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戒杀第十
相国裴公美休,尝著《圆觉经疏序》,其略曰:夫血气之属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体。所谓真净明妙,虚彻灵通,卓然而独存者也。以是观之,则知蜎飞蠕动至微之物及彼大身师象巴蛇之类,与十方佛圆觉妙心,虚彻灵通,同一真净,奚可分优劣乎?生佛既同,人虽至灵,岂不亦与彼等同一体性,共禀四大五行之质,同生天地之间。如虚鼠危燕之类,上应乾象,肖乎日月,反能司人灾福,焉得不及人也?此理既明,乃知人与物类,性均天伦。彼既无别,岂可逞我一时之强暴,乘彼之微弱,而恣行杀戮哉?又彼所以异于人者,但因无始妄想极重恶业所牵,故不觉不知,改头换面,异类受形耳,非谓心体有异也。体既无异,又与彼类俱在生死,云何析其皮骨,溃其血肉肠胃肝胆,或称量买卖,煎煮百端,咀嚼其躯,恣取甘美。于一时间,饫我贪饕,适我口腹,曾不顾惧未来恶道长劫之痛?可谓失之甚也。人虽或谓优彼,但业对未至耳,岂真优于彼哉?况彼类中,有报尽当为人者,为天者,有圣人诸佛菩萨示同其类者。我障不识,奚可杀彼所极爱重之身命,资我片时之口欲。忽尔人业报尽,反有不及彼者,奚谓彼类是我食啖,而定不及我乎?又况我身昔同彼类,彼类同我。于类类中,亦曾互为父母兄弟,妻子姊妹,诸亲眷属。形体变流,心亦迷没。不复相识,妄谓彼劣。今杀食之,即杀我父母先亲眷爱。又我身不离四大,亦杀自己四大故身也。又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未来必成佛故,尚当供养给侍,如父母想,奚忍杀之。若杀之,是亦杀未来佛也,可不惧乎?嗟今伤杀之人,不识先因。为亲之时,于逆境中,多生违逆。从亲起怨,从怨结恨。冤恨连仇,世世不失。于是相生相杀,展转不已。如彼海潮,盈亏往来,不能自止。审彼约己,可不痛伤?故《梵网经》中,既禁自杀,乃至教他方便赞叹誓咒等杀及因缘法业,皆制令永断。此佛诚教诫也。我若不止相吞食者,则必令彼佃猎渔捕恶求之人展转滋多,使水陆空行一切众生藏窜无地。才入其手,毛羽鳞甲一时伤毁。哀声未绝,便供食啖,或易他物以养吾体。岂知一切物类,怕死贪生之心,本与我同。若能知是先亲,同断杀业,亦能全乎孝道。经云“孝名为戒”,即戒杀为孝也。且彼物类,性具先知,避不择时,逃不择处。况复天地宽阔,亦有自养之处。今故不能自生,而两恰相值,必入人之手者,盖以先因不可逃耳。先因既不可逃,今因自当深思痛戒。倘或不戒,则彼此杀害之业,必如前牵入其类,亦安可逃耶?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岂虚语也?故我世尊满净觉者,现相人中,于诸法会,以此戒杀之训,叮咛告诫,非不再三。且以此戒列于诸乘之首,于梵行中,非不严切。又复示现琉璃大王尽杀释种,佛亦头痛,及金枪之报,垂诫于世。欲使人知因果难逃,而同止其杀也,可不信乎?或谓佛必无此,而为物示此者,则圣人有诳人之过。佛既无过,此奚不实?此既是实,佛自尚尔,何况于人?故知报偿之理,如影随形。又如世人,平生友善,但或一言之忤,一物之负,尚结怨至死。况加以白刃,恣食其肉,可忘深恨乎?且彼世典,亦有不合围,不揜群,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及闻其声不忍食肉之训。正与吾佛三藏渐教,许食三种净肉之说颇同。虽不如大乘方等尽止杀业,亦止杀之渐也。止杀之渐,尚有至德及禽兽之誉,何况口悉素餐,身必麻襦,意专慈忍,不暴一物,使各遂其生,岂不德化无边,可称誉也?且古圣尚不肯暴露枯骨。枯骨无知,心犹不忍而葬之,何况有命血肉同灵之物,乃可杀食耶?老子曰: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又曰:射飞逐走,发蛰惊栖,纵暴杀伤,非理烹宰。乃至行住坐卧,举动施为,所伤杀物,其于天地空中,必有司命。钦承上帝好生之德,随其轻重,悉笔记之,毫发无失。使彼生则减纪,招不如意;死则堕狱,备受众若。所有刀山剑树,斩锉煎煮,抽肠拔肺,剥皮啖肉,切骨削髓,缴首挑眼,焚脚烧手,诸大地狱,靡不经历。拂石尘沙,无可喻其寿命。纵彼大狱之报有尽,于百千劫复堕饿鬼。于如是劫,又堕畜生。于畜生中,必杀一酬一。杀心若重,或杀一报之千万,乃至无尽。方与相杀之人,如前相值。或杀或食,以偿宿债,锱铢无差。如其先有微善,得生人中,尚世世贫穷孤苦,多病短命,癫痫失志,盲聋喑痖,疥癞痈疽,脓血诸衰,百千等苦,以自庄严。众怨境界,毕集其身。亲族弃舍,不可堪忍。此皆杀业既深,故受如是极苦也。是以梓潼帝君有化书戒杀之篇。《书经》亦云:作恶降之百殃。不其然乎?又况异类亦有仁心,理不可杀。羔羊跪乳,慈鸟返哺,有行孝之礼。胡犬护主,獬豸不屈,有忠直之能。蜂蚁君臣,鸳鸯夫妇。雁行兄弟,嘤鸣友朋。观彼群生,与人何异?人虽至灵,反不能推同体之慈以及含识,更杀彼命以养一己,可谓灵乎,可谓仁乎?又如陆亘大夫问南泉云:“弟子食肉是,不食是?”泉云:“食是大夫禄,不食是大夫福。”义亦可了。纵彼世俗延会宾客及行时祭之礼,岂无苹藻瓜果庶羞可荐之仪,得全斋戒之道也?又如经说:昔有屠杀之子,欲求出家,因不肯杀。其父以刀及羊并子,共闭密室,谓若不杀羊,当杀于汝。其子因即自杀。缘是功德,便生天上。于多劫中,受天快乐。是知不杀之人,既生善处,必善其身,世世得长寿之报,又能以德远及子孙世代矣。然今佛法欲灭,如一丝系于九鼎。多有为佛弟子,不能体佛慈悲,饮啖自若。见素食人,反谤为小乘,为魔头,甚至比为牛羊,为鹅豕。