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水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 续法 集
杭省仁和武林西池乐土子 何清 校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独力捐资
△辛三。彰七大。圆显藏性徧周法界。
上将四科事相。一一融归于理。即属理事无碍法界。今说地等七大。一一俱周法界。故属事事无碍法界。正脉云。四科。七大中别相。七大。四科中总相。法本无殊。但四科谈其一一性真。如指香柴煤炭一一言其是火。至今七大。方谈其一一皆周法界。故总名大。如始说出诸火。每一星咸有洞烧林野之极量也。盖前显法法当体真常。今乃显法法圆融周徧矣。是前浅后深之正义也。又以三藏配显。初十见。显性空也。次四科会相。不空也。今七大。性相融徧。空不空也。此又行布中不碍圆融义。
△于中分二。壬初。阿难转疑双非。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来常说和合因缘。一切世间种种变化。皆因四大和合发明。
初执权疑实。如来二句。举昔宗旨。佛初立教。因缘和合为宗故。一下四句。释昔宗义。一切该二。一正报情界。二依报器界。种种皆四大者。内外二界皆悉四大成也。楞伽云。津润。堪能。飘动。断截。四大种想。生内外水火风地界。故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发明。发现出生也。此即执昔权义。
云何如来。因缘自然。二俱排摈。我今不知斯义所属。
云何下。是疑今实教也。排。毁拨也。摈。逐斥也。属。收归也。前破妙觉。不属因缘。谓寂灭性。第一义故。次明四科是生灭相。乃第二义。定属因缘。佛于自然。排遣则可。至于因缘。例皆摈弃。有违教理。今昔是非。莫能辨析。昔说。似堕有见。今破。似堕无见。故云不知斯义属何教法。
惟垂哀愍。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惟垂下。二请佛开示。中则不滞二边。了则显明究竟。戏论者。偏枯不中。覆密有余说也。谓同儿戏。论无实理。应知昔说因缘生法。正属有门。权应初机。今经剖相出性。斯性不滞有为。故非因缘。不堕无为。故非自然。正中道了义。阿难反疑为空。故下文佛深责之。
又前示见处。将因缘等破尽者。此是疑一性。以显性体非因缘。阿难虽已领悟。诸法因缘迷执犹在。今闻阴等悉非因缘。此又疑万相也。孰知性色真空。诸法实相。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耶。
又此经中。三疑三破。各有深旨。始由阿难执妙觉性为因缘。佛明见见非见。见不能及。此破因缘。引入空如来藏也。次破四科本非因缘。引入不空如来藏也。后阿难重疑。佛答七大徧周。本如来藏。复破因缘。引入空不空如来藏也。下闻三缘断故。三因不生。阿难又问因缘。佛决答云。本然非然。和合非合。此句方名无戏论法。斯破因缘。引入圆融三藏。一真无障碍法界也。真实圆顿教旨。岂前粗浅名言比哉。
△壬二。佛与进示圆旨三。癸初。责迷许说。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汝先厌离声闻缘觉诸小乘法。发心勤求无上菩提。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初责迷。有二。一先明随求应教。昔说谛缘。为教小乘。今既厌离。求大菩提。故为开示第一义性。正弃戏论。直指了义也。况小乘苦为初门。中乘集为初门。大乘菩萨。道为初门。一乘如来。灭为初门。今以一佛乘教。开示寂常心性。何非第一义耶。
如何复将世间戏论。妄想因缘而自缠绕。汝虽多闻。如说药人。真药现前。不能分别。如来说为真可怜愍。
如何下。二正诃取舍愚迷。旧闻名言。如说药。今教了义。如真药。阿难本有二失。一悋于旧闻。不能顿舍。二昏于今教。不能识取。今此法喻。互有影略。法中独责悋于旧闻。喻中独责昏于今教。徒闻无慧。真为可愍。旧闻者。人天相宗谈有。属俗谛。二乘空宗谈空。属真谛。是偏旁边说。如论药名。不了义也。今教者。显见性。无是见。无非见。显觉性离一切相。即一切法。显四科本妙真如性。非因缘。非自然。幻妄称相。真体名性。显七大本如来藏心。非和合。非不合。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岂非真药。中道第一了义说也。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汝今下。次许说。初句。诫也。吾下。许也。为汝。被当机。当来。被未来。大拣于小。实拣于权。无相不相。名为实相。前已深明。相即无相。今又广显无相即相。究竟诸法实相之相。名为通达。实相寂灭。名为涅槃。含备诸法。名如来藏。觉了不变。故名佛性。遮离诸边。故名中道。无上无过。名第一义。如是知者。真通达矣。
△癸二。阿难伫听。
阿难默然。承佛圣旨。
默领佛诫。三业皆寂。承受圣示。一心谛听也
△癸三。正与开示二。子初。总喻性相。
阿难。如汝所言。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变化。
先牒取前疑难语也。
阿难。若彼大性。体非和合。则不能与诸大杂和。犹如虚空不和诸色。
阿难若下。二法喻反显性相。以二物详开喻法明也。又二。一明非不和合。阿难向执世间诸变化相。皆因四大和合发明。不知四科七大之性。即是如来藏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实非因缘。合非合相。今既执和合缘。必先疑非和合。故首立量破之。量云。大性是有法。体非和合为宗。因云。则不能与诸大杂和故。同喻如虚空。不和诸色。大性。四大种性也。诸大。四大色相也。不杂者。性居相外。不和杂也。意谓四大之性。不与四大之相和合。犹顽空性不和色相。此即偏于自然。堕于常见。以知不变。而不知随缘故。如地性常坚。遇水不润。水性常冷。遇火不热等。何以生成万物耶。是法反言。喻亦反显。意实正明性能随缘成相。应翻量云。大性是有法。体亦和合为宗。因云。能与诸大色相杂和故。同喻如虚空。和入诸色。如地性虽坚。遇水则润。水性虽冷。遇火则热等。万物方能成熟。此约真如随缘。正破非和合也。(喻中。空兼地大)。
若和合者。同于变化。始终相成。生灭相续。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未有休息。
若和下。二明非是和合。非和已破。还计于和。故复破之。量云。大性是有法。和合为宗。因云。同于始终变化。生灭成续故。同喻如火轮。同变化者。谓性与相同迁也。始终。竖穷三世也。生灭。横该万法也。又始终约细相。生灭言大分。生灭兼无情。生死局有识。生死死生。三世顺次说。生生死死。万物间隔论。如轮无休者。性随相迁。竟不能复无始终等也。意谓四大之性。实与四大之相和合。如旋火轮。变转生灭。此则偏于因缘。堕于断见。以知随缘。而不知不变故。如地遇水。失其坚性。水遇于火。失其润性等。自体既失。又将何以生万物耶。此法亦反言。喻亦反显。意实正明相本不能变性。应亦翻量说云。大性是有法。非和合为宗。因云。性不随相同迁变故。同喻如火轮热性。常不改动。如地虽润。坚体常存。水虽和煖。湿性不改等。体性自既无变。他物莫不成立。此约真如不变。正破是和合也。(喻中。火兼风大)。故能了达真如藏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自不执于合不合缘。堕于断常有无戏论也矣。
问。阿难惟执和合。佛何先破不合。答。二计相待。若不兼破。难必转计。故并破也。准此。经先应云。阿难。若彼大性是和合者。同于变化。如轮未息。后方缀云。若彼大性。体非和合。犹如虚空不和诸色。如斯将文前后互换。破疑旨义更显了矣。
阿难。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阿难下。三单喻正明体用。以一物略合喻法明也。体性如水。不变也。用相如冰。随缘也。量云。诸大性相是有法。亦非(对喻双亦双非)合不合为宗。因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故。同喻如水冰冰水。谓性体虽一真。能随缘成诸用相。喻如水之成冰。无和合上。现和合相。岂可一定属非和合。又用相虽万殊。能融通归一体性。亦如冰还成水。似和合中。本常不变。岂可一定属和合耶。(喻中。水兼风大)。如此会通。性相圆融。七大元来常徧法界。又何合不合缘之有。
△子二。别详七大。
阿难惟问四大之相。而佛双约性相答者。以权教谈四大五大。虽依性明相。性是密意。不言即性。故阿难迷性循相。计合非合。今经开说七大。性相双举。又复以性融相。二计悉遣。悟一心元。允为圆实教也。又先地后识者。地具色香味触四微。为水所持。水有色触味三微。为火所持。火但色触二微。为风所持。风唯触一微。为空所持。空虽四微全无。唯识所生。识从心现。心力为大。如智论等。故今佛说。初地后心。性相圆融。一一常徧。尽成无障碍法界也。七法皆称大者。体相用通大故。三世间徧有故。
△于中分七。丑初。地大。又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
相有随缘生起。性空本无变灭。此随情。他意说。以明中道了义也。
△中三。卯初。标明缘生性空。
汝观地性。麤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
汝下。初出性相。初一句性也。地持。明二。一事法性。性差别故。坚湿煖动等。二实法性。性真实故。真如藏性也。次三句相也。聚成粗重山地。散作细小尘毫。微尘。有方分微也。隣虚。无方分微也。般若云。大千世界是一合相。以三千界碎为微尘。楞伽颂云。此等积聚相。几波罗(斤也)弥楼。一一剎微尘。是各有几数。文云。泥团微尘。非异不异。
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隣虚。即实空性。
析彼下。二明生灭。有二。先析色归空。小乘人析空观。瑜伽师假想慧。微尘。极微。色边。隣虚。四细名也。七分成者。谓隣虚是色边七分析成名也。更析者。谓更以隣虚析之。实无色相。即成一空性也。楞伽云。兔毫窓尘虮。羊毛𪍿麦尘。记云。一指节为七宿麦。乃至虮虱隙尘。牛毛羊毛。兔毫铜水。次第七分。以至细尘。细尘七分为极细尘。极细尘者。不可复析。析即归空也。故唯识云。又诸极微。若有方分。必可分析。若无方分。则如非色。
阿难。若此隣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
阿难下。次缘空生色。既可析色成空。亦可从空出色。上云。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下云。痴爱发生。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又云。因空生摇。坚明立碍。故有金地。保持国土。偈云。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然非合空以成色也。此亦正因缘相。非外邪计可比。又上色空。色无自性也。此之空色。空无自性也。故标缘生性空。
△卯二。牒破合非合相。
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
汝下。先牒也。
汝且观此一隣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不应隣虚合成隣虚。又隣虚尘析入空者。用几色相合成虚空。
汝且下。次破。中二。初反难空色相合。以破随缘。又二。先破合空生色。尘和空有者。难也。色因空有。方成合缘故。不应合成者。破也。色若合空。虚实常变相异。色何因空生耶。纵尘合尘。反成方分。尘非缘空有矣。
又下。次破合色生空。初句。牒也。用句。难也。空因色有。始成和缘故。下亦应补云。不应虚空合成虚空。破也。空和色成。一多大小相乖。空何缘色生耶。设合有空。反成实色。空非因色出矣。经无此句破者。后明合空非色。纔为一太虚也。
若色合时。合色非空。若空合时。合空非色。
若色下。二正明色空非合。以显不变。色合成色。非缘空有。色性无变也。空合成空。非因色有。空性无变也。
△卯三。结显合非合性。
色犹可析。空云何合。
上句。显随缘。下句。显不变。以析色明空。教观俱有。和义可许。合空成色。内外无凭。合理不成。又色可聚析。虽随缘也。色空无性。原不变也。一空无合。固不变也。而不拒彼诸相发挥。亦随缘也。
