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 | 作者 | 简介 |
|---|---|---|
| 柳文指要 | 佚名 | 章士钊著。中华书局1971年出版。这是一部专门研究柳宗元文集的著作,全书分上下两部,“上部依原集次第,逐篇加以说明”,称为“体要之部”,即照柳集原文编次,逐篇加以探讨,包括评论、考证、校笺等几个方面,“体要者,谓柳集本体所有事,必须交代清楚也”。下部是“通要之部”,即按专题分类论述有关柳宗元和柳文的各项问题,如政治、文学、儒佛、韩柳关系等等,作者《总序》中说:“下部赅括千年来之评论,分别项目,如政治、文学、儒佛、韩柳交谊种种,各归部居,严加分析,号曰通要之部,通要者,谓各即品目而观其通,得所会归也”。在下部里作者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如“柳子厚生于今日将如何?”“子厚之春秋学”(卷一·柳志);“唐代封建社会下之奴隶制”、“子厚哀永贞三诗”(卷二·永贞一瞥);“戈小莲书柳宗元平淮夷雅表后”、“梅圣俞之乞巧赋”(卷三·辑余)”;子厚之视班孟坚奚若”、“元次山与子厚”(卷四·评林上);“焦里堂之于柳文”、“方望溪之视柳集”(卷五·评林下);“韩柳李”、“学韩先学柳之谬说”(卷六·第韩);“吕温”“程异”(卷七·同时人物);“唐代文章流别之争”、“张文虎所谓唐文”、“宋初古文”(卷八·各代文风);“文与笔”、“文与道”(卷九·论文一); “郝伯常文说”、“黄忍庵论文”(卷十·论文二);“儒与佛”、“韩退之与大颠”(卷十一·佛);“柳诗”、“刘梦得与柳有关之诗”(卷十二·柳诗);“柳州书法”、“柳子厚笔精赋”(卷十三·柳书);“牛僧孺颂忠”、“吐谷浑词”(卷十四·杂录一);“记里鼓赋”、“晋文公问守原”(卷十五·杂录二)。仅从每一卷里举的二、三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部著作研究的范围很广泛,“作者对柳宗元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引用了大量的材料,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书中对唐朝永贞政变作了评价,充分肯定了二王、八司马的政治主张”。“全书对柳文的思想和艺术都作了详尽的分析,并对有关的论著一一加以介绍和评论,为柳宗元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些线索”(《出版说明》)。总的看,这里的说明和评价还是符合实际的。 |
| 山水 | 冯至 | 现代散文集。冯至著。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9月初版。列为“文艺丛书”之一。收《蒙古的歌》、《赛因河畔的无名少女》、《罗迦诺的乡村》、《在赣江上》、《人的高歌》等9篇;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7年5月出版增订本,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9集之一,增收《赤塔以西》、《山村的墓碣》、《动物园》、《忆平乐》和《后记》等5篇,并将旧版中的《放牛的老人》改题为《一棵老树》,这是通行的定本。冯至于1930年去德国留学,赴德途中写了《蒙古的歌》和《赤塔以西》,在德国求学5年间写了《赛因河畔的无名少女》和《两句诗》,回国后以欧行乡居生活为题材写成《怀爱西卡卜》和《罗迦诺的乡村》。这6篇欧行游记描绘异域风情,歌吟自然美、人情美,显示了善于领悟自然情韵、体会人生哲理的风格特色。抗战爆发后,他辗转来到昆明,有感于西南内地山水人物的秀丽纯朴,续写了《山水》后半部的7篇散文。他对于山川自然抱着独特的见解,认为“真实的造化之工却在平凡的原野上,一棵树的姿态,一株草的生长,一只鸟的飞翔,这里面含有无限的永悦的美”,感到“昆明附近的山水是那样朴素,坦白,少有历史的负担和人工的点缀,它们没有修饰,无处不呈露着它们本来的面目”,“这时我认识了自然,自然也教育了我。我在抗战期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后记》)。可见,他热心于从平凡、天然的山水风物中发掘诗意美,领悟人生哲理,获取陶冶性情的精神滋养,表现出独特的品格。《在赣江上》、《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忆平乐》诸篇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冯至是以诗知名于世的,但这本散文集却占据了现代散文史上的一个重要位置,受到了文学史家重视。 |
