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浙水慈云寺显密教观沙门 续法 集
崎山兴福寺住持旭洳沙门 莲昉 较
京兆宛平潭柘优婆塞半悟老人鲁心斋独力捐刊
△丑三。忍位。
问。与小分教忍位何别。答。俱舍论三忍。徧观四谛。减苦缘行。世位尽。引入初果。唯识论三忍。所能二取伏。世位二取空。通达初地。今经三忍。心佛双即。心佛双泯。登佛初地。故与彼异。
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怀非出。名为忍地。
先法说。此总承前二位。双存心佛。故曰二同。所谓即心即佛也。初则因心未亡。次则果佛未亡。落于二边。故非中道。今则因果相即。心佛等融。不住二边。故是中道。如斯智理。独自了了。难于说出。故云善得。
如下。次喻明。谓此全心同佛。全佛同心。中道将证未证。如忍事人。将忘未忘。忍地菩萨。既不怀之于心。又不出诸于口亦然。人喻加行菩萨。事喻心佛中道。非怀。喻善而非真。非出。喻得住法忍。
名句。结成。唯识。此位入印顺定。发下如实智。于无所取(名等四法皆空)。决定印持。无能取中。亦顺乐忍。印顺忍时。总立为忍。印前顺后。立印顺名。忍境(所取名等)。识(能取寻思)空。故亦名忍。今经忍者。忍可。即信顺义。初地菩提涅槃。喻如所忍事也。相似解证。善根转增。分真智断。佛果将证。犹彼僧中办事。忍则黙然。既不怀疑。亦不出说。此约得忍明也。
△丑四。世位。
数量销灭。迷觉中道。二无所目。名世第一地。
初正明。此亦总前三位。双泯心佛。所谓非心非佛也。首一句标。初存己心数量。次存佛觉数量。三存二同数量。此则因果双亡。心佛俱离。二边同相。数销。中道一体。量灭也。
次二句释。迷。谓未觉因心。即未觉位中。因人所修之中道。觉。谓大觉果智。即大觉位中。果人所证之中道。二无目者。下不见有己心。上不见有佛觉。心佛边相数遣。因果中性量空也。
末结定。识论云。依无间定。发上如实智。印二取空。立世第一法。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立无间名。异生法中。此最胜故。名世第一法。彼以初地为见道位。故有入见道言。今经。初二位是迷中道数量。三忍二同。是觉中道数量。如是心佛异同之数。迷觉边中之量。皆属世间。今此。非边非中。无迷无觉。离异离同。绝数绝量。故名世第一也。一剎那间。引入无漏。登见道位。通达佛境。即出世间。顿圆妙觉。便称第一。此约空理以明。论惑。圆断前位习尽。进断初地习气。属始觉中相似觉也。然亦渐说。圆断证言。始觉合本。成究竟觉。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矣。
△癸八。十地十位。十。子初。欢喜地。(施波罗蜜法界为首。余度行法。咸趋施界。)
阿难。是善男子。于大菩提。善得通达。
先正明。善男。四义。一。十住。表成分委。地上。实授任事。二。前四十心属相似子。此十地位是真嫡子。三。行向加位。三觉顺合齐同。十地等位。三觉圆融取证。四。加位。仰慕地法增进。登地。住佛境界尊胜。故此超异前也。大菩提者。通则五中后三。(一发心。十信。二伏心。三贤。三明心。前七地。四出到。后三地。五无上。佛果。)局指佛果菩提。超出世间。地前无上。故名为大。前云。如何世间众生。出世二乘。测度如来无上菩提。通达者。见道位名。实证亲见。拣前将证未证也。唯识论云。是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此智生时。体会真如。名通达位。初照理故。亦名见道。见道有二。真见道。证唯识性。二相见道。证唯识相。菩萨得此二见道时。生如来家。住极善地。善达法界。得诸平等。自知不久证大菩提。能尽未来。利乐一切。
今经四加。初则全本为始。次则全始为本。三则始本一合。四则始本俱忘。登初地时。二取见相既空。菩提觉性显现。故曰通达。始本如如。成究竟觉。初分证真。亦名见道。起信论云。以始觉者。即同本觉。觉心源故。名究竟觉。离念而证。故曰善得。信论云。离念境界。惟证相应。又云。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
觉通如来。尽佛境界。
觉通尽佛境者。该彻因果一切法故。信论云。所言觉者。谓心体离念。等虚空界。无所不徧。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又云。离微细念。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前云。以不生灭。合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亦可菩提能觉佛慧。是佛果智德。习气障破。豁然贯通。非比煖位。若出未出。故云善达。圆觉云。火出木尽。灰飞烟灭。前云。如木成灰。不重为木。诸佛菩提。亦复如是。佛境。所觉涅槃是佛果断德。生死障除。法尔常寂。非比顶位。若依非依。故云尽界。圆觉云。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前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来涅槃。亦复如是。
名欢喜地。
末句。结名。欢喜。别名。地者。通名。地有五义。一持义。任持教乘理智诸法门故。二载义。盛载念愿度行。功德财故。三生义。生长地上善根。正助道故。四坚义。坚实一切因果。究竟成故。五负义。负荷法界众生。入佛地故。初干慧。名字地。二住治地。心地也。四向。地如佛地。六向。于同佛地。相似地也。四加。胜进地也。皆似证耳。今之十地。真实证也。对后名因。望前为果。若以初渐本因。圆通真净本心为因地。而以如来究竟妙觉为果地。因果但立二地。如前佛云。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是也。清凉疏云。前明解(住)导行(行)愿(向)。贤位因终。今明智冥真如。圣位(地)果立。贤因圣果。义次第故。又前是教道。此是证道。教为证因。证即证前三心之教。谓直深悲三菩提心。三贤别增。地上齐证。故本业云。地名为持百万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论云。生成佛智住持故。释曰。此以圆位。会始终顿。分贤圣别。如唯识仁王。圆觉华严等。若约圆位自证。不对他教分者。如今楞严。六十皆名圣位。不立外凡。内凡。三贤名也。审前释意思之。
欢喜者。超出世间。入佛真境。大喜徧身也。华严云。为得十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为得十力无余智故。无碍智现前。能受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即得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离世间趣。入出世道。如来种中。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为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适悦。多欣庆。多踊跃。前后共三十种。乃至云。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住初地时。求佛大智。修行大舍。一切能施。勤修自利利他之道。勤修出离。勤供诸佛。以四摄法。摄取众生。十波罗蜜。檀波增上。善知一切菩萨地。乃至转入如来地。是名略说入初地门。不离十念。(佛。法。僧。同行行。诸波罗蜜。诸地力。无畏。不共。一切种智。)于一念顷。得百三昧。见百佛。百神力。动百世界。教百界生。住百劫寿。知百际事。入百法门。示百佛身。百菩萨属。颂曰。无碍智现前。自悟不由他。具足同如来。生在如来家。即得入初地。多喜多爱乐。一切毛端处。一时成正觉。如是等大愿。法界无边际。住此初地中。作大功德王。化百土众生。入于百法门。论云。成就无上自利他行。初证圣处。多生欢喜。名欢喜地。唯识云。初获圣性。具证二空。能益自他。生大喜故。毘婆沙云。始得法味。生大欢喜。解深密云。成就大义。得出世心。生多欢喜。有三。一心喜。入观之心适悦。二体喜。出观体喜相应。三根喜。由前心体欢喜内充。外及五根轻安调畅。故此喜者。亦名为乐。又内及观心。即无喜之喜。不同二禅浮动喜故。他经多名极喜。喜之极故。约断惑。圆断习气二十一分。与顿等觉齐。经云。一切世界。八相成道。一时而转。一切时处。并无休息。论云。菩萨欢喜地时。得法悦心。离世五欲诸系著故。乐惟法乐。多庆喜。多悦乐故。此菩萨从住行向有为习气。升此初地法空之际。一切习气尽故。然上多依行布。若圆融。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
华严云。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别。同异。成坏。六相圆融行。皆如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广大如法界。得见多佛。谓多百佛。千佛亿佛。乃至多百千亿那由他佛。下地准知。
△子二。离垢地。(戒法界首。度行趣戒。)
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初句蹑前。次句本位。末句结名。一依本经释。前云。觉通如来。即九界异性。(前六法界。该十二类生。后三法界。该三乘三贤。)入一佛性同。故曰异性入同。但始证此平等佛性。见未能忘。而佛境当情。犹为如来藏心清净本然中之一微垢也。故将此同性佛境。亦复除灭。方得名为离垢清净。
二依华严释。十善戒性之异。入一真如同性。落异落同。皆染非净。若能双离。诸垢尽灭。以性本远离同异垢故。结名离垢地者。由前欢喜。谓一切异生性所本具者。我已成之。此庆人喜情。十方诸佛性所当得者。我已证之。此庆己欢心。如是人己心情。皆为三业误犯。今断此邪行障。证极净尸罗性。故名离垢。问。七信。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四住。入如来种。四加。二同数灭。与今同性亦灭云何。答。前皆世间。名似佛耳。今地出世。实证分真佛境。岂可例彼。如法华。佛之知见虽一。而开示悟入。阶降自有别也。约惑。圆断习气二十二分。与顿妙觉齐。
华严云。上上十善业道。一切种清净故。证十力四无畏故。一切佛法皆得成就。我今等行十善。应令一切具足清净。譬如真金。置矾石中。如法鍊已。离一切垢。转复明净。菩萨住此离垢地时。于一念顷。得千三昧。得见千佛。示现千身。度千界生。论云。初地檀度为胜。此位净戒为胜。初地喻鍊真金。此位加以矾石。然金体无二。以戒为矾石。转令明净。性戒垢习尽矣。
△子三。发光地。(忍戒为首。无法不忍。)
净极明生。名发光地。
净极。蹑前离垢言。未至离离。远离为幻。亦复远离。故称净极。明生。本位。真觉光明显发。如磨古镜。离垢已后。更加拂拭。净而生明。所谓净极光通达也。圆觉亦云。幻从诸觉生。幻灭觉圆满。
结名发光者。单依明生立也。前则离垢清净。此则本觉智生。华严云。此地菩萨。见如来智慧。无量利益。见一切有为。无量过患。则于一切众生。生十种哀愍心。依如来慧。救度众生。修四禅四空定。随顺法行。而无所染。发六种大神通。见欲色有。无明缚习。皆转微薄。四摄法中。利行偏多。十波罗蜜。忍波偏多。于一念顷。得百千三昧。见百千佛神力。动百千世界。示现百千身等。唯识亦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妙慧光故。谓由得胜定。发修慧光。由得总持教法。发闻慧光。无边慧者。即是三慧本分。论云。随闻思修。照法显现。以此名发光也。
△子四。燄慧地(。精进法界。度度进界。)
明极觉满。名燄慧地。
明极。蹑前明生。光明始生。如火始然。今云明极。如大火聚。前云。明极即如来。是也。觉满者。圆觉云。幻灭灭故。觉心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前位初满。今则满极。圆觉云。觉性平等。清净不动。乃至徧满法界。圆无际故。如百千灯。光照一室。其光徧满。无坏无杂。圆觉普照。寂灭无二。不即不离。亦复如是。前云。寂照含虚空。是也。
燄慧者。前可由定发智。智光明故。体也。今则由觉发慧。慧燄炽故。用也。金刚慧燄。触著便烧。麤细缘影。悉皆烁绝。唯识论云。安住最胜菩提分法。烧烦恼薪。慧燄增故。华严云。此菩萨修十法明门。谓观察(众生。法。世。虚空。识。欲。色。无色。广心。大心。信解)界忍成就。调柔成就。寂灭成就。得(不休息。不杂染。不退转。广大。无边。炽然。无等等。无能坏。成熟众生。善别道非道)十种精进。如摩尼宝轮放光明。非余诸宝所及。十波罗蜜。精进偏多。是名为燄慧地。于一念顷。得入亿数三昧。示现亿数佛身。能动亿数世界神通力等。清凉疏云。燄慧名者。法喻双举。亦有三义。一初入地。初入证智。能烧前地解法慢薪。即根本智火。能烧前地。闻持不忘。恃以成爱烦恼故。二约地中。世亲云。由此地中安住最胜菩提分法。能烧一切根随烦恼。皆为灰烬。三约地满。从证智摩尼。放阿含光。故名为燄。瑜伽云。菩提分法。如实智燄。能成正法。教慧照明。此名觉分相应。增上慧住。庄严论云。以菩提分慧。为燄自性。以惑智二障。为薪自性。此地菩萨能起燄慧。烧二障薪。名燄慧地。
问。此中多约证理浅深。以立位次。余诸经论多陈修断。云何会通。答。修断不胜。证理不深。证理若浅。修断亦劣。彼此会通。方见其妙。又细考事理性相融与不融。自能决断其经论。偏圆渐顿教理之不同也。毋胶瑟为幸。
△子五。难胜地。(禅定法界。诸度尽禅。)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正释。三意。一约性。初地。异性灭而惟一佛境。二地。同性灭而佛境亦忘。初然清净。三地。由净而明。四地。由明而满。则前之异同。远离既久。故至此。杳不相及。理极圆融。又何同异之可见哉。二约智。地前智名异。地上智名同。今净极觉满。则同异烁绝。若有异可及。则凡情可胜。若有同可及。则圣解可胜。今一切异同。凡情圣解。烁绝皆不能至。熟能胜焉。三理智双融。明极觉满。事理均照。由照事而又照理。故一切异性。世间之智所不能至(犹及也。)照理而又照事。故一切同性。出世之智所不能至。盖初地泯异归同。二地泯灭同异。此乃泯灭亦复泯绝。故世出世一切理智皆不能及。故难胜也。
名句。结成。清凉疏引摄大乘论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名难胜地。世亲释云。由此地中。观真谛智。是无分别。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难胜地。今文。同是真谛智。异是俗谛智。此二相违。俱不能至此地。此地方能合前同异。云难胜耳。以前四地莫能胜故。交光云。然彼合之最胜。此则迥脱难齐。权实偏圆。旨趣有殊。但相似而已。
华严云。知俗谛。通达一实相故。知第一义谛。觉法自相共相故。乃至知尽无生智谛。出生无二故。知入道智谛。正觉一切行相故。知一切菩萨地。次第相续成就。如来智成就谛。以信解智力知。非究竟智力知。菩萨住此难胜地。以方便智。成就功德。下地善根所不能及。十波罗蜜。禅定偏多。于一念顷得千亿三昧。示现千亿身等。
△子六。现前地。(般若为首。尽趣般若。)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由前凡情圣解。尽已剗除。有为功用至极。故无为真如。性净明体。自然显露发现。若非最胜般若无分别智。何能令得一真无为理现也。
名现前者。一理现。唯识云。此地证得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二智现。识论云。住缘起智。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三理智齐现。唯识又云。开有三种。一生空无分别慧。二法空无分别慧。三俱空无分别慧。空。无为理性。慧。般若智慧。一现一切现。一得一切得也。十住论云。降魔事已(有为功用)。菩萨道法(无为理智)。皆现在前。摄论。名无染净法界。成般若行。清凉疏引论云。般若波罗蜜大智现前。谓妙达缘生。引无分别智。名般若行。亲如目覩。名曰现前。
华严云。菩萨入现前地。观察十平等法。谓一切法。无相。无体。无生。无灭。本来清净。无戏论。无取舍。寂静。如幻。(梦。影。响。燄。化。水月。镜像)。有无不二。如是观一切法。自性清净。随顺无违。得明利随顺忍。未得无生法忍。复作是念。若有作者。则有作事。若无作者。亦无作事。第一义中俱不可得。又作念言。三界所有。惟是一心。十二有支。依一心立。虽修习因缘。而不住有为。虽观有为法自性寂灭。亦不住寂灭中。以菩提法未圆满故。住此现前地时。得入(空。自性空。第一义空。第一空。大空。合空。起空。如实不分别空。不舍离空。离不离空)十空三昧门。十无相。十无愿三昧门。乃至百千空。无相。无愿三昧门。皆悉现前。十波罗蜜。般若偏多。于一念顷。得百千亿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佛等身。(正脉曰。圆人发心。即顿悟真如妙性。忘情佛境。然五住未破。心垢未除。其于真如尚属比知。岂即亲证。今由似修而历真修。极尽有为功用。将至无功用行。故于斯地。真如方始显现。初得亲证。然真如大用当在八九地。八地真无功用。此地方到无为。始显真如而已。又此但约性显。而名现前。金光明等。多明功行显现。意旨似亦殊也。)
△子七。远行地。(方便法界。法归便首。)
尽真如际。名远行地。
真如之理无际。今能至其实际。故云尽也。上但彰显未全。分证而已。此则徧空法界。迥超极造。彻到真如边涯量也。
名远行者。清凉钞。有三义。一善修无相。到无相边。故名远行。二功用至极。故名远行。三望前超过。故名远行。唯识云。言远行者。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今至真如无相边际。当舍藏识。去三界远。邻近法王位故。
