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西陵慈云寺教观沙门 灌顶续法 集并注

龙山东皐崇福寺旭洳沙门 心莲 证文较编定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重校独力捐刊

△寅十。显见离见二。卯初。以今教质昔宗。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初蹑今说。外计自然。不妨被斥。内教因缘。违之可疑。故独为问。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是义云何。

世下。次质昔宗。小乘论说四缘。一空。二境。三作意。四根。涅槃智论。同此略说。若唯识瑜伽。论广九缘。一空。二明。三根。四境。五作意。六种子。七分别。八染净。九根本。加等无间。即成十缘。以今四缘摄彼十者。空明摄境。眼即根。心摄意种别染本等六也。又配常途四缘。空明即所缘缘。眼为增上缘。心是亲因缘。等无间缘。认觉性与见精为一。已是混误。又认见性为眼识。从因缘生。错滥尤甚。故云见性具四缘也。今非昔是。意致未达。故问云何。孰知见精不藉因缘。况妙觉性。见所不及者乎。

△卯二。辨实教异权乘三。辰初。断昔宗是随情。非第一义。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世间。相宗明二。一学者世间。权小乘也。二非学者世间。凡外人也。因缘相。俗谛。随情说。如镜中像。无体可得。第一义。真谛。随智说。如镜本体。自来明净。阿含。十二因缘。深密楞伽。诸识因缘。皆为对治外道无因邪因而说。今会所谈。唯妙觉性。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清凉云。从冥起用。故为邪见。唯心痴爱。即正因缘。小乘以痴爱为因。业等为缘。大乘说唯心为因。痴爱为缘。又痴爱为因。业种为缘。凡外迷正因缘。故异计纷然。余乘不知三界由乎我心。从痴有爱。流转无极。安知因缘性空。真如妙有。以因缘有相。浅义尚迷。性空真理。安测涯分。性空通于初顿终教。真如妙有。即是实教。若通于空有。交彻具德。即是圆教。又权小但说心法四缘生。色法二缘长。不说四缘生见精。二缘生觉性。是故昔日世谛法相随宜之谈。非今真胜义性显了语也。

△辰二。举世说明不了。即俗显真。举世说。随情。明不了。随智。此则双显二谛。名随情智说也。分二。巳初。举世说以定俗谛中义。(随情说也。)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先双征。探见与不见。各何所因。问。云何不与分辨见识。竟探其见耶。答。识从见生。见后发识。空明心眼四缘相同。一破一切破。是故直征其见。不辨识也。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阿下。次双答。因有三光。故见万象。因无三光。不见诸法。则见与不见。皆由因缘。是知见性从因缘生。明缘若尔。暗因黑月。通因户牖。塞因墻宇。例此可思。若因三光而后能见。名和合相。岂为真见体哉。

△巳二。明不了以显真见离缘。(随智说也。)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初直示无明。先以见暗难破。无明遂谓见性无者。若到夜来。暗应不见。云何中宵云雾之时。又能见耶。若必下。次申明其正义。暗夜若见。斯则但无三光明相。实非无见性也。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阿下。二例相不见。是逆质俗情也。初三句牒计。暗夜无明。故不见。次三句反难。昼不见夜。亦非见。后二句例破。如是以二相例之。彼此互亡。则在暗在明。俱称为不见矣。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

若复下。三正结俱见。此顺显真见也。陵夺。侵灭也。明暗自相迁谢。见性毫无移动。二相例之。俱名见矣。审上盲人瞩暗。有眼处黑。与下合眼循体。自彰灼也。见不藉缘尚尔。觉性岂藉四缘生耶。

△辰三。示今教是随智。为第一义。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先正示见性。又二。初蹑定见性。离他缘境。是故者。承上词。以是二相陵夺。非见暂无之故也。当知。有二意。一知境有生灭。见无生灭。二知明暗既尔。空塞亦然。见明非明者。谓能见之性非是所见之境也。余三放此。见之迥脱尘缘境矣。

四义成就。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四下。二克指见体。离自见相。初二句结前起后。四义。指上见非明暗空塞之四。成就谓成能例之法。此是结前已说之浅也。应知者。上之见明非明。为能例。下之见见非见。为所例。应将今之难法。例前易义以知。故劝汝复。斯乃起后未说甚深难解之要旨也。次四句显见离见。见精明元性中。真妄和合。初三句。上一见字皆见精中本体真见。内照本觉。故下云。黏湛发见。元依一精明。下一见字皆见精中带分妄见。外映色尘。故下云。见精映色。分成六和合。此释与下何不自闻闻。以观观者意同。后一句见字亦指妄见。谓真见见于妄见之时。而真见即非是妄见矣。以此真见本体。尚犹离于见精自相。而见精妄相岂能及于真见性体也哉。盖由有妄见时。性在精中。真见全隐。及至真见现前。性脱于精。妄见顿空。故不能及。又上见即妙精明心。如天真月。下非见即见精明元。如目二月。前非所见。故离四尘。今非能见。故离见精。宜深详之。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云何下。次结责勉进。初三句结责。见且离见。已非缘合自然所及。况妙觉性岂容戏论名相拟议也哉。汝等下。勉进。缺法空慧曰狭劣。无佛知见曰无识。无相之相名实相。远执徧计名清净。即真见性体也。境智一如为通达。今诲。教信也。指见见非见。入于妙觉性也。发闻慧。善思。劝解也。性理至善。能觉观故。发思慧。无疲。诫行也。性修不二故。发修慧。菩提。证果也。中直平坦曰妙。见修证道曰路。欲达妙觉果海。唯此一真见道。亦名奢摩他路。诸佛一门超出。毋得中止而弗进也。

统上十番显见。即是十不思议解脱境界。初显是心。心性无尽。明暗俱该。见种种色。即总别无尽境。二显不动。身境有动。见性凝然。即动静不违境。三显不灭。就生灭身。见无生灭。即隐显交成境。四显不失。正倒徧知。摄入无失。即摄入周徧境。五显无还。一八相中。见无往还。即一多互容境。六显不杂。物类有差。见性无殊。即小大齐现境。七显无碍。日室高低。见无舒缩。即广狭圆通境。八显不分。无非无是。自他难分。即纯杂相即境。九显超情。随缘不变。是非双遣。即同异合明境。十显离见。二俱名见。见非是见。即自他同觉境。余如下明。

△丑二。辨见离妄二。寅初。阿难述请。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先述意。二。初述未开。说见性四缘。即因缘和合相也。见不藉诸缘。即自然不和合相也。未开有二意。一言总意别。别指后二也。二和合义与因缘相关。不和合与自然相关。后二茫昧。前二犹未尽也。此约同义。若详异义。因缘单举随缘之用。是内教所申。自然单计不变之体。是外道所昧。上已破斥。若谓不变之体与随缘之用。交互成事。名为和合相。若谓不变原不变。随缘原随缘。判然各别。名不和合相。此一通于大小权实。待下圆彰。故曰未开。谁知本觉妙性。非随缘。非不变。亦随缘。亦不变。故下斥云。未明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也。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而今下。二述重闷。亦二意。一见精义领未彻。一迷也。二更闻见见非见。重闷也。良由大小权乘尚迷二种见妄。故今辨破。离妄出真。喻如剖璞出玉。销鑛出金。下云。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上乃开显一分之真。此则剖破一分之妄。然虽似破。而实显耳。非比前之破识。如破浮沤至无体也。此旨幽深。故增迷闷。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伏下。后哀请。彻法空。通本性空。名大慧目。妙觉智也。明见精妄相。达见性实相。名觉心净。妙觉性也。愧无真识。惭无决智。故悲泪。求佛慧眼。恳妙觉心。故顶礼。见性元菩提。见相如空花。细为发明。圆成佛见。故承受。

△寅二。如来许说二。卯初。悬应勅听。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先悬应修路。陀罗尼。此翻总持。有多字。一字。无字之异。下之密咒。多字。一字也。圆湛不生灭根性。无字也。圆觉经云。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今曰将演。应上不能折伏娑毘罗咒愿也。诸三摩提。二十五圆通也。妙修行路。别指耳根修也。今曰欲敷。应上无劳我修。惠我三昧请也。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告阿下。次勅听真观。又二。初益现在。汝虽二句。责。于奢三句。慰。汝今句。勅。吾当二句。许。奢摩他。性具寂体。天真定也。微密观。本有照用。自性慧也。宝雨经云。菩萨皆依于心。修习奢摩他法。大般若云。奢摩他。无分别心观察妙慧。由返见见自心。称微密也。又奢摩他翻止。即观之止也。毘婆舍那翻观。即止之观也。性修均通。下云。奢摩他中。毘婆舍那。觉明分析。解深密云。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于如来地。对治最极微细烦恼所知障种。今且约性释。无分别智曰观。绝思惟想曰照。微密对粗疎说。拣对境唯识观。是回观唯心。名微妙观。拣入定有相照。是返照无相。名秘密照。下之剖见非见。破合非合。会四科。彰七大。断二惑。融三藏。皆开圆顿止观中妙觉智也。有教无观。有闻无慧。不能入圆通城矣。为汝分别者。应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求也。

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亦令下。二利未来。未闻有漏成佛。现听岂不正觉。

△卯二。正为开示二。辰初。释其迷闷二。巳初。同别各明二。午初。略标二见。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当处发生。当业轮转。

先总出其过。众生。七趣三乘也。轮回。分段变易二生死也。二者。谓同别二种。背觉性而合无明。曰颠倒。随身界而立亲疎。曰分别。一念心动。有能见相。犹如空花。非实有体。名曰妄见。全法界心徧成迷惑。名曰当处。依无明故。境界妄现。名曰发生。此即同分境现也。不离本觉。动不觉心。名曰当业。动则有苦。果不离因。名曰轮转。此即别业境成也。三道配之。见妄发生。惑也。倒别当业。业也。生世回转。苦也。

