经教之谈为虚解也?然则解行虽各为要,设使有行无解,莫若慧解为优。譬如罗汉应供,象身挂缨,其义可了。又若有解无行,菩提可发。有行无解,难会圆乘。故知文殊解深,为诸佛之师。普贤行大,作群生之父。岂可偏滞一隅而自执也?禅宗南岳,尚以不似一物,不无修证,不可污染,为悟道入门之要旨。况今人邪见若是之深,岂不速疾陷于极苦之处?《楞严》云: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又云: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㲲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则知世尊于妄说法空之人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者,预已授其入狱之记,明鉴若是。今人岂能逃佛所记哉?或曰:彼达多入狱无苦,我奚畏焉?不知达多因心欲逆赞释迦之道,故在地狱,非但无苦,且如三禅天乐。然以身口似谤,故在地狱之中,还如身口所作,具受无量种苦。佛师尚尔。况今人效之,使人于经像间,不生尊敬,视犹土木,待如故纸。令彼不识因果,薄于罪福,违佛教诫,近五逆行。如是恶报,其能免乎?
【译文】
释迦如来一代圣教,完全依据善恶果报的原理,以及因缘所生诸法的实义,作为始终不变的正教。虽然也有“体绝百非,理超四句”之类的话,岂能离于“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个范畴呢?奈何今时有一些断人善根、极为恶劣的一阐提之辈,既不识得佛祖为人破执除疑、解黏去缚之谈,却又盲目地随着他人脚后跟转。妄自以为除此心外,诸行皆空。无佛无法,非善非恶。怀着这种空见,完全是错认妄识为真心,以为此心之外,无一法可得。于是便拨无因果,否定罪、福果报的存在。并且说一切诸佛菩萨的形像,只不过是一堆金银铜铁土块木头。一大藏教,也只是一些树皮树叶,如同揩拭不净的故纸。本来就不真实,何足依凭。对于一切善行功德,无不一一扫除,说这些都是着相修行。到处谈论他人的缺点,用以显示自己总是高人一筹。若有人心存所参话头,却又对人说不可固执,索性使人内外空索索无论什么都放弃了。而自己却在背地里造作诸般恶业,以及淫怒痴等,反而找借口说于道无碍。这种自欺欺人的言行,简直是内心腐烂,已到了不可闻的程度。譬如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身中肉。像这等荒谬的见解,其种类有很多。这肯定是天魔波旬,当年对佛陀心怀怨恨至今未消,所以派遣魔子魔孙潜入佛门之中,让他们冒充出家僧人的形像,以便破坏佛的道法,而使佛法荡然无存。真是让人痛心疾首啊!
若是依他们那种邪见,认为土木等所造的佛像不能视同真佛,那么不知何者是佛?纸墨文字不能当作佛法,不知何者是佛法?若说自心是佛,何物不是唯心所造,而唯独认为圣人的形像既不是心、又不是佛呢?又心既是佛,哪个人没有心?而独以为你的心才是佛,并且还教人放弃佛像和经法呢?不知众生现前的心,全体尚在迷妄之中,必须要借助圣人的形像和经法而表彰显示之,使人通过佛像经法而有所悟解。若有悟解,就能识得众生之心与佛真心,平等遍一切处。
经论中说:“诸佛说空法,为度于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所不化。”又说:“宁可说有如须弥山,不可说无如芥子许。”纵然证得空法,犹且滞于小乘,岂能如大菩萨等从体悟真谛的诸法空相,入于世俗之有,圆修六度万行之功德,而证俗谛之假,然后于众生界中,如同诸佛度化众生一般。是故小乘所执的偏空之见,是大乘菩萨们所扬弃的。须知佛说小乘的偏空,是未了义的。又佛所说的空法,乃是就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而显其体性是空的。空不离有,有而不有,得名真空。然而现今有人所说的空,却是离开万有诸法而言空。执这种空流于断见,那就很可怕了。如陷于泥坑深井之中,永不可出。永嘉玄觉大师说:“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就是指此而言。
如《楞严经》中举善星比丘妄说一切法空,认为无涅槃之法,起否定因果之邪见;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还妄作狡辩说行淫非杀非偷,无有业报。这二人现生即陷入地狱。岂不是可以作为后人的借鉴?奈何后人竟然不引以为戒,偏要重新踏上前人曾经翻过车的老路。如一盲引众盲,致使师及弟子,自甘沉沦于无边苦海之中。实在是可悲之甚。
又如世间孝子听到有人指责自己父亲的过恶,只因承受父亲生成养育之恩,犹尚不忍耳闻。何况我等乃释迦如来之弟子,承负着本师如来度我出离世俗尘劳之恩,居然有人对于佛的形像以及佛经法言,恣意轻视毁损,而安然不怀恐惧。这种现象,怎不令人痛心感伤呢?此等背理邪见之人,必然堕向五无间地狱大热猛焰之中,各各自受今日邪见谬解的果报,可别以为这是不真实的话。
纵然是德山、丹霞等诸禅师曾有一些迥异常人的言语和举动,也只是如文殊菩萨等,一时为人破除执著、显明理体而已。岂是要以这种奇特的方式来教导后世学人呢?如今作为后辈的人,不能理会先人祖师的善巧方便,偏嗜好吃前人已吐的唾沫,一向荒谬地对人宣称要效法古人拆佛殿、烧木佛才是究竟悟道之行,这可说是颠倒之至。若是遵从古代祖师一些出格的言行,只要能烧木佛拆佛殿便是悟道的人,那么如今天下释迦弟子,看到文殊师利菩萨手中持着宝剑,也跟着随身佩带宝剑,遇到有佛就杀佛,无佛就砍佛像,只要敢这么胆大妄为就是修道了,那就更不需要以佛所传的戒定慧三学而为修道了吧。
又佛教法门能够得以久住世间,完全仰赖经书佛像以及僧人飘逸出尘的形像和庄严的威仪,方能普使四众弟子得以善行五乘佛法而已。不知舍弃这代表住持三宝的经书、佛像、比丘僧,佛法将凭何依据而得以久住世间呢?是故佛告诫弟子们,如果对于诸佛经佛像不能至诚恭敬,尚且遭获大罪。更何况加以轻慢毁弃,其所造之罪如同五逆可知。
据《妙法莲华经》中说,提婆达多在过去世做仙人阿私陀时,曾经是释迦牟尼佛的导师善知识。释迦牟尼佛其时身为国王,为求法故,自以其身而为床座,奉事仙人,并供给种种所需。因而佛告诸比丘说:“由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令我具足六波罗蜜,慈悲喜舍,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色,十力、四无所畏、四摄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觉,广度众生,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今释迦牟尼佛已得证果。而提婆达多只是想要与佛相互成全其道,他并不说法空,但以扮演反面的角色来衬托赞叹佛法的伟大。又因轻微伤了佛的小足趾,致令出血,尚且不能逃脱堕落于地狱受长劫之痛。何况在佛灭度后经过五个五百年的今天,若是有人未能深明佛理,妄说法空,以致断人善根,岂能免除堕落三途的苦报呢?
