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 学

《成唯识论 》凡十卷 ,印度护法等造 ,唐代玄奘译 。又称 《唯识论 》、《净唯识论 》。收于 《大正藏 》第三十一册 。为 《唯识三十颂 》之注释书 ,乃法相唯识宗之重要论典之一 。公元 450 年顷 ,世亲菩萨作 《唯识三十颂 》。至 557 年顷 ,以护法等之十大唯识论师 ,对 《唯识三十颂 》各作注释十卷 ,共计百卷 。乃至高宗庆显四年 (659 ),玄奘翻译该论时 ,采弟子窥基之主张 ,以护法之观点为主 ,糅译诸师学说 ,集成此书 。

一 世亲菩萨的佛学思想

关于本论颂之作者世亲菩萨,为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四至五世纪顷北印度犍陀逻国富娄沙富罗城人,乃国师婆罗门 尸迦之第二子。与其兄无著菩萨初于萨婆多部(有部)出家,无著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归国后,为众讲习《毗婆沙论》,并作《阿毗达磨俱舍论》。世亲菩萨初抨击大乘佛教,谓大乘非佛说。因为世亲不信大乘是佛说,不但不予弘扬,而且不时加以破坏。其兄无著看到弟弟这样,深恐他的将来堕落,特用方便来感化他,乃在所生国假托自己有病,派人要他回来见面一次。世亲菩萨应兄长之命,特地赶到无著菩萨的病榻前,问他究竟患有什么病?无著菩萨坦率地告诉他说:“我身体上并没有什么病,只是内心有着极大痛苦,不是为了别的缘故,而是为了你的诽谤大乘!”世亲听了兄长的话,已经有了深深的感情,再经无著菩萨的善为助发,终于改转过来,决心回小向大,弘扬大乘佛法。传说当世亲菩萨省悟到诽谤大乘的非是,痛悔过去毁谤大乘经典的罪业。想到诽谤大乘,是用自己的舌头,现在唯有割舌,始能忏悔其罪!无著看到弟弟这样,就又开导他说:“你以舌谤大乘,割舌怎能除罪?唯有再利用舌,弘扬大乘佛法,始能补你之过,赎你之罪!要知大乘佛法,是究竟的真理,诸佛共所赞叹,现在你既体悟到这点,应当竭尽你的所能,赞扬大乘妙法,才是最合道理,断舌怎可说是真的忏悔?”世亲菩萨想了想,认为这是对的,乃下最大之决心,发最诚实之誓愿,努力于大乘教理的流布,亦造五百部大乘论典,所以后世称世亲菩萨为“千部论主”,原因就在于此。

世亲菩萨转入大乘后的学术思想,是继承无著菩萨的思想理论,倾其毕生的全部力量,放在瑜伽、唯识的弘扬上。因而,他的大乘著作,虽有五百部之多,但他的代表之作,就是《二十唯识》与《三十唯识》两论,而且都很短小。不过依据于此,可以明显的看出世亲当时的思想,仅代表印度大乘一方面的思想,就是关于赖耶缘起说的思想,并且以此破斥当时流行于迦湿弥罗的有部教义,同时亦是论破吠世史迦等外道的名著。

《二十唯识 》与 《三十唯识 》两部的立名 ,是以颂文的多少而定的 。前者只有二十颂 ,所以名 《二十唯识论 》;后者则有三十颂 ,所以名 《三十唯识论 》。著 《二十唯识论 》在前 ,不但有颂文 ,还著有解释性的长行 ;造 《三十唯识论 》在后 ,因为是世亲菩萨晚年的作品 ,没有来得及造长行解释 ,就以八十岁的高龄 ,往生于兜率内院 。

在世亲菩萨的著作中,可供研究唯识学的,当以《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大乘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及《摄大乘论释》等部。但世亲的著述实可分为两类:如《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等,是讲述赖耶缘起的;至于《十地经论》及《佛性论》等,则是属于真如缘起。从他主张诸法是有的思想来看,不得不承认世亲菩萨有这两大思想存在。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他还有关于净土论的著述,如开显净土法门的《无量寿经优波提舍愿生偈》就是。看来,这与唯识思想似乎毫无关系,所以有人对此存疑。笔者认为,世亲菩萨初作《净土论》,宣扬西方往生的思想,后来又再述说唯识思想的法门。如果笔者的认为是对的,那对《愿生偈》的存疑就应该打消了。从世亲菩萨所有的著述中去研究,觉得其中确实包含了大、小乘及三乘、一乘的多种论说,而其思想是极深湛而又极为广泛的。唯识、净土两大思想系统,可以作为后世佛教教理中的思想代表,所以把这不大相类的两大思想,看成同一是世亲所有,是没有什么不可的,笔者的此看法是承袭汉藏教院前辈们的教导,相信佛教界和学术界亦会首肯这种说法的。

