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十六大罗汉因果识见颂 | 佚名 | 天竺沙门阇那多迦译,范仲淹序,其内容乃十六国大阿罗汉为摩拏罗多等诵佛说因果识见悟本成佛大法之颂偈颂皆押韵语义俱妙。经首有对“因果识见”的题解:因者因缘;果者果报;识者识自本心;见者见其本性。若因缘有善果报有福则自识其本心见其本性使万法不生当得成佛。 |
| 妙法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 | 佚名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又作大莲华三昧秘密三摩耶经、无障碍经、莲华三昧经。收于卍续藏第三册。本经系以密教观点来解说妙法莲华经,全经以金刚萨埵之请问及大日如来之答说形式所成。其内容,初举‘归命本觉心法身’等二颂八句之本觉赞;此赞偈颇为著名,被视为古来三世诸佛随身之偈,又为一切众生成佛之文。次述法华经二十八品中之前十四品以文殊为本尊,后十四品以普贤为本尊之义,并阐说五重、九重之普贤。其后又于方便秘密三摩耶品、见宝塔秘密三摩耶品等诸品之中,分别宣说‘十如是’与‘八叶九尊’之配当方法、宝塔与法华经根本一字阿字之深旨、提婆达多之本源、龙女及草木成佛之密咒、久远实成如来之尊形、心真言、住所,与常不轻菩萨礼拜之意义等。 |
| 却温黄神咒经 | 佚名 | 全一卷。译者不详,或谓系唐代不空所译。又作却(却)温神咒经、却温黄神咒经。却,退却避除之意;温,指瘟疫毒气。本经明示退却毒害、消殃之法。收于卍续藏第三册。乃佛陀游王舍城竹林精舍说法时,毗耶离国(梵Vais/a^li )疫气流行,会中听众染疫者甚多,阿难因此而问避除瘟疫毒气之法,佛陀遂为其开示。谓有七鬼神常吐毒气以害万姓,若人得毒,则头痛寒热,百节欲解,苦痛难言;如欲平安,当诵持此经咒,即(卍续三·三八八下):‘南无佛陀耶,南无达磨耶,南无僧伽耶,南无十方诸佛,南无诸菩萨摩诃萨,南无诸圣僧,南无咒师,(某甲)今我弟子所说神咒,即从其愿,如是神名,我今当说沙罗佉。三说沙罗佉已,便说咒曰:“梦多难鬼 阿佉尼鬼 尼佉尸鬼 阿佉那鬼 波罗尼鬼 阿毗罗鬼 波提梨鬼”(中略)疾去疾去,莫得久住。’谓能令一切病毒疫气尽灭。或书写七鬼神之名字,系五色缕线,一一结其名字,安于门户,则诸瘟鬼不敢进门,全家延年益寿,吉祥如意。 |
| 金刚般若经依天亲菩萨论赞略释秦本义记 | 佚名 | 佛典注疏。唐知恩集。二卷(或三卷)。敦煌遗书藏本。是依据北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来疏释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作。分五门:(1)“辨教因缘”,论述佛说《金刚经》的原因,共十条;(2)“定经宗旨”,谓《金刚经》以般若为宗;(3)“明处会”,明此经在《大般若经》四处十六会中之所属;(4)“叙翻译”,追叙《金刚经》的历代异本;(5)“正释文义”,即逐段引用经文,进行疏释。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敦煌出土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 省庵法师语录 | 省庵 | 二卷。清释宝贤编。宝贤为清鄮山阿育王寺沙门,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常熟(今属江苏省)人。“省庵法师”即是指释宝贤。宝贤少年甘蔬食,厌酒肉。后接触佛经,感念心净。梦观阿育王塔,发下供养四十八愿。弱冠之年,为逃脱家人强欲娶妻,而于浙江绍兴柯桥弥陀庵落发为僧。出家后他勤于佛法研习,历游天台、梵天寺等地,终成一代高僧。他所作《省庵法师语录》一书,亦称《省庵法师遗书》,为语录体佛书。书中译载了他一生闻法、学法、研法、弘法的经历,其中不少语录发人深醒。劝人奉佛修善,警示后人之言,成为他所作语录留给后学的精神财富。现见载版本有乾隆五十一年元和文星阁刊本。 |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 圆瑛 | 圆瑛著。二十四卷。1951年出版,分五册。是对《楞严经》的论释,分十门:初总释名题;二教起因缘;三藏乘摄属;四义理浅探;五能诠教体;六所被机宜;七宗趣通别;八说时前后;九历代传译;十别解文义。此书主宗贤首,同时会通天台、禅、净,在近代有很高赞誉。 |