华严云。远行地修十方便慧。谓虽修空无相无愿三昧。而慈悲不舍众生(一)。虽得诸佛平等法。而常乐供佛(二)。虽入观空智门。而勤集福德(三)。虽远离三界。而庄严三界(四)。虽毕竟寂灭。而能为众生灭诸烦恼燄(五)。虽知诸法如幻梦。而随心作业(六)。虽知一切国土空。而能以妙行净严(七)。虽知诸佛法性无身。而以相好严身(八)。虽知诸佛音声性空。而能随众生出种种声(九)。虽知三世虽是一念。而随众生。种种劫数。修行义解。分别度脱(十)。又念念中具十波罗蜜。为求佛智。施与众生为檀那(一)。灭诸烦恼为尸罗(二)。慈悲不害为羼提(三)。求善无厌为毘黎耶(四)。于道不乱为禅那(五)。忍法无生为般若(六)。生无量智名方便(七)。希求胜智为愿(八)。魔无能催名力(九)。善了诸法名智(十)。此菩萨。十波罗蜜。方便偏多。于一念顷。得百千亿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现百千亿那由他佛菩萨等。释曰。此经五地。有为功用即已毕竟。六地无为真理即已现前。至此。则真际全彰。华严。此地。方明功用极至殊胜。不言真如本理全现。意旨似殊。其实互显。何者。若具体而微。行用亦浅劣。若功用超胜。则理体全徧。二经皆圆。理行何碍。
△子八。不动地。(愿首法界。无法不愿。)
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由上远行。既尽其际。此乃全得其体。凝然常住。横徧竖穷。统惟一真法界心性。如如不动。安有出入。前云。不生灭性。清净本然。本觉常住。是也。
名不动者。菩萨既见一真凝常不动体后。住此地时。识见地水火风。阴入界处。徧空法界。一尘一毛。一一皆是真如自心。本然性体。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故以不动名之。三渐所获无生法忍。至此方得亲证。圆成无惑矣。清凉疏云。前之五地。有相观多。无相观少。于第六地。有相观少。无相观多。至第七地。纯无相观。而有加行。未能任运。现相及土。入八地时。便能永断。一断无相作功用愚。二断无相作自在愚。其所证如。名不增减真如。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又云。初之三地。寄同世间。次有四地。寄三乘法。八地已去。寄显一乘。庄严。梁论。皆说八地上为一乘。是知从前差别。进入一乘也。言不动者。唯识云。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解深密云。由于无相。得无功用。于诸法中。不为现行烦恼所动。本论云。报行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此亦三义。一舍三界行生。受变易果。故云报行。依此起行。任运而成。故功用不动。二得无生忍。无相妙慧。则有相不动。三此二无间。烦恼不动。合惟一义。谓前地。无功已得无间。相及烦恼亦不能动。而为功用所动。无不动名。今由无功用故。令无相观任运无间。故二不能动也。
华严云。入一切法。本来无生。无性为性。初中后际。皆悉平等无分别。如如智之所入处。离一切心意识分别想。无所取著。如虚空性。是名得无生法忍。菩萨成就此忍。即入第八不动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无功用法。身口意业。念务皆息。住于报行。即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况起世间之心。由此菩萨本愿力故。诸佛劝勉。然后十身相作。得大自在。十波罗蜜愿波增上。一念顷。得百万三千世界尘数三昧。乃至示现百万千界尘数佛身等。(清凉疏云。住于报行者。谓善住阿赖耶识真如法中故。以本识有二分。一妄染分。凡夫所住。二真净分。八地所住。由住真如故。舍梨耶名。论云。阿罗汉位舍。以第八地同于罗汉。舍分段生。出三界故。八识颂云。不动地前纔舍藏。谓从凡夫至不动地。阿赖耶识。名为识藏。得登八地。烦恼永伏。不受彼熏。七不执我。三藏之名从此舍故。然此一真如心。亦即无生法忍理也。)
△子九。善慧地。(力度首界。靡不入力。)
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前位已得真如不动全体。此位是发真如性起大用。全体起用。非随缘起也。上明一尘一毛皆同真如。清净本然。周徧法界。此则一一互摄互入。即徧即包。十玄业用。皆真如法界用也。
名善慧者。即法界无障碍智也。权实二智无不皆善。纵从缘起业用。亦成性起妙用。以圆教乘。性缘无碍。前云。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温陵云。既得真体。自发真用。凡所照应。无所不真。无所不知。故名善慧。长水云。依真如理体。起无碍智用。成四无碍解。能徧十方。善说法故。名善慧地。此地证得智自在真如。证得此真如已。四无碍解。得自在故。谓法。义。词。乐说四种。以智为体。名智自在。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修习力波罗蜜。
华严云。此地菩萨。入如来祕密法。观不思议大智性。如实知众生烦恼稠林。随眠稠林。习气相续稠林。又知习气种种相。谓随趣。随众生行。随业烦恼。三性(善恶无记)。随入后有。次第。不断烦恼。远行不舍。实非实。见闻亲近三乘如来。十熏习相。教化调伏。令得解脱。十波罗蜜。力波最胜。于一念顷。得百万僧祇国土尘数三昧。示现佛身。颂曰。善知法性及奥义。随顺言辞能辩说。毛端佛众无有数。众生心乐亦无极。悉应其心与法门。一切法界皆如是。(正脉云。华严金光。多指功行。此经。似说本真自体自用。旨稍不同。今会通云。非性起。无以发缘起。非缘起。无以显性起。缘性二融。自他普利。四辩称心。真名善慧也。问。七行。尘界互现。五向。依正互涉。与斯何异。答。七行。方有是行。五向。方有是愿。未是亲证本真自体。从体起用。此明全体大用。法尔本具。称体显现。发挥亲证分真。非前相似行相比也。正脉又云。资中谓华严金光明等。皆言此地具四无碍辩智。作大法师。演说句义。僧祇无尽。亦大不思议境。故名发真如用。然是大用中一用耳。须具十玄。方为称真之用。用固不遗说法。而说法一门岂该无尽用耶。此说极是。起信论云。真如用者。谓佛菩萨。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徧一切处。故知华严。以说法为九地大用者。亦举一智辩法界用。该余无尽法界诸大用也。细详华严文义自知。若对余诸经论。不具十玄业用。亦未可知。)
△子十。法云地二。丑初。结前显后。
阿难。是诸菩萨。从此已往。修习毕功。功德圆满。亦目此地。名修习位。
按唯识论五位判释。向前四十一心等。为资粮位。煖等。为加行位。初地。为通达位。二地后至等觉。为修习位。妙觉。为究竟位。则此节文。应置等觉句下。慈阴两行。当移善慧地后。与论列位次序相同。译场误安于此。今且依顺释之。诸菩萨者。前至初地已上。后至等觉一位。结显此十一地。修证功德圆也。以四加十向等。皆修位前诸方便心。妙觉一位。是等觉后所成佛果故。修习毕者。谓十度四摄等。称性所起一切修习功行毕也。功德满者。谓大悲大智。自度度他。种种功德尽圆满也。
目此名修位者。谓目此十一地。总名为修习位。以其证意少。而修断愿行多也。长水曰。此指二地已来。至第十地。云诸菩萨。以是五位之中第四位也。或可总指。从前至此五十五位。此第十地即是修习最后边际。亦名此地名修习位。
△丑二。正明本地。(智首法界。普入智藏。)
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
慈。悲也。妙。智也。是法。阴云。是喻。阴有庇润之相。云有充满之体。谓慈心如阴。妙智如云。是菩萨因德也。涅槃。圆寂为义。真无不圆。妄无不寂也。海者。喻也。喻涅槃量。横徧竖穷。是如来果德也。覆。盖也。称合圆徧为义。谓菩萨至此十地。则悲智如阴云。二利因德圆满。故隣于佛果。能覆涅槃大海。又且与众生任运拔苦与乐。覆其本有涅槃性海。从此佛果菩提。三觉妙圆。入佛妙觉海也。
名法云者。法是悲智。云该于阴。现身如云。说法如雨也。清凉疏云。云者是喻。总有三义。一含水义。二覆空义。三注雨义。摄大乘云。由得总缘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罗尼门。三摩地门。此喻含水义。总缘一切法契经等智。不离真如。如云合空。总持三昧。即是水也。又云。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广大障故。此喻覆空义。即以前智。能覆惑智二障。言覆隐者。隔义。断义。又云。又于法身能圆满故。此有二义。一喻注雨义。即上之智。出生功德。充满所依法身故。二喻徧满义。即前之智。自满法身耳。庄严论云。第十地中。由三昧门。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因。徧满黎耶识中。譬如浮云。徧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云。于一一相好毛孔。雨无量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故名法云。唯识云。大法智云。含众德水。荫蔽一切如空粗重。充满法身。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证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一)。作业(二)。总持(三)。定门(四)。皆自在故。十波罗蜜。智波罗也。智有二种。谓受用法乐智。成熟有情智。
华严云。此菩萨以如是智慧。受一切智胜职位。诸佛智水灌其顶故。具佛十力。堕在佛数。住此地时。即得十种解脱。谓不思议。无障碍。净观察。普照明。如来藏。无碍轮。通三世。法界藏。光明轮。无余境。乃至无量百千阿僧祇解脱门。以自愿力。起大悲云。震大法雷。通明无畏以为电光。福德智慧而为密云。现种种身。于一念顷。普徧十方微尘国土。霔甘露雨。灭除一切众惑尘燄。是故此地名为法云。十波罗中。智最增上。于一念顷。得十不可说佛剎尘数三昧。示现尔所尘数佛身。能为众生广作佛事。以四摄法。充满众生。无有穷尽。颂曰。以昔智愿威神力。一念普徧十方土。霔甘露雨灭烦恼。是故佛说名法云。约惑。圆断习气三十分。
△癸九。等觉一位。
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
逆流者。如来先证妙觉果海。无复进取。虽居果位。不舍因门。为度众生。倒驾慈航。而逆果法圣智之流。返入生死也。顺行者。菩萨从因趋果。逆生死流。顺法性流。而入妙觉涅槃果海。至极也。行因极故。应知理无逆顺。智有权实。如来权智。下随机感。名之为逆。菩萨实智。上合慈应。名之为顺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二觉智际。入出分齐。但有顺逆交相异耳。犹如入海采宝。前商得诸宝者。逆流出到海门。后商方进取者。顺流入到海门。二船恰齐。但前商船头向外。后商船头向内。为不同也。
名等觉者。顶地度生。与如来同。但所趋逆顺与如来异。盖如来逆流。出同万物。菩萨顺流。入趋妙觉。已至觉际。与佛无间。故名等觉。即解脱道前。无间道也。俱舍。贤圣品云。一切道。说有四。谓加行。无间。解脱。胜进道。无间道者。加行后之断惑道也。无间道后。名解脱道。谓已解脱所应断障。此等觉位。名金刚心。金刚道。金刚三昧。金刚喻定。亦名金刚心菩萨。无垢地菩萨。华严起信等经论不说。合在十地因中。或合妙觉果位。对后佛果。尚名菩萨。有上士也。望前因地。即妙觉佛。无上士也。璎珞唯识等经论说者。等觉地为因圆。妙觉地为果满。今经别出。显圆教中。顿渐地位更圆备耳。
瑜伽论。约因果位辩差别云。若时菩萨坐道场。住最后身于菩萨道。菩提资粮极善圆满。尔时无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一剎那。名无障碍智三摩地。是其菩萨学道所摄。金刚喻定。彼疏云。此明因满。菩萨位中最后位也。此位亦名等觉菩萨。论。从此无间。第二剎那。顿得其余不共佛法。谓如来十力为初。一切种智为后。皆极清净。悉得无上。彼疏云。此彰得果。准论。于十地后。金刚喻定。第一剎那中名等觉。第二剎那为妙觉也。唯识论云。十地于法。虽得自在。而有余障。未名最极。谓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运烦恼障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彼皆顿断。入如来地。由斯佛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即是此中微所知障。二极微细碍愚。即是此中一切任运烦恼障种。故集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及所知障。成阿罗汉。及成如来。证大涅槃。大菩提故。此亦名等觉位。所破第十一种障也。(◎)智论云。灯喻菩萨道。炷喻无明等烦恼。燄如十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智慧。燋无明等烦恼炷。燋尽。得成无上道。从干地乃至离欲地。从一发心来。乃至金刚三昧。名菩萨地尽。(◎)庄严偈云。入彼金刚定。破诸分别尽。释曰。第三祇后。谓究竟于此修位。方得受职。名金刚者。分别随眠。此能破故。(◎)十地经说。诸菩萨道皆得圆满。菩提资粮极善周备。从诸如来大法云所。堪能领受。其余有情难可领受。最极广大微妙法雨。又此菩萨。自知大云。未现等觉无上菩提。若现等觉无上菩提。能为无量有情等雨微妙法雨。殄息一切烦恼尘埃。能令种种善根稼樯生长成熟。(◎)仁王云。寂灭忍者。佛与菩萨同住此忍。金刚喻定。住下忍位。名为菩萨。至于上忍。名一切智。观胜义谛。断三界心习。无明尽相。是为等觉。(◎)璎珞经。开此胜进。为无垢地。即是等觉。第四十一地名。以法界心。入重玄门。等觉性中有一人。名金刚幢慧。是菩萨以大愿力。住寿百千万劫。一切佛等。故一切法同。住百千三昧中。如是佛行。故入金刚三昧。此菩萨经百千万劫。法藏始满。方成就金刚三昧。故名等觉照寂。妙觉寂照。又说名六坚者。顶坚。即等觉。觉坚。即妙觉。(◎)八识颂云。金刚道后异熟空。释云。无始至等觉位。名异熟识。从断惑来。名金刚道。此后即解脱道。(◎)论云。所余有漏法种。及劣无漏。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皆已弃舍。与二障种俱时舍故。唯识引他化部。说有穷生死蕴。缘此第八。徧三界九地。恒常有故。但有生死处。即常徧为依。直至金刚心后。烦恼舍心方尽。故名穷生死蕴。(◎)上引八种。皆明等觉断证。开非合也。故教义云。十地后。更断一分无明。入等觉位。边际智满。入重玄门。若望十地。名佛。望佛果。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解入百千三昧。照一相无相。寂灭无为。对妙觉佛。犹有一等。比下名觉。故名等觉。亦名一生补处。过此一生。即补妙觉佛果处也。
又覈华严起信经论。亦有等觉义。但不出名耳。华严十定品云。普贤菩萨。以金刚慧。普入法界。此属等觉文也。起信论云。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此明等觉之行相也。然合在究竟觉文。故清凉云。此十定因。即是等觉。亦即十地之胜进故。诸教开合不同。瑜伽论。等觉与妙觉有八义差别。详如彼疏。约惑。圆断习气三十一分。进断佛地一分习气。成始觉中随分觉也。仁王云。等觉灌顶三品士。除前余习无明缘。无明习相故烦恼。二谛理穷一切尽。
△癸十。妙觉一位。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
先总结前位因圆。初二句。略结安位始终。干慧。三渐安位之始。等觉。十地满后之终。而曰心者。干慧等觉。不离佛三摩地。本因妙圆真净心故。
是下五句。详列渐位前后。是觉。等觉也。从前本觉妙性圆明。离诸名相而来。始获金刚心中者。始谓始觉。依本觉故。说有始觉。金刚心者。即前观音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心也。获者。初渐前云。于是本因。元所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由是初渐断辛。二渐得通。三渐获忍也。中者。即第三渐。如来圆妙皆现其中。亦是能依三渐真如因行心也。初干慧者。谓从三渐。随行安位。最初第一。是名干慧地也。亦所获位之始初耳。如是十二者。专指因位诸地菩萨言。单复者。一曰单。十曰复。单有七。渐。干。煖。顶。忍。世。等也。复有五。谓信。住。行。向。地也。重重者。先以渐干之单。次以信住行向之复。三以煖顶忍世之单。四以十地之复。五又等觉之单。故重重焉。又等觉。一单也。十地。一复也。至于渐干四加。重单也。四十位。次重复也。故云重重单复十二。以上出所得觉因缘也。谓是等觉所得菩提觉道。始从金刚三昧心中。三渐本因。随所发行。初获干位。渐次深入。至十地后。因位修证功德。纔能圆满成就。非易至此也。
方尽妙觉。成无上道。
方下。次正明本位果满。方尽者。生相无明一破。真如法性即证。因行始圆。果道方满也。妙觉者。始觉合本。圆成妙觉。谓因位始觉。虽渐深入。能所未忘。始本非一。故不名等。乃至等觉。亦但一齐。尚未尽妙。今于最后一剎那间。无明习尽。法界智圆。能所如如。始本合一。惟妙觉明。圆照法界。如望夜月。光明圆满极尽也。起信云。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即一分生相无明)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无上道者。谓无上菩提。无上涅槃也。世第一。乃世间第一。等觉。犹称有上。今入妙觉佛果。出世第一。称为无上。斯位证极。圆顿教乘。无复加上也。而云成者。初发心人。虽与如来同一觉道。而圆融不碍行布。故总前位一切因行。皆趋此果。至此方收成功。始获无上真正实果。转二恼而成菩提智果。转二死而成涅槃断果。前云。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是也。唯识论云。所转得中。有二。一所显得。谓大涅槃。此虽本来自性清净。而由客障覆令不显。真圣道生。断彼障故。令其相显。名得涅槃。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到此佛果。圆断二障三十二分习气。乃至有漏无漏种现一切习气。尽皆融成十十无尽法界智性。三觉圆满。得究竟觉。占察四佛中。第四证满作佛也。唯识云。所转舍中。亦二。一所断舍。谓二障种。真无间道现在前时。障治相违。彼便断灭。二所弃舍。谓余有漏。劣无漏种。金刚喻定现在前时。引极圆明纯净本识。非彼依故。皆永弃舍。彼种舍已。现有漏法及劣无漏。毕竟不生。仁王云。灌顶菩萨四禅王。于亿恒土化群生。寂灭忍中下忍观。一转妙觉常湛然(此等觉也)。圆智无相三界王(妙觉佛也)。三十生尽等大觉。第一义谛常安稳。穷源尽性妙智存。然此一乘圆教断证。并前四教。一切惑习。无尽理智。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而成十无尽身觉果。作无尽法界最胜法王。如华严离世间出现等明。十玄德相。十玄业用。一时具足。及前四卷所说。三如来藏。十不思议。解脱境相。圆融无碍。是也。
