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水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 续法 集

杭州仁和武林东表乐善子 徐汶 校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独力捐刊

△辰二。异体形咒不思议。令获无畏。(悲拔众生苦也。)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

先因体。闻。即返闻闻性。思。即入流亡所。脱尘。即动静不生。而云六者。但一门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上法。下喻。声喻尘。垣喻根。碍喻黏。前云。由动静等。黏湛发听。卷声成根。流逸奔声。又云。随拔一根。脱黏内伏。诸余五黏。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

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

故下。次果用。由闻脱尘。形能妙现。由声脱根。咒能妙诵。对上开六。谓同体一。异体一。同体多。异体多。同体一多。异体一多。今属异体三句。上云。咒说无边。此云诵一一咒者。详如陀罗尼杂集。与大悲心。般若心。如意轮。甘露王。六字真言。观自在王修行法中。

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

其下。后益机。又二。先正明施益。形咒。体也。为能。无畏。用也。为所。无畏。应也。为能。众生感也。为所。正脉曰。形对各机各现。咒依各身各说。今将一多开有八句。先一形一咒。多形多咒。一形多咒。多形一咒。次一机一形咒。多机多形咒。一机多形咒。多机一形咒。又以显密。开亦八句。先显形显咒。密形密咒。显形密咒。密形显咒。次显机显形咒。密机密形咒。显机密形咒。密机显形咒。此亦扩前十四无畏。前但令生称名自脱。今论现形说咒故也。前云。以此三昧无作妙力。令诸众生。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是故下。次结显名德。皆名。称誉也。无畏。功德也。由闻思脱六尘碍。故能以形咒无畏德用。施诸十界众生也。下合悲仰。湼槃云。如来菩萨住无畏地。则不复畏贪欲瞋痴。生老病死。亦不复畏恶道地狱。饿鬼畜生。亦不复畏沙门婆罗门。外道邪见。天魔波旬。亦不复畏二十五有。是故此地名无所畏。菩萨住无畏地。得二十五王三昧。坏二十五有。如得无垢三昧。能坏地狱有等。大悲经说。持咒得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恶死。是故彼经一名观世音自在。亦名羂索。亦名千光眼。下云。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无畏施众生。

△辰三。施财求受不思议。今舍悭贪。(喜植众生善也。)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

先因体。修习。因行也。本根。闻性也。性自灵虚曰本妙。空不空藏心也。遐迩俱闻曰圆通。不空藏心也。毫无染著曰清净。空藏心也。

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所下。次用益。世界。三世十方也。众生。九界也。身。内财。宝。外财。舍者。捐舍心境悭贪也。(一外贪。男女身分互相贪著。二内外贪。于他己身而起贪爱。三遍一切处贪。资生五尘等物也。)求哀者。愿求慈悲哀纳受也。一根既返。六根尽脱。故能令舍身。旋闻声脱。六尘尽销。故能令舍宝。由证三藏。获三真实。故求哀愍受。如无尽意。解颈珠璎供养。佛告大士。当愍此诸四众八部。受是宝珞。含生无量喜心。(回向文云。菩萨身血。布施众生。如法业菩萨。善意王菩萨。以诸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皆得成就法身。智身。无劳倦身。不可坏身。变化身。可爱身。法界生身。宝光明身。智藏身。宝海身。虚空身。菩萨施身髓肉。如饶益菩萨。一切施主菩萨。以此善根回向时。愿一切众生得金刚身。坚密身。意生身。佛身。百福相身。相好严身。如来身。坚固身。一相身。无碍身。净法身。菩萨藏身。菩萨以诸珍宝给施众生。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常见佛宝。法宝。僧宝。心宝。慧宝。演说功德宝。正览妙德宝。三昧十六智宝。第一福田宝。无上法王宝。第一智宝。无碍眼宝。此出令舍身宝由也。)

△辰四。供佛利生不思议。令究因果。(舍除众生恶也。)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

先修证体。我。该始觉生。佛。统妙觉果。心。通本觉性。始本合一。成妙觉佛。故云究竟。证者。入佛妙庄严海。无量佛法宝藏悉现前矣。

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

能下。次德用益。二。初上供诸佛。令究佛果。珍宝者。七珍八宝也。种种者。四事百物也。供养者。外则五尘。内则三业也。法表菩提道珍。功德法财。佛之知见宝藏。一切种智宝珠。上契诸佛慈心。故云供十方佛。成佛智果。如大士以众宝璎。分作二分。一供多宝。一供释尊。是也。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傍下。二下施众生。令究生因。下合六道悲仰心故。如来妙觉果海既入。法宝藏开。福慧满足。身心能运无量神通。手中能出无量珍宝。佛生等供。檀波无尽。盖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生心如佛想。故亦言供耳。国城妻子。外财也。身命长寿。内财也。财施令其离苦得乐。三昧。声闻辟支菩萨境位。一切俱该。法施也。令其革凡入圣。如是乃至者。超上财法二施中。世出世间。五乘权教诸因果也。湼槃。菩提。一乘圆教佛地断智二种异也。下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上云。寂灭现前。超出世间。诸佛极证。尚且施与。况余果乎。令生无量舍心。九界三乘该因。究竟无余蕴矣。又此近扩同体。前但救护。此又供乐。远扩三十二应。前但身说。此又与果。上科近扩异体。前但无畏苦果。上又拔惑业因。远扩十四无畏。前但拔苦因果。上又令得乐果。则此四不思议功德。圆妙胜前。倍难量矣。

△子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

初句举问。中含人一法五。如前。

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我下。结答。三。先正结圆通。二。初答。二。一依教修证。前云。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耳门。从耳根性。发闻慧也。圆照。觉空智圆。发思慧也。缘心。湼槃心证。发修慧也。自在者。法集经云。证知一切缘法。惟是一寂灭心。名心自在。(摄缘起心。归性起心)。前云。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也。因下。二从因趣果。初句因。逆尘流。入性流也。次句行位。即于三摩地中。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修证圆通无上道也。三句果。佛果菩提觉心。圆满究竟无余也。

斯句。二结。耳根圆通。超胜余门。推第一也。前问法五。耳门。答发心。信也。圆照。答悟法。解也。自在。答圆通。行也。因入。答方便。因也。得成。答三摩。果也。对四法门。耳门三昧。教。缘心。理。因入。行。菩提。果也。

世尊。彼佛如来。叹我善得圆通法门。于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世尊下。二兼明授记。初三句心法同。彼佛。古观音佛也。善有二意。一权巧意。善巧于此门。方便易成就故。二诚实意。成就湼槃心。观音实为最故。圆通法者。以此耳根性修。圆通超余圣故。于大下。次德号同。观世音号。因果双通。例古释迦。授记今释迦也。悲华经云。宝藏佛记。不瞬太子名观世音等。师资道合。先后理符。大会显记。不虚授矣。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

由下。后更述名称。上半因。下半果。又初二句表法门圆通。因中返观听性。寂照含空。果上六根互用。听色观声。惟妙觉明。圆照十法界也。喻如珠镜悬幢。日月升空。青黄妍丑。上下皆现。圣凡形影。感应随交。次二句表名德尊胜。因中观音救苦。横徧竖穷。果上普门自在神通。法身充满界故。喻如帝王名号。通国知称。水土形体。周四天下。又此一名对上三门。三十二应。观也。十四无畏。世也。四不思议。音也。又此末段配四法者。观听。教也。圆明。行也。故名。果也。徧界。理也。故此圣号无界不徧。(又统四法门配。我于彼佛节。教也。初于闻中节。行也。忽然超越下文。果也。佛问圆通节。理也。若详释之。亡尘。小教。尽闻。始教。觉心极。终教。空性圆。顿教。寂灭现。圆教。三十二应。身说显现。事法界观。有也。十四无畏。三昧冥益。理法界观。空也。四不思议。前二形咒。后二定心。显密圆通。明暗交彻。理事无碍法界观。中道也。现三乘身。四圣观音果也。脱人天难。五乘观音果也。得大湼槃。观音断果。成就菩提。观音智果。身心含徧法界。观音真身实果。妙能现众多容。应身权果。大会记我。自觉果。名徧十界。觉他果。缘心。真谛理。入流。俗谛理。十方圆明。中谛理。圆照三昧。圆通法门。斯为第一。即一真如法界藏心。大总相法门体。第一义中真胜义性。理也。)

又以十玄释三德用。初三十二应。同一慈力。三十二应。同时具足玄也。一一身说。入多国土。一多兼容玄也。三世佛土。同一慈应。十世异成玄也。十剎同应。即三十二。诸法相即玄也。四圣六凡。远近齐现。广狭无碍玄也。三十二内。含多细身。微细安立玄也。三乘人天。递相主助。主伴圆明玄也。现人非人。有形无形。隐显俱成玄也。三十二身。多三昧应。托事显法玄也。妙净三昧。互现无尽。罗网境界玄也。(◎)次十四无畏。同一悲仰。十四无畏。同时具足玄也。三世六道。同仰无畏。十世异成玄也。身心徧含。脱畏多福。罗网境界玄也。无作三昧。离怖无尽。托事显法玄也。一念寻声。救多苦难。一多兼容玄也。救难应求。自在无异。诸法相即玄也。水火男女。明昧并遂。隐显俱成玄也。不动而徧。涉入十方。广狭无碍玄也。尘沙苦乐。观声脱与。征细安立玄也。一名众号。唱和交彻。主伴圆明玄也。(◎)后四不思议。同一圆通。四不思议。同时具足玄也。六根不分。成一宝觉。一多兼容玄也。即一能现众多形咒。诸法相即玄也。首目臂咒一多无量。托事显法玄也。慈威定慧。显密双融。隐显俱成玄也。同体异体。师弟并成。主伴圆明玄也。世界众生舍身求受。十世异成玄也。种种宝供十方佛生。广狭无碍玄也。供佛施生。镜珠影现。罗网境界玄也。微尘土生。名施无畏。微细安立玄也。则观音圣。因果该彻。本迹皆圆。大悲经。观音三昧经。并云。过去成佛。号正法明。释迦为彼佛。作苦行弟子。思益经云。众生若称名者。得免众苦。故名观音。观音受记经。昔于金光师子游戏如来。记弥陀后成佛。号普光功德山王。无量寿经云。记号宝光功德山王。故今楞严会上。众中圆通第一。

△壬三。佛现瑞应。

尔时世尊。于师子座。从其五体。同放宝光。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此证诸圣圆通。故现瑞相以圆应也。开十。初一毫远该瑞。世尊如来。表果。菩萨罗汉。表因。初以自该他因果也。座者。表法王法。自在无畏。首及四肢称为五体。同放光者。表耳根与余五根。全身大光明藏。前云。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是也。灌十方如来者。以自果该他果也。灌诸菩萨顶者。以自因该他因。统一最上尊胜法也。

彼诸如来。亦于五体同放宝光。从微尘方来灌佛顶。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彼下。二诸光来彻瑞。次以他彻自因果也。来灌佛顶者。以他果彻自果。同证佛顶法也。灌会中众者。以他因彻自因也。诸佛交光互灌者。正表自他因果该彻。圆通藏心。理无二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

林下。三林池演法瑞。林木。地水共成。池沼。水火交发。藏心未证。交妄发生。递相为种。圆通性现。色尽佛色。声全佛声矣。

交光相罗。如宝丝网。

交下。四燄网交辉瑞。交光者。即前诸佛宝光。共来交灌也。表开诸佛知见。圆成一切种智。如帝网珠。光影相入。前云。得陀罗尼。入佛知见。又云。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非若昔之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也。

是诸大众。得未曾有。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是下。五众喜法益瑞。诸大众者。前诸佛光交灌菩萨罗汉。局指二十五圣。以彼大小相参故。今则广指本师会中。三五乘众。诸贤圣也。未曾有者。交光互灌。林网宝音。曾未见闻此瑞相也。金刚。定名。断惑证真故。那律观音所证。下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又即藏心真如佛性。前云。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偈云。宣说金刚王。金刚王宝觉。一切普获者。一圆湛不生灭性。一切皆成证故。二无情际此。尚能演法。会众见闻。岂不普获。

实时天雨。百宝莲华。青黄赤白。间错纷糅。

即下。六天雨四华瑞。天表法界第一义性。雨表性起。百宝表沙性德。莲华表藏心。即因同果。处染常净。四色表住行向地四十圣位。间杂表权渐。纷糅表顿实。行位因果该彻。行布圆融无碍。故云间糅。

十方虚空。成七宝色。

十下。七空成七宝瑞。十空表十法界性空也。七宝表七圣财宝。信。戒。惭。愧。闻。舍。慧也(如未曾有。净名等经)。成含二意。一如来藏中。性觉真空。妙德莹然。圆满十虚故。二蒙如来发。性觉真空。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故无七使垢也。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

此下。八此土无碍瑞。五浊同业。成娑婆界。坚明立碍。故有大地。水势劣火。结为高山。火腾水降。湿为河海。今证性觉妙明。三种有为不续。清净本然。四种习漏永断。是故坑坎堆阜。高下不平。俱时不现也。内外见爱惑尽。明矣。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

惟下。九尘界合一端。十方尘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今由众圣发真归元。此十方空皆悉消殒。况微尘国而不振裂。下云。有漏世界。十二类生。觉圆心体。与佛无二。三摩地中。菩萨罗汉。心精通𭰞。当处湛然。则尘沙惑相。化尘沙德性。惟见一真法界空藏心矣。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

梵下。十法乐圆通瑞。具云。呗匿。此翻赞颂。(法苑云。寻西方之呗。犹东国之赞。赞者。从文以结章。呗者。短偈以流颂。)今谓梵天之音。歌扬三宝。经云。如是众妙音。歌呗颂佛德。如僧护高声作呗。陈王闻呗制音。自然奏者。经云。诸天击天鼓。常作众妓乐。如彼弥陀佛国。常作天乐。金刚瑜伽。略出五义。一以诸佛金刚法性三昧。赞叹一乘法音。二以诸佛般若波罗蜜声。赞叹诸圣法妙。三以诸经理趣。歌颂佛果道场。四以三宝秘语。歌颂金刚法门。五以一切如来秘密真言。供养尽证金刚法性三昧。今经歌颂意者。一表众圣圆通。法乐无尽。二表金刚三昧。自在普成。三表佛果湼槃。究竟常乐。含此三意。故自敷也。(此文十瑞。配前十境。华严十玄。一本尊远灌。名一多互容境。亦一多兼容玄也。二诸佛旋放。名广狭圆通境。亦广狭无碍玄也。称为自他该彻。亦曰往复一如对。三林木演法。名总别无尽境。亦主伴圆明玄也。四宝光罗网。名摄入周徧境。亦帝网境界玄也。称为依正互融。亦曰音网倍妙对。五众获三昧。名动静不违境。亦十世异成玄也。六天雨四花。名纯杂相即境。亦诸法相即玄也。称为人天相应。亦曰心境会通对。七空成七宝。名大小齐现境。亦托事显法玄也。八地无万相。名隐显交成境。亦隐显俱成玄也。称隐显并畅。亦曰通局无碍对。九合成一界。名同异合明境。亦微细兼容玄也。十自奏千乐。名自他同起境。亦同时具足玄也。称同异交参。亦曰一多双容对。◎若四法门。初对为总。余四为别。二教。三行。四理。五果。如法思知。初为总者。教理行果皆备具故。二对教者。光音。大教网也。三对行者。金刚。法行。四华。行行也。四对理者。空则十界理性圆显。地则万法事相尽镕故。五对果者。合一法界性土。依报果。乐奏寂灭法忍。正报果也。圆通要旨。瑞显无余蕴矣。)

