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直指心要》)
念佛三昧者,大雄氏观此娑婆,有生老病死等业系诸苦,教人念彼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国土之法也。以彼佛身及彼国土,清净无比,庄严第一,依正极妙,故得名焉。彼佛众会所有大心菩萨,闻佛言教,得生彼者,何止万亿。自是法流天下,东土西国,自始至今,如教生者转多,不可以微尘恒沙比其数量也。去圣逾远,人世浇漓。不知西方极乐实境现存,乃错解“诸法在心”一句以为玄妙,便妄认胸中六尘缘影昏扰扰相为心,谓乐土在内,不求生彼。颠倒甚矣。此六尘缘影,皆属前尘,本无自体。前尘若无,此心即灭,云何更有彼土在此心内耶?汝又谓心本在胸。心小在胸,焉可著此广大佛土耶?纵谓悟道便为佛土在心者,只可名为见性悟道,焉可谓之净土在心?若人作此见者,实名邪见。纵是天魔恶贼外道种性,亦超此见。世间无有此见最下劣矣,可怜悯哉。汝今若欲悟真实本然心者,先当观汝所认六尘缘影之心,本在汝胸。胸住于身,身居国土。此土及一切净秽刹海,悉在虚空之内。此虚空界,无际无外,十界依正,一切在中,广大难思。此空虽大,我之天然不动真实本心,非大极大,又能圆裹如上最大虚空。彼空在我真心,尚如小片之云,忽点太清之里。云何娑婆极乐一切净秽刹海,而不在我本然心中耶?然则佛说诸法在心者,实非在汝胸中妄想缘影心内也,乃在现前一念本真之心内也。此真实心,远离知觉,超诸闻见,永断一切生灭增减之相,非始非今。性本真如,具含众妙。乃十界迷悟之本,实不可得而思议其广大者。既一切身土,皆在汝今大觉不动真心之中,与佛同证。则知极乐、娑婆等土,虽是实境,乃全我心。既全我心,我今任意于中舍东取西,厌秽忻净,恶娑婆求极乐,乃至憎生爱佛,恣意炽然著相而求,皆不离我心也。如是而求,不离心故,故彼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显时,即彼佛现。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唯心本性也。又云: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义意甚明。云何今时有等破法散僧,闲道游儒,与泛参禅理者,不知即境即心,求不碍真之理。反于不二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又教人舍外取内,背境向心。使憎爱转多,分别更甚,而深违理趣也。一分其境,便以极乐为外,教人不必求生。一分其心,便妄指六尘缘影虚伪妄想为心,谓极乐在内。因思此心无质,又谓本无一切因果善恶修证之法。从是恣意,妄涉世缘。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然灯,诵经忏愿等。种种善行,谓之著相。其上者,又使彼缚心不动,如顽石相似,坏乱禅法。甚者更令其放旷自如,言杀盗淫业,悉是空华,无妨于道。因此邪见,堕落生死,直向阿鼻狱底最下一层而住,罪甚屠酤。直待此见悔时,彼狱亦随而坏,方乃得出。又于身外田屋山河大地所依之境,虽见实有,不敢说无。亦皆指为心外之物,打作两橛,不能得成片段,使心境一如。唯于著衣吃饭,因贪口体之重,不敢叱之为外。而于天堂地狱及极乐土等尘刹,虽曾闻名,因不见故,直说为无。反言某人某处快乐,便是天堂。某人某处苦楚,便是地狱。曾不知彼真心非幻,而亦实具天堂地狱刹海也。以此教人不必求生,愚之甚矣。呜呼!汝既不识不生灭真心含裹太虚,妄认身内方寸缘影为心。以贼为子,不求于佛,其见卑哉。经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正此辈也。是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故,故我弥陀愿力威德光明在我心中,承我心愚痴之力,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引导于我。我心亦于弥陀愿力大心之内,修诸念佛求生一切善行,无一善行而不具含佛德。了彼佛德,成我三昧。故知弥陀愿力,始于发心,终于究竟,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以我心即佛心故。我心亦于无始至今,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不摄归佛海,成本来佛,以佛心即我心故。