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水西陵慈云寺教观沙门 灌顶续法 集并注

龙山东皋崇福寺旭洳沙门 心莲 证文较编定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重校独力捐刊

全经题名更为略释。大佛顶者。真化佛顶红肉髻相。无见顶好也。贯下四句。并可作法。喻。赞。表四解。今且分配。比例思知。法则佛顶光中宣说心咒。亦说此咒名如来顶。亦名灌顶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故曰如来密因。因此即三陀罗尼。三因佛性。真幽真远。深固者也。喻即三如来藏。十解脱境。大喻空如来藏。体大也。佛喻不空如来藏。相多也。顶喻空不空如来藏。用胜也。十解脱境。圆通自在。依此修证。因果该彻。教理普融。故曰修证了义。然三如来藏心。圆照理事无碍。三重法界性相。则是了义修证。纯玄纯妙。绝伦者也。赞即赞扬六位一切诸大菩萨。称法界性。发起智悲行愿无上道心。广行六度十度。八万四千波罗蜜门。恒河沙性功德。故曰诸菩萨万行。是行从闻。思。修三慧。常入我。法。俱三空法性观行。岂非最长最广。高明者也。表则表显楞严大定。第一稀有无上者也。表妙禅那。妙湛第一。表妙三摩。总持稀有。表妙奢摩。不动无上。故曰首楞严。此大三昧。本有通。常。圆三真实。故能获上同。下合。中证。三殊胜用。可谓是母是王。至尊者也。经诠理教行果。法喻赞表一切法义。靡不贯摄。则知大佛顶经。亦即实相。观照。文字三种般若。涅槃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诚为极顿极圆。迥别者也。又一经始终。正明定学。兼示戒慧。密因。咒也。圆通三学。了义。慧也。万行。戒也。楞严。定也。显密加持。成无漏学。道力完全。佛果满证也。余详圆谭。

△一大部经。疏文分三。甲初。序分二。乙初。证信序。(所谓标记主伴。指说时方。证法有所授。令人生信受故。)中分二。丙初。略标五种。

如是我闻。

如是。信成就也。此二字。指法辞。谓如此一经也。一切事究竟坚固。名如。离断长一异边见。名是。又一切法相皆如来藏。曰如。性真圆融。无非不非。曰是。并为信顺义。下云。无上法王是真实语。如如所说。不诳不妄。

我闻。闻成就也。谓我阿难与文殊等。亲从佛闻者也。又我者。阿难文殊自称真我。拣非凡外妄我。亦是随世假名我也。闻者。亲耳闻说。非转传闻。以无我之真我。不闻而能闻。下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一时。时成就也。当彼一说法时。以说时无量。不能别举。今取师资合会。说听终竟。总言一时。下云。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佛者。主成就也。梵语佛陀。此云觉者。谓觉了真妄性相者也。一自觉。拣凡夫。我空也。二觉他。拣二乘。法空也。三觉满。拣菩萨。俱空也。佛地论。佛具十义。谓具二智。离二障。证二谛。能二觉。如睡梦觉。如莲花开。即本尊释迦佛。娑婆教主也。

在下。处成就也。在者。住也。能住四仪。所住城社。约法。人天十善八定。三乘三三昧。佛则常住楞严大定。华严云。佛身徧一切处。无不在故。室罗筏悉底。旧云舍卫。华言丰德。谓财物。五欲。圣贤。解脱。四德丰足故。亦云闻者。又云好道。此举所化处。令远人知也。祇桓精舍者。谓祇陀太子所施林桓。给孤长者所建精舍也。梵语祇陀。此翻战胜。匿王太子名。桓。林也。林树是其所施。精舍。给孤长者买园置舍。精严第一。交相发心。共延佛僧。缘详涅槃。贤愚。阿含等经。又君尊臣卑。顾先祇桓。次给舍耳。此举所住处。令近人知也。

△丙二。广列二众二。丁初。声闻众三。戊初。明位数。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与下。众成就也。初句明因地。与者。并。共。兼。及也。大者。拣小。具三义。天王大人所共敬仰。非小德故。一名大也。内典外籍无不博通。非寡解故。二名多也。超出九十五种外道。非劣器故。三名胜也。梵语比丘。翻亦三义。一云乞士。外乞食以资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故。二云破恶。破除见思烦恼恶故。三云怖魔。出家修道。众魔怖故。梵语僧伽。此云和合众。事和有六。谓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理和唯一。同证择灭无为也。

次句举数目。报恩经云。初度陈如五人。次度耶舍门徒五十人。次度优楼频螺门徒五百。次度伽耶门徒三百。次度那提门徒二百。次度身子门徒一百。次度目连门徒一百。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众多无量。此据常随众言耳。同居共听。故称俱也。

后句显果位。漏有三。欲漏有漏无明漏也。无者。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故。大者。拣非有学慧俱。显是无学无疑解脱人也。阿罗汉含三义。一应供。乞士果也。二杀贼。破恶果也。三无生。怖魔果也。又瑞应经。翻真人。阿颰经。翻应真。

△戊二。叹德行。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德有三。先定体。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名为佛子。安住不动曰住。任持不失曰持。谓住法王家。持如来藏也。华严云。成就声闻道。而常住实际。因果不忘曰有。三九及二十五曰诸。众生受生处也。修诸三昧。不为界系。名曰善超。

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次戒相。行止可畏。语默有则。名成三千威仪。随剎现身。触处悟物。名游十方国土。能有二义。一拣小罗汉及愚法者。戒有缺漏。不能游化。二显大罗汉及回心人。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能成善法戒也。国土。众生戒也。威仪。律仪戒也。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

后慧用。有二。一上助佛化。谓从佛转诸法轮。妙堪为佛金口所遗嘱也。身心随顺。不违轨辙曰从。转有流行不滞之相。轮有摧碾运动之功。以佛法轮。能摧碾众生麤细障恼。运出众生生死险道也。智悲尽善曰妙。愿行皆胜曰堪。家业付之曰遗。后事托之曰嘱。昔承佛勅。转教菩萨。至此时会。犹未荷担。故曰妙堪。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二下济生迷也。于中开三。先度本界。毘尼义翻调伏。调练三业。制伏过非也。亦云善治。善治自婬怒痴。亦能至众生恶也。又翻为灭。灭烦恼业。得灭果故。正翻为律。律者。法也。断割重轻开遮持犯等法。此是戒律之总名。禁身口曰严。制心意曰净。又事戒则严。理戒则净。三界。欲。色。无色也。弘。大。开演也。范。法。师则也。涅槃曰。戒是汝等大师。严净便可开演娑婆。三千大界而为人天师范。拣非护惜瑕疵之可比也。前威仪。属中修自利。今约下度利他。

次赴十方。赴无不周。如观音应名应身。剎无不化。如妙音现名无量。五蕴和合。名曰众生。度脱者。楞伽云。众生无明为本。依爱而住。以业为因。今如舟师。度烦恼中流。脱生死此海。到涅槃彼岸。回菩提家乡也。

三接未来。谓拔济未来沙界迷流。越诸百千万亿尘累也。以悲抽出见刺曰拔。以智携开欲泥曰济。又愿挽令超业海名拔。行接使过爱河名济。又悲令脱苦为拔。慈使得乐为济。未来。谓佛灭后。直至像末。未来无尽劫也。烦恼染污曰尘。业障系缚曰累。又八万四千尘劳曰尘。累坠二死苦域曰累。越。超出也。惑业苦三。迥皆净脱。故称越也。上二横徧。此一竖穷。又前曰现在。今明当来。

统上十二句。前四句自利。后八句利他。又前四句中修深心德。次二句上弘直心德。后六句下化悲心德。

△戊三。出名号。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

舍利。此云鶖鹭。眼净口利。如鶖鸟故。又翻曰珠。聪明慈善。眼如珠故。亦云为身。形相端严。余无比故。此是母名。弗者。子也。舍利所生之子。连母为号。又舍标父。利标母。弗标自。双显父母。称舍利弗。富楼那问。贤者何名。梵行人云何称。答。父字优波提舍。母名舍利。故称我为舍利弗子。姓拘栗陀。婆罗门种。大智者。增一云。我佛法中智慧无穷。决了诸疑者。舍利弗第一。智论称为如来右面弟子。

摩诃目犍连。

目犍连。此云采菽氏。是采菉荳仙之苗裔。母姓也。摩诃。大也。有大神化。拣余同姓者。若从父称。名尼拘律陀。此云无节。树名。祷此树神生故。智论云。舍利弗。才明见贵。目犍连。豪爽取重。智艺相比。德行互同。故佛座下称为左面弟子。增一云。我弟子中神通轻举。飞到十方者。目犍连第一。

