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水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 续法 集
杭州仁和武林东表乐善子 徐汶 校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重校独力捐刊
△辛二。详示净缘起。圆成十位。谓一位一切位。一切位一位。圆教中位。拣非偏渐比也。
圆开十义。一真妄圆融。前云。妙性离名。本无生界。因妄有生。灭妄名真。下云。颠倒真心。具斯乱想。又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又云。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又云。大地含灵。本元真如。佛体真实。何有鬼狱。又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复问不兼容者。此则亦名真俗融通。二断证圆摄。约断。略则六尘相想。十二类生颠倒妄想。广则八万四千乱想。十二类中各具。即成百万八千乱想。如华严。一念嗔心。百万障门。此则一断一切断也。约证。略则六根心性。十二圣位真金刚心。广则八万四千波罗蜜心。十二圣位各具。即成百万八千沙性功德。如华严。一回向心。百真如门。此则一证一切证也。下云。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即得除灭。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一一无漏。岂非断证交涉。惑智无异。三正助圆修。初渐。助。二渐。正。三渐。兼。不流。助道。旋元。正道。十信。四五九正品。余七助品。十行。十度般若智。正行。余度门。助行。十向。真根成。助。皆本性。正。十地。一真如心。正。发真如用。助。法云慈阴云似涅槃海。正。等觉。顺行。助。觉交。正。妙觉。十二。助。尽妙。正。岂非正助圆备。性修不二。四行位圆收。三渐云。一切如来圆妙皆现。干慧云。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初信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初住云。发此十心。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初行云。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初向云。远诸留患。当度众生。向涅槃路。初地云。觉通诸佛。尽佛境界。等觉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又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十二。方尽妙觉。岂非行位圆超。初后相即。华严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也。五止观圆具。自性藏心。本来湛见。真奢摩止。本来明照。真舍那观。湛明妙圆。寂照一如。真楞严定。金刚王觉。佛母三昧。下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喻。用诸奢摩舍那。三摩禅那。渐次深入五十五位。前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无作妙力自在成就。又云。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在。因入流相。得三摩地。此名寂照均含。定慧平等也。六显密圆彰。前云。六根圆通。明照无二。立大圆镜。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下云。重重相入。又前云。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承佛密音。身意解脱。是佛顶咒。秘密伽陀。出生十方一切诸佛。佛顶神咒。冥获其力。此则亦名幽显俱明。七生佛圆该。下云。即以佛觉。用为己心。又以己心。成佛所履。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即观音上同下合。华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富楼那言。我与如来。真妙净心。无二圆满。此则亦名凡圣合同。八因果圆彻。下云。行与佛同。受佛气分。本觉湛然。觉齐佛觉。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依因发挥。取涅槃道。前云。应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依不生灭圆湛性成。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此亦名曰始终交彻。九顿渐圆作。下云。即获无生法忍。顿也。渐修安立行位。渐也。是种种地。皆金刚观。顿也。清净修证。渐次深入。渐也。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渐也。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顿也。六十圣位。渐也。惟一圣性。顿也。理则顿悟。顿也。事次第尽。渐也。是觉始获初干慧地。如是十二。方尽妙觉。渐也。狂心顿歇。歇即菩提。惟妙觉门。圆照法界。顿也。然此圆家之渐。不同法相历别。即性而相。圆融不碍行布。即相而性。行布不碍圆融。性相一真。圆融行布二无碍也。全性起修。理不碍事。全修在性。事不碍理。性修一如。理事圆通。此亦名曰理事无碍。观音云。由我初获妙妙闻心。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偈曰。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方便有多门。归元性无二。一根既还源。六根成解脱。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超余者。真实心始是。十性相圆泯。下云。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又云。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前云。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后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偈曰。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此亦名曰空有俱寂。由此十义。成圆行位。
更以十玄门释。十身灵相。一时具足。成佛子已。具足如来无量妙德。同时具足玄也。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覩佛闻法。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得无艰险。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广狭无碍玄也。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如是圆容。能成十方诸佛轨则。一多兼容玄也。慈阴妙云。覆涅槃海。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诸法相即玄也。身心快然。妙圆平等。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隐显俱成玄也。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于同佛地。地中各中生清净因。微细安立玄也。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是觉始获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罗网境界玄也。是种种地皆金刚观。如幻十喻。用诸如来。奢摩他中毘婆舍那。清净修证。托事显法玄也。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过现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业皆现在前。十世异成玄也。佛表成人。如国大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主伴圆明玄也。十玄义具。行位圆矣。余详圆谭。
△中分为二。壬初。正答修证圣位。
前后十位不离因果。纵则前前为后后因。后后为前前果。夺则惟妙觉佛为果。等觉以前皆因。然约法相。性起修成说耳。理实法界性中。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于一位中诸位全具。方为圆教行位。因果该彻者也。法界圆融。行位无碍故。
△详开为十。癸初。渐次三位三。子初。结倒真成妄。
阿难。如是众生。一一类中。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先蹑前总结互具。初句。结前十二类生。一下。统明互具。十二倒者。即动颠倒。至杀颠倒。一一各具者。谓一倒中具余十一倒也。一则现起。余则冥伏。共成一百四十四倒。(十二类中随举其一。名现起也。余十一类。合有一百三十二倒。名冥伏也。如正脉列。)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颠倒妙圆。真净明心。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犹下。次申明妄出倒心。先喻明。对上。捏目喻现起一倒。乱华喻冥伏互具。望下。捏目喻倒心。乱华喻乱想。颠下。法合。颠倒合捏。妙心合目。乱想合华。前云。迷本圆明。是生虚妄。由是故有众生颠倒。又云。性妄见生。建立生界。颠倒。无明不觉也。因动有声。麤而非妙。因声有色。暗而非明。因色有香。妄而非真。因香有触。偏而非圆。因触有味。染而非净。因味知法。意识非心。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故云。颠倒妙心。具斯乱想。据上互具颠倒。亦应互具八万四千乱想。一类具十二类。共成百万八千。十二类生各各互具。积有一千二百零九万六千乱想之数。(详细为三。一。十二类倒想现起互具。共一百万八千余一百三十二类倒想。冥伏互具。共一千一百八万八千。此约现伏单开。本末各具说也。义属过去。二。一百四十四生倒想各各互具。合共一千二百九万六千。此约现伏复合。本末褊连说也。义属现在。三。百四十四更加十二。共有一百五十六生。各各互具。积共一千三百一十万零四千。此约现伏单复开合。本末通总说也。义属未来。)前云。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空中别见狂花一切乱相。此结无明熏真如。而成染用。为十二类生之因如是也。
△子二。教立位翻染。
若准信论。文中本因即本觉。十二类生。本觉性也。乱想即不觉。迷真如法界藏心也。立三渐位。即始觉也。论云。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始觉位三。一名字觉。又四。一发心。二三渐。三干慧。四十信。二相似觉。三贤四加也。三随分觉。十地等觉也。后妙觉果。即究竟觉。今此属发心位。圆发观音慈悲。菩萨万行心也。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汝下。一法说三摩。耳门圆照三昧也。佛者。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也。亦称楞严王定。修者。从性起修。一修一切修。名了义修。无作妙力。用相也。证者。全修证性。一证一切证。名了义证。自在成就。体性也。又三渐修。后位证。等觉前修。妙觉位证。初渐修。三渐证。二渐兼修证。
本因。通二。一本觉因地。前云。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果地觉。为同为异。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二二倒本因。前云。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因明发性。性妄见生。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非因所因。因此世界成立。是故世界。因动有声。由因世界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元所乱想者。指前一百四十四倒。一千二百九万六千想也。立三渐者。前问至何渐次得修行目。故此答云。初于闻根性中。发心修证三摩时。从此本因地上。立起三渐次位。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一根返源。六根成脱。方得灭者。谓十二倒及八万想。无不灭也。三渐。一位一切位。得除。一断一切断。例同前云。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是也。此约真如熏无明而成净用。为十二圣位之因如是。前云。倒想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灭妄名真。是称无上菩提涅槃。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以诸汤水。并杂灰香。洗涤其器。后贮甘露。
如净下。二喻明净器。喻因地心。即根中不生灭性。本来元净。体不变故。如金玉器。毒不能染。毒蜜。喻五辛酒肉。婬杀盗妄。十二倒想。灰香。喻大小乘戒。五会心咒。汤水。喻观慧禅定。忘尘尽根。洗涤。喻三渐位中正助对治。翻染成净也。甘露。喻圆妙法忍。圣位果德也。(问。显教行位。圆融如前。密教圆融。行位若何。前咒益云。佛顶光咒出生诸佛。一持此咒心。摩顶授记。二诵此咒心。成无上觉。三此咒成就世出世智。四金刚藏王精心阴发。五十方佛德悉与咒人。六常与诸佛同生一处。七积业汤雪。不久无生。八父母生身即得心通。九求诸果报。速得圆满。十大悲咒经观音云。我于千光佛时。始住初地。一闻咒故。超第八地一。神变疏云。陀罗尼教是密圆也。一切众生。诸位菩萨。但持诵之。便具毘卢法界普贤行海。成就十身无碍佛果二。理趣经云。陀罗尼者。经律论中最为第一。令诸众生速证涅槃。安乐法身三。成佛心要云。真言一字。变染令净。譬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四。文殊咒经云。咒是诸佛之心。令一切所愿皆得圆满五。六字真言云。诵此咒人。圆六度德。得四辩才。口气触人。令得七地。七代种族皆得解脱。腹中诸虫得菩萨位六。准提集云。诵此咒者。凡有所求。无不称遂。似如意珠。一切随心。证菩萨位。得佛菩提七。大轮咒云。凡持咒者。随意得果。同如意珠。满一切愿八。◎显密圆通。问。咒字何有不思议用。答。咒一一字。体即诸佛菩萨身心。又是离相法界。亦即教理行果。故诵真言中字。法尔诸佛不思议力加持故。法性如是故。偏有神用。况密圆宗。即体便是无障碍法界。体上本具无尽法门。阿字。是毘卢佛身。吽字。是三解脱门等。据上所明。况今佛顶神咒。岂不圆超六十圣位。疾证佛果菩提也哉。下云。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如是乃超信住行向加地等妙。若诸末世。未识禅那。一心劝持佛顶神咒。若未能诵。或写或带。魔不能动。究竟修进。则此楞严心咒。若智若愚。或念或写。世出世求。靡不如意。愿求佛果。及三乘道。乃至十地。皆悉圆遂者也。)
△子三。示所立位次。
(此为能依本因。始觉通圆解行三渐位也。实则因该果海。经云。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又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圆融不碍行布。故云皆三增进。三渐位中闻圆通。故通常圆三真实并彻矣。)
△分二。丑初。征起列名。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初征起。此三圆家位名。无渐次而立渐次。即渐次而无渐次也。圆通方便。无非圣性故。
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一下。二列名。六句中。上明修。指研真。谓入三摩地。渐取耳根圆通也。下明断。指捐妄。谓除五辛。戒四重。及消十二处也。今初修习者。初于闻中。入流亡所也。除助因者。五辛乃四重助因。习学返闻自性之首。应先断也。
二真修者。即所入既寂。动静不生也。灭妄名真。今正修真三摩地故。刳正性者。刮净四根本罪。复归不杀不婬。恶性既绝。善性自现。前云。必使婬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三增进者。即如是渐增。闻所闻尽也。违现业者。流根奔尘。名为现业。亡尘尽根。即名为违。增进。修也。违业。断也。返闻自性既显。根尘幻相脱矣。(正脉曰。斯言修习等位。正答修行目的。此三渐次。即圆家五品六根清净位。此说诚然。今便公配。经云。修佛三摩。于是本因。立三渐位。方除乱想。即随喜品。初渐。依四食住。即读诵品。宣说十二部经。即说法品。二渐。初云。入三摩地。先持戒律。当观婬杀如毒蛇贼。即兼行六度品。次云。清净律仪。修三摩地。自然观见戒定慧也。即正行六度品。后云。是清净人。六根清净位也。父母肉身。身净。不须天眼。眼净。覩佛闻法。耳净。亲奉圣旨。舌净。得大神通。鼻净。宿命明净。意净。初二渐位。圆伏圆断。圆行圆位。尚然如是。况第三渐。岂不圆顿。经云妙圆平等。又云密圆净妙。则渐次中无渐次也。三渐尚圆。况后诸位不圆融耶。下去行位。如理思知。前云。性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觉。觉不生迷。圆觉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又何渐次有哉。)
△丑二。条分别释三。寅初。除助因三。卯初。征起。
云何助因。
不征修习者。前圆通中。已明耳门修习。返闻闻性故。惟征助因者。正表初渐位中。当除助因为正故。下二。准知
△卯二。详释二。辰初。总明四食。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
如是下。标也。十二类者。约界内言。不自全者。非法性身。可不食也。依食住者。色身慧命。安危所系。修习菩提。由食得续也。而云四者。为该三界。治外道故。(佛成道后。为除自饿外道苦行。说诸众生皆依食住。正觉正说。余不能知。外道嗤曰。愚者亦知。何惟正觉。佛反问曰。食有几种。外不能答。因说众生依四食住。)