经云。金刚心中初干慧地。诸解不同。无烦细引。今再判释。分二。先证释金刚。四卷。佛云。金刚王宝觉。六卷。观音闻修金刚三昧。文殊云。金刚王如幻。下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十卷。佛云。菩萨所行金刚十地。准上五文皆明金刚三昧。非专等觉金刚心也。若局等觉。则有二失。一等觉一位。分出金刚。多一位失。以等觉即金刚故。二违佛前后说十二位。通以金刚观心为本因失。
次证释干慧。一。一干两位失。六十圣位。多出一位故。(◎)二。不善经文失。经云。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此举首尾二位。以摄中也。又云。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者。此即蹑上末尾一位等觉。故云是觉。又复逆推。始首佛三摩地。本因妙圆。真净明心。三渐中获初干慧一地。如是重重单复。超略中间信住行向重重之复。煖顶忍世重重之单。单上又叠十地之复。复上又叠末尾等觉之单。通举能发之渐。所安干等。前后位次有十二焉。而曰金刚心中者。是十二地。皆以金刚观心中。修证渐入故。所以重蹑者。前一一位。皆蹑前前之因。生起后后之果。今等妙觉亦然。从十地生等觉。由等觉成妙觉。若无前因。寕有后果。若依诸家判释。有以等觉重生金刚心。二失如上所明。有以等觉金刚心。始获初干慧地。一前后二干多位失。二等觉觉际入交。如何说云。未与究竟如来妙庄严海法流水接。岂不错误。失也。三等觉至妙。只一间耳。唯识论云。无间道一断漏无漏习。解脱道起。即成佛果。岂有等觉后心。重历诸位。破见思习。失也。四金刚心中重立初干。既有初干。毕有后干。方成妙觉。据诸家解。过等觉后。有立金刚心位。有立初干慧位。又有重历诸位。又有后干慧位。地位若斯之多。岂特十二。及六十耶。失也。五金刚心中。行布不碍圆融意。初干后等。中间单复。圆融不碍行布意。如是一段。蹑前生后文意。性相圆融。理事无碍。而不了达。失也。(◎)三违背佛语失。十卷云。从互用中。能入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乃超信住行向加行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如来海。圆满菩提。释曰。从互用句。同前第三渐也。金刚干慧精心。即此从干慧心。金刚心中初干慧地。乃超下。即此如是单复十二。而云金刚十地等觉。不云十地等觉金刚者。是知等觉位后。即入妙觉。断无另立金刚心位。及初干慧地也。今不审前后。违佛经别立。失也。至有解家说云。等觉后心。借金刚干慧。名妙觉伏道位。谬而又谬。失也。
十二者。有解从干至妙。为十二。此以因果共数。但与下文方尽词碍。有解从干至等。而加金刚心位。为十二数。谬失如上。至于文句。两重十二。则成二十四数。亦非合旨。况加金刚。谬失可知。天如曰。环师谓等觉后。复起金刚心。此但是等觉位中复起此心而已。不可目为后心。别开一位。若据别开。则下单复十二。乃至五十五位。恐难配合。既谓以金刚心。重历诸位。则金乃能历。位乃所历。而又列金于十二位中。此其容有议也。殷秋溟曰。经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则金刚心贯种种地。岂可谓初干慧非金刚心乎。若言金刚心。至等觉位中复起。则前历诸位。何所用以观察乎。管东溟曰。八九二地。已属无功用道。此即断细惑。荡缘影之事。亦是无功之功。非别起心。以重历诸位也。此经关要。在金刚心。从干慧至十地。皆以金刚一心观察。故曰一路涅槃门。安有入十地已。修习毕功。而复从信地。起心重历者哉。经言。如是重重单复十二。只是总结上文诸位。束归成无上道。经文如是重重者。意谓是觉从初获金刚干慧。如是重历信住行向加地诸位。方尽妙觉成无上道耳。勿以环师起心重历之说。解重重单复。误而又误也。蒙钞曰。清凉引瑜伽唯识立等觉义。谓十地中所生现行。金刚道后能舍者。明指金刚道立等觉也。故金刚心即是等觉。今欲于等觉后。别开金刚一位。既不顺本经。亦不合他经论也。是则长庆长水二解。将金刚心合在等觉一位。可谓得经旨矣。余详彼钞。(◎)灌顶曰。上引四家结弹。证前判释非罔。宜如法三思之。
△壬二。结示楞严定心三。癸初。通以十门止观。(通者。广以三道。远详取释也。)
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初四句。十种观察。种种地者。指上因地与果地也。果地妙觉虽一。因地干等层叠。故云种种。观察。能观智如幻。所观境金刚。喻般若坚利。阿罗汉修金刚三昧。前云。金刚王宝觉。般若观智。称性起修。能断一切惑障。能证一切法性也。此即楞严三昧。涅槃云。楞严三昧有五种名。一首楞严三昧。二般若波罗蜜。三金刚三昧。四师子吼三昧。五佛性。是以观音及诸圣位皆用此也。十喻者。大品云。解了诸法。如幻。如燄。如水月。如虚空。如谷响。如干城。如梦。如影。如像。如化。所谓观一切业如幻。一切法如燄。一切身如水月。妙色如空。妙音如响。诸佛国土如干城。佛事如梦。佛身如影。报身如像。法身如化。以不可取舍。一切空故。不但有为法空。即观无为亦如幻梦。前云。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花。是也。又观理事教行。智断因果。诸法皆惟心现。非空非有。非即非离。如前三藏心境。故云如幻三摩提。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也。由其不著二边。故云深耳。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次五句。二法修证。即止观二法门也。庄严经论云。安心于正定。此即名为止。所谓奢摩他。正住法分别。是名为观相。谓毘鉢舍那。善欲诸功德。是二悉应修。起信论云。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毘鉢舍那义故。又深密经。佛以无分别观为奢摩他。以差别观为毘婆舍那。诸如来者。拣非权小。乃是佛乘用也。前云。将欲敷演。诸三摩提。妙修行路。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心犹未了。此显佛顶楞严定中。止观双运。破无明惑。起行证入也。
清净渐入者。瑜伽云。此奢摩他。毘鉢舍那。以何为因。清净尸罗。清净闻思。所成正见。以为其因。以何为果。善清净心。善清净慧。以为其果。从初地乃至佛地。初地中对治恶趣烦恼杂染障。乃至十地。对治不得圆满法身障。佛地对治最极微细烦恼及所知障。由是永害如是障故。究竟证得。无著无碍一切知见。依于所作。成满所缘。建立最极清净法身。今此全性起修。全修证性。故云清净。理不碍事。故云渐次。事不碍理。故云深入。是则楞严三昧。定慧均融。因果俱彻者也。又上行布不碍圆融。下即圆融不碍行布。后云。顿悟禅那。修进圣位。是也。
△癸二。略以三渐成位。(略者。近以证道。局定收判也。)
阿难。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初二句。能发行也。前云。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如是者。牒前。如是十二。是种种地等。以。用也。三增。三渐也。初渐。以三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也)。除三毒性行(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断则除淫怒痴。成三善根)。二渐。大小三学(戒定慧)。刳三正性行(转成心地中。戒定慧三无漏性矣)。三渐。闻思三慧(即违六尘现业)。旋三藏性行(旋元自归。亦即入六根性也)。以此三行。进修渐增也。若配三心。即直悲深。如次配释。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次三句。所安位也。前云。安立圣位。五十五者。释开二意。一长水合彻并云。信住行向地。为五十。干慧。四加。为五。此皆入菩提家之路也。若等妙二觉。是菩提家。非中途路。故前佛云。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至。犹到也。交际者。谓到家入门。升堂相交。同会际遇也。
二据下六十圣位。亦可信住行向地。为五十。渐干加等妙。为五。以前五十四位。从始至终。因地此岸。到了彼岸之路也。最后妙觉一位。乃是果地菩提。亦属归家到门。升堂入室之路也。此以能成所就。从因趋果。皆称为路。故佛总结显云。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设以三渐非路者。何以下云六十圣位。或以妙觉非路者。何以此云真菩提路。后佛又云。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则知果对因立。非全无归路也。设果归家。居室已后。又何有路行焉。又菩提道。能趋所趋。因果皆通。妙行无住。不取于相。曰善。清凉疏云。菩提心有三。一直心。二深心。三大悲心。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于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决定。而大悲为首。故举其愿。十信。通信此三。等觉。此三等佛也。故知菩提心。是诸位通依。今此三渐。发菩提心。起根发觉。行尽因地干等菩提道路。乃至妙觉。到家入门。华屋安寝果地。始得究竟菩提法乐。上段。即如来密因。此段。即菩萨万行。了义修证。合则是为大佛顶。首楞严三昧也。
△癸三。总以二观结判。
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是观。是自心观也。正观。真正实观也。他观。离自心外观也。邪观。邪妄不实观也。依此释开三义。一实观。近指金刚正观。远指闻熏金刚三昧。通指奢摩三摩禅那。总指首楞严定。此外即非实相般若观照。名为不实观也。二自观。惟依自心观也。谓观自己三藏心。及六根性。经云真菩提路。离此不生不灭菩提觉道心外。即为生灭烦恼妄想。依他徧计人我观也。三正观。经云如幻。不可以有为求。不可以无作得。真俗融通。理事无碍。无修而修。无证而证。清凉云。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降伏镜里天魔。证得梦中佛果。离此如幻三摩提外。拨无因果。即入邪见外道。立炽尘果。即堕邪思魔道。故知作此观者。千年暗室。一灯能破。若他观者。如黑月夜乌云满空。又圆乘教观外。偏渐空相。尚称为邪。况凡小人天。以及一切邪魔外道。妖魅鬼神法术。岂不是邪而反正耶。如下阴魔详明。(正脉曰。诸位所断无明习气。所证真如法界。随佛自在。分合多少。何敢定数。华严十地。百界倍增。但可准知。未必定依其数。以斯经位次多少不定。判释断证。依彼多少增数。亦不可定耳。释曰。此明五教。判释断证纲要。不可局定品数名目也。妙哉言乎。)
△乙二。略示一经名目。解彻楞严大教分。亦名结示五名五义。勅令顺教发解分。此亦称曰化道。前来乃自见修证道。固非是易。而化人利物之道。更觉难也。又此亦称五名行持因果周。或名教乘了义周也。交光曰。正宗委谈三分。所诠经义略备。而能诠经名不彰。则何以辩义而成总持。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理当请说经名为要。
△分二。丙初。文殊请名。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尔下。具礼陈白。初以阿难当机。表多闻慧。非楞严定。不能住持也。终以文殊请名。表总持经。非根本智。不能弘范也。又首勒将咒往护。次代问见是非。后令选圆通根。今又请结经名。正显圆顿果理行教。非大智大德。如来四种法门大事。岂能前后承任耶。既欲垂范。礼宜尽敬。
当何名是经。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当下。请名问持。初一句请名。名者义之表。义者名之实。由名以显义。因义以定名。解行因果。所诠义也。声名句文。能诠经也。义若结名。摄别以归总。会广以涉略。如衣之挈领。网之提纲。现未行传者。有所从据焉。次二句问持。我者。自利。众生。利他。又我及海会。生通现未。奉则奉行尘剎。持则传持沙劫。教理智断。行位性相。自度度他。契佛契生。非如来开示。不能拔济也。
△丙二。如来答说二。丁初。答名五。戊初。从理智为名。
佛告文殊师利。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初句。标告。是下。出名。此二字贯下五题。五题之中。显密双通。今第一题名中。上十三字。密楞严也。大者。表赞之词。表法最尊。纯净。无上也。佛顶者。无见顶相。如来第一相好也。喻一真法界总相法门体。悉等六字。翻白伞盖。喻如来藏心。含育覆被众生。纯洁精真。无染著也。宝印者。即真如实相印。宝觉圆明。真妙心印。海印三昧等。前云。海印发光。是也。号令人天。降伏魔外。无法能过。故曰无上。不空藏性。体大也。曰大佛顶。空藏性。相大也。曰大白伞盖。空不空藏性。用大也。曰大宝印。(有为法界。无为法界。无障碍法界理。乃至依言。离言。总相。三真如皆如次配。)密咒显经。莫不诠此三藏理性故。
下八字。显楞严也。对上理境。即名智眼。十方如来者。即本师与十方微尘如来。同证菩提涅槃。惟六根性。更非他物。即佛十番显见。文殊选闻。是也。惟妙觉明。圆照法界。称曰海眼。灵光独耀。迥脱根尘。名曰清净。前云。根尘识心。应时销落。则汝法眼应时清明。又云。知见无见即涅槃净。此由心目开明。妙理清彻也。
△戊二。从机益为名。
亦名救护亲因。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得菩提心。入徧知海。
前四句。密也。机也。初总。度下。别。救度难尼。皆凭密咒神功。阿难一向多闻。未全定力。仗佛亲兄护脱。登伽欲惑炽盛。不知出要。藉昔因缘救度。皆是此经当机。前云。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是也。
末二句。显也。益也。菩提心为因。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故。徧知海为果。依不生灭圆湛根性。圆成果地故。前云。如是菩萨顺行而至。入于如来妙庄严海。方尽妙觉。成无上道。是故众生号性颠倒。诸佛名正徧知也。观经云。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今既以正等觉心为因。自能入佛徧知果海矣。
△戊三。从性修为名。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上句。性也。人也。根中藏性。无人不具故。在众生名本觉。在诸佛名妙觉。在圣贤名始觉。法华。名知见。即真实。方便。无障碍。三种知见性也。涅槃。名佛性。即正因。了因。缘因性也。人天叵测。权小难窥。故称为密。诸佛菩萨依此发觉。故称为因。前见道云。于奢摩他。微密观照。修道云。一切祕密门。证道云。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此约显文明密因也。又云。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此约密咒明密因也。
下句。修也。法也。从性修证。全修证性。真如法界。名了义故。拣非住相染修。新成实证。不了义也。密因。理也。修。行也。证。果也。了义。教也。前见道云。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徧含十土。修道云。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证道云。从是渐修。安立圣位。此约显文修证了也。又云。若能读诵书供此咒。不久皆得悟无生忍。此约密咒修证了也。皆是尽理称性显谈。实非就机覆相隐意之说。故云如来了义。密因修证也。
△戊四。从因果为名。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初二句。因也。妙也。方华即果。因该果海故。旷兼无际曰大。直目性体。横徧竖穷也。正法自持曰方。具足恒沙性德相也。称体而周曰广。出生无尽十玄妙用也。此三字是法。余四字是喻。妙者。赞辞。绝思议故。莲华王。喻体相用。梵语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正法念经云。心形状如莲华。上有七叶。朝开暮合。提谓经云。心如帝王。谓肉团心。于法自在。心形。体也。七叶。相也。开合自在如王。用也。今经前云。知精映法。揽法成根。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故称妙耳。施食经云。菩萨思惟有情身。各具觉悟之莲华。清净法界无惑染。八叶各有一如来。项佩圆光身金色。光明朗照及晃耀。次想其华渐舒大。其量周徧虚空界。思彼觉华照法界。如来海会共广大。怜愍一切众生时。觉华蒙照脱苦恼。释曰。初三句赞莲体妙。次三句赞华相妙。后六句赞王用妙。华严。以莲台喻如来藏心。法华。以莲华喻佛之知见。今经。喻本妙觉心。前云。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又莲华王具含六义。故总称妙。一不染义。出淤泥而不染。喻知见性。处染常净。二不夭义。濯清涟而不夭。喻知见性。本不生灭。此二体妙。三香光义。喻沙性功德。四色相义。青黄赤白。喻开示悟入四位等。五百千须瓣。喻因地三心四愿。六度万行庄严。此三相妙。六台房子实。喻果地熟脱。种子生续无穷。此一用妙。前三卷云。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性圆周徧。本不动摇。妙德莹然。徧周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四卷云。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应念化成无上知觉。与须菩提。顿入如来宝明空海。同佛知见。一无异也。