摩诃拘絺罗。

摩诃拘絺罗。此翻大膝。形状得名。舍利弗舅也。乃母弟故。往论胜姐。姊孕身子。论不能及。发愤游学。誓不剪爪。读十八种经。学讫还家。往佛索甥。佛令立论。乃曰。我以一切法不受为宗。佛问。是见受否。答。是见亦不受。佛语曰。汝不受一切法。又是见亦不受。与众无异。因即义堕。出家成果。增一云。得四辩才。触问能答。拘絺罗第一。南方天王常来随侍。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富楼。翻满。又云愿。祝于满江。子愿遂故。那。男之通称。是父名也。弥多罗。翻慈。又云知识。心行仁慈。知识诸典故。尼。女之通称。是母名也。子者。连其父母成号。阿含云。我父名满。我母名慈。诸梵行人遂呼我为满慈子。增一云。善能广说。分别义理。满慈子最第一。

须菩提。

须菩提。翻空生。又云善现。生时家中库具皆空。相师占是善相现故。又翻善业。善吉。乐修阿兰那。行供之现报吉故。般若称为无诤最上。大众推其解空第一。

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观尘性空而得道故。又云近少。白骨微尘。近空少故。下圆通中。悟诸色性第一。

等者。指余罗汉。如迦叶。陈如。那律。波离辈。此皆众中头角。法门纲领。故并称为上首也。又此句中。影含有学。仁王疏云。一法智。二比智。三他心智。四世智。亦名等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有学中。初果见道。但有法比。四谛六智。二三果修道。但有前八智。无学具十智也。开蒙。明十无学摄三分身。谓正语正业正命。戒身摄。正念正定。定身摄。正见思惟精进。慧身摄。正解脱。解脱身摄。正智。知见身摄。此等无学大阿罗汉。而为有学罗汉之上首也。例下支佛可知。

△丁二。辟支众。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

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独觉。亦云缘觉。出无佛世。观物变易。自觉无生者。名曰独觉。出有佛世。观佛因缘。禀教悟道者。名曰缘觉。俱舍论。独觉有二。一麟喻。二部行。瑜伽论。麟角喻独觉。乐独处山林。部行喻独觉。乐部众兼善。释论。麟喻独觉但欲自度。如麟一角。部行独觉稍能为人。如鹿回顾。例此缘觉亦二。一麟角喻缘觉。各各自行。乐独善寂者。二部行喻缘觉。部党同行。师徒训化者。

缘独并有初心无学。故云并也。真穷惑尽。已证无为。名曰后心无学。研真断惑。未得偏空。名曰初心有学。来通此土他方。不愿见佛者。避入深山。或往他土。或被佛徙。或先入灭。誓愿见佛者。发通远赴。或佛摄至。或大权引实而来。或不灭。同众共集。今属愿见缘独一类。遇佛回心。必成大果。下云。有学二乘。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又云。令汝定性。及诸未得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罗汉。小乘也。等指中乘辟支。大乘菩萨。一乘谓最上一佛乘。故云同也。无量者。慈恩云。释尊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仁王云。八百万亿大仙缘觉皆来集会。此二字。唱数。辟支。标类。无学初心。明位。同来。显意。

不叹德列名者。以厌喧乐寂。人罕闻覩。非如声闻。众所知识。后于声闻列者。暂时云集。非常随侍。故云复有。不列菩萨人天者。以发起序中。自恣文影菩萨。斋供文影人天。流通文内显陈八部。总上声闻辟支。通明六中后一众成就也。通一经明听众有十。一常随。千二百等。二云集。支佛菩萨。三辅扬。舍利富楼等。四影响。文殊观音等。五发起。匿王臣民等。六当机。阿难登伽等。七结缘。四众茫然。不知是义等。八证法。十方微尘如来告阿难说。诸菩萨等皆住本国。合掌承听等。九严护。金刚八部神等。十供养。诸天雨花作乐等。略唯三众。一法生。实行未得果者。二愿生。悲念众生作者。三化生。变现十界像者。三乘各有三种。如楞伽说。

△乙二。发起序。(发起谓诸经缘起事法各别。如净名献盖。大品动地。光明入禅。楞伽欢笑。今经以恣求赴斋。堕术归救事缘。而为兴起。首楞严定。佛顶心咒一大教乘。欲令阿难定慧均等。转权成实。登伽乘戒俱急。超凡入圣也。)分八。丙初。比丘自恣。(发起摄心戒也。求菩萨道。要先持此。)

属诸比丘。休夏自恣。

适当遇会曰属。诸比丘者。行持声闻律仪僧也。休夏者。佛制比丘。夏季三月安居修道。护生避嫌。今值期满解制时也。自恣者。谓夏满之日。应做自恣法也。梵音鉢剌波剌拏。译云随意。见闻疑中。任意举罪也。义翻为自恣。自己之过。恣他所举也。律开三日。七月十四十五十六。详解如圭山疏。作法在百一羯磨中。

△丙二。菩萨求集。(发起楞严定也。晏安道场。不离此定。)分二。丁初。知时先会三。戊初。标密求。

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意。

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此翻觉有情。上求觉道。智也。下度群情。悲也。智悲并运。始名菩萨。安居非止此界。故曰十方。来会有二意。一决疑。请问曰恣。剖断曰决。意地细惑谓之心疑。以教理智断。行位因果中。大小权实偏圆不同故。二求密。敬仰曰钦。尊承曰奉。佛有摄善之恩。如母曰慈。折恶之威。如父曰严。密义者。楞严大定是如来密因了义也。三藏性相。十界体用。并具于此。初一句标人。次三句释意。

△戊二。显妙应。

实时如来敷坐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

教被乘时曰实时。如理来度曰如来。敷。展坐具也。座。师子座也。宴安者。楞严定中宴居安处也。非禅不智。故先入定。诸会者。三乘人等。俱在法会中也。深奥者。佛母三昧。幽深奥妙。无人能到此处秘密地也。非定不慧。故次宣示真胜义性。上二句举佛主。下二句出僧法。又圆音一演随类得解。名曰深奥。比丘中。有过者解宣忏悔法。无过者解示增学法。支佛中。有学者解宣进修法。无学者解示回心法。菩萨中。解佛宣示。皆能除灭权渐教理智断之疑。而得圆顿行位因果之法。具无量义。故称深奥。

△戊三。结胜益。

法筵清众。得未曾有。

阐藏性法。名曰法筵。一心谛听。名为清众。闻所未闻。证所未证。云得未有。初句能闻法众。次句所获法益。又处则即事显法。真俗融通。人则超尘入理。心境湛然。小者回小向大。大者回权向实。渐者会渐入顿。偏者会偏入圆。圆者转分同满。同者转同成别。如此最胜妙益。真实出于望外者也。

△丁二。闻音后来。

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先所闻仙音。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音声和雅故。又云仙音鸟。超异凡鸟故。金仙梵音。楞伽说有六十四种。众美圆具。例善天女。仙禽亦如之。无剎不闻。目连神力飞过西方横沙国土。同近声闻。故云徧界。次能感沙众。恒沙者。一约数。二约土。来聚者。闻洞十方。故能寻声赴感也。道场者。一乘寂灭场地。成证菩提佛果处也。文殊师利。此云妙德。亦云妙首。妙吉祥上首者。昔为诸佛之师。今作众士之首。故举一大智以统余众王子也。

问。前诸菩萨自至。此文殊等音后而聚。于意云何。答。内含三意。一前属有学请佛决疑。是权渐人求佛密义。顾先自来。文殊无学。与他决疑。是圆实人觉他密义。此则自他决别。权实攸分。二将咒往护。代问是非。拣选圆通。请结经名。非文殊大智不可。此则师资道合。感应同时。三文殊虽三处度夏。一闻佛音。不远沙界而来。因果一致。阿难在本处别请。自恣法时不来。僧次应供。行位二绝。此则况显大小机异。有无缘殊。又菩萨列二乘后。王臣人前者。以居中道。融通真俗故。如智论释。

△丙三。匿王请佛。(发起佛顶咒也。为父斋佛。佛僧咒愿。心咒益大。)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

波斯匿。翻胜君。十六国中君道胜故。亦云胜军。月光。和悦。舍卫国王名也。讳者。先王驾崩忌讳辰也。义有四。一忌举吉事。二避去其名。三含忍哀戚。四隐讳不言。营斋者。内则斋定想容。外则斋供资报也。宫。中宫也。取肘腋。左右禁庭也。羞。馐膳也。珍者。食之米面。味之醎醋。果之李奈。菜之芥姜。名八珍也。广设。山珍海错多品也。妙味。百种汤要饮馔也。上名外供。延。亦迎请也。而曰自亲者。敬主及伴也。此名内供。世尊为母说法。目连为母设供。今王为父营斋。财法为亲似异。报恩孝道则一。仁王云。是王已于过去十千劫。龙光王佛所。为四地菩萨。至此释迦如来。敬信迎请若是。约法。请入慈悲宫室。迎证妙觉王果。广建无量法门。禅悦百千法味。珍羞八圣道品。普延等觉胜因。即事显理。真法供养。

△丙四。臣民饭僧。(发起知见慧也。伫佛分应。普令众生。入佛知见。)