如再作大体分析,亦可这样说:净土往生的思想,是中印度的佛教思想,属于大众部系统;至于唯识所期愿生兜率的思想,是北印度的佛教思想,属于上座部的系统。世亲菩萨是位伟大的思想家,乃将北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印度的佛教思想,加以综合统一,成为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净土思想与唯识赖耶缘起的学说,在世亲菩萨看来,是可并行而不相冲突的。如龙树菩萨,为印度南北佛教的综贯者,大小乘佛教的贯通者。世亲菩萨步龙树菩萨之法 ,除以唯识思想为晚年的思想主流外,同时有往生净土的思想著述,并没有什么可以为怪的地方。不过《净土论》与《十地经论》是同其一辙的,可于《华严经》中求其渊源。

净土思想与唯识思想,虽说是上座部、大众部各自之所属的,但在地理上他们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弥勒与弥陀的两种思想,自然是在中、北两印度个别发生。可是,对这不得不稍有疑问之感!试想一想:世亲的《净土论》,是否可视为从北印度佛教的精髓《摄大乘论》所说十八圆满脱化而来?所谓《摄大乘论》十八圆满之说,所揭示的诸佛净土,十八种类的清净功德,必然是圆满具足的。不久,该思想在《净土论》中,被视为“三严二十九种庄严”的根据。因此世亲的净土思想,决不是中印度佛教所有的那种,而应视为是从北印度佛教所诱导起来的。所以世亲具有唯识、净土的两大思想,实在没有什么可惊怪的!

二 本论产生的经过

《唯识三十颂 》是世亲菩萨最后的杰作 ,没有来得及造长行解释 ,就往生兜率内院 。由于三十颂的内容 ,所包含的义理非常丰富 ,没有给予相当的解释 ,单读颂文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后来的学者对其作解的很多 。据传 :初有十八家解释颂文的意义 ,次有 十六家解释颂文的意义,但均不能表达颂文的真义,最后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欢喜、净月、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等十大论师,各各注释十卷,总计合为百卷,是解释得最为巧妙的,亦较能契合颂文本义。玄奘大师到印度求学,特从玄鉴居士修学及向戒贤论师学习。及从印度求法归来,以护法的解释为中心,将其余的九释,间或糅合其中,就成现在的十卷本《成唯识论》。此论,实可视为对印度唯识研究,达到高潮之际的结晶。

玄奘大师于显庆四年(695),从事本论的编译。最初的计划,是要将十大论之十种注释,统统都翻译过来,并且以神 为润文,嘉尚为笔受,普光为检勘,窥基为证义。此四人中,除了窥基大师是年轻新进,其余三人都是资深学者,神 更是最早参加玄奘译场的大德之一,谙解大小乘经论,为时辈所推崇;普光在玄奘译场担任笔受二十五次,嘉尚也有三次。玄奘选中年轻的窥基和这三位大德一起作为编译《成唯识论》的助手,已显示出他对窥基的信任和重视。然而窥基参加这一重要译事数日之后,却向玄奘提出辞职。玄奘深感惊异,再三盘问原因,才知道窥基大师对玄奘的计划有意见。他反对分别翻译十家之言,要求将十家之论,择旨糅译为一部。他认为印度十大师论对《唯识三十颂》立论互有不同,如果不把他们的观点集中起来反映于一书之中,中国学人便会觉得无所依禀;而人的时间精力都很有限,亦不可能一一探究各家殊义。因此,最好错综采取各家学说的精华,权衡论定,作为中国学者的准则。玄奘经过反复考虑,接受了窥基大师的主张,并且说服了神、普光、嘉尚三师,让他们退出这项译事,而让窥基大师独自做自己的助手,终于编译出了如今见到的《成唯识论》,流传于后世。

