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文

【题解】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玡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诸葛亮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号称“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得到刘备三顾草庐的知遇,其后,辅佐刘备建立了蜀国,与魏、吴形成三分鼎立的局势。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任丞相。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死,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无大小,均由他决定。他当政期间,一方面,励精图治,改善了与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关系,以巩固政权;一方面,东联孙吴,北伐曹魏,积极争取统一,复兴汉室。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率军北驻汉中,准备征伐曹魏。行前,感到刘禅暗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上表劝诫,这就是《前出师表》。

文中分析精辟,情词真切,比喻中肯。至于追述受任创业的艰辛,尤诚挚恳切。

诸葛亮的著作经晋朝陈寿整理,编为二十四篇,其中很多篇现已不存。今所传《诸葛亮集》是后人从史传中辑录而成的。

【原文】

臣亮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以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也,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人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泣,不知所云。

先帝:去世的皇帝,这里指刘备,公元221年至223年在位。

崩殂(cú):古代帝王死亡称崩,殂也是死亡的意思。

三分:指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

益州:相当于今四川的大部分及云南、贵州的一部分地区。

陛下:古代臣下对帝王的尊称。这里指刘备的儿子刘禅,公元223年至263年在位。

圣:对皇帝的尊称,这里指刘禅。

宫中:指刘禅的宫廷内部。

府中:指丞相府。建兴元年(223年)诸葛亮任丞相,开府治事。这句指宫中常在皇帝身边侍奉的近臣和在丞相府中任职的官吏。

陟(zhì)罚臧(zāng)否(pǐ):赏善罚恶。陟,升迁,赏。臧,善。否,恶。

有司:专管某事的官吏或部门。司,管。

侍中:官名。侍从皇帝左右,备应对顾问。

侍郎:官名。皇帝宫廷的近侍,初任称郎中,三年称侍郎,管理车、骑、门户并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郭攸之:字演长。时任侍中。

费祎(yī):字文伟。时任侍中。

董允:字休昭,时任黄门侍郎。

愚:自我谦称。

裨(bì):补益。

阙:通“缺”,过失。

漏:疏漏。

向宠:初任牙门将,后任典宿卫兵。当初,刘备伐吴时遭到惨败,只有向宠的部队未受损失,诸葛亮认为向宠善于治军,故临行留他掌管军事。

行(háng)阵:这里指军队。

穆:通“睦”。

桓、灵:指东汉末年的皇帝桓帝刘志和灵帝刘宏。他们宠用宦官、外戚,捕杀贤能,朝政腐败。

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吏。这里指陈震。

长(zhǎng)史:汉丞相及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府均设长史,为三公辅佐。这里指张裔。

参军:汉末至南北朝丞相及诸王开府者,皆置参军,为重要幕僚。这里指蒋琬。

布衣:平民。古代平民衣服用麻类制成,除老年外不得用丝料,故“布衣”就成为“平民”的代称。

躬耕:亲自耕种。

南阳:郡名。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这里指南阳郡邓县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

闻达:显达。

诸侯:西周、春秋时分封的各国国君。这里泛指东汉末年各地的豪强势力和政治集团。

卑鄙:浅陋。这里是谦词。

猥(wěi)自:使自己降低身份。猥,卑下。这里是谦词。

倾覆:大败。指建安十三年(208年),在当阳的长坂(今湖北当阳东北),刘备被曹操战败一事。

尔来:从那时以来。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与诸葛亮相遇,到建兴五年(227年)上《出师表》时共二十一个年头。

寄:托付。章武三年(223年),刘备伐吴失败后死于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临终时将蜀汉军政大权托付给诸葛亮,要他辅佐刘禅。

泸:泸水,即金沙江。

深入不毛:深入不生五谷的未开发地带。建兴三年(225后)诸葛亮南征,平定了益州郡的豪强和夷族统治者的叛乱,改善了同少数民族的关系,稳定了后方。

三军:春秋时各大国多设有左、中、右三军。这里指全军。

中原:黄河流域。这里指曹魏所占的地区。

庶:但愿。

竭:尽。

驽(nú)钝:比喻自己才能低劣,谦词。驽,劣马。钝,刀刃不锋利。

旧都:这里指两汉国都长安和洛阳。曹操掌权后迁都许昌,曹丕称帝后仍以洛阳为国都。“还于旧都”指平定曹魏,改变偏安的局面。

斟酌:衡量考虑。

损益:减、增。指政治上兴利除弊。

咎(jiù):过失。

彰:显明。这里是揭示的意思。

咨诹(zōu):询问。

【译文】

臣诸葛亮上言:先帝创立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已分成三国,益州地区人力物力疲惫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但是,侍奉保卫皇帝的臣子在宫廷内从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舍生忘死,这都是由于怀念先帝对他们特殊的恩遇,想把这种恩情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倾听群臣的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的美德,振奋起志士的勇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讲话时称引、譬喻不合大义,以致堵塞忠臣进言规劝的道路。宫廷的近臣和丞相府的官吏,是一个整体,赏善罚恶,不应该有差别。假若有做奸邪之事,违犯法纪和尽忠为善的人,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吏,来评定应得的惩罚或奖励,来表明陛下公平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有所偏袒,使得内廷和外府有不同的法度。

侍中郭攸之、费祎、黄门侍郎董允等人,都是善良、诚实,意志忠厚纯正的人,因而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廷里的事,无论大小,都要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施行,这样,一定能够弥补欠缺遗漏的地方,得到补救和增益的效果。将军向宠,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因此群臣举荐他做中部督。我以为军营里的事不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这样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和睦,才能高低的将士都能安排得当。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些历史事实,对桓、灵二帝没有不感到叹息和遗憾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都是坚贞、正直、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种,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想去向诸侯谋求高官显爵。先帝却不因为我卑贱浅陋而介意,甘受耻辱,亲自屈就,三次到草庐来看我,征询关于当时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其后,遇上战争覆败,就在这军事失利的时候,我接受了委任,在危急艰难的时刻奉命出使,自从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个年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在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自从接受命令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唯恐对所托付的事情做不出成效,以致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已经充足,应当鼓励和率领全军向北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低劣的能力,铲除邪恶的势力,复兴汉朝的皇室,返回旧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

至于考虑政事的得失、兴废,尽量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希望陛下责成我对讨伐奸贼复兴汉室做出成效;如果没有成效,就请治以重罪,以告先帝的英灵。假若没有发扬盛德的言辞,就责备攸之、祎、允等人的过错,以揭示他们的怠慢。陛下自己也应该考虑谋划,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群臣有益的言论,深切记取先帝的遗训,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现在我就辞别远行,写表时激动得流泪,不知道还要说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