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
【题解】
贾谊(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人,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博士、太中大夫等官,后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梁怀王太傅等。他曾多次上书,针对国家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政治的建议,对巩固西汉中央政权起了一定作用。贾谊很有抱负和才识,因受权贵的嫉妒和排挤,才能不能施展,抑郁而死,终年三十三岁。他的著作经后人整理成《新书》十卷。《过秦论》是政论文的代表作之一,是贾谊早期所写论述秦帝国兴亡的重要文章。它肯定了秦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的主旨在于“过秦”,即谴责秦的过失。在贾谊看来,秦始皇吞并六国时,处于攻势,靠权术和暴力取得了成功;但在他夺得天下之后,形势不同了,就不该只是用暴力手段对待百姓了,而应施行仁义,注重教化,才能维持住威势,避免灭亡。秦王朝没有改变政策,所以迅速灭亡了。
贾谊从秦末农民起义的伟大斗争中总结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训:人心的向背关系到国家的兴亡。他的施行仁义的主张,就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推迟封建王朝的灭亡。
《过秦论》分上下两篇,本文是上篇。文章开头极写秦国的强盛,铺张渲染,逐层推进,气势磅礴,“及至始皇”一段达到了极点。转而写陈涉,并同九国之师对比,九国的人才和庞大的武装力量所不能战胜的秦国,却被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给推翻了,写得波澜起伏,又步步紧逼,到结尾处才推出中心论点,大有画龙点睛之妙。
本文是一篇生动优美的散文作品,它运用了丰富的词藻,加上排比、夸张、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段,使得文章酣畅流利,感染力很强。但对某些史实,由于夸张渲染而有失实之处。
【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横,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寥、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解,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朴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溪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俛起阡陌之中,率罢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不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不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曩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前361年至前388年在位。他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成为强国,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殽(yáo):又写作“崤”,山名。在今河南省西部。函: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当时殽山、函谷关是秦国的东部边境。
雍州:古九州之一。这里指秦国当时统治的主要地区,相当于今陕西东部、北部及甘肃部分地区。
窥(kuī):偷看。这里有等待时机夺取的意思。
包举:用布包把东西收起来。举,收取。
囊括:用口袋把东西装起来。
商君:即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姓公孙,名鞅,卫国人。是战国中期杰出的法家代表人物,深得秦孝公的信任,实行变法,使秦国富强。孝公封给他商於等十五邑的地方,称商君。
连衡:也作“连横”,指西方的秦国分别同东方的魏、韩、赵、燕、齐、楚等国订立盟约,以期利用六国的矛盾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拱手:两手合抱。这里是轻而易举的意思。
西河:指当时秦魏交界的黄河西岸地区,原属魏国。公元前340年商鞅攻魏,魏割西河地区与秦。随后,秦又向东扩展,所以这里说“取西河之外”。
惠文:秦孝公之子,又称惠王,名驷。前337年至前311年在位。武: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名荡。
昭:秦武王的异母弟秦昭襄王,又称昭王,名则。
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
巴蜀:两个国名,都在今四川。