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

先众普请斋也。爵齿德尊。称为长者。守道居正。号曰居士。百味饭食。施三乘僧。谓之饭僧。引领以望曰伫。内含二意。一霑王德泽。则下傚上行。二感佛化恩。则依教行施。

佛勅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佛勅下。次勅分应供也。亦有二意。一心离贪慢无偏。二令获福利平等。佛不赴者。佛为化生。王请须临。臣为辅佐。余圣可赴。又佛勅分应即为佛赴。先菩萨支佛。后罗汉者。前客后主故。梵网云。檀越来请众僧。客僧有分。主应次第差客僧受请。又勅文殊者。宾主兼通。大乘上首。作择法眼。不勅舍利者。唯局主故。小乘位故。非法眼故。

△丙五阿难示堕。(发起实证。定慧均等以开权也。文分四段。前二示无定功。发起楞严大定。后二示无慧力。发起平等大慧。又阿难显无四种道力。密起四种无漏法也。如下分配。)中就开四。丁初。别请未还。(示无定功。发起闻熏三昧也。)

惟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

阿难。翻庆喜。净饭闻子成道。复报斛饭生儿。举国欣庆。因立斯名。亦云欢喜。无染。增一云。弟子众中多闻第一。先别请者。预自恣前。别受僧众请忏请戒。破僧合僧。作衣施衣。三宝利生。事缘所请。出安居界。安居期既不终。禅定功夫岂具哉。远游者。非止受一日。及七日法也。遑。暇。及也。次。序。列也。谓不暇在此自恣赴斋之列也。

△丁二。独归无供。(示无戒德。发起摄心戒也。)

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

佛言。上更无人。名为上座。又同辈之上。曰上座。论开三。生年。福德。法性也。阿闍黎。唐翻轨范。隋言正行。众中能作轨范。纠正弟子行故。四分五。出家。羯磨。教授。受经。依止也。然律制。一僧远出。必有二师翊从。所以严行止也。既无二师为伴。故无侣。来处无人请斋。故无供。不依律仪行归。戒法岂称具足。

△丁三。循乞行化。(示无慧力。发起正徧知觉也。)中分三。戊初。次第游乞。

实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

实时者。当日初分。乞食易得。不恼自他故。梵语鉢多罗。此云应量器。应己食量。而为大小器也。又体色量。三皆应法。游城者。城外游行度化也。循乞者。循规顺次而乞也。

△戊二。平等行慈三。己初。发心。

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剎利尊姓。及旃陀罗。

初所度人境平等。初求。初先寻求也。最后。前来未发。今后始发善心也。檀越。翻施主。行施修福之主也。又檀翻为施。越是华言。由行施福。越贫穷海。故称檀越。剎利尊姓。华梵双举也。剎利。四姓中尊贵而净者。又翻王种。帝王种族也。亦云田主。主掌世间田地者也。旃陀罗。此云杀者。即魁脍家。贱而秽者。又翻屠者。屠割为业也。亦云严帜。罪恶严身。标帜异众也。无问者。以王臣士民徧饭佛僧。屠儿婬女都无所请。今皆等乞化发也。

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

方下。二能化心行平等。先行等也。方。法始正也。等。无高下也。作为曰行。与乐曰慈。不择者。小乘五家不乞。官唱屠沽婬舍。既行平等行。不可拣择也。发句。次心等也。发意。发大菩提道心意也。一切。指贵贱净秽。见闻随喜。谓等心而乞。不择贵贱。俾施者见者。尽获无量福报。自行转教功德也。

△己二。出意。

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

如来世尊。十号中初后二也。已知者。早已见知被净名斥。为我释尊所默印也。诃。责也。迦叶。此云饮光。亦云大龟氏。姓也。大者梵语摩诃。称大以别同族。如三迦叶等。须菩提舍贫乞富。意令续先善根。且无克减之难。大迦叶舍富乞贫。意令生未来福。且避趋炎之议。虽各有所见。未免是非。成罗汉道。欲离无疑。乞富易施。岂离欲乎。乞贫难舍。岂无疑乎。较贫较富。故不平。有化不化。故不均。

△己三。遵行。

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

初句上遵。佛常乞食。具有五义。一内证平等理。外无贫富相。二心离贪慢。慈无偏利。三表大威德。不惧沽婬恶象脍家。四息凡夫猜嫌。五破二乘分别。此即如来教行也。钦仰者。遵奉禀承意。次句中修。开阐者。弘通宪章意。开彼有限心行。阐佛无遮法也。后句下化。度。超脱。除绝也。偏贫致疑。偏富致谤。住平等法。凡外讥剌息矣。

△戊三。加意严整。

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经。历也。城之有水沟河曰池。无水濠壍曰隍。徐步。安谨行也。郭门。内外城门也。严饰整齐。具律仪戒。肃静恭谨。成化斋法。如此矜持。行乞无碍。戒经云。比丘入聚落。不违戾他事。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楞伽云。乞食出游行。前视一寻地。摄念而行乞。犹如蜂采花。况入舍卫大城乞食。岂可威仪不庠序。令人生善灭恶乎。

△丁四。示堕幻术。(结示自无咒乘。发起佛顶心咒也。)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

尔时者。当彼入城时也。次。序。处也。次第循乞之处也。婬室。无问净秽也。幻术。虚幻咒术。衒惑心目也。移动神天圣贤曰大。阿难虽有小乘行止。然无大乘作略。故名为遭。此亦权现。毋以实会。

△丙六。登伽现术。(发起真修。乘戒俱急以破妄也。文分二。初梵咒。发起无上佛乘。次毁戒。发起菩萨律仪。又登伽逆行四种恶染。顺发四种净善法也。亦如下配。)于中开列为二。丁初。咒摄其形。(咒发秘密咒乘。席起三摩地定。)

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婬席。

摩登伽。翻本性。咒前性本染缠。咒后性本净脱也。下云性比丘尼。以。用也。娑毘迦罗。此云金头。或云黄发。头发黄金色故。外道名也。先梵天者。西域外道自言梵天口生。梵为祖先。师事梵天。建立冥谛者也。咒者。神语符咒诸幻术也。谓此咒术。先从梵天所说。黄头后来传习。故名先梵天咒。此乃伪称。摄入者。咒巾覆食与之。以咒力故。阿难被摄而随入也(上依本经正释。下引彼经少异。)应法师云。具名阿徙多摩登祇栴陀罗。阿徙多或云阿湿摩。戒因缘经。名鉢吉蹄。亦云鉢拓鉢提。翻不冷性。亦云石性。如沃焦石。不可转也。女之别名。摩登祇。亦云摩邓伽。戒因缘经。翻小家种。亦云下贱种。西土妓女总名。女之母姓也。栴陀罗。女之父姓也。是知此女。连父母为名。埽市汲水。用给衣食。卑贱为业。戒因缘云。鉢吉蹄白母言。愿以阿难为壻。母曰。有摩邓伽神语符咒能得。即以牛屎涂地。五色彩线结缕。盛四瓶水。四椀麨浆。四口大刀竖牛屎地。四角四箭。然八明灯。取四死人骷髅。种种香涂其上。以花布地。熨斗烧香。旋绕三匝。向东跪诵摩邓伽咒。阿难意便恍惚。随其咒术。竟至旃陀罗家。又摩邓伽经云。有摩邓伽神语符咒。能移日月堕地。亦能咒梵释天使下。况沙门阿难耶。摩邓母人。咒阿难云。天魔干闼婆。火神地神。急令阿难到此。以咒术力。阿难不觉。随入婬室。如鱼被钩等。

△丁二。躬毁其戒。(抚发佛种智慧。戒起三聚大戒。)

婬躬抚摩。将毁戒体。

婬躬。秽恶者。戒体。净善者。抚摩。能犯。将毁。所破。谓登伽以诸婬术。将毁阿难净戒之体也。戒有三。一律仪戒。从师受后。自能止恶。二定共戒。入定之时。自然调善。三道共戒。发真已后。自无毁犯。体亦二。一心愿为体。二无作为体。今是律仪无作也。然此无作戒体。秉受戒时。心力巨大(心也)。能生妙善无漏色法(色也)。由此从思种上。便有一分防发功能。名无表色(亦心亦色)。故知体是非色非心(四句)聚也。持之则肥。犯之则羸。下云。心虽明了。力不自由。又云。心清净故。尚未沦溺。准知咎在登伽。阿难无过。明矣。戒因缘云。时女前抱。坐著床上。牵掣衣裳。捻挃阿难。阿难见十方界尽皆冥暗。譬如日月为罗祜所厌。不能得动。余如摩登伽经。

然亦一往事相说耳。若依理会。约其实行。此当机熟得道之时。先以欲钩牵。后当入佛智。约权现言。发斯大教。普益群机。顺逆皆方便。圣性无不通。故戒因缘又云。女与父母。本植善根。各应得道。故现斯行。又戒疏云。初果发无作。二果出无作表。三果出不善表。四果出无记表(见思染尽。独一善性)。今登伽三果。已离欲恶。绝无坏彼净行之理。阿难初果。得道共戒。生杀羊家。宁死不杀。至大乘论。登伽亦如。婆须蜜女。执报瞬婆。皆令离贪欲际。而得种种三昧。阿难亦如无垢净名。受诸魔女。答令发菩提意。而与无尽法乐。祇因时机。及末世人。欲漏不除。畜闻成过。故假登伽阿难发起。将使免轮回苦。先断贪欲。求菩提道。不在多闻。现行斯法。都无实义。又必借登伽者。亦含二意。一以自无修心而毁他人戒者。纔闻咒后而证三果。况有心求佛利众生乎。二以婬女贪欲业障最深重者。熏闻偈后。尚得罗汉圣道。况余净戒修行人乎。故此兴权。欲令凡外人天众生转邪归正。改恶从善。引染趣净。融情通智。二利心广大也哉。圆觉谓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斯行之谓欤。