三 本论的内容

本论因为是十释糅合的编译,所以论题《成唯识论》的安立,根本不是原有的论题,而是编译者所附加的名称,是可以仍旧视为是护法释论的题号。其内容的主旨在《成唯识论述记》及《成唯识论枢要》等中,可以明白的看出。《枢要》卷上说:“护法所造之释,多与本论立名不同,《二十唯识》释名为导论,此论为释论之称,故论末云此论名《三十唯识》,又云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故知唯识本论之名,今释名成,成非本称。”

在《枢要》中,把本论梵名叫做毗若底、摩 剌多、毗输度迦、奢萨 罗。其中毗输度迦汉译为净,如将之直译,叫做“唯识净论”,按汉译的习惯叫“净唯识论”。其意是说:本论所明,彰显唯识的义理,是极为明净的,所以名《净唯识论》。因外道、小乘之辈,暗于唯识的义理,可说是当污秽。今为除其污秽,所以名《净唯识论》。此意,亦见本论卷十,如说:“亦说此论名净唯识,显唯识理极明净故。”而用《成唯识论》为论题,是因为“成”是能成之谓,名十师的释论,至于唯识,是所在之谓,名三十的本颂。所以《成唯识论述记·序》说:“成乃能成之称,以成立为功,唯识所在之名,以简了为义……三十本论名为唯识,藉此(释论)成彼(本颂)名成唯识。”此意在本论中亦可见到,如说:“此论三分成立唯识,是故说为《成唯识论》。”尤其是成字,不独是能成,亦可解说为所成,唯识不独是本颂,在佛经中亦是相通的。

本论既是一部极为重要的典籍,其内容说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即阿赖耶识,其中之所藏之种子,由于缘起而形成现在,同时又造作未来,因而展开宇宙之一切,期以观万法唯识所现,体证诸法之真理。本论十卷,卷一与卷二的前段,论释“由假说我法”等颂,破斥于实我、实法之外道及小乘;卷二中至卷四中,论释“初阿赖耶识”等颂,阐明末那识之相;卷四中至卷五中,论释“次第二能变、此心所遍行、依止根本识”等颂,次第阐明六识能变之相、六识相应之心所、诸识现起之分位;卷七中至卷八中,论释“是诸识转变、由一切种识、由诸业习气”等颂,次第阐明一切唯识之义、诸识辗转之因果、生死相续之理等;卷八中至卷

八末,论释“由彼彼遍计”等颂,阐明记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等三性之义;卷九论释“依此三性”等颂,阐明三无性之义。卷十,论释“乃至未起识”等颂,阐明五位之相;五位乃是悟入唯识相性之次第。本论所释的本颂,其语句仅三十颂、六百字这么短少而已。世亲菩萨倾倒其深奥的学识,所谓言言句句千万意而组成,其内容的幽玄精致,真可说是超绝千古的佳品。无怪《唯识枢要》特别赞叹为:“万象含于一字,千训讲于一言。”而玄奘大师解释本颂的释论,是糅合十释百卷,文中多处引其他瑜伽行派论师如难陀、陈那等之学说,真是难能可贵。更何况行文所用的文体,又是印度的论理的形式,亦即所谓因明的作法,不能不说这是玄奘大师最为辛苦的编译创作。

四 本论的组织

古来经论解释的常规,是依据于三科的科判。而《唯识三十颂》原不具有三分,而唯有正宗分的一分。乃至诸师解释本颂,更于本颂前后各加一颂,以此拟于序分、流通分。如本论的卷首: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我今释彼说,利乐诸有情。

是为序分。添于卷尾者:

已依正教及正理,分别唯识性相义;

所获功德施群众,愿共速证无上觉。

是为流通分。法相唯识宗的学者,读诵用的本颂,同样把这二颂列于前后,而自古以来恒皆如此。把这二颂与三十本颂,给予一一详细的解释,以明唯识义理的,就是本论的一部体裁。因此,《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说以诸师附加卷头的一颂乃至长行:“故作此论”,名宗前敬叙分;其“”若唯有识以下,真正解释本颂,直至卷十“定相应故”,名依教广成分;最后,论文卷十的“此论三分成立唯识”以下一,终于诸师附加的卷尾颂,名释结施愿分。像这样的科判,就可知道本论同样是具备三分的。

