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酷吏,就是执法严酷的官吏。《酷吏列传》揭露了这批酷吏的残暴行为。这里选的是《酷吏列传》的序文,是一篇借论述酷吏而针砭时弊的文章。文中用孔子、老子的言论,并用秦末的吏治情况与汉初相对比,来说明作者的论点,简洁有力,余意深长。
【原文】
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下士闻道大笑之。”非虚言也。
汉兴,破觚而为圜,斲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烝烝,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道:通“导”。引导。
齐:统一行动。
免:免于犯罪。
格:至。引申为归服的意思。
老氏:指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聃。引文见《老子》三十八章。
上德:最有德的人。
下德:最无德的人。
滋:愈加。
章:严明。这里是严酷的意思。
昔:指秦始皇时。
萌起:像草木初生那样出现,形容不断发生的意思。
遁:逃。这里是逃避的意思。
救火:指负薪救火。
扬沸(fèi):指扬汤止沸。都是比喻于事无益。扬,舀起再倾下。汤,热水。
溺职:失职,职务沉滞不能开展。
故曰:这里指孔子说。引文见《论语·颜渊篇》。
听讼(sòng):审理案件。
下士:下愚的士人。引文见《老子》四十一章。
破觚(gū)而为圜(yuán):把方形东西的棱角去掉而变成圆形。这里比喻法制简约浑厚。觚,有棱角的酒器。圜,通“圆”。
斲(zhuó)雕而为朴:把物品上雕刻的花纹削去而使它回复原来的朴素形态,即返璞归真。
烝烝(zhēng):兴盛、美好的样子。这里有成绩辉煌的意思。
艾(yì)安:平安无事。艾,通“乂”,治理。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引导他们,用刑法统一他们的行动,人民虽免于犯罪却不知羞耻;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统一他们的行动,人民懂得羞耻而且心服。”老子说:“最有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有德;最无德的人标榜自己有德,因此无德。法令愈加严酷,盗贼便愈多。”太史公说:这些话说得对!法令是治理国家的工具,而不是社会治理得好坏的本源。想当初国家的法网曾经是很严密的,但是邪恶伪诈的事不断发生,发展到极点时,上上下下,都一层一层地规避法网,以至于国家无法振兴起来。在当时,官吏用法治,如同负薪救火、扬汤止沸,都于事无补,不采取强硬严酷的手段,官吏们哪能完成职务而心情愉快呢?主张用道德治理人民的官吏,必然使职务沉滞而不能开展。所以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一样,所不同的只是我主张一定要使诉讼事件不要发生!”“下愚的士人听说用德治,便嘲笑它。”这些都不是假话。
汉朝初年,国家的法律简约宽厚,废除繁规苛法,提倡返璞归真,法网宽大得可以漏掉吞舟之鱼,而官吏治民的成绩却很辉煌,人民没有邪恶的行为,百姓平安无事。由此看来,治理国家在于用德,而不在于用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