| 古农佛学答问 | 范古农 | 作者范古农。本书是近代范古农居士佛学答问汇集,可以帮人们解决不少佛学问题。佛家有云: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话很多人都熟悉,但是你知道它的真正意思吗?是告诫我们不要好色吗?如果你是这样认为,那你就错了。其实很多佛家用语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是真正了解典故含义的又有几人?如果你真的对佛教感兴趣,你不想再一知半解、人云亦云,那么看看本书。 |
| 金刚经讲义 | 江味农 | 江味农著。本书中江味农居士不仅对金刚经的字词、文意、精髓做了详细的讲解,而且兼及佛教各派的教义主张和佛教的历史,是一本佛教的百科全书。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佛教有较全面的理解,也会对金刚经有较深入的认识。本书是对金刚经释读的经典读物。《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为般若经大部六百卷之一卷,文约而义精,喻为金中之刚,良有以也。六百卷文,汪洋浩瀚。而本书发挥般若要旨,既详且尽,又复旁通诸大乘经。其指导学者观照法门,不第禅宗之向上,净宗之一心,皆有所阐发而已。其尤具法眼,发前人所未发。 |
| 金刚经白话述义 | 王骧陆 | 王骧陆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外,是个人,就免不了自身的烦恼痛苦。其原因,总是执取名相,认虚妄的当作真实,无非以执我为本,诤论为用,发生世上一切的颠倒。而金刚经用处,正是去我执的无上法门。在社会上的广大妙用,虽说十世百世,也说不尽的。譬如医院的医生医药医法,是没有穷尽的。要世上一个病人也没有了,医药就用不着了。佛法正是如此。 |
| 禅宗大意 | 正果法师 | 正果法师著,本书为正果法师在中国佛学院、福州鼓山涌泉寺等处多次讲授禅学的讲稿。法师认为,在菩提达摩之前,中国已有禅学的滥觞,其发展的轨迹隐然可寻。同时,禅宗与法相唯识也有密切的关系,达摩所传禅法并不轻视经典,楞伽师所学历然有据。法师考证,禅的起源,在于世尊的正觉。禅的教法,是用公案来推动和弘传的。禅宗“拈花微笑”公案后,历代祖师承继了传法付衣的真传。禅宗有正传旁传的差别,南宗惠能以下有五家七派之分,五祖旁出尊宿之血脉与正传是一统的。后世“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就是对两宗参禅方法差异的评论。法师始终坚信,参禅是学佛人修行办道的正行正道,见性是参禅者必须透过的关门,“即心是佛,无心是道”是参禅的入门方便。禅定一行,最为神妙。修禅之法,以结跏趺坐为要道。修禅之人,须植诸善根,领会三玄三要心法,心性无染,方可悟道而成为“见性成佛”的无位真人。 |
| 净土十疑论白话释 | 智顗 |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净土十疑论》由智顗说,灌顶整理成书。所谓十疑是:一解释求生净土无大慈悲疑,二解释求生无生理疑,三解释偏求生一土疑,四解释偏念一佛疑,五解释具缚得生疑,六解释得即不退疑,七解释不求兜率内院疑,八解释十念得生疑,九解释女人根缺不生疑,十解释作何行业得生疑。六中多引华严、维摩、金刚、涅槃、无量寿、弥勒上生等经书,以及智度十住毗婆娑中等论点。《净土十疑论》对弘扬净土道,以及在阐发净土思想方面的书籍当中,“唯有此论,最为首冠”。 |
