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说遍行、别境二位;善位心所其相云何?颂曰:

善谓信惭愧[ 1 ]、无贪等三根,

勤安不放逸、行舍及不害[ 2 ]。

论曰:唯善心俱名善心所[ 3 ],谓信惭等定有十一。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 4 ],对治不信乐善为业。然信差别略有三种: 一 、信实有,谓于诸法实事理中深信忍故;二、信有德,谓于三宝真净德中深信乐故;三、信有能,谓于一切世出世善深信有力能得能成起希望故。由斯对治不信彼心,爱乐证修世出世善。忍谓胜解此即信因,乐欲谓欲即是信果,确陈此信自相是何。岂不适言心净为性?此犹未了彼心净言,若净即心应非心所,若令心净惭等何别?心俱净法为难亦然!此性澄清能净心等,以心胜故立心净名,如水精珠能清浊水。惭等虽善非净为相,此净为相无滥彼失!又诸染法各别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有说:信者爱乐为相。应通三性,体应即欲,又应苦、集非信所缘。有执:信者随顺为相。应通三性,即胜解欲。若印顺者即胜解故;若乐顺者即是欲故;离彼二体无顺相故;由此应知心净是信。

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谓依自法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厌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羞耻为二别相,应惭与愧体无差别。则此二法定不相应,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惭愧实而别起,复违论说十遍善心。崇重轻拒若二别相,所缘有异应不俱生,二失既同何乃偏责?谁言二法所缘有异?不尔,如何?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有崇重善及轻拒恶义,故惭与愧俱遍善心所缘无别。岂不我说亦有此义?汝执惭愧自相既同,何理能遮前所设难?然圣教说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即此中崇拒善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

无贪等者,等无嗔痴。此三名根,生善胜故,三不善根近对治故。云何无贪?于有有具无著为性,对治贪著作善为业[ 5 ]。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 6 ],对治嗔恚,作善为业。善心起时随缘何境皆于有等无著无恚,观有等立非要缘彼,如前惭愧观善恶立,故此二种俱遍善心。云何无痴[ 7 ]?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 8 ],作善为业。有义:无痴即慧为性,《集论》说此报教证智抉择为体,生得闻思修所生慧,如次皆是抉择性故。此虽即慧,为显善品有胜功能,如烦恼见故复别说。有义:无痴非即是慧,别有自性正对无明,如无贪、嗔,善根摄故。论说大悲无嗔、痴摄,非根摄故,若彼无痴以慧为性,大悲如力等应慧等根摄。又若无痴无别自性,如不害等应非实物,便违论说十一善中三世俗有余皆是实。然《集论》说慧为体者,举彼因果显此自性,如以忍乐表信自体,理必应尔。以贪、嗔、痴六识相应,正烦恼摄,起恶胜故,立不善根,断彼必由通别对治,通唯善慧,别即三根,由此无痴必应别有。

勤谓精进[ 9 ],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勇表胜进简诸染法,悍表精纯简净无记,即显精进唯善性摄。此相差别略有五种:所谓被甲、加行、无下、无退、无足,即经所说有势[ 10 ]、有勤[ 11 ]、有勇、坚猛[ 12 ]、不舍善轭,如次应知。此五别者:谓初发心、自分、胜进,自分行中三品别故。或初发心:长时、无间、殷重、无余修差别故。或资粮等五道别故,二乘究竟道欣大菩提故,诸佛究竟道乐利乐他故。或二加行、无间、解脱、胜进别故。

安谓轻安[ 13 ],远离粗重调畅身心堪任为性,对治惛沉,转依为业。谓此伏除能障定法,令所依止转安适故。不放逸者,精进、三根于所断修防修为性,对治放逸,成满一切世出世间善事为业。谓即四法于断修事皆能防修名不放逸,非别有体,无异相故。于防恶事修善事中,离四功能无别用故。虽信惭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非根遍策故非此依。岂不防修是此相用?防修何异精进三根?彼要待此方有作用,此应复待余便有无穷失!勤唯遍策,根但为依,如何说彼有防修用?汝防修用其相云何?若普依持即无贪等,若遍策录不异精进,止恶进善即总四法。令不散乱应是等持,令同取境与触何别?令不忘失即应是念,如是推寻不放逸用离无贪等竟不可得,故不放逸定无别体。

云何行舍?精进、三根令心平等正直无功用住为性,对治掉举,静住为业。谓即四法令心远离掉举等障静住名舍。平等正直无功用住,初中后位辨舍差别。由不放逸先除杂染,舍复令心寂静而住。此无别体,如不放逸离彼四法无相用故,能令寂静即四法故,所令寂静即心等故。

云何不害?于诸有情不为损恼无嗔为性[ 14 ],能对治害,悲愍为业。谓即无嗔于有情所不为损恼假名不害。无嗔翻对断物命嗔,不害正违损恼物害。无嗔与乐,不害拔苦[ 15 ],是谓此二粗相差别。理实无嗔实有自体,不害依彼一分假立,为显慈悲二相别故,利乐有情彼二胜故。有说:不害非即无嗔,别有自体谓贤善性。此相云何?谓不损恼。无嗔亦尔,宁别有性?谓于有情不为损恼,慈悲、贤善是无嗔故。