又佛所说的法空,是要使人由体悟法空而断恶。奈何不识佛的本意,反而滞着于空,并且退失善念,岂不是糊涂颠倒?又有人对于种种不善之法,尚且借口说无碍菩提;然而对于善法不知何以会碍于菩提,而偏又不修?从前有人只因以一句“不落因果”,回答学者所提出的“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这个问题,结果五百世堕野狐身。若非遇百丈怀海老人以“不昧因果”代他作转语,恐怕还不知何时能脱野狐身呢。何况如今有人妄说法空,拨无因果,难道就不怕后世堕入恶道无有了期,竟敢恣意妄谈。
不仅毁弃经书佛像,又将素食的人比喻为牛羊,叱斥说法的人为徒有虚解而无实义。这等罪过真不知有多深哪。殊不知依智慧体解诸法如同人的眼睛,依道法修行如同人的双足。有眼睛没有双足,虽能见而不能行。有双足而没有眼睛,虽能行而不能见。因看不见道路故,必堕深坑险谷;因没有双足不能行故,怎能到达宝所?有眼睛没有双足,虽然不能到达宝所,至少还能识别是非。有双足没有眼睛,既堕深坑险谷,连身命都丢了。这正如经论中所谓:六度之中,前五度如盲,般若如导。因为如果盲无所见,行道必堕凶险。但若是有导师带领故,必能到达宝所。怎么可以反过来叱斥经教之谈为虚解呢?
然则深解教理与实践躬行虽各有其重要的一面,设使有修行而无慧解,还是比不上慧解更为优胜。譬如“罗汉应供薄”与“象身挂璎珞”,其间胜劣之义可以了知。又若有解而无行,菩提心随时可发;有行而无慧解,则难以领会佛法圆乘。故知文殊菩萨因为慧解深妙,成为诸佛之师。普贤菩萨因为行愿广大,而作群生之父。怎可以偏滞一隅而自生执著呢?禅宗南岳怀让禅师,尚且以“说似一物即不中”“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作为悟道入门的要旨。况今人邪见如此之深,岂不速疾陷于地狱极苦之处?
《楞严经》中说,有人稍有小小成就,就自以为已圆满具足,忽然无端生起自大我慢,心中尚且轻视十方诸佛如来,何况下位的声闻、缘觉。经中又说:也有些人忽然心中归向于永灭的邪见,因而拨无因果。一向入于空无状态,空见之心现前,乃至心中生长断灭空的见解。自己不礼佛塔寺庙,摧毁经书佛像,同时还对信心施主言:此佛像只不过是金铜,或是土木。佛经只是树叶,或是㲲华丝帛。自己的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尚土木,实为颠倒。有深信这些话的人,就从其所言,毁碎经书佛像,埋弃地中。这样迷惑误导众生,不仅自己入无间地狱,失于正受,而且使听从的人也跟着沉沦堕落。
由以上经文可以了知,世尊对于那些妄说法空的人,以及未得谓得、未证谓证的人,已预先为他们授记堕入地狱,其明鉴如此。今有怀邪见的人自误误他,岂能逃得了佛所授记的恶果呢?也许有人还强词夺理嘴硬地说:“就算像提婆达多现身入地狱,也并无痛苦,我有什么好怕的。”不知提婆达多是存心要以反面来赞扬释迦之道,故示现堕在地狱,不但没有痛苦,而且如同居住于三禅天之快乐。然而以其所表现身口二业似同毁谤,故所感果报在地狱之中;如果身口所作二业是真的毁谤,那就得具受无量种苦报。佛陀过去世中的老师尚且如此,何况今人无知,居然想要效法下地狱尝尝味道,因此使人对于经书佛像,不生尊敬,视同土木,待如故纸。误导他人不信因果,轻视罪福果报,违背佛陀教诫,接近五逆之行。造下如此恶业,其所受恶报岂能免得了呢?