△辛四。佛勅文殊拣选二。壬初。如来勅选二。癸初。先示诸说平等。

于是如来。告文殊师利法王子。

佛不自说者。一果海离言。法法圆通故。因位可说。方便多门故。二佛心平等。是圆成实。众生情见。说有偏党。告文殊师者。一实智推尊。拣选须智。二导引初机。莫如妙德。圆觉经初。请问如来因地法行。华严经初。问觉首心性。贤首十信。指示善财徧参。法华会中。教化龙女成佛。

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汝今下。分三。初令观能说诸圣。无学后心。证入无漏果位。拣非初心。信解行因。修断有漏时也。菩萨罗汉类虽大小。圆顿果证无学一也。

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

各说下。二次示所说圆通。方便教门也。三科七大是。初心各一教门发觉故。真实理地也。藏性圆通是。后心归元。性理无二故。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彼等下。三正显平等无别。彼等者。显人。圣无可简。不可说菩萨优。罗汉劣。普贤高。火头下。陈如前之四谛浅。弥勒后之八识深。尼沙类。六尘五大粗。舍利辈。六识根大细。意有三。各就方宜(剎土)。随机小大(根机)。因病厚薄(药病)。修下。显法。道无可择。不可论修之中道优。边道劣。行之大乘速。小乘迟。前之教门偏正进。后之证理渐顿入。意亦三。教乘权实(教法)。种生熟脱(种性)。修断久近(行道)。进入门堂固异。圆通室奥实一。喻如千迳九逵。王城不二。是也。故云彼等修行。实无前后优劣。

△癸二。后出拣选本意。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谁当其根。

我下。一欲令契对当机阿难。二十五。约人。开悟与行。约法。圣证圆通。固皆平等。有学解行。拣选始当。阿难现局此方之机。同类人多。众圣通在他方设化。谁法当根。人则根有利钝。法则入有迟速。若不拣选。岂能对当。

兼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

兼下。二兼为垂范未来。灭后。拣诸圣现在。此界众生。机同阿难一类。拣余十方各类机也。菩萨。拣小乘。真因也。无上。拣三乘。佛果也。人须对此界机。三根普利。法须通常可修。因果该彻。拔济未来。今宜垂范。

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何下。三审问何门易就。不对机则难。对机则易。故此结诘。诘令选择。内具二意。一佛前虽令一门深入。竟未指出。今既诸门并陈。理宜决定。二列圣不对当机。观音曲合此界。设非法眼一择。奚能尽彰美善。

△壬二。文殊偈对二。癸初。奉命集仪。

文殊师利法王子。奉佛慈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承佛威神。说偈对佛。

奉旨者。奉佛拣选旨意。与当机普众乐。故曰慈也。承威者。求佛加被。举措无碍。断疑生信。故曰神也。对。答义。以下答上曰对。偈。颂义。敬以讽颂曰偈。

△癸二。详偈应对三。子初。略标真妄三。丑初。一真不变。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觉海性者。一约法。本觉性海也。性以知觉为体。深广为相。生物为用。故称海也。二约喻。真如觉性。犹如大海。森罗万象。边底莫测是也。澄谓空藏性体。圆即不空藏相。妙乃空不空藏性用。三大元具。故曰元也。则此一真法界。藏性觉海。瀰满清净。中不容他。有何能所是非择耶。

△丑二。随缘起妄二。寅初。随染缘。从真起妄。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元明者。性觉妙明也。照者。妄起照用也。前云。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三细中业识。所者。前云。觉非所明。因明立所。即依无明业识。生起见相分也。亡者。所有二能。一能覆前。照性隐也。二能生后。空界起也。迷妄下。前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妄想迷理。故曰迷妄。前云。晦昧为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故云依空立界。妄想凝结。成无情土。前云。空晦暗中结暗为色。所谓坚湿煖动。而成地水火风四大界也。知觉运动。成有情众。前云。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所谓情想合离。而成胎卵湿化四类生也。

△寅二。随净缘。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先喻妄如沤。前云。虚空大地。咸是真心中物。如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下云。虚空生汝心内。犹如片云点太清里。故云空沤。有漏。兼有情。下云。微尘国土。非无漏者。皆是迷顽妄想安立。故云漏国。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沤下。次妄灭非真。三有。含情器。下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虚空皆悉销殒。空中国土云何不裂。

△丑三。真妄须拣。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

初二句单法。体用一多。须拣。本觉性体。如木本水源。一法无多。故不须拣。随缘发用。染净生灭。如木。依本起末。摄末归本。若水。从源出流。遡流穷源。多方不一。必须拣也。次二句兼人法。圣。人也。性。法也。圣凡因果。须拣。圣超十地。果海妙觉。故不须拣。内外凡位信解修断。顺境圆通。逆缘退转。必须拣也。后二句单人。初后偏圆。须拣。圆教后心。无法可学。无漏无为。故不须拣。初心偏教。乘有大小权实渐顿。根利则速。机钝则迟。必须拣也。

又此六句。初三。真不须拣。二四五六。真妄双通。应须拣。

又六句中。初句依觉海半偈说。不须拣。二句依元明等三偈。应须拣。以藏性真妄缘起。源流染净故也。

三四句。依长行平等说。内含三意。一就诸圣修证。无学后心真实圆通。不须拣。最初先前。入门方便。或顺或逆。亦须拣。开有六句。一顺。六尘六识。前六大也。二逆。六根。根大也。此二句总。三顺中顺。陈那声谛。舍利见识也。四顺中逆。目连意识旋湛也。五逆中逆。那律。周利。憍梵。毕陵。眼等四根。逆观其逆境也。六逆中顺。观音势至。逆观其顺境也。此四句别。是约三科七大法门。论顺逆也。二就我佛说。彼等实无优劣。前云。十方如来。于十八界。皆圆菩提。亦无优劣。不须拣。众生分观前后。自有顺逆。前云。但汝下劣。未能于中圆自在慧。令一门入。应须拣。亦开六句。一顺。小乘沙陀不净。孙陀观白。火头火观。二逆。大乘持地平心。药王药上医病尝药。三顺中逆。月光水观心痛。四逆中顺。弥勒好游识观。五顺中顺。空藏空观。瑠璃风观。六逆中逆。普贤暗记障深。势至浊世超往。此约初遇乐苦心境。论顺逆也。三接后拣选。初文。二十五行谁当其根。应当拣择。以诸圣人法。该通彼此机宜故也。亦开六句。一顺。眼等五根。势至根摄。二逆。五尘等观。违此方机。三顺中逆。陈如声谛。四顺中顺。耳根一门。五逆中顺。目连意识。六逆中逆。余五识观。合此机宜曰顺。与此违背曰逆。斯约十方此界机教。论顺逆也。上文三意。统以诸圣圆通。佛无差别。生有顺逆为别耳。

五六句。通取前拣选文而说。阿难有学。畜闻成过。欲令反闻自性。入而不出。须当拣。灭后此界初心众生。欲令浅深圆。通初而彻后。须当拣。顺逆多门。何门迟速。欲令一门深入。速而不迟。须当拣。前云。若能于此。悟圆通根。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今以现在阿难。灭后众生。对彼列圣。何种行门。相当逗合。易速圆通。安有不用拣选理乎。伦。等类也。

文句曰。觉海二句。科云。真如体源。解云。本觉之性。非觉非迷。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一任昏迷倒惑。而妙明明妙。性无变坏。本自竖穷横徧也。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全真在妄。全妄即真。若舍却现前一念。别指空劫已前。则真时无妄。妄时无真。真则本有今无。今无后有。妄则本无今有。今有后无。其为戏论甚矣。(◎)空生六句。科云。灭妄归真。解云。此言现前一念大觉之心。本自竖穷横徧。亦无横竖之相可得。祇由认悟中迷。方乃晦昧大觉之体。而为十方虚空。是故虚空情量。生于大觉心中。不过如大海中之一沤发现而已。十方有漏尘土。又依顽空妄想建立。则知十方依正。岂离我现前一念心性。若能直观心性。俾此虚妄无明沤灭。则虚空情量元自本无。(◎)归元六句。科云。归真方便。解云。圣性二句。此明圣之与法。皆不可简。于此二十五境。或顺观。或逆观。皆成巧妙方便。初心二句。此明机之与情。皆不可不简。约当机。则夙习各有所宜。阿难多闻。必从闻思修为宜。约迷情。则诸根必有利钝。此土众生。多分耳门入道为易。

释曰。吾人一念介尔之心。与觉海性。同耶异耶。同则属真。异则为妄。妄则何云觉性澄圆元妙。真则何容一念介尔心现。现不竖穷。介不横徧。一即堕数。念则杂想。(◎)又曰。一任昏迷倒惑。而妙明明妙。性无变坏。不知觉性海中。为有昏迷无耶。有则前何佛云。瀰满清净。中不容他。无则云何一任昏迷。昏不妙明。迷不明妙。违下所立照亡。迷妄有空。(◎)又曰。全真在妄。全妄即真。初云。不知真心。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又云。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不为烦恼。即合湼槃清净妙德。何云真在妄耶。又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认贼为子。又云。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法眼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何云妄即真耶。(◎)又曰。舍却现前一念。别指空劫已前。戏论甚者。下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岂非觉性是真。如海。空界是妄。如沤。真本无生无始。又何前后有无。妄元是虚是假。说甚有无今后。自同凡外倒执徧计。真妄混容。岂不审前佛云。妙觉明空。先非水火。觉迷迷灭。觉不生迷。如金一纯。更不成杂。(◎)又曰。现前一念大觉之心者。既云本自竖穷横徧。何言现前一念。前云觉性澄圆元妙。何又改名一念大心。(◎)又以此对前。自相破立。如云。觉心本自竖穷。岂非真时无妄。祇由认悟中迷。岂非妄时无真。晦昧觉体而为虚空。岂非空劫已前。真则本有。虚空情量生觉心中。岂非妄则本无今有。直观心性。沤灭空无。岂非妄则今有后无。真则今无后有。若以前破为是。此说为非。若以此说为是。前破又非矣。前云。汝身汝心。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后云。迷理为咎。故有空性。化迷不息。有世界生。有如是义。故古德云。空劫以前一段真理。何同外计冥谛胜性。罔破斥耶。(◎)又曰。圣之与法。皆不可简。如来现勅文殊拣选。岂不公抗佛言。(◎)又曰。二十五境。顺观逆观。二境中复论顺逆。前云。悟圆通根。逆彼妄流。则知逆顺约根非根。不专境矣。(◎)又曰。阿难多闻。从闻思修为宜。众生多分耳门为易。机之与情不可不简。下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旋流获无妄。则阿难众生。重在旋闻声销。六根俱脱。今不直指。岂为合经。正选观音圣法。岂拣机情而已。(◎)上来诸说。悖佛实甚。故特表示。来学慎思。

△子二。别详拣选二。丑初。总拣诸行。拣者。舍置不取也。四。寅初。拣六尘。

色想结成尘。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于是获圆通。

色是沙陀观也。坚爱妄想。结障蔽尘。前云。结暗为色。精了。能观智心也。见精明了。为观照故。心觉色顽。终不能彻。初心岂能透明乎。末二句蹑结。

音声杂语言。但伊名句味。一非含一切。云何获圆通。

声是陈如解也。屈曲为音。径直为声。自说曰言。答述曰语。又直说曰言。论难曰语。音声。体也。语言。相也。体依相显。故称为杂。名诠自性。如云火。非水风。句诠差别。如炭火艾火等。味即文字。西土以文为味者。文能显二。如味能显食中之醎淡也。语言。是能说相。名句文。所说相。伊者。惟。是。因。彼也。有彼作依。一非一切者。言有方分。理无穷尽。一言岂能徧该一切。何云圆通令他获耶。(问。序次与前何异。答。前以此土尚音。解称僧首。今以色序尘先。离色为最。问。此方教体。在于音闻。今何拣音。独选闻耶。答。音是尘。闻是性。循尘顺流而著染。旋闻逆流而证性。心境亲疎。故此选拣。)

香以合中知。离则元无有。不恒其所觉。云何获圆通。

香是香严明也。初心凡夫。烟合鼻中。觉知有香。离则不复有香相矣。香非常住。觉亦不恒。安能于香得圆通哉。

味性非本然。要以味时有。其觉不恒一。云何获圆通。

味是药王药上悟。香味触皆合中知。离元无体。故非本然常自有者。五味既偶时而有。所觉岂能恒一乎。不一者。不定一也。

触以所触明。无所不明触。合离性非定。云何获圆通。

触是跋陀入也。触无自相。能所合立。内合身根为能触。外合物色为所触。中间方显违顺触相。若无所触与能触合。中间触相亦不明显。然此触相。或合或离。性非常定。云何依此证圆通耶。

法称为内尘。凭尘必有所。能所非徧涉。云何获圆通。

法是迦叶证也。前三句含二义。一。第二尘字指外五尘。法乃意中独缘过去落谢独影境。称为内尘。能谢影子也。仗凭前五对缘色等五尘实质境。彼称外尘所谢影相也。故云必有。既落内外能所。过现虚实。即非徧涉一切法矣。此依迦叶六尘变观义释。次。二尘字俱约法。上所字含二。一所缘。二方所。谓有所思法尘方所也。前云。汝常意中所缘善恶无记三性。生成法则。此法为复即心所生。为当离心别有方所。又云。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凭此法尘影境。必有意为能缘。法为所缘。三性生灭。舍一缘一。偏局一隅。岂能徧涉。此依意法入处文义以释。

末句结也。始终局一能所。不能徧涉诸法。故初心人难入圆通也。(正脉曰。尘是无情。于心最疎。又具障蔽染污二义。疎则难转。蔽则难圆。今也。色不彻。声不含。香不恒。味不一。触不定。法不徧。故并拣去而不用也。)

△寅二。拣五根。

见性虽洞然。明前不明后。四维亏一半。云何获圆通。

那律眼根见也。初句显性。虽者。纵许之词。眼根见性。徧照十方。精真洞然者也。后三句拣相。夺其不圆也。但能见前左右三方。而后一方不明见也。又四维中。前之二隅则见。后之二隅不见。故云亏一半也。不圆根相。初心凡夫何能圆通。(前长文。详方略维。今偈颂。详维略方。左右隐故。彼此会融。不可泥执。)

鼻息出入通。现前无交气。支离匪涉入。云何获圆通。

周利鼻根齅。出息取香。属过去。入息闻香。属未来。故云通也。中间间断。气息不交。名现在前。故云现前无交气也。支离。不相接续意。既阙中交。支离间断。不相涉入。岂成圆通。

舌非入无端。因味生觉了。味亡了无有。云何获圆通。

憍梵舌根尝也。初句语倒。应云。舌入非无端。若顺文释。应云。舌非味入则无有端而能知者。因百味合。始生了知。若味一亡。了知性隐。隐显不常。圆通难入。

身与所触同。各非圆觉观。涯量不冥会。云何获圆通。

毕陵身根觉也。此一能觉之身。与前所触之尘。二种法门义类相同。各非圆融觉观境智。身为能触。物为所触。能所相合。中间方有觉观之知。若离不合。身不觉触。触不知身。能所边涯。底量各分。于中不能冥通圆会内外性空。中不复知。合离非定。性岂恒一。云何依不冥会之身根。而欲初心获圆通乎。(又此与前细拣。轻重同异各别。前则约尘约所以明。此则约身约能而显。前则中明违顺触相。合离尘性。此则中显觉了知性。身根心性。故前云。触以所触明。今云。身与所触同。岂非异乎。至于合离非定。涯量不会。非圆觉观。三义同也。中含尘性知性。触尘身根。又各不定不会不圆。岂非同中又异乎。文殊如是隐显拣意。看经教者。应细审详。身触若斯。舌味例知。)

