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禅宗到底有什么意义? | 今天我讲这个题目,主要是感觉到,我们现在对中国的佛教,尤其是禅宗,在理解上还有很多不够清楚的地方。中国近代的高僧太虚法师曾经讲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他所讲的禅,就是指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在印度本土并没有这么一个专门的派别。禅本身只是一个修证的方法,而且在印度也不仅仅是佛教所独有的,是印度各个宗教普遍使用的一种修证方法,它是来让你的思想能够安定专一,是思维的锻炼方法。这种方法再加上一种理念的引导,比如佛教用佛法的理念来引导,其他教派利用其他的理念来引导,甚至于没有宗教信仰,而是用其他方面的精神 | |
| 《庄子》的分析 |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样评论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庄子把老子思想中的虚空记忆特征发挥得淋漓尽致,道家和儒家、墨家之间的对立在庄子那里尤为显著。由于庄子本人是虚空记忆的成功实践者,其精神状态自由放纵,不拘形 | |
| 诸葛亮怎样炮制千古奇冤 | 公元228年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师北伐,大军出祁山,奔袭陇右,安定、天水、南安三郡响应,北伐形势一片大好。2月中旬,马谡与张郃在街亭展开决战,蜀军溃败,诸葛亮狼狈而归。事后,诸葛亮“戮谡以谢众”——即小说家津津乐道的“挥泪斩马谡”。第一次北伐以丧师杀将而告结束。令人不解的是,同为败军之将的诸葛亮与马谡两人,在当时的遭际,在后世史家的定评,在千秋万世百姓们的心理定位,实在是有天壤之别。一为千古罕见的道德楷模,至高无上的智慧化身,一为出尽 | |
| 毛晋的精神世界 | 毛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藏书家和出版家,汲古阁藏书之富、版本之珍、刻印图书之精,都是为世所称的。徐遵汤《和古人诗序》说:“自来藏书与著书蔚为两家,至吾社子晋而合。”有关毛晋的生平交游及汲古阁藏书的内容、版本、刻书情况,文献学界已有丰富的研究成果。一九四七年,钱大成在《国立中央图书馆馆刊》第一卷第四号发表了《毛子晋年谱稿》(下文简称《年谱》),依据陈瑚《为毛潜在隐居乞言小传》(《确庵文稿》,下文简称《小传》),毛褒等所撰《先府君行实》(钱大成:《毛子晋年谱稿》附录,下文简称《行实》),钱 | |
| 慧远与佛教中国化 | 慧远(公元334~416)年是东晋中后期继道安以后中国佛教的重要领袖。历史考验人,锻炼人,造就人。作为当时的佛教领袖,慧远面临着种种严峻的挑战。首先,东晋时南北对立,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互相攻杀,政治形势险峻,各类政治人物对慧远或奉承、拉拢,或施压、威胁。如何应对,成为决定慧远佛教生命的尖锐政治问题。其次,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佛教的学说、制度和生活规则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礼制和生活方式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并引发王朝官员、士大夫的质疑、问难,急需佛教界对此做出回应、说明。复次,随着僧人的增多,良莠不齐 | |
| 马祖道一与后期禅宗 | 慧能创立的南宗把一切归诸心性,注重“道由心悟”,这一禅学思想和修行方法至马祖道一之后,又为之一变,开始出现一种由直指心源、顿悟见性向随缘任运、无证无修方向发展的倾向。 例如,马祖就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注一)马祖此一&ldq | |
| 荀子人性观非“性恶”说辨 | 《荀子》有《性恶》一篇,提出著名的“性恶”说。学术界对这一说法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但以“性恶”说为荀子人性思想的基本论说,一直是荀学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值得注意的是,传世本《荀子》提到“性恶”的只有《性恶》篇。相比而言,《孟子》“性善”说虽主要集中于《告子上》《尽心上》,但其他篇讲述人性或政治问题时也常论及性善问题。①思想家对人性问题的主张应该在谈论政治社会问题时经常表达出来,因此《孟子》“性善&r | |
| 乾隆的冷面冷心 | 内地、港台的影视作品中的乾隆皇帝几乎都是正面形象,年轻时期的乾隆必定风流倜傥,中年的必定是洒脱幽默,老年的必定是慈祥悲悯。总之是个一点瑕疵也没有的完人。当然这也符合乾隆晚年对自己的认定——十全老人。这与我读有关乾隆史料得来的印象不同。无论从“高宗实录”还是从他老人家的“上谕”中,我看到的是一位把皇帝威风用得最足、视他人皆为奴才,而且对于“奴才”又十分冷血的皇帝。这在诸朝皇帝中是不多见的。这个问题很大,篇幅有限, | |
| 达摩的禅法 | 这里所说的禅法不仅包括对坐禅修行方法的规定,而且也包括对禅学的见解及其所依据的佛教理论。下面主要根据柳田圣山所校编的《达摩的语录--二入四行论》(下简称《四行论》,凡引柳田校本用1、2等标出段落)并参照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及解说》中的《二入四行论》等,从四个方面概要地介绍达摩的禅法。(一)“二入四行”--从禅观和实践两个方面使自己达到觉悟解脱“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基本要求。二入是理入、行入;行有四行。理入是纲,行入是目,纲举目张,二者相辅相成。何谓理入? | |