| 金刚决疑 | 德清 | 亦称《金刚经决疑》。佛典注疏。明德清撰。一卷。是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经》的注释书。作者在前言中称,《金刚经》“解者极多,都不合佛意。独西域天亲菩萨以二十七疑分经极是”。故本书注解“先出疑在本文(指经文)之前,节节按迹而破之。忘言领悟,自得其宗”。全书列三十二疑。据作者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所撰《刻金刚决疑题辞》记载,本书有多种刻本。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 化珠保命真经 | 佚名 | 《佛说化珠保命真经》所宣扬的药王菩萨信仰,应本自《法华经》卷六《药王菩萨本事品》,讲述药王菩萨本生故事。药王菩萨在过去为了“一切众生”,自念“以神力供养于佛,不如以身供养”,遂燃身以供佛。佛说若听闻《药王菩萨本事品》,“能令众生离一切苦,一切病痛,能解一切生死之缚”。又说此品“为阎浮人病之良药”,若人有病,“得闻是经,病即消灭,不老不死”。《法华经》在中国被翻译出来之后,迅速受到中国人的欢迎,六朝时不仅出家僧徒抄写此经,连贵族们也争相抄写,如南朝齐竞陵文宣王萧子良曾抄写《妙法莲华经》一部十四卷等。伴随着《法华经》的流传,效仿药王菩萨燃身供佛的药王信仰,在民众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佛说化珠保命真经》收录于《大藏新纂续藏》,宣扬药王菩萨以法力治愈痘患,极有可能是流传于贵阳周围的一部伪经。经前有王阳明所作的《药王菩萨化珠保命真经序》,失收于各版本的《王文成全书》、《王阳明全集》。序文应该是王阳明被贬贵阳、读到《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后所作,撰写时间应在正德五年(1510)初至赴三月庐陵县任之前。王阳明在序文中承认《佛说化珠保命真经》对于痘患的治疗作用,并刊刻此经和建立寺庙供奉药王菩萨,这些方面都直接证卖了王阳明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
| 一贯别传 | 吹万广真 | 主张三教道理一贯的论著。五卷。明·吹万广真撰。收在《嘉兴藏》。本书内容是在阐述儒道释三家重要典籍的精义,或以一经、一章为范围,或单就一句话发挥。卷一为〈儒宗〉,所解的儒家经典有《易经》及《四书》。卷二为〈玄宗〉,解《老子》、《庄子》及《文始经》。卷三至卷五为〈释宗〉,卷三解《心经》、《金刚经》、《弥陀经》、《四十二章经》、《维摩经》、《楞伽经》、《圆觉经》;卷四解《楞严经》;卷五解《法华经》及《华严经》。明末,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儒家亦究心禅学,主张儒释一致。而佛教徒之间也盛行三教融合的见解,如明末憨山德清注《中庸》、《老子》、《庄子》;蕅益智旭注《四书》、《周易》,本书即是这种风气下的作品。作者认为三教的道理是一鼎之三足,但仍有人无法通达此意。若要解此障碍,‘必参其别传之眼藏’,即主张以禅宗会通三教一贯之旨。 |
| 漆园指通 | 净挺 | 禅宗公案众多,无不以“直指本心”为极则。明末清初的俍亭净挺禅师著有《漆园指通》二卷,以禅宗公案会通《庄子》,从而使《庄子》成为“见性成佛”的典。对当时明朝遗儒流行的庄学思想提出不同的认识,将庄子学术定位为'释家教外别传',并以禅学思想全新注解《庄子》,对《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大宗师等篇章都作了符合禅学思想的新阐释。俍亭净挺同大多数逃禅遗儒不同的是,他在精神上完成了由儒而禅的内在心灵转化,并以禅为生命的最终归宿。这种心路的巨大转变既是世变的‘不得已’所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态反映,也是儒释道三教思潮合一倾向在明清学术思想上的反映。 |
| 绝余编 | 智旭 | 《绝余编》是佛教经典,作者是明朝智旭。本书包括目录序,卷一愿文六首,卷二法语十首传一首,卷三序三首、题跋五首、书柬十一首、杂文二首、疏六首、卷四赞十一首、铭二十三首、诗偈一百四十九首、附对联四首。 |
| 集文字禅 | 蕰上 | 明末清初释蕰上著。释蕰上是明末清初诗僧群体中的一员,虽声名不彰,但其集句诗集《集文字禅》一卷却相当特别。《集文字禅》是专集惠洪《石门文字禅》而成,是今可知唯一一部严格意义上的诗僧集僧诗的集句诗集,而且与《石门文字禅》一起被收入《嘉兴大藏经》,获得佛教的认证。此集自带三家点评,集集句与集评为一体,为集句诗的理论建构提供了新的形式和新的内容。 |
| 华严悬谈会玄记 | 普瑞 | 四十卷,元普瑞着。钜野洞庭元苍山再光寺普瑞集,消释悬谈文义,乃座主家学问耳。 |