其次,看正宗分的组织大要,也就是解释本颂的部分。其组织为本颂全部的纲格规则,就是窥基大师《述记》所示的三种三科。所谓相、性、位的三分;初、中、后的三分;境、行、果的三分。其中,笔者以为相、性、位三分最为妥当。

本颂初二十四颂,明八识相即依他起的八识;次一颂,明唯识性即圆成识的真如;后五颂,明悟入唯识的阶位。而本论对此解释,立足于我法皆空而发论端,“由假说我法”等颂,明世间及圣教,虽皆说有我法,但那毕竟不过是假说,并不是实有的我法。次叙外道、小乘之徒,或执实我,或计实法,明其错谬的所以。从第二卷初及论旨甚尽委曲,这就是所谓破外道、小乘的一段。谈我法皆空的道理,这就显示大乘教理的特征。按佛所宣示的开展,这被认为是佛法的真正旨趣之所在。初破外道实我的执著,姑许诸法实有的执见,是为我空法有的旨意,而这就是所谓小乘教。次破小乘实法的妄执,更唱我法皆空的大乘教。虽则如此,但今本论,以破外道、小乘的我法执见为其叙述的开端。

现在来看破我法的说相:初被我中,首分我为常住周遍等的三种及即、离、俱非的三种。这些,不管哪种,都缘内识所见的诸蕴而现似的我相,决不是实在的自我;次破法中,首破数论、胜论、事大自在等的十三外道所计的实法;次破小乘所执的色、不相应、无为等,执为离识而有的实法,真实并不是缘于外色,而实际不外乎缘内识所现的相似的法相。

次承“此能变唯三”等句,明示这似我似法为能变识的一段,详述异熟、思量、了别境的三种能变。所谓异熟,指第八识;所谓思量,指第七识;所谓了别境,指前六识。其中,初能变异熟识,接续前面外道、小乘的破斥,从第二卷初及第四卷初,首以八段十义解释此识,次以五教十理证明此识的存在,而那叙说,最极详细,穷尽唯识教理的要领。所谓八段十义,是把关系于此识的要项开为十义,合为八段来加以解释。

首先,略述此识的三相:谓第七识即有情执为自我边的为自相,为有情总报果体边的为果相,藏杂染诸法种子边的为因相。其次,详述关于那因相的种子。种子的起因,有本有等的三说,具类义明有六义。关于种子熏习,所熏、能熏,各有四义,简要予以叙说。第三,说到此识的所缘、行相。所缘,明种子、根身、器界的三境;能缘,是明见分行相。第四,关联于那个的,说心法的认识作用有四分。进而,叙说此识相应的心所,有遍行的五种。其性,是无覆无记,受,唯是舍受,任运恒转至阿罗汉位始舍。

以上所说的,是有关此识的有漏位。关于此识的无漏位,可再一言的,是指示与有漏位的不同。最后,为证明此识的存在,以五教十理,即以五种的教(经)证与十种的理证,为之论说,好让人们知道确有阿赖耶识。

第二能变思量识,首以八段十义解释,更以二教六理证明此识的存在,从四卷半到五卷半。初能变与第二能变,就是把第八、第七两识的存在,或引经,或立理,予以详细论说。这因七、八两识,是大乘特有之说,小乘学徒所绝不知,所以特别努力于证明它的存在。因此,所引经典,不但引用不共的大乘经,亦举共许的小乘经,证成它们的存在。即或是那不共的大乘经,亦力主张是属佛说,以论其立证的价值。主张此识的如何存在,是不难了知的。

此识的八段十义,首释此识的名义,以示它的特征;次明此识的所依,举第八的种子及现行,更因广明所依,广说因缘依等三依,普遍评 诸师的异义;次说此识的所缘,又论评诸师的异见;次论此识无始以来一类相续而缘阿赖耶识的见分,以起我相而为它的性相,常与四烦恼相应,又与余心所相应,在诸师的异说中,说为与十四心所(加四烦恼合为十八)相应,更进一步说,其性是有覆无记,常与舍受俱,系于第八所生地,于阿罗汉等三位,没有这个末那。

以上,主要是就有漏位说,关于无漏位,其间虽也有所触及,但此识还有补特伽罗我见相应,法我见相应,平等性智相应的三段分位差别。其中,所谓平等性智相应,就是说的无漏位。次明此识存在的证明,如前初能变,以二教六理论说。

