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
一切佛语心品之四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三藐三佛陀。我及余菩萨摩诃萨,善于如来自性,自觉觉他。”佛告大慧:“恣所欲问,我当为汝随所问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作耶?为不作耶?为事耶?为因耶?为相耶?为所相耶?为说耶?为所说耶?为觉耶?为所觉耶?如是等辞句,为异为不异?”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如是等辞句,非事非因。
所以者何?俱有过故。大慧,若如来是事者,或作或无常。无常故,一切事应是如来。我及诸佛皆所不欲。若非所作者,无所得故,方便则空,同于兔角、槃大之子,以无所有故。大慧,若无事无因者,则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四句者,是世间言说。若出四句者,则不堕四句,不堕四句故,智者所取。一切如来句义亦如是,慧者当知。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当知此义,无我性是无我。一切法有自性,无他性,如牛马。
“大慧,譬如非牛马性,非马牛性,其实非有非无。彼非无自性。如是大慧,一切诸法,非无自相,有自相。但非无我愚夫之所能知,以妄想故。
如是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当如是知。如是如来与阴,非异非不异。若不异阴者,应是无常。若异者,方便则空。若二者应有异。如牛角,相似故不异,长短差别故有异,一切法亦如是。大慧,如牛角右角异左角。左角异右角,如是长短种种色,各各异。大慧,如来于阴界入,非异非不异。
【白话】
佛所说的一切心法之三
第四卷佛所说的一切心法之四
这时大慧大士,对佛说:“世之尊者,希望能为我及具有大志的修证者解说无上正确智慧的佛果之心,善于认识如来自性,自觉并觉悟他人。”佛陀告诉大慧:“尽管说出你的问题,我应当为你的随之所问进行解说。”大慧对佛陀说:“世之尊者,如来应共同平等正定心止,有所作吗?还是无所作?是果呢?还是因?为相呢?还是为所相?为说呢?还是为所说?为觉呢?还是为所觉?这些许多辞句,是不同还是相同?”佛告诉大慧:“如来应共同平等正定心止,你所说的许多辞句,既不是果也不是因。
为什么呢?都有过错的原故。大慧,若如来是事之果,或作或无常。而有作则有坏,所以无常,一切事就应是如来了。我与诸佛都不欲为此。若无所作,则无所得,只是为方便而设的假设,是空,与兔生角,石女生子一样,是不可能有所得的。因此大慧,若既无事之果,也无因,那便是非有非无。若非有非无,则出于四句之中,而四句是世间论的义理。若超出于四句的人,则不堕于四句,不堕于常与无常,亦常亦无常与非常非无常四句,所以是智者所取的认识。一切如来句子的义理也是如此,智慧之人应当知道。如我所说,一切法无我,应当知道其义理,无我的本质是无我的执着。一切法有其性质,没有别的性质,如牛马各不相及。
“大慧,比如不是牛有马性,不是马有牛性,其实质非有也非无。它们也不是没自性。大慧,一切诸法,也是如此,并非无自相,有自身的形态。但这不是未认识无我境界的愚夫所能理解的,这是由于妄想的原故。
同样一切法空、无生、无自性,也应当是如此认识。同理如来与五阴,并非不同也并非相同。若如来与五阴相同,应当是无常的。若不同,也只是为方便而作的假设。若如来五阴之色受想行识应当有所不同。如两支牛角,相似因此不异,但一对牛角长短仍有差别因此有不同,一切法之理亦是如此。大慧,如牛的角,右不同于左,左也不同于右,同样长短与各种形态,都有不同。大慧,如来和五阴的关系也是非异非不异。
佛陀最后说法地印度吠舍离遗迹(侯新天/摄)
【经文】
“如是如来解脱,非异非不异。如是如来,以解脱名说。若如来异解脱者,应色相成,色相成故,应无常。若不异者,修行者得相,应无分别,而修行者见分别,是故非异非不异。如是智及尔炎,非异非不异。
大慧,智及尔炎非异非不异者,非常非无常,非作非所作,非有为非无为,非觉非所觉,非相非所相,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非一非异,非俱非不俱故,悉离一切量。离一切量,则无言说。无言说,则无生。无生,则无灭。无灭,则寂灭。寂灭,则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缘。无攀缘,则出过一切虚伪。出过一切虚伪,则是如来。如来则是三藐三佛陀。大慧,是名三藐三佛陀佛陀。大慧,三藐三佛陀佛陀者,离一切根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悉离诸根量,无事亦无因。
已离觉所觉,亦离相所相。
阴缘等正觉,一异莫能见。
若无有见者,云何而分别?
非作非不作,非事亦非因。
非阴非在阴,亦非有余杂。
亦非有诸性,如彼妄想见。
当知亦非无,此法法亦尔。
以有故有无,以无故有有。
若无不应受,若有不应想。
或于我非我,言说量留连。
沈溺于二边,自坏坏世间。
解脱一切过,正观察我通。
是名为正观,不毁大导师。
【白话】
“同样如来解脱,也是非异,非不异。所以如来,以解脱这个名词来说法。若如来不是解脱者,应当有色相即形态表现成立,由于色相成立,应当无常。若是解脱者,得修行者之相即形态和表现,那么两者并无分别,而修行之人确见到了差别,因此说非异,非不异。同理智与心念,也是非异,非不异的。
陕西宝鸡法门寺唐代壸门高圈足银熏炉
大慧,智与心念非异,非不异。就是非常,非无常。非形态,非所形态。非阴,非异阴。非说,非所说。非同,非异。非具有,非不具有。由于非同,非异,非具有与非不具有的原故,是远离一切量的。离开了一切估量,则无言语可说。无言语可说,也就不生心念。不生心念,则无所谓灭。无灭,则归于清澄的寂灭。寂灭,则入自性涅槃。自性涅槃,则无事也无因。无事无因,则无攀附缘起,无攀附缘起,则超出越过一切虚伪。超出越过一切虚伪,就是如来。如来则是无上遍知正觉。大慧,就称为无上智慧正确而完全的佛果之心。大慧,无上正确智慧的佛果之心的人,远离一切根尘和现量境界。”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远离一切根量事,本实无事也无因。
离开感觉被感觉,也离现象与状态。
五阴缘起正确想,相同区别无所见。
但若没有所见事,如何又能有分别?
并非有作非不作,并非缘事也非因。
不是五阴非在阴,也非另有其余事。
既非万法有自性,如同人们妄想见。
但是应知也非无,如此事理法也同。
所以见有才知无,以是知无方生有。
若无不应接受事,如有不应生妄想。
或是不悟我本无,言语估量留连生。
如果沉溺断常见,破坏自身坏人间。
摆脱一切邪见解,正心观察自通达。
这样叫做正观悟,不毁佛法世间师。
北周观音造像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修多罗摄受不生不灭。又世尊说,不生不灭是如来异名。云何世尊为无性故,说不生不灭?为是如来异名?”佛告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无品不现。”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不生者,则摄受法不可得。一切法不生故,若名字中有法者,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解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我说如来非无性,亦非不生不灭摄一切法。
亦不待缘故不生不灭,亦非无义。大慧,我说意生、法身,如来名号①。彼不生者,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七住菩萨,非其境界。大慧,彼不生,即如来异名。大慧,譬如因陀罗释迦②,不兰陀罗③。如是等诸物,一一各有多名。亦非多名而有多性,亦非无自性。如是大慧,我于此娑呵世界④,有三阿僧祗⑤,百千名号。愚夫悉闻,各说我名,而不解我如来异名。
“大慧,或有众生,知我如来者,有知一切智者,有知佛者,有知救世者,有知自觉者,有知导师者,有知广导者,有知一切导者,有知仙人者,有知梵者⑥,有知毗纽者⑦,有知自在者,有知胜者,有知迦毗罗者⑧,有知真实边者,有知月者,有知日者,有知主者,有知无生者,有知无灭者,有知空者,有知如如者,有知谛者,有知实际者,有知法性者,有知涅槃者,有知常者,有知平等者,有知不二者,有知无相者,有知解脱者,有知道者,有知意生者。大慧,如是等三阿僧祗百千名号,不增不减,此及余世界,皆悉知我。如水中月,不出不入。彼诸愚夫,不能知我堕二边故。然悉恭敬供养于我,而不善解知词句义趣,不分别名,不解自通。计著种种言说章句,于不生不灭,作无性想,不知如来名号差别。如因陀罗释迦,不兰陀罗,不解自通,会归终极。于一切法,随说计著。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修证者,又问佛陀:“世之尊者,如您所说在经典义理中反映出不生与不灭。而您说,不生不灭就是如来的别称。为何您本无自有之性,反而说不生不灭呢?这就是如来的别称吗?”佛陀告诉大慧:“我说一切法不生不灭,有与无的状况都不出现。”大慧对佛陀说:“世之尊者,若一切法不生,则接受法就不能办到。因为一切法本不生,如果在名称中有法的含义,请您为我们解说。”佛陀告诉大慧:“好的,很好。听着,认真听,要善于思考,我应当为你们分别加以解说。”大慧对佛陀说:“恭敬地接受教导。”
印度灵鹫山说法台遗址
佛陀告诉大慧:“我所说的如来,不是无性,也不是以不生不灭涵盖一切法。
也不有待于因缘而不生不灭,更不是没有义理。大慧,我说的意生身、法身,都是如来显体于外的名号。这些不生,是一切其他教派、声闻、缘觉、以至于七地的菩萨诸乘,都不能觉悟具有的境界。大慧,这些不生,就是如来的另有的名称。大慧,比如天主者,功德圆满具足者等。如同有许多事物,一一都各有若干个名称。并非有许多名称就有很多本质,也不是无自性即特有的性质。因此大慧,我在这个修证的世界上,有不可计量的成百上千个名号。愚昧之人都可以听说,并讲出我的名称,但是却不能理解如来的各种不同的名称。
佛教八宝之宝幢(文军/摄)
“大慧,或有人们,知道我叫如来,有的知道我的名字叫一切智,还有知道叫佛者的,救世者的,自觉者的,导师者的,广导者的,一切导者的,仙人者的,梵者的,自在天的,自在者的,知胜者的,创立者的,真实边者的,月者的,日者的,主者的,无生者的,无灭者的,空者的,如如者的,谛者的,实际者的,法性者的,涅槃者的,知常者的,平等者的,不二者的,无相者的,解脱者的,知道者的,以及知道我又叫意生者的。大慧,凡此种种众多的名称,既不减少什么也不增加什么,在此世和各世界中,全都知道我。比如水中明月,不出不入。那些愚昧的人,不能认知我而堕入相对的二边见解中。然而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我,但却不善于了解认识词句的义理之处,不能分辨不同的名称,不理解其自然相通的意蕴。执着于各种言语和佛典章句,于本不生不灭中,作无性之想,不知道如来名称的不同和差别,如天主者与功德圆满具足者一样,不需解说自然通达,会归于终极之处。而人们却于一切法中,随着言语名称而产生执着。
少康以钱赐童子教导念佛图
【注释】
①名号:佛教名词。所谓显体为名,名彰于外而号令天下为号。诸佛、菩萨通用,常指南无阿弥陀佛。
②因陀罗释迦:因陀罗本为雷雨之神,后佛教沿用,为最高神,与梵天并称,译为天主者、帝释天等;释迦即指释迦牟尼。
③不兰陀罗:疑为功德圆满具足者,待考。
④娑阿世界:又称堪忍世界。在此界要隐忍不受欲望诱惑;菩萨要忍受教化众生的疲倦。
⑤三阿僧祗,阿僧祗,译义为无数,三阿僧祗,指无量可计,极言其多。
⑥梵:即梵天,离天无欲而归于寂灭清净。
⑦毗纽:指自在天。
⑧迦毗罗:印度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派别数论派的创立者。