开示禅佛不二法门第七
释迦如来所垂念佛法门,统法界群机而无外者也。实文殊、普贤所证大人境界。天台四明,判与《华严》《法华》同部,味属醍醐,即禅宗所谓单传直指之道。永明“四料简”中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诚向上一路也。奈何今人,因于名利所谋,不遂其志。乃作色长叹而自悔云:噫。我平生一切都罢了,参禅非我所望,不如且念些阿弥陀佛,以修来世,苟不折本,足矣。于是反怠其身,曾未深省。倘或忽遇些些儿得志趣,便自无量恶作,依旧一时现前,莫之能御也。念佛如此,何益之有?今详其见。彼谓参禅虽妙而难,如造万间大厦。念佛虽粗且易,如作一隙草窟。见地若此,譬如饥世得遇大王百味珍膳,认作草菜之食。以如意珠王,视为鱼目。可不哀哉?不知禅佛二门,发行虽异,到家一著,其理是同。当知所以发行异者,如参禅拈来即是,不著佛求。然若自不能具正知见,又不遇正知见人,纵不退转,多入魔道,无佛力救护故也。若念佛,一切不取,惟念彼佛。虽无正解及师友开发,但直信有佛身土,发志即生。纵滞偏小,亦还于正,有弥陀愿力救护故也。是名发行有异,非谓法门地位深浅有异也。是知参禅即念佛,念佛即参禅。禅非佛不得往生,佛非禅不得观慧。念佛参禅,岂有二致?若知此义,则当乘彼功名富贵得志之时,一刀割断,即便猛发大心,力行斯道。于世所有妻子宝货,头目髓脑,乃至身命,不自吝惜,决志求生。岂可直待悔吝失节不得已之际,以此最上法门,但作草窟、鱼目小道之见,以苟且之心而欲修之,可伤可惜甚矣。若能因是悔吝,从今一时放下,生大乘宝所之见,办决定不退转心。譬如随风顺流之舟,更加橹棹,岂不疾有所至?何幸如之。问:若是,则禅书有云“如何是佛?”答干屎橛,答麻三斤。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乃至魔来也杀,佛来也杀。且道与念佛三昧,尊敬恋慕,畏爱渴仰之心及到家之旨,如何同耶?答:念佛者,本持念彼西方极乐世界报身阿弥陀佛也。此佛报身,有无量相好光明,化佛菩萨声闻,愿力功德,不可具说,此为佛身。又佛所依境,有诸宝池地树幢网栏台铃幡华水等一切庄严,此为国土。然彼佛以身为土,以土为身。身土无碍,心境圆通。或彼或此,同一受用。乃至蕴入界处一切诸法,直至无上菩提。及能杀所杀之义,一切时,一切处,无障无碍,非缚非脱。纵横逆顺,皆即弥陀清净色身。何以故?心即境,境即心。身即土,土即身。生即佛,佛即生。此即彼,彼即此。及青黄赤白之色,眼耳鼻舌之根。如是诸法,或心或身,亦一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尚不间于淫怒痴是梵行,尘劳俦是法侣,何特干屎橛、麻三斤非是佛耶?此既是佛,何须于净地上特地示现降生,挖肉做疮,起度生想。如此,正好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省得许多作模作样,六年苦行。降魔说法,于无生灭平等法中,唱生唱灭,卖弄千端,搅动世界,恼乱一切,使平地上死人无数,岂不天下太平?咦。到这里切忌错会,不得动著,动著则吃我手中痛棒有分。若谓此说是曹溪门下搕𢶍堆头触著得底,且未曾梦见在,我早打折你驴腰。问:恐不容汝如此计较。答:亦不外此计较。又汝莫谓计较有心,计较无心。我几曾计较来?问:只此早是计较了。答:我适来说什么底?问者不会。良久又问:若一切是佛,则粪箕苕帚皆可酬彼所问。何特以极劣干屎橛而作答耶?答:既一切是佛,则门窗户闼目前诸境皆可为问,何特取最胜之佛而为问耶?故知问者心地未纯,太取其高。而答者欲破彼执,反取其劣耳。若知屎橛非劣,则佛亦且非优,岂可谓彼语有不同,而妄认禅佛为异行哉?问:此念佛法门若如此奇特,与少室指心成佛之说,台宗观心观佛之谈,初无有异。可谓不出一念,显三千妙法,而三观宛然。不离万法,究一真如门,而一心顿了。且教我钝根后学之人,如何修行,得相应去?答:但肯发行,何虑不成。譬如空谷之间,有声皆答。声大则大鸣,声细则细响。随彼发声,无不克应。正如乐国以三辈九品,摄受众生。亦随其根利钝深浅、邪正迟速而导之。应生何品,无遗机矣。如谷应声,高低共作。若能勤加精进,必不唐捐。又况时无先后,何嫌钝根?以是义故,则知一切法门即一法门,一法门即一切法门。岂特禅佛不二?举释迦一代施化之道,不出念佛一法门矣。又此法门量广大故,摄机无外,何间愚智之根。奉劝后贤,于此法门,莫生异见。
【译文】
释迦如来所垂示的念佛法门,统摄法界众生一切根机而无余外。修此法门而得其成就,实为文殊、普贤菩萨所证的大人境界。天台宗的四明知礼法师,判此念佛法门与《华严经》《法华经》同为一乘圆顿部类,味属醍醐上味,也即是禅宗所谓单传直指之道。永明延寿禅师“禅净四料简”中所谓“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向上一路了。
奈何现今有些人,因为对于世间名利的谋求,不能遂其志愿,于是故作失意的神色,长声慨叹而自悔言:唉!我平生一切都不在乎了,参禅非我所望,不如且念些阿弥陀佛,以修来世,只要能再得人身不赔本就心满意足了。于是反而懈怠其身,从来不曾深加省察。倘或忽然遇到些些儿得志的趣味,便自无量烦恼恶习行为依旧一时现前,完全失去防御的能力。以这样的心态念佛,能有什么好处呢?