| 陆小曼散文 | 陆小曼 | 《陆小曼散文》是一代才女陆小曼的文字集结,收录其散文、序跋、忆旧等多篇佳作,既藏深情缱绻,亦含见闻感悟,尽显民国文人的才情与风骨。 书中核心篇目深系与徐志摩的缱绻情缘:《哭摩》以泣血之笔悼亡挚爱,字字皆是思念与痛惜;《爱眉小札》两序、《志摩日记》序、《徐志摩诗选》序及《遗文编就答君心》,或追忆二人相知相守的点滴,或记述整理徐志摩遗作的赤诚,成为解读这段民国爱情佳话的重要文献。此外,《泰戈尔在我家》《泰戈尔在我家作客》等文,以细腻笔触还原文学巨匠来访的温馨场景,兼具史料价值与文学性;《中秋夜感》《随着日子往前走》等随笔,于日常点滴中流露真性情,文字清丽而不失厚重;《谈文房四宝》《关于王虔》等则展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独到体悟,才情尽显。 |
| 柔石短篇小说选集 | 柔石 | 作家柔石创作的短篇小说作品合集,本书收录柔石1923年至1930年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通过9个独立篇章展现民国时期社会百态: 《疯人》描写知识分子精神困境 《人鬼和他底妻的故事》剖析封建婚姻制度 《为奴隶的母亲》聚焦典妻陋习下的女性悲剧 《死猫》《夜底怪眼》等篇目揭示底层民众生存状态。 |
| 读书偶译 | 邹韬奋 | 邹韬奋于1937年由生活书店出版的翻译著作,创作于其因"七君子事件"被羁押于江苏高等法院看守所期间,内容基于1933至1935年流亡英国期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图书馆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所作的英文笔记。 该书摘译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恩格斯生平与工作、列宁革命理论等内容,涵盖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等议题,目录包含“马克思研究发凡”“唯物辩证法”“恩格斯的生平和工作”“列宁的时代”等章节。全书通过政治组织理论、哲学思想、经济学分析等维度,系统梳理马列主义理论体系。该书版本包括1937年生活书店初版、1939年生活书店再版及1949年三联书店、新中国书局等多个版本。 |
| 1933,聆听民国 | 佚名 | 1932年11月1日,杂志主编胡愈之向全国各界知名人士发函400余份,提出两个问题: 一是“先生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请描写一个轮廓或叙述未来中国的一方面)?” 二是“先生个人生活中有什么梦想(这梦想当然不一定是能实现的)?” 由此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规模空前的“新年的梦想”。征“梦”活动激起热烈回响,截止到12月5日,共收到160多封答案,其中部分是《东方杂志》的读者。 1933年元旦出版的《东方杂志》(总第三十卷第一号)以83页的篇幅一下子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不算以漫画形式做“梦”的丰子恺)。半个月后,第2号又以“梦想补遗”收入了梁漱溟、朱自清二人的复函。 这些作者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包括柳亚子、徐悲鸿、郑振铎、巴金、郁达夫、老舍、叶圣陶、胡秋原、陈翰笙、张申府、严灵峰、邹韬奋、周谷城、陶孟和、俞平伯、何思敬、楼适夷、宋云彬、章乃器、茅盾、周予同、顾颉刚、施蛰存、周作人、杨杏佛、孙伏园、洪深、傅东华、马相伯、林语堂等,几乎网罗了当时的文化界名流。 因此,这期专栏“虽然不能代表四万万五千万人的"梦",但是至少可以代表大部分知识分子的梦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精英界的思想趋向,值得仔细品味。在上述名家形形色色的梦想中,流露出来的最迫切愿望就是实现民族复兴。这是与其身处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面对当时战乱频仍、兵燹不断的时局,有识之士怎会不深深担忧? |
