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水西陵慈云寺教观沙门 灌顶续法 集并注
龙山东皐崇福寺旭洳沙门 心莲 证文较编定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独力捐资
△己三。说空不空如来藏心以双融二。庚初。满慈蹑起二疑三。辛初。总叙疑情二。壬初。赞叹妙示。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褊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先叙敬。尔时者。当尔阿难悟谢发心已后时也。座起者。请益法业应从法空座中起也。寻常听法。通肩披衣。今欲求教请问。礼当褊袒。如郑伯谢罪于楚。微子求释武王等。右肩者。肩荷上求下度之重担也。右膝著地。互跪也。以权巧智。契彼实相理地故。合掌者。止观一心中得。行十波罗蜜也。上皆身业敬顺。恭敬。意业敬顺也。白言。口业敬顺。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大下。次叹教。折伏之勇曰威。摄受之慈曰德。又智能断惑曰威。悲能利生曰德。横徧竖穷曰大。契理契机曰善。如来藏心不空不有。即性即相。名第一义。唯佛谛了。超越权小。真如法界。第一无妄。故云如来第一义谛。
△壬二。正举疑情二。癸初。自疑。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世下。一叙昔未闻。增一云。善说诸法。广别义理。诸弟子中满愿第一。中阿含云。身子称嗟。善哉。贤者满慈子。于如来弟子智辩聪明。安隐无畏。逮大辩才。得甘露幢。若值汝者得大饶益。诸梵行人皆当顶戴。又智论云。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楼那说法中大。又云。于四众中。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能利众生。楼那第一。故云常推。
今下。上叙昔来。分得四辨。此明今时。闻若不闻也。法音下。当补云。回思昔日。方显今昔优劣。聋人。喻声闻无有中道智慧。百步外。喻佛境藏心去已甚远。蚊蚋。喻第一义谛微妙法音。不见。喻二乘慧眼不能了达实相理境。何况得闻。喻无明理障。不通真如法界实义。斯亦极状其今闻法音。精微奥妙。幽远如此。与列子焦明相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佛下。二求今断惑。常谓山河心外实有。今明唯心本空。又谓五大性阙不周。今宣各皆周徧。说此等法。为我除疑。今于本空互徧二义。究竟未详。犹堕疑网地也。
△癸二。众疑。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世下。开二意。一阿难辈。开悟者。所知障轻故。未除者。烦恼障重故。我等中尽漏者。烦恼障轻故。尚疑者。所知障重故。二阿难悟者。信顺佛语。非己智分故。漏者。俱生全在。希除细惑故。我等尽者。烦恼障尽。所知障存故。纡者。悟前二藏。迷后一藏故。习漏者。指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也。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也。纡。缠绕也。疑。属根本自他法中单疑法也。悔。属不定。善恶二中单悔恶也。识论。谓二心所。旧修已悔错习。新闻尚疑义谛。二所交缠。不决定矣
△辛二。别陈二难二。壬初。真本无妄。云何三科生续难。此执性疑相也。有为属相。本净属性。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世下。先牒佛语。世间。三世间也。根。正报。尘。依报。阴处界。三科也。等者。六入也。业果等法皆摄其中。如来藏者。四科一一归真。即显真如心也。本清净者。四科一一结妄。即显本空净也。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云何下。次正举疑。山地。世界也。有为。众生业果也。疑难有二。一既皆真如藏心。真不容妄。云何忽生山地有为相耶。二真本空净。妄亦寂灭。纵妄忽生。亦应忽灭。云何山地有为染相。次第生灭。终始相续耶。始生因由。终续缘故。求佛与示。
△壬二。妄不是真。云何五大融徧难。此执相疑性也。融徧属性。相陵属相。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
又下。初牒佛语。惟取四大周徧语也。
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世尊下。二正举疑。去风取空。成五大也。识见无形碍故。首二句。地水难容。坚润性别故。次六句。水火难容。湿燥相尅故。后四句。地空难容。碍通各异故。既然五大彼此相违。云何互融。周徧常住耶。
△辛三。通为请示。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而下。疑障。是义。指前二疑义也。第一四科疑中。藏心清净。则宜无诸相。藏性本然。则宜无迁流。第二七大疑中。本心融徧。则宜无不容。法性湛常。则宜无陵灭。是二义中。一招教理相违难。二成性相相违难。攸。所也。往。归也。不知二义所归趣也。
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惟下。求释。迷云者。以此二疑能障性天慧日。佛出生续之由。融徧之故。顿使迷云开豁。天日朗明。方到究竟无疑地也。及大众者。大众迷云障雾。疑网悔结。尽皆除灭也。作下。请示。是语。口请。投地。身请。钦渴。意请。
△庚二。如来次除二惑三。辛初。许宣。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尔下。分三。先显法。初五句叙听众胜。独告无学。为显法深。无学尚告。况有学乎。如来下。明法义胜。唯识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又胜义谛。略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一真法界。今后明万法生续。则起于性本。妙觉圆明。五大圆融。则归于一真妙觉明心。况显到第三空不空如来藏。即一真无障碍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究尽中道。实相了义。故云宣胜义中真胜义性也。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令汝下。次示益。显出二机。密该五性。定性。一类也。回向。二类也。虽未二空。今即回心佛乘也。等。指有学人天。以及无性閳提。皆获二句。证果益。真下二句。修因益。一乘。一佛乘也。即大白牛车。寂场。妙觉场也。即四衢露地。阿练若。亦云阿兰若。此云无喧杂。论翻闲静处。皆由人法俱空。名离喧诤静处。此是行人安心地面中正行道路也。心地观经云。观诸烦恼根元。即是自心。了达此法。堪能止住阿兰若处。若了自心真阿练若。即首楞严大定处也。皆获者。谓回心不回心。有性不有性。皆归一佛乘也。涅槃云。余经说有声闻不得作佛。此经非如是说。无性阐提悉得成佛。况声闻等。又云。一切众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脱。凡有心者。皆得作佛。故知佛性即如来藏。亦名一乘。亦名首楞严。故云皆获。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汝今下。后勅听。当以第一义谛理听。为说尊胜义中真胜义性。破灭最极微细种现疑也。
△辛二。钦受。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既嘱听。众应钦承。默然翘伫。一心受领。
△辛三。正说二。壬初。答迷真起妄。以释三科生续难。即显空不空如来藏心中。体空用有。出其四科生续由也。于中二。癸初。正答初问。法说众生迷真成妄。以明染缘起相。△分五。子初。牒其所疑。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蹑牒语略。意义具含。依性成相。其由甚细。
△子二。举示真源。(即起信论真如门也。妙。即如实空义。明。即如实不空义。)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汝下。举常致问。常说实义。大乘小乘。莫不闻也。本来觉性虽非真妄。然为所依。体唯一真。名义开二。自来不改曰性。天然元有曰本。灵知不昧曰觉。湛寂曰妙。朗照曰明。以此觉性。本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即空而有。即有而空。不涉迷悟减增者也。总为后二答本。别分开言。性觉妙明者。性依自性体相。约三大义释之。性。体也。妙明。用相也。又性属体。觉属用相。祕密幽隐曰妙。显现发露曰明。此即体用隐显无碍义也。为下第二答本。经云。观相元妄。观性元真。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若俱发明。则俱现等。
本觉明妙者。本依修中本未。约三觉义以释。本觉。如文。明即始觉。妙即妙觉。此即因果始终该彻义也。为下第一答本。经从性觉必明已去。乃众生迷真成妄。三续终始。富楼那言已后。是诸佛悟妄成真。纯一不二。等具下二种答义。故此标列二名句也。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富下。答以常闻。但领其文。未达实义。或依已教别解。所谓一音演说。随类各解。然含二意。一约权现。似解非真。二论实证。如圆觉云。如来寂灭性。未曾有始终。若以轮回心。思惟即旋复。但至轮回际。不能入佛海。故云唯然常闻义也。
△子三。详真妄本。(即起信论生灭门也。明即觉义。不明即不觉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佛下。分三。初双审真妄。觉明者。蹑上性觉本觉。与妙明明妙也。去妙用明者。以有真妄二明。妄明独为迷体故。为下。双征。为是性本自明。称名为觉明耶。为觉不名。须用加明于觉。而后称明觉耶。初为真觉。次为妄觉。故立明与不明两关以勘验之。令其自决取舍也。真明。如明镜。本来自明。本然意也。妄明。如尘镜。磨而后明。因缘意也。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富下。二答单取妄。意允下问。语若双非。初二句显非次征不明。后一句显非初征性明。既有所明名觉。即属妄觉妄明。妄觉。不觉也。妄明。无明也。无明不觉。为三细六粗之根本矣。又前二句独取本觉明妙。若此本觉。不用明之。虚称为觉。无所明矣。此则词上排无所明之真觉。而意中深取有所明之妄觉也。又此不明与上意别。上是假言觉本不明。此是承言若不明之也。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佛下。三总斥无明。先牒。有下。次破。汝谓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意取必有所明。方称为觉明者。不知有所。便非觉性矣。以觉性之中何容有所耶。无所。又复非明。以汝谓觉性上有所明也。理实妙明。有所无所双绝故。如此非觉非明。又非本觉妙明性矣。岂称为觉海澄湛。元明妙性也哉。又有所非觉一句。破觉性不堕妄明妄觉一边。无所非明二句。破觉性不堕无明不觉一边。既非明与不明。觉与不觉。故云性觉妙明。有所无所。约境言。无明有明。约心言。
