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 佚名 | 全一卷(或二卷)。略称问佛决疑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内容叙述佛于灵山时,拈花微笑而付嘱大迦叶禅法之事。计有二十四品。本经不见载于诸经录,唯见于宋人传闻,或疑为我国后代所伪作者,今所存系东传日本者。 |
血盆经 | 佚名 | 全一卷。全称大藏正教血盆经。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七册。本经叙述目连尊者至羽州追阳县时,见许多女子在血盆池地狱中受苦。目连问狱卒原委,狱卒即道彼等受苦系由于女子月经、生产时所流污血污秽了地神;加之用水洗其不洁之衣,人们不知情,复用此水供养诸圣。女子有上述罪业,故死后堕血盆池地狱受苦。目连复问如何为彼等解脱此苦,狱卒答以孝顺、敬重三宝,及持血盆斋三年,后再行血盆法会,请僧诵血盆经,血盆池地狱中之罪人即可超生佛地。 本经未见记载于诸经录中,而被疑为伪经。然因具有上述之功德,故日本禅宗亦持诵之,尤以曹洞宗,于授戒会时,常将本经授予妇人。 |
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 佚名 | 一卷,隋达磨笈多译。金刚经之异译。梵Vajra-cchedik&amacron;。 |
历代三宝纪 | 费长房 | 凡十五卷。隋开皇十七年(597)费长房撰。又作开皇三宝录、开皇录、三宝录、长房录、房录。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九册。本书为佛教传入我国后至隋代之弘法记录,亦为译经与著作之目录,此外,另附有佛家传记。全书共分四部分:(一)前三卷为帝王,包括自周至隋各朝纪年,乃佛教史大事,如将佛陀诞生之年推定为周庄王十年(689 B.C.)。(二)次九卷为各代译经编年史,计有:卷四后汉录、卷五魏吴录、卷六西晋录、卷七东晋录、卷八前秦后秦录、卷九西秦北凉魏齐陈录、卷十宋录、卷十一齐梁周录、卷十二隋录。每卷前皆有叙论,次列经录,依次附译人略传。(三)卷十三、卷十四分别为大小乘录入藏目录。共收佛典一○七六部,三三二五卷。(四)卷十五为上开皇三宝录表、全书总目录。 |
历代法宝记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之作品,撰者不详。又称师资血脉传、定是非摧邪显正破坏一切心传、最上乘顿悟法门。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记录由释尊至菩提达摩多罗等西土二十九祖、东土六祖,及智铣、处寂、无相、无住、保唐宗(禅宗之一派)之事迹与传承,文末附有大历保唐寺和上传顿悟大乘禅门门人写真赞文并序一篇。又本书发现于敦煌,大英博物馆及法国国民图书馆各藏写本一部。 |
净土往生传 | 戒珠 | 凡三卷。北宋沙门戒珠着。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又称往生净土传、戒珠传。由梁、唐、宋各高僧传中选集净土往生者之事迹而成,自西晋僧显至北宋悟恩,凡收七十五人。据卷首自序述,戒珠自梁代慧皎、唐代道宣等十二家所撰之传记,及宋代赞宁所撰之宋高僧传中,选出僧显以下七十五人,编成本书。然其他如慧明等六十二人,以无临终来迎之事实,故不收录。 |
迦叶结经 | 佚名 | 一卷,后汉安世高译。说佛灭度后,迦叶举阿难九过,及结集三藏之事。 |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 | 佚名 | 一卷,失译人名。说末世佛法破灭之相者。 |