知根杂乱思。湛了终无见。想念不可脱。云何获圆通。

空生意根知也。意根以知为性。称意知根。思指第七末那意识。能思心根也。前云。必有所思。发明汝意。而云乱者。意中所缘善恶性故。又云。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称意知根。故曰乱思。湛了。的显知性圆湛精明了故。前云。粘湛发知。圆明了知。终无见者。前云。失彼精了。粘妄发光。则圆湛不生灭性曾无见觉时也。想念者。意想思念也。不可脱者。无灭无生。了知安寄。故此妄想念虑。剎那生灭。终无解脱日也。不脱不见。何圆何通。(正脉问。五根俱旋。转之即性。何亦拣耶。答。根皆近性。胜彼尘识。中有圆缺不齐。佛云。圆根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今正拣去合者。浅者。不圆者。如眼见不圆。鼻齅缺中。舌尝不常。身觉不会。意知杂念。故拣五根。惟取耳也。)

△寅三。拣六识。

识见杂三和。诘本称非相。自体先无定。云何获圆通。

舍利眼识也。识见者。即见识。语倒耳。又眼识心。与眼见性。色尘相。三缘和合而有。前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物体杂乱。故云杂三和也。诘。穷也。非。无也。内依无分别之眼根。外对无知觉之色尘。中间遂生眼识。随念分别。此识若生见中。如无明暗色空。元无汝见。从何发识。若生色中。不从眼根见生。既不见色。识从何发。故穷识根。本无有生相也。又识心体。见根色尘为能生。眼识是所生。此识为兼二否。兼二。则物(色)非眼(见)知。成敌两立。不兼。则非知(见)不知(色)。无缘生识。自体无定。四性何有生耶。无体无相。获何圆通。

心闻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云何获圆通。

普贤耳识也。心闻者。用耳识心闻也。洞十方者。他方沙界外事。十界众生知见。无不洞闻。分别自在也。大因者。称法界藏性。修法界愿行。是佛长子。教菩萨根也。初心。指中下机。行高心劣。仰攀不及。浅深可学。方称圆通。今既大小初后悬隔。故云不入何获。

鼻想本权机。祇令摄心住。住成心所住。云何获圆通。

孙陀鼻识也。鼻想者。鼻识作鼻端白之观想也。权机者。权巧法门。对治机宜也。令摄心者。因其心常散动。故教观鼻气息。摄此散心。依白住定矣。成所住者。真心无住。有住则妄。故般若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住则偏局一处。何由而为圆通。

说法弄音文。开悟先成者。名句非无漏。云何获圆通。

富楼舌识也。弄者。玩好拈播意。说法者。权实兼通。四无碍辩。开示五乘也。前云。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音文者。舌识辩法。不离语音。法华云。于诸法之义。名字及言辞。乐说无穷尽。

开悟先成句。含二意。一约教。如云。宣说苦空。深达实相。至恒沙佛秘密法门。法华云。因缘及次第。随义如实说。如日月光明。能除诸幽冥。此明法妙高也。二约机。知我大辩。教助佛轮。众中妙示。因师子吼。法华亦云。斯人行世间。教无量菩萨。是故有智者。闻此功德利。此明根上大也。夙习成熟。今遇解脱。现学生种。安获深益耶。

非无漏句。内亦二意。一名句。不相应行。有为法摄。非是无漏无为法性。二初心浅智。躭著名句。不能一切法如。文字性空。岂得实相般若无漏慧耶。有漏偏成。不圆通矣。

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元非徧一切。云何获圆通。

波离身识也。持犯者。持戒不犯。不持则犯。又众善奉行曰持。诸恶不检曰犯。整顿收敛。谓之束。但束身者。谓以大小乘戒。制伏身识。不令三业有过犯也。非身无束者。除自一身识外。九界身识。根尘五大。皆不能束服矣。一切。指依正等法。既不能三界惟心。万法唯识。竖横融徧。何称圆通。

神通本宿因。何关法分别。念缘非离物。云何获圆通。

目连意识也。六神通中漏尽。意识内证。前五。意识外用。具含三意。一因遇说缘深义。发心顿大通达。二如来惠衣发落。游方得大无碍。三十方如来并叹神力。圆明无畏。推详三意来因。本是宿世习成熟者。非关今世初心。一时现别诸法。而得三明六通境也。

法分别。意识别名。意识以分别法尘为性相故。分别是生死根。无分别为涅槃本。分别与念。意识内物。不通无慧。法缘。尘境外物。无神不定。念别法缘不离。岂能无漏通乎。况目连云。旋湛心光。如澄浊流。旋意识。归知性。故云湛。旋识知。归藏心。故云心。旋识尘。归智境。故云光。旋五浊。归五清。故云澄。旋尘流。归性流。故云流。若惟缘尘分别。而不旋湛发光。岂能转识化凡。而成神圣通乎。文殊端恐初心浅机。混滥不分。特此细拣。旋则逆入性境。不旋顺妄尘识(一)。湛则真知无别。不湛妄识分别(二)。心光纯无杂念。念缘心杂无光(三)。清莹中不容浊。非离物全浊流(四)。既与目连隔绝。云何如彼圆通。

(正脉云。此经首即破斥六处识心是生死根。不可依之。错乱修习。而诸圣自陈。仍备此六门者。诸方根利。念缘离物。以见圣性无不通也。文殊复拣去者。仍顺此经佛勅。遮止此方根钝误用故也。若初心用此。以求圆通。则不成佛无上菩提。乃至别成声闻魔外者极多。如六圣圆通极少。故须拣去。眼识无定。耳识非初。鼻识有住。舌识有漏。身识不徧。意识缘物。况六圣所证。各皆别有资藉。非真由彼识心能至圆通者也。)

(文句云。善识。恶识。无记识。或缘过现未来。或缘现比非量。随其所起介尔之心。皆得为所观境。是名为别。今但云旋湛。其境通也。观此意识。因缘生等。此第六识。功首罪魁。是故二十五种圆通。所观之境虽别。能观之智是同。若不依此第六识心。以为妙观察智。何由成办菩提大果。当知澄浊成清。此为关要。所以圆顿止观立此为境。而后世漫言。首破六识。是误认缘影以为六识。岂知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全妄即真者耶。)

(释曰。善识一段。立为所境。善等。别。旋湛。通。旋非随起介心。湛非三世性量。一谬也。是故一段。立能观智。二十五中。境别智同者。陈如耳悟。沙陀眼观。药王尝知。那律旋见。周利反息。空生旋法。势至总摄。持地空藏。并以藏心谛观。瑠璃本觉妙明观风。月光一味水性观水。并非一第六识作能观也。至于六识。舍利单眼识。普贤单耳识。惟目连单意识。亦是旋意识识性。如反闻闻自性。不出能所境智。弥勒总观六识心性。亦不专第六识。立境立智。彼云。惟心识定。识心三昧。我了惟心识故。识性流出无量佛土。当知弥勒惟心识性为境。真如藏心理智为观。如七大中。谛审谛观。故云。我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性。文句竟以二十五圣。同惟一第六识为能观智。二谬也。前既立境。此又为智。能所不定。真妄混杂。三谬也。不依妙观察智。何由成菩提者。唯识论中。转八识。成四智。未闻单转一第六识。即成四智菩提。四谬也。瑜伽说。修道位。根本断迷理事二眠。后得智断迷事随眠。又根后智依于生灭识种。四智心品为相所迁。又有漏位识强智弱。无漏位中智强识弱。唯识论。观有五。一遣虚存实。二舍滥留纯。三隐劣显胜。四摄末归本。五离相证性。今经性宗。全不同彼境智。将相破性。悖逆两宗教旨。五谬也。澄浊成清。此为要者。前云。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如澄浊水。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今目连以湛。旋其第六识中虚妄灭生。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何曾以一第六妄识为能观智。六谬也。圆顿止观立此为境者。天台未见唯识等论。楞严等经。且依六朝以前经论。判六识耳。隋唐已后。大乘圆顿经论都来。何不依佛。必遵祖乎。如必六识为是。八识为非。融妄为是。纯真为非。例如阿含空无常观。不准法华废权立实。涅槃常乐我净观耶。七谬也。后世漫言破六识者。二本错修。认沙为馔。是佛亲指。七处三破。是佛亲斥。此非汝心。是佛亲咄。何云后世漫言。八谬也。性识明知。觉明真识。此是破妄识。显真见。会万法。归一性后。故佛末始示云。如来藏中。性识真识。并非介尔心上。指真性识。九谬也。全妄即真者。经云。识性无源。根尘妄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何云即真。又经云。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兼彼空等。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何云全妄。文句竟以三世性量。介尔识心。而曰全妄即真。十谬也。此解与目连旋湛圆明清净。甚违失旨。)

△寅四。拣七大。

若以地性观。坚碍非通达。有为非圣性。云何获圆通。

地以坚碍为性。前云。明觉立坚。坚明立碍。故有金地。初平田地。尚涉凡夫有为情识。遇佛平心。方归圣人无为法性。碍则不通。有则不圆。初心学观。又何圆通。

若以水性观。想念非真实。如如非觉观。云何获圆通。

润湿为水。水性不定。流息无恒。非比真如圆成实性。恒常一定。可以想念。前云。水性一味流通。是也(一义)。如如圆通。真实体性。离念不动之法。非是觉观起心分别。般若云。如如不动。不取于相。前云。性合真空。无二无别。故凡一切觉观。皆不相应(二义)。非实不圆。非觉不通。观云何获。

若以火性观。厌有非真离。非初心方便。云何获圆通。

煖触为火。欲贪有相。火头力士。初厌多欲。火光定却。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方为真离。今存厌断。有心不忘。非真离也。又厌欲是假观权说。非真实本有之法。众生不皆多欲。而有少欲无欲。非初心一定方便。圆通宁入。

若以风性观。动寂非无对。对非无上觉。云何获圆通。

风性无体。动静不常。又风鼓动。虚空寂然。风空性隔。对非和合。前云。开示本觉妙明。观界与身。皆是妄缘风力所转。妄非真比。觉非有对。圆通云何哉。(正脉云。观音脱二尘。以取一闻性。为初心方便。此即取有动寂之风性为入门。故不可以此难彼。)

若以空性观。昏钝先非觉。无觉异菩提。云何获圆通。

晦昧为空。故曰昏钝。觉明空昧。故曰非觉。见觉空顽。故曰异也。虚空。冥顽为体。无所知觉为相。菩提。觉性为体。灵明洞彻为相。故昏钝觉知既异。如之何圆通焉。

若以识性观。观识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云何获圆通。

识性观者。研穷识性为入门也。然此识性念念生灭。非常住性。前云。识动见澄。非和非合。存心妄者。谓能观之观心。与所观之识性。二俱念念迁流。虚妄而不实也。(前云。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此明所观识性妄也。又云。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心。乃至离诸法缘。无分别性。则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此明能观存心虚也。又一佛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二又佛云。若汝执悋。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前尘事业别有全性。即真汝心。三又佛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兎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此皆双明能观存心。所观识性。并虚妄也。)既识性虚妄生灭。真心常住不生灭。霄壤云泥。圆通违远。

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感。云何获圆通。

初句所修。二句能修。因也。三句果也。先出势至证道。前云。彼佛教我念佛三昧。此如真如一行三昧。真常真乐。观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正徧知。从心想生。此非诸行无常比也。次云。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此摄六根精了性念。不生不灭。观经云。心想佛时。是心即佛。一心系念。谛观彼佛。此非念性生灭比也。三云。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观经云。佛法界身。入众生心。此非因果殊感比也。

次明文殊拣意。二十五圣。除观音闻性方便。则势至念佛易径。恐初学真妄性相。下手难辩。故从拣不选。大乘百法。除六无为。余九十四尽属有为。故势至所修所证念佛三昧。功德法行。不离一切善等色心有为之法。无常我空。又所作意。受想思(行也)等徧行心所。无常流转。不相应行。故修证诸行皆无常也。又能解能念。能分别心。一切有为。性皆生灭。况欲念定慧。并是别境心所。生住速老。亦不相应行摄。以此无常生灭为因。而求真常不生灭果。固无是理。又以娑婆土修。而取乐土佛果。亦非理也。况一切法。造作得成。或定异。或相应。亦不相应行摄。凡夫浅学。既不如势至真性念佛修证。惟依妄相散心念佛。行非真常。念非圆徧。因非该通。非三真实。云何剎那便登正觉。获圆通乎。是故念佛。料拣凡圣。开十二相。一根性。识心异。二真心。妄想异。三无分别心。与有分别生灭心异。四惟心念佛。与心外念佛异。五无相。有相异。六观想实相。与持名观像异。七理一心。事一心异。八三昧。治障异。九一心。散心异。十普融。渐次异。十一念法身佛。与念应化身佛异。十二大乘自心十佛。与小乘他方佛色异。十二异中。前属势至圣性。后是凡愚初机也。微细详审。了拣选意。

上十二法。圣人凡夫。后心初学。拣异意尽。若以文殊。就势至观音二种说文。拣选意义。略开有六。一忆佛。藉佛神力。恐不相代。念彼佛名。不悟自心。不及观音藉自心力。返闻自性。二三。即六根都摄一句。先六根。终成多根。知根离乱思。不及观音一圆通耳根。第二拣义。次都摄。终成多摄。湛了终无见。不及观音一耳旋闻。第三拣义。由此三义。故首拣云。诸行无常。凡有动作。皆属行阴。一涉迁流。尽堕无常。四五。即净念相继一句。先净念。终成有念。想念不可脱。念缘非离物。不及观音一圆照三昧。第四拣义。次相继。终成生灭。识想非常住。存心乃虚妄。不及观音一常真实。第五拣义。由四五义。故次拣云。念性生灭。六殊感。终成因果不类。不及观音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故后拣云。因果今殊感。具六不及。拣而不选。(◎)观音文六。一闻思。前云。彼佛教我闻思修入。后云。由我观听十方圆明。故观音名徧十方界。此则自闻方便。易成正觉。令情无情闻名见身。心念灭苦。胜于势至念佛方便。七日十念一称。未能直下成佛。度生生方也。二耳根。前云。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后云。我从耳门。此由初获妙妙闻心。一根既返源也。如云。随拔一根。脱粘内伏。观音既云。由我所得圆通本根。发妙耳门。胜于势至六根未能妙也。三圆照。前云。所入既寂。闻所闻尽。后云。圆照三昧。此由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六根成解脱也。如云。诸余五粘。应拔圆脱。观音既云。后即身心微妙含容。周徧法界。胜于势至摄敛未容徧也。四觉净。前云。觉所觉空。空所空灭。后云。缘心。谓缘闻中三如来藏不生灭心。昔者。于妙圆中粘湛发听。今者。依不生灭圆湛性成。佛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此则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也。如云。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观音既云。观听返入。离诸尘妄。胜于势至净心念彼佛也。五无生。前云。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后云。自在证入无生法忍。故得大解脱境。以湛旋其虚妄灭生。伏还元觉。佛云。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此则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也。如云。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六根互用。观音既云。闻熏精明。明徧法界。胜于势至继杂生灭念佛境也。六该彻。前云。忽然超越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上同下合。后云。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成就菩提。此由因地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故得佛乘不生不灭七常住果。佛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观音既云。我得佛心。证于究竟。则因地觉。与果地觉。一同无异。胜于势至念性生灭。难入圆常。因果殊感。现修难证也。具六超胜。选取不拣。前十二异。为显净业莲宗。后六拣选。独明本经要旨。

正脉云。七大之中。前五同尘。第六同识。第七同根。比前但加广大之相。拣意大同于前。地大非通。水大非真。火大非初。风大有对。空大非觉。识大虚妄。根大殊感。又通论二十四圣。约其所证。必等观音。原其入门不从本根。略有四缘。所以当拣。一不对方宜。二不便初心。三别有资藉。四非常修学。反显耳根对方宜。便初心。不劳资藉。通常可修也。意在后偈。此预明之。又众圆通。观音推首。势至居次。诸圣当三。观教学法者可知先后。

