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题解】

封建时代对于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直接写出,叫做“避讳”。这在唐代强调得尤其过分,简直成了限制人们言行的精神桎梏。李贺因父亲名叫晋肃,因而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因“晋”和“进”同音)。韩愈也因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而遭到众人的非议。这种陈腐风气,韩愈为之深恶痛绝。《讳辩》正是为此而作。他引经据典,多方设问,对这种腐朽的时尚做了痛快淋漓的抨击。

文章说理充分,辩驳有力,但对于正面结论却没有一字点破,只用设疑两可之辞,让读者自己选择,别具一格。

【原文】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倡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邱’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立言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官宫妾。则是宦官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李贺:(790年—816年)字长吉,唐代著名诗人,因避父讳,终身没有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著作有《昌谷集》。

进士:这里指唐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

和(hè)而倡之:一唱一和,互相呼应。“倡”也作“唱”。

皇甫湜:唐代文学家。曾跟着韩愈学古文,思想倾向与韩愈相近。

律:这里指《礼记》。下面两处引文“二名不偏讳”,“不讳嫌名”均见《礼记·曲礼上》。

二名不偏讳:封建时代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是两个字时,只讳其中一字。偏,本作“遍”,普遍、全部。另外一种说法是,名有二字的不能只避讳一个字,两字都避讳,即两个字中哪一个也不能称说或书写。根据后说,“偏”为一半的意思。这里韩愈显然是指前一说。

释之者:指为《礼记》作注的汉代人郑玄。下面引文见于《礼记·曲礼上》郑玄注所举的例子。“征在”是孔子母亲的名字。

嫌名:指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下句中的“禹”与“雨”,“邱”与“蓲”都是同音字。

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姬姓,名旦,是周武王弟弟,相传他建立了周朝的典章制度。他和孔子都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尊崇为“圣人”。

周公作诗不讳:诗指《诗经》。《诗经·周颂》中的《噫嘻》与《雝》两篇,相传为周公所作,篇中有“克昌厥后”和“骏发尔私”句,“昌”和“发”是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名字,所以韩愈说“周公作诗不讳”。

孔子不讳二名:《论语·八佾》孔子有“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这样的话。又《论语·卫灵公》孔子有“某在斯”这样的话。“征”和“在”是孔子母亲的名字,孔子说话时并未回避,所以韩愈认为孔子不是两个字同时都避讳。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曾加以整理,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卫恒公名完,“桓”与“完”同音;西周的第三个君主康王名钊,其孙为西周的第四个君主昭王,“钊”和“昭”同音。《春秋》对此都没有提出异议,所以韩愈说《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曾子:即曾参。春秋时人,孔子的弟子,相传事亲至孝。其父名皙,也是孔子的弟子。《论语·泰伯》记载曾子有这样的话:“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与“皙”同音,所以韩愈说曾子不讳“昔”。

骐期:春秋时楚国人。

杜度:东汉章帝时齐国的相。

汉武帝:前140年至前87年在位,西汉中期皇帝,名彻。当时为避汉武帝讳,将“彻侯”改为“通侯”,人名蒯彻改为蒯通。

吕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名雉。当时为避吕后讳,将“雉”改为“野鸡”。

浒、势、秉、机:这四个字与唐朝太祖、太宗、世祖、玄宗的名同音。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玄宗名隆基。

渝:这个字与唐代宗的名“豫”同音。

士君子:古代对官僚以及乡绅等人物的通称。

稽:考核,查。

国家之典:政府收藏的文献书籍。这里指典籍中有关前代避讳的种种记载。唐代法律规定,犯讳者判处徒刑三年,名字的两个字中,只触讳了其中一个字的无罪。韩愈所依据的正是这一点。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往往兼讳嫌名。

【译文】

我曾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果应考就会考中,所以同李贺争名的人便攻击这件事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此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对的,劝他考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仔细想想,也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事辩说清楚,你同李贺都将会蒙受不好的名声。”我回答说:“的确如此。”

《礼记》上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称‘在’;说‘在’,就不称‘征’。”《礼记》上又说:“人名所用的字,声音相近的不避讳。”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邱’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如今李贺的父亲名叫晋肃,李贺参加考进士科,是违反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全避讳的礼法呢,还是违反了声音相近不避讳的礼法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倘若父亲的名字叫“仁”,那么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避讳的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百姓的,不就是周公和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中对人名声音相近不避讳的,不加以讥讽。周康王钊的孙子,谥号为昭王。曾参的父亲名叫曾皙,曾参不避讳“昔”字。周代有个叫骐期的人,汉代有个叫杜度的人,像这样,他的儿子该怎么避讳呢?是为了避讳与名字声音相近,连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与名字声音相近呢?汉代避讳汉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然而从来没听说又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什么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是从来没听说又把治理天下的“治”改作别的什么字。如今呈给皇帝的奏章及皇帝下的诏书,也从来没听说避讳“浒”、“势”、“秉”、“机”几个字;只有宦官和宫女,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这是触犯皇帝。君子著书、做事,应当遵循什么样的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对照礼法,检核前代有关避讳的记载,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够像曾参那样,便无可指责了。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就算达到顶点了。现在的读书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可是在避讳亲人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糊涂!周公、孔子、曾参这些人,毕竟是超不过的。在避讳的事情上,如果说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那便是等同于宦官、宫女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女对于他们亲人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这些人还好吗?