△子四。正明生续二。丑初。初之忽生。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性下。分二。先标牒妄本。性觉。真源也。如佛说性觉二句。必明。妄本也。如富楼。若此不明则无所明。妄明妄觉者。拣非真明真觉。即无明不觉也。十惑中第一根本惑。九相中最先独头生相。(论云。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一能隐真觉之体。二能发万有之相。汝问清净本然。云何忽生。此即始生本也。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觉下。次生成细麤。二。一最初三细惑境。先细惑。本觉性中。非所明境。因有妄明。遂立妄所。即业相也。(论云。一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所明妄觉之所既立。能明妄明之能自生。即转能见相也。(论云。二能见相。亦名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能明所觉俱妄。并属无明细惑。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无下。次细境。即现相也。(论云。三名境界相。依能见故。境界妄现。亦名现相。能现五尘一切境界。)初无同异。约识见心。下无同异。约众生境。异彼异字。不同之谓。余四异字。世界境言。谓此无明业识见分无同异中。炽然成世界之异境。不同彼器界之所异者。唯一虚空同境而已。因彼世界之异。以立一空之同。此为世界生续本也。由彼虚空之同。世界之异。两对发明。于中彷彿共有形貌差别境处。无如虚空之同。彷彿各有知觉运动境处。无如器界之异者。因此复立无同无异之境。即有情世间。此为众生生续本也。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如是下。二渐成六麤惑境。先粗惑。如是者。承上而言。于一真心。无明为因。生于三细。起后而说。唯一现相。境界为缘。长于六粗。故云扰乱。不离藏识见相分也。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缘对曰待。思虑曰劳。即智识也。亦名智相。(论云。四智识。分别染净法故。又云。复生六种相。一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楞伽云。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此当法执俱生。
劳久者。即相续识相。久谓相续无间断义。(论云。五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又云。二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此当法执分别。即相宗第七末那识。缘内者。属智相。缘外者。属相续。发尘者。谓劳虑久后。发取妄尘也。即执取相。(论云。三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又云。意识者。即前相续识。取著转深。计我我所。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别事识。)此当我执俱生。六根尘中起六种识。论云。分别事识。依于见爱烦恼增长。俱生爱也。思惑。自相浑浊者。劳动于内。尘发于外。如水被土浑浊也。以依前所执妄尘境上。更立假名言相。即计名字相也。(论云。四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此当我执分别。属见惑也。上四惑道。
由是二句。即起业相。(论云。五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烦恼者。即十使烦恼也。尘劳者。共有八万四千也。十使互具成一百。历十根尘成一千。身口七支为七千。三世历成二万一。贪瞋痴等四心具。累共八万四千数。约其未起。属惑。约其已起。成业。今云由引起者。依前执相计名。见爱粗惑。发动身口。造一切业。即属业道。苦报因也。此为业果生续之本。
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起下。次粗境。即业系苦相。(论云。六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成住坏空曰起。起。动也。世界名异。为者。因上炽然成异惑感。前云。结暗为色。下云。想澄成国土。寂然不动曰静。静。寂也。虚空名同。为者。因上因异立同惑感。前云。晦昧为空。下云。迷妄有虚空。众生业果。生老病死。死而复生。并属有为。称无同异。因上无同无异惑感。前云。想相为身。下云。知觉乃众生。此三续相皆苦报果。属苦道也。汝问云何忽生虚空山地诸有为相。故此答耳。(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又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等。)
自性觉无明。以至粗境。前后无非能所连持。若能了达真妄一念。顿绝能所。万有一空。复还清净。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故此佛说生成初后。令观顺生次第。易于开悟。当来修时。依此次第而逆断之。易于修证。岂至迷闷有紊乱耶。
△丑二。后之相续三。寅初。世界相续三。卯初。能成四大。空大为能依。四轮是所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一风大。觉明空昧者。觉体之上。已起妄明。而妄觉无明。遂为空沤。顽空之体。全是晦昧。乃从迷顽妄想而发。妄觉是明。能也。顽空是昧。所也。又空大是顽虚。能也。四大是实色。所也。下云。由汝妄想。迷理为咎。生发徧迷。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偈云。空生大觉中。依空立世界。华严云。如依虚空。起四风轮。(安住。常住。究竟。坚固)。能持水轮。水轮持大地。是故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相待成摇者。觉空对待。明昧相倾。彼此乖角。不觉心动也。有风轮者。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感也。执持界者。世界最下。全依风轮执持住也。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因下。二地大。倾其空昧已生摇。坚其觉明而立碍。昧空摇处。既成风轮。明觉坚时。遂为金地。然土与金皆是坚性。质碍物相俱属地大。因昧空而心动。缘明觉而执坚。对动成静。待虚立实。故有金地。保持国土。密部说云。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坚下。三火大。于心念中。妄觉坚执而金成。昧空摇明而风出。一动一静而触摩。一柔一刚而动荡。心热发燥。故有火光。变生作热。化有为无也。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宝下。四水大。坚觉爱明。金宝下润。燥心炽盛。忤气上蒸。湿煖既济。徧成猛流。故有水轮。含载方界也。由内起昧。摇。坚。燥。润。五种心相。外即成空。风。地。火。水。五大轮矣。(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最下先依虚空。有风轮生。风体坚密。不可沮坏。起大云雨。注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众生业力。水不流散。诸有情业。别感风起。抟击此水。上结金轮。如熟乳停。上凝成膜。故水轮减。唯厚八洛叉。余转成金。于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处中。余七金山周匝绕内。颂曰。次第金藏云。布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金水成。须弥七金等。第七金山外有四洲。洲外复有铁轮围山。周匝如轮。围一世界之外。中有八海。前七名内。具八德水。名香水海。第八名外。醎水盈满。于外海中。大洲有四。各对须弥山王。南赡部洲。北广南狭。三边量等。其相如车。唯此洲中有金刚坐。下穷地际。上据金轮。一切菩萨将成正觉。皆登此座。东胜身洲。形如半月。西牛货洲。形如满月。北俱卢洲。形如方座。随其洲相。人面亦然等。◎问。此经先金后水。俱舍先水后金。其故何也。答。彼论世界安立。自下生上成次。此约世界生起。由内感外为序。故不同也。)余详瑜伽智论。
△卯二。所成四居。谓水居。地居。山居。林居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
先总成二居。海为水居。洲为地居。并依水火为能生也。分二。初示其由生。火腾者。火性本炎上而轻升也。水降者。水性本流下而重坠也。交发者。交互发生燥润用相也。立坚者。各自坚立升沉体性也。水胜火弱。湿为深海。水居。火胜水弱。干为平陆。洲居。浮土可栖。大者曰洲。聚沙堪住。小者曰潬。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以下。二验其气分。以是瞋火爱水共生义故。海水就湿之处。不忘燄烈气分。火光常耀。洲潬就燥之处。不忘潜流气分。江水常瀑。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
水下。二别成二居。以火风水地为能生也。分二。一成其山居。爱水势劣。瞋慢火风增上。结为高山。成山居也。击山燄者。不忘火气。融石水者。不忘水分。
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土下。二成其林居。坚地势劣。爱憎水火优余。抽为草木。成林居也。烧林变土者。不忘土气。绞薮出水者。不忘水分。华严云。譬如树林依地有。地依于水得不坏。水轮依风风依空。而其虚空无所依。水缘风力起世间。宫殿山川悉成立。地水所住及宫居。二足四足皆蒙益。(西域水火村。有阿耆波池。旱潦湛然。常沸不流。以火投之。徧池烟燄。竹木投之。并成灰烬。又夷陵城。有二大石。相去丈许。名阴阳石。阴石常润。阳石常燥。旱鞭阴石则雨。潦鞭阳石即晴。)
△卯三。结成种续。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初二句总明。互以无明妄想。心生动坚煖湿。递为种也。别论。初句前四轮。明昧相摇则发风。风动明碍则成金。金风研磨则起火。火蒸金润则生水。次句后四居。水优火劣为海。火优水劣为洲。水微火盛为山。土微水盛为林。
因缘者。内心为因。外境为缘。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初发为因。后生为缘。递种为因。蔓延为缘也。相续者。成住坏空。终而复始。如旋火轮。连环不息也。楞伽云。津润妄想大种。生内外水界。堪能妄想大种。生内外火界。飘动妄想大种。生内外风界。断截妄想大种。生内外地界。若使无明破而风轮息。坚执消而金轮坏。瞋性歇而火轮空。爱心尽而水轮凅。是则器界应念化成无上知觉矣。(正脉云。此以五行附合。有二不便。一五行反明。经义反晦。二外教化机。多归阴阳。佛说万化。本唯心性。内外不可混滥。◎文句云。旧以五行生尅训者。甚违经旨。经显一切唯心。何用世间妄计为解。且如山石击燄融水。五行说者。若以石属金。金能生水。乌又生火。若以石为土。则水火皆不应生。又林烧成灰。可云火能生土。因绞成水。岂是木反生水。故知不应以彼五行释此佛经义也。)
△寅二。众生相续三。卯初。总成六入。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初指无明本。复次者。世界生续。不离一念无明心动。而此众生生续。亦由现前一念不觉真如心也。明妄。即妄明也。非他者。此之妄明更非他法成也。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耳。觉明为咎者。觉。所觉境。明。能明心。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故云为咎。咎。过也。
