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

【题解】

文选自《汉书·景帝纪》。

汉景帝刘启(前156年—前141年在位)很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在位期间继续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维护国家统一,加强边防建设,并对违反国家法纪的官员坚决地加以处置。这篇诏令就是他为整顿吏治而下达的。

【原文】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原也。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矣。朕亲耕,后亲桑,以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务农蚕,素有畜积,以备灾害。强勿攘弱,众勿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今岁或不登,民食颇寡,其咎安在?或诈伪为吏,吏以货赂为市,渔夺百姓,侵牟万民。县丞,长吏也,奸法与盗盗,甚无谓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职!不事官职,耗乱者,丞相以闻,请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雕文刻镂(lòu):在玉石、金属器物上雕刻花纹。

纂(zuǎn):五采绦带。

组:用丝织成的阔带子,古代用作佩玉或佩印的绶。

女红:即女工。指纺织、刺绣、缝纫等事。

粢盛(zīchéng):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用的谷物。

献:汉朝规定的赋税之一种。百姓每年除向政府缴纳人头税、户赋之外,还要缴给皇帝若干钱,称为献费。

太官:也叫大官,掌管宫廷膳食的官。

畜(xù):通“蓄”,积储。

攘(rǎng):夺取,排除。

暴(bào):损害。

耆(qí):古称六十岁为耆,这里指老年人。

岁:指年成。

或:又。

登:庄稼成熟。这里指丰收。

牟(móu):夺取。

县丞(chéng):辅佐县令的官员。

长吏:这里指县中官吏之长。

二千石:汉代对郡守和国相的通称,因为他们的俸禄都是二千石。修职:整顿吏治,使官吏尽忠职守。

耗乱:昏乱不明。通“眊”。

丞相:秉承皇帝旨意,管理国家政事的最高行政长官。

闻:上报。这里是报告给皇帝,让皇帝知道的意思。

【译文】

雕琢刻镂花纹,是损害农业生产的;织绵刺绣,制作绦绶,是损害女工的。农业生产受到损害,是饥饿的根子;女工受到损害是受寒的本源。到饥寒交迫的时候,却能不进行非法活动的很少。我亲自耕种,皇后亲自采桑养蚕,用来供奉祭祀宗庙的谷物和祭服,作为全国的表率。不受献费,减少膳食费用,减轻百姓的劳役和赋税,希望全国都从事农业生产,植桑养蚕,平时有积蓄,以防备灾害。使强者不掠夺弱者,多数人不欺侮少数人,老年人能终其天年,幼儿孤子得以长大成人。现在年成又不好,民食非常缺乏,这个过错在什么地方呢?或许是奸伪不正的人当了官吏,官吏用货物贿赂作生意,劫掠百姓,侵夺万民。县丞是一县的官吏之长,知法而仍做奸邪之事,帮助盗贼进行盗窃,实在不符合国家法纪。现在命令郡守国相等二千石官员各自整顿吏治。不尽忠职守和昏乱不称职的,丞相把他们报上来,问他们的罪。布告天下,使大家明白我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