| 延寿命经 | 佚名 | 亦称《延年益寿经》、《益寿经》。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经中谓如来将入涅槃,延寿菩萨请佛住世以救众生之苦难,佛为说此经,谓若抄写、散转、受持、读诵,可令短命众生长寿,并获如来救护。此经见录于《大唐内典录》、《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开元录》等,皆判为伪经。中国历代大藏经未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日本《大正藏》收入第八十五卷。敦煌遗书中又有另一种《延寿命经》,内容与此经大异。 |
| 续命经 | 佚名 | 中国人假托佛说所撰经典。作者不详。一卷。本经先敬礼观音,祈愿救助娑婆世界重罪者,安著涅槃解脱地。次谓念诵阿弥陀佛、观音、势至等一佛两菩萨名号,可离生死苦,永不入地狱。再次发十愿,均属“风雨顺时行”、“国王寿万岁”之类社会人事方面内容;又发四愿,希眼、耳、口、手不触恶业。最后总发一愿:“总愿当来值弥勒,连臂相将入化城。”本经最初见录于《大周刊定众经目录》,被判为伪经。历代大藏经均未收载,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 要行舍身经 | 佚名 | 全一卷。收于大正藏第八十五册。本经之大意谓,人于临终之际,若能以欢喜之心(心心相续)施舍自身皮肉筋骨于一切有情,则可不堕地狱,天曹地府之罪恶记录亦将随之消失。此经于唐代智升所撰开元释教录中受到严厉批判,被断定为伪经,而反对将之编入大藏经中,然民间普遍信仰流传此经。近代于敦煌发现十余种本经之手抄本,其中以英国学者史坦因(M.A. Stein 1862~1943)所发现者为最优。 |
| 赞僧功德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题署“词辩菩萨译”。一卷。偈颂体,七言共二百四十八句。内容从《阿含经》中略集出,从各方面赞叹僧宝的功德。认为僧是如来清净众,常当敬重植福田。反复告诫不可毁谤僧众,以免遭受恶报。经中有“我末法中出家人”、“传持世尊末代教”等语句。本经历代经录未载,历代大藏经亦未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 |
| 斋法清净经 | 佚名 | 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主要叙述依法持斋事。谓若不依法持斋,即为不清净,将会堕于饿鬼道中六十万世乃至五百万世,无论施斋者还是受斋者均皆如此。本经自《法经录》以下均被判为伪经,故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敦煌遗书中有收藏,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但本经之形态、内容、思想均与印度佛教相合,是否为中国人所撰尚须研究。 |
| 咒魅经 | 佚名 | 亦称《咒媚经》。佛教经典。著译者不详。一卷。谓佛在舍卫国对诸大众宣说曾有老狐作魅蛊害人之种种情状,时大力菩萨请问解救众生之法,佛作答复。本经最早见录于隋《法经录》,被判为伪经。但是否由中国人所撰,尚须研究。本经未为历代大藏经所收,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后被收入日本《大正藏》第八十五卷。有些卷子并附有《病鬼咒》、《药王菩萨缚鬼咒》、《楞伽咒》等,可以参看。 |
| 大方广佛华严经感应传 | 佚名 | 简称《华严经感应传》、《华严感应传》。佛教感应集。唐慧英集,胡幽贞刊纂。一卷。慧英原书为上、下两卷,胡幽贞因“鄙其事外浮词,芜于祥感”,删为一卷,前后又加上题记,于唐建中四年(783)完成。该书记载传持《华严经》的灵异神迹二十余则,大多数发生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因许多事件为撰者亲闻,故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该书许多内容为后出的僧传,特别是着重记载有关《华严经》灵异的传记所采用。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