| 徐悲鸿随笔 | 徐悲鸿 | 徐悲鸿达到了艺术的至高境界,却并不是一个圣人。他有他的博大的精神世界,也有我行我素的独特个性。他的随笔作品,流露出的正是他喜怒哀乐的性情,还有他那立体的人格魅力。 |
|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 雷海宗 | 主要收录了雷海宗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以及民国时期世界局势等方面的论述。精选其关于中国历史、时政及世界局势的深度论述,集中展现这位学贯古今中外的历史学家对时代命题的思考。全书以 “如此世界”“如何中国” 为核心脉络,前者剖析民国时期的国际格局与西方文化特质,后者聚焦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困境,形成历史纵深与现实关怀的双重观照。雷海宗以文化形态史观为基石,既认同人类高等文明皆历经封建、贵族国家、帝国主义等五阶段的发展节奏,又提出中国文化独有的 “两周论”—— 以淝水之战为界,从殷商西周至 “五胡乱华” 为第一周的古典华夏文明,此后至 20 世纪为胡汉融合、梵华同化的第二周文明,打破了其他文明 “一亡而终” 的定律。他将这一历史洞见融入时局分析,对比中西文化差异,审视中国在世界变局中的定位,既追溯文化基因的优劣,也探讨民族复兴的路径,其观点兼具学术创见与时代敏感度,成为理解 20 世纪中国史学界对 “国家出路” 思考的重要文本。 |
| 陈独秀演讲录 | 陈独秀 | 《陈独秀演讲录》辑录了他横跨数十年的二十余篇演讲精粹,从安徽藏书楼的振臂高呼到中央会议的战略擘画,从文人雅士的聚谈到工农群众的宣讲,完整呈现了这位思想巨擘在历史转折处的思考轨迹,为解读中国近现代社会的转型提供了珍贵的文本密钥。 全书以思想演进为暗线,构建起多维立体的时代镜像。早期演讲中,《安徽爱国会演说》奏响 “安徽革命第一声”,字里行间满溢救亡图存的焦灼与赤诚,堪称其爱国思想的起点;《在北京大学开学式上的演讲》则立足高等教育阵地,传递出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理念,为新文化运动播撒火种。在思想启蒙维度,《我们为甚么要做白话文?》以犀利笔触拆解旧文化桎梏,《教育缺点》与《教育与社会》则直指教育革新的核心命题,彰显启蒙思想家的深邃洞察。 |
| 梅光迪学案 | 梅光迪 | 梅光迪著,该书收录梅光迪发表于报刊的文章及私人信函、日记等文献,涵盖其对近代中国人文主义的探讨,涉及文化思想、文学思想、教育思想研究,并收录《评提倡新文化者》《英美合作之必然性》等代表性篇目及与胡适等人的往来信件。作为学案体著作,该书系统整理梅光迪的学术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思想脉络,并弥补相关研究资料不足的缺憾。 |
| 陈独秀文集 | 陈独秀 | 文集以编年体例收录陈独秀1903年以来的政论、演说及社会评论等文稿,涵盖民主革命思想、文化批判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等内容。第一卷包含《安徽俗话报》系列文章与《亡国篇》,后续各卷延续其思想脉络,系统展现从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历程。 |
| 萧红萧军情书集 | 萧红 | 收录了两位现代作家1931至1938年间的情感往来信件及创作手稿。全书分上、下两篇,收录萧红致萧军书信43封(含佚信1封)及回信4封,按“爱需要距离”“适应孤独”等四章展现两人从相知同居到最终分离的情感轨迹。信件内容既包含日常生活的困顿记录,也涉及《生死场》《八月的乡村》等作品的创作背景,附录中收录萧红诗作《苦杯》《沙粒》。书中通过原始书信与手稿,客观呈现了二人在鲁迅支持下文学成长与情感裂变交织的历程。 |
| 潘光旦随笔集 | 潘光旦 | 潘光旦身兼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和翻译家,其作品以文学性笔触探讨人文学科领域。 |
| 冯牧散文精选 | 冯牧 | 《冯牧散文精选》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冯牧先生历年创作的散文精选结集,由其女儿程小玲女士从《冯牧文集》中分门别类精心萃选成书。全书由《窄的门和宽广的路(代序)》和内文正文即第一辑“南云撷彩”、第二辑“岁暮怀人”和第三辑“鸿泥觅迹”和附录1《冯牧年表简编》、附录2《冯牧主要著作目录》,以及《后记》组成。全书文字雅顺简洁,文风典丽蕴藉,兼具文学和史学价值。 |
