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凄红惨绿》的原作影片
在多数的德国的战后小说里面,Hans F. Hade 〔2〕 的《凄红惨绿》(LittleMan, What Now?)是博得了世界的成功的一部。主人公Hans Pruaneberg是一个大学生出身的薄薪的职员,除出可以工作的身体之外,他再没有任何的资财和依靠。但是,幸也许不幸,在这之外,他还有了一个已怀孕而未成婚的女人。最初,是他带着妻子到医院去求诊的场面——下着雨,街上,有人在作煽动的演讲,可是,我们善良的主人公们尽管在贫困的生活里面却并没有诅咒和反逆社会组织的观众;在医院,他们邂逅了一组失业工人的夫妇,他们异常焦躁,异常忿怒,对于现实社会,他们表示了深甚的反感,但是,这时候的男主人公,却相信着只要手胼足胝,就可以有生活的方法。跟着故事的进展,女主人公再在公园里面遇见了这一组徘徊在死亡线上的工人。兰倩是一个乐天而爱好自然的女子,所以在这时候她还可以饿着肚子,而将仅有的面包分给草地上觅食的鸽子,工人夺下了她的面包,救活了饿倒在椅子上的孩子,但是我们的主人公们,还不曾动摇他们乐天安命的观点,只是,注定在他们身上的运命,同样的也是永远的失业和饥寒。第一次,当男主人公遇见这个失业工人的时候,工人的女人已经饥饿而到了死亡,而他自己却也已经从愤世而到了革命。街上,同样地充满着残废的乞丐和诅咒着失业饥饿的演讲,这时候我们的Pruneberg已经再不能无感觉地听过这些和他切身生活相关系的话了。他无目的地喊了:“我们也要生活。”因为在这时候,只要能够工作就可以生活的信念,在他心里已经消失到最后残留之一片了。
假使依着原著的布局和主旨,这作品的内容是相当的深刻而辛辣的,最少,这很明白地描出了战后德意志的一般的疲敝与凋残,很深切地暴露了被失业和饥寒追迫着的无自觉的小市民的屈辱和悲惨,换句话讲,原著者,这是一幅Pruneberg夫妇为代表的德国小市民生活的素描,而主题绝不是在“纯洁的恋爱和激励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的唯爱主义的观点,但是,再看一下美国的制片和导演如何地处理了这样的材料。
《七重天》 〔3〕 ,“男性的慰藉”的导演的鲍沙其(Frank Borzage)是一个比较具备着艺术的良心的理想主义者,他是一个工人的儿子、小工、人夫、演员,而建筑了现在的地位。所以,他欢喜用乐天的观点、同情的态度、泼辣的方法来描写被虐使着的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只是,特例不一定可以适用到全般,无自觉的善良的神情也许会被认作“卑情”的同义,爱的天国,爱的乐园,已经不能防止失业和饥饿的袭击,安贫和乐天的哲学也已经和他的接触的现实发生了基本的冲突。纯情的恋爱,是尊贵的,但是这已经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同情的互助,是尊贵的,但是这已经不足保障他们的生存;兰倩的激励,邻人的同情,对于明日的面包已经是没有实质的效果了。假使,没有一个偶然,没有一个凭空而降的援手,谁能保证我们善良而怯弱的主人公们能够不受那失业工人的影响。
在平时,鲍沙其的纯情可以唤起观众的眼泪,可是在尖锐化的现在,那种乐天的情调和甜蜜的结尾只能换取观众的疑问了。
辣的材料和甜的烹调,《凄红惨绿》的观后感是如此的。记得《石头记》中有过这么一段插话,吃惯了茄子青菜的刘姥姥听完凤姐儿那一段鸡油火腿等等的烹调法的时候,歪着嘴说:“奇怪,加了这些,简直使我尝不出一点儿茄子味了。”
注 释
〔1〕 原载上海《大晚报》1934年10月21日“火炬·星期电影”副刊,署名韦彧。
《凄红惨绿》,美国环球影片公司1934年出品,汉斯·哈德原作,威廉姆·安东尼改编,弗朗茨·鲍沙其导演。马格丽特·萨拉文、道格拉斯·蒙塔格马利主演。
〔2〕 Hans F. Hade,汉斯·哈德,德国小说家。
〔3〕 《七重天》,美国影片,1927年出品,鲍沙其导演,获得第一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