众经目录 | 彦琮 | 凡五卷。隋代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数人合撰。书成于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主撰者为大兴善寺之彦琮。又称隋众经目录、隋仁寿年内典录、仁寿录、彦琮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书中分类录出后汉至隋代之翻译经典。大别为单本、重翻、贤圣集传、别生、疑伪等五分。单本又别为大乘经单本、大乘律单本、大乘论单本、小乘经单本、小乘律单本、小乘论单本六科;重翻细分大乘经重翻、大乘律重翻、大乘论重翻、小乘经重翻四科;别生细别为大乘别生、大乘别生抄、小乘出别生、小乘别生抄、别集抄五科。单本凡三七○部,一七八六卷;重翻凡二七七部,五八三卷;贤圣集传四十一部,一六四卷;别生八一○部,一二八八卷;疑伪二○九部,四九○卷;阙本四○二部,七四七卷;合计二一○九部,五○五八卷;此外并列记卷数及译者名,记载颇为详实。本书之分类似取范法经录,然列举法经录所未分类之有本、阙本,且删略失译经,不列入我国撰述之疏记等,皆迥异于法经录。又本书今唯存于宋元明三本之中,高丽藏缺之。 |
众经目录 | 法经 | 凡七卷。隋代法经等撰。又称隋众经目录、法经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收录后汉至隋代所翻译之经论等。凡立九录,分类录出译经之目。前六卷为别录,第七卷为总录,初附上表,其次列出本录之总目次。依第七卷总录九录为:(一)大乘修多罗藏录七八四部,一七一八卷。(二)小乘修多罗藏录八四二部,一三○四卷。(三)大乘毗尼藏录五十部,八十二卷。(四)小乘毗尼藏录六十三部,三八一卷。(五)大乘阿毗昙藏录六十八部,二八一卷。(六)小乘阿毗昙藏录一一六部,四八二卷。(七)佛灭度后抄集录一四四部,六二七卷。(八)佛灭度后传记录六十八部,一八五卷。(九)佛灭度后著述录一一九部,一三四卷。九录合计二二五七部,五三一○卷。九录中,前六录各有一译分、异译分、失译分、别生分、疑惑分、伪妄分等六分,后三录各有西域圣贤分、此方诸德分等二分,凡四十二分。本书之记载颇为正确,尤以疑惑及伪妄之鉴别,特为现代学者所重视。 |
众经目录 | 静泰 | 五卷。唐代静泰撰。又称大唐东京大敬爱寺一切经论目、静泰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乃增补隋代彦琮等所撰之众经目录而成。本书虽大部分同于彦琮录,然阙本中新访得二十部,二十一卷,并增加玄奘前后新翻之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合计二二一九部,六九九四卷,实为二四四四部,六五八○卷。计数之异同,恐为误写,或与他录错简所致。又本书唯高丽藏中存之,宋元明三本则缺之。缩刷大藏经中,将本录与彦琮录合糅之。 |
贞元新定释教目录 | 圆照 | 简称《贞元录》,或称《圆照录》。佛教经录。唐贞元十五年至十六年(799-800)圆照奉敕撰。三十卷。收东汉永平十年(67)以来所出经典(含失译、缺本经)共二千四百四十七部七千三百九十九卷,译者一百八十七人。体例基本同于《开元录》。全书开为总、别两录。总录十九卷,又下含两录:一、“特承恩旨录”(卷一前部分),收贞元十五年三次准敕入藏诸经典;二、“总集群经录”(卷一后部分至卷一九,按时代顺序著录),在《开元录》的基础上,增加梁代无名氏一部十六卷,隋代信行所撰三十五部四十四卷,以及唐代九人的一百三十四部三百零六卷(主要为金刚智、不空等人译出的密教经典)。卷一八、一九两卷为“叙列古今诸家目录”,所收经录四十二家。别录十一卷(又称“别分乘藏录”,卷二○至卷三○),前九卷包括七录,其中三录(即“有译有本录”、“有译无本录”、“补缺拾遗录”)所收经典均比《开元录》有所增加,而“伪妄乱真录”实际收经数则减少。卷二九、三○两卷为入藏录,收入经典一千二百五十八部五千三百九十卷,合五百一十帙。全书后又另收“不入藏目录”,内容与《开元录》(《金藏》和《高丽藏》本)后另附不入藏诸经相同。此书所载内容,绝大部分抄自《开元录》,其次转载圆照本人所撰《续开元录》有关新译经论和念诵法,及《开元录》遗漏经典的内容。纯属新增的内容则有:补充了金刚智的事迹;新添了无能胜、法月两人的事迹;增加了勿提提犀鱼、尸罗达摩的译经缘由。此书沿袭《开元录》“非关护法,一概不录”的原则,缺载删除颇多。仅见载于《高丽藏》。 |