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所下。释也。食以资益为义。谓资益诸根大种。心心所法。能生喜乐。相续执持故。段谓分段。一分一段食故。惟欲界有。香味触三。正消变时。有资益义。乃名为食。(唯识云。一者段食。变坏为相。香有触三。于变坏时。能为食事。以变坏时。色无用故。谓人间所食。必有分段。经律多云抟食。其义则局。如浆饮等。不可抟故。)
触谓触对。触著香气。即为食故。根境识三和合。能引意识。相应触起。触对前境。能生喜乐。资益诸根。及心心所。故名为食。(唯识云。二者触食。触境为相。谓有漏触。纔取境时。摄受喜等。能为食事。此触虽与诸识相应。属六识者。食义偏胜。谓鬼神触食。但歆触而饱。如眼以睡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气为食。舌以滋味为食。身以温凉为食等。)
思谓意思。思可爱境。便为食故。第六意识相应。思于可意境。希望偏胜。有资益义。故名为食。(唯识云。三者思食。希望为相。谓有漏思。与欲俱转。希可爱境。能为食事。此思虽与诸识相应。属意识者。食义偏胜。谓禅天思食。思之而饱。此以禅悦为思。非思食物。乃至小儿。视悬沙囊。为饭止飢。众军闻说酢梅。口水止渴。又触与思是徧行中二心所法。思想饮食。令人不死。亦名思食。冷煖等触。亦名触食。此乃分通。非正食义。)
识谓八识。第八识为食故。以第八识由前三食缘助势力。令此第八体有增胜。故能执持诸根大种。能与诸法为长养因。有摄受义。故名为食。(唯识云。四者识食。执持为相。谓有漏识。由段触思势力增长。能为食事。此识虽通诸识自体。而第八识食义偏胜。若无此识。彼识食体不能有故。谓识天识食。既无形色。但以识想。以四空天惟以识定续命。义言识为食也。乃至地狱饿鬼。历劫续命。但以业识不断。是亦识为食耳。)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是故下。结也。段食局欲界。上二界无香味故。余三徧三界。以欲界人天及畜生等。虽具四食。段食为首。色天及神。具后三食。触食为首。色界诸禅。具八触故。神鬼祭飨。但触气故。无想天等。并无触食。惟具思识二食。无想等定。为禅悦故。无色界天。并无思食。单有识食。四空定中。惟第八识。执持身命。令不断故。故说众生皆四食住。
△辰二。别断五辛二。巳初。直教断辛。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初三句。述意。资益曰甘。伤损曰毒。色体身命。食美则生长。食恶则死亡。况法身慧命。安危杀活。于分段食更当慎择。次四句教断。辛菜者。以其性热。气荤味辣。色秽触臭。拣非姜椒。辛而非荤也。五种者。楞伽云。葱。蒜。韭。韮。兴渠也。梵网谓。大蒜。茖葱。慈葱。兰葱。兴渠。天台疏云。大蒜是胡葱。茖葱是韮。慈葱是葱。兰葱是小蒜。兴渠是蒠蒺。云栖发隐云。蒠蒺。胡荽也。名义集引应法师曰。兴渠。正云兴宜。出乌茶娑他那国。彼人常所食者。慈愍三藏云。根如萝卜。出土辛臭。仓颉篇。名荤辛菜也。当断者。行人食荤。如食鸩毒。能杀法身。故须断也。楞伽云。葱韮蒜薤等。臭秽不净。能障圣道。亦障人天净处。何况诸佛果报。
△巳二。广示过患。
是五种辛。熟食发婬。生噉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婬怒痴。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过患明十。一发婬。熟食壮相火故。二增恚。生噉动肝气故。三天远。嫌臭秽故。四鬼近。歆不净故。五福消。无德望故。六祸长。起恶业故。七无护。神圣去故。八遭邪。邪魔侵故。九成魔。魔摄受故。十堕狱。感苦报故。前八现在失。恶因也。后二当来害。苦果也。说法。指下二句。非众戒为小乘。赞三毒为大道。受魔福者。食荤修定说经故。堕无间者。婬恚破戒故。若不食荤。转成十大益也。
△卯三。结成。
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菩提二。转依一。前云。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菩提大涅槃者。故首标示。信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于本觉心中。始发菩提大心。依是本因。立初渐位。金刚正观。伏除众想。此即信为道源。是信根也。断辛。永离三毒十恶。即慧根也。学佛四食。念说经法。即念根也。习除助因。第一增进。即进根也。从闻思修初。次三摩。即定根也。第一渐中断五辛。而其五根离十过。而成十德。非佛顶首楞圆教。初位何能至此哉。此与华严十信位前。先明净行品意。无以异也。(问。发心立渐。首断五辛。何也。答。荤为法界。一荤一切荤。四食三业六根。八万法门皆荤。百万乱想更增矣。经云。颠倒真心。具斯乱想。净为法界。一净一切净。四食三业六根。百万法门皆净。恒沙性德更彰矣。经云。三摩本因。立初渐次。除斯乱想。故十二类生号性颠倒。十二圣位号正徧知。则此一断一不断。关系甚大。所以除助。为戒善之初章。破恶之前阵。如是岂非第一位次。增修进行初渐步乎。准本经文。发心位。圆伏二执。初渐位。与小教五停心。始十信。终初信齐。以圆伏二执中。分别现行故也。如法思知。)
△寅二。刳正性三。卯初。征起。
云何正性。
剔去众想邪恶罪性。还使本有沙德善性以成正也。前属助道。今为正道。
△卯二。详释二。辰初。正教持戒。
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永断婬心。不飡酒肉。以火净食。无噉生气。
先持四重也。分二。初正教严持。入者。反闻功夫入手。可谓真入三摩。深于前位求也。要先戒者。因戒生定。戒若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也。婬杀为四重之首。先当断心不起。酒肉助婬杀之缘。次须禁口莫飱。火净者。谓凡生鲜之物。不经火触。皆不可食。律明五菓。火净后食也。无噉生者。无情生长。尚不忍损。况有情活命。岂忍杀害。如高柴不折方长。茂叔不除庭草。此于杀盗等戒。防微杜渐之至也。是约身说。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婬。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婬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阿难下。二诫劝止观。二。先诫勉止断。若不断绝。相生相杀未已。奚能超出三界乎。当下。次劝令修观。毒蛇。啮法身。丧慧命。贼怨。劫法财。夺功德。苟能观察。自舍离也。六度配之。三摩。定。持律。戒。永断。进。无噉。忍。修行。施。当观。慧也。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
先下。次净诸戒也。声闻。小乘戒也。比丘四弃。谓婬杀盗妄四重。尼又加四。谓触。八。覆。随。名曰八弃。执身。粗禁七支也。菩萨。大乘戒也。律仪。四重十重等。执心。细绝意念也。前云。必使身心。二俱捐舍。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辰二。戒成获益。
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戒益有二。先生死解脱。断婬。则不相生。断杀。则不相杀。业因既无。苦果亦亡。此戒婬杀益也。窃取曰偷。强取曰劫。不行妄盗。不贪利养。既无负债业累。焉有酬还轮报。此戒盗妄益也。下云。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转三惑。成三德。)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盗婬。何随杀盗婬事。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覩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是清下。次业报清净。持戒修定。三业六根。无不清净。名曰净人。五眼释之。肉身。即肉眼。见十方界。天眼。宿命清净。慧眼。闻法奉旨。法眼。覩佛游界。佛眼。又观界。天眼通。闻法。天耳通。奉旨。他心通。游方。神足通。宿命。可知。大通。分得漏尽。正脉云。肉眼见十方者。色阴尽云。十方洞开。无复幽暗。义相似也。覩佛等者。受阴尽云。得意生身。随往无碍。如鸟出笼。去住自由。义相似也。此净业报。略假戒为助行。全本耳门妙定修发。备显六根清净。观十方界。则眼根清净。闻法奉旨。则耳根清净。得通游方。则鼻舌身根清净。三皆相依远到者也。宿命无险。则意根清净。
释曰。此修发义与法华似。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前四卷中说。统前十益。谓离生。远杀。无累。观界。覩佛。闻法。奉旨。得通。游方。宿命。亦略陈耳。(天台云。法华并普贤观及处胎经。皆以六根而为六通。并约修发。此经兼性修显。问。何以二渐。便有如是胜益耶。答。由戒定故。前云。三缘断故。三因不生。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偈云。如幻三摩提。弹指超无学。梵网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法华随喜品云。须臾间闻。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故此二渐。圆伏二执中俱生现行。与小教别相念。始十住。终三信齐。)
△卯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寅三。违现业三。卯初。征起。
云何现业。
六根不缘六尘名违现业。前云。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
△卯二。详释二。辰初。正违现业。
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婬。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
初二句。蹑前持戒六根清净人也。次三句。五欲不贪。六尘不染。不入色声香味触法。现行业习尽皆不起。故云不多流逸。因不二句。谓因外不随欲流。旋归自性元流也。是则外无所入。内无所出矣。末二句。返闻藏性功成也。上句尘忘。下句根脱。偶。交接对合意。前云。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即此闻所闻尽之意。小乘我空境界也。
△辰二。承违获益。
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初承违也。上句。一亡。下句。六解。尚不名一。六云何成。前云。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此即觉所觉空。想阴尽相文云。梦想销灭。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尘影。一伦生死。首尾圆照。
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瑠璃。内悬明月。
十下。二获益。开五。一器界空。十法界土。悉皆皎洁一空也。前云。诸根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界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此即空觉极圆。行阴尽相文云。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虚受照应。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十二众生毕殚其类。想行阴尽。成法空矣。
譬下。喻也。合上下法。前云。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瑠璃。喻理。明月。喻智。土化知觉。喻月光明。合上十土皎净也。下云。如镜鉴明。过无踪迹。了罔陈习。惟一精真。合上法也。后云。销磨六门。合开成就。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瑠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合下身心快然。妙圆现中法也。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身下。二情界灭。身心。性身真心也。快然。畅快豁然。得大解脱也。无碍曰妙。无缺曰圆。无偏曰平等。内具三义。一身量心量俱周法界。二情器觉界同体不分。三自心生佛脗无高下。若约三身三藏心释。从空现有。自在无碍。谓之妙。即空藏心。化身也。身心圆明。徧十方土。谓之圆。即不空藏心。报身也。妙德莹然。含土十虚。谓之平等。即空不空藏心。法身也。大安隐者。分证菩提涅槃。了无二障二死。所谓离诸生死险难恶道。此当生灭既灭时也。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一下。三理性显。即诸佛寂灭理性。皆现法身藏心中也。密谓秘密不显也。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故。涅槃乐德。全一不行所发。圆谓圆满不少也。交彻含摄。重重无尽故。涅槃常德。瑠璃悬月所至。净谓清净不染也。明相精纯。纤尘不立故。涅槃净德。方土皎然所得。妙谓神妙不麤也。诸法变现。皆不为碍故。涅槃我德。身心快然所就。亦即菩提智性。皆现慧身觉心中也。无见曰密。即成所作智。佛化身也。大小变化。独自知故。无减曰圆。即大圆镜智。佛法身也。具德圆融。长摄入故。无垢曰净。即平等性智。佛报身也。自他受用。悉严洁故。无缚曰妙。即妙观察智。佛说教也。随机应变。不思议故。此亦承上妙圆平等安隐生来。(安隐。密也。平等。净也。妙圆可知。若四法门。果理行教。如次配知。单以四相。违顺开合。或小大一多而已。复以八相。密待显言。因果对也。圆待偏言。理事对也。净待染言。行位对也。妙待麤言。教义对也。华严地上。六相圆融。总别同异成坏也。今经例知。位初八相无碍。前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今更法喻。宣其无碍密显。即小中现大。密为因。显为果。细巨交彻也。如沤映海。似珠影天。圆偏。即大中现小。圆为理。偏为事。满分互融也。如瓶盛宝。似乳醍醐。净染。即一为无量。净即行。染即位。一异并该也。如土作具。似药磨末。妙麤。即无量为一。少即教。多即义。纯杂兼容也。如波成水。似香转丸。此等无碍不思议境。详前四卷。文中涅槃四德。菩提四智。为同教一乘人说。注内四相八相。为别教一乘圆说。二皆圆宗要旨。故特表而出之。)即当寂灭现前。识阴尽相文云。识阴若尽。诸根互用。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瑠璃。内含宝月。至此俱空亦不生也。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是下。四法忍证。即者。圆顿义。获者。闻思修证皆通。如如智理曰忍。无生法者。谓得三空忍也。生空证生忍。从闻慧获。法空证法忍。从思慧获。俱空证无生法忍。从修慧获。前云。解脱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内含二义。浅约三贤。深通十地。如仁王等。(仁王明五忍。一伏忍。上中下三贤也。二信忍。初二三地。三顺忍。四五六地。四无生忍。七八九地。五寂灭忍。十地等妙觉。三贤中得闻思修三慧及三空忍。经云。七贤三慧得九十忍。谓三贤三十心。一一入住出有上中下三品观。合成九十忍也。彼文云。十亿人得三空忍。百万亿人得大空忍。十地性。又彼经云。十地初修信忍。十行止忍。具三世忍。十向坚忍中。一具五分法身忍。二三解脱门忍。三二谛虚实忍。谓观诸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生生忍。以上伏忍。二信忍中。一善觉忍。二离觉忍。三明慧忍。三顺忍。三。燄慧。胜慧。法现。四无生忍。三。远达。等觉。慧光。五寂灭忍。二。一灌顶忍。十地也。二圆觉忍。佛地也。共十四忍。前十三因。后一果也。又云。诸天梵王神王至三恶趣。得无生忍。涅槃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今闻大法。故得忍也。又云。有十八梵得无生忍。得无生法乐忍。学菩萨者证初二三地。等觉者住无生忍中上上无生忍。华严贤首品。信偈说云。若能超出四魔境。则得至于不退地。若得无生深法忍。则获十地十自在。若获灌顶大神通。应受灌顶而升位。六住文云。得不退转无生忍。八地文云。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入一切法如虚空性。名得无生法忍。即入第八不动地。又十地后明十忍。第三忍云。菩萨不见有少法生。亦不见有少法灭。以无生灭则无住处去来。此即等觉忍也。准仁王华严二义。法忍通始终矣。法华分别品云。恒沙众生得无生法忍。千倍菩萨得闻持。有菩萨得乐说。有得旋陀罗尼。三千转不退轮。二千转清净轮。小千八生当得菩提。有四生三生二生一生当得菩提。八界众生发菩提心。解曰。得忍。十信也。次三。三贤也。三千轮后。初二三七八九十地也。众生发心。凡夫初发大信心也。此约浅位忍说。楞伽云。第八菩萨也。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梵网云。他化说十地。二禅说十忍。属等觉忍。此约深位忍说。长水曰。华严初住。余经初地。是得忍位。今经三渐便得此忍。即同初住。至等觉位。断曰。此疏甚得经旨。)今第三渐。即获法忍。回异余经。详开三胜。一就本文。约教。本因。佛教圆通闻性。不生灭心为本因故。所谓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也。约行。佛示。元所乱想。立初渐次。初渐即除百万乱想。即显恒沙性德。况三渐耶。约果。是二渐人。不须天眼。覩佛闻法。神通游界。宿命清净。况三渐耶。约理。三渐上文既云。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如瑠璃月。无生忍性云何不获。
