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文

【题解】

李陵(?—前74年),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北)人。为名将李广的孙子。武帝时为骑都尉。天汉二年(前99年)自请率五千步兵出居延(今甘肃额济纳旗境内)击匈奴,遭到敌八万余骑兵包围,一直战斗到“壮士从者十余人”,以“无颜报陛下”而降。单于封他为右校王,并把女儿嫁给他。后病死于匈奴。

西汉自建国以来,长期遭受北方匈奴贵族集团的侵犯。边地每年都有上万人被掳去或杀死,财物损失无法计算。汉武帝时,反击条件成熟,经过几次大战役,基本上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在战争中涌现了不少著名的将领和英勇不屈的民族英雄,但也出现了像李陵这样一些丧失民族气节的人。

李陵虽然英勇善战,立有战功,汉朝也确因错信了俘虏的不实之词而误杀了他的全家,使他断绝了归念。但信中说投降是为了找机会报国,他和苏武所走的道路不同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命运,等等,竭力为他的投降行为辩护,则是极端错误的。

这封信所描写的远居边疆的悲凉情景和孤军血战的壮烈场面都很动人,文笔委婉生动,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另外,书信对汉朝的黑暗吏治也有所揭露。

《李陵答苏武书》,苏轼等人认为非李陵所写,而是后人伪作。

【原文】

子卿足下:

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

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

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幕,以御风雨;羶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冰,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能寐,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晨坐听之,不觉泪下。嗟乎,子卿!陵独何心,能不悲哉!

与子别后,益复无聊。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何如!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又自悲矣!功大罪小,不蒙明察,孤负陵心区区之意。每一念至,忽然忘生。陵不难刺心以自明,刎颈以见志,顾国家于我已矣,杀身无益,适足增羞,故每攘臂忍辱,辄复苟活。左右之人,见陵如此,以为不入耳之欢,来相劝勉。异方之乐,只令人悲,增忉怛耳!

嗟乎子卿!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前书仓卒,未尽所怀,故复略而言之。昔先帝授陵步卒五千,出征绝域,五将失道,陵独遇战。而裹万里之粮,帅徒步之师,出天汉之外,入强胡之域,以五千之众,对十万之军,策疲乏之兵,当新羁之马。然犹斩将搴旗,追奔逐北,灭迹扫尘,斩其枭帅。使三军之士视死如归。陵也不才,希当大任。意谓此时,功难堪矣。

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余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大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使复战,故陵不免耳。

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菹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耶?愿足下勿复望陵。

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子卿:苏武(?—前60年),字子卿,西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天汉元年(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威胁利诱,汉降将李陵劝降,苏武均予以拒绝,坚贞不屈。留匈奴十九年,在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匈汉和好,始获释回朝,受到朝野敬重。

足下:称对方的敬词。

策名:古时官吏的姓名都写在官府的简策上,称为策名。这里指做官。

荣问:美好的名声。问,通“闻”。

韦鞲(gōu):皮臂套,用来束衣袖。

毳(cuì)幕:毡帐。

鲸鲵(ní):鲸鱼,这里用作动词,是作为鲸鲵加以杀戮的意思。

攘臂:捋袖伸臂,振奋或发怒的样子。

忉怛(dāodā):忧伤。

天汉:指汉朝主要统治地区。

枭(xiāo)帅:骁勇的将领。据《汉书》记载,李陵进军至浚稽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布尔根省境内)和匈奴三万骑兵相遇,展开白刃战,杀敌数千,首战告捷。

更练精兵:匈奴战败后,又挑选骑兵八万余人,大举反攻,李陵且战且退,又杀敌数千。练,通“拣”,挑选。

贼臣:指管敢。管敢是李陵部下的低级军官。李陵军队伤亡惨重,向南撤退。单于怕有伏兵,准备回师。这时,李陵部队还剩三千人,由他直接带领的仅有八百,走在部队的前面。管敢投降了匈奴,将陵军情况报告给单于,并教匈奴集中精兵专攻李陵,直到包围歼灭。