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所下。二成六入相。又二。先三细。理。体也。踰。出也。因。心也。缘。境也。所觉妄境既立。能明妄心自局。故云不踰。以此心因境缘。心明见闻觉知。境立色声触法。所句。业相。明句。转相。以是三句。现相。下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色下。次六粗。色等六尘妄境一成。见等六根。妄心分揽。下云。由明暗等。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等。顺文而言。初由无明而引生业识。次由业识而转现心境。后由心境而发起根尘也。
△卯二。别成四生。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先略标。由上根尘而招感类生。何者。想相为尘。识情为垢。根尘识三。为业性故。发起妄业。同业即缠胎卵。合离即成湿化。此乃四生十二类之始也。胎卵曰同业者。因父母己。三者业同。故相缠缚而有生。如人畜龟蛇类。湿化曰合离者。不因父母。但由己业。或合湿而成形。如含蠢蠕动类。或离异而托化。如天鬼飞行类。此言诸本有身。颠倒执著。故感中有。投托之时。亦复尔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见明下。次详释。分二。初委示胎生。三。一举亲因。中有之想爱。是受生亲因也。见想。属能。是心惑。明色。属所。是境相。妄心见妄境。故曰见明色发。即于中有见父母也。妄境起妄惑。故曰明见想成。即于父母起憎爱也。异见等者。男子投胎。见父是男。异见故憎。见母想妻。同想故爱。女子托胎。见母是女。异见故憎。见父想夫。同想故爱。涅槃经中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父母境边。起诸异同憎爱见想也。流爱为种者。即最初注爱于母血父精。识托其中。以为投胎之种也。
纳想为胎者。即投种后。爱著不舍。增长胞胎而为成就。下云。想中传命是也。(圭山云。明见想成者。谓无始爱之习气也。同想爱者。分别之爱也。流爱者。谓爱任运流注。相续不断也。纳想者。俱生之爱。方能助润于业受生故也。然种胎。想爱俱有。经文省略。各举一耳。◎俱舍云。男胎。于母如妻想而忌父。女胎。于父如夫想而忌母等。)
交遘发生。吸引同业。
交下。二明助缘。遘。遇也。父母交遇。为受生助缘也。交遘发生者。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也。吸引同业者。谓吸引过去同业入胎。但上以己缠父母为同业。此以父母吸己为同业也。(略钞云。交遘者。是种子现行。身相资熏和合义。吸引者。因缘相牵。如磁吸针也。同业者。宿业成熟。今报人畜也。)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故下。三结成胎。因缘者。亲因助缘。或自业为因。三处情想为缘。遂入胎中。成五阴身。故得后有也。羯罗等者。俱舍云。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名羯罗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遏蒲昙。此云胞胎。亦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软肉。四七名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鉢罗奢佉。此云形位。今举前二。故云等也。(合辙云。中有身投胎时。其无缘处。大地如墨。唯于父母有缘处。见有一点明色发现。此中有身。即趋其处。见有可爱之境。即注爱于父母赤白二渧。以为胎种。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花林堂殿。薄福之者。惟棘树圊厕。◎瑜伽云。中有以异熟五蕴为体。是业招故。恶业中有。如黑羺光。或黑暗夜。善业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胎卵并如当生本有。若人中有。如五六岁孩子。诸根猛利。能作诸业。于父母边。起颠倒想。见已自行。或唯见男。或唯见女。渐近彼处。不见父母余分。唯见男女根门。男则缘母起爱。女则缘父起爱。由起二欲心。己与爱境合。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点和合。流入胎藏。三处现前。得入母胎。认此精血二渧凝结时处。以为己身。便生欢喜。此心生已。中有身没。受生有身。◎大集经云。最初歌罗逻时。即有三事。一出入息。名寿命。二不臭烂。名为煖。三具心意。名为识。即是剎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死。依此识亲生种子。即是命根。此初七内。名曰杂秽。父母精血相和名杂。自体不净名秽。亦云薄酪。亦云凝酥。二七頞部昙。名疱。犹如豌豆。疮疱之形。表里如酥。未生肉故。三七闭尸。名凝结。亦云耎肉。谓稍凝结。如就了肉。四七健南。名凝厚。亦云坚肉。肉渐坚厚而硬。五七鉢罗奢佉。此云形位。亦云肢节。内风所吹。生诸根形。一身四肢有差别故。六七名发毛爪齿位。七七名具根位。以五根圆满。渐次生识。但未具空明等缘。)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胎下。二例明四生。二。初总标成应。胎等。皆应也。情等。皆感也。略即四生。广则十二。随所应者。随其情想所感。而应之以四生也。
卵惟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卵惟下。二各别明感。想等。业也。卵等。报也。乱思不定曰想。结爱迷恋曰情。亲附不变曰合。舍此趣彼曰离。以此四心感召。而四生亦各以类应也。(圭山云。卵等四生。则受生差别。故瑜伽释众生云。思业为因。壳胎湿染为缘。五蕴初起为生。若以四生配六道者。天狱化生。鬼通胎化。鬼子地行罗剎是胎。余皆化生。人畜各四。人具四者。毘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胎则常人。湿则奈女。化则劫初。畜具四者。如金翅龙并具四生。余兽皆胎。余鸟皆卵。飞空水陆。微细蠢动。或胎卵。或湿化。品类众多。不可具分。又卵必具四。胎三。湿二。化不兼余。故居后也。)
△卯三。结成生续。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初明感之相续。情想者。与七趣异。彼以思善为想。念恶为情。此以男女爱慕为想。绸缪为情。更相变易者。约一生则周而复始。约群灵则彼此转换。或情变为想。想易为情。合变成离。离易成合等。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
所下。次明应之相续。所有受业者。受生胎等果报。无不随业应成也。逐其飞沉者。逐其善业。则四生皆有飞举之乐。如龙仙等。逐其恶业。则四生皆有沉坠之苦。如人畜等。或飞逐为沉。沉逐为飞。横逐为竖。竖逐为横等。
问。卵初化后。有何所以。答。有二释义。一约境。具缘多少以叙。想藉四缘生。一业。二父。三母。四煖。以羯罗蓝为初生相。情因三缘生。一业。二父。三母。以遏蒲昙为胎卵渐分之相。合感二缘生。一业。二湿。以蔽尸为初生相。离应惟一缘。所谓业力。以羯南为初生相。多者为首。少者为尾。二约心。从本至末为次。谓无明是卵。即本识三细中最初业相。能所未分。混沌如卵。既是根本。故先明之。无明发业。蕴在藏识为胎。爱水润之。方能受生为湿。从无忽有为化。故后说之。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以下。后双结其相续。情等四变。因也。飞沉二逐。缘也。由此四生。生续无间矣。
△寅三。业果相续三。卯初。开成三果。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初欲贪果。二。先业果。见色同慕曰想。心思共恋曰爱。因缘合成曰结。此约受生时言。若在世时。想念恩爱也。爱不能离者。深结受生因也。子孙相生者。轮回生死缘也。想爱有四句。一想非爱。如药石。怨家类。二爱非想。如隣孩。猫狗等。三亦想爱。如父母。夫妻。四非想爱。如庸人。平境。恩爱亦四句。一恩非爱。如恩人贫窘来投。二爱非恩。如怜爱可意妇女。三亦恩爱。如六亲情友。四非恩爱。如寻常男女。今四句中。并第三也。(圭山云。恩爱有多种。或天属之恩。如父母等。或感事之恩。如得惠赉等。或任运生爱。即自身及名利。色味六亲等。或因恩成爱。或因爱结恩。或因敬成爱等。)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是等下。次指本。是等。谓子孙相生。果也。欲贪为本。因也。谓业果各本于自心贪爱淫欲。能绝其贪欲。而业果自息也。圆觉云。一切众生。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能令生死相续。欲有二。一欲爱。心也。二欲尘。境也。瑜伽云。一烦恼欲。五欲心也。二事欲。六尘境也。贪亦二。谓对所贪欲境。标指能贪爱心。今此双通。贪爱亦有四句。一贪非爱。如人贪忙。二爱非贪。如爱看闹。三亦贪爱。如财色味。四非贪爱。如违逆境。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
贪下。二杀贪果。亦先业果。贪生爱命。必赖滋养。四生十类靡不皆然。故曰同滋。彼贪我之豢养。以滋彼之身命。我爱彼之血肉。以滋我之口腹。滋养之心。彼我同故。圆觉云。欲因爱生。命因欲有。众生爱命。还依欲本。爱欲为因。爱命为果。瑜伽云。贪有五种。一于内身爱欲。身贪。二于外身淫欲。淫贪。三境欲。境贪。四色欲。色贪。五萨迦耶欲。萨迦耶贪。此当第一身命贪爱也。贪不能止递相食者。谓彼此皆欲滋养身命。所以贪不止。而必至相吞也。随力强弱者。正法念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湿胎卵金翅。能食三生龙(湿胎卵)。二生(胎卵)一生(卵)龙。如次被吞食。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是等下。次指本。互相吞噉。残害身命。故云杀也。因贪起杀。故云杀贪。元因贪生。吞杀彼命。故云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
以人下。三盗贪果。亦二。先业果。初三句。举一胎生也。不与而取及阴取。皆盗故。以人食羊。不与取也。羊死为人。互来相噉。阴取也。皆称盗贪。如是四句。例余十生也。十二类中除去空散消沉。土木金石二类。不可食故。
问。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此盗贪乃约过去。于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噉。以责其盗也。恶业二句。正明业报也。物物贪生。安与人食。互来横取。盗最重者。此恶业债。生生俱值。相食相诛。尘劫无际也。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是等下。次指本。贪爱我命。盗噉他身。以莫大恶业为续生之缘。岂非是本。