又此地大。与下小异。准后诸大。亦可文云。汝观地性。麤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隣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隣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隣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所以者何。又依空性。更聚隣虚。至细微尘。乃至大地。如室罗城新立安居。从空泽中。堆成山地。汝今问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间诸变化相。阿难。若此地性。因和合有。彼人空处。聚土成地。此地为从空中而出。为从尘出。为于人来。为无因有。阿难。若空出者。为唯空生。为合空有。若唯空生。空性常生。土应常生。若有土生。不名一空。既名一空。云何土出。若合空有。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若空合时。合空非色。空虚无形。空云何合。若从尘出。为唯尘生。为合色有。若唯尘生。尘自成地。若合尘有。尘自能合。何藉人工。合聚而成。若从人来。人应出土。何藉空尘。移易而有。若无所因。突然而出。离人离地。彼空泽中。缘何有地。汝当谛观。空出此泽。土在彼方。人运无尘。虚实各异。动静不同。非和非合。不应大地无从自有。
经今不同下文说者。一例下火等易知故。二同一缘起无性故。三佛法圆通不滞故。四开悟学人莫执故。有此四意。故有异也。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
体本圆融具德而常徧。用亦随缘无碍而恒应。此随智。自意说。以明中道了义也。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先全体融徧。有三。初出本源。元。本也。藏谓宝藏。三藏性也。如即空藏。来即不空藏。藏即空不空藏。中者。秘藏本体自性之内。曾未发现于外也。
问。与前四科藏义如何。答。法同义别。同者。前五大色阴所开。后二大受想行识所合。又入处界。即根尘识三。入根。为根大。六尘。前五大。六识。是识大。别者。土指堂阁广列之宝。皆是藏中万分之一。四科所说是也。今此七大。乃指藏内少分珠珍。一一充满。更有未发现者。实多无尽。但随时处应用。即为出若干耳。如指井以告有水。量与香水海等。指隙以告有空。量与太虚空等。乃至指六根以告有知见。蜎蠕量与如来等。既有已发未发。有量无量。以故前后粗妙各别也。
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性下。二显相融。色。地相。有形也。空。地体。无形也。通唯自性所具曰性。总一纯真无妄曰真。妙有不碍真空。故云性色真空。真空不碍妙有。故云性空真色。下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相融者。谓性具之色。即真体之空。性具之空。即真体之色。色空相融。一如无异也。
清净本然。周徧法界。
清下。三明常徧。上句。理实法界。常也。下句。缘起法界。徧也。又上句显德相于重玄之门。下句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清净。自性净也。离新净过。即般若德。本然。天然有也。离修成过。即法身德。周徧。向来徧也。离限碍过。即解脱德。法界藏中三德秘藏故。法界者。法有轨持二义。界有性分二义。轨即随缘。持即不变。性即体空。分即成事。总则统于一真。别则开为多种。今法界藏性。合一真。则无容别议。理实清净本然。望多种。则一一彻该。缘起徧周无尽。又上二句显性具。此二句显性起也。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随下。次大用无涯。称体起用。用真常徧。摄用归体。同体一如。此乃全体大用。纯真无妄者也。随心者。随众生缘而心常不变。体本如如。即随缘不变也。应量者。一性常应而随诸缘量。用无尽尽。即不变随缘也。故清凉云。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又云。理随事变。一多缘起之无边。即随心也。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无碍。即应量也。众生摄尽十界。心以心知言。有胜有劣。量以根性言。有大有小。若以劣心小量致之。则应以粗少之色。若以胜心大量致之。则应以广玅之色。并皆副其心而满其量也。
上三。是性。体。真。理。此一。是相。用。俗。事。既从性起相。当全相即性。体用等亦如是。又四科尽先剖破相妄。后显性真。义犹半同空宗。今七大乃穷自性海渊。流诸法相。故纯一性真。杳无虚妄。诚法性宗独谈要旨。色空二句。顿教义。清净二句。圆教义。随众二句。终教义。如法思之。又准后大。亦应补云。阿难。当知世人。一处聚析。一处地空。徧界聚析。满世地空。周徧世界。宁有方所。今文不作析空说者。至下空大。比例思知。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佛说循业发现。无生缘起义。因缘。小乘执有也。迷昧真如不变义故。自然。外道执无也。迷昧真如随缘义故。此随智情。自他意说。以明中道了义也。
循业发现。
先业现。循。依顺。行持也。业。种性也。坚湿煖动等。内兼惑道。发现。色相也。地水火风等。初生曰发。已成曰现。即报道。通约十界说也。谓循于十界染净诸业。而发现为十界苦乐诸色。下云。明觉立坚。故有金地。宝明生润。故有水轮。坚觉摇明。相摩有火。觉明空昧。相摇有风。然此坚湿煖动。即是痴爱瞋慢四烦恼也。楞伽云。虚妄分别。津润大种。成内外水界。炎盛大种。成内外火界。飘动大种。成内外风界。分段大种。成内外地界。此约惑也。
唯识云。由异熟识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等器世间相。即外大种及所造色。虽诸有情所变各别。而相相似处所无异。如众灯明。各徧似一。由异熟识不共相种成熟力故。变似色根及根依处。即内大种及所造色。此约业也。
阿含明空中持界风。吹光音金藏云。成金刚界。次注车轴雨。结成梵天。然后风鼓清水。成须弥七金。滓浊为四洲山地。经一增减。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后粳米不消。大小便利。男女形别。分田立主。求臣佐助。种种差别。此约报也。今此。九界三道俱通。
然唯识论以阿赖耶识为界趣本。含藏种子。惑润受生。此是相宗义也。初卷云。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二卷云。色心诸缘。及心所法。唯心所现。此是性宗义也。又楞伽云。现识以不思议熏变为因缘。事识以习气分别境界为因缘。此通性相两宗义也。上引阿含。小乘宗义。斯又约宗拣三道也。
又望上色空六句配教。此业现句。属始分教。若云循业发现者。从业识心发诸法境。相宗分教义。无生而缘起也。若云发现循业者。妄现法相。依真空性。空宗始教义。缘生而无性也。又以法界性宗。圆顿实教。统十法界。释业现者。若依真起妄。迷净业而作染业。转藏心而成藏识。翻法身为根身。变性土为器界。若返妄归真。悟染业而作净业。转藏识而成藏心。翻根身为法身。变器界为性土。果到真妄交彻。染净双融。何业何现。谁佛谁生。非常非徧。无色无空。唯一法界真如藏性而已。又何容心思言议也哉。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次斥执。世间。拣上兼出世故。无知者。显上亦有悟故。因缘者。单指愚法二乘说也。小乘以痴爱为因。业等为缘。中论染净品云。三毒因缘。起于三业。三业因缘。起于三界。是故有一切法。十二因缘品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纵到我空。还著法有。故小乘教依外境相。世间因缘。非胜义也。大乘分教相宗。唯识心为因。诸法境为缘。境无心有也。始教空宗。真空性为因。诸妄相为缘。相有性空也。此二教中。既谈心性。方为出世真胜义也。终教。如来藏心为因。所现境界法为缘。心境双融者。顿教。一真如性为因。诸法寂灭相为缘。性相并泯者。一乘圆教。以一真法界心性为因。无尽法界缘起境相为缘。心境性相。存泯无碍。前法性宗。终顿二教因缘。已是中道了义。况法界宗圆教因缘。出世间上上法。中道中第一中道。胜义中真胜义性也。今经诠显后三教义。在小乘宗。空相因缘尚且迷眛。况于圆顿实耶。故斥学者世间曰惑。
自然者。外道中有一无因论师。计诸万物。无因无缘。自然生灭。故此自然是实是常。是万物因。是涅槃因。此计一切无染净因。如棘刺自纤。瑜伽云。彼诸外道。谓见世间无有因缘。或时欻尔大风卒起。于一时间寂然止息。或时忽尔暴河瀰漫。于一时间。即空竭。或时欝尔果木敷荣。于一时间飒然衰萃。由如是故。起无因见。立无因论。此以无因为自然。非别有物。余诸外道。计虚空等所说邪因亦同无因论也。故总斥非学者世间为迷惑。
识心。第六意识也。粗析曰分别。细量曰计度。徧计执性也。有言者。妄有因缘自然名言也。无义者。实无真如体用义趣也。情有理无。非惑而何。应立量云。藏心中。性空真色。性色真空是有法。本非自然因缘。和合不合为宗。因云。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体用元无碍故。同喻如水成冰。冰还成水。
若以全文喻水。藏心海也。色地相。水之澄貌。空坚性。水之湿体。净洁也。本常也。周徧也。具诸功德。随生应量者。开江河。掘池井。莫不随流满分也。循业发现者。因风温和。流开波澜。缘风冷合。凝结雹冰。持地悟此性相圆融。开佛知见。证为上首。
△丑二。火大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又二。卯初。缘生。
阿难。火性无我。寄于诸缘。
先标性相。火以燥热为性。烟燄为相。主我为我。无者。无我主持自性也。诸缘。指柴薪等。寓物成形故。火性为因。镜艾为缘。是则上句性。下句相也。
汝观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时。手执阳燧。日前求火。
汝下。次举事缘。炊爨者。铨度甘辛。调和之处也。进火曰爨。气上曰炊。阳燧者。取火之具。五石之铜精也。崔豹注云。以铜为之。形如镜状。照物则影倒。向日炷艾则火生。淮南子曰。阳燧。火方诸也。王充论云。五月丙午日午时。销鍊五方石。圆如镜。中央洼。天晴向日出火也。古人钻榆取火。今有锯竹取火。下云。海中火光常起。山石击则成燄等。
△卯二。性空二。辰初。牒破和合。显非因缘性。
阿难。名和合者。如我与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为一众。众虽为一。诘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罗门种。优楼频螺。迦叶波种。乃至阿难。瞿昙种姓。
文有三。初牒。又二。先例喻。名句。牒。如下。释。开二。初合成一众。梵语僧伽。此翻为众多也。亦和合义。为一众者。和合为一大众也。众下。二不合各身。诘。征究也。根本身生氏族名字种性者。谓根蒂本源。身体生出氏派宗族。名称字号。种类姓表也。此显僧各有根。重拣下火无本体也。婆罗门。翻净。亦曰净行。或云梵志。优楼频螺。翻木苽林。迦叶波。翻龟氏刮。瞿昙云地最胜。亦云日种。或云星名。从星立姓。所以引此例者。下法总别合不合。上但有火日镜艾异体名相。然无一火众火同体名相。此喻总则合不合中。不唯舍利弗等各有异体名相。兼复尽有一僧众僧同体名相。彼此有无盈缺既尔。喻为真实。法属虚妄也。水等准知。后不重喻。又舍利等三人。喻火中镜日艾三。而水中珠空月。风中衣空面等。皆可例同也。
阿难。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执镜。于日求火。
阿难若下。次举法火例僧。和合有火。例和合有众僧。镜日例舍利等。
此火为从镜中而出。为从艾出。为于日来。
此火下。二征。
阿难。若日来者。自能烧汝手中之艾。来处林木。皆应受焚。
阿难若下。三破。三。一破日来。从日至手。四万由旬。近既烧艾。远决焚林。
若镜中出。自能于镜出然于艾。镜何不镕。纡汝手执。尚无热相。云何融泮。
若镜下。二破镜出。纡。屈曲。劳绕。萦绾也。镕。销。融。化。泮。洋也。能然他艾。镜自先镕。外手无热。内镜岂烊。
若生于艾。何藉日镜光明相接。然后火生。
若生下。三破艾生。日镜不合。何无火耶。
△辰二。蹑明非合。显非自然性。
汝又谛观。镜因手执。日从天来。艾本地生。火从何方。游历于此。日镜相远。非和非合。不应火光。无从自有。
先正明非合。日艾镜本是隔远。天地人原非接近。火燄因何合而生耶。不应下。次反显因合。火因诸缘始有。实非无因自然出也。
又镜下。破他生。火下。破自生。日下。破共生。不下。破无因。又总上文说者。此火为下。破自生。若日来下。破他生。汝又谛下。破共生。不应二句。破无因。四性俱空。岂非即显无生性也。后大例知。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