【经文】
“大慧,彼诸痴人,作如是言,义如言说,义说无异。所以者何?谓义无身故,言说之外,更无余义。帷止言说。大慧,彼恶烧智,不知言说自性,不知言说生灭,义不生灭。大慧,一切言说,堕于文字,义则不堕。离性非性故,无受生亦无身。大慧,如来不说堕文字法。文字有无,不可得故,除不堕文字。
大慧,若有说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则妄说,法离文字故。是故大慧,我等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所以者何?法离文字故,非不饶益义说。言说者,众生妄想故。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著言说,随宜方便,广说经法。以众生希望烦恼不一故,我及诸佛,为彼种种异解众生,而说诸法,令离心意意识故,不为得自觉圣智处。
“大慧,于一切法无所有,觉自心现量,离二妄想。诸菩萨摩诃萨依于义,不依文字。若善男子善女人,依文字者,自坏第一义,亦不能觉他。
堕恶见相续,而为众说,不善了知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亦不知章句。若善一切法,一切地,一切相,通达章句,具足性义,彼则能以正无相乐,而自娱乐。平等大乘,建立众生。
“大慧,摄受大乘者,则摄受诸佛菩萨缘觉声闻,摄受诸菩萨缘觉声闻者,则摄受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者,则摄受正法。摄受正法者,则佛种不断。佛种不断者,则能了知得殊胜入处。知得殊胜入处,菩萨摩诃萨常得化生①,建立大乘十自在力,现众色像,通达众生,形类希望,烦恼诸相,如实说法。如实者,不异;如实者,不来不去相,一切虚伪息,是名如实。
【白话】
“大慧,他们这些痴迷的人,这样说,义理如语言所说,义理与语言没有不同。为什么呢?就是说义理本身无所有,在语言之外,就更没有义理了。因此无语言,亦无义理。大慧,他们被邪恶烧掉了智慧,不知道语言的自性即本质,不知语言是有生与灭的,而义理是不生不灭的。大慧,一切语言论说,如都局限于文字,那么义理也会受到局限。这是由于脱离了自性即本质就并非有性了,在无感受之处,也无本身。大慧,如来不说被文字局限了的法门。由于文字的有与无,不可得,所以不局限于文字之中。
大慧,如果有人说,如来的说法也局限于文字,这就是妄说,因为法离文字的原故。因此大慧,我和诸佛及诸菩萨,不说一字,不答一字。为什么呢?因为佛法远离文字的形态,并非不愿做有益众生的解说。由于用语言说法,是众生们的妄想的原故。大慧,如果不说一切法,教法就不能成立。教法不成立,则无诸佛,诸菩萨以及缘觉、声闻等修行者了。如果都没了,谁还说法又为谁说法呢?因此大慧,有成就的修证者,不要执着于语言说法,要方便随时而适宜地广泛传经说法。因为众生的希望和烦恼都不一样的原故,我以及诸佛,为了各种不同见解的众生,而说诸法,是为了使他们远离心、意、意识的原故,不只是为了使他们自觉证悟圣智的境地。
“大慧,要有于一切法无所有的见解,觉悟自心现量,远离断常二边的妄想。诸修证有成就的人依据于义理,不依据文字。如果修行出家的男人和女人,依于文字,将自坏第一义不能自觉,也不能觉他。
堕于邪恶的相续的见解,从而为众生解说法门,则不善于认识一切法,一切境地,一切形态,也不能知道文章词句的义理。如果善于知道一切法,一切境地,一切形态,通达文章句子的义理,具备充分的本质性的义理,那他就能以正确无形态的乐教化人,从而自觉欢娱快乐。在共同平等的大乘修证上,成就建立一切众生。
“大慧,反映并接受大乘道果,则接受诸佛、菩萨乘以及缘觉、声闻乘道果,接受诸菩萨乘、缘觉、声闻乘道果,就可以接受一切众生。接受一切众生,则可以接受正法。接受正法,那么佛门之种就不会断除。佛种不断,就能了知并得到殊胜之地的修行处。知道并得到殊胜之地的修行,就使有成就的修证者,常常得以化生显现,成立大乘道果的诸自在之力,显现众多的形象,通达于众生,以度脱各种形态的希望与烦恼,如实进行说法。如实,就是相同;如实,则不来不去,没有过去未来的动态,一切虚伪止息,就称为如实。
【注释】
①化生:四生之一,依业力自生。
【经文】
“大慧,善男子善女人,不应摄受随说计著。真实者,离文字故。大慧,如为愚夫,以指指物愚夫观指,不得实义。如是愚夫随言说指,摄受计著,至竟不舍。终不能得离言说指第一实义。大慧,譬如婴儿,应食熟食,不应食生。若食生者,则令发狂。不知次第方便熟故。大慧,如是不生不灭,不方便修,则为不善。是故应当善修方便,莫随言说,如视指端。是故大慧,于真实义,当方便修。真实义者,微妙寂静,是涅槃因。言说者,妄想合,妄想者,集生死。
大慧,真实义者,从多闻者得。大慧,多闻者,谓善于义,非善言说。善义者,不随一切外道经论,身自不随,亦不令他随。是则名曰大德多闻。是故欲求义者,当亲切多闻。所谓善义,与此相违计著言说,应当远离。”
尔时大慧菩萨,复承佛威神而白佛言:“世尊,世尊显示不生不灭,无有奇特。所以者何?一切外道因,亦不生不灭。世尊亦说虚空,非数缘灭及涅槃界不生不灭。世尊,外道说因,生诸世间。世尊亦说无明爱业妄想为缘,生诸世间,彼因此缘,名差别耳。外物因缘亦如是,世尊与外道论,无有差别。微尘、胜妙、自在、众生主等,如是九物①,不生不灭。
世尊亦说一切性不生不灭,有无不可得。外道亦说四大不坏自性,不生不灭,四大常。是四大乃至周流诸趣,不舍自性。世尊所说,亦复如是。是故我言无有奇特。惟愿世尊,为说差别所以奇特,胜诸外道。若无差别者,一切外道皆亦是佛,以不生不灭故。而世尊说,一世界中多佛出世者,无有是处。如向所说,一世界中应有多佛,无差别故。”
【白话】
“大慧,出家修行的善男信女,不要执着于接受随意的说法。由于真实之法,离于文字的形态的原故。大慧,比如愚昧的人,别人用手指,指物品给他观看,愚昧之人看手指不看物品,从而不能得出真实的义理。同样愚昧的人随着语言所说,执着接受,始终不舍。最后也不能得到语言所指的第一义。大慧,比如婴儿,应吃熟食,不应吃生硬食品。如果吃生硬食品,会使他哭闹不止。不知修行方法如做熟食品要循序渐进。大慧,同理不生不灭之法,如不能正确修证,就是不善于自证。因此应了解各种修行方法,切莫追随语言解说,如视指端之人,不见实物。因此大慧应当掌握修行方法,理解真实义理。真实义理,十分微妙且寂静,是进入涅槃境地的发端和起因。语言文字,是妄想的合成。妄想之人,总是集中于生死的形态。
大慧,真实义理,要从多闻博学中得到的。大慧,多闻是指善于觉悟义理,不是善于语言的解说。善于领会义理,就是不追随一切其他教派的经论,自己不随从,也不让他人随从。这就叫做多闻的有成就的修行者。因此要懂得义理,应当亲近多闻博学的人。所谓善于领会义理,就是对那些违背道理而执着于语言论说的人,要应当懂得远离。”
这时大慧这位证悟者,又承接着佛陀的威武神力而问佛陀道:“世之尊者,您显示的不生不灭见解,并没有奇特之处,为何这样说呢?其他教派所讲的因,也是不生不灭的。您也说虚空,不是由数量和因缘的灭尽以至于在涅槃界也不生不灭。您看,其他教派说一切由因缘,从而生于世间。您也说以无明、爱、业以及妄想为缘起,而生于世间。他们的起因说与您的缘起论,只是名称上的差别。依据外物因缘生万法的也同样如此,您与外道即各教派的论述,没有差别。其他教派讲微尘、胜妙自在天主、众生主梵天等,这九物不生不灭。
您也说一切法性不生不灭,有与无都不可得。其他教派也说地、水、火、风不坏自性,不生不灭,而且永远常存。这地、水、火、风乃至于周遍流注于诸境地,而不舍弃自性。您所说的,也同样如此。因此我说您讲的没有奇特之处。希望您,能为我们解说差别和所以奇特之处,以便胜于其他教派。如果没有差别,一切其他教派全都是佛,因为同样讲不生不灭。而且您还说,一个世界中有很多佛出世,是不对的。如果其他教派也如您所说的一样,一个世界中就应当有许多佛了,佛门与其他教派也就没有差别了。”
【注释】
①化生:四生之一,①九物:有说时、方、虚空、微尘、四大种、梵天、胜妙天、自在天、众生主的神我,并称九物。。
【经文】
佛告大慧:“我说不生不灭,不同外道不生不灭。所以者何?彼诸外道有性自性,得不生不变相。我不如是堕有无品。
大慧,我者离有无品,离生灭。非性,非无性。如种种幻梦现故,非无性。云何无性?谓色无自性相摄受,现不现故,摄不摄故。以是故,一切性,无性非无性。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愚痴凡夫妄想作事,非诸圣贤不实妄想,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大慧,如揵闼婆城及幻化人,种种众生,商贾出入。愚夫妄想,谓真出入,而实无有出者入者,但彼妄想故。如是大慧,愚痴凡夫,起不生不灭惑,彼亦无有有为无为,如幻人生,其实无有若生若灭。性无性,无所有故。一切法亦如是,离于生灭。愚痴凡夫堕不如实,起生灭妄想,非诸圣贤,不如实者不尔。如性自性妄想,亦不异。若异妄想者,计著一切性自性,不见寂静。不见寂静者,终不离妄想。是故大慧,无相见胜,非相见。相见者,受生因,故不胜。大慧,无相者,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大慧,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灭除彼生论,建立不生义。
我说如是法,愚夫不能知。
一切法不生,无性无所有。
揵闼婆幻梦,有性者无因。
不生无自性,何因空当说。
以离于和合,觉知性不现。
是故空不生,我说无自性。
谓一一和合,性现而非有。
分析无和合,非如外道见。
梦幻及垂发,野马揵闼婆。
世间种种事,无因而相现。
折伏有因论,申畅无生义。
申畅无生者,法流永不断。
炽然无因论,恐怖诸外道。
【白话】
佛陀告诉大慧:“我说的不生不灭,不同于其他教派的不生不灭。为什么呢?他们认为有本质的自有,即自性,并得到不生不变的形态表现。我不是这样堕在有与无的范畴里。
大慧,我所讲的有与无的范畴,远离生与灭。非有性即无自有的本质,也非无性。它如种种幻梦的出现,因此称之为并非无性即有一定的性质。什么是无性呢?就是一切色的形态,无自性的形态可存在,既显现又无可表现,有反映又无可反映。因此一切性,既无自性也并非不是无自性。只是自心现量的表现,如果心中妄想不生,就会安稳快乐,世事无忧了。愚痴的人们妄想所做的事,不是圣贤所为,是不实妄念,如海市蜃楼以及幻想中生发的人一样。大慧,如海市蜃楼和幻梦中人,看似有种种众生往来,商人出入。而愚人产生妄想,认为真有人出入其中,但实际上没有出入的人,只是个人的妄想罢了。同样大慧,愚痴之人,产生不生不灭的疑惑,其实并没有什么有为与无为,如幻梦人生一样,也没有若生若灭。性本自无性,无所有,所以一切法也如此,离于生与灭的。愚痴的人们堕入不真实的现象界中,生起了生与灭的妄想,不是圣贤境界,是不知真如的本质。与认为事理都有自性、有实质的东西,从而产生妄想,没有不同。如果认为自性是不同于妄想,那就会执着于一切事理,实有自性即本质特征,就不能显现心的寂静。不显现寂静的人,终究离不开妄想。因此大慧,无表现形态则显现胜境,不是有形态显现的。若显现形态,就感受生起之因,就不是胜境。大慧,心中无表现形态的,妄想不生,不起也不灭,就是我说的涅槃。大慧,涅槃,比如真实义理的显现,远离妄想之心,以及心中所生发的无数现象形态。这样才能悟得如 来自觉圣智,这才是我所讲的涅槃境界。”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灭除外教生灭论,建立法不生不灭。
我所说法的真义,愚昧之人不能知。
一切法本自无生,无自性来无所有。
海市蜃楼如幻境,若称有性何处来。
本自无生何有性,何因凭空怎么说。
远离因缘和合生,缘尽方知性不见。
因此性空本不生,我说本空无自性。
一一和合因缘起,合成见性实非有。
分别析理和合散,并非外教生灭见。
法如梦幻病眼发,尘埃海市蜃楼想。
世间种种万象事,初自无因形态现。
折伏有因生灭论,申明畅达无生义。
申明畅达无生者,法流长存永不断。
如此合成无因论,恐怖不安是外教。
成都昭觉寺大雄宝殿(文军/摄)
【经文】
尔时大慧以偈问曰:
云何何所因?彼以何故生?