云何二见。一者众生别业妄见。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云何下。次别列其名。初句。征也。一下。列也。依相宗解别业者。即不共业所感根身。从异熟识中不共种生。以是自业所感。自所受用。唯独自见。故曰别也。同分者。即共业所感器界。以从异熟识共种所生。由共业所感。众皆有分。与众同见。故曰同也。根器。皆相分。同别。皆见分。相见俱依八识自分而起。故曰妄也。瑜伽论云。三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相依而住。名为同分依报。自身则各随己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鳞甲类别。名为别业正报。余如识论。

依性宗解。唯我一人别业所招根身正报。妄见独自全得住持受用。最亲近境。而生起各别。单涉自己颠倒分别。名为别业妄见。下云。一病目人所见圆影。是也。共彼多人同惑所感器界依报。妄见众中分得住持受用。是疎远境。而生起相同。与他共有颠倒分别。名为同分妄见。下云。同彼一国所见不祥。是也。二报皆现识。二见皆转识。转现皆依一业识生。故曰妄也。起信论云。一者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者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现识。能现一切境界。上云。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识精。阿黎耶识也。诸缘。六根六尘。转现也。

若依今经。眼中所见。不出二色。一根身色。别业妄见也。二器界色。同分妄见也。此则顺流奔色而外见者。下云。轮转生死。唯汝六根。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若逆流返照而内观者。内不见正报。成别业真见。又不见依报。成同分真见。下云。速证菩提。亦汝六根。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上问见见非见。由明暗等。黏湛发见。即名非见。妄见。众生见也。离明离暗。无有见体。即名见见。真见。佛知见也。斯则旋见循元。为第一观门矣。

问。阿难疑见见非见。佛何不直答而广明二妄见耶。答。上十番显真。见见已明。非见未达。故此二种辨妄。下之进退合明。总答见见非见也。故下佛云。此实见见。

问。真妄二见。有无如何。答。四句料拣。一真有妄无。真故。真见有也。下云。本觉明心。非真故。妄见无也。下云。觉缘非眚。二妄有真无。生灭故。妄见有也。下云。见眚妄生。不生灭故。真见无也。下云。不生灭性。三真妄并无。妄如空花。妄无也。下云。性非眚者。真体空寂。真无也。下云。清净本心。四真妄俱有。妄相幻现。妄有也。下云。目见圆影。真体周徧。真有也。下云。本觉常住。然虽互有互无。虚实一定不改也。

△午二。广陈二喻二。未初。喻明别业妄见三。申初。立喻以明别见。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云句。以法征起也。阿下。以喻详释也。人喻凡外权小。目喻始觉真见智心。眚。目病。因热气逼。起翳障也。喻见闻觉知。尘劳熏习。夜见。喻迷理无明所起妄见。灯光。喻本觉法性理境。圆影。喻根身轮转相续。五色。喻五阴。

△申二。征破以显虚妄二。酉初。即灯见破其妄。

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先双开二关。夜灯。喻迷位本觉理性。圆光。喻九界阴身。见喻在缠始觉智心。谓无明生死夜内。法性所现身轮。为是如如理上有阴身耶。为是如如智上有阴身耶。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惟眚之观。

阿下。次别申难破。二。初以非眚不见。破即灯之妄。同见补云。灯上五色。非眚人。喻断尽无明诸佛。此若即真如理而有阴身色者。则诸如来。住三摩中何不同见。而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耶。既此身影。唯有无明业识众生妄见。非即本觉有矣。

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若是下。二以见已成色。破即见之妄。见色下补句云。此非眚人。若是即自觉智而有根色影者。则诸佛智心已成身色。即不能自见。而业识众生妄见有身影者。又名何等物耶。非即始觉有矣。(又欲文意具足。应云。若是见色。则非眚人。见即成色。何待眚人。然后见影。又见成色。不能自见。则彼眚人。见外影者。名何等物。法含二意。思之可知。)

△酉二。离灯见破其妄。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先以傍观无影。破离灯之妄。影出补云。若此圆影。别有下补。耳鼻出影。屏帐。喻四大。几筵。喻六尘。若此身影离本觉理而别有者。则合傍观四大六尘事境。出身影矣。六尘非知。何能生心。有受想耶。四大不业。何能出色。有阴身耶。傍既无影。非离真如理性有矣。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二以非眼莫瞩。破离见之妄。若此身影离始觉智而别有者。应非眚人眼所见瞩。则余根识无智觉物。皆能瞩影矣。根是相分。何有见觉。观身影耶。见性尚无。从何发识。分别色耶。影须眚人目见。非离真智实见有矣。

△申三。结示以出妄因三。酉初。正释。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

初指妄见因出处。光明色相实在于灯。非离灯外别有。喻色心诸法唯心所现。非离心外有也。因于净眼见中生赤眚病。故灯光上别现圆影。亦非离见别有。喻因知见立知。即成无明妄见。故唯心中。妄见有我根身相影。亦非离见分外。别有相分瞩也。

影见俱眚。见眚非病。

次明真见体无干。谓灯影与见病。二俱名眚。而能见此眚者。元非有病也。圆影。灯上眚。见病。目上青眚。灯影见病。俱称眚矣。喻所见身影相分。与能见目赤见分。俱属无明。妄熏成眚。下云。兼目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其能见眚之见体。实非病者。喻如来藏中觉精明见。清净本然。远离一切虚妄病缘。下云。彼见真精。性非眚者。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三诫随情识卜度。谓不应言是灯是见。亦不应言非灯非见。不应。禁止也。是。即也。是中。圆影也。非。离也。谓是圆影中。即离皆不应说。若即理灯有者。非眚人不见故。若即智见生者。见性成色相故。若离理灯有者。傍观无影出故。若离智见生者。非眼莫能瞩故。惟一眚影而已。有何实体说耶。

△酉二。重喻。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

先举双非。非天上真月之体。非水中月影。真月喻灯光。二月喻圆影五色。水月喻壁间灯影。

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

何以下。次出所因。二月妄因。惟在一捏。捏则成有。不捏则无。目喻清明眼。捏喻赤眚病。灯轮妄因。亦唯在眚。眚则现影。不眚无影也。

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诸下。后诫卜度。知见高远名智。喻有智眚人捏目成月。根元。名捏根。喻见病为影。形。月形。是形非形。谓是月非月。离见非见。犹言非见是见。盖离见即非见。离非见即是见也。译文巧变耳。不捏则不见。唯天一月。不应说是月也。捏则有见。成二月故。不应说非是月也。二月因捏目成。不应说非见也。不捏目无二月。不应说是见也。以喻是灯非灯。是见非见。

若对法者。二月。喻根身。依他也。真月体。喻藏心。圆成也。水月影。喻我执。徧计也。目睛。喻见性之真。捏捺。喻见精之妄。智者喻闻法三乘。此捏根元。喻别业妄见根身本因。是形非形。喻是理非理。离见非见。喻非智是智。诸佛定中。性色真空。故非即理有。真心妄为色空闻见。故非不即理有。色体无形。说名智身。故非即智有。瞪以发劳。别见空花。故非不即智有。以法对喻。细研思知。

△酉三。合显。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如是。合也。夜见圆影。目眚所成。合第二月捏所成故。既见病为影。决非无眚者见。但一虚妄。都无实义。将谁分别其即离耶。灯上本无影。故非是灯。见上元无色。故非是见。依灯光现圆影。故非不是灯。依目眚见五色。故非不是见。合上是形是见。非形非见。例知眚与无明。皆如捏目。灯轮身境。皆如二月也。

△未二。喻明同分妄见二。申初。总举洲国。明其同分。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云句。亦以法征。阿下。例上眚影。亦以喻释。分二。先海中洲数。阎浮。树名。提。译为洲。须弥山南。四中一也。大海。八峰内外俱海。今举南洲一海也。无水之地曰陆。水环陆地曰洲。一大余小。数满三千。大论云。此洲有五百小洲环绕。较令属中洲也。约法释之。阎浮。顿教法性境土。海水。自觉智。中间平陆者。中间一乘寂灭场地也。三千洲者。谓胜受用。劣受用。及变化。三种土也。

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正中下。二洲中国数。又二。先举大洲国数。正中。五天竺也。括。结也。量。数也。国。域也。有限域故。大者。举大以略小也。法苑云。四天下中合有四千八处。楼炭经说。阎浮一方大国有三十六。小国二千五百。仁王经云。阎浮中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金光明云。此阎浮提。八万四千城邑聚落。法释。大洲。终实胜受用土。东西。因果地位。二千国者。直进大乘。有二种增上。一自行智。二化他悲。上登十地也。三百国者。回心三乘。次历三贤也。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其余下。后举小洲国数。法释。小洲。始分劣受用土。诸海。二智四智。在诸断证智海中也。三两百国。始分中直进三乘。回心二乘也。或一二至者。谓或初心大乘二乘。乃至三四五乘也。三四五十者。历上资等五位。三贤十地等也。

下文一洲两国。即人天小教。染净变化二土。后文四海。四智觉海也。娑婆同教一乘圆中。法界圆融土也。十方诸国众生。别教一乘圆中。法界无尽土中理智境也。此等尘沙无尽剎土。佛住三摩。莫非一真无障碍法界性。众生迷妄。俱是见病所成。故名同分妄见。

△申二。别举二国。明其妄见。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祇有两国。

初举二国。此中通二。一三千洲中。二余小洲中。二千九百九十九洲中之一也。法释。一洲。一变化土。两国。染净二化土也。

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覩诸一切不祥境界。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珮玦。慧孛飞流。负耳虹蜺。种种恶相。

唯下。二明见妄。又二。一单详同见。初二句。因也。同造恶业因缘。共相招感。则下。果也。先总明。不祥。灾象也。或下。次别列。恶气环绕曰晕。黑气薄蚀曰适。妖气在旁。相连如玉珥。背日曰珮。灾气在侧。中断如半环。向日曰玦。汉高祖围于平城。月晕七重。夏桀亡时。两日并照等。日月灾象也。星芒徧指曰慧。芒气四出曰孛。绝迹横去。自下而升曰飞。光迹相连。自上而降曰流。宋襄公时。星陨如雨。秦始皇时。慧星四见。此星辰灾象也。有气在前。向外夹日曰负。有气在边。向内射日曰耳。明而雄者为虹。暗而雌者为蜺。诸吕作乱。日蚀昼晦。诸侯谋叛。月生牙爪。此阴阳灾象也。所现不一曰种种。灾祸前兆曰恶相。该尽其余也。