或谓其心太毒,及百般绮语,讦露其过。此等恶人,虽天神见而怒之,谓若啖人罗刹。其如世人得彼类已,反谓之条直也。呜呼!此佛法将灭之兆,不可不知。夫子产于鱼,尚发得其所哉之叹。齐王不忍,乃称无伤仁术之言。《戴》记杀兽,有不孝之谈。书生救蚁,中甲科之选。当知杀与不杀,损益昭然。况我释氏四众,乃可行此杀业乎?《楞严》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汝偿我命,我偿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又云:“生生死死,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法华》云:“佃猎渔捕,为利杀害,贩肉自活之人,皆勿亲近。”又有偈云:“若欲杀生者,应作自身观。自身不可杀,物命无两般。”此等诚训,宁不昭然?或有邪见之人,谓彼众生,但妄生妄死,罪福本空,杀之无报者,则何不道“我等亦妄求妄食,舌味本空,食之无益”也?是以既有贪心,岂无报境?若云此类不食何用,则蜈蚣蛇虺皆无用者,可食之乎?以上所述,乃是审己例彼,平等不杀,仁人各行之道。若我出家之子,欲修念佛三昧,正欲清净三业,解怨释结,生于净土。岂可不断杀食,于临终时而自障乎?大藏经中,广有教旨。诸佛一音,始终不二。三教圣训,莫不皆然。片纸之中,岂能备引。但愿法界众生,闻斯义趣,体道好生,同跻仁寿,俱尽天年,免诸怨结。更能如法化人,充圣人慈济之道,使彼己悉证慈心,必同造于莲华之域,成正觉矣。
【译文】
曾经有人问道:劝人发心念佛之类的书籍,我在古人的各种著作中见得多了。虽然其间此唱彼和、互相呼应的地方接连不断,在所表达的语言文字上或有同异,然而所要阐明的义理岂有差异呢?像您这本文集中的内容,除了介绍极乐世界依报正报,阐明心佛观慧,分析诸佛对于净秽二土的折伏与摄受的法门,以及罗显众义等,其余如斥妄显真之类的篇章,似乎是我闻所未闻的。即使是古代的至人,尚且未能完全穷尽其义理,常怀有所期待的样子,何况我等凡夫,怎敢对此深妙法门而生轻视呢?我虽不能顿入念佛直指之道,但拜读之下,也从中增益了许多前所未闻的见解。因此想进一步请教您老人家,您是怀着什么理念要作此文集呢?
答:唉!我之所以作此文集,是因为感伤此世间人越来越偏离正法的轨道,许多无知的人茫茫然如犬逐块般地陷落于邪途,故为之而作此说。难道你以为我喜欢跟人辩论吗?实在是出于不得已啊。
又问:此篇念佛三昧直指之说,既详细又明了,但仍有人认为难以做到。请问是否还可以用一句话而括尽其中义理呢?
答:何必一句,也可以用一个字就足以括尽无余。哪一个字呢?即所谓“愿”这个字。何谓一句?即所谓“戒、解、行、向”这一句。然则此一部文集的义理,归纳起来,不出“戒、解、行、向”一句。而“戒、解、行、向”这一句,必然从立“愿”而起,才可以算是一言括尽。因此,一篇文章或广以发挥或略谈要义,完全可以卷舒自由,怎能偏执于一端呢?
为何特别重视持戒呢?行人既然发心修习念佛三昧,如果不严持戒律,虽然具有信心,但稍不自我检束,就很容易被世间种种恶缘杂染相侵相夺,万一招惹尘劳苦恼难以排遣,必然毁坏法身慧命,致令解行荒废而入于邪途,不能往生净土。是以《观无量寿佛经》中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受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戒香熏修,如此行者命欲终时,即得往生。”是故念佛之人必当严持戒律。
为何特别重视慧解呢?行人修此念佛三昧,乃是为了发愿求生极乐净土。如果不能以此深慧妙解,了知净土和秽土两个不同的世界,处于东西相对立的两个方位,是真实存在而并非虚谬;同时又必须了知即此净秽二土,完全具足在我自心之中,不离当下一念。那么究竟该当依从何法起修,才可以得以往生彼极乐净土?据《观无量寿佛经》中的意思,必须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谛,才能得以往生。是故必当对大乘经典具有正确的理解。
如何称之为“行”呢?行人既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慧解既正,就一定要依解起行。二六时中精勤行道,身礼佛、口念佛、意观想佛,务使三业无有亏缺,如此勇往直前、精进不退,决定期生彼佛国土。《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修行六念,回向发愿生彼佛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是故必当依解立行。
如何称之为“向”呢?行人既然发愿必定要往生净土,则当于如是持戒、慧解、修行等所生起的种种功德,以及现今一切时一切处,与无量劫以来所积集的大小善根,一一悉皆回向庄严净土,临终乃得决定往生。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譬如预先置办许多事物于家中,归家时就能派上用途。是故必当发愿回向。
此“戒、解、行、向”四大法门组合成一句之义,能够统摄一切善法。譬如春夏秋冬四时能够成熟盈实一切谷物瓜果,使各得其需要,失一时则不成。此“戒、解、行、向”四法门,也是同样的道理,若缺失其中任何一法,念佛三昧便不能成就。是故必须“戒、解、行、向”四法具足而修,才能圆满成就往生净土一愿。
问:只此“戒、解、行、向”一句,是否还可以展开成为多句?