△卯二。合成二常。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先杀盗常还。汝负二句。影略多词。具当八句。应云。汝负我命。汝还我命。我负汝命。我还汝命。此属杀贪。我负汝债。我还汝债。汝负我债。汝还我债。此属盗贪。因者。负也。缘者。还也。经常在者。此言命债不了。故生死相续亦不了也。下云。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杀身命。或食其肉。经劫食诛。如轮高下。无有休息。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汝爱下。次欲贪常缚。句亦影略。当云。汝爱我心。我爱汝心。我怜汝色。汝怜我色。此顺释也。若交错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我爱汝心。汝怜我色。心。情性也。色。姿容也。爱谓爱乐。怜谓怜惜。因者。怜爱。缘者。心色。经劫常者。由爱怜不断。故生死相缠亦不断也。圆觉云。欲脱生死。免诸轮回。先断贪欲。及除爱渴。
△卯三。结成根续。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三贪恶业。因也。生死苦果。缘也。既有根种。枝自生续。
△子五。双关结答。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此末答终而复始也。前明从因感果。自始至终。今明结果归因。终复成始故(一意)。又此本答三续。今总束以结答忽生。正显忽生非别有法。即生彼相续之三法。意双关也。原问忽生。今蹑之而结答三续。正显三续非别有法。即续彼忽生之三法。亦双关也(二意)。于中二。先蹑相续而结忽生。初二句蹑上之辞。颠倒。二义。一首尾相因义。二颠狂迷倒义。
觉明。性觉妙明也。明了。妄也。即无明不了。知性。真也。即灵知觉性。真妄和合。总为业相。因了。能见转相。发相所现境相。三细也。妄见。谓法我见。人我见。六粗中前四相。并从三细而生长也。始则似有世界。乃有众生。有众生。乃有业果。后则由业果不断。故众生不断。由众生不断。故世界不断。然皆非心外有实颠倒。不过皆是觉明体中。妄生明了知性。因此妄了。发起妄相。从是二我妄见随生。汝问三种云何忽生。故此结答。皆是觉明。乃至妄见所忽生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山下。次蹑忽生而结相续。山地。世界也。有为。众生。业果也。此段全牒问词。因此一句结答。汝问三种云何次第迁流。故此结答。但惟因此无明颠倒。相续虚妄。以是终而又复始也。前云妄见。后云虚妄。可见生续唯一妄法。全无实体矣。(无始初生根本。如今经说。中间次第续枝。后来无穷流末。详在起世。楼炭。长阿含经等明。)
△癸二。兼释转难。喻说诸佛悟真无妄。以显净缘起性二。子初。满慈执因疑果。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先蹑举疑端。首四句。生同佛心也。妙觉指众生现具在缠之体。本妙觉明者。本无不妙。元无生界。诸染法也。觉无不明。元无业果。诸障碍也。不增减者。佛心不增于生心。生心不减于佛心也。无下。顿生诸妄也。无状者。无端无故也。
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复生。
如来下。次正陈难意。今得妙空明觉者。复其无物本体。还其圆照本明也。此二句。佛同生心。山地。是世界。有为习漏。是众生业果。末句。正疑诸妄何时生也。意谓如来复还之真觉。元无异于众生未妄之真觉。则众生既从真而起妄。如来岂不亦当从真以起妄乎。此同刚藏难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后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复生一切烦恼。(圆觉刚藏全难有三。一真能生妄。即前万法生续。二说妄为真。即后索妄有因。三佛妄何生。即此何当复生。研文思知。)
△子二。佛分真妄喻释。
问有二迷。一迷执妄法有始。二迷执真觉有终。今答不生不变。二迷并破。又众生迷理。依真成妄。如来悟觉。唯真无妄矣。
△分二。丑初。喻妄不复生。
不但佛妄无生。纵在迷位。妄本无生。有解妄因妄果。其体本真。悖此文义甚矣。
△中又二。寅初。喻无明本空。无明。妄因也。从初本空。终亦无生。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于一聚落。惑南为北。
佛下。先举喻辨定。譬等。举喻也。聚落。人聚村落处也。喻如来藏。迷人。喻佛在因位未觉时也。惑。喻无明。南。性明。喻真。北。所明。喻妄。南本不动。迷惑成北。性明无变。妄明立所。信论云。如人迷方。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
此迷为复因迷而有。因悟而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此迷下。辨定也。有二。一辨昔迷始无所从。此迷三句。征也。富下。答也。何下。释也。迷无根者。诸法皆因无明。无明本无因也。何因迷者。迷不自为生迷根也。悟非迷者。悟迷相反。安得生迷也。何因悟者。悟亦不作生迷根也。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倏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于意云何。此人纵迷。于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佛下。二辨今悟终不复起。倏。忽也。悟人。喻过去诸佛菩萨善友。指示教说人法二空也。令悟。如法解行证入也。纵迷。纵使先迷。或久迷也。此人。喻现在十方大觉如来。不者。一旦豁然。现量实悟。人法顿脱。身心忽空。永不复迷也。(问。法中似从真心起妄。喻中何不许悟生迷。且迷方者。谁不先从于悟乎。答。法中正不许真能起妄。惟说妄依真起。犹如影依镜现。终非镜自生也。圆觉疏辨种种幻化。皆生觉心。不说心生种种。又迷方人。悟在他方。迷在此方。岂以他方之悟。为此方之迷根乎。况此人之忽迷。亦不得初起迷之本。是亦可明妄无始也。◎问。今有迷方者。虽受指示。亦有久久不悟。何也。答。此言悟者。亦须于指示后。久久观省。忽于一朝。四方朗然转正。始为悟也。此等悟后。岂得复迷。)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复如是。
富楼下。次合法喻明。初总合。问中疑虽。答中合法。并举如来。知彼迷人喻佛因中博地言也。诸佛悟后。不复更迷。解法如喻。故云如是。
此迷无本。性毕竟空。
此下。二别配。亦二。一合无所从。迷指无明。无本者。迷本无根也。性空者。四性无生。毕竟空也。谓此无明既不以自体为本。亦不以觉性为本。无所从来。彻底元空。亦如迷方之迷心。更无所因也。
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昔下。二合不复起。昔在迷位。尚本无迷。对觉说迷。似有迷觉二而已矣。今觉迷时。迷随顿灭。究竟觉中何容有迷。故云不生。交光曰。昔本无迷者。如迷方时。方实不移也。似有迷觉者。似有颠倒之迷心。及移转之方位也。末二句。承上言。不觉则已。但一觉迷。迷即顿灭。以真性觉中本无无明也。亦如惑南为北之时。已即实无北相可得。况既悟南之后。安有北相复起于南乎。熏闻亦云。因中所迷。本虽无而似有。亦有能觉之智。果上所悟。妄心既尽。唯真智独存。
△寅二。喻万法现无。万法。妄果也。现无。现今即无也。非先无今有。亦非今有后无。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于空灭。忽有愚人。于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
先举喻辨定。亦如下。举喻也。翳喻妄见。华喻山河。空喻明空。首二句。喻凡位三种宛然。次二句。喻佛时万法寂尔。末四句。正喻疑佛何时起妄也。空地者。空灭华处地面也。喻妙觉地。下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何于华灭空地。待更生耶。
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勅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汝观下。辨定也。先征问。富下。次答释。空元二句。喻万法自来本空。生灭但是妄见。见华二句。喻实执佛灭万法。已是颠倒妄情。勅令二句。直断待华为愚。喻冀佛起妄者。决是愚人也。云何三句。何乃问其愚与慧者。又反结言。必为愚痴也矣。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佛下。次合法释明。初句印定。云何下。反诘。既了所喻。何复前疑。谓汝解得晴空待华更生之人。决愚非慧。今汝云何乃于如来清净觉明心中。待生山河等法。与此愚人有何异哉。通前本末元空。说何复起耶。
△丑二。喻真不复变。
不但佛后不变。纵在迷时。真亦不变。有解诸佛悟妄唯真。误矣。不知真常不变。妄本无根。审下法喻。思之。
又如金鑛。杂于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
又下。总举二喻。先金鑛喻。鑛者。蕴金砂石也。杂者。金鑛二物混和也。纯者。出鑛已后一纯金也。更不杂者。不复重生鑛也。凡位觉隐。如金杂鑛。佛地觉显。如金一纯。已入果海。不重为因。更不杂也。因果虽殊。觉性实一。
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如下。次木灰喻。觉性如地。惑障如木。加行如燧。智照如火。涅槃如灰。燧动火起。木尽灰成。灰归于地。不重为木。修行智起。惑灭觉显。显处唯真。不重起妄。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复如是。
诸下。总合二法。开为二解。一别合。金喻菩提智德无变。灰喻涅槃断德无生。因而开其但知性德。不知修德。迷也。菩提智光类于精金明净。成智果后。不复烦恼。亦犹精金。销后不复重为鑛也。圆觉云。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鑛。涅槃寂灭类于木灰烧尽。成断果后。不复生死。亦犹木灰。散后不复重为木也。圆觉云。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幻从觉生。幻灭觉满。前云。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
二总合。菩提涅槃既出烦恼生死之缠。一成永成。不复更变。亦犹金之出鑛。一纯永纯。不复更杂于鑛也。又烦恼生死既转而为菩提涅槃。一灭永灭。无复返还。亦犹木之成灰。一烬尽烬。不复又成乎木也。然菩提智果。虽翻转烦恼。不过完复本有如如智性。亦即照体也。涅槃断果。虽转生死。不过亦复本来如如理性。亦即寂体也。故此唯重菩提涅槃。真性不变。而不重烦恼生死。妄相无生。故云亦复如是。
△壬二。答妄随真转。
以释五大融徧难。即显空不空如来藏心中。相妄性真。出其七大融徧故也。
△中亦二。癸初。牒定所疑。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征虚空及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兼容。
初四句。按定问词。疑水下。牒举其疑。一疑水火俱徧。二疑空地无容。
△癸二。正答次问三。子初。举喻二。丑初。标列性相喻。