约法释之。一国。染变化土。即当娑婆五浊恶世。以有漏识为体。烦恼恶业所共感故。人。七趣杂恶众生。恶缘。十习因。不祥。六交报。二日。转实智为生死想。两月。转权智为烦恼想。种种恶相。转无碍智为业障想。晕是色界贪障想。适是无色贪罔想。珮是欲界贪欲想。玦是疑眠惑想。慧是见取伪想。孛是边见趣想。飞是邪见动想。流是身见性想。负是慢眠假想。耳是戒取影想。虹是瞋眠杀想。蜺是痴眠痴想。因有十二随眠。十二倒想。故见十二灾象。所谓心秽则佛土秽也。一念不觉。三细六粗无不现矣。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但此下。二双结虚妄。不祥境现。唯灾地有。乃是众生共业所感。众皆有分。得以同见。故云但此国见。彼无灾地。不见不闻。以无同业。不见灾象。故云彼国不闻。犹如地震。此方动而彼方不动。亦如夏雨。南亩下而北亩不下。春秋传。鲁哀公六年楚有云。如赤乌。夹日以飞三日。杜预注。云在楚上。惟楚见之。祸当王身。不及他国。鲁昭公二十六年。齐有慧星。杜预注。慧出齐之。分野而不出鲁。故鲁不见。

约法。此国。如上。彼国。净变化土。即当极乐五清世界。以无漏智为体。真如净业之所现故。弥陀经云。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又彼土中。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故云不闻。所谓心净则佛土净也。一念觉时。四位九地尽开显矣。共一天象。此有彼无。同分之见。是妄非真。

△巳二。进退合明二。午初。总标。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以。取用也。别业眚影。同分灾象。二喻也。进谓进入于后。退谓退出于前。如人入宅。从前向后曰进。从后翻前曰退。合明者。上已明事。未明其理。今为进退同别之喻。合明其法也。盖见虽二。虚妄则一。欲以易喻。例难知法。令难知理。亦成易事。故须进退同别法喻合明。始识二见之妄。果不谬也。所谓灯上影妄。最为易知。以不眚者多故。不祥境妄。似为难知。以同见者众故。幸有彼国不见。可显是妄。故进别喻例同喻。退同喻例别喻。合明其见妄也。然灯轮灾象。事上之妄。犹易知。根身器界。理上之妄。甚难识。故进同别喻。例同别法。退同别法。例同别喻。合明其见妄也。由是知一人灯影之妄。而例知一国灾象之妄。知一人一国所见之妄。而例知别业同分二法能见之妄。知见精之为妄。而例知妙精明心中见性之不妄矣。如此进退展转合明。见见非见之疑。消释殆尽。故于此特标显。

△午二。别释二。未初。进别例同。以喻合法二。申初。进别合同。谓进别业法喻。合同分法喻以明也。分二。酉初。牒举前法。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

倣像曰如。举有二意。初进别业喻。合明别法。次进别法喻之妄。例合同分法喻之妄。

△酉二。正为密例二。戌初。举别喻密例同喻。进合于法三。亥初。密例所见似有之喻。所见。相分境也。

瞩灯光中。所现圆影。虽现似境。

此从前色实在灯生也。灯光。喻本觉性境。影喻根身。相分也。似境。喻相分境假有不实。合下见缘似现前境。密例同分中。喻则此国灾象。法则娑婆洲海。

△亥二。密例能见亦虚之喻。能见。见分心也。

终彼见者。目眚所成。眚即见劳。非色所造。

此从前见病为影生也。谓彼见圆影者。目上眚病所成。眚即瞪目见久劳相。非是灯光造五色相。上见字。同前瞩灯。见精之妄也。下见字。同后见眚。见性之真也。彼者。指见圆影人。喻别业妄见众生。目喻真见智心。眚喻无明妄见之病。劳谓见上所发劳相。下云。以清净目。瞪以发劳。喻无漏菩提心上。不觉动念。转成狂劳相也。非色者。谓是眚病。而非灯色所造。喻非无为涅槃性边。所起见妄病也。合下元我觉见即眚。密例同分中。喻则同感共覩。法则见闻病缘。

△亥三。密例真见非病之喻。真见。自证分性也。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此从前见眚非病生也。见眚。指能见眚之自体。以眚不见眚。而见眚者。乃见之真体。真体无恙。故曰无咎。喻如来自觉智见。能见业识中。无明妄见眚病。此之真见。终非有眚病妄见之咎。即是见见非见。合下本觉心缘非眚。密例同分中。喻则彼国不见。法则无漏妙心。

△戌二。示别法。密例同法。退合于喻二。亥初。总以合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比况曰例。汝。指阿难大众。及九界人。合一病目人。与一国人目清净眼也。合目覩。观见。能见也。具同别二见。合独见其覩。山土。同分器界。众生。别业根身所见也。合圆影灾象。见病。藏心中根本无明。由二颠倒分别见妄。合目眚瘴恶。以同别法合同别喻。故曰皆也。后之同是准知。

△亥二。别以合明三。天初。密例合明所见似有之法。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

见。谓见闻觉知六根身也。合前圆影。见缘。六尘土也。密例同分洲海灾象。似者。业识转现见相二分。由依他起。非是实有。起信云。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

△天二。密例合明能见亦虚之法。

元我觉明。见所缘眚。觉见即眚。

先略消文。元我本觉明心。一念不觉。转生能见。而为所缘。以成其眚。故此觉体上而有能见者。即是眚病也。次详释义。元。本也。我。真我也。觉明。本觉妙明心性也。见者。独自能见。其众所见也。所缘者。一己根身。十方尘剎也。眚者。业识无明病也。谓彼见根器者。元我本觉心上忽起一念。而有三细。既有转识能见。即有所缘现境。然此业识见相二分。皆是无明眚病也。合前终彼见者。目眚所成。觉见即眚者。谓眚即觉上有见也。此之眚病根源。即本觉上。不觉心起一念妄见之劳。所以同别二见。名为眚病。非觉体上本自有也。合前眚即见劳。非色所造。密例同分见病共覩。

△天三。密例合明真见非病之法。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本觉明心。能觉见与见缘者。终非有业识无明妄见之眚也。合前然见眚者。终无见咎。密例同分。妙心不见。

△申二。结示释疑二。酉初。牒答以释其疑。

觉所觉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初二句。谓此能觉其所觉之眚者。此觉见体。决非随在眚中矣。(上消。下释)。觉。本觉真见也。觉元非眚。所觉。同别二妄见也。所觉即眚。真未觉妄时。觉常随于眚中。真纔觉是妄。觉已出于眚外。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上句见见时义。下句见非见义。故牒示云。此实见见。成一圆融清净宝觉。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故云何复名见。圆觉云。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

△酉二。结告以开其悟。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先指眚者。非见开其迷。汝。谓阿难余乘。见。谓同别二见。汝我十类根身。别业见也。并诸世间器界。同分见也。皆者。汝与九界。并名为眚见圆影者。仁王云。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唯佛知见。具一切智。而得名见。

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不名见。

彼下。次指非眚者。见见开其闷。彼。佛也。亦可指法自体。远离虚妄曰真。不杂眚病曰精。见性真精。责非有妄见眚病者。故此但名性见觉明之真。不复名为觉闻知见妄矣。信论云。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色相见故。华严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

△未二。退同例别。以喻合法二。申初。退同合别。谓退同分法喻。合别业法喻以明也。分二。酉初。牒举前法。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

举亦二意。初退(退落后也)同分喻。合明同法。次退(退上前也)同法喻之妄例。合别业法喻之妄。

△酉二。正申显例二。戌初。举同喻。显例别喻。退合于法二。亥初。显例别业二。天初。单以法例法。

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此之妄见山河国土。同分多人。与彼妄见自己根身。别业一人。例同无异。

△天二。双以喻例喻。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先别标其人。病目。别业一人。一国。同分多人。彼下。次总明见相。二瘴。热疾。喻无明惑业。圆影。根身相妄也。眚妄。别见实有。己身见妄也。不祥。器界相妄也。瘴恶。同见实有。与他共住之土。见妄也。眚影为别业妄由。瘴祥为同分妄由。二妄例之无以异也。

△亥二。通结同妄。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以同喻合别喻。曰俱是。生有二义。一当生。或本生。二转生。或资生。灯轮灾象。虽现前一时之事。展转推之。俱是无始妄见之上。从本资末所生者也。

△戌二。示同法。显例别法。退合于喻二。亥初。合明显例别业。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

先指出同法。前阎浮文。例别眚影。故以喻释。今合同见灾象。兼别业喻。故约法也。阎浮三千。尽南洲界。四海。摄余三洲。娑婆。三千界也。十方。尘剎土也。曰有漏者。诸佛法界性土。名无漏国。余乘报化诸土。并名有漏。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下云。十方尘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合前同分妄见。不祥瘴恶所起。

及句。次显例别法。众生。九界根身也。准上见我及汝。佛亦含众生中。下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合前别业妄见。圆影眚妄所生。

△亥二。合明通结同妄。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

合生身国界与圆影不祥。曰同。觉明妙心。本觉真见也。见闻病缘。无明妄见也。觉明心上。一念妄动。不觉转为知觉妄见。由此依真起妄也。下云。由无始来颠倒沦替。故于圆湛一六义生。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和合。因缘也。约一见言。本觉明心为因。黏湛发见为缘。又见真精性为因。同别妄见为缘。因缘和合。当业轮转也。总六精说。觉明无漏妙心为因。见闻觉知妄缘为缘。又见闻觉知精性为因。同别根尘妄见为缘。因缘和合。妄成生死。轮回世间也。又发起曰生。爱见根器。因缘初合。虚妄有生也。终坏曰死。怨见根器。因缘合尽。虚妄有灭也。下云。由心狂乱。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花。因之。众生圆影。世界灾象。在于当处。生灭相续。如旋火轮。未有休息也。

