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 | 佚名 | 同名二部:一唐智严译,一卷。一唐不空译,一卷。冠佛说之二字。皆与一向出生菩萨经同本。与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条同。 |
成就妙法莲华经王瑜伽观智仪轨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略称法华经观智仪轨、成就法华仪轨、法华观智轨、法华仪轨。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册。本书属密教经典之秘密部,系说明法华经之供养法。初有归命法华经二十八品之赞偈,又列举成就此法者应具备之四缘,即亲近真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并叙述作坛法及入坛之行法、观法、迎请等供养。次为择地、净地、涂地、加持供物、澡浴等作坛法。后明示入坛行法、入真如法性观法,乃至诵真言、作涂香等五供养,入实相三摩地等,皆有详示。此中,由开始至五供养依准于胎藏界;从实相三摩地以下则依准金刚界。 |
持世陀罗尼经 | 佚名 | 一卷,唐玄奘译。佛在建磔迦林,妙月长者请问除贫愈病灭罪安危之法,佛为说陀罗尼。与雨宝陀罗尼经及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同本。 |
不空罥索咒心经 | 佚名 | 唐南印度沙门菩提流志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 |
不空罥索咒经 | 佚名 | 隋北天竺沙门阇那崛多等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 |
不空罥索陀罗尼自在王咒经 | 佚名 | 南谟啰哆那怛啰夜耶 南谟阿唎耶 阿弭哆婆耶 怛他孽多耶 南谟阿唎耶 跋嚧吉帝 失筏啰耶 菩地萨埵耶 摩诃萨埵耶 摩诃迦嚧尼迦耶 怛跌他 唵阿慕伽 钵啰底喝多[合*牛][合*牛][口*半]吒 娑婆诃 |
不空罥索陀罗尼经 | 佚名 | 唐北天竺婆罗门李无谄译,一十六品,与《不空罥索心咒王经》同,末后心印品第十七,沙门慧日翻,续附,总有二十二印法。 |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 佚名 | 唐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译,即《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之第一品,咒内间诸华言 |
印光法师嘉言录 | 印光 | 《嘉言录》是李圆净居士编述的,书分十篇三十八章,由《增广文钞》(《全集》第一册)中节录出来,分门别类,拣择安插而成为一册。其所选录的出处,某卷某页,都记载的很详细,可以依照《文钞》全文相互的对阅。《嘉言录》的特点在于截取《文钞》的精要,汇归一类,每一类别中,或有文义相近者时常出现,是提携阅读的人反覆再三的注意,望能速断疑惑生起信心。又以《文钞》繁广,初机或难以简别,故令光看《嘉言录》,以免望文生义,或退却学佛的意愿。也因此附录《文钞》选读篇目,附于《嘉言录》目录之后,希望未曾研究佛学的人,能依循著次第而入佛道。同样的,也有很多人一阅读《印光大师嘉言录》,即得到启发,愿意皈依佛教,敬信佛法。这是《嘉言录》摄化众生的不可思议处。 |
佛法修行止偏法要 | 印光 | 本书摘录了《印光法师文钞》中防止修行出现偏差的内容,让学人增加识别能力,不要被社会上种种邪说、神棍所误导,对当下的现实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节选《楞严经》中的五十种阴魔境作为参照标准,说明凡有执着皆是虚妄,告诫大家不要追求虚幻的东西,实在做好自己的本分才是最重要的。 |
彻悟禅师语录 | 彻悟 | 一卷。清代释际醒撰。彻悟,号梦东。生于1741年,卒于1810年。为清代弘扬净土宗代表人物之一。彻悟初从北京广通寺粹如参禅,后继主法席,为道俗所归仰。嘉庆五年 (1800),居京郊怀柔红螺山资福寺,倡导念佛,依从者众多,遂成为北方著名道场。际醒撰《彻悟禅师语录》一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历载彻悟禅师依佛从法,学经询道,参师释疑,研习佛法之言录。是了解彻悟禅师法学思想的有价值资料。现见载版本有 《清史稿·艺文志补编》。 |
