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传述一心戒文 | 光定 | 三卷。日本天台宗僧人光定撰,光定是日本天台宗传灯大法师位最澄的弟子,该书主要围绕天台宗的戒律思想展开,文中提及最澄大师承于一心之戒等内容,光定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对戒律的理解和传承,其内容涉及到天台宗的教义、戒条以及相关的历史传承等方面。此外,该书还长篇引用《七代记》,通过太子传、慧思传、鉴真传等资料,论述了太子南岳后身说,主张南岳慧思是灵山同听的亲授者,强调圣德太子为慧思禅师的转世,认为正是转世的太子,才相当于在日本流布释尊亲授的《法华经》的先驱。 |
授菩萨戒仪 | 最澄 | 1 卷,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写、圆珍注释。最澄曾于 804 年随日本遣唐使来华,从天台宗九祖湛然之弟子修禅寺道邃、佛陇寺行满受天台教义,并从天台山禅林寺翛然受牛头禅,从道邃受大乘菩萨戒。回国后,最澄根据湛然的《授菩萨戒仪》增添和改写了一部分内容,将其作为给比睿山僧众传授菩萨戒时的模板。圆珍是日本天台宗的重要学者,他的注释对理解最澄的原文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注本从贞观十一年(869)开始,即用于传戒。 |
山家学生式 | 最澄 | 日本天台宗开山祖师最澄撰,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由天台法华宗年分学生式(六条式)、劝奖天台宗年分学生式(八条式)、天台法华宗年分度者回小向大式(四条式)等三部构成。当时日本全国只有奈良东大寺、下野的药师寺、筑紫的观世音寺三处戒坛,且遵循的是小乘的声闻具足戒。最澄通过《山家学生式》,希望在比叡山设立独立的大乘戒坛,让天台宗修行者能够直接受大乘菩萨戒,摆脱对旧有戒坛的依赖,实现天台宗在戒律和修行方式上的独立。 |
显戒论 | 最澄 | 日本天台宗开祖最澄撰,3卷,开云显月篇:为卷上的第一篇,主要通过列举各种事例和经典依据,来阐明大乘戒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 开显三寺所有国篇:继续在卷上,主要论述了日本国内不同寺院与大乘戒、小乘戒的关系,以及大乘寺和兼行寺的相关情况,通过对建寺本愿、鸣钟等方面的分析,说明大乘戒在日本寺院中的地位和作用。 开显文殊上座篇:位于卷中,主要探讨了文殊菩萨作为上座的意义,通过对比小乘上座和大乘上座像,以及引用大唐文殊为上座的新制等内容,强调大乘戒的殊胜性。 开显大乘大僧戒篇:也在卷中,详细阐述了大乘大僧戒的相关内容,包括佛戒与别解脱戒的区别、声闻比丘外别有大乘出家菩萨、梵网经破小乘等,从多个角度论证大乘大僧戒的合法性和独特性。 开显授大乘戒为大僧篇:在卷下,主要论述了授予大乘戒的相关事宜,如顿悟渐悟两种菩萨行、山中大乘出家为国常转大乘、大唐台山安置百僧度人抽僧等,强调了大乘戒对于培养合格大僧的重要性。 |
天台圆宗四教五时西谷名目 | 佚名 | 2卷,万治元年(顺治 15 年)和刻本,四教:指藏、通、别、圆四教。藏教即小乘教,为三乘人说阿含经,明但空之理,由析空观入无余涅槃;通教为声闻、缘觉、菩萨三乘共通的大乘初门教,依如幻即空之理,观体空观;别教不共二乘,独为菩萨说,次第观空、假、中三谛悟中道之理,因中道别于空、假,故称但中之理;圆教不论迷悟,本质上无区别,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 五时:指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华严时正说圆教兼说别教;鹿苑时但说三藏教;方等时对说四教;般若时带通别二教正说圆教;法华涅槃时中法华为纯圆教,涅槃经追说为并说四教,追泯则为纯圆教。 |