汝犹不知如来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
先全体融徧。三。初出本源。不知指迷也。藏中。显理也。性下。二显相融。火之与空。皆性皆真。性相有无。圆融无碍。清下。三明常徧。上句德。下句量也。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当知世人。一处执镜。一处火生。徧法界执。满世间起。起徧世间。宁有方所。
随下。次大用无涯。此亦本有妙用。能随能应。与下循业不相同也。于中二。初正明大用。阿难下。二验其无限。
若以五法界配之。藏中。总即一真无障碍法界。性下。别开四法界。火空。理事无碍法界。本句。理法界。徧句。事法界。随下。事事无碍法界也。前后诸大例知。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循业发现。
先业现。此通修生迷悟因果位相。非约佛果称性谈也。若背觉合尘。无明不觉生三细。(业。转。现)。境界为缘长六麤。(智。续。执。名。业。苦)。或因明立所。三因(贪婬。瞋杀。痴盗也)续。妄境为缘。六界(六相。六识。六尘界也)成。若灭尘合觉。本觉观照。三因(正了缘)显。佛法闻修。六觉。(本。始。圆。名。似。分)圆。或始觉智行。三慧(闻思修)发。教乘境缘。六位(住。行。向。地。等。妙)成。斯依今经大乘性宗明也。至于小乘。集惑业因。苦报为缘。而生世间染法。修道为因。入灭为缘。而生出世净法。及于中乘。无明业行为因。识名色等为缘。而生凡夫染缘起法。因缘观智为因。缘起还灭为缘。而生圣人净缘起法。斯依昔时小教说也。
又以十法界言。空王教观百骸煖气神光。药师身光燄网。开晓幽冥。佛火业也。观音知见旋复。火不能烧。空藏自心放光。灌十方剎。菩萨火也。缘断胜性。缘觉火业。入灭胜性。声闻火业。如孙陀目连等。自有光照。如须燄摩。光成教体。如光音等。诸天火业。居隣日月。力洞无畏。修罗火业。水火生活。昏暮扣与。人道火业。和合著成。精耀乱想。休咎精明。其类充塞。畜生火业。七情三想。生于火际。受气猛火。常被焚烧。饿鬼火业。九情一想。下洞火轮。轻生有间。重生无间。地狱火业。岂非十界能循善恶诸业。而能发现四圣六凡依正报也。前后诸大亦例此知。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次斥执。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则二乘谛缘生灭。凡外因种有无。诚为世间妄想戏论说矣。乌刍金刚于此不然。火光三昧。登无上觉。
△丑三。水大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二。卯初。缘生。
阿难。水性不定。流息无恒。
初性相。水性。性也。流息。相也。孟云。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流无恒也。掘井九仞而不及泉。息无恒也。又云。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水无恒也。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无本。水无恒也。
如室罗城。迦毗罗仙。斫迦罗仙。及鉢头摩。诃萨多等。诸大幻师。求太阴精。用和幻药。是诸师等。于白月昼。手执方诸。承月中水。
如下。二事缘。迦毘罗。梁言青色。亦翻黄色。或黄赤色。亦云金头。头如金色故。斫迦罗。翻轮。又云轮山。正脉云鸳鸯。鉢头摩。翻赤莲花。诃萨多。梵语略云阿伽。亦云坞那迦。此翻为水。又云。阿迦萨谟多罗。翻曰海水。依于海处。事水者也。四皆外道。善幻术者。故总斥曰诸大幻师。太阴精者。月中水也。和合也。幻药者。为自求长生。为他治疾病。乃至幻出人物花鸟等。望前为白月。望后为黑月。昼者。月当正中。光如白昼也。方诸者。淮南子曰。方诸见月。则津而为水。高诱曰。方诸。阴燧。向月则水生。许慎曰。诸。珠也。方。石也。正脉云。水精珠也。王充论云。十一月壬子日。夜半子时。北方鍊五方石为之。状如杯盂。向月得津。
△卯二。性空二。辰初。征破和合。显非因缘性。
此水为复从珠中出。空中自有。为从月来。
此下。征也。
阿难。若从月来。尚能远方令珠出水。所经林木皆应吐流。流则何待方珠所出。不流。明水非从月降。
阿下。破也。先破月来。月去人天四万旬远。遐迩林木。经历照临之处。皆当一体而吐流也。纵林木皆流。何用手执珠出。设林木不流。明知水非月降矣。
若从珠出。则此珠中常应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昼。若从空生。空性无边。水当无际。从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复有水陆空行。
次破珠出。珠应常流其水。不待照月而有。后破空生。空无边际。水亦徧滔。人天皆溺。三行何分耶。
△辰二。蹑明非合。显非自然性。
汝更谛观。月从天陟。珠因手持。承珠水盘。本人敷设。水从何方。流注于此。月珠相远。非和非合。不应水精。无从自有。
又而更者。三思可也。谛则断疑生信。观则翻迷成悟。陟者。升。进。登也。除空添盘者。空无实迹可定。盘有形相比例。一意也。佛无碍辩。法何泥滞。二意也。月珠二句。结明非合。不应二句。反显是合。水精。指水湿性也。水以湿润而为精真体性故。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
汝尚不知如来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净本然。周徧法界。
汝下。全体融徧。问。前四科皆云妙真如性。此七大不出。又与法界名义同异如何。答。先约理。异者。起信论云。一体。谓真如平等。二相。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德。至于法界。体相该彻。同者。论云。心真如者。即一法界总相。次约教。异者。终教诠如来藏分三。一空。二不空。三空不空。明藏心。具不变随缘二无碍义。顿教诠真如性亦三。一离言。二依言。三一体。明真性。具无生缘生二无碍义。圆教诠法界亦三。一理实。二缘起。三一真无障碍。明法界心性。具性起缘起。二皆圆融具德。不思议故。同者。今经三教并诠。下云。以不灭生。合如来藏。圆照法界。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一处执珠。一处水出。徧法界执。满法界生。生满世间。宁有方所。
随下。大用无涯。随应者。谓如来藏能随应也。以藏心中。能水能空。能净能徧故。心量者。所随应也。就所随应又分能所。心。约能知心也。众生者。十类众生五阴别故。机缘也。量。约所知境也。所知者。十种法界二报异故。赴感也。满世间者。谓情器觉三世间中。尽生满也。下之宝明生润。水徧金也。山石融水。水徧地也。火腾水降。水徧火也。林薮绞水。水徧木也。俗云。天一生水。金生水等。岂知藏心性水真水。徧满法界理乎。前后大义例知。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循业发现。
初业现也。望上如来藏性为能。众生心量为所。释之谓。依如来藏性而有所循十生。能知业行心。又就藏心中。而有所发十界。所知现量境也。单此业行感现明之。则此循发与上生心所量。尽皆为能。而上之如来藏水本净徧。随应皆复为所。当如法思之。若约十界。山海通王及水天佛。佛水业也。月光水观。菩萨水业。成湛明果。缘觉水业。跋陀浴时。忽悟水因。声闻水业。少光澄湛。水淹二禅。诸天水业。因诸爱染能生爱水。人道水业。生大海心。沉水穴口。修罗水业。翻覆润想。湿相蔽尸。畜生水业。沉下水轮。水能害己。饿鬼水业。血河毒海。八寒坚冰。地狱水业。
问。地大十业。答。普光。毘舍浮佛。教乎心地。如来地业。持地。地藏等士。佛知见地。菩萨地业。即立涅槃而不前进。辟支地业。证灭修道。居灭已休。声闻地业。如尼沙陀等。上升精微。生越化地。诸天地业。旦游虚空。暮归水宿。修罗地业。疆场交争。垦土掘地。人道地业。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大地振坼。水陆惊慴。畜生地业。魔王鬼神恋此尘劳。如何令汝摧裂其处。鬼神地业。刀山铁橛。尘土秽污。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地狱地业。此即循地诸业。发现十界净染报也。
又此业现对上清净四句。清净一句。性起法界也。此业现句。缘起法界也。周徧三句。望上清净。性中缘。望下业现。缘中性。又清句。性中性。业句。缘中缘也。四义拣之。文不混滥。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二斥执也。月光悟得水性一味。是证水之实义矣。
△丑四。风大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二。卯初。缘生。
阿难。风性无体。动静不常。
阿下。性相。风性。性也。震摇为体。动静。相也。动则万籁俱声。静则一毫无响。老云。飘风不终朝。故曰不常。
汝常整衣。入于大众。僧伽梨角。动及傍人。则有微风。拂彼人面。
汝下。事缘。僧伽梨。唐言重复衣。清凉云。义翻和合。新者二重。故者四重。以重成故。称曰和合。三衣中第一衣也。亦名杂碎衣。剪碎制成条。相多故。即二十五条大衣也。风拂面者。拂衣则动。垂衣则静。例如摇扇起风。不摇风息也。
△卯二。性空二。辰初。征破和合。显非因缘性。
此风为复出袈裟角。发于虚空。生彼人面。
初征。袈裟此云坏色。律以青黑木兰三色。坏正好色故。清凉云。不正色衣。亦云染色。表心染于法。色无所染故。真谛云。此是三衣通名。或名离尘服。断六尘故。亦云消瘦服。割烦恼故。又称莲花服。无染著故。亦云间色服。坏色如法染成故。
阿难。此风若复出袈裟角。汝乃披风。其衣飞摇。应离汝体。我今说法。会中垂衣。汝看我衣。风何所在。不应衣中有藏风地。
阿下。二破。分三。一破衣出。此风句。牒也。汝下。先正以有风破。风性不住。衣应离体。我下。次举例无风破。衣既生风。不分动静。如何整则有风。垂则无风耶。
若生虚空。汝衣不动。何因无拂。
若生下。二破空发。初句。牒。汝下。先假衣共破。空自发风。何假衣动。
空性常住。风应常生。若无风时。虚空当灭。灭风可见。灭空何状。若有生灭。不名虚空。名为虚空。云何风出。
空性下。次单空难破。又三。初以断常难破。空常而风应常。风何不常而有断耶。风灭而空当灭。空何不断而又常耶。此则性相异矣。灭下。二以有无难破。风有灭形而有见。空何灭状而无见。风名有为有生灭。空名无为无生灭。斯又名体乖矣。名下。三以动寂难破。风实摇动而有出。空虚寂静而无出。是则虚实别矣。风从空生。凡小常执。故展转详辩破之。
若风自生被拂之面。从彼面生。当应拂汝。自汝整衣。云何倒拂。
若风下。三破面生。初牒也。从下。破也。上二句。顺拂破。下二句。倒拂破。
△辰二。蹑明非合。显非自然性。
汝审谛观。整衣在汝。面属彼人。虚空寂然。不参流动。风自谁方。鼓动来此。风空性隔。非和非合。
初正明非合。衣面空异。动寂体殊。风自何来。动彼此耶。风以生灭为性。空以常住为性。远隔无缘合也。
不应风性。无从自有。
不下。二显有因合。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
汝宛不知。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徧法界。
先全体。宛者。宛然与未闻无别也。藏中。出本。性下。显融。清下。明徧。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汝一人。微动服衣。有微风出。徧法界拂。满国土生。周徧世间。宁有方所。
随下。次大用。二。先随应。阿难下。次无尽。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循业发现。
业现十界者。不动。无量声佛。开示本觉妙明。佛风业也。瑠璃光。观此世界身心。诸动无二。菩萨风业。断十二缘。缘觉风业。修道入灭。声闻风业。如陈那解声。周利调息等。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风刮三禅。诸天风业。执持世界。力洞无畏。与天争权。修罗风业。想积不休。能生胜气。举身轻清。人道风业。遇风成形。名为魃鬼。鬼神风业。风销报尽。多为咎征。畜生风业。旋落乘风。毒气闷心。地狱风业也。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斥执。宁如瑠璃光悟风无依。传一妙心欤。
△丑五。空大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二。卯初。缘生。
阿难。空性无形。因色显发。