△丙七。如来归说。(发起定慧。知彼。慧也。趺坐。定也。又如来正示四种佛乘。助折四种邪术法也。知术。慧。斋归。戒。结跏。定。说咒乘。对前开显折摄。思之。)文分为二。丁初。鉴机旋归。

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

如下。世尊速归也。知者。佛具三智五眼。无不见知也。加者。登伽以恶咒邪术。加于阿难也。旋。回。还。转也。阿难起念以感佛慈。登伽转念以感佛威。现前大众。作念以感佛教。当来众生。悬念以感佛益。故随缘赴感而速归也。

王下。海众求益也。随。追从回侍也。法要。法味要道也。佛之常仪。斋完说法。今速旋归。必有他缘。故共相追随而来。愿求大法心要益也。

△丁二。化佛说咒。

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

于时者。当毁戒众集时也。顶即红肉髻相。表尊中尊。密中密。极顶无上妙觉理性。体也。光明。表妙觉明心。圆照法界。相也。而曰百宝者。表无德不具。摄受阿难。慈也。无畏者。表无恶不摧。折伏登伽。威也。断证智慧各有百万。威德亦然。并云百也。千叶莲者。表二地戒度中。舍余九地施等诸度。对治阿难登伽。持毁律仪。用也。化佛。表无为心佛。破登伽有为结业。引阿难当证无为果也。趺坐。表入首楞严王三昧。具足万行也。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祝令离苦得乐。之谓咒。表无上心法。秘密真诠。催邪辅正。教也。佛不自说。顶光化身说者。表果海真佛离言。应机化佛有说。除登伽梵天邪术。全阿难心地戒体也。

△丙八。文殊往救。(发起戒乘。往护。戒也。提归。乘也。又文殊往宣四种圣教。还归四种本觉法也。将咒。咒也。护灭。戒也。提奖。定也。归来。慧也准前资薰对治可知。)

勅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先降勅救护。勅含三意。一显顺法门仪式。咒不须人。提奖须人。借将咒名。代佛行化。如天子诏。假使臣宣。二密表三宝功德。咒。法宝。正因。法身德。佛。佛宝。了因。般若德。文殊。僧宝。缘因。解脱德。三邪正敌对治破。登伽施设咒术。令鉢吉蹄女毁阿难戒。佛为流演咒心。勅文殊护阿难戒。独文殊者。亦三因缘。一登伽婬舍。目连神通不便进入。文殊无碍。二阿难登伽为不定性。舍利楼那尚未回心。佛母文殊。能使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三阿难无明魇。登伽邪婬痴。文殊实智。醒悟治灭。佛咒顶心法。文殊大智方能传宣。将通三业。身执持。口诵演。心观念也。护者。令登伽不毁戒体。阿难不乱心地也。

恶咒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恶下。次奉旨行提。佛文殊咒。对彼母女幻术。圣凡邪正。善恶真妄。力用霄壤。故云销灭。提。拔济其溺也。奖。劝发其进也。又标显阿难曰提。能等心行慈。希圣向上故。褒叹登伽曰奖。能善心行施。饭僧植福故。归来者。阿难戒体得全。登伽爱心顿脱。现前益也。阿难回小向大。销倒获真。登伽超凡入圣。断惑证真。当来益也。恩德断德。来谢宜矣。戒因缘云。阿难于旃陀罗家得解。念世尊恩。还向祇桓。女与父母同来见佛。佛以无数方便。广为说诸法义。柔软义。檀义尸义。婬不净义。长诸根义。出家义。道品义。又说四圣谛时。父母得那含道。女得须陀洹道。向佛阿难悔其痴罪。乞为比丘尼。修行梵行。即与剃发。受具足戒。皆得阿罗汉果。是知阿难登伽皆为兴教益生。根若不熟。悉能使之归来。若非权现。悉能来即成圣。出世大乘。隐显化度。非余世间凡小所可测也。上序分竟。

△甲二。正宗分。(开四大章。)乙初。详开三定始终。信极楞严大理分。亦名正开三定三藏。劝令依理成信。中分为三。丙初。阿难哀请。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

先悲诲多闻。礼则谢救拔之恩。泣则哀误堕之失。恨含二过。一怨己力未尽断惑证真。二诲小乘无能摧魔成觉。拣非恨佛不早救。登伽邪术摄也。无始。远叙多生。指空王发心后也。一向。极言偏习。多闻者。专闻佛法。迷自闻性也。未全。甚明少修。道力者。真实三昧。无漏道品也。此二句正出恨意。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殷下。次恳求妙定。至诚恳切曰殷勤。哀求请示曰启请。再三不一。意十方通方教行也。如来。指能证极果人。菩提。究竟觉道也。指所证极果法。此由恨无始来而请。妙者。圆融性定。了义修因也。奢等。始终定名。所入也。由多闻请。方便初进门路。能入也。由未全请。奢摩他。翻止息。性本止息真妄心故。亦云至寂静。心本不动故。三摩。翻等持。性本等持圆通法故。亦云正忆持。心本闻熏故。禅那。翻静虑。性本静虑圣位理故。亦云思惟修。心本进趣故。奢摩以空如来藏为体。三摩以不空如来藏为相。禅那以空不空如来藏为用。别开有三。总合唯一楞严心定。奢摩等。定之共名。阿难所请。首楞严不共定名。如来所显。

正脉云。奢摩他者。开解照了为义。即以正音佛性。兼了因为体。乃性具即定之慧也。三摩提者。行起解绝为义。亦即正因佛性。兼缘因为体。乃性具即慧之定也。禅那者。修证究竟为义。亦即正因佛性。兼缘了二因为体。乃性具双融之定慧也。三一渐顿无碍。因果性修不二。曰妙。秘诀曰方。巧妙曰便。指眼见即藏心。点阴大即真性。又方便门也。圆通门开。真实性显。下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又方者。法也。便者。用也。善用真妙圆法。渐次增进圣位。最初者。奢摩以了识非心。悟见是性。为最初方便。三摩以道场加行。耳根圆通。为最初方便。禅那以进修三渐。干慧十信。为最初方便。

问。何等为正修相。答。流见奔色非奢摩。旋见循元是奢摩。直至会四科。彰七大。皆奢摩正修也。顺闻循声非三摩。逆流返闻是三摩。直至解六结。获二胜。皆三摩正修也。流逸奔尘非禅那。反流全一是禅那。直至取三贤。登十地。皆禅那正修也。始奢摩。终禅那。从发心。尽妙觉。总名佛顶楞严王定。十方如来一门超出者也。以此殷勤启请。

△丙二。大众愿闻。

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时者。请法之时也。复者。新集三乘也。圆妙性定。正觉佛果。非但权教菩萨。即圆顿乘亦所应闻。故与二乘同来在会。等。指人天杂趣。如渴思饮。名愿乐。虚心静听。名默受。一乘佛教。名圣旨。智论曰。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义中。华严云。如渴思冷水。如飢思饭食。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丙三。如来委答。

文中有三大章。初至四卷。是答妙奢摩他。四至七卷。答妙三摩。七至八卷。答妙禅那。问。旧判见证修道三分。或科开示解行显位三段。今何改作。答。有二所以。初意。含三。一遵佛明言。初卷云。汝今欲知奢摩他路。四卷云。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八卷结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二问答相应。阿难请举三名。如来依次详答。否即违佛。问答皆差。三显经唯定。盖一经始终唯说楞严。今判三名。总显一定。

次意含二。一泛切不同。见修证者。未晓何道。语皆疎缓浮泛。今指三定三藏。岂不亲切的实。二该彻摄入。照见。见解也。深入。修行也。位超。证位也。况列分道周会。又何遗漏之有。

问。如是行布岂成圆融。答。为门不同。故成行布。一中具三。理实圆融。初段。奢摩为门。空藏为体。非不具三摩禅那。不空空不空也。如妙湛总持。不动奢摩中。性具三德。开发楞严心中三种真妙圆解。又云。于奢摩他微密关照。是奢摩自性止中。即止之观。亦即楞严本心定中。即定之慧。若心性外。立三止观。则非究竟妙解矣。中段。三摩为门。不空藏为体。非不具奢摩禅那。空与空不空也。如通常圆三摩中。性有三真实相。行起楞严心中三种真妙圆行。又云。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是三摩自性观中。即观之止。亦即楞严本心慧中。即慧之定。若心性外。另有定慧。则非坚固妙行矣。后段。禅那为门。空不空藏为体。非不具奢摩三摩。空与不空也。如性明圆禅那中。本具三种体用。证入楞严心中三种真妙圆果。又云。是种种地。皆以奢摩他。用诸毘婆舍那。是禅那自性寂照中。止观均等。亦即楞严本心无碍中。定慧双融。若心性外。别立止观定慧。即非究竟坚固妙觉果位矣。如此行布圆融不碍。始称为妙。若但圆融不行布者。亦非妙奢摩妙三摩妙禅那也。