△申二。结示释疑二。酉初。密答释其疑。(亦显真如中随缘义也。)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上同是等。从真起妄。知见立知。无明本也。此即反妄归真。知见无见。涅槃本也。于中二。先劝反妄。答见见开迷。上见字。即远离。下见字。即缘因。六用不行。反流全一。二见不起。还归见性。和合生死因缘。无不尽除也。翻上释之。初三句。翻上见闻和合。而了前二种颠倒见妄也。远离者。以微密观照。了达无明妄见本空也。和合。二见顺增上缘。不和合。二见违增上缘。今观照中。不别见有实一独自受用之身。亦不同见实有共他住持之土。二见一空。五住离矣。次二句。翻上生死病缘。而了前当处发生轮转也。灭除者。以奢摩他知苦断业也。诸因者。烦恼为分段因。所知为变易因。今三界内外。二见业发起时。根身则生。器界则成。二见业变灭时。根身则死。器界则坏。由诸众生别作别造。于世界中入同分地。自妄所招。非本来有。今以奢摩止息。三道因亡。二死果丧矣。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次劝归真。答非见解闷。上见字。即菩提。下非是见。即不生灭。完上觉明无漏妙心。而了前轮回世间也。不生灭性。涅槃心也。见惑空而和合缘离。故圆菩提智果。业果断而生死因除。故满涅槃断果。二果证时。根境圆融。云何复名觉闻知见也。又前大章。名染缘起。此一结文。即净缘起。本觉明心为因。觉见即眚为缘。又见见非见为因。成究竟觉为缘。因缘合离。证不生灭。圆满二果。还住无得。岂非见见非见。缘然合不合疑尽释。

△酉二。结真以示其本。(亦显真如中不变义也。)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毫无和合诸缘杂染。曰清净。绝无生死诸因牵引。曰常住。离眚瘴之妄见。曰本心。完天然之真见。曰本觉。本表二义。一表皆但还复本有。非从外得。二表要必圆涅槃后。本心清净。满菩提后。本觉常住。论云。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是则本觉常住。尚非如来菩提可比。菩提由智。亦兼始觉。况于凡外无智者耶。本心清净。尚非诸佛涅槃可比。涅槃由断。犹带修心。况于权小有余者耶。故上文云。汝及众生。皆即见眚。彼见真精。性非眚者。圆觉云。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鑛。凡夫及诸佛。同为空花相。又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

△辰二。开其未明二。巳初。牒前未明。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初牒已开通。指前第九第十显见非缘然也。而下。次牒未开。但指辩见离妄文前合不合迷。结末远离合不合缘疑也。觉元。通二释。一即本觉元明。二指始觉。始觉元自本觉出也。两相混合。曰和合。彼此各异。名不和合。前云。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当知计自然者。冥谛相分外。别有见分。则成神我外道。计因缘者。生法相分外。别无见分。则成无我小乘。此则因缘同和合。自然同不和合。故佛斥云。精觉妙明。非缘合。离一切相也。非自不合。即一切法也。阿难因三光名见。同因缘和合。无三光不见。同自然不合。佛又示曰。见见非见。何容因缘自然合不合相。此约义同。故上总牒汝先悟也。若不同者。因缘自然皆通二义。乘舟顺风。谷遇水土。和合缘也。逆风霜雪。不和缘也。和风吹花。忽然开敷。自然合也。暴风吹树。倏尔倾倒。自然不合也。上云。无漏妙心与见闻觉知和合一处。故有生死。灭除生死合缘。故圆菩提。若无和合。不唯无染缘起。亦且无净缘起。应无菩提。又云。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无菩提。彼见真精。性非眚者。故离生死。若无不和合。不唯净中无不变。亦且染中无不变。应常生死。恐彼谬解怀疑。故不待其再问。即牒其语。谕未明也。

又藏心中。生灭与不生灭非异。非不和合也。真如随缘故。生灭与不生灭非一。非和合也。真如不变故。理实缘起相中。有和不和。无生性内。无和不和。华严云。非是和合不和合。辨性寂灭无诸相。清凉云。应缘非不合。住体非和合。又缘起修成。非不合。契真相尽。非和合。又缘即非缘。故非和合。非缘即缘。故非不合。二合相离。故无诸相。非相亦离。故性寂灭。此是圆顿实义。前于妙明本觉。疑同因缘自然。既与破显。至于证道始觉。非合不合。是为觉心余尘。再为质辩以非破也。

△巳二。正为开破二。午初。破和合以显见。性相非一。谓生灭相。(四尘也。小乘因缘生法。外计邪因自然。即冥谛诸法。)与不生灭性。(见精也。小徧空无我。外道计有种无种性。及神我。)非一。故非和合。又真如性。虽随缘而不变。由不变故。非和合性。又性本寂灭。非不变。非随缘。何可计和合耶。(初一。兼尘见。后二。单见性。)于中分二。未初。总举疑情。(恐昧真如不变义故。)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前尘。指明暗通塞。复者。前破因缘自然。今破合不合相。并以此四尘门也。汝今下。一切世间情器法也。合二意。一前云。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而合不合。亦世俗谛。非出世胜义。故云犹以世间而自疑也。二妄想和合。世间染缘起也。证菩提合。出世净缘起也。汝闻见见非见。应悟缘即非缘。何将世间染缘和合之法。而疑出世净缘起中。菩提心性亦从和合起耶。世间妄想者。无明为因。境界为缘。和合而成七趣业果。此世间俗谛中染缘起也。菩提证起者。愿行为因。佛法为缘。和合而成三乘道果。此出世真谛中净缘起也。此二方便教。菩提心者。如净名云。菩提者。不可以身心得。寂灭无为。不合无处。此世出世中道第一义谛无生性也。是真实教。今谈藏心觉精明见。即是寂灭菩提心性。乃为上上第一义谛中不容他缘合相也。

问。心是本觉。证是始觉。始本合一。证菩提心。岂非合耶。答。同一觉故。无始本异。如空投空。非如相宗。以有为智。证无为理。函盖合也。

问。经何云证。答。当知性宗。称性修证真性菩提。境智一如。绝无能所。下云。伏归元真。发本明耀。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净名曰。住是菩提。住法性故。至是菩提。至实际故。等是菩提。等虚空故。如化是菩提。无取舍故。此则似水还水。非如相宗著相修证。以分澄浊相也。

△未二。别申破斥二。申初。破和。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先标门。见见非见。名妙净精。离尘曰妙。无染曰净。不杂曰精。即证菩提妙精明心也。和者。如水和土。杂而不分之谓。明等。四种前尘也。见和必藉尘。故标列以征。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见相可辨。杂何形像。

若下。次破一。分四。一不见和相。可见曰相。观。能见性。明。所见相。内外心境可辨者。金砂相杂为鑛。芩术和丸成苍。见性与明相杂。作何形像。况有知无知。有状无状。何容杂耶。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若即见者。云何见见。必见圆满。何处和明。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若非下。二不具和体。实质曰体。前四句明不徧。离即俱非。离则各居一处而不徧。离中无和体也。即则共为一体亦不徧。即中无和体也。和者。必先离而后即。犹如水乳。杂则成和。离言之。当明现前。果非见者。则明在明处。见在见处。应无所瞩。云何开眼便见明耶。即言之。明相果是见者。明彼物是所见。见此性是能见。然见不自见。今明即是见。云何自见其见。又见无相。明有相。云何能见见耶。后四句明徧。则彼此不和。彼徧。则不和此。明中无有和见体也。此徧。则不和彼。见中无有和明体也。见圆。全体皆见。有何空处而与明和。明满。徧处是明。不合容见而与其和。如半分硃半分粉。和成黄墨。今各各满分。从何和耶。

见必异明。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见必下。三不得和名。召体曰名。根尘不同。能所各别。故曰异也。若令杂和。见失心性之名。明失色相之字。如水和土。转名泥团也。

杂失明性。和明非义。

杂失下。四不成和义。孚名曰义。见明。名也。性相。义也。色心。名也。顽灵。义也。今明相见性。和杂已后。二名既失。二义亦亡。云见和明。不成义理。如青杂黄。但成绿色义。不名青黄。又色和心。但名蕴身义。不名色心也。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下。三例余。羣者。墻宇诸壅曰羣塞。户牖诸隙曰羣通。日月星灯曰羣明。云雾晦暝曰羣暗。明与见和。离即若尔。暗通塞和。一异亦然。

△申二。破合。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先标门。合者。如盖合函。附而不离之谓。

若明合者。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云何见暗。

若明下。次破一。分二。一正破合明。合则二不相离。见若合明。暗来明灭。见亦随灭。不复合暗。二相相反。如彼圆盖岂合方函。云何暗时又见。而与暗相合耶。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应非见明。既不见明。云何明合。了明非暗。

二防破转计。初三句牒转计。后四句正破斥。暗来不合。妄谓合明。明尚不见。云何合明。不与暗合。而言了此是明非暗。纵许今之见暗。不与暗合。则汝前言与明合者。亦应不见明矣。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下。后例余。和合义既不成。证觉非合起也。

△午二。破不和合以显见。性相非异。谓生灭相与不生灭性。非异。故非不和合。又真如性。虽不变而随缘。由随缘故。非不和合性矣。又性本圆徧。亦不变。亦随缘。何可计非和合耶。(义例前知。)于中二。未初。承示转惑。(反迷真如随缘义故。)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觉元不离根性。即是妙见精也。无始本异曰妙。为诸法性曰元。尘。明暗色空。缘。摄眼根。增上缘也。集起名心。第八识集诸种子。起现行故。思量名念。第七识恒审思量。念无间故。缘了名虑。前六识攀缘了别六尘境故。向知眼色为缘。生于见精。因见生眼意识。又由眼俱意识。缘虑色空等尘。令见种现不断。见与根尘识三缘合者也。今云迥脱根尘。不藉识长。允知见觉非从和合生矣。