梦东禅师遗集 | 彻悟 | 清代释际醒撰。际醒,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别号梦东。丰润(今属河北省丰润县)人。际醒自幼通经史。皈依佛门后,遍历讲席闻法,博贯性相之学,尤精法华、三观、十乘之旨意。后专攻深研净土法门,成为禅门宗匠。际醒所撰的《梦东禅师遗集》一书,主要记载了他对净土法门研习所得,以及讲经论道,弘扬佛法的事迹等。该书对了解际醒佛学思想及生平事迹,以及净土信仰在清代的传播情况均有一定参考价值。现见载版本有清嘉庆庚子门人了亮等校刊本,以及 《贩书偶记》本。 |
劝发菩提心文 | 省庵 | 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唯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趣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 |
西方发愿文注 | 省庵 | 题目五字,有通有别。“西方发愿”是别名,“文”之一字是通名。就别名中,“西方”二字是所发,“愿”之一字为能发,“发”字具兼能所。又“西方”是所愿之处,“愿”是能发之心。言“西方”,则该依报、正报。言“发愿”,则摄自利、利他。依报则七宝庄严,圆融四土。正报则弥陀、圣众,一体三身。四土者:一常寂光土、二实报庄严土、三方便有余土、四凡圣同居土。三身者:法身、报身、应身。应有胜劣,胜则巍巍堂堂,劣则丈六八尺。 |
西方发愿文 | 祩宏 | 一天一遍发愿文,坚固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行 |
劝修净土诗 | 省庵 | 实贤谫劣庸僧,褊卑陋器。本无大力,仰承前辈宗风。时有好怀,独结西方净愿。虽躬行不逮,原无实得于自心。而兼济未忘,乃有愚衷于此世。原夫净土一门,理极顿圆,事诚简易。在因强而得果疾,用力少而成功多。浅之则夫妇与知,深之则圣贤莫测。三根普被,万类均收。捞漉苦海之鱼,信为巨网。挽回末法之证,的是奇方。 |
净土警语 | 行策截流 | 念佛三昧。其来尚矣。自远祖崛起庐山。肇兴莲社。六时净行。遂成千古芳规。虽日功高易进。乃末世行人罕获灵验。良由信愿不专。未能导其善行。以要归净土故也。今既广邀善侣。同修净因。若非谛审发心。那知出苦要道。凡我同人与斯法会者。须具真实信心。苟无真信。虽念佛持斋放生修福。祇是世间善人报生善处受乐。当受乐时即造业。既造业已必堕苦。正眼观之。较他一阐提旃陀罗辈。仅差一间耳。如是信心岂为真实。 |
定慧相资歌 | 永明延寿 | 在佛教的修学体系中,作为戒定慧三学之过渡环节的禅定,与般若智慧同是佛法修证过程的根本,是佛法修行实践的重要法门。永明延寿禅师秉承大乘佛教的立场,对定慧二学的理解和实践,贯穿着他一生对佛法的修证与弘扬。“五家七宗”时期的禅门,多强调慧解脱的直截方便,而忽视了定学对治散乱心的重要性。这种“一切无着,放旷任缘”的空疏禅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宗门和教下的佛法弘扬。为克服禅宗内部的弊端,协调定慧修习的关系,延寿重新在教理教行上圆融定学与慧解,主张定慧相资不可偏废。永明延寿禅师的《定慧相资歌》,也在此种时势下应运而生。 |
神栖安养赋 | 永明延寿 | 《神栖安养赋》是永明延寿禅师特别重要的专述净土法门的著作,言简意丰,精粹灵妙,理事俱备,全文四百余字,此赋是一代法眼宗大师礼赞西方极乐世界的颂歌,归向弥陀净土的宣言书。禅师为使更多的人信入笃行净土法门,神栖西方安养,还特地为赋作注,可惜长篇注文已经佚失不存。 |
永明智觉禅师唯心诀 | 永明延寿 | 全一卷。略称唯心诀。宋代僧永明延寿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为永明延寿阐明其唯心思想之着作。延寿主张千途异说归于一法,而万法归于一心;法华、般若、思益、华严、圆觉、楞严、大集等诸经亦一法之千名而已,重要者在于观心而达一心,故于书中列举一二○种邪宗见解,以观心之法解其迷惑、照其暗冥,并谓观彻此一真心,是非取舍即可俱消,豁然清净,而达于圆融解脱之境。卷末并附定慧相资歌。 |
万善同归集 | 永明延寿 | 凡三卷。北宋延寿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系广举经论、祖释等禅家心要之书。各卷之初,首叙其概旨,而后以问答体解明其意旨。问答总数有一一四条,其中第一一二条(大四八·九九二上):‘问:“此集所陈,有何名目?”答:“若问假名,数乃恒沙。今略而言之,总名万善同归,别开十义。一名理事无阂,二名权实双行,三名二谛并陈,四名性相融即,五名体用自在,六名空有相成,七名正助兼修,八名同异一际,九名修性不二,十名因果无差。”’由此可知本书之概要,乃逐条解说其意义者。然实际之记述却未必依上所述之顺序。卷上之初,即说理事相即、万行由心等义,次则以三十三条问答解说其意;卷中之初,即略示波罗蜜等实践行法,后复以二十七问答细说之。卷下之初,举示妙行圆满之趣旨,再揭以五十四条问答,论述其意义。全书虽以宣扬禅旨为主干,而华严、天台、净土等诸宗思想之融合,随处可见,所引用之书目亦甚多。 |