先性相。上句性。下句相。空无形相。色有质体。色空对待。虚实自显。若无色相。谁明为空。下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又云。譬如虚空。诸相发挥。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霁澄则清。气凝则浊。故云空因色相显也。
如室罗城。去河遥处。诸剎利种。及婆罗门。毗舍首陀。兼颇罗堕。旃陀罗等。
如下。次事缘。剎利。此云田主。王种族也。五帝三王姓等。婆罗门。此云净志。亦云净行。守道居正。洁白其操也。例儒道等。毘舍。此云商贾。行贩坐卖者也。首陀。此云农夫。耕田种地者也。西天贵贱族分四姓。如此方四民种类。颇罗堕。此云利根。亦云捷疾。十八族之一也。九流六艺等。旃陀罗。此云屠者。屠杀人畜故。亦云严帜。西天婬杀。目为恶人。国法令其摇铃执帜。良民各路。不与同行故。十六恶之一也。奸偷屠贩等。此二又智愚之党分品辈也。
新立安居。凿井求水。出土一尺。于中则有一尺虚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间还得一丈虚空。虚空浅深。随出多少。
新立下。上明人缘。此出事业。凿求水者。民非水火不生活故。虚空浅深。随土出多少者。谓空本无大小方圆形量。因土出其丈尺以显发也。
又对地大。此则凿土出空而为征破。单约凿也。地则析色成空。从空出色。析合双明也。故彼标云。当知虚空。出生色相。破云。一隣虚尘用几虚空和合而有。若空合时。合空非色。推地法义。合重析轻。此空法义。凿重合轻。彼地析合双破者。显色与空二俱是假。相因有故。此空举凿。不约析者。例地知故。又此约合以明地者。谓云。新立安居。凿井求土。出井一尺。有一尺土。出井一丈。有一丈土。地土高低。随井空出。此土为当因井空生。因凿所有。无因自生等。准知地空二大前后相推例明。故下文云。空性尘土。皆是迷顽妄想安立。岂可执一不圆显耶。如前地大补注。
△卯二。性空二。辰初。征破和合。显非因缘性。
此空为当因土所出。因凿所有。无因自生。
此下。征起。
阿难。若复此空。无因自生。未凿土前。何不无碍。唯见大地。迥无通达。
阿下。开破。三。一破无因。先牒。未下。次破。迥。极目远视也。凿前壅碍。凿后始通。空因凿有。云何无因。
若因土出。则土出时。应见空入。若土先出。无空入者。云何虚空。因土而出。
若因下。二破土生。又二。先正破有出入。初句牒。则土下。破。谓空若因土出。则凿土出井之时。应见空出于土而入于井。今土出时。不见其空出。土入井者。云何言空从土出耶。
若无出入。则应空土。元无异因。无异则同。则土出时。空何不出。
若无下。次转破无出入。又若不见虚空出土入井。则土因空果。同体无异。应未出土时。中先有空。及出土际。空亦应出。今何土去空留。不见空从井出耶。
若因凿出。则凿出空。应非出土。
若因下。三破凿出。亦二。先正破。初句牒。次二句破。谓空独因凿出。不因土出。应唯凿出空来。云何凿出土耶。
不因凿出。凿自出土。云何见空。
不因下。次反破。谓空非因凿出。与凿无干。应惟凿出土来。云何又见空耶。
△辰二。蹑明非合。显非自然性。
汝更审谛。谛审谛观。凿从人手。随方运转。土因地移。如是虚空。因何所出。凿空虚实。不相为用。非和非合。
先正明非合。初二句警令细察。审后又审曰更。考的实曰审谛。毋浮察曰谛审。真见本曰谛观。空法幽深。故叠警耳。又对凿土空三。示三谛也。凿下五句。蹑各从因。随方运转者。手随方转以运凿也。土因地移者。土从地中而移出也。空因何出者。为因凿出。为因土出也。凿空三句。结非缘合。凿土并实而可移转。顽空是虚。莫能运动。体用相乖。云何合耶。此就空与凿土。相即边论。又非即也。
不应虚空。无从自出。
不下。后反显是合。又就凿土与空。相异边论。亦非异也。法既有蹑结反。故令三谛审观。又望上。色而空。望下。空而觉。更加三审四观也。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二。卯初。会通前义。
若此虚空。性圆周徧。本不动摇。
若下。先举空大会同四大。会有二意。一诸经常谈。惟四而已。今此异彼。故特言之。二余惟说相。今兼显性。会事即理。摄末归本故。于中二。初标举空大义。此空而云性本者。谓即相空妄空末空。而成性空真空本空也。所言大者。常徧为义。圆周徧者。徧义。约用相言。无十方增减故。离诸相妄也。不动摇者。常义。约体而言。无三际生灭故。显其性真也。
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当下。二会前诸大义。现前地等而云性真本者。亦即相色幻色末色。而成性色真色本色也。于中二。先会其名言。现前者。指目前已现法也。与下藏中性空不同。均名者。名义体用均平无高下也。
性下。次会其体用。如来藏性。圆徧而时处悉有。恒常而生灭本无。今五皆称大者。同于藏性。真常徧故。
阿难。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来藏。当观虚空。为出为入。为非出入。
阿下。次蹑四大例通空大。情识妄想。无圆实智曰昏。邪惑戏论。不了常徧曰迷。藏性常徧。五大亦然。空大有出入。则四大是和合。属因缘矣。岂称常乎。空大无出入。则四大非和合。属自然矣。岂称徧乎。不悟五大皆本藏性。当观藏性随缘不变。则藏与大性悉尽彻底矣。
△卯二。正显理性。
汝全不知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觉。清凈本然。周徧法界。
先全体融徧。全者。全然不明其理也。藏中。出源。前征空因何出。故今指出源委也。又上会者。会外相以通内性。此则出内本。以明外末也。
性下。显融。顺前应云。性空真觉。性觉真空。前四云空。此云觉者。一敌对相翻意。敌则色空各异。融则色空相即。故前四云空。色不异空。空即是色也。今此敌则觉明空昧。融则觉空一如。故今空改曰觉。下云。观性元真。先非五大。云何不容。真妙觉中。汝以空明。则有空现。五大俱明。则有俱现。是则前之妄空顽空。翻为今之真空真觉。前之相空昧空。翻为今之性空性觉也。二体相圆具意。藏心具三义。一空义。体大。虚无也。论云。已显法体空无妄故。一切染法不相应故。前四云空意也。二不空义。相大。实有也。论云。以有自体。常不变故。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此大云觉意也。三空不空义。体相并具不缺也。谓体自有空相。体本无障相。体元不染相(对前四大)。体有不空相。体本妙觉相。体元澄彻相(对后三七)。论云。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恒沙诸净功德。不异真如故。而恒沙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与如来藏不相应故。以是前后七大文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觉也。由斯色空双融。性相交彻。空不空如来藏。真常体相圆徧法界也。三均成次第意。前以五大相言。虚实不平。若色空均之。则有相无相。总成一真空相大矣。后以七大性言。明昧不等。若空觉均之。则有性无性。总成一真性体大矣。七大相性。如次均融。藏心体相。真为圆显极也。
清下。常徧。本。非因缘。周。非自然。
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阿难。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虚空。亦复如是。圆满十方。宁有方所。
随下。次大用无涯。先明用大。阿下。次验无方。十方空亦如者。空参群器。名之异空。擎瓶中空。用饷他国等。
问。上破空何所出。此云空生一井。二意如何。答。前执合非合缘。故破其妄。今已会入藏性。故圆其量。前后例知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循业发现。
先循业。下云。我与如来。定光佛所得无边身。佛空业也。虚空藏观。虚空无边。入三摩地。菩萨空业。寂静妙明。说独觉法。辟支空业。得四谛空。说小乘法。声闻空业。迦叶须菩提等。飞行虚空。得大自在。诸天空业。以护法力。乘通入空。修罗空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仙人空业。转蜕飞行。空散销沉。畜生空业。飞行夜叉。游于四天。鬼神空业。被吹上空。坠堕无间。地狱空业。此十法界净染缘起事空也。
问。理空云何。答。翻染空为净空。会妄空归真空。即凡夫生死空。成诸佛涅槃空。融世间法相空。入出世真性空。顿超一真法界。离言真如。第一义空如来藏。岂不圆满如来藏中。性空真觉。性觉真空也欤。须菩提云。蒙如来发性觉真空。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问。望前地大缘起。无生二义同否。答。义旨无殊。法门略异。前约二宗以明地大。此约十界以释空大也。
问。空大约教二义入理。云何分析。答。小教。因缘生灭。还灭无生。证入生空。至于法空。分教。缘起识相。无生识相。证有为空与无为空。始教。缘起法空。无生法空。证有相空与无相空。终教。藏性缘起。藏性无生。入俗谛空并真谛空。顿教。真性缘起。真性无生。入法性空并真性空。圆教。缘起法界。无生法界。证入事法界空。及于理法界空。下云。虚空生于心内。如云点太清里。一人发真归元。十方空皆消殒。偈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即是缘起无生义也。人于事空易明。理空则难。理空犹易。约教辩难。故此空大详明。诸大例可思知。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次斥执。小乘悟得性觉真空。缘起即无生。自不惑因缘矣。以知藏性随缘不变。了达空性。即出入而非出入也。外道悟得性空真觉。无生即缘起。则不惑自然矣。以知藏性不变随缘。了达空性。无出入而有出入也。今凡小既唯意言。戏论合与非合。但有妄空名相虚说。而无真空实性义矣。对虚空藏可不感愧。
△丑六。见大。举眼根见性也。亦名根大。总摄六根故。分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二。卯初。缘生。
阿难。见觉无知。因色空有。
初性相。见句。性也。见。标眼根性。觉。兼鼻等性。无知者。根性常居现量。无别所知也。即不变义。因句。相也。由明暗等黏湛发见。离暗离明。无见体相也。是随缘义。
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设居中宵。白月则光。黑月便暗。则明暗等。因见分析。
如下。二事缘。朝夕昏明。昼日之明暗也。中宵黑白。夜月之明暗也。等。指通塞。因见分析者。谓因明暗色空等尘。而令见性得能分析也。岂非见因尘有。
△卯二。性空二。辰初。征破和合。显非因缘性。
此见。为复与明暗相。并太虚空。为同一体。为非一体。或同非同。或异非异。
先标征。标列四句。初同。一也。二非一。异也。三或同或异。两亦也。四非同非异。双非也。但后两句间隔以对。与下破处稍有殊耳。
阿难。此见若复与明与暗。及与虚空。元一体者。则明与暗。二体相亡。暗时无明。明时无暗。若与暗一。明则见亡。必一于明。暗时当灭。灭则云何见明见暗。若明暗殊。见无生灭。一云何成。
阿下。次逐破。分四。初破一体。此见下。牒也。则明下。破也。先定境相亡。上半总。下半别。并释外尘自相凌夺也。若与下。次正破不一。见与暗一体者。明来暗灭。见亦随灭。何又见明。又与明一体者。暗时明灭。见亦当灭。何又见暗。若明下。后结成非同。明暗相夺。见性恒然。云何同一体耶。明暗既尔。通塞色空例如。
若此见精。与暗与明。非一体者。汝离明暗。及与虚空。分析见元。作何形相。离明离暗。及离虚空。是见元同龟毛兔角。明暗虚空。三事俱异。从何立见。
若此下。二破异体。先牒也。汝下。破。亦三。先去境令观。离明下。次离尘无体。明暗下。后结破非异。三境既离。见亦不存。异。离也。
明暗相背。云何或同。离三元无。云何或异。
明暗下。三破两亦。或。不定也。决定相背。云何亦同。离三实无。又何亦异。
分空分见。本无边畔。云何非同。见暗见明。性非迁改。云何非异。
分空下。四破双非。空与见而同处难分。何云非同。尘相迁而见性不改。如何非异。
△辰二。蹑明非合。显非自然性。
汝更细审。微细审详。审谛审观。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壅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见觉空顽。非和非合。
汝下。明非合。四审者。就本文。以明暗通塞对见闻觉知。望上。四句破。望下。四门会。连前五大。有而又空。相而又性。故令微细谛审详观。无情尘境在外。有情根心在内。能见精性是觉。所观空相是顽。聪钝非合。远近何出。
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不下。显是合。虽无是见。亦无非见。彼此不分。遐迩一体。既因缘出。云何不合。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二。卯初。会通前义。