△丑二。独选耳根二。寅初。显二超胜二。卯初。法妙。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

初二句出机宜。佛是能化之主。界是所化之机。娑婆五浊恶世。法真三根普逗。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次二句教行。上句教。下句行。维摩经云。诸佛土中佛事不同。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或以佛菩提树。或以佛衣卧具。或以饮食。或以相好。有以园林台观。有以虚空影响。有以音声语言文字。有以寂寞无言无说。楞伽云。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说。或有佛土瞪视显法。或现异相。或复扬眉。或动目睛。或示微笑。嚬呻謦欬。忆念动摇。以如是等而显于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贤佛土。但瞪视不瞬。令诸菩萨获无生法忍。及诸胜三昧。此方众生耳根偏利。能于闻性。听诸声论。徧达无量差别理事。前云。由动静等。二种相击。于妙圆中。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故佛对此一方机宜。而以音声施作佛事。所以逗此闻根之利也。是则合音与闻。乃为此方真净教体。虽常途惟取音声为教。似不兼闻。而不知离彼听者之闻根。则音声泯然无托。教体奚得而存耶。此二句。对方宜便初心也。

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后二句果理。上句果。下句理。教体既在音闻。而欲入正定者。岂可舍音闻教体而别取哉。声为教相。闻为体性。应当会相归性。单从耳根闻性而入也。良以音声教相但为弄引。闻精体性实为妙心。故领悟。虽是双托音闻。而修定。但宜舍相取性。直依闻性修证。故曰以闻中入也。自从选根已来。惟此一句。方是决定分明指出。耳为圆通本根。至妙之法门矣。此二句。不假资藉。通常可修者也。(正脉云。常途但以音声为教体者。是随相假体。而非真实教体。不知此方真实教体。清净本然。周徧法界者。不在于音。惟在听音之闻性耳。良以教诠藏性。而闻性即藏性也。以是义故。大定惟从闻入。似为简直而顺。更见音声但为教相。闻性方为真实教体。◎幽溪云。佛之垂应说法。必随众生所宜。今既出于娑婆。众生所利者。耳根。所宜者。声教。其于教体。又有真假之殊。若以声名句文为教体者。假教体也。涉于思惟。堕于分别。不为清净。今则正明真教之体。乃藉音以显闻。由闻以入道。如是教体。则直显性明。顿契寂灭。不涉理路。不落言筌。故曰此方教体。净在音闻。欲取三摩。实闻中入。◎长水云。娑婆世界。耳根最利。故用音声以为佛事。由从耳根发识闻声。引生第六识中闻慧。缘名句文。熏成解心种子。纳为教体。教体既成。然后思惟修习。入三摩地。成大解脱。◎文句云。他土诸根。利钝不同。随其机宜。六尘为教。此方偏用三尘。黄卷赤牍。色为教体。闻法得悟。声为教体。历法观察。法尘为教体。今约佛世闻音。获证者多。未世亦从语言指示。得悟者众。故云此方教体在音闻也。)

释曰。上引四解。初二。顺经合旨。三解。如前六识所拣。四解。如前六尘中拣。不顺经宗。后学莫用。

△卯二。人胜。

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

先总。初句二利德。自利。离二生死苦。得人法二解脱乐。利他。离苦即施十四无畏。解脱即三十二应。令其解脱也。次句能证人。贤善曰良。商书。一人元良。万邦以贞。今能拔苦与乐。美哉观音为首长也。

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于下。次别。四。一行。沙劫。竖穷也。尘国。横徧也。常徧为对。二理。自在。上同也。三十二应。无畏。下合也。十四无畏。总为四不思议前二德也。合同成对。三教。说法不滞为妙音。三十二应中之现说。智也。寻声救苦为观音。十四无畏中之救难。悲也。智悲为对。音性无著为梵音。四不思议中之身咒。体也。应不失时为潮音。四不思议中之后二德。亦结前三殊胜。用也。体用成对。法华五音。下二句。即是胜彼世间音也。四果。上句六凡果。救世拔诸苦。安宁与诸乐。俗也。下句四圣果。出世超凡位。常住入圣地。真也。真俗作对。和配则五。分开十义。皆利他也。

△寅二。明三真实三。卯初。圆真实。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先启述。初句启告。次句述说。但述观音所说耳根圆通。法尔具三真实义相。非三真实语句。谓其亲口宣也。

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譬下。次正陈。例现前事。验闻圆实。如法华中。用所生耳。闻千界声。若约喻者。前三句喻。后一句法。静居者。喻洛伽常入定也。俱闻者。喻赴感靡不周也。十方。喻十界。击鼓。喻机感。一时闻。喻赴应。此则直就现量为论。非是比量。众生日用不知。文殊拣出现证。显彼观音闻性入门。非从行得。不堕有为也。圆者。量无不周。谓此闻性同时圆徧一切处也。此犹约动圆明。约静说者。前云。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正脉曰。闻性如最大圆珠。悬空普照。诸声如影现。丝毫不昧。

△卯二。通真实。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初拣他非通。长水云。口下二句。经文语倒。先举所例口鼻。后举能例身根。盖翻译者顺根次故。孤山云。口鼻身俱合中知。将身合句。移口鼻上。其义方顺。目非观障外者。如隔纸窗不见外事。隔皮肤不见脏腑。是也。身以合知。口鼻亦然者。以此三根皆合中知。略离尺寸。便不觉知也。心念纷无绪者。意根了知虽通。常缠意识。杂念乱思。既然纷散无绪。湛了久暂难见。不能寂照。岂廓彻耶。是则五根现俱无灵通矣。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二显自为通。初句胜眼根。闻性湛然。四通八达。墻外砧杵语笑。听之无所隔碍。垣壁远厚不隔。况纸肤近薄乎。次句胜三根。俱闻。皆显离中有知也。遐迩得闻。况尺寸乎。超身口鼻矣。一返闻性。动静境绝。耳识尚无。况俱意识。超意根矣。(正脉云。惟意不齐。无文可据。应知耳根闻性常自湛了。朗彻无碍。非如知根杂思。湛了无见。上云。心念纷无绪。下云。觉观出思惟。准知耳根。常静无思。胜意根也。)三句拣五根。五根劣而耳根胜也。前五同根。尚不能齐。何况尘识七大。岂能齐哉。末句结显。闻性本来灵明通彻。真常实际。所谓常现常通。尘劳不能匿其神彩。非间非断。天魔莫能挫其威光。故曰通真实也。(正脉曰。遐迩俱闻。语非极成。今人闻量不能遐远。大声不过百里。小声限于数步。况界内外。决不及闻。是则但能闻迩。那云遐俱闻耶。答。但言遐。不云极遐。即耳根现量可及。非谓越界极遐声也。汝言百里数步。岂非耳根现量中之遐迩乎。经意正取于此数步百里之离知。胜彼三根但能合觉。而于离中。虽尺寸亦不能知也。此但约于未解之前。现具之通。故不及于极遐。若既解后。聚闻已开。方能周闻寰中界外。若本通。即周沙界。何劳复解乎。故经示云。动若迩遥。静无边际。是也。有解问。隔垣听响。垣不碍音。何为城内一人面城而语。城外一人附城而听。乃杳尔无闻耶。答。声相随缘不定。心性定周法界。以诸众生循诸色声。逐缘流转。声缘大小粗细。城色远近厚薄。令垣碍音。非闻有无。是城与声之故。非耳根闻性之故也。设闻不闻。性成生灭。岂理也哉。故谚有云。隔墻须有耳。窗外岂无人。佛经既云。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故此文殊显示。隔垣听音。遐迩俱闻。皆约闻性现量明也。)

△卯三。常真实。

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先对尘显常。取前击钟验常义也。分二。一动静无关。声动静者。音声是总相。动静是别相。声起为动。钟声正击也。声灭为静。音响双绝也。惟一音声体性。双含动静二相故。闻有无者。谓钟声动静二相。常于闻性湛然体中循环代谢。动则历然现有。静则寂尔归无也。三句言世人颠倒。于无声处妄说无闻。前云。汝尚颠倒。惑声为闻。是也。末句。据实理论。自是声无。非是闻性无也。前云。钟声更击。汝云何知。故不应言。离诸动静。说闻无性。是也。

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

二生灭双离。首句蹑牒上之末句。次句形对推知。三句拣显。四句结成。声无。既闻性不随而灭。声有。则闻性亦不随之而生。是则闻性湛然常住。一任其中。历缘对境。声有则闻动。声无则闻静。而自体了无生灭性相可见。故曰圆离。是知闻性。人人本来自常。喻如虚空。恒无起灭。故曰常真实也。(正脉曰。此句。应下颂末。方成总结。今随文便。寄结于此。)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纵下。次离思显常。取前引梦验常义也。梦想者。梦是第六独头意识所现。想是正表梦中意识所为。下云。寤即想心。寐为诸梦。此通轻睡昏沉说也。不思者。唯识论。意识五位不行。睡眠无心定等。下云。惟记与忘。是想边际。此局重睡眠熟说也。不为无者。谓睡梦中。双忘梦外动静尘境。了无所思。心想不行。似乎闻性暂成断灭。其人梦内闻舂捣声。惑为钟鼓。其形虽寐。闻性不昏。可见不为不思而闻性遂成灭无也。三句。二释。长水云。此既不与念想相应。即出觉观思惟之表。译人回文不尽。故令语倒。觉观。即寻伺也。思惟。即是徧行思也。俱是心所。皆不相应。故名为出(一意)。又觉是本觉。即闻性也。观即是照。此即文顺(二意)。正脉云。觉即闻性本觉。观指闻性照用。寤寐恒一。不假思惟。出思惟外也。前拣月光。如如非觉观者。正为彼是思惟觉观故耳。反显此出思惟之觉观。是真如如体矣。末句。全同五根不齐。目非障外。声闻出障。身口鼻合方知。闻声离体有知。心念无绪。觉观出思惟外。故云身心不及。正脉云。身兼外四根。心是内意根。色香味触不能通于梦中。意之缘法又已忘尽。可见五根皆不能接梦外之五尘而有觉也。惟独耳根。能觉梦外之声。超彼身心。皆不及也。前于声界显常。例诸法界无不通常。今于梦寐显常。例余五位。(指无想天。无心二定。闷绝与睡眠也。)无不圆常。前云。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是也。

上二显常。结宜此末。如正脉判。若顺文释。亦可前譬如下。别明三义。谓依声上显三真实也。今纵令颂。总结显胜。谓依梦中显三真实。不思无句。常真实也。出思惟句。通真实也。不能及句。圆真实也。此三真实。皆表人人现具。不待证而后有。若就此更进修。顺水行舟。因风吹火。极易极速。何难究竟之有哉。

△子三。结答当根三。丑初。显行当根二。寅初。略指当根。(对方宜。便初心也。)

今此娑婆国。声论得宣明。

先举此方教体。娑婆。指处。意中含生。谓此方众生耳根偏利。能从耳根觉了世出世法故。声论。指教。意中含理。故云宣明。谓一切经论。无非发明圆湛不生灭性。而此妙性。不离耳根能闻听性。由所闻声论。当返闻自性。犹因指而见月。莫观指以为月也。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众下。次明病在循声。二。一泛论众生失旨。凡被声教。应明闻性。而众生不达佛意。反迷自己闻性。失妙明心。但循声论。逐响随流。不悟本闻。何异以指为月。分别法音为性哉。阿下。二克指当机证验。强记。多闻忆持也。邪思。声论所转也。谓不独众生循声流转。即阿难纵能强记诸佛十二部经。尚不免于邪思。落于欲漏也。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

岂下。后应病与药。岂非者。承上决定辞。下八字。病药相当。敌体对治也。随。循也。所。声尘也。沦。流转也。旋流。反闻也。无妄。真实也。即常住不流转之性也。谓循声顺流。决不免于沦转。若反闻旋流。必至见性无妄。获三真实。是则耳根闻性。与此方根机。药病相逗。一切初心无不可用者也。

△寅二。备悉行法三。卯初。出名。教以反闻。(不假助。常可修也。)

阿难汝谛听。我乘佛威力。

初嘱听出名。首诫示。诫听者。见法非易。应生尊重。除强记也。示意者。际会非常。应生智信。行反闻也。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宣下。次标号。金刚坚利。能证真断惑。宝中至宝。故称为王。闻熏观智。五根不及。故以金刚王喻。圆乘方便。巧立能所。不著相修。无住心证。故喻如幻。因果该彻。法妙难思。弹指无学。超世出世。如妙莲华。不可言议也。前后偈云。诸佛一路涅槃之门。则此三昧能生诸佛。故称佛母。实是自性正定。非同引起三昧。具三真实。真常圆通。故云真三昧也。前后配释。如幻。即三十二应。慈观。潮音。人空也。佛母。闻熏闻修。宝觉。即十四无畏。悲观。世音。法空也。不思议。无作。如妙莲华。即四不思议。智观。胜音。俱空也。金刚王。即四不思议中后二喜舍。净观。梵音。无生法忍也。真三昧。即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中前二慈悲。真观。妙音。三摩提地也。

汝闻微尘佛。一切祕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

汝下。二抑闻明过。先举闻。上。佛多。下。法广。闻不少矣。次斥失。上。缺戒。欲漏深重。种习未尽。不修无漏戒故。下。少定。徒积多闻。殊不得力。堕于婬舍。由无楞严定故。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将下。三激取反闻。上佛字。现在佛。下佛字。过去佛。上闻字。指闻根。下闻字。指闻性。谓汝将此闻机。记持过现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之佛法。何不旋此闻机。而自闻其根中之闻性乎。良以诸佛设教。欲人自悟本性。今弃本性。独驰言教。岂是如来教道之本意哉。况多闻则心放难收。反闻则神凝易入。故令其一反闻。而即得无妄矣。此二句。实对多闻之妙药。修行最简之法要也。

△卯二。法喻。详明修证三。辰初。法说二。巳初。历示次第超脱二。午初。情界脱缠。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

先脱尘尽根。初二句。根因尘有。闻指所结之根。非是自然无故生起。特因声尘。动静相击。粘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遂有耳根之名。闻精之字也。次二句。闻旋声亡。前云。由尘发知。因根有相。今既卷声而结根。应须脱声而解结。是则解者。必先旋倒闻根。反闻自性。由不循声。声自脱矣。所脱之声相既销。能脱之闻根亦尽。惟一妙性而已。岂有耳根名乎。下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故此闻根欲待谁为名耶。上句即动静不生。下句即闻所闻尽。喻如水因风寒而结冰。冰脱风寒而成水矣。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一下。次入一解六。若此一根返源。尘不流逸。彼五根尘。应时圆脱矣。下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前云。但一门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正脉云。恐人疑云。但解一根。余根尚结。不知根相虽六。性体惟一。本以一性而顿结六根。所谓一结一切结也。故解一根性。而余随性脱。所谓一解一切解也。譬如片锦六花。花虽各别。底线相连。故拆一花。余花皆坏。花喻六根。底线喻性。此约横喻。六根同一成坏。不同巾之竖喻。每约一根。结则从性至尘。由细渐粗。解则从尘至性。由粗渐细。皆有次第六重。如巾结解也。然每一结成。六根同成一结。乃至六结皆然。解时。每一结解。六根同解一结。以至六解皆然。故解者。从一根入。一根之结尽。六根之结齐尽。当与花喻相成。而不相背也。智者详之。是则一根反源。岂不至简。六根齐脱。岂不至要耶。六根皆脱。众生世界离矣。)

△午二。器界超越。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

先尘销觉净。初二句尘依根立。上承前。下起后。于妙圆中。粘湛发见。故见闻根。如巾上幻。如目中翳。前云。见闻觉知。虚妄病缘。见与见缘。似现前境。此言六根幻翳非实。约正报说。三界总相。六尘别相。六尘徧满三界。无体犹若空华。前云。知见妄发。劳见发尘。如劳目睛。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皆即狂劳颠倒华想。此言尘界。空花虚伪。约依报说。