于何处和合?而作无因论?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观察有为法,非无因有因。
彼生灭论者,所见从是灭。
尔时大慧说偈问曰:
云何为无生?为是无性耶?
为顾视诸缘,有法名无生。
名不应无义,惟为分别说。
尔时世尊复以偈答:
非无性无生,亦非顾诸缘。
非有性而名,名亦非无义。
一切诸外道,声闻及缘觉。
七住非境界,是名无生相。
远离诸因缘,亦离一切事。
唯有微心住,想所想俱离。
其身随转变,我说是无生。
无外性无性,亦无心摄受。
断除一切见,我说是无生。
如是无自性,空等应分别。
非空故说空,无生故说空。
因缘数和合,则有生有灭。
离诸因缘数,无别有生灭。
舍离因缘数,更无有异性。
若言一异者,是外道妄想。
有无性不生,非有亦非无。
除其数转变,是悉不可得。
但有诸俗数,展转为钩。
离彼因缘,生义不可得。
生无性不起,离诸外道过。
但说缘钩,凡愚不能了。
若离缘钩,别有生性者。
是则无因论,破坏钩义。
如灯显众像,钩缫现若然。
是则离钩,别更有诸性。
无性无有生,如虚空自性。
若离于钩,慧无所分别。
复有余无生,贤圣所得法。
彼生无有生,是则无生忍。
若使诸世间,观察钩者。
一切离钩,从是得三昧。
痴爱诸业等,是则内钩。
钻燧泥团轮,种子等名外。
若使有他性,而从因缘生。
彼非钩义,是则不成就。
若生无自性,彼为谁钩。
展转相生故,当知因缘义。
坚湿暖动法,凡愚生妄想。
离数无异法,是则说无性。
如医疗众病,无有若干论。
以病差别故,为设种种治。
我为彼众生,破坏诸烦恼。
知其根优劣,为彼说度门。
非烦恼根异,而有种种法。
唯说一乘法,是则为大乘。
隋开皇二年荣口子造像碑
【白话】
这时大慧用偈言问道:
究竟什么称为因?它是怎样来生成?
又在何处去和合?怎样称为无因论?
这时佛陀又用偈言回答说:
认真观察有为法,并非无因与有因。
四川广元觉苑寺大雄宝殿内明代三身佛之中尊毗卢遮那佛
论有说无生灭论,生灭本空因亦灭。
这时大慧又用偈言问道:
什么称做是无生?是说原本无自性?
是为诸法因缘现,有法托名叫无生。
既有名称何无义,希望一一说分明。
这时佛陀又以偈言回答:
并非无性生诸法,也非因缘合见性。
并非见性而托名,并非托名而无义。
一切其他教派人,声闻缘觉二乘果。
七住菩萨非境界,称为无生无形态。
远离因缘所生法,远离所有的事物。
惟有此心安住此,本想所想都远离。
致使身相随着变,心身澄清是无生。
身外之物有无性,对此无心去领受。
断除内外一切见,我说此便是无生。
对于此等无自性,虚空等等要分别。
不是无空方说空,本自无生故说空。
因缘和合一定数,方生方灭生诸法。
远离因缘成就数,从此别无有生灭。
若说自性同异事,皆是外教妄想见。
有与无本实不生,本自非有亦非无。
除了数成转变现,原本皆为不可得。
世俗所见数量成,辗转变化如钩锁。
远离因缘连环锁,其中义理不可得。
缘起无生性不起,远离外教错见解。
解说因缘如钩锁,愚昧之人不能知。
如果脱离因缘锁,另有一个自性生。
那它就是无因论,破坏缘起义理说。
比如灯亮见人像,由钩见锁同此论。
因此若离因缘锁,此外别无有自性。
既无自性也无生,本自无生性自空。
鬼子母图
如若离了缘起钩,慧者无从去分别。
再有所谓无生界,圣贤自证心境地。
自心生起无生境,就是所谓无生忍。
如果能使此世间,观察缘起钩锁人。
远离一切心钩锁,从此得证入定心。
痴迷爱欲诸事理,就是内心钩连锁。
钻木见火泥制陶,下种收获见外缘。
如果另有一自性,而从因缘中里生。
这非钩锁缘起义,如此之说不成立。
如生事理无自性,与谁缘起钩连锁。
只是因缘辗转生,应知缘起真实义。
甘肃敦煌壁画千手千眼观音像(屈利军/临摹)
地水火风造物法,凡人愚夫生妄想。
不是造化即自生,从而生法无性说。
如医治疗众生病,对症下药无多论。
因病施治有差别,种种状况不同说。
我佛救度众生苦,破除妄心烦恼根。
认知心根优与劣,为其治病说法理。
并非心根实有异,从而事理有各种。
万法归心只一说,就是大乘佛法门。
印度释迦树下冥想像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一切外道,皆起无常妄想。世尊亦说一切行无常,是生灭法。此义云何?为邪为正?为有几种无常?”佛告大慧:“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何等为七?彼有说言,作已而舍,是名无常;有说形处坏,是名无常;有说即色是无常;有说色转变中间,是名无常,无间自之散坏,如乳酪等转变,中间不可见,无常毁坏,一切性转;有说性无常;有说性无性无常;有说一切法不生无常,入一切法。
“大慧,性无性无常者,谓四大及所造自相坏。四大自性不可得不生。彼不生无常者,非常无常,一切法有无不生。分析乃至微尘,不可见是不生义非生,是名不生无常相。若不觉此者,堕一切外道,生无常义。大慧,性无常者,是自心妄想,非常无常性。所以者何?谓无常自性不坏。大慧,此是一切性无性,无常事。除无常,无有能令一切法,性无性者。如杖瓦石,破坏诸物现见各各不异,是性无常事,非作所作有差别,此是无常,此是事。
作所作无异者,一切性常,无因性。大慧,一切性,无性有因,非凡愚所知。非因不相似事生。若生者,一切性,悉皆无常。是不相似事,作所作,无有别异,而悉见有异。若性无常者,堕作因性相。若堕者,一切性不究竟。一切性,作因相堕者,自无常应无常。无常无常故,一切性不无常,应是常。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证者,又问佛陀道:“世之尊者,一切其他教派,都有无常的妄想见解。您也说一切有所为的事理都是无常的,是生灭不止的。这是什么义理呢?哪种见解是邪说,哪种是正确的?一共有几种无常?”佛陀告诉大慧:“一切其他教派,有七种无常,不是我所说的法。哪七种呢?他们说,做了以后就舍弃,就叫做无常;有的说,有形相,就有坏灭,就叫无常;有的说,色相即事物形态是无常;有的说事理转变的中间,就是无常,在转化之间,相互变化,如乳变酪等,中间的过程不可见到,无常而毁坏,一切物性即本质也转变;
有的说性即事理无常;有的说,性本是无性,因此无常;有的说一切法其本质不生因而无常,无常是体现在一切法即事理中的。
“大慧,性无性无常,是说地火水风及所造成的自然现象,总会坏灭。而地火水风的本质不可得,本是不生。所谓不生无常,是指事理不常在,因而是无常,法之有无本自无生。以此分析到原子微尘,直到不可见,所以虽生却又是不生。就称为不生的无常形态。如果不觉悟此理,堕入外教之中,产生无常义理。大慧,性无常的见解,是自心妄想,事理不常,有无常之性。为什么呢?即有一无常自有性质不坏。大慧,这是一切事理无自有性质,无常存事理。除无常外,没有能使一切事理,无自有之性的。如用手杖,打破物品,能使人都见到各种破碎瓦片一样,那么性无常之论,否认了未作之事和所作之事的差别,不能说这是无常之因,而碎片是事之结果。
作的事与无所作相同,一切自有性质都无常,是无因的自有。大慧,一切性,本无性却有因,这不是凡夫愚人所知道的。不同的因,产生不相似的事。但若产生相同的事,一切性都无常。就是说不相似的事,作与未作,没有差别,但对事理都能见到差异。如果性无常,就堕入有作为之因的自有形态。如果这样,一切性没有究竟。一切性,堕入有作之因,自身无常,应有一无常之物。从而在无常之物中,生无常,因此一切自有性质并非无常,应是常而不变的。
印度桑奇大塔塔门上雕刻的夜叉女与大象
【经文】
“若无常入一切性者,应堕三世。彼过去色与坏俱,未来不生。色不生故现在色与坏相俱。色者,四大积集差别。四大及造色,自性不坏,离异不异。故一切外道,一切四大不坏一切三有,四大及造色在所知,有生灭。
离四大造色,一切外道,于何所思惟性无常,四大不生,自性相不坏。故离始造无常者,非四大,复有异四大。各各异相自相故,非差别可得。彼无差别,斯等不更造,二方便不作,当知是无常。彼形处坏无常者,谓四大及造色不坏,至竟不坏。
“大慧,竟者分析乃至微尘。观察坏四大及造色,形处异见,长短不可得非四大。四大不坏,形处坏现。堕在数论。色即无常者,谓色即是无常。彼则形处无常,非四大。若四大无常者,非俗数言说。世俗言说非性者,则堕世论。见一切性但有言说,不见自相生。转变无常者,谓色异性现,非四大。
如金作庄严具,转变现,非金性坏,但庄严具处所坏。如是余性转变等,亦如是。如是等,种种外道,无常见妄想,火烧四大时,自相不烧。各各自相相坏者,四大造色应断。
“大慧,我法起非常非无常。所以者何?谓外性不决定故。惟说三有微心,不说种种相,有生有灭。四大合会差别,四大及造色故。妄想二种事摄所摄,知二种妄想,离外性无性,二种见。觉自心现量妄想者,思想作行生,非不作行。离心性无性妄想。世间、出世间①、出世间上上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不觉自心现量,堕二边恶见相续。一切外道,不觉自妄想。此凡夫无有根本,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从说妄想生,非凡愚所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远离于始造,及与形处异。
性与色无常,外道愚妄想。
诸性无有坏,大大自性住。
外道无常想,没在种种见。
彼诸外道等,无若生若灭。
大大性自常,何谓无常想。
一切唯心量,二种心流转。
摄受及所摄,无有我我所。
梵天为树根,枝条普周遍。
如是我所说,惟是彼心量。
【白话】
“如果无常入一切自有之性,应当堕入过去、现在、未来之中,但那过去的各种形态已随之坏灭,未来还没生。由于各种形态没生,而现在的各种形态却与坏灭同时。而色即各种形态,由四大即地火水风积聚形成了差别。四大及造的各种形态,虽不同但自性不坏灭而脱离了同与不同。因此一切其他教派,称四大不坏,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依于四大而表现的形态都有生与灭。
离开了四大造作各种形态,一切其他教派,怎么去思考性无常,四大不生其自性形态不坏。那么初始造无常的也不是地火水风,还有不同于地火水风的。各各不同形态的表现也不一样,不是从差别中可得。如无差别,地火水风不造各种形态,有与无两种方式,都不造作,从中可知地火水风本无常。那另一种有形与相就有坏灭的无常论,认为地火水风及所造的事物不坏灭,最终也不坏。
“大慧,最终把事物分解成微尘。观察地火水风及造作的事物,外形不同,长短有别,地火水风并未坏,各种事物的外形坏灭了。这就堕入数论派的见解中。另一种色相是无常的见解,说色即是无常。而色只有外表形状是无常的并非地火水风无常。如果地火水风无常,也不是世俗的见解。世俗认为语言不是性,从而堕入世论之中。世论认为一切性只是语言,不能见到自有的形态。再有转变的事理就是无常说,但事理变表现形态不同,并非地火水风的本性变异。
如把金子制作成器皿而转变显现,不是金子的本性变了,只是外形形状变化了。同样地火水风本性转变与否的道理,也是如此。如此等等,是各种其他教派的无常妄想见解。认为若火烧地火水风之时,其形态不变。如果各自的形态被破坏了,其创造色相即各种事物的功能也应当断灭。
“大慧,佛法是不常、不无常的。为什么呢?就是外部事物的性能不是绝对的原故。只是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微妙之心,不说各种表现形态,有生有灭。地火水风的和合,形成了各种事物的差别,由于其造物的原故。妄想能反映接受与被反映接受两种事物,能认识接受与被接受的反映都是心之妄想,远离事物有性与无性的两种见解。觉悟是由自心现量的妄想,产生了思想、作法、行为,和不作的行为。远离心之自有,则无妄想性。知世间与出世间以及出世间之上的一切法,不常、不无常。不能觉悟万法由自心现量出发,则堕入有与无二边的对立中相续不休。一切外教,不能自觉妄想。这些凡人们没有从根本上认识义理,对所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无上之法,都从妄想中生的说法,是不能有所觉悟的。”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远离于初始造作,以及事物形不同。