困于平城:汉高帝七年(前200年),韩王信叛汉与匈奴勾结。刘邦亲征,至平城被匈奴围困,七日后解围,双方罢兵。平城,县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执事:左右供使令的人。又是对对方的委婉的称呼。这里指汉武帝。

范蠡(lǐ):春秋时越国大夫。吴王夫差攻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东南),用范蠡计与吴国讲和,终于灭掉吴国。

曹沫(mèi):春秋时鲁庄公的大将。鲁国和齐国交战,多次战败,割地求和。后鲁国和齐国会盟,曹沫以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齐国退回所侵占的土地,桓公被迫同意。

椎(chuí)心而泣血:捶胸痛哭,流出血泪,形容悲痛之极。

萧樊囚絷:萧,萧何。汉初功臣,官至相国。樊,樊哙,汉初将领,以功封舞阳侯,官至左丞相。萧何曾建议开放“上林苑”中空地让百姓耕种,刘邦大怒,把萧何逮捕入狱。后因其他大臣的援救,始得释放。刘邦病重时,有人说樊哙和吕后结党,想在刘邦死后杀死戚夫人家族和赵王如意等人。刘邦于是命令陈平斩樊哙于军中。陈平因怕吕后,只把樊哙逮捕,送到长安,后被吕后释放。絷,捆绑。

韩彭:韩信和彭越。汉初,二人均以军功封诸侯王,后均以造反罪被杀。

菹醢(zūhǎi):古代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晁错:汉景帝的主要谋士,官至御史大夫。他针对吴王刘濞等蓄谋反叛的形势,建议削藩。刘濞等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七国叛乱。景帝杀了晁错。

周魏见辜:周,指周勃,汉初功臣。以功封绛侯,文帝时任右丞相。有人上书诬告他谋反,被捕入狱。后因薄太后的助力得以昭雪。魏,指魏其侯窦婴,是西汉大臣,以破七国之乱有功,封魏其侯。武帝初任丞相,不久免官。丞相田蚡(fén)和他有仇,说他诽谤君主,把他杀害。

贾谊:汉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汉文帝非常赏识他的才能和学识。后因受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攻击诬陷,被疏远贬谪,抑郁而死。亚夫:周亚夫,西汉名将。文帝时,匈奴进犯,他以河内守为将军,防守细柳(陕西咸阳西南),军容严整。景帝时为太尉,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迁为丞相。后以其子私买御物,被捕入狱,绝食而死。

二子:指贾谊和周亚夫。

遐举:远行,这里指死亡。

先将军:指李陵已故的祖父李广。李广在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等郡太守,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数年不敢侵扰,称之为“飞将军”。元狩四年(前119年),随大将军卫青攻匈奴,以失道被责自杀。前后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

伏剑:用剑自杀。苏武到匈奴后,匈奴内部有人策划劫夺单于的母亲,杀死丁令王卫律。策划人同汉朝副使张胜联系,张胜表示支持。事败,单于令卫律审讯苏武。苏武不愿受辱,拔佩刀自杀,经抢救未死。

朔北:北方,这里指匈奴。苏武拒绝了单于的威胁利诱,被送到了荒无人烟的北海去放羊,粮食供应断绝,几乎饿死。

蛮貊(mò):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匈奴。

茅土:分茅裂土,分封诸侯的仪式。古代皇帝社祭的坛用五色土建成。分封诸侯时,把诸侯所在的那个方位的泥土用茅草包好授给受封的人,作为分得土地的象征。

典属国:官名,掌管少数民族事务。

稽颡(qǐsǎng):古时一种最敬礼,屈膝下拜,以额触地。

北阙:古代宫殿北面的门楼,为臣子等候朝见或上书的地方。这里指朝廷。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和任立政。武帝死,昭帝立,霍和上官两人辅政。两人对李陵比较熟悉,派李的老友任立政到匈奴去召回李陵,李陵不肯。

胤(yìn)子:儿子。苏武在匈奴娶匈奴女为妻,生一子名通国。

顿首:叩头。

【译文】

子卿足下:

您努力发扬自己的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官,光荣的名声在广泛地流传,实在值得庆幸,值得庆幸!