富楼那。譬如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先略释。虚空。藏性也。如镜。群相。七大也。如像。体非者。不变。先非水火也。如光明。不拒者。随缘。各现俱现也。如妍丑。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虚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所下。次详列。初句征。意欲演略以成详故。彼下。列也。空即体非群相。妙觉明空也。日下。而不拒相之详。虚空为因。日等为缘。明等为相。明暗动静清浊霾映为对。日。火大。日前空中求火故。云。空大。片云点太清里。中宵云雾。空俱黑暗故。屯。聚也。风大。可知。摇动者。振惊十虚。空谷传声故。霁。雨初止也。见大。以清净目。观晴明空故。气。热气蒸空也。郁敛曰凝。昏闷曰浊。识大。煖息识三。连名命浊。识又昏惑。冷煖酸甜香臭诸气味故。土。地大。风吹沙土翳空曰霾。飞腾缠裹曰积。水大。可知。日月空像影现曰映。五则二成训空。体相文意更显。又以染净缘起性释。慧日天明。痴云空暗。境风心动。见霁性澄。鬪气意浊。疑土智霾。定水光映。思知。
△丑二。难释相妄喻。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于下。初总举双征也。同时各处曰殊方。诸相者。明暗霾映。各现不同也。有为。拣异虚空无为。彼。指日等七缘。为空有者。对空双诘。正显相妄也。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若彼下。二单举别难也。举一日明以例余六。先缘。后空。各别难问也。明从日生。不藉虚空。空见圆日。日外有空矣。明从空生。不藉日照。中宵云雾。空暗不明耶。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当知下。三直以释难。非日空者。互夺无定。非因缘也。不异者。非不因缘。亦即非自然也。离空日外。明无立处故。上句。无生性空。下句。随缘似有。
△子二。释疑。
此正直释满慈疑也。常文。有安举喻之前。即是法说。或置法合之后。随申正义。结归疑问。今设喻合两楹间者。于义少顺。姑就现文。一承前喻意。以先释其所疑。然后以法合喻。二到合喻后。将此文义消疑出义。结归元问。三此中另设一科。令人于初中后。得意忘言。毋辞害意。正显佛语无适不可也。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
一约相妄释疑。承上难释中。若彼生破他生。是空明破自生。非日空破共生。即空日破无因生。由是而知。明相之妄不可指陈。纵观七大之相。元亦至妄。悉无指陈。若谓有可指陈。如执空华实有。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已为迷妄。若复诘其相陵。是犹复邀空华。期其更结空果。此又迷妄中之迷妄也。水火发现之相。常自虚无。说谁为碍。喻如月运岸移。惑在云驶舟行妄见。月岸非有动也。又如梦见水火。被其陵灭。早知是梦。不执实有。便可横身直过。尚无溺烧。岂有陵灭。故责云何诘耶。
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兼容者。
观性下。二约性真释疑。承前标列中。虚空体非群相。由此乃知虚空廓然。迥无诸相。性圆周徧。本不动摇。而观七大之性。元亦纯真。惟妙觉心。先非水火。水火尚无。说谁不容。下云。弥满清净。中不容他。故责云何问不兼容。(满慈之疑。此俱释尽。而必兼相妄者。以难况易。意谓发现之相尚无可指。不相陵灭。况未发现之性迥非水火。岂应问其不兼容乎。意令满慈悟性无碍。兼亦悟相无碍也。◎圆通疏。谓虚空。指不变体。诸相。指随缘相。不明空与诸相各具二义。一失也。又云。性水性火。非同相水相火。有相陵灭。先在性时。无相陵灭。此与观相元妄。何诘相陵。文义有违。二失也。又云。若谓性中一总无有水火。即非性具之旨。此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文义又违。三失也。◎有解先字作本。非先后先也。倘谓性本先非水火。后来方有水火妄相。则本无今有。性相分途。与冥谛神我邪计。相去不远。此亦非理。先字可改。非字难去。既七大性。惟妙觉心。水本非水。火本非火。何云不容。上云妙觉明空。何出山地。空元无花。妄见生灭。此迷无本。性毕竟空。何执水火。妄为实有。同一觉心。成根始耶。纵前科大。会相归性。性眞常中。求迷悟相。了无所得。乃至性水性火。亦云眞空性空。则会性后。纯一性真。何分水火诸性相哉。来学慎思之。)
△子三。法合二。丑初。合标列性相喻。
真妙觉明。亦复如是。
真觉。谓元真妙觉明心也。合上虚空喻。上云。彼太虚空。体非群相。
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汝下。发明。谓开发表明也。合上七相喻。上云。不拒发挥。日照则明等。初二句。一大独一明现也。次三句。四大异时。各各明现也。后二句。七大一处同时俱相明现也。正脉明二类。一同时异处。如吹火者。口出风薪现火。鼓炽同时而口薪异处也。又神通者。身上出水。身下出火等。烧注同时而下上异处也。二同时同处。互呈齐现。如一恒河。人见水。鬼见火。又一娑婆。众见烧。佛见净。斯皆同处同时。一多俱现也。如七大中。循业发现。一处求火。一处火出。一处求水。一处水出。各各现也。徧法界执。满世间起。俱明现也。圆觉云。如摩尼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圆觉净性。现于身器。随类各应。与此性相法喻有何异哉。
△丑二。合难释相妄喻。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于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西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
先征举影喻。云何。征也。各现。难表相妄。俱现方可表也。富下。喻也。虚空难譬俱现。复用水日喻之。水喻如来藏心。日喻七大性真。影喻七大相妄。两人各行。喻循俱明之发业。各日随去。喻俱现七相之妄境。谓水中日影。本唯是一。今有日影随东。是循东人行业而东去也。日影随西。是循西人行业而西去也。其实水中日影。未尝随人东西。不过循业发现。相妄无可凭也。
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虚妄。无可凭据。
一东下。二就喻明妄。初二句。境先无凭也。准谓平准。的谓射的。又准。定也。的。实也。一日而现东西二影。谁为定准。一恒河处而现水火二大。亦谁为实的也。先无者。谓不待辨别。已先无定实矣。不应下。诫止难诘也。一影不应各行。各行不应一影。如一恒河。为何双现水火。既水火双现。为何止一恒河耶。宛转下。分别愈妄也。同观唯一。知二是虚。各行既二。验一是妄。凭东作实。西岂谓其非耶。据西为真。东难说其无耶。一二东西莫定。转显相妄可知。此正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同一虚妄无据而已。又清凉云。澄江一月。二舟南北。南者见月千里随南。北者见月千里随北。停舟之者。见月不移。是为此月不离中流而往南北。设百千共覩。八方各去。则千百月各随其去。将彼释此。俱现更明矣。
观相观性两文。宜接此行无可凭据之下。成三妙义。一举喻法合。中无间隔妙。
二喻法明后。随申正义。结释前疑。收放攸宜妙。为前二喻内含二意。初举喻中。将虚空色相以明七大性真相妄者。即释空地俱徧不容疑也。次合法俱现内。又以水中日影喻明七大性真相妄者。即释水火不相陵灭疑也。故日等七色并具性真相妄二义。性真。不变也。谓日云风霁气土水。相妄。随缘也。谓明暗动清浊霾映。如日明者。遇云则暗。乃至气浊土霾水影。明相妄矣。云随风卷土霾。气浊霁清。暗相妄矣。风遇日热水寒。气浊土障。动相亦妄。霁随云暗风鼓。气浊土霾。清相亦妄。气因日明云暗。风扇霁清。浊相无定。土缘风散水洋。云暗气浊。霾相岂实。水值云暗气浊。风浪土混。映亦不然。故前云。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今以七大相言。观相元妄。无可指陈。云何疑难相陵灭耶。七大性言。观性元真。唯妙觉心。先非水火。云何审问不兼容耶。佛前会色归空。即云性色真空。次即会色归心。随云性空真觉。岂非相妄性真也欤。
三引出伏疑。起后文意妙。疑云。前佛极谈。众生现住迷境。当体性相二俱无碍。今何我等。动成有碍。而佛独得无碍。何也。故后佛开示云。生随染缘。故发尘相。佛悟净缘。故发觉性。全修即性。故得无碍。然今错简此文于法合前者。缮写之误。亦成三失。一语脉不通。二前无结归。三后无发起。余意如前释疑科明。
△戊二。圆彰三如来藏心。穷理断疑二。己初。正彰三藏圆融。穷理尽性以起信二。庚初。极显藏心二。辛初。依迷悟心。对辨二重缘起二。壬初。约染缘起。出有碍由。
一切众生。性虽本有。若不悟修。但发尘劳。不发妙用。今能悟后又修。便翻九界之迷心。成佛界之智境也。故前迷方翳花。鑛金土木。皆指九界。悟方无翳。纯金木灰。指佛界也。有以迷花配真如门。拨无迷悟。金灰配生灭门。生佛永殊。解者误矣。孰知并生灭门。生佛迷悟性修。有同异耳。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
文分二。一执成有碍。又三。初以相隐性。倾。弃舍也。夺。收取也。以。用也。执也。色空倾夺。有二意。一约最初三细释。色即结暗所成。空即晦昧所为(现相)。始由心动妄发(业相)。终由见取成就(转相)。实虚起静异同各别。故言倾夺。二约稍近六粗释。以。即法执。倾夺。背趋意。凡外背空而趋有。是倾空而夺色也。权小背有而趋空。是倾色而夺空也。如来藏者。如来。即理性如来藏。以含摄为义。于。依也。论云。心生灭者。依如来藏。然具二义。一不变。二随缘。今初义。又即本觉性。上以倾夺。即不觉也。
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徧法界。
而下。二全性皆相。随为者。即藏性随缘也。法界者。圭山云。法界性与如来藏。体同义别。别有其二。一在有情数。名如来藏。二在无情数。名法界性。如智论明。佛性法性之异。二如来藏但语佛生本源心体。法界则情器交彻。心境不分。是则藏心克就根源。界性混其本末。今如来藏。随缘与妄心相应。成诸色空境相。徧满十方法界中也。
是故于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
是故下。三结成诸碍。于中者。即于色空法界中也。风空则动静交碍。日云即明暗互防。至于水火相陵。空地弗容。并例可知。
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众生下。二原始要终。众生。九界也。初二句。惑也。迷于藏心。闷于无明。故曰迷闷。约最初。内含三细及前四粗。取浅近。下界与三途有念为迷。上界与二乘无念为闷。所谓有念无念。同归迷闷也。违逆性真。谓之背觉。亲顺相妄。谓之合尘。故句。业也。前云。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谓由业识不空。相见未破。循色空业。趋有趋无。种种劳扰。缘念尘境。发动身口。起诸善恶也。有句。苦也。内含色空明暗一切障碍境界。前云。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诸有为法。迷闷为始。世间为终。
△壬二。约净缘起。出无碍由。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文亦二。一融成无碍。又三。初以性融相。我。佛也。拣前满慈及九界生。以。用也。妙明者。称本觉性。起始觉智也。论云。依本觉故。说有始觉。以始觉者。即同本觉。拣前无明不觉有色空也。照而常寂。故不生。全修即性。故不灭。拣前倾夺生灭心也。融会曰合。如来藏者。不变体也。
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