又如来言教。有三相前后。行人入定。唯一心中得。如圆觉云。以圆觉慧。圆合一切。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名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汝何以文害义。以教难修耶。又利根者。理则顿悟。乘悟并销。钝根者。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圆觉云。此观不得。复习彼观。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必欲非渐是顿者。亦非真圆妙也。学教者细审之。

△就此分三。丁初。说妙奢摩。即六根照见藏心。即见道分。亦名三藏圆显因果周。或名真望洞彻周。

从此初卷。阿难见请。佛告答后。至四卷中尚留观听。一段大章文也。藏心有三。一空。离一切相。无妄染故。顿教所诠真性也。二不空。即一切法。具性德故。终教所诠法性也。三空不空。亦离亦即。二无著故。圆教所诠法界性也。又空藏。不生灭性。是真如门不变义。空宗始教真空性也。不空藏。生灭性。是生灭门随缘义。相宗分教唯识性也。空不空藏。一真无障碍性。即是一法界大总相门。不变随缘。一如无碍义。性宗圆顿实教。空有圆融。毕竟平等性也。是故藏心为诸法之实体。近而具于六根门内。远而徧于三世间中。杜顺谓。心内真如还徧外。情与非情共一体。故云即六根也。

奢摩者。准圆觉经。性则净心为体。静为相。灭尘显心为用。修则取静为行。寂静轻安为相。今说性以寂常心为体。不动为相。灭妄显真为用。修以背尘合觉为行。发四无碍。一多小大互相及入为相。利者。闻性定时。随即悟入。钝者。闻修定后。依解起行。然后证也。

问。奢摩与藏心。有拣别否。答。约理本有边。名藏心。据行修得边。名奢摩。义相似殊。体性无二。是以悟藏心名慧。修藏心名定。停息藏心名止。照察藏心名观。行于藏心名道路。住于藏心名华屋。定慧止观屋路一一不助于相。故此通名为奢摩他。当知于三藏中。即空如来藏心止观。总以三如来藏心止为奢摩也。

问。此为见道。何以有修。答。从多分说。十显见。四科会。七大徧。三藏融。性多也。以不生灭合如来藏。不随分别。狂心顿歇。修少也。全修即性。故云见道。非竟无修证也。

△于中分二。戊初。别显三如来藏。破妄显真三。己初。说空如来藏心以破妄。(妄识为烦恼生死根本。是毕竟破者。破至全无。修定时。毕竟不用也。此如说破鍮石非金。下赞谢曰。销我亿劫颠倒想。为妄破耳。)中又分二。庚初。先以两问审定二。辛初。初番问发心三。壬初。如来问。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先以亲情安慰也。汝。指阿难为堂弟。我。自表佛为堂兄。骨肉至亲。连枝共本。曰同气。父子兄弟。天合之伦。曰天伦。情与同胞无异。故言均也。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当下。次诘发心行相也。一诘发心。果上菩提。不离因地发心。此具标起。真妄未分也。二诘见相。见性是真。为三定本体。三诘舍爱。直下不二曰顿。与下常别。再三思量故。恩重。指父母。爱深。指妻子。识情也。是妄。为三续本体。见佛法胜相而舍世间恩爱者。则知见不可弃。而爱不可用。此即答入道最初方便也。如来所以问当先者。审其见爱。取何为心。心是则无所不是。心非则无所不非。阿难请最初方便。故佛索其初发心也。

问。阿难请三妙定。佛何不答。直待下出名耶。答。有二所以。一顺彼请故。阿难先请方便。故佛先问发心。判真决妄。以答方便。阿难次请三定。故佛次于二番审定心见以后。破识显见以前。答其楞严圆顿不共定也。二译经错误。下之尔时世尊。至伏受慈旨四行文。应置此处圣旨以后。佛告以前。译家错误移置于下耳。

△壬二。阿难答。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瑠璃。

答上问意。亦开为三。先出见相。见。真心也。菩提根本。相者。大有三十二。上至顶肉髻。下至足安平。小有八十种。上至无见顶。下至手足德。轮王昧其相曰胜。天王无其好曰妙。超出三乘缺曰殊。圆满十地分曰绝。长短大小。形也。四肢百骸。体也。前后明朗曰映。内外洞照曰彻。故喻瑠璃宝也。

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

常下。次答发心。思惟。妄想也。生死根本。年月积累曰常。男女贪恋曰爱。非欲生者。戒定慧所成故。何故者。出所以。鄙漏曰麤。染秽曰浊。父精曰脓。臊也。母精曰血。腥也。和合一处名为交遘杂乱。彼此遇会曰遘。上下澄湛曰净。巨细显现曰明。戒身殊胜而非腥臊。如金相紫赤。定身绝净而非麤浊。如金体精纯。慧身妙明而非杂乱。如金光彩聚。故迦叶身金比于佛身。犹如聚墨。大集经云。受生皆。缘父母与己情识。互生爱欲。由是识托赤白二滴。一处和合。名歌罗逻。渐长成身。则欲爱所生纯是不净。不能感金光明身也。如智度论。

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是以下。后答顿舍。渴仰。新生爱乐也。先从见相而发思惟。分净分染。知见立知也。后依思惟而生渴仰。成爱成憎。从依他而起徧计也。将此种种分别识想以为己心。岂非大差误耶。发心固无咎。用心实有错。故下须详为征破。剃落者。割爱舍恩。剃头落发。将以色身易法身也。缘如付法藏经。爱佛相而出男女恩爱之家。起思惟而削见思烦恼之发。圆觉云。弃爱乐舍。还滋爱本。则知以爱舍爱。亦非真妙因矣。一答发心之问。深明其未全道力之所以也。

△壬三。如来判二。癸初。正判迷真用妄。

佛言。善哉阿难。

先赞慰。善有三意。一赞美。见相而发其心。二安慰。思惟而生渴仰。三喜庆。随自意语实答。

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汝下。次正判三。先标业果。一向因迷。打头警觉。普告当知欲令入佛知也。众生。该凡外权小。无始。谓无明住地前。无别有法起故。生死。有二。一分段。七趣也。二变易。三乘也。此与阿难恨无始来意同。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

皆由下。次判错用。普遍谓之皆。缘因谓之由。本无生灭曰常。本无去来曰住。本无伪妄曰真。是众生之灵觉曰心。本不迁改曰性。本不染污曰净。本不昏迷曰明。作诸法之依止曰体。上之见相之见。下之三如来藏。奢摩三定。皆说此心体也。真净。空如来藏心。奢摩体也。住明。不空如来藏心。三摩体也。常性。空不空如来藏心。禅那体也。七趣前本元真如。五魔前本妙觉明。乃至最后五阴云。精真本净。皆此心体。此为菩提涅槃真本。不知是其所迷真也。此若迷而不知。修定则无最初方便矣。与阿难迷本闻。畜闻成过意同。虚妄不实曰妄。缘尘分别曰想。即第六意识。亦名分别事识。上之思惟。下之虚妄相想。攀缘心。分别性。十二类生妄想。七趣妄想受生。五魔妄想安立。乃至最后五阴本因。同是妄想。皆明此也。此为烦恼生死妄本。用者是其徧计妄也。此若计而取用欲爱。即有最初方便矣。与阿难未全道力。亦由执此妄想。误为真实意同。

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此想下。后结成失。妄想识心。元无自体。但依前尘分别而有。若错认为真。取作己心者。惑业苦三道轮转不休。安得楞严大定。反显常住真心本自有体。唯是真如不生灭性。若认此为真。用作己心者。奢摩等三定。寂然不动。安有生死流转。阿难既云常自思惟。此为轮转之本。然遗真认妄。与其悲泣意颇同。又云渴仰剃落。此为发心之本。然用妄趣真。与其殷请意无同。若能于此舍妄想。用真心。便与请定方便意合。道力顿全。菩提顷得矣。斯为佛断一经得失纲领之大判。

△癸二。结劝直心詶问。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

先劝直答。穷究曰研。菩提。果性也。阿难启请三种菩提果故。开启照了。谓之发明。真性。因性也。所请三定。不离三因佛性。直心。拣妄想。信论云。直心者。正念真如法故。言答曰酬。智论云。实语之人其心端直。故曰直心詶问。此即初方便也。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十方下。次出所以。有三。一佛果同一直道。华严云。菩提妙法树。生于直心地也。二菩萨出离。同一直行。净名云。直心是菩萨净土。三凡小求佛。亦应心直口直。净名云。随其直心则能发行。终禅那妙觉。始奢摩三渐中。三摩八位(干。信。住。行。向。加。地。等)。无委屈者。屈而不伸曰委。斜而不直曰曲。梵语三昧。此云调直定。故无委曲。若心如直弦入三摩地。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矣。