答:多句即一句,一句即多句。无论多句或是一句,含摄的义理皆能穷尽。不可认为多句的义理较为详尽,而一句的义理有所缺失。
问:既然如此,为何不只说一句就行了?
答:多句可以广泛详细介绍,一句只是简略切要开示。广略虽有差殊,但各为其不同根机的众生而说,皆能起到显扬道法的作用。怎可以全都采用略说一句,而废广义的说明呢?
又问:那些住在偏僻小乡村里的匹夫匹妇,粗知修行佛法的老公公、老婆婆,他们头脑简单,几乎东西方位不辨、菽麦不分。对此持戒、慧解等一言四义的道理,更是懵然无知。但他们却能老实行持,或唯一心称念佛名,或但专心勤于礼拜。然而他们都能得以往生,临终时的瑞相征验也非常昭著,这该怎么解释呢?
答:众生此一心中包罗法界,有何法而不具足?他们既然能够从智慧的理解方面,相信确有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两种不同国土的存在,因而发愿修行称念佛名,回向求生净土,这其中已具“解、行、向”了,就不可能还会去毁破佛戒。如是“戒、解、行、向”四义既已具足,诸般行门不必刻意建立而自然成就,因而便能得以往生净土,圆成其最初的心愿。像这样直心直行的净业行者,怎可以率意轻视他们为菽麦不分、东西不辨的人呢?
问:若是这样,修行的人只要一心念佛、拜佛,诸般行门自然具足,那就没必要再建立“戒、解、行、向”四义等法了吧?
答:如果能够先了知“戒、解、行、向”四义而后一心念佛者,如同把地基筑得坚实牢固,则永无退转。若是先一心念佛而后功夫纯熟,自然具足“戒、解、行、向”四义者,虽然也能得以往生,但唯恐在修行的过程中忽遇恶魔邪党的迷惑扰乱,则多有退转道心的可能性。由此可知,还是以先明四义而后一心行持念佛更为稳当。
此时,提问的众人即将散去,忽又有人承接上面所问的意思,继续问道:据我所知,自古及今,诸祖师大德所作有关劝修净土法门的书籍,可多着呢。其言辞义理可谓尽善尽美,不仅悉能契合众生的根机,而且又能切合时宜。这些著作几乎流通遍布于世间,凡依教念佛得生净土的人也是多到不胜枚举,可说是义理完善,再没有可蕴藏的。为何于今还要增添新作,使学佛的人又多了一层不同的理解呢?今详究此篇文集,其中义理若是转述于古人的意思,古人已经说得很明白透彻了,没必要再说。义理若是出自另外一种观点的确立,今人若是不能理解,恐怕就要成了个人的私见。据这篇文集总不出“述古”和“别立”二句而作此说,不知您究竟是为名呢,还是为利呢?希望能够听到合理而又令人满意的答复。
答:唉!你怎么能说出“为名为利”这么粗陋不堪的话,可见你也是个难以教诲难以明白的人了。我曾听说古人著书立说,必遵循依据佛经而作。既然是遵循依据佛经,那么,任何一句经文所包含的义理,假使大千世界微尘数众生,其智慧辩才皆如普贤菩萨,历经长劫而谈,其所发挥的理趣犹尚不能穷尽。怎么能认为古人已经说过了,今人就不可以再谈论了呢?难道当年释迦牟尼佛已说过的道理,古人就不可以再说吗?殊不知今人如果不转述古人的言论,古人崇高的言行怎么能流传到今天?古人如果不为后代人垂示教诫,今人伟大的理想志向便无所凭立。
又此文集之中,许多义理虽然是转述于古人,但意趣并不重复。某些语句虽然类似别立,但理念与古人并不冲突。只因不同时代的人存在有不同的观点,比如有些道理虽然解决了甲的疑问,却又增重了乙的心病。乙的心病既已平复,丙的疑心病又产生了。这样辗转多歧,便形成了各种不一致的见解。
再则,古代圣贤的著作书籍,虽然多到如同山高海积,但佚失湮灭的也很多。后代学者根机迟钝,很难主动去推寻探究。是故我今于众多经文著作之中,摘录其精华简要之义,急要解除当今世人的疑惑,编集整理以成卷帙,只想尽快帮助末法众生除去沉疴痼疾,岂是为着贪图那不屑一顾的名闻利养吗?你这所问的话,着实令人既惭且愧呀。譬如为大海增添了江河的流水,大海岂会嫌弃海洋更加深广;巍峨的高山增加了土石,高山哪会厌恶山峰更为崇高呢?