二准全经。约教。文云。不历僧祇获法身(一)。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二)。狂性顿歇。歇即菩提(三)。知见无见。斯即涅槃(四)。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身心圆明。徧含十土(五)。根尘既销。云何觉明不成圆妙(六)。尘识情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七)。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八)。方便易成就。圆通超余者(九)。此阿毘达摩。弹指超无学(十)。约理。文云。如是见性。是心非眼(一)。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徧。是汝真性(二)。我与如来。宝觉圆明。无二圆满(三)。各各自知。心精徧圆。含裹十方(四)。如来藏性。随心应量(五)。观性元真。惟妙觉明(六)。约行。文云。圣性无不通。归元性无二(一)。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二)。依不生灭觉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三)。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圆照法界(四)。若弃生灭。守于真常。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五)。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应念化成无上知觉(六)。约果。文云。令汝速证。亦汝六根(一)。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二)。尘垢应念销。成圆明净妙(三)。六解一亦亡。入流成正觉(四)。
三依咒心。约教。咒生诸佛觉果(一)。约行。金刚精心速发(二)。约果。诸佛功德悉与此人(三)。约理。不久皆得悟无生忍(四)。据诸显密文义。三渐宜实获忍。何须讹疑。迥异为怪。不避厌繁。引经为证。但此获法忍中。亦分顿渐二根。顿者。三渐获忍。圆彻妙觉。下云。理则顿悟。直超诸位。一证一切证也。清凉所谓初心便成正觉。华严云。一切法门无尽海。普会一法道场中。渐者。有三。上者。三渐顿悟。十信圆证。即入妙觉果海。中者。自三渐悟。初住七住。初地八地圆证。下者。从三渐忍。上历五十六位。始成妙觉菩提果也。下云。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清凉所谓六位不乱更收。华严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当成无所畏。
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从是下。五圣位登。上忍。结前益。先悟毘卢法界也。此位。生后益。后修普贤行门也。从事渐修者。谓从是三渐修成基也。随行安位者。行为能涉。因也。前前为后后因故。位为所阶。果也。后后为前前果故。安立。指后干等九位。随发者。干以发慧。信以起信。住以成德。行以行行。向以成愿。加以增进。地以证真。等以合觉。妙以圆果。前三渐属能行。今行位是所成。而曰随者。机有顿渐二种。顿则一超直入妙觉。楞伽云。初即为八地。十地即为初。华严云。一即是多。多即一。渐则次第历入果位。仁王云。从一地乃至后一地。自所行处及佛行处。华严云。法性不违法相等。(诸解不以三渐为能发。九位为所安。徒以法忍为能证。或以法忍为所证。有以能所双通者。不究下云。皆以三增进故。能成五十五位。又今文云。从是渐修四字。亦不细审。致多诤执。狐疑不决耳。又法华随喜五品。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分别品。众生得无生法忍。今经二渐得六根净。三渐得法忍。下干慧慧性蓥界。初信重发真妙。二经行位圆顿。义无异也。但法华合明。本经开列。略少殊耳。又三渐忍。通解行证。若对五品干慧。忍中解忍也。六根净入十信。忍中行忍也。初住。忍中证忍也。今云。从忍渐随发行。安立圣位。法华余经。忍义例知。)
△卯三。结成。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第三渐益。详开有十。谓入一。亡六。土净。身快。心等。安隐。妙现。法忍。发行。立位也。约惑。圆伏二执分别俱生麤现行。与小教总相念。始十向。终七信齐。又从三渐位去。圆断二执现种习气。尘沙无明惑尽。顿证后九圣位恒沙性德。此则一断一切断。一位一切位也。如或不然。元依渐次。断证安位。研下判释。余详五教仪注。
△癸二。干慧一位。
此后名为所成道果。妙觉了义修证九圣位也。理实果彻因源。经云。是种种地。皆金刚观。用奢摩他。毘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又云。事非顿除。用次第尽。行布不碍圆融。故云皆以一金刚观。观顶位后。圆满同本觉故。二种殊胜。四不思议。悉成证矣。
清凉疏云。若定位者。略有十义。一依唯识五位。一资粮。即三贤。二加行。三通达。即初地见道。四修习。从初二地。乃至金刚无间心位。五究竟。金刚心后。解脱道中皆此位摄。二依摄论四位。一胜解行位。始十信。终地前。余三见修究竟。同前五中后三。三依瑜伽说十二住。一种性住。二胜解住。即三贤。三极喜。四增上戒。五增上心。六七八三。名增上慧。九无相有功用。十无相无功用。十一无碍解。十二最上菩萨住。后加如来。名十三最上如来住。四依显扬论七地。一种性地。二胜解行地。三贤也。三净胜意乐地。初地也。四行正行地。二地至七地也。五决定地。八地也。六决定行地。九地也。七到究竟地。十地与如来也。五依仁王经十三法师。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善觉摩诃衍。五德慧。六明慧。七尔燄。八胜达。九常现真实。十玄达。十一等觉。即八地。十二慧光神变。当九地。十三观佛菩萨。十地等觉。佛非十三之数。六亦依仁王五忍。谓伏忍。信忍。顺忍。无生忍。寂灭忍。各有下中上。如次配三贤。十地。等觉妙觉。七亦依仁王五十二位。即上五忍。谓信住行向地。等妙觉也。八依璎珞四十二位。不立十信。摄在十住故。九亦依璎珞六种性。一习种性。二性种性。三道种性。四圣种性。五等觉性。六妙觉性。前收贤圣为四。后二因圆果满。若依楞伽等说。不立地位。既不立位。不别为门。欲成五教。故此附出。以十门中前四是始教。次五终教。此楞伽当顿教。后第十。即圆教。小非大位。故略不论。十依华严四十二位。无别资粮加行等名。然所说位。依法界性立。行布圆融二俱无碍。虽言四十二。以具圆融行布。则融前九。一经通明。
今经行位。圆同第十华严。以不生灭真如法界藏性。果地圆觉。为本因地觉心。故此三渐干慧。法界圆融。所谓理随事变。一多缘起无边。事得理融。千差涉入无碍。后信至妙。一一位融。因果该彻。等法界也。
长水云。上文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无界生。华严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楞伽云。寂灭真如。有何渐次。此等令观一真法界。本来平等。原无修证迷悟。亦无地位可立。此显心真如门也。若依心生灭门。有迷有悟。炽然修证。差别不同。上文因妄有生。灭妄名真。称二转依。况诸地位。皆佛菩萨亲证境界。约断伏次第。发真如妙用。功力浅深。以立阶次。信论。名字。相似。随分。究竟。以分地前地上及究竟位。智论。约入海。辨用功浅深。但迟速有异。分根性利钝。如涉长途。非无里数。华严云。不为下劣钝根众生说于地位。仁王云。若言越此地位。得成佛者。是魔所说。此则异诸魔外。各谓得无上道。不说地位。今显佛法不思议德。旷劫修行。因圆果满。方称究竟。又诸经论地位。多少不同。璎珞五十二。大品四十二。华严四十一。今经五十七。圣说开合各一意耳。若约天台圆教位次。对今经者。有同有异。同故。地前俱是证位。异故。此干慧心便是第三渐次忍中。随义建立。不同天台初住方证忍也。
台教柏庭月曰。今经明位。与台教异。有三。一干慧。本是通位。今立为圆位初心也。四加。本三藏内凡位。今立为圆加行也。等觉一生。即入妙觉。今言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也。通理论之。初立干慧者。约外凡位齐。非此无以入信位也。次设四加者。为入地方便也。金刚心中。犹有干慧地者。等觉后心。既曰入重玄门。倒修凡事。则金刚心中始获干慧。正是重玄门也。况台家明位。以经论异文。尚有借位之义。未始定论也。又曰。如是皆以三增进故。善能成就五十五位者。以行显位。亦是以位明行也。释曰。一仁王伏忍中。初。十住。即十信心。二。十行。次起干慧。性种性。有十心等。今经干慧当初。十信居次。正是以圆教干慧。接始教干慧进圆耳。十信超胜始教三贤四加。回始信住。向圆信也。二圆教四加。尚超唯识分教四加。况小教四加比乎。如五教仪注。三金刚干慧者。夺言之。十二地位不离金刚心观。下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则干慧于观心中为始。妙觉为终。非等觉心后。犹有干慧也。前观音云。如幻闻修金刚三昧。纵言之。圆教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及等觉后终干慧地。前后该彻。始终圆融。岂同始教初干慧耶。四借位义未定者。王冈润集注曰。妙乐云。若说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立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或者据此。谓圆教本无位次。但借别显圆。然妙乐意。以五十二位。在经论中多被别人。智祖用释圆位。故云借耳。又有云。五十二位。名虽在别。圆亦同用。以分浅深。岂可圆教全无位次。大品四十二字。华严初住八相。法华五品六根。皆圆位义。故曰。显一理。则始终无二。有诸教。则因果历然。既秉教修行。安得无位耶。断曰。准集注。借义非定论也。
孤山有一合三开疏解今经。一合者。合十信为一干慧也。三开者。开初住为十信。十向开四加。等觉开金刚干慧也。吴兴非之。雪浪云。三渐次文。不应如台家分配观行相似等位。随行安位者。谓从无生灭发行。即修进干慧信住。乃至等妙。中间永无诸委曲相故也。
幽溪云。此经地位。借三教名。名圆教位。如初信前。借通教干慧名。名五品位。十向后。借藏教四加行名。名初地伏道位。等觉后心。借金刚干慧名。名妙觉伏道位。名虽借之。义无不圆。
释曰。破分四段。一此借三教名圆位者。内招三失。一本经前后。研无借语。亦无藏通五品之名。妄解名借。抑是佛与智祖借乎。违佛经说。一谬失也。二此经圆开六十圣位。名义较余经论。最详最备。而反为缺。向他教借。二谬失也。三教中以偏借圆。显其位胜。今经名义皆圆。借彼藏通偏权。显胜何有。三谬失也。
次信前借通干慧名五品者。法华玄义云。今十信前。更明五品位。如干慧地。吴兴云。大品十地。初名干慧。天台于圆教十信前。立五品位。且曰。义推如大品干慧地也。释曰。智祖以法华圆教。不开位次。故依彼经分别随喜二品文义。以立五品一位。又依法师品义。以立六根清净一位。即是十信。余四十二位。同彼仁王璎珞。今经既列六十位。何须天台五品。大品干慧。彼借此。犹可。位缺故。此借彼。不可。位备故。今云借谬也。又细研法华。圆位义亦已足。方便品。开示悟入。究竟种智。法师品云。若未闻解。修习法华。去菩提尚远。若得闻解。思惟。修习。必知得近阿耨菩提。达多品。恒沙得罗汉果。无量悟辟支佛。恒沙发无上道心。得无生忍。至不退转。分别功德品中。开益十二。高下品位。名虽不出。义已圆具。法华尚不须借。况今楞严。名义俱备乎。但法华断伏义缺。故智祖假诸经论以明。华严最初顿说。位次圆义已委。智祖因位行布。判云兼别明圆。后人据云借别明圆。谁知华严法界圆融。一多即入。大小经论位次。从此根本轮出。向谁借乎。向谁别乎。十地经论。断证具明。有教即有观。孰云无断证。无教观乎。只有后者借前。岂有前借后乎。华严圆尔。楞严圆然。今云借通教干慧权位。借后法华说五品位。谬也。又本经一一地位。藏性圆融。例彼天台六即。信论六觉。今经初二渐位。因定起戒。戒为法界。一切位行皆具戒中。三渐因戒生定。定为法界。无行无位不备定中。至干慧地。因定发慧。慧为法界。种种行位皆该。经云。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慧若此。况信等乎。今云借者。谬也。
三云借藏四加名者。例上思知。况前已悉。
四云借金刚干慧名者。此向谁经谁论借耶。既无所出。一谬也。纵有处借。应另出名。便成六十一位。今止云六十圣位。二谬也。自既招过不少。何辟孤山西湖为乎。
文句云。从是渐修发行安位者。正显五十七位。皆以此行而为能立。所谓发名字位中正助二行。安立干慧观行圣位。发观行位中正助二行。安立十信相似圣位。发相似位中正助二行。安立住行向加地等分证圣位。发分证位中正助二行。安立妙觉究竟圣位。转依有四。初观行转。二相似转。三分证转。四究竟转。观行转依。名借通教。义惟在圆。即法华中五品位。相似转依。即圆教十信。六根清净位也。以一心三观。相似见三谛理等。此诸位次。疏家每引华严诸经释之。窃以菩萨初发心位。一念功德。三世诸佛说不能尽。何况深位诸功德海。可令诸经。更无异文及异旨耶。且如梵网三十心十地。已与华严名义多殊。此经纯明圆观。文简义幽。设欲配合。反成牵强。
释开五意。一从是下。三渐正助。能发也。随行立位。所发也。此二名目。出此经文。名字。观行。相似。分证。究竟五名。此经无出。如是妄立。真为牵强。一谬也。正助。止三渐行。妄云。发观立信。发似立住至等。发证至竟。二谬也。二转依下。二依二果号。祇一妙觉果成。至于名观似证四转。今经全无。何多妄立。亦甚牵强。谬也。三观行转下。五转。详彼七八二卷。释曰。准妙乐云。圆位。六即亦足。何须四十二位。一以分真位长。借别分品。二以圆教无位。借别显圆。今经圣位。纯明圆妙。何须六即借来显圆。一谬也。孤山疏云。方等般若。位兼别圆。今经惟圆。释曰。此经纯圆。借通干慧。二谬也。四相似转下。十信十心。三觉三藏。本经所显。六根六即。三观三谛。智祖义立。今经前后。配合六即。谛观层叠。本文不消。反成无用。以客为主。一谬也。经云。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彼判十信。相似见谛。谬也。五此诸位下。华严楞严。二圆义同。彼经地前地后。一一法界圆融。今经六十圣位。位位藏心无碍。理应引释显圆。反云牵强不宜。一谬也。天台六即谛观。既可引来显圆。以为扬楞严也。佛说华严地位。反云牵强不应。是为抑楞严乎。祖论佛经。如斯褒贬。疑误后学。岂谓是欤。二谬也。智祖依贤首品。以立圆顿止观云。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住圆位。大师引释。显止观圆。今独轻升以为牵强。三谬也。
上自台教已后。皆为此经要义。以是详引。释通破疑。
问。十地论疏断证。何似相宗分教。答。一为引权教就权显圆。此依自圆。拣前教断。故异。二天亲宗相。即相圆明。今宗法界。法界圆断。异法相圆。三文异义同。地前断习。即断地上现种。地前断现种。即断地上习气。此以初摄后也。地上断现种。还断地前习气。地上断习。还断地前现种。此以后摄初也。清凉钞云。总义不出圆融行布。十如十障。布行也。一如无二如。一断一切断。圆融也。会玄斥诸师云。彼失华严意者。将行布圆融分成二义。即失圆宗。此有二过。所立圆教不该行布。但有圆融。一过也。华严惟圆。而不兼渐。二过也。华严法界圆宗既尔。今经圆义例知。仁王云。般若非菩萨。十地三十生空故。始生住生终生不可得。地地中三生空故。亦非萨婆若。非摩诃衍空故。常乐我净如。六度四摄一切行如。二谛如。故一切法。同真际。等法性。无二无别。是为菩萨行化十地般若波罗蜜。菩萨未成佛时。以菩提为烦恼。菩萨成佛时。以烦恼为菩提。于第一义而不二故。诸佛如来。乃至一切法如故。如如文字。修诸佛智母。一切众生性。根本智母。即为萨婆若体。诸佛未成佛。以当佛为智母。未得为性。已得为萨婆若。一切众生以此为觉性故。一一众生皆得成佛。仁王般若既尔。今经法界藏性。圆融益妙矣。
问。五教位相。究竟何别。答。清凉疏释。前已略引。欲再申明。今为概论。分教。依法相。立五位。显唯识。如深密方等经。始教。依无相。立十地。显真空。如大品般若。终教。依法性。明六位。渐显藏心。如璎珞仁王等。顿教。依真性。明十地。顿显真如。如楞伽思益。圆教。依法界性。以明信等六位。圆显一真法界藏性。行布圆融。二俱无碍。如大华严与今楞严经等。今经文云。阴大界处。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地位既尔。断伏准知。今不尔者。对前后教。拣显优劣。又高下中。渐顿圆义。各自密知。详如圆谭。
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
阿下。一不受后有。善男子者。指前圆通闻修菩提。持戒根净。获忍人也。初二句。蹑前功用。欲爱。谓五欲六爱。干枯者。由前心无贪婬。断性亦无故。根境。谓六根六尘。不偶者。由前尘既不缘。根无所偶故。次二句。生今行益。残质。果缚犹存也。不续。子缚已断也。六用不行。欲界生缘不及。反流全一。三界生缘何续。盖前违现业之因。今绝后报之果。所谓我生以尽。不受后有也。
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执心下。二定立名位。执心。谓人法二执之心。悉皆空寂。故云虚明。空性圆明。转成为智。即识论。二空无分别慧。故云纯智慧也。由前身心快然故。慧性蓥界者。蓥。朗彻义。寂照含空。故云明圆十界。由前十方皎然故。干有其慧者。前则因戒生定。圆妙现中。今则因定发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也。末句。正结地名。干具二义。一欲尽。二但慧。
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欲习下。三出其所以。欲习者。习有二。一业习。如阿难迦叶。二烦恼习。如迦留贪习。舍利瞋习等。今属贪恼习也。下不还天。九品习气俱已灭尽。下无卜居。与此位同。楞伽四习。谓见。欲。有。无明。今属欲有习也。前渐违现行业。今始种习焦枯。故云初干。又二执习气。有二。一因习气。二果习气。今始伏灭因习不起。故云初干。未与法流水接著。法性流水。在妙觉海。从干至等。过去分限。五十五里。方与交接。今初登步。故云未也。约惑。圆伏二执分别俱生细现行。与小四加。始干慧性地。终十信。顿初信齐。(长水曰。欲枯返流。纯成智慧。未沾果海法流之水。故受干慧地名。亦约忍中因果义说。真谓圆融不碍行布也。云栖记云。第三渐位便曰无生。何干慧前。已齐八地。盖所称圆顿行人。此也。经云。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则知最初。便于本元心体以为因地。即真如之乱想而入真如。今虽未忍。势当必获。三渐文云。旋元自归。圆顿法门。四字摄尽。孤山谓事渐理圆。妙哉言乎。直解莫师。非长水云。三渐便得法忍。今何犹未与接。讹矣。释曰。长水义疏。云栖赞美。直解毁斥不知。赞。是也。毁。非也。法忍有悟获修获证获之异。法海有初流中流后流之别。前云。其谁修证无生法忍。又云。十方如来同一道故。终始中间地位。永无诸委曲相。直解不了法忍浅深。法海近远。教理偏圆。根行顿渐。反斥长水。自实孟浪。不思甚也。问。三空忍后。同于观音寂灭现前。今何三渐忍后。纔登信前干慧耶。答。根分利钝。利者。从忍顿超等妙。同于观音。钝者。从忍渐自干慧。上历等妙。岂可将钝比例利乎。应如法细审之。)
△癸三。十信十位十。子初。信心位。即信根也。
从前干慧至信住等。皆曰随渐发行。干既慧为法界。初信信为法界。二信念为法界。十信愿法界等。利者。初信即超等妙。或至十信。超入妙觉。所谓初信心时便成正觉。钝者。渐历诸位入妙。故云随也。下去倣此。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初一句。蹑前干慧心也。次八句。生后。初指修行不偏。明增进也。中中者。一理智二中。谓依三如来藏性中。而以闻思修三慧心中入也。又寂照曰中中。前云。我以不灭不生中性。合如来藏中心。而如来藏。惟妙觉明中心。圆照法界性中。二上中字指心性中。下中字不偏倚义。一切二边相皆遣也。如闻性中。断常生灭悉无。藏心中。空有即离尽绝。前云。如来藏中。性觉真空。性空真色。流入者。前云。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故即于此闻慧心性中。顺法性水流。而渐入如来妙觉海也。