如是依正色心,因果净秽,虽同一心,而实不妨一一自分,各住其位于一心内也。以一心故,虽净秽不同,所求不出于真心。以自分故,虽一心,而必舍秽取净也。舍秽取净,则感应道交,见彼本性弥陀。了悟一心,则净秽自分,可悟唯心净土。如是而修,譬如一滴投海,便同一味,方知大海即自己也。岂有一行虚弃,不成功德者哉?今彼三家村里愚夫愚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土故,于命终时,反得往生。彼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如是则知弥陀光明威德愿力,常在世间,化事不息。尚欲摄取逃逝专忘众生,况忆念佛者,岂不生也?又彼国土既胜,其求生者,亦必当深心起胜愿行。或单称名号,专持一咒,及但旋绕礼拜,乃至烧香散华,六时忏悔。尽拨世缘,一心专注。观佛形容,与白毫相,心不懈废,命终定生。更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如此法,亦生彼也。若得生彼,非止得生,又能了知如上著实努力念念求生之时,正是无念无求无生之理。何以故?即精修是无修,非谓不修是无修也。若果谓一切放下,善恶无著,坦荡无碍,为无修者,又何异断见外道,非愚痴而何?岂不闻古人以色相反为无相,以深修乃为无修。以彼例此,法法皆尔。可不审之?今念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又况尘事连环,如钩锁不断。若不能于世事萦心,尘劳郁结时,及正当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立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是故我今作礼,奉劝佛子,皆当一心精进而行也。
此说因吾乡大方李居士,作“劝念佛图”,请著语于中,故述此云。时洪武乙亥九月二十日书附。
【译文】
念佛三昧这个法门,是大雄世尊释迦牟尼佛,以其深妙智慧观察此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存在着生老病死等被本身业力系缚的种种痛苦,因而教人们修行一种极简易而又极圆顿的微妙方法,那就是通过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以祈求阿弥陀佛接引往生极乐国土。因为阿弥陀佛的身相以及极乐国土,是无与伦比的清净庄严,依报和正报都极为微妙,是故得名为极乐世界。当年释迦牟尼佛在众讲经说法会上,所有发大菩提心的菩萨,闻佛宣说有关净土言教,依教修念佛三昧而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何止万亿之多。从此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便流布传遍于天下,无论在我们东土震旦,或在西国天竺,自净土教门开始以至今日,如教念佛往生净土的人越来越多,很难以微尘恒沙来比喻其数量。
但是到了这个末法时代,距离佛陀住世的年代越来越远,人心向道的理念已不如前人淳厚。一些怀有异见的人,不能了知西方极乐世界的妙境是真实存在的,于是错解“诸法在心”这一句以为玄妙,便妄认胸中的六尘缘影昏扰扰相为心,认为极乐国土也在这妄心之内,不必求生彼西方。这实在是颠倒之至。岂知这能缘六尘影像的妄心,皆属六根缘着六尘而有,本来没有自体。所缘的六尘若是不存在,此妄心也当下消灭,怎能说还有彼极乐国土在此心内呢?持此异见的人又以为心原本就在自己胸间,这种见识未免太浅薄了。如果心小到只不过存在于胸中,怎么可能安置着如此广大的佛土呢?纵然认为悟道之后,便可以称为佛土在心,那也只可名为见性悟道,哪可以称之为净土在心?若有人作此等见解,实名邪见。就算是那些天魔恶贼外道种性的人,也超过这种见解。世间没有比这种见解更下劣了,真是可怜悯的人哪。
你今若欲悟明真实本然的心,首先应当观察你一向所认为六尘缘影的这个心,原来存在于你胸中;而你的胸分明就在你身上,你的整个身体寄居于国土。而此国土以及十方一切清净或秽恶的世界海,全都存在于虚空之内。此虚空界没有边际没有外围,十法界依报正报,一切尽在其中,其广大着实难以思议。然而,此虚空虽然广大,我所具有天然不动的真实本心,却是超越大小概念的极大,又能圆满包罗如上最广大无际的虚空。彼虚空在我真心之中,尚且如同一小片浮云,忽然出现点缀在碧蓝的天空。那么,如何能说娑婆世界、极乐国土乃至一切净土秽土微尘世界海,而不在我本然的真心之中呢?