而且今人知识面庞杂,各种各样的疑点,为古人所未闻。古人偏于专修,一门深入,如今之人又未必能够做到。生此末法时期,离释迦牟尼佛住世的年代既远,故凡所言论,皆当依据经典,以辨明今人之所疑。譬如存储满室与黄金等价的药物虽然珍贵,若是不能正确诊断患者的病情,而择其对症的药物用之,不但疾病不能疗治,恐怕连性命也难保。又佛经中每一句经文的含义,哪怕讲解一万遍,也能使人越听越明了,越听越让人法喜充满,怎会厌烦曾经说过的又再听闻,怎会惮烦多说一些给那些未曾听闻的人听呢?因此,我今劝你应当把这念佛三昧的原理与方法,加以披读研究详细明白,然后立下广大信愿,依法行持,径直趣向于念佛之道,求生净土。切莫再依违徘徊,待至临终行将就死与世诀别之际,仍然贪爱境界顾惜色身,那时四大解体的惨状,如同生龟被活活地剥壳,万般痛苦攒集心头。这时才自生懊悔,未免太迟了。
示念佛灭罪义门第二十
有客问曰:念佛三昧直指,始于极乐依正之境,终则求生行愿之门,无不毕备。但经有“称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之句,某于此语,不能无惑。若果有此理,今观世人若贵若贱,于尽生中,未有不一称其名者。则当皆灭如是重罪,悉生极乐世界矣。何世人依旧业识茫茫,死时如落汤螃蟹,升坠不识所之。灭罪之义何在?不应佛语有虚妄者,愿为释答。答曰:至哉问也。彼世间未悟之人,因子所问,于此三昧必不退转,直生净土矣。今世行人,皆谓此说是方便劝进之语。岂知是佛真实之说,必不我欺也。子岂不闻“汝于无量劫前,与世尊释迦牟尼,同为凡夫”之义否?而我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尔所尘点劫数。此尘点劫,《妙经》委明。然我亦于尔所劫中,在凡夫地,漂零六道,造诸结业,不可限量。同佛至今,久远无异。如此尘劫,安可称量?假使有人,于一生内,不说余善,但称佛名,尽寿声声不绝。随其所称之名,一一皆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尽一生以及他生称佛,灭罪劫数虽多,若比如是极大久远尘点之劫,正如指上土,欲比大地土耳。岂可谓称佛名能灭多劫罪故,更无余劫之业,障我生净土耶?而不知未灭之罪,劫数长久,无始无际,与佛同寿,实过如是八十亿等数量劫外。又如炬火虽热,欲消大地之雪,岂易融泮?故虽念佛灭罪,未得生者,其义如是。况人长劫造业心坚,念佛片时心弱,退易进难。又况与佛同为凡夫之前,劫数转倍。乃至烦恼无始,发心在近,罪岂易灭。可不思之?今谓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及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称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至极恶逆人,临终狱火相现,能称十念,悉生净土者。盖仗我称佛名号灭罪威神一隙之功,承佛速疾救护大愿之力。譬如壮士正战堕围,临危仓卒之际,得一勇夫,与之强弓锐刃,良马善策,即便猛发其志,踊身马上,奋扬威武,努力挥挽,突围而出。战胜获功,偃寇施恩,归奉其主,永享丰乐。此亦如是。彼佛接引生极乐国,其义若此。故云“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非谓如今念佛人,今日三,明朝四,且犹且豫。或见目前些儿声色境界,便被牵拽将去,全无把捉,与不曾念者一般。欲因一称之中,真实灭多劫罪,使便不为障,即生净土,其可得乎?然如此念者,声声非不灭如是劫数罪,但因初心缓故,报生亦缓,止可作他世生缘耳。或能称念不息,虽成聚露成流之功,岂得与前说较优劣速疾哉?若人精进,能如前说,生犹反掌。如箭取的,决无不中。故知散心念者及虽志诚未离妄想者,或被如是劫外之罪所障,但报在他生,不能即应其功。若励声竭志勇猛念者,既灭尔所劫罪。由勇疾力,余劫之罪,不为障碍,便得十念成就,往生净土。此义了然可见,决定无疑。岂可因悠悠念佛之人,依旧业识茫茫,死时如落汤螃蟹,而疑佛为妄语,但是劝进之说哉?故知佛力广大,遍覆一切时处,能摄我小善,入佛大愿,使同一味。拔诸众生置安乐地,使一切劫罪皆得消灭,何止灭八十亿劫之罪耶?如是称佛功德,实难可测。大乘圆顿横超直截之旨,于斯可见。《十疑论》云:譬如十围之索,千夫莫制。童子挥刃,须臾两分。如《观经》下辈生因之说,此喻才念灭罪即生者也。又如佛世有人,于佛众会欲求出家。历遍圣众,悉以道眼观察,皆谓此人永无善根,无肯度者。后至佛所,佛乃度之。比丘以是问佛。佛言:此人虽无善根,但于无量劫前,非二乘道眼所知。此人因采薪,为虎所逼,上树避之,忽失声称“南无佛”。以此一称名故,于此贤劫之中,值我得度,后当会道。此明一生念佛,未即获报,于后世方得往生者也。以此例之,则知一称佛名,虽未著何佛,尚能令人灭罪得道。何况弥陀愿力超过十方,专注彼佛,称名功德,所灭罪障,可思议耶?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是斯说之明证也。故知若能称弥陀名,念念不休,此功德实难称量。虽障重人,有散心退转者,其于往生之验,必在将来。又称佛属口,惟论其功。念佛在心,乃彰其德。论功则在我不倦,彰德乃见佛现前。二义不同,优劣可见。口称尚尔,况心念乎?是故我今因汝所问,依经述事,达诸同行决志之人。愿于此义如说修行,慎毋疑虑。