及显十一义别心所,谓欣厌等善心所法,虽义有别说种种名,而体无异故不别立。欣谓欲俱无嗔一分,于所欣境不憎恚故。不忿恨恼嫉等亦然[ 16 ],随应正翻嗔一分故。厌谓慧俱无贪一分,于所厌境不染著故。不悭 等当知亦然[ 17 ],随应正翻贪一分故。不覆诳谄无贪痴一分[ 18 ],随应正翻贪痴一分故。有义:不覆唯无痴一分,无处说覆亦贪一分故。有义:不慢信一分摄,谓若信彼不慢彼故。有义:不慢舍一分摄,心平等者不高慢故。有义:不慢惭一分摄,若崇重彼不慢彼故。有义:不疑即信所摄,谓若信彼无犹豫故。有义:不疑即正胜解,以决定者无犹豫故。有义:不疑即正慧摄,以正见者无犹豫故。不散乱体即正定摄[ 19 ];正见正知俱善慧摄;不忘念者即是正念[ 20 ]。悔、眠[ 21 ]、寻、伺通染不染,如触、欲等无别翻对。何缘诸染所翻善中有别建立,有不尔者?相用别者便别立之,余善不然,故不应责!又诸染法遍六识者,胜故翻之别立善法,慢等忿等唯意识俱,害虽亦然,而数现起损恼他故,障无上乘胜因悲故,为了知彼增上过失翻立不害,失念、散乱及不正知翻入别境,善中不说。染净相翻,净宁少染?净胜染劣,少敌多故。又解理通说多同体,迷情事局随相分多,故于染净不应齐责!此十一法三是假有,谓不放逸、舍及不害。义如前说;余八实有,相用别故。有义十一:四遍善心,精进三根遍善品故。余七不定,推寻事理未决定时不生信故;惭、愧同类依处各别,随起一时第二无故;要世间道断烦恼时有轻安故[ 22 ];不放逸、舍无漏道时方得起故;悲愍有情时乃有不害故。论说十一六位中起:谓决定位有信相应;止息染时有惭、愧起顾自他故;于善品位有精进、三根;世间道时有轻安起;于出世道有舍、不放逸;摄众生时有不害故。有义:彼说未为应理!推寻事理未决定心,信若不生应非是善,如染心等无净信故;惭愧类异,依别境同,俱遍善心前已说故;若出世道轻安不生,应此觉支非无漏故;若世间道无舍、不放逸,应非寂静防恶修善故;又应不伏掉、放逸故,有漏善心既具四法,如出世道应有二故;善心起时皆不损物,违能损法有不害故。论说六位起十一者,依彼彼增作此此说故,彼所说定非应理!应说信等十一法中,十遍善心,轻安不遍,要在定位方有轻安调畅身心余位无故。抉择分说十善心所定不定地皆遍善心,定地心中增轻安故。有义:定加行亦得定地名,彼亦微有调畅义故,由斯欲界亦有轻安,不尔,便违本地分说信等十一通一切地。有义:轻安唯在定有,由定滋养有调畅故,论说欲界诸心心所,由缺轻安名不定地,说一切地有十一者,通有寻伺等三地皆有故。此十一种前已具说。第七、八识随位有无,第六识中定位皆具,若非定位唯缺轻安。有义:五识唯有十种,自性散动无轻安故。有义:五识亦有轻安,定所引善者亦有调畅故,成所作智俱必有轻安故。此善十一何受相应?十五相应,一除忧苦,有逼迫受。无调畅故。此与别境皆得相应,信等欲等不相违故。十一唯善。轻安非欲,余通三界。皆学等三。非见所断,《瑜伽论》说信等六种,唯修所断非所断故。余门分别,如理应思。

如是已说善位心所,烦恼心所其相云何[ 23 ]?颂曰:

烦恼谓贪、嗔、痴、慢、疑、恶见[ 24 ]。

论曰:此贪等六性是根本烦恼摄故,得烦恼名。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谓由爱力取蕴生故。云何为嗔?于苦、苦具憎恚为性,能障无嗔,不安恶行所依为业,谓嗔必令身心热恼,起诸恶业不善性故。云何为痴?于诸理事迷暗为性,能障无痴,一切杂染所依为业,谓由无明起疑、邪定、贪等烦恼、随烦恼、业,能招后生杂染法故。云何为慢?恃己于他高举为性,能障不慢,生苦为业,谓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谦下,由此生死轮转无穷受诸苦故。此慢差别有七、九种,谓于三品我德处生,一切皆通见修所断,圣位我慢既得现行,慢类由斯起亦无失。云何为疑?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业,谓犹豫者善不生故。有义:此疑以慧为体,犹豫简择说为疑故,毗助末底是疑义故[ 25 ],末底、般若义无异故。有义:此疑别有自体,令慧不决非即慧故,《瑜伽论》说六烦恼中见,世俗有即慧分故,余是实有别有性故,毗助末底执慧为疑,毗助若南智应为识,界由助力义便转变,是故此疑非慧为体。云何恶见?于诸谛理颠倒推度染慧为性,能障善见招苦为业,谓恶见者多受苦故。此见行相差别有五[ 26 ]: 一 、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此见差别有二十句[ 27 ],六十五等分别起摄。二、边执见,谓即于彼随执断常,障处中行出离为业。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四遍常论[ 28 ],一分常论[ 29 ],及计后际有想十六,无想、俱非各有八论,七断论等,分别起摄。三、邪见,谓谤因果、作用、实事及非四见诸余邪执,如增上缘名义遍故。此见差别,诸见趣中有执前际二无因论,四有边等不死矫乱[ 30 ],及计后际五现涅槃,或计自在世主、释、梵及余物类常恒不易,或计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横计诸邪解脱,或有妄执非道为道,诸如是等皆邪见摄。四、见取,谓于诸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一切斗诤所依为业。五戒禁取[ 31 ]。谓于随顺诸见戒禁及所依蕴。执为最胜能得清净。无利勤苦所依为业。然有处说:执为最胜名为见取,执能得净名戒取者,是影略说,或随转门。不尔,如何非灭计灭、非道计道说为邪见,非二取摄。