性与色另有无常,外教愚夫之妄想。
地火水风无坏灭,四大性能自常住。
外教各种无常论,淹没种种现象中。
那些外教种种说,无非不生与不灭。
四大本性自常住,各种无常从何出。
一切唯心见现量,能得所得心流转。
接受以及被接受,此中无我与我所。
梵天在上为本根,下有枝条遍四周。
万法正如我所说,惟一所在自心量。
印度佛像
【注释】
①世间:执生与死之见为世间,分为有情世间、器世间即国土。出世间与其相对,指自觉涅槃之法。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灭正受次第相续。若善于灭正受次第相续相者,我及余菩萨,终不妄舍灭正受乐门,不堕一切声闻缘觉外道愚痴。”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佛告大慧:“六地菩萨摩诃萨及声闻缘觉入灭正受,第七地菩萨摩诃萨,念念正受,离一切性自性相正受①,非声闻缘觉。诸声闻缘觉,堕有行觉,摄所摄相,灭正受。
是故七地非念正受。得一切法,无差别相,非分得种种相性。觉一切法,善不善性相正受,是故七地,无善念正受。
“大慧,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初地乃至七地菩萨摩诃萨,观三界心意意识量。离我我所,自妄想修,堕外性种种相。愚夫二种自心,摄所摄向无知。不觉无始过恶,虚伪习气所熏。大慧,八地菩萨摩诃萨,声闻缘觉涅槃。菩萨者,三昧觉所持,是故三昧门乐,不般涅槃。若不持者,如来地不满足。弃舍一切有为众生事故,佛种则应断。诸佛世尊,为示如来不可思议无量功德。声闻缘觉,三昧门,得乐所牵故,作涅槃想。
“大慧,我分部七地,善修心意意识相,善修我我所,摄受人法无我,生灭自共相。善四无碍②,决定力三昧门地,次第相续入道品法。不令菩萨摩诃萨,不觉自共相,不善七地堕外道邪径,故立地次第。大慧,彼实无有若生若灭,除自心现量。所谓地次第相续及三界种种行,愚夫所不觉。愚夫所不觉者,谓我及诸佛说地次第相续及说三界种种行。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修证者,又问佛陀说:“世之尊者,期望能讲解一切修悟得道者、声闻、缘觉修行者,进入心念定止的依次禅定。如果善于修入灭正受即心念不起的法门,我以及有大志的修悟者,终究不因妄念舍弃了灭正受的乐趣法门,不堕入一切声闻、缘觉、外教修行者的愚昧与痴迷境地。”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善于思考,应当为你们解说。”大慧对佛陀说:“世之尊者,愿您为我们解说。”佛陀告诉大慧:“大乘六地即现前地的发愿修证者及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入于灭正受即心念不起境界,第七地远行地的修证者,心念之间,入于定止,远离一切自有以及自有形态而入定,不是声闻、缘觉。诸多的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堕于觉灭尽与有所反映、接受形态的灭尽定止。
因此远行地的境界不只是心念定止。得知一切法,都在本质上无差别的形态,善于分别各种形态与本质、性能。觉悟一切法即事理的善与不善的表现,而入于真实本质的心定念止,因此远行地境界,不是一善念的正定。
“大慧,八地即不动地的修悟境界是声闻、缘觉的修行者所不及的,心、意、意识,妄想形态灭尽。从修证者初地即欢喜地到远行地这七地修证者,都观悟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唯于心。远离我见与我所见,若心有执着修行之念,即为妄想,堕于外境的表现与形态。愚昧之人有二种自心即有与无的心识,对反映与接受的形态不知是自心现量。不能觉悟从无始以来,被邪恶虚伪习气所熏染的心识。大慧,第八地即不动地境界的修证者,同入于声闻、缘觉的涅槃境界。然而有成就的修悟者,持有正定心念,虽有入定心止之乐趣,而不入涅槃。如果不心持入定,入如来境地,则不满不足。会舍弃一切众生度脱苦难,佛门事业则断绝。然而诸佛与世人之尊的修证者们,示现如来不可思议的无法计量的功德,不住涅槃。声闻、缘觉的修行者,入心定念止,自得其乐,这就是他们的涅槃境界。
“大慧,我分类所说的大乘七地即远行地境界,善于修证心、意、意识的形态,善于修悟我见与我所见有的真实,从而接受人法无我,了知生与灭自有形态和共通表现。善于运用法、义、辞、辩说的无阻碍,在正定心止中,依次相续证得各境地。不使有大志的修证者,不能觉悟自有与共通的形态,不善证悟第七地远行地的境界,从而堕入其他教派的邪路之中,因此而建立了依次递进的修悟境界。大慧,其实并无若生若灭,前灭后生的自境界,只是为了除去自心现量的说法。所谓各地的依次相续以及欲、色、无色三界的各种法行,是愚昧之人不能觉知的。由于人们不能觉悟,所以我与诸佛解说依次修行各境界和论说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的各种法行。
【注释】
①性相:自性的表现形态,自体即性,可识为相。
②四无碍:即法无碍,教化众生之法无阻碍;义无碍,阐释义理无阻碍;辞无碍,各种语言,都可通达其理;乐说无碍,即说者与听者皆乐,人们喜闻乐见。
【经文】
“复次大慧,声闻缘觉,第八菩萨地,灭三昧门乐醉所醉。
不善自心现量自共相,习气所障,堕人法无我。法摄受见,妄想涅槃想,非寂灭智慧觉。大慧,菩萨者,见灭三昧门乐。本愿哀愍大悲成就,知分别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想。彼已涅槃妄想不生故,离摄所摄妄想,觉了自心现量,一切诸法,妄想不生。不堕心意意识,外性自性相计著妄想,非佛法因不生,随智慧生,得如来自觉地。如人梦中,方便度水,未度而觉。觉已思惟,为正为邪,非正非邪。余无始见闻觉识,因想种种习气,种种形处,堕有无想,心意意识梦现。
“大慧,如是菩萨摩诃萨,于第八菩萨地,见妄想生。从初地转进至第七地,见一切法,如幻等方便,度摄所摄心,妄想行已。作佛法方便,未得者令得。大慧,此是菩萨,涅槃方便不坏。离心意意识,得无生法忍。大慧,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心量无所有,此住及佛地。
去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
心量地第七,无所有第八。
二地名为住,佛地名最胜。
自觉智及净,此则是我地。
自在最胜处,清净妙庄严。
照曜如盛火,光明悉遍至。
炽炎不坏目,周轮化三有。
化现在三有,或有先时化。
于彼演说乘,皆是如来地。
十地则为初,初则为八地。
第九则为七,七亦复为八。
第二为第三,第四为第五。
第三为第六,无所有何次。
【白话】
“还有大慧,声闻、缘觉修行者,在第八地即不动地中,灭于正定心止的沉醉快乐。
不善于觉悟自心现量的自有共通形态,被习气阻碍,堕入人法无我的执着。接受法的偏见,住于妄想的涅槃境界,并非寂灭智慧的自觉境界。大慧,立志的修证者,我见已灭,得正心定止之乐,发愿救度众生,深知十无尽句,不妄想涅槃。由这样已不生涅槃妄想的原故,远离接受与所受妄想,自觉自心现量,于一切诸法,都不生妄想。不堕入心、意、意识,不于外性与自有形态执着妄想,不是佛法之因不生,追随智慧而正心念止,得入如来自觉证悟境地。如人在梦中,正在想用什么方法过河,未过河时一觉醒来。这样醒后可以思考,渡河方法是对还是错,或既不对也不错一样。从而觉悟认识无始以来,受妄想习气熏染,产生的种种形态,如梦中堕入有与无的妄想中,产生心、意、意识的心念。
“大慧,同样有成就的修悟者,在第八地不动地的境地中,可以见到往日妄想的心识。从初地欢喜地转而进入七地远行地,证见一切法如幻等,度脱反映所摄取之心识与妄想自心之后。以佛法化度未得者。大慧,这是菩萨于涅槃心境中,离于心、意、意识,悟得无生法忍而救众生。大慧,知第一要义,并无依次相续递进境地,所说一无所有,就是妄想寂灭的法门。”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自心现量无所有,说此住于佛境地。
过去未来及现在,三世诸佛说法事。
心量之地是远行,一无所有不动地。
七八两地称为住,佛地名称最殊胜。
自觉智慧与清净,这就是我修证地。
自在澄明佛胜处,清净美妙自庄严。
智慧光照如天火,光明遍及一切地。
慧光炽热不坏目,周围广行化三有。
三有欲色无色界,化度有时有先后。
为君解说大小乘,皆是如来修证地。
法云可为欢喜地,欢喜可作不动地。
第九善慧为远行,第七远行为不动。
第二离垢为发光,第四焰慧作难胜。
第三发光为现前,一无所有何次序。
江西九江东林寺历史照片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为常为无常。”佛告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谓二俱有过。若常者,有作主过。常者一切外道说,作者无所作。是故如来常,非常。
非作常,有过故。若如来无常者,有作无常过,阴所相。相无性阴坏,则应断,而如来不断。大慧,一切所作皆无常,如瓶衣等,一切皆无常过。一切智,众具方便,应无义,以所作故,一切所作,皆应是如来,无差别因性故。是故大慧,如来非常非无常。复次大慧,如来非如虚空常,如虚空常者,自觉圣智众具,无义过。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无常,一异俱不俱,常无常过,故不可说。是故如来非常。复次大慧,若如来无生常者,如兔马等角,以无生常故,方便无义。以无生常过故,如来非常。
“复次大慧,更有余事,知如来常。所以者何?
谓无间所得智常故如来常。大慧,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毕定住。声闻缘觉,诸佛如来无间住,不住虚空,亦非愚夫之所觉知。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非心意意识,彼诸阴界入处所熏。大慧,一切三有,皆是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妄想生。大慧,以二法故,有常无常,非不二。不二者寂静,一切法无二生相故。是故如来应供等正觉,非常非无常。大慧,乃至言说分别生,则有常无常过。分别觉灭者,则离愚夫常无常见。不寂静慧者,永离常无常,非常无常熏。”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众具无义者,生常无常过。
若无分别觉,永离常无常。
从其所立宗,则有众杂义。
等观自心量,言说不可得。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北魏造像
【白话】
这时大慧大士,又问佛陀说:“世之尊者,如来应共同平等正定心止,是常住还是无常。”佛陀告诉大慧:“如来应平等正觉于心,不是常住也不是无常。仅说常住或无常两者堕于二边都是错的。如是常住,就有造化之主的过错。常住是一切其他教派所说,造作者是无所作的。因此如来是常,非常。
不是造作之常,因而有错。如如来法身无常,错在成了有作之无常,如五阴的形态,本无自性若五阴坏灭,形态亦坏灭,而如来法身不断灭。大慧,一切造作的都是无常,如瓶子、衣物等,由造作皆有坏时故无常。一切智,众生具有的方法,应无义理,由于是造作的,一切所作,都应是如来的表现,并无差别之因所作,皆无常。因此大慧,如来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再有大慧,如果并非如虚空般地常住,如虚空似的常住,自觉圣智圆满具足就没有意义了。大慧,譬如虚空,非常非无常,离常住与无常,同与异,俱不俱,落入有常与无常二边的过错,因此不可说。所以如来法身不是常。另外大慧,如果如来是无生常住的,比如兔马等长角,是幻想无生却常住的,这样就不是圆满具足,用各种方法度众生了,没有意义。所以不是无生常住的,如来法身不是常。
“还有大慧,另有事理,可知如来是常住的,为什么呢?