续贞元释教录 | 恒安 | 全一卷。南唐恒安集。全称大唐保大乙巳岁续贞元释教录。又作大唐保大乙巳岁续新译贞元录、大唐续贞元释教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系录出唐代圆照贞元新定释教目录记载之新入藏佛典及同录遗漏之佛典等。初叙纂集之缘由,次略举开元、贞元二录和本录所载佛典之部帙数等,其次略示本录所载典籍之类别,将所收佛典从槁字函至富字函,分为四十三帙,一一列记标题、卷纸数、译著者及入藏之由来等。全书总录一四一部四一三卷,仅对贞元入藏之佛典稍加追补,但已能显示唐末兵乱之后,五代江南一带流行佛典之概要。 |
续古今译经图纪 | 智升 | 全一卷。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西崇福寺沙门智升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辑录译经缁素二十二人及所译经典一七一部,七一四卷。本书系继靖迈之古今译经图纪四卷之后,图纪玄奘以后之译经三藏,传其功绩。作者智升另编有开元释教录(略称释教录)一书,于进行本书编录之同时,释教录已编纂至唐代部分,故智升辑录本书之动机,旨在为释教录有关唐代部分之撰述作准备,且本书亦有多处依释教录已完成之部分修正者。 |
续大唐内典录 | 道宣 | 简称《续大唐录》、《续内典录》等。佛教经录。唐道宣撰。一卷。麟德元年(664)始撰于京师西明寺,后撰毕于总持寺。总分为十录,又按朝代先后下设十七项细目。但在正文中仅记第一个朝代(即东汉)的译经情况。疑为残本。见载于历代大藏经。 |
新编诸宗教藏总录 | 义天 | 凡三卷。又作义天目录、义天录、海东有本现行录。高丽僧义天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书系义天搜集自高丽、宋、辽、日本等地之经律论之章疏类凡一○八二部之目录。卷一收录经疏六一五部。卷二除律疏外,另收录律宗章疏,共一四五部。卷三除论疏外,另收录诸宗章疏,共三二二部。 |
道安法师念佛赞文 | 佚名 | 敦煌本《道安法师念佛赞文》乃净土宗信徒所撰戒杀生食肉及劝布施行善之赞文,大抵是8世纪后半叶的作品,而与生活在4世纪的道安无涉。此赞文最早似出现于五台山一带,其严格的用韵及宣讲的内容与净土宗四祖法照及其门徒创作的赞文多有相同或相通之处。此赞文的产生或与法照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之后北上五台山一带的布教活动时间相当甚至更晚。其作者或为法照弟子,或为受法照净土宗影响的中下层信徒。直至10世纪中叶的曹元忠政权时期,该赞文仍在敦煌地区流布。 |
道安法师念佛赞 | 佚名 | 敦煌写本。P.t.1253。首部残,共二十九行,四百二十四个音节。可与S.2985、P.3190、台北中央图书馆004724号汉文写卷对勘补残正误。但有部分字句现存汉文写本无。此卷由英国西门华德比定出来,并做了部分转写。 |
集神州三宝感通录 | 道宣 | 凡三卷。唐代道宣撰。又称集神州塔寺三宝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录、东夏三宝感通记、三宝感通录、感通录。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乃集录佛舍利、佛像、佛寺、经典及僧俗灵异之事迹。 |
集沙门不应拜俗等事 | 彦悰 | 凡六卷。唐代彦悰撰。又称沙门不敬俗录、集沙门不拜俗议、沙门不应拜俗事、不拜俗仪等事。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书集录由东晋咸康六年(340)至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关于沙门应否拜俗之奏、诏、敕、启、表、状、事、书、难、答等。总分三篇,即故事篇、圣朝议不拜篇、圣朝议拜篇。其中,故事篇录隋代以前沙门致敬等事,圣朝议不拜篇记唐高宗时代沙门不应拜俗之事,圣朝议拜篇集同代沙门应致拜之事。卷首有太原王隐客(字少微)之序,卷末附撰者沙门不应拜俗总论一篇。 |
