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对一位寄自马来西亚吉隆坡署名“一个戏剧学徒”的朋友的关于剧作问题的回答,他没有留下地址,指定要我在“报上”回答,所以就拿这来搪塞了《青年知识》编者先生的索稿。其中有几个关于我个人的问题,如“你自己写的剧本中最喜欢哪一个?”“你对中国的剧作家欢喜哪一位?”等等四项,恕我不答复了。
一、初写剧本的人应该先写多幕呢,还是先写独幕?哪一种难些?就我的想法,应该先写独幕。独幕像一个短篇小说,在一定限度的篇幅中,和长篇一样地要有明确的主题,完整的情节,突出的性格,和从头至尾紧抓住读者(观众)的情绪的技巧,所以就难易来说,独幕比多幕难得多,但是作为一个初学者能够先从独幕着手,先学会了难的,那么写多幕就容易应付了。
二、写小说难呢,还是写剧本难?这问题使我很难回答,因为这正像使刀难呢,还是使枪难同样的问题。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是不能笼统地来比较哪一种容易和艰难的。当然像我们写惯了剧本的人来说,要我们放下用惯了的武器而来拿另一种武器耍耍,自然是觉得写小说难得多了。
三、小说和戏剧主要的不同在什么地方?我想最主要的是在于一个剧本要受到剧场条件的限制。自从易卜生的时代以来,写实主义的剧场条件限制了一个剧本最多也只能写到五幕六幕,这就是说,在一个整个的故事中,写在戏剧里的只可能是几个被限制了的地点和时间,小说里叙述一个故事,可以从一个人的出身一年年一月月地讲下去,直到这个故事结束的时候为止,这中间可能是十年二十年乃至五六十年,地方也可以从天南地北,信笔写去,而在一个剧本里,因为幕的限制,我们只能在一个人一生中挑出几个最重要的转变关头,也就是说他一生中最富于戏剧性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来加以描写了。戏剧里“巧合”和“偶然”比小说里多,就是讲述故事,受了易卜生时代剧场形式限制的缘故。当然所谓剧场形式的限制也不是固定而且因为社会生产条件的进步而变化的。从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初,舞台是固定的,后来渐渐地舞台可以回旋了,可以左右推动了,换景容易了,于是限制放宽了尺度,剧作家在讲故事的时候就比较地活动了些,可以写到五幕八场或六幕十场了,社会生产条件再进步,从机械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如最近美国的歌舞剧场,按一下电钮就可以随便换场换景,于是美国的歌舞剧就可以打破幕的限制,一个戏可以“不停”地演下去了,此后,大概在“故事叙述”的手法上,戏剧就可以渐渐地和小说接近。但是这之外还有一个“观众”的限制。我们看一个长篇小说,是可以爱看的时候看,看倦了就扔下它,而看一出戏,就非在剧场里一次看完不可,所以戏剧本质上还是和小说不同,一定要比小说更经济、更集中,人物性格一定要比小说更明确、更突出些。
四、电影发达了之后,是否戏剧会衰退下去?的确,今天电影已大大地夺去了戏剧的观众了,但正像有了照相之后,油画不一定会失却它存在的意义一样,戏剧有它独特的演员的肉体和肉声直接和观众接触的特点,它的感动比电影更直接,所以尽管电影发达,戏剧还是不会失掉它的艺术魅力的。
五、写一个剧本顶要花气力的地方在哪里?这又是一个难答的问题。“顶”字很难答复,老实说,从把握主题,描写性格以至结构、布局、安置高潮,都是顶要花气力的。假如你所提问题单限于技巧方面,那么,我以为最要花气力的是开幕之后的最初五分钟。这五分钟里,你得明白地告诉观众台上是些什么人,这个人与那个人的关系,这些人的过去历史,这些人的性格,和这些人的一切讲话和动作围绕着怎样一个问题。中国旧戏可以用主角的脸谱、服装、“定场词”和自白来对观众表示的一切,在话剧里都非在开幕之后的几分钟内,由台上人物的很自然的对话和动作中表示出来不可,这是最需要花气力的事情。
六、看了戏之后用什么来分别这个戏是好是坏?看完了戏之后觉得这出戏对你有了些新的启发,使你更进步,更正确地认识了人生,从这个戏里得到精神上的提高,这个戏是好的,相反地,看了之后,不仅一点对你也没有启发,而且使你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更加模糊,甚至将你带向不正确的堕落的方向去,那么这个戏就是坏的。
七、从写剧本的技术上说,读哪些作家的剧本最有裨益?这也很难说,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癖好,对于我觉得最有益的,是爱尔兰作家约翰·沁孤的独幕剧,易卜生的许多问题剧,和柴霍夫剧本,——当然这只就你所说的“技术上”而言。
注 释
〔1〕 原载《青年知识》1947年10月第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