合从:即“合纵”,指东方六国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的策略。
相与:互相交结。
孟尝:孟尝君田文,齐国贵族田婴的儿子。
平原:平原君赵胜,赵惠文王之弟。
春申:春申君黄歇,曾任楚国的令尹。
信陵:信陵君魏无忌,魏安釐王的异母弟。
约从离横:相约“合纵”,拆散秦国的“连横”。
兼:聚合。
宋、卫、中山:这是战国时三个较小的国家,当时分别附属于齐、魏、赵。一本于“燕”下有“楚、齐”二字,合韩、魏、燕、赵、宋、卫、中山共为九国。
宁越:赵国人。
徐尚:宋国人。
苏秦:东周洛阳人,主张合纵抗秦的代表人物。当时曾任“纵约长”。
杜赫:周人。
齐明:东周臣。
周最:东周君的儿子。“最”一本作“冣(jù)。陈轸(zhěn):楚国人。
召滑:楚国臣。
楼缓:赵国人,曾任魏相。翟景:魏国人。
苏厉:苏秦之弟。
乐毅:中山国人,曾任燕昭王的亚卿。
吴起:卫国人,战国前期著名军事家。
孙膑(bìn):齐国人,战国中期著名军事家。
带佗(tuó):楚将。
兒(ní)良、王廖:两人都是军事家。兒,通“倪”。
田忌:齐国大将。
廉颇、赵奢:两人都是赵国名将。
叩关:这里是直攻函谷关的意思。齐、燕、韩、赵、魏等五国,曾于前318年进攻秦国,楚、赵、韩、燕、魏等五国,曾于前241年进攻秦国,两次联合进攻均遭失败。
延敌:这里是迎击敌人的意思。延,延纳。
赂(lù):贿赂。
制其弊:意为利用六国衰败的时候控制它们。
亡:逃跑。
北:败北。北,通“背”。败者背身逃走。
请服:请求臣服。
朝:朝拜。
施(yì):延续。
孝文王:秦昭襄王的儿子,名柱。前250年即位,即位三天就死了。
庄襄王:秦孝文王的儿子,名子楚。前249年即位,在位三年。
六世:指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
余烈:遗留下来的辉煌功业。
二周:战国时两个小国:西周、东周。西周建都河南(今河南洛阳西),东周建都在巩(今河南巩县),分别在前256年、前249年为秦所灭。
履至尊:登上帝位。
六合:天地和四方,这里泛指天下。
敲朴:棍子。短的称“敲”,长的称“朴”。
笞(chī):鞭子、竹板。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百越:当时居住在我国东南地区各个越族部落的总称。
桂林:郡名,在今广西僮族自治区北部。
象郡:郡名,在今广西僮族自治区南部及其以南、以西部分地区。
委命:把性命交出去,任凭处置。
蒙恬(tián):秦始皇的主要将领。前214年,秦始皇派他率军队三十万人,渡黄河北逐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东南),共长万余里。
藩篱:篱笆,屏障。
燔(fán)百家之言:指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儒家经典、各国史记和诸子书。燔,焚烧。
愚黔(qián)首:使百姓愚昧无知。
隳(huī)名城:毁坏坚固有名的城池,以防止各国的人民据城抗秦。
兵:兵器。
咸阳:秦朝的都城(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鍉(dí):通“镝”,箭头。
践:登,踩。
华:华山(在今陕西华阴西南)。
劲弩:强有力的弓。弩,用机栝(kuò)发箭的弓。
谁何:呵问是谁,即盘问。何,通“呵”。
关中:指自函谷关以西,战国时期秦国所占有的地域。
陈涉:即陈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领袖。前209年,陈涉、吴广率领戍卒九百人起义,反抗秦的暴政,得到全国响应。
瓮牖(yǒu)绳枢:用破瓮口作窗,用绳子拴门轴。形容住宅简陋,出身贫苦。
氓(méng)隶:自己没有土地,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即雇农。
迁徙:指前209年陈涉等被征发到渔阳(在今北京密云西南)守边的事情。因罪流放到边远地区,也叫迁徙。
墨翟(dí):春秋后期思想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陶朱:即范蠡(lǐ)。春秋末年越国大夫,因弃官到陶(在今山东定陶西北)地经商成为巨富,号陶朱公。
猗(yǐ)顿:春秋时鲁国人,在猗氏(在今山西临猗南)经营盐业(一说畜牧牛羊),成为巨富。
蹑足:插足,参加。
行伍:军队,军队的行列。
俛(miǎn)起:奋起。俛,通“勉”,尽力。
阡陌(mò):田间小路,这里指农村。
赢(yíng):肩挑、背负。景从:像影子跟着形体似的。景,通“影”。
山东:崤山以东。指东方六国。
且夫:语气词。放在句首有“再说”的意思。
耰(yōu):平整土地的一种农具,形如榔头。
棘矜:枣木棍。
铦(xiān):锋利。
钩:似剑而弯的兵器。一说“钩戟”就是带钩的戟。铩(shā):大矛。
谪(zhé)戍之众:指陈涉、吴广带领的九百戍卒。谪,降职或流放,这里指被征发守边。
曩(nǎng)时之士:指上文说的宁越、徐尚等六国之士。曩,从前。
度(duó)长:量长短。
絜(xié)大:比粗细。
万乘:周制,天子地方千里,有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有兵车千乘。因此,称天子为万乘。
招(qiáo):攻取。
八州:相传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这里指除秦所占雍州之外的全国土地。
朝同列:使原与秦处于同等地位的诸侯国向秦朝拜。
作难(nàn):发难,奋起反抗。