次二句根复尘销。谓今一返六解。而闻等复无。归于元真。即如翳根已除也。不由前尘所起知见。而尘界应念随销。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犹晴明空。迥无所有。花果岂可复得也哉。前云。诸根圆拔。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消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净下。次净极含空。前二句心含太虚。上。净光满分。尘销则觉性净。法本无生。前但初净。今至极也。根除则觉心圆。发本明耀。前亦初圆。今通彻也。净即涅槃寂灭理性。光即菩提觉照智心。下。寂照容空。根尘光净。依正皎洁。寂照圆融。理智一如。空生大觉海中。如一浮沤发矣。前云。不生灭性。合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也。

后二句世在梦心。梦不离想。法不离心。前云。诸所缘法。惟心所现。汝身外地。皆心中物。是故阿难大众。各各自知。心精徧圆。含裹十方。见十方空。如手中叶。反观生身。犹空一尘。世间诸物。如海一沤。今以寂照观之。世事皆如梦也。

△巳二。进显迷妄难干。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迷时。为登伽所留。觉后。观举世皆梦。汝在大梦中。登伽在梦里。一真一妄。安能留汝形哉。前云。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信乎迷悟之利害若是。此亦激励阿难奋勇进求。开迷发悟。雪前悔恨也。昔为邪术所制者。正由但取四大色体为身。不能解根超界。得大解脱故也。先被梵咒拘摄者。亦由但认六尘妄想为心。不知根中妙性。寂照含空故也。果真反闻闻性。观世如梦。汝即节钺登伽。登伽奚能留滞汝耶。

△辰二。举喻。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世师喻真如性。巧妙喻随缘。幻法咒术喻无明。幻作。喻真妄合成藏识。诸男女等。喻变现情器二报。诸根动。谓幻师提动。幻人口眼亦动。喻六根用也。一机。即幻师咒手中所提巾线。喻一识精元明。抽牵。喻能生诸缘。依真起妄也。息机。止息咒机也。喻旋闻返妄归真也。总别同一识精明故。诸幻无者。由线索不提。幻人口眼亦不动矣。喻一处休复。六用不成也。

又男女中。亦含幻处。人物禽鸟。园林宫观。法华化城喻云。重门高楼阁。男女皆充满。今则一根返源。六根解脱。闻复根除。尘界亦销。故云诸幻成无。

△辰三。法合。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初句。总合。次下。别配。一精明。即识精元明。陀那微细识也。元为六精之总体。即是所依。合喻中一机。分成六者。由依一精明体。分揽六尘。各成根相。精名亦别。如在眼名见精。在耳名闻精。乃至在意名知精等。名相用虽各别。而体仍一精明。故此六根即是能依。合喻中男女诸根也。当补二句云。虽见六用殊。惟一精明转。合喻中虽见二句。文义方全。

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

一处休。合喻中息机。六不成。合喻中幻无。此即从一耳根解结。诸余五黏应拔圆脱矣。上明情界脱缠已竟。末二句。尘垢。即指器界六尘。所谓垢染浊世。应念销者。前云。浮尘器界。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圆明净妙。即涅槃常乐净我四德。下云。一切如来。圆密净妙。皆现其中。前云。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又云。明相精纯。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无情器分隔曰圆。真常圆满德也。无事理障碍曰明。安乐密藏德也。无根尘染污曰净。清净无漏德也。无自他违拒曰妙。八自在我德也。合上喻中诸幻无性。诸幻寂然。还归无性。故曰销。无性之性。即涅槃性。故云成也。此合器界超越。

△卯三。结示因果究竟。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初句因。次句果。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名因究竟。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云余尘。无明未尽。断德未圆也。诸学者。相似分证。初心有学。等觉以前。诸位菩萨及三乘也。前云。沙土自沉。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末断根本无明。无明已尽。成究竟觉。故云明极。菩提满足。智德全备也。如来者。妙觉果位。三身佛也。下云。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又上句。即从闻中。入流亡所。下句。即是寂灭现前。获二殊胜。是则法门既妙。成佛最易。应当选此一根。为初行之要道也。

△丑二。普劝修持二。寅初。劝众普修。

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

初句普劝。对方宜也。次二句闻修。便初心也。倒含二意。一颠倒意。循声出流也。顺句以释。二逆倒意。背尘入流也。偈文应云。旋倒汝闻机。前云。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故旋汝等倒机。则无二失也。又云。旋流获无妄。故旋倒汝等机。则成二益也。激劝阿难大众。岂可顺流随沦。而不旋流无妄也哉。机者。生机。动之微也。如幻师巧术。机关抽息等。又如机械(汲水具)上下。枢机(户轴也)开阖。机杼(织具也)往还。虞机(虞人弩牙名曰虞机)张弛。皆明顺流逆流义也。(机有人物法喻不同。人则乘有小大。如观机投教。宣云。机分小大之别。法则根有利钝。如六根迷悟。经云。旋汝倒闻机。物则幻木巾为依正。咒纸线为狼虎。如华严幻忍说。楞伽云。譬如木人。及以起尸。以毘舍闍机关力故。动摇运转。云为不绝。无智之人。取以为实。偈云。幻咒机所作。此中无所有。经云。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列子。周穆王。工人偃师。能造倡者。曲其颐。则歌合律。抚其手。则舞应节。王传散倡。皆假物也。废其心。口不能言。废其肝。目不能视。废其肾。足不能步。又张道陵。咒符遣将。撒荳成兵等。喻则线索提动人马。法术罗出酒食。如傀儡戏。灯影戏。乃至戏法。肆筵设席。华严化土变化人物。楞伽亦云。如干闼婆城。幻所作人。小儿见之。幻人生灭。商贾出入。言有实事。诸法亦尔。经云。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又人有实机权机。权者。偈云。鼻想本权机。文云。如是闻机。本无自性。直解云。机。约喻。是弩牙。取其发箭之速。喻齅闻性。眠伏于内。香臭之触一发。则此齅性如机之速也。取譬闻机虚妄。实者。易云。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荣辱之主也。诗云。晓闻天籁发清机。又云。不动悄然机。五卷云。退藏密机。冀佛冥授。法有真机妄机。根机。通真通妄。如机关木人。惟以一机抽。流逸奔尘。名妄。如牵线诸根动。行阴文云。见同生基。为浮根尘究竟枢穴。又云。必使婬机身心俱断。脱粘内伏。名真。如息机归寂然。识阴文云。汝今现在。见闻觉知。中串习机。名罔象想。又云。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感应悬绝。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名识阴区宇。销磨六门。互用清净。名识阴尽。超越命浊。今云。旋汝倒闻机。汝闻。人法双该。拣前一机抽。喻也。旋机。显是真实。拣非权妄也。谓耳根一精。旋闻脱声。则耳根转动之机自断。余五根精无不内伏脱粘。动作之机一时俱息。而总归乎一识精明元也。)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反闻。蹑上句言。所以旋反闻机而不循声尘者。谓闻自己耳根中闻性也。反闻。闻慧。闻自性。思修慧也。四句成益。不假资助也。上句因。此句果。耳根闻性。即是圆湛不生灭性。亦即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乃成佛真因。与果一如。故反闻此自性之时。决定成证无上佛道。即极果也。末句结答。通常可修也。圆通真常实理。惟此闻性而已。离耳根外。难于选矣。(通真曰如。通俗曰是。契理曰如。契机曰是。合佛曰如。合众曰是。)

△寅二。引证共由。(上是直言劝。此乃证信劝也。)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非惟观世音。

初横徧十佛。谓此耳根圆通。十方诸佛一同共由之门路也。二竖穷三世。过去佛果。已于闻性。成证涅槃。现在因位。观听旋流。圆明妙觉。未来学人。依是反闻。超贤入圣。三引己亲证。观音耳中听性。即是如来藏心。一门一切门。一切门一门。因果该彻。初后圆通。故我允执厥中。自觉及觉他也

△丑三。结答请加二。寅初。结答复命二。卯初。观音最合圣心。

诚如佛世尊。询我诸方便。以救诸末劫。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

初承旨委选。诚然曰诚。如命曰如。表信从佛勅也。询下。二述询所以。有四。初句。即前一云。二十五行。谁当阿难根也。二句。即前二云。灭后此界众生。三句。即前三云。入菩萨乘。四句。即前四云。求无上道。观句。三出选取意。前问四种义全顺者。惟观音耳门最第一也。盖耳根圆通。即多闻者闻根。故独当阿难之根。若能反闻佛法之闻。而闻自己本有闻性。立成佛道。第一顺也。人人现具。浅深均证。故能普救末劫。第二顺也。先得人空。次脱法执。故我应求出世。第三顺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故能成就涅槃。第四顺也。前二契机。后二契理。机理双契。孚佛心言。是则观音法门独超乎诸圣矣。

△卯二。诸门未孚佛旨。

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

此即奉勅委拣。结明去余诸圣意也。初句。总举二十四圣入门诸方便也。佛威。承力加被也。如势至跋陀。瑠璃月光。即。就也。舍。脱也。就所遇事。令脱尘劳也。如火头持地。香严药上。弥勒憍梵。

非是常修学。浅深同说法。

非是二字。贯下二句。常者。有本作长。谓长时久远可则。通常平易可修也。如那律失明。毕陵触刺。岂常长耶。有局于浅而不通于深者。如沙陀不净。难陀数息。周利一句。迦叶灭定。有局于深而不通于浅者。如普贤大因。满慈宿辩。舍利洞见。目连神通。大小异辙。利钝殊途。非可同日语也。反显观音耳门返闻。非是佛神即事。长常可修。浅深俱入。应当专修耳根一门。其余皆须舍也。离此杂修。得道无日。

△寅二。请求加被。(一谦己推佛。二生众敬信。)

顶礼如来藏。无漏不思议。

一敬礼心法。顶礼者。佛法最尊。故须礼敬。如来藏性。即耳中闻性也。佛母真三昧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故云无漏。是心本来离言绝虑。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故云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于此门无惑。方便易成就。

愿下。二愿佛心加。未来者。前近正像。后穷来际。此门。耳门圆照也。迷疑曰惑。无惑者。信解修证。直入无碍也。方便者。将此为最初方便。所谓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矣。易成者。圆通性相。先本现具。加修反闻。弹指超证。如舟遇顺风水。到岸有何难哉。前云。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故此愿被。

堪以教阿难。及末劫沉沦。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

堪下。三劝众修心。前云。欲令阿难开悟。谁当其根。故此劝云。堪教阿难。但以此根修也。前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故此劝云。末劫沉沦。但以此圆通。是长修学。浅深俱宜。超余一切门故。具三真实。五根所不及故。况余尘识等耶。

真实心如是。

末句。四结自心真。由含二意。一总结义尽。谓真实心要。不过如是而已。初二句法宝。藏心圆通也。次三句佛宝。佛心加被也。后五句僧宝。众心一如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以如是。结尽无余。二结己选心。心谓藏心。无漏难思。真谓拣选心真不妄。实谓答佛心实无虚。如谓会众心如不二。是谓对机心是无非。故此结指曰。真实心如是。

△己三。承开悟入四。庚初。当机了悟。

于是阿难及诸大众。身心了然。得大开示。

阿难大众。在会当机众也。于中二。初承示得了。经文倒译。应云。得大开示。身心了然。义则顺矣。由闻二十五圣。及文殊委说尽。故云得大示也。已达圆通本根。独一耳门修入。确知耳根一解。而六处之根齐解。身了然也。闻性一复。而六根之性齐复。心了然也。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

观下。二观照圆明。先法。前圆通后。大众普获金刚三昧。今又观者。前获。通初中后。今观。思修不同。下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谓从耳门圆照所归菩提道路。亦如观音如幻闻熏三昧。清净修证无异也。菩提。智果。涅槃。断果。究竟极证。不通于因。称云大佛。文殊偈云。大众及阿难。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菩提道。成就涅槃心。观世音为最。故云观佛大果。

犹如有人因事远游。未得归还。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犹下。次喻。所被机宜。如人。无明二障。如因事。轮二生死。如远游。昔久迷惑。如未还。今元开悟。如明归。二种佛果。如家。耳根圆通。如路。谓有穷子。久逝他乡。意欲归家。不知路径。未即回还。今蒙指出一条还乡通衢径路。勇往直前。易速到家。岂有枝岐迟滞患耶。(长水云。阿难等大众。方悟圆通从耳根入。犹未有证。故云明了其家所归道路。吴兴云。不然。三卷云。获法身。四卷云。悟实相。五卷云。心目开明。次又云。身心皎然。兼此了然。五番领悟。何排未证。手鉴云。初至七大。解中悟也。次洎勅选领云。是中修行得无疑惑。行中悟也。解行坦然。可举而行。故有了归之喻。未证明矣。幽溪疏云。约迹。长水所说为当。约本。实如吴兴。真因为路。妙觉为家。文句云。菩提涅槃。即而常六。故言未得归还。六而常即。步步踏著。故乡道路。◎释曰。初师未证。略说不详。次师云证。前不摄后。后三师。解仍双兼。不归一辙。如云。解中悟。行中悟。六而即。步步故乡路。实如吴兴所云证也。又云。了归之喻。未证明矣。即而六。故言未归。约迹。长水未证为当。今会通云。三云。身心荡然。会四科。融七大故。乃见道中解初悟也。又获法身。亦见道初获见法身。若云证获。何后愿云成果王耶。四云。心悟实相。身意轻安。销二疑。圆三藏。是见道中解后悟也。五云。身心皎然。悟知一六亡义。乃修道上行初悟也。今云。身心了然。已悟圆通耳根。是修道行中悟也。岂不审下七云。身心快然。修道内行后悟也。又不察八云。身心快然。证道三渐。初入悟也。结经后云。身心快然。证道圣位。后入悟也。是则长水未证。谓其未证证道中究竟满证也。非详选根前不悟证。吴兴云证。谓已证见修中之解行分证也。非指出路到住家所得果证。二师解义。长水为优。经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今身心了然。亦在法中增道添悟获益相也。此约夺言。若与说之。离则两伤。合则双美。执即相乖。融即互显。)

△庚二。普会眼净。

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

先举能证人。初句总举。旧集新来。凡圣小大。权实浅深。群类不等。故云普众。天下。别列。二句。人天杂趣。三句。小乘有学。四五句。大乘初心。六七句。纪数。表具沙性德故。

末三句。次判所入位。初句证真。觉本藏心常住故。次句断妄。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也。后句成果。资中引庄严论。法眼净。初地见道也。准圆教初信。顿七信。终初住。始初地。小初果也。事障初除。法障亦伏故。四卷云。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此则彻证圆通因地。得成果地初步。例如华严。初心成觉。十信灌顶义也。

△庚三。登伽进果。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

初句举人。性是登伽华言。前云。由销爱欲。法名性尼。二句闻法。圆通教理也。末句进果。前云。婬火顿歇。得阿那含。三果有学也。今云罗汉。四果无学也。小教四果。始七地。终七住。顿初住。圆七信也。断尽烦恼。进断所知故。