| 佛教戒律与道德 | 五戒虽是为佛教在家信徒制定的,但实际也包含在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具足戒中,也包含在大乘戒的“十重戒”之中。因此可以说五戒是一切佛教信徒的戒条,也是他们用以指导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在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学者将五戒比附于儒家的五常――仁、义、礼、智、信,正是看到它们内涵中所具有的道德意义。他们有意将佛教的五戒、十善与儒家的伦理会通和融合,从而扩大了传统的五戒与十善的内涵,这有利于佛教向社会各阶层传播,扩大佛教对民众的影响。一、 佛教戒律与道德戒,梵文Sila的意译,音译为尸罗,意为惯 | |
| 晚年熊十力的本体论转变 | 凭着成书于三十年代的《新唯识论》,熊十力跻身于现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列。正是在这本书中,熊十力把探究真实的存在确立为哲学永恒的主题。在熊十力看来,真正的哲学必须建立一种本体的意识,才能获得自身存在的生命与根底,而本体意识的建立是与体用(本体与现象)的辨析联系在一起的。《新唯识论》明确地把“摄用归体”作为它的主题,它指出了这样一条通往真实存在的道路:从没有自性因此也无真实性可言的现象返回真实自立的本体。然而,五十年代中期以后,这样一条道路在熊十力那里遭遇到强烈的质疑,以至于被视为一种根 | |
| 中国“大一统”的“三时一贯”论 | 中国“大一统”的观念并不仅仅是自秦至清的皇权专制帝国时代所特有的意识形态,而是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一个源远流长的根本传统,它“一以贯之”地存在、而又显现为“三时”即三个不同时代的历史形态——王权时代的大一统、皇权时代的大一统和民权时代的大一统。其“不易”与“变易”,皆渊源于中华民族的生活情感。然而今天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国,其“民权大一统”观念 | |
| 墨家理想人格的精神特质 |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以逻辑严密、富有批判精神的思维方式,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伦理政治思想体系,而有关理想人格的设计,便是其核心内容之一。立足于“义”的原则,墨家对圣人、贤人、君子等传统理想人格加以诠释,塑造了“总乎天地之德”的圣人人格、“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的贤人人格、“为义”的君子人格,并独创了“兼相爱,交相利”的兼士人格,乃至演化出一个以追求“兴天下之利,除天 | |
| “朕亦何尝无风闻” | 风闻,此处指“风闻言事”,史籍中亦作风闻参奏、风闻参劾、风闻纠弹、风闻入告等,乃帝制时代朝廷赋予科道的一种特权。明代设六科给事中与十三道监察御史,通称科道、言官,清朝的设置大体相同。他们职司纠察百僚,可以依据听闻之事劾奏,不必交代消息来源,不用提供揭发人姓名,即便查明失实,也不受惩处。至其渊源,似可追溯到三代的“谤木谏鼓”,以及两汉的“采风”与“举谣言”,而在晋朝已然制度化,此后各朝虽有加减,大多相沿承。清朝定 | |
| 两汉家学的变化 | 赵翼《廿二史劄记》卷五“累世经学”:“古人习一业,则累世相传,数十百年不坠。盖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所谓世业也。工艺且然,况于学士大夫之术业乎!”赵翼以孔氏、伏氏、桓氏三家为例,说明自周秦以来,特别是汉代四百年来家学的绵延不绝。赵翼所说言之有据,但过于笼统。周秦姑且不论,即令在两汉时期,家学也是有变化的。一、西汉家学盛于东汉两汉相比,西汉家学盛于东汉。《汉书》卷八八《儒林传》:士孙张学梁丘《易》,“家世传业”。韦贤治《诗 | |
| 中国唯识旧学与新学 | 唯识思想传到中国后,对其的弘传与研究可分为古代与现代两个时期。本文所谈是中国古代唯识思想,且限定在古代汉传唯识思想的范围。严格地说,中国唯识思想包括汉传唯识与藏传唯识思想。但在古代,汉传唯识思想是自己独立译传与发展的。虽然它对藏传唯识有所影响,[2]但没有受到藏传唯识的影响,直到现代藏学的兴起,才有西藏唯识典籍的汉译。所以,后文中国唯识思想专指汉传唯识思想。一、印度唯识典籍的旧译与新译中国唯识学属于次生之学,是通过翻译,移植,再进一步发展形成的,但一般认为中国唯识学是印度佛教色彩极浓的一个学问,不能算作中 | |
| 佛教的饮食趣谈 | 栾保群先生的《扪虱谈鬼录》里,讲到冥界的食料簿,谓中国怪谈界关于饮食的说法,盖有时间、空间二派。“时间派”是说,众生每日吃什么、量多寡,都有定数;不该你吃的,怎样也吃不得,该你吃的,想不吃都不行。“空间派”呢,是说我们这辈子的食物,总数上是一定的,随你自个儿计较筹量该如何分配。佛教的净土宗就依此而说:人的一生,福报资粮有限,平时要尽量省下来,吃穿用度越简朴越好,以把福报留到临终的时候,无病无灾,“往生净土无障碍”。由此看来,佛教应该是 | |