【译文】
有客来问说:念佛三昧直指这部文集,始篇则介绍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胜妙境界,终篇则引导人们入于求生净土的行愿之门,无不究竟而完备。但据佛经中有提到“称念阿弥陀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的话,我对于这句经文,不能没有疑惑。如果念佛灭罪这个道理可以成立,今观世间之人,无论是贵是贱,于其毕生当中,没有不称念过一句佛名的。按理说应当皆灭如是重罪,全都往生到极乐世界才是。为何世人依旧业识茫茫,死时如同落入沸汤的螃蟹,或上升或下坠,全然不知去处。如此看来,念佛灭罪之义究竟何在?我想佛所说的话不应该会有虚妄,希望师父能为我解释明白。
答: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世间那些未能醒悟的人,都将因为你今所问,于此念佛三昧的修行必然不会退转,便可直生净土了。如今世间许多修行人,都认为佛经中此段念佛灭罪的经文,只是方便劝人精进修行的话。岂知这完全是佛的真实之说,佛是绝对不会以虚妄的话欺骗我等众生的。
你难道不曾听闻“你于无量劫之前,与世尊释迦牟尼佛同是凡夫”这种话吗?然而世尊释迦牟尼佛成道以来,已经过了不知有多少尘点劫。这尘点劫的时间究竟有多久远,在《妙法莲华经》中有着贴切的说明。而我等同样也是历经尘点劫,却至今一直处在凡夫地,飘零轮回于六道,造诸种种烦恼业,多到不可限量。试思同佛一样从无量劫经历至今日,时间久远没有差异。如此尘劫之中,我等所造的罪业怎可称量?假使有人于一生当中,不说其他的善言,只是专心称念佛名,尽形寿声声不绝。随其所称念的佛名,一一皆能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然而尽一生乃至多生称念佛名,已经灭除重罪的劫数累积起来虽然很多,但若是相比于极大久远尘点之劫,如同以指甲上微少的土,却要与大地上的土相比。透过这样的分析比较,怎可以认为一称佛名能灭多劫重罪故,就再也没有余劫的罪业障碍我往生净土?殊不知尚未灭除的重罪,其劫数之长久,既找不到开始的源头,也没有边际,简直与佛的法身同样无量寿,确实远超过如是八十亿等这种有数量概念的劫数之外。譬如点燃一把火炬,虽然很热,但要消尽大地上所有的积雪,你难道以为会很容易就能融化吗?是故有人虽然通过念佛不断灭罪,犹然未能得以往生,其道理就是这样的。
何况人们长远劫以来造业的心极为坚固,念佛不过片刻时间,其心力又很薄弱,因此往往退心容易进道难。又何况我们与佛同为凡夫之前,所经历过的劫数不知还有多少倍。乃至烦恼起自无始,发心念佛只在最近,以近期的短暂念佛,而要灭除无始以来的罪业,其罪业岂容易除灭。怎可不自己想想呢?
今据《阿弥陀经》中所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以及《观无量寿佛经》中提到,若临命终时,能至心念佛,令声不绝,称佛一声,即得除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至造极恶逆的人,至临终时,地狱猛火之相现前,此时能够称念佛名具足十念,悉得往生净土。这完全是仰仗我们所称念的阿弥陀佛名号,具有灭除罪业的威德神力,虽仅一间隙短暂的念佛功德,也能承蒙阿弥陀佛速疾救护的大愿之力。
譬如壮士与群敌对战时,落入敌人的包围,正当处于生命临危的仓促之际,得遇一位前来援助的勇健将军,给他送来强弓锐刃、良马善策。这位壮士当即精神大振,发起勇猛之志,踊身上马,奋武扬威,努力挥刀挽弓突围而出。终于战胜获功,平息敌寇。国主施恩,回归故土,奉事其主,永享岁丰人乐的太平景象。那么,临终遇善知识劝其至心勇猛念佛,蒙彼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其道理也是如此。是故佛经中说,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并不是指像现在一些念佛的人,心志不能专一,今日三,明朝四,经常变卦,于念佛求生净土的事犹豫不决。或见目前一些儿声色境界,整个心思便被牵拽着去,全然不能把持得住,简直就与不曾念佛的人一般。像这种状态,想要于偶然一称佛名当中,真实灭除多劫重罪,使业尽情空,不能成为障碍,即得往生净土,你以为这可能吗?