△庚四。众生发心。

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无量者。无边数。拣前恒沙有量数也。众阴相生。名为众生。世间凡夫也。尽共普同曰皆。无法能等此心。名无等。心能等一切法。故曰等。又三发心。直与无等。悲与物等。深无等等。发有生起开显二义。心即藏心。性本灵虚。真正净善。生佛咸具者也。菩提。翻觉。人天乘教。拣三途不觉。三。翻正。二乘小教。拣凡外不正。此二自觉。深心也。三藐。翻正等。三乘始分二教。拣二乘不等。耨多罗。翻上。大乘终顿二教。拣三乘未上。此二觉他。悲心也。阿。翻无。一乘圆教佛也。拣大乘有上。故云无上。此一圆觉直心也。领上闻熏思修三昧。慈悲喜舍本妙觉心。故此发无等等菩提大道心也。仁王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此属终教十信。信论发三大心。亦在信满住初。小始教之四加。顿之初信。圆教发心位初。例如本经。信前干慧三渐。是也。(幽溪云。阿难人虽圆顿。而位在解行。普众眼净得心。而位证小乘。登伽虽闻圆偈。思尽而入四果。众生发无上心。乃因闻是道。希慕愿乐明矣。以此经在方等。闻常证小。其例甚众。文句亦云。性尼闻偈。成阿罗汉。于大教。得小益。正为菩萨。傍为二乘。部在方等故。◎释曰。阿难从见道以进圆行修位。普众从偏教以获圆顿心眼。登伽从有学顿入无学。众生从凡地发大佛心。此皆以终实。接入圆顿。二师疑滞小果。不许大乘法益。岂不谬哉。维摩云。如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况此佛顶圆经。必贬斥为偏小。逆佛悖教。轻贤忽圣。甚矣。今以五经释通。任人去取。决不敢以一己臆见。罔说正法也。余详前三卷末。)

△戊二。道场加行。

此名四戒咒心因果周。亦名显密总持周。从此阿难整衣。至七卷如愿终。上为初方便。此更为最初方便。助前圆通。圆根近下者说也。

△分二。己初。初请略说二。庚初。阿难请二。辛初。述己意愿。

阿难整衣服。于大众中合掌顶礼。心迹圆明。悲欣交集。欲益未来诸众生故。

先谢前发意。二。初礼谢。上身曰衣。下身曰服。敛束曰整。心下。二叙意。前二句。自悟意。本觉曰心。始满曰迹。初后元即曰圆。三六豁通曰彻。此约见修。证道惟心。若约当位。不生灭性如来藏心曰心。耳根为圆通便门。闻中为修行道路。涅槃理为岸上古城。菩提智为家内华屋。前二因。后二果。皆称曰迹。因该曰圆。果彻曰明。心性本具曰圆。因果了达曰彻。性修不二。故曰心迹圆明。伤旷劫之双迷曰悲。庆一时之圆悟曰欣。由示得明。因迷得悟。故曰交集。后二句。利他意。自疾悟除。他未了脱。现众得益。未来不获。故发意运悲。愿度未来也。

稽首白佛。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是中修行。得无疑惑。

稽下。次请后愿言。二。初叩请。哀愍未来末劫。故称大悲。我下。二陈言。二。先明自悟。法门。耳门反闻也。是中。闻思修中入三摩也。前云。不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故云无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常下。次愿利他。二。一引昔佛言。如是。指下六语。未度。无明惑未尽故。菩萨因中四誓。度众为首。故云发心。此约悲增上者。如地藏大士。已圆菩提。道已成故。如来果位十号。应供为先。故云应世。此依智增上者。如智成就佛。我下。二显今心愿。文殊偈云。愿加被未来。及末劫沉沦。故我愿度令益。

△辛二。正请道场。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先明圣远邪兴。此生。根劣也。去远。世衰也。邪师。六师也。说法。非道也。恒沙。魔党也。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欲下。次求安场远魔。请含三意。一入定。摄心。戒也。三摩。定也。入地。慧也。二离魔。当处楞严心坛。名安道场。不为九十六种外道之所扰乱。名远魔事。三不退。菩提涅槃心中。云何无退。得圆证耶。总上三心。律仪少摄。戒心不就。魔事混扰。定心不成。菩提道退。觉心不圆也。

△庚二。如来说二。辛初。赞许。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

尔下。赞善。善其二意。一善其请问安菩提场。得戒定远魔要法。二善其发利他现未心。得回小向大正行。如汝四句。

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汝下。诫许。道场事理。加行戒咒。内外一如。正觉果就。故诫谛听。许说正要。

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阿下。领教。钦承之速。故云唯奉。

△辛二。正宗二。壬初。总举三学。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先标义。毘奈耶。翻律。三藏中律藏也。秦言善治。谓自治三业。亦能治众生三恶也。修者。自修。行者。化他。决定者。因地果位。自利觉他。决当必定依此三义以成证也。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所下。次出名。摄心者。小乘禀法为戒。粗治其末。大乘摄心为戒。细绝其本。法则无犯而已。心则无思犯也。能摄其心。始名持戒。因戒生定者。心摄动少。渐向于定。如风止息。波浪渐停。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因定发慧者。缘心静极。寂照涵空。如水渟湛。发光映现。经云。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三者圆成。诸漏永尽。故名三无漏学也。(问。下何四戒无定慧耶。答。前详耳根圆通。下又略说定慧。非无也。但未详戒。故特申明。◎问。前云逆流旋流。不循不随。皆摄心法。岂非戒耶。答。逆流令违现业。四戒令刳正性。正性先刳。现业易违。故定慧后。继以戒也。戒是断发润之基。入定慧之本。譬如造宅。先固其基。◎问。摄心为戒。摄真心耶。摄妄心耶。答。真心常自净明。何用为摄。妄随缘起。若不戒摄。奚能返妄归真。下云。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涅槃菩提斯可希冀。身断。律仪戒。心断。定共戒。性无。道共戒。又身心断。则出生死无明。断性无。则证涅槃菩提矣。)

△壬二。别明三义二。癸初。历明预先严戒。未入道场。名曰预先。戒为定慧道场前方便故。分二。子初。正教持戒二。丑初。征释四重四。寅初。断婬二。卯初。正辩损益之相三。辰初。首陈持犯利害。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下。先总征。蹑前征起也。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婬。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若下。次别释。婬居十戒之初。四重之首。轮回生死。爱欲为根。真修正受。离欲为本。于中分二。一持则必出生死。世界。三世十方也。六道。世间六凡也。众生。一切男女也。心不婬者。非但执身不婬。亦须心不婬也。不随续者。以诸众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故生死无穷。欲爱干枯。生死根断。又何残质相续有哉。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婬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下。二犯则必落魔道。三。一必不出尘。三昧。即耳根圆通。尘劳。即见爱五住。婬欲为尘劳之上首。故不除。必不出矣。如雪山五百仙闻甄陀罗女歌声。即失禅定。又一角仙因触欲故。遂失神通。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纵下。二决堕魔类。纵者。假许之词。婬心不断。定慧不得。纵使带婬修禅发慧。亦属邪定邪慧。非佛正智正定。邪定。是九十五种所说鬼神之法。或能知世吉凶。现神变相也。邪慧。因身边见心。发诸邪智。拨无因果也。又世间正定。即四禅八定。四无量。发五通等。世间正智。即是因身边见。发诸世智。说有因果及诸善法。纵令智能通达经书。演说诸法。禅能善入出住。现妙境界。如不断婬。婬心为根。正德全无。邪元自露。境随心召。必落魔道。西域九十六种外道。皆能修禅而无戒德。涅槃经云。魔尚变身为佛。况四依菩萨耶。如下阴魔。行空禅者却留尘劳。广化宝媛是也。此盖定慧心灵。触境流住。方有斯堕。若无定慧。徒有婬习。直堕地狱。安有魔宫报乎。上中下者。随其修力深浅。感福厚薄为阶降耳。王如欲色二顶魔天。故上。女则婬心愈炽。修功愈浅。故下。民男婬心少减。修功多增。故中等也。

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彼下。三兼成增慢。彼等迷误既深。不自知以为魔。以邪定力。报得五通。以有漏福。生天魔界。随得少定。不辩邪正。各以魔法。师徒传化。称己所得为无上道。此则未得谓得。未证谓证。七慢中增上慢也。亦是非果计果。

△辰二。预辩魔佛教仪。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婬。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不为魔惑。须先辩识。分二。一贪婬化世即魔教。初二句。预记末法。后五百岁。世衰道微也。次四句。魔盛宣婬。无正法眼。邪说暴行也。魔民有三。一魔遣民属。二自充其众。三转化为民。皆傚带婬修禅之辈。清正者少。邪浊甚伙。故云炽盛。密教行婬。以为佛事。递相传授。故曰广行。世智漏通。来作教师。假称善知。名为善识。后三句。陷人坏道。愚被诱引。堕坑遭苦也。令诸者。牢笼无识一类。爱。即思惑。见。即见惑。婬爱为教。思惑偏重。取婬为道。亦邪见取。下云。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佛目恶见。同名见坑。今教身婬。非止心念。岂不令落火蛇坑耶。沉溺欲坑甚易。超出道路实难。远圆通门。近阿鼻狱矣。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婬。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汝下。二教人断婬即佛诲。汝者。举阿难一人。以该现未一切知识师也。世人。一切世间诸男女也。三摩。耳门圆通。先断者。谓身心四重。应先断绝婬也。如来。现会释尊。先佛。过去诸佛。世尊。十方三世无尽尊也。第一。四重十戒第一律也。决定者。理则为法。一无移悖也。清净者。行则为矩。洁无邪秽也。明诲者。教则为范。显无奸慝也。

△辰三。确定菩提成坏。

是故阿难。若不断婬修禅定者。

先明不断。菩提无成。又三。初法说带婬修禅。然有二意。外缘教熏善根。内因本觉熏力。而难舍婬修者。乃旷劫俱生习气所使。故多理欲交战胸中。今遇魔师密传。婬不碍道。欲即菩提。欣然从之。故上示以被系落魔。力止莫从。二。又虑有婬习最深重者。自心姑息。谓带婬修禅。菩提虽不速得。久当得之。故此与之决定。非戒。不足以修定慧。不断。佛果毕竟不成。能戒。决发定慧。断欲。菩提方得。由是先以法警。

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如下。二举喻沙不成饭。蒸喻熏修。砂石喻婬身欲心。经劫喻六道轮回。热砂相用。喻婬禅邪悟有漏五通。饭喻二种佛果。反显戒定慧学。熏蒸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自成佛地果证。此如蒸米成饭矣。长水曰。戒定慧法。能生法身。戒根不完。徒修禅慧。岂有清净妙体。从婬欲生。沙饭异因。宁论劫数。

汝以婬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汝下。三合法婬不成道。首二句。合蒸砂作饭。次五句。合经劫热砂。婬禅发悟。合砂暂热之相。定中带婬之念为根。而发其悟。纵有多智禅现。皆婬根也。妙悟尚尔。况未悟乎。多智禅定尚尔。况未得禅。少分慧乎。根全属婬。暂生魔宫。恣造巨恶。忽坠三途。求出无期。末二句。合砂非饭本。婬是生死之根。而非涅槃之本。故无修证道路。反显不婬戒定。始是菩提法体。方得诸佛修证路也。

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必下。次诫断极。菩提方成。机者。发动之由。喻如弩牙。即五徧行。作意心所也。由彼一作意。而善恶心始动。心一动而身随动。今于恶中婬机亦尔。身由心之使作。心由念之弛放。一念不生。名身心断。断性若存。终与欲对。触机则发。缘影尽忘。病药俱除。无病健人。名断性无。此盛佛果法器。菩提可立待也。期望曰希冀。

△卯二。结判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波旬。亦云波卑夜。此翻恶者。佛令众生安隐。违佛而又恼乱。罪恶莫大故。亦翻杀者。常欲断人慧命。杀害生身法身故。佛说者。断婬修定。持戒为本。如上持利。佛教。定成。三益文也。魔说者。带婬修禅。不须持戒。如上犯害。魔仪。定坏。三损文也。下三例知。(长水云。前虽广说圆通修证。凡夫始学。障难尤深。况末代邪宗。纷然竞起。邪言惑正。魔辩道真。滥述既多。朋流者众。若不甄识。妨正修行。故以戒定慧学验之。邪魔莫隐。外道六师虽能修禅。并无戒德。故今结判。戒婬即佛。非戒即魔。真修佛果人者。应务佛说。勦绝魔说也。又戒见持破。开有四句。一持戒破见。谓持诸戒善。拨无因果。不谙罪福。世有邪见人。虽持斋把戒。而不信有天堂地狱。二破戒持见。谓破犯婬杀。惧畏因果。惭愧忏悔。世有正见人。虽信有阴阳。而不能断婬戒杀。三戒见双持。谓坚持斋戒。信诸因果。止恶行善。如四众人。信敬佛天。畏怖三途。四见戒俱破。谓邪见破戒。天地鬼神悉皆毁灭。如邪魔外道。谤佛欺天。剗无地狱。审此四句。邪正自识。魔佛了彻矣。)

△寅二。断杀二。卯初。正辩损益之相三。辰初。首陈持犯利害。

阿难。又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初持则必出生死。诸佛设化。慈悲为本。菩萨利人。救度为先。岂可害物伤慈。杀生结怨。故次戒杀。上至人仙师祖。下及蛇蝎蝇蚁。皆勿害也。非但亲杀六畜。虽食肉服身。亦所不许。又非但只禁身口。虽心念亦须止绝。故云其心不杀。相杀互偿。结讐连祸。戒断不杀。生死亦断矣。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下。二犯则必落神道。三。一必不出尘。外道郁头蓝弗仙人。能伏烦恼。至非想定。命终还作飞狸之身。况复余者。故云不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剎。

纵下。二决堕鬼神。纵有智定。拣其无戒德也。如不二句。带杀修禅。报为血食神也。上通明因果。下别分等级。生而正直为神。殁后灵通为鬼。阳封显赫为神。阴司默应为鬼。此列三品。准八卷中。天仙之后。人道之前。八想二情。上也。七想三情。中也。六想四情。下也。就药叉三类。天行空行地行。分三品也。亦可中下二品。八部内一。余诸七部非人。皆摄此三品中。又中下二部。多闻天辖。余三天王六部。亦摄此三品中。又兰盆(圭峯)疏。鬼有三种。无财。少财。多财也。多财又三。谓得弃。得失。势力也。下中上福。优劣可知。又天神为上。三光五星等。地祇为下。五方四季等。人灵为中。五岳四渎等。书云。祷尔于上下神祇。又云。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王后帝。药师经云。告召山林树冢等神。杀诸众生。取其血肉。祭祀药叉罗剎婆等。下十想阴。前五皆鬼。六即大力鬼神。七即山林川岳。城隍土地诸鬼神等。

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彼下。三兼成增慢。错认己是。不自知非。如鴞虎狼。而不知暴。故谓成道。

△辰二。预辨魔佛教仪。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

先食肉化世即鬼教。上断杀生。此禁食肉。以因食肉而杀生故。有不亲杀。财使转杀。伤生业同。经云。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二俱是恶业。死堕号叫狱。故食肉者即杀生也。世有能舍食肉。而不禁杀。如修行人。恨蚊虱等。横杀无数。又有能禁杀生。而不舍肉。空行水陆。悉皆喫到。尽非理也。故此双断。于中三。一预记末法。灭后。拣佛现在。末法。拣非正像。

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多下。二鬼化食肉。四。一述鬼化仪。倡言食肉不碍成佛。药师经云。世间邪魔外道。妖孽之师。妄说祸福。便生恐动。心不自正。卜问觅祸。杀种种众生。解奏神明。呼诸魍魉。请乞福佑。欲冀延年。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

阿下。二叙佛权说。涅槃。迦叶问佛。云何如来先许比丘食三净肉。佛言。为随事渐制故。言三净者。除(人蛇象马驴狗狮狐猪猴)十种外。若不见。不闻。不疑。即名为净。(涅槃复有九种净肉。即于三净。各开正杀及前后方便。见中三者。见牵畜去。至临杀时。名前方便。见正杀时。即根本正罪。见杀已欢喜。名后方便。不见此三。名为净肉。闻三亦尔。疑中三者。初忽举心。名前方便。分别思忖。疑为已杀。名根本正罪。疑已欢喜。名后方便。无此三疑。名为净肉。)今云五者。加鸟残。自死。二也。上二句权教。下三句权化。煖息识三连持。称为命根。三五净肉皆佛神化。本无性命。何碍食耶。