后二句。果也。要也。即凡同圣。果彻因源故。上约显。此约密。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果也。果又彻因也。既能出生诸佛。故称为母。持善遮恶。总摄一切功德。名陀罗尼。十方薄伽咒。一路涅槃门。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无有是处。更说此咒救护世间。成就众生出世间智。故一切乘。咒为第一要道。望上。名要妙对。显密对也。
△戊五。从教行为名。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上句。教也。密也。释开三义。一约说教。前云。佛顶光聚般怛囉咒。音声字句。经劫不尽。二约部类。东方阿閦佛。名金刚部。南方宝生佛。名灌顶部。西方弥陀佛。名莲华部。北方成就佛。名羯磨部。中方毘卢佛。名如来部。此于五中。当灌顶名(一)。亦灌五部顶首(二)。前云。亦说此咒。名如来顶。亦灌显密诸部经顶(三)。前云。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所说心咒。三约法行。一咒行灌顶。行人求佛放光灌顶。前云。我自现身。摩顶安慰。或不见佛。有于定中梦内。见光见华不同。如梵网。本经所说。二智水灌顶。谓诵此灌顶章句。精诚之极。或功夫得手。如来智水灌其心顶。亦如剎利之受职也。三作法灌顶。五部闍黎作法不同。或以瓶花。或以炉香。持本部咒。现瑞相应。即与灌顶。授其法道。如密部明。前说选僧受戒。结界安居。持戒感应。是其意也。
下句。行也。显也。万行为别。起信五门。前四施戒忍进。行行也。楞严为总。信论第五止观。定行也。又万行。属事属修。六十圣位。行布渐行。从性起修故。楞严。属理属性。见修证道。圆融一定。全修在性。故涅槃云。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如是修性不二。事理无碍。故云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也。余详如前。
△丁二。答持。
汝当奉持。
此答次问也。佛说斯经。欲令众生。以智照境。随机受益。从性起修。圆因满果。依教奉行。如此显密圆通。定慧均运。方为如说而行。流至后代。令众开示悟入。即奉持也。若会台释。初名依体。二名依用。三即人法为名。四依因果。五依教相。以此一经。具有体用。人法。因果。教行。种种功德义相。一目难尽。故立五名。人能奉持。毕得五五无尽益也。我以毘卢万德圆融。答汝文殊大智。佛顶楞严经义之名。如斯而已。弘广菩萨可不传流也哉。自初卷至此是第一会。称名正说大经前分会。经文已竟。
△乙三。警悟七趣升沉。行尽楞严大行分。亦名觉悟七趣七支。诫令行戒起行分。七支谓身三口四。举外摄内也。此又称名七趣有无因果周。后云。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亦名行位超出周。从此至下九卷中文。又属第二会。称名说竟。另请后分会。
(问。经初。匿王斋佛供僧。二卷见性不灭。今八卷中。瑠璃诛族姓缘。为一时说。为二时耶。答。总属般若一时。然有通别不同。前第一会。属在般若别时。匿王年六十二。佛岁与王同故。此下两会。属在般若通时。释论云。须菩提于法华中。闻诸菩萨受记作佛。今般若中。更问毕定不毕定。为未入者故。涅槃云。佛性亦名般若。亦名首楞严。故知般若楞严会谈。直通法华涅槃后矣。有判楞严但方等通。非般若通者。误也。◎温陵曰。楞严经谈。自夏徂冬。人事短长。旦夕难定。安可以瑠璃事迹。判入法华后耶。长水曰。上来明解辨行。显位问名。一期周毕。斯则一会已终。庆喜再有请益。时虽隔越。问且连环。故集经者。约问从义。合成一部。释曰。依前一会般若别时。佛经明证。判立无疑。◎长阿含中。亦引瑠璃王诛释种。佛记堕狱缘事。岂可楞严判入阿含时耶。宜细审思。)又此中会。显无戒行。不能出世。佛顶三昧难成。后会显无观慧。不能破魔。楞严(大定)莫就。此助脩证禅那正心之要道也。故二三会统名为助道分。
△此又分二。丙初。阿难请问二。丁初。叙闻悟证二。戊初。总明所闻法义。
说是语已。实时阿难。及诸大众。
初结标时众。语已。结也。结前所说见脩证三定文也。次二句。众也。
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
得下。二蒙示理行。密印者。佛佛所传祕密心印也。奢摩。三藏心。三摩。闻自性。禅那。六十圣位金刚心。般怛。佛顶心咒印也。义者。一理义。二行义。若显若密。无非明心理行义也。
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兼下。三闻经教相。名标总相。义演别相。又名目属能诠。五题不离名句文故。了义属所诠。三定总一楞严心故。依此经文指示。名为了义之教。依此了义脩证。定成妙觉之果。故详叙其所闻一乘圆义也。
△戊二。别显能获悟证二。己初。同悟禅那。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增上妙理。心虑虚凝。
一旦豁然。名曰顿悟。拣非权渐通也。禅那。三定中最后一定。三一圆融。定慧双运。妙禅那也。脩进。正助道品也。圣位。始终阶级也。增上。殊胜义。圆顿曰妙。理即无生法忍。心虑虚凝者。照而常寂。本觉妙明心也。寂照含空故。初句教益。次句行益。三句理益。末句果益。妙觉心也。
△己二。自证断果。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温陵曰。脩道所断之惑。小乘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断欲界前六品而证二果。断后三品而证三果。断上二界各九品而证四果无学。今此增上顿断。故言三界六品。长水曰。俱生难除。故云微细。言六品者。依大乘说。俱生烦恼。三界九地虽各分九品。若智增者。入地永伏。至佛方断。若悲增者。故意令生。若依小乘。亦于九地各分九品。阿难今证二果。故断三界六品。释曰。前师意约小乘一类。闻斯大乘圆教。故能一断一切断。不但断欲界前六品。兼上二界前各六品。一时俱断也。后师意通三乘一类。闻斯一乘圆教。实能一断一切断。一证一切证。今为度生。悲增上故。但断三界六品。证二果位也。余诸解家。六品断惑局在欲界。若尔。佛经何云。断除三界。前师所释。甚合经旨。诸解二果证位。局在小乘。若尔。佛经何云。顿悟禅那。圣位妙理。后师所释。通大小乘。亦甚合旨。
问。二师何不释作三界后六品惑。即证二三四果耶。答。一据教理亦通。前阿难云。自知脩证无学道成。后如来云。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末法。救度众生。二为引实例知。谓引彼定性实类。令其回心进取。例此三界六品。令知后位断易。以此三意。用前六品。不作后六品释也。
问。二果云何通大乘耶。答。仁王云。尔焰圣觉达菩萨(第七法师)。住须陀洹位。胜达菩萨(第八法师)。逆三界疑。即入斯陀含位。常现真实菩萨(第九法师)。尽三界烦恼。证阿那含位。玄达菩萨(第十法师)。灭三界习。住第十地阿罗汉位。则阿难二果。大小乘并通也。
问。据上闻经了义。般怛罗义。开示佛心祕密宝印。同众顿悟圆教圣位。增上妙理。禅那心定。云何断惑止于六品。证真止于小乘二果位耶。答。一理事无碍意。下云。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故同众顿悟。而自独断证。纔至二果六品也。二大小圆融意。经云。三界脩心六品细恼者。小则前六品止二果。后六品彻四果。大则二障恼。前六品止五地。后六品彻七地等位。如长水与手鉴所解。及上文明。华严。四五六地寄二乘慧。本业经梁摄论等。七八九地灭声闻习。十地佛地灭支佛习。皆是也。三实证同佛意。法华云。我与阿难。空王佛所同时发心。前云。消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又云。疑惑销除。心悟实相。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乃至后云。我今度汝。已出生死。则阿难果。实同佛地大罗汉也。四权现度生意。初时误堕。为度登伽诸亲因也。次请三定。为度多闻少定人也。华屋建场。求咒恳位。为圆权乘成脩证也。示得初果。为令凡小见道。除灭我法分别。现登二果。为引权小脩道。断尽我法俱生。究竟三乘菩提果也。此皆内祕外现。隐实施权如是。故经名大佛顶。大方广佛母宝印。灌顶了义。亦名救护亲因。入徧知海。若尔。岂同偏教。单证小乘果耶。五悲愿弘深意。六卷阿难云。我今已悟成佛法门。愿度末劫一切众生。三卷偈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剎。初句成佛愿。二句度生愿。深心。断恼愿。奉剎。学法愿。又云。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审除微细惑。令我早登无上觉。初三句度生誓。四句学法誓。理行果教。雄力慈悲配知。五句断恼害。六句成佛誓。九卷如来云。留愿入彼末法之中。救度众生。得正知见。汝遵佛语。名报佛恩。法华云。阿难护持我法。亦护将来诸佛法藏。教化成就诸菩萨众。本愿如是。六为作佛侍意。智论明为佛侍。不便罗汉。故不断结。后一夜间。即顿断证。法华云。我今无复疑。安住于佛道。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今经阿难云。观佛菩提及大涅槃。犹如有人。明了其家所归道路。证知为侍不佛耳。何以小乘二果。为阿难实证分齐也哉。设作实论。岂不屈抑今经一乘圆顿教欤。以此六意。则阿难权实双融。以实引权而令会实。前云。不历僧祇获法身。理则顿悟。行布不碍圆融也。以权引实而即融权。今云。断除三界六品细恼。事非顿除。圆融不碍行布也。可谓阿难真得别教一乘圆顿旨矣。余详三卷末明。
△丁二。述益陈问二。戊初。述谢前益。
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慈音无遮。善开众生微细沉惑。令我今日身心快然。得大饶益。
礼具二意。一谢前。二请后。折恶曰威。能灭二死恼故。摄善曰德。令转二依果故。圆与显密教理。故云慈音。无遮者。一教不倦怠。二法无悋惜。三了义显露。四智愚平等。巧示曰善开。二障俱生惑习。名为细惑。法身藏心理通曰快然。顿悟脩证六十圣位。故曰大益。慈句。谢教益。善句。谢行益。破妄也。令句。谢理益。显真也。得句。谢果益。
△戊二。正陈后问二。己初。总问诸趣。
世尊。若此妙明真净妙心。本来徧圆。
世下。分三。初领惟心真实。又二。一心体本真。妙明。不空藏心。真净。空藏心。妙心。空不空藏心。徧则横广十方。圆则竖彻三际。本来者。法尔常然。非造作也。此领前云。妙性圆明。离诸名相之义。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蝡动含灵。本元真如。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如下。二万法唯心。大地草木。器世间也。前云。想澄成国土。蝡动含灵。情世间也。前云。知觉乃众生。即是如来。觉世间也。前云。圣性无不通。本元真如。本觉心也。前云。觉海性澄圆。成佛真体者。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前云。归元性无二。本元真如。性起理也。即是如来。脩成果也。贤首疏云。明此真如法性体普徧义。非直与后佛宝为体。亦乃通与前一切法为性。即显真如徧于染净。通情非情深广之意。故智论云。在众生数中。名为佛性。在非众生数中。名为法性。言真如者。此明法性徧染净时。无变异义。真者。体非伪妄。如者。性无改异。难云。真既不变。云何随于染净。既随染净。云何不变。释云。如海因风。起于波浪。浪虽起尽。湿性无变。无变之性。不碍起浪。浪虽万动。不碍一湿。是故动静无二。法准思之。今既万法以会一心。亦如然也。
佛体真实。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脩罗。人天等道。
佛下。二问何有诸趣。首一句。蹑上佛体与法性。既惟一心。即是真如实际。而无障碍。同一圆融清净宝觉。云何四句下。则敌体番之。以起疑问。云何复有种种杂染七趣。依正异类差别。障碍违心之不同耶。等。该仙趣及三界言。此领前云。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之义。意谓若此本妙觉明。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我等有学。未证观之。现见违心。心不自在。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为仍旧还复生耶。(从此略引证道文义。以起疑问。若全引证。如见道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徧能含受十方身土。脩道云。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证道云。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国土皎然。身心妙圆。如来密净。皆现其中。准上所明。二转依果。一转一切转。则佛体弥满清净。更不容他。七趣今何有耶。又此阿难疑问。与前富楼那问异。前因三科七大皆如来藏。真本无妄。云何忽生诸世间相。今因六十圣位。二转依果。佛体本真。真本空净。何容六道杂染妄耶。佛前答释。迷真起妄。妄不是真。妄有真空。妄相元幻。经云。观相元妄。无可指陈。观性元真。惟妙觉明。今佛释云。佛成真体。本元真如。汝妄自造。非菩提咎。妄想发生。非本来有。前云。觉迷迷灭。觉不生迷。云何问言。诸佛妙觉。何当更出山河大地。后云。精研七趣。妄想业生。无作本心。皆如空花。前约依报。疑理本净。何生五大。性相相违。今约正报。疑佛果真。何有七趣。因果同异。那知前则因明立所。生汝妄能。今则迷妄发生。生妄无因。故此与前。问答意别。)
世尊。此道为复本来自有。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世下。三质自然因缘。七趣杂染形类。为即清净体中本有。无因自起耶。为是无始妄想习气。因缘发起耶。上句。结成佛体真实。何有七趣疑难。下句。生起为有定处。为各私受难也。
△己二。别详地狱三。庚初。略举堕人。
世尊。如宝莲香比丘尼。持菩萨戒。私行婬欲。妄言行婬非杀非偷。无有业报。发是语已。先于女根生大猛火。后于节节猛火烧然。堕无间狱。
一贪婬堕者。一犯婬。二妄言。三谤戒。四误人。犯四重罪。感二重报。一身火烧然。现报。二堕五无间。生报也。(行婬。破戒也。无报者。意谓杀盗有对。邪婬无对故。妄语妄见。自误误人。故云。语已火然。准大乘律中。自妄语邪见。更起一切众生邪语邪见邪业。乃至谤毁三宝。俱在十重。小乘律中。实无所知。自称言。我知是。我见是。虚诳妄语。是比丘波罗夷罪。又准下文。单造婬业。则堕铁床铜柱等狱。单造诳业。则堕没溺腾掷等狱。恶业同造。入阿鼻狱。更兼谤乘毁戒。转生十方阿鼻地狱。今现遭猛火。后受狱报宜矣。)
瑠璃大王。善星比丘。瑠璃为诛瞿昙族姓。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瑠下。二杀妄堕者。瑠璃怒杀。善星妄见也。瑠璃是匿王太子。废父自立。挟宿嫌。诛释种。取二千释种女。刖劓耳鼻。截断手足。推入坑堑。佛记其七日当入地狱。王泛海以避。水中自然烧灭。缘出长阿含经。(瑠璃王经云。波斯匿王新绍王位。使臣求亲迦毘罗国释种家。时摩诃男婢生一女。颜貌端正。送与匿王。后生一子。名曰瑠璃。及年八岁。与梵志子好苦。诣摩诃男家。时迦毘罗国五百长者。为世尊新造讲堂。起一高座。瑠璃太子见座严饰。遂陞上坐。贵姓骂曰。此婢生物。敢于中坐。催逐令出。瑠璃出语好苦。辱我至此。若我绍位。汝当告我。后绍位时。好苦来告。集兵往伐。杀舍夷人三亿。佛记瑠璃。却后七日当入地狱。王怖。乘船入海。水中自然出火烧灭。佛告比丘。昔时此罗阅城。时世飢馑。村中有池多鱼。城人多向池中。捕鱼食之。池有二鱼。一名曰麸。一名多舌。各怀报怨。时一小儿。见鱼跳而喜。以杖打其头。尔时捕鱼人。今释种是。麸鱼。瑠璃王是。多舌鱼。好苦是。小儿者。我身是。以此因缘。瑠璃诛释。怀旧恨也。佛记瑠璃当堕狱者。一以恶逆子。弒仁德父王。二以上品恶。杀释种姓。三以五逆人。毁害三宝。四以暴虐王。征诛有道国人。凖大乘律。自杀。教人杀。自瞋。教人瞋。俱十重罪。小乘。杀。波罗夷。下文单瞋。刀山剑树。怨则匣贮车槛。后云。身具四重十重。瞬息即经此界他方。乃至十方无间大狱。例而思知。)