然而就算这样散心念佛,其所念声声佛号的功德,也并非不能灭除如是劫数重罪。不过只因初发心修净业迟缓故,往生净土的这个果报也会迟缓,只可以作为他世往生净土的因缘。或者能够做到称念佛名不息,虽然可以成就聚点滴露水而成溪流之功,但毕竟还是散心念佛,岂能与前面所说较优劣比速疾呢?若人精进,能如前面所说那样勇猛念佛,其往生净土犹如反掌。如同射箭看准目标,决无不中。故知散心念佛,以及虽然至诚念佛而未能远离妄想,都有可能被那些未灭除的劫外之罪所障碍,致使往生的果报滞留在他生他世,不能在即生便应现其念佛功德。
若是能够励声竭志地勇猛念佛,确实可以如经中所言,于念念中除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同时也由于勇猛不间断念佛的威力,使余劫之罪不为障碍,便能在十念相继之间成就,得以往生净土。此中义理了然可见,决定无疑。怎可以因一部分信心不足悠悠散散念佛的人,临终依旧业识茫茫,死时如落汤螃蟹,而怀疑佛说“念佛灭罪”为妄语,或以为只是劝进行人的方便语罢了。
是故当知,阿弥陀佛的威德神力广大,普遍覆庇一切时、一切处,能摄受我等微小之善,入佛慈悲大愿之中,使归圆妙一乘,同一醍醐之味。拔诸苦海众生置于安养极乐之地,能使一切劫罪皆得消灭,何止仅灭八十亿劫之罪呢?如是则称念佛名的功德,我等凡夫实在是难可测度。念佛号称“大乘圆顿(法门),横超三界直截往生”之旨,于此可见。
《净土十疑论》上说,譬如十围粗的绳索,合千人之力都不能扯断。但年小童子只要一挥利刃,当下分为两段。如《观无量寿佛经》中有关下辈往生的修因之说,这是譬喻愚恶之人临终虽短暂念佛,也能灭罪,即得往生。
又如佛陀在世时,有一人发心想到佛教僧团中要求出家。当时诸长老、比丘、大阿罗汉,悉以道眼观察,都认为此人并无善根,因此无人肯为他剃度。后来这位想出家的人来到佛的住所,佛便亲自为他剃度。众比丘不能理解,于是问佛。佛说:此人近世虽无善根,但植于无量劫之前的善根,这就不是你们这些阿罗汉的道眼所能知了。无量劫前,此人因上山采薪,为虎所逼,急忙爬到树上躲避,忽失声称念“南无佛”。就以这一声称念佛名的缘故,善根于此贤劫之中成熟,正好值我而得度,其后必将证道。
佛门这个典故也可以用来说明有些人一生散心念佛,寿终未能即刻获得往生果报,但于他生后世必能得以往生。
以此为例,则知随口称念一声佛名,虽然未曾着意称念哪一尊佛,尚且能够令人灭罪而得道。何况阿弥陀佛慈悲愿力超过十方诸佛,若是专注称念彼阿弥陀佛名号,那么这种称念佛名的功德威力,其所灭除的罪障,是可思议的吗?《法华经》中说:“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正是念佛灭罪的明证。故知若能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间断,此功德确实难以称量。即使是业障深重的人,或有人因散心念佛而退转,其于往生净土,也必然会在将来得到应验。
又口称佛名,念多念少,唯论其功。若于心中忆念佛名,念念不忘,乃可彰显其德。论功则在我孜孜不倦地口称佛名;彰德则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口称和心念二义不同,其中优劣可见。口称佛名尚有灭罪证道之功,何况心中密密忆念呢?是故我今因你所问有关念佛灭罪的问题,依照经典加以述事解释,并以此转达于诸同行念佛决志求生净土的人。唯愿对于此义能够如说修行,慎勿心怀疑虑。
略示列祖行门第二十一
法门广大,遍摄群机。易进功高,众行莫及。始自鹫峰初演,大器所归。终至震旦流辉,三乘共证。其于法化益盛,振古绝今,可谓最上微妙不可思议,极胜广大法门者也。迨至东晋远祖,于彼匡庐,唱立其教,即时和者,一百二十三人。祖师三睹圣相,如愿往生。朝士刘遗民作文立誓,亦见彼佛亲自摩顶,衣覆其体。又与同志阙公则等,于命终时,悉从其行。此皆传记所明,实人世共知者也。又石晋翰林张抗,但持大悲咒十万遍。刘宋江陵僧昙鉴,以平日毫芒之善,悉回净土。南齐扬都僧慧进,愿诵《法华》为净土行。而此三人皆生彼国,可谓行不虚矣。抗即见净土在西屋间,良久而化。鉴乃睹弥陀以水洒面曰:“涤汝尘垢,清汝心念。汝之身口,俱致严净。”又睹瓶中生花,定起与寺僧话别。进因诵经致病,乃愿造《法华》百部施人,填吾所诵。造毕病愈。忽闻空中赞善,随即往生。此三人者,其功尤难具述。又后魏壁谷僧昙鸾,弃仙学佛,修净土真长生法。临终乃令弟子高声念佛,鸾即向西叩头而亡。空中天乐,从西而去。隋僧道喻,以栴檀香造三尺弥陀之像,发愿求生。后亦死而复苏,乃于冥中亲睹瑞应。见佛谓云:“明星现时,吾来接引。”及期果逝。其大行者,如唐京师善导和尚,台州怀玉,汾州芳、果二师,真州自觉,睦州少康及并州惟岸等,皆不离大乘,建誓立愿,具修是行。灵验昭著,感动天人。法云普覆,含摄无穷。法雨遍濡,充扩一切。其德故非一端,实不可具述矣。又陈隋天台智者国师,洎传法列祖,法智、慈云等。宋初永明智觉禅师,长芦慈觉禅师,此大圣师,行超人天,德临三有。揭昏衢之慧日,破苦处之导师。皆以此三昧为自利利他,杰世化人之道。化仪既毕,皆生上品者也。又唐长安尼净真,诵《金刚经》十万遍。将终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神游极乐。唐房翥,因劝一人念佛,感动幽冥。长安李知遥,五会念佛。见空中神僧来接,得生净土。上党姚婆,念佛立化。并州温静文妻,修行如愿。又张钟馗、张善和,皆为杀业。狱相已现,十念便归。石晋凤翔僧智通,宋明州僧可久,观智者遗文,一心修习,亦尔神游净土,见标名华座者。出定之后,悉如其言。宋金太公、黄打铁、吴琼,初皆为恶业,因改悔精修,于往生时,悉有瑞应。荆王夫人、观音县君、冯氏夫人,虽在女流,其德反著。故知此胜法门,凡有心者,皆可修行。奚间缁白男女,老幼愚智,异流极恶,最逆阐提之辈也?雉闻法音,尚生善道。人能念佛,岂不西归?如是则但虑人之弗修,毋虑佛不垂应也。今依传记,聊述所闻。俾同志之士,见贤思齐,为日用行藏之警省耳。至若四海八极之地,古往今来之时,耳目不接,所闻未广。历时既久,亡失者多,岂能尽述。