△辛二。次番问见爱二。壬初。如来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发心。牒前思惟。内因也。相。牒前佛相。外缘也。见。眼见也。眼。色根。有显发用。属相。见有二。起于事识者。名识见。分于藏心者。名见性。前二是妄。当破。后一是真。须显。恐混滥。故先问。

爱乐。牒前渴仰。通三。一眼根见性照见境时。绝无作意。二眼识缘色见尘。则有乐念。三第六明了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不唯作意。乐欲念起。又有计度。名言种类。前一真。应显者。后二妄。宜破者。恐错认。故次问。

△壬二。阿难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如是二句。标也。心指思惟意识。目指眼根。望下应云。如是见相而生爱乐。用我心目。今文直云。如是爱乐。用我心目。译家巧妙。举爱乐。置见相。先心后目。正显阿难认妄迷真之意。由下。释也。由目见者。显用眼见。非识见也。此混眼根能生见性意。心爱乐者。显用识心思惟生爱。非见爱也。此认意识。非眼识意。故下。结也。舍生死者。爱乐佛相。发心出家。恩爱因离。苦果自灭。那晓不知真心。用诸妄想。错乱取舍。生死难脱。下之破显。二决于此。

△庚二。正为三破妄识三。辛初。七征破妄识无处七。壬初。破在内五。癸初。蹑词征处。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

佛下。分三。先按定答语。以彼执妄识重。弃真见轻。故顺牒而作破显之本。

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

若下。次预出所由。又三。先举法。目。肉眼。浮尘根。为贼媒。心。意识。虚妄想。即贼主。所在。依止处也。目在面上。心在身中。理实贼无自处。依王处住。识则内附意根。窃取法尘。外寄五根。劫夺五尘。尘劳。伴也。染污曰尘。扰恼曰劳。略则二障根随烦恼。广则八万尘沙无明。

譬下。次引喻。王喻如来藏心。称名首楞严王。常住法性国位。贼喻六识妄想。侵喻真为妄转。失本元常一真法界。兵喻三定。四戒。三空观慧。五会神咒。六度万行。八万恒河沙性功德法门。发喻六根回光返照。发觉初心。讨除喻翻迷起悟。灭妄归真。心王。本觉也。智兵。始觉也。所喻六入村落。要当知者。六根为贼媒。故窝藏而劫自家宝。千二百功德法财皆失。今则内立三定军将。旋转见闻觉知。根不媒而为王之谋臣。六识贼主自无安身处而丧首矣。六入为贼寨。故驱驰而侵其边镇。一真无障碍法界有亏。今则外设四戒兵帅。不取色声香味。入不寨而成王之封疆。八万寇侣自绝其资粮而殒命矣。

使下。后对合。汝指阿难常住真心。合国王。流转合侵损。心目合贼与媒。以攀缘心为生死之本。是贼正主。眼色根为识贼之媒。是贼助伴。眼引识贼。流逸奔色。劫自家八百功德法财。故称贼媒。若连见精。旋见循元。富家中无量智慧宝藏。即成王佐。今眼根助识贼为虐。实是罪首。而不辅心王为臣。既非功魁。故云为咎。

吾今问汝。惟心与目。今何所在。

吾今下。后正征其处。恐见识相混。心眼滥同。故再三征处。以定其在。意中含三。一真望同根。破显应共故。盖识见不离于目。目中见性。即是菩提真本。亦即奢摩他体。故显见心须兼目。如云。汝将谁见。我实眼观。初则双举也。又云。眼能显色。见性是心。彼无见者。非见全无。后则并显也。目中俱意识。即是生死妄本。亦即无明惑体。故破识亦须兼目。如此云。心目何在。初双征也。又云。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死尚有眼。应皆见物。后兼破也。是则破显。俱属于目。不涉于见。今当破识。将显于见。应心目共征何在。二媒贼相依。责须连带故。阿难既认贼为子。佛欲破识指迷。其奈眼实媒贼。引识奔色。故佛责识流转。语须连带。而言心目为咎。今正破识。理应双征。三例眼显然。易征心处故。佛知众生迷识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恐阿难逃遁。不肯直言。故借眼之显然在面。取例而征心之在何处也。

从初至此。先问发心。次问见爱。今问所在。总为下之破显张本。

△癸二。因问引答。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

初引他为例。一切世间。虽通三种。今且约器。依也。十种者。正也。十二类中。除无色。空散销沉。无身相也。去无想。土木金石。无心相也。凡夫造业感报不同。号曰异生。识心。第六意识。拣非前五。故居身内。莲华。喻眼根法。指浮胜色相。拣非见性。故在佛面。影略圣心亦内。凡眼亦面也。

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我下。二指己结答。浮根。拣非胜义四尘。色香味触也。眼根净色。是不可见。故指浮尘。标眼在面。以阿难异生同计见属眼。色法。在外面。但观色相。前云。由目观见。今唯取眼舍见。色心不别也。殊不知此妄计眼。决不能有所见。是浮尘故。下以门能见不。死皆见物二语。便破其妄处并无见也。识心。拣非真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迷此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以阿难异生同计知属心。意识。在内身。通缘六尘。所以者何。盖小乘唯一意识。用义有六。体相祇一。大乘相宗。六识各有体用。五识依五根。六识依意根。前五以第六为分别依。第六以前五为明了门。意识有二。一明了意识。与前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故。二独头意识。通缘徧计所起诸法处色(如缘空花。镜像。彩画所生并过去未来一切诸法)。前云。心生爱乐。今言识居身内。取第六意识。不取前五识。六五各别也。下云。潜伏根里。眼识生中。此又展转妄计。五六不分也。殊不知此妄计心。决不是本觉性。乃缘影故。下以七处三番。详破无处。无体。非心也。今此亲口答处一定。由目观见之见。决不在于身内。心生爱乐之心。决不在于面上。下佛破显。自难混滥。

△癸三。举喻定法。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

先定境内外。为明见不见也。先问。汝喻识心。堂喻身内。林喻器界外尘。世尊下。次答。阁喻胸头。堂喻肚腹也。园喻情界。堂在园中。喻身处有情界中。林在堂园外。喻尘居身界外也。

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

阿下。次定见先后。为破内识不能次第见也。初问。世下。二答。如来喻心肝脾胃。大众喻爪发筋脉。园林喻身外情器。

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下。后定远因由。为破识心。脏腑包裹。反能见外也。先问。世下。答。半门为户。穿孔为牖。喻浮胜眼根。开眼则远见。合眼则无瞻。上诸见字。皆识心之见。非见性之见也。

△癸四。出定慰心。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

先摩顶安慰舒臂。示爱意。表第一手眼。一门超出者也。摩顶。上爱下意。表最胜顶法。首楞严定也。

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告下。次示说诫听。先示许。三摩提。即请三名之一。举中以摄前后耳。共名也。首楞严。乃此经所诠一大总相法门。不思议圆通三昧。禅定中尊。统摄一切。故称为王。不共号也。依首楞严一切事竟。入奢摩他。证空藏心。断烦恼障。得我空慧。住无为法界性中。成佛不动法身德。依严言一切事坚。入三摩提。证不空藏心。断所知障。得法空慧。住有为法界性中。成佛总持般若德。依王则一切事究竟坚固。入妙禅那。证空不空藏心。断二障现种习气。得俱空慧。住无障碍法界性中。成佛妙湛解脱德。理也。性得曰具。修满曰足。一行一切行。名为万行。行也。大般若开诸三摩地曰。第一健相三摩地。智论明首楞严。秦言健相分别。又楞严三昧经说。菩萨行首楞严三昧。一切三昧皆悉随从。如转轮王。七宝皆从。

顿升曰超。渐历曰出。一切门一门。名为一门。教也。下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本有曰妙。新庄曰严。六十圣位。一菩提道。同共由行。故名为路。该彻因果。果也。大佛顶者。喻也。无能见顶。喻理大。具众德相。喻行大。正住法中。喻教大。最为尊贵。喻果大。

又佛顶楞严三昧。此具五义。大。王。具。超。妙也。今且妙义显之。妙名不可思议。下云。是名妙莲华。如幻不思议。略开六义。一具性修。中又三门料拣。一此是真定。性则自心本具。一味天真。纵在迷妄。体恒不动。修则弃诸生灭。守于真常。还归空寂不动之体。若有虚妄生灭染法。皆属非真不妙之定也。下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二此是实定。性则不唯内取一真。亦复外该万有。纵在有漏。德相恒沙。修则悟一切法。皆唯心现。还归如实不空相内。设使毕竟寂寞。犹如虚空。皆属非实不妙之定也。下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三此是胜定。性则真胜义性之中。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纵在轮回。用无缺减。修则即此性中。常入住出。能生世出世间诸善因果。还归无障碍广大法界用中。凡有强制其心。不善出入。皆属非胜不妙之定也。下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性真常中。求于去来。了无所得。