如今再来详审其他的见解。有些人认为参禅虽然高妙而入道难,如营造万间大厦;念佛虽然粗浅,而修持容易,如搭建一间草房。其见地就只这个样子。譬如饥荒的年代,得遇大王赐给他百味珍膳,居然认作草菜之食。把如意珠王,看成是鱼目。如此浅见之识,岂不可怜?
殊不知参禅与念佛二门,在开始修行时虽然有差异,但到最后一着,其所证的理体却是相同的。当知之所以开始修行有差异,比如参禅随手拈来无不是道,不执著于有佛或有所求。然而若是自己不能具正知见,又没遇上有正知正见的人为其抉择,纵然在修行过程中不退转道心,但因知见不正,多入魔道。这也是因为无佛力救护的缘故。若是修念佛法门,则是对世间一切不执取,心中唯念阿弥陀佛。即使对净土法门的教理没有深刻的正解,没有师友的开示启发,却能完全相信确实有阿弥陀佛之身及其极乐国土,只要发坚定志愿,即得往生。纵然滞于偏小,也还是属于正修,当然这其中也含有阿弥陀佛愿力救护的缘故。这便是与参禅在修行方法上有差异的地方,并非说二种法门在地位上有深浅的区别。
由此可知,参禅即同于念佛,念佛即同于参禅。参禅非念佛不得往生,念佛非禅思不得观慧。念佛与参禅,岂有二致?若了知此中义理,正该趁着功名富贵得志之时,把世事尘劳一刀割断,即便勇猛发大菩提心,努力修行此道。对于世间所有妻子珍宝货财,头目髓脑,乃至身命,不再顾恋吝惜,决志念佛求生净土。岂可直待有朝一日悔恨失节、万般不得已之际,姑且以此最上法门,只当作草房、鱼目一般的小道之见,抱着一种因循苟且的心态,想以念佛来消遣百无聊赖的光阴。真够令人可伤可惜之至啊。若能因为人生的困顿失意,从今把身心世界一时放下,对净土法门生起大乘圆教直登宝所之见,办一片决定不退转之心。譬如随风顺流的舟船,更加上橹棹的用力,岂有不疾速到达宝所的?这是何等幸运啊。
问:若是如此,则禅宗典籍中经常有些独特的问答机缘,比如问“如何是佛?”则答“干屎橛”,或答“麻三斤”,或说“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乃至魔来也杀,佛来也杀。请问这与修念佛三昧的人,那种尊敬恋慕、畏爱兼抱的渴仰之心,以及到家之旨趣,如何相同呢?
答:所谓念佛,就是一心持念西方极乐世界报身阿弥陀佛。此阿弥陀佛的报身,有无量的相好光明,并有无量的化佛、菩萨、声闻,其智慧、神通、愿力、功德等一一皆无量,不可具说,此为佛身正报庄严。又佛所依境,有诸宝池、宝地、宝树、宝幢、宝网、栏楯、楼台、风铃、幡幢、莲华、水流等一切庄严,此为依报国土。然而阿弥陀佛能以身体为国土,以国土为身体;身土无碍,心境圆通。或彼或此,同一受用。乃至五蕴、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诸法,直至无上菩提。以及能杀所杀之义,一切时,一切处,无障无碍,非缚非脱。纵横逆顺,皆即阿弥陀佛清净色身。为什么呢?就诸佛已证实际理体、诸法一如而言,心即境,境即心。身即土,土即身。众生即佛,佛即众生。此即彼,彼即此。及青黄赤白之色,眼耳鼻舌之根。如是诸法,或心或身,亦一一无不自在,无不解脱。尚且不排除于淫怒痴即是梵行,尘劳中的所有众生都是清净法侣。何特干屎橛、麻三斤而不是佛呢?此等种种既都是佛,何须再于清净地上特地示现降生,挖肉做疮,起度生想。这岂不是无事生事?正好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省得许多作模作样,六年苦行、降魔说法,于无生灭平等法中,唱生唱灭,卖弄千端,搅动世界,恼乱一切,使平地上死人无数,岂不天下太平?
咦!诸位到这里切忌错会其意,千万不可动着念头,动着念头就得吃我手中痛棒有分。若以为此说便是曹溪门下搕堆(禅林用语。本指粪秽、杂秽,引申为无用而不值一顾之秽物。禅林每以“搕堆”戏称执著于语录、公案之类)头触着得底,可见你连做梦都还没梦见,莫怪我早打折你驴腰。
问:禅家超凡越格的语言,恐不容你作如此计较吧。
答:亦不外此计较。又你莫认为计较有心,计较无心。我几曾计较来呢?
问:只此早是计较了吧。
答:我刚才何曾说着什么来呢?
问的人不能理会。过了许久又问:若一切是佛,则粪箕、笤帚等都可以作为回答对方所问,何必特故以极下劣的干屎橛而作答呢?
答:既一切是佛,则门窗、户闼等眼前诸般事相都可以作为提问,何必特故取最胜之佛而作问呢?
可见那位问“如何是佛”的人,心地尚未真纯,对于佛太过于取其尊高,而回答的人为了要破除问者的执著,因此就特故反取其下劣的事相作为回答。若能悟知干屎橛并非下劣,则佛也就并非特别优异。那么,同样的理由,岂可因为禅宗问答机缘所用的语言有所不同,就误以为参禅与念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修行呢?