由此可知,佛所说的“诸法在心”,其实并非是指存在于你胸中妄想缘影心之内,而是在于我等现前一念本真的心内。此真实的本具之心是绝对清净的,远离有分别的知觉,超越世间种种见闻。永断一切有生有灭、有增有减之相,并非始于过去,亦非来自于今时。其体性本来就是真实存在如常不变的(真如),具含恒沙妙用。乃是十法界迷悟的根本,其广大周遍实在是不可思议的。
既然一切色身国土,皆在你今大觉不动的真心之中,与佛所证的真心相同,则可以了知极乐和娑婆等土,虽然是真实存在的尘境,但完全不出我的本心。既然完全不出我的本心,我今便可以任意于本心之中,舍东方取西方,厌离秽土欣慕净土,嫌恶娑婆求生极乐,乃至不甘继续成为轮回的众生而希望早日成佛,尽管这样任意炽然着相而求,皆不离我的本心。
正因为如是而求,不离本心故,所以彼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出现于行人之前时,其实也即是行人自己真心的显现;当自己真心显现时,即是彼阿弥陀佛显现。再则,我的真实本心即是彼阿弥陀佛之心,彼阿弥陀佛即是我心之佛,同一体性而无二无别,故称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并不是说西方没有极乐国土没有阿弥陀佛,因此不须求生西方,以为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只是存在于你生灭缘影的妄心之中,名为“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再说,求阿弥陀佛,即是求自己本心;求自己本心,必须求阿弥陀佛。此中义理意趣,其实甚是分明,为何今时有此等破坏佛法的散僧、闲散道人、游学儒者,以及那些泛称参究禅理的人,居然不知“即境即心,求佛不碍真心”之理。反于心境不二之法中,分内分外,辨境辨心。又教人舍外取内,背离外境趣向内心。使憎爱之念转多,分别之心更甚,而深违佛经义理旨趣。因为一分别其境,便以极乐世界为外,于是教人不必求生极乐净土。一分别其心,便妄指六尘缘影的虚伪妄想为心,以为极乐世界就在此妄心之内。同时因为联想到此心并无形质,又以为本无一切因果善恶报应以及各种修证之法,从此便恣心肆意妄涉世俗尘缘,而且教人不须礼佛、烧香点灯、诵经拜忏发愿等。见人修种种善行,便讥之为着相。其间稍有道心的,又使他们令心系缚不动,如同顽石相似,以此破坏扰乱了真实的禅法。甚至还有教人放旷自如,对人宣说杀盗淫之业,全是如同空华无实,于修行办道并无妨碍。这些狂妄无知的人因持此等邪见,必然堕落生死,直向阿鼻地狱底最下一层而住,其罪业比屠夫杀生、酤酒害人更严重。直要待到这种邪见彻底悔改之时,彼地狱果报也随之而止,方能得以出离。
此外,对于身外的田园房屋、山河大地等所依赖生存的环境,虽然所见都是实有,不敢说无。但也是视眼前这些实有的景物,全都指为心外之物,把心与境打作两橛,不能得成片段使心境一如。唯独对于自己着衣吃饭,因特别重视口体方面的奉养,不敢叱之为心外之物。而对于天堂、地狱,以及极乐国土等尘刹,虽然曾经有所闻名,但因不是亲眼所见故,就直接否定为无。反而说某人在某处享受快乐,便是天堂,某人在某处遭受苦楚,便是地狱。何曾知道彼真心并非虚幻,而是实实在在具有天堂地狱以及无边刹海的。以此等邪见教人不必念佛求生净土,真是愚痴之极。
可悲啊!你既然不识得自己不生不灭的真心包含整个太虚空,却妄认身内不过方寸大小的缘影为心,这真是以贼为子;而又不求于佛,难怪其见解越见卑劣了。《楞严经》上说:“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来说为可怜愍者。”正是指此辈人而言。