△未二。牒问逐破二。申初。破非和。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汝。

先牒问。汝句。牒。觉非藉缘故。吾句。问。吾今复以前尘问也。与万法为一。名曰和合。与万法为异。名不和合。以阿难不明法界藏心。具含真如生灭二门。不变随缘。缺一不可。既疑非和。故又牒问。若约随缘。觉见性为因。念虑心为缘。又念虑心为因。诸缘尘为缘。此随染缘成六凡法界也。始觉为因。观行为缘。又断证为因。圆觉为缘。此随净缘成四圣法界也。和合缘离。智断果满。始本一如。一真常徧。此乃随缘即不变也。净名亦云。无异是菩提。诸法等故。不二是菩提。离意法故。知是菩提。了众生心行故。断是菩提。舍诸见故。顺是菩提。顺于如故。善寂是菩提。性清净故。以故是和合也。

问。上以前尘问。此以觉非问。同异云何。答。异者。和合须境。故以尘问。非则离缘。故以觉征。同者。离却尘缘。莫显其非。还同前尘。重复问也。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此下。逐破。三。初总征。和其光以显德用曰妙。同其尘不异自体曰精。合。带言耳。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若非下。二破一。分二。一定处。分际曰边。界限曰畔。见之与明。不相和者。如墻间屋。如田隔河。各分边畔矣。今明处见处。上下左右。指何疆界以定处耶。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阿难下。二蹑破。明见各际。彼此不到。既不相知。谁来立畔。说两不和。谬矣。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下。三例余。无处无方。何非和见。见日见月。何非和明。非如砖石水砂。彼此各不相入。非和明尔。暗等例然。

△申二。破非合。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为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先总征。不杂入一处曰非和。不㳷在一处曰非合。和亦带言。义门有别。复又辨也。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如耳与明。了不相触。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若非下。次破一。见性明相不相合者。如角之两立。左右长短乖异。似耳之听明。三光何曾触著。彼此不知所在。何处辨合非合。天南壶之圆盖。地北盒之方底。既不相及。何足甄明。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彼暗下。后例余。(此后无结文者。前第九十及二见末。已结显故。问。合不合义。云何说于十番二种后耶。答。阿赖耶识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随染净缘。不合而合。能含藏一切真俗境界。故名藏识。如明镜不与影像合。而含影像。此约有和合义边说。若不和合义者。即体常不变。故号真如。本一真心。湛然不动。若不信此如来藏性即是阿赖耶识。离赖耶识。别求真如理者。如离像觅镜。便为恶慧。以未了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之义。而生二执。◎今破和合者。令转妄见而成真见。转和合识相而成白净识相。四科常住。本此非和合矣。次破不和合者。欲令悟入见闻觉知。性元周徧。随心应量。一切法皆如。岂妄外有真。真如徧一切。岂真外有妄。七大徧周。本此非不和合矣。◎合不合破。妄尽真纯。不唯见精相妄性真。本如来藏。乃至闻齅觉知。根尘识法。起灭去来。迷悟生死。诸幻化相。莫不相妄性真。本如来藏。由此法法徧周。尘尘圆满。◎宗镜中。以理量二门收尽一切性相。识性真空。是如理门。识相妙有。是如量门。起信论。以真如生灭二门。会归一法界心。一心贯之。真俗圆融。本末一味。若非合不合义。何能尽藏心中破显之源本也。故于十番二种后结。)

△辛二。会四科。历显藏性真常不动。谓以阴入处界四科。会其相妄。入于性真也。分二。壬初。总为会通二。癸初。举四尘。剖相出性。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先举四尘。尘。明暗通塞也。虚假不实曰浮。诸相。灯轮灾象。水月空花也。似现前境曰幻。无而忽有曰化。并属所见色尘境也。下云。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能观见精。虽知二番剖其相妄。十番显其性真。至于所见色空等尘。相妄性真。可不了乎。故直示曰。汝未明也。

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幻妄称相。

当下。次剖相妄。处谓藏心。于藏心中和合妄生。和合妄灭。如是生灭。以妄见取。似有境相。理实心上本无有生。亦无和合。犹如幻事。毕竟无体。以真如随缘染净。故曰相幻妄也。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其下。后出性真。幻无自性。依真而立。如泡生水。全体即水。以真如自性不变。故曰性体真也。又准下文应云。真觉为因。浮尘为缘。尘性为因。幻相为缘。因缘合离。有生有灭。理实幻尘法性。本真藏性。非缘非然。不生不灭者也。

△癸二。历四科。剖相出性。

如是乃至五阴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初四科。如是。指见精与色尘。乃至者。超略词。谓眼根识及余闻等五精。根尘识三。诸法相妄性真。一一然也。阴入处界。四科也。影含七大。略唯色心二种。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因下。二相妄。随缘义也。唯心为因。痴爱为缘。或无明因。业行缘。又本觉为因。始觉为缘。或观行因。断证为缘也。此通大小乘说。若就本文。真如藏性为因。四科法相为缘。又四科真性为因。四科妄相为缘。因缘会合之时。色心诸法随现。妄有所生。和合因缘终尽。色心诸法亦离。妄称为灭。生灭相续诸相。皆是幻妄不实。推其根源。都无体也。既是真如随缘成相。即不空藏。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殊下。三性真。不变义也。有二。先会妄本是真。即染缘中不变性也。生灭。四相也。约色法。去来。三际也。约心法。无生无灭曰常住。不染不昏曰妙明。无去无来曰不动。不偏不缺曰周圆。皆性德也。性一切而不异名本。不变随缘。名如来藏。体万法而至神名妙。随缘不变。名真如性。名异体一。即是当人本觉心性。亦即十番所显见性之全体也。故知界处生灭。阴入去来。本空不空。如来藏心。常住周圆。妙真如性。实非因缘和合性。亦非自然不合性也。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性真下。次显真本无妄。即净缘中不变性也。迷悟。约人言。不觉因。境界缘。成凡夫迷。觉观因。佛教缘。成圣人悟。生死。约身言。业行因。果报缘。因合则生。缘离则死。若望涅槃。此云圆寂。断惑因。证德缘。因满则圆。缘㳷则寂。去来。约界言。同分见因。共业种缘。住持缘会则来。爱憎缘散则去。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迷无有始。悟无有终。生无大合。死无阴坏。空如来藏性中。云何更容他物。

前来阿难。虽知见精。性真相妄。未知诸法性真相妄。如来将欲会一切心法皆藏心见分。是现量心。一切色法皆藏心相分。是现量境。各各与其剖出真妄性相。故于中间。说合不合。结前起后。结前者。非和合。破见精中生灭相妄。非不合。显见精中不生性真。起后者。非和合。破诸法中生灭相妄。非不合。显诸法中不生性真。合不合破。业识习空。此即总以业识显藏心也。然后正与广会一切色心等法。无不相妄性真。即如来藏。此则别以诸法显藏心也。藏心当体是楞严定。故剖相妄。即奢摩他之止息。出性真。即奢摩他之寂静。离藏心外。别无奢摩他也。

问。前云。见与见缘。并取想相。如虚空花。破相妄也。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显真性也。云何至此重会归耶。答。前单会见根尘识三。是总略也。此兼余五。根尘识三。并四科法。是别详也。又前会见缘。即是藏性。不立一法。显理究竟坚固。欲令即性推相。以见诸法无相。相相元是寂灭菩提。今会四科。当体即是藏性。明事究竟坚固。欲令即相推性。以见诸法无性。性性本来真常不动。前后义门。总别同异。交均而互显也。

△壬二。别为会通四。癸初。五阴二。子初。总征。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梵语塞健陀。此翻为蕴。积聚有为故。古翻为阴。盖覆真性故。五者。此为愚心。不愚于色者说。上根闻略得悟也。不迷色故。则合五根六尘色法为一。由迷心故。则开一心而为受想行识四也。如俱舍婆沙论。约教释。大庄严法王经云。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燄。行如芭蕉。识如幻事。约观释。下云。色名坚固妄想。受名虚明。想名融通。行名幽隐。识名罔象妄想。约因释。智论云。质碍为色。领纳为受。取像为想。迁流为行。分别为识。约果释。

云何者。征起之词。阴等诸法。从因缘生。属于有为。杂集论云。五蕴者。积聚义。荷杂染担。如肩荷担。前标示云。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其故何也。真性则非因缘和合。藏心则非自然不和合。何以将世间有为生灭五取蕴法。而许为出世无为常住性耶。当知五蕴法者。由真如不守自性。不觉念起而有无明。遂成能所二妄。一切见分。但有其名。名之为心。一切相分。有质可缘。皆名为色。色心虽分二法。不出一真如性。若于妄色妄心法上。觅我我所。了不可得。妄即无性。无性之性。即真实性。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一切世间中。莫不由心造。又经云。分别此诸蕴。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灭。此是无生义。是故色等五阴。皆即藏心真性也。

△子二。别释五。丑初。色阴三。寅初。法喻标起其性相。此即从真起妄也。分二。卯初。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迥无所有。

经中阿难下。应标征曰。云何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则下文意。照应明显矣。后俱准知。喻文分二。先依真性空。人。喻觉性本具众生。目。喻本觉智。即如来藏心也。空。喻本觉理。即真如性境也。迥无有者。喻绝九界色也。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花。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其人下。次妄起有相。人。喻九界众生故。事端因也。无故。喻无明。背觉合尘也。论云。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动。喻不觉。目睛。喻藏心。不动目睛而观空。妄心取妄境也。论云。不觉心起而有其念。瞪者。直视不瞬也。喻业识。无明发业也。论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无明业相。劳。疲倦也。久则成劳。喻转识。妄见眚病也。喻云。依于动心。能见相故。空华相。喻现识相。论云。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虚空者。喻法界性空。全成顽空太虚也。下云。迷妄有虚空。狂华者。喻五根(除意)六尘。十一色法。若依今经。不唯有情六根。亦兼器界四大。下云。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上云。见我及汝。皆即见眚。故此世出世间。圣凡依止。漏无漏色。尽皆摄也。

