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归戒要集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康熙二年(1663)弘赞辑。三卷。卷上述“受三归法”,卷中述“受五戒法”,卷下述“受八戒斋法”。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二部僧授戒仪式 | 书玉 | 佛教仪轨书。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书玉记。二卷。系记录读体授大戒仪式之书。作者曾于康熙六年(1667)亲眼目睹读体授戒之仪式,故是书所记详细而真实。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传戒正范 | 读体 | 全称《三坛传戒正范》。律学著述。明末清初读体撰。四卷。系传戒之章程。据弟子戒显序称,读体感于仪轨“疏慵失准”,故撰辑本书。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含初坛授沙弥戒、二坛授比丘戒、三坛授菩萨戒前请戒忏悔仪三章;后一部分含初坛传授沙弥戒、二坛传授比丘戒、三坛传授菩萨戒正范三章。本书问世后,广受僧界推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
比丘受戒录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一卷。先叙得戒缘由;次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临坛尊证僧伽,并记自生年、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后明作法仪轨,使初受具足戒者,在熟读《比丘戒本》的同时,了解布萨、自恣、净施等诸作法之仪轨。附见唐道宣、宋元照、明袜宏法语十五则,以明持犯枢要。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比丘尼受戒录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述。一卷。先略述得戒缘由。后录得戒和尚、阿阇黎、二部(即僧部、尼部)僧名,并记自受戒年月日时,以识戒腊之尊卑。并附作法略仪,使初受具足戒之比丘尼,在熟读戒本时了解布萨、受衣、净施等诸作法之仪轨。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八关斋法 | 弘赞 | 律学著述。清弘赞辑。一卷。述说佛教在家男女信众受持“八关斋戒”之法。“八关斋戒”(或作“八戒”、“八斋戒”)是:(1)不杀生;(2)不偷盗;(3)不婬欲;(4)不妄语;(5)不饮酒;(6)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7)不装饰、打扮及观听歌舞;(8)不食非时食。其中前七为戒,后一为斋。本书见载于《嘉兴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
净慈要语 | 永觉元贤 | 凡二卷。明代鼓山元贤(永觉元贤)撰。收于卍续藏第一○八册。收集有关念佛、放生之要语而成。‘净慈’系取自其师闻谷广印之庵号。此书依之而立净、慈二门,前者阐明念佛三昧之解行,后者则戒杀生,劝放生。元贤参谒广印,受云栖袾宏之戒本,禀其禅、净、戒一致之说,唱导以念佛三昧总摄万行,以杀生一戒为众善之首。 |
角虎集 | 佚名 | 凡二卷。清代济能纂辑。收于卍续藏第一○九册。集录有关禅家论净土之语要而成。卷上收录临济宗死心悟新、慧海仪、楚石梵琦、张商英、冯济川等十四人、曹洞宗真歇清了、宏智正觉、万松行秀、万安广恩等十一人,卷下收录曹洞宗博山元来、雪关智訚等五人、云门宗本觉法真、天衣义怀、杨杰、范仲淹等九人、法眼宗永明延寿一人、沩仰宗文喜无著一人、古尊宿白居易、文彦博等七人,及庐山慧远、南岳慧思、天台智顗、袁宏道等十一人,计收录僧俗五十九人之语要。卷首附选刻之小序及目次,卷末附起念佛七仪式及编者济能之小传、语要。据选刻之小序所载,知书名系采自延寿之参禅念佛四料拣偈:‘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 |
三论略章 | 吉藏 |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乘三论略章》旧题名为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共十六章。第一章二谛义,第二章二智义,第三章般若意,第四章真应义,第五章涅槃佛义,第六章佛性义,第七章二河义,第八章二种次第义,第九章正像义,第十章金刚三昧义,第十一章生法二空义,第十二章涅槃义,第十三真应二身义,第十四常无常二乌义,第十五半满义,第十六佛性义。此章开列有三门,谓无翻三说,有翻七家。与大乘玄论中所列无翻四说,有翻六家;涅槃经游意所列无翻四家,有翻六家所不同。《大乘三论略章》对研习大乘三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教苑清规 | 佚名 | 凡二卷。元代自庆编于至正七年(1347)。又称增修教苑清规。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系天竺大圆觉教寺之云外法师自庆,将天台教苑清规(编者不详,仅知其属天竺山白云堂)再增补修订。内容分为十门,即祝赞门、祈禳门、报本门、住持门、两序门、摄众门、安居门、诫劝门、真归门、法器门等,各门之下复详述细节。本书为研究宋、元时代天台宗组织、制度等之重要资料。此外,教苑清规另有二书,一为宋代智圆(976~1022)所作,凡二卷。另一为日僧无著道忠(1653~1744)所作,凡二卷。 |
随自意三昧 | 慧思 | 为天台宗四种三昧中‘非行非坐三昧’之异称。谓随意之生起即修禅定,而不局限于行、住、坐、卧四威仪。大品般若经称之为觉意三昧,南岳慧思则称之为随自意三昧。即于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用观,念起即觉,意起即修三昧。 |
四教仪集解 | 从义 |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从义撰。又作四教仪集解、四教集解、天台四教仪科解。阐解谛观之天台四教仪。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册。 |
山家义苑 | 可观 | 凡二卷。宋代天台宗僧可观(1092~1182)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本书旨在祖述天台宗山家派四明知礼门下之南屏派,并论述天台宗之要义。内容计有,卷上:双游义、金錍义十篇、十不二门中总别义、辨岳师三千书。卷下:部教义、定教义、受戒普说、议兰盆五章、初焰正义、料简借别名通等。全书除阐释天台教判之外,亦论及观无量寿经中‘五逆谤法’之义、梵网戒疏中之受戒要义,此外对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论,就佛身常住说、佛性说、事理三千说等问题,而评述四明知礼、净觉仁岳、孤山智圆等诸师之见解。为有关宋代天台宗之重要论典。 |
