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菩萨戒通受遣疑钞 | 佚名 | 日本镰仓时代中期律宗僧侣觉盛所撰的一卷佛学着作,主要对菩萨戒通受相关的疑问进行辨析和阐释。鉴真和尚东渡日本后创建唐招提寺,成为日本律宗总寺院及始祖,但其后律宗宗风消沉,戒坛不振。到镰仓幕府初期,实范、贞庆和觉盛等人大振宗门,致力于律学复兴,觉盛便在此背景下撰写此书,为当时的戒律复兴提供理论支持。 该书以瑜伽菩萨戒品为依据,针对近世以来出现的受三聚三戒而称比丘、众持五篇禁戒以为菩萨法事等现象展开讨论。书中指出,菩萨戒的摄律仪戒即七众戒,受戒有通受等两种轨则,通受即通于摄善、摄生正受三戒,尽未来际唯菩萨法,像比丘护持二百五十戒等乃至近事护持五戒等,都是菩萨受戒作法,而近世所受轨则就是通受之轨则。同时强调瑜伽菩萨摄律仪戒为七众者,三聚净戒必兼护持五篇七聚,其中具含五篇七聚及摄善法戒、摄众生戒,这便是三聚戒相,还深入探讨了菩萨戒共与不共的义理。 书中重要观点包括:菩萨净戒以利他为本,贯穿于三业,由大菩提心所建立,一切皆为利他;瑜伽菩萨轻戒有等觉戒,虽受篇聚菩萨戒,却即成大戒,直接成为成佛之因。此外,通过解答关于文殊上座及宾头卢上座等相关问题,进一步明确菩萨戒的内涵和受戒的正确方式。 |
菩萨戒本宗要杂文集 | 佚名 | 日本觉盛撰。觉盛身处日本镰仓时代中期,是律宗的重要僧侣。宽元二年(1244),他进入奈良唐招提寺,一心投入律学复兴事业,被尊为唐招提寺与戒律复兴之祖,获谥号大悲菩萨 。该文集紧紧围绕菩萨戒展开深入探讨。菩萨戒在佛教中占据关键地位,是大乘佛教修行者需遵循的重要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 。书中涵盖菩萨戒诸多层面,包含发心、受戒、持戒、犯戒、舍戒等内容。在阐释发心时,强调修行者需怀菩提心,即为救度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发心,这是受持菩萨戒的重要基础。对于受戒,明确受戒条件与方法,指出满足特定条件的修行者能够通过相应仪式受持菩萨戒。持戒部分,详细讲解菩萨戒各项戒条,如摄律仪戒,要求修行者止恶防非,守护自身行为、语言与心念;摄善法戒,督促修行者积极修习一切善法,提升自身品德与智慧;饶益有情戒,激励修行者以慈悲心为导向,积极帮助众生,为众生谋福祉。面对犯戒情形,书中分析犯戒原因与后果,警醒修行者避免犯戒;同时,针对犯戒后如何忏悔与恢复戒体,给出具体指导。关于舍戒,也阐述了何种情况下菩萨戒会舍掉,让修行者清楚认知。 |
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 | 佚名 | 日本惠光撰,是一部关于佛教戒律中别受戒仪式的典籍,对研究日本律宗的授戒仪式和佛教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详细描述了唐招提寺戒坛别受戒式的一系列流程,共包含十五个主要步骤,即受前内请、鸣钟集僧、正行请师、师资登坛、讲遣教经、教发戒缘、受者出坛、差教授师、出众问难、单白入众、正教乞戒、对众问难、正授戒法、略说戒相、出界还列。 |
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 实范 |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于 754 年在东大寺大佛殿前设立戒坛,为圣武天皇、光明皇后等授戒,此后日本开始有了正规的受戒制度。为了规范和传承东大寺戒坛院的授戒仪式,法进根据鉴真僧团带来的戒律传统以及实际授戒情况,撰写了《东大寺戒坛院受戒式》。 详细记载了东大寺戒坛院授戒的具体流程和仪式规范,包括最初法式章、授沙弥戒章、讲遗教经章、请三师七证章、正授大戒作法章、说相教训章、尼授戒法章、尼说戒相章、请说法主章、请依止师章等内容,对每个环节的具体步骤、仪式细节、参与者的职责等都有明确规定。 它是日本佛教史上重要的戒律文献,为日本佛教的授戒仪式提供了权威的范本,使得日本的佛教戒律传承更加规范和有序,对日本律宗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也为后世研究日本佛教史、中日佛教交流史以及古代佛教戒律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