是以当知,我心实与佛心同一理体故,因此阿弥陀佛的慈悲愿力、威德光明全在我的心中,承受我心现前愚痴之力,而作一切佛事,无时不在引导于我。我心亦在阿弥陀佛的愿力大心之内,修习念佛三昧求生净土等一切善行,因此无一善行而不具足包含阿弥陀佛的功德。同时也正因为能正确了知彼阿弥陀佛的功德,所以能够成就我念佛三昧。故知阿弥陀佛愿力,始于发心修行,终至究竟成佛,无一法而不直趣我心,因为我心即是佛心故。我心亦于无始以来直至今日,乃至尽未来际修一切三昧,无一法而不摄归佛的功德海,以成就本来佛,因为佛心即是我心故。
如是则依报正报、色法心法、因地果地、净土秽土,虽然同属一心,而实际上并不妨碍一一各自有其分际,各住其位于同一心体之内。以同一心体故,虽然净秽二土迥然不同,但所求净土并不出于真心之外。以其净秽二土各自有分际故,虽然同在一心,也必定不妨碍舍秽土而取净土。能于一心之中舍秽土而取净土,则与诸佛感应道交,因而能见彼本性弥陀。既了悟同一心体,则净土秽土各自有其分际,由此可悟唯心净土。有了这样正确的见解而后起修,譬如一滴水投入海洋之中,便与海水同一咸味,方知大海即是自己。难道还有哪一种善行是形同虚设,不能成就其功德的吗?
而今住在偏僻村庄里那些没有什么文化的村民们,虽然他们不认识净土法门微妙的道理,但他们却能深信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于是至诚念佛求生净土,至临命终时,反而都能得以往生。而那些害怕耽着“有”相、陷于顽空的人,因妄认六尘缘影为心,以为心外不存在有国土故,虽然勤修道行,还是免不了受生死轮回之苦。
由此可知,阿弥陀佛的光明威德愿力常在世间,教化之事从来不曾停息。尚且要摄取那些“若子逃逝”“一人专忘”的众生,更何况是忆佛念佛的人,岂能不得以往生呢?
又极乐国土既是那样的殊胜庄严,当然求生净土的人,也必定应当以深心而发起殊胜的愿力和修行。或单称念阿弥陀佛名号,或专持往生神咒,以及旋绕佛像、至诚礼拜,乃至烧香散华、昼夜六时忏悔。把能妨碍修行办道的世俗尘缘尽情放弃,一心专注观想阿弥陀佛的庄严容貌与眉间白毫相,心不懈怠荒废,命终决定往生净土。
此外,更能遵照净业正因三福作为修行准则:“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依此方法而修,也能往生彼佛国土。
进一层说,若念佛为的是往生彼佛国土,其实,还不仅仅只是为求得生净土,又更能了知如上着实努力念念求生之时,正是契合“无念、无求、无生”之理。为什么呢?即精进修行念佛的当下,其心清净,便是无修。并不是说放逸不修行叫作无修。如果是认为一切该做的事都放下、不去做,对善恶也不执著,坦荡任性了无挂碍,把这种放纵当作无修,那又何异于执断见的外道,这不是愚痴是什么呢?难道不曾听闻古人以色相视为无相,同于虚空;以深切修行离垢清净,是为无修。通过前面“即精修是为无修”和这里“深修乃为无修”为例,其实法法都是如此。怎可不仔细审察呢?
今深深体念到人的生命无常,一口气转不过来了便属来世。更何况世间的尘事没完没了,如同弯曲的锁链连环不断。若是不能于世事萦心、尘劳郁结之时,以及正当人生得志、歇手不得之处,猛力一割割断,发起信愿切实修行,尽力往樊笼外一跳,怎能得以应念往生彼佛国土?是故我今至诚作礼,奉劝僧俗二众佛弟子,皆当一心精进而行念佛。
以上这篇《破妄念佛说》,是因我家乡大方李居士,作“劝人念佛图”,请我写篇文章置于其中,是故叙述此说。时洪武乙亥(公元1395年)九月二十日书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