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

【题解】

邹阳(约前206年—前129年),西汉文学家。齐(今山东东部)人。他为人正直,有智谋、才略。起初在吴王濞门下做官,发现吴王濞有反叛之意,上书谏阻,吴王不听,遂投奔梁孝王。当时大臣爰盎等人反对景帝立孝王为嗣,孝王同羊胜、公孙诡等人商量派人刺杀爰盎,邹阳极力劝阻。公孙诡乘机毁谤邹阳,孝王把他下狱。他在狱中写了这封信。劝孝王不要听信左右的谗言,要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独自判断是非,这样,忠信之士才会为王所用。

作者在信中列举了大量历史事实和通俗而深刻的比喻、谚语来说明他的论点,论证雄辩有力,情词恳切。孝王读信后被打动了,立刻释放了他,并且待为上客。

【原文】

邹阳从梁孝王游。阳为人有智略,慷慨不苟合,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疾阳,恶之孝王。孝王怒,下阳吏,将杀之。阳乃从狱中上书曰:

“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昔荆轲慕燕丹之义,白虹贯日,太子畏之;卫先生为秦画长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夫精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岂不哀哉!今臣尽忠竭诚,毕议愿知,左右不明,卒从吏讯,为世所疑。是使荆轲、卫先生复起,而燕秦不寤也。愿大王熟察之。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愿大王察玉人、李斯之意,而后楚王、胡亥之听,勿使臣为箕子、接舆所笑。臣闻比干剖心,子胥鸱夷,臣始不信,乃今知之。愿大王熟察,少加怜焉!

“语曰:‘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故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于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所以去二国死两君者,行合于志,慕义无穷也。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白圭战亡六城,为魏取中山。何则?诚有以相知也。苏秦相燕,人恶之燕王,燕王按剑而怒,食以駃騠;白圭显于中山,人恶之于魏文侯,文侯赐以夜光之璧。何则?两主二臣剖心析肝相信,岂移于浮辞哉!

“故女无美恶,入宫见妒;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昔司马喜膑脚于宋,卒相中山;范嫉拉胁折齿于魏,卒为应侯。此二人者,皆信必然之画,捐朋党之私,挟孤独之交,故不能自免于嫉妒之人也。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徐衍负石入海。不容于世,义不苟取比周于朝,以移主上之心。故百里奚乞食于道路,缪公委之以政;宁戚饭牛车下,桓公任之以国。此二人者,岂素宦于朝,借誉于左右,然后二主用之哉?感于心,合于行,坚如胶漆,昆弟不能离,岂惑于众口哉?故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夫以孔、墨之辩,不能自免于谗谀,而二国以危。何则?‘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也。秦用戎人由余而伯中国,齐用越人子臧而强威、宣。此二国岂系于俗,牵于世,系奇偏之浮辞哉!公听并观,垂明当世。故意合则吴越为兄弟,由余、子臧是矣;不合则骨肉为仇敌,朱、象、管、蔡是矣。今人主诚能用齐、秦之明,后宋鲁之听,则五伯不足侔,而三王易为也。

“是以圣王觉寤,捐子之之心,而不说田常之贤,封比干之后,修孕妇之墓,故功业覆于天下。何则?欲善无厌也。夫晋文亲其仇,强伯诸侯;齐桓用其仇,而一匡天下。何则?慈仁殷勤,诚加于心,不可以虚辞借也。至夫秦用商鞅之法,东弱韩魏,立强天下,卒车裂之;越用大夫种之谋,禽劲吴而伯中国,遂诛其身。是以孙叔敖三去相而不悔,於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今人主诚能去骄傲之心,怀可报之意,披心腹,见情素,堕肝胆,施德厚,终与之穷达,无爱于士,则桀之犬可使吠尧,跖之客可使刺由。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之资乎?然则轲湛七族,要离燔妻子,岂足为大王道哉!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至前也。蟠木根柢,轮囷离奇,而为万乘器者,以左右先为之容也。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有人先游,则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身在贫羸,虽蒙尧舜之术,挟伊、管之辩,怀龙逢、比干之意,而素无根柢之容,虽极精神,欲开忠于当世之君,则人主必袭按剑相眄之迹矣。是使布衣之士,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是以圣王制世御俗,独化于陶钧之上,而不牵乎卑乱之语,不夺乎众多之口。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以信荆轲,而匕首窃发;周文王猎泾渭,载吕尚归,以王天下。秦信左右而亡,周用乌集而王。何则?以其能越挛拘之语,驰域外之议,独观乎昭旷之道也。今人主沉谄谀之辞,牵帷墙之制,使不羁之士,与牛骥同皂。此鲍焦所以愤于世也。