如是总别十烦恼中六通俱生及分别起,任运思察俱得生故,疑后三见唯分别起,要由恶友或邪教力自审思察方得生故。边执见中通俱生者,有义:唯断、常见相粗恶友等力方引生故。《瑜伽》等说何边执见是俱生耶?谓断见摄[ 32 ],学现观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何所在耶?故禽兽等若遇违缘,皆恐我断而起惊怖!有义:彼论依粗相说,理实俱生亦通常见,谓禽兽等执我常存,炽然造集长时资具,故《显扬》等诸论皆说于五取蕴执断计常,或是俱生或分别起。此十烦恼谁几相应?贪与嗔、疑定不俱起,爱憎二境必不同故,于境不决无染著故。贪与慢见或得相应,所爱所陵境非一故说不俱起,所染所恃境可同故说得相应。于五见境皆可爱故[ 33 ],贪与五见相应无失。嗔与慢疑或得俱起,所嗔所恃境非一故说不相应,所蔑所憎境可同故说得俱起,初犹豫时未憎彼故说不俱起,久思不决便愤发故说得相应[ 34 ],疑顺违事随应亦尔。嗔与二取必不相应,执为胜道不憎彼故。此与三见或得相应,于有乐蕴起身常见不生憎故说不相应,于有苦蕴起身常见生憎恚故说得俱起。断见翻此说嗔有无,邪见诽拨恶事好事,如次说嗔或无或有。慢于境定,疑则不然,故慢与疑无相应义。慢与五见皆容俱起,行相展转不相违故,然与断见必不俱生,执我断时无陵恃故,与身邪见一分亦尔。疑不审决与见相违,故疑与见定不俱起。五见展转必不相应,非一心中有多慧故。痴与九种皆定相应,诸烦恼生必由痴故。此十烦恼何识相应?藏识全无;末那有四;意识具十;五识唯三谓贪、嗔、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此十烦恼何受相应?贪嗔痴三俱生、分别,一切容与五受相应。贪会违缘忧、苦俱故,嗔遇顺境喜乐俱故。有义:俱生、分别起慢,容与非苦四受相应,恃苦劣蕴忧相应故。有义:俱生亦苦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分别慢等纯苦趣无,彼无邪师、邪教等故,然彼不造引恶趣业,要分别起能发彼故。疑后三见容四受俱,欲疑无苦等亦喜受俱故,二取若缘忧俱见等,尔时得与忧相应故。有义:俱生身、边二见但与喜、乐、舍受相应,非五识俱,唯无记故。分别二见容四受俱,执苦俱蕴为我我所,常断见翻此与忧相应故。有义:二见若俱生者亦苦受俱,纯受苦处缘极苦蕴苦相应故。论说俱生一切烦恼,皆于三受现行可得。广说如前,余如前说。此依实义。随粗相者,贪、慢、四见乐、喜、舍俱,嗔唯苦、忧、舍受俱起,痴与五受皆得相应,邪见及疑四俱除苦。贪、痴、俱乐通下四地,余七俱乐除欲通三,疑独行痴欲唯忧、舍,余受俱起如理应知。此与别境几互相应?贪、嗔、痴、慢容五俱起,专注一境得有定故。疑及五见各容四俱:疑除胜解不决定故;见非慧俱不异慧故。此十烦恼何性所摄?嗔唯不善,损自他故。余九通二。上二界者唯无记摄,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别起者唯不善摄,发恶行故,若是俱生发恶业者亦不善摄,损自他故,余无记摄细不障善,非极损恼自他处故。当知俱生身边二见唯无记摄,不发恶业,虽数现行不障善故。此十烦恼何界系耶?嗔唯在欲,余通三界。生在下地未离下染,上地烦恼不现在前,要得彼地根本定者[ 35 ],彼地烦恼容现前故。诸有漏道虽不能伏分别起惑及细俱生,而能伏除俱生粗惑,渐次证得上根本定。彼但迷事依外门转,散乱粗动正障定故。得彼定已,彼地分别,俱生诸惑皆容现前,生在上地,下地诸惑分别、俱生皆容现起。生第四定中有中者,由谤解脱生地狱故,身在上地将生下时,起下润生俱生爱故[ 36 ],而言生上不起下者,依多分说或随转门。下地烦恼亦缘上地,《瑜伽》等说欲界系贪求上地生味上定故。既说嗔恚憎嫉灭道,亦应憎嫉离欲地故。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慢者得缘上故。余五缘上其理极成。而有处言贪、嗔、慢等不缘上者,依粗相说或依别缘,不见世间执他地法为我等故,边见必依身见起故。上地烦恼亦缘下地,说生上者于下有情恃己胜德而陵彼故,总缘诸行执我我所断常爱者得缘下故,疑后三见如理应思。而说上惑不缘下者,彼依多分或别缘说。此十烦恼学等何摄?非学无学,彼唯善故。此十烦恼何所断耶?非非所断,彼非染故。分别起者唯见所断,粗易断故,若俱生者唯修所断,细难断故。见所断十实俱顿断,以真见道总缘谛故[ 37 ]。然迷谛相有总有别:总谓十种皆迷四谛,苦、集是彼因依处故,灭、道是彼怖畏处故。别谓别迷四谛相起,二唯迷苦,八通迷四,身边二见唯果处起,别空非我属苦谛故[ 38 ]。谓疑、三见亲迷苦理,二取执彼三见,戒禁及所依蕴为胜能净,于自他见及彼眷属,如次随应起贪、恚、慢,相应无智与九同迷,不共无明亲迷苦理,疑及邪见亲迷集等,二取、贪等准苦应知。然嗔亦能亲迷灭道,由怖畏彼生憎嫉故。迷谛亲疏,粗相如是。委细说者贪、嗔、慢、三见、疑俱生随应如彼,俱生二见及彼相应爱、慢、无明,虽迷苦谛细难断故修道方断,嗔余爱等迷别事生,不违谛观故修所断。虽诸烦恼皆有相分,而所仗质或有或无,名缘有事无事烦恼。彼亲所缘虽皆有漏,而所仗质亦通无漏,名缘有漏无漏烦恼。缘自地者相分似质,名缘分别所起事境,缘灭道谛及他地者,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名缘分别所起名境,余门分别如理应思。