宗要柏原案立 | 佚名 | 日本天台宗贞舜编撰,全书共 6 卷,每卷都围绕着天台宗的核心教义和重要论题展开论述。对天台宗的基本教义进行了深入阐释,包括 “一念三千”“三谛圆融” 等核心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天台宗对宇宙、人生的根本看法,以及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解脱的境界。 书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天台宗与其他佛教宗派之间的教理辩论内容,如与真言宗、禅宗等在修行方法、教义理解上的不同观点和争论,展现了日本佛教各宗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历史场景。 详细介绍了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和实践路径,如止观法门、念佛三昧等,为修行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方法,帮助他们在修行过程中更好地领悟佛法真谛,提升自己的修行境界。 |
圆密宗二教名目 | 佚名 | 日本僧人惠镇撰,主要对佛教中的圆教和密教进行了分类和阐释,该著作出现在日本佛教发展的特定阶段,当时天台宗和真言宗等宗派在日本广泛传播和发展,各宗派对于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阐释存在差异,《圆密宗二教名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梳理和明确圆教与密教的教义、教相而撰写的。 |
天台真言二宗同异章 | 佚名 | 日本证真在文治四年著,主要对天台宗和真言宗的异同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书中指出大乘皆是诸佛秘藏实相印,佛因应机缘设教不同,或显或密,各有利益。天台宗强调 “真如随缘”,认为真如能变作诸法,诸法即真如;真言宗则主张 “性相历然”“理事平等”,不仅 “事事无碍”,更是 “理理无边”。在 “烦恼即菩提” 的义理上,天台宗虽也主张烦恼菩提 “全体相即”,但在真言宗学者杲宝看来,天台宗只是针对 “所见” 之相,对于 “能见” 之心则依然有真妄之别,而真言宗则是 “不动妄情”“即事而真”。 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多强调对治修行,通过转迷开悟来达到解脱,如 “以无贪治贪”;真言宗则更注重 “不動妄情”,任运自然,认为众生念念妄心,悉从缘生故即假也,缘生无性故即空也,此空有即不二故即中也,通过对当下一念妄心的体悟来证悟真理。 在判教方面,真言宗弘法大师空海的 “十住心” 判教中,将天台法华宗列为第八住心。而证真在书中对两宗的判教理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探讨了各自判教体系的特点和依据。 |
汉光类聚 | 忠寻 | 日本平安后期天台宗僧人忠寻撰,《汉光类聚》集中体现了日本天台宗的一些核心思想,特别是本觉思想。它强调一切众生皆有本觉之性,通过修行和化导可以实现觉悟。同时,书中对于 “恶” 与 “止观” 关系的讨论,反映了日本天台宗对善恶观念以及修行境界的独特理解,认为在达到一定的觉悟境界后,“恶” 也可以被视为 “止观” 的一部分,这体现了一种对佛法真谛的深入领悟和对善恶相对性的思考。 |
一乘要决 | 源信 | 日本天台宗僧人源信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该书是源信在 65 岁卧病在床时所著,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在东亚地区广泛存在的关于佛性论争以及三乘一乘的权实论争等问题,试图对这些争论作出总结和裁决,以平息相关的纷争。书中依据《法华经》成立一乘真实、三乘方便的观点,认为从佛诞生到寂灭,所有三业皆为一乘,强调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如《法华经》中长者以三车诱引诸子,最后但与大车的譬喻,来说明如来初说三乘引导众生,最终归于一乘大乘的真实义。 驳斥法相宗五性各别之说,批判法相宗的法尔无漏种子观点,认为其不符合佛性平等的教义,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应有定性二乘永灭、无性有情实有等偏执之见,反对将众生截然分为不同种性,否定了某些认为部分众生不能成佛的观点。 从多个角度辨析佛性差别,如对法相宗的法尔无漏种子进行驳斥,对瑜伽行派的真如所缘缘种子进行详细解析,对法宝的三番佛性进行辨析,还阐明了天台宗的三因佛性说,通过对不同佛性说的梳理和评判,来确立正确的佛性观念。 对各种佛教教义的权实进行了明确的辨别,说明哪些教义是方便权说,哪些是真实究竟之理,以此来引导修行者正确理解佛教经典的内涵,不被权说所迷惑,而能直达一乘真实之理。 |