一切狂乱非相者。圆觉云。犹如空花。乱起乱灭。下云。又邀空花。结其空果。楞伽云。飞蝇。垂发。毛轮等。喻染净因缘。和合生灭。国土劫数。身寿长短。种种妄相也。楞伽云。譬如翳目。见有垂发。谓众人言。汝等观此。而是垂发非性非无性。见不见故。愚夫外道。妄见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无。常无常见。诽谤正法。自陷陷他。

△卯二。合法。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上句法。下句合。色者。俱舍论云。始自眼根。终乎无表。皆名为色。仁王云。此一色法生无量色。眼得为色。耳得为声。乃至坚持名地。轻动明风。楞伽云。色谓四大。及所造色。云何造色。谓虚妄分别。润炎飘段四大种。成内外水火风地二种界。清凉云。形质可缘曰色。变碍为相。俱舍。明二义。一变坏义。变显剎那无常。坏显众分无常。手足蚊虻等触。皆能变坏故。二变碍义。变谓变坏。碍谓质碍。无一极微。各处而住。众微既聚集。自成变碍故。

如是者。以法合喻也。谓色阴法。依于本无。起成有相。亦如彼病目人。观太虚空。生诸华相。是一同也。下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发妄不息。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皆即狂劳颠倒华相。释曰。心。喻目。性。喻空。狂乱。喻无故不动。知见发妄。喻瞪劳。劳见发尘。喻别见狂华。山地。生死。涅槃。三世间也。喻狂乱颠倒非相。湛空明中无因乱起。故知色相起于性空。亦如空华乱起灭也。

△寅二。就喻详辨其相妄。此即破妄显真也。分二。卯初。标非二处。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非从目出。

空喻理境。目喻智心。同一觉体。不容华色。故云狂华。非从空目出来。又破凡小计色从心外有。故云非空。权人明色从心内生。故云非目。以能变心既无内外。况所变色有内外耶。又破口力论师偏执虚空为万物因。无因论师偏执自然是万物因。谓一切法无因无缘。自然生灭。故曰非空来也。更破数论师。二十五谛从冥生等。胜论师。六句义法和合生等。此属邪因也。兼破二乘。因缘性空。故曰非目出也。今谈藏心真如。妙有不碍真空。是以空目双非。

△卯二。依处别破二。辰初。破空来。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先。空来必还有入相。来即是出。色阴花生。出必有入。色阴花灭。色花生既从法性空出。色花灭还从法性空入。

若有出入。即非虚空。

次。出入则不成空体。法性空无内外。亦无出入门道。若有出入。即为有体物相。不成无相法性空矣。反显法性空无实体。何容实色华相出入。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后。非空则不成空义。法性空若实体。中自不容色华实相生灭。犹如阿难。既有实体。其间更不复容阿难另外生起也。由是推之。花非空来。明矣。

△辰二。破目出。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初定出必有入。色华既从觉智目出。还当从智目入。如无有入。出亦妄矣。如珠镜色。岂容出入。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即下。二约出入以破。二。先约入破。又二。初有见破。色华体性。从智目出。目以能见为功。智以觉知为用。能出如是。所出色华。亦当知见。出为色华于真空。回入还合见智眼。若下。二无见破。若色花是质碍物相。不具知见性者。出目翳障于真空。入目自翳于心眼。见喻二执。翳喻二障也。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又见下。次约出破。又若色花从智目出。而见色花翳障真空时。智目应无翳障。以智眼中翳障出外而为真空中色华故。当色花于真空时。应号无翳障清明智眼。何待晴明真空迥无色花阴相。然后号为无翳障清明智眼乎。此承去既花空翳空。文意生也。

若依旋当翳眼见眼破者。经应补云。当翳眼时。空应无花。云何明眼号晴虚空。解曰。又若色华还入智目。而见色花翳障智眼时。真空应无色花。以真空中色花旋转而为智眼翳障故。当翳障智眼时。应号无色阴花晴明真空。何待清明智眼。迥无翳障。然后号为无色阴花晴明真性空乎。经不明者。约出不约入解。又补者。既不还从目入。从目出亦谬矣。

又依标文。如上配合理境智心。依结文。应以空配自然。目配因缘。再以法喻。释曰。若色阴花从空自然生者。既从空自然生。还从空自然灭。若有生灭。非空自然。若空自然。既非空然。能生既非。所生亦异。自不容色花相起灭。如阿难止一自体。何容他阿难色相。更有生起。例真文殊。无是文殊。非空自然出来明矣。

若色阴花从目因缘生者。既从目因缘生。还从目因缘灭。即此色花。因目缘出。当有智见。去既色花发明于自然空。旋合发明于因缘目。若无观智而成翳障者。出既色花迷晦于自然空。旋当翳障于因缘目。又若色花因缘目出。而见色花翳障空自然时。因缘目无翳障。云何晴虚迥无色花自然空后。号无翳障清明慧眼因缘。观智目乎。

若欲会通。谓色阴花非本觉理境自然空生。亦非始觉智心因缘目出。名义有异。法可配同。深细思之。

△寅三。依法结归其性真。此即会妄归真也。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初二句色相元妄。次二句色性元真。即分为二。先结相妄。是故者。以是喻中。华相虚幻。非从空来目出之故也。非空自然生曰虚。非目因缘生曰妄。本无生体曰虚。循业伪现曰妄。须知色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非从法性空境自然而生。亦非觉明眼智因缘所生。约世俗论。乃是藏心随缘成事。名为色阴。情上有也。以唯心所现故。外性无性故。前云。见缘想相。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本非下。次归性真。究其色性本根。即是当处不生不灭。本非因缘。理实妙真如性。亦非自然。本是如来藏心。约胜义论。实乃真性不变体空。色阴名相。理实无也。以法法唯心故。真如为性故。前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又本非因缘者。谓非数论胜论徧计邪因缘。权小所说依他法中生灭因缘。本是圆成性内。如来藏心随缘德性。真如法界。即随缘用上不变体性也。非自然者。谓非口力无因论师徧计虚空自然。权小所说依他法中偏空自然天真法性。本是圆成性内。真如法界不变体性。如来藏心。即不变体上随缘德性也。

又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不自他共。非因缘也。不无因生。非自然也。无生。性也。前三句相妄。后一句性真。今文末节。结相妄以归性真。以妄会真。妄无不寂。空藏也。以真融妄。真无不该。不空藏也。真妄交彻。性相不二。空不空藏也。如此。方显色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也。下四阴及后三科。准此知之。

△丑二。受阴。此下开一心法为四阴。前三即徧行心所。行即是思。后一仍合八识心王。略开成四阴耳。于中亦三。寅初。法喻标起其性相二。卯初。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手足宴安。百骸调适。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初依真性空。人。喻众生藏心。右手。喻眼等五根识。亦可喻定力。左手。喻意根中五俱意识。亦可喻慧力。右足喻现识。亦可喻福足。左足喻事识。亦可喻智足。晏逸安静。喻藏心中。性见性识。定慧功德。清净本然也。百骸。喻余心心所等百法。及百亿恒沙性德。调和适悦。喻各得其所。常如其性也。忘生。犹忘形骸也。圆觉云。忽忘我身。喻常住妙明。无违。谓与舍受相应。无有忧喜诸受境也。喻周圆不动。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

其人下。次妄起有相。人。喻九界内人。无故。喻妄本无因。二手。喻内六种根识。空。乃喻外法界尘境。亦可右掌喻实智。止息法门。左掌喻权智。观照法门。空。喻真俗二谛理境。相摩。喻翻智成识。背觉合尘也。二手十指者。密部。右手五指。喻施戒忍进禅。左手五指。喻慧方愿力智。妄。喻转十度成十障也。生诸相者。喻诸根识中。见分为能。相分为所。对违顺境。分别爱与不爱。圆觉云。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涩滑冷热者。涩是地触。滑是水触。冷是风触。热是火触。喻苦乐违顺四受。亦可涩喻三途苦受。滑喻人天乐受。冷喻二乘枯受。热喻菩萨荣受。

△卯二。合法。

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受者。领纳为义。唯识云。领以为境。令生觉受。数不出三。谓对违。顺。双非之境。而生苦。乐。舍之三受。清凉云。总分三。领顺境相。适悦身心。名乐受。领违境相。逼迫身心。名苦受。领中容境。身心非逼非悦。明不苦不乐受。或分五。谓苦乐忧喜舍。唯识云。诸适悦受。五识相应。名乐。意识相应。名喜。诸逼迫受。五识相应。名苦。意识俱者。名忧。不苦不乐受者。论云。非逼非悦。相无异故。略为二。唯识云。五识相应。说名身受。别依身故。意识相应。说名心受。唯依心故。清凉云。五受对诸识者。识论云。诸识悦受。五识相应。恒名为乐。意识相应。若在欲界。初二静虑近分。名喜。但悦心故。若在初二静虑根本。名乐名喜。悦身心故。若在第三静虑近分根本。名乐。安静尤重。无分别故。诸逼迫受。五识相应。恒名为苦。意识唯忧。逼迫心故。又人天中恒名为忧。非尤重故。傍生鬼趣。名忧名苦。杂受纯受。有轻重故。奈落迦中唯名为苦。纯受尤重。无分别故。第七八识舍相应故。智论云。从内六情。和外六尘。生六种识。于中乐受。生贪欲。苦受。生瞋恚。不苦不乐受。生愚痴。身乐名乐。心乐名喜。五识相应名乐。意识相应名喜。五尘中乐名乐。法尘生乐名喜。