若见闻知。性圆周徧。本不动摇。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
先正为会通。是显以根大会前五大。皆藏性也。于中二。一会六均大。圆周。徧也。不动。常也。见性常徧。如前十番已显。闻等例之。虚空不动。常寂静故。四大动摇。相和杂故。均名大者。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说甚为大。观性元真。唯妙觉明。理皆称大。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性真下。二通一藏性。地等动者。即藏性随缘徧义。空不动者。即藏性不变常义。见等本圆。双具藏性常徧二义。六均名大。不亦宜乎。故云皆藏。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
阿下。次别令详观。是密以五大例通根大。本藏性也。亦二。先责其不悟。溺于权见曰沉。无超拔智曰沦。
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汝下。次劝其细观。生灭。即动摇。圆徧也。同异。即无边。通常也。是双亦。下二句双非。谓观见等根性。像于地等生灭。犹如藏性随缘耶。像于空大同异。犹如藏性不变耶。还复不像地等非生灭。如藏性非随缘耶。不像空大非同异。如藏性非不变耶。
又就相言。地等始终相成。生灭相续。非徧而即徧也。空不拒相。空有俱非。非常而即常也。五岂不大。以五会根。由尘发知。因根有相。非徧而亦徧也。何物不见。相见无性。非常而亦常也。根亦名大。相虽幻妄。然亦藏性随缘一义。次约性言。根大八种见精。当欲谁还。常也。此见周圆。徧娑婆国。徧也。如是见性。是心非眼。既藏心性实真常徧。见若如斯。根岂不大。以见会五。见与见缘。本是菩提。徧也。根尘同源。即涅槃性。常也。阴入处界。本如来藏。既皆藏性。亦实常徧。五亦均大。性元真实。乃是藏性不变一义。佛令审观如来藏性随缘不变。则不堕于俱亦俱非。因缘自然尽遣矣。此就本文见与前五对分意释。
若依前文标破四句释者。如正脉云。空见二大。警悟不同。空则不悟四大而当观空大。见则不悟见大而当观亦见大。生灭。约自体。同异。对外尘。若悟见等。非生灭同异。亦非不生灭同异。自知见等藏性圆常。亦非和合不和合也。
△卯二。正显理性。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先正显见根。二。初全体。曾者。仍旧未曾知也。性见觉明者。谓性中之见。即本觉妙明也。觉精明见者。谓本觉精真。即性明之见也。性见明见。犹言性色真色。以性融显见大也。觉明觉精。犹言性空真空。直指本觉自性也。见性相即如是。闻知觉融亦然。向离凡外根结曰清。元非二乘趣寂曰本。自无权教空相曰周。随下。二大用。
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齅尝触。觉触觉知。妙德莹然。徧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
如一下。次总类六根。二。先牒一。听下。次例余。二。初体相。尝触。舌尝味也。觉触。身觉触也。觉知。意根也。妙德莹然者。即五根中所具沙性德相。灵明洞彻也。徧周者。体相真常圆徧也。圆下。二大用。十虚者。十法界中太虚空也。随心应量。无限极故。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循业发现。
先发业。佛示乐见照明三昧。观音佛教闻思修入。佛见业也。势至都摄六根。自在观听旋复。菩萨见业。观缘悟道。辟支见业。见苦断集。声闻见业。舍利弗等。妙见圆澄。更无尘象。天见业也。心持咒印。顾盼雄毅。人见业也。我慢颠狂。嫉妬恶见。修罗见业。同在恒河。见水变火。饿鬼见业。跋难陀龙无耳而听。诸水母等以虾为目。畜生见业。明见恶物。暗寂不见。见火烟焰。见水涛没。地狱见业。岂非十界循现也。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次正斥。了净缘起。即生灭同异而非生灭同异。何有因缘之惑。了染缘起。非生灭同异而成生灭同异。同有自然之惑。凡小不达同别二见。元因觉明见所缘眚。又何能见见非见。离合不合。清净本心。本觉常徧也哉。故势至观音于此圆通。
问。前已显见。今何又会。答。有二意。一前为初修方便。妄识迟难。真见速易。故十显之。今为和通诸法。色心均融。况见性耶。故重会耳。又经今一会藏性后。始了六识心前妄后真。六根性前后皆真也。二前显一见。未全六根。今则均会。六一圆融。以见闻觉精六性。即一识精元明。既入如来藏性海中。则体相用悉皆常徧。更显前六识。不唯非真心。亦不名为六七八识。不过识精元明中。后一分缘心而已。岂如见精明元六性。称曰本觉真心。常住不变也。
问。前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岂非会耶。答。前但略合。此实详开。故名七大。又前别独于见性中。会通诸法。相妄性真。此于藏性总相门中。会诸色心等法。相妄性真。既然归别成总。摄末入本。性真圆融。真常周徧也。
问。旧解根大。合佛经否。答。依经细拣。亦有混谬。一解云。前于六根。广破眼见。余根并略。今类通显示其性(文)。释曰。前七破识。后十显见。末一剖妄出真。以剖显为破见。谬也(一)。
二解。一师云。性见明见。所谓性觉必明也。觉明觉精。即第八识能缘见分(文)。二师云。性见明见者。谓见之与识。皆性皆明也。觉明觉精者。初卷识精元明。指自证分(文)。释文曰。性见二句。前经云见精明性。性见义。此见妙明。明见义。本觉明心。觉明义。真精妙觉。觉精义。准佛见指见性。觉指本觉。如进退合明。又下经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此即如来藏不生灭性。与彼生灭八识见分证分何涉。释意曰。初卷二本对辨。令舍六识妄想。取一识精真心。总出一识精元明全体。别显六精性见元用相。今此七大各融。根大会六根性。归一藏体。识大会六识心。归一藏性。设根大将六精会八识。不会藏体。且滥后识大矣。佛何见大出云。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耶。又识大将六识会八识。不会藏性。复滥前相大矣。佛何识大出云。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耶。既识藏二义不明。根识二大相滥。岂不讹谬(二)。
三解。一师云。八识见分。即二卷见精。首卷识精(文)。二师云。初卷识精元明指自证分。五大相分。根大见分。见相二分即是自证。无非妙性(文)。释曰。相宗权教可也。当经性宗。则违下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有何三分之相。况八识生灭法相。而藏心不生不灭真性。下云。以不生灭合如来藏。是则相性宗迷。权实教错谬也(三)。
四解。有云。色阴。前五大。受阴。根大。想行识。识大(文)。释曰。八识心王。尚不可况徧行受心所。以六根性。非八识心所。大小乘宗。受并属所。通不说为六根性故。谬也(四)。
五解。有云。五大。色法。识大。心法。前五浮胜二根及六浮根。五大色摄。胜义意根。即识大摄。又前五根不取浮胜二色。但取任运照现量境一种功能。于第六根不取浮尘色法。但取胜义。默容诸法一种功能。当知即是第八识之见分。寄在六根门头。缘彼现量六尘。立为根大(文)。释曰。此依相宗义解亦可。今经性宗未然。前五根。浮胜皆色。胜上有一照映境能。然亦不取八识见分。八识横开故。相宗意也。性宗。浮胜色同有五精明。名真精性。亦不的指八识见分。经但说云。于妙圆中黏湛发见等。偈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以第八识随缘生灭。非见精等性不生灭。是则相宗五浮胜根及一照境功能。并属色相。性宗。前五浮胜亦属色相。一分照能名见闻精。别属心性。即如来藏本觉性故。下云。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中单出一分不变真也。至第六根。相宗。浮尘肉团属色法。亦名色根。胜义意思属心法。亦名心根。六以七识为其根故。于意根中不立知性。性宗略异。浮胜皆名色根。思量独称心根。于根相中别有根性。知觉。性也。意根。性故。亦取本觉藏性。不指第八见分。下云。由生灭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解云。生灭。法尘也。妙圆湛者。本觉藏性妙湛圆明也。知精。意根性也。清净四大。胜义色根也。意喻幽室。兼色兼心。思如见者。单指心根。七识思量。为第六心根故。浮根四尘。浮尘色根也。今以根大外于藏性。引八识会。亦是性相少拣。色心欠明。故谬滥也(五)。
如许舛注。宁契经旨。恐后愚迷。详为表出。
△丑七。识大。六识也。分三。寅初。举事以明性相生灭二。卯初。缘生。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初性相。识性。六识性也。无源者。下云。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又云。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此明性无源也。因六根尘出者。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下云。根尘同源。识性虚妄。此明识相妄也。又小乘惟言六识。前云。既无色空。识将何用。根不成知。识何形貌。则六识性相无源妄出矣。大乘开为八识。前云。又汝识心(六识)。与诸思量(七识)。兼了别性(八识)。为同为异。同意即意。云何所生。异意不同。应无所识。同异性无。识界何立。若无前法。意无所生。识将何用。此则八识性相。并为妄出无源矣。
汝今徧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
汝下。二事缘。二。先明根性相。且举眼见以例余五根也。徧观。眼根也。会众。尘境也。用目。见性也。循历。色空也。其目句。法也。是诸近远诸有物性。同汝见精清净所瞩。故云周视。即循历义。横竖左右言耳。但如句。喻也。无别句。法喻双通。圆觉经云。如摩尼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圆觉净性。现于身心。随类各应。珠与镜同。喻也。又圆觉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何以故。光体无二。无憎爱故。法也。
问。前根大云。因见分析。此释根云。无别分析。于意云何。答。杂集论三分别。一自性。二随念。三计度。前云分析。指初自性任运分别也。今云无者。无二随念。及无三计度也。
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汝识下。次明识性相。于中者。谓于眼见根尘中也。次第标者。此即眼识。兼随眼家明了意识。然眼识名随念分别。但对性境初起一念。不带名言。亲缘文殊等。同时随眼意识。名计度分别。亦对性境起第二念。计执名字。标文殊名言等。然此自眼家。以例余四皆然。至于意家。离前五识。独头自缘独影尘境。亦在例中。
高原。问。五根与识。生必同境。五识于境。任运现缘。不起分别。是现量性。五根于境。亦任运转。随因境势。亦无分别。若尔。如何分根识耶。答。五根于境。如镜对相。虽有物对。略无作意乐欲念起。故无分别。五识于境。如镜现像。虽似像现。亦有作意乐欲念起。而无计度名言种类。名无分别。又规矩注云。第八与五根。同是无记性。五识心法。三性皆具。此根识之性不同也。又根能照境。识能缘境。此根识之用不同也(文)。据相宗。五根。俱色法。第八相分从色种起。而能照境。五识。俱心法。第八见分从心种起。能缘虑境。今就本经性宗。眼等六根。俱色法。即藏识现相。无了别用。独意思中。兼分心法。具思量用。见等六精。心性法。有照见用。藏识转见上。一分不生灭。性真也。眼等六识。俱心法。有缘虑用。藏识转见上。一分生灭。非真心也。故前佛云。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指六识心。下云。如是识缘等。
文殊。大乘中一。富楼那等。小乘中四。
