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家所为何事

出家了,要知道出家的意思,不要给别人捉著团团转,自己要有主,该听的听,不必要的不用多听,打哈哈就好了。

要常常看穿的这件衣服,摸摸这个光头,提醒自己的身份——僧。否则有时忘记了,虽然此身自己不觉得,让心常跑出去,不是出家心。

早上醒来先摸摸头,为什么要出家——了脱生死,不受轮回。(提起道心)

有德行最要紧。大家做什么?就是在修这个行,修本来面目。要看师父种种自然而现,而生觉悟,听后要去体会,不是听过就算了。

你们这些年轻人出家很感心,可是这个身出家了,心也要出家。我们出家人的身、口、意跟在家人不一样,要知道怎样才能了生死,我们要追求的,我们的目标是了生死。

二、出家的出路

1、受戒前后

对佛法未臻了解及受戒,容易造成贡高我慢。

懵懵懂懂地出家,懵懵懂懂地受戒,受戒是去求忏悔,不是带业去又带业回来。在戒场尽量少说话,少和人家攀缘,有时间多礼佛、念佛。

戒场求戒的人多,来自十方,我们不是去和人家比穿得好、住得好、吃得好。

受戒能忍即入道,凡事都简单,不要和人家计较睡大位、吃好;受戒是学威仪规矩,不是去论是非造口业的。。

受了戒,就当和未受戒前不一样,更应做苦行,把习气改掉,坏念头去掉,以戒为师。

要诵戒,才没有那些爱情,爱别。

有戒约束,才不易犯错。

受戒是修忍辱,耳朵听到别人骂你、刺激你,不理那就是戒。

戒是戒内(自己),不是戒外(别人),当我们起了坏念头时,就应拿戒律来制止——以戒为师。

毗尼日用,熟的话就念,不会,念阿弥陀佛也可以。

2、放下名利

未受戒不知规矩而犯戒,那是无故的;现在已受戒,明知而犯,那是故意的,罪就更重了。受戒当看戒,依戒修行。

受戒不是受那几个戒疤,是戒在心。知道错了要赶快忏悔,戒持得好,就没有男女相。

受了戒就是要去行,不是做大法师,没有身分高低之分。

有些人受戒回来,学些贪念回来,衣、住、食更享受。不知勇猛精进。

戒本有各各执事的规矩,要详阅才不易犯戒,以后当执事才能胜任,有寄托。

戒是戒自己,求忏悔即是戒。

戒也不要太执着,否则本是守戒,结果反被戒回去了,戒不生烦恼,不和人起冲突。

有你我相,则易起争执,出家不是来修斗争的,出家是要统理大众,即每个都好。

出家不是争谁是谁非,这还是世俗样,有你我之分。

出家要修行,不争对、不对,道心才会坚固。

出家修行不是竞争、斗争的,这还有名利。

出家修行不是竞争、斗争的,这还有名利。

师父:出家不能贪求名利,有利就有害,不能有名利心。

徒:师父今名声远播四海……

师父:我也没感觉,这都是幻化,没人认识最好。

徒:这才是真功夫。

3、调“这个心”

你们现在虽出家了,仍在茫茫大海中找不出个出路。

出家人要无所求、无所住。

要修性,每个人都有性(佛性),性即是道。

随人之性,合人之性。

出家是要治心猿意马。

出家要时时刻刻做事,念佛调“这个心”

出家了要多念佛,不一定要坐禅,功夫不到易著魔。

出家就是要舍身,人家怎么骂,怎么侮辱……都无所谓,去掉我相才好修行。

我们现在出家,不要在衣食住上去贪念,不要像在家人贪恋,这样才能修出福慧。三宝——佛法僧,僧就是要好好地修,要淡泊才能修戒定慧。

出家修行,就是要修色受想行识,修五蕴皆空,粗衣淡饭,也不是教你不用吃饭,而是吃饱穿暖就好,不可贪。

在食的方面,出家人是人家给我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不执著、不贪念,少些、坏一点也吃,反而吃太多,吃太好,业不易消,如又起贪念,则仍轮回中,其大家都这么吃,我们就跟着吃,不起烦恼挂碍。

出家人要不怕死,死了去西方更好,出家人要有“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穿这件衣服,要修到任何事不挂碍,不挂碍人情世事……等一切,挂碍是多余的。

三、自度

1、十方道场

丛林每个人皆可挂单,挂单亦有规矩,也不是看好、坏人才给挂单的。

挂单的人来时,不能有分别心,讲人家好坏,让人家不好修,只要他遵守规矩即可。

承天寺是十方道场,外来的出家众,若能守规矩,皆能住下来。

出家人不分拜谁为师,只要能守寺里规矩大家都一样,大家都是佛子,若分得清楚,你是外来,我是……,则非出家人。出家人只要能依戒修行,修行得好,则到那里皆受人恭敬,天龙八部也会拥护你,十方丛林皆可为家。