| 华严宗与《华严经》笔记 | 中国佛教八大宗之一华严宗,又称贤首宗,奉《华严经》为根本经典。祖庭是西安的华严寺。华严宗早在南北朝时已有流传,到了唐代的时候正式立宗。华严宗的始祖为杜顺和尚,也有学者说第三祖法藏为实际创始人,龙树菩萨则为佛理的奠基者,被称为精神上的始祖。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华严经本秘藏于龙宫,龙树菩萨运用神通的力量找到这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并且把它滚瓜烂熟地背诵下来,从此传播人间。(《十宗略说》)华严宗的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及“四法界”。智俨首倡“法界缘起&rd | |
| 《聊斋志异》的超越与悖论 | 同学们好!今天给同学们讲一个题目,就是“《聊斋志异》的超越与悖论”,意思是要解释一下《聊斋志异》这部文言小说集为什么直到现在大家还喜欢读,它创作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所谓“超越”是说这部小说集在中国古代小说系统当中属于志怪传奇型的,也就是说它是中国古代志怪传奇系统的一部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在中国古代这个小说系统当中是唯一的一部,直到现在还有人愿意读它、还爱读它。德国有一个汉学家最近出版了一部《中国古代中短篇叙事文学史》,她在论述当中把《聊斋志异》称作“ | |
| 《朱熹文学研究》的前因后果 | 在1982年以前,我从未想过自己会与朱熹发生关系。当时的我虽已开始跟随程千帆先生读研,但只是从通行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史著作中约略了解宋代的理学家,而那些著作对朱熹都是相当轻视。比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有“朱熹”一节,虽然承认“他本是一个渊博而有判断力的学者,是宋代理学家中最富于文学修养的人”,但又说“他对于文学的基本观念,正与二程相同。……他们心目中只有周公、孔子,口里只谈道学道,于是文学艺术的 | |
| 佛教与科学 | 今天我要谈的题目是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主要就佛教徒的本位来谈。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中,佛教的科学观应该为何,也就是以佛教本位应该如何看待科学?第二,佛教科学观常见的错误类型是什么?第三,佛教摄受科学有无可能?这三个问题下面分三节说明。第一节 在佛教与科学关系中的佛教科学观一、科学的技术威力及其意识形态霸权我首先谈谈佛教的科学观。在此之前,要先看看佛教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众所周知,我们当前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全面的科学化。科学显示出了巨大的技术威力并形成了意识形态霸权。下面对此作一些 | |
| 佛教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与地位 | 辛亥革命时,一些革命党人从佛教中吸取教义,作为反清的思想武器;有些佛教人士,也积极参与革命。辛亥革命与佛教,确实有密切的关系。章太炎是辛亥革命时期最有学问的革命思想家,曾主编过《民报》,写过多篇以佛教为内涵的文章,在革命理论宣传上,章太炎之所以比其他人做得出色,佛教思想所发挥的功用不容忽视。在僧人参与辛亥革命方面,主要有黄宗仰、苏曼殊、智亮与意周师徒、毕永年与紫林和尚、栖云、铁禅等人。另外,汉阳归元禅寺在辛亥革命时曾为后勤中心,而当革命蔓延到上海、宁波时,当地僧众中有组织僧军参加革命军的。在参与辛亥革命的 | |
| 《庄子·天下》的合道之治 | 《庄子·天下》(以下简称《天下》)提出了人们在认知和应对世界的问题上应达到的理想之境,展现了墨家、法家、道家、名家等早期中国思想派别对该问题的不同思考侧重,并通过对“方术”各异的纷争思想局面的评议进一步论证了何为理想之境。《天下》饱含对天下治乱的忧患意识,认为秩序治乱与对世界的认知偏好及其应对之方纠缠在一起,并表达了对“内圣外王之道”的向往。 | |
| 《中庸》人生美学的三重维度 | 人生美学是对个体生命意义的追寻,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达到自由超越的审美境界。《中庸》作为儒学的经典篇章,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的审美理想和人生智慧。以中庸之道为审美方法与道德原则,在追求超越与生活理性之间讲求不偏不倚的适宜与平衡,揭示了生命之美的真谛与存在的意义,体现了儒家文化独特的生命审美追求。 | |
| 佛教苦乐观 | 苦与乐,是人们精神生活和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内容,苦乐观,实乃每个人人生价值观建立的基础。苦乐观在佛教教义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佛陀四圣谛中的第一苦谛,专讲苦,第三灭谛实质是讲寂灭苦而获得究竟的乐,讲造成苦之原因的第二集谛,和达到常乐涅槃之道的第四道谛,实际上也都围绕苦与乐这一主题。四圣谛说明:消灭人生诸苦,证得究竟的常乐,为全部佛法的宗旨所在。佛教对苦与乐的种类、相状、生起的因缘、终极实质作了精细的解析,并提供出离苦得乐的理论依据和具体实行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