第三能变了别境识,续前第二能变,广至第七卷半,以七段九义解说它。分割颂文而为三部,与前二种能变稍异其趣。第三能变的颂文,其数较多,其相应的六位心所悉皆指出,在组织上,呈现多少复杂,就便利说,分割三部。此识的差别有六种,各自的得名,有随根与随境的两种,以了别对境为它的性相,其性通于善、恶、无记的三性。与此识相应的心所,详说通于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的六位,受俱,三受,不管哪种都俱,更进明诸识现起的分位,前五识,随缘而于外门转起,第六识,除五心的五位,常与内门及外门现起,而详那无心的五位及八识俱转之相。此第三能变,因是处理彼此共许的六识,所以对这不用显示怎样成立的证明。

以上论文当中,明六位心所的一段,从第五卷终到第七卷之半,占此第三能变叙述的大部分,所说极为详细,是被称为所谓心所的部分。次从第七卷之半到第七卷终了,终于以上三种能变的叙说。

再次,真正叙上诸识转变而变现主客两观即见相二分,所谓我法的种种相,是不离这二分的。因而,断定的说为一切唯识。关于这一切唯识之说,设列九难加以责问,示其义理树立明确的根据。说九难义的一段,列举本论著名的叙说。于此应注意的:这一段的叙说,似同《二十唯识论》所明,因而我们明显的认为,这是依凭于《二十唯识》的。护法等论师,当《三十论》释成,论心外无境,是据所谓《摧破邪山论》的《二十论》说,不得不说是当然的次第。

次从第八卷到第九卷初,承受上来一切唯识的叙说,谓若唯有识的话,是就不免或违理或违教等的种种妨难,对此种种问难的通释,首释违理难有二:一说心法生起的缘由,有因缘等的四缘,更由十二依处而立十因,如是因缘和合而生五果。二说有情相续的缘由,由诸业习气与二取习气的俱转,生起前后的异熟,因而就有无穷生死轮回。解说诸业习气与二取习气,举出四说。其中,解说十二有支,指出所谓过现、现未二世一重的特殊之说。又对生死的解脱,明生死有分段、变异的二种。次释违教之难亦有二:( 一 )若真没有外境,教说的三种自性,就不得成立。答复这个问难,于此说遍计等的三性,普列安慧、难陀等的异义,详细的予以叙说。三性毕竟不离于识,假定不说外境无有,三性就决不能成立。(二)若果真唯有识,教说的三种无性,就不得成立。答复这个问难,于此施设三无性的说明,而这是依前说的三性而立的,不是离于三性而有的。三性既不违于唯识,三无性当亦不违唯识。如此教说,与唯识并不矛盾。

承上而来,从卷九始是明唯识性,就是叙说诸法胜义的真如及说胜义有四种。在明悟入唯识性、相、位次的一段,有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的五位。其中,资粮位,是还没有伏除烦恼、所知二障位。因而在这位上生起三种退屈,叙述二障的意义及三种退屈。次加行位,修四寻思、四如实智观,伏分别起的二障现行,俱生起的二障,属于粗的亦伏。四寻思、四如实智的说明,尽在于此。次通达位,是体会唯识实性的真如位,于此愈亦发达无漏智而行断惑事。被摄于根本智的,叫做真见道,被摄于后得智的,叫做相见道。对这,叙说得极为详细。次修习位,更断余障证得转依,是再修习根本智位,修十地的十胜行,断十重障,证十真如。关于转依,有能转道乃至所转得的四义。所转得,有所显得的大涅槃 与所生得的大菩提之别。因此,详叙四种涅槃 与四种菩提。次究竟位,是这涅槃、菩提二转依的妙果,说身、土有四种差别。而此身、土,从能变识的有漏无漏而分为秽净,可知一切不外唯识。到此,总一论的旨趣予以结归。

次第十卷的最后,说到“此论三分”,是一部的流通,亦即所谓释结施愿分。

如上所说,是本论组织的概略,至论中的丰富内容,悉是唯识要领,精致穷尽之极。斯学研究的根本依凭,自古以来,不得不说是最真实优秀的次序!我们不想研究唯识便罢,如欲对唯识学有所认识,不可不究此论,唯有究此有组织有体系的本论,才能透彻了解唯识义理。