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
圆下。次示心性开发。显功效也。初一句心花始开。次二句心花益焕。真即空藏智性。圆即不空藏智性。妙即空不空藏智性。修心新新不住。如如智理更显。故云重发。
妙信常住。
妙信下。结成初信果。先正显。信得自心是佛。自心做佛。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圆满菩提不生灭性。清净本心。本觉常住。故云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
次断妄。我想。法想。非法想。五阴想。六尘想。十二类生颠倒想。八万四千想。一千二百九万六千妄想。俱时荡尽。始因迷觉成不觉。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念起无明。今既藏心妙觉。圆明智发。翻不觉成觉。故得一断徧断也。中句。证真。绝无偏邪。名为中道。不杂伪妄。名曰纯真。以此耳根闻性。不增不减。非一非异。直是绝待灵心之中道也。然法界藏心中道。纯真纯圆纯妙。即我空性。法空性。俱空性。五大性。六根性。十二圣位金刚观心。八万四千波罗蜜性。百万功德恒河沙性。尽无委曲杂似。皆是正直中道。故得一证徧证也。
名信心住。
末一句。立名。亲见藏心。深忍乐欲。入法界位。常住不移。故立名曰信心住也。此一位名。蹑上四句义立。常住。体大。想灭。用大。真中。相大。对前后位渐断惑言。圆伏二执。先除我执分别俱生麤现行。与小教初果。相宗分教见道。空宗始教。八人见地。终教初住。顿教七信齐也。(起信记云。十信位共三心。谓入。住。终。入谓始离异心。入初信位。终谓信心成满。即第十信。住。中间八信。十信既尔。住行向地例然。蒙钞云。清凉疏。始教开十信。终教不开十信。开与不开。皆行布也。楞严五十五位别开十信。行布亦是法界圆融摄也。圆师依璎珞。判十信为初住开出。可谓固矣。云栖记云。十信多结住矣。孤山谓是初住分开。信即是住。吴兴非之。是矣。然吴兴亦有五失。一。干慧善男。指外凡人。一失也。经云六十圣位。何判为凡。二云。不可蹑上安立圣位而为次第。二失也。经云。从是渐修。随行安立。何为不可蹑上。三。三渐通明修行。从微至著。诸位别示凡圣。自下升高。人未审之。便将无生忍释。误矣。三失也。经明六十圣位有何通别凡圣之分。法忍三渐即获。不可作获忍释。谬也。四。上三渐次。且约麤细前后分别。至干慧地。欲爱干枯。且从麤惑言之。根境不偶。与上尘既不缘等文。名义虽同。粗细诚异。四失也。经文三渐至干信位。自浅及深。岂有前细后麤伏断之理。根境不偶。亦蹑前生后。何强执云有同异耶。五。执心虚明。谓人法二执了无实性故。至初信。圆妙开敷。谓见惑先落。三谛似显。一切想尽。谓须陀洹。所断见惑。如四十里水。其余在者。如一毛渧。五失也。经云执心纯智。何但恼障。无智障耶。经云一切妄相。何但见惑。无思惑耶。集注。幽溪。蕅益。左袒其谬。例上思知。)
△子二。念心位。即念根也。
真信明了。一切圆通。
初二句蹑前。纯真中道是所信。故云真信。明了妙信是能信。云信明了。耳既圆通。六根互用。故云一切通也。
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
阴下。起今行相。先证真。了知阴界皆如来藏。真如法界。故不为碍。拣前但于六根入处。发圆妙也。又显观音今会耳根。圆通法界藏性。拣非昔时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比也。
如是下。次断惑。一切习气者。前云欲习。今通一切烦恼习也。前云妄想灭尽。名因习。现习。今属果习。种子粗重习也。故通过未舍受。今俱现前。便能伏断。(正脉曰。习气者。业力所熏。随眠种习也。按唯识论。三种。谓名言。我执。有支。今言舍受。名是有支。即异熟识也。然一切言。亦兼余二。我执位中即是种子。法执位中乃种子所遗微细习影。今过去。多我位粗者。未来。多法位细者。)又四流习气。无明未伏。为二死因。拣前但断现未。而过去无数劫中。犹未伏断也。
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
是善下。结名。皆者。不惟断证。徧该一切教行等法也。追缘曰忆。逆虑曰念。二渐尚得六通。况今二信。宿命明过去。天眼明未来。漏尽明现在。若习。无不冥记。若证。无不圆通。毫无遗失。故云无忘。忆念无遗。立念心位。一心正念。降妄住真。如如不动。名曰住也。
△子三。进心位。即进根也。
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初句蹑前。妙即阴界不碍。圆即一切圆通。亦可七大四科皆是妙真如性。圆如来藏。纯成一真法界心也。
真下。起后。真精。体也。即一纯洁精真。无为法界体也。发化。用也。谓发起大智慧光明。徧照法界用也。无始习气者。拣前三世中一切习也。乃是前指阿难根中积生无始虚习。与其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是也。楞伽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生于七识无明住地。又云。如来藏。名藏识。所有意等诸习气俱。又云。阿赖耶识。所依因者。谓无始戏论虚妄习气。所缘者。谓虚妄分别。种种习气。分别事识。以分别境界。及无始戏论习气为因。起信论云。根本无明熏习。成就业识。所起见爱熏习。成就事识。业识根本熏习。能受三乘生灭苦故。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六凡业系苦故。今指藏识业识无始习气。拣非意等事识诸习气也。通一精明者。正显全体大用。拣非前习之现比也。
惟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
惟下。成位。精明。慧也。智也。真净。定也。理也。此二为后二信位基。精进心者。以精名精。进趣名进。惟住真妙圆心。立为进心住位。勇往直前故。约断惑言。三信进位。圆伏二执中。以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粗后细分。兼伏法执分别。俱生现行粗分。与小教二果。始分三地薄欲。终教三住。顿教九信齐也。又依三渐。随所发此圆三信中。精进行为法界。无始习气。现通精明。钝根者。超同华严行向断习。利根者。超同梵网七地十地结习解脱。
△子四。慧心位。即慧根也。
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
初句蹑前。次句本行。末句结位。真精发化。惟现精明。故云现前。转识精而成如如智体矣。通一精明。毫无习杂。故云纯慧。转惑习而成菩提慧身矣。慧为法界。无法不趣。无住而住。云慧住也。前位双兼智理。此位单约智成(一)。前分能所。此绝对待(二)。前通惑杂。此纯一精(三)。问。前三渐慧。皎如明月。有何拣别。答。前是能发修慧。今是所发行位慧耳。问。与初干慧何别。答。圆开渐次。亦有三拣。一当圣位首。浅故名干。今四信慧。深前前矣。二前云执虚成智。指现行言。近而不广。今之习通为智。彻从无始。远大可知。三前则未与法流水接。今则中中流入信后。以斯三义。前后不同也。
△子五。定心位。即定根也。
执持智明。周徧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
初句蹑前。三信云。惟以精明。进趣真净。至此。定慧已融。如智已契。故云持明。执持。定也。智明。慧也。
次二句本行。上句。转藏识而成如如理体。徧则真如平等。起信云。真如平等。不增减故。寂则真如不生。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湛则真如不灭。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下句。转业识而成涅槃定身。寂灭。乐德。神妙。我德。真常。常德。凝静。净德。
末句结名。初即真如三昧。次乃佛性三昧。心常住此定中。即名一行三昧。故名定心住也。佛顶楞严大定。从此定心得矣。上五信根。如果木之有根焉。此位约断。圆伏二执中。已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前粗分。兼伏法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分。与小三果。始分五地离欲。终五住。顿十信齐。
△子六。不退心位。即进力也。
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
此下属五力。如果木结根深久。遂有不可拔之力用。今之不退。即前进根成大力也。下例可知。初句蹑前。谓寂定慧光。互相发明。如鸟两翼。如车二轮。非无照之寂。若室暗。无寂之照。若风灯也。
次二句本位。谓慧上光明。与定中理性。犹如磨镜。愈磨愈明。故曰深入。偏枯则步步退失。互资则明明无尽。例比目足。亦若象车。故进无退。
末句立名。又依三渐。随行所发。此六信中。不退心为法界。钝者。超入七住不退。或同梵网。十金刚中第六(即六向位)。三种不退心。利者。径超八地不动。以圆顿行。非权渐比。
△子七。护法心位。即定力也。(执持保护故。)
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
初句。蹑前。心。定心慧心也。进。不退也。安然者。前则勤勇无间。今则优游自在。以此理智一如。寂照双融故。
次三句。本行。由定。则保持法身。由慧。则慧命无失。故得与十佛同声。两足接气。近则可超四住三向。远则可超初地等觉也。
末句。结名。因我寂照保守。与佛心精脗合。始得佛缘。定身慧身。护持于我法身藏心也。约断。圆伏二执中。已除我执分别俱生现行细分竟。更除法执分别俱生粗细现行。与小教四果。始教已办。分教七地。终教七住。顿教初住齐。(问。小教四果。尽三界思。与齐云何。答。四果断证。准诸小乘经论。六位断证。准诸大乘经论。今依五教经论。前后大概判断。不可一例以勘。若以大小各自论之。小则初果惟断见。四果惟断思。大则地前伏二执分别。地上断二执俱生。若以大小通共论之。小则回小向大。进取于上。本位我执已尽。齐也。更能伏除法执。优也。胜余愚法钝根罗汉。大则接小归大。诱引于下。随其位断我执。齐也。复令伏除法执。优也。名为回心利根大阿罗汉。如下文。明有二。一名钝根不回心人。劣等也。二名利根。回向圣伦。超等也。诸解单以见思。判齐初果四果。不以尘沙无明。通其小大。岂与楞严圆教断证文义相合者乎。余详圆谭。五教仪注。)
△子八。回向心。即慧力也。妙觉智力故。
觉明保持。能以妙力。回佛慈光。向佛安住。犹如双镜。光明相对。其中妙影。重重相入。名回向心。
初句蹑前。觉明。智照也。保持。寂定也。
能下。本行。先法。能以者。加行增进也。一如双融。名曰妙力。所谓惟妙觉明。圆照法界。大智慧光明力也。属因。慈光果德。慈即无缘大慈。光即大圆镜智。以寂感慈。以照感光。而曰回向安住者。谓以自己心内寂照佛力。回彼诸佛心内慈光。又回诸佛心内慈光。向己寂照心佛而住。亦可以自己始觉佛因修智力。回彼妙觉佛果德慈光。回妙觉佛果德慈光。向己本觉佛因修智力而住。前蒙诸佛摄受。尚分自他。今则心佛不隔。一体无分。犹下。次喻。为心佛双融。始本不二。因果互该。自他交彻。犹如两镜对照。光影摄入无尽。此与下六善现行。五无尽向。义相同也。
末句。结名。正脉云。向有二义。一向他佛。是向佛道。二向自佛。是向真如。
△子九。戒心位。即信力也。(信则不非为故。)
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安住无为。得无遗失。名戒心住。
初蹑前。心光者。约自。寂照心。定慧光。约佛。如如智心。理心。菩提智光。涅槃理光。密回者。谓智心与慈光。密密互相回向也。
获下。二本行。初句。谓获佛之常住凝然妙定。定共戒也。何善不具。摄善法戒。此即自性天真不动佛体。体大也。斯即中道第一义谛。故称无上。离二边染。圆融无碍。故称为妙。清浊尽灭。强染魔捐。故称为净。道共戒。相大也。何生不化。摄众生戒。若能安住于此真如无为。毫发不渗漏于有为之境。即是摄律仪戒。何恶不断。用大也。
末句。立名。佛性戒珠。笃信住持。故名戒心住也。三业雪净。无一垢故。报化法身。从此成证矣。约断。圆伏二执中。已伏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始妙觉。终二行。顿七住齐。又依二渐戒行。发此九信戒位。近则超上十行八向。远则顿超二地八地。
△子十。愿心位。即念力也。愿从心念发故。
住戒自在。能游十方。所去随愿。名愿心住。
住句。蹑前。安住无失。称名自在。
能下。本行。住戒。称体。自在。起用。今正明其得大自在无碍妙用。愿即信论三大心愿。谓心愿上求佛道。由定共戒力。得三昧正受意生身。所去随愿。游见十方佛也。心愿下化众生。由道共戒力。得种类无作意生身。所去随愿。游化十法界也。心愿中修自行。由律仪戒力。得觉法自性意生身。所去随愿。游历十方土也。
名句。定位。起信云。一直心。正念真如。二悲心。拔众生苦。三深心。修诸善行。初即成佛愿。次即度生愿。后即学法断恼愿。住此心愿。无适不可。约惑。圆伏二执中。已伏分别俱生种子细分。与终十行。顿十住齐。前二渐中。尚得神通。游界无险。况今发行至十信乎。钝则近超三住十住。力则远超九向十地。华严云。若得信乐心清净。即得增上最胜心。则获十地十自在。应受灌顶而升位。占察经明四佛。此即第一信满作佛。合前本因发心初渐。到今十信。属始觉中名字觉也。(通论十心。前六修自心。后四合佛德。又初一。信之本体。后九。信之德相。又前九属内行德。后一属外化功。若配十玄。初即同时具足。此之一心一信。后九信法同时具故。二即十世异成。三世祇劫。一切圆通。三即微细安立。无始诸习。化一精明。进趣真净。四是诸法相即。实智权慧。一多相即。五即托事显法。执持智上。周徧寂湛。六是一多兼容。定光交发。明性互入。七即主伴圆明。心进保持。交接十佛。八是罗网境界。双镜佛心。光影重重。九即隐显俱成。心光密回。获佛常凝。十是广狭无碍。住戒自在。游方随顺。此犹历别配明。若圆融释。随一具十。名同时玄。一不碍十。名广狭圆。十一相入。名兼容玄。一十相即。名相即玄。五隐五显。名隐显玄。一一安十。名微细玄。十十互入。名罗网玄。随一显十。名托事玄。十彻念劫。名十世玄。一主余伴。名主伴玄。华严初地文云。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前三渐云。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例彼六相。开成八相。谓密。显。圆。偏 。净。垢。妙。麤。一即多。妙相也。多非一。粗相也。共成多。圆相也。各居一。偏相也。一多泯。密相。彼此存。显相。自他同。净相。不相合。垢相。此十信心。一一八相。圆融无碍。前云。不动道场。徧十方界。圆偏相也。身含十方。无尽虚空。妙粗相也。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密显相也。坐微尘里。转大法轮。净染相也。十信位尔。住行等知。◎文句。十信文。竟将十乘观法对配。初信云观境。乃至十信云法爱。又云。约横论竖。则有理即十心。乃至究竟十心。一往论竖。独在相似转依。又竖中论竖。初信断见。七信断思。先显真谛。八九十信断尘沙。次显俗谛。又竖中论横。则一念圆成十心。见相似三谛也。◎破曰。十信约心。十乘曰境。今解心谓境。谬也。十信。所发行位。正修也。十乘。能发真似。方便也。今解正谓方便。谬也。十乘。阴等十。为所观境。不思议境等。为能观观。今十信。统惟一信一心。绝无能所。将彼解此。谬也。十乘通四教。十信属圆教。取别解圆。谬也。又云下。信居圣位之二。非名字即。中道统真。获佛常凝。非相似比。一切想尽。无始习净。非局见思。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岂但真俗而非中谛。六位。一六即足。何须信信六即。横竖。依汝己意。何须四番尘𡋯。如此牵强配合。不消本文。反毁诸家华严引释。上则违背楞严佛旨。下则昏暗学人法眼。在己。单依一家名相调弄。在他。疑误诸宗教义不少。谚曰。楞严台宗不是障。被障障楞严台宗矣。)
△癸四。十住十位十。子初。发心住。
阿难。是善男子。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初三句。蹑上。善男子称。对前四拣。一非善非男。十二类生。未发心者。二男而非善。始从初渐。纔发心者。三善而非男。三渐位中众生人也。(初二渐称众生。求入三摩。三渐位初。称名持戒净人。)四是善是男。从前干慧。至后九地也。(干慧具三学。十信具十心。十住住佛家。十行行佛事。十向回佛道。四加进佛觉。十地得佛境。九地后真大菩萨。故佛立名。检文可知。又男子。亦四拣。一非男非子。凡夫生也。二男而非子。发心人也。三子而非男。三渐人也。四亦男亦子。干慧等也。然有名字。相似。分证。不同。)今此信满入住。真是善男子矣。真即真如心。方便有二。一随渐方便。谓从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十信故。二依真方便。从真妙圆。重发妙信。故今属真也。(拣非对正修。而云方便之谓。)发此十心者。指前信念。乃至戒愿十信心也。发通能所。方便。是能发中道慧心。如如智也。十心。是所发中道信心。如如理也。
心精发辉。十用涉入。圆成一心。
次三句。本住。心精。谓十种纯真中道。信心理体。精微圆妙也。发辉。谓十种方便智慧。德相光辉。开发显现也。十用。谓从十信心精体上。而起十种无碍大用也。涉入。谓一多摄入。徧容交涉也。圆成一心者。前自一真心中而发十信用相。今则摄十信用。而圆成一真如心也。
名发心住。
名句。定位。为随所发信满入住。始初心行。安立此一位也。前位开一为十。此位合十为一。而曰发心住者。有二意。一对前。谓以真方便。能发十信心。初发也。经云。真发方便。以真实慧。所发十用相。后发也。经云。心精发辉。二约自。谓能发十种信心用相。发起也。经云发辉十用。所发初住一真如心。发成也。经云。圆成一心。此如起信论中。信成就发心。八相成道。一得尽得。该六位故。约断。通别二惑同时顿尽。便能超入等觉妙觉。但断别惑。此圆初住。圆断二执中。已除分别俱生种子粗分。与终初向。顿初行齐。(文句云。十用涉入者。十乘观法。一乘摄一切乘也。圆成一心者。十十之法。总不离现前一念也。正因理心发。名法身德。了因慧心发。名般若德。缘因善心发。名解脱德。◎吴兴云。璎珞初住。增修十心。彼乃别教之相。智者以璎珞十心。对十乘观法。约圆初住具明十德。章安云。应是转似为真。一住具十也。准本业璎珞经。欲入初住。修前十信心。今云十用涉入为十信心。心心有十。即百法门。◎幽溪疏云。十用涉入者。即向之十信心。每一心各具十心。圆成初住一心。可见登住已去。莫不以十信心而为根本。十信心又以定慧而为其本。◎释曰。吴兴幽溪。如此解今经。智祖章安以璎珞十心。对十乘观法。判彼圆教初住。文句不分佛经祖部。横以臆见。罔注十用为十乘。一心为三因三德。纵有理在。亦为违佛悖祖。欺经乱教。汝前斥诸师云。每引华严释此经位次。可令诸经更无异文异旨。今代诸师。斥汝文句云。每引涅槃三因三德。智祖十乘观法释者。可令楞严与余诸经别无三法。以疏初住一心异文。他宗诸祖别无十门。以疏十信用相异旨乎哉。如斯横斥横议。岂不讹谬。成大罪过也。◎问。法华开示悟入。如何配今次位。答。住行向地对配。法华究竟一切种智。今经妙觉也。问。渐干信位云何。答。总合开字义中。前浅后深异耳。发心初渐。最初开发也。干慧。少分开发也。十信。将满开发也。十住。开发终成也。始终浅深虽异。佛之知见一也。)又于通别惑中。胜进行位断言之。近则可超初行。远则可超初地。此为判释圆教前后断证之大纲也。(华严发十智心。为处。业。根。解。界。道。禅定。宿命。天眼。漏尽。十力智也。又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子二。治地住。