“臣闻盛饰入朝者,不以私污义;底厉名号者,不以利伤行。故里名‘胜母’,曾子不入;邑号‘朝歌’,墨子回车。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于威重之权,胁于位势之贵,回面污行,以事谄谀之人,而求亲近于左右,则士有伏死窟穴岩薮之中耳,安有尽忠信而趋阙下者哉!”

梁孝王:刘武,西汉文帝次子,景帝同母弟。文帝十二年(前168年)封为梁王。

羊胜、公孙诡:都是梁孝王的门客。孝王怨恨爰盎等人阻止景帝立自己为汉嗣,胜、诡二人与孝王谋划刺杀爰盎等十余人。事被景帝发觉,派人到梁国追查,二人受孝王命自杀。

吏:指掌司法的官吏。

荆轲:战国末卫人。

燕丹:燕太子丹。丹曾在秦国为人质,秦王很不尊重他,他逃回燕国后,厚养荆轲,让他去刺杀秦王。传说荆轲的精诚感动了上天,出现了“白虹贯日”的现象。

畏之:指燕丹害怕荆轲不敢去行刺。荆轲因为等一个事先约好的同伴,所以迟迟没有动身,太子丹就怀疑他不想去了。

卫先生:秦人。

长平之事:秦将白起伐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地方大败赵军,打算乘胜灭赵,派卫先生说秦昭王增兵输粮,但被范雎所阻。下文“昭王疑之”即指此事。

太白:金星的古名。

昴(mǎo):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古人认为昴宿在赵国分野,太白星侵犯昴宿,预示赵国将受到军事打击。

寤(wù):通“悟”,觉悟。

玉人:这里指楚人卞和。传说,卞和得璞(未经雕琢的玉石),先是献给楚武王,经玉工鉴定,说是块石头,武王一气之下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文王即位,卞和又献,经玉工鉴定,还认为是块石头,文王又把他的右脚砍掉了。到了成王的时候,卞和抱着璞在郊外痛哭了三天三夜,流出了血泪,于是成王命令玉工去治,果然得到了宝玉。后人称这块玉为“和氏璧”或“和璧”。下文的“诛之”,也指砍脚。

李斯:战国末期楚人。曾任秦国的廷尉、丞相等职。他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巩固政权,建立了很大的功绩。秦始皇死,二世胡亥即位,荒淫无道。李斯上书劝谏,不听。后胡亥听信了赵高的谗言,斩李斯于咸阳。

箕子:名胥余,殷纣王的叔父。纣荒淫昏乱,箕子为避祸假装疯癫。阳:通“佯”,假装。

接舆:春秋时楚国的隐者。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因极力谏纣,纣大怒,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于是,剖出比干的心来看。

子胥:姓伍,名员。春秋时楚人。他的父兄都被楚平王杀死,他自己逃到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夺得王位。吴王夫差时,战败了越国,因劝吴王拒绝越国求和,停止北上伐齐,得罪了吴王。后来,吴王命他自杀。死后,尸体被装入皮口袋,扔进江中。