而下。二全相皆性。如来藏。此是随于净缘用也。拣前染用。妙觉明者。究竟觉智也。论云。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唯者。拣随色空诸妄相也。圆照者。无明已尽。业识已空也。下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法界。理境。所谓以如如智。契如如理。其实三四法界俱该。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是故下。三结成无碍。于中者。由生迷事。故全障事。今佛悟理。故能融事。中即于理法界中也。一下。从体起用。自然之理。然此净悟四境。一多小大。拣前染迷四境。塞通明暗。先标义。理事法界。理。一也。事。多也。互为者。理成事。事显理也。事。小也。理。大也。相现者。事含理。理徧事也。事事法界。一大。剎身也。多小。尘毛也。为即一多兼容。现即广狭无碍。不下。次释相。前二句。单出理事无碍。场。身理也。空。界事也。不动一乘寂灭道场。而徧十方尘沙世界。一为无量也。尽于十方无量虚空。含在如来一法身内。无量为一也。后二句。单出事事无碍。毛剎尘轮。皆事也。毛端现剎。正中现依。小中现大也。轮转尘里。依中现正。大中现小也。详如正脉。此皆如理智中。现如量境也。
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灭下。二原始要终。诸佛悟修通彻。故能灭合。灭其二执生灭之尘。即融相也。合其三觉平等之心。即契性也。下云。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拣前众生之迷背也。真如者。信论云。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以真如体无有可遣。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一切法皆同如故。妙觉性者。佛果法性身也。果上达妄本空。悟真本有。以元真之性。翻元妄之相。岂非破妄相显真性欤。论云。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恒沙诸净功德。不异真如。以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发者。上诸无碍境界。皆从性起。全体作用。离性无别境相也。论云。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又云。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谓从本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徧一切处。此非心识能知。以真如自在用故。拣前但发尘劳世间相也。
上消文竟。下出义云。一多小大。场界身空。毛剎尘轮。皆如来藏。真如法界性也。故能无碍。略开二义。一。名十相圆融义。不灭不生。合如来藏。空有圆融相也。(不生是空。不灭是有)。如珠呈于六色。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总别圆融相也。(觉明为总。法界为别)。似屋穿于万木。一为二句。与不动四句。一多圆融相也。(身场皆一。空界皆多)。譬海流于百川。小中二句。及一毛四句。小大圆融相也。(尘毛尽小。轮剎尽大)。喻瓶现于四天。灭尘合觉。发真如性。背合圆融相也。(灭同上背。灭坏曰背。顺成曰合)。类乐奏于八音。
二。又此二十二句亦名十不思议解脱境界。一我下六句。名总别无尽境。(一如来藏为总。十法界法为别)。犹辰围于众星。二是下二句。名一多互容境。比室列于七灯。三无量句。名纯杂相即境。(一即纯。多即杂)。象金成之十物。四小句。名小大齐现。境若隙现之太虚。五大句。名广狭圆通境。镜鉴千里。六不动二句。名动静不违境。舟移两岸。七身含二句。名摄入周徧境。(身。摄也。空。入也)。海印森罗。八于一二句。名隐显交成境。(毛端。显也。王剎。隐也)。月分明暗。九坐微二句。名同异合明境。(尘定同。轮转异)。空含万象。十灭尘三句。名自地并起境。(真觉体。此称自。发大用相。称他)。日捧五云。亦名十种发现真如。妙觉性相用。此约该因彻果言。亦名十重圆显法界。藏心性相用。斯又穷理极事说。余详圆谭。
△辛二。依本来心。圆彰三种藏性。
本来者。拣前迷悟差别。一也。亦非缘起法界。属一真法界故。二也。异上修成。以此性起故。三也。三藏性者。拣非三谛观境。以生佛心中现具不增不减。六根门头本有不生不灭故。如正脉详。起信论。开二门。前科二缘。生灭门也。今科三藏。真如门也。华严疏。二法界。前是染净缘起。此是一真理实。就当经明。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与后问答诸大融徧。皆此三藏意也。性觉必明。至三相续。染缘起也。若此妙觉与如来心不增不减。至佛菩提涅槃。净缘起也。即前二缘起意。但上诸问答。渐次显之。斯之二科。圆顿彰耳。
△今此依佛经判。开分为三。壬初。空如来藏心。
下七种名。当第六也。佛既示如来藏本妙圆心。诸解真谛理境者非。或解此为随缘如实空义。不知信论真如门有二义。一如实空。何许随缘。若说此明随缘。即违经论意矣。讹谬可知。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而下。先牒举藏心。而者。承起意。又因是词。亦抑又也。上云。藏性虽随染净缘起二相。而此藏心真如平等。体相用大。无有变异。其实不随迷悟转也。体心泯诸法相。曰而。向来自有。不从今得。曰本。离名绝相。寂灭难思。曰妙。瀰满清净。中不容他。曰圆。望下。此以妙字为主。心者。恒常湛寂曰性。灵知觉照曰心。(有疏。谓此是所合理中初眞谛者。非也。)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
非心下。次一切皆非。既以一心徧非诸法。故即空藏。以空藏心。体非群相。清净本然故。信论云。所言空义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文句云。此显藏性正随缘时。所有十界染净诸法。随拈一法。无不皆是圆融眞谛。一切俱非。即藏性如实空义。正随缘而常不变。释曰。藏本妙心。何随缘起。何谓眞谛如实空。属真如门义。说甚随缘与不变也。)中又二。一非世间。世间法该六凡法界。随染缘起。今约心体。未涉染缘。故皆非也。先非七大。心。摄见识二大。余之五大可知。前云。性色真空。性觉真空。妙觉明心。先非水火。妙觉明空。何出河地。故皆非也。
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
非眼下。次非四科。眼等。六入也。加色等六尘。十二处也。更加眼识等六。十八界也。又以六根六尘则摄色阴。六识即摄识受想行四阴。前云。净圆真心。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花。故皆非也。
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
非明下。二非出世间。出世法该四圣法界。随净缘起。今约心体。未涉净缘。故皆非也。先非缘觉法。十二因缘也。明谓本明。觉体也。无明谓迷惑。无体也。妄真同二妄。故并非之也。此生起门。尽者。还灭门也。乃至者。中间十支也。二行。业也(一二支过去因)。三识(托胎心意)。四名色。名即受等四阴。色即色阴(在胎五阴)。五六入(出胎六根)。六触(根能照境)。七受(对境生欣戚也。此五支现在果)。八爱。贪欲。九取。追求。惑也。十有。作业也(此三支现在因)。十一生。当来受生也。皆具生灭二观。故云如是。十二老死。变坏曰老。陨亡曰死(连上二支。未来果)。二门例知。心经。直约诸法空相。故云无。此约一心。不属诸法。故云非也。
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
非苦下。次非声闻法。四谛也。苦以逼迫为性。三苦八苦等。集以招感为性。十使烦恼等(世间果因)。灭以可证为性。灭尽业苦等。道以可修为性。正助道品等(出世果因)。智得者。谓能修我空之智。所证生空之理也。此一藏心。二乘法绝。故双非也。例上辟支法知。
非檀那。非尸罗。非毘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
非檀下。三非菩萨法。六度也。檀那。布施度。尸罗。戒度。毘梨耶。精进度。羼提。忍度。禅那。定度。般剌若。智慧度。上六能趋行也。波罗蜜。此云到彼岸。亦云度无极。所趋理也。圆觉经云。圆觉自性。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故此藏心亦非因位六度法也。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下。四非如来法。如是。结上六度万行等。乃至。从因至果意。怛闼阿竭。如来也。阿罗诃。应供也。三耶三菩。正徧知也。十号中三。能证人也。涅槃。所证法也。此云无生。远离诸生死故。亦云圆寂。万德俱圆。众妄永寂故。此一是总体。下四德别相。二死永亡曰常。解脱受用曰乐。证真法身曰我。绝无障染曰净。圆觉经云。妙圆觉心。本无菩提。及与涅槃。亦无成佛。及不成佛。今此独约心体。因果俱非。故佛法亦非也。此依佛结世出世间。故以凡圣十法界配。
又就当文。一。七大法界。名性相无碍对。(地水火风空为相。识见为性)。二。五阴法界。名色心无碍对。(色是色。受想行识是心)。三。六入法界。名胜劣无碍对。(耳舌意名胜。千二百功德。眼鼻身名劣。八百功德故)。四。十二处法界。名根境无碍对。(内六入曰根。外六尘曰境)。五。十八界法界。名亲疎无碍对。(六识。属亲因。六根六尘。属疎缘)。六。四谛法界。名因果无碍对。(集道称因。苦灭称果)。七。十二因缘法界。名染净无碍对。(生起因。名染。还灭缘。名净)。八。六度法界。名事理无碍对。(住相修曰事。称性行曰理)。九。十号法界。名真应无碍对。(徧知属真。应供属应。如来双通)。十。涅槃四德法界。名权实无碍对。(三乘是权。佛乘是实)。前云。而如来藏圆照法界。故此十对俱称法界。心空。无法不空。故十法悉非。相妄性真。故十对并无碍也。前云。性风真空。性空真火。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见周法界。听尝觉知亦徧法界。识亦如是。则十对法均空无碍。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以是下。三结前起后也。以。用。因。由也。是。指此十对俱非者。共三十六非法也。世。结六凡法界。出世。结四圣法界。故者。起后意。不但体空寂灭而已。亦本具足诸德相也。
(圆通疏。科此三节文云。所合之理有三。而如来藏下。初真谛。又二。一能非体。非心下。二所非相。二。初正明空藏三。初破俗谛。非明下。二破真谛。非檀下。三破中谛。◎释曰。佛以三藏曰心。即非所合理也。亦非三谛境也。次以所非相中正明空藏。不知此之空藏与上真谛。为一为异。一则不应分开能所。异则与上谛藏何辩。后以明空藏中重破三谛。此又以空藏为能破。三谛为所破。然此空藏与下三谛。是同是别。同则何分藏谛一三立破。别则何俱同在所非相中。又后三谛与初真谛。同耶别耶。同则何分能所立破。别则前后谛名何同。覈实论之。此空藏心。本无能所立破。安可理外又谛。谛外又藏。藏外又谛。谛复加谛。眞复加真。破复加破。岂同前之藏心缘起。染净生灭。能所境智比哉。下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施食经云。空藏妙觉心。远离诸性相。蕴处及界等。能取所取执。诸法悉无我。平等如虚空。自性本不生。空性元寂故。下二藏心。准此思知。)
(文句。非心。指心法。非空至密多。指众生法。非怛闼后。指佛法。意显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非一切非也。又众生法中。非空下。竖三谛中俗谛。非明下。属真谛。非檀下。属中谛。◎释曰。不消本经。罔以三法乱配。三谛横竖。逆佛意旨。悖藏心法。痛哉。混谬也。)
△壬二。不空如来藏心。