东大寺受戒方轨 | 佚名 | 该书详细记载了东大寺授戒的具体流程和相关规定,是研究日本奈良时代佛教授戒制度的关键资料。据书中记载,授戒之际,戒师需要向受戒者讲读《遗教经》。受戒过程包括教发戒缘、羯磨师读表白文、选任羯磨师、受戒者问难、请戒和尚、正受戒法、说戒相、授四依法、教六念法等环节,最后诵回向文,受戒结束。授沙弥戒在形式和顺序上与授比丘戒大致相同,唯无讲《遗教经》程序,且受比丘戒前需先受沙弥戒等,受戒仪式通常要举行三日。 法进是鉴真弟子,在奈良时代的佛教界发挥了巨大作用,位至大僧都。鉴真于 754 年赴日后,在东大寺设立戒坛,此为日本正规受戒之始。法进跟随鉴真,大力推动了戒坛的建立与授戒的展开,该书所记内容正是当时东大寺授戒情况的反映,体现了鉴真僧团传播至日本的戒律思想,对了解鉴真东渡后日本佛教戒律的发展及东大寺在日本佛教授戒历史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
律宗纲要 | 凝然 | 凡二卷。日僧凝然撰。收于大正藏第七十四册。本书系以问答体详述律宗教义及其传承。初论会释三聚净戒之典据并诸教所说之同异,及四十八轻戒与八万四千威仪等之关系。次释律宗之教旨、道宣之教判,并举所依之经典。复明如来制三聚净戒之由、道宣所立之性空、相空、唯识等三观教门。最末叙载律宗与律藏于印度、中国、日本三国弘传之经过。 |
戒律传来记 | 佚名 | 三卷(现只有上卷),为日本僧人丰安所撰,是记载佛教戒律传入日本历程的重要典籍。书中详述自唐代鉴真东渡传律始,戒律在日本的弘传脉络,涵盖僧团制度建立、戒律典籍翻译与研习等重要史实。丰安以编年体形式,收录诸多珍贵史料,包括朝廷诏令、寺院规条及高僧传法事迹,尤其对南都六宗戒律传承记载详备,展现了戒律体系与日本本土文化的融合过程。作为日本佛教戒律史研究的基础文献,其不仅梳理了戒律传承的谱系,更折射出古代中日佛教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对理解日本佛教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金师子章勘文 | 佚名 | 《金师子章勘文》一卷,由日本僧人景雅撰述,是针对华严宗重要典籍《金师子章》的勘定之作。景雅为日本平安时代后期华严宗学者,深谙汉传佛教义理,尤精华严典籍,其著作多致力于对中土佛典的梳理与阐释。 此书以法藏大师《金师子章》为底本,结合当时流传于日本的多种写本,进行文字校勘与义理疏解。书中不仅考订了诸多因传抄所致的异文、讹字,更以华严宗 “法界缘起” 思想为纲,对原典中 “金师子” 喻所蕴含的理事关系、一多相即等义理加以发挥,既保持了原典的核心旨趣,又融入了日本华严学的理解视角。 |
华严五教章衍秘钞 | 普寂德门 | 日本华严宗高僧普寂撰,五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在华严宗教义研究中具有重要辅助价值。 普寂作为日本华严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深谙华严思想体系,其撰述紧扣《华严五教章》的核心义理,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判教体系进行了细致衍释。书中不仅梳理了法藏原著的逻辑脉络,更结合日本华严宗的传播语境,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 等作出本土化阐释,既保持了华严思想的正统性,又体现了适应地域弘法的灵活性。 在内容编排上,《衍秘钞》以逐句注解与义理发挥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既详解原文词句的佛教术语内涵,又通过引述《华严经》及历代祖师论著,强化判教理论的经典依据。其阐释侧重从修行实践角度贯通 “教理” 与 “证悟”,引导读者理解五教判摄对于修学路径的指导意义,展现了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宗风特点。 |
华严五教章匡真钞 | 凤潭 | 日本江户时代华严宗学僧凤潭(1654-1738)撰,华严典籍注释,凡十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而作。凤潭为华严宗东山派代表人物,鉴于当时日本华严学界对五教判释的理解多有歧义,遂以 “匡正谬误、彰显真实” 为宗旨,广采中国唐宋以来华严诸家注疏,结合自宗传承,对《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系统疏解。 该书紧扣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一乘圆教)与 “十宗” 判释体系,详细阐释华严宗 “一真法界”“法界缘起” 等根本教义,尤其对 “六相圆融”“十玄无碍” 等义理的解析颇具创见。其注释体例严谨,先列《五教章》原文,再以 “科文” 梳理脉络,继之 “释义” 详加解说,间引法藏、澄观、宗密等诸家言论佐证,既守传统又有新解,被视为日本华严宗研究的里程碑著作。 |