二通凡圣。涅槃云。奢摩他有二种。一世间。二出世间。下者。谓诸凡夫。中者。声闻缘觉。上者。诸佛菩萨。奢摩他既尔。三摩禅那亦然。以诸众生皆有佛性。即具三定。若唯佛有。凡夫无者。即非妙也。涅槃云。下者定心所。中者八定。上者佛性。佛性者。名顶三昧。故楞严定亦名佛性。则楞严三定。凡圣通有矣。

三彻因果。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因也。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果也。又云。如是修证佛三摩地。三摩既尔。奢摩禅那亦然。因地觉心要与果位相应。方成总持一楞严定。若各异者。亦非妙也。

四融一三。举一即三。言三即一。以空等三藏心。性本圆融一楞严定。三一若相碍者。亦非妙也。

五兼顿渐。渐者。次第观也。奢摩观空藏心。照而常寂。三摩观不空藏心。寂而常照。禅那观空不空藏心。寂照双融。顿者。一心观也。三如来藏一心中得。始称一切事究竟坚固。楞严王定。健相三昧。若但行布而不能圆融者。亦非妙也。

六该总别。总即首楞严王。别即奢等三定。总别名殊。体用无二。若不该别彻总。亦非妙也。

以此六义通显者。以三摩等之共名。转成楞严一定之不共。以楞严一定之不共。总摄三摩等之共也。

问。阿难所请三摩。即圆觉三摩鉢提。别相法门也。此云三摩提。即是三昧。梵音楚夏耳。乃总相法门。亦全定统号。故与前请三摩不同。未审可否。答。若尔。便招五失。一问答相违。问分三名。答亦举中一名示云。有三摩提。名楞严王。亦可云。有奢摩名首楞。有禅那名楞严。若此名异彼问。答又不在问处。是机教不相应也。

二开合成异。古德云。楞严为总目。合一也。奢等为别名。开三也。阿难请问。开也。三卷悟谢。合也。如来答示。开合并举也。及余文中。或单云奢摩。如云除奢摩他。不可停寝。或单云禅那。如云。如是十种禅那。或单云三摩。如行阴十段皆云。又三摩中。皆与楞严定义同也。设三摩提非三摩者。三摩非楞严所开。何阿难云。妙奢摩三摩禅那耶。楞严非三摩等所合。何如来云。于奢摩他。为汝开示。阿难是三摩中。凝明正心。又何大众阿难顿悟禅那耶。

三总别罔明。谓三摩提。诸定共名。奢摩禅那亦然。涅槃名奢摩他为世出世间禅定之总。般若云。世尊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诸三摩地皆摄入此中。显扬论云。菩萨依此一一三摩地门。出生无量三摩地。智论云。禅那者。秦言思惟修。禅波罗蜜。一切皆摄。此等并明奢摩三摩禅那皆总也。对此楞严王定。总中之总矣。又瑜伽论云。三摩呬多地为总。三摩地禅那等皆别。又彼论曰。三摩呬多地中。略有四种。一静虑。禅那也。二解脱。三等持。三摩地也。四等至。三摩鉢底也。又宝积经云。佛三摩地为总。禅那三摩地等皆别。彼经又云。佛本性者。不可取得。不可观见。是心法性。而能修习一切禅那静虑。解脱。三摩地等持。三摩鉢提等至。回向佛胜三摩地。若望楞严。三如来藏。法界心性。佛母三昧。则彼佛胜。三摩多皆别。而楞严王为总矣。故阿难请。十方如来妙三摩等。佛告示曰。有楞严王。十方如来一门超出。下又示云。汝今修证佛三摩提。纵以三摩为别。三摩地总。则此首楞严王又为总总中之总矣。

四现背佛经。圆觉威德颂曰。寂静奢摩他。如幻三摩提。禅那唯寂灭。辨音颂曰。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圆觉颂曰。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三章并不拣三摩提异三摩耶。此经云。斯则如来真三摩地。又云。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又云。如是禅那十境。受阴用心交互。又云。奢摩他中凝明正心。又三摩中坚凝正心。并不拣别彼此异耶。清凉疏云。三摩提。即三摩鉢底。亦云三摩跋提。佛经祖疏既尔。何必拣异成悖逆耶。

五讹会梵语。梵语三昧。此云调直定。又云正定正受。晓法师云。正思。梵语三摩提。此云等持。亦云三摩鉢提。此翻等至。智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则三昧与三摩提。名义各异。乌得云同。三摩提与三摩鉢提。名义是同。乌得云异。又谓三昧为总。三摩鉢底为别。何华严云。诸禅三昧。三摩鉢底。神通解脱。皆得现前。则三昧与三摩皆为别耶。此经亦云。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佛母真三昧。故知楞严是总。禅观定心三昧皆别。所谓楞严禅。楞严观。楞严定。楞严心。楞严三昧。楞严行等也。有此五失。不应异解。

问。云何前后不出定名。突于此中而告示耶。答。有二意。一审病发药。谓真心是定体。妄想不定根。阿难所用识。是妄。所请定。是真。佛以方便。初番审其取舍。次二番决其心见。至四番示定不定。设不再四问。真妄难知。纵欲谈定。从何处入。故前不告示。况楞严心定。离妄识有。妄识破处。定性全彰。故于此破识。初先唱大定以安慰之。当显见始。复标奢摩他定。警觉举示。正是对病与药也。二应逗三根。夫前后并明楞严定心。上根荐取。阿难示中下不了。至此出告。如见何胜相(一)。不知真心(二)。真发明性(三)。皆以直心(四)。将何所见(五)。心目何在(六)。因何有见(七)。皆示自性楞严。唯心三昧也。

问。既出其名。何无行相。答。下出二本。二义。二依。皆名方便行相。破妄显真。见见非见。见真精性。奢摩正修行相。澄浊逆流。返闻闻性。闻性圆通。三摩正修行相。灭妄依真。旋元自归。本觉湛然。禅那正修行相。一经始终。句句接明楞严定性相也。汝何违教。不观心乎。

汝今谛听。

汝今句。次诫策。听入语义。勿杂余缘也。圭山云。无以生灭心行。听实相法。

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阿难下。后礼谢受旨。顶礼。下敬上意。俯首曰伏。示敬意。表答心目所在。密悟定与不定。安住首楞。能伏尘劳。故曰伏受。表告妙庄严路。直到妙觉果海。与菩提乐。是摄受益。故曰慈旨。

△癸五。按喻以破三。子初。就喻反难。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

如汝。按定答也。讲堂下。补一句。见佛大众。亦有。反诘难也。喻识居身内。不见脏腑。而见外物。

△子二。随诘直答。

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昧内见外。无是理也。答虽顺理。法喻不齐。喻上先内次外。法则见外昧内故。

△子三。正与决破三。丑初。先为合定。

阿难。汝亦如是。

汝计识心不见身中。能见外物。与今在堂不见。反能见外。理合无异。故云亦如是也。

△丑二。详申其谬三。寅初。在内不见内谬。

汝之心灵。一切明了。

初二句。标显真心体也。灵者。常住真心。本具灵知灵觉故。一切者。内外一切处也。明了者。明明不昧。了了常知故。了即奢摩定体。明即三摩观体。灵即禅那静虑体也。总一楞严定心。徧一切处。不唯在内。汝反迷弃。今先标举者。警速荐取。上云不知真心。下云遗此本明。皆为提醒令悟用也。

若汝现前所明了心。

次二句。牒拣妄心相也。现前。日前现用者也。明了者。谓六识妄心。分明了别故。而曰所明。下言能知。能所既立。内外敌对。非一定心。实妄识也。以第六识心。在意根中名缘虑心。追缘过去。逆虑未来故。亦名分别意识。独头号也。在五根门名明了心。往取外境。回忆内尘故。亦名五俱意识。明了号也。对上明了。名同义异。分别有无殊故。下云。识动见澄。此识了别分明。虽非木石无知。特缘影耳。汝反认取。今次牒拣者。令速弃舍。上云用诸妄想。下云用攀缘心。皆为诫策。毋迷误也。

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

后三句。申谬令取舍也。既有外所明法。自有内能知心。心在身内。合见身中脏腑。例汝身在堂中。先合见内。对前初问。此谬一也。

△寅二。不能先后见谬。

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

先总审不能先后见内外谬。颇。多也。可也。众生者。就凡夫任运而论。拣非圣人禅观者也。先见脏腑。后观外物。如汝在堂。先见如来。后瞩林园。

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

纵不下。次别审不能次第见内中谬。清凉云。内相十二。心肺肠胃等。中含十二。皮血筋脉等。外相十二。爪齿发毛等。此皆身中分内外耳。若对身外器界山河。此三皆称内也。见。指识见。心法也。心。指内团。色法也。心肝重裹在内。隐密难知。筋脉摇动于中。浮露应了。例如来禅寂在内。固不能见。四众集绕中围。理合觉知。今何亦不如次了耶。对前次问。此谬二也。