远远地寄居异国,这是前人所悲痛的;我回忆您的风采,深深地在怀念您,怎能不令人依恋呢!以前蒙您不弃,老远地给我写回信,恳切地安慰和教诲,简直超过了骨肉亲人,我虽然愚笨,也不能不感慨万端!

自从投降以来,一直到今天,自己的苦闷实在难以排遣,总是独坐发愁。整天看不见别的,只见异族人。我只得系着皮臂套,住在毡帐幕里来挡风遮雨;只能用羶羊肉、乳浆来充饥解渴;此外,能同谁谈谈笑笑,一起欢乐呢?所看到的只是胡地厚厚的灰暗的冰雪,边塞上冻裂的土地,所听到的只是悲惨凄凉的风声。凉秋九月,塞外草木零落,夜里不能入睡,侧着耳朵往远处听,处处吹起胡笳声,牧马悲哀地嘶叫,胡笳声、马叫声交织成一片,边塞的声音从四面响起。清晨坐起来听着,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唉,子卿!我是什么心情,怎能不悲痛呢!

跟您分别之后,更加感到无聊。上念老母,临到老年还被杀戮,妻子有什么罪过,也一起惨遭杀害,我自己辜负了国家的恩德,被世人所悲叹。您回去得到荣誉,我留在这里蒙受羞辱,命运怎么会是这样呢!我出身于讲究礼义的国家,却进入了蒙昧无知的社会,背弃了国君和双亲的恩德,终身生活在蛮夷地方,真感到伤心!让先父的后嗣,变成了戎狄的族人,想到这些就更加暗自悲伤了!我功大罪小,没有承蒙主上明察,辜负了我微小的心意。每次想到这里,就立刻不想活了。我如果刺心来表白自己,自刎来显示真心,都是不难做到的,但国家对我已经恩断义绝,自杀并没有益处,恰好足以加重羞辱,因此我每当因忍辱而感到愤慨时,却常常又苟且地活下去。周围的人看见我这个样子,就说些不中听的欢乐的话来劝慰我。但异国的欢乐,只能引人悲哀,增加忧伤罢了!

咳,子卿啊!人的相互了解,以相互知心为贵。上次的信写得仓促,心里的话没有说完,所以再简略地说一说。从前先帝交给我五千步兵,出征极远的地方,五位大将都走错了路,只有我的部队遇上了敌人,进行战斗。我带着远行万里的粮食,率领徒步作战的队伍,走出天汉圣朝统辖地区之外,进入了强大的胡人的区域,用五千士兵,对付十万大军,指挥疲乏的战士,抵挡刚刚出营的马队。但是仍然能斩将拔旗,追逐败逃的敌人,就像消灭脚印,扫除尘土一样。杀死敌方勇猛的将帅,使得我们三军将士视死如归。我的能力有限,但希望担当起重大任务。我想这时的功勋是难以胜过的了。

匈奴战败之后,全国出动,重新挑选精兵,强大的队伍超过十万人,单于临阵亲自指挥,从四面包围。外来部队比本地部队,形势既不相当,步兵和骑兵的力量对比又非常悬殊。疲劳的士兵连续作战,一个人要抵挡上千人,但是还带伤忍痛,豁出性命争着冲杀。死伤的人在野地上堆满了,剩下不到一百个人,而且还都带着伤痛,不能拿起兵器作战。但是我举起胳臂一呼,伤病士卒又都振奋起来,举着刀直奔敌虏,杀得匈奴骑兵赶快逃跑。就是到了武器用光,箭支射完,士兵手里再也没有一尺铁器的时候,还光着头高呼杀敌,争先恐后地往上冲。在这个时候,真是天地为我愤怒,战士为我吞着血泪!单于对部下讲,李陵是再也捉不住了,要准备退兵回去。但是叛汉贼臣教他们继续进攻,于是又继续开战,因此,我终究不能免于失败。