华严五教章不审 | 佚名 | 日本华严宗僧人实英所撰,全书凡二十卷,专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五教章》展开深入探究与辨析。 实英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在吸收中国华严宗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中涉及的教义体系、判教思想、法界观等核心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与疑问。书中以 “不审” 为名,既体现了实英对法藏原典的尊重,也展现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 —— 通过层层设问、逐句辨析,梳理《华严五教章》的理论脉络,同时回应当时日本佛教界对华严教义的争议与困惑。 该书围绕 “五教” 判教体系(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展开,详细阐释各教的教义内涵、修行阶位及相互关系,尤其对 “圆教” 所蕴含的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思想进行了深度剖析。实英在论述中不仅引用法藏的其他著作作为佐证,还融入了日本华严宗的传承心得,使该书既保持了对原典的忠实性,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 佚名 | 日本华严宗僧人灵波对唐代法藏所著《华严五教章》注释,凡八卷。灵波作为日本华严宗的学僧,深谙华严教义,其注释立足于对《华严五教章》核心思想的阐释,同时融入了日本华严宗的研习视角与理解。《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根本典籍之一,系统阐述了 “五教”“十宗” 等教义体系,区分佛教各宗派的教理层次,确立华严宗的圆教地位。灵波的《见闻钞》则针对这些核心内容展开详细解读,不仅对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的内涵、判教依据进行逐句阐释,还结合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解析各教理之间的内在关联,帮助学习者理解华严宗的判教逻辑与圆融观。书中还收录了灵波对当时华严宗研究中疑难问题的辨析,引用了唐代以来华严宗诸师的相关论述,同时结合日本本土华严宗的传承与研习特点,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注释体系。这部著作在日本华严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世研习《华严五教章》提供了详实的参考。 |
华严五教章深意钞 | 佚名 | 日本佛教华严宗僧人圣诠撰,全书共十卷,专为阐释唐代华严宗大师法藏的《华严五教章》而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系统梳理了华严宗的判教理论,将佛教各宗派教义分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五类,奠定了华严宗的理论根基,而圣诠的《深意钞》则是对这一经典的深度注解与发挥。 圣诠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彼时华严宗在日本已形成独立传承,他以深厚的佛学素养,结合日本佛教的传播语境,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了细致阐释。书中不仅逐句解析原文义理,更融入了印度瑜伽行派、中国天台宗等相关理论的比较,尤其侧重对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教义的发挥,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阐明华严圆教的殊胜地位。 |
华严五教章问答抄 | 佚名 | 日本华严宗僧人审乘撰,全书凡 15 卷。该书以唐代法藏大师的《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即《华严五教章》)为核心底本,通过问答体的形式对《华严五教章》中的义理进行详尽阐释与辨析。 审乘作为日本华严宗传承中的重要学者,其著作紧扣法藏的判教思想,围绕 “五教”(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与 “十宗” 的判摄体系,针对教义中的关键概念如 “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等展开深入探讨。书中以设问引发义理辨析,既有对原典文句的细致解读,也有对不同阐释角度的梳理,旨在厘清华严宗核心教义的内涵与逻辑脉络。 |