善星。佛之堂弟庶儿。罗云庶兄也。能说十二部经。获四禅果。因狎邪友。妄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故生身陷入。至阿鼻狱。事出涅槃。(涅槃经。迦叶白佛言。善星比丘是佛菩萨时子。云何如来说是一阐提厮下之人。佛言。善星比丘虽复读诵十二部经。坏欲界结。获得四禅。亲近恶友。退失四禅。生恶邪见。作是说言。无佛无法。无有涅槃。如来虽复为我说法。而我真实谓无因果。今近尼连禅河。佛与迦叶往善星所。善星遥见佛来。即生恶邪之心。以恶心故。生身陷入阿鼻地狱。名义集云。苏气怛囉。此云善星。阿含云。善星为如来堂弟之子。犹子比儿。故称佛子。善星。亦云善宿。又阿含言。善宿比丘白佛言。如来外我。我不于如来所。脩梵行也。如来不为我现神足变化。我父祕术。世尊尽知。恪不教我。◎释曰。父指调达。达从佛及身子目连学通。皆悉不与。故云。祕术。善星妄言。破比丘戒。一也。无佛无法。谤毁三宝。二也。邪友邪见。拨无因果。三也。辟佛涅槃。断二转依。四也。自陷陷人。上品恶逆。五也。准大乘律。自妄语。教人妄语。不生信心。自谤三宝。教人谤。十重。小乘。我得上人法。我已入圣智胜法。我知是。我见是。如是妄语。四重弃罪。诸经律明。罪应教舌犁耕狱报。下明恶见慢诳。当堕勘问考讯。文簿辞辩。融铜灌吞。飞坠漂沦。毒海灰河等狱。后云。非破律仪。毁佛涅槃。历劫烧然。兼谤大乘。诳妄说法。虚食信施。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今生陷者。谓连肉身陷入阿鼻。现报生报并具。业力强胜故耳。智论。瞿波利。翻恶时者。调达弟子。因谤身子目连。梵王与佛诃之。不受。身疮即死。入大地狱。罪报因缘。与善星同。)
△庚二。双质同别。
此诸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
问意有六。四显二隐耳。一有定处。显也。二无定处。隐也。上三人报。有狱定处明矣。三自然。显也。即上问云。为复本来自有。四业缘。显也。即上问云。为是妄习生起。五私受。显也。六同受。隐也。
彼业是因。各受是报。中有四句。一别业同报。二别业别报。三同业同报。四同业别报。后云。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宝莲上品贪婬。瑠璃上品瞋杀。善星上品痴见等。)因各各私。众私同分(证五六问)。非无定处(证一二问)。自妄发生。生妄无因(证三四问)。无可寻究。又云。五逆十重。生阿鼻狱(即一二问)。循造恶业。虽则自招(即三四问)。众同分中。兼有元地(即五六问)。又下云。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同业同报也。六根各造。入八无间。别业别报也。一根一业。入百八狱。同业别报也。别作别造。入同分地。别业同报也。(通议。一云。妄性既是无体。妄业云何受报。答云。自妄所招。还自来受。二云。众生既是无生。如何生陷地狱。答。如是恶业本自发明。非从人与。自妄所招。三云。世界本无住处。地狱那有住处。答云。众私同分。非无定处。四云。妄业既是一同。受报如何各别。答云。因各各私。众私同分。)
△庚三。求示戒见。
惟垂大慈。开发童蒙。令诸一切持戒众生。闻决定义。欢喜顶戴。谨洁无犯。
摄授与乐。拔出七趣。故云大慈。幼小曰童。暗昧曰蒙。自喻小乘慧浅。未达大乘圆镜智也。戒为三学之首。三渐之基。三界出离之要道。三惑灭除之心法。故令严持。决定义者。谓有善恶苦乐。凡圣染净。因果知见义也。若毁有拨无。或著事弃理。皆非唯心中道第一决定义矣。故令听闻。欢戴。悟入佛知。不起邪见也。验彼善星悉矣。无犯。持心地戒。不堕恶道也。验彼宝莲瑠璃彻矣。(阿难请。有二意。一因前佛言。妙性圆明。本无界生。因妄有生。生灭名妄。灭妄明真。于是先明十二类生之妄。十二圣位之真。然类生相。惟在欲界。三界七趣。因果未周。故今蹑前妙性。依正二倒之义。意谓三界趣生。皆依真如性起。欲佛广明。俾五乘三乘俱出三界。成佛二果。此约教意请也。二观现未中。一有谓天堂地狱。总一真如之理。圆成性常。不畏恶道。二有执心净土净之说。直云。地狱无一定处。三有计法空。拨无因果。起邪恶见。破佛正知。四有见地狱各有定处。执为实有。不了惟心。此约机意请也。释曰。前一请意。如下七趣标释结示。后一请意。如下示云。宝莲璃王善星。恶业本自发明。非从天降。亦非地出。亦非人与。自妄所招。还自来受。菩提心中。皆为浮虚妄想。疑结。是也。)
△丙二。如来详答二。丁初。许说备明二。戊初。赞请许宣。
佛告阿难。快哉此问。令诸众生。不入邪见。
初赞请。快者。畅通庆喜意。上合佛教。下契生机故。令下二句。出所以。宝莲破戒。妄言无报。兼邪见也。善星法空。是破见也。妄说无佛。兼破戒也。璃王废父诛释。恶逆无道。不信因果。邪见极重者也。是则破戒见。坠入本。持戒见。生出因。生佛邪正两关。岂可不细分辩。汝今一问。不亦快哉。(文句云。妄谓六道是本来有。而不可灭。或谓。六道即是性真。而不须灭。此皆邪见。妄谓六道惟心。而无定处。或谓六道是有定处。而非惟心。此亦邪见。妄谓业障有实。而不可转。或谓业性即空。而不受报。亦属邪见。由今问说。俾知六道皆是妄想疑结。非本来有。则知性空成性具。即性具是性空。不入初二邪见。俾知自妄所招。兼有元地。则知惟心三界。三界惟心。不入次二邪见。俾知妙发三昧。永除三惑。方能证妙寂常。则知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若能毕故不造新。灭障犹如翻大地。不入后二邪见。故称快也。长水云。真俗双融。因果不亡。方为圆了。自除邪见。)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汝下。二许宣。
△戊二。正为开示二。己初。总明二分。略示生坠始终三。庚初。标释情想二分二。辛初。标依真妄分内外。
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实本真净者。二意。一生佛戒体本元真如故。二妄染所招因果。皆依无妄染真心起故。妄见。惑也。妄习。业也。器界。名同分妄见。根身。是别业妄见。此二为因。分成二分。内分。情也。爱染动情于内故。外分。想也。渴仰运想于外故。此就现在迷妄而言。不过身心善恶而已。净善想外。染恶情内者。律谓俗人。作福是其分外。造罪是其分内也。依真起妄。若是返妄归真说之。二分由妄习。妄习因妄见。妄见本无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故知见习纷纭。真性本净。狂花乱舞。空体寂然。
△辛二。释因情想成坠升二。壬初。内分因情成坠。
阿难。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阿下。分四。一释名。内分者。身内一定分也。情染。生来自有故。分内者。本分内事。谓情爱是众生分内所有故也。
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
因下。二明相。六尘贪欲。名诸爱染。圆觉经云。由有诸欲。助发爱性。俱生爱也。六根见取。名起妄情。是故六入名六情根。分别见也。又最初对境。起著为爱染。躭恋坚执不舍为妄情。然此情爱皆属惑境。情积不休者。惯习深厚。潜滋贪业也。能生爱水者。流下亡反。已成坠业也。
是故众生心忆珍馐。口中水出。心忆前人。或怜或恨。目中泪盈。贪求财宝。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心著行婬。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是故下。三举验。举诸人事。验其爱情。必化为欲流也。文列四事。五尘五欲配之。珍馐。味也。食也。怜恨。名也。声也。怜即爱也。前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十二因缘。爱缘取。取缘有。爱不能取。便生瞋恨。爱恨之极。动成悲泪。财宝。财也。香也。婬液。色也。触也。睡也。
阿难。诸爱虽别。流结是同。润湿不升。自然从坠。此名内分。
阿下。四结示。诸爱者。光明云。眼根爱色。耳分别声。鼻齅诸香。舌尝于味。身著诸触。故云别也。瑜伽明五贪。一身贪。二见贪。即前珍馐。三色贪。即怜恨。四境贪。即财宝。五婬贪。即男女。流者。流逸奔色也。结者。结缚成业也。时润月湿。情流日下。年奔岁波。爱水坠坑。苦报沉沦。何待言也。因其情爱。卑居退下。故名为内分耳。
△壬二。外分因想成升。
阿难。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初释名。外分者。身外另一分也。想净。现去脩为故。分外者。本分外事。谓渴想。是众生分外别行故也。
因诸渴仰。发明虚想。想积不休。能生胜气。
因下。二明相。渴仰者。仰慕十方圣境。如枯渴之望水饮也。虚想者。想念五乘道果。如飢虚之忆馐饍也。胜气者。气有二。一性有混元之气。二脩养中和之气。今属脩也。而曰胜者。此是清虚神气。超胜世俗勇猛血气也。又此正属精进戒善。兼脩禅观忍辱道气。故能生胜。增胜出类义耳。又最初闻诸胜境。希望为渴仰。恋极神驰不断为虚想。然是渴想。皆为观境。想积不休者。观想益增。累高净业也。能生胜气者。往上直前。已成升业也。(此之生气。三教俱明。孟子云。其为气也。至大至刚。性气也。大是体。刚是用。我善养乎浩然之气。直养无憾。则塞乎天地之间。修气也。又云。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道指大刚体用。义指直养无憾。正明养气方法。又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至焉。气次焉。持其志。无暴其气。即今因诸渴仰。能生胜气。又云。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即今发明虚想。能生胜气。由此养气。故成大贤。此儒教也。◎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冲气以为和。性气也。又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脩气也。又云。心使气曰强。不善养也。列子云。太初者。气之始也。故曰浑沦。性气也。清轻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合精。万物化生。缘气也。道家脩真养性。炼气还神。便成神仙。下云。气精圆成。名空行仙。此道教也。◎前云。如来藏中。性风真空。性空真风。清净本然。周徧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性气也。又云。如一人动。一微风出。徧法界拂。满国土生。周徧世界。宁有方所。缘气也。圭山原人论云。所起之心。展转穷源。即真一之灵心也。所禀之气。展转推本。即混一之元气也。究实言之。心即转识见分。气是现识相分。从初一念业识。分为心境二分。心既从细至粗。展转妄计。乃至造业。境亦从微至著。展转变起。乃至天地。业既成熟。即从父母禀其二气。与物和合。成就人身。据此。则心识所变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即与心识和合成人。一分不与心识和合。即成天地山河国邑。三才中。惟人灵者。由与心神合也。佛说外四大与内四大不同。正是此也。斯以性缘二气合说。上引二文。乃佛祖意。属佛教也。今外分文。正明脩生气耳。)
是故众生心持禁戒。举身轻清。心持咒印。顾盼雄毅。心欲生天。梦想飞举。心存佛国。圣境冥现。事善知识。自轻身命。
是故下。三举验。亦举事以验观想。决当成飞升也。文列五事。初二法宝。四佛宝。五僧宝。三天兼佛僧。若配四藏三学。初律藏。戒学。二密部咒藏。三四显部经藏。定学。天。如金光生天等经。佛。如药师弥陀观经。知识。三乘论藏。慧学。如文殊普贤。舍利目连。智辩通明等。上约境。心持。心存等。约心。轻清者。业障既清。身心轻安自在也。雄毅者。得大神力无畏故。(咒印者。口持咒。手结印。心想字种。三业相应。持则灵应。瑜伽施食经明。法界真言。口诵咒云。唵。囕。莎诃。手结三昧印。二手仰掌舒。以右压左上。二拇指相拄。安著脐轮。澄定身心。心想顶上梵书囕字稦。色白。空点严之。变赤色光。同净法界。如明月珠。福智圆满。阿弥陀佛真言。咒云。那谟阿弥怛婆耶。答塔葛达耶。印云。右羽压左羽。禅智两相拄。想阿字种狣。如白莲花。观音真言。咒云。唵。斡资囉。塔囉麻。𠶹哩。印云。二手外相叉。二头指相拄。二拇指并竖。状如莲花叶。想𠶹哩字猭。白色莲花。略举法佛僧宝咒印。余详密部。)想飞举者。常六行观。厌下苦粗障。欣上净妙离。故梦升天。圣境。谓三圣海会。九品莲台。常十六观。作像想故。知识。有圣人僧。三乘贤圣。有凡夫僧。持戒正见。西域。大小二部。东土。禅讲律密莲五宗。禅分南能北秀。讲开性相台贤。五派相传。十门各立。弟子承事者。轻命若鸿毛也。皆约行益。
阿难。诸想虽别。轻举是同。飞动不沉。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下。四结示。诸想者。一名六念。戒。法。天。佛。僧。五念如次。自念也。教他劝念。皆施也。二名六想。戒属鼻。齅戒香故。咒舌。可知。天属耳。梦闻天语故。佛属眼。定梦常见故。知识。身供事故。意兼通。俱意生故。五师持诵法华。六根并得清净。渣滓日去。清虚日来。故身根云腾轻举。志胜愿大。行远升高。故气色。鸟飞直上。乐报超拔。不消说也。因其渴想。高升进上。故名为外分耳。(又前爱恼情见。缠绵坠下。是三界众生内分。地水沉下。故分内也。今渴愿想念。解脱升上。超三界圣贤外分。风火腾上。故分外也。问。与前卵惟想生。何别。答。卵惟局染。今通染净。下云。纯想飞天。兼福慧愿。见佛生土。若能去染成净。必得超凡入圣矣。故人天名乘。四恶趣名生死乘。思之。)
△庚二。备说临终二习二。辛初。总明顺逆。
阿难。一切世间生死相续。生从顺习。死从变流。
先通示生死。一切世间。指七趣说。相续。轮回也。易曰。原始要终。故知死生。生顺死变者。生则存住。身心不变。故顺习。因惑起业。各顺其习气也。死则变报。业识流转。故逆习。随业受报。总不能自由也。以一切众生。皆好生恶死。不见后生果故。此总明。若别分。一约情想。情则生顺死逆。变犹逆也。或生死皆顺情。生爱女色。死现金车玉女。忽变铁床铜柱等。想则生逆死顺。逆流远色故。或生死皆顺想。生坚净戒禅观。死则仙童幡盖。迎往天宫佛国。二约因果。恶则生乐死苦。贪婬决坠三途。或生死并苦报。现招痨㾀痈疽毒症。当感八热炭坑等报。善则生苦死乐。现在苦。行戒善净业。当升天仙佛国乐果。或生死并乐报。现增福寿。见佛见天。未来随愿。往生乐土。
以渴想净因。果升天神明道。情爱染因。报堕鬼狱幽都。此圣凡一定之理。古今无移易者。易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知幽明之故。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故知鬼神情状。注曰。幽明。阴阳之变。天地之道也。天文。则有上下昼夜。地理。则有南北高深。阴精阳气。聚而成物。神之伸也。魂游魄降。散而为变。鬼之归也。佛说七趣升降生死。不足怪矣。
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善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
临下。次单说临终。煖息识三。连持为命。第八藏识。来先去后。故云终时。身触风火。识持不散。故云未舍。此当现阴之末。中后阴之初也。死逆二句。在此句下。谓一生一死。顺逆二习。相交之间。平生一世。渴想善业。情爱恶业。俱时顿现。经云。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即于是时。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善者天仙。恶者鬼狱。如下分列。(显识经云。大药白佛。众生舍身。云何生诸天中。云何生地狱中。佛言。众生临终时。福业资者。弃本身视。得天妙视。见六欲天。天身天宫等境。若睡若坐。皆悉安隐。将舍寿时。天父天母同至一坐。天母手中出花。天父庆有子欢。天母两手摇动花时。命便终尽。识弃人根。持天诸根。舍人境界。迁变果报。犹如乘马。弃一乘一。如日引光。识资善业。速托花内。天父天母同坐视之。甘露香风。吹花七日。宝璫严身。光耀色焕。天童朗洁。现天母手。若众生生积不善根。命终时念。我今此身。弃舍父母。六亲知友。所爱恩情。甚大忧苦。见诸地狱。及见己身。应合入者。具足在上。头倒向下。又见一处。地皆纯血。心生味著。便生地狱。腐败恶水。臭秽因力。识托其中。譬如粪秽。臭处虫生。故知心作天堂。心作地狱。)
△辛二。别判升坠三。壬初。善想多。升而不坠二。癸初。纯想无情。(天趣。上善。)
纯想即飞。必生天上。
先单想生天。纯想者。谓持上品十支戒善。而无十习情见恶也。天上者。从四王上。乃至非想。下文备列。以其想兼六行八定。如华严十善。人天凡圣皆摄。后云。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世间功用。
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
若下。次兼愿见佛。愿有染净。染愿升天。净愿佛土。含前渴仰想中。福则出世禅戒。前五度也。慧则出世观智。后一度也。净愿。出世四弘。十度中愿度也。心开者。乘观想力。心自开豁也。随愿往者。愿见弥勒。兜率内院。愿见报佛。色顶天处。药师。东净瑠璃。弥陀。西极乐国。随其心想愿也。
△癸二。想多情少。(神仙趣。脩罗趣。中善。)
情少想多。轻举非远。即为飞仙。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剎。游于四天。所去无碍。
初单论杂想。首句。通举。非远者。竖不越四王天。横不出二围山。即下。别分。九想一情。即为飞仙。如下十仙类。八想二情。为大力鬼。风云雨雪。雷电神王类。七想三情。飞行夜叉。岳渎山川。水陆空行等。六想四情。地行罗剎。城隍土地。林野神祇等。此皆诸天眷属。四王部辖。以善多恶少。净胜染弱故也。暂到曰游。非常居也。往诣曰去。不同生也。喻如臣民。至天子阙。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护持我法。或护禁戒。随持戒人。或护神咒。随持咒者。或护禅定。保绥法忍。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其中下。二兼论护教。心愿。三心四愿等。行有显密不同。我法。护佛持法也。戒咒禅三。人法并护。正明三宝皆屏翰也。住座下者。如八部类。绥。安也。法忍者。无生果位。