七庙:天子宗庙。周制,天子宗庙奉祀七代祖先。
身死人手:本身被杀死。这里指秦二世被赵高杀死,子婴被项羽杀死,都不得善终。
【译文】
秦孝公依据殽山、函谷关的险固地势,占有雍州地方,君臣牢牢地固守着,以寻找机会夺取周王朝的政权。他们怀着席卷天下,征服列国,控制四海,吞并八方的雄心。在这个时候,商鞅辅佐他,对内建立法律制度,发展农业和纺织业,整治攻守的器械;对外实行连衡的策略,使各国诸侯自相争斗。这样,秦国人轻而易举地取得了魏国黄河西岸及其以外的一片土地。
秦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继承了固有的事业,遵循着传统的策略,向南攻占了汉中,向西夺取了巴蜀,向东割取了肥沃的土地,接收了险要的州郡。各国诸侯感到恐惧,他们集会订盟,图谋削弱秦国,不惜拿珍贵的器物、贵重的财宝、肥沃富饶的土地来招纳天下的士人,联合山东各国缔结盟约,互相支持,结为一体。在这个时候,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魏国有信陵君,这四个人都明智、正直、讲信义、宽厚而且爱护百姓,尊敬而且能重用贤者,相约合纵以拆散连衡,聚合起韩、魏、燕、赵、宋、卫、中山等国的众多人力。这时,六国的士人当中,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这一类人替他们出谋划策,有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这一伙人为他们沟通意见,有吴起、孙膑、带佗、兒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这一批人统率他们的军队。他们曾以比秦国大十倍的土地和百万士兵,直抵函谷关来攻打秦国。秦国人开关迎敌,九国军队退的退、逃的逃,不敢前进。秦国没有破费一支箭,一个箭头,可是天下诸侯已经陷入困境了。于是合纵拆散了,盟约瓦解了,诸侯争着割让土地贿赂秦国。秦国有充分的力量利用诸侯的困难去制服他们,追逐败逃的敌人,击毙上百万士兵,流的血把盾牌都漂浮起来了。秦国依靠有利的条件,乘着大好的形势,控制天下,分裂列国的山河。强国请求臣服,弱国到秦国朝拜。
延续到了孝文王、庄襄王的时候,他们在位的日子短,国家没有发生重大的事变。
到了秦始皇,他继承、光大了六代君主遗留下来的辉煌功业,挥动长鞭驾驭天下,吞并了东、西二周,灭亡了各个诸侯国,登上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统治着上下四方,用严刑镇压天下人民,声威震动四海。他向南攻取了百越的土地,设立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着头,脖子上系着绳索,把性命交给秦国的下级官吏。于是派蒙恬北筑长城并且守卫着这道屏障,使匈奴退却七百多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他们的士卒也不敢拿起武器报复。于是废弃了先王的仁义之道,烧毁百家的书,使百姓愚昧;拆毁了坚固的名城,杀死了有势力的豪杰,收取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阳,销熔刀箭,铸成十二个金人,用来削弱天下百姓的力量。然后凭借华山为城墙,依靠黄河为城壕,据守亿丈之高的城,下有深不可测的河水,使这些山河险阻成为坚固的屏障。派优秀的将领,用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让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拿着锐利的武器,盘问来往行人。天下已经平定,始皇的心思,自以为关中地势险固,千里金城,已经完成子子孙孙称帝称王,万世不败的基业了。秦始皇死后,他留下的威势还震撼着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
但是,陈涉这个贫寒家庭的子弟,没有土地的农民,而且是被征发去守边的人;才能比不上一般人,没有孔丘、墨翟那样的贤能,陶朱、猗顿那样的富有;夹杂在戍卒队伍里面,奋起于村野百姓之间,带领着几百名疲惫的戍卒,却转过矛头向秦王朝进攻。砍断树干当兵器,举起竹竿作旗帜,天下百姓像云彩一样地汇集起来,像回声一样地迅速地追随着他,背着粮食,像影子伴随形体一样地不离开他,六国的豪杰于是一齐行动起来,灭亡了秦国!
再说,秦国的力量本来并不微弱,雍州的地势、殽函的险固,还是原来那样;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君主尊贵;锄、耰和枣木杆并不比钩、戟和长矛锋利;流放到边境去守边的一帮人,抵不上九国军队的强大;深谋远虑,指挥部队作战的本领,比不上从前六国的将士,可是成功和失败却发生了异常的变化,成就的功业完全相反。
假使山东的诸侯国,同陈涉来比比长短粗细,较量一下权势力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可是秦国凭借它很小的一块地盘,发展到了有万乘战车的兵力,取得了八州的土地,使原来和秦国地位同等的诸侯来朝拜,已经一百多年了。此后秦王以天下为一家所有,把殽函地区作为他的宫殿。但是一个普通人发难,秦王朝的宗庙就被毁掉了,皇帝自己也被杀死,受到天下人讥笑,这是什么道理呢?是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打天下和守卫天下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