| 蒋光慈杂著 | 蒋光慈 | 《蒋光慈杂著》收录蒋光慈的政论与杂文、通信与年谱。政论文撰写了“经济形式与社会关系之变迁”、“唯物史观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解释”、“外报鼓吹国际管理中国之又一论调”、“共产不可不反对”、“并非闲话”,杂文包括为一些作品和刊物所写的小引、卷头语、序、编后、后记等。 |
| 书林新话 | 曹聚仁 | 曹聚仁(1900—1972)著。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书林新话》由《书林新话》(上卷《读书散记》14篇,中卷《蠹话甲录》10篇,下卷《蠹话乙录》22篇)同《小说新语》两种书合刊而成。关于前者,作者声辩道,叶德辉“曾写一本谈版本源流的书,题名《书林清话》,那是一本好书。我可要交待一句,我的《书林新话》,并非《书林清话》的续编,也无意于版本源流的考订的”(《后记》)。其首篇《我的读书经验》,回忆了自己的读书经历,并总结了其30年代中期形成的读书观,即:(1)时时怀疑古人和古书;(2)有胆量背叛自己的父师;(3)组织自我的思想系统。因此,他对青年人读书的忠告是——“爱惜精神,莫读古书!”次篇《颜李学派之读书论》,实系研究颜、李学派读书方法的学术散论,旨在倡言和弘扬读书、治学和立身的“独往独来的精神”。其余各篇如《无经可读》、《书的故事》、《书的命运》、《买书》、《卖书》等收入《读书散记》的随笔,也都有趣有益。而“蠹话甲、乙录”则是作者藉其独立不拔的读书观作读书实践的记录,行文处处可见其自己的见解,且娓娓道来,特别易于深入人心。《小说新语》是作者有关文艺见解的随笔集《文艺近思录》的一部分,同样具有文字和思想俱佳的写作特点。 |
| 姚名达文集 | 姚名达 | 收录了姚名达 1925 年至 1942 年期间撰写的重要论著和代表文章。包括《论史学》《<邵念鲁年谱>・序例》《< 章实斋遗书 > 叙目》《致顾颉刚函之一》《致胡适函》系列、《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跋》《< 中国目录学史 >・自序》《秦始皇统一战国的政略和战略(遗稿)》《史理释义》等,既选录了姚名达在目录学、史学史、史学理论等学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也收录了其在政治时论、社会动态方面的精彩论述,展现出他的学术研究既有客观严谨性,也有着鲜明的民族精神与现实关怀。 |
| 大学的意义 | 梅贻琦 | 教育家梅贻琦的教育文集,书中选编了梅贻琦的著述论说和部分演讲,分为 “大学与教育”“青年的使命”“校长的演讲”“清华之为清华” 四章。“大学与教育” 章介绍了他对大学的理解、教授的责任、做学问的方法等;“青年的使命” 章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期望,如希望他们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等;“校长的演讲” 章收录了其就职演说等内容,体现了治校态度;“清华之为清华” 章则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清华的发展情况。 |
| 理想人生 | 冯友兰 | 《冯友兰随笔:理想人生》是哲学家冯友兰创作的随笔集,书中通过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批判将中西文明简化为兵商冲突的观点,分析中国哲学的形式系统与实质系统特征。收录《论风流》等章节揭示"风流是一种人格美"的审美哲学,并对梁漱溟"直觉认中"观点进行理性批判。该作品延续冯友兰以人为核心的哲学体系,以质朴文风探讨人生本质、哲学精神与境界追求。 |