△壬二。情想均。不坠不升。(人趣。下善。)
情想均等。不飞不坠。生于人间。想明斯聪。情幽斯钝。
初三句。总报业。均等者。谓五想五情。善恶匀平也。五分善想。上不升天。五分恶情。下不坠地。参与两间。中为人也。
次二句。别报业。情想虽均。习有低昂。想明而胜。中人以上。成聪智也。情幽而重。中人以下。成愚钝也。长水曰。虽同人类。亦由情想。有钝聪异。合辙云。由想明益进。则聪者愈聪。遂成上智而升腾。若情幽日增。则钝者愈钝。遂成下愚而沉坠。又高明者。日常再暗昧处用心。此心亦日就暗昧。转聪为钝。使昏昧者在高明处用心。此心亦日就高明。转钝为聪。故关尹云。升魂为贵。降魄为贱。灵魂为贤。厉魄为愚。清魂为明。浊魄为暗。不明不暗者。魂魄半之。故知人所具者。皆半明半暗。若暗者习明。则反暗为明。明者习暗。则反明为暗。此聪钝之所由分也。
△壬三。恶情多。坠而不升四。癸初。六情四想。(畜生趣。下恶。)
情多想少。流入横生。重为毛群。轻为羽族。
上半。通明。较人五情。则多一分。五想。则少一分。由多少故。虽处人世。横为畜生。又对前仙神。情少想多故。则竖而飞行。此因情多想少。故旁行为物类。又望下鬼道。此当六情四想。故鬼沉下而畜居上。流落水陆空三行。横成鳞甲四生趣也。
下半。别分。流结为重。飞举为轻。就情想中。情为主者。重为毛群。走兽类也。又四六中。想为首者。轻为羽族。飞禽类也。鳞甲轻重。例羽毛思之。关尹云。扬魂为羽。钝魄为毛。是也。
△癸二。七情三想。(饿鬼趣。中恶。)
七情三想。沉下水轮。生于火际。
初句惑业。较人畜。情多二分。想少二分。望后地狱。犹称中品恶也。次沉下二句。生处。华严俱舍。不明火轮。楞伽。明火大种。今经全具。五轮次序。上下。地水火风空。下上。空风火水地。因本经云。此地厚四十八万由旬。依水轮而住。水厚六十万由旬。俱舍云。最下虚空。有风轮生。起大云雨。注风轮上。积水成轮。水不流散。风击此水。上结金轮。华严亦云。依虚空。起风轮。持水轮。成地轮。今水轮下。至火轮际。鬼道受生所居处也。婆沙论云。此阎浮下五百由旬。有饿鬼界。阎罗王领。顺正理论云。诸鬼本处琰魔王国。此赡部洲南边直下。深过五百踰缮那。纵广亦尔。从此展转。散趣余方。又五百道苦经说。此之饿鬼。住彼铁围两山中间。
受气猛火。身为饿鬼。
次受下二句。趣类。受气猛火者。受猛火气。以为其报身也。饿鬼。鬼道通名。拣非下十类中之别也。腹内飢火煎逼。口中烟燄不停故。
常被焚烧。水能害己。无食无饮。经百千劫。
末四句。苦报。常被火烧者。受身于猛火故。水能害己者。纵遇水饮。亦变成火故。无食饮经劫者。长阿含云。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积月成年。寿五百岁。婆沙云。恒常飢渴。累岁不闻浆水之名。设值大河欲饮。即变为大炬火。入口焦燃腹烂。余详瑜伽。智论。及兰盆疏。(长阿含云。世有四大天神。一地神。二水神。三风神。四火神。然此四大。各共有之。谓地中有水火风。地大多故。地大得名。水中有地火风。火中有地水风。风中有地水火。例地知多分。余三得大名。释曰。此经五轮。次序可知。)
△癸三。九情一想。(此下地狱趣。上恶。)
九情一想。
初句。惑业。对前经文。缺八情二想。八情九情。较前六趣。恶习最多也。二想一想。善业极少也。
下洞火轮。身入风火。二交过地。
次三句。受身洞彻也。身沉火轮之下。而与风轮交际。火依风经。故其狱种过二交地。略有一二想力。身犹未尽坠底也。风则八寒。火则八热。
轻生有间。重生无间。二种地狱。
末三句。生报。轻指八情二想。有间谓八寒八热十六小狱也。智论。八寒冰狱者。一名頞浮陀。有孔(翻身疱)。二名尼罗浮陀。无孔(云疱裂)。三名阿罗罗。寒颤声(亦云舌动声)。四名阿婆婆。患寒声(亦云唇动声)。五名睺睺。寒痛声(亦云寒苦声)。六名沤波囉(云青莲色)。七名波头摩(红莲色)。八名摩诃波头摩(大红莲色)。八炎大狱者。一名炭坑。二名炥屎。三名烧林。四名剑林。五名刀道。六名铁刺林。七名醎河。八名铜橛。重指九情一想。无间。谓八大地狱。一等活(斫刺磨捣。吹活等前)。二黑绳。(铁绳绷量。后方锯解)。三众合。(苦具众至。会合相残)。四叫唤。(众苦所逼。悲嘷发声)。五大叫。(极苦所逼。大叫称怨)。六炎热。(火随身转。热苦难堪)。七大热。(自他内外。出火互烧)。八无间。(形命苦果时。皆无间)。地狱者。狱处在地之最下故。婆沙云。瞻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乃有地狱。然分小大。故云二种。楼炭经云。二金刚山。亦名铁围。两山中间。杳杳冥冥。日月不照。地藏经云。阎浮提洲。东方有山。号曰铁围。其山黑邃。无日月光。有大地狱。名无间等。
△癸四。纯情无想。
纯情即沉入阿鼻狱。
初单情阿鼻。纯情者。纯有上品十习恶情。而无十度想戒善也。阿鼻。翻无间。观佛三昧经云。阿者言无。鼻言遮救。合言无遮无救。又阿言无间。鼻言无动。阿言不闲。鼻言不住。阿言极热。鼻言极恼。阿言大燄。鼻言猛热。涅槃经云。阿者名无。鼻者名间。间无暂乐。故名无间。假使一人。独堕是狱。其身长大八万由旬。徧满其中。间无空处。其身周匝。受种种苦。设有多人。身满受苦。亦复如是。不相妨阙。(应法师云。无间有二。一身无间。二苦无间。俱舍论云。业报无间。以造此罪。必堕地狱。更无余业余生能间隔故。又以五逆所感。故称为五无间。成论云。一趣果无间。舍身即生彼故。二受苦无间。中无乐故。三时无间。定一劫故。四命无间。中无绝故。五形无间。身形纵广八万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满故。此即受罪。苦具。劫数寿命。身量也。◎问。与上无间有分别否。答。详申三义。一磐师释云。楞严既言阿鼻。又出无间。则阿鼻当在无间之外。下云。恶业同造。入阿鼻狱。即此纯情沉阿鼻狱也。后云。六根各造。入八无间狱。即今九情一想。生无间狱是也。考经文意。前后区别。二正脉云。前八无间。较此后一。或苦稍轻。或时少短。此一阿鼻极重无间。三涅槃云。阿鼻地狱罪人。作一逆者。一倍罪苦。若造二逆。罪苦二倍。五逆全具。苦亦五倍。观佛三昧经云。阿鼻受罪。一日一夜。如人间六十小劫。如此寿命。尽一大劫。具五逆者。受罪五劫。复有犯四重等报。经八万四千大劫等。据此二经。阿鼻大狱中。分轻重少多。对前八小无间。更轻更少。俱舍颂曰。极热半中劫。无间中劫全。观佛三昧经。阿鼻六十小劫。为一大劫。五逆。五劫。四重。八万大劫。时劫罪苦。无间与阿鼻轻重短长悬隔迥别。有解。八无间外。别无阿鼻。与本经佛旨。甚违有误。)
若沉心中。有谤大乘。毁佛禁戒。诳妄说法。虚贪信施。滥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若沉下。二兼逆十狱。一谤乘。僧也。二毁戒。佛也。三妄说。法也。四虚施。贪也。五滥敬。见也。前三则坏三宝。后二即该十习。自害害人。断佛知见种故。其罪莫大。再兼五逆十重。十而又十。故感十方阿鼻大狱极苦报也。观佛三昧云。阿鼻大狱。纵广三十二万里。七重铁城。下十八鬲。鬲八万四千重。若有众生。杀父害母。作是等罪。命终直堕此阿鼻狱。身徧上下鬲内燄中。一日夜际。阎浮岁数六十小劫。为一大劫。具五逆者。其人受罪。足满五劫。复有众生。破佛禁戒。虚食信施。诽谤邪见。不识因果。断学般若。毁十方佛。偷佛法物。不知惭愧。毁辱所亲。起诸秽污。造众恶事。此人罪报。临命终时。风刀解身。如被楚挞。百千铁轮。从顶上入。恒沙铁叉。挑其眼睛。俄尔之间。身如铁花。满十八鬲。一花八万四千叶。身手支节。徧鬲叶间。堕此大狱。经八万劫。此泥犁灭。复入东方十八鬲中。如前受苦。南西北方亦十八鬲。苦亦如是。谤方等经。具五逆罪。破坏贤圣。断诸善根。此阿鼻狱。但烧如此狱种众生。劫无尽时。法华云。其有诽谤如斯经典。此人罪报入阿鼻狱。具足一劫。至无数劫。大般若云。谤佛法罪。堕阿鼻狱。此土劫坏。复移他方。如是巡历。劫尽还生十方阿鼻。地藏经云。若有众生毁谤三宝。不敬尊经。出佛身血。玷汚僧尼。杀害父母。堕无间狱。千万亿劫求出无期。此界坏时。寄生他界。他方坏时。展转相寄。此界成后。还复而来。又见礼敬供养地藏经像。妄生讥毁。谤无功德。是罪恶人。贤劫千佛灭后。尚在阿鼻地狱。受极重罪。上来详引。普劝众生。莫谤三宝。应速敬信。免斯苦报。
△庚三。结答同别定地。
循造恶业。虽则自招。众同分中。兼有元地。
初二句。结答彼彼发业。随顺曰循。作为曰造。恶业。谓上品恶逆中。轻重不等。感诸小大地狱罪苦报也。自招。皆各自己别业所招感也。此明缘生。非自然矣。次一句。结答同分受报。拣非各各私受者也。后一句。结答元有定地。拣非无定处也。正脉云。问意有二。一别业别报。二别业同报。故此结答。皆是别业同报。鬼狱恶业既尔。人天善想亦然。(唯识四句。一共业中共变。山河地狱等。二不共业中不共变。即根身正报。三共中不共。田园产业等。四不共中共。妻妾男女等。俱舍论。一有差别同分。谓同感地狱。受苦各别。此八热。彼八寒。此刀山。彼剑树等。二无差别同分。谓阿鼻大狱。受苦无间等。狱鬼既尔。人天例知。)
△己二。别明七趣。详示坠升因果七。庚初。狱趣因果。
梵语泥犁耶。翻云地狱。秦言无有。无有喜乐欢利气味故。或言无者。更无赦处故。或言堕落卑下。中阴倒悬。诸根皆毁坏故。又梵语那落迦。此翻恶者。造恶之者生彼处故。约正报也。或捺洛伽。此云苦具。苦器。亦云不可乐。约依报也。又狱鬼畜名曰三涂。梵语波那伽低。亦翻三恶趣。涂者二义。一涂炭。残害义。书云。民坠涂炭。二涂道。易云。同归殊涂。春秋云。四岳三涂。应法师云。春秋有三涂危险之处。借此为名。今是地狱恶趣涂也。
△中分二。辛初。发明因习果交三。壬初。蹑前标后。
阿难。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造十习因。受六交报。
初三句蹑前。此等。指上七趣果报。应也。自业。指上七趣业因。感也。皆自善恶情想诸业。故感升坠苦乐众报。下云。非从天降地出人与。自妄所招来受。华严云。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次二句标后。十恶习为三途因。三途为十恶习果。十善习为天仙因。天仙为十善习果。今此十习六交。单指地狱上品恶因苦报说也。
△壬二。开因示果二。癸初。列十习因。以明招感十。子初。婬习。
云何十因。
初句总征。十者。谓婬。贪。慢。瞋。诈。诳。怨。见。枉。讼也。根随分之。贪瞋慢见。四根本也。诈。谄也。诳可知。怨即忿恨。枉。害也。讼即覆恼。五随数也。婬贪。惑最重。故此十习。惑业兼通。又约十恶业言。贪瞋见。意三恶也。婬是身中首恶。瞋怨摄杀。贪慢摄盗。身三恶也。诳即妄言。诈则绮语。讼即两舌。枉则恶口。口四恶也。因者。起惑造业。熏习成种。而为恶趣生因。招感当来苦报果故。云何。征也。
阿难。一者婬习交接。发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发动。
阿下。别释。分四。一惑业习因。婬为惑业第一恶习。又是生死轮回根本。故首明之。初二句惑也。习谓种子现行二习也。交接。约根境。结搆之始名交。染心会合名接。相磨。约能所。临时之动曰发。贪求触乐曰磨。梵网谓婬因。婬缘。婬法也。次四句业也。躭爱推究。称为研磨。缠绵恋著。谓之不休。此一句。能发起业。下三句。所现报境。猛光。欲火也。于中。身心中也。空王诃多婬人。成猛火聚。梵网所谓婬业种习成也。
问。前云婬自流液。今云婬故发火。何也。答。爱始生水。爱终发火。火头金刚云。徧观百骸。诸冷煖气。是也。因此婬欲业火。现当必招报火。舒王云。婬磨不休。自耗其精。则火炽然。于其生也。尚有痟渴内热痈疽等疾。则其死也。见大猛火。宜矣。
如人以手自相磨触。煖相现前。
如人下。二举喻显验。上二句喻惑。两手。根境也。相摩。交接相磨也。下一句喻业。猛火发动也。
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二下。三所招苦果。上一句明因果。二习。谓因时惑业种习与果报种习也。相然者。谓生前惑业现种欲火。熏习成办当来苦报种之狱火。于命终时。因果二火。互相烧然也。前云。临命终时。未舍煖触。一生婬恶。俱时顿现。死逆生顺。二习相交。智论云。若未失时。三毒火烧。若其失时。无常火烧。二火交炽。是也。下二句举苦报。昔之锦衾绣枕。今感铁床之苦。昔之交相搂抱。今感铜柱之报。详余经论。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萨见欲。如避火坑。
是故下。四引圣贤戒。色目者。形色名目也。欲火者。染则烧法身故。火坑者。行则丧慧命故。(地藏经云。有大地狱名曰流火。烧手。烧脚。又有地狱名曰抱柱。铁床。火床。或有地狱。镬汤盛沸。煮罪人身。或有地狱。赤烧铜柱。使罪人抱。或有地狱。大猛火烧。趂及罪人。)
△子二。贪习。
二者贪习交计。发于相吸。吸揽不止。如是故有积寒坚冰。于中冻冽。
初惑业习因。贪爱。根本数也。正能发润。于有(三有)有具(三有资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习者。从种起现。习成性也。校画筹算曰计。徧计执也。执我我所而起贪故。吸者。揽取他物以为己有也。吸下。上惑。此业。前婬约色欲。今贪约财物。求取前境。多多亦善。故曰吸揽不止。他人好货。贪取积畜。故感积寒。自己所有。悭悋不舍。故感坚冰。滴水成冰曰冻。严寒冷气曰冽。于中冻冽者。谓身心中。悭则成冻。贪则成冽也。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有冷触生。
如下。二举喻显验。口吸。喻悭贪吸物。缩风。喻吸取生寒气味。冷生。喻贪爱发水成冰。前云。贪求财宝。心发爱涎。心忆珍馐。口中水出。
二习相陵。故有咤咤。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二下。三所招苦果。二习者。生顺死逆之二习也。侵夺曰陵。相陵者。业习起贪。主于侵取。种习起苦。竟以夺欲。所谓生前别业。贪爱之水。死后同分。苦报冰水。交现互发而相倾取也。咤等。忍寒声。青等。冻冽色。寒冰。八寒狱也。(按阿含。楼炭。起世等经。俱舍等论。一阿咤咤。亦云阿咤鸺。或鴳哳咤。是极寒风所吹。皮肉剥落。唤阿咤鸺。又众生苦恼。逼极切身。但得唱言阿咤咤然。舌声不能出口故。二阿波波。亦云阿婆婆。或阿呼。极寒冷风吹剥。身肉尽落。众生苦逼。极战唤声。叫言阿跛。甚大苦也。三阿罗囉。或阿呵呵。亦阿奈何。苦痛劲身。皆称阿阿。受罪众生寒苦酸痛。并称奈何。欲举身时。舌不能动。如犬羊鸣。四青莲。极大寒风。吹剥身皮。肉色细折。似青莲花。体变铁叶。还自缠身。梵名郁波罗狱。五红莲。梵名拘物头狱。肉色大折。如赤莲花。六白莲。梵名分陀利狱。由彼骨折。似白莲花。七阿浮他。由寒身故。生似痈泥。亦如泡沫。八泥罗浮他。风吹胀满。所有身形犹如肉段。故云等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多求。同名贪水。菩萨见贪。如避瘴海。
是下。四引圣贤戒。多求者。征求财利。无厌足故。贪水者。贪能滋长恶法。如今贪泉。饮之使人生贪著故。人为财死。亦复然也。瘴。疠也。如南方瘴疠之气。触之辄病。或时致死。今云瘴海。不惟灭没功德法财。亦能损害知见体故。(三国传云。四川泸水。炎天热时。毒气正发。渡者中毒。饮者必死。又秃龙洞有二毒泉。一名灭泉。与汤无异。浴者皮焦。骨灭而死。二明柔泉。其水如冰。咽则渐冷。染痈而死。泸泉毒尔。况瘴海乎。)
△子三。慢习。
三者慢习交陵。发于相恃。驰流不息。如是故有腾逸奔波。积波为水。
一习因。慢亦根本烦恼。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陵。轻欺也。交陵者。在上陵下。在下陵上。未得谓得。于胜争胜等。恃。依仗也。相恃者。或恃大姓望族陵人。或恃豪富奢侈傲物。或篇章技艺。或多闻识达。或辩口利辞。贡高我慢等。此二句。惑也。
驰下。业也。逆上驱流。陵下骋流。皆名驰流。流者。骄逸之相。不息。谓以财势名位。文才智勇。技艺所长。增慢无已也。
如是下。业必招报。亦约现在别业别报。腾逸者。滔天之浸。出于涓滴。我慢所招。恃己陵他故。奔波者。后波陵于前波。下流奔于上流。慢过慢招。于胜争胜故。积波者。波浪瀑流积聚一处也。单慢所招。同德相傲故。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
如人下。二喻验。口舌喻慢习。绵味。喻三七九慢。水发。喻骄逸业报情流。我慢既得现行。招感名利无失。爱己狂傲。忘彼伤恼。故喻绵味发水。
二习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二下。三招果。鼓。狂闹掉动也。相鼓者。谓现因与生报。二水鼓舞漂溺也。故有者。因熟感果。此约未来别业同报。血河。过慢感致。于等为胜。于胜为等。含血喷人故。灰河。增上慢感。得少为足。未证谓证。灰尘坌面故。热沙。卑劣慢感。于己少劣。见彼多胜。心热砂举。慢不汝敬故。毒海。邪慢感致。慢无因果。轻毁佛僧。自全无德。谓己才德故。融铜灌吞诸事者。九慢感致。谓我胜。我劣。我等。有胜我。有劣我。有等我。无胜我。无劣我。无等我。如是九种。总同一慢。故报融铜。吞噉铁丸诸罪苦也。(血河。亦名血湖。非惟产妇堕此。男子邪慢。亦招感也。地藏经云。剥皮地狱。饮血地狱。夹山地狱。剉首地狱。又有经云。狱有两山。无量百千罪人走入。两山忽合。如磨盖压。血肉徧流。如大河海。血水涌沸。男女万数出没海中。东西驰逐。◎灰河者。经律异相云。灰河地狱。纵广深浅。五百由旬。灰汤涌沸。恶气熢㶿。洄波相搏。声响可畏。罪人入河。随波上下。铁刺刺身。内外通彻。脓血流出。痛苦万端。故令不死。血河例知。热沙。即黑沙地狱。热风暴起。吹热黑沙。来著其身。烧皮彻骨。身中燄起。回旋烧身。内外焦烂。故令不死。◎毒海者。经云。铁围山四。第一重海。水乃涌沸。多诸罪人及以恶兽。海东又有一海。苦毒倍此。彼海之东又有一海。苦毒复倍。三业恶感。共号业海。三海之内是大地狱。大者十八。次有五百。苦毒无量。次有百千。亦无量苦。◎融铜灌吞者。经云。有诸众生。身体长大。头上有镬。炽然火烧。满中烊铜。从四面出。灌其身上。乘虚而行。无有休息。又诸众生。炽然铁丸。从身上入。从身下出。乘虚而行。苦痛难忍。又地藏云。烊铜灌口。热铁缠身。万死万生。动经亿劫。生革络首。热铁浇身。飢吞铁丸。渴饮铁汁。从年竟劫。数那由他。苦楚相连。更无间断。诸事。该余狱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我慢。名饮痴水。菩萨见慢。如避巨海。