宗镜录 | 永明延寿 | 凡一○○卷。又作宗鉴录、心镜录。永明延寿着,成书于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本书广收大乘经论六十部,及印度、中国圣贤三百人之著作等汇编而成。其内容详述诸佛之大意与经论之正宗。全书立论重在顿悟、圆修,所谓‘禅尊达摩,教尊贤首’为其中心思想,为昭示禅教一致之修禅要文集。全书分为标宗章、问答章、引证章等三部分。第一部分标宗章,为总论概说,占第一卷之大半。第二部分问答章,自卷一后半至卷九十三,讨论关于心与教禅诸宗之异同问题。第三部分引证章,自卷九十四至卷末,引证三百余处经文以强调第二部分之论述。书成之后并未流通,至宋神宗元丰(1078~1085)年间始有木刻本流行。以后有改订版出现,明末刻印嘉兴藏时,智旭重新删定改订本。至清代,续有节本出现。 |
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 少康 | 全一卷。全称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唐代文谂、少康共编。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一册。系集录东晋慧远至唐代中期四十八名愿生西方者之传记。本书之记述虽极简单,然为研究我国净土教不可或缺之书。我国往生传之撰述大约起自唐代前期,于本书之前即有唐代飞锡之‘往生净土传’、‘长西录’中所记载之‘大唐往生传’,及散见于‘三宝感应要略’中之‘并州往生记’等,然今皆已佚失,独有本书流传至今,故本书存在之价值相对增加。宋代戒珠之‘净土往生传’、明代祩宏之‘往生集’、‘新往生传’等,参考本书之处甚多。关于本书之成立颇多疑义,例如:(一)书名应为瑞应传或为瑞应删传之问题。(二)卍续藏经以为本书乃五代之道诜所撰,以本书所收大行传中述及僖宗(874~887 在位)之事,故推测作者当在少康之后。此类问题于学者之间颇多论议,其中,日本小笠原宣秀就上记诸说而主张瑞应传系文谂、少康共集之原本名称,而瑞应删传则为道诜所删削增减者。 |
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 | 法照 | 现存二卷。唐代法照撰。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略称五会法事仪。亦称《五会念佛颂经观行仪》、《广法事赞》。佛教仪轨书。唐法照撰。三卷。是作念佛法会时所依唱赞之本。作者认为“念佛三昧是真无上深妙禅门”,为了“依《大无量寿经》五会念佛”,故撰此书。原著三卷,现敦煌遗书存中、下两卷,共录赞文四十六种。中卷首录鸠摩罗什译《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后附《阿弥陀佛咒》、《念诵法》及《往生西方记验》。其下有《宝鸟赞》、《观经十六观赞》、《阿弥陀经赞》等十七种赞文。其中在《宝鸟赞》后设《第八赞佛得益门》一章,在第十七段赞文后设《第九化生利物门》、《第十回向发愿门》各一章;最后普劝众生五会念佛,并引各种经文,详述五会念佛的功德。下卷首称系从“《第八赞佛得益门》分出,众等尽须用第三会念佛和之”;然后录《依无量寿观经赞》、《依阿弥陀经赞》、《叹散花供养赞》、《净土五会赞》等二十九种赞文;最后叙述写作此书之时间、地点及回向发愿。本书反映了净土宗流传及其宗教活动的实际情况。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净土五会念佛略法事仪赞 | 法照 | 凡二卷。唐代法照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略称五会法事赞。内容分序文及本文二部分。此书相对于广本(净土五会念佛诵经观行仪),乃简略记述五会念佛之仪则。广、略二本皆述同一五会念佛之行仪,然广本分十门详述,略本则无章段;广本叙述行法事者必念诵阿弥陀经并载经文,略本则无。注疏有演底五卷(东日)、探赜一卷(东日)、名数二卷(良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