△卯二。性空二。辰初。征破和合。显非因缘性。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虚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初标征。了知。亦云了别。既从识生。则有分别。若意根性。名曰觉知。即无分别也。亦列四句。一见。根性也。二相。尘境也。三空。四无因。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阿下。次逐破。四。一破根生。先牒。如下。次破。有相则有见。无相则无见。能生见性既无。所生之识何有。此明单根不生也。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若汝下。二破境生。亦先牒。不下。次破。见有相亦有。见无相亦无。所缘境相既无。能缘识心何发。此明独境不立也。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若生下。三破空生。初句牒。非下。破。三。一开二义。非见下。二分二破。非见则谁辨色空。根去尘亡故。非相则根性何立。尘灭根除故。处此下。三合二破。处此非相非见之间。总合一空。空则识亦同无。若为有识。又不同彼根尘物偶。识从何发。向谁分别。则识体用皆如龟毛。毕竟无矣。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若无下。四破无因。初牒也。何下。破也。日中因见日故。方能识知其日。以眼识与同时意识。皆缘现量境故。既不见月。无识月理。识岂无因生耶。突者。说文。犬从穴中暂出也。徐注曰。犬匿穴中伺人。人不意之。突然而出。以明无因忽出之意。
△辰二。蹑明非合。显非自然性。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
先明非合。细详。总寻也。微详。别伺也。上对见相。下对识见。故警令二详。见托二句。根尘也。睛通浮胜。境兼明暗。可状二句。色空也。识缘者。谓眼识所缘文殊等相。但是托彼文殊本质之境。变起眼识家自相分境而为所缘。非即缘彼文殊实体。以文殊实体乃阿难第八识之相分。是彼第八识之见分所缘缘故。故前破六识云。用攀缘心。缘心听法。前尘相想。分别影事。因何出者。四各有因。识无因也。
识动见澄。非和非合。闻听觉知。亦复如是。
识下。结破非合也。先举一。澄。湛也。静也。识则缘境而有分别。属于摇动。见但照境而无分别。属于澄静。故非和合。闻下。例余。既见性与眼识心相隔。而闻听觉知之性。皆属澄静。余五种耳等识心。亦皆摇动。非和合也。
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不下。后显是合。前云。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眼识等。则六识缘心。岂是无因出乎。转破不和合也。
△寅二。约理以显体用无碍二。卯初。会通前义。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
若下。正为会通。亦二。一会七均大。初二句单举识大。前见空云性。此识云心者。见澄空寂。体皆不动。性也。识既了别。用相摇动。心也。无所从者。蹑前不从根尘等缘之所出也。前见空二大。并云性圆周徧。此识大云。心本无从者。一识心本因根性发故。二下文识见并入性故。当下。总均七大。了别。六识心。决了分别故。见等。六根性。照彻无碍故。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生眼识等缘尘分别。则有识动见澄之相。观相元妄。均不名大。今六识不缘六尘。同于见澄。识性湛然也。见等六用不行。同一觉湛。根性湛然也。故曰圆湛。性非从所。此即识见二性双融。观性元真。均名为大。兼前五大。性本不动。彼此会通。七法均名大矣。
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性真下。二通一藏性。了别六识。与见等六精。兼前五大之相。即藏性随缘。圆徧义也。五大之性。与此识见二大之性。湛然不动。即藏性不变。真常义也。七大相性。总归一藏大之名义。称也宜矣。
阿难。汝心麤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
阿下。别令详观。亦二。一责其不悟。乏于精切深慧曰麤。惑于著相浅谈曰浮。见闻。谓根。能发明也。了知。谓识。所发明也。根能生识。故云见闻发明了知。见性若无。识从何发。又见闻根性。与藏性切近。六识了知。与藏性稍远。摄末归本。故云见闻了知。本一藏也。
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汝下。二劝其细观。显密例上。同异。约识见二大。空有。约前五大。是双亦。如藏性随缘。下二句双非。如藏性不变。同则识见和杂。异则识动见澄。空则识空一体。有则无相不识。非同则识缘见照。非异则识见难分。非空则缘尘分别。非有则虚寂无物。又正脉云。同异对根尘。空有就自体。欲悟识心。四句亦非。当观藏性。随缘不变二义可也。
△卯二。正显理性。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
先全体。元者。元与初大时。还不悟知也。性识明知者。谓性中之识。即本觉妙明之真知也。觉明真识者。谓性觉元明之灵知。即真实了别之识心也。性识真识。以性融显识大意。明知觉明。直目本觉自体意。妙觉湛然者。释含二意。一前六大相性均融。双言其皆离过而本具。故云清净本然。今此七大均融。总归妙觉性海。故云。妙觉湛然。二对上见大。识动见澄。今此见识均融。同入觉海性元澄。故云妙觉湛然。七大相或不徧。性无不周。今既均融性海。故云徧周。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
含下。次大用。含。湛然义。即根大妙德莹然。随心是也。如海之虚含万象。吐。徧周义。即根大圆满十虚。应量是也。如海之周流百川。体既圆常。用亦无碍。故云宁有方也。此中不以诸识类通。并无随心应量说者。一本文总摄故。二例上易知故。三终日行用故。四诸乘并了故。
△寅三。结业以斥迷执有无。
循业发现。
先业现。灯明教修唯识。然灯得圆识心。佛识业也。普贤分别自在。弥勒识性流佛。菩萨识业。发研深妙。圆觉㳷心。辟支识业。分别精麤。圆精应心。声闻识业。孙陀拘絺等空色既亡。识心都灭。诸天识业也。锐其精思。思忆圆成。人仙识业也。与梵释王。四天争权。修罗识业。忆结乱想。神鬼精灵。鬼神识业。非想成想。蒲卢等类。畜生识业。神识堕狱。摧碎心魄。地狱识业。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世下。次正斥。若知识心从藏性缘起。自不惑于识相四种因缘。识性依本觉常住。自不惑于识心无种自然。今二世间。随识想度。有言无义。岂如弥勒。识心圆明。入圆成实也。
问。六识。初先破无处体。今何会入为真心耶。答。以佛未会。凡小妄执识心实有处体。由不知其全体即是如来藏性。故须七征三破。今既会入藏性海中。以是称真心性。体相。妙觉湛然。用处。徧周法界。故佛今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真识。含吐十虚。应知本觉藏性。如镜。见等六精。如光。眼等六识。如影。镜体圆徧。光影用相亦圆徧矣。
问。此之识大。与前识精元明及后陀那细识。有差别否。答。此会六识。妄缘心也。属末。故会。陀那识精。真妄和合。属本。再去妄之一分。即入真性藏海矣。故藏海识精中分六根性。即上根大。见等六精。不变真义。又云。识精能生诸缘。分识心等。即此识大。眼等六识。随缘妄义。
问。与唯识论八识云何。答。今经陀那识精。真妄双融。具含随缘不变二义。识论。第八识唯随缘妄分。与此少别。信论。梨耶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与此义同。楞伽亦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常住。不变真也。识生。随缘妄也。
问。何故二宗。俱名藏识。答。名同义别。相宗。藏根身器界种子诸法于自性体相内。亦藏自体相于根身器界种子三类诸境法中。故名藏识。性宗。藏真妄性相色心诸法于自性体内。亦藏自性体于真妄性相色心诸法之中。故名藏识。岂非名虽一。而义实异也。
问。唯识论八识与起信论八识。见相三分。如何会通。答。识论。八识横谈。各具三分。转识成智。会入唯识实性。信论。竖论。三细。业转现三识。同识论第八识。自证见相三分也。六识麤中。智续二识。第七末那意识也。执取计名。乃前六识。亦名意识。分别事识。分离识等。转会藏识。入于如来藏性海中。二宗较之。相与性远。相宗八识识智皆生灭也。纵入识性。不过转染缘成净缘。常如真性而已。非如性宗藏识。觉与不觉。法界一相。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智体不动。染法不染。何假转入成真如耶。故相与性隔远一筹。信论。有三心。一者真心无分别故。即今如来藏中。性见性识。清净本然也。二者方便心。自然徧行利益众生故。即今随心应量。宁有方所也。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即今循业发现也。故今经性宗八识。与相宗识论八识。大相悬绝。
问。诸解识大。性相清否。答。经论对较。颇多混滥。一师解徧观圣众云。众。尘也。观。根也。即二卷见精。初卷识精。根大指觉明觉精。乃八识中能缘见分。如镜无别分析。属无记性。欲证无生。要须见见(文)。二师云。循历周视。先辨根相。即前根大中所谓见大。此是第八识之见分(文)。释曰。前已释明。今再详示。相宗八识唯属生灭。与今见精不生灭性。义旨甚违。况初卷识精。与根大中觉明觉精。岂是识论第八识之生灭见分耶。前佛既云。见闻知性。本不动摇。皆如来藏。本无生灭。非生灭也。又云。见周法界。妙德莹然。岂无性善。属无记耶。难曰。何前见等六精。解为藏识转见。释曰。前将信论藏识。会通今经陀那识精义解。其实信论转识。依于动心。今经佛云。识动见澄。信论三细识心。依无明起。今经于妙圆中黏湛发见。元一精明。分六和合。信论藏识尚不全许。何况识论第八识耶。以此经中直指如来藏海。本觉性故(一)。
次解。一师云。识性无源者。识为妄流。未有无源之流。如曰。返流全一。六用不行。一非源乎。因于六种根尘妄出。何有其源(文)。释曰。返流全一。以八卷六根。证今六识。谬也。彼属六精根性故。次以六种根尘为源。谬也。既云妄出。岂真源乎。佛云无源。解作有源。谬也。此未会前。理应无源。至下会云。汝元不知如来藏中觉明真识。始指识源。乱解经文。公抗佛旨。岂不讹谬。二师云。六处识心。若言其同。则眼识何不别声。耳识何不辨色。若言其异。则耳自听法。何故身起钦承。口来问义。若言非同。何故性中相知。若言非异。何故用中相背(文)。释曰。同异。亦以根性证此六识。真妄性心各别故。非同非异。引命浊文证此六识。亦谬也。彼上文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亦以六根性为六识心矣。纵谓八识命根。非此六识。并非藏性。以今佛云。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不审前后文义。故曰混谬(二)。
三解。正脉云。识大。唯约前六。无七八者。以八即前根大。而七亦即意根(文)。文句云。识大者。小乘惟六识。大乘言八识。或九识。须知第九识。就约八识性。出障圆明。号以白净菴摩罗识。今七八两识摄前意根。前云思量兼了别性。是也。此已根大中收。故今独约前六识言(文)。圆通疏云。六处识心。为依他起。惑为因缘自然。为徧计执。性识明知。为圆成实。故此文非不言八九。交光云无。误之甚也(文)。会释曰。前二师。会七八于根大也可。以此识大惟六识故。不会也可。以根大中惟六根性。非七八识心故。后一师。会七八识于识大也可。既会六识。七八识亦可摄故。不会也可。前既根大。何又入识。上皆纵许。若夺论之。前根大中。会六根性入如来藏。何将生灭七八识会。故前二解亦未全当。此识大中。会六识性入如来藏。何将七八滥同前六。佛既不举。何要八九二识会耶。故后一解亦非允当(三)。
四解。识动见澄者。下谓此湛非真。流急不见。达则圆满。湛然性见。妙觉湛然者。盖八识之湛非真。而性识白净。斯为真湛(文)。释曰。觉海性元澄。本觉澄也。如澄浊流。返妄澄也。引前证见澄则当。引后证不可。又云。于妙圆中。黏湛发见。故于圆湛。一六义生。总湛也。分汝湛圆。为视为听。六湛圆明。别湛也。引此湛证则可。皆根性故。又云。依不生灭。圆湛性成。本性不变湛也。以湛旋其虚妄灭生。随缘返妄湛也。引前证可。引后不可。又云此湛非真。习妄之湛也。湛入合湛。归识之湛也。彼明识阴妄想生灭。何引彼湛证此澄耶。又云。圆满湛然。谓识性与根性均湛。妙觉湛然。谓识性与觉性总湛。斯皆会入性后之湛。何独证前。非和合中一见澄耶。至于识湛非真。性识真湛。首履足冠。倒解甚矣(四)。