从前高皇帝带领三十万部队,被围困在平城。这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但在围困中仍然七天没有吃上东西,仅仅免于歼灭。何况像我这种情况,难道就容易施展力量吗?执事者议论纷纭,随便责备我苟且偷生而不死节。但是我不死节,是有罪的。子卿你看我,难道是个贪生怕死的人吗?哪里会有背弃国君和双亲,抛弃妻子和儿女,反而认为是对自己有利的人?但是我不死节,是有所为的。原来是想如上次信上说的,为了报恩于主上罢了。实在因为白白死掉不如立节,牺牲性命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之耻而殉难,曹沫蒙受了三次战败的羞辱,也不去寻死,他们终于为勾践报了仇,替鲁国雪了耻。我的心里只是羡慕这两个人罢了。怎能料到,志愿还没有实现,怨恨却造成了,计划还没能实行,亲骨肉却遭到了刑戮。这就是我之所以仰望苍天,捶胸流泪的原因!

足下又说:“汉朝对待功臣不薄。”您是汉朝的大臣,怎么能不这样说呢?从前萧何、樊哙遭拘禁,韩信、彭越剁成肉酱,晁错被斩,周勃和魏其侯判罪;其余辅佐天子、建立功勋的人,贾谊、周亚夫一流的人,确实都是当世杰出的人才,有将相的本领,却遭受了小人的谗言,蒙受了灾祸和失败的羞辱,终于使他们怀抱才能而受到诽谤,才能得不到施展。贾、周两个人的死亡,谁不感到痛心呢!我的祖父功劳和谋略压倒一世,义气和勇敢在全军数第一,只是失去了贵臣的欢心,自杀于极远的国土之外。这就是功臣义士扛着武器而长叹的缘故!怎么能说“不薄”呢?足下从前只是凭借一个单车使臣身份到兵力强大的匈奴王庭,由于没有碰到好时候,以致伏剑自杀而不在乎;颠沛流离,千辛万苦,几乎死在北方的荒野里;丁壮之年出使,白发苍苍而归,年老的母亲死去,年轻的妻子改嫁。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从古到今所没有的事情啊。匈奴人尚且称赞你的节操,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以为足下应当享有分封诸侯的待遇,得到千乘之国的赏赐。但听说你回去之后,赏赐不过二百万钱,官位不过是典属国,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来鼓励你效忠国家的功劳。但是那些破坏功业、陷害贤者的臣子,却都封了万户侯,皇亲贵戚和贪赃谄媚的人也都做了朝廷的高官。你尚且是这种情况,我还有什么指望呢?况且汉朝因为我不死节而大加杀戮,而为了您守节操却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这样对待功臣,还想使在远处听候命令的臣子,看到他们的作为就奔驰效命,这实在是困难的事情!这些情况就是我每次回首往事总不觉悔恨的原因。我辜负了汉朝的恩情,但汉朝也辜负了我的德行。从前的人有句话:“有忠心,即使不曾死节,但也能做到视死如归。”我果真安心死节了,主上难道还能怀念我吗?男子汉活着不成名,死了就埋葬在蛮夷的土地里,谁还肯折腰叩头请罪,回到朝廷,让狱吏舞文弄墨、随意乱说呢?但愿足下别再期望我返回汉朝了!

唉,子卿!还说什么呢?相离万里,人们来往断绝,道路不通,活着是另一个世间的人,死去是另一地域的鬼,永远和足下生离死别了!希望向老朋友们致谢,勉力事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儿子很好,不要挂念!愿您努力珍重身体!盼您时时依托北风的方便,不断给我教导。李陵顿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