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沙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汝下。三出权化意。西域五天。通称婆罗门国。是尊姓故。独指其称。地湿砂多。草木不生。种植为难。百谷既无。佛力化为鱼米肉山。假名五净。尝味而已。岂真有生命令食也哉。(问。佛力何不化为谷菜。而化五净肉耶。答。佛顺时宜。不立异故。此地本无草菜。而今忽生。人将为怪。又佛灭后。设遇不生草谷。又将奈何。昔佛值飢荒世。目连请番地味。及取北洲自然粳等。佛不许云。后世无汝。谁为番取。当知佛法。可传继者始立。)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

奈下。四结诫不许。奈何者。严禁之词。释子。释迦佛之弟子也。四句料拣。是释子非沙门。乃王种也。是沙门非释子。婆罗门也。是沙门是释子。乃比丘也。非沙门非释子。二贱姓也。今第三句。入楞伽云。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凡是肉食。于出家人悉是不净。若有痴人。谤佛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永堕恶道。我诸弟子尚不食于段食。况食众生血肉。偈云。净食尚如药。犹食子肉想。食肉背解脱。及违圣表相。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下。三招大苦报。食肉十罪。一浅慧(邪知见)。二似定(鬼神定)。三罗剎(毒心人)。四沉海(苦报海)。五非子(鬼徒众)。六杀身(断全身)。七吞命(噉一命)。八食肉(非全分)。九轮缠(未穷已)。十何脱(难超脱)。初二现因。三现报。四五生报。余后报。(入楞伽。闻三十六过。曾作六亲。物爱生命。违慈悲观。贩鬻杂秽。精血成形。见闻走避。身体臭秽。恶名流布。善人不亲。众仙所弃。群圣不食。退人信心。起他讥谤。舍天仙食。形如恶兽。令怀惊怖。坏清净行。失沙门道。毁佛无法。气息臭秽。苦行不成。慈心不生。咒术不验。解脱不得。大乘不入。见形生味。诸天远离。口气常臭。睡多恶梦。觉已惶恐。恶鬼夺精。心多怖惧。食不知足。增长疾病。恒生疮癣。死堕恶道。不食肉者。即成三十六功德也。)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汝教下。二教人断杀即佛诲。问。诸律并明。鱼肉为时食。惟楞伽。涅槃及今经。悉唱断肉。何也。答。说法被机。事有顿渐。定慧既尔。戒律亦然。故梵网顿制。对大乘机。久断食肉。毘尼渐制。对小乘机。权开三净。至二楞时。引小入大。融权归实。故楞伽云。我于诸处。说遮十种(人蛇象等)。许三种(不想。不教。不求)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偈云。象脇与大云。涅槃央掘摩。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若有食之者。不能入圣道。若于酒肉等。一切皆不食。必生贤圣中。丰财具智慧。

△辰三。确定解脱得否。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

先明不断。解脱不得。三。一法说带杀修禅。阿难世人。六道生也。不断杀。高声叫也。修禅定。自塞耳也。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譬下。二举喻声不隐闻。人喻菩萨比丘。塞耳喻修禅守戒。草不拔蹋。高声喻杀生食肉。不闻欲隐。喻避苦趣乐。求脱尘劳。大叫弥露。喻起业招报。漂溺苦海。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岐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清下。三合法杀不解脱。初五句。合人塞耳。求隐不闻。后三句。合声叫弥露。岐路。合尘劳三界。草不践拔。大小乘同戒。四分律云。自掘地。教人掘。坏鬼神村。并波逸提。梵网戒杀。不食血肉。不践生草。如草系比丘。(五分等律。萨婆多论。根本杂事。悉作此说。)涅槃云。若人掘地。刈草斫树。以是业缘。堕地狱否。迦叶言。应堕地狱。如佛说言。汝诸比丘。于诸草木莫生恶心。何以故。一切众生。为恶心故。堕于地狱。(戒因缘经。正法念经。亦如是说。)又草木无情。凡外计有。佛遮讥嫌。生人慈念。故制斯戒。况害命耶。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

若诸下。次例服食。不行亦脱。二。初不服得脱。服有二。一衣服。丝绵等。二服食。奶酪等。东方。震旦诸国也。丝绵绢帛。养蚕煮茧成者。此土。五天竺国。靴履。牛马驴皮等成。裘者。羔麑狐皮等。毳者。麞鹿兔鼠毛成。身之衣服也。乳者。牛乳。初𣪬得名。以酵发之。初番名酪。次番名酥。后名醍醐。口之服食也。持戒菩萨比丘。此二若不服食。于诸世间得真解脱。酬还二句。译语似倒。应云。不游三界。酬还宿债。以解脱故。无余三界债也。又可无债酬偿。亦无三界游也。宿者。以后望今而说。非指过去宿寃。

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何下。二服食难脱。初句征。次二句释。服食其身少分。成其缠缚业缘。反显不服不食。债缘从此断矣。后三句喻。劫初之人。体有飞光。足若蹑云。自食地肥。啗香稻故。身渐坚重。足不离地。今服畜之身分。亦作畜种缘矣。如一沙弥。染著酪味。生堕酪中。受其虫身。百谷。总名。稻黍稷麦菽。各生二十种。五谷变生百也。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必下。后诫深断。解脱始得。身心者。身兼口。心即意。三业也。自杀服食。身恶。教杀服食。口恶。见闻随喜。意恶。众生。三行四生也。必使者。劝诫三业。于生尽善。绝无恶也。身身分者。身谓全身及血肉类。身分谓皮毛奶酪等分。约外物境二途。身谓食服。心谓贪求。约内己想二途。不服不食者。外途所服所食。内途能服能食。皆须并断。故以双不。诫也。断性亦无。于世真脱。故云真解脱人。

△卯二。结判邪正之说。

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此说名佛者。指上断杀(其心不杀初节文)。食肉(我灭度后至明诲节)。不服(若诸比丘不服等文)说也。不即波旬者。谓带杀行禅。食肉得道。服食解脱。三非义说。属魔外也。(准诸经律。丝绵绢帛。大小乘皆严禁。以其害命多故。靴履裘毳。小乘一向听许。大乘亦不全遮。以非为此而害命故。奶酪醍醐。大小并许。至涅槃经。仍又开听。本经前云。二时持鉢。或遇醍醐。后坛场中。用供三宝。以分余润。不害命故。今云不服食者。充类至尽之意。苟能不服。则弥善耳。◎问。小乘求出生死。何故反许五净及靴履等。大乘度生为务。何反严禁。答。小乘但求自度。止须不造杀业。不障出世。足矣。喻如举家远逃。小债可勿偿也。大乘须在三界行菩萨道。广化众生。喻如乡国长者。分毫负人。面有惭色。心上有愧。不能设教开悟人矣。故此严遮。)

△寅三。断盗二。卯初。正辩损益之相三。辰初。首陈持犯利害。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先持则必出生死。菩萨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成人之美。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岂可损人利己。诈心行偷。故次戒盗。此则非但窃人之物。但言行怪异。詃惑恐动。乃至一念希取利养。皆名偷盗。温陵曰。不与而取。皆称为盗。分越所酬。犹征其剩。况乃盗取。得无反征。此所以生死续也。今云其心不偷。绝其利欲贪得之念。生死故不随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

汝下。次犯则必落邪道。三。初必不出尘。昔有比丘。在莲池边闻花香气。心生爱染。池神诃云。何以偷香。以著香故。结使皆起。是知厌尘劳者。方可出离尘劳。贪世物者。安能超越物世。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纵下。二决堕邪妖。先总明。盗非正义。不正是邪。偷心为因。邪道为果。若有戒行。决不堕落。上下。次别列。精灵者。盗日月之精华气味而为精灵。神也。妖魅者。窃人物之津液货财而为妖魅。鬼也。下云。魍魉妖精。精祇魔魅。邪人者。谓诸魅所著。妖言惑众之人也。后云。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又据九卷想阴文云。上品精灵者。此名天地大力。山海河土龙风。草木精魅。精也。又云。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灵也。中品妖魅者。妖怪鬼魅也。贪求善巧。即著怪鬼。贪求经历。即著魃鬼。契合魅鬼。辨析魇鬼。冥感厉鬼。静谧力鬼。下云。尔时天魔。(怪。魅。魃等)。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著。下品邪人者。邪魔以邪通。妖魅现妖通。飞精附著于前人也。前怪魅等。能附邪妖。后诸邪人。所附邪师。下云。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彼下。三兼成增慢。下云。其人不觉魔著。言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人听法。忽自见身坐宝莲花。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会众皆然。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

△辰二。预辨妖佛教仪。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

一奸邪化世即妖教。三。初预记末法。末世衰微。以方可欺。易罔非道故。

多此妖邪。炽盛世间。潜匿奸欺。称善知识。各自谓己得上人法。詃惑无识。恐令失心。所过之处。其家耗散。

多下。二妖化倾家。三。初妖邪詃惑。掩其不善曰潜。暗室亏心曰匿。巧饰淫逸曰奸。诈伪不良曰欺。私行邪术也。下云。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护惜瑕疵。假称知识。未证谓证。自言得法。上人者。四果。四向上。辟支。声闻上。菩萨。二乘上。佛果。三乘上也。索隐行怪曰詃惑。凡愚不知曰无识。下云。能令听众。暂见其身。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令座下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罪报惊惶曰恐令。魂虑变慴曰失心。邪说诬民。显异惑众。愚夫敬如神明。尽命倾财以奉。故曰所过耗散。下云。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语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使人蹋尾。起不能得。一众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

我下。二出佛正化。二。一教令循乞。循。随也。方。处也。随所到处。清净乞食以支身也。贪。欲也。四邪。四事。五欲。六欲等。舍者。不自作。不积聚也。律中食三观云。防心离过。贪等(瞋痴)为宗。孔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故云舍贪。成道者。谓舍三贪。成三菩提道也。(舍杀贪。成真性菩提。舍欲贪。成实智菩提。舍盗贪。成方便菩提。又离贪成智道。离瞋成性道。离痴成便道。故于美恶常食。净三毒也。)

诸下。二依法行持。不熟食者。佛制比丘不立烟爨。为成道业。应行乞食也。寄残生者。正事良药为疗形枯。现前残质。后不复生也。陆宿曰旅。水宿曰泊。三界如客舍。故令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一度往还。更不复来。岂欲贪恋人天。造四恶业邪。

云何贼人。假我衣服。裨贩如来。造种种业。皆言佛法。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

云何下。三邪教倒说。云何者。诃其违教之甚也。假者。假借僧仪也。裨贩者。谓欲裨补己身而贩卖佛法也。业。指潜匿奸欺恶也。皆佛法者。非法说法也。非。谤毁诽议也。为小乘者。法说非法也。贼人者。残贼之人也。心则戕仁害义。身则窃名盗利。若以五常。五邪。五欲。四分。五心。五取。配释。假衣句。不信。现奇特相。触欲。曲戾心。寄物取也。裨贩句。不礼。自说功德。香欲。邪心。寄托取也。造恶皆佛法句。不义。占相吉凶。声欲。盗他物心。决定取也。非出家句。不智。说得供养动人。味欲。黑暗心。见便取也。具戒为小乘句。不仁。威势令人畏敬。色欲。恐怖心。恐怖取也。下云。如是邪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徧知觉。赞叹婬欲。破佛律仪。涅槃经云。我灭度后。魔当坏乱我之正法。现比丘及尼像。罗汉等形。以此漏身称是无漏。谤无四波罗夷。亦无五逆等罪。设犯此罪。亦无有报。如是说者。并魔说也。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由下。三误人堕狱。听彼法说非法之言。皆疑邪说为大乘法。正教为小乘道。而从妄谤。听彼非法说法之言。皆误以恶业伪因。为真佛果也。而遵妄行。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故云堕狱。下云。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又云。如遮文茶。毘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现美女。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徧知。堕无间狱。)

若我灭后。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提。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然一灯。烧一指节。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若我下。二教人断偷即佛诲。二。先出我佛诲。四。一教以舍身微因。三摩。指耳根三昧。心行真也。像前。上求佛也。然烧。舍身供也。梵网云。见后新学菩萨。应说一切苦行。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今能身首然灯炙香。供十方佛。诚行大乘行矣。(问。小乘律制。烧身得兰。然指得吉。梵网今经。开制烧然。二义云何。答。教分大小。机有浅深。小乘急于自利。期尽报以出界超生。大士专在利他。应舍身而尘方济物。是以小制。烧则结过。令其行诸易行独善法也。大制不烧结过。令其行诸难行苦行法也。故药王赞真法供。胜施国城。今经决心地法。许酬宿债。)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长揖世间。永脱诸漏。

我说下。二许其毕债出世。盗者。取他依报以资己身。今损正报以供诸佛。便能翻破无始盗业。故云债毕。长揖者。揖去而永别也。即谢绝意。脱漏者。谓不漏落于三界诸苦海也。下云。相食相诛。酬偿先债。转轮无息。除奢摩他及佛出世。不可停寝。今则向佛烧身。故得解脱无漏。(问。前云酬还宿债。今云宿债酬毕。有分别否。答。前约未来。若不服食。当无宿债。于世真脱。今约过去。若能然烧。无始债毕。长揖世间。辞同意别。)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虽下。三显其定心近道。觉路。菩提道也。法有四。一真法供养法。如药王。谓肉身灯。易佛智身灯。徧照十界。手指节。易佛手印指。直指佛心。色身香。易佛法身香。熏满尘方。详行愿品。二三种心行法。如梵网供佛。上求直心行。苦行。中修深心行。饲兽。下度悲心行。今文供像。然灯。酬债。即三心行也。详起信论。三舍身弘济法。如来觉路。果也。三摩定心。果也。今爇身者。上则弘扬佛道。下则利济自他。修此妙因。成菩提果。以圆通心观。惑种俱销。自他不隔。物我一如。何法不了。何定不成。若不舍身供佛。即非大乘根器。身相未空。人我宛然。岂为菩萨解脱道行耶。四亡形无漏法。依于身见。起偷盗心。故以舍身微因。对治无始盗业。人难舍者。莫过己身。难舍能舍。况余贪爱。然身为业本漏缘。存则因果不昧。亡则怨对何依。无债不偿。无苦不脱耶。此四菩萨法也。已决。信定不疑也。心是因地本觉心也。谓于四法。心已决定。觉路当明。宿债自酬。三摩地成。身供如法矣。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纵成无为。必还生人。酬其宿债。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若不下。四诫以不舍必偿。不为者。有为身相未空也。无为者。出世果证理性也。小乘三。大乘六。分满成证不同。必还债者。有碍胜进及度生行。故须偿也。马麦等者。佛昔宿诟比丘可食马麦。故成佛果。于毘兰邑食之。示宿债必酬也。长水曰。前云。登伽在梦。谁能留汝。今云。纵成无为。必酬宿债者。此示业报不亡。成无为后。现有为身。尚还宿债。况全未离有为。而欲妄逃业果。其可得乎。(兴起行经。舍卫国。随兰郡。有婆罗门王。阿耆达多。请佛与五百比丘。三月供养。时有魔外迷惑王心。使入宫内。躭荒五欲。供六日止。郡又飢馑。人不好道。佛与僧众。分卫三日空还。波罗国有马师。减马麦半。饭佛及僧。舍利询缘。佛告比丘。吾于过去毘婆叶佛。为婆罗门。名因提耆利。博通四韦。教五百童子。时王设会。请佛及僧。有一比丘。病不能赴。佛僧食已。为病比丘请一分食。过梵志山。梵志闻食香美。询曰。此髠头沙门应食马麦。何与甘馔。诸童亦如师言。此等师主亦应食马麦。尔时婆罗门则我身是。五百童子。五百罗汉是。病比丘。弥勒是。缘此经历地狱无数千岁。今虽得道。尔时残缘。于毘兰邑。食马麦九十日。余如中本起经。四分律藏。◎问。佛昔肉灯求法。舍身饲虎。观三千界。尽施命处。然后证入涅槃。成菩提果。何今还受马麦报耶。答。佛为化有为者。示必偿债。已无为者。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诸苦行。入无为耳。故楞伽问。佛常金刚神护。又现魔及魔业。又有无余报。谓旃遮女。孙陀利女。空鉢还等。有是业障。何成种智。既成种智。何有诸过。佛告大慧。为劝菩萨进修大行。为化声闻解脱法障。应知化佛不从业生。譬如陶师。众事合作。真实如来。离诸根量。住现法乐。成就智忍。证今马麦是现行耳。未无为者。债当酬也。前云。无为无起灭。有为缘生故。觉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汝下。次明诸佛诲。后断者。杀戒后也。如来者。除今释尊。现在十方佛也。先佛世尊者。过去未来。十方三世佛也。第三者。盗戒当第三诲故。