胜鬘经疏义私钞 | 圣德太子 | 日本圣德太子疏,唐明空私钞并序,日本睿尊题记,圆珍题记。公元 7 世纪初,笃信佛教的圣德太子为女帝推古天皇讲赞《胜鬘经》,在此基础上撰成《胜鬘经义疏》。唐大历七年(772 年),入唐僧诫明等将《胜鬘经义疏》带至扬州,唐僧明空阅后制末疏,名之为《胜鬘经疏义私钞》。 江户时代以来的刻本均作 “六卷”,但实际上刻本是将《胜鬘经》《胜鬘经义疏》及《胜鬘经疏义私钞》即经、疏、钞合为一部而敷衍成六卷,已失原貌。唯西教寺正教藏舜兴写本为 “一卷”,与圆仁《入唐新求圣教目录》相合。 《胜鬘经疏义私钞》主要是对《胜鬘经》的义理进行疏解和阐释。通过对经文中诸如胜鬘的本迹、名义,师子吼的含义,以及经中所涉及的一乘、方便、方广等概念的深入解析,来弘扬佛教的教义和思想。例如,对 “胜鬘” 名义的解释,提到 “胜鬘者世以七宝严其肉身,而今以万行严其法身故云胜鬘”,体现了以万行严饰法身方为胜鬘的思想;在解释 “师子吼” 时,指出 “师子吼者自宣大理无所怖畏,义同师子不畏众狩”,强调了胜鬘所演教义的无畏和决定说性质。 |
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 | 元晓 | 新罗僧人元晓所著的一部关于《梵网经菩萨戒本》的注释书,从台大佛学数位图书馆所藏的版本来看,现存的《梵网经菩萨戒本私记》只有卷上。元晓在书中略作两门分别,一者释题名字,二者入文解释。在释题名部分,对 “梵网经”“菩萨戒本”“菩萨心地品” 等名称的含义进行了详细阐释,指出 “梵网” 是约喻为名,以网譬喻佛所说之法,具有如来能说无量世界海法门、俗谛法万差别的体现、佛所说法门虽多但不出止观二门外等三方面含义。入文解释部分,则对经文从序分、正说分、流通分等方面进行了科判和解读。 |
天台法华宗义集 | 义真 | 日本义真撰,首先提出 “四教义”,阐述了根据众生不同的机缘和根性,将佛法分为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四种,以判别权实之法。接着讲述 “五味义”,引用《涅槃经》内容,以乳、酪、生酥、熟酥、醍醐五味来比喻佛陀一代时教的次第,即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说明佛法的渐次开展和最终的究竟圆满。此外,还涉及 “一乘义”“十如是义”“十二因缘义”“二谛义” 等,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天台法华宗对佛教义理的独特见解。 主要论述了 “四种三昧义”“三惑义” 等。“四种三昧” 即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非行非坐三昧,是天台宗修行者通过调整身心状态,达到禅定境界,进而体悟佛法真理的重要方法。“三惑” 指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义真对这三种烦恼的本质、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修行者的阻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帮助修行者认识到自身烦恼的根源,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行和对治。 |
长讲金光明经会式 | 最澄 | 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详细规定了长讲《金光明经》时的各项仪式流程,包括法会的准备工作、参与人员的职责分工、讲经的具体步骤、诵经的节奏和方式等。例如对法会场地的布置、佛像的供奉、香花烛火的摆放等都有明确要求,以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法会氛围。 |
法华长讲会式 | 最澄 | 2 卷,是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具体内容可能涉及法华长讲会的仪式流程、仪轨规范、参与人员的职责、讲经的方法和顺序等,通过两卷的篇幅对法华长讲会的各项细节进行了详细规定和说明,为法华长讲会的举行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