是故下。四引戒。我慢者。执我我所。起诸见慢相故。痴水者。西土有水。饮之则痴。迷狂倒慢。无禅悦法喜。天厨上味。因果相称也。巨溺者。爱河苦海。生生溺流。违远圆通。背涅槃海。难到如来觉王宝所。由内致外也。见慢恶报若此。心境可不慎呼。(三国传云。秃龙蛮洞。有二毒泉。一名黑泉。水微清黑。溅身手足。黑狂而死。二名哑泉。其水颇甜。饮不能言。旬日颠死。苦海痴水。亦若是也。)
△子四。瞋习。
四者瞋习交冲。发于相忤。忤结不息。心热发火。铸气为金。如是故有刀山。铁橛。剑树。剑轮。斧钺。鎗锯。
一习因。先惑也。瞋亦根本惑。于苦。三苦。苦具。三苦资具。憎恚为性。能障无瞋。不安隐性。恶行所依为业。谓瞋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冲者。抵突非破也。忤者。冒犯触逆也。梵网所谓。瞋因瞋缘瞋法者是。忤下。次业也。不息者。谓非理瞋。顺理瞋。怨恨连结。无休歇也。心若忤逆热恼。则火光外发而上炎。心属火故。气若冲击忿怒。则金刚内坚而下触。气属金故。梵网所谓。瞋业是也。如是气心烦恼惑业。故感现生当来刀剑斧锯苦报。山橛。非理瞋致。树轮。戏论瞋致。鎗钺。顺瞋致。(橛。杙也。智论云。铜橛。律云。龙牙杙。曲如龙牙。以挂人物身肉手足。地狱经云。狱中八万四千剑林。化作宝树。华果茂盛。大热火炎化为莲花。罪人见已。我所愿者。今已得果。作念语时。铁觜诸虫。从火花起。穿骨入髓。一切剑枝。削肉彻骨。又诸罪人作是语言。云何此处无好城郭山林。使吾游戏此间。语已。刀林化清凉池及诸宝树。火炎化作莲花。铁虫化为凫鴈。痛声化咏歌音。寻时铁觜诸虫。唼食其躯。铁轮顶入。铁叉挑眼。铁狗食心。是诸五逆断善罪人。从下鬲起。到上鬲中。手攀刀轮。时虚空中。雨热铁丸。闷绝而死。死已复生。经律相云。刀轮地狱。四面刀山。剑轮地狱。满中剑树。罪人命终。坐铁花中。无量釖刀。削骨破肉。树上铁鸟。眦眼啄耳。罗叉捉大钺斧破躯。死已复活。狱卒以利枪锯。解剥剉斩。因昔罪恶。各生怨结。更相掴截。结恨心极。故堕此中。)
如人衔冤。杀气飞动。
如人下。二喻显。一言不合。怒发冲冠。一朝冤忿。杀气飞面。
二习相击。故有宫割。斩斫。剉刺。槌击诸事。
二习下。三招果。相击者。生因死果。彼此冲揬也。宫割。秦五刑之二也。斩斫剉。皆新之死刑。刺即古刑之墨。今流罪有之。搥击。皆新刑之笞杖类也。(五刑。谓墨。劓。剕。宫。大辟。墨者。刺其额而涅之以墨。劓者。截其鼻也。剕者。刖其足也。宫者。男子割去其势。女子幽闭于墻。大辟。即死刑。断刑曰宫。截根也。肉刑曰割。刖残等。斫则断首。剉乃碎尸。将此宫割二句移前刀山之上。前之刀山正句。移此故有之下。前后经义。相顺不背。)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瞋恚。名利刀剑。菩萨见瞋。如避诛戮。
是故下。四引戒。利刀剑者。一念瞋忿心起。百万障害罪就。三身十身莫不斩剉。诛戮者。杀害心动。慈悲室。法空座。功德首。智慧命。靡不斫碎。庄严论云。身如干薪。瞋如烈火。未能烧他。先自燋身。正法念经云。瞋心如火。烧一切戒。瞋是大斧。能断法桥。住在怀中。若怨入舍。则知瞋忿障害善法。诸佛菩萨劝诫远避。
△子五。诈习。
五者诈习交诱。发于相调。
先能感习因。诈。即谄曲。小随惑数。罔冒于他。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罔诈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或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诱者。设机哄骗也。调者。多端戏弄也。上明惑习。
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引下。业报。勾连迎导曰引。开发牵缠曰起。业习也。故有现报也。绳。锁索类。故曰绞缚。木。枷杻类。故曰校械。(易曰。履校灭趾。荷校灭耳。)诈言勾引。如绳绻缋于人。故感绳綑现报。谄曲机巧。如校笼匣于人。故感校锢现报。
如水浸田。草木生长。
如下。喻也。浸润之诈。肤受其谄。时日经久。中心悦服。引入壳内。不能动脱。如水浸田。草木滋蔓也。奸诈谄曲。喻水。身心。喻田。惑业恶习。蔓延高大。喻草木生长。
二习相延。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二下。次所招果报也。二习相延者。顺习逆习。彼此引伸。触类而长也。檛。槌属。状如人手。锁。铁具。鞭。皮具。余皆木具。地狱经明。火车。铁笧。地藏经明。火床铜锁。皆此果招。(经律异相云。黑绳狱者。狱卒以热铁绳。絣诸罪人。钉钉手足。身钉五百。铁锯锯之。铁斧斫之。作百千段。恶气暴起。吹热铁绳。烧皮彻骨。燋肉沸髓。智论云。黑绳大狱。罗剎常以黑热铁绳。缚絣罪人。铁斧斫之。长者令短。短者令长。斩截四支。耳鼻手足。铁锯解身。截破骨肉。此人宿时。谗贼忠良。两舌绮语。枉杀无辜。或作奸吏。酷暴侵害。如是罪恶。故受此苦。)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奸伪。同名谗贼。菩萨见诈。如畏豺狼。
是故下。戒也。奸佞败正。谗言诈害。人多中伤。故喻如贼。语云。佞人。殆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豺。狗足群行。舌有逆刺。狼。锐首白颊。大尾长胡。似犬也。豺狼。性多诈。人获之。能诈死觅脱。又能卜事。出必有获徂。诈哄诱人。百发百中。速宜畏惧。近则信根断。道品灭。种智消。佛性殒也。
△子六。诳习。
六者诳习交欺。发于相罔。
诳亦随惑。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遮瞒曰欺。掩己不善。欺其不知也。虚假曰罔。指空为实。说有为无也。
诬罔不止。飞心造奸。
诬下。业。子虚曰诬。约而为泰等。乌有曰罔。失而为得等。又因可欺以其方。曰诬。网之以非其道。曰罔。居常怀恶。无所不至。故曰不止。运设智谋。曰飞心。施张罗网。曰造奸。此又诬罔业中展转方便也。若自妄语。以圣德自严。无根陷众。若教人妄语。凭虚驾毒以害人。飞诸横祸以藉没。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
如是下。报也。由自己身心妄语。故招尘土秽污。由教他方便妄语。故招屎尿不净。(尘土秽污者。下云。为恶毒气。为雨为雾。为粪为尿。脓血杂秽。地藏经云。或有地狱。无限粪尿。或有地狱。纯飞铁鑗。观佛三昧经云。黑暗地狱。铁窟地狱。愚痴啼哭。盲聋哑狱。因诸众生断学般若。毁佛法僧。起诸秽污不清净行。此人罪报。临命终时。风刀解身。坠入地狱。所见一切。皆是不净之物。屎尿臭恶。盈流于外。地藏经云。十八狱王。一曰迦延。典泥犁狱。四名沸曲。典沸屎狱。经律异相云。诳罔罪人。堕沸屎中。身体糜烂。众虫唼食。削骨彻髓。以渴逼故。饮热沸尿。蚘虫蛆虫。唼其舌根。一日一夜。亿死亿生。久受苦已。到铁钉狱。)
如尘随风。各无所见。
如下。喻也。譬如土尘。随顺风扬。郁𡋯之象。则纡昏尘。各各迷惑。暗蔽无见。
二习相加。故有没溺。腾掷。飞坠。漂沦诸事。
二下。果也。相加者。生死二习。互相增加炽盛也。没溺者。没身坠溺。诳说陷害所致。腾掷者。腾空抛掷。妄语撮弄所致。飞坠者。飞上倒下。狂言欺人所致。漂沦者。浮面沉底。巧语兴非所致。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欺诳。同名劫杀。菩萨见诳。如践蛇虺。
是故下。戒也。欺诳者。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平地起澜。无风作浪也。劫杀者。小三灾中兵劫也。劫末时人。撒荳成兵。执草成剑。欺诳亦然。互相伤害。虺。蝮虺也。博三寸。首如擘。地藏经云。或有地狱。盘缴铁蛇。观佛三昧云。阿鼻铁城。下十八鬲。八万四千重。有八万四千铁蟒大蛇。吐毒吐火。身满城中。其蛇咆吼。如天震雷。奸恶造弥天之罪。亦若是也。诗经云。哀今之人。胡为虺蜴。是以欺诳。劫杀菩萨八正道品。如来十八不共等法。故喻蚖虺蛇等。(问。诈诳何别。答。诈则探听人过。发露他恶。窃财取利。主于浸引。绮语所摄。梵网谓说四众过戒是也。诳则显扬己德。埋没他善。沽名吊誉。主于眩惑。妄语所摄。即梵网中妄语戒也。)
△子七。冤习。
七者怨习交嫌。发于衔恨。
怨即忿恨。忿者。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恨者。由忿为先。怀恶不舍(前约身。此约意)。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二皆瞋恚一分为体。离瞋无忿恨相用故。亦小随烦恼也。彼此憎恶曰交嫌。包藏旧忿曰衔恨。惑也。
如是故有飞石投礰。匣贮车槛。瓮盛囊扑。
如下。业也。嫌恨不已。称曰如是。故有下。报也。飞石。大石也。礰。灰砂沸砾也。匣贮。即匣牀。车槛。即囚车。瓮盛。请公入瓮类。囊扑。囊人扑杀等。(史记。始皇囊扑两弟。)
如阴毒人。怀抱畜恶。
如下。喻也。上句能记毒之人。下句所畜积之恶。
二习相吞。故有投掷。擒捉。击射。抛撮诸事。
二下。果也。相吞者。谓临终时。生顺怨嫌业习衔恨之因。与死逆冤害种习衔恨之果。交相吞噉也。此一句。能招习心。下三句。所感报境。投掷击射。即生前飞石投礰。常思以毒中人所感。擒捉抛撮。即生前瓮囊车匣。暗藏冤恨阴害所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冤家。名违害鬼。菩萨见冤。如饮酖酒。
是故下。戒也。违害鬼者。怨鬼名也。违逆正理。怀怨害人故。如舍利弗所遭击者。鸩。鸟名。其鸟如鴞。蛇蝮为食。雄名运目。雌名阴谐。羽毛有毒。划酒饮之。令肠寸断。死不踰时。人若不念旧恶。视怨如亲。害鬼转为金刚护神。鸩酒化为天甘露饮矣。
△子八。见习。
八者见习交明。
八下。习因。见乃根惑。初句标。见谓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即十烦恼中五利使也。妄相分别。故云交明。各执己见。以发明也。
如萨迦耶。见戒禁取。邪悟诸业。
如下。释。二。先别开。一萨迦耶。此云身见。(清凉云。萨是伪义。有义。迦耶是身。梵语达利瑟致。是见义。)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此见差别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别起摄。二见。即边见。唯识论云。边执见。即于身见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四徧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灭论等。分别趣摄。三见取。唯识云。见趣者。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鬪诤所依为业。(此于次句。见取二字。摄二见也。又边见与身见不同。身则于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由其执身有我。故云身见。或云我见。边则于身见上。计我断常。执常执断。执断非常。随一边。或身见中。计我有边及无边等。见取者。谓因此见通至非想。信此非余。执劣为胜。如以无想为涅槃类。非果计果是也。)四戒禁取。论云。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此戒禁者。点次句中。取字双兼。然戒禁取。执邪为道。是名非因计因。如持牛狗鸡羊等戒。以为生天因类。)五邪悟诸业。即邪见也。论云。邪见者。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执。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不死矫乱。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或计自在。世主释梵。及余物类。常恒不易。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横计诸邪解脱(非灭计灭)。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诸如是等。皆邪见摄。(邪见者。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然。即是二十五谛及六谛等。或计我从于父母。微尘。梵天等生。温陵曰。邪悟错解。拨无因果。)
发于违拒。出生相反。
发下。次总结。发者。发起一种见也。违拒者。随发一见为真。余诸异见皆虚妄也。出生。出己所生解也。相反者。各执己解为是。他有所解。并邪非也。如九十五种外道六师。俱属违心害正。反理顺邪者也。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
如下。业也。如是者。谓彼此是非。自他一异。身戒断常。因果有无。互相违反。诤执不断也。故有下。明华报。善恶邪正。王使证执也。真妄虚实。主吏文籍也。
如行路人。来往相见。
如行下。喻也。有二意。一喻因中断常等见互违。如路人相见。一往南。一来北。亦各别也。二喻果上是非公断。曲直难瞒。如怨家对主。狭路相逢。无处逃避也。上句喻六师。下句喻五见。
二习相交。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鞠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二习下。果也。相交者。因中各执己见。互相是非之业习。与果上彼此鬪诤坚执。两相遍计邪谤之种习。对待交彻明证。刑尅夺害也。故下。苦报。谓勘问彼此。权诈虚实(权变诈术引诱其出言也)。考讯因缘。推鞠事理(推详穷鞠以审其是非也)。察访左右。披究今者。照明始终。(上六别。此一总。业镜台前。令其照明。无所隐讳也。)若以五见对治。王使勘问。边见罪致。主吏权诈考讯。身见罪致。推鞠察访。见取罪致。披究照明。戒取罪致。善恶簿辩。邪见罪致。(经律异相云。习众邪见。爱网所牵。造卑陋行。堕大叫唤及热地狱。一有主治。又三。一者治活。二者行缘。三者黑绳。二少主治。亦三。一者众合。二者大合。三者铁槛。三无主治。此三相治者。是考掠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恶见。同名见坑。菩萨见诸虚妄偏执。如临毒壑。
是故下。戒也。温陵曰。是五恶见。能陷法身。故名见坑。能致业苦。故加毒壑。行者当疾灭之。正脉云。五利恶见。执邪谤正。令无量人。堕大陷坑。罪莫大焉。(华严十地云。身见罗剎。于中执取。令其永入爱欲稠林。流云。执我我所窟宅。不能动发。故于阴窟中。见取戒取等。法苑云。此见于境。僻执监牢。非佛弟子。执圣慧刀。截彼见牙。不能舍故。如有海兽。名室首魔罗。彼所啮物。要截其牙。方得舍故。此诸恶见。猛利深入。如针堕泥。故喻毒壑坑也。)
△子九。枉习。
九者枉习交加。发于诬谤。
九下。惑。横逆屈辱曰枉。错直为曲也。非理侵压曰加。排虚作实也。随烦恼中害摄。论云。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假造恶疑曰诬。谗言非毁曰谤。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
如是者。业也。怨屈枉害。恶谤不停也。故下。报。两山左右来夹曰合山。二石上下来压曰合石。如山崩石裂等。此以声势驾祸。诬良臣民谋反罪报。轹物器曰碾。捣碓臼曰磑。(小磨)。牛犁曰耕。人研曰磨。(大磨。对上。分往还纵横旋异)。此以豪富枉口。诬善亲隣为盗罪报。
如谗贼人。逼枉良善。
如下。喻。上句喻能造恶人。下句喻所造业报。贼攀良善同伙。使彼破家丧命。如大山石等事。枉押无辜至死。现未招报。耕磨宜矣。(补遗云。前诳诬罔。与此何别。答。前轻。此重。前但诳言。诬以恶名。陷入不义。今云诬谤。以直为曲。逼压至于死地。前喻风尘。使人不见。今喻谗贼。逼枉良善故也。◎评曰。前后习异。业报亦别。何者。诳。枉。皆随烦恼。欺诳。心怀异谋。诡诈造奸。故云诬罔。贪痴二分为体。枉害。心无悲愍。逼恼谗毁。故云诬谤。瞋恚一分为体。如唯识论。又十恶业。前属妄言。此属恶口。是则惑业苦相前后不同。岂可定量有轻重耶。)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二下。果。排。挤挫也。相排者。业习排人。种习排己也。押捺。压伏也。谓心不服。牵押之而遏捺也。槌按。打扑也。谓意不甘。强按之而槌击也。迫捉曰蹙。涝淋曰漉。谓攒其手足。榨之而沥其血也。衡。称也。横钓其身而称轻重也。度。尺也。倒悬其头而量长短也。对因配果释之。押捺。以直为曲罪致。槌按。本无诬有罪致。蹙漉。逼压良善。破皮出血罪致。衡因。横逆毁害。移轻定重罪致。度因。枉口拔舌。说长道短罪致。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是故下。戒也。怨谤者。怨屈诽谤也。谗虎者。谗能害善。如虎伤人。诗云。取彼谮人。投畀豺虎。霹雳者。枉能错直。如雷之击人。易曰。震惊百里。经云。悲体戒雷震。灭除烦恼燄。(地藏经云。复有地狱。名曰夹山。火山。火石。复有地狱。名曰耕舌。拔舌。锯牙。更有剥皮。饮血地狱。更有铜鏁𨪏鏫地狱。或有地狱。惟撞胸背。或有地狱。盘缴铁蛇。或有地狱。取罪人舌。使牛耕之。或有地狱。取罪人心。夜叉食之。经律异相云。堆押大狱。有大石山。两两相对。罪人入中。山自合身。骨肉糜烂。石磨地狱。捉取罪人。扑热石上。舒展手足。石压其身。回转磨揩。骨肉粉碎。智论云。合会大狱。两山相合。大热铁轮。轹诸罪人。令身破裂。热铁臼中。捣之令碎。如笮蒲萄。亦如压油。譬如蹂场。聚肉成𧂐。积头成山。血流成池。狐狗虎狼。争掣吞噉。此人宿世恶业因缘。势力相凌。枉押羸弱。受斯罪报。)
△子十。讼习。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