如是。合也。藏性寂然。本无受。如人晏安。迷真动念。生诸受。如摩空涩。故云亦也。

△寅二。就喻详辨其相妄二。卯初。标非二处。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不从掌出。

触者。指上涩滑冷热。清凉云。触通身心。寒热飢渴必与心俱。唯识论云触。谓根境识三事和合。分别为体。受想思等。所依为业。故知触是受因。受是触果。宗镜云。三和是因。触是其果。令心心所触境为性。受依为业。触若不生。受亦不起。幻者。向本无触。相摩后有故。喻受阴不实如幻。妄缘假合而有。

空。喻法性空中所发冷热尘境。掌。喻如来藏内能生违顺身心。则涩滑触属所。身心受为能。内外中间三处求之。触不可得。喻根尘识。我我所边。推其受性。实无所有故。不从空掌来。亦可空喻二空真如理境。掌喻二智始觉智心。理智唯一如如。何容触受外来。故云幻触。非从空掌出也。又受等四阴皆心。凡小计为实有。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故双遣云。不从自然空来。亦非因缘掌出。

△卯二。依处别破二。辰初。破空来。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受触若从诸尘法性而来者。既能受触于根智之掌。何不受触于全分藏心。法界藏身乎。况尘性平等。本无分别。空体常徧。定无拣择。岂有故触其掌心。而不触其藏身乎。又所受苦乐。空自然生。既能触于掌心。何不触于根身。空既自然。不应分别。但触掌心。不触根身也。

△辰二。破掌出。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先约出破。受涩滑触。若从根智心掌出者。单根独掌应当自生。未合尘时。即有触受。何待彼此根识两掌妄合已后。方出其触。受苦乐耶。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知入时踪迹。

又下。次约入破。出。喻生。入。喻灭。合会。喻迷妄合尘。离开。喻悟真成觉。自肘至腕曰臂。掌后节中曰腕。肉中核曰骨。骨中脂曰髓。喻见闻觉知。若使必从根智两掌合时。受触方出。合妄既知其出生。离觉应知其入灭。若必有入。则隣近之处。若臂腕见闻。或骨髓觉知。应了其去入踪迹。云何不见知耶。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必有下。后出入破。觉心。喻本觉。设臂腕不知。必别有一本觉心。合则知其受触之出。离则知其受触之入。此则元自有一受触之物。常在藏身中。自往自还。所知之物既常。能觉之心亦常。不论开合。常知出入。何待离而知入。合而知出。始要名为触缘受耶。若不常知出入。受触不实。明矣。又若苦乐。因缘掌出。因缘自出苦乐。何待顺逆两因缘掌。缘生观合之后。受苦乐耶(约出破)。既从顺逆因缘掌合出触。缘生观合。已知触出。无生观离。应知受灭。近隣臂等心意意识。亦当知其灭观踪迹(约入破)。又或想必别有一独觉心。知彼生灭。则自有一苦乐物。常于五分法身中往来。岂待缘起观合而知其出生。无生观离而知其入灭。始要名为触受苦乐法也(约出入破)。

△寅三。依法结归其性真。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若了幻触当体即空。自显受阴本真如藏。

△丑三。想阴三。寅初。法喻标起其性相二。卯初。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

人。喻九界众生。酢梅真实。喻一味真如实性。悬崖高空。喻法界真空。孤迥不动。说梅。成口所缘境也。蹋崖。成足所缘境也。谈。详文意。应作闻训。耳识也。闻说。耳识起味想也。思。意识也。思蹋。意识起触想也。口。舌识也。水出。依想成味事也。足。身识也。酸涩。依想成触事也。梅崖性有。言思为境。但想名言。无有实事。由动妄情。生虚假之想相。心生形取。成根识之事实。情念假相若消。真如性境自现。

△卯二。合法。

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想者。唯识云。想于境取像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谓要安立境分齐相。方能随起种种名言。宗镜云。想谓名句文身。熏习为缘。取相为体。发言议为业。又想能安立自境分齐。若心起时。无此想者。应不能取境分齐相。于境取像为性。种种名言皆由于想。是想功能。杂集云。搆了相是想相。由此想故。搆了种种像类。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言说。大乘广五蕴论云。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相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想蕴。六想谓意识著色想色。著声想声。乃至著法想法。正脉引识论曰。想能安立自境分齐。前五随念。第六计度。七八忆持。然各缘各境。故有分齐。忆持。谓于境领纳之后。摄其全体。印持不忘。与间断浮想不同。

如是。合也。下云。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即说梅水出义。由汝念虑。使汝色身。即思崖足涩义。是则心生形取。形取与念相应。皆真心上无明妄想也。口不噉梅而口水出。足不立崖而足酸涩。乃世事上妄想取罔象也。事理喻法虽殊。妄想义例则一。想无实相。如说梅思崖。由心成相。如口水足涩。例现前十界依正。并同梅崖二想。下云。十方尘土。十二类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此等诸想都无实相。以此现前一念想心。取彼不现前境。妄谓为实。而得受用故。

△寅二。就喻详辨其相妄三。卯初。标非二处。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非从口入。

如是酢说者。谓如是酢梅。闻说出水也。亦可说训为水。梅崖。喻理境。口足。喻智心。酸水不从崖梅足口。亦如想相。非从理智出也。

△卯二。依处别破二。辰初。破梅生。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人喻九界众生。并属同别妄见一类。谈说。喻教。口水。言说所使。名有相语言教。足酸。念虑所使。名无相意言教。谓如是酢水妄想。若从梅崖他境生者。梅崖境上。应能谈思其酸美。何待傍人说想已后。言水足酸梅。崖不能谈思。则计梅崖境上生者。妄矣。经犹缺略。具应补云。若因人有。人不谈梅。何无水出。释曰。若因九界人有酸者。人不谈梅思崖。说想余事境时。何无口水足酸生出。则计人心有者。亦妄矣。又谓梅想自然生者。想则从梅自然而有。何待人说取像之后。有想境耶。

△辰二。破口耳。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先破口入。若酢水想。从自足口智心入者。足口本觉智上。自合闻说。何待耳意始觉观边。闻思酢说。然后口流涎耶。口不能闻。耳不能说。则计口入水者。妄矣。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次破耳出。又谓本觉口足不能闻思。唯独耳意观照。始觉闻思而有水者。此酢酸水应从耳意根出。何须待人说思。然后口水足酸。则计耳出水者。亦妄矣。亦可若从水有。则此口中常流酸涩。何待闻人说酢梅后。口出酸水。若从空来。梅何无水。耳何不流。追究此水。无所从来。何者。梅不生水。说不得梅。梅不至口。耳但闻声。酢水既虚。想阴岂实。又此想阴若因缘有。自合因缘有知。何须待心。若独心知。所取之像合当心中自有。何藉因缘。

△卯三。比类发明。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与说类者。与上酢说义类同也。具云。如是悬思。不从崖生。非从足入。若崖生者。崖合自思。何待人想。若从足入。足合自思。何待心想。若独意思。此酸何不心中而出。故云相类。但口水缘闻他说酢梅而有。足酸因自心思悬崖而起。闻思虽异。想妄不殊。谭子云。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或闻珍馐之名。则忽有所咽。臭腐不曾来。珍馐未曾至。而有哕咽者。非妄而何。纵谓魏武帝之行军。说梅解渴。亦时之假想。岂有实哉。

△寅三。依法结归其性真。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梅说崖思。能所俱空。妄想无性。本妙觉明。又何因缘自然之有。

△丑四。行阴三。寅初。法喻标起其性相二。卯初。举喻。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踰越。

下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文云。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譬如大海。而有波浪。其体相续。恒住不断。澄清大海。喻本觉智。十方虚空。喻真如理。清凉云。大海澄停。湛然不动。四空天下。色身形像。皆有印文。如印印物。如来智海。识浪不生。澄停清净。顿现众生心念根欲。并在智中。如海含像。此依真也。

次明起妄。暴流。喻第八赖耶识中之思。波。喻六七二识中思。浪。喻前五识思。楞伽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有生灭。四种习气之所迷覆。唯识云。犹如瀑流。漂水上下。鱼草等物。随流不舍。此识亦尔。与内习气。外触等法。恒相随转。此明第八识思。恒住不断。相续为胜。即无明流也。七识向内门转。思量为性相。思为最胜。六识内外门转。念念不停故。迁流最胜。故喻细波。即欲流有流也。前五向外门转。攀缘尘境故。造作为胜。故喻麤浪。即见流也。

踰越。过超也。前波灭。后波生。后浪来。前浪去。次第引排。故不踰越。喻诸行业理。运运密移。朝夕不停。日夜相代。成现未报。无差忒也。由王与所。前灭后生。相续不断。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起信云。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则前后际。以喻生住异灭四相。

△卯二。合法。

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行者。广五蕴论云。行即迁流造作之义。谓因意识。思想诸尘。造作善恶诸行。和合积聚。故名行蕴。俱舍云。造作迁流。二义名行。杂集云。造作是行相。由此行故。令心造作。谓于善恶无记品中。驱役心故。释曰。俱舍二义。今取迁流。欲呵毁故。约经而言。思即行蕴。唯识云。云何为思。为令心造作为性。于善品等役心为业。谓能取境正因等相。驱役自心。令造善等。此即徧行心所中思。于百法内摄法最多。除色受想及八识王。其余四十九心所法及二十四不相应行。皆行阴摄。

如是。合也。诸行生灭无常。空无实相。亦如波浪前后相续而去。无生寂灭性空。即是真如空性。亦如藏海澄停。湛然不动。

△寅二。就喻详辨其相妄二。卯初。标非即离。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瀑流动性。喻行阴之思。空喻真如性境。水喻如来藏心。水性。喻藏心中真常实性。非离。喻妄揽真成。无别妄故。不因三句。非即也。初句非即空。次二非即水。因水。约能所生。体相非一以辨。水性。约动静边。体性定一以辨。非离。总翻上三句。

△卯二。依门别破二。辰初。非即二。巳初。非即空。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世界。指情器觉三世间也。是行阴流。因真空生。法界空体常徧无尽。行阴瀑流亦应常生。尽虚空际。圣凡依正皆同滔溺。云何复有佛菩萨等转识成智。不被溺耶。又行若从自然生者。徧界自然皆有行流。无一世界不被流转。