【译文】
净土法门广大,普遍摄受群机。只因修持念佛简单容易而所成就的功德又高,故为其他种种行门所不及。始自佛在灵山会上初次开演净土教门,便为许多大乘根器的菩萨所归向。终至佛法传来我国,念佛法门更是如日流辉,大放异彩,使三乘根性的众生皆能修证,这使佛法的教化更加昌盛,实在是震古绝今,真可称得上是最上微妙不可思议、极为殊胜的广大法门。
到了东晋时代,慧远祖师在江西庐山东林寺,结莲社倡立净土教门,当即便有高僧名士相和参与者,共一百二十三人。慧远祖师在庐山净修念佛三昧期间,曾三次见到佛菩萨的圣相,临终如愿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当朝名士刘遗民曾为莲社作《发愿文》立誓,亦见阿弥陀佛亲自为他摩顶,并以衣服覆盖其身体。又有同修志士阙公则等人,都是随从慧远祖师修行念佛法门的,于命终时,皆得往生净土。这些往生事迹在传记中各有明文记载,实为人世所共知。
又有石晋时代的翰林学士张抗,以持念大悲咒十万遍回向求生净土。刘宋时代江陵僧人昙鉴,每天所行,即使是些少之善,悉皆回向净土。南齐时代扬都僧人慧进,愿以诵《法华经》作为净土行。此三人皆得如愿往生彼极乐国土,可谓所行不虚。张抗即是临终见到极乐净土阿弥陀佛坐莲华上,显现于房屋的西边良久而化的人。昙鉴乃是在定境中见到阿弥陀佛以净水洒其面,并对他说:“洗涤你的尘垢,清净你的心念。使你的身口之业,俱致庄严清净。”又看到净瓶中生出莲华,昙鉴出定后,即起来与寺僧道别,而后安详西归。慧进是因为诵经期间致病,便发愿造《法华经》一百部布施于人,以填补他所要持诵的数量。《法华经》造完之后,他的病就痊愈了。有一天,忽闻空中有声音对他加以赞叹称善,随即他就往生了。以上这三人的往生事迹,其功德尤其难以具述。
又后魏石壁谷玄中寺的僧昙鸾,弃仙经而专心学佛,修净土真长生之法。临终时令弟子们高声念佛,昙鸾大师即面向西方叩头而往生。众人都闻到空中天乐,徐徐从西而去。隋朝僧道喻,平时持念阿弥陀佛,并以栴檀香木造三尺阿弥陀佛之像,发愿求生净土。其后也是死而复苏,自言在异度空间中亲睹种种瑞应。见阿弥陀佛对他说:“明星现时,吾来接引。”及至明星出现,果然往生。
其间更有许多大行高僧,如唐朝京师的善导和尚,台州的怀玉禅师,汾州的启芳、圆果二位法师,真州的自觉法师,睦州的少康法师,以及并州的惟岸法师等,皆不离发大乘菩提心,立坚誓愿,全都是修此净土行门,灵验昭然显著,感动诸天及人。其自行化他,如法云普覆大地,含摄无穷;法雨普遍润泽,充扩一切。其种种高尚德行当然并非一端,实在是多得难以具述。
又陈隋时代天台山的智者国师,以及天台宗传承法脉的历代祖师,如法智、慈云大师等。宋朝初年杭州永明寺的智觉延寿禅师(即净土宗第六代祖师延寿大师),真州长芦寺的慈觉宗赜禅师,此诸位大德圣师,功行超出人天,德光照临三有。可谓是照亮昏暗迷途的慧日,破除烦恼苦处的导师。皆以此念佛三昧为自利利他,毕世以杰出的才德推行教化众生之道。自行化他既已圆满,皆得往生上品莲位。
又有唐朝长安尼净真,平时持诵《金刚经》不下十万遍。即将命终前的五个月内,曾十次见到佛,两次神游极乐。唐朝的房翥,一日暴死,至阴府见阎罗王。阎王得知房翥曾经劝一老人念佛,已往生净土,因而深受感动,让他转回阳世完成未了的善愿,而后往生净土。长安李知遥,平时以五会念佛引导众人同修,临终见空中有神僧来接引,得生净土。上党姚婆婆,平时一心念佛,临终见佛来接,站着往生。并州温静文的妻子,平时默念佛名,历二年不间断修行,临终如愿往生。
至于像张钟馗、张善和,生平皆从事杀生之业。临终时地狱恶相已现其前,幸遇善知识劝其念佛,猛励称念佛名十声便得归于净土。
石晋时代凤翔的僧智通,宋朝明州的僧可久,他们都曾拜读过智者大师的著作,一心修习念佛法门,也曾于入定中神游净土,并且见到莲华座上各标有往生者的名字。出定之后,依标注往生者的名字询问,果然皆如其言。再则,如宋朝的金太公、黄打铁、吴琼等人,起初都是造作恶业,后因彻底改悔、精修念佛,于往生时悉有祥瑞的感应。
此外,如宋朝的荆王夫人、号称“观音县君”的吴氏、广平郡冯氏夫人等,她们虽然都是女流之辈,却能专志念佛,其德行反而更加显著。由此可知,此念佛殊胜法门,凡有心者,皆可修行,哪有分别僧俗男女、老幼愚智,乃至教外异流、极恶之人,或者曾经是最逆恶的一阐提之辈?甚至鸟类一闻法音,尚且投生善道;人能至诚念佛,岂不能西归净土?由此看来,则只是忧虑人们不肯发心修行,用不着担忧佛不垂慈感应。今依各种往生传记,稍微介绍其中部分所熟闻的往生事迹。俾使凡是怀有共同志向的人们,都能见贤思齐,并作为日常生活中行为举止的警醒。至于四海八方极远之地,古往今来之时,限于耳目所不能接触,所见所闻未能广及。或者历时既久,忘失的很多,岂能一一尽述。