即如来的智慧,是无间断常住的,因此而说如来常住。大慧,若如来出世,或不出世,法性毕竟永住。声闻、缘觉修行者,不知诸佛如来是无间断永住的,不住于虚空而无意义之中,这也是世人不能觉悟了知的。大慧,如来所得智,是般若所熏染的智慧,不是心,意、意识和五阴、三界、六尘中所熏染。大慧,欲界,色界、无色界,都由不实妄想所生,如来不从不实虚幻妄想中生。大慧,有常于无常,是二边相对之法,因此并非不是二法。不二就是寂静本原,一切法没有二是无生形态。因此如来平等正念入定,不是常也不是无常。大慧,乃至于语言论述和分别生的妄念,就堕入有常与无常的过错之中。分别妄念的觉悟寂灭之人,应远离愚夫有常与无常二边的妄见。不应忘了,寂静的智慧,永远脱离有常无常,非常非无常的妄想熏染。”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众生不具义理人,生出有常无常错。
若无心识分别觉,永离有无二边见。
如从一边立宗旨,则有众多论述说。
待到观悟自心量,妄想语言无所得。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惟愿世尊,更为我说阴界入生灭。彼无有我,谁生谁灭?愚夫者依于生灭,不觉苦尽,不识涅槃。”佛言:“善哉,谛听。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慧:“如来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离我我所,不觉彼故,三缘和合,方便而生。外道不觉,计著作者,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识藏。生无明住地①,与七识俱,如海浪身,常生不断。离无常过,离于我论,自性无垢,毕竟清净。其余诸识,有生有灭,意意识等,念念有七。因不实妄想,取诸境界,种种形处,计著名相。不觉自心,所现色相,不觉苦乐,不至解脱。名相诸缠,贪生生贪,若因若攀缘,彼诸受根灭,次第不生。余自心妄想,不知苦乐,入灭受想正受,第四禅。善真谛解脱,修行者作解脱想。不离不转,名如来藏识藏。七识流转不灭,所以者何?彼因攀缘诸识生故,非声闻缘觉修行境界。不觉无我,自共相摄受,生阴界入。见如来藏,五法自性,人法无我则灭。
地次第相续转进,余外道见,不能倾动,是名住菩萨不动地。得十三昧道门乐,三昧觉所持,观察不思议佛法自愿。不受三昧门乐及实际,向自觉圣趣。不共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所修行者。得十贤圣种性道及身智意生,离三昧行。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欲求胜进者,当净如来藏及识藏名。
“大慧,若无识藏名,如来藏者,则无生灭。大慧,然诸凡圣,悉有生灭,修行者自觉圣趣,现法乐住,不舍方便。大慧,此如来藏识藏,一切声闻缘觉,心想所见,虽自性清净,客尘所覆故,犹见不净。非诸如来。大慧,如来者,现前境界,犹如掌中视阿摩勒果②。
大慧,我于此义,以神力建立。令胜鬘夫人及利智满足诸菩萨等,宣扬演说如来藏,及识藏名,七识俱生。声闻计著,见人法无我。故胜鬘夫人承佛威神③,说如来境界。非声闻缘觉及外道境界。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当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甚深如来藏,而与七识俱。
两种摄受生,智者则远离。
如镜像现心,无始习所熏。
如实观察者,诸事悉无事。
如愚见指月,观指不观月。
计著名字者,不见我真实。
心为工伎儿,意如和伎者。
五识为伴侣,妄想观伎众。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修证者,又问佛陀说:“世之尊者,期望您再为我们解说五阴色、受、想、行、识的入于世间的生与灭。其也认为无我,那么是谁生谁灭?世人依于生与灭,不觉悟苦尽之法,不识涅槃。”佛陀说:“好的,认真听。应当为你解说。”大慧对佛陀说:“恭敬地接受教导。”佛陀告诉大慧:“如来藏即阿赖耶识是善与不善之因。能遍布兴起造就一切众生。譬如魔术师,变化各种人与事物,却离于我与所作,人们不觉知,因而在根、尘、业三缘和合,就随之产生了生的见解。其他教派不能觉悟,执着于造化作者,为无始以来虚伪习气熏染而生念,称为藏识。其生于无明即痴愚妄见,并与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即我与意根等等七识具备,如风吹大海波浪不息,常生不断。远离无常过错,离于有我之论,自觉本自无垢,毕竟清净。其余各种心识,有生有灭,由意、意识等生发心念,念之生灭形成七识。都因为心的不实妄想,取自外境,各种形状,执着于名称形态与表现。不能觉悟于自心,由心所显现色相即事物形态,不觉悟此为苦乐之因,从而不得解脱。事物形态缠身于心,由贪复生贪欲,若由此因生妄缘不起,各种根尘业灭除,各种外境形态依次不生。自心妄想不起,不受苦乐,从而入感受心念灭除了的正定念止,得念清净的第四禅。善修真谛解脱的修行者,不生解脱的妄想。而不离不转,就称如来藏,包于识叫藏识。藏识中七识流转不灭,为什么呢?因为攀缘而生妄想心,不是声闻、缘觉修行境界。由于不觉自我,自性形态与共通形态生,入于身心的五阴生灭。若证如来藏,知五法三自性,人法无我则灭除。
西安大雁塔底层四面门楣西面阿弥陀佛像
修证境地十地依次相续递进,其余教派见解不为动,就叫做住入菩萨第八不动地。得十地正定境地乐事,正定心觉持守,自觉观察悟得不思议佛法。不接受正定乐趣,不住于实际寂灭,于自觉圣趣。此境地不与一切声闻、缘觉及外教修行者相同。得菩萨成就十贤种性大道以及如来意生身智慧,离正定,得如意。因此大慧,有成就的修证者欲求殊胜进取的人,要自觉证得清净如来藏及藏识形态。
“大慧,若没有藏识的名相即表现形态,如来藏性,本无生灭。大慧,然而一切凡人圣者,都有生灭,修大乘道法自觉圣趣,乐住于法界,不舍弃方便化度众生。大慧,这种如来藏、识藏之义,一切声闻、缘觉道果,都心想知其所见,虽心性已净,然无始之客尘覆于心镜,犹未彻底清净,不是如来境界。大慧,如来自觉证悟现在眼前境界,如掌中看疗病药果。
大慧,根据此义理,以神力建立法门。引导胜鬘夫人承接佛陀威武神力,演说如来藏法身,识藏名相,与前七识同生,破声闻执着,知二无我,弘法宣说如来境界。不是声闻、缘觉及外教修行者自得的寂灭境界。如来藏与藏识之精微区别,只有佛及其余其他有锐利破除愚钝的智慧,依义理自证到达智慧境界的修悟者,才能分清并界定。因此你及其余的有成就的证悟者,对于如来藏以及藏识,应当勤奋修学。不要只凭多闻觉悟,产生知足的念头。”
明代准提观音像 山西博物院藏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深奥玄妙如来藏,末那意身等七识。
两种摄受功能生,智者远离表现相。
如镜显像心俱收,无始习气熏染成。
如实真义观察者,万事本自无一事。
正如愚夫见指月,只见手指不见月。
执着名称与形态,不见如来真实义。
心识好比魔术师,意识犹如配合者。
眼耳鼻舌身为伴,妄想观众与作者。
印度摩亨佐达罗古城遗址
【注释】
①无明:意为愚痴,与惑通用,佛教认为有无明妄念才有外界的一切事理。所谓世界一切境界,皆由无明妄心。
②阿摩勒果:《大唐西域记·卷八》记有“印度药果之名。”亦译为天果、无垢等。
③胜鬘(mán)夫人:人名。据传是古印度波斯匿王之女,阿国王后,曾按母亲之意,请佛陀说法之后发愿证悟,并宣讲《胜鬘经》,亦简称《狮子吼经》,讲“一乘真实”“如来藏法身。”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分别相。我及余菩萨摩诃萨,于一切地次第相续,分别此法,入一切佛法。入一切佛法者,乃至如来自觉地。”
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佛告大意:“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分别趣相者,谓名、相、妄想、正智、如如。若修行者修行,入如来自觉圣趣,离于断常有无等见,现法乐正受住现在前。大慧,不觉彼五法自性识,二无我,自心现外性,凡夫妄想,非诸贤圣。”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愚夫妄想生,非诸贤圣?”
佛告大慧:“愚夫计著俗数名相,随心流散。流散已,种种相像貌,堕我我所见,希望计著妙色计著已,无知覆障,故生染著。染著已,贪恚痴所生业积集。积集已,妄想自缠,如蚕作茧。堕生死海,诸趣旷野,如汲井轮,以愚痴故不能知。
如幻、野马、水月、自性离我我所,起于一切不实妄想,离相所相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生,非自在、时节、微尘、胜妙生。愚痴凡夫,随名相流。大慧,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大慧,彼妄想者,施设众名,显示诸相。如此不异,象马车步男女等名,是名妄想。大慧,正智者,彼名相不可得。犹如过客,诸识不生,不断不常。不堕一切外道声闻缘觉之地。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以此正智,不立名相。非不立名相,舍离二见,建立及诽谤,知名相不生,是名如如。
大慧,菩萨摩诃萨住如如者,得无所有境界故,得菩萨欢喜地。得菩萨欢喜地已,永离一切外道恶趣,正住出世间趣。法相成熟,分别幻等一切法,自觉法趣相。离诸妄想,见性异相,次第乃至法云地。于其中间,三昧力自在,神通开敷。得如来地已,种种变化,圆照示现,成熟众生,如水中月。善究竟满足十无尽句,为种种意解众生,分别说法。法身离意所作,是名菩萨入如如所得。”
【白话】
这时大慧大士,向佛陀问道:“世之尊者,希望为我们解说五法、三自性、八识、两种无我究竟是如何分别。我及其他的发愿修证者,于一切法地分别依次渐进修悟,分别法门,深入一切佛法,自觉义理。悟道后,从而进入如来自觉圣智境地。”
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善于思考。”大慧对佛陀说:“恭敬地聆听教诲。”佛陀告诉大慧:“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是分别的表现形态。五法即名、相、妄想分别、正智、如如。如果修行者体悟,入于如来自觉圣趣境地,远离断见、常见和有与无的偏见,现出法乐正定心住的实境。大慧,如不能自觉五法、三自性、二无我,自心显现外境自有形态,是凡夫的妄想心理,不是圣贤境界。”大慧对佛说:“世之尊者,何为愚夫的妄想生起,不是圣贤呢?”