五教章通路记 | 凝然 | 《五教章通路记》是日本佛教华严宗高僧凝然的重要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专为阐释唐代法藏(贤首大师)的《华严五教章》而作。凝然作为日本镰仓时代华严宗的集大成者,深谙汉传华严教义,此书既是他对《五教章》核心思想的系统注解,也是华严宗义在日本传播与发展的关键文献。 《华严五教章》是华严宗判教理论的基石,而《通路记》则以精密的思辨与详尽的考释,为这部经典著作疏通义理、辨析疑难。书中不仅逐句注解《五教章》的文句,更结合印度佛教原典与中国华严诸师的阐释,对 “五教十宗” 的判教体系、“法界缘起” 的核心思想、“六相圆融”“十玄门” 等重要概念展开深入论述,既坚守法藏的正统教义,又融入日本华严宗的实践视角,形成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地域特色的阐释体系。 |
华严五教章名目 | 佚名 | 《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又称《华严教义章》,为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贤首大师)所撰,共三卷。该书是华严宗理论体系的重要典籍,系统阐述了华严宗的教义思想,尤其以 “五教” 判摄佛教诸派教义而著称。 |
华严五教章指事 | 佚名 | 六卷,日本僧人寿灵撰,是一部针对唐代法藏大师所著《华严五教章》(全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的重要阐释著作。法藏的《华严五教章》作为华严宗的核心典籍,系统梳理了佛教各宗派的教义体系,提出 “五教十宗” 的判教理论,为华严宗的教理架构奠定了基础,但其文义深奥,义理精微,对后世研究者构成不小挑战。寿灵的《指事》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成,书中以详尽的分科、细致的释义,对《华严五教章》的核心思想进行逐句解析。其内容不仅紧扣法藏原典的判教逻辑,将 “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 的内涵与差异层层展开,还结合日本华严宗的研习传统,融入本土化的理解视角,使抽象的教义体系变得更为明晰易懂。 |
华严宗所立五教十宗大意略抄 | 佚名 | 阐释华严宗核心教义判摄体系的典籍,围绕 “五教” 与 “十宗” 两大框架展开。五教是华严宗对佛教不同教义体系的判释,依次为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大乘顿教、大乘圆教,既体现佛教从浅至深的演进脉络,也彰显华严宗所崇圆教的殊胜地位。小乘教侧重解说四圣谛等基础法理,始教初显大乘空义,终教进一步阐释真如缘起,顿教直显心性本净,圆教则以 “一真法界” 为核心,圆融无碍地统摄一切教法。 |
华严宗要义 | 凝然 | 一卷,由日本僧人凝然述作。凝然为镰仓时代华严宗高僧,精通汉传佛教诸宗义理,尤对华严学有深入研探,此书乃其华严思想的重要阐发。 全书紧扣华严宗核心义理,以 “法界缘起” 为根本纲骨,系统阐释 “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的深层内涵,揭示诸法相互融摄、圆融无碍的谛理。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华严特有范畴亦有精要解析,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展现华严宗 “一真法界” 统摄万有的圆融观。 |
华严宗大要抄 | 佚名 | 日本僧人实弘所撰,一卷,是华严宗研究的重要文献。实弘生活于日本平安时代后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其著作多围绕华严教义展开,此书便是他对华严宗核心思想的系统梳理与阐释。书中以《华严经》为根本,结合华严宗历代祖师的论著,尤其是法藏、澄观的学说,对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教义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释。实弘注重将深奥的义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表述,既保留了华严宗 “圆融无碍” 的根本精神,又融入了日本佛教对教义实践的关注,强调理论与修行的结合。 |
