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

【题解】

文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年—前93年以后),字子长,汉武帝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杰出的文学家。他幼年刻苦读书,青年时期游历各地,后在朝廷做官,出使西南,并随汉武帝多次出巡。前108年(元封三年),继承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为太史令。

司马迁广泛收集史料,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写作《史记》。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李陵败降匈奴事辩解,遭受腐刑。出狱后,发愤著书,以毕生精力完成了伟大的历史名著《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记载了上下三千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反映了我国汉武帝太初以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演进的概貌,记述了有关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发展与变化,勾勒出帝王将相、官吏、学者、医生、商贾、游侠、农民起义领袖等社会各阶层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记事“不虚美,不隐恶”,较为实事求是。许多地方,突破了传统观念,有同情被压迫者的倾向,因而有高度的思想性。刻画人物形象鲜明,语言简洁生动,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历来又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

《五帝本纪》是全书的第一篇,是记述传说中上古五个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的。这里所选的《赞》是本篇最后一段,是说明本篇史料的来源和作者见解的。

文中表明司马迁对有关史料作了考订、分析,并到有关地区进行过考察,得出古文《尚书》和不被儒者们重视的《五帝德》、《帝系姓》等书所记载的史料接近历史真实情况的结论。他以严肃审慎的态度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综合与研究,选择了他认为是信实可靠的部分,写成《五帝本纪》。

本文是一篇言简意赅的说明性短文,是研究《史记》的史料价值和司马迁的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历来被《史记》的研究者所重视。

【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峒,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

尚:久远。

《尚书》:是一部奴隶制时代的历史文献汇编,主要记载商、周帝王的言论与文告,同时也有东周、战国时代人根据传说编造的虞、夏史事的记载。从汉代起也称为《书经》。

雅驯:正确可信。雅,正确。驯,通“训”。这里是说得通、合理的意思。

荐绅先生:这里指有地位的人。荐绅,即搢绅,又作缙绅。古代官员上朝时把手里拿着的手板(笏hù)插在腰带上,称为“搢绅”。搢,插。绅,腰带。先生,长者。

《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是《大戴礼》和《孔子家语》中的篇名,有些儒者认为不是圣人之言,不可信,因而不传学。

或:有的人。

空峒(tóng):山名,也写作“崆峒”,在今甘肃平凉西。传说黄帝曾到过这里。

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东南。山侧有涿鹿城,传说黄帝、尧、舜都曾在这里建都。

渐:入,这里是“到”的意思。

长(zhǎng)老:年长的人。

古文:指《尚书》、《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用上古文字写成的古籍。

予:我。

《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西周末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国别史。

章:明。

顾:但。

弟:通“第”。只是。

见(xiàn):通“现”。

有间(jiàn):指年月长。

轶(yì):通“佚”。散失。

著为本纪书首:写成《五帝本纪》,放在《史记》全书的开头。

【译文】

太史公说:学者们常常说到五帝,五帝距离今天已经很久远了。就是《尚书》也只是记载了尧以来的历史,而诸子百家提到黄帝,他们的记述都不严谨可信,就连有地位的长者也无法说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有的儒者并不传习。我曾经西到空峒山,北过涿鹿山,东临大海,南浮于长江、淮河之上,所到之处,年长的人都往往指称黄帝、尧、舜的遗迹,但这些地方的风俗教化原来彼此并不相同。总起来说,不违背古文记载的说法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情况。我看《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是很明白的,只是学者们没有深入考察,我发现《五帝德》、《帝系姓》所反映出来的史实都是可信的。《尚书》残缺已经有些年头了,它所缺失的内容常常在其他著作中见到。除了好学深思、领会书中的意旨的人,本来就很难和见识浅薄、孤陋寡闻的人说清楚。我把有关五帝的材料综合起来,加以论定编排,选择那些记述最为正确可信的,写成《五帝本纪》,作为全书的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