问:此念佛法门既是如此奇特,与少室山达摩祖师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说、天台宗所谓“全心是佛,全佛是心,终日观心,终日观佛”之谈,并没有差异。可说是不出现前一念之间,即显三千妙法,而又空、假、中三观宛然。也可以说是不离万法,穷究一乘真如门,而一心顿了。像这么深奥的道理,且教我等钝根后学之人,如何修行,才能得以与道相应呢?
答:只要肯发心修行,何必忧虑不能成就。譬如在空谷之间,凡有呼声都会听到相应的答声。声音大则回响声也大,声音细则回响声也细。随人发声,没有不立即回应的。正如极乐国土以三辈九品的往生等级,摄受念佛众生。也随着众生的根机利钝、念佛的功夫深浅、所行邪正、发心迟速等不同情形而引导之。应该生于何等品位,即生何等品位,决不会遗漏一人的。如同空谷应声一样,随高声低声而作出相同的回应。若能勤加精进念佛,必然功不唐捐。又何况发心念佛,在时间上不分先后,何必嫌自己钝根呢?
了解禅净二门殊途同归的义理之后,则知一切法门即一法门,一法门即一切法门。而且岂止是参禅与念佛不二?举释迦如来一代施行教化之道,统统不出念佛一法门。又此法门广大无量故,摄取一切众生根机而无外,哪有愚智之间的区别。奉劝后贤于此法门,千万不要生起种种违背佛理的异见。
示诸佛二土折摄法门第八
夫二土者,即诸佛折摄二门也。行人闻上所说依正之境,则能如彼经旨,了知此土实苦,彼土实乐。虽闻观慧法门,圆融微妙。而直见二土俨然,皆即实境。非如浅信之人,谓彼土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光影幻化,虚妄不实,处处皆是西方等解。深知彼土,亦如此土端确的实而无谬误。若人能具此智,不为世间一切邪解偏见诸恶知识之所回转。则当正观二土苦乐净秽,于其境上,生二种心,以为方便。非此二心,不能生彼。何谓二心?一者厌离心,二者忻乐心。于此娑婆生厌离故,则能随顺释迦所说折门。于彼极乐生忻乐故,则能随顺弥陀所示摄门。以此二门,精进修行。念佛三昧,必定成就。何谓折门?以闻如上所说极乐胜妙,则应如理观察此娑婆世界皆苦,无一乐者。三途地狱,日夜烧然。饿鬼旁生,不可堪忍。修罗忿战,人处何安?根尘与八苦交煎,因果共四生升坠。时有寒暑,境是沙泥。昼夜推迁,无常不住。又复受身臭秽,男女异形。所需衣食,艰难粗恶。寿命不永,众苦相生。纵有生于天宫,报尽还归极苦。又不知人中,乐即是苦,亲正是怨。颠倒攀缘,不求出路。从业致业,展转不休。如是苦恼,不可具陈,故当厌离也。何谓摄门?行人闻说娑婆实苦如是,则于彼土西方极乐生大忻乐。彼极乐土,宝地宝池,无三恶道,庄严妙胜,超过十方。无寒暑昼夜推迁,无生老病死结业。纯男无女,莲华化生。衣食自然,能成法喜。寿命无量,身光莫穷。闻法音则应念知归,睹相好而刹那悟道。如是种种,快乐无量,得名极乐,故当忻乐也。若能于此二门,精进修习,日夜不休,随顺佛教。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作苦海想,作火宅想。于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于诸眷属,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况复生死不住,长劫奔跋,实可厌离。于知识若经卷中,闻彼佛愿力,国土庄严。于念念中,称彼理趣,生安隐想,生宝所想,生家业想,解脱处想。弥陀如来菩萨僧众,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想,生津梁想。于怖畏急难之中,称名即应,功不唐捐,刹那便至速来救护想,应念出离想。如是功德无量,实可忻乐。若于此折门不能修行,厌离不深,则娑婆业系不脱。若于彼摄门不能修行,忻乐不切,则极乐胜境难跻。是以行人欲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当齐修二门,为发行最初一步也。若不修此二门,虽了观慧之旨,但成虚解。纵欲生彼,以不忻厌,无因可得。若能修此二门,不识观慧之旨,虽可生彼,但事想故,位非上辈。若能炽然忻厌,圆修观慧,既生而复上品者矣。学者岂可谓此说固执著相而轻弃也?或曰:何不诸缘放下,一念万年。使心与理会,境与神融,自然合道。何必忻厌取舍若是之深?答:若谓诸缘放下是道,只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为放下,却与道反远,类于断见外道。故鹅湖云:“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又云:“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又佛十八不共法中,有精进无减。又六波罗蜜,因精进故,方得成满。且放下者,但放下世间业缘耳,岂是放下精进体道之心哉?古人所谓坐在无事甲里,正是此辈。若谓放下自在是道,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岂得心会境融,打成一片,与道合耶?若知不放下是放下,炽然忻厌取舍,即是不忻厌取舍。修即无修,念即无念。则名无功用行,亦名无作妙心,奚难速证中道之理?又修故离断,无修离常。断、常既离,则异乎所问,而直生安乐世界,以二大士为同修,日与弥陀佛相对。彼时有何法而不可问,何行而不可学,何疑而不可除,何求而不可得?既无退转,则此忻厌,岂不是成无上正觉之大因行哉?