集古今佛道论衡 | 道宣 | 凡四卷。唐代道宣(596~667)撰于龙朔元年(661)。又作集合古今佛道论衡实录、古今佛道论、古今佛道论衡、佛道论衡。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系收录东汉至唐初佛、道两教论争之记事,为我国佛道关系史之重要资料。卷甲为东汉、前魏、北魏、宋、梁、北齐等时代之佛道对论事迹,附收魏陈思王曹植辩道论、晋孙盛老聃非大贤论、晋孙盛老子疑问反讯等。卷乙为北周、隋两代佛道抗争事迹。卷丙为唐代佛道论争之经过。卷丁详述显庆年间佛道论争经过。大正藏所收本另附有补遗,题为‘卷丁续附’,系记述龙朔年间道士敦行真舍道归佛之事迹。继本书之后,唐代智升亦撰有续集古今佛道论衡一卷。此外,有关刘宋南齐时代佛、道两教思想之异同优劣等论说,梁代僧祐所编之弘明集亦收录不少。 |
华严经传记 | 法藏 | 凡五卷。唐代法藏撰。又称华严经纂灵记、华严传之记、华严传记、华严经传、华严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本书集录华严经之部类、传译、讲解、讽诵等有关人物之事迹。全书共分部类、隐显、传译、支流、论释、讲解、讽诵、转读、书写、杂述等十门。最后之杂述则列举与本经有关之杂着十数部,并举作者其他著作。本书即为华严经流传初期至撰者当时史实之集记。书未撰毕,法藏即示寂,门人慧苑、惠英等续成,正德元年(1711)印行。 |
护法论 | 张商英 | 全一卷。北宋张商英撰。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二册。本论广破欧阳修排佛之说,并驳斥韩愈、程伊川等之佛教观,对照儒、道、释三教之优劣,谓儒教治皮肤之疾,道教治血脉之疾,释教治骨髓之疾,申明佛教之至理。 |
经律异相 | 宝唱 | 凡五十卷。宝唱撰。梁天监十五年(516)成书。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本书系将散见于经、律中之希有异相集录而成,属于百科全书之一种。梁武帝初命僧旻抄录异相,后命宝唱主其事,复以僧豪、法生等辅翼之,增补完成。书中将内容分为天、地、佛、菩萨、声闻、国王、王夫人、太子、王女、长者、优婆塞、优婆夷、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贾客、居士、庶人、鬼神、杂兽畜生、地狱等二十一部门,摘选菁萃,集录而成,为一部以类相从,便于索览之佛教故事集成。以下简述书中各部内容:(一)天部,叙述日、月、星、雨等三界诸天。(二)地部,叙述山、树、河、海等自然现象。(三)佛部,计有佛陀出家、成道、涅槃及舍利塔等。(四)菩萨部,又分为自行、外化、随机现身、出家诸菩萨。(五)声闻部,叙述声闻无学僧、声闻不测浅深僧、声闻学人僧、声闻现行恶行僧、沙弥僧、尼僧等分类。(六)国王部,收录修持转轮圣王、菩萨道、声闻道之国王与王后。(七)太子部,其分类与国王部相同。(八)长者部,分为得道、杂行等两部。(九)优婆塞、优婆夷部。(十)外道仙人部,分为外道仙人、梵志、婆罗门。(十一)居士、庶人等部,分为居士、贾客、男、女等。(十二)鬼神部,分为阿修罗、紧那罗等。(十三)畜生部,分为兽、虫、禽等三部分,其后并列举二十九种动物名称。(十四)地狱部,论述八大地狱与十八地狱之情形。 |
弘赞法华传 | 佚名 | 凡十卷。唐代蓝谷沙门惠详撰。略称法华传。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此书备载三国至中唐,有关法华经流传及研学、诵持法华经者所得之灵验事迹,多采传记体。内容分为图像、翻译、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八部分,图像系记载寺院、经像、宝塔等建造因缘;翻译乃论述真、伪经之译本及其异同;讲解、修观、遗身、诵持、转读、书写等,皆记述修学法华者之传记或感应。依此,得见法华经于我国佛教史上之地位与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