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本文以千里马作喻,含蓄地指责了当权者昏庸偏私,讽刺了那种压抑人才的不合理现象,为受屈的人才鸣不平。它给人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人才是到处都有的,关键在于识别,并给予较好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发挥出较大的作用。
文章篇幅短小,但气势刚劲,笔锋活泼,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伯乐:相传为春秋时善于相马的人,姓孙,名阳。
奴隶人:地位低下受人役使的人,这里指凡夫俗子。
骈死:成双成对地死去。
枥(lì):马槽。
食:通“饲”。
见:同“现”,显现。
策:马鞭,这里用作动词,使用。
道:指千里马的习性。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传说伯乐曾道逢一匹拉盐的马伏在车下,马见伯乐而长鸣,伯乐知其为千里马,为之落泪。这里指饲马者没有辨认千里马的能力。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出色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庸夫的手里,一个接一个地死于马槽之间,不能因日行千里而出名。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把一石小米全吃了。饲马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从而不把它作为千里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由于吃不饱,力气不足,因而能力与特长不能表现出来。这样想要它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驾驭它,不能用正确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满足它的食量;听到它的嘶鸣,又不能理会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是真不能识别好马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