五解。圆通疏根大云。准前五大。俱后融前。此中根大。亦以识融根。第根识体同。不须和会。识大云。眼识均余五识。亦兼会前根大(文)。释曰。小乘经论多出四大。华严及密部说五轮。圆觉。光明。仁王等。亦有六大。名义未彰。故此经中显大最著。前后彼此会通曰均。圆通云。五大俱后融前者。二义未便。一颠倒失次。谓唯以前融后。阿难既云四大和合。故佛将后三大同前四大。而无取后融前之理。后三大名。佛尚未说。将何融前耶。二违佛经旨。谓由诸经无后三大。佛于此经特点出曰。若此虚空。性圆周徧。当知与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根识二大转同前五。何以后三融前四耶。难曰。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觉。岂非后三二融前四五耶。通曰。经云。性空真色。性觉真空。岂非前四五融后三二耶。理实七大皆归于性。故曰性色性空。性见性识。纵七大通会。亦属均会。故曰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性空真觉。性觉真空。决非以后三大相。融前四大性。纵以性融性。亦必以前均后。定非以后均前也。圆通云。根大亦以识融根。识大亦会前根大。亦成二失。一前后失次。佛既第六会根。第七会识。何故前不会后。反以后通前耶。二悖逆佛经。阿难已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乃至意法为缘。生于意识。佛又说云。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又云。见性尚无。从何发识。一经前后并明识从根生。即此识大文云。见闻发明了知。亦从根发识。今反以识融根。又云。均名七大。皆如来藏。不以根识会入藏性。必欲以识会根。悖经逆佛。谬也甚矣。又圆通云。根识体同。不须和会。佛后何云。根尘同源。识性虚妄。此中佛应唯说六大。何又根识均七大耶。难曰。既不以识融根。佛何根后会识。通曰。先以色会空。次以相通性。前六大说次也。当知识心是妄。根性本真。先识后根。则前五妄相。会六妄心。非应理矣。又前五真性。归六妄识。更非理矣。先根后识者。前五相会六性。前五妄归六真。岂不顺理。又六识妄心依六根真性而发。则依真融妄。会心归性。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色心唯性。故四科并云妙真如性。七大皆曰如来藏性。前云。由是真精妙觉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后云。大地草木。蝡动含灵。本元真如。成佛真体。亦顺理矣。故此文云。见闻发明了知。又云。如来藏中。性识真识。妙觉湛然。徧周法界。无不从此法界流也。经云。了别见闻觉知。又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皆如来藏。本无生灭。无不还归此法界也。今不揣本末。云识融根。谬乱极矣(五)。
六解。圆通疏云。此经观境。唯识一境。然有两种。初明见精及观音耳精。则八识为境。若识大。则第六分别事识为境。以圆顿行人。六根触对。不起第二念。直下便了本有佛性。此惟八识为境。圆觉谓。居一切时不起妄念。是也。设使缘尘分别。则就六识为境。推检止之。狂心自歇。歇即菩提。圆觉谓。于诸妄心亦不息灭。是也。天台止观中。初令依六根。观诸如来常。正同初意。复令用六识为境。正同次意。此经皆令达妄即真。故得称为圆顿了义。若交光舍妄求真。以见精为无生。何异认鱼目作明珠哉(文)。释曰。见精。闻精。佛性。皆不生灭也。下云。因地觉心。要与果位相应。如真如佛性。体性坚凝。常住不坏。后以击钟验常。是也。然与生灭八识甚远。本经陀那识精。止合真分。不合妄分。故佛性与菴摩罗识并位。如来藏中会通性识同列。定非相宗因位八识可比对也。设见闻精必以八识境对。何此分说根识二大。后拣圆通。六识识大。并余五根。俱皆拣去。独取观音耳根。何也。事识为境。拣去例知。况前七征三破。此斥识心分别。若必执悋。则与佛诤。文殊亦差选矣。下云。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成无上觉。前初云。皆由不知常住真心。用诸妄想。乃至出二本。决二义。依二转。后末云。令识虚妄。知有涅槃。一部始终。皆教舍妄求真。设以交光为错。佛说此经亦错误矣。又以达妄即真。称圆顿义。佛何七处破妄。三破非心。岂知了真无妄。非妄非真。真妄即非。绝无可得。此又圆顿中之圆顿。了义中之了义。斯经三如来藏是也。如之何勿思(六)。
七解。圆通疏云。已上佛答三止之请。三谛理竟。故后阿难说偈赞佛。有始有卒。一期事毕。下文更有见道门事。不过审除细惑耳(文)。文句云。心性妙理。至此已极。三谛一谛。更无余蕴。诸家不达。以此为次第三谛。诬罔圆宗。哀哉(文)。释曰。请非三止。答非三谛。前云。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有何俗谛理耶。又以偈赞为期事毕。则四卷后。佛徒说耶。如是疏经。宁称通主。文句三谛一谛。亦全未当。以后七大皆显如来藏性。下云。宣胜义中真胜义性。前云。开示第一义谛。何有三即一谛名耶。又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觉。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此即开示中道了义。无戏论法性也。与台中谛。似而未是。如圆谭辩。又台三谛一心中得。介尔有心。三千具足。不知介尔一心属生灭识否。或是不是。皆与如来藏性相远。以自性外立三谛境。非如此经直指出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觉。沙性德内。本来具也。故曰似是而非(七)。
八解。正脉问。三法界由致。无不具在。何又言且谈一真。答。三法界同以摄事归理而为由致。此对阿难妄执。而一一会妄归真。摄事归理。融相入性而已。尚未及于从性起相。从理成事。是三藏中正属空如来藏。有以三观三谛判者。欠研审也(文)。圆通疏云。交光意谓空藏惟属性理。不空藏惟属事用。不知性理事用。各各互具三如来藏。理中三藏者。征心辨见。空藏也。阴入处界。不空藏也。七大。空不空藏也。事中三藏者。因明立所。三种相续。但明众生不空藏中随染功能。而随净功能尚未能及。岂可将此尽判为不空藏乎。若约如来自证境界。则随净三藏功能。一时圆现。俱即俱非等。是也。又交光释四科。一一镕归于理。是理事无碍。七大一一俱周法界。故事事无碍。结云惟属于空。未涉三谛。岂四法界但及一真谛耶(文)。文句云。如来藏中。性具七大。清净圆融。徧周法界。循业发现。当知即是如来藏中性具阴入处界。清净圆融。徧周法界。循业发现。即事之理。无有少许理性而不摄在事中。即理之事。无有少许事相而不摄在理中。故得毛吞巨海。芥纳须弥。介尔三千。剎那十世。三谛一谛。更无余蕴。诸家以此为次第三谛。或以此为空与不空两藏。或但指此为空藏。下文方显不空等藏。谤毁佛语。哀哉(文)。释曰。初师交光。以三法界会入一真法界。同归空藏性也。圆通疏云。性理事用。互具三藏者。此以性理事用为圆成实。反以三如来藏为依他起。颠倒交师意矣。彼正脉意。科大事理。真妄性相。皆本如来藏性。离藏性外。别无所有。经云。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如来藏中性色真空。何可分作理中三藏。事中三藏释耶。今经藏性中具体相用。义开三藏。非如天台三谛三观。对心立境。始起渐顿三止观也。纵说染净缘起。亦属藏性随缘一分。然无不变分义。况正脉中转难释云。妄不复生。真不复变。何云无随净耶。又云。妄本无生。而非成佛始灭。真本无变。而非成佛始生。众生分中尚无生变。况成佛耶。则不空中具三藏义。何无全分不空藏乎。经云。此迷无本。性毕竟空。观相元妄等。皆空义。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观性元真等。皆不空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妙觉明心。则各俱现等。皆空不空义。审经疏意。皆一具三。何一不空尚有缺乎。又圆通疏云。如来自证。随净三藏功能一时圆现。俱即俱非等。此节疏文混滥不清。经中我以妙明下。显缘起藏性。而如来藏后。显性起藏性。然缘起中。藏性徧含生佛。生佛尽具藏心。迷背为生。悟合成佛。非惟一佛独自证也。此约随缘染净说。至性起中。三藏心性。不论生佛。常明元玅。体用德相。本来具足。如说非即俱义。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明心。无二圆满。是也。故正脉科云。前二节文。依迷悟心对辨染净缘起。后三藏文。依本来心圆彰三藏妙性。则圆通疏总解不分。混滥谬矣。彼疏又云。惟属于空。未涉三谛。岂四法界。但及一真谛者。交师正脉云。正属空如来藏。何云空观真谛。交师以三法界。会归一真法界。亦如台宗即中即假即空。一空一切空。无中无假无不空。何云四界不及一真谛耶。既不善他宗。又迷自家谛观。罔斥先贤。疑误后学。详为释通。非好辩也。
三师文句。销经无错。然云三谛一谛。似是而非。不可以三藏一藏比也。天台谛观。内以六识心。外以三谛境。起三止观。断惑证真。若较今经。征破六识。如初开示第一义谛真胜义性。如如来藏。法界真如心性。而非台宗三谛境也。故佛斥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后偈云。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故知三谛在天台为宗。在余经或重。对今楞严。推尊如来藏性。文殊拣选。独选闻性。余五根性尚拣。况六识六尘等。下偈云。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至于一藏两藏三藏。诸解亦依经科。各有意在。若对机说教。则有三藏次第。约佛称性谈。三藏圆通无碍。就对机中。随说一藏。三藏义具。毋以辞害意也。既无大伤。何相排毁(八)。
△庚二。阿难悟谢发心二。辛初。总叙承示悟谢三。壬初。略叙示悟。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蒙佛如来微妙开示。
蒙佛二句。教也。十见四科七大。相妄性真。圆常周徧。故曰妙示。
身心荡然。得无罣碍。
身心二句。益也。身谓法身。由十番彰显。悟佛知见。得法性身。瀰满清净。故约荡然。不复妄认六根四大为自身相也。心谓真心。由四科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心。徧融无障。故无罣碍。不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也。一迷识身。昏扰系缚。今悟常住真心。性净法身。得大受用。无不自在矣。
△壬二。广显益相二。癸初。身荡然。
是诸大众。各各自知。心徧十方。
众则位兼小大。知则悟兼解证。又知。能觉观智也。心。所证理性也。初一句约人。次二句约法。心。六根心性也。如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徧。性身周徧也。如云。见性周徧。非汝而谁。又云。此见妙明。本是菩提净圆真心。云何于中有是非是。故云心徧十方。即法性身充满十法界也。
见十方空。如观手中所持叶物。
见十下。上明悟真。此三句彻妄。空。最大者。是根器所依。手。身根之一。叶。最小者。如贝叶果物等。见十方空。心裹十方也。观手叶物。身包空外也。前云。近远诸物。同汝见精性中所瞩。故此法喻。又心徧十方。不空藏。见十方空。空藏。合即空不空藏。如云。若能转物。身心圆明。于一毛端徧含十土。岂非藏性真用大乎。
△癸二。心无碍。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徧圆。含裹十方。
先悟心徧圆。二。初悟真。一切。三世间也。诸物。根器七大法也。妙。空相。明。不空相。元。空不空相。精。真常相。徧。圆徧相。含裹。包相。皆即菩提心者。如云。七大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以凡小观物非心。权乘谓物为妄。今悟全物皆心。纯真无妄也。心精徧含者。如云。见闻觉知。妙德莹然。徧周法界。宁有方所。又云。如来藏中。性识明知。妙觉湛然。含吐十虚。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犹彼十方虚空之中。吹一微尘。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沤。起灭无从。
反观下。二彻妄。二。先法。生身。肉身也。拣非法身之真。众生色身有生灭故。犹下。次喻。空海。喻真心。尘沤。喻妄身。存喻唯心所现。亡喻心外无体。起喻缘合妄生。灭喻缘离妄没。又前喻相元微小。如云。空生心内。犹片云点太清里。后喻当体本空。如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谓迷妄之时。空裹界。界裹身。身裹心。如弃空取尘。认沤为海。今悟真之后。心包太虚。况身界耶。故观空尘不定。海沤无从也。又皆即四句。不空藏中净法满足。反观法喻。不空藏中染法本无。岂非相大。