心中发明。如净瑠璃。内现精金。以前妙心。履以成地。名治地住。
初句。蹑前。心中。指上圆成一心。发明。指上发辉十用也。如下。举喻。彻上。金喻十用发明。瑠璃喻一圆心。彻下。瑠璃喻妙心。智也。心为能发明之智也。精金喻履地。理也。地为所发明之理也。
以下。本行。履。践也。即以前十用所成初住一真如心。以为基地。始堪践履。从此步步脚踏实际理地矣。
末句。结名。操持练习曰治。智契于理。令理精明。一切时处。练治心地。启运智悲。生长善法也。(华严明十心地。谓利益。大悲。安乐。安住。怜愍。摄受。守护。同己。师长。导师心也。治亦十法。谓诵习。寂静。近善。和言。知时。无怯。了义。修行。离愚。不动也。)
△子三。修行住。
心地涉知。俱得明了。游履十方。得无留碍。名修行住。
心句。蹑前。谓前智心理地。互为行履。彼此交涉。共成相知也。
俱下。本行。以心即智。始觉也。地即理。本觉也。始本合一。自觉也。以此度人。觉他也。由此见色闻声处。一一透明其理性。待人接物时。一一彻了其天真。故云俱得明了。自觉。履历十剎而行法。觉他。游化十界而度生。觉一。徧参十佛而成道。得意生身。去来自在。故云游履无碍。
名句。定位。三觉圆融。了义之修。见之彻故。智理一如。无住之行。行之极故。如是真修实行。德建名立。宜矣。亦可。初住从智称。二住依理表。三住均徧得。此位近超四行四向。远超九向七地。(华严十观。谓法界。生界。世界。欲。色。空界。地。水。火。风界。十种行。谓苦。空。无常。无我。无作。无味。无名。无处。离分别。不坚实。如此理观修行。又何留碍之有。复有十。谓修六度。修三学。修佛慧。修佛行。修法。修义。修出离。修示现。修成正觉。修转法轮。故名修行住也。)
△子四。生贵住。
行与佛同。
首句。蹑前。以始觉佛之智而行。依本觉佛之理而修。同一圆成妙觉佛之果也。故云。行与佛同。
受佛气分。如中阴身。自求父母。阴信冥通。入如来种。
次五句。生后。受句。法。佛气分者。谓佛五分法身之香。诸佛十身香也。气习亦十。为菩提心习。善根习。行习。愿习。清净世界受生习。见佛习。思惟平等法习。种种差别境习。教化众生习。无量波罗蜜习。由此得佛十气习香。拣前七信。但得佛之定身慧身香也。华严云。诸声闻施戒多闻慧香。住一切智心。不令散动。一切菩萨行香。以平等慧。入如来地。一切佛智境界香。亦不废舍诸菩萨行。今属后二香气分也。受者。拣前七信气分交接。今被摄受。合为一矣。
如下三句。喻。初如中阴。揽先业而初成阴体。二如中阴。乘彼业力。结为境界。于中成依止处。三如中阴。见远如在目前。所去速疾。山壁不碍。此如中阴与父母业同故。共相会合一处也。若法配释。中阴身者。远指十信心身。近即始觉智身。维摩云。善心诚实男。慈悲心为女。即中阴男女身相。华严明十。谓非人身(教化四恶趣鬼神故)。人身(化一切人)。天身(化三界天)。学身(现有学地)。无学身(示四果罗汉地)。独觉身(入辟支地)。菩萨身(成就大乘)。如来身(智水灌顶)。意生身(善巧出生)。无漏法身(以无功用。现一切身)。今属第七及九十也。父母。二义。一约智。自如始觉智。父母如妙觉智。而分权实。权智如父。实智如母。维摩云。方便以为父。智度菩萨母。二约慈。前云。觉明保持。回佛慈光。自如观行。父母如佛慈悲。华严云。于诸波罗蜜。起慈母想。于善巧方便。起慈父想。然云自求者。谓此无功用行。任运相合。拣前八信。能以妙力回向佛也。阴信通。亦二义。一前十信心。与今四住佛德脗合。九信文云。心光密回。获佛常凝。无上妙净。二始觉智行。密齐妙觉果德。下云觉齐佛觉。是也。
入句。法。如来种者。种。性也。即三如来藏性。宝积经云。空如来藏。离不解脱一切烦恼。不空如来藏。具恒沙佛不思译法。空不空如来藏。随为色空。普应一切。前四卷中广明三藏心也(一)。亦即诸佛菩提种性。维摩问。何等为如来种。文殊答。有身为种。所以者何。凡夫闻佛法。能起无上道心。不断三宝种(二)。亦即涅槃佛性种。正因佛性显时。成法身德。了因佛性显时。成般若德。缘因佛性显时。成解脱德。住此三德。名秘密藏。起信论云。众生虽有正因熏习。若不遇诸佛为缘。能入涅槃。则无是处。若因缘具足。谓自有正因熏习之力。又为诸佛慈悲缘因护故。修习善根。乃能进趣。向涅槃道(三)。又华严明十腹十藏。谓离谄曲腹。离幻伪腹。不虚假腹。无欺夺腹。断烦恼腹。清净心腹。法食腹。无作腹。出离道腹。得入佛腹。此名如来十大腹也。谓不断佛种。增长法种。住持僧种。觉悟正定种。成熟不定种。悲愍邪定种。十力种。无畏种。十八不共种。一切佛法剎生种。此名如来十大藏也(四)。入者。投托也。谓秉佛遗体。初托圣胎也。下云。地如佛地。华严明处胎十事。一智慧善根化生。二成熟同行善根。三心恒正念正知。四智辩说法胜用。五以本愿力化众。六人中最胜受生。七八部敬供。八众会说法。名广大智慧藏。九入于三昧。名离垢藏。十徧供诸佛兴供养具。名开大福德藏。诸佛说法。名菩萨住处无边法界藏。
名生贵住。
末句。立名。投入佛胞。最尊最贵。正如太子处胎。贵压群臣。华严云。生贵住者。以此菩萨从圣教中生。了知。修习。圆满。三世佛法。成就诸佛。心得平等。教行法既尊贵。应生尊贵胎也。
△子五。具足住。
既游道胎。亲奉觉胤。如胎已成。人相不缺。名方便具足住。
既句。蹑前。道胎者。中阴揽赤白二渧。而成凝滑。今此揽佛之慈悲二心。权实二智。而结圣胎也。游言自在游行之意。优游生阴于佛道之胎。潜住幽灵于法界之藏也。
亲下。本行。胤。子嗣也。谓始本合一。成究竟觉佛果之胤嗣矣。如下。上一句法。此二句喻。前云行与佛同。故此人相不缺。以行言之。远通三学十信。近住三觉二利。以相言之。五根五力。六根六通。大则三十二相。小则八十种好。无不圆满一真如也。维摩云。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华严明十身。谓诸波罗蜜身(悉修行故)。四摄身(不舍众生)。大悲身(代一切苦)。大慈身(救护众生)。福德身(饶益一切)。智慧身(与诸佛身。同一性故。)法身(永离诸趣)。方便身(一切处现)。神力身(示现神变)。菩提身(成正觉故)。复有十根。谓欢喜(见佛喜信)。希望(闻法解悟)。不退(作事究竟)。安住(不断修行)。微细(入微妙理)。不休(究竟众生)。金刚(证知法性)。光燄(普照佛境)。无差(诸佛身同)。无际(深入十力)。十智圆满根也。
名句。定位。悲智并运。自行化他。善巧方便。莫不具足。克肖于佛。无乏少也。华严云。以此菩萨所修善根。皆为救护饶益。安乐哀愍。度脱一切众生。令离灾难。出生死。发净信。悉调伏。证涅槃故。则二利行相。岂有欠缺。不圆足哉。
△子六。正心住。
容貌如佛。心相亦同。名正心住。
首句。蹑前。次句。起后。末句。成位。法界无障碍理智之中。妙觉果位。所证理为法身。能证智为种智。始觉因地亦然。所证。身相也。能证。心智也。佛十法界无尽身云。今住相好具严法身。故云如佛。佛十法界无尽智慧德相。今住转识成智。究竟一切种智。故云心相亦同。远即十信心精。近即初住十用。发辉心智。华严明十心。周徧一切。谓虚空(发意广大)。法界(深入无边)。三世(一心悉知)。诸佛(八相尽了)。众生(知根欲习)。智慧(了知法界)。无边(知诸幻网)。无生(法空无性)。无碍(不住自他)。自在(一念成佛)心也。安住此中。则得诸佛十种周徧心也。复有十种喻心。谓如虚空心(不可量故)。大地心(持长善根)。莲华心(世法不染)。净日心(破诸暗障)。山王心(出世善根)。摩尼心(净无杂念)。优鉢心(劫难值遇)。金刚心(入一切法)。围山心(魔外不动)。大海心(佛水流入)也。安住此十心中。得佛十大清净心也。观经云。诸佛法界身。入众生心想中。众生心想佛时。是心即佛相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故此心相同如佛也。正心住者。有十心意。谓无乱(烦恼不杂)。明净(客尘不染)。上首(发胜善根)。安住(深信不动)。深入(随顺佛法)。内了(知众生心)。善观(一念无失)。善择(所作无过)。密护(调伏诸根)。三昧(入佛三昧)意也。安住此十。得佛十种无上正心意也。(华严正心住云。此菩萨。闻赞佛法。菩萨所行。与毁佛法。菩萨所行。心定不动。闻说众生。有量无量。有垢无垢。易度难度。心定不动。闻说法界。若有若无。有成有坏。有量无量。心定不动。心不动故。名正心住。其心正故。转复增进。得不退转。无生法忍。)
△子七。不退住。
身心合成。日益增长。名不退住。
初句。蹑前。外貌内心言合成者。内外一如。身心同佛也。
次句。本行。理智冥合。色心互融。日习月熏。渐增渐长。华严明十种道。一道。菩提心。二道。谓智慧。方便。三道。谓空。无相。无愿。四道。谓忏悔。随喜。劝请。回向。五根(信进念定慧)。六通(天眼。宿命。漏尽等)。七念(佛。法。僧。施。戒。天。生)。八正道。九次第定。十力。复有十心。谓精勤(所作究竟)。不懈(积集相好。福德行故)。大勇健(摧破魔军)。如理行(灭诸烦恼)。不退转(直至菩提)。性清净(不动无著)。知众生(令其出离)。大梵住(佛乘救护)。无相(不著三界)。金刚(如如不动)心也。
末句。结名。菩萨有十精进。谓身(三宝福田。永不退转)。语(赞说佛法。曾无疲倦)。意(喜舍慈悲。三昧无息)。正直心(无谄诳曲。勤修无退)。增胜心(趣求上智。进取净法)。不唐捐(六度万行。行不放逸)。摧伏魔(勤断三毒。五盖十使)。智慧光(观察究竟。中后无悔)。不共法(十八不共。如实智知)。佛光法(得佛灌顶。成道说法)精进也。安住此法。得佛无上精进。不退转也。(华严不退住云。此菩萨闻有佛法僧。无佛法僧。有菩萨修行出离。无菩萨修行不出离。心不退转。闻三世有佛无佛。三世一相非一相。心不退转。闻佛智有尽无尽。心不退转)。前六信。定慧不退。此住。相与性不退。近可超登六向。远可超升八地矣。
△子八。童真住。
十身灵相。一时具足。名童真住。
初句。蹑前身心。身相。身也。灵相。心也。次句。本位。显今十月满足。胜前七七渐增长也。末句。结名。十身相者。十十真如体相。法性法界身故。十灵相者。十十智慧德相。灵知灵觉性故。十身。有内有外。内十身者。依觉世间。称自体显故。力持。相好庄严。意生。愿。福德。威势。菩提。化。智。法。十身也。如第八地。外十身者。融三世间(情器觉)。随他起用故。国土。业报。众生。声闻。独觉。菩萨。如来。虚空。智。法。十身也。亦如第八地等说。(不依文次列者。约义对配。容易可了。)十灵知相内外。义例可思。内之智身法身等。各各十知。外之众生国土等身相作。亦各十知。并如彼文开说。又离世间品。十种身无碍用。十种智无碍用。详如五十六卷。又出现品明十身云。谓力持身云。相好身云。生身云。不可坏身云。福德身云。无畏身云。色身云。化身云。智慧身云。法界身云也(亦对上文配序。)
又出现品明十智光。毘卢遮那如来出现。放于无上大智光明。具足一切善根功德。普照十方世界。与诸菩萨灌顶之记。一切如来当成正觉。出兴于世。名不断如来种不思议智。(此一总。下十别。)次一智光。名持佛种性。成佛不倾动十力智。二智光。名种种庄严。成佛相好庄严。一切皆生欢喜智。三智光。名不可究竟。成佛随所开悟。令三宝种永不断绝。甚深妙智。四智光。名不可坏。成佛寿命。无有穷尽智。五智光。名普随顺。成佛饶益众生。无尽福德智。六智光。名迥出无能坏。成佛无畏无坏智。七智光。名一切神通。成佛不共法。一切智智。八智光。名出生变化。成佛出生善根。不失坏智。九智光。名清净离垢。成佛无漏无尽智。十智光。名普照。成佛普入法界。不思议智。(亦不依彼文。对前义配知。)皆显十身灵相。一时圆具也。名童真者。表初具佛法。纯一精真故。亦显非纯洁童真行。不能圆足故。前四住入圣胎。五六七长养圣胎。今八住。功终圆就也。智论云。菩萨作愿。童真入道。不受世间爱欲染故。华严云。住童真地者。离一切过失故。温陵合辙并云。具体而微。其力未充。故名童真。资中云。十身灵相。如随色珠。显现自在。菩萨虽未如佛。分得此相。长水云。此十妙应。即不思议种智妙用。虽未全于如佛。分得此用。即一身现无量身也。华严云。虽未具足一切智。已获如来自在力。八住文云。此菩萨。住十种业。谓身语意行无失。随意受生。知众生种种欲。解。界。业。知世界成坏。神足自在。又至一切佛剎。供事诸佛。现变化身。领无数法。由住十童真业。故具十身灵相。
依文句。不须华严配合。至此十身。不研华严引释。何以明了。一言百万业障。罪真不轻也。(◎)熏闻。问。十身既属三四身摄。何故十身皆名舍那。答。以别圆地住所现之身。正是实报。余身皆是此身转变。从本受称。故曰舍那。十身虽异。净满佛同。然于同中。须知别相。不可三四。混而无甄。荆溪云。彼通云身。故云十身舍那。别释如来。故不应云业报国土佛等。(◎)补遗云。法身无色。华严如何云现。此经如何云相。荆溪料拣。法无。应有。应即法身。何求异耶。吾今此身。即是法身。又十身通云舍那。荆溪意谓。一从本受称故。二净满义同故。十身外相。胜劣自分。既称舍那。净而且满。宁非尊特。外相一一无分齐故。准华严八地文方现十身。今八住具足者。正显今圆。已齐彼别也。(◎)讲录云。华严八地云十身相足。此经八住云具足者。以分具故。皆圆位也。勿依岳师。此圆彼别之说。
讲录一言勿依。何以伏众。今以逐句释通。自他宗彻。一。熏闻云。彼谈十身。具十成百者。法华百界千如既圆。华严一多即入亦圆。贤家十十无尽法界身云非圆。台家三千性相亦非圆矣。(◎)二。十身收摄三四身者。华严通明十身。本也。余经三身四身。末也。十垂三四。毘卢佛流。华严前后。总说十身相作。无有三四摄十词组。释迦现起舍那。是汝宗说。三身四身摄十身者。亦汝孤山荆溪臆见。华严云。佛于道场菩提树下。师子座上。以种种身。成等正觉。得一切三世佛剎众生法量等身。一切愿行量等身。真如法界。虚空界。无碍界。寂灭涅槃界量等身。譬如虚空无生。常无增减。诸佛菩提。无相无非相。无一无种种故。又如梵王亦不分身。无种种身。诸佛如来亦不分身。无种种身。而随众生心乐。现若干身等。(◎)三。所现身是实报。余身皆此变者。入楞伽云。报化皆依法身佛流。弥勒颂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何云化等。皆是报现。华严云。一切法门无尽海。如是法性佛所说。一切法性无所依。佛现世间亦如是。(◎)四。从本受称。故曰舍那。此说甚当。梵网云。我今卢舍那。复现千释迦。何余部又说云。舍那从释迦现。(◎)五。同别须知者。佛十身融。何须别知。华严云。诸佛真身如虚空。一切法界无不徧。不可得见不可取。为化众生而现形。(◎)六。不可三四混者。华严十身。圆融无碍。后三四身。皆随机说。何以将余时会三身四身。对甄十身佛耶。经云。譬如法界徧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十力身佛境亦然。徧于一切非一切。(◎)七。法无应有。虚空属法身者。唯识论云。五法为身。故名法身。起信论云。从本以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徧一切处。经云。佛以法为身。何以空无为法身耶。出现品云。譬如虚空徧一切色。如来身亦如是。徧一切法。故佛法身。能为众生作佛法事。(◎)八。外相胜劣分者。十身即入。又何胜劣。华严云。如来法身。无所分别。亦无戏论。又云。佛身充满于法界。亦不分身不分别。(◎)九。既名为报。岂非尊特者。若依华严本经。是十身佛。如出现品。又妙严品。问名品。指一法身。问明云。一切诸佛身。惟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妙严云。尔时世尊。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入三世。其身充满一切世间。清凉疏云。我佛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富有万德。荡无纤尘。若依法华穷子喻中。十身混融。法报不分。何者。经云。种种严饰。威德特尊故。若依今家。还应指十身。经云。千万庄严其身。或单指法身。偈云。诸佛于法。得最自在。又云。诸佛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大神通力。无漏无为。诸法之王。彼此文意相合无违。故指法身。顺佛经旨。汝指尊特为报。犹可。若云。现起尊特。便属胜应。则不可也。起信论云。依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依业识。诸菩萨从初发意。至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华严会上。法身大士。二乘在座如聋若哑。故可云报。不可云应也。而于可指法者。何也。法融十故。随机见故。法华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于一乘道。随宜说三。华严云。法王惟一法。一道出生死。随众生心乐。及以业果力。如是见差别。此佛威神故。佛法无分别。无憎无有爱。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则法身通。而报应局矣。(◎)十。熏闻云。别圆地住。补遗云。准华严。八地方现十身。今经八住具足。正显今圆。已齐彼别者。此以法华纯圆。华严兼别。例判楞严住地圆别。(◎)今先以华严楞严对拣。一名位一同。十住十地。彼此名义一同无异。判有高下。谬也。二华严七住云。一即多。多即一。相即性。性即相。八住云。化身无数。供佛领法。判此住优。彼住劣者。谬也。三彼此住地。皆前前因。后后果。此住在彼地前。因中因也。彼地在此住后。果上果也。妄判住胜地劣。谬也。四彼此住地因果。虽云前后该彻。理实地于行住。后后更加该彻前前。今判前优后劣。不了该彻圆融。谬也。五住胜彼地。楞严无文。地不及住。华严无说。何判此高彼下。谬也。六楞严位次。历别渐明。亦应判别。华严一地。具诸功德。信初即成正觉。十信即获十地。灌顶升位。海印现身。何判此住胜彼信地。彼别此圆。谬也。(◎)次以法华华严对拣。一以别言。华严四十二位历别。故云兼别。法华开示悟入知见。究竟种智。亦有五别。分别功德品。位别前后十二浅深。达多龙女。位别七种高下。三周九喻。并别优劣。亦应兼别。非纯圆矣。法华何圆。华严何别。而非圆耶。二以借言。华严最初顿说六位。不向他借。圆具无别。法华无位。借别借通。以显其圆。至于五品六根。亦约义立。既分浅深。岂不兼别。法华借别别立。尚判为圆而不兼别。华严不借不别立。反判为兼别。理云何通。又法华借璎珞仁王等经。以明行位。借大品智度等经论。以明断证。犹可。后借前故。名义缺故。若判华严。借别显圆。兼别明圆。理实不可。名位具足。义旨圆故。借后兼别。说非义故。三以即言。六即名位。智祖立出。妙乐云。若云圆位。六即亦足。分真位长。故借别明。则法华借别显圆。彰矣。应判兼别。以六即故。六相圆融。华严经。初地说。不但十地圆融。直显六位圆融。既非义立。又不借别。应判纯圆。何为兼别耶。四以教言。天台圆教。依华严中。圆满修多罗名。及贤首品。圆信行位断伏义立。又引华严云。初发心时变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此明圆四十二位。准智祖判意。圆中兼别耳。后辈不知。迷本圆义。全以兼别判华严也。如此不但违经。亦悖智祖立教意矣。五以乘言。华严。直谈无上一乘佛性。一真无障碍法界。又于一佛。说十十无尽佛。一法界。说十十无尽法门。名圆顿教。圆满教。直显教。真实说。称性说。一乘法。根本法。无尽法。反判为别。想华严经。迥别一乘。不共般若。绝待说故。法华涅槃。开权显实。废权立实。