| 浦江清文录 | 浦江清 |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集。浦江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出版。该书辑录作者生前发表的11篇论文。大致以类相从,共分5组。第一组两篇,均为考证史实之作。《八仙考》是作者最早的一篇论文,对每一位神仙的传说来历,八仙的会合,以及八仙传说与神仙画、神仙戏的关系,均作了详细考证。《花蕊夫人宫词考证》一篇对世传为五代后蜀主孟昶之妃花蕊夫人所作的《花蕊夫人宫词》进行了辨误。历史上共有两位花蕊夫人,一为五代前蜀主王建之妃,姓徐,称小徐妃,又号花蕊夫人;一为后蜀主孟昶之妃,四川青城人,亦号花蕊夫人。作者根据传世的《花蕊夫人宫词》内证考定宫词作者并非后蜀孟昶妃,而是前蜀王建的小徐妃,即后主王衍的生母。宫词内容多为前蜀宣华宫中的景物和游乐故事。篇末附宫词校定本和诸本次第表。 第二组《词曲探源》、《词的讲解》、《评王著〈元词斠律〉》等篇是讲解词曲之作。《词的讲解》一文对传为李白所作的《菩萨蛮》、《忆秦娥》和温庭筠的14首《菩萨蛮》作了较为详细的考证、笺释和评论,并借此阐述了词的体制、声律的源流演变。《评王著〈元词斠律〉》就曲律学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与王玉章《元词斠律》不同的意见。作者认为,王氏在分正衬等问题上过于拘泥,以至得出一些难以令人信服的结论,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证明王说之不可尽从。 第三组《论小说》和《谈〈京本通俗小说〉》是两篇探讨古代小说的论文。前者说明“小说”在古代有广狭不同的几种意义,并与西洋的小说概念作了比较。后者援引史书和宋人笔记证明《冯玉梅团圆》、《菩萨蛮》等话本提到的一些历史人物非后人所能臆造,从而证明这些小说确为南宋流传下来的话本。 第四组《逍遥游之话》和《评江著〈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是两篇有关古代宗教、法术和方士思想的论文。第五组是《屈原》和《屈原生年月日的推算问题》,前者综论屈原的生平和思想,后者联系屈原生卒年月的推算,探讨了中国古代历法中的岁星纪年问题。编校者吕淑湘在本书序言中评论该书时说:“考据论断都有精到之处,可供治文学史者参考。” |
| 李劼人说成都 | 李劼人 | 本书从李劼人小说中分门别类,节录出有关成都文明发展的大量文字,如清末的叽咕车(鸡公车)到抗战时的木炭汽车,足以见出成都交通的一个侧面。所有这些变迁的实录,后人完全可以视为一代信史。 其中收入本书的《成都是一个古城》和《旧帐》,都是一九四九年后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懒散近乎“随时随地找舒服”。以坐茶馆为喻罢,成才人坐茶馆,虽与重庆人的理由一样,然而他喜爱的则是矮矮的桌子,矮矮的竹椅——虽不一定是竹椅,总多关是竹椅变化出来,矮而有靠背,可以半躺半坐的坐具—— 地面不必十分干净,而桌面总可以邋遢点而不嫌打脏衣服,如此一下坐下来,身心泰然,所差者,只是长长一声感叹。 |
| 红花地之守御 | 丘东平 | 现代短篇小说集。丘东平著。 上海一船书社1940年9月初版。内收《多嘴的赛娥》、《一个孩子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通讯员》、《中校副官》、《骡子》、《慈善家》、《朋友之间》、《白马的骑者》、《长夏城之夜》等短篇小说10篇。本集所收的小说都是作者初期或前期的作品。其中《多嘴的赛娥》、《一个孩子的教养》、《红花地之守御》和《通讯员》4篇,是一组最早反映苏区斗争题材的短篇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多嘴的赛娥》描绘了一个饱受生活折磨的童养媳赛娥,在一次为红军传递情报时不幸被捕。但这位被人误解为“多嘴”的农村妇女,为了保守机密,至死仍“坚决地紧闭着嘴”。《红花地之守御》抒写红军战士在一次保卫根据地的战斗中,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的斗争精神。《通讯员》是作者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作品描写勇敢机智的通讯员林吉,在一次护送战友去梅冷城的途中,因战友的闪失而失利。战友牺牲后,尽管负责人多次加以安慰,但具有责任感的林吉心里“好象起了不可排解的苦痛”,终于由内疚而自责,最后开枪自尽。小说发表后,引起了左翼文艺界的广泛关注。鲁迅和茅盾曾于1934年将它选入《草鞋脚》一书,向国外读者推荐,并在附录《简介》中指出,“在所有现代中国描写‘苏区’生活的小说中,这篇是直接得来的题材,而且写得很好”。 |