佛陀告诉大慧:“愚人们执着于世俗的数量、名称以及现象形态,使心念随境流离散乱。流离散乱以后,各种形态像貌纷扰不休,堕入我和我所见的贪爱中,执着于欲望的各种渴求,被愚昧无知覆盖阻碍,产生染著,感染执着不已,贪、恚、痴产生的业因积集。积集不已,妄想自缠,如春蚕作茧自缚。堕入生死苦海,往来旷野之中,如井汲水辘轳,轮回转动不止,由于愚昧痴迷而不能自知。
这些如幻梦、尘埃、水中明月,本无自性脱离于我与我所有的,但心念中生起这一切不实妄想,不离现象形态的变幻及生、住、灭。从自心妄想所生,不是自在天主、时间、微尘、胜妙天神产生的。愚痴的人们,如水追随名称形态而流动。大慧,所谓相,是眼看到的事物现象与形态,称之为色;经过耳、鼻、舌、身、意、意识所感觉反映,就称为声、香、味、触、法,叫做相。大慧,这些妄想,建立各种名称,显示出各种现象形态。凡此种种,如象、马、舟、车、男女等等名称,就是妄想。大慧,正智不是从这些名称与表现形态可以得到的。犹如纷纷过客,若各种心中妄念不生,则不断不常。从而不会堕入外教及声闻、缘觉的境地。
“还有大慧,有成就的证悟者,依据正智,不建立执着名称于现象形态。但并非不成立名称形态,只是舍离有与无两种偏见,不执着的建立与偏执的诽谤,认识知道名称于表现形态并无生,由人心生起,这就叫做如如的真实与本质。
大慧,有成就的修证者住于真如,得到心无所有的境界,所以入于悟道初地欢喜地。得到欢喜地境界后,永远离于一切外教邪恶趣意,住于出世间的乐趣。远离各种心中妄念,识见性的不同形态,依次直至入于悟道十地法云地境界。在这期间,正定心止,得自在神通。到如来境地之后,以各种变化,圆满光照众生,显示法门,如月映水中,光满世间。善于满足究竟十无尽的发愿,以各种方式解脱众生,依不同对象,分别说法。其法身离于心与意的所作反映,这就称为有成就的真实所得境界。”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世尊为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为各有自相宗?”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入五法。大慧,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大慧,若依彼妄想,生心心法,名俱时生。如日光俱,种种相各别分别持,是名缘起自性。大慧,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
“复次大慧,自心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意、意识及五识身相者,不实相妄想故。我我所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是故大慧,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复次大慧,五法者,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者若处所、形相、色像等现,是名为相。若彼有如是相,名为瓶等,即此非余。是说为名,施设众名,显示诸相瓶等,心心法。是名妄想,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
始终无觉,于诸法无展转,离不实妄想,是名如如。真实决定,究竟自性不可得,彼是如相。我及诸佛,随顺入处,普为众生如实演说,施设显示于彼,随入正觉,不断不常,妄想不起随顺自觉圣趣。一切外道声闻缘觉,所不得相,是名正智。大慧,是名五法,三种自性,八识,二种无我,一切佛法悉入其中。是故大慧,当自方便学,亦教他人,勿随于他。”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五法三自性,及与八种识。
二种无有我,悉摄摩诃衍。
名相虚妄想,自性二种相。
正智及如如,是则为成相。
山西大同云冈第6窟北魏维摩诘经变图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修证者,问佛陀说:“世之尊者,为何将三种自性入于五法之中,或是各有自己的表现宗旨?”佛陀告诉大慧:“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这三种自性,以及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阿赖耶识这八识,人无我与法无我,这两种无我,都入于五法之中。大慧,这些名称与表现形态都是妄想自性。大慧,如果依据这些妄想,产生心识、心法,各种事理同时产生。如日出光照万物,各种形态分别持有表现,这就称为缘起自性。大慧,正智真实,不可坏灭,就叫做圆成实自性。
“再有大慧,由自心显现的妄想,有八种作用,就是阿赖耶识即藏识、意即末那识的俱生我执以及身体形态的五识眼、耳、鼻、舌、身,这都是不实的妄想表现形态。因此使我与我所两种反映与感受灭除,人无我和法无我就会产生。因此大慧,这五法,声闻与缘觉的修行者,有成就自修悟者与如来自觉证悟的圣智境界,各修证诸地的依次递进,一切佛法,都入于其中了。
“另外大慧,所谓五法即相、名、妄想、如如、正智。大慧,相就是处所、形态、色与像等表现,称之为相。若有了这个相,就设立名称,如有瓶之形,命名为瓶,以此类推,遍及其余。语言的名词,是设立的各种名称,用以显示各种事理、形态如瓶等等,就是心之所量的心法。这就是妄想,若考察名称与表现形态,却无本真毕竟不可得。
若于外境始终不去觉想,不受诸法的辗转生发,远离不实妄想,就叫做真如即真实。真实决定,一切诸法即事理自性究竟不可得。这就是如实的真相。我与诸佛,随和顺应真实的入理处,广为众生如实演说法相,设立假名显示于人们,使之随着进入正见觉悟,不执断见、常见,妄想不起随和顺应自觉圣明境地。一切外教及声闻、缘觉的修行者,所不能得到的境界,就叫正见之智。大慧,这就是称为五法,三自性,八识,人无我法无我,一切佛法全都入于其中。因此大慧,应当是自觉学习的方法,并教诲他人,不要追随其他教派的义理。”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所谓五法三自性,及其心识有八种。
人无我与法无我,全部皆为大乘法。
假名形态虚妄想,自性两种虚幻相。
正见之智与真实,才是圆成实表现。
印度树下修禅片岩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句,过去诸佛如恒河沙①,未来现在,亦复如是。云何世尊,为如说而受?为更有余义?惟愿如来哀愍解说。”佛告大慧:“莫如说受。三世诸佛量非如恒河沙。所以者何?过世间望,非譬所譬。以凡愚计常,外道妄想,长养恶见生死无穷。欲令厌离生死趣轮,精勤胜进。故为彼说言,诸佛易见。非如优昙钵华②,难得见故,息方便求。有时复观诸受化者,作是说言,佛难值遇如优昙钵华。优昙钵华,无已见今见当见。如来者世间悉见。不以建立自通故,说言如来出世,如优昙钵华。
大慧,自建立自通者,过世间望。彼诸凡愚所不能信,自觉圣智境界,无以为譬。真实如来,过心意意识所见之相,不可为譬。
“大慧,然我说譬佛如恒河沙,无有过咎。大慧,譬如恒沙一切鱼龟,输收魔罗③,师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念言,彼恼乱我,而生妄想,自性清净,无诸垢污。如来应供等正觉,自觉圣智恒河,大力神通自在等沙。一切外道诸人兽等,一切恼乱,如来不念而生妄想。如来寂然,无有念想。如来本愿,以三昧乐,安众生故,无有恼乱。犹如恒沙等无有异,又断贪恚故。譬如恒沙,是地自性,劫尽烧时,烧一切地,而彼地大,不舍自性与火大俱生故。
其余愚夫,作地烧想,而地不烧,以火因故。如是大慧,如来法身如恒沙不坏。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证悟者,又问佛陀道:“世之尊者,如您所说,过去诸佛数量如恒河沙,不可尽数,未来、现在,也同样如此。为何您这样说,又如何接受领会呢?还是另有义理?希望如来哀悯弟子,进行解说。”佛陀告诉大慧:“不要只接受如来所说。三世诸佛数量并非不如恒河沙数。为什么呢?超过了人世的见闻,就不是譬喻所能比的了。人们执着于常存,外教邪恶妄想,引导他们流转于生死轮回。为了使他们厌恶脱离生死轮回,精勤自觉证悟。因此为他们讲,诸佛易见。并不是如昙花,难得一见,以安息方便求得之心。有时又观察接受教化者,说佛难得一见,而佛难遇犹如见昙花。昙花并无几人见过或应当见过。如来在世间都能见到。由于人们不能建立自证通达的原故,因此说如来出世,如昙花难见。
印度佛陀回乡说法图
大慧,自觉建立自证通达的人,是超过了人们所希望的。那些凡人愚夫难以置信,自觉圣智境界,是无以为譬喻的。真实如来,超过了心、意、意识所见的表现形态,也不可以用比喻说明。
“大慧,然而我说的譬喻诸佛如恒河沙,并没有错。大慧,譬如恒河沙,一切鱼龟神魔狮子象马,人兽践踏。沙不这样想,你们恼乱了我,而生妄想,沙自性清净,无诸污垢。如来共同平等正定念止,自觉圣智如恒河,大力神通自在又等同沙。一切外教、人、兽等纷扰,一切恼乱,如来心念不起不生妄想。如来寂然,没有心念妄想。如来的本愿,以三昧正定为乐,安住众生,因此没有恼乱。犹如恒河沙粒没有区别,而且由于断绝了贪欲、怨怒的原故。譬如恒河沙粒,是大地的自性,劫尽之火烧起时,烧遍了大地,而这大地,不舍自性与火并存。
那些愚人们,以为大地被烧了,而地并不烧,只是因为有火的原故。与此同理,如来法身如恒河沙粒不坏灭。
四川安岳石窟毗卢洞第19号宋代观音经变窟水月观音像
【注释】
①恒河沙:形容其多如恒河之沙,无法尽数。
②优昙钵华:花名,开花时短即谢。《妙法莲花经·方便品第二》有:“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按佛教说法转轮王出世,此花才开;还有佛出世才开;相传三千年一开。本意指昙花难得开放,时下“昙花一现”则比喻消失极快,时日短暂。
③魔罗:恶魔。所谓乱心、妨善、夺财、害命者。
【经文】
“大慧,譬如恒沙无有限量,如来光明亦复如是,无有限量。为成熟众生故,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沙别求异沙,永不可得。如是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无生死生灭,有因缘断故。大慧,譬如恒沙增减不可得知。如是大慧,如来智慧,成熟众生,不增不减,非身法故。身法者,有坏。
如来法身,非是身法,如压恒沙,油不可得。如是一切极苦众生,逼迫如来。乃至众生未得涅槃,不舍法界,自三昧愿乐,以大悲故。大慧,譬如恒沙随水而流,非无水也。如是大慧,如来所说一切诸法随涅槃流。是故说言如恒河沙,如来不随诸去流转,去是坏义故。大慧,生死本际不可知,不知故,云何说去?大慧,去者断义而愚夫不知。”
大慧白佛言:“世尊,若众生生死本际,不可知者,云何解脱可知?”佛告大慧:“无始虚伪过恶妄想习气因灭。自心现知外义,妄想身转,解脱不灭。是故无边,非都无所有。为彼妄想,作无边等异名。
观察内外离于妄想,无异众生,智及尔炎,一切诸法,悉皆寂静。不识自心现妄想,故妄想生,若识则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观察诸导师①,犹如恒河沙。
不坏亦不去,亦复不究竟。
是则为平等,观察诸如来。
犹如恒沙等,悉离一切过。
随流而性常,是则佛正觉。
【白话】
“大慧,譬如恒河沙粒没有限量,如来光明,也是如此,没有限量。为了成熟众生道果,普照一切诸佛大众。大慧,譬如恒河沙粒并不另求沙粒,永不可得。同样大慧,如来共同平等正觉,无生死灭除,是由于所有生灭的因缘断绝了的原故。大慧,譬如恒河沙增减不可能得以知道。如是大慧,如来智慧,为成就众生,不增不减,不是身体的表现所能计量。身体的形态,有坏灭。
如来法身,不是色相之身,如压恒河沙粒,不可压出油来。同样一切在极为苦难中挣扎的众生,逼迫如来。但如来无怨,乃至若有一切众生,未得脱苦海,如来不舍法界,自享正定愿乐,而以大悲之心度化众生。大慧,譬如恒沙沙粒,随水而流动,并非无水。同理大慧,如来所说的一切诸法随寂灭本真的涅槃流露。因此用语言比喻说如恒河沙,但如来不随诸心识流转,如随众生而去就是破坏的意义了。所以大慧,生与死的本根边际不可测知,既不可知,又怎能说去呢?若去则是断见,而愚昧的人不知道这个义理。”
大慧向佛陀问道:“世之尊者,如果众生的生之初,死之末不可能知道,又怎么可以知道解脱呢?”佛陀回答说,“若无始以来的那种虚伪邪恶的妄想习气的因灭净了。那么自心现量认识和知道了外境之物,是对境生念的妄想,从此身心转化,心定止息,从而解脱不灭。因此说无边,并非都是一无所有,由于人们妄想,所以假托无边等等名称。
观察内心于外境,体悟并远离妄想,虽人无异于众生,但智慧使心念的妄想幻焰,一切诸法,全都归于寂静。不识自心现量的作用从而产生妄想,若认识了皆由心而发生,妄想则灭除。”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观察诸佛与菩萨,犹如无量恒河沙。
既不坏灭亦不去,究竟也无散尽时。
如此真实平等义,观察如来自在心。
犹如不垢恒河沙,永远远离一切错。
随合与众性自住,就是佛门正觉法。
印度敬礼佛塔片岩
【注释】
①导师:指引导众生化度证觉的诸佛与菩萨。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惟愿为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相。世尊,云何一切法刹那?”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佛告大慧:“一切法者,谓善、不善,无记,有为、无为,世间、出世间,有罪、无罪,有漏①,无漏,受、不受。大慧,略说心意意识及习气,是五受阴因。是心意意识习气,长养凡愚,善不善妄想。大慧,修三昧乐,三味正受,现法乐住,名为贤圣善无漏。
“大慧,善不善者,谓八识。何等为八?谓如来藏,名识藏,心意、意识及五识身,非外道所说。大慧,五识身者,心意、意识俱,善不善相,展转变坏。相续流注,不坏身生,亦生亦灭。不觉自心现,次第灭余识生。