会三归一。破三入一。既对权显实。非绝待教。何判纯圆。经云。于一佛乘。分别说三。然后破三。独立一乘。岂不兼别说乎。六以位言。华严信等六位。位位六相。法界圆融。初信心位。顿证法界。成就慧身。十信心时。便成正觉。灌顶升位。例如楞严。初渐入流。除百万想。至三渐次。八相齐现。便获法忍。根性互融。台宗五品六根。但得相似观行。登初住后。分真一品。准华严说。信初圆证。岂至八地。反别不圆。齐七住耶。又华严六位历别。属别。异。坏法界相。圆融不碍行布故。例汝台宗。即而常六。华严位位圆融。属总。同。成法界相。行布不碍圆融故。亦如台宗。六而常即。汝何不明。反判兼别。华严既别。台立六即。亦应别矣。汝何谬云。住圆地别耶。况华严论。法华较华严十别。华严教主十身舍那。处土。华藏世界。听众。法身大士。法益。顿证法界。法华教主。化身释迦。处土。娑婆浊世。听众。三乘杂趣。法利。记莂当来。略举四种。顿渐圆徧可知。余详彼论。(◎)后会三经。并显是圆非别。一依佛。三十身异。总一毘卢。法华云。以八十种好。用庄严法身。楞严云。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化佛说咒。法华穷子喻中。前后总一富长者身。普贤观经云。释迦牟尼。名毘卢遮那。此显圆教佛身主也。何判华严别佛说乎。(◎)二依处。法华三变净土。八方安置释迦分身。又云。众生见劫尽。我此土安隐。楞严云。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又云。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时不现。唯见十方微尘国土合成一界。梵呗咏歌。自然敷奏。然此娑婆忍土。不离华藏世界第十三层。然毘卢佛住华藏界。徧一切处。华严云。摩竭提国。地金刚成。众宝严饰。菩提道场。一切宝严。悉包法界。其师子座。高广妙好。诸佛珠王。放光来烛。譬如虚空具含众像。又如虚空普徧一切。于诸剎土平等随入。此显圆佛所处土也。何判华严为报土乎。(◎)三依众。法华楞严。并三乘五乘。及杂乘众。如文可思。华严法身大士。谁人不知。华严云。佛身徧坐一切道场。周圆法界而无障碍。有十佛世界微尘数菩萨。皆与毘卢如来共集善根。同修万行。诸波罗蜜悉已圆满。入法界藏。证佛解脱。如普贤等。及五十三员善知识众。法华。列万二千阿罗汉。八万菩萨。如文殊等。涌出菩萨无量千万亿众。偈云。我于伽耶城。菩提树下坐。得成最正觉。转无上法轮。尔乃教化之。令初发道心。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楞严。列千二百大罗汉。无量辟支。恒沙菩萨。文殊而为上首。乃至二十五圆通众。此皆圆教会中众也。何判华严听众而为钝根菩萨。纵使舍那报佛。但教菩萨钝众。岂法华楞严化佛。亦但教钝罗汉乎。(◎)四依益。法华明三乘咸入一乘。九界同归佛界。如三根得记。八部普记。达多龙女受记成佛。楞严明定性声闻。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令诸阐提。隳弥戾车。十二类生。转成十二位圣。如登伽受记。龙王听法。河神闻香。风天稽首。华严明六千比丘。道成言下。剎尘菩萨。顿证林中。地狱蒙光。生兜率天。八难闻法。超登十地。如威光善财。一生圆果等。故法华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即皆信受。入如来慧。除先修习学小乘者。如是之人。我今亦令得闻是经。入于佛慧。此即圆教闻法。顿成殊胜广大益也。有判华严报佛。所化菩萨是钝。迷中重故。次第修证。迂通宝所。但得无量谛益。不得无作谛益。真为戏论。楞严所谓。以所知心。测度如来。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矣。(◎)五依法。华严法界法等。楞严藏性法等。法华种智法等。今就法华。实相理。佛慧智。知见心三法。与智祖。准诸般若智度等经论。立三谛智。会显三经圆顿。初华严。净行品云。见真实相。一切智觉。深入佛智。问明品云。诸佛智自在。三世无所碍。法界众生界。一切悉了知。行愿品。普贤云。我今悉以现前知见。甚深信解。回向品云。知如实理。观诸法性。悉皆寂灭。知诸法相。不相违背。了一切法。同一实相。初句。理智一如。真知也。二三句。离言真如。性空也。四五句。依言真如。相有也。六七句。总相真如。空有不二也。又云。愿一切众生。了真实义。获无量智。谓获一切智。神通智。一切种智。出现品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楞严云。汝等声闻。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如何用世语言。入佛知见。故我今时。开示中道第一义谛。亦令修大乘者。通达实相。如人衣中。系如意珠。不自觉知。忽有智者。指示方悟。珠非外得。法华开示佛之智见。究竟一切种智。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智祖三转。约义读云。是相如等。空观。真谛。一切智也。如是相等。假观。俗谛。道种智也。相如是等。中道观。第一义谛。一切种智也。今既三经徧谈。岂非圆顿法哉。华严初时圆谈。若判兼别。楞严法华次后渐显。岂可单判圆乎。(◎)六依位。华严说六位。以六相法界圆融。如初地文。楞严说十位。以八相藏性圆通。密显圆偏。净染妙粗。如三渐明。法华。智祖立五品六根八位。以六即谛理圆该。断证行果。一一皆然。故三经。圆则尽圆。别则并别。有判楞严法华是圆。华严反别者。非矣。此实台贤两宗要旨。恐后起多争执。特立会显。诚勉应细审详。弘护为重。
又上三师。三大各意。今再消释。十身。体。灵相。相。具足。用。名中。童。相也。真。体也。住。用也。然似终教。非真圆义。依清凉疏圆解。不滥而甚切当。疏云。冥真体于万化之域。显德相于重玄之门。用繁兴以恒如。智周鉴而常静。诚得旨矣。此住近超八行八向。远超忍地八地。
△子九。王子住。
形成出胎。亲为佛子。名法王子住。
初句。蹑前。十身具足。故曰形成。月满出生。故曰出胎。十相中第四相。出因显果故。(十相。谓降兜率。托胎。住胎。出胎。处宫。出家。降魔。成道。转法。涅槃也。三乘八相。一乘十相。华严明二十相。起信初住。八相成道。幽溪。文句。并云九住。皆增长功。非也。温陵曰。长养功终。故喻出胎。孤山亦然。是矣。)
次句。本行。佛。即十佛。一住持佛。随顺见。二业报佛。深信见。三本性佛。明了见。四愿佛。出生见。五三昧佛。无量无依见。六随乐佛。普受见。七成正觉佛。安住世间无著见。八涅槃佛。深入见。九心佛。安住见。十法界佛。普至见。子者。妙严疏。一外子。谓诸凡夫。未能绍隆佛家事故。二庶子。谓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真子。谓大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今属第三真子也。亲者。子义。一亲见其生。正念。普照。最后。不起。如幻。普现。种智。觉悟。三昧。解脱。十种生故。二亲见其笑。勉济。具智。法身。天眼。善根。因果。教益。同行。度众。佛照。十种笑故。三亲见七步。示现十力。七财。满愿。超界。胜行。金地。与威。七觉。自证。最胜。十种七步事也。四亲见十种同佛。谓十眼。十耳。十鼻。十舌。十身。十意。十行。十住。十座。十卧。皆同佛也。五亲见居童子地。谓书算。车马。百艺。三业。入定。色力。光相。法乐。供佛。蒙光。十种迥异人也。六亲见处王宫时。谓同行。善根。乐德。顺心。威力。满意。遂愿。供佛。三昧。护法。不同人也。皆如离世间品。
末句。定位。智论云。佛为法王。菩萨入法王家。乃至十地。悉名王子。如文殊等。十力四无所畏。佛事悉具。广度众生。故名鸠罗伽地。又如童子。四岁已上。未满二十。名鸠摩罗。菩萨初生佛家。如婴儿。得无生忍。乃至十住。名住鸠罗摩伽地位。家有二。谓杂家。净家。不信家。信心家。名字家。实行家。退转家。不退家。今住净。信。实不退转家也。佛教其业。有十。一随时开导(令正修行)。二夜梦令见(觉昔善根)。三为他演经(生智断疑)。四说出离法(不作诸恶)。五现佛相好(生长十善)。六广闻正法(正智不邪)。七降伏魔事(威德对治)。八成熟根性(脱凡小境)。九大悲摄取(起二利行)。十教修福智(行权实法)。十住文云。劝学十法。谓法王处。善巧。轨度。趣入。宫殿。观察。宴寝。力持。无畏。赞人。灌顶。十种习学法也。由此善知十法。谓善知受生。烦恼。习气。方便。正法。威仪。世界。三际。世谛。真谛法也。故名法王子住。清凉云。从法王教生解。当任佛法大事。既称法王子者。倣佛之仪。合于法度。如世王子之于父王也。此住。钝则近升九行。利则远超初地。
△子十。灌顶住。
表以成人。
初句。蹑前表显。前初住中。三学十信善根。十度十力。无畏不共法等。增进九至十住。悉以圆成。无不满足。故曰成人。显扬谓之表。一表内行愿德深。二表外化物功大。三表年齿壮盛。四表国位堪绍。华严。初住明十。一发十心。二自开解。三住佛家。四处法界。五见佛相。六闻记莂。七成十力。八具威德。九为众依。十行教道。偈云。见佛相好大神通。闻说记心及教诫。种种变化无量身。一切世界微尘等。欲以寂静一妙音。普应十方随类演。如是皆令净明了。菩萨以此初发心。初住尚尔。况今十住。故云表成。法也。
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彼剎利王。世子长成。陈列灌顶。
如下。喻也。上三句分委。大王。一统帝皇也。天王之子。称曰太子。分委者。谓委诸国政。分摄教令也。下三句灌顶。剎利。翻王种。列国诸王也。郡王之子。名曰世子。灌顶者。谓金瓶盛水。灌顶受职也。华严云。转轮圣王所生太子。母是正后。身相具足。坐白象宝妙金之座。张大网幔。建大幢幡。然香散花。奏诸音乐。取四大海水。置金瓶内。王执此瓶。灌太子顶。是时即名受王职位。菩萨受职亦复如是。诸佛智水灌其顶故。是名菩萨受大智职。具足如来十种力故。堕在佛数。(问。此经十住灌顶。华严十地受职。同异云何。答。二经对论。圆融义同。一约理。前云。此精妙明。诚汝见性。则知汝心。本妙明净。后云。十二类生。本觉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大地草木。蝡动含灵。本元真如。即佛真体。华严云。菩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一切众生心亦如是。悉有佛成正觉。诸佛不离此心成正觉故。净名云。众生皆如。涅槃云。众生即佛。宝箧云。佛界众生界。一界无别界。仁王云。佛及众生。一而无别。圆觉云。众生本来成佛。以一切觉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二约教。前云。我一宣扬。爱心永脱。速证无学。云何汝等。求最上乘。决定成佛。华严云。众生具有如来智慧。我当教以圣道。令离妄想执著。离妄想已。证得如来无量智慧。三约行。前云。汝但不随分别。狂心自歇。歇即菩提。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华严云。佛智亦如是。普在众生心。若有勤修行。疾得智光明。四约果。行布言。前前因。后后果。圆融言。前该后。后彻前。上犹通权。若局实说。等觉前皆因。妙觉地是果。此经也。九地前皆因。十地位。合等妙。是果华严也。贤首品云。信能欢喜入佛法。信能必到如来地。则得无生深法忍。则一切佛现其前。今经三渐云。一切如来皆现。即获无生法忍。二经同也。贤首品又云。若获灌顶大神通。住于最胜诸三昧。则于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华严信位灌顶。此经十住方灌顶。不可较其优劣。行布皆分真故。圆融并该彻故。华严十地灌顶。因满也。等妙又合。实果也。此经十地与等。真因也。不见灌顶。妙觉实果也。亦不可较优劣。行布皆实证故。圆融并该彻故。设或比较。贤首品信位云。若获功德法性身。则获十地十自在。修行诸度胜解脱。应受灌顶而升位。彼信位。获地尚尔。况登十地。岂劣此经等妙觉耶。此十住位。尚获灌顶。况登等妙。岂劣华严法云地耶。是以华严楞严十住。同名为灌顶住。无有高下。行布分得故。圆融该彻故。后之十地等妙。二经并皆平等。行布满证故。圆融该彻故。长水曰。行布不碍圆融。华严初住便能成佛。圆融不碍行布。今经十住方列灌顶。又行布不碍圆融。今经初住。十用涉入。八住十身具足。华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信位即获十地灌顶。圆融不碍行布。今经十地。修习毕功。等觉妙觉。觉交尽妙。华严十地。方论灌顶。受智职位。故二经义同。信无疑也。)
名灌顶住。
末句。结名定名。温陵云。言以国事分委。则非正付国位。特表成人而已。盖此方极十住。若十地满。乃堪正付。故华严十地受佛职位。比轮王太子受职。世子例知。并表成人。彼则堪行王事。此之十住。堪行佛事也。华严云。何名为灌顶住。以此菩萨得十种智。谓三世智。佛法智。法界无碍智。法界无边智。充满一切世界智。知一切众生智。知一切法智。知无边诸佛智。(初三世。开三智)。由此震动。照曜。住持。往诣。严净。无数世界。开示观察无数众生。知根调伏趣入。又此菩萨。身业。神通。变化。过未现智心。智境界。成就佛土。皆不可知。乃至法王子菩萨亦不能知。故今智水灌顶。表有成人之德。可当大任。分之以政。化导十方也。
序住始终。行布论之。谓初发心。必治地。乃修行。然后生如来家。而具觉相。同佛心。长道体。圆十身。为佛子。任佛事。约断。此第十住。圆断二执中。已除分别俱生种子细分。兼伏习气。与终十向四加。顿十行齐。华严十住偈云。一切众生诸结惑。相续(种)现起(现)及习气(习)。欲悉了知究竟尽。菩萨以此初发心。约证。清凉大钞云。二解满成佛。如灌顶住。及海幢处说。(拣前贤首品说。第一信满灌顶成佛也。)亦即占察经。明四佛中。第二解满作佛也。故梵网经。十住即以十度为发趣。十心住满。度行德亦满矣。大集亦云。十住菩萨得佛神力。能发无数世界。示现八相等。圆融论之。一。一位即摄一切位。六十圣位中。随举一位即摄一切。二。以初摄后。如初信即摄初住行向地。乃至余信住行向地等。如四十二字门。初阿具后茶也。三。一一位满。即至佛位。如十住满。即摄十行十向及十地满。故十住满。称灌顶位。而第十地满。亦灌顶成佛。海幢比丘顶出诸佛说法。是其事耳。约断。通别二惑。同时顿尽。便超十地。等妙觉果。
△癸五。十行十位十。子初。欢喜行。即布施度。(施为法界。一切法行皆趣于施。)
阿难。是善男子。成佛子已。
先蹑前。善男子者。十行通称。前干信住犹为独善。自利自己。今至十行。并名兼善。利他者也。超胜前矣。成佛子者。牒上亲为佛子。表以成人而言。故云已也。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十方随顺。
具下。次初行具。妙德者。上同诸佛大慈德也。前之渐干戒定慧道信中。根力。住中。正助道品。十力等法。至此一一具满足备。华严初行云。此菩萨学习忆念。爱乐。清净。增长。住持。显现。演说诸佛本所修行。是则念念圆成十方无量佛行功德。一行一切行也。十方顺者。下合众生大悲心也。前渐。天仙不嫌。神鬼守护。信中。所去随愿。住中。游履无碍。至此。十界一一随从敬顺。华严云。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与。无尽财施。身肉不悋。至行法施。与说三世平等。乃至菩提涅槃。是为十方三世界中。一切众生念念同一悲仰。一顺一切顺也。
名欢喜行。
名句。定位。上同佛欢。直心行故。下合生喜。悲心行故。自觉自利。心欢身喜。深心行故。华严云。菩萨施时。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求名称。利养果报。但为救护摄受众生。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菩萨见诸咸来乞者。倍复欢喜。语言汝等。是我善友。福田等也。约惑。圆断二执分别。俱生现种尽。更断习气一分。与终初地。顿初向齐。华严云。发菩提心。谓欲尽知轻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无量无明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钝则近超初向。利则远超初地。
△子二。饶益行。即持戒度。(戒为法界。种种法行趣戒度矣。)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名饶益行。
先明行。初位。上同佛德。下顺生心。犹为自觉自益。此位。正是觉他以益人也。较初超胜。故云益生。一众生趣类根行各别。菩萨善能以形以说。此约能化善益也。二菩萨三轮不思议化。众生善能受化受益。此约所化善益也。能所既善。机应咸益。始能破恶。终能入理。真善益矣。又前二渐戒行。身心通利。九信戒心无遗。十信住戒自在。至此位时。不但善法摄律仪戒。亦以善法摄众生戒。华严云。当令众生。住无上戒。于一切智。心无退转。乃至得佛菩提。入于涅槃。故云善利众生。
名句。次结名。华严云。菩萨作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此名善自饶益行也。又云。令自得度。解脱。调伏。寂静。安隐。离垢。清净。菩提。涅槃。快乐。亦令他得度。解脱。调伏。寂静。安隐。离垢。清净。菩提。涅槃。快乐。此名善饶益他行也。近超七向。远超二地。
△子三。无瞋行。即忍辱度。(忍为法界。法法趣忍。)
自觉觉他。得无违拒。名无瞋恨行。
初句。蹑前成。初行。自觉正。兼觉他。经云。具佛妙德。二行。觉他正。兼自觉。经云。善能利生。今至三行。自他均觉。法界尽益。智悲并运。真俗融通也。
次句。明本行。无违拒者。忍波罗蜜。自觉。生无违拒。我空忍。闻慧入。心不取相故。觉他。法无违拒。法空忍。思慧入。不取法相故。双觉。我法尽无违拒。俱空也。无生法忍。修慧入。不取非法相故。华严云。何为无违逆行。以此菩萨。常修忍法。不自害。不害他。不两害。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不自著。不著他。不两著。亦不贪求名闻利养。是真得忍。何违拒有。
末句。结位名。瞋是根本烦恼。恨是随从烦恼。起一瞋心。开百万障。今行忍行。瞋障灭矣。华严云。我当常为众生说法。令离一切恶。断贪瞋痴。憍慢覆藏。悭疾谄诳。令恒安住忍辱柔和。人来毁辱骂打。瞋恨不受。即为不忍。今无瞋恨。即是忍也。又华严云。思维自身空寂。无我我所。苦乐等法。空无所有。即自觉法忍也。又云。我当广为人说。令灭我法相见。即觉他法忍也。又云。自得觉悟。令他觉悟。心不退转。趣向佛道。即自他俱觉法忍也。广如大经。般若云。若心取相。若取法相。若取非法相。皆有我人众生寿者四见相矣。一得三空无分别慧。即入三空无生法忍。此无瞋行。摄受众生。是真行忍波罗蜜门。近超七向忍地。远超初地八地。
△子四。无尽行。即精进度。
种类出生。穷未来际。三世平等。十方通达。名无尽行。
种句。亦蹑前成。种类者。承上三觉行说。出生者。起今行言。自觉种类之行。出生一切无尽自觉法门。故能觉通如来。觉他种类之行。出生一切无尽觉他法门。故能觉合众生。二觉双融种类之行。出生一切无尽圆觉法门。故能觉无上道也。
穷下。明本行。上二句竖穷。下一句横徧。由精进为法界。故能三觉穷徧。穷则古今一念。故超越世出世间。下合法界三世众生。同一平等悲仰觉心。现种类身。觉他不绝。徧则中外一如故。十方圆明。上合法界十方诸佛。同一通达慈力觉心。起种类智。自觉无边穷通。达入平等故。获二殊胜。成无上道本妙觉心。究竟一切种智。三觉法法无尽。即得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也。是则穷际等世通方。皆以进波罗蜜为本。