△巳二。非即水。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先非即因水有。水以静为性。澄清为相。如藏心以不动为性。妙明为相。流以动为性。混扰为相。如行阴以迁流为性。生灭为相。若此行流。因心水有者。心水为能。行流为所。此行流性。应离心水之外而有。不应共为一体。若果别有相状。俱应现指所在。如父生子。各有自体。今既不尔。因水有也。妄矣。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次非即是水性。若行流性。即是心水之性。不分二体者。则混扰时。反为心水体相。而澄清后。应非是心水体相矣。未入灭受想定。转识现行。混扰也。已证择灭无为。转识不行。澄清也。今指澄清者为心水。混扰者为行流。故知计即水性。亦属妄也。又若行流因缘水有者。则此妄心行流。应非即是因缘水矣。能有所有异相。因缘水非心行流体。二俱现应指其所在。若即因缘水者。则生灭心行时。反为因缘水相。而无生性后。应非因缘水体相矣。今何指无生性。名因缘水中不动真性。生灭性。名心行流中扰动虚妄思想相耶。

△辰二。非离。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若行阴流。离于真空性水而有。空非有外。何处得流。行流不离真空。明矣。水外无流。流从何出。行流不离性水。明矣。又行阴若离自然因缘。徧界自然。更无有外容留其行。即因缘外。亦无行阴流相可得。

△寅三。依法结归其性真。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即之离之。求暴流体。俱不可得。行于真如藏心亦尔。真非是妄。性非相故。妄非是真。虚非实故。非即也。真外有妄。理不徧故。妄外有真。事无依故。非离也。即离无定。行相元寂。寂灭之性。即是真如藏心也。

△丑五。识阴三。寅初。法喻标起其性相二。卯初。举喻。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他国。

性觉真空。周徧法界。如太虚空。宁有方所。真也。依本觉起不觉。翻藏心成识心。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将虚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大品。所谓十八空。二十空。下谓。虚空浅深。随出多少。妄也。初二阴。皆明依真起妄。后三。缺略。

今此。人喻九界众生。取喻招感。频伽。好声鸟。瓶形象之。喻业报根身。塞喻二执业障。孔喻二空理智。空喻八识相性。楞伽。谓转相业相。有灭。真相不动。转业。八识。相。真相。八识性颂云。心意及意识。为识相故说。八识无别相。无能相所相。前二句相也。后二句性也。今瓶鸟头。四根中空。喻眼等四识。翼足空。喻身识。腹空。喻意识。余一切空。喻七八识。满中。喻圆满十虚。一迷为识。局在身中。如瓶空耳。内外一空。如性识一体。擎。持。喻循业发现。又满喻满业。擎喻引业。取感当来识身果报。识心无形。在有情身。如瓶盛空。空不可擎。人擎其瓶。空亦随行。实无去相。喻识性不动。众生业力。任持其身。识随业缘。去来无住。相虽无住。性本不动也。法句经云。精神居形内。犹雀藏瓶中。縠穿雀飞去。精神随业走。千里。喻十法界。互具成百。各历十世。故云千也。离本瓶地。喻舍彼界现阴身。饷他诸国。喻受此界后阴身。下云。彼方贮空则现阴。如彼界贮空瓶中。此方倒空则后阴。如此界倒空出瓶。唯识云。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又云。不动地前纔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卯二。合法。

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识者。俱舍云。识谓各了别。论释云。有六了别不同。故名为识。杂集云。了别是识相。由此识故。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等种种境界。宝积经云。所言识者。谓能了别眼所知色。耳所知声。鼻所知香。舌所知味。身所知触。意所知法。是名为识。又俱舍云。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别名识。楞伽云。藏识说名心。思量性名意。能了诸境相。是故名为识。华严云。诸业虚妄。积集名心。末那思量。意识分别。眼等五识。了境不同。婆沙。问。此三何别。答。或别不别。不别者。心即意识。如火名焰。名炽。名烧。祇是一法。别者。名有三别。过去名意。未来名心。现在名识。小乘义也。大乘义释者。如清凉云。若以集起以解心。第八独名心。若积集以解心。八识皆名心。若思量以解意。第七独名意。若等无间以解意。八识皆名意。若以了别别境以解识。前六识名识。若了别以解识。八识皆名识。唯识。宗镜。并如此说。小乘唯第六识为生死本。大乘明有八识。第八识是三界生灭业根。前七转识随所生系。如波依水。

亦句。合也。谓今根身。乃是前生引满二业所感。合取瓶也。依人我执。起烦恼障。作有漏业。招分段生。塞碍我空真如理智。依法我执。起所知障。作无漏业。招变易生。塞碍法空真如理智。合塞两孔。满喻现今满业。擎喻现今引业。招取未来报身。中空。八识性相。合满擎空。大乘同性经云。云何众生舍此寿命。受彼寿命。舍此故身。受彼新身。佛言。众生舍此身已。业风力吹。移识将去。自所造业。而受其果。八识颂曰。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合千里行。处胎经云。尔时世尊将欲示现识所趣向。道识。俗识。有为识。无为识。有漏识。无漏识。华识。果识。报识。无报识。天识。龙识。鬼神修罗。人非人识。涅槃经云。若人舍命之时。心意识即生他道。而是心法实无去来。合饷他国。上明依真起妄也。下文亦云。此精明了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故汝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此名八识精细倒想。

次明真本无妄。持世经云。凡夫于见闻觉知中。计得识阴。贪著见闻等法。为识所缚。以心意识合系故。驰求往来。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后世。不知识阴颠倒不实。菩萨如实观。知识阴从虚妄起。知非阴是识阴。像阴是识阴。幻阴是识阴。譬如幻所化人。识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识性亦如是。唯识颂曰。心意识八种。俗故相有别。真故相无别。相所相无故。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下文亦云。参合羣器。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彼太虚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是一非一。六受用根亦复如是。今八识性。八一何有。当知八识缘起。本无自性。无自性故。举体即真。是则识相妄有去来。识性恒常不动也。取空盛瓶喻意深矣。

△寅二。就喻详辨其相妄二。卯初。标非二处。

阿难。如是虚空。非彼方来。非此方入。

空喻八识。体即藏性。界内六凡本觉性地。喻为彼方。界外三乘始觉智地。喻为此方。迷之随业缘来。喻塞孔擎来。悟有入住出心。喻开孔入出。如是真空性识。虽建立有情无情。发生染法净法。皆随缘起。性实真常。所以在缠性识空。与出缠法界空。无二无别。然有别者。妄分别耳。故今非破无体无性。但破其无去来相耳。所以征云。非来非入。

△卯二。依处别破二。辰初。非彼方来。

如是阿难。若彼方来。则本瓶中既贮空去。于本瓶地应少虚空。

去是来字。译者误耳。若识性空。从彼七趣本觉地来。则前本有瓶中。系贮识空去后。于彼本有瓶地界内。应当缺少一身瓶之识空。若识空无少多。则无去来相矣。又瓶空身识从彼方自然来者。则本身瓶中。既持识空。去往他趣。于本身瓶所住之地。应少一识性空也。

△辰二。非此方入。

若此方入。开孔倒瓶。应见空出。

若瓶身中识空。从此五乘始觉地位进入。拔除二障。开悟二空孔时。倒其身瓶。应见性识真空出到此界。而成无量胜大空矣。识空既无出入。何有损彼益此相哉。

又上塞瓶贮空。是依真性起妄识也。此则开孔倒空。是破妄识显真性也。又瓶身空识。从此方因缘入者。有入则有出。断二执。开二碍。倒异熟。舍藏名。转八识。成四智。应见二空真如法性出耶。

△寅三。依法结归其性真。

是故当知。识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业身牵识而走。如瓶擎空有行。虚妄相也。识本如如不动。如空无有去来。真常性也。

五阴不离色心二法。而心开为四者。识为主。本也。想是所。末也。行为业。因也。受是报。果也。又受约五识。想约六识。行约七识。识约八识。此皆明义相耳。若依性言。名尚不立。况有四数。楞伽云。非色诸蕴。犹如虚空。无有四数。交光云。色想据当体破。受据所受尘破。行识据妄状破。前四破无自体。后一但破往来。又虽破其相妄。实皆显其性真。

般若云。菩萨修行般若波罗密时。知色犹如聚沫。性不坚固。是名如实知色相。知色来无所从。去无所趣。虽无来无去。而生法灭法相应。是名如实知色生色灭。知色无生无灭。无来无去。无染无净。无增无减。常如其性。不虚妄。不变易。是名如实知色真如。乃至知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众幻。皆虚妄相。生灭相应。无去无来。如实知真如义。例色可明。如是知色。色自性空。乃至如是知识。识自性空。是名菩萨修行般若。学五蕴法。释曰。相生灭。破相虚妄也。实真如。显性真实也。

约教明之。生灭。小教义。相如泡沫。始教义。无生灭去来染净减增。常如其性。终教也。不虚妄。不变易。如实真如。顿教也。五蕴自性本空。总归无障碍法界性空。圆教义也。若能如是观达五阴。相妄性真。色色无非真如实相。心心无非法界藏性。楞严大定奢摩他观。安有不证入者哉。

又起信云。推求五阴。色之与心。毕竟无念。永嘉亦云。一念之中即具五阴。历历分明。识也。领纳在心。受也。心缘。想也。行用。行也。蔽汚真性。色也。则此五阴。举体一念。一念之中。无有主宰。即人空慧。见如幻化。即法空慧。约观行也。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究竟菩提涅槃。涅槃云。诸佛灭无常色。获真常色。即色阴身。成法性身。因果说也。仁王云。观色受想行识。得戒忍。慧忍。解脱忍。知见忍。理性说也。

后三法义。皆显相妄性真。此若豁然。下之三科七大。莫不悟入。即二十五圆通。五十五圣位。教理与此有何别焉。故于此阴末重赘。

首楞严经灌顶疏卷第二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