2、落脚处

修行一定要在大丛林,人多的地方,这样才会炼出好的人才;不是一、二个人、三、四个人,这就没有磨练的机会了。

出家要在大丛林、人多才有坏的可参,那些坏的人才是我们的指路者,这样才会进步。祖师大都出自厨房、种菜……等,最没人注意的地方,最没中用地方修行。

出家在大丛林,衣食能吃苦,眼假装看不见,耳假装不听,像个傻人,这样修下去,韦驮护法会拥护你,你至何处,人见如佛,建道场马上有拥护。

今日我们有这么好的修行道场,不要再去想外面那个道场好。心无法安定,即无法修行。

问:想离开现住寺院,目前有三个地方,不知何处与我有缘?

答:是心不安,还是所在不安定,如果是心不安定,就是跑到西方,也不安定,心猿意马时,马上转过来就安定了。戒律最重要,戒律清净,心就清净。如不安定(指心)看什么都有我相;要看每样事都不是我。要到西方,要修到心不乱,什么事到一念清净则是西方。心不能安。则想到处乱跑。要以心安心,否则要用什么安?如心要跑,就问要跑到那里?

出家人每个人一样仍须要地理,但如修行到那里,道行感应,道行如有修,地理包含修行,故说地理、天理、人理感化,故说出家人修行是根本。

3、参学

在台湾没地方参,所在要自己参自己。

不要著急。

善知识在那里?在心。

稻穗成熟,老是垂下来的,未成熟的,是头挺得高高的,不好的要参,好的参不到,因他看不出来人家好的在那里,好的参坏的则是,见人不好,正好改过,反思自己,有没有这个样子。

自己,有没有这个样子。

参,就要参坏的,别人犯错,我们不去犯错;别人不如法,我们如法就好了。

出家是要修行,不必要到外面去读书,佛学院所讲的,未必完全是佛学,参杂了——社会学,接触环境久了,心无法脱离世俗。

我们佛教来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说还要去念书,读书那里有谈要粗衣淡饭?

出家再去读佛字院,毕业出来,增加我慢心,想当住持,殊不知用什么统理大众,不会有人受感化,没有人待得住。出家当切确苦行,多念佛,福慧双修。

4、同修之间

身为徒弟的人,若师父再有多大的过失,我们也不能说,说就有过失。 若我们听人家说他们师父怎么样……,我们再把这话说出去,则他们的罪,都归于我们了——犯说四众过戒。

大家都是师兄弟,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大家互相尊重,叫人做事不是用命令式,如父命子或耍性子,这是俗化,我们当以佛法行事。

师兄弟在一起,佛法可多谈一些,其他则一律不谈,以免散乱心,不要参加人家的闲谈。

师兄弟间讲佛法,不谈世间法,否则愈谈愈远——阿公阿妈……,还不够,接下去就这碗好吃,那碗……拿来凑。

男女要分清楚,即使活到一百岁,亦如此,除非已开悟证果,有定力,否则容易出毛病。

师父是有定力,否则即使百步也不能接近的。你们现在正念,都还不够十分之一,还很危险,要多注意。

5、忍辱

受戒即忍辱,倘能忍辱,则不易犯戒。

要修忍辱,忍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如果不能忍,则徒具出家人的外表,不要常以为自己做的都是对的,这样就不能修心。

依忍辱修行是根本,依此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即有德行,敌人见生欢喜,亦即可感度人。

出家后什么事都以忍辱为第一,会说我们的,都是我们的指导者,没有他们,我们不会进步,不能成就。不要以为这么辛苦了,这也嫌,那也嫌,没有一样对的,干脆回去好了,走好了,但也不知道到那里,又不能如愿,这样反而更糟,更痛苦,好比生活在地狱。

受了别人的打击或批评,我们当忍受,即使是被人冤枉,也得忍受,还要感到庆幸,感谢人家。

若别人把做不好的事,往自己身上推说时,亦要忍。(以前人家说师父怎没把饭煮熟,叫人怎么吃,师父默然不辩,这才是功夫。)

若自己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此。如何观?钱给你赚,你不赚,意境即来了,你不知修忍辱,反而起烦恼。