名句。结位名。若时若处。精进三觉。行穷三际。徧满十界。应化不休。故称无尽。华严云。此菩萨修诸精进。谓第一。大。胜。殊胜。最胜。最妙。上。无上。无等。普徧。十种也。但为知一切佛法无边际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故。而行精进。如次配此五句。种类出生。第一心。尽际常心。平等不颠倒心。十方通达广大心。四心皆悉无尽。故结名曰无尽行也。华严名无屈挠。直表精进。此名无尽。申明进行普徧耳。
△子五。离痴乱行。即禅定度。
一切合同。种种法门。得无差误。名离痴乱行。
一下。亦蹑前成。合。谓下合众生。同。谓上同诸佛。一切种种法门。谓三十二应。十四无畏。四不思议。三觉无尽诸法行也。牒上种类出生无尽说耳。
得句。明本行。上之合同指一心体。定中大慈悲心。任持自性故。种种是诸法用。定中应施。身说功德法门。轨生物解故。总即一念定心能持一切法。亦即从体起用。行行无尽也。此之得无差者。谓虽能持种种身说功德法门。亦不能动乱耳门圆照三昧。楞严大定一念心也。亦即会用归体。法法无差误故。华严云。菩萨正念。于僧祇劫。从诸佛所听闻正法。所谓甚深。广大。庄严。种种。名文。菩萨。佛力。清净。不著。分别。照了。共。不共。无上。一切智(十五种)法。经劫不忘。心常忆念。不断善根。增广大智。此即一念定心能持一切法也。又云菩萨闻种种声。不能惑乱。所谓高大。粗浊。恐怖。悦不悦意。諠乱耳识。沮坏六根。无数量好恶。诸声闻已。经劫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所谓三昧。正念。境界。入甚深法。行菩提行。发菩提心。忆念诸佛。观真实法。化众生智。净众生心。了甚深义(十一种)不乱。如上说声。经劫不绝。而不能乱坏菩萨心。此即种种法声不能动乱一念正定心也。又云。菩萨入三昧中。住于圣法。思惟观察一切法声。善知法声。生住灭相。生住灭性。如是闻已。不生贪瞋。不失于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声皆无所有。亦无本际。与法界等。此即从体起用也。又云。菩萨成就寂静身语意行。善入一切诸禅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真实智慧。得离音声甚深三昧。增长无量大慈悲心。是时菩萨闻一切声。心不惑乱。令其三昧。渐更增广。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于一切智得不退转。此即摄用归体也。
名句。结位名。梵语禅那。此云静虑。静则离乱。虑则离痴。定中不能持诸法门。是为痴定。执持智明。周徧寂湛。真正三昧。今持诸法。又无差误。皆由闻思。入流亡所。故痴与乱无不离也。华严云。菩萨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无有迷惑。善解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言说。所谓能持立色受想行识。自性言说。心无痴乱(一)。死此生彼(二)。入胎出胎(三)。发菩提心(四)。事善知识(五)。勤修佛法(六)。觉诸魔事(七)。离诸魔业(八)。修菩萨行(九)。经于不可说劫(十)。心无痴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故名为离痴乱行也。
△子六。善现行。即智慧度。正脉曰。此即事理无碍智。亦二谛融通智。
则于同中。显现群异。一一异相。各各见同。名善现行。
则下。明行。同谓一定心性。体也。理也。异。谓身说法相。用也。事也。若非法界大智。何能圆融现见。于一定心同中。现诸法相之异。此即全体起用。一为无量。清凉云。冥真体于万化。理随事变。一多缘起无边。故云同中现异。华严云。佛演一妙音。周闻十方剎。维摩云。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一一法相异中。各见一心之同。此即全用即体。无量为一。清凉云。用繁兴以恒如。事得理融。千差涉入无碍。故云异中见同。华严云。普现一切剎。佛体亦无二。维摩云。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
名句。定位。四行。一中现无量。五行。无量中现一。今行双现。超胜曰善。维摩云。不起灭定。现诸威仪。不断烦恼。而入涅槃。华严云。何等为善现行。菩萨作念。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性。一切国土无相为相。又解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了知法界。普入三世。恒不退转化众生心。转更增长大慈悲心。与诸众生作归依处。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调伏者。先令调伏。必令当成阿耨菩提。释曰。无性。无为。无相。佛法。法界。慈悲心。菩提道。皆同也。众生。诸法。国土。世间。三世。作依处。调成熟。皆异也。真融于俗。即理不碍事。同中善现异也。俗通于真。即事不碍理。异中善现同也。真俗互镕。事理并显。智月照空。海印齐现。偈云。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不为水所杂。是名善现行也。(日月。喻般若智。虚空。喻理性同。水影喻事相异。此行通二释。一理为同。万行为异。即事理无碍。一行为同。万行为异。即事事无碍。如十玄中纯杂门。华严玄谈会云。纯杂通于事理。事事。及单约事行也。一行长行故纯。不妨余行故杂。此但约事行也。同一法界。故纯。不坏事相。故杂。此即事理无碍也。即事同理而徧故。纯不坏一多。故杂。如一施行。一切皆施。名纯。施中具于诸行。名杂。即事事无碍也。如以入门取之。则一切皆入。名纯。入中有多法门。名杂等。纯即同也。杂即异也。如华严明同异等六相圆融意。)近则可超五向六向。远则可超二五六地。
△子七。无著行。即方便度。(华严云。方便度化。)正脉曰。事事无碍智。(即前智度开出。十玄门中广狭无碍自在也。)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一一尘中现十方界。现尘现界。不相留碍。名无著行。
如是。蹑前。四行。方世。事法界。五行。无差。理法界。六行。异同。事理无碍法界。今行。尘方。事事无碍法界。故云乃至。
十下。本行。十空满尘。即是同中现异。圆融之极。一尘现界。即是异相见同。无碍之致。但前同异。约理事。依理成事。故同中现异。事能显理。故异相见同。今此方空尘界。并约事。如经颂云。华藏世界无数尘。一一尘中见法界。现下。释成。一尘现十方。名现界。不坏一尘相。名现尘。界入尘而界不小。是小不碍大。尘含界而尘不大。是大不碍小。至大身剎。涉入无内。岂大留于小乎。极小尘毛。包纳无外。岂小留于大乎。
名句。结名。尘界互现。小大徧容。如帝网珠。光影无碍。一有著相。不能广狭自在也。若非善巧融会方便。不能无著。华严云。何等为无著行。此菩萨以无著心。入僧祇世界(一)。见无数佛(二)。听法(三)。众会(四)。化生(五)。受法(六)。发心(七)。入趣(八)。三昧(九)。住处(十)。皆无所著。又于毛端处。徧现法界。不可说劫。教化调伏一切众生。不于一弹指顷。执著于我。起我所想。又一一毛端处。尽未来劫。修菩萨行。不著身。法。念。愿。三昧。观察。寂定。境界。教化众生。入于法界(十种不著)。又云。徧空法界行菩萨行。念念明达一切佛法。正念现前。无所取著。观身无我。见佛无碍。此即进趣果向方便。谓修诸功德。回向佛果故。又云。为化众生。演说诸法。令于佛法。欢喜生信。救护一切。心无疲厌。此即不舍不受方便。谓拔济众生。了达能所皆空。而不舍离。又云。一切世界悉诣于彼。方便度化。不令其心有动有退。亦不一念生染著想。以得无著。无所依故。自利利他。清净满足。此即巧会有无方便。谓能善巧融会真俗二谛理故。既具三种方便行义。属方便度也。明矣。近超五向八向。远超六七八地。
△子八。尊重行。即愿度。(华严云。于大乘愿。恒不退转。)正脉曰。究竟彼岸智。
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名尊重行。
种种现者。谓异同尘界。互相显现也。咸第一者。蹑前二无碍智。而愿取证究竟自度波罗蜜之极果也。波罗蜜多。此云到彼岸。智论云。阿罗蜜。秦言远离。谓离生死此岸也。波罗伽。秦言度去。谓度烦恼中流也。波罗蜜。秦言到至。谓到涅槃彼岸也。又有三。一理至极。菩萨以无相智慧。乘禅定舟航。从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故约理定。明波罗蜜。二事究竟。即是菩萨大悲为众生故。徧修一切度他事行满足。三理事行满。瑞应经翻度无极。事理并皆深固幽远。悉到究竟无极。(上明华梵三义。今文俱通。)释此文义有二。一约因行。谓五度万行。若无般若。皆堕事相。惟招果报。不达涅槃。今以法界智融。大愿摄持。皆达彼岸。故六度万行咸称第一波罗蜜也。二约果德。种种尘界二度行等第一。即佛无余涅槃。前云。今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又云。种种变现。皆合如来涅槃妙德。般若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者。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故自度度他。咸到如来第一大涅槃也。
尊重行者。八万四千行。皆成第一般若波罗蜜。般若最尊重故。自他众生类皆入如来第一大涅槃。涅槃果极尊故。华严名难得者。行行究竟。皆到彼岸。岂易得哉。华严云。何等为难得行。此菩萨修诸行时。于佛法中得最胜解。于佛菩提得广大解。于菩萨愿未曾休息。尽一切劫。心无疲厌。修菩萨行。精勤匪懈。于大乘愿。恒不退转。此即求菩提愿。自求佛果也。又云。菩萨住此难得行时。不舍菩萨大愿。以波罗蜜船。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不住烦恼中流。而能运度此岸众生。至于彼岸无忧恼处。而菩萨往返无有休息。此即利乐他愿。救度众生也。又云。菩萨了一切法。法界无二故。以善巧方便深入法界。住于无相。故内世间。外世间。内外世间。所起大愿。诸波罗蜜及一切法。皆无所著。然非无一切法。不舍大愿。调伏众生。转正法轮。普与三世诸如来等。不断佛种。不舍佛住。此即外化导愿。谓外化有情。亦起自利利他诸行愿也。具三大愿。故名难得。近超三向。远超八地。
△子九。善法行。即力度。(如下引明。)正脉曰。轨物生解智。亦名说法度生智。
如是圆融。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
如是融者。蹑前三行无碍智也。成佛轨者。力能建立究竟度他圆顿之教法也。轨。轮也。则。式也。开示众生无量法门。一一圆融无碍。犹如六相十玄。合三藏心。彻十法界。行同尘方之轨。言为沙劫之则。凡见闻者。究竟种智。故云。能成诸佛度生轨则。
名善法者。法以轨持为义。轨生物解。缘起法界法也。任持自性。理实法界法也。善有修性二义。修依开悟。缘了佛性善也。性德恒沙。正因佛性善也。而云行者。约自。无碍智辩。约机。随类得解。约法。海墨难书。华严颂云。凡夫无觉解。佛令住正法。诸法无所住。悟此见自身。故名为善法行。华严云。何等为善法行。此菩萨为一切世间天人魔梵。作清凉池。摄持正法。不断佛种。得十陀罗尼。辩才无尽。说法授记。得佛灌顶。又云。此菩萨安住善法行已。能自清净。亦能以无所著方便。而普饶益一切众生。不见有一众生得出离者。此即修习力。谓能令自他。数习修行胜善妙行。证得其力也。又云。菩萨为众生作舍。长养善根。为救。令得安隐。为归。与作依处。为导。令得出离。为师。令入真法。为灯。令见业报。为光。照深妙法。为炬。晓悟实法。为照。入光明地。为明。示现如来自在。此即思择力。能令自他思维拣择一切善法。而得其力也。又云。此菩萨大悲坚固。普摄众生。于三千界。变身金色。施作佛事。随诸众生。根性欲乐。以广长舌。于一音中。现无量音。应时说法。皆令欢喜。如是乃至不可说三千世界无数众生。普使开悟。得一切智智。此即变化力。谓神通力用。化度众生。成就其力也。具证三力。名善法行。近超九向。远超九地。
△子十。真实行。即智度。(亦如下引。)正脉曰。不违实相智。亦会缘入实智。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一真无为。性本然故。名真实行。
初二句。缘起法界。修成也。次二句。性起法界。本有也。一一者。近蹑八行。种种自度波罗。九行。诸佛度他善法。今此。二度至极。教行圆满。远该前九行法及九波罗蜜也。皆净无漏者。全性起修。离垢清净。拣异凡外。浊染有漏也。一真无为者。全修即性。纯洁本真。拣异权小。住相有为也。又全体起用。用用恒如。故净无漏。全用即体。体体原真。故性本然。
名真实行者。行行称真。真因也。无作之修故。法法践实。实果也。无相之证故。华严云。何等为真实行。此菩萨成就第一诚谛之语。如说能行。入诸佛种性。善根同等。成十力智。又云。观一切世间如梦。一切法如化。诸菩萨如幻。佛出世如影。入一切三昧真实相。住一性无二地。此即无相智。谓达一切诸法。性本自空也。又云。此菩萨生增上心。若我不令一切众生住无上道。而我先成菩提。则违我愿。是故要当先令一切众生得无上菩提。然后我成佛。此即成熟有情智。谓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成就道果也。又云。菩萨安住大悲。修寂灭法。得佛十力。入因陀罗网法界。转无碍清净法轮。为一切众生。绝生死回流。到一切佛法海。实相源底。菩萨住此真实行已。一切世间天人魔梵。阿修罗等。皆令开悟。欢喜清净。此即受用法乐智。谓修行证得一切种智。恒自受用。得大自在也。约惑。圆断习气十分。与终十地。顿十向齐。四行文云。为断一切烦恼。为拔一切惑本。为除一切习气等。今十行位。增道损生可知。约证。第三行满中。初成佛。经云。我为最上。住无上调御地故。念念普诣不可说诸佛国土。示如来自在神力。普徧法界。现无量身。普入世界。随其所应。为说佛法。而调伏之。此亦从渐。随行安位。圆顿断证论之。近超十向。远超十地等妙。
正脉曰。后五行。通一智度所开。六七是般若体。以二法界无障碍智。乃甚深般若故也。八九是般若用。谓波罗蜜。乃趋果自利之用。佛轨则。乃说法利他之用故也。末一摄前体用。并前五度万行。总归自性。会入一真也。华严十地。十度兼正。十行。前六行。六度。显说。后四行。四度。文中义具。今依三藏法数。引唯识论。十度各三行。将后四度三行。配释四行中文。以证华严楞严二经名义。同一圆也。故后五行。五度五智。依文列释。学者讲者。随意去取。论次序意。初自觉行。二觉他行。三二觉均。四从体起用。五会用归体。六七体用无碍。八自度行足。九度他行足。十二度行圆。亦一往说。理实行行圆融。十度正兼修断。例知。若十玄释。一即同时具足。二托事生解。三广狭自在。四十世异成。五微细兼容。六隐显俱成。七罗网境界。八诸法相即。九主伴圆明。十一多兼容。并如文义思之。
文句云。一圆施行。二圆戒行。三圆忍行。四圆进行。五圆定行。六圆慧行。七圆方便行。八圆愿行。九圆力行。十圆智行。然十行皆不思议。迥与历别十度不同。断曰。此以十行配圆十度。极是。但未拣出何经何论。为圆为别。本经又无十度。华严十行中十度。法界圆融。前已弹斥。今何敢引。然招二失。一本经文无。末后赘语。一非也。二华严最圆。明斥暗用。二非也。以离华严法界。圆融无有过故。如是释经。隐晦不显。亦为誵惑。今特表其是与非也。具眼者。自鉴耳。
△癸六。回向十位。
回向之法。不过三处。一回向众生。亦名回自向他。二回向佛道。亦名回因向果。三回向真如。亦名回事向理。华严经明回向即是发愿。良以有行无愿。行必茫然。有愿无行。愿惟虚设。行愿相资。方到诸佛大涅槃海。
△分十。子初。离相回向。此与次位。皆回向众生也。(若此。回向三处。当度。向众生。灭相。向实际。涅槃。向佛道。此以回向众生法界。一切回向法尽趣也。余倣此。)
阿难。是善男子满足神通。成佛事已。纯洁精真。远诸留患。
先蹑前。善男子者。结前十行。起后十向人也。满句。摄前八行。从初随顺。至八现界。称性神通。可谓满极。成句。即摄九行。成佛轨则也。纯句。即摄十行。毫无间染曰纯洁。清净无漏也。纯无杂妄曰精真。一真无为也。远句。总摄十行而为结定。十行既备。所作无碍。界内不为诸有留患。凡夫生死脱故。界外不为偏空留患。二乘涅槃离故。
当度众生。灭除度相。回无为心。向涅槃路。
当下。次正明。当。正也。度。灭度也。前来十行。尽度众生。今入初句。即灭度相。了达二取法性本空。由不住涅槃理故。终日有为。度脱众生。由不住生死事故。念念无为。了无度相。金刚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回下。释成。回。转也。向。趣也。由其有为度生。则回有为行。入无为心。又由不证无为。则回入真因心也。由其了无度相。则向涅槃路。背生死途。又由不落生死。则趣向真果地也。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名下。结名。回向二字。能回之愿。救护十字。所向之行。下皆倣此。救护者。能化缘生性空。非护而护也。华严。始于救离三途。终至住佛所住。名为毕竟救护也。离相者。所化众生相空。护无护相也。华严。亦谓不著众生等相。以至心想。见不颠倒。名为毕竟离相也。若度众生而存度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四见相矣。岂称为回向大菩萨乎。约惑。圆断习气十一分。与终等觉。顿初地齐。(初向文中。以十度四心。普令修断。度他即救护。自行即离相。如此善根修行。自他皆使饶益清净。永离苦恼。至于究竟。故能圆断十余习也。颂云。此人回向得究竟。心常清净离众毒。三世如来所付嘱。住于无上大法城。)
△子二。不坏回向。
坏其不坏。远离诸离。名不坏回向。
坏。即上文灭除。可坏。即上文度相也。约境说。诸离。即上离众生相。我法二空也。远离。即上回无为心。二空智也。约心说。谓虽灭除度相。超乎爱见之境。亦不取著二空。违乎度生智悲心愿。故云坏可坏而离诸离也。华严云。虽令诸有悉清净。亦不分别于诸有。亦不染著有为法。知彼法性无依处。即坏可坏义也。又云。虽复不依言语道。亦复不著无言说。虽知一切皆空寂。而不于空起心念。即离诸离义也。
名不坏者。准上。亦应名曰不离。坏谓度生情相。不坏谓众生性空。前云。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虚空。诸离谓住理情识。远离即不离。谓不住智性。圆觉云。诸幻尽离。觉心不动。合上坏离。结不坏离。即是会用归体。回事向理也。对前位论前众生中兼向佛果。此众生中兼向实理。前则言虽度生。不著生相。此则虽不著相。不碍度生。正悲智并运。自他兼利之中道也。
问。十行度生岂著相耶。答。十行。神通度生为正。无住相行为旁。十向。寂灭离相为正。不住度生为旁。又前十行灭度。犹属破相行行。此则会相归性。故名回向。义门自有别也。约惑。圆断习气十二分。与终妙觉。顿二地齐。华严二向颂云。菩萨修集诸功德。广大最胜无与比。不思议劫处世间。救护众生令解脱。以是方便令心净。悉与一切如来等。此方便力不可尽。是故福报无尽极。
△子三。等佛回向。此下四位。皆回向佛道也。今先。智同佛智。
本觉湛然。觉齐佛觉。名等一切佛回向。