形相差别摄受,意识、五识俱相应生,刹那时不住,名为刹那。大慧,刹那者名识藏、如来藏意俱生,识习气刹那。无漏习气非刹那,非凡愚所觉,计著刹那论故。不觉一切法刹那非刹那,以断见,坏无为法。大慧,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大慧,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四住地无明住地所醉②。凡愚不觉,刹那见妄想熏心。
“复次大慧,如金金刚,佛舍利③,得奇特性,终不损坏。大慧,若得无间、有刹那者,圣应非圣而圣未曾不圣。如金金刚④,虽经劫数,称量不减,云何凡愚,不善于我隐覆之说,于内外一切法,作刹那想。”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证悟者,又问佛陀道:“期望能为我们解说一切诸法,刹那坏灭之相。世之尊者,什么是一切法刹那呢?”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要善于思考,应当为你解说。”
佛陀告诉大慧:“一切法,就是善与恶,不记一切善恶,有为与无为,世间和出世间,有罪和无罪,有漏与无漏,受和不受,等等。大慧,简略地讲心、意、意识以及习气,是色、受、想、行、识五阴产生的原因。是心、意、意识的习气,长期培养了人们,产生了善与恶的妄想。大慧,修正定之乐,接受心止,就显现出法住之乐。称为圣贤的无漏即无烦恼的境界。
“大慧,善与恶,漏于八识。何为八识呢?就是如来藏,分别称为第八的藏识,第七的末那识即有我与执着的心意,第六识的意以及人身体的眼耳鼻舌身五识,这不是外教所能认识的。大慧,五识之身中心之念与发生的意识同时产生,有善与恶的表现形态,辗转变化。在破灭中又产生而流注相继,不坏身心,生灭不止。世俗之人不觉悟是自心显现,依次生灭,此识刚灭,那识即生。
表现不同反映感受,以及意识,眼耳鼻舌身的作用也同时相应发生,在瞬间都不止息,所以称之为刹那。大慧,刹那是指藏识、意识同时产生的各识习气的刹那生与灭。无漏即无烦恼的涅槃习气并不刹那坏灭,不是世俗之人所觉悟的,是针对执着于刹那间坏灭论点的原故。不觉悟一切法瞬间坏灭,并非无烦恼之法也是瞬间坏灭的,如以断见,以为无为之法没有接续性,则错了。大慧,七识若不产生流注不已的转化,就不会感受苦与乐,但这并非产生涅槃的起因,其若生似灭,由产生烦恼的四住地引起而入于愚昧与迷醉的无明境地。世俗的人们不能觉知,被刹那间生起的妄想熏染心识。
“再有大慧,如钻石,佛骨,有奇特的性能,终究不会损坏。大慧,如果得到连续不断和瞬间生灭的状况,圣人也应不是圣人,但圣人又何曾不是圣人呢?正如钻石,虽然经过了劫数的洗礼,但本质不减。为何世俗之人,不善于领会我的隐晦解说,把内与外有无烦恼的一切法,都认为是瞬间就消失的。”
【注释】
①有漏:即烦恼。离烦恼的法门,称无漏,如涅槃。
②四住地无明住地:指由见而思生欲与烦恼。四住地分别是:见一切住地,欲爱住地,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这四者是烦恼之本,并由此加入无明住地。又称五住地。
③舍利:梵文原意为尸体、身骨、遗骨。佛教相传佛祖遗体火化后结成的珠状物。
④金金刚:钻石。
【经文】
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六波罗蜜满足①,得成正觉。何等为六?”佛告大慧:“波罗蜜有三种分别:谓世间、出世间、出世间上上。大慧,世间波罗蜜者,我我所摄受计著。摄受二边,为种种受生处,乐色声香味触故,满足檀波罗蜜。戒忍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凡夫神通及生梵天。大慧,出世间波罗蜜者,声闻缘觉,堕摄受涅槃故,行六波罗蜜,乐自己涅槃乐。
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者,觉自心现妄想量摄受,及自心二故。不生妄想,于诸趣摄受非分。自心色相不计著,为安乐一切众生故,生檀波罗蜜。起上上方便,即于彼缘,妄想不生戒,是尸波罗蜜。即彼妄想不生忍知摄所摄,是羼提波罗蜜。初中后夜,精勤方便,随顺修行方便,妄想不生,是毗梨耶波罗蜜。妄想悉灭,不堕声闻涅槃摄受,是禅波罗蜜。自心妄想非性智慧观察,不堕二边。先身转胜而不可坏,得自觉圣趣,是般若波罗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空无常刹那,愚夫妄想作。
如河灯种子,而作刹那想。
刹那息烦乱,寂静离所作。
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
物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
无间相续性,妄想之所熏。
无明为其因,心则从彼生。
乃至色未生,中间有何分。
相续次第灭,余心随彼生。
不住于色时,何所缘而生?
以从彼生故,不如实因生。
云何无所成,而知刹那坏?
修行者正受,金刚佛舍利。
光音天宫殿,世间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如来智具足。
比丘得平等,云何见刹那?
揵闼婆幻等,色无有刹那。
于不实色等,视之若真实。
【白话】
大慧大士,又问佛陀:“世之尊者,如您所说,持有六度的圆满具足,得以成正觉。是那六种?”佛陀告诉大慧:“度到彼岸境界有三种分别:即世间、出世间、出世间无上境界。大慧,所谓世间修度者,执着于我与我所有,接受有与无的对立,为了各种人生的现实利益,追求色、声、香、味、触等享乐,从而修布施功德的满足。同样目的的戒、忍与精进努力也是如此。还有人希望得到各种神通以至于生往梵天。大慧,出世间的修度者,就是声闻,缘觉,堕于接受涅槃的执著之中,兼修六种度脱之法,为自己证得涅槃乐趣。
西安大雁塔门楣石刻中的唐代佛殿
出世间无上境界的修度者,自觉自心现量的感受妄想,自证于心不二。因此不生妄想,在各心识中,不接受非分之念。也执着于心识的色相即各种形态表现,为安乐一切众生,行布施修度。生起无上方便,对于外缘不生妄想,就是持戒修度。对于妄想不再生起,知觉于忍的各种现象,就是忍辱修度。在夜半星空之时,精进勤修,随和顺应各修行方便,妄想不起,就是精进修度。各种妄想全部灭去,不堕于声闻与缘觉所感受的自静涅槃境界,是静虚修度。认识自心妄想本无性,以智慧观察内证,不堕于有与无二边。身心转为胜境而不为内外境尘所坏,得到自觉的圣明趣乐,这就是般若修度即般若波罗蜜。”
印度菩提树浮雕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念空无常一瞬间,愚痴之人生妄想。
如流水灯光相续,由此而生刹那想。
瞬间之中息烦恼,寂静于心离于作。
一切事理皆不生,我说转眼刹那意。
事物有生则有灭,愚昧之人不为说。
事体无间相续性,无始妄念所熏染。
不觉智慧是本因,心念则从愚痴生。
乃至万物未生时,我心妄念怎能分。
心念相续生与灭,心波后浪随前生。
若当现象不存时,妄想从何因缘生。
妄想依境而起生,虚幻无实是其因。
为何并无一所成,知其刹那时中灭。
修行者正念心止,如钻石与佛舍利。
光音天上宫宝殿,世间所看不坏事。
住于正法得圣智,如来智慧本具足。
修证之人皆平等,为何仍旧刹那灭?
千载瞬时幻影城,万物本无有刹那。
原本心识无实质,只是眼看似真实。
印度阿旃陀石窟造像(侯新天/摄)
【注释】
①六波罗蜜:波罗蜜,即度到彼岸。有六种方法,即檀波罗蜜、尸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分别对应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虚、智慧。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世尊记阿罗汉,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与诸菩萨等无差别。一切众生法不涅槃,谁至佛道?从初得佛至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无所答。如来常定故,亦无虑,亦无察。化佛,化作佛事,何故说识?刹那展转坏相。金刚力士①,常随侍卫。不施设本际,现魔魔业。恶业果报,旃遮摩纳②、孙陀利女③,空钵而出,恶业障现。云何如来得一切种智,而不离诸过?”佛告大慧:“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善哉,世尊。唯然受教。”
佛告大慧:“为无余涅槃故,说诱进行菩萨行者故。此及余世界修菩萨行者,乐声闻乘涅槃,为令离声闻乘,进向大乘。化佛授声闻记,非是法佛。大慧,因是故,记诸声闻与菩萨不异。大慧,不异者,声闻缘觉、诸佛如来、烦恼障断、解脱一味,非智障断。大慧,智障者,见法无我,殊胜清净。烦恼障者,先习见人无我断,七识灭。法障解脱,识藏习灭,究竟清净。因本住法故,前后非性。无尽本愿故,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正智所化故,念不妄故,无虑无察。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二烦恼断,离二种死,觉人法无我及二障断。大慧,心意意识,眼识等七,刹那习气因,善无漏品离,不复轮转。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修证者,又问佛陀:“世之尊者,您曾告诫成就了阿罗汉道果的人,可以得到无上智慧、正确、完全的佛果之心,与发愿悟觉的菩萨平等而无差别。一切众生之法并无涅槃,又有谁能得佛之道果?又讲从到初地乃至佛与涅槃,在其中并不说一字,也无所答。因为如来本自常定,既无思虑,也不观察。还说化佛的事,化作各种佛事,为何又说识呢?识刹那间辗转坏灭。再有又讲有金刚力士,常随侍卫。为何不施用本际之力,现出魔业所示苦恼。自己遭难,受恶业果报之苦,如婆罗门女诬陷,艳女当面诽谤,托空钵无食而归,凡此种种,恶之业障出现。为何如来得一切各种智慧,而不能远离如此灾难呢?”佛陀告诉大慧:“听着,认真听。要善于思考,应当为你解说。”大慧对佛陀说:“好的,世之尊者。恭敬地接受教导。”
佛陀告诉大慧:“这是为了无余涅槃的原故,解说诱导修行者向有成就的菩萨地修行的原故。在世上除修证菩萨的,还有乐于声闻、缘觉的人,他们修得自乐的有余涅槃,虽生死之因断,生死之果仍待尽,为了使他们修行精进到大乘。化佛讲授于声闻、缘觉道果的授记不是法身佛。大慧,因此告诫声闻与菩萨的相同。大慧,相同是指声闻与缘觉、诸佛如来,都断除了烦恼障碍,得到一味即一部分解脱,不是智障断。大慧,智障就是见到诸法无我,得殊胜清净境地。烦恼障断除,是人无我之习气断,七识末那即生灭我执灭除。从而人法二障解脱,藏识、习气灭除,得入究竟清净。因众生本自无性,住于清净,未生未灭,修前证后均无自性。如来自于无尽本愿的原故,在无思虑无观察中而演说法门。是正确的智慧化度众生的原故,并不是心念所妄想,是不虑不察。这是由于如来于四住地,即惑欲色无色界的烦恼以及无明即迷痴习气断灭的原故。根本烦恼与随烦恼断除,远离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觉悟人无我与法无我以及这两种障业断除了。大慧,心、意、意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七识,由刹那间的习气熏染,善于修无漏即离烦恼的涅槃道品,才能不在轮回中转动。
【注释】
①金刚力士:金刚梵文意译为锐利、摧毁一切。金刚力士,保护化佛之神。
②旃(zhān)遮摩纳:婆罗门之女,以木盂置腹,谤佛陀非礼。
③孙陀利:佛陀小弟孙陀罗难陀之妻。译为艳,曾当众诽谤佛。是释迦牟尼九难之一。
【经文】
“大慧,如来藏者,轮转涅槃苦乐因。空乱意慧。愚痴凡夫所不能觉。大慧,金刚力士所随护者,是化佛耳,非真如来。
大慧,真如来者,离一切根量。一切凡夫,声闻缘觉,及外道根量悉灭。得现法乐住,无间法智忍故,非金刚力士所护。一切化佛,不从业生。化佛者,非佛,不离佛。因陶家轮等,众生所作相而说法。非自通处,说自觉境界。复次大慧,愚夫依七识身灭,起断见。不觉识藏故,起常见。自妄想故,不知本际。自忘想慧灭故解脱,四住地、无明住地、习气断故,一切过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三乘亦非乘,如来不磨灭。
一切佛所记,说离诸过恶。
为诸无间智,及无余涅槃。
诱进诸下劣,是故隐覆说。
诸佛所起智,即分别说道。
诸乘非为乘,彼则非涅槃。
欲色有及见,说是四住地。
意识之所起,识宅意所住。
意及眼识等,断灭说无常。
或作涅槃见,而为说常住。
【白话】
“大慧,如来的藏识,是轮回转化以至涅槃和苦恼乐趣的本因,执于空而迷乱心意与智慧,这是世俗之人所不能觉悟的本因。大慧,金刚力士所侍卫的,是化身佛,并非如来。
大慧,如来真如,远离一切根尘、度量。一切世俗之人,声闻、缘觉、外教都无法灭除一切根尘、度量。从而能得现法乐处,于无间法智与忍,并非由金刚力士护卫。一切化身佛,不从业根生。化身佛,不是真佛,又不离于佛。如陶工用轮制作陶器,轮只是样子、模坯,化为众生的现象形态而说法。众生并非能自觉通达,从而为他们解说自觉境界。还有大慧,世俗之人依于七识而生身灭心念,生起断绝的见解。还有的是不能觉悟藏识的原故,起常存的偏见。这都是自心的妄想的原故,不知心之本际。若自心妄想因为智慧而除灭,那么可得解脱,四住地的惑及三界中欲、色、无色界中的愚痴,无明的疑惑,妄想习气,一切烦恼都断除。”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三乘道品非有乘,如来真身不磨灭。
一切佛所有授记,解说为离于邪恶。
为觉众生无间智,以及入于净涅槃。
诱导增进世人智,因此隐喻来宣讲。
诸佛开启众生智,缘起分别去解说。
所谓三乘本无有,若有此皆非涅槃。
欲爱色相有与见,就是存在心意识。
心念意识从中起,心识住宅意所在。
意念以及眼识等,或见断灭说无常。
或说意净涅槃界,从而生有常见论。
【经文】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言:
彼诸菩萨等,志求佛道者。
酒肉及与葱,饮食为云何?