不空藏者。胜鬘经云。有二种如来藏。所谓空如来藏。脱离一切烦恼藏。不空如来藏。具过恒沙不思议佛法。法界论云。有二种如来藏空智。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不空如来藏。过恒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不脱智。经论既明二藏。有解不许二藏者误。信论云。真如依言说有二义。一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又云。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此即不空藏心义也。有解随缘俗谛者谬。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先牒举藏心。即者。就。今。只。当。便也。就心具诸法相曰即。由上此心寂体。不滞一法。方能普现一切德相。如摩尼珠。不属一切色法。始能徧现诸色。相也。即蹑空藏为不空藏之由。无始来今。天然本具曰元。本觉智光。徧照法界曰明。沙性功德。无不备具曰妙。此望前后。明字为主。(佛经云心。众解俗谛理境。皆非)。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
即心下。二一切皆即。此约一心具足沙性德相。既即万法。故属不空藏。以不空藏心。而不拒彼诸相发挥。前云。如来藏中。性空真色。周徧法界。信论云。所言不空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有解不空藏为循业发现。或释为用。并非)。中亦二。一即世间。又二。初即七大。前云。性空真水。性空真觉。真妙觉心。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俱各发明。则俱各现。故皆即也。
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即眼下。二即四科。前云。此见及缘。与诸空尘。元是菩提妙明真心。故皆即也。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即明下。二即出世间。亦四。一即缘觉法。经云。无明真如。无异境界。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故即也。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即苦下。二即声闻法。经云。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智慧愚痴。通为般若。下云。我与如来。真妙净心。无二圆满。故即也。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密多。
即檀下。三即菩萨法。经云。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成法破法。皆名涅槃。佛性论。如来藏云。一切众生悉在如来智内。故名为藏。故即也。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如是下。四即如来法。华严云。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圆觉云。大觉悉圆满。名为徧随顺。故即也。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以是下。三结前起后。俱即者。三十六即法也。十界诸法。离此心性外。无片事可得。故不空藏心。无法不摄入。所谓一即一切即也。此七字。结前。故之一字。起后。不唯不空妙有而已。更有空不空。本自融拂无碍者也。(孤山曰。上文俱非。约真谛示如来藏。此文俱即。约俗谛示如来藏。释曰。佛自显云。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等。何不曰约空藏心示真谛。约不空藏心示俗谛。今为倒解。具成三失。一违此佛经。二离心立谛。三本末不分。◎圆通疏。即如下。二俗谛。先能即体。即心下。次所即相中。正明不空藏。有三。一立俗谛。即明下。二立真谛。即檀下。三立中谛。释曰。亦成三失。一先谛后藏。颠倒佛语过。二分开能所。体相两敌过。三广立三谛。翳文隐义过。余如上明。)
△壬三。空不空如来藏心。
空不空者。一准文。宝积经云。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河沙佛不思议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今经三段文义。的指三藏心性。下又出一空藏名言。后二名目。例宝积等。圣教现量。何以无碍。二约义。佛性论。三如来藏。一隐覆藏。为烦恼覆藏。众生不见故。二所摄藏。一切众生悉在如来如智境内。并为如来所摄持故。三能摄藏。果地功德一切尽摄故。次下论又云。复次藏又三种。一正境藏。离如如境。无别境故。二正行藏。离如如智。无别智故。三正果藏。如智境果。无别果故。
圆觉疏。三藏云。一隐覆义。谓覆藏如来故。二含摄义。谓如来法身。含摄身土神通用相无量功德。一切众生皆摄如来藏内故。三出生义。谓此法身。既含众德。了达证入。即能出生故。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顺次释空等三藏。既经论广明。何疑为无耶。文句。独许空藏。拨毁后二。又不顺本经释。反以三谛叠配。背佛法义。罔斥先德。甚可悲叹。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初牒举藏心。用心融诸性相曰即。是则即者蹑上二义。由上二藏。始能成此空不空藏。圆融无碍心也。空有双融。性相不碍曰妙。境智一如。因果该彻曰明。始本究竟。等一真如曰元。望上此以元字为主。以此蹑上本妙元明。故标妙明元也。谓自心寂照。性本元具。非假修成。则此一藏为前二藏之本元。下云。归元性无二。元者。首。本。始。初。大也。又善之长。完其固也。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离下。二即非圆融。遣拂曰离。双泯上之即非二义。以显此心空而不空也。收存曰是。非即俱非也。双融上之即非二义。以显此心不空而空也。
起信论云。如来藏。从本已来。惟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此正显空不空藏心也。从本下。约是显不空而空。以过下。约离显空而不空。又论前云。所言空义者。谓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此于心真如门。显空不空藏心义也。所言空义下。约离显空而不空也。所言不空下。约是显不空而空也。故论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依于此心。显摩诃衍自体相用。一体大。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相大。如来藏具无量德故。三用大。摄生一切善因果故。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从本已来。自性满足一切功德。名如来藏。亦名法身。见此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又无用相可得。体。即空藏。相。即不空。用。即空不空藏。全体大用。离即离非。摄用归体。是即非即。体相用三。自一心得。则此空不空藏。为前二藏总也。本也。前二藏对空不空。别也。末也。
前七大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性觉真空。性空真觉。空。指空藏。色觉。指不空藏。合则空不空藏。性色真空。性觉真空。不空而空。离也。性空真色。性空真觉。空而不空。是也。
前四科云。本非因缘。非自然性。非因缘。空藏。离义。非自然。不空藏。是义。合即空不空藏。前云。性觉妙明。本觉明妙。今云。妙明心元。妙是空藏。妙名不可思议。非一切故。明是不空藏。明称徧照法界。即一切故。二觉字。指心言。本性。元也。本元性故。是空不空藏心也。元则体用始圆。一切即非。尽融会故。
又前文云。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精觉妙明。空不空藏心也。非因缘。空藏。离也。非自然。不空藏。是也。无非不非。离一切相。空而不空也。无是非是。即一切法。不空而空也。空不空藏心义。融拂至此。圆显极矣。
(圆通疏云。交光有三失。一问答不相应失。问答各有三法。谓三止三谛。即三如来藏。今总判前三卷为一空藏故。二不空藏染污失。实积经。不空藏具恒沙佛法。今判四卷初。三相续为不空藏故。三立名收义不尽失。宝积经。以随为色空。普应一切。立空不空藏名。今判但收得色空相倾一文。余则非其类故。一譌也。此经两处说三藏。初至见见非见。明空藏。即真谛境。四科明不空藏。即俗谛境。七大明空不空藏。即中谛境。此约不次而次说三藏也。四卷圆极三藏。不次说也。今二义并明。圆融三止得也。正脉疏云。此中酷似三谛三观。辄立谛观。良由此师不知谛属性。观属修。古来诸师约三谛释者。言性不言修耳。且三谛之理乃天然性德。与交光直指众生现具之心。及诸佛证后了无增减者。无异。彼云酷似辄立。二譌也。)
(释曰。初失中问答皆三定奢摩他等。实非止谛。判空藏者。准资中师。汝必三止谛配。继古诸解。亦承袭譌矣。二失中。正脉云。不空藏用有二。一随染缘起六凡用。二随净缘起四圣用。今为开迷成悟。且约染用而言。佛性论。不空藏生佛具摄。起信论。不空藏。自体相中翻染成净。何云有染。三失中。正脉疏。水火不兼容。为空不空藏。空即不空。则性全即相。而性固无碍。不空即空。则相全即性。而相亦圆融。何义不尽。至色空相倾文。又判在圆彰三藏前。与此空不空藏何涉。◎初卷显见至科大文。并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与三谛境毫不相干。故正脉云。佛酬阿难之请。全彰自性妙定。初三卷。直指藏心定体。显次第空藏也。四卷初。略彰藏心随染缘用。显次第不空藏也。后答五大相融。以示性相二无碍理。显次第空不空藏也。至于即性之相。无量不思议业用。即相之性。混融不思议妙体。未极显也。故后圆彰三藏。极显圆融。收前次第三藏。而自心本具圆定。亦以极显。无复加矣。准知三谛止观。亦不过不空藏中恒沙内三性德耳。摸象记云。一经始终。直以三摩为大定。岂拘局三观。故知不必强割经文。硬配三观。◎又本妙圆心。元明心妙。妙明心元。三句。旧解初真。次俗。后中。相承已久。唯合论补注云。不必定配三谛。其说甚当。又圆通疏。自正释云。本妙圆心者。心字为主。心外无法。故十界俱非。元明心妙者。妙字为主。诸法皆妙。故十界俱即。妙明心元者。元字为主。本元佛性。情无不尽。理无不极。故即非双融。既知三藏本元佛性。心外无法。何又三藏心外。重加三谛境耶。正脉疏云。圆彰藏性者。不唯以一心而圆具三藏。且于每一藏中即圆具十法界。心非。则十界俱非。心即。则十界俱即。心融。则十界俱融。若此。三止谛观境相。对自三藏心性。了无交涉也矣。何斥似立为譌耶。余如七大末释。后学审之。)
△庚二。结责迷情。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
先普责。如何。责也。先责人。世间众生。界内凡夫也。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出世。界外圣人也。声缘者。正举二乘。兼责偏教菩萨。