【译文】
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这两个不同的国土,正好也就是诸佛为教化众生所设的折伏与摄受二门。行人听闻以上所介绍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境相,则能根据净土三经中所说的旨趣,了知此娑婆国土确实是苦,彼极乐国土真实是乐。虽然也听闻观慧法门,心境圆融微妙,然而明显可以见到两个国土俨然有净秽苦乐之别,这都是真实境界。并非如浅信之人,认为彼极乐国土心有则有,心无则无,如同光影幻化,虚妄不实;或言十方世界处处皆是西方之类的见解。必须深刻了知彼极乐国土的存在,也如同此娑婆国土端确的实而无谬误。倘若有人能具这种智慧,其念佛求生净土之心,就不会被世间一切邪解偏见的诸恶知识之所回转。
修学净土法门,应当正确观想两个国土之间的苦乐净秽差别。于苦乐净秽之境上,生起二种心,作为发起修行念佛的前方便。若非具此二心,则不能往生彼极乐国土。哪二种心呢?一是厌离心,二是欣乐心。能于此娑婆世界生厌离故,就能随顺释迦如来所说的折伏门。能于彼极乐世界生欣乐故,就能随顺阿弥陀佛所示的摄受门。以此折伏、摄受二门,精进修行念佛三昧,必定成就。
如何是折伏门?由于听闻如上所说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胜妙庄严,则应当如理观察此娑婆世界充满诸苦,几乎没有一样是真实快乐的。譬如那三途中的地狱道众生,日夜受着猛火烧燃的痛苦。饿鬼道、畜生道的众生,同样是惨不忍睹。阿修罗总是忿火中烧而好战。即使生在人道之中,何处有安全感可言?六根相对六尘境界常与八苦交互熬煎,善恶因果报应总是配合胎卵湿化四生而升坠。一年四季之中有严寒酷暑,生存环境不过是沙泥瓦砾。昼夜推移变迁,无常刹那不住。而且所受之身躯臭秽难闻,男女形体各异而芳颜不驻。生活中所需的衣食,求取艰难而所得粗恶,寿命不仅短暂并且众苦相继而生。纵然有人修善得生于天宫,福报享尽还归极苦。又不知人道之中,追求片刻的欢乐即是种下苦因,有时越亲近的人反而正是怨怼之人。如是颠倒攀缘,不知寻求出路。从造业而招致业报,辗转轮回不休。如是等种种苦恼,难以一一具陈。故当心生厌离。
如何是摄受门?行人闻说娑婆世界确实存在有这种种痛苦,则对于西方极乐国土油然生起无限向往欣乐。彼极乐国土,放眼望去,全是宝地宝池,没有三恶道的存在。无论正报依报俱各庄严妙胜,超过十方世界。没有寒暑昼夜推移变迁,没有生老病死等痛苦结业。纯是男子汉没有女人身,各各从莲华中化生。衣食受用自然,皆能成就法喜。人人寿命无量,身相光明无有穷尽。耳闻法音宣流则应念了知归趣,目睹阿弥陀佛相好光明而刹那悟道。如是种种快乐无量,因而得名极乐。是故应当生起欣悦好乐。
若能于此厌离、欣乐二门,精进修习,日夜不休,随顺佛陀教诲。于此娑婆国土声色等六尘诸般境界,当作地狱想,当作苦海想,当作火宅想。于种种所珍所爱的宝物,当作诸般苦具想。于种种饮食衣服,当作饮脓血、当作穿铁皮想。于诸亲友眷属,当作夜叉罗刹啖人鬼想。况且生死轮回不休,长劫奔波跋涉,实在应该生起厌离之心。于是对于善知识的著述开示,或于经卷之中,听闻介绍阿弥陀佛慈悲愿力,极乐国土依报正报胜妙庄严。于念念心中,称合彼净土理趣,生起远离怖畏而得安隐想,生直达乐邦宝所想,生继承如来家业想,生大解脱处想。于阿弥陀如来、诸大菩萨、诸圣贤僧众善知识,如慈父想,如慈母想,生接引往生极乐想,生渡越苦海得至彼岸之津梁想。于种种怖畏急难之中,只要至心称念阿弥陀佛洪名即得感应,功不唐捐,刹那便至速来救护想,应念即得出离苦难想。如是等功德无量,实在应当生起欣悦好乐之心。
若是对于此折伏门不能彻底看破而修行,则表示厌离心不够深刻,那么娑婆世界的业苦系缚便不能解脱。如果对于彼摄受门不能生起孺慕向往而修行,则说明欣乐心不够恳切,那么极乐世界的殊胜境界必然难以高登。是以行人想要往生净土,成就念佛三昧,应当同时修此折伏与摄受二门,为发心修行最初一步。若不能修此二门,虽然了知观慧之旨,但只不过是不切实际的虚解。纵然也希望往生极乐国土,可是对极乐世界既不生欣乐,同时对娑婆世界也不生厌离,这根本就不具备往生净土的因缘。若能修此二门,却不识观慧之旨,虽然也可以往生极乐国土,但纯属事相方面的观想念佛,其往生品位当然不会是上辈。若能炽然欣求极乐、厌离娑婆,同时圆修观慧,则既可以往生而且还能位登上品。学者难道可以认为这种说法是固执着相而轻易放弃吗?
有人说:何不诸缘放下,一念万年,使心与理会,境与神融,自然深合道妙。何必心存欣厌、情系取舍如此之深?