初惑。彼此争辩曰讼。互露其恶曰諠。各隐其失曰覆。此亦二随惑摄。諠即诤恼。论云。恼者。忿恨为先。追触暴热。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螯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狠戾。多发嚣暴。凶鄙麤言。蛆螯他故。瞋一分摄。覆者。论云。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贪痴分摄。
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如是。业也。由我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彼来发我隐恶扬善之处。我又毁他自赞。发彼阴私隐匿之事。两相攻诘而不辍也。故有下。报。大讼奏于君。告于官。小讼申于里。诉于乡。则有见证。而云鉴烛者。如山精于秦镜。照时皎明不忒。水怪于温犀。烛处朗彻难瞒。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如下。喻。我攻人恶。人发我私。共立日中。形影莫避。况暗室亏心。神目如电。岂能逃遁隐匿乎。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二下。果。献白曰陈。业习详显人恶。种习详显己非。亦可生死二习。并开己分。掩恶著善。自赞毁他罪相。有是业种。应感苦果。恶友冤家。执对证见也。镜珠。照烛恶业无差也。披露对验。犹如影响。受诸恶报。同形声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是下。戒。阴贼者。阴夜作贼。暗里害人故。同于覆者。覆藏己失。自知而已。发则自害。贼行偷窃。而己独知。人晓伤身也。弒君父讐。不共戴天。覆罪而不忏悔。如戴大山履海。自压自苦。亦躲亦沉。不应作而作。应作而不作。悔恼火烧心。后必堕恶道。正脉云。此本讼习。而戒覆者。讼乃发人之覆。欲拔惹讼之根本故。又讼是发露他恶。其罪小。覆是增长己失。其罪大。故戒覆而置讼也。
(此之讼覆。十恶业中。两舌摄也。小随十中。讼即恼惑。发人恶故。覆可知。隐己失故。梵网十重中。自赞毁他。覆即好事向己。讼即恶事与他。对上较之。枉则诬人本无。兼通谤三宝戒。讼则诘人所覆而已。统前较之。诈则私寻其过。引人起诈。讼则公呈其恶。告官兴讼。诳则显扬自德。覆则隐藏自过。又诳则飞空造奸。埋没他善。枉则举枉错直。逼压良善。讼则虚词驾祸。攻人之恶。覆则本有饰非。掩己不善。余如前拣。)
(上十习文。诸解各异。今悉详陈。来学细审。一长水曰。发业有二。一正发。即无明。二助发。即余惑。俱分别也。今此十因。婬是所发之业。余九皆能发之惑。一者婬习下。由因致果。正是所发业也。内根外境。故云交接。二习下。正感果相。根境两具。故云二习。能触所触。习成婬业。因此业种。后感其报。从能触现地狱身。从所触现诸苦具。皆是业习刑害。◎二温陵曰。恶业起于情惑。婬为情惑之最。十习业中。先言所感之境。次言所报之事。婬感火业。由惑心盛。相摩而发也。故所感之境。见大猛火。能所交炽。名二习相然。故有铁床铜柱之报。乃应其习业也。◎三集注云。一者下。造因。婬能发业润业。故招生死。如是下。感果。初自感。二习下。共感。孤山云。亦是男女相望。互为能所。乃成二习共感。圆通科同。◎四正脉云。一者下。正明感招。首二句。即业习所为之实事。是招果之因也。第三句。不休不止等。积熏成种也。如是下。即命终之初。种习所发之境。是引果之缘也。二习下。所感苦事。此下方言果中所受实事。二习。现行。种子也。所谓业习种习之二。盖业习所以熏种。种习所以办果。又业习具因。种习发缘。因缘具足。成办地狱种种苦事。合彻说同。科文小异。一者下。日用所习之因。二习下。死后所感之报。二习。业习。种习也。发于相磨。种业习也。研磨不休。种也。二习交炽。感此苦报。◎五文句曰。既云十因。因必克果。故备惑业苦之三相。婬是贪惑重者。交接交计。皆业相。研磨发火。吸揽生冻。致成铜柱寒冰诸事。皆苦相。二习者。生顺死逆之二习也。相然者。生前别业欲火。死后同分苦火。俱现而交发也。◎六直解云。十习因者。习是熏习内心习种。熏以成业。为恶趣生因。招感未来恶报。业由心造。所感恶报从六根出。别见下文。交接者。约二习说。种习业习也。彼此婬心。相磨不休。则发欲火。于内心中炽然。临终有业火现。故云有大猛火。二习下。报从业现。由婬业牵。感床柱报。◎七今家评曰。上来六解皆有理致。先出众义。一长水。意如十二因缘。婬判是业非惑。二温陵。婬为情惑而兼于业。感境。通生前。报事。局死后。二习。同长水。三集注。婬习。惑业双通。同温陵。果中。自感局生前。共感局殁后。二习同上二师。四正脉。交接。属业习。不休。属种习。猛火局临终。床柱局终后。二习。业种也。业习局因。种习局缘。生死双通。分取长水合彻。喻前业种习境。皆生前因。二习下。并殁后果。五文句。婬习。属惑。交接。属业。不休后。属苦。二习。谓生顺死逆。生前别业。死后同分。六直解。婬习。种业双通。种则内心种习。业则熏习成业。交接。约二习说。业由心造。报从业现。评曰。正脉。先业后种。直解。先种后业。又曰。内心习种。业由心造。皆长水义。长水曰。能触所触。皆是我心。互相熏习。结成婬业。以于欲境起颠倒心。生自他乐故。◎次明今疏。然各取所长。会释通经义。瑜伽论。二因。由先世善恶惑业。招引现生苦乐果报。名牵引因。由现世善恶惑业。感得后世苦乐果报。名生起因。今云。婬习。过去种子惑也。六根缘六尘。曰交接。内起心为因。外著境为缘。发者。现在现行惑也。六爱取六欲。曰相磨。能发爱心为因。所取欲境为缘。然此种现二惑。皆是贪婬惑习。同于瑜伽引生二因。研磨下。阿毘昙论。明习因习果。报因报果。不休者。谓种现惑习展转熏发而起业也。名为习因。亦名业习。现行业也。内聚研磨。心想为因。外行贪欲。婬境为缘。故有猛火。内心外身。欲境火也。名为习果。如是因果不一而足。遂成种子业也。经云。不休故有。生前因地。惑业现种。顺习因缘成矣。二习下。死后果地。惑业现种。逆习因缘发也。名为报因。因必感果。故有床柱。业系苦相。名为报果。生前习果亦名花报。生果。别业别报。殁后报果。亦名实报。熟果。别业同报也。又此报因报果。亦惟自心婬欲倒想为因。恶报苦境为缘而已。迷妄所招。岂实有哉。凖论会释。后贤证知。一以了诸师知见少异。二以了今解前后似同。古今法眼。炳如星斗。)
△癸二。陈六交果。以明报应二。子初。征标。
云何六报。
初句。蹑前总征。云何。征词。六报。蹑语。前云。受六交报者。有二义。一因与果交。造业既从六根识起。受报还归六根发也。下云。此见业交。终见猛火。二六根交报。果时一根受恶报苦。余诸五根恶报交徧。亦如下文备历。因时造业。既有主助。果报受苦。不无正兼。(长水疏是。余解说非。)
阿难。一切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
阿下。二标起略释。造业。习因也。招恶。报因。招报。习果也。根出。报果也。经云。业由六识。报约六根。影略言也。理实根识。业报双通。今依本经性宗释之。由明暗等二种相形。于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俱意识随之而起。贪著色境。爱取六尘。善恶二业。发润不断。前云。审烦恼根。从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是汝现根。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生缠缚故。于器世间不能超越。逆彼无始织妄逆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又云。汝欲识知。俱生无明。使汝轮转。生死结根。惟汝六根。更无他物。是知六识造业。亦由六根牵引生也。单识无根。岂能惑业。下云。此见业交。临终见火。亡者神识。乘烟入狱。如是见火。烧听为汤。烧心为火。释曰。见业。双兼见识心法。见火。统明眼见色心二根。及识心法。神识。八识尽通。烧听烧心。色根心根。及耳意识并摄。单根无识。恶报罪苦从谁知受。诸家解云。业由识心。报约色根。较今佛经。意旨违也。(长水曰。六识造业。且据总相。业者。招感为义。然通总别。若能为引业。善不善思。招感当来第八无记果者。即总报业。若为满业。三性思种。招感当来苦乐等果者。名别报业。其第六识通造总别报业。若前五识但为助发别报。不能发总。以强盛随转。二差别故。从六根出者。六根是彼造业具故。造既从根。受亦根受。故从根出。◎手鉴云。业望于识。有二。一本识。业是能依。识是所依。二约六识。业是所造。识是能造。第八无记者。七趣皆以第八异熟识而为自体。无覆无记性故。唯识云。此第八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前五助发者。五识无执。不能发润。无推度故。不能造业。虽造满业。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若第六识。我执无明。迷真实义。以善不善相应思造业。熏于赖耶。能感五趣。故六趣强盛。五识随转也。故第六是正造。前五是助造。总报业者。引业也。于诸业中最胜。能引生诸趣故。善不善思者。正是业体。善思即为善报之因。恶思即为恶报之因。由前六造因。第八无记受报。强盛随转者。前五不能造引。但随第六为转。第六造善强盛。前五即随造善。第六造恶强盛。前五即随造恶。◎清凉疏云。问。总别二报之业。如何分别。答。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总报业。由于因中有瞋忍等。于人总报而有妍媸。名别报业。唯识名引满业。能招第八引异熟果。故名引业。能招第六满异熟果。名为满业。俱舍亦云。一业引一生。多业名圆满。犹如绘像。先图形状。后填众彩等。然引业能造之思。第六意识所起。满业能造之思。前五识起。◎合辙云。前十二类生中。一因中具众因。此言一果中。具足诸果。前明一根返源。六根解脱。此明一根造业。六根受报也。六识造业者。引满二业皆六识所招也。恶报从六根出者。以六根属第八业识故。若粗相言之。造业者是六识。受报者是业识。究实理论之。总是业识。自作自受。以由业识引起六识。故前文审业本云。谁作谁受。而卒云。自作自受也。)
(评曰。长水。手鉴。依相宗唯识论。清凉。通大乘唯识。小乘俱舍。合辙。凖今经性宗解。性宗。本也。相宗。末也。本能摄末。末不该本。合辙释义。本末并彻。方尽今经圆顿旨义。但略未详。隐而不显。故今解引明之。并众解详列之。俾大小乘。性相宗。本末法相。各不同也。起信论云。一者根本无明熏习。以能成就业识。能受罗汉辟支菩萨生灭苦故。二者所起见爱薰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能受凡夫业系苦故。楞伽经云。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徧兴造一切趣生。与今经意说同。虑恐讹谬。特重具之。◎又就前文六根判释。明暗发见。由尘发知也。见精结色。因根有相也。又见精映色。即发业无明。结色成根。即润生无明。浮根奔色。即作业也。前云。循诸色声。逐念流转。即受报也。此约今经性宗。藏识六根发润作受义释如是。又前云。眼色为缘。生于眼识。意识起后。见爱发润作受。义如相宗小乘论也。余详四卷第二义明。◎问。本经重根。此何云识。答。圆实顿教。用根不用识。无分别故。十习惑业犹轻。权小人天。用识不用根。妄想分别故。见慢贪婬。惑业更重。佛初示云。汝所爱乐。因于心目。使汝流转。心目为咎。由此七破三呵。今云众生六识造业。亦是诫劝人天权小。莫随六识起惑造业。应依今经圆顿教人。用六根性。返妄归真也。如那律旋见。观音闻思等。)
△子二。列释六。丑初。见报。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先牒列。应云。云何众生。六识造业所招恶报。从六根出耶。
一者见报。招引恶果。此见业交。则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
一者下。次详释。分三。一临终见境。初二句标起。谓见业招报。引起恶果也。见。含眼见色心二根。眼识及俱意识心法。见业是习因。报即习果。恶即报因。果是报果也(下五根倣此)。此下。二释明。根尘识三。如恶叉聚。设非根尘。识安惑业。此明见根眼识所造恶业。正当死逆生顺二习。相交之时也。上一句。习因。下三句。习果。因与果交。是也。(长水曰。眼根取色。色能役心。造种种业。故见猛燄流火满界。)
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狱。
亡下。二乘业坠狱。神识谓八识神灵也。因中根是能引。识是所引。六识能造。业为所造。业是能熏。八识所熏。八识能持。业种所持。去后来先生者。惟第八业识耳。此即属报因也。飞坠烟狱。是报果也。眼见属火。故感猛烟。极重恶业。直入无间。不经中阴。成论云。极善极恶。皆无中阴。是也。上云。此见业交。属现报末。此亡者下。属生报初。
发明二相。一者明见。则能徧见种种恶物。生无量畏。二者暗见。寂然不见。生无量恐。
发下。三受苦报相。二。先本根二相。入狱始报境也。平时眼根见识造罪。不离明暗二种尘境。故今受报亦随先时惑业而发现也。明可辩见。故见火象火马。火牛火狼。火狗火蛇。火屋火床(如地藏经)。种种恶物。暗无分别。恐藏于心。畏无见境。如行旷野险恶道中。生诸怖惧。(畏是怖怯。全分惧心也。恐是惊疑。惧之初心也。)
如是见火。烧听。能为镬汤洋铜。烧息。能为黑烟紫燄。烧味。能为焦丸铁糜。烧触。能为热灰炉炭。烧心。能生星火迸洒。煽鼓空界。
如是下。次六根交报。入狱后报境也。约惑。前是正发。此是助发。约业。前是引业。此即满业。准宗镜录。二因果言。前本根。能生因。异熟果也。此交报。方便因。增上果也。如是见火下。缺本根。应补句云。烧见。能为火炮燄具。与后五根文合。此六根报。不越六尘六大。谓眼火色。耳水声。鼻香风。舌味根。身触地。意法空。是故烧见。眼主于火。能为大流猛火。火箭火刺。闻听属水。见火交时。水火相煎。故成镬汤洋铜。鼻气息息。见火烧习。故为烟燄。舌根于味。味因火交。故为焦丸沸糜(粥也)。身触著地。形质合火。故成灰炭。意内空想。火交心法。故成火星洒空。不但交报。一眼见根为主。余五合同佐助。前十习因亦尔。一习正发。余九习然。婬习正主。贪瞋见讼和伴。亦如是也。
问。今解六尘七大。与前四卷解异。何也。答。前依十二类生。及前五大生起义配。今依六根交报。及前十习因配。意旨无乖。随文少别。所谓言有方分。理无穷尽。不可执一难也。(◎)问。圭山兰盆五果疏义。于此六报。如何配释。答。入无间狱。是异熟果。惟感总报。引业也。先见大流猛火。神识乘烟飞坠。是等流果。果以先业。惟感别报。满业也。六根交报。是增上果。通感总别二报。酬昔引满业也。神识见业交时。入狱见明暗报。是士用果。谓诸士夫假根尘具。作十习业。成办果故。一狱出时。又入一狱。十方展转。牵连不断。即名业系苦果。后云。身具四重十重。经尽十方地狱。一念将此法门。末劫开示来学。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地狱苦。成安乐国。即名离系果也。后五。准知。(◎)问。前见业交。究何业耶。何因。何感。受斯报应。答。前云十习因。即业即因。感也。今云。六交报。即苦道。即果。应也。故六交报总通十习。如正脉云。此六交报。由造业时。虽眼见识为主。而诸根识必互助之。如贪美色者。虽由眼根见识所取。而耳取婬声。身著婬触等。何所不全。而今互报固其宜矣。譬世罪人。分正佐耳。合辙亦云。因中耳所听者。鼓乐弦歌。娇声艶语。今为见火所烧。但闻汤炭苦声。因中鼻所齅者。龙涎麝脐。花香酒气。今见火烧。闻皆烟燄。因中舌尝。高粱美味。肥甘悦口。今见火烧。皆铁丸糜。因身触者。吴姬越艷。柔软细滑。今见火烧。皆热灰炭。因意思者。男女俯仰。肴馔盘旋。今见火烧。皆成星火。此由不能返见循元。流逸奔色之报。所谓生顺死逆也。(◎)镬汤烊铜。黑烟铁丸。如经律异相。
△丑二。闻报。
二者闻报。招引恶果。此闻业交。则临终时。先见波涛没溺天地。
二下。初临终见境。二。先标。闻识造业。引生恶报果也。此下。次释。闻业交者。谓生顺闻识现业习因。与死逆闻识种业习果相交也。波涛者。易曰。离为目。为火。坎为耳。为水。医经亦云。眼主心。心属火。眼为心之外窍。故见火。耳主肾。肾属水。耳是肾之外窍。故见波溺。长水云。声能鼓动心海。如波如涛。取此造业。故见波涛没天溺地也。
亡者神识。降注乘流。入无间狱。
亡下。二乘业坠狱。前云。知见旋复。设入大火。火不能烧。依见造业。终时识神。乘火坠狱。观听旋复。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依听造业。终时识神。乘水降狱。降注。下流也。
发明二相。一者开听。听种种闹。精神愗乱。二者闭听。寂无所闻。幽魄沉没。
发下。三受报苦相。二。先本根二相。耳根所取。动境二境。造诸恶业。今受苦报。亦缘此二。开。即动也。闭。即静也。昏愚曰愗。精神者。精气神力也。幽魄者。幽灵散魄也。种种闹者。闻诸剉煮舂磨。剥裂酸楚。波涛汹涌。冲漰漂激。一切不可意声。嘈杂闹乱。神魂无主也。寂无闻者。如处深山穷谷。迥无人烟阴暗之地。能令落魄丧志。变心慴虑。似象沉埋没地而无觉也。
如是闻波。注闻。则能为责为诘。注见。则能为雷为吼。为恶毒气。注息。则能为雨为雾。洒诸毒虫。周满身体。注味。则能为脓为血。种种杂秽。注触。则能为畜为鬼。为粪为尿。注意。则能为电为雹。摧碎心魄。
如是下。次六根交报。责诘。声境。由闻声业。故感责报。闻波交见。水火相击。发为雷吼。火为水注。变成毒气。因中与人冰炭交心。瞋慢诈成雷吼。怨枉讼为毒气。水交鼻息。风化雨雾。怒气害人。故感毒虫。味随水注。故化脓血。身为触乐。不论禽兽鬼母。不拣彼地粪尿。身边取见。便持猪羊狗戒。粪尿涂身。有是罪因。感此恶果。一念瞋心。百万障起。变成雷雹。暗室亏心。令人丧胆。故感魄碎。(合辙云。因中责人则明。恕己则昏。故受报时。亦闻责罪诘情之事。因中鼓其盛气。瞋目裂眦。听水注于见火。故化雷吼毒气。因中唾雾诳人。含沙射影。水注息时。故化雨雾毒虫。徧身害己。因中所嗜珍馐百味。水交味时。故闻臭腐脓血杂秽之物。因中所触。娈童季女。气息香洁。报为听水注时。皆恶畜鬼粪尿。因中作威用势。出其不意。加害于人。措手不及。报为闻波注心。皆大雷雹。惊心碎魄。此由不能返闻自性。流逸奔声报也。)
首楞严经灌顶疏卷第八中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