觉即前位无为智心。是菩提智。凡位名本觉。菩萨名始觉。佛果名妙觉。觉虽三异。智无二也。凡小惟自觉。大乘能觉他。佛乘三觉圆。分满虽别。觉心同也。湛然者。凡夫博地。本觉智心。澄渟不动。所谓觉海性元澄也。觉齐佛者。菩萨从于凡位。发菩提心。起始觉智。至于十行。有为菩提智心。普度众生。来于初向。无为菩提智心。向涅槃路。今于三向。欲以有无圆融无碍。菩提智心齐佛妙觉。所谓与十方佛。心精通脗。称合如来妙觉法身。当处湛然。圆满无二也。
名等佛者。谓与诸佛法身平等。前云。我与如来宝觉真心。无二圆满。后云。十二类生本觉心体。与十方佛无二无别。是也。华严三向颂云。一切世间含识类。等心摄取无有余。以我所行诸善业。令彼众生速成佛。十方无量诸最胜。所见一切真佛子。悉以善根回向彼。愿使速成无上觉。菩萨修行此回向。兴起无量大悲心。如佛所修回向德。愿我修行悉成满。
△子四。至处回向。境同佛境也。
精真发明。地如佛地。名至一切处回向。
地。即前位涅槃道路。寂灭场地。理也。精真。智也。发明。能所双通。以如如智。发明如如理故。如佛地者。菩萨从于凡地。本觉。精真智体。元明性净涅槃。及发菩提心后。始觉。至十行时。有为菩提智心。发明凡小有余涅槃。引导众生。次来初向。无为菩提智心。发明三乘无住涅槃。回向众生。今于四向。竟以无上菩提智心。发明最上一佛乘。圆净无余大般涅槃。所谓。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是也。
至一切处。即佛涅槃实际理地。非菩提智不能到者。今修真三摩地。惟妙觉明。圆照法界。直诣如来大涅槃也。此明如如智理。徧至一切法界处矣。华严云。菩萨修习一切诸善根(十度。万行等)时。愿此功德力。至一切处。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世间。物。众生。国土。法。虚空。三世。有为。无为。音声(十种)。亦复徧至诸如来所。乃至至一切处入法界。颂曰。菩萨常乐寂灭法。随顺得至涅槃境。悉以善根回向彼。至一切处无有余。
△子五。无尽回向。境智互融也。
世界如来。互相涉入。得无罣碍。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世界。理境也。如来。智身也。清凉钞云。一真法界。本无内外。佛自证穷。知物等有。欲令佛悟。义分心境。境为所证。心为能证。裕公云。心则诸佛证之以为法身。境则诸佛证之以为净土。心。智也。如来。身也。境。理也。世界。处也。凡夫位。名杂染法界。菩萨位。名染净法界。如来位。名纯净法界。十行位。名有为法界。涉俗利生。初向位。名无为法界。回真向理。前皆犹分自他。心境未融。今五向位。名无障碍法界。自他不分。心境圆融。依正互入。尘毛无碍。互涉者。以世界涉如来。则毛孔中有剎罗列。正内现依也。华严云。于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剎次第入。前云。于一毛端现宝王剎。以如来涉世界。则微尘内有佛转轮。依中现正也。华严云。一切剎土微尘数。常现身云悉充满。前云。坐微尘里转大法轮。无碍者。谓世界正涉如来时。不碍如来即入世界。正入依内也。华严云。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悉如是。前云。不动道场。徧十方界。如来正涉世界时。不碍世界即入如来。依入正中也。华严云。如来安坐菩提座。一毛示现多剎海。前云。身含十方。无尽虚空。
无尽功德藏者。智照于理。境则无尽。理发于智。心则无尽。犹如双镜。光影重重。能令法界佛身。光严相好。一一无尽。在华严。以普贤大愿行。能令华藏庄严毘卢威德。在本经。以观音融形复闻。如来灭尘合觉。故令依正互涉。小大无碍。由此称为功德藏也。又梵网云。一切佛。心藏。地藏。戒藏。无量行愿藏。因果佛性常住藏。华严十无尽藏。今此一一皆该。故名无尽藏也。五向文云。普贤妙行所兴。诸佛于中成道。示现种种神力。严净功德佛土。尽法界虚空界。穷未来际。无边无尽。住此回向。得十无尽藏。谓得见佛。入法。忆持。决定慧。解义趣。无边悟。福德。勇猛。智觉。辩才。十力无畏也。颂云。菩萨以此大愿力。所有回向无留碍。入于无尽功德藏。去来现在常无尽。
△子六。平等回向。因果交彻也。
于同佛地。地中各各生清净因。
初句。蹑前三四。觉齐佛觉。同佛也。地如佛地。同地也。次二句。蹑上五明。世界如来。相入无碍。出生诸佛如如智理。一切因果功德法藏。各各生净因也。
依因发挥。取涅槃道。
依下。正明。然此功德藏。亦名如来藏。真如藏。法界藏。本来具足沙性功德。依此密因。名为真因。发挥万行。名为净行。以此因行。取佛涅槃。名正觉果。行徧法界。因成无尽。道穷法界。果证无边。前三句。果彻因源。从果生因故。后二句。因该果海。乘因克果故。既因果该彻。修证了义矣。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末句。结名。善根者。功德藏中。出生六度万行无尽善根。能生诸佛智断果故。随顺者。一切所作。大小诸善。皆顺法性。譬如依金作器。器器皆金也。平等者。种种法行咸趣涅槃。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也。善善回普贤行门。根根向遮那智体。故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华严名随顺坚固一切善根者。清凉疏云。顺理修善。理事无违。入于平等。即为坚固。舍住著故。随顺施善。无异求故。随顺戒善。忍深理故。随顺忍善。离色相故。随顺进善。不驰散故。随顺定善。了无生故。随顺慧善。如是顺于实际理修。则一切善根皆称佛性善矣。理性离相。有何不平不坚固乎。六向文云。以此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了达法界。安住实际大法城中。菩萨住此回向。入深法性。坚固不退。修一切智。随顺法性。一切善根之法。金刚坚固不坏。于诸法中而得自在。颂云。如诸法性徧一切。菩萨回向亦复然。如是回向诸善根。平等坚固无退转。一切诸佛所觉了。悉皆摄取无有余。
△子七。等观回向。三处普皆回向也。(皆我本性。向真如。性圆成就。向佛道。不失众生。向众生。故云等观。)
真根既成。
初句。蹑上清净因。及平等善根。生本如来藏心。随顺真如实际。故名真实善根成也。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性圆成就。不失众生。
十下。正明。此善根性。称法界心。心性无外。摄无不周。上与诸佛性如。下与众生性如。中而与我菩萨性如。故十方佛与生性。皆即我之本性。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性圆成者。善根既名平等随顺。我根性成佛道。众生性亦齐成也。不失者。善根性真圆融。周徧法界无余。一成尽成。不遗一生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名下。结成。随顺者。随平等根。顺性善故。等观者。自他生佛。菩提觉道。本无高下。一成一切成故。理本如是。事犹未然。以我在悟。众生在迷。还须智悲并运。自他等观。普度九界。同圆佛果。此以自性。还度自性中生也。清凉疏云。随顺。通于能所。能随顺心。智照平等。所顺众生。无相平等。华严云。此菩萨以净志愿。菩提心力。修诸善根。愿一切众生。住无上智心。生大法光明心。入一切智智心。成就无上大功德藏。得不退转一切智乘。转无尽法轮。具一切佛。若福若智。无尽功德。解一切法。平等无相。颂云。菩萨普兴平等愿。随其所集功德业。普令三世得安乐。悉使当成无上果。如是愿力无限碍。一切世界咸摄受。
△子八。真如回向。次下三位。皆回向真如也。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惟即与离。二无所著。名真如相回向。
即者。不空如来藏心性也。前云。即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十对法界俱即也。起信论云。当知真如非无相。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又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离者。空如来藏心性也。前云。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十对法界俱非也。信论云。当知真如。非有相。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又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即离二无著者。空不空如来藏心性也。前云。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非即。十对法界空有圆融无障碍也。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毕竟平等。惟是一心。故名真如。若蹑上三法。如华严云。法性徧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前三句。即也。末一句。离也。合则有无双超也。又云。法性本空寂。无取亦无见。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初二句。离也。三句。即也。四句。二无著也。又云。以诸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究竟解脱。究竟平等。不著众生。不著无众生。不著一切法。不著无一切法。
末句。结名。前云。阴入处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此见及缘。元菩提体。云何于中。有是非是。当知精觉妙明。无非不非。无是非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论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华严云。心不违境。境不违心。性不违相。相不违性。八向文云。真如无性为性。无相为相。真实无变。寂静清净。不离诸法。不即诸法。无住无著。性常平等。一切法中。不可言说。前后名义。共一百门。颂云。一切众生与诸法。悉住其中无所住。真如所在无不在。不得自性是真性。菩萨以此心回向。悉令众生无所著。前七。回众生。向菩提。犹存自他因果形迹。今此一位。回事向理。能所二相。泯绝无迹。况又即离两忘。直契真如法界性矣。从此可超六地。
△子九。无缚回向。
真得所如。十方无碍。名无缚解脱回向。
首句。蹑二无著。前既会事归理。事尽理现。真如法界已得一相。若著此一合相。则为一真相缚。此相一忘。真得如矣。
次句。正明。十方。即十法界。无碍。即法界无障碍大解脱。前但理无碍。理事无碍。此则不惟理事。亦且事事无碍。以真得所如。则事事皆如。更有何碍。前云。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信论云。当知真如自性。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以真如心。无相可取。离念境界。惟证相应。心境无碍。自在解脱也。
末句。结成。一义。无缚。即得解脱。无缚。因也。解脱。果也。二义。无缚。并无解脱。真如性中。缚脱无二。所谓空有俱非。妄真同妄。是也。华严云。真如。体性宽广。无有障碍。徧一切处。徧一切法。离境界相。而为境界。充满一切。普周法界。颂云。觉悟法界真如法。于中无著亦无缚。如是自在心无碍。未曾见有一法起。九向文明十种无著。无缚解脱。谓身。口。心。业。报。世间。佛剎。众生。法。智也。清凉疏开十事五对。一离凡。不缚生死。出小。不著灭道。二离六识取。不缚外境。离第七执。不著内见。三离现行缚。无种习著。四不取有缚。不执空著。五无惑障缚。无智障著。此皆缚粗著细。若约一事。由著故缚。经名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者。心是能回之心。成就所向普贤善根诸事业耳。谓理智无依。不为能所见。著相惑所缚。由此即名解脱。将彼用释今经。前著后缚。著粗缚细。五对改转细粗。此经缚著如法。前向。方得离系解脱。今向。转得自在解脱。即入真如法界。不可思议解脱也。此可超登七八二地。
△子十。无量回向。
性德圆成。法界量灭。名法界无量回向。
初句蹑前。得如无碍。故云圆成。次句本位。方碍缚脱亦空。故曰量灭。末句结名。超诸数量故。又前用修同性。故云得如。性德修德。互无障碍。故云无碍。今此性修圆徧。始觉本觉合一。故云圆成。前云。我以不灭不生合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故发真如妙觉明性。又七大云。妙得莹然。徧周法界。性起恒沙功德。无有数量。修起沙德。亦无数量穷尽。究竟圆满。妙觉无余。故云量灭。前云。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又前八获性修二德之全体。故云无著。九获性修二德之大用。故云无缚。今十。圆备性修二德全体大用。体则随用。徧满法界。无有限量。用则称体。周徧十方。亦无边际。故云量灭。
名法界无量者。谓性德修德。体无不徧。用无不周。乃至一毛一尘皆等法界。同于虚空。不堕诸数。词绝情忘。故云无量。前云。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华严云。真如徧一切处。无有边际。不可穷尽。等虚空界。无能测量。十向文明徧法界无量二十种。谓身。心。声。众会。道场。菩萨业。住。平等。法。行。佛。剎。众生。智。力。无畏。陀罗尼。功德。善根。利益。前后共百余门。颂云。法界广大无边际。菩萨观察悉明了。诸佛法王所灌顶。成就法性智藏身。佛子善学此回向。无量行愿悉成满。摄取法界尽无余。是故能成善逝力。约惑。圆断习气二十分。与顿十地齐。约证。梵网三十心。至此心满。占察四佛中。至此行满。后成佛也。此亦教道渐论。圆顿断证理行。直超九十地等。
(正脉曰。十回三处虽分。理实位位圆满真如法界藏心中道。一悲不碍智。二智不碍悲。三本妙合觉。四因果同地。五依正互融。六性修双即。七自他同根。八即离双超。九真俗自在。十体用圆极。今就三处。生起十向序之。初向。灭除度相。二向。离灭度心。三向。智同果智。四向。理同果理。五向。理智圆融无碍。六向。理智交发无尽。此结前也。生后而言。亦各依体起用。从性起修。七向。会事归理。摄用入体。用修成性。八向。事尽理现。上二。理无碍法界也。此位亦各体用一如。性修不二。九向。理如事徧。理事无碍法界也。亦各体称用周。性修交徧。十向。事事无碍法界。普融无尽也。亦名体用无涯。性修徧容。当如法配释。思知。若十玄明。初即托事生解。二十世异成。坏不坏离故。三主伴。四隐显。五帝网。六微细。七相入。八相即。九广狭。尘容剎如故。十同时具足。实则向向具十玄也。检审华严文义。自了达矣。)
(正脉曰。此圆实位。初住已。即齐别地上。至此。更超别佛一十八位。大非别教所仰。此依台释。若准贤宗五教。相宗分教。空宗始教。初地至妙觉。十二品位断证。对终实教。住行向地等妙四十二位。分教齐终。初住之二行。三行至妙。分教所不知也。顿教十信。顿即断证。非如终教初住纔证。则有五十二位。圆教十信。圆断圆证。较顿又超十位。则有六十二位。又就今经。六十圣位论断证言。对顿超高。成七十二位。超上终实。成八十二位。加胜分始教。又成九十二位矣。此判教位断证之大纲也。细审今家五教。判释品位自知。如圆谭。及此经配。并余教仪注明。)
△癸七。加行四位。
据璎珞等经。俱不别列。若小乘阿含毘昙等经论。及大乘唯识等论。向前为资粮。向后为加行。今亦别列者。一回小乘向圆佛乘。二回三乘向圆一乘。此觉他说。若自觉言。从十向至十地。似浅证至深分。加功用行。增进善根也。
△中分二。子初。结前起后。
阿难。是善男子。尽是清净四十一心。
初结前。善男二义。望前。勇猛修证。向后。增进不住。清净亦二。一本性净。大乘中本性住种性也。二离垢净。习所成种性也。谓先顿悟本成。后起无修证之修证。故曰清净。四十一者。干慧一。信住行向各十。从三渐后。发行位故。心者。一性起法界心。二缘起法界心。十住前。趣真理智居多。初行后。出俗事悲最胜。十向。真俗互融。智悲等运。位位愿愿。圆向理事无障碍法界。不离一法界。真如藏心故。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次下。起后。妙圆加行者。约教。不可思议曰妙。非偏权小曰圆。约本位。四重前后无碍曰妙。一一法界圆融曰圆。对前后。加增前行曰妙。加满后行曰圆。又果彻前因曰妙。因该后果曰圆。唯识论资粮位云。修大乘顺解脱分。为随顺涅槃理性也。加行位。修大乘顺决择分。随顺菩提觉智也。今经。前初信云。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至此四加。还曰妙圆。是则后后胜于前前。圆而又圆。妙而又妙。此经始终不离圆妙法界心矣。一乘圆教四加。岂与权小加义比哉。始终顿圆。霄壤悬隔。至于借明。犹为迂论。
△子二。正明四位四。丑初。煖位。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若出未出。犹如钻火。欲然其木。名为煖地。
先正释。佛觉者。佛法界性德也。蹑上十向。以真如性德摄佛。法界量摄众生。前位回自向他。回因向果。此则不但回他向自。会缘入实。更须自他因果情忘。佛生见泯。但惟一心。所谓佛即心也。生佛摄心。故云为己。初行。具如来德。十方随顺。初住。十用涉入。圆成一心。干慧。慧性明圆。莹十方界。皆存佛心等见。今能泯己一心。加功用行。见灭情除。直趣菩提觉道也。上对前释。若约本位。佛觉。果也。己心。因也。加功用行。以求正证。故云若出。初入因位。未即得果。故云未出。犹下。上法说。此喻明。钻者。能钻。加行。修断也。即因地始觉己心。所钻。菩提觉道也。即果地圆妙佛觉。火。喻证理之觉智。木。喻断法之迷惑。欲然。喻若出未出。果智将似显证。故云若出。因心己见惑存。故曰未出。功行未纯熟故。
名句。结成。依唯识论。能思实智。喻能钻火。所寻假法。喻所钻木。初获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获。道火前相。故亦名煖。今经加行因。喻能钻。初地果。喻所钻。断证智火将然。喻若出。见道取木未然。喻未出。似证分证之际。断惑得佛之时。如彼钻燧先烟。春阳发煖。善法增熏。慧解益炽。故名煖地。是约发智显也。
△丑二。顶位。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又下。正明也。己心。因位心也。佛履。佛果地也。二住。履以成地。约自心理地也。向中。觉齐佛觉。地同佛地。于同佛地。皆约如来果地。然前齐同果地生因。相似位证。此则证因克果。实证佛地理也。蹑上位明。煖则藉此果行因。今则援因成果。依煖地心。修佛果智。智观心佛。如足履地。二取见相垂尽。故云若依非依。所取理碍未离。若依也。涅槃佛性将显。非依也。又前位佛见虽泯。心见犹存。至此心相亦泯。但未一觉。所谓心即佛也。
如下。举喻也。高山。本觉性。虚空。究竟觉性。身足。始觉心。登入。加行也。微碍。所知障也。上到佛履峰顶。虚空理际。若非依也。下有身足登高。山地险碍。若依也。
名句。结定。识论。前位入明得定。发下寻思。观名义。自性。差别。四法皆空。至此顶位。入明增定。发上寻思。重观名等四法。皆惟心变。明相转盛。故名明增。寻思位极。故复名顶。今经。似解转更证明。分真将当取证。在煖之上。登峰造顶。观瞻四方。悉能明了。故名顶地。此约离障显也。
首楞严经灌顶疏卷第八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