守护国界章 | 最澄 | 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九卷,又称《守护章》,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最澄所处时代,奈良六宗中以法相宗和三论宗势力较大。法相宗僧人德一著《佛性抄》批判《法华》,贬其为权教,最澄撰《照权实镜》反驳。后来德一又著《中边义镜》,从法相唯识学立场非难天台宗,于是最澄撰写《守护国界章》以破斥其说。 上卷:有十三章,前九章反驳德一对天台五时八教判的论难,后四章批判法相的止观立行,主张天台的止观立行与直往思想。 中卷:有二十六章,前八章记载山家、德一对《法华玄义》之五重玄义的论评,后十八章在《法华经》的分科及经文解释上,比较《法华文句》(智顗)与《法华玄赞》(窥基)的异同,并阐述山家、德一各自的主张。 下卷:有十二章,以定性二乘的成佛不成佛问题为中心,阐述天台、法相、华严在教理上的论争。 |
愿文 | 最澄 | 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撰,最澄在《愿文》中感叹 “悠悠三界,纯苦无安也,扰扰四生,唯患不乐也”,表达了对世间众生苦难的深刻认知,认为在三界之中,众生皆处于痛苦和不安之中,难以获得真正的快乐。他表示如果没有达到接近解脱的境界(“六根相似位”),“未得般若(智慧)心”,便决不回到世俗社会中去,体现了他追求佛教解脱境界的坚定决心。 |
大乘圆戒显正论 | 佚名 | 日本僧人宗觉编撰,主要围绕大乘圆戒展开论述,涉及对相关教义、戒律的阐释和辨析等内容,成书于日本贞享元年(1684 年)。论述了圆教菩萨不假声闻律仪,认为别圆二教菩萨独立于二乘之外,有佛性大戒实相威仪,藏教、通教菩萨则与声闻在律仪上有相同之处。如弹据本业十重律儀不假聲聞章、弹圆乘初心禁止小戒章、弹律藏诸戒不應澆等,对各种戒律的适用范围、本质等进行分析,指出五篇小律是菩萨利他权戒。解释了圆戒的含义,“圆” 指圆妙、圆满、圆足、圆顿,即三谛圆融不可思议、三一相即无有缺减、三一自在悉皆互具、三一无差不从渐次,强调圆人修四种三昧时,持戒居首,处处扶律。认为在末法时期,大乘顿极之法利济偏增,即使是造恶业众多的众生,若有悔过之心,得闻灭除业障的大乘极法,也能刹那间脱却无量世罪愆。 |
律宗行事目心钞 | 佚名 | 三卷,日本僧人忍仙于嘉曆三年(1328)所撰的一部律宗典籍,详细解答了律宗各种行事中的疑问题,内容涵盖了结界、布萨等独特的律宗仪式以及授(受)戒仪等方面,对于考察和复原这些仪式的具体过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比如在结界仪式中,可能会涉及到如何划定修行区域、结界的方法、结界的时间等具体问题的解答;在布萨仪式中,则会说明布萨的程序、参与人员的要求、布萨时应遵守的规则等。 作为律宗的重要著作,它体现了律宗注重行事仪轨的一贯传统,强调通过严谨的仪式和行为规范来达到修行的目的,反映了律宗 “疏而有據、起而能行、納戒入心、光顯於外” 的思想和撰述主旨,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律宗的教义。 |
菩萨戒纲要钞 | 佚名 | 书中首先阐述了菩萨戒的起源与传播,涵盖了从佛法最初到不同宗派如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天台宗、真言宗等传承菩萨戒的历史脉络。例如提到罗什相传的十无尽戒始于姚秦,以及日本国布萨的起始等内容,展现了菩萨戒在不同地域和宗派中的发展历程。 在诸戒大纲部分,论述了戒即解脱的理念,指出大觉世尊一代戒律主要有别受七聚戒等三种。其中,别受七聚戒始于鹿园终至鹤林,对于小机者来说是小戒,而从大乘角度看则是别受之戒。同时,书中详细讲解了菩萨戒中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净戒的内涵。如说明菩萨戒自息恶戒,在实理门中,菩萨意业中的息恶戒似为律仪戒,犯四重及随顺即失戒者皆犯律仪,因为律仪戒是根本。 此外,还涉及到菩萨戒的业体、行相、忏法等内容。例如阐述了别受行相以及通别忏法等,为修行者在受戒、持戒以及犯戒后的忏悔等方面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