正示回向普劝往生第二十二
详夫邪见之源,实由于不正师友之教也。虽是夙业所召,岂免于自心见惑哉?惑既不离我心,报必难逃苦趣。况彼一染于识,万化莫回。所以《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由是而作也。余才立斯志,即以此心缘娑婆业系之大苦,念极乐依正之逍遥。净秽交参,生佛互显。无量义海,聚之于心。法喜充盈,如不见我。理事无碍,身土圆融。或匪笔舌所拘,盖犹生净土矣。如是功德,无量无边。我今愿以如上功德及未来际观集发心、求生净土一切善根,如法性理,展转无穷。自果从因,遍周尘刹,为行为愿,回施众生,一切圆成,同生净土。又愿承兹念力,悉使十方刹海,并娑婆世界一切众生,如我所愿。若同若别,依正色心,一时趣入乐邦教主无量光明一毫端中,皆为乐国。变现自在,游戏神通,如佛所住,永无遗余,我愿方满。于是重复一心,摄我无始至今,尽未来际,若大若小,三业所修一切无量善根,皆现在前。普与众生,于极乐国,一心回向。仰祈诸佛神力,弥陀愿力及二大士功德之力,愿此法门,愿此善根,遍我六根及诸支体。令我六根,境智自在。满虚空界,皆为色身,悉能宣说,如是法门。以此根身,即于一切众生之前,尽未来际,不生疲厌,供养恭敬,如事世尊。五体投地,胡跪合掌,志心奉劝,劝以偈曰:
极乐世界最清净,庄严微妙超世间。
弥陀愿力同虚空,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离众生界,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历劫沉沦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已久,咨嗟弹指诚殷勤。
光明欲发莲华开,今正是时愿生彼。
身欲无常时欲过,众苦交煎应当离。
愿速念佛同修行,尽此报身生极乐。
又愿此集法门,常在世间,如佛法身。作不请友,利乐一切,同生安养。愿天龙八部,常来护持。于此法门,不容毁灭。如法性理,永远流通,与佛常住。
【译文】
详细推究种种邪见的根源,实在是由于受到一些没有正知正见的师长朋友所误导。虽然也是宿世的业力所感召,但又岂能免于自心所存在的见惑呢?见惑既不离自心,果报必然难逃堕落苦趣。何况被那些邪见一旦染之于含藏识中,纵然万般教化都难挽回。所以这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便是由此因缘而作的。
我当初立下要写作此书的志愿,即是因为此心缘着娑婆世界的众生被恶业所系缚的大苦,思念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逍遥自在。因而净土与秽土互相交错,众生与佛互相显现,似有无量义海聚之于心,法喜充盈,如不见有我身存在。理事无碍,身土圆融,文思潮涌,任意发挥,绝不是笔管、舌头所能拘限的,简直就犹如已生净土,如数家珍一般。像这样的功德,必然是无量无边。我今愿以如上功德,以及尽未来际有人观此文集而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的一切善根,如同法性之理,辗转无穷。自因位次第进入果位,又自果位作众生因位的教化,这样周遍于微尘刹土,或修大行或发大愿,所有功德回施于众生,使一切功行圆满成就,同得往生净土。
又愿承此念佛三昧之力,悉使十方微尘世界海并娑婆世界一切众生,如同我的所愿。无论是同或不同的依正色心,一时趣入乐邦教主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一毫端中,皆成为极乐国的人民,所有变现自在、游戏神通,一一如佛所住,永无遗余,这样我的志愿才算圆满。于是又再重复一心,摄尽从我无始以至今生,乃至尽未来际,无论大大小小,身口意三业所修一切功德、无量善根,皆现在前。普与法界众生,对于往生极乐国,作一心回向。仰祈诸佛威神之力,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以及观世音、大势至二位大士的功德之力,愿此念佛法门,愿此功德善根,遍布于我的六根以及全身肢体。令我六根各有妙用,所观的境界及能观的智慧皆得自在。遍满虚空界皆是我的色身,悉能为众生宣说如是念佛法门。并以此六根妙用的色身,随时现于一切众生之前,尽未来际自行化他,不生疲厌。同时对众生供养恭敬,如同奉事世尊。在此,真诚五体投地,胡跪合掌,志心以偈奉劝诸位,偈曰:
极乐世界最清净,庄严微妙超世间。
弥陀愿力同虚空,相好光明亦如是。
念念不离众生界,普度我等生其邦。
我等自甘生死中,历劫沉沦莫超越。
彼佛垂臂待已久,咨嗟弹指诚殷勤。
光明欲发莲华开,今正是时愿生彼。
身欲无常时欲过,众苦交煎应当离。
愿速念佛同修行,尽此报身生极乐。
又愿此集所述念佛法门,常能流通存在于世间,如同佛的法身,为众生做不待请求的益友,利乐一切众生,同生于极乐安养。并愿天龙八部常来护持,于此念佛法门不容遭到毁灭。如同法性之理,永远流通世间,与佛常住不灭。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