△辰三。确定三昧得否。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

先明不断。三昧不得。三。一法说。带盗修禅。阿难等人也。偷。破戒。漏巵。非法器也。禅定。水也。断修。灌复满也。

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譬下。二举喻。漏巵难满。巵。圆器。所以节饮食也。又饮酒器。喻明邪人。潜匿奸欺。纵劫修行。不能成道也。

若诸比丘。衣鉢之余。分寸不畜。

若诸下。三合法。无漏成定。三。初心不盗。而行财施。除贪毒。成无漏心也。律制比丘。三衣六物。十三资具。具足受持。余外有分寸物。谓之长衣长财。可施众生。莫悭不舍。(萨婆多论。百物各可畜一。阿含称所畜物。可以资身进道。皆非了义说也。律明八不净物。一田宅园林。二种植生蔬。三贮积谷帛。四畜养人仆。五养系六畜。六藏积金银。七收贮象犀。八钗钏宝物。此之八秽。名邪命活。布施莫畜也。)

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乞下。二口不盗。行无畏施。除痴毒。成无漏口也。乞食者。僧祇律云。分卫谓分施众生。卫护道力也。肇师明四意。一为福利众生。二为折伏我慢。三为知身有苦。四为除去滞著。余分施者。宝云经云。乞食分为四分。一奉同梵行者。二与诸穷乞人。三施济鬼神。四一分自食。例如维摩教善德。行法施之会。一分施下乞人。一分奉难胜佛。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于大下。三身不盗。而行法施。除瞋毒。成无漏身也。香灯。外供。顶礼。内供。例如善德长者。大施会中礼维摩足。璎珞上之。表愿会众合满十大波罗蜜行。圆成诸佛五智体也。捶。杖掷鞭挞也。詈。恶骂耻辱也。二种逆境。称。当面称美也。赞。背地赞誉也。二种顺境。讥毁衰苦。名四逆风。称誉利乐。名四顺风。同者。八风不动也。施愿一切人物。离八憍慢。得八自在我也。既全八大人觉。奚有三瞋八垢也哉。例如常不轻菩萨。礼记作佛。三业无漏。便成法器。戒定慧满。五分法身圆矣。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与众生共。

必下。次诫断极。三昧始得。三。初劝自修行普。上二句自利。前施衣食。捐身口。施饿不畜。舍悭贪心。礼众合掌。捐身手。舍我慢心。捶打视同抚摩。骂詈视同称誉。捐口舌。舍瞋恚心。十诵律。盗六种。谓苦切取。轻慢取。以他名取。受人寄取。觝突取。出息取。五分律。盗心四。谓谄心。曲心。瞋心。怖心。今则身心尽捐绝。无六取四心。此必达四念处。无复人我执也。下二句兼利他。舍身。如摩诃萨埵。尸毘王等。与一切贫穷苦恼。作使侍者。舍肉如安隐菩萨。一切施王等。破骨出髓。如萨陀波仑菩萨。金坚王等。舍血无悔。如法作菩萨。及月思天子等。详出万佛。华严经中。斯由观诸根器。同于苦空无常。故能与众生共。施作佛事也。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回为己解。以误初学。

不将下。二示化他功大。上二句。为说大乘了义。初云。其心不偷。菩萨大乘心地戒也。次云。舍身然灯。菩萨苦行禅观法也。余云。循方旅泊。乞食施饿。分寸不畜。礼詈慈忍。菩萨三无漏学行也。此约当经。楞严了义。若云。婬肉不碍。畜长助道。不须舍身。礼众对詈。皆余经律。非了义说。故诫劝言不将。下二句。己解疑误成害。谓因自己不能奉前三戒。行大乘事。或遇初学疑问。却乃不认己过。而反曲引权乘所行。以明无碍。初学蒙昧。亦信行之。然此认过实言。罪犹轻耳。今则内以自欺。外以诳人。莫大之罪。此真自害害人者也。梵网云。心背大乘经律。而受持小乘戒者。犯轻垢罪。楞伽云。愚痴凡夫。恶见所噬。邪曲迷醉。妄称一切智。释曰。无智之人。不了如来方便说法。而乃妄称一切智人。作究竟说。疑误害人。甚矣。(问。了不了义。为约大小乘耶。为通诸教乘耶。答。圆教一乘经外。皆非了义。回解皆误。楞严。真如藏心。楞伽。自觉境智。法华。知见实相。涅槃。真常佛性。梵网。本源心地。华严。法界总体。依此等经。说为了义。至阿含等。说非了义。故知。人天二乘。始分终顿皆偏。非了义也。◎问。偷心不除等。为真心耶。为妄心耶。答。婬杀盗心。依了义经。真心。不了义经。妄心。又始六道凡夫。终至三一乘圣。真妄双通。◎且依今经了义说之。常住真心上。知见无见。返见返闻。不随分别。不灭不生。合如来藏。始名心不杀盗婬矣。知见立知。随见随闻。缘尘分别。色空生灭。倾夺藏心。即名杀盗婬心不断除矣。依不了义余经说之。阿含。小乘六识。唯识。大乘分教相宗。八识生灭皆妄心也。起信。大乘终教性宗。生灭与不生灭。和合而成阿梨耶识。真妄双通也。前云。陀那微细识。真非真恐迷。楞伽亦云。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一乘顿教圆教。真如法界心性。惟真心也。无生灭故。前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杜顺和尚云。凡夫小乘六识修。根境十二分内外。法性真如实未知。亦未曾闻普法界。◎今以本末释之。依本起末。前云。识精元明。能生诸缘。乃至六识根尘。又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净缘及染。不杀盗成杀盗心矣。摄末归本。前云。色心诸缘。汝身汝心。皆真心物。后云。当知虚空。生汝心内。发真归元。空悉销殒。染缘还净。杀盗成不杀盗心矣。此约终教义也。今经既云。六道众生。具戒小乘。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从人天二乘。至始分终实顿圆。等觉位中一分无明未破。婬杀偷心犹在。若一分法身已证。婬杀偷心尽捐。此即返妄归真。会权入实也。若破妄显真。废权立实。今经宗义。专重真如藏心。见闻觉性。单取识精元明。陀那细识真之一分。不取能生诸缘。八识六识。习成瀑流非真一分。此则认海去沤。取本弃末也。楞伽云。真识。现识。事识。转识灭。真相不灭。若真相灭。藏识则灭。以藏识中但业相灭故。又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徧造一切趣生。为习所熏。名为识藏。自性无垢。毕竟清净。是故当净如来藏。及藏识名。若无识藏名。如来藏则无生藏。本经前云。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常乐我净。以湛旋其灭生。伏还元觉。无生灭性为因。然后圆成果证。又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我闻思。脱出六尘。此则返闻闻性。思不出位。无思之思。内证思慧也。拣非阿难六识之思。即思惟体实我心性。知根杂乱思。不免落邪思。皆属缘尘分别故也。至于权教大乘。七识思量。外缘前六。内缘第八。徧行心所之思。第八缘三类境。此经皆所不取。独取逆流闻思。故前十番显见。三番显闻。华严。普贤现前知见。文殊怡明拣知。故圭山云。知之一字。众妙之门。将此等说。名为了义。余经非了。便是疑误人也。余如前辩。)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下。三成圆通三昧。印。允证也。依今楞严了义。闻思戒定慧修。得真圆通。入三摩地矣。

△卯二。结判邪正之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所说。即上断除偷心。袪邪惑业。无回解误。三段文也。不如者。带偷修禅。奸欺非戒。不了义教也。邪正对拣。魔佛易知。

△寅四。断妄语二。卯初。正辩损益之相三。辰初。首陈持犯利害。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婬。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初蹑标妄语成魔。前五句。蹑前三行圆也。后五句。标后妄语罪也。持则成利。犯则成害。妄语有二。发言不实为小。妄称证果为大。今大妄也。如下所列。此须出口。非同举心。言不顾行。名不真净。内贪名利供养。外欲人多尊我。名爱魔。内起见性邪执。外谓齐圣废修。名见魔。实无有得。起增上慢。全不进修。断佛知见。故示失种。如无闻比丘妄言证圣等。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所谓下。二列释陈明言意。得指理。得道也。证指位。证果也。求世尊胜。要恭敬也。前人。世人前也。须陀洹等。初二三果。罗汉第四果位。所证道也。皆小乘。辟支中乘。乘同于道。菩萨大乘。位同于果。十地。十圣也。地前。三贤也。求忏。希名利也。贪供好货财也。

是一颠迦。销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是下。三总结断善堕恶。一颠迦。即一阐提。断善根。消佛种也。贝多罗树。人以刀断。则不复活。(多罗翻岸。形如椶榈。直而高。长八九十尺。南印建那补罗国北。有多罗林。三十余里。树叶长广光润。诸国书写。莫不采用。)喻大妄语之人。佛记四罪。一殒诸善根。二灭佛知见。三生死苦海。(三海有二。一。三障。二。三途。)四永失三昧。若不妄语。翻成四大益也。

△辰二。预辩真妄教仪。

我灭度后。勅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婬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初惑乱众生。即妄语。二。一详示真人必密。三。先勅二圣冥化。初七句。标随类度生。大乘菩萨。小乘罗汉。二圣也。真身如空谷。应物现形如传响。故曰应身。在于受用法性二土。别有法性妙身。今于变化土中。同居随缘现也。此亦分得随类化身。或普现色身三昧所成。故云种种度转。

次七句。详顺逆二相。或作下。顺相也。迹多清净。如文殊普贤。舍利目连。善财德生等。如是下。逆相也。迹全染污。如央掘。达多。六群比丘。婆须。广额等。(法华云。内秘菩萨行。外现是声闻。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若我具足说。种种现化事。众生闻是者。心则怀疑惑。前四句。现顺行。后四句。现逆行。末四句。总证顺逆。)

后四句。约佛事则同。同事。四摄中一。净染二事皆与之同。设同其类。不同其事。矫拂其心。不相顺从。假与同事。意令心欢。而遂称佛乘。以化导也。(四摄者。一布施。以财法施。令彼附己。二爱语。以软顺语。慰彼受道。三利行。三业利他。令生恭敬。四同事。以种种形。同其事业。如是四摄利人。作种种化。逆顺二行。初同其道。后劝佛乘。化令成佛。尽为益他。非贪利己也。)三摩。徧通余门。不局耳根。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终下。次明一言无泄。真圣利物。元不可测。承佛制勅。不露一息。是真圣因。惟圣自证。故云密因。至于未学。未学人前。何可轻说。令忽慢也。

惟除命终。阴有遗付。

惟下。后许临终阴付。此开临终。密有表示。遗嘱弟子。警其必行。盖既现受生。亦示现舍命。阴。暗也。不显称意。但私示于人。非公灼惑众。如杜顺。文殊。豊干三圣等。(南岳铁轮。天台五品。乃至求那说偈。真观屈指。皆是也。)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云何下。二略斥妄泄必伪。泄则不住。住则不泄。泄而仍住。住而显泄。索隐行怪。求名逐利。故云惑乱。岂非邪人妄言伪行也哉。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汝下。二教人断妄。即佛诲。婬杀盗末。次又断妄。故云后复。第四者。妄是第四根本戒故。

△辰三。确定菩提成坏。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

先明不断。菩提无成。三。一法说带妄修禅。不断妄。刻粪也。修禅定。为栴檀也。

如刻人粪为旃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如下。二举喻。粪无香气。名利恶心妄语。如粪橛。三乘圣果定身。如栴檀。本具功德法香。如香气。不断妄而修禅。如刻粪而为香。形像香檀。性元臭恶。远观可意。近秽难闻。欲求道气。终无得理。(法华云。诸法戏论之粪。喻见思惑。今云。若大妄语。成爱见魔。若不断净。三昧不得。菩提不成。与彼经意同也。)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我教下。三合法。妄不得道。先略合。教直心者。净名云。直心是道场。无虚假故。华严云。菩萨妙法树。生于直心地。前云。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又云。真发明性。应当直心。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四仪。行住坐卧也。语默动静行中。不容一念虚假。云何妄称得诸圣果。矜夸欺诈一切人耶。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自取诛灭。况复法王。如何妄窃。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譬下。次详示。二。先妄号。法喻合上人称。初三句。喻明取罪。一介贫民妄号为帝为王。自取诛身灭族祸矣。后二句。合显深罪。一国小王不容窃号。况出世尊。岂可盗名位耶。此法王语。通诸圣果。华严经疏。初地寄人乘。作阎浮王。二地寄欲界天乘。作转轮王。三地寄色空界天乘。作忉利天王。四地寄须陀洹乘。作夜摩天王。五地寄阿罗汉乘。作兜率天王。六地寄缘觉乘。作善化天王。七地寄菩萨乘。作自在天王。八地寄一乘。作梵天王。九地寄一乘。作三禅天王。十地寄一乘。作大自在天王。如是十王。何可妄窃。

因下。次噬脐。法喻合道场果。初二句。法说虚伪。妄语为因。不真也。求升反坠。果曲也。拣非仪。行无虚。因不假。直心道场。(蒙钞云。诸本并作不真。长水本作不直。上云。直心道场。下云。心如直弦。应从直是。智论释三昧云。正心行处。是心常曲。得是三昧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于竹筒则直。评曰。长水经本直字。释文未明直义。蒙钞引消。亦有理在。据上文云。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下云。一切真实。入三摩地。则直与真。文理皆可。今双存之。随人去取。)后三句。喻合不成。噬脐者。噬。囓也。如人自囓其脐。终不可及也。(春秋传曰。楚文王伐申过邓。邓祁侯曰。吾甥也。止而享之。骓甥。聃甥。养甥。请杀楚子。邓侯弗许。三甥曰。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注曰。喻不可及。)以妄语而求觉果。如以自口而噬自脐。岂可及哉。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若诸下。次诫深断。菩提方成。初三句。喻因直。诸本弦弦少异。一喻弓之直弦。一喻琴之直弦。皆喻直心为因也。二字随可。谓以直心为本。则一切断证智行。莫不真正诚实矣。信论云。直心者。正念真如法故。次二句。显果正。三摩。因果双通。从凡入圣。从因入果。心真行直。邪魔事绝。前云。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末三句。印道成。菩萨。真因也。知觉。实果也。以见闻知觉不生灭心。为本修因。自然圆成无上佛果菩提。所谓悟入佛之知见。究竟一切种智也。故印许云。决定成就。

△卯二。结判邪正之说。

如我所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说为佛者。如说断除妄语。遵佛密因。直心不窃三种义。即波旬者。谓说带妄修禅。泄漏惑乱。妄心窃号语也。

首楞严经灌顶卷六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