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解立行

出家人若不依佛理行持,则十人有九差错。

修学佛法并不是什么都不要,那会走偏的。

多看金刚经,才比较不会执著。

多看一些佛菩萨、历代祖师、高僧大德的书。我们当向他们学习,他们之所以能成佛的经过。人是最好修行的,要成佛或堕三恶道,皆由这个“人生”来决定。

受戒学佛,有祖师的行,又有经书让我们看,看能不能走出一条路来!世俗的书我们都在社会上读过了,不要再生娑婆世界中轮回。

有时间看一点经书,看经书是要了解知道,依经典上去修持,不是看了去讲说而已。有的人去念书,则和一般社会人一样的,没有寄托,所以有很多是愈念愈糟。要把握时间,不要让时间空过,可看经书,拜佛、念佛,静坐、诵经等。

经典即是路,烦恼时拿来解。要会用,烦恼来,会应用,烦恼即菩提;不会用的,烦恼即是无明。如烦恼来不知解脱,着于烦恼,犹如吃错药,吃到毒药。药是随人吃的,要吃对药,不要吃错了毒药。即是要回光返照,把它改过来。

经藏在全心,戒定慧也在心,戒定慧不是用话说而已,是用行的,即是要修五蕴。诵经不是光唱唱就好,要去体会意义,否则可惜来出家。

说是说,要修到自己看到就知道,自己悟出来的,否则大家都很执著(指看经典)。

经藏在那里?经藏在我们的心中,但这要智慧开才有办法,智慧不开,看经书是迷迷糊糊;若智慧开,则看经书会觉得很熟。且又会领悟出另一真理来。

一理通,万理透彻。

二、早晚课

现在在动的地方,先把禅门日用课诵里的内容都弄懂了,以后在静处就用得上(未雨绸缪)。

工作之外看些经书,看什么经书呢?只要把两堂课诵深入了解体会,照著去做。一定了生死。

三皈依,好好去体会,是否做到了。如皈依法……智慧如海。智慧怎能如海呢?即人家一点就知道了,不是经书一罗筐,这毕竟不是自己的,形于外的经书,看到的了解,没看到的就不知道了。所以念佛念到某个程度,经藏自然在你心中。

三、扣钟

问:佛是什么东西?

答:佛不是什么东西,社会上才有形形色色的东西,学佛没什么东西。

所谓无色相,即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亦即“真空妙有”,意想是外境确有此事或此物,但我们心中没有此事或此物存在,心中是空的。若心中著这些有色相的,则烦恼皆由此而生。

问:什么是空?

答:看得破,即是空。

修行要表里一致,不要口是心非。

见闻觉知,是六根之作用,我们的自性就在六根里头,每天与我们在一起。

要怎样才能心安?就是要无心,心本无所住,找不到心,心原是尽虚空遍法界。

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心不可得。(三心范围很广,贪瞋痴亦包括在三心里,五观若明金易化,三心不了水难消,此三心即现在、未来、过去三心。)

烦恼、生气时,不要执;追究烦恼生气那里来。若执住则心不开,不能安心办道往前进。什么事都要看得破,放得下,还是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才是要紧的!

居士问:弟子由书上见一句话说:“对一个觉者来说,已断修恶,不断性恶。”此话应如何去体会,其正确否?

师父答:是,我们要修福,譬如别人没得吃,分给他一点,设法帮助别人困难,如此才能福慧双修,不会再去作恶。

(当机者心开意解,老和尚的意思是要我们注意因中的行为,要断修恶。至于性恶是果中,如不现时畏因,则果非我们所能免,要自然应付,由目前多种善因或可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