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以所下。次责法。以。用也。所知心者。凡夫著有。偏小滞空也。测度。识心分别计度也。菩提。觉道。妙觉智果也。法报依此成故。如来彻证。非凡小可心思也。经云。有思惟心。测度如来圆觉境界。如取萤火。烧须弥山。终不能著。用世语者。因缘自然等也。知见。藏心。本觉真因也。智眼从此得故。了悟曰入。唯佛究尽。非凡小可言议也。经云。但诸声闻境界语言。终不能至佛之亲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下。次举喻。琴。古五弦。今七弦。瑟。古五十弦。今二十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四皆丝属乐器也。音。五音。声成文也。指。手指弹也。发者。高卑清浊。发挥差别也。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汝下。三合法。琴等乐器。合佛生阴处大等。妙音。合宝觉真心。藏性真如自体相用。即非圆融等。故云各各圆满。妙指合佛真智妙明。圆照法界。及生妄想识心。倾夺色空。不妙指也。发者。合佛海印发光。净缘起中一多小大。真如觉性。及生心起尘劳。染缘起中风云空日。世间法相。不妙发也。
宗镜引古释云。众生佛性。譬若箜篌。具有五义。一有箜篌身。二有中间声。三有弦縚。四有弹箜篌人。五有所弹得曲。我身五阴。如箜篌身。中真如性。是声。六度万行。如弦縚。巧便智慧。似弹箜篌人。以权巧智修六度行。前来成佛。一毛一尘。皆徧法界。似弹奏之曲也。海印。定名。贤首品云。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大集经亦云。阎浮所有色像。大海皆有印文。喻佛法身性海。普现一切妙用光也。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由下。四结劝。由者。尘劳先起。不发妙用。皆因背大恋小。故此激劝也。觉道。诸佛智果。如宝所。小乘偏空涅槃。如化城。若能回小向大。不但三明六通而已。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无不发得也。
△己二。别释二种疑难。除因灭缘以劝修二。庚初。释满慈因疑二。辛初。问索妄因而拟修断。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
先推无二。我者。自他九界众生也。如来。释尊与十方佛也。宝含三义。一体离垢秽。二具光明相。三富财物用。觉者。本妙觉心。不生灭也。领上宝觉。加圆明者。圆即富有财用。明即光相离垢。不滞一相曰妙。不涉一尘曰净。真心者。真如藏心。检非缘虑等心也。亦是领上真心而加妙净也。若前后文配三藏心。宝即空不空藏。觉圆明。不空藏。真妙净。空藏也。不偏少曰圆。无缺减曰满。无二者。领上各各圆满意。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
而下。二较末悬殊。先举己久迷未复也。妄想。惑也。领初忽生意。轮回。业苦也。领后三续意。圣乘未竟者。领上爱念小乘。尘劳先起意。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世尊下。次显佛灭妄纯真也。诸妄圆灭。即极证断德。独妙真常。即究竟智德。又妙真。空藏。常。不空藏。合即空不空藏。领上不求觉道。非如佛果。妄不复生。真不复变。海印发光也。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敢下。三索请妄因。妙即空藏。明即不空。合即空不空藏。蔽者。无明惑也。漂流水面漩澓曰沦。沉没水底深处曰溺。苦报果也。众生从此无二圆满心中。忽遭不觉无明。迷真起妄。敢问无明根本。始初以何为因。故云何因有妄。若知生妄想因。方可断灭而不受沦。竟与如来圆明无二矣。前问三种生续。佛说因无明起。今问无明复因何起。故与前异。
△辛二。答喻无因而示顿歇二。壬初。喻妄本无因。令识迷体元空三。癸初。引喻。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先牒惑起问。除疑者。凡圣本真。各圆无二。信佛永证。信己未竟。理已明矣。法生续疑。性相融惑。执已破矣。未尽者。单问何因有妄。迷因何有。汝意见思虽尽。无明尚存。固不知妄因生起。佛既五住究尽。独妙真常。决知妄因。孰了迷本无因。何以强索为耶。现事问者。妄因之问。彻底穷元。佛亦难措其口。但可借现见之事。发明妄本无因。突然而起。汝即因此而知其妄。迷情量减。所知障尽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瞋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
汝岂下。次举喻辨定。演若达多。兴福云。祠授。从神乞得故。魑魅。长水云。山泽之怪也。形象体类曰状。躁妄猛为曰狂。初引事。事明达多迷头认影。以为魑魅。无故狂走。此狂原从无因起也。次理配。城喻七大。达多喻四科。忽喻真本无初。妄元无始。晨朝。喻不生灭真如体也。镜照面。喻藏心圆照法界性也。爱镜头可见。喻转识。此则认影合尘。有相见也。瞋己头不见。喻业识。此则迷头背真。无相见也。自为魑魅狂走。喻现识相。无状喻无因。此实妄心取妄境。皆属突然而起。出于无因者也。下云。由汝无始心性狂乱。知见妄发。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花。无因乱起。信论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知初相者。即谓无念。以四相皆无自立故。准知妄心始终并无因也。
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
于意下。二审问。何因。似有因也。无故。又无因也。
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富下。三答定。狂者。心病。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忽然狂走。总由自心发起颠狂。更无有他缘故而走。则知妄本无因矣。
△癸二。显法。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先直标无因。初二句。真本无妄。真无初因也。觉。性觉。本。本觉。指藏心也。无妄缚曰妙。空藏。无妄蔽曰明。不空藏。无妄亏曰圆。空不空藏。性觉妙明。配前镜智藏有。本觉明妙。配前本头如旧。既下四句。妄性本空。妄无始因也。妄即瞋爱狂走。既已称妄。妄空无体。安得有因。若有所因。即名为真。何云妄耶。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自诸下。次转明甚虚。有二。一因空无始不可说。无明。最初痴迷相。迷真者也。妄想。迷中妄动相。执似者也。虽常互为因缘。实一虚妄无体。信论。皆指三细初惑。亦可痴迷无明属三细惑。虚妄相想属六粗执。今文首二句。正明想上转想。自相成因。更无别因。即知妄因本空。如一谎谈。彼彼传言。首尾推之。无根妄语。次二句。正明迷上积迷。自相成劫。无别始终。即知迷无始因。如作戏法。般般痴看。前后察之。假谝空迷。末二句。结示。正由妄想因空。迷无始因。佛虽三觉。犹自不能逆推始初本因。岂能令他返取其本。果能了达妄想本空。自返妙觉真常。悟得迷本无体。自复镜智元明矣。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如是下。二迷空无生不可取。又二。先正明。初二句因迷有妄。迷因者。指法辞。如是迷妄因也。因迷有者。正因迷惑。不达无因。所以非有而常自妄成有也。次二句觉迷妄空。若能识此迷本无因。性毕竟空。便知诸余妄想。悉皆本空无性。更有何所依也。后二句双结无生。既识无因。即了迷妄二性无生。生尚无性。况有灭乎。
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得下。后引喻。得者。佛妙觉也。觉不生迷。故如寤人。梦中事物。喻迷妄中见境生因。实空无体。醒后但可说妄无因。岂能取出无因之妄。以示人耶。今汝虽遭妄想轮回。妄尚无生。何乃索妄于我。欲取而断之。恶可得哉。
△癸三。结合。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
先以法合喻。初二句牒法。况者。以上梦喻。况下法喻。无因者。牒迷妄无生因也。本无者。牒迷妄性本空也。影显藏心不无。本觉元有。
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如下。合喻。初四句合妄无因。头面为因。镜照为缘。而曰岂有者。诸人早起。大多照镜。余皆不怖。独演若狂。故知照镜非狂因也。以喻凡小不了本觉性体。向外驰求。次四句合妄性空。歇非外得。喻悟时妙觉本有。未歇无失。喻迷时本觉不无。是知狂妄。有歇不歇。圆觉头面。本无得失。则狂妄体性。空无所有也。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富楼下。次结成无因。性。体也。妄体自来空无。况欲更索其因。今汝妄想。亦如演若之狂无异。其因岂有定在。为汝索耶。
△壬二。喻真亦无得。示知狂性顿歇二。癸初。法说。
汝但不随分别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先修时非失。妄灭真不变故。例狂头心不失。当以歇狂为先。歇狂唯在悟其无因本空。悟空莫如不随分别。此即究妄本因。顿修顿断功夫。分别为因。三续为缘。六粗中法执也。不随四句。除粗妄缘也。三缘二句。绝细妄因也。三续为缘。现相。无明为因。业相。三细中细惑。断者。除也。不生。灭也。则汝三句。妄本亦尽也。心指本妙觉心。狂性直指根本无明。歇者。息也。自者。本自不生也。粗细二念既忘。独头无明顿空矣。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
歇即下。次证时非得。妄空真本有故。例狂迷歇。头非外得。菩提明心本周法界者。即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也。例如演若。头本自然无妄。超过无比曰胜。空不空藏。烦恼不染曰净。空藏。无明不昏曰明。不空藏也。圆顿证入曰即。性本全具。故云不从人得。得。传与也。
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何下。后修证本有。藉。须。假。待也。骨间肉曰肯。筋肉结处曰綮。劬劳。勤劬劳苦也。妄无因。迷无本。不假修断。性本真。心本觉。不待证得。如庖丁解牛。理与神会。不以目视。圆觉妙心一超直入。何须三祇苦练修证也哉。
△癸二。喻合。
譬如有人。于自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
初本有不觉喻。合上修证本有。出缠在缠虽异。妙觉圆明一也。人喻众生。衣喻五阴。三续因缘盖覆。珠喻如来藏心。正因佛性。不觉喻无明不了。系喻缘因。
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
穷下。二迷之非失喻。合上修时非失。亦不过背真返妄。稍不同耳。乏法财曰穷。无华屋曰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如乞食。轮回惑业苦三道曰驰走。万妄交驱。一真宛在。故曰不失。
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忽下。三悟之非得喻。合上证时非得。智者喻佛。指示喻教。缘因佛性也。与系照应。所愿。喻如来藏心。本周法界也。饶富。喻智断二果。十力无畏。种种神通用相。悟喻了因佛性。神珠者。衣食珍宝。降雨穰穰。喻藏心中妙德莹然。随心应量故。非外得者。圆觉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以一切法性。平等不坏。信论云。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既觉性等有。何为从他求也。
首楞严经灌顶疏卷第四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