打击我们的,你以为他是坏人,但在修道来讲是有帮助的,内心感谢他,那是西方钱,你不会赚,反而跑去哭。

什么事都能忍得下来,才会进步,就是自己对,也要向他忏悔,那就是你的功德了。

忍辱波罗蜜,不是说我要忍辱,亦不是感觉自己在忍辱,或压抑自己,这还有相,而是对境“不觉得”,这才叫忍辱。如人家骂你时,你不觉得人家在骂你。

6、一念之间

若不能去体会“道”,虽是出家,仍是心在外境,随境转,还很危险。

寺里也会有是非,形形色色,看得会恐怖。会的人则想:等我修好来度他;不会的则和他结冤仇。——意即要会转境。

若有人想害我,则我们要想:大概过去我害过他,我不能再和他结冤仇,我要度他。凡事都有因果,一针一线,一句话皆有因果。

不要学固执。

问:钵打破了,是否出家饭碗就丢了?

答:这也是执著,若你的钵让人给打破了,因此埋怨打破你的钵的人,为了这个钵而和人家结冤仇。

业障到,无明烦恼起,如无正念则邪念起,处处看人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就想离开另找道场,或觉得没意思,还俗去,其实只要一起烦恼就是自己不对,不管你有理还是没理。

不要看别人对不对,要自己回光返照,看自己有没有做好,修是要修自己,依法不依人,恭敬三宝,虽然是众人都会有错,但他那一天忏悔了,就能改过做好,四生都有佛性,有的畜生很灵通,比人类更灵,只是它不会讲话而已。

认识坏的就是好的,否则每一个人都有一肚子的烦恼,怎么去修就是从这里去修,才能去烦恼,否则如果每天就是这个样子,做做吃吃不去悟道,到老来还是一样(而他也说他在修行),而这里(指著头说)还是有很多烦恼。

一天都是坏念头,没正念!不是想有色相,而是要想无色相。

若有斗争,计较则不会安定,不是他坏,是我们不会修,因自己怨恨、烦恼而不安定,是你不安定而怕,过了就没有,才会有正念。

门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

夸我们的,赞美我们的,那都不是明师;骂我们的,不管对与否,这才是真正明师。刺激我们的时候,就是在成就我们,当我们受到刺激时,总会想:“这么瞧不起我,我就做给你看!”拿出这个志气来,成功已在望。

我们对而别人不对,我若让他做主,则变成我们不对,意即自己要有主,不被他人所转。

我们这里有很多境来,我们以前种子都在里面,一看到外境就浮现,有的人是看在家人穿好衣服,就想我来出家这么苦,什么都没有,就穿这种衣服(指三衣)……有的人就会想娑婆世界再好也只不过如此而已。女众不来出家就擦口红,你们现在没擦,看起来也很好。

有两个人,一个美、一个丑,丑的人认为自己丑,就红妆艳抹,则愈涂愈是丑,倒不如自然的好。

修行要能耐苦,粗衣淡饭,现在这花花世界,每样都很方便,有些可以不必用手拿,不必用脚走路都可以很方便,但我们出家人修行,应该观想祖师们的修行来行动,才能了我们的生死路。我今天不是要享受来出家,是要修食、衣、住……的简化,宁可被社会看不起,一切比不上社会人,如果被社会人看得起,就有爱情,别离苦又成生死轮回。被社会人看不起,就少攀缘心,妄想心,好专心用功。

四、度人

1、起施主善

人家看得起我们,才供养我们。(我们要有感激之心。好好修行。)

像我们穿得不好(染色衣),肯舍身去为常住工作,外面的人看到了,也会感觉:这些出家人很感心。自然就想供养我们。无形中让他们种福田,度了他们,这也是弘法利生。

出家修行要吃苦,不要著我相,打扮得漂漂亮亮,身穿的是染色衣,我们穿得干净整齐,也不论人家。若出家人太享受,则在家人不会想供养;若出家人肯吃苦,在家人就会有感觉,想供养我们。生活只要过得去、吃得饱、穿得暖就好了。

脚踏施主地,头顶施主天,身穿施主衣,口吃施主饭,睡卧施主屋,就算一天当中做有一百元之功德,扣掉起心动念、身口意三业不清净三○元,吃三○元,住二○元,身衣五○元。所修所做还不够抵呢!那来的功德?信施难消。

我们团体能庄严,私底下也庄严自己,无论在那里都庄严。如课诵时,外来人看到大家都很庄严,自然对佛教有信心,不认为佛教是消极的。

2、与信徒应接

菩萨要度众生,要先广结人缘。现在师父在,来拜拜人多,我们当和人结善缘。看到信徒要招呼,但不要攀缘,不要贡高我慢——我是出家人,你们是在家人。要知道我吃、住、穿生活的一切费用,皆是施主供乔。