已说根本六烦恼相,诸随烦恼其相云何?颂曰:

随烦恼谓忿、恨、覆、恼、嫉、悭、

诳、谄与害、 ,无惭及无愧,

掉举与惛惛沉,不信并懈怠,

放逸及失念,散乱不正知。

论曰:唯是烦恼分位差别等流性故名随烦恼,此二十种类别有三:谓忿等十各别起故名小随烦恼[ 39 ];无惭等二遍不善故名中随烦恼;掉举等八遍染心故名大随烦恼。

云何为忿?依对现前不饶益境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仗为业,谓怀忿者多发暴恶身表业故。此即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忿相用故。云何为恨?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热恼为业,谓结恨者不能含忍恒热恼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恨相用故。云何为覆?于自作罪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不安隐故。有义:此覆痴一分摄,论唯说此痴一分故,不惧当苦覆自罪故。有义:此覆贪、痴一分摄,亦恐失利誉覆自罪故,论据粗显唯说痴分,如说掉举是贪分故,然说掉举遍诸染心,不可执为唯是贪分。云何为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很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谓追往恶触现违缘,心便很戾多发嚣暴,凶鄙粗言蛆螫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恼相用故。云何为嫉?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谓嫉妒者闻见他荣,深怀忧戚不安稳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嫉相用故。云何为悭?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谓悭’者心多鄙涩,畜积财法不能舍故。此即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悭相用故。云何为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能障不诳邪命为业,谓矫诳者心怀异谋,多现不实邪命事故。此即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诳相用故。云何为谄?为网他故矫设异仪险曲为性,能障不谄教诲为业,谓谄曲者为网帽他曲顺时宜矫设方便,为取他意或藏己失,不任师友正教诲故。此亦贪、痴一分为体,离二无别谄相用故。云何为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能障不害逼恼为业,谓有害者逼恼他故。此亦嗔恚一分为体,离嗔无别害相用故。嗔、害别相,准善应说。云何为 ?于自盛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能障不 染依为业,谓 醉者生长一切杂染法故。此亦贪爱一分为体,离贪无别 相用故。

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故。不耻过恶是二通相,故诸圣教假说为体。若执不耻为二别相,则应此二体无差别。由斯二法应不俱生,非受想等有此义故。若待自他立二别者,应非实有,便违圣教。若许此二实而别起,复违论说俱遍恶心。不善心时随缘何境,皆有轻拒善及崇重恶义,故此二法俱遍恶心,所缘不异无别起失!然诸圣教说不顾自他者,自法名自世间名他,或即此中拒善崇恶于己益损名自他故。而论说为贪等分者,是彼等流非即彼性。

云何掉举?令心于境不寂静为性,能障行舍奢摩他为业[ 40 ]。有义:掉举贪一分摄,论唯说此是贪分故,此由忆昔乐事生故。有义:掉举非唯贪摄,论说掉举遍染心故。又掉举相谓不寂静,说是烦恼共相摄故,掉举离此无别相故。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贪位增说为贪分。有义:掉举别有自性遍诸染心,如不信等,非说他分体便非实,勿不信等亦假有故。而论说为世俗有者,如睡眠等随他相说。掉举别相谓即嚣动,令俱生法不寂静故。若离烦恼无别此相,不应别说障奢摩他,故不寂静非此别相。云何惛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有义:惛沉痴一分摄,论唯说此是痴分故,昧惛沉重是痴相故。有义:惛沉非但痴摄,谓无堪任是 惛沉相,一切烦恼皆无堪任,离此无别 惛沉相故。虽依一切烦恼假立,而痴相增但说痴分。有义:惛沉别有自性,虽名痴分而是等流,如不信等,非即痴摄。随他相说名世俗有,如睡眠等是实有性。惛沉别相谓即瞢重,令俱生法无堪任故。若离烦恼无别 惛沉相,不应别说障毗钵舍那,故无堪任非此别相。此与痴相有差别者,谓痴于境迷暗为相,正障无痴而非瞢重,惛沉于境瞢重为相,正障轻安而非迷暗。云何不信?于实、德、能不忍乐欲心秽为性,能障净信惰依为业,谓不信者多懈怠故。不信三相翻信应知,然诸染法各有别相,唯此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是故说此心秽为性。由不信故于实、德、能不忍乐欲,非别有性。若于余事邪忍乐欲,是此因果,非此自性。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惰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谓懈怠者滋长染故。于诸染事而策勤者亦名懈怠,退善法故。于无记事而策勤者,于诸善品无进退故,是欲胜解非别有性。如于无记忍可乐欲,非净非染无信不信。云何放逸?于染净品不能防修纵荡为性,障不放逸增恶损善所依为业,谓由懈怠及贪、嗔、痴不能防修染净品法总名放逸,非别有体。虽慢、疑等亦有此能,而方彼四势用微劣,障三善根遍策法故[ 41 ],推究此相如不放逸。云何失念?于诸所缘不能明记为性,能障正念散乱所依为业,谓失念者心散乱故。有义:失念念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念故。有义:失念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痴令念失故名失念。有义:失念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故。云何散乱?于诸所缘令心流荡为性,能障正定恶慧所依为业,谓散乱者发恶慧故。有义:散乱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有义:散乱贪、嗔、痴摄,《集论》等说是三分故,说痴分者遍染心故,谓贪、嗔、痴令心流荡胜余法故说为散乱。有义:散乱别有自体,说三分者是彼等流,如无惭等非即彼摄,随他相说名世俗有。散乱别相谓即躁扰,令俱生法皆流荡故。若离彼三无别自体,不应别说障三摩地。掉举、散乱二用何别?彼令易解、此令易缘,虽一#那解缘无易,而于相续有易义故。染污心时由掉乱力常应念念易解

