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唯识论别抄 | 窥基 | 成唯识论别抄,十卷,唐窥基撰,存卷一、五、九、十。卷一前失十数页。  |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 | 智周 |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记,二卷,唐智周述,又云成唯识论方志,存卷上。  | 
|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 | 智周 | 成唯识论了义灯记,二卷,唐智周撰,日本范轻题记,秀英题记,缺卷上。  | 
| 成唯识论疏义演 | 如理 | 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唐如理集,缺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  | 
| 成唯识论演秘释 | 如理 | 成唯识论演秘释,五卷,唐如理撰,日本定胤题记,存卷一。  | 
| 注成唯识论 | 佚名 | 注成唯识论,卷十七,唐佚名撰,日本定胤题记。  | 
| 成唯识论学记 | 太贤 | 成唯识论学记,八卷,新罗太贤集,内题前行为菩萨藏阿毘达磨古迹记,尾题或作成唯识论古迹。  | 
| 成唯识论俗诠 | 明昱 | 成唯识论俗诠,十卷,明明昱俗诠并序,顾起元序,游士任序,吴用先序,王肯堂序,黄汝亨序,金云鹏序,葛寅亮序,秦能友序,有科文。  | 
| 成唯识论疏抄 | 佚名 | 成唯识论疏抄,十八卷,唐灵泰撰,日本基范题记(卷一),义晓题记(卷十二),缺卷九本、十三末、十五、十七。  | 
| 成唯识论集解 | 一雨通润 | 成唯识论集解,十卷,明通润集解并序,王肯堂序。  | 
| 成唯识论证义 | 王肯堂 | 成唯识论证义,十卷,明王肯堂证义并序。  | 
| 成唯识论自考 | 灵源大惠 | 成唯识论自考,十卷,明大惠录并序,佚名序,闵梦得序,顾若羣序,广顾跋。  |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 | 佚名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科,二卷,清智素科,董漠策序。  |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 | 佚名 | 成唯识论音响补遗,十卷,清智素补遗。补录清世宗御制讚。  | 
| 唯识三十论约意 | 明昱 | 亦称《唯识三十论颂约意》。佛典注疏。明明昱撰。一卷。是古印度世亲造、唐玄奘译《唯识三十论》的注释书。释文多征引《成唯识论》的有关注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唯识三十论直解 | 智旭 | 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三。  | 
| 观所缘缘论会释 | 明昱 | 观所缘缘论会释,相宗八要解第三。佛典注疏。明明昱撰。一卷。是古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书首初释论名,认为:“所缘缘者,惟一色等法,具足有境、引生二义。而馀乘别执极微者,纵许引生,缺有境义;别执和合者,纵许有境,又无引生。故论主令彼观察二义斯备,方可立宗。”次释论文,在释文中时有征引护法造、唐义净译《观所缘缘论释》的有关解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观所缘缘论直解 | 智旭 | 观所缘缘论直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四。(目录注脱直字) 佛典注疏。明智旭(1599—1655)撰。一卷。是古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书首初释论名,认为“所缘缘”是四缘中之第三缘,“读此论者……了知无心外之极微,亦无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触,惟是自识所变相分”。本书将此论分为两部分:初破外执、二申正义,并随文注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观所缘缘论释记 | 明昱 | 观所缘缘论释记,一卷,附问答释疑,明明昱录记并序,王野序,有科文,相宗八要解第五。是古印度护法造、唐义净译《观所缘缘论释》的注释书。书前有王野的序和明昱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的题词,以及本书的科文。内容有集论、论释及作者注解论释等。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 智旭 |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五。  | 
| 俱舍论疏 | 神泰 | 唐神泰述,日本藏印题记,具云阿毘达磨俱舍论疏。今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三册。略称泰疏。原本已不存,而原本之卷数有三十卷之说,有二十卷之说,今仅残存七卷,即第一、第二、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十七等七卷。神泰之传记不明,仅知其为玄奘之高徒,普光之先辈。其文词舒述简洁,所说稳健,普光之俱舍论记(略称光记)承神泰之说颇多,如俱舍论一部大科完全继承神泰之说。世称神泰疏及光、宝(普光、法宝)二记为俱舍论三大注释之书。  | 
| 俱舍论法宗原 | 普光 | 简称《法宗原》。佛教著述。唐普光撰。一卷。依《俱舍论》,为初学者略示一切有部之诸法,即色法、心法、心所有法、心所相应行法、无为法等;其后略释诸法体相,并略以百门分别七十五法。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 
| 俱舍论颂疏序记 | 佚名 | 俱舍论颂疏序记,一卷,唐法盈修,日本道空序并跋,内题无论字。  | 
| 俱舍论颂疏义钞 | 慧晖 | 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唐慧晖述,日本佚名题记,内题论下有释字  | 
| 俱舍论颂疏记 | 遁麟 | 俱舍论颂疏记,二十九卷,唐遁麟述,内题无论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