答:若认为诸缘放下就是道,只这动起一念放下之心,便不名为放下,却与道反而相离更远了,这类似于断见的外道。是故鹅湖大义禅师说:“莫只忘形与死心,此个难医病最深。”又说:“若还默默恣如愚,知君未解做工夫。”又佛有十八种不共法,其中有一种叫精进无减。是说佛的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名精进无减。又六度波罗蜜,每一度都必须要有精进故,方得成就圆满。而且放下的意思,只是劝人放下世间会染污身心的业缘,岂是教人放下精进体道之心呢?古人所谓“坐在无事甲里”,正是此辈之人。若认为只要放下,整天无所事事,便能自在是道,而不勤加精进一心修行,岂能心与理会、境与神融,打成一片,与道相合呢?若能悟知不放下即是放下,炽然欣厌取舍,即是不欣厌取舍,修即无修,念即无念。这是相当于八地以上菩萨所修的境界,名为“无功用行”,也名“无作妙心”。若能如此,何难速证中道之理?又能依教而修故,离于断见;而且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离于常见。断、常之见既离,则虽与你所问的道理不一致,却能径直往生安乐世界,以观世音、大势至二大士为同修,常常与阿弥陀佛相对面。到那时有何佛法而不可请问,有何行门而不可修学,有何疑虑而不可除,有何所求而不可得?既能证得不退转,则此欣厌之心,岂不正是成就无上正觉的大因行吗?
劝修第九
夫净秽同心,生佛一理。诸法本等,奚假劝修。其奈众生迷心作境,净秽斯分。对待相成,缚脱迥异。缠缚多劫,不觉不知。故须劝娑婆苦海众生,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行人既闻如上所说二种法门,则必深知净秽苦乐之土,真实不谬。便当发行求生,如彼农民得利自趋,止之不可得也。然彼农民,近为一岁饥寒之苦,尚甘日夜不休,朝愁暮苦,具经年载而不自倦。况彼三昧行者,若一念精勤,超历劫娑婆之苦,何止一岁饥寒?登九品极乐之安,何止一年温饱?以彼较此,优劣可知,是尤不必待人劝也。又前示人折摄二门,其旨已明。如云:此是金玉,此是砂石。虽三尺孺子,亦必弃石而求金,不劝而自取,盖因识其贵贱。行者亦尔。既明识此土是苦,彼土是乐。此是生死沉溺,彼是自在解脱。亦必舍此秽土,而求彼净土。自然念念不住,心心不息,如救头然。闻教便行,奚待更劝。苦乐二土,是佛所说。谛信不疑,修则自得。今人见屎尿,则必搐鼻攒眉,嫌其臭秽,便欲速去。见锦绮,则必舒颜展笑,贪其莹洁,便欲速得。彼暂时美恶幻境,尚不能一忍,而憎爱炽然。况长劫极乐极苦之处,而不速生忻厌,可谓愚之甚,惑之深矣。又此娑婆世界,释迦已灭,弥勒未生,贤圣隐伏。一切众生奔跋苦海,犹失父之儿。若不以极乐愿王为归,则谁为救护?又况此界六道杂还,人天虽优,报尽则坠。今且以人处竖修论之。彼神仙之党,未离空地,尚不易至,况彼天乎?彼生天者,以三品十善之因,生三界天。自劣至优,各历多劫,不能如愿。成小败广,如海如滴。中间或遇邪恶魔党,永退永失。敢言得出三界,而望四果四向之地,况历信住行向诸地,而超此耶?若能修此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虽在凡地,不出一生,即便横截三界五道生死。径超诸有,蒙佛接引,顿生安养。于彼上品莲台托质,花开见佛,闻法悟道。不离当念,阔步大方,供养一切三宝,教化一切众生。弥勒世尊降生之时,再来此地,同佛弘慈。所有历劫父母妻子、兄弟姊妹、怨亲等境,谕以道品,告以昔因,皆令证果。则其行愿,岂不广大耶?此娑婆世界所有三障一切结业,更不能累我。如是功德,若一念失修,便属后世,岂宜自缓?况又世事千端,生缘万扰。如锁如钩,连环不断。心则念念不住,身则在在无休。役我升沉,障我本性。历劫至今,曾未休息。无常迁变,不可久留。纵寿百年,不逾弹指。今日明日,难保其存。忽于眼光落地之际,不觉刹那异生。随其业因,受形别类。披毛戴角,著地飞空。今日见解都忘,恍忽三途六趣。飘零多劫,不知自归,可谓大苦。纵是弥勒出世,而我生处何知?尚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何况经教圆谈。虽受异身,保惜深重。因业致业,从冥入冥。惧死贪生,不异今日。若非即于目下当念之间,效彼先觉丈夫,猛发大心,立决定志。奋扬举鼎拔山之力,一截截断,跳出稠林。使两头撒开,中间放下。安能行业昭著,光动人天。群有蒙恩,诸佛护念。闭三恶趣,开总持门。即使不待娑婆报满,便得往生者也。若又更待处所稳便,衣食丰饶,充足香华,事事称意。思前算后,卜彼良时。报尽恩怨,圆成善事,然后发行。假使虚空界穷,亦无此日矣,所谓“晴干不肯去,直待雨淋头”。古云:“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斯之谓也。
【译文】
净土与秽土同在一心,众生与诸佛同一理体。诸法本来平等一如,哪里用得着借助劝导而起修。无奈众生心迷不悟,于境界相上作种种分别,净秽既然由此而分歧,便有苦乐对待之相产生,系缚与解脱迥然有异。虽被烦恼业苦缠缚多劫,仍然不觉不知,故必须劝导娑婆世界中的苦海众生,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行人既闻如上所说折伏、摄受二种法门,则必然深知净秽二土苦乐的情形真实不谬,便当发心修行念佛求生净土,如同那些农民,为能得到温饱利益,不用催促也能自觉趋往田间耕作,想阻止都不可能。然而那些农民,不过只为解决眼前一岁饥寒之苦,尚且甘心日夜不休从事农活,起早摸黑,辛勤劳动,具经年载而不自倦。何况修念佛三昧的行者,若能一心精勤念佛,便可从此超出历劫以来娑婆世界的种种痛苦,何止解除一岁的饥寒呢?高登九品莲台享极乐之安养,何止得一年的温饱而已呢?以彼农夫辛勤劳作所得利益较此精勤念佛所获利益,其优劣可以不言而知,这就更不必待人劝导而后发心念佛吧。