易缘,或由念等力所制伏如系猿猴有暂时住故,掉与乱俱遍染心。云何不正知?于所观境谬解为性,能障正知毁犯为业,谓不正知者多所毁犯故。有义:不正知慧一分摄,说是烦恼相应慧故。有义:不正知痴一分摄,《瑜伽》说此是痴分故,令知不正名不正知。有义:不正知俱一分摄,由前二文影略说故,论复说此遍染心故。

与并及言显随烦恼非唯二十,杂事等说贪等多种随烦恼故。随烦恼名亦摄烦恼,是前烦恼等流性故,烦恼同类余染污法但名随烦恼非烦恼摄故唯说二十随烦恼者,谓非烦恼唯染粗故。此余染法或此分位,或此等流,皆此所摄,随其类别如理应知。如是二十随烦恼中:小十、大三定是假有;无惭、无愧、不信、懈怠定是实有,教理成故。掉举、惛沉、散乱三种,有义是假,有义是实,所引理教如前应知。二十皆通俱生、分别,随二烦恼势力起故。此二十中、小十展转定不俱起,互相违故,行相粗猛各为主故。中二、一切不善心俱,随应皆得小、大俱起。论说大八遍诸染心,展转小、中皆容俱起。有处说六遍染心者,、掉增时不俱起故。有处但说五遍染者,以、掉等违唯善故。此唯染故,非第八俱;第七识中唯有大八,取舍差别如上应知;第六识俱容有一切;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大相通、五识容有。由斯中、大五受相应。有义:小十除三,忿等唯喜、忧、舍三受相应;谄、诳、 三四俱除苦。有义:忿等四俱除乐;谄、诳、 三五受俱起,意有苦受前已说故。此受俱相如烦恼说,实义如是。随粗相说、忿、恨、恼、嫉、害忧、舍俱;覆、悭喜、舍;余三增乐;中、大随粗亦如实义。如是二十与别境五皆容俱起,不相违故。染念染慧虽非念、慧俱,而痴分者亦得相应故。念亦缘现、曾习类境,忿亦得缘#那过去,故忿与念亦得相应。染定起时心亦躁扰,故乱与定相应无失!中二、大八、十烦恼俱。小十定非见、疑俱起,此相粗动彼审细故。忿等五法容慢、痴俱,非贪、恚并,是嗔分故。悭、痴、慢俱非贪嗔并,是贪分故。 唯痴俱,与慢解别,是贪分故。覆、诳与谄、贪、痴慢俱,行相无违,贪、痴分故。小七、中二唯不善摄,小三、大八亦通无记。小七、中二唯欲界摄;诳、谄欲、色;余通三界。生在下地容起上十一,耽定于他起 、诳、谄故。若生上地起下后十,邪见、爱俱容起彼故。小十生上无由起下,非正润生及谤灭故。中二、大八下亦缘上,上缘贪等相应起故。有义:小十下不缘上,行相粗近不远取故。有义:嫉等亦得缘上,于胜地法生嫉等故,大八、谄、诳上亦缘下,下缘慢等相应起故,梵于释子起谄、诳故, 不缘下非所恃故。二十皆非学无学摄,此但是染彼唯净故。后十唯通、见修所断,与二烦恼相应起故。见所断者随迷谛相或总或别烦恼俱生,故随所依皆通四部[ 42 ]。迷谛亲疏等、皆如烦恼说。前十,有义:唯修所断,缘粗事境任运生故。有义:亦通见、修所断,依二烦恼势力起故,缘他见等生忿等故。见所断者随所应缘总别惑力皆通四部。此中,有义忿等但缘迷谛惑生非亲迷谛,行相粗浅不深取故。有义:嫉等亦亲迷谛,于灭、道等生嫉等故。然忿等十但缘有事,要托本质方得生故。缘有漏等准上应知。

注 释

[1]愧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 。愧者廉耻之心 ,做了坏事无颜见人曰愧 。

[2]行舍 :与善心相应之心所 ,有称为舍 ,使心住于平等离掉薄之过者 。是于五蕴门属于行蕴 ,故称为行舍 ,以别于受蕴所摄之受舍 。不害 :大善地法之一 。十一善心所之一 。善心所之名 ,不为他之不利 ,不损恼他之精神作用也 。唯识宗于无嗔之作用上假立名者 。