华严宗香薰抄 | 佚名 | 宗性撰述,全书凡七卷。宗性作为日本中世华严宗的代表学僧,其著作深受中国华严思想影响,尤其对法藏、澄观等祖师的论著多有阐发。 此书以 “香薰” 为名,取华严宗 “一真法界,普薰一切” 之寓意,旨在通过对经典义理的阐释,彰显华严思想中 “圆融无碍” 的核心精神。内容上,该书广泛援引《华严经》本文及历代注疏,围绕 “法界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根本义理展开深入辨析,既继承了中国华严宗的学统,又融入了日本佛教特有的实践关怀。 卷中对 “理事关系”“一多相即” 等命题的论述尤为精详,常以比喻释难解义,使深奥的义理变得晓畅易懂。同时,宗性在阐释中注重结合修行实践,强调理论与行持的统一,体现了日本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特点。 |
华严佛光三昧观秘宝藏 | 佚名 | 二卷,由日本高僧高辨编纂。高辨深研华严思想,结合日本佛教传承的实践特色,将 “佛光三昧观” 这一修持法门系统化,既阐释其与《华严经》义理的内在关联,又详述观想次第、仪轨要诀,为修行者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指引。 书中以 “佛光” 象征华严宗圆融无碍的法界智慧,将 “三昧观” 作为体证这一智慧的关键途径,强调通过观想佛光普照、自他不二的境界,破除烦恼执着,证入诸法实相。高辨在阐释过程中,不仅援引《华严经》及历代祖师的论述,还融入了自身的修证体验,使义理阐释与实践指导相互印证,体现了日本华严宗注重 “解行并重” 的特点。 |
华严修禅观照入解脱门义 | 佚名 | 日本华严宗高僧高辨著,共二卷,集中体现了其对华严思想与禅法实践融合的深刻思考。高辨生活于平安时代后期,师从华严宗名僧,深谙《华严经》义理,同时对禅宗观行法门有着独到体悟,此书便是其会通两宗精髓的代表作。 书中以 “修禅观照” 为核心枢纽,系统阐释了通过禅定观想契入华严 “解脱门” 的路径。高辨认为,华严宗的 “法界缘起” 思想并非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需通过具体的禅修实践加以证悟,而 “观照” 正是连接理与行的关键。他结合《华严经》中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核心义理,详细论述了观照过程中如何体悟空有不二、理事无碍的境界,强调修观者需在念念之间观照诸法实相,最终臻于 “解脱门” 所指向的究竟自在。 |
华严论草 | 佚名 | 日本僧人景雅撰述,该书以阐释《大方广佛华严经》义理为核心,虽篇幅精简,却紧扣华严宗 “法界缘起”“事事无碍” 等根本思想,展现出作者对经典的深刻体悟。景雅在论述中,既承继了智俨、法藏等华严大师的理论框架,又结合日本佛教的实践特色,形成了兼具思辨性与实践性的阐释风格。书中对 “十玄门”“六相圆融” 等关键概念的解析,既注重义理的逻辑推演,又不乏对修行实践的指引,体现了华严宗 “解行并重” 的传统。 |
华严宗种性义抄 | 佚名 | 日本僧人亲圆所撰,全书仅一卷,却在华严宗教义阐释领域有着独特价值。亲圆生活于日本佛教发展的关键时期,彼时华严思想在日本已历经传播与发展,他有感于华严宗 “种性” 义理的深奥与重要,遂精心撰写此书,为后世深入理解华严宗的修行根基与众生解脱可能提供指引。 书中核心聚焦于华严宗 “种性” 概念的解析。在佛教语境中,“种性” 关乎众生先天所具的成佛可能性与修行资质。亲圆在书中梳理出,依据华严宗五教判释体系,不同教义对种性的界定各有差别。小乘教立六种性,分别为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堪达法、不动法种性,此教主要着眼于修得佛性,未涉及性得佛性层面。始教建立二种性,即本性住种性与习所成种性,同时提出五种性,包括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有情种性。终教以真如本觉性种性为核心,认为本觉真如受根本无明熏染,进而形成三细六粗等烦恼,成就万法,而其本性则是一味平等的。顿教主张唯一理性,此理性遍一切有情与非情。圆教的种性义理更为圆融,立一因一果、主伴具足、理事圆融、因果无二之性,且此性通一切有情非情,彰显了华严宗圆教的广大圆融境界。 亲圆在阐释过程中,不仅系统引用如《华严经》《俱舍论》《大般若经》《瑜伽师地论》《佛性论》等大量经论原文作为依据,展现出深厚的经教功底,还结合自身对教义的体悟,对不同种性义理进行细致入微的辨析。例如在辨析种性与种子关系时,既引经据典说明种性亦名种子等,又指出种子章重在阐释诸法种子具六义的道理,而此书中种性义则侧重揭示三乘五性具成佛不成佛的缘由,同体而义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