山家绪余集 | 善月 | 凡三卷。宋代天台宗僧善月撰。收于卍续藏第一○一册。宋代之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二学派,四明知礼之门下以正统山家派自居,而善月乃山家派中广智系之论师,本书即其论集。全书由教、观二篇合成,教篇内含:开权通论、声闻化源、无量义经同异体论、性恶义等三十一论题。观篇内含:观境真妄论、三千总别义、十种境界义等八论题。 |
三观义 | 智顗 | 二卷。隋代释智顗撰。《三观义》一书,是智顗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对智眼,会乘意、明摄法、释成净名义,用三观解释摩维经义。此书的优点是,以观为经,以教为纬,纵贯始终、行慧大旨。尽管篇幅较短,但切中经义,故后人评价较高,认为此书在佛教书林中虽为沧海一滴但它却有“助升涅槃甘露法门”之作用。现见载版本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
摩诃止观义例纂要 | 从义 | 凡六卷。又称纂要、止观义例纂要。宋代从义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乃荆溪大师之止观义例之注释书。本书首述止观义例之大意及撰述之由来,次释本文,复引书中之主要文句以成立自说,引用诸多内典、外典,对止观义例作极详细之解释。 |
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 | 湛然 | 凡十卷。唐代湛然(711~782)述。又称摩诃止观弘决搜要记、摩诃止观搜要记、止观辅行搜要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因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一书之内容过于广泛,故本书撷取其要点,并将该书中之误字加以订正,且将其文义不明之处加以阐释,便于止观修行者之应用。依作者之序文考据之,本书系其示寂之前三、四年所作。 |
金刚錍显性录 | 智圆 | 凡四卷。宋代孤山智圆(976~1022)集。全称金刚錍论显性录。收于卍续藏第一○○册。本书系唐代僧荆溪湛然所著金刚錍论之注释书。天台宗山外派孤山智圆,于书中公然对四明知礼之山家派挑起论争。古来山外派学者之论著中所谈义理较为偏谬,向为山家派所驳斥,然本书对于金刚錍之释义,堪称优越,甚至山家派亦屡加引用。 |
观心诵经法记 | 智顗 | 全一卷。又称观心诵经记。隋代智顗说,唐代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乃宣说诵经须身、口、意三业清净,配合空、假、中三观而运慈、悲二法,以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 |
观心食法 | 智顗 | 全一卷。又称观食法。隋代智顗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教人以观法受食,成为般若食,显明空、假、中三观中道之旨趣,并引净名所言(卍续九九·五五上)‘非有烦恼,非离烦恼,非入定意,非起定意,是名食法’为旨趣。 |
法界安立图 | 佚名 | 凡六卷。明代仁潮录。收于卍续藏第一五○册。乃叙述世界建立之次第,分为七章,即:略明南洲、广步大地、遍观三界、大千劫量、游诸佛刹、研穷法界、法界总论等,共收一一五则,书成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 |
法华五百问论 | 湛然 | 凡三卷。唐代湛然(711~782)着。又称法华经五百问论、五百问论、释疑。收于卍续藏第一○○册。为中唐时期法华经之注释书,针对慈恩大师之法华玄赞所说,而以天台宗之立场斥难之。全书采问答形式,总数约有五百,故名五百问论。内容为天台一乘家、法相五姓家之论诤,主要论点以定姓二乘之成不成问题、一乘三乘之权实问题为主干,网罗三车四车论、法华论之四种声闻、摄大乘论之四意趣、法华经寿量品之正宗流通论等,有关天台、慈恩两家所有重要问题而见解不同之处,加以论议。 |
三时系念仪范 | 中峰明本 | 全一卷。元朝中峰明本撰。全称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今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为三时系念佛事之仪范。内容初为举咒、云集赞、登座偈、提纲、缘起等,次列三时佛事。第一时佛事诵大阿弥陀经上卷,第二时诵大阿弥陀经下卷,第三时诵观无量寿经,或三时皆诵弥陀经。各时皆依提纲、讲演、举念、忏悔、发愿、西方赞和念之顺序。第一时佛事与第二时之间,行斋佛仪式,第二时与第三时之间,修弥陀忏仪。书末附有劝人念佛与念佛正因说等文。 |
药师三昧行法 | 天溪受登 | 全一卷。明代僧受登纂集。收于卍续藏第一二九册。本书系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之忏法书。旨在说明依药师如来之誓愿而离苦得乐之行法。内容包括:(一)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之缘由。(二)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三)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之方法。(四)释疑,因当时西方往生之思想极为盛行,故作释疑,以肯定本书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之秘典。后世凡消灾延寿之法事,多礼拜此忏,即今所谓之‘药师忏’。 |
圆觉经道场修证仪 | 圭峰宗密 | 凡十八卷。唐代宗密(780~841)撰。又作圆觉经修证仪、圆觉广修证仪、圆觉修证仪。收于卍续藏第一二八册。内容记载关于礼忏禅观等之修行仪则。本书系根据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经),以阐明佛教修行者于实际上之修行及宗教行事方面所应行之坐禅观法与忏悔灭罪之法,并规定赞仰讽诵加行礼拜之行法。又本书于中国佛教之仪礼方面,系继承东晋道安至天台智顗之实修体系,而与唐代慧觉之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四十二卷,并称佳作。书中引用智顗所著天台小止观之处甚多,然本书之重点在于巧妙地将华严与禅之行法加以结合。又宋代净源(1011~1088)将本书简化,着成圆觉经道场略本修证仪一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