[3]善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三位 ,计有十一种 ,即信 、惭 、愧 、无贪 、无嗔 、无痴 、精进 、轻安 、不放逸 、行舍 、不害 。何谓善 ,随顺法理 ,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 ,谓之善 ;反之 ,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 ,名不善 。故以上十一种善心所 ,囊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 ,其自体远离一切秽恶 ,而聚集一切功德 。

[4]乐欲 :乐者 ,愿也 ,好也 。乐欲者 ,愿求欲望也 。《最胜王经 》一曰 :“一切烦恼 ,以乐欲为本 。从乐欲生 ,诸佛世尊断乐欲故 ,名为涅槃 。”《盂兰盆经宗密疏 》曰 :“愿者 ,心之乐欲也 。”

[5]贪著 :多求而无厌叫做 “贪 ”,贪心很坚固叫做 “著 ”。

[6]苦苦 :谓有漏五阴之身 ,性常逼迫 ,名苦 。又与苦受相应 ,即苦上加苦 ,故名苦苦 。(五阴者 ,色阴 、受阴 、想阴 、行阴 、识阴也 。)

[7]无痴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 。无痴 ,是明达事理 ,不为其所迷惑 。

[8]愚痴 :三毒之一 。梵语 Moha ,音译为慕何 ,译曰痴 。心性暗昧 ,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 。与无明同 。《瑜伽论 》八十六曰 :“痴异名者 ,亦名无智 ,亦名无见 ,亦名非现观 ,亦名惛昧 ,亦名愚痴 ,亦名无明 ,亦名黑暗 。”《法界次第 》上之上曰 :“迷惑之性 ,立之为痴 。若迷一切事理 ,无明不了 ,迷惑妄取 ,起诸邪行 ,即是痴毒 ,亦名无明 。”《大乘义章 》五本曰 :“暗惑名痴 。”

《华严大疏钞 》二十曰 :“迷于四谛 ,皆曰愚痴 。”

[9]精进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 。此又名勤 ,即对修道 、为善勤劬不懈 。

[10]有势 :《集异门论 》卷十三云 :“言有势者 ,谓彼上品精进圆满 ,故名有势 。”

[11]有勤 :《集异门论 》卷十三云 :“言有勤者 ,谓即显示精进坚固 ,故名有勤 。”

[12]有勇 、坚猛 :《集异门论 》卷十三云 :“言有勇坚猛者 ,谓由成就精进力故 ;勇决而取 ,坚住而取 ,猛利而取 。诸所有取 ,是善非恶 ;随所取相 ,守护不舍 。如护他国 ,善能守护 。是故说为有勇坚猛 。”

[13]轻安 :身心悦适堪任善法 ,能灭粗重之心 。十一善心所之一 。

[14]无嗔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 、逆境当前 ,不生恚恨之心 ,谓之无嗔 。

[15]拔苦 :拔苦为悲之德 ,与乐为慈之德 。《智度论 》二十七曰 :“大慈与一切众生乐 ,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

[16]恨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二 、恨者怨恨 ,怀恶不舍 ,引起极度烦恼 。嫉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 、嫉者妒忌 ,他人荣盛 ,我怀忧戚 ,如妾妇之固宠 ,政敌之倾轧 。

[17]悭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 。悭者悭吝 ,财物不肯施舍 ,法理秘不告人 ,鄙恶地蓄积财法 。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 、 者骄傲 ,由于得到世间名利而骄慢自大 。

[18]诳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 、诳是欲谋取名誉或利益 ,自己无德而诈称有德的一种欺骗行为 。谄 :唯识宗立五位百法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 。谄者谄曲 ,为了取得别人欢心而阿谀谄媚 ,以达到自己谋求的目的 。

[19]正定 :谓人摄诸散乱 ,身心寂静 ,正住真空之理 ,决定不移 ,是名正定 。

[20]正念 :八正道之一 ,一 、指真正之念 。即如实忆念诸法之性相而不忘失。可分为二,一、世俗有漏正念,即与有漏作意相应的善念。二、出世间无漏正念,即依无漏之正见能思维谛境,而与无漏作意相应的明记不忘之念。

[21]眠 :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不定心所之一 。眠即睡眠 ,昏迷而不自在 ,能障智慧 。

[22]世间道 :世间道者 ,谓世间初静虑 、第二静虑 、第三静虑 、第四静虑 ,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如是静虑无色 ,由四种相应广分别 ,谓杂染故 、清白故 、建立故 、清净故 。杂染者 ,谓四无记根 ,一爱二见三慢四无明 ,由此四惑染污其心 ,于诸染污静虑定门令色无色界一切有覆无记 ,烦恼随烦恼生长不绝 。所以者何 ?由有爱故味上静虑杂染所染 ,贪味净定轻安乐故 ,由有见故见上静虑杂染所染 ,依止静虑发起计度先际等见故 ,由有慢故慢上静虑杂染所染 ,依证胜定起高慢故 ,由无明故疑上静虑杂染所染 ,求解脱者由未通达真实道理 ,于胜品所证常生疑惑 ,为解脱耶不解脱耶 ?如是烦恼恒染其心 ,令色无色大小二惑相续流转 。

[23]烦恼心所 :六位心所的第四位 ,计有贪 、嗔 、痴 、慢 、疑 、恶见六种 。此又称六种根本烦恼 ,由此能生起随之而来的随烦恼 。何谓烦恼 ,烦者烦闷 、烦扰 ,恼者恼乱 、恼热 ,《大智度论 》七曰 :“烦恼者能令心烦 ,能作恼故 ,名为烦恼 。”

[24]恶见 :恶劣的见解 ,即我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等五种 。

[25]末底 :梵语 Mati ,又曰摩提 。译曰慧 。《唯识论 》六曰 :“末底般若为异 。”同 《述记 》六末曰 :“末底是慧异名 ,与般若无别体 。”