菩萨戒问答洞义钞 | 佚名 | 1卷,日本英心述。英心即吸江英心,是日本战国时代曹洞宗僧侣,出身于甲斐国武田家,为武田信绳次子,武田信虎之弟,天桂禅长弟子。1519年信虎移居甲府时建立甲府大泉寺,他自称大泉寺2世,于1555年1月27日去世。此部分主要对菩萨戒的相状进行总体说明,包含别脱戒、总脱戒以及总别不同等内容。其中在别脱戒的阐述中,又涉及正明别脱戒、兼明表无表异、新古戒体、转成无漏义等方面。针对真言末学、净土宗、天台宗、禅宗等不同宗派中存在的一些对于菩萨戒的错误见解和观点进行破除,以彰显正确的菩萨戒义理。 |
应理宗戒图释文钞 | 睿尊 | 日本睿尊著,一卷,主要围绕菩萨戒展开论述,深入探讨了菩萨戒的内涵、意义、受持方法以及相关的戒律规定等,帮助修行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菩萨戒,以达到修行的更高境界。 对《瑜伽师地论》中有关菩萨戒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发挥。《瑜伽师地论》是佛教瑜伽行派的重要论典,其中的菩萨戒部分是大乘佛教修行的重要依据,睿尊在书中对其进行了深入解读,为修行者提供了更清晰的指导。 |
菩萨戒本宗要辅行文集 | 睿尊 | 2卷,日本睿尊著,睿尊是镰仓中期高僧,1201 年出生于奈良县,起初学习真言密教,后痛感戒律重要改习律宗,成为真言律宗代表人物,是日本律宗中兴之祖。主要依据《梵网经》来阐释菩萨戒的持犯要义。《梵网经》含六十一品所诠义理,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是情是心,众生戒本原自性清净。 以持犯为宗,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略以三门来阐述其中至要内容,涉及对菩萨戒的持守与犯戒等相关义理的深入解析,帮助修行者理解如何正确持守菩萨戒,避免犯戒。 全书共分为 2 卷,上卷主要对菩萨戒本的一些基本概念、义理进行阐释,如对 “菩萨提薩埵摩訶蒴埵” 等名称的解释,说明菩萨修行的二门,即自利大智为首和利他大悲为先,同时提及戒则护六根以明持等内容。下卷则可能进一步深入探讨持犯的具体情形、判定标准以及相关的修行方法、注意事项等,对菩萨戒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 |
通受比丘忏悔两寺不同记 | 凝然 | 日本凝然著,成书于日本鎌仓时代,当时佛教在日本广泛传播且宗派众多,不同宗派对于戒律和修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实践方式。凝然基于当时佛教界对于通受比丘忏悔法的不同理解和争议,为了澄清相关教义、规范修行方法而撰写此书。主要讨论了通受比丘忏悔在兴正寺和大悲寺两寺所采用的不同方法及其依据。书中提及兴正寺用律忏,注重选择专勤精修之人,强调通过严格的戒律来忏悔罪过;大悲寺则以大悔为主,主要针对犯戒后求悔之人,旨在帮助他们悔过自新。还对三聚通受门之苾刍是否立篇聚位进行了深入探讨,详细阐述了摄律仪戒、摄善法戒、利有情戒等三聚戒在通受比丘忏悔中的具体体现和应用,以及与小乘律藏中五篇七聚忏悔法的异同,如通受比丘四重是夷僧残,通受三聚一一戒相立恶作名等。 |
菩萨戒通别二受钞 | 佚名 | 一卷,由日本僧人觉盛所撰,是一部围绕菩萨戒 “通别二受” 展开阐释的佛教典籍。菩萨戒作为大乘佛教中重要的戒律体系,其受戒方式与内涵向来为佛教研究者和修行者所关注,而 “通别二受” 正是其中关于受戒仪轨与义理的关键区分。觉盛在书中立足佛教戒律传统,结合相关经典与祖师论述,对 “通别二受” 的概念、差异、实践意义等进行了细致辨析。所谓 “通受”,大致指向具有普遍性、共通性的受戒形式或义理,而 “别受” 则更侧重于特定情境、特定对象下的受戒方式及深层义涵,二者既有所区别又相互关联,共同构成菩萨戒受持中的重要维度。觉盛通过对这一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梳理了菩萨戒在受戒环节的理论脉络,也为修行者理解和践行菩萨戒提供了具体的指引,其内容体现了日本佛教对汉传佛教戒律体系的继承与本土化阐释,对于研究中日佛教交流史、佛教戒律学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