惟愿无上尊,哀愍为演说。
愚夫所贪著,臭秽无名称。
虎狼所甘嗜,云何而可食?
食者生诸过,不食为福善。
惟愿为我说,食不食罪福。
大慧菩萨,说偈问已,复白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食不食肉,功德过恶。我及诸菩萨,于现在未来,当为种种希望食肉众生,分别说法。令彼众生,慈心相向。得慈心已,各于住地,清净明了,疾得究竟无上菩提。声闻缘觉,自地止息已,亦得速成无上菩提。恶邪论法,诸外道辈,邪见断常,颠倒计著。尚有遮法,不听食肉。况复如来,世间救护,正法成就,而食肉耶?”
佛告大慧:“善哉,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大慧白佛言:“唯然受教。”
北魏正光三年魏氏造金铜立佛像
【白话】
这时大慧这位有成就的修证者,用偈言问佛陀道:
所有修悟发愿者,志求佛道觉成就。
戒食酒肉与辛辣,如此饮食为何故?
期望无上至尊佛,哀悯众生来解说。
愚昧之人所贪欲,酒肉臭秽不可称。
虎豹豺狼所嗜好,大悲之人安可食?
食者之人生过错,不食之人为福善。
惟愿详尽来论述,食与不食罪与福。
大慧大士,用偈言发问之后,向佛问道:“期望您能为我们解说食不食肉的功德与罪过。我以及诸多修大乘道果的人于现在与未来,应当为各种希望食肉的众生,分别说法。使所有众生,慈心悲悯,得慈悲之心后,可以分别证觉各菩萨境界,清净澄明,就可以迅速成就无上智慧的佛果之心。声闻、缘觉二乘的修行者,本于自觉清静地止息,若慈心大悲生起,则也迅速入于无上如来境界。世上的邪恶论法,许多其他教派之见,颠倒执着,邪恶解说于断见常见之中。而且遮掩行为,不听食肉的见解。更何况如来,大悲于世间一切众生,凡有灵性皆在救护之中,成就正法的修行者,怎能吃肉类呢?”
佛陀告诉大慧:“好的,很好。听着,认真听,要善于思考,应当为你们解说。”大慧对佛陀说:“恭敬地接受教诲。”
佛教八宝之鱼(文军/摄)
【经文】
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尝为六亲①。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众生闻气,悉生恐怖,如旃陀罗及谭婆等②,狗见憎恶,惊怖群吠,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令愚所嗜,臭秽不净,无善名称,故不应食肉。令诸咒术不成就,故不应食肉。
以杀生者,见形起识,深味著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诸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口气臭,故不应食肉。多恶梦故,不应食肉。空闲林中,虎狼闻香,故不应食肉。令饮食无节,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复次大慧,过去有王,名师子苏陀娑,食种种肉,遂至食人。臣民不堪,即便谋反,断其俸禄。以食肉者,有如是过,故不应食肉。复次大慧,凡诸杀者,为财利故,杀生屠贩。彼诸愚痴,食肉众生以钱为网,而捕诸肉。彼杀生者,若以财物,若以钩网,取彼空行水陆众生。
种种杀害,屠贩求利。大慧,亦无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肉。以是义故,不应食肉。大慧,我有时说,遮五种肉③,或制十种。今于此经,一切种、一切时、开除方便,一切悉断。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尚无所食,况食鱼肉。亦不教人,以大悲前行故。视一切众生,犹如子,是故不听令食子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曾悉为亲属,鄙秽不净杂。
不净所生长,闻气悉恐怖。
一切肉与葱,及诸韭蒜等。
种种放逸酒,修行常远离。
亦常离麻油,及诸穿孔床。
以彼诸细虫,于中极恐怖。
饮食生放逸,放逸生诸觉。
从觉生贪欲,是故不应食。
由食生贪欲,贪令心迷醉。
迷醉长爱欲,生死不解脱。
为利杀众生,以财网诸肉。
二俱是恶业,死堕叫呼狱。
若无教想求,则无三净肉。
彼非无因有,是故不应食。
彼诸修行者,由是悉远离。
十方佛世尊,一切咸呵责。
展转更相食,死堕虎狼类。
臭秽可厌恶,所生常愚痴。
多生旃陀罗,猎师谭婆种。
或生陀夷尼,及诸食肉性。
罗刹猫狸等,遍于是中生。
缚象与大云,央掘利魔罗④。
及此楞伽经,我悉制断肉。
诸佛及菩萨,声闻所呵责。
食已无惭愧,生生常痴冥。
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
妄想不觉知,故生食肉处。
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
酒肉葱韭蒜,悉为圣道障。
未来世众生,于肉愚痴说。
言此净无罪,佛听我等食。
食如服药想,亦如食子肉。
知足生厌离,修行行乞食。
安住慈心者,我说常厌离。
虎狼诸恶兽,恒可同游止。
若食诸血肉,众生悉恐怖。
是故修行者,慈心不食肉。
食肉无慈慧,永背正解脱。
及违圣表相,是故不应食。
得生梵志种,及诸修行处。
智慧富贵家,斯由不食肉。
【白话】
佛陀告诉大慧:“有许许多多的因缘,不应当吃肉。为此我今天应当为你们简略地解说。所谓一切众生,从本初以来,自为一体,辗转变化因缘,曾互为六亲血缘。以血缘之亲的缘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宰者相互杂卖,因此不应食肉。各种肉类,都有不洁净之气,分别生长,所以不应食肉。众生闻到吃肉者的气味,会产生惊恐不安。好比屠夫以及食狗肉者,狗见了之后,会惊恐而群起狂吠,所以不应食肉。食肉使修行者,不生慈悲之心,所以不应食肉。使愚昧之人养成嗜好,而臭秽不干净,没有善心可说,因此不应食肉。可以让咒术不发生作用,因此不应食肉。
四川成都昭觉寺(文军/摄)
以杀生为业的人,见于动物的形体,就产生很深的心理执着,因此不应食肉。那些食肉者,为诸天界的仙人所唾弃,所以不应食肉。使人口气生臭味,所以不应食肉。食肉后多恶梦,所以不应食肉。山林之中,虎狼会闻到肉香而招致伤害,因此不应食肉。会使人对于饮食没有节制,所以不应食肉。可使修行之人,不产生厌离世俗之心,因此不应食肉。我曾经说过:凡是所有饮食,当作在吃自己子女肉来想,或当作治疗疾病,作为服药来想,所以不应吃肉。接受食肉的见解,一无是处。
佛陀足迹图 印度纳加尔朱纳康达考古博物馆藏
“另外大慧,过去有一位国王,名叫师子苏陀娑,吃各种肉类,以后发展到吃人。大臣和人民不堪忍受,就起来谋反,断绝了他的俸禄即生活来源。所以说食肉者,有这样的过错,因此不应吃肉。其次大慧,凡是杀生的人,为了钱财,因而杀生屠宰和贩卖。那些愚痴的食肉众生以钱为诱网,使人为利捕杀动物而获肉。那些杀生的人,或以财力物力,或以钩网等工具,捕杀飞禽走兽和鱼类众生灵。
北凉石塔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用各种方法进行杀害,来屠贩求利。大慧,也没有不教、不求、不想而有鱼与肉类可食的事。由于上述义理的缘故,不应当食肉。大慧,我有时说,出于某种原因,以遮戒可食五净肉,或制约除了象、马、龙、蛇、人、鬼、猕猴、猪、狗,牛等十种以外可吃。现在就以解说本经开始,一切种类、一切时候,除了以肉救命外,一切肉类都需断离。大慧,如来共同平等正觉,尚可无食,何况食鱼与肉。也不教人食肉类,以大悲心为一切行为的前提的原故。视一切众生,犹如子女,所以不能听任食子女之肉。”
这时佛陀,又复述义理,用偈言归纳说:
曾经全部血缘牵,鄙下污秽杂不净。
不净之处所生长,气息闻过生恐惧。
一切肉类葱蒜物,以及辛辣韭菜等。
各种放逸情怀酒,修行之人常远离。
也应常离油腻品,以及各种松软床。
各种寄生微生物,间隙之中多生长。
饮食不节生放逸,放逸自身感觉生。
感觉一起贪欲来,因此不应食肉类。
由食肉类生贪婪,贪婪使心受迷醉。
迷惑沉醉求爱欲,生死之路难解脱。
为利所趋杀众生,贪财置网害生灵。
贪利害命皆恶业,死堕恶道地狱中。
若无教唆与想求,凭空何来三净肉。
所以皆非无因有,从而人们不应食。
各种修行道中人,由此全都应远离。
上下东西南北佛,无一对此不斥责。
辗转因缘更相食,死后转生虎狼身。
臭味污秽人厌恶,所生后人常愚痴。
多生害命屠宰者,猎人喜吃狗肉人。
或生夜叉诤斗者,以及食肉不善性。
恶魔野猫狌狸等,皆是害命人里生。
烦恼缠身缚大物,恶意生身害母魔。
由此楞伽经卷始,我须断除所有肉。
诸佛修悟得道者,声闻缘觉都责备。
食肉心中不惭愧,生身心智常痴愚。
原先所说不应疑,从此已断一切肉。
妄想之人不觉悟,因此生出食肉想。
正如贪欲无止境,障碍圣明得解脱。
一切酒肉葱韭蒜,皆为圣道中障碍。
未来之世有众生,于肉愚昧痴迷说。
声称肉净本无罪,如来听任我食肉。
佛说食肉如服药,也似在啖子女肉。
知足之心生厌离,修行之人钵乞食。
安住心意慈悲者,我说常生厌世谛。
虎豹豺狼诸猛兽,怎可同处行与止。
如若食于豺狼肉,众人心中生恐怖。
因此发愿修行者,慈心向善不食肉。
食肉难生慈慧念,永远背离于解脱。
以及违背圣贤相,所以不应食肉类。
得以生出向梵志,以及广设修行处。
智慧诗礼富贵家,皆由前世不食肉。
北魏正光纪年金铜立佛像
【注释】
①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②旃陀罗及谭婆:旃陀罗,屠夫。谭婆,食狗肉者。
③遮五种肉:遮,遮戒。五种肉即五净肉。分别为:眼未见杀死的,不是专门为自己杀的,没有听到是为我杀的,诸鸟兽由于自身的原因而死的,其他鸟兽食后所留下的。
④央掘利魔罗:佛陀在世之时,该魔住于舍卫城,他信奉杀人可得涅槃,甚至欲杀其母。佛怜悯其人,为他说法后入于佛门,后证得罗汉道果即欲净灭烦恼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