[26]行相差别 :如是灭谛总有四种行相差别 ,谓灭相 、静相 、妙相 、离相 。“云何灭相 ?烦恼离系故 。云何静相 ?苦离系故 。云何妙相 ?乐静事故 。云何离相 ?常利益事故 。”

[27]二十句 :计色是我 ,我有诸色 ,我在色中 ,色在我中 (色属于我 )。如是受等余四 ,亦各四句 ,共二十句 。

[28]四遍常论 :《大毗婆沙论 》卷一九九云 :前际分别见中 ,四遍常论者:一、由能忆一坏成劫、或二、或三、乃至八十;彼便执我世间俱常。问:彼何故作是执?答:彼计转变或隐显故或转变论者作如是执。乳变为酪,种变为芽,薪变为灰,如是等类,若续彼而有者;皆是彼所转变。非彼法灭,有此法生。故一切法,自性常住。隐显论者、作如是执:诸法自性,或隐或显。彼见此处,先有如是形显分量大地洲渚妙高山王余山大海诸树等坏,后于此处,复有如是形显分量大地等成。便作是念;彼于中间不可见者;非性坏灭。然坏劫时,彼性潜隐。至成劫位,彼性复显。又七士身,常无动转,互不相触,命不可害。故作是念:我及所忆,二俱是常。由斯便见我及世间,俱是常住。二、由能忆一生、或二、或三、乃至百千生事;彼便执我世间俱常。由计转变或隐显故。彼若能忆外器坏成;由见此处,先有如是形显分量大地洲渚如前,乃至命不可害。若不能忆外器坏成;执世间常,理不待说。故作是念:我及所忆,二俱是常。由斯便见我及世间,俱是常住。问:此与第一义有何异?答:前虽忆多;而于能忆诸生无间,未得自在。今虽忆少;而于能忆诸生无间,已得自在。三、由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诸蕴相续。谓见死有诸蕴无间,中有现前。复见中有诸蕴无间,生有现前。又见生有诸蕴无间,本有现前。本有诸蕴,分位相续,乃至死有。譬如水流灯焰相续。由不觉知微细生灭;于诸蕴中,遂起常想。故便执我世间俱常。由计转变或隐显故;如刀于鞘,蛇于其穴,人于暗室,入出隐显。故作是念:我及所见,二俱是常。由斯便见我及世间,俱是常住。四、由寻伺,不如实知。谓我世间俱是常住。彼作是念:有法常有,无法恒无。无不可生,有不可灭。彼执因果,从无始来,性唯是一,无灭无起;故是前际分别见摄。彼若执色以为我者;由见显形恒相似故;便执为常。若执心等以为我者;由心等法,无间生故;相似生故;恒时生故;不能了知细生灭故;能忆往昔所更事故;前后事业,互相似故;他不碍故;便执为常。彼由如是虚妄寻伺,执我世间,俱是常住。如是四种前际分别执遍常论,由劫及生死生寻伺四事而起。

[29]一分常论 :为古代印度外道所执的六十二见之一 ,属于计执前际而起的常见 。此类外道共有四种 ,故又称四种一分常论 。彼等系于前生 、后生 ,或色心之一半而起常见者 ,故称一分常论 。即 :一 、谓外道得宿住通 ,能观

前世,而以为诸趣皆由梵天之意所化;如是,不见大梵天之始终,故以为大梵天为“常”,而我及世间为“无常”。二、计执色法灭而心法存,或心法灭而色法存;或谓色法为心法之一,故为常住者。三、计执从戏忘天而下生此间,依宿住通观过去,认为先前之住处为常住者。四、计执从意恚天而下生此间,依宿住通观过去,认为先前之住处为常住者。执持此见解者,相当于外道十六宗之“自在等因宗”。这是唯识家破斥的对象。见《瑜伽师地论》卷六。

[30]四有边 :《大毗婆沙论 》卷一九九云 :四有边等论者 :一 、由天眼 ,见下唯至无间地狱 ,见上唯至初静虑天 。执我于中 ,悉皆遍满 。彼作是念 ;过此若有我及世间 ;我亦应见 。既更不见 ;故知非有 。由斯便执我及世间 ,俱是有边 。即是二种有分限义 。二 、由依止胜分静虑 ,发净天眼 ;傍见无边 ,执我于中悉皆遍满 。由斯便执我及世间 ,俱是无边 。即是二种无分限义 。三 、由天眼及神境通 ;由天眼通 ,见下唯至无间地狱 ,见上唯至初静虑天 。由神境通 ,运身傍去 ,不得边际 。遂于上下 ,起有边想 ;于傍世界 ,起无边想 。执我于中 ,悉皆遍满 。由斯便执我及世间 ,亦有边 ,亦无边 。即是二种俱有分限无分限义 。四 、非有边非无边者 :即遮第三 ,为此第四 。彼作是念 :我及世间 ,俱不可说定是有边 ,定是无边 。然皆实有 。或有说者 :彼见世间 ,横无边故 ;执我世间俱非有边 。彼见世间 ,竖有边故 ;执我世间 ,俱非无边 。虽无决定 ;而实有我 。复有说者 ;彼执我体 ,或舒或卷 ;不可定说 。舒无边故 ;说非有边 。卷有边故 ;说非无边 。问 :如是四种 ,既缘现在 ;云何说为前际分别 ?答 :彼待未来 ,亦名前际 。复有说者 :此四由忆成劫坏劫而建立故 ;皆得说为前际分别 ,谓第一论 ,由忆过去成劫之时 ,我及世间 ,竖有分限故 ;便起有边想 。若第二论 ,由忆过去成劫之时 ,我及世间 ,横无分限故 ;便起无边想 。若第三论 ,由忆过去成劫之时 ,我及世间 ,竖有分限 ,横无分限 ;起亦有边亦无边想 。若第四论 ,由忆过去坏劫之时 ,我及世间 ,虽不可得分量狭广 ;而是实有 。起非有边非无边想 。有作是说 :执有边者 ,即是断见 。执无边者 ,即是常见 。执亦有边亦无边者 ,即是一分断见一分常见 。执非有边非无边者 ,即是唯起萨迦耶见 。如是四种前际分别有边等论 ,依前所