五 本论主要的注疏

构成唯识教义所依的经论,有“六经十一论”,而十一论又有“一本十支”之说。这些经论的简介,可参阅《唯识学概论》一书(巴蜀书社2009 年版),这里就不赘述了。虽然所依的经论很多,但真正可以视为唯识的大成者,则以《解深密经》一经和《瑜伽师地论》一论为根底,由《成唯识论》将其形成完备的组织。因此,欲知其教义的始终,不得不求于玄奘大师之《成唯识论》。因之,从唐代始于窥基大师,历代有不同的注疏弘传,现择要简介如下:

《成唯识论述记 》 凡十卷 ,或二十卷 。唐代窥基所撰 。窥基是我国法相唯识宗初祖 ,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 (因明 )破斥小乘 、外道 ,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 ,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 。本书自问世以来 ,成为我国唯识学的根本圣典 ;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 ,极受推崇重视 。本书内容分为五门 :(1) 教时机 ,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 。(2) 论宗体 ,以唯识为宗 ,而谓其体有四重 。(3) 藏乘所摄 ,谓 《成唯识论 》为一乘之所摄 ,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 。(4) 说教年主 ,以慧 恺 之 《俱舍论序 》论说世亲及十大论师之年代 。(5) 本文判释 ,即就本文述释其义 。而注释书则有唐代道邑之 《成唯识论义 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述记》自元代以来,即告失传,清末杨仁山先生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版刊行。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 》亦是窥基大师撰 。系 “唯识三疏 ”之 一 。本书初叙 《成唯识论 》之成立 、传来 、糅译等因缘 ,次释本论之题目及所被之根机 ,其次解释论文 ,于 《成唯识论述记 》所说之未详尽处 ,更详释之 ,特别是对 《唯识三十颂 》科段 、五种姓义 、三类境等重要问题 ,均广泛解其论意 。文中处处揭示有 “如疏 ”或 “如唯识章说 ”之语 ,可知本书似完成于 《成唯识论述记 》及 《大乘法苑义林章 》之后 ,然 《述记 》有 “如枢要说 ”或 “如别章 ”等语 ;故可推知本书及 《述记 》应于同时完成者 。其注释书有唐代智周之 《成唯识论枢要记 》二卷 、憬兴之 《成唯识论枢要记 》二卷等 。

《成唯识论了义灯 》凡十三卷 ,或十七卷 。唐代慧沼撰 。慧沼是唯识二祖 ,他在书中破斥有关解释 《成唯识论 》中之异说者 ,并阐明原论正义 。书中祖述窥基之说 ,责难圆测 、圆义 、普光 、慧观等之异义 ,一一评斥诸家之异说 ,包括 :西明云 、要集云 、有说 、有释 、有人云 、有解 、有云 、未详决等名目 。其中 ,有说指窥基 、有释指圆测 、有人云指普光 、有解指慧观 、有云指玄范 、未详决指义寂等之说 。此书为 “唯识三疏 ”之一 ,自古以来 ,即为 《成唯识论 》注释中之最难解者 。

《成唯识论演秘 》凡七卷 ,或十四卷 。唐代智周撰 。为 “唯识三疏 ”之一 。乃注释 《成唯识论 》及 《述记 》。书中宣扬法相深义 ,发挥 《论 》、《述记 》之幽旨 ,字句易解 ,为初学者所不可缺之参考书 。

六 结束语

《成唯识论 》幽玄而难解固不用说 ,但学者们不可徒弄难解的哲理 ,夸耀其幽玄 。因为佛教的究竟目的 ,毕竟在于转迷开悟的实际上面 ,这是我们不可不如实了知的 。倾倒精致的学解 ,究竟法界的真相 ,以体会思念如何得到转迷开悟 ,这是最为重要的 。果以转迷开悟为所期 ,详细教那实践实修的次序 ,指示各个不同的阶位 ,丝毫也不出于空疏的戏论 。不但唯识教理所取的态度如此 ,佛教任何一个法门 ,都是如此 。

宗教的目的,一向以来在实践而不在理论,在证悟而不在学解。所以研究唯识不能与世上的哲学一样,特别去重视幽玄难解的哲理,而忽视唯识观的修持。要以唯识的理论,作为达成转迷开悟的究竟目的一种实践实修的助伴,决不是单止于理论或学解的说明,这是我们真正不可忘的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