又前面指示人们修折摄二门,其旨趣已明。如有人指着两样物品说,这是金玉珍宝,这是土沙石块。即使三尺的孩童,也必知道弃沙石而取金玉,这是不必人劝而自能择取,因为孩童已能识别这两者的贵贱。行者也应该如此。既然明识此娑婆国土是众苦充满,彼极乐国土是但受诸乐。在此世界难免生死沉溺,在彼世界却是自在解脱。也必然会选择舍此秽土,而求生彼净土。自然愿意精勤念佛,念念不间断,心心不休息,如救燃眉之急。一闻圣教便当起行,何待他人再来相劝。净秽二土的苦乐悬殊,这是佛陀金口所说,理当深信不疑,能依法修行,自然得大利益。譬如有人见到屎尿,必然掩鼻皱眉,嫌其臭秽难闻,便要速速离去。若是见到华丽的丝帛,必然舒颜展笑,贪其莹洁好看,便想尽快得到。这不过是暂时的美恶幻境,尚且不能多忍受一时,而心中憎爱炽然。何况对于长劫极乐和长劫极苦的两个国土,而不即速生起欣求和厌离之心,那真是愚痴至极,迷惑太深了。
又此娑婆世界,释迦如来已经灭度,弥勒菩萨尚未下生,诸贤圣皆隐藏潜伏。一切众生奔波跋涉于苦海之中,犹如失去父母的孤儿。若不以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大愿王为依归,那么,在这苦难的世间,有谁能为你作依靠、作救护呢?更何况于此世界之中,六道混杂循环,人道、天道的果报虽然比较优越,但微薄的福报享尽则依然坠落。今姑且以人道由下至上修行证果渐次而论之。那些神仙之类,即使能轻身飞行腾云驾雾吧,也并未离开人间的空中和地面,但就这种道行,尚且不容易修到,何况升到上界中为天人呢?那些能够生到天上的人,以修上中下三品十善之因,生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自欲界四王天之劣直至无色界非想处天之优,其间诸天每要提升一个层次,各历多劫,都不能如愿。成就的机会小而失败的机会大,如大海与一滴之区别。于其中间或遇邪恶魔党一扰乱破坏,便永远退失善根福德,哪还敢说得以出离三界,而期望证小乘声闻四果四向之地,更何况大乘菩萨所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诸阶位,甚至超过于此呢?
若能修此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虽然目前仍在凡夫之地,但不出这一生,即便可以横截三界五道生死之流,径超诸有情类,蒙阿弥陀佛接引,顿时往生极乐安养。于彼上品莲台托识受质,此后花开见佛,闻法悟道。不离当念,即可阔步大方,供养十方一切三宝,教化一切众生。及至将来弥勒世尊降生之时,再来此地,随从弥勒佛共同弘扬慈悲之道。当面对历劫以来所有父母妻子、兄弟姊妹、怨亲等境缘,都以佛法道品相教诫,并告诉他们宿生的因缘,帮助他们修行证果。有这样的行愿,岂不是很广大吗?此后娑婆世界所有三障等一切烦恼结业,再也不能系累于我。像这么殊胜的功德,若是一念差错,失去修行的机缘,便要累及后世,岂可以自生迟疑,缓而不决?
又况且世间俗事千端,众生业缘万扰。爱恨情仇如锁如钩,连环不断。心中许多妄念生灭不住,身则在在处处劳苦无休。役我于六道之中升沉,障我本有之清净自性。历劫轮回至今,从来未曾休息。如今虽得人身,岂奈无常迁变,不可久留。纵然寿命百年,也不过弹指之间。谁能担保今日明日还能存活于世。忽于眼光落地之际,不觉刹那已属来生。随其所造的业因,再受形体时早已成为别类,或披毛戴角,或着地飞空。今日种种见解都已忘记,恍惚于三途六趣之间转来转去。如是漂泊零落多劫,仍不知自己将要归于何趣,这实在是太苦了。纵然到了弥勒佛出现世间,而我那时会生在何处又哪里知道呢?尚且不闻父母三宝名字,何况佛经教理圆顿之谈。虽受异类身体,仍然保惜深重。因业苦又再造诸业,从冥途又重入冥途。即使投生于异类之中,但惧死贪生的心情,与今日并无差别。
如果不于目前当下这一念之间,效法那些先已觉悟的往圣前贤,发起勇猛广大之心,立下决定不移的志向;奋勇扬起举鼎拔山之力,把生死之流一下截断,跳出烦恼稠林;使过去、未来两头撒开,连现在的中间也完全放下,怎能使自己所行的净业昭然显著,光动人天。使一切有情众生共蒙佛恩,令得十方诸佛护念。从此关闭三恶趣,开启总持门。即使不待娑婆业报之身受满,便已经得以往生净土。
若是还想等到自己的居住处所稳便,生活所需的衣食丰饶,有充足的金钱可以备办香华灯烛,总要事事称心如意。这样思前算后,择定个好日子,报尽人间恩怨,圆成所有善事,然后发心起行。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假使直待虚空界穷尽,恐怕也不会有这么一天,所谓“晴干不肯去,直待雨淋头”。古人说:“即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就是指此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