说多四事起。

[31]戒禁取 :四取之一 ,即执著非正因 、非正道为正因 、正道 。亦即执取五见中之戒禁取见 ,于三界之苦 、道二谛中皆各有此见 ,故计有六事 。此戒禁为圣道修行之怨敌 ,使修行者由此而诳惑 ,如使在家众妄计自饿等法为生天之道 ;使出家众执著可爱之境 ,而舍离清净道 。或如外道之妄计鸡 、狗等戒 ,故于五见之中 ,唯独别立此一见 。

[32]断见 :坚持人死后身心断灭不复再生的偏见 。五恶见之一 。

[33]五见 :又名五恶见 ,即身见 、边见 、邪见 、见取见 、戒禁取见 。身见是执著五蕴假和合之身为实有 ;边见是偏于一边的恶见 ,如有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一切都归于无 ,所谓人死如灯灭 ,这叫做断见 ,又有一些人以为人死之后仍是为人 ,猪马牛羊死后仍是为猪马牛羊 ,这叫做常见 ,这种执断执常的见解 ,都偏于一边 ,故名边见 ;邪见是邪而不正的见解 ,如谤无因果 ,坏诸善事是 ;见取见之见即指我见 、边见 、邪见 ,取是取著不舍 ,对于上述三种不正见 ,执以为是 ,名见取见 ;戒禁取见就是执行或受持邪戒 ,错认以为是正戒 ,如一般人持牛戒狗戒等 ,以为是生天之因 ,又有一些人涂灰断食 ,错认以为是涅槃之道是 。

[34]愤发 :谓身擒害性 ,心擒害性 ,身战怒性 ,心战怒性 ,身愤发心愤发 ,已愤发 ,当愤发 ,总名愤发 。

[35]根本定 :又名根本禅 ,根本等至或八等至 ,略称根本 。对于近分定而言 。即离各下地修惑而得之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根本地所摄之定也 。见 《俱舍论 》、《大毗婆沙论 》等 。

[36]润生 :烦恼有分别起和俱生起二种 ,分别起烦恼是依邪师 、邪教 、邪思维三缘而生起的烦恼 ,自然而有的烦恼称为俱生 。分别起的烦恼造作善恶诸业 ,俱生烦恼润其业种而使受生 ,故生润生 。

[37]真见道 :指如实证得生 、法二空所显的真理 ,与如实断除所知 、烦恼二障的阶位 。见道 、一心见道 。唯识宗所立菩萨乘之见道 ,分为真见道 、相见道 。真见道复涵括由加行功德成就而生之正断烦恼根本智的无间道 ,及于次一念正证所显真理的解脱道 ,虽涉于多刹那 ,然非别之所作 。以其同等 ,故称一心;又以其无分别智,体会真如,如实断证,故称见道。

[38]苦谛 :四谛之一 。三界生死之果报 ,毕竟苦患 ,无有安乐之性 ,此理决定真实 ,谓之苦谛 。

[39]小随烦恼 :共有十种 ,即忿 (愤怒 )、恨 (怨恨常思报复 )、覆 (隐藏自己的罪过 )、恼 (对他人发火 )、嫉 (嫉忌他人 )、悭 (吝啬 ,不愿施舍 )、诳 (欺诈他人 )、谄 (奉承他人 )、害 (伤害他人 )、骄 (骄傲自大 )。以上十种烦恼 ,是随着六根本烦恼而起的枝末烦恼 ,这些烦恼因其性质比较粗和猛烈 ,而且各别生起 ,范围较小 ,所以叫做 “小随 ”。

[40]奢摩他 :为梵语 Camatha 之音译 ,意译止 、寂静 、能灭 ,为禅定的异名 ,乃摄心而不被外境所动 ,远离并止息一切之散乱 ,使心寂静 。此常具 “观 ”(智慧 )并用 ,称为止观 。

[41]三善根 :指对治三不善根的三种心所 。即 :一 、无贪善根 ,又作不贪善根 。于五欲之境不贪不著 、不爱不乐 。此无贪法是善种性 ,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 ,故称无贪善根 。二 、无嗔善根 ,又作不恚善根 。于一切众生不生愤恚 ,不欲损恼 。此无嗔法是善种性 ,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故称无嗔善根 。三 、无痴善根 ,又作不痴善根 。于一切诸法皆悉明了通达 ,能了知善法 、不善法 、有罪法 、无罪法 、应修法 、不应修法 。此无痴法是善种性 ,能为无量善法之根本 ,故称无痴善根 。三善根于一心中具足可得 ,通六识及有漏 、无漏 ,遍与一切善心相应俱起 ,而为诸善之根本 。《大毗婆沙论 》卷一一二 ,更以能生善 、养善 、增善 、长善 、益善 、持善 、广布善法等解为善根之义 。

[42]四部 :意显通于的各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