△寅三。因何得见外谬。

必不内知。云何知外。

内亲脏腑不了。外疎万象何知。如汝在堂不见。能见林泉。决无是理。设云。眼为户牖。见外物者。便成心在头中。潜伏根里。岂居身内。对前后问。此谬三也。

△丑三。遂与决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是故者。指前喻中三问。与后法中三谬故也。身内下。补一句。反能见外。喻则先内次外。法则见外昧内。两不相合。故破无理。应知缘影心相起灭无从。识性虚妄。犹如空花。若有居处。即有实体。佛何咄言。此非汝心。离尘无体。众生认此识心以为实居身内者。迷妄甚矣。故初先与之决破。然识居身内。通一切凡愚正计。下六处。乃转计也。

△壬二。破在外二。癸初。立喻转计二。子初。谬计居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

顶礼于地。首稽少时。名曰稽首。法音者。指必不内知。云何知外说也。悟知者。不见内脏。悟心不在身中也。能见外物。知心居在身外也。

△子二。取喻释成。

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先征。何以心不在内也。譬下。次释。喻识居身内。先应内知。后观外物。此立异喻以翻前非也。一切下。先法。亦如下。次喻。此正明心在外。立同喻成今义也。是下。后结。义约法。身外心义也。将约喻。室外灯光也。无不齐过。故云必明无惑。佛既破内。称曰同了。我今悟外。岂得为妄。此单约同喻。若兼异喻。则是义了。义指同喻。无惑无妄。指异喻。

△癸二。引事例破二。子初。引事明不相干。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

先以一多同饱问。比丘。该诸菩萨支佛。从者。同受王臣请也。我者。佛若不食。他福不满。循乞者。顺乞食法。分领应供也。抟食者。四食中段。有形段可抟取。拣非触。思。识也。宿。止也。持斋者。过午不食也。一食多饱不者。正喻心若在外。不能知身。例如此食。不能饱彼也。

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

阿下。次以自他异体答。罗汉。该有学无学。中乘大乘。纵谓子缚虽断。果缚犹存。故云虽也。佛与三乘各有二身。今约生身。不指法身。下云。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故云躯命不同。既不能合众人为一体。何能一人食而令众饱。故云云何能令。相宗各各唯识。义与此同。

△子二。例破心不在外三。丑初。例斥无干。

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若下。牒定。知见心者。六识心上见闻觉知。分别六尘。拣非六根性中见闻觉知。无分别析也。身下。斥破。干。关涉也。则下。释成。心知身不觉者。心离身外故也。彼心自不干涉于此身。即同众不饱一。身觉心不知者。身离心外故也。此身自不干涉于彼心。即同一不饱众。

△丑二。转验相知。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我下。先示验。兜罗细香。又翻霜。或云水。树名。所生绵絮香白细滑。佛手柔软如之。眼见。身之知也。分别。心之知也。阿下。次答述。随见随别。知无两时。故云如是。佛下。后责破。身心相知。非不相干。心何在身外耶。

△丑三。遂与决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是故者。指例破后文。身心既相知。则计心离身。如灯然室外。真可谓谬妄矣。

△壬三。破根里二。癸初。计喻根里三。子初。转计在根。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

阿难下。悟前二义也。我今下。转计一处也。佛下。承征指处也。先征问。异前内外。今处在何。阿难下。次忖答。忖。度也。潜。藏也。伏。隐也。根。眼也。指胜义根见外而不知内。为潜眼根里也。佛谈法相。四缘生识。根为增上。今闻眼见心别。便计眼俱意识不根于意。而潜于眼矣。

△子二。举喻申义。

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

瑠璃椀。眼镜类。瑠璃喻根。眼喻于识。椀合两眼。喻眼根笼心。瑠璃椀不碍于眼。喻眼根色净。不碍识心。彼眼随见一色尘时。此椀随即依眼光力。分别何境。决不留视。喻彼识欲了别一尘境时。此眼随即依识光力。照见何境。定不留知。故潜根喻。始可申前非内非外义也。

△子三。合法出过。

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既潜在根。宜其不见内脏也。以根净故。宜其能见外物也。昧内知外。二过何有。

△癸二。约法推破三。子初。正辨不齐二。丑初。喻中实见瑠璃。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实见瑠璃。

先按定法喻。心潜根里。按法。如瑠璃合眼。定喻。

彼下。次问答其见。问中。兼山河者。意显法上不见眼也。如下。答中单瑠璃者。据理直对。必先见瑠璃也。

△丑二。法中不见眼根。

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

初二句牒定。次二句斥破。为心潜根里。如瑠璃合眼者。瑠璃合眼时。先见瑠璃。后见山河。眼根潜心时。亦先见眼。次见山河。今见山河而不见眼。是法喻不齐也。

△子二。转开二谬。

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

先开见谬。于中二。一眼同境谬。含二过。眼为所见之境。非能成见之根。一过也。眼同无知之物。非有照见之性。二过也。皆如瑠璃椀故。二不成随谬。以瑠璃椀。顺看外见。非同眼根。必须收视反观。既非随见随别。岂不自语相违。

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

若不下。次开不见谬。既不见眼。法不合喻。何者。喻则瑠璃山河皆见。法单山河。而不见眼。徒然妄计。非有实义。

△子三。遂与决破。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喻见瑠璃。法不见根。事理相违。故为结破。

△壬四。破内外二。癸初。承前转计。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

先出计意。因声而有分别。曰又作。识心周徧计度。曰思惟。如是。指下内外言。

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

是众下。次正指明。又二。初通论藏暗窍明。生身。普指也。脏腑者。白虎通曰。五脏。心肝脾肾肺也。六腑。胃胆膀胱。三焦。大小肠也。窍穴。庄子曰。人皆有七窍。谓以视听食息。而有眼耳口鼻七窍穴也。中暗外明者。暗藏在内。黯然难觉。明窍于外。显然成见。为成内外计也。

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

今我下。二别证见外见内。由有七窍。在面则明。故开眼见明时。即名居外。不必身心相外不干而后为在外也。由有五藏。在腹则暗。故闭眼见暗时。即名见内。不必朗见身内脏腑而后为在内也。又由见外见内。自显此心不在一处。故知非独潜根里也。

是义云何。

是义句。后请裁决。佛说法性。眼见明暗。今开眼即同境。即计眼能见暗见明。以为见内见外。欲脱前三难。然当与不当。故问于义。在佛云何。

△癸二。随计逐破二。子初。正破二。丑初。约外见。破所见之暗不成在内。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

汝下。单牒见暗也。

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

此暗下。双征对不对也。

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

若与下。双破二俱非也。又二。先破对眼之非。中亦二意。初正明在眼前。谓暗若对眼。暗在眼前。反成见外。岂成见内耶。

若成下。二反显不成内。设许暗在眼前。亦可成见内者。斯则不需合眼。但居无光幽暗室中。眼前所对屏帐几筵一切暗境。皆汝身内三焦六腑乎。无是理也。

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若不下。次破不对之非。暗既不与眼对。则眼与暗。了不相触。云何说言。闭眼见暗名见内耶。

焦腑者。素问曰。能藏精气而不泄者曰脏。其传化物而不藏者曰腑。消化五谷。分润腠理曰焦。白虎通曰。六府者。即五脏之宫府也。胃为脾之府。胆为肝之府。膀胱为肾之府。三焦为命之府。大小肠为心府肺府。黄帝难经云。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焦在胃上。中焦居胃脐之间。下焦在脐下。六腑中之一。杨玄操云。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气。生成万物。人法天地。亦具三元之气。以养身形者也。

△丑二。约内对。破能见之眼不能返观。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初纵成内对也。恐阿难又转救云。开眼顺观。外见室暗。名为外对。闭眼返观。内见身暗。名为内对。故今牒云。纵许暗相不是外见幽室之暗。乃是对内脏腑之暗。然亦不合义也。故下难破。

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

合眼下。二例不见面也。合眼见暗。为能返观。名为内对。称见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返观。亦为内对见汝面耶。

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若不下。三转破两途。又二。先破不见面也。开眼若不能返见于面。则合眼亦不能返观身中。成内对矣。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见面下。次破能见面也。纵许开眼见明之时。亦能内对返见己面。便招五失。一心眼在空失。汝面既为所见之境。则汝能见之心眼在前空中。不在身内。以根境相对。方成见故。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

若在下。二自成他体失。空是汝之心眼。自身反非汝体。成他人身矣。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

即应下。三他成己身失。如来心眼。离汝体外。亦见汝面。岂亦是汝身之心眼乎。

汝眼已知。身合非觉。

汝眼下。四身合非觉失。能见之心眼。既离体而己有知。所见之身面。离心眼而合无觉。以一人无二知故。设若内身有觉。外眼必定无知。在一不在一故。

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必汝下。五当成两佛失。设执内之身面。与空之心眼。二俱有觉。则汝一人应有二知。一在虚空。一在己身。当来超凡入圣时。应成两尊报身佛矣。

△子二。结破。

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故知者。指对眼不对眼。外对与内对。返见不返见。见面不见面也。单结见内者。彼计内为重故。例破内可知故。见面中带破故。

首楞严经灌顶疏卷一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