鸱(chī)夷:皮口袋。

倾盖:两辆车路上相遇,紧紧地靠在一起,以致挤歪车盖。盖,车盖,形状像伞。

樊於期:原为秦将,因被谗逃到燕国。秦始皇以重金购求他的头,并杀死他的全家。燕太子丹派荆轲去刺秦王,苦于无见面礼,樊於期听说后就自杀了,让荆轲献他的头给秦王。

王奢:原为齐国大臣,逃亡到魏。在魏国遭到齐国征伐时,王奢登城对齐将说:“你们现在来,不过是为了我,我不愿意苟且偷生,连累魏国。”说完,自刎而死。

苏秦:战国时纵横家,曾任山东列国的纵约长。后来由于秦国的破坏,纵约瓦解,诸侯不再信任他。但燕昭王始终相信他,命他入齐从事反间活动。

尾生:人名。传说他同一个女子约定在桥下相见,女子未到,洪水涨起,他也不离开,终于抱住桥柱淹死。这里指极守信用的人。

白圭(guī):战国时期中山国的大将。国君因他失掉六城,要杀他。他逃到魏,受到魏文侯的厚遇,助魏征服了中山。

食(sì):给人吃。一说是“赐”字之误。

駃騠(juétí):良马。

司马喜:战国时人。传说在宋受了膑刑,后来三次做中山国的相。膑(bìn):古代的一种刑法,砍掉膝盖骨。

范雎(jū):战国时魏人。魏相魏齐怀疑范雎把魏国的机密泄露给齐国,用毒刑拷打他,以致肋断齿脱。范雎逃到秦国为相,封应侯。拉(là):折断。

申徒狄:殷末人。

徐衍:周末人。

比(bì)周:结党。

百里溪:春秋时虞人。他听说秦缪公英明,就去投奔,但没有路费,只好行乞。后来秦缪公任他为相。

宁戚:春秋时卫人。齐桓公在夜里听到宁戚敲着牛角唱歌,就召他谈话,知道他是贤者,任为大夫。

饭:喂。

季孙:指季孙氏,春秋末年鲁国的上卿,又称季桓子。曾经两次瓜分鲁公室的土地和奴隶,在生产关系上进行了改革。孔子对这些改革是反对的,因而为鲁国所不容。作者认为由于孔子被逐而使鲁国遭到危害,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墨翟(dí):战国初鲁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宋任子冉之计囚墨翟”,事实不详。

众口铄(shuò)金:比喻大家传谣,足以致人于死地。铄,熔化。

积毁销骨:多次毁谤可以销熔坚硬的骨头。

由余:人名。春秋时西戎的官吏,戎人派他到秦国考察,秦缪公看到他是个人才,就设计使他为秦国效劳,征服了西戎。

伯:通“霸”。

子臧:人名。事迹不详。

威、宣:齐威王和齐宣王,是春秋时齐国两位比较有作为的君主。

系:束缚。

牵:牵累。

奇偏:片面。

朱、象、管、蔡:四个人,即丹朱、象、管叔、蔡叔。丹朱是尧的儿子,因为不贤,尧不愿传位给他而禅位于舜。象是舜的后母弟,传说象曾同他的父母共同谋害舜。管叔、蔡叔都是周武王之弟,封于殷故地以监视纣王的儿子武庚。武王死,成王继位,周公摄政。管、蔡同武庚一起发动叛乱。周公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

子之:战国时燕王哙的相。他曾骗得哙的信任,哙让王位给他,结果燕国大乱。

说:通“悦”。

田常:即陈恒。春秋齐简公的臣。齐简公欣赏他的才干。他杀了简公,篡夺齐国的政权。

修孕妇之墓:传说殷纣王曾剖孕妇之腹以观胎儿。武王灭殷后,为被害者修墓。

仇(chóu):仇敌。这里指晋献公时宫中小臣勃鞮(dī)。晋文公为公子时,勃鞮受献公之命驱逐文公,并斩断了文公的衣袖。后来,文公归国即位,晋臣吕甥,卻芮要杀文公,勃鞮告密,使文公免于难。