| 悦心集 | 雍正 | 五卷。清世宗(1678—1735)御编。清世宗名胤祯,爱新觉罗氏,满族,康熙第四子,清朝皇帝,1722—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初封为雍亲王,康熙末年得隆科多、年羹尧帮助取得帝位,即位后,打击朋党,清除异己,借故禁锢杀戮隆科多、年羹尧。施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创立军机处,改变康熙年间对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宽松政策,屡兴文字狱。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曾出兵平定青海和硕特部贵族的叛乱,坚持对新疆准噶尔的用兵。对外,于雍正五年 (1727)与沙俄订立 《中俄布连斯奇界约》和 《中俄恰克图界约》,划定中俄中段边界。《悦心集》是清世宗的一部杂纂之作,清世宗之所以编辑悦心集,正如他在自序中说道:朕生平澹泊为怀,恬静自好,乐天如命,随境养和,虽身处繁华,而寤寐之中,自觉清远闲旷,披阅经史之余,旁及百家小集,其有寄兴萧闲,佳章好句,散见简编,或如月当空,或如凉风解暑,或如时花照眼,或如好鸟鸣林,或如泉响空山,或钟清午夜,足以消除结滞,令人心旷神怡,因随意采录若干,汇为一书,名之曰悦心集。此书收辑一百三十多著者的诗文集,有陶潜、白居易、吕严、邵雍、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九渊、陆游、吴澄、唐寅、屠隆、陈继儒等。全书共五卷,摘录内容有庄语、逸语、清语、趣语、浅近语。人有仕、有隐、有儒、有释、有高名、有无名,不只一家。此书特点言近指远,辞简味长。《悦心集》有 《丛书集成初编》本。 |
| 蛰居散记 | 郑振铎 | 散文集。郑振铎著。1951年5月上海出版公司出版。收散文19篇,前有《自序》,后有“附录”《忆愈之》。此书出版时,又有《新序》一篇。八年抗战期间,作者蛰居于上海,胜利后,作者要将蛰居期间的所见所闻,用散记的形式写出来。在开始的《自序》中,说明自己在“劫后余生,痛定思痛”之时,撰写《蛰居散记》的目的,是“可以使将来的史家们仍有些参考”的。《自序》写于1945年8月20日,自此陆续撰写,大多发表在上海的《周报》上。这些文字,有怀念之作,如《悼胡咏骐先生》、《记刘张二先生的被刺》、《韬奋的最后》、《记几个遭难的朋友们》、《记吴瞿安先生》等; 也有蛰居生活的记实,如《最后一课》、《烧书记》、《“废纸”劫》、《售书记》等;还有当时生活的写照,如《暮影笼罩了一切》、《野有饿殍》、《鹈鹕与鱼》、《坠楼人》、《从“轧”米到“踏”米》等等。这本散文真实地记录了上海沦陷时期光明与黑暗的搏斗,它歌颂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也使投降侵略者的民族败类毕现原形。这薄薄的一册散记,虽不能作为“千秋龟鉴”,却从某些侧面反映了现实,表现了作者的坚贞乐观的胸怀,表现了他那爱国深情。这一组散记,写于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但却迟迟没有出版单行本。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才由上海出版公司印行,被列为“文艺复兴丛书”之一种,并写了那篇《新序》。《忆愈之》作为“附录”,是因为关于胡愈之病故的误传,早已证明为“海外车坡”之谣了。 |
| 吾志所向 | 孙中山 | 孙中山著,许仕廉编,本书原文为英文,是20世纪30年代民国政府国际社会宣传孙中山思想的官方版本。本书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编者许仕廉对孙中山的学说及其产生背景的阐释和分析;二是孙中山在政治与社会方面的经典学说原文,包括:孙中山国事遗嘱、孙文学说中“有志竞成”的部分、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关于五权宪法的演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北上宣言、民族主义六讲、民权主义六讲、民生主义四讲等,几乎囊括了孙中山政治生涯中所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和演讲,是理解孙中山思想与民国政治社会的最佳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