别人和他结恶缘,我们不受人家影响,也和他结恶缘。要有分辨是非能力,且要有主,我们要广结善缘(未成佛道先结人缘)。

信徒来,善言招呼,请他们拜佛、吃饭、走走看看,这是结善缘,也是修行。第一要点,不要把出家人的清高相摆出来,这也修不到行,他们也是在修,出家人要行菩萨道,不要修坏行,要修好行。如有不良分子来,不理就是,不要数说别人、骂别人,修行要修到有智慧,碰到什么事就会,说话也知道怎么说才圆融,自己站稳了,别人欢喜接受,也不造业。

信徒拿东西来布施,是来求福的,即使是摘一根草,我们也都要欢喜心接受。若拿好东西来,我们为了这些东西起贪念,则不能悟道。若拿坏的东西来,我们把坏的煮成好吃的,则福慧双修;若未能适当处理,反而说人家拿这些坏东西来,自己起烦恼又造口业。

就是家人来寺里用餐,也要他们添油香,让他们有正确观念。

要怜悯一切众生,想到他们也跟我们自己一样,他们也是来修,来种善根的,要发菩提心,慈悲心即是。

我们也是来修,来种善根的,要发菩提心,慈悲心即是。

人家在说话,不要抢著说,等人家说完再说,这是礼貌。

与信徒应接,佛法才说,如果向你说俗气话,就说对不起,我现在没有时间,你去拜佛,到处走走。遇有不善者不理就是,铜钱没两个不响。

和社会人只是应酬、应酬心里也是要有主,要有佛法,不要和社会谈论俗事,要拿佛法来比喻。

说些笑话(幽默)融以佛法,这样比较没有烦恼。

修道人不谈佛理,而谈俗事,这非出家人本份,以在家的俗事拿来出家用,俗气未断,怎能谈到修行?

3、菩萨事业

每一法师,度众生有其法门,不可随便毁谤批评,因而影响别人对佛法的信心,这是有因果的。

为要度众生,则恒顺众生,像哄小孩一样,很多是为给众生种福田,师父不须要。众生见师父生欢喜心,但师父自己也不知道。

事事都要明理,随顺人家才能指导人,否则自己都不明理,怎么指导人?现在出家人要以佛法、佛理来指导、教化别人,否则就成俗化事,不能随顺人家,就成无肚量。

弘法利生,不是口头上说的,只要修持得好,自然人家看到你就会起欢喜心、恭敬心的。(像师父他老人家也不下山,可是仰慕他的人有多少?皈依的更不计其数。)

要立宏愿,别人先成佛,我才成佛,简单地说,任何事情帮忙别人安心修道,助别人安住其心,把所知说予妒心。

弘法利生,就是要牺牲自己。

要做一位菩萨,不可自己好就好,别人管他去死。应要别人重要,自己没关系,要利益他人,若利益自己,无明烦恼就会一大堆。

出家人慈悲为本,方便为用,大悲是体,一切都要从慈中出来。

“家”喻为自己的习气、无明烦恼坏种子;“国”喻为众。治家再治国,此意即先除自己的习气无明烦恼,再以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人,统理大众。

五、出家的好处

出家是大孝,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度生生世世的父母,不只是现在父母。

出家衣服非人人穿得起,唯有福气的人才穿得到。

一个再怎么没修行的出家人,能持长斋、不杀生,没有很大过失,则来生可直接再转人身来修行,不要再经过三涂(三恶道)。

问、一个破戒出家人,罪恶无边堕落地狱,是否比一个在家人还不如?倒不如在家修。

答、还是要出家好,虽堕落,但果报受尽还会再来修行。毕竟出家,多少种了一些善根。(一个外道人,不如一个破戒出家人。)

有根机的人,出家后就很清楚,很能体会出家与在家的好与坏,有的人则不能体会出来。

所以出家的好处你们还看不出来,还不知道,这些业障如果不消,就都要挤在临终时出现。外表上看出家人好像吃三餐,做些事。出家就是要除这些贪、瞋、痴及消我们的业障。

有些人说,吃斋人说吃斋话,若所有人都出家,那这社会怎么办呢?

师父说:人人都出家,我们皆同往西方极乐世界,那不是更好吗?

六、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我们累世造恶业,比山还要高,今生出家修行就会现前,所以有时侯觉得出家后业比在家还多,我们要有力量跳得过去,如果不伏烦恼又起心动念,就又造新业了。

出家修行不简单,出家事情较多,冤家债主皆来讨,故病苦种种事情齐到,若能跳得过,则好修行,跳不过则无法安心办道。故有病苦时,也当勉励自己,多礼佛、念佛,业障才会消。

在家人看不懂,以为我们苦。如果道心不坚固,如活在阳地狱,感到什么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