仇:指管仲。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位,管仲事公子纠,在交战中射中小白带钩。后来小白即位,是为齐桓公。桓公用管仲为相。使齐国成为霸主。

商鞅:战国中期著名法家代表人物,曾辅佐秦孝公进行改革,使秦国富强。孝公死,宗室贵族把商鞅车裂(用车分裂人的身体)。

种:文种。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大臣,曾辅佐勾践战败吴国,后被迫自杀。

孙叔敖:楚人。在楚庄王时,曾三次任相,但并不欢喜;三次免相,也不怨恨。

於(wū)陵:战国齐地。

子仲:即陈仲子。楚王以重金聘请他为相,他举家逃走去为人家灌园。

三公:周代指司马、司徒、司空。西汉时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见(xiàn):显露出。

情素:真情实意。

堕肝胆:破开肝胆。这里指真诚对人。堕,落下。

桀:传说中夏朝最末一个君主,昏庸暴虐。

尧:传说中上古的圣明君主。

跖(zhí):古代传说中的大盗。实际是奴隶起义领袖。

由:许由。传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他,被他拒绝了。

谌:通“沉”,消灭。

七族:从曾祖到曾孙。

要离:春秋时吴人。吴王阖闾派要离去刺杀庆忌,要离为了接近庆忌,让阖闾砍断其右手,烧死了他的妻子,他假装犯罪逃走。

燔(fán):烧。

轮囷(qūn)离奇:盘绕屈曲的样子。

容:雕刻装饰。

随珠:传说随侯因救活了一条受伤的蛇,蛇衔来一颗明珠报答他。随,又作“隋”,春秋时国名。

游:宣扬。

伊:伊尹。辅佐汤灭夏建商的主要功臣。

管:管仲。

龙逢(péng):关龙逢,夏代的贤臣。桀昏庸无道,龙逢强谏,被桀处死。

陶钧:陶工使用的转轮。这里比喻政权。

中庶子:太子的属官。

蒙嘉:人名。荆轲到秦国后贿赂蒙嘉,因蒙嘉引进,得见秦王。

匕首窃发:荆轲见到秦王,献上樊於期的首级和燕国都亢地方的地图,在展开地图的时候,拿起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去刺秦王。

泾、渭:两条河流名,在今陕西省。

吕尚:即姜太公。因祖先封于吕,所以称吕尚。吕尚在渭水边上钓鱼,遇到了文王,文王很赏识他。后来辅佐武王灭商,是周朝开国功臣。

乌集:乌鸦聚集在一起。这里指偶然相识的人,即吕尚。

挛(luán)拘:拳曲。这里是固执有偏见的意思。

帷墙:指妻妾宠臣。

皂:喂牛马的槽。

鲍焦:周代的一个有操守的人,不愿为当局所用,甘心穷困,抱木而死。

盛饰入朝:穿戴整齐的礼服到朝廷上议事。这里指忠于国事。

底厉:通“砥砺”,磨刀石。这里用作动词,修养。

曾子:即曾参,春秋时鲁人。传说他极为孝顺,用“胜母”作地名的地方他是不进去的,因为这名称不合孝道。

墨子回车:商代帝乙、帝辛所建别都名“朝歌”(今河南淇县)。墨子主张“非乐”,因朝歌和自己的主张不合,所以到了那里就回车不入。

【译文】

邹阳侍奉梁孝王。邹阳为人聪明而有谋略,胸怀大志,不苟且迎合。和羊胜、公孙诡同为孝王门客。羊胜等人嫉恨他,在孝王面前说他的坏话。孝王发怒,把邹阳交狱吏定罪,将要杀他。于是,邹阳从狱中上书说:

“我听说‘忠贞的人没有得不到报答的,诚实守信用的人不会被人猜疑’,过去我常认为这话是对的,现在看来,这只不过是一句空话罢了。从前荆轲仰慕燕太子丹的义气,他的诚心竟使得白虹穿过太阳,但太子丹还担心荆轲不去刺秦王;卫先生为秦国谋划长平的战事,他的忠心使得太白星遮住了昴宿,可是秦昭王还是不信任他。那种精诚感动了天地,却仍不能取信于两位君主,难道不是可悲痛的事吗?现在我竭尽忠诚,说尽了我的看法,希望您了解,可是大王不明真相,还是听信了狱吏审讯之词,使我受到世人的怀疑。这样,就是让荆轲和卫先生再生,而终于得不到燕太子和秦王的谅解了。希望大王仔细地审察一下。从前卞和献宝,楚王却砍了他的脚;李斯竭尽忠心,却受到了胡亥的极刑。因此,箕子假装疯癫,接舆逃避尘世,他们都害怕遭到这种祸害。希望大王考察卞和和李斯的心意,不要像楚王和胡亥那样听信谗言,不要叫我被箕子和接舆所讥笑。我听说忠臣比干挖了心,子胥装进皮口袋里,起初我不信,现在才明白这是真的。希望大王过细地审察,稍微加以怜悯!

“俗话说:‘有的人在一起相处到老,仍然像新交一样,有的人在路上相遇就跟老朋友一般。’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相知和不相知的缘故。所以樊於期从秦国逃到燕国,把头颅借给荆轲,以便执行燕太子丹的任务;王奢离开齐国到魏国,在城墙上面对齐师自刎使齐国退兵,保存了魏国。王奢、樊於期和齐秦两国并非新交,而同燕魏两国也不是旧交,他们之所以离开齐、秦而为燕丹和魏君效死,是因为燕丹和魏君的行为符合他们的志向,他们仰慕道义的心情是无限深厚的。所以苏秦不被六国信任,却是燕王最信用的人;白圭做中山国大将的时候,失掉了六座城池,他逃到了魏国却为魏国攻下了中山。这是什么原因呢?实在是由于彼此相知的缘故。苏秦辅佐燕王的时候,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他的坏话,燕王对那个人按剑怒视,却把他的良马駃騠宰了宴请苏秦;白圭因攻下中山而地位显赫,有人在魏文侯面前说他的坏话,魏文侯反而赐给白圭夜光之璧。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由于两个国君和两个大臣能够推心置腹互相信赖,怎么会被一些流言蜚语所动摇呢!

“所以女子不分美丑,入了王宫就遭到妒嫉,士人不分优劣,进了朝廷就遭到妒嫉。从前,司马喜在宋国受了膑刑,终于做了中山国的相;范雎在魏国打断了肋骨,打掉了牙齿,后来到秦国封为应侯。这两个人都深信自己必然能实现的计划,摒弃结党营私的心,只保持很少的几个知交,这就不免受到别人的嫉妒了。因此,申徒狄只好投进雍水,徐衍只好背着石头投海。他们不为当世所容,却坚守正义,不肯贪取眼前的私利,在朝廷上结党营私,去影响主上的心。从前,百里奚在路上讨饭,秦缪公把政事委托给他;宁戚在车下喂牛,齐桓公把国家的重任交给他。这两个人难道一向在朝里做官,依靠左右的人替他说好话,然后两国君主才加以任用的吗?这是因为两个人的心同主上的心相通,两个人的行为同主上的行为相合,君臣之间的关系坚固如胶漆,像兄弟一样无法离间,难道能为众人之口所惑乱吗?所以偏听一面之词,就发生奸邪事端,只信任一个人就要造成祸乱。从前鲁国君主听信了季孙氏的话,驱逐了孔子,宋国君主听信了子冉的计谋,拘禁了墨翟。以孔子、墨翟的雄辩,尚且不能使自己免于坏人的诬陷,而鲁宋两国也受到了危害,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缘故。秦君任用戎人由余而称霸中原各国,齐国任用越人子臧而使威王、宣王时的国势强盛。这两个国家的君主难道是被世俗所牵制,被没根据的片面之词所局限的人!他们能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从各方面进行观察,从而使他们的英明声誉流传于世。所以意见相合,吴越可以成为兄弟,由余和子臧就是这样;意见不合,就是亲骨肉也可以变成仇敌,丹朱、象、管叔和蔡叔就是这样。假如人主真能采用齐秦两国国君的明智做法,不要像宋君、鲁君那样偏听偏信,那么,五霸的事业不足以相比,而三王的功业也是很容易做到的。