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
了然下。次悟心常住。前叙蒙示。缘因也。了知。了因也。获得本心。正因也。四科文云。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故曰获本妙心。又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故曰常住不灭。又四科文皆结虚妄。幻妄称相。真体名性。又云。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岂非空藏。真体大也。
△壬三。结申礼谢。
礼佛合掌。得未曾有。
初句礼谢。礼佛者。礼三如来藏也。表三乘同归一佛乘故。合掌者。合十法界心也。表十界会入一真界故。次句法乐。得。证知也。有二。一所得法。真如藏心。第一义性。从来未曾有也。二能得悟。向来未彻。而今始了。豁通曾未有也。上礼。总兼大众。下偈。别述阿难。
△辛二。别说偈赞发心二。壬初。标起。
于如来前。说偈赞佛。
偈者。西域记曰。梵本略也。或偈他。梵音讹也。正音伽陀。此云讽颂。讽美如来恩德也。法益受深。感报实切。故述赞偈。
△壬二。正陈二。癸初。赞德。
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希有。
先赞佛法。上句能说佛。空而不空曰妙。不空而空曰湛。即空不空藏也。显见中。无是见。无非见。四科中。幻妄称相。真体为性。七大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皆明妙湛空不空义。亦即禅那妙定。经云。离一切相。即一切法。亦即应化用大。显见云。十方如来。穷尽尘土。四科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七大云。妙觉湛然。含吐十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是也。无法不具。称曰总持。即不空藏也。显见云。如来自住三摩地中。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四科七大。皆如来藏。性真圆融等。亦即三摩妙定。经云。将欲敷演大陀罗尼。诸三摩提。色心诸缘唯心所现。如来藏中性见觉明等。亦即报身相大。显见云。此见周圆。徧娑婆国。身心圆明。徧含十土。又四科皆云。阴界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七大云。性空真觉。妙德莹然。徧周法界。是也。寂灭无为。名曰不动。即空藏也。显见云。见与见缘。如虚空花。本无所有。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四科云。不动周圆。妙真如性。七大云。见闻知性。本不动摇。并其无边不动空等。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亦即奢摩他定。前云。汝今欲知奢摩他路。语阿难言。汝今见不。又云。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当为开示。亦即法身体大。显见云。如来清净法身。名正徧知。汝等之身。号性颠倒。四科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如是乃至阴入处界。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七大云。性觉真空。清净本然。周徧法界。圆满十虚。是也。尊者。谓世尊也。十号中一。以佛圆证三藏。如所如说。为九法界之最上。三世间所共尊也。
下句所说法。首楞严者。首翻一切事。即妙三摩。依不空藏。得总持相。楞翻究竟。即妙奢摩。依于空藏。证不动体。严翻坚固。即妙禅那。依于空不空藏。成妙湛用。此三大定。就藏心中。非一非三。即三即一。不次而次。次而不次。诸三昧顶。故称为王。世出世师。故称希有。非藏性外。别立谛境。更起止观。分渐顿也。
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
销下。后赞恩德。上句断妄。若不七征三破。起攀缘心。用诸妄想。轮转生死。障恼不休。今最初时。拣出妄识为二死本。故六识妄想及二执障恼。亿劫迷惑者。一时销空。犹如千年室暗。一灯能破也。
下句证真。若不十番显见。四科会常。七大圆徧。岂能知见是心。科大皆性。今最初时。拣出识精元明为二果本。次复展转逐一开示。故如来藏心真如法身。不历三祇。一时顿获。亦如多年穷子还家。种种库藏一并付托也。
问。约断约证。顿渐如何。答。圆教断证。岂渐迟钝。略开四义。一据教位。四云。汝今已得须陀洹果。已灭三界见所断惑。若约小教初果断见。始教初地断分别种。终教初住断分别俱生现。顿教七信。圆教初信。皆与之齐。今云。销我亿劫倒想。实断见惑。未断思惑。下云。然犹未知无始虚习。又云。不历僧祇获法身。既证初果见道。预入圣流。虽非二三祇劫。已到初祇。何碍不获法性身耶。此就小教位论。若婆沙论。三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因。后获五分法身。分教。唯识论。地前历一僧祇。初地至七地。满二僧祇。八地至等觉。足三僧祇。究竟法身。终教。起信论。三僧祇劫。大同前分。论云。所证亦等。无超过法。但实教初住。即见法身。即能八相成道利生。初信至初地。见道证真。是初祇满。二至八地。是二祇满。九至佛地。是三祇满。成妙觉果。三祇虽同。断证实异。故教章云。终教二义。一定三僧祇。约一方化仪故。修实行故。二不定三祇。通余诸类界故。佛德无限量故。顿教。一念不生即是佛故。何定三祇。圆教。念劫圆融。延促即入。该通尘剎。不定时分。今阿难闻圆顿教。何依权渐。局历三祇劫耶。华严。发心便成正觉。本经。狂心顿歇。歇即菩提。胎经云。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
二准本经。正脉云。此以终实接入圆顿。顿教。未悟之先。法身本自现成。一念回光。便同本得。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圆教中。行布不碍圆融。故未断惑究竟。不妨全获法身。如前开示。迷心于色身中者。既名为性颠倒。至后开悟。见心于太虚外者。岂不号正徧知哉。又圆融不碍行布。故虽全获法身。不妨更除细惑。下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三约因果。先修因证果。阿难初果获法身者。为引二乘一类。回心向大。上成一乘佛果也。下云。定性回心。皆获一乘。乃至圆通圣位等。至结经后超二果者。为引七趣一类。发心出界。下离二死苦报也。末云。知有涅槃。不恋三界。如七趣五魔等。次带果行因。阿难权现初二果位。实证十地无学佛果。故此销想获真。又发誓愿。除惑成佛。入浊度生。下佛勅云。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救生。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若尔。阿难断证诸果。岂非带果行因者耶。
四依现证。阿难获法身者。信论三身。一本觉法身。凡圣具获。二始觉法身。又三。一名字觉法身。小教停心。始等四教。十信。二相似觉法身。小教。别相至世第一。始终顿圆。三贤。三随分觉法身。小教。初至三果。始教等四。十圣等觉。三圆觉法身。小教。罗汉支佛。后四教。俱妙觉果也。三六身别。获觉一同。今阿难果。实已分证。若约顿圆。因该果矣。何疑不祇获耶。下三信云。无始习气。通一精明。三渐云。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偈云。弹指超无学。圆觉云。离幻即觉。此约获证说也。若依示现者。如信论云。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本经云。汝虽历劫忆持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则知不可以三祇非三祇定也。审上四义。疑意尽释。
问。前叙后赞。分配何异。答。前叙三文。后赞一句。以见科大。分配三藏者。开显藏心。不次而次也。后赞一句。以见科大。俱名三藏者。圆显藏性。次而不次也。偏圆随宜。渐顿无碍。
△癸二。发心二。子初。正发誓愿。又二。丑初。发三愿心。
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剎。是则名为报佛恩。
先别发三心大愿。愿者。始志希求。意贯下三句。初句上求佛果。即发直心。正念诸佛真如法故。相好具足庄严。称曰大宝华王。次句下度众生。发大悲心。欲拔众生一切苦故。众生无尽。称恒沙众。三句中。修自行。即发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净诸佛土。名奉尘剎。维摩云。直深悲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不谄。具德。慈悲众生。来生其国。起信论云。发心有三。一信成就。二解行。三证。初信又三。直深悲也。信满初住位后。能现八相利生。经云。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先心难。故获本心法身已后。即发三心。愿成佛道度众生也。
是则下。次总报一佛厚恩。如来断智恩三。恩德最重。遵佛发三愿行。即为报佛大恩。是知阿难已登实教初住。论云。住如来种。正因相应等。
△丑二。立四弘誓。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
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
初句现请佛证。五眼照鉴曰证。三智洞达曰明。五下。当立四弘。一誓度生。誓者。愿后要期意。五浊者。劫。见。烦恼。众生。命也。乳峰云。劫浊者。约后四浊。立此假名而无别体。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即其相也。见浊者。五利使为体。诸见炽盛为相。烦恼浊者。五钝使为体。三灾感召为相。众生浊者。揽五阴见慢果报为体。恶名秽称为相。命浊者。色心连持为体。催年减寿为相。然与下说不同。此据世界苦报。下依心性妄因。先入者。一以五浊恶世最苦者。宜先救度。二以五浊众生刚强难化者。宜先调伏。泥洹。此云灭度。涅槃别名。
不取者。一不取二乘。独得泥洹。二不取诸佛泥洹。如地藏谓。众生未尽。誓不成佛意也。
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
大下。二誓断恼。上句能断德。下句所断惑。证法性体。故称大雄。是不动德。赞佛法身。我空无分别慧。证我空理。断见思惑。现行障也。具智断相。故称大力。是总持德。赞佛报身。法空无分别慧。证法空理。断尘沙惑。种子障也。能与拔用。称大慈悲。是妙湛德。赞应化身。俱空无分别慧。证二空理。断无明惑。习气障也。下富楼言。如阿难辈。习漏未除。我等无漏。尚纡疑悔。故希更除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于十方界坐道场。
令句。三誓成佛。早与今异。今则现证。早即顿圆。无上觉者。超前五而成第六妙觉佛果也。
于句。四誓弘法。寂坐一场。徧十方界。况三千界。坐百亿场。弘扬法化。度人习教。传传无尽。灯灯不绝也。佛以灭德加被。我敢违本誓哉。
△子二。结成不退。
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
舜若多。此云空。销有二义。一空决不可销亡。下云。空非可作。无坏灭故。今言空尚可销。心必不动。如虚空可量。无尽佛德意也。二发真归元。虚空销殒。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理实空可销亡。心不可殒。劫坏之时。海涸山崩。而如来藏心岂倾竭耶。
前句喻况。后句法显。烁迦罗。此云坚固。心。指上三大愿心。四弘誓也。无动。不退转也。上求下化。中修万行。弘传诸法。皆佛菩萨大菩提心。亦即佛顶楞严王定。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密部。铄迦罗。斫羯囉。并翻金刚。心如金刚。宁有坏哉。华严。弥勒示善财云。譬如金刚。一切诸物无能坏者。而能普坏一切诸物。菩提心亦如是。普于无数劫中教化众生。修行苦行。二乘所不能者。咸能作之。然其毕竟无有疲厌。亦无损坏。则今阿难圆顿心行。岂同权小解行证焉。
首楞严经灌顶疏卷三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