“因此,圣明的君主很明智,能摒弃子之的心意,不欣赏田常的贤能,而是封比干的后嗣,修缮孕妇的坟墓,所以他们的功业大得可以覆盖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存心行善就永远不会感到满足的。晋文公亲近他的仇人勃鞮,在诸侯中成为强霸;齐桓公任用他的仇人管仲,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仁慈殷勤,心意真诚,不是凭着空话办事的缘故!至于那个秦国,用商鞅的新法,向东削弱了韩、魏,很快成为天下的强国,而最后却把商鞅车裂了;越国用大夫文种的计谋,制服了强大的吴国,而称霸中原,而后文种却被迫自杀。所以孙叔敖三次免相而不悔恨,於陵子种辞掉三公的高官,去给人家浇菜园。现在的人主真能克服骄傲之心,抱着有功必报的宗旨,推心置腹,出以诚意,披露肝胆,施加厚恩,不论挫折、顺利,始终同士人在一起,对他们无所吝惜,那么桀的狗可以对尧嗥叫,跖的门客可以刺杀许由。何况凭着国君的威权,又借助圣王的恩泽呢?既然如此,那么荆轲不怕灭七族,要离甘愿烧死妻子的事,难道还有必要给大王讲吗?

“我听说,拿明月珠、夜光璧在夜里向路人投去,人们没有不握剑怒目斜视的。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无故落到面前的缘故。弯曲的树,盘绕离奇,却变成了天子的贵重器物,这是因为左右的人已经事先对它加以雕饰。所以无故落到面前,虽然投出的是随侯珠、和氏璧,也只能结下怨仇而无人感恩。假如有人事先替他宣扬一番,那么,即使是枯木朽株,也可以建立功勋而不为人所遗忘。现在天下处于困窘境地的士人,贫困病弱,虽然学到了尧舜的治国之术,掌握了伊尹、管仲的学说,怀着龙逢、比干的忠心,可是他们平素没有像树根那样经过雕饰,尽管用尽精力,愿意向当世君主表达忠心,但人主必定要照着握剑怒目斜视的老办法对待他们的。这就使普通士人连枯木朽株的资质都不如了。因此,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像陶工转钧一样,要独自掌握不受愚昧混乱的话所牵制,不为纷纭众说所动摇。过去秦始皇听了中庶子蒙嘉的话,信任荆轲,就发生了用匕首暗杀的事件;周文王在泾渭打猎,载吕尚归国重用,因而称王于天下。秦王信用左右的人而亡国,周文王任用偶然相识的人,称王于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周文王能摆脱左右有偏见的话,听取朝廷以外的议论,独自看到了光明宽广的大道!假如人主沉湎于阿谀奉承的赞扬声中,受左右宠臣的牵制,让不受世俗拘束的士人跟牛马同槽,这就是鲍焦之所以愤世嫉俗的缘故啊。

“我听说严肃处理国事的人,不因私情玷污道义;修养品德,注重名声的人,不因私利损害德行。所以遇到里巷称为‘胜母’的,曾参不进去;城邑称为‘朝歌’的,墨子掉转车子。假如现在想使天下高尚的士人,受有威权者所笼络,受有地位势力的贵族所胁迫,而改换面孔,玷污品行,去服侍那些阿谀奉承的人,企图以此亲近君主,那么,士人只有隐居山洞和湖沼之间